一、高压加氢基础油在铜及铜合金轧制中的使用(论文文献综述)
胡雄风[1](2018)在《环境友好型天然气新能源公交车AT变速器油的研制》文中认为AT变速器通过自动变速器油在液力变矩器中的流动,来实现发动机与变速机构间的转矩非刚性传递及自动档位切换,大幅改善了车辆驾驶负荷及乘坐稳定性。而AT变速器与天然气公交车的匹配使用,不仅能在车辆启动过程中,为天然气发动机提供动力补偿,而且还可大幅提升天然气公交车发动机制动性能。由于AT变速器与发动机的匹配受到天然气公交车燃料特性、发动机性能及运行工况影响,对变速器油提出了更为特殊且严格要求。为助力拓宽我国绿色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的途径,本文探究了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城市公交车所匹配AT变速器润滑特性及工况,并提出研制一种适用于天然气公交车中重型AT变速器的环境友好型自动变速器油。在国内外主流OEM厂商所提出的中重负荷自动变速器油规格基础上,经优化选择,提出了研制油的主要技术指标。并选定季戊四醇酯PE305与PA06按体积比55:45复合作为研制油基础油。在对AT变速器工况做深入研究后,确定了研制油中摩擦改进剂、抗氧化剂、清净剂等功能添加剂的适当组分。基于所确定的组分结果,通过使用MATILAB和PASWStatistics软件对复配试验结果进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及线性规划分析,确定了添加剂配方。在应用响应面分析法分析摩擦改进剂、极压抗磨剂及防锈剂间的竞争性过程中,发现三种添加剂间均存在一定的对抗效应。在对试验结论总结分析后,采用组合赋权-ELECTR-I法对研制油进行全配方试验优化,并得到T5号最优全配方方案。该配方采用体积比为55:45季戊四醇酯PE305与PA06复合作为基础油,并辅以合适的功能添加剂。经全面理化特性测试,研制油具有优异的粘度特性、低温流动性及生物降解性等,综合性能表现优异,达到课题研制预期。
王永刚[2](2009)在《系列新型有机硼酸酯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工业用润滑油的发展趋势是提高其热氧化稳定性,延长换油期,节能降耗,同时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针对这些要求,对工业用油添加剂的研究也相应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有机硼酸酯型极压抗磨添加剂的开发应用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根据不同的目的,把S、P、N等活性元素引入到有机硼酸酯中,设计并制备了八种新型有机硼酸酯添加剂,使用四球机考察了它们在不同基础油中的摩擦学性能;同时对一些添加剂的抗腐蚀性能、抗氧化性能、热稳定性等也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其是一类多功能添加剂;试验中还采用SEM、EDS、三维非接触表面干涉光度仪、XPS等表面分析工具及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等对各体系的摩擦作用机理也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现有两个常见添加剂的分子结构进行了改进,即把两个常用的摩擦活性官能团——硫代磷酸酯基团及荒氨酸基团引入到硼酸酯结构中,制得BDDP及BDTC添加剂,分别考察了二者在双酯及菜籽油中的摩擦学性能:BDDP在双酯中的承载能力要稍好于ZDDP,抗磨性能稍差,但减摩性能要远好于ZDDP,热稳定性好于ZDDP,且在双酯中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但抗氧化性能不如ZDDP。BDTC能明显提高菜籽油的承载能力,MoDTC却几乎没有多少极压性能;BDTC在低浓度时抗磨效果并不明显,随着加入量增加,显示了很好的抗磨效果,且在高负荷下其抗磨性能优于MoDTC;其减摩能力与MoDTC相当,但热稳定性要远远好于MoDTC,且在菜籽油中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2、通过对硼酸酯结构中引入活性硫元素,设计、制备两种新型硼硫系载荷添加剂DSB及BXT,并将二者与硫化烯烃的摩擦学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DSB在多元醇酯中的抗卡咬性能优于T321,但其抗烧结性能不如T321;高浓度高载荷的情况下DSB的抗磨能力更好;DSB在多元醇酯中的减摩性能优于T321;DSB试油的腐蚀等级较低,且展现了极优异的热稳定性和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与硫化烯烃相比,BXT没有明显的气味,对铜片腐蚀程度小,且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承载能力与硫化烯烃几乎相当,并且在较低的浓度下展现出更好的减摩和抗磨性能。3、通过在硼酸酯结构中引入杂环基团进行ZDDP替代物的研究:研究表明,BTSB在菜籽油中展现出优异的承载性能,且优于ZDDP;其在低载荷下有更好的抗磨性能,且有极优异的减摩效果;BTSB能有效控制铜腐蚀,但热稳定性和抗氧化性不如ZDDP。BTBM在菜籽油中有很高的PB值,但其抗烧结性能却较差;BTBM在菜籽油中的抗磨性能较差,但拥有极好的减摩性能;BTBM作为腐蚀抑制剂,可以明显抑制活性元素对铜片的腐蚀作用。4、基于电子共轭理论,设计并制备出具有高水解稳定性的有机苯硼酸酯添加剂PBDDP及PBDTC,分别考察了二者在双酯及菜籽油中的摩擦学性能及水解稳定性:PBDDP在双酯中有较好的承载性能,且抗磨性能与ZDDP相当;具有极好的减摩性能,且好过普通含硫磷硼酸酯BDDP;PBDDP的热稳定性好于ZDDP,且抗氧化性也远好过ZDDP;PBDDP有优异的水解稳定性,且大大好过普通含硫磷硼酸酯BDDP。在菜籽油中PBDTC有较好的承载性能,且高载荷下抗磨性能优于MoDTC;PBDTC在菜籽油中同样表现出了极好的减摩性能,且优于BDTC,表明苯硼酸酯结构的引入可使减摩性能得以进一步提升;PBDTC的热稳定性大大高于MoDTC,但比普通含硫磷硼酸酯BDTC稍差;PBDDP在菜籽油中同样展现了极好的抗氧化作用,其抗氧化性能也超过了ZDDP,同时具有较高的水解稳定性。5、考察了外加胺对硼酸酯水解稳定性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含活性元素的硼酸酯的承载能力有限;但当硼酸酯与有机胺形成外配位键后,却出现了明显的对抗作用;BN胺盐复合剂的加入可以明显提高液体石蜡的PB值,叔胺所形成的BN胺盐复合剂的抗卡咬性能最好,仲胺次之,而短碳链伯胺的抗卡咬性能也好过长碳链伯胺。低载荷下不含活性元素的硼酸酯具有一定的抗磨能力;两种B与N的结合方式均可起到协同抗磨作用,且同一种类的有机胺在两种结合方式下所起的抗磨能力大致相当,而所使用的伯胺的烷基链越长,其对改善硼酸酯的抗磨作用也就越大。有机胺的烷基碳链越长,复合剂在液体石蜡中的减摩性能越好,而由碳链最短的正丁胺所形成的复合剂甚至还出现了增摩现象。此外,由伯胺形成的复合剂其减摩性能最好,且远好于由仲胺及叔胺所形成的复合剂。在两种加胺方式下,硼酸酯的水解稳定性均得到明显提高;在大部分情况下,BN外配位复合剂的水解稳定性优于BN胺盐复合剂。在两种结合方式下,胺的烷基链越长其水解稳定性越好。6、苯硼酸酯衍生物的抗氧化性能及其与酚类抗氧剂的协同作用:普通的苯硼酸酯(PBB)在菜籽油中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但效果并不显着;含硫磷苯硼酸酯(PBDDP)的抗氧化性能特别好,且优于T501;PBB及PBDDP与T501均有很好的抗氧协同作用,但PBDDP与酚类抗氧剂的协同作用更突出;T501有很强的自由基捕获能力,进而起到抗氧化作用,但苯硼酸酯衍生物没有明显自由基捕获能力,说明后者不属于“捕获自由基”抗氧化机理;在氧化初期,苯硼酸酯的加入可以大大减少酚类抗氧剂的消耗量,这是其能与酚类抗氧剂起协同抗氧作用的主要原因。7、通过对上述几种含活性元素硼酸酯的摩擦作用机理研究后发现:有机硼酸酯在摩擦过程中会发生分解,在金属表面形成由B2O3或部分硼酸酯组成的含硼吸附层,且吸附能力很强。这种吸附层可避免摩擦副间直接接触,从而减少摩擦与磨损。当添加剂中还同时含有活性元素如N、S、P时,金属表面可与其发生摩擦化学反应,可形成FeSO4、FeS、FePO4等无机反应膜或有机含氮金属络合物,这种由反应层及含硼吸附层所共同组成的复合边界润滑膜可起到更好的抗磨作用。
马书杰[3](2006)在《变压器基础油、添加剂对油流带静电倾向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超高压强制循环式变压器所用变压器油带静电的现况以及目前国内外用于变压器油油流带静电倾向的测量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变压器油油流带静电倾向测量方法的建立以及变压器油的电气性能(介质损耗因数,击穿电压、体积电阻率)与变压器油油流带静电倾向的相关性,再者,进行了变压器油添加剂对油流带静电倾向的影响;变压器油烃组成对油流带静电倾向的影响,在此内容研究中,主要考察了不同芳烃含量的环烷基变压器油的油流带静电倾向,相同芳烃含量的不同原油类型的变压器油的油流带静电倾向;变压器油的硫、氮化合物对变压器油的油流带静电倾向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不同环数的稠环芳烃对变压器油油流带静电倾向的影响。另外,又进行变压器油油流带电抑制剂对消除变压器油油流带静电倾向的研究。从研究结果中,我们发现,本项目建立的测试方法对新变压器油测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变压器油的介质损耗因数和体积电阻率与变压器油的油流带静电倾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变压器油常用的添加剂对油流带静电倾向没有不利的影响。稠环芳烃对变压器油的油流带静电倾向有一定的负面影响。BTA及其衍生物对高带电度的变压器油具有消除油流带静电倾向的作用。
常莉[4](2002)在《高压加氢基础油在铜及铜合金轧制中的使用》文中指出经过对各种不同基础油的分析、试验、证明经高压加氢的减一线油的硫含量、芳烃含量较低,退火清净性能好,适宜做铜及铜合金轧制油。
二、高压加氢基础油在铜及铜合金轧制中的使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压加氢基础油在铜及铜合金轧制中的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友好型天然气新能源公交车AT变速器油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自动变速器在我国天然气公交汽车中的应用现状 |
1.2.1 天然气公交车及自动变速器的普及 |
1.2.2 天然气城市公交车对AT变速器匹配要求 |
1.2.3 中重型AT变速型号发展及在国内天然气公交应用概况 |
1.2.4 AT变速器在国内天然气公交应用中挑战与前景 |
1.3 天然气公交车AT变速器基本结构及变速器油的功能 |
1.3.1 AT变速器的基本结构 |
1.3.2 AT变速器油的主要功能 |
1.4 国内外自动变速器油发展研究现状 |
1.4.1 国外自动变速器油发展现状 |
1.4.2 国内自动变速器油发展现状 |
1.5 ATF配方技术及研制油主要性能要求 |
1.5.1 ATF配方技术及发展趋势 |
1.5.2 研制油主要性能要求 |
1.6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技术指标值的确定及基础油的选配 |
2.1 中重型AT变速器油技术指标值的确定 |
2.2 ATF基础油的应用现状 |
2.3 基于组合赋权-ELECTRE-I法的基础油筛选 |
2.3.0 ELECTRE-I优化模型构建 |
2.3.1 组合赋权-ELECTRE-I法对基础油组分的优化 |
2.3.2 基础油特性 |
2.4 基础油调和试验 |
2.4.1 基础油理化特性 |
2.4.2 调和理论分析 |
2.4.3 调和实验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制油添加剂的选择 |
3.1 摩擦改进剂的选择及配比剂量试验 |
3.1.1 摩擦改进剂的作用及减摩机理 |
3.1.2 摩擦改进剂的选择 |
3.1.3 摩擦改进剂配比剂量试验 |
3.2 抗氧化剂的选择及配比剂量试验 |
3.2.1 抗氧化剂作用及抗氧化机理 |
3.2.2 抗氧化剂的选择 |
3.2.3 抗氧化剂配比剂量试验 |
3.3 极压抗磨剂的选择及配比剂量试验 |
3.3.1 极压抗磨剂的作用机理 |
3.3.2 极压抗磨剂的选择 |
3.3.3 极压抗磨剂配比剂量试验 |
3.4 清净剂的选择及配比剂量试验 |
3.4.1 清净剂的作用机制 |
3.4.2 清净剂的选择 |
3.4.3 清净剂的配比剂量试验 |
3.5 其他功能添加剂的选择 |
3.5.1 防锈剂的选择 |
3.5.2 抗泡剂的选择 |
3.5.4 抗乳化剂的选择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配方方案优化 |
4.1 摩擦改进剂、极压抗磨剂及防锈剂复配效果分析 |
4.1.1 摩擦改进剂、极压抗磨剂及防锈剂竞争性分析 |
4.1.2 复配效果分析试验设计 |
4.1.3 复配分析响应曲面及等高线图 |
4.2 全配方案设计 |
4.3 全配方案试验结果 |
4.4 基于组合赋权-ELECTRE-I法的全配方方案优选 |
4.4.1 构建优化评价体系指标 |
4.4.2 确定研制油指标评价综合权重 |
4.4.3 基础油净优势值计算 |
4.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制油性能综合测试 |
5.1 测试项目及方法 |
5.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系列新型有机硼酸酯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传统载荷添加剂所面临的问题及含硼添加剂 |
1.3 有机硼酸酯用作多功能润滑油添加剂的种类和分子结构 |
1.4 硼系添加剂摩擦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
1.5 有机硼酸酯用作滑油添加剂的主要问题——水解稳定性 |
1.6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含硫代磷酸酯基团及荒氨酸基团的硼酸酯衍生物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行为研究 |
2.1 引言 |
2.2 含二硫代磷酸酯结构的硼酸酯衍生物在双酯中的摩擦学行为 |
2.2.1 实验部分 |
2.2.2 BDDP 在双酯中的摩擦学特性 |
2.2.3 摩擦表面分析 |
2.2.4 热稳定性及抗氧化性能考察 |
2.3 含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结构的硼酸酯衍生物在菜籽油中的摩擦学行为 |
2.3.1 实验部分 |
2.3.2 BDTC在菜籽油中的摩擦学特性 |
2.3.3 摩擦表面分析 |
2.3.4 BDTC的摩擦裂解(Tribofragmentation)分析 |
2.3.5 热稳定性及抗氧化性能考察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含二硫醚基团及黄原酸基团的硼酸酯衍生物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行为研究 |
3.1 引言 |
3.2 含烷基二硫醚基团的硼酸酯衍生物在多元醇酯中的摩擦学行为 |
3.2.1 实验部分 |
3.2.2 DSB 在多元醇酯中的摩擦学性能 |
3.2.3 表面分析及摩擦作用机理 |
3.2.4 抗腐蚀性、热稳定性及热氧化安定性分析 |
3.3 含黄原酸基团的硼酸酯衍生物在菜籽油中的摩擦学行为 |
3.3.1 实验部分 |
3.3.2 BXT 在菜籽油中的摩擦学性能 |
3.3.3 钢球磨损表面分析 |
3.3.4 抗腐蚀性及热稳定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两种含杂环基团的硼酸酯衍生物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行为研究 |
4.1 引言 |
4.2 含二硫代苯并噻唑基团的硼酸酯衍生物在菜籽油中的摩擦学行为 |
4.2.1 实验部分 |
4.2.2 BTSB 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
4.2.3 摩擦表面分析及作用机理 |
4.2.4 抗腐蚀性、热稳定性及热氧化安定性分析 |
4.3 含苯并三氮唑基团的硼酸酯化Mannich 碱在菜籽油中的摩擦学行为 |
4.3.1 实验部分 |
4.3.2 BTBM 的摩擦学特性研究 |
4.3.3 摩擦作用机理 |
4.3.4 BTBM 的抗腐蚀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具有 P-π共轭体系的苯硼酸酯衍生物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和水解稳定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具有 P-π共轭体系的的含硫磷苯硼酸酯在双酯中的摩擦学行为及水解稳定性考察 |
5.2.1 实验部分 |
5.2.2 摩擦学性能考察 |
5.2.3 摩擦表面分析 |
5.2.4 添加剂的热稳定性及抗氧化性能 |
5.2.5 添加剂的水解稳定性 |
5.3 具有 P-π共轭体系的的含硫氮苯硼酸酯在菜籽油中的摩擦学行为及水解稳定性考察 |
5.3.1 实验部分 |
5.3.2 摩擦学性能考察 |
5.3.3 摩擦表面分析 |
5.3.4 热稳定性、抗氧化性能及水解稳定性考察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外加胺对有机硼酸酯摩擦学性能及其水解稳定性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3 外加胺对有机硼酸酯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6.3.1 外加胺对有机硼酸酯承载能力的影响 |
6.3.2 外加胺对有机硼酸酯抗磨性能的影响 |
6.3.3 外加胺对有机硼酸酯减摩性能的影响 |
6.4 摩擦表面分析 |
6.5 外加胺对硼酸酯水解稳定性的影响 |
6.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苯硼酸酯衍生物的抗氧化特性及其与酚类抗氧剂的协同作用研究 |
7.1 引言 |
7.2 实验部分 |
7.2.1 基础油及添加剂 |
7.2.2 抗氧化性能试验 |
7.2.3 抗氧剂清除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7.2.4 抗氧剂含量的HPLC 分析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苯硼酸酯衍生物的抗氧化性能及其与抗氧剂的协同作用 |
7.3.2 苯硼酸酯衍生物的自由基清除能力 |
7.3.3 苯硼酸酯衍生物对抗氧剂消耗的影响及协同作用机理 |
7.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3)变压器基础油、添加剂对油流带静电倾向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变压器油流带电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变压器油油流带电研究的最新进展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变压器油油流带静电倾向(ECT)测量方法的建立 |
2.1 变压器油油流带静电的机理 |
2.2 国内测量变压器油油流带静电倾向的方法 |
2.3 变压器油油流带静电倾向(ECT)测量方法建立 |
2.3.1 方法原理 |
2.3.2 实验仪器、材料、试剂及试样 |
2.3.3 实验步骤 |
2.4 方法建立的研究内容 |
2.4.1 样品的选择 |
2.4.2 重复性的考察 |
2.4.3 静电发生器过滤介质的评选 |
2.4.4 温度变化的考察 |
2.4.5 流动速率的选择 |
2.5 ECT试验条件的确定 |
2.6 不同实验室结果对比 |
2.7 结果与讨论 |
3 变压器油绝缘性能与油流带静电倾向关系的研究 |
3.1 实验样品 |
3.2 介质损耗因数与油流带静电倾向的关系 |
3.3 击穿电压与油流带静电倾向的关系 |
3.4 体积电阻率与油流带静电倾向的关系 |
3.5 界面张力与油流带静电倾向的关系 |
3.6 结果与讨论 |
4 变压器油烃组成对油流带静电倾向的影响 |
4.1 变压器油的组成 |
4.2 实验材料及组成分析方法 |
4.3 变压器油基础油生产工艺过程对油流带静电倾向的影响 |
4.4 不同芳烃含量的变压器油的油流带静电倾向 |
4.5 不同原油基的变压器油基础油的流油带电倾向 |
4.6 相近芳烃含量的不同原油基的变压器油的流油带静电倾向 |
4.7 不同类型稠环芳烃对变压器油的流油带静电倾向的影响 |
4.8 不同类型硫化物对变压器油的流油带静电倾向 |
4.9 不同类型氮化物对变压器油的流油带静电倾向 |
4.10 结果与讨论 |
5 变压器油添加剂配方对油流带静电倾向影响的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2 添加剂配方对变压器油油流带静电倾向的影响 |
5.3 不同添加剂含量对变压器油油流带静电倾向的影响 |
5.4 结果与讨论 |
6 变压器油油流带电的消除方法 |
6.1 实验样品 |
6.2 BTA在变压器油中的作用 |
6.3 BTA的衍生物在变压器中的作用 |
6.4 结果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高压加氢基础油在铜及铜合金轧制中的使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友好型天然气新能源公交车AT变速器油的研制[D]. 胡雄风. 广西大学, 2018(06)
- [2]系列新型有机硼酸酯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及机理研究[D]. 王永刚. 上海交通大学, 2009(04)
- [3]变压器基础油、添加剂对油流带静电倾向影响的研究[D]. 马书杰. 青岛科技大学, 2006(02)
- [4]高压加氢基础油在铜及铜合金轧制中的使用[J]. 常莉.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