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ffects of Estrogen Level on the Func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and Expression of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论文文献综述)
刘冰[1](2021)在《Wnt1/β-catenin通路在瘦素介导的慢性肾脏病内皮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目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损害。由于CKD死亡率排行逐年攀升,目前是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表明CKD首要的并发症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半数以上CKD患者的死因。CKD患者CVD主要病理改变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始发于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内皮功能障碍(Endothelial dysfunction,ED)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研究表明,ED在CKD患者的早期阶段就很明显,随着疾病向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kidney disease,ESKD)发展,ED程度逐渐加重,CVD死亡的风险也越来越高。目前CKD中ED的机制尚不明确,多种因素包括炎症、氧化应激、低维生素D、高磷血症、以及一氧化氮合成酶上游内源性抑制剂的积聚均参与其中。瘦素(Leptin)是脂肪组织合成和分泌的一种16 kDa蛋白。近年来研究表明,瘦素不仅参与能量代谢,还可促进氧化应激、炎症和脂质紊乱,而这些亦是ED发生的关键因素,因此,瘦素与CVD的风险增高密切有关。瘦素已成为心血管健康状况不佳的生物标志物,也是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风险的生物标志物。瘦素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代谢降解被肾脏清除,且有研究证实,CKD患者存在血清瘦素水平的升高,然而瘦素是否参与了 CKD患者ED的发生尚缺乏深入研究。Wnt通路通过控制细胞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存活。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三条Wnt途径:一条β-catenin依赖的途径和两条不依赖于β-catenin的途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细胞粘附、胚胎发育、损伤修复和维持组织器官稳态的进化保守的信号级联。转移相关蛋白1(Metastasis-associated protein 1,MTA1)是核小体重塑和组蛋白去乙酰化复合物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人类多种细胞系和癌组织中广泛表达,并在细胞生存、扩散、迁移和入侵中起重要作用。大量研究提示,MTA1是Wnt通路重要的调控分子,在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研究发现,MTA1表达下调可抑制Wnt/β-catenin通路,MTA1表达上调可激活Wnt/β-catenin通路。近年来研究证实,Wnt/β-catenin通路在ECs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氧化应激条件下辛伐他汀可通过激活Wnt/β-catenin通路诱发ED。而瘦素部分生理作用依赖于Wnt/β-catenin通路,如瘦素通过上调Wnt/β-catenin通路促进乳腺癌细胞的生长。由此,我们推测MTA1/Wnt/β-catenin通路可能在瘦素参与的CKD患者ED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收集比较CKD患者与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s,HCs)临床资料和血清学标本,检测瘦素、ED相关血清学标志物水平,评价瘦素与ED相关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检测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Flow-mediated dilatation,FMD)评估血管内皮功能,评价瘦素与内皮功能的关系;并通过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深入探讨瘦素在ED中的作用及具体机制。我们的研究将为CKD患者预防和治疗ED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靶点。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临床研究,确定CKD患者中瘦素水平的改变,以及瘦素与CKD患者ED的关系。第二部分为体外实验,探索瘦素对ED的作用以及其可能的机制。1.临床研究1.1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2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肾内科就诊符合入排标准的160例CKD患者。自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查体中心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16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HCs,其年龄、性别较CKD组无差异。1.2临床资料收集以问卷方式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发病时间及既往病史,并按标准测量方式完成人体测量,包括血压、身高和体重测量。并计算体重指数(Bodymass index,BMI)。1.3血标本采集和检测1.3.1常规实验室检测检测血肌酐、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超敏C反应蛋白。1.3.2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检测血清瘦素、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及内皮素(Endothelin-1,ET-1)的水平。1.3.3计算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1.4 FMD检测评估血管内皮功能2.体外实验本部分采用HUVECs进行研究。2.1瘦素刺激对HUVECs炎症因子产生的影响根据预实验HUVECs的细胞活力变化,我们将100 ng/ml的瘦素作为最适浓度,并用其在不同时间(0h,6h,12 h,24h)刺激体外培养的HUVECs。采用ELISA检测HUVECs上清液中不同时间点IL-6、MCP-1及ET-1的水平;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及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WB)测定 HUVECs 的 IL-6、MCP-1、ET-1 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变化。2.2瘦素对HUVECs迁移的作用2.2.1划痕愈合试验HUVECs贴壁长满后划痕,初始划痕宽度记为A;干预组与对照组12 h后划痕宽度记为B;划痕愈合率=(A-B)/A×100%。2.2.2 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取100μl对照组与干预组HUVECs单细胞悬液加入Transwell小室上腔中,培养7 h使细胞迁移。2.3瘦素对HUVECs单层通透性的作用利用Transwell上室(滤膜孔径:0.4 μm)培养HUVECs,使其形成内皮细胞单层,进一步检测内皮单层对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dextran,FITC-dextran)的通透性,评估瘦素对HUVECs单层通透性的作用。2.4瘦素对HUVECs骨架重排的作用FITC-鬼笔环肽对不同干预条件下的HUVECs的F-actin进行染色,探讨瘦素是否可诱导细胞骨架重组。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免疫荧光检测连接蛋白(vinculin)的变化。2.5瘦素诱导ED的分子机制瘦素处理HUVECs 24h后,应用WB测定MTA1、Wnt1、β-catenin和磷酸化β-catenin(Y654)的蛋白水平变化。为进一步验证MTA1及Wnt1/β-catenin通路在瘦素诱导的ED中的作用,我们构建了 MTA1 短发夹核糖核酸(short hairpin ribonucleic acid,shRNA)及 Wnt1 shRNA慢病毒,并分别转染HUVECs,检测MTA1或Wnt1基因敲除后,瘦素刺激下炎症因子IL-6、MCP-1、ET-1的表达,HUVECs细胞迁移、通透性、细胞骨架重排及β-catenin的变化。结果1.临床研究1.1 CK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升高CK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较HCs组明显升高(7.89(3.79-9.33)ng/mlvs 5.49(5.49-7.73)ng/ml;P=0.039)。1.2 CKD患者ED相关炎症标志物水平升高与HCs相比,CKD患者血清IL-6、MCP-1、ET-1水平升高(IL-6:6.18(4.21-7.25)pg/ml vs 4.89(3.89-5.91)pg/ml,P=0.002;MCP-1:213.48(158.33-269.34)pg/ml vs 168.72(117.30-214.62)pg/ml,P<0.001;ET-1:2.27(1.41-3.06)pg/ml vs 1.34(0.97-1.77)pg/ml,P<0.001)。1.3 CKD患者FMD减低CKD 患者 FMD 水平较 HCs 组明显减低(4.49(2.83-5.74)vs 8.29(5.52-9.07),P<0.05)。1.4 CK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其他指标相关性分析CK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r=-0.122,P=0.030);与IL-6、MCP-1、ET-1 水平呈正相关(IL-6:r=0.119,P=0.034;MCP-1:r=0.115,P=0.039;ET-1:r=0.144,P=0.010);与 FMD 呈显负相关(r=-0.294,P=0.006)。2.体外实验2.1瘦素刺激后,HUVECs分泌炎症因子增加应用100 ng/ml瘦素刺激HUVECs发现,瘦素刺激12 h后,ELISA结果显示,IL-6、ET-1和MCP-1水平显着升高,24 h后浓度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T-PCR与WB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瘦素刺激24 h后,HUVECs中IL-6、ET-1和MCP-1的mRNA及蛋白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瘦素可促进HUVECs迁移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瘦素刺激组划痕愈合速度显着增快(P<0.01),迁移穿过Transwell膜的细胞显着数多(P<0.01)。2.3瘦素可增加HUVECs的单层通透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瘦素刺激组Transwell下室FITC-dextran的荧光强度显着增加(P<0.01)。2.4瘦素可诱导HUVECs的细胞骨架重排瘦素刺激后HUVECs的F-actin重排,分布在细胞边缘的肌动蛋白纤维减少,横跨细胞体的应力纤维明显增多、变粗,且排列紊乱,同时vinculin募集明显增加。2.5瘦素诱导ED的分子机制2.5.1瘦素通过活化MTA1-Wnt1通路诱导EDWB证实,瘦素处理HUVECs 24 h后,Wnt1和MTA1显着升高(P<0.01);为了进一步确定MTA1及Wnt1是否参与了瘦素诱导的ED,我们分别使用慢病毒转染MTA1 shRNA及Wnt1 shRNA以降低其表达,并验证了敲除效率(P<0.01)。此外,用MTA1 shRNA转染HUVECs后,由瘦素刺激诱导的HUVECs的Wnt1表达增高被显着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Wntl shRNA转染HUVECs后,不影响瘦素诱导的MTA1的表达(P>0.05)。WB及RT-PCR结果显示,MTA1基因敲低及Wnt1基因敲低后,可显着降低由瘦素刺激所导致的炎症因子IL-6、MCP-1、ET-1 mRNA与蛋白的表达增高(P<0.05);划痕愈合试验及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发现,MTA1基因敲低及Wnt1基因敲低后,可显着改善由瘦素刺激所导致HUVECs的迁移力增加(P<0.05);同时,FITC-鬼笔环肽染色显示,MTA1和Wnt1基因敲低可减轻由瘦素所引起的细胞骨架的破坏。2.5.2瘦素通过诱导β-catenin核转位和磷酸化参与EDWB显示,瘦素刺激后HUVECs的β-catenin总蛋白量较对照组无显着变化(P>0.05),而核 β-catenin 和磷酸化 β-catenin(Y654)水平显着升高(P<0.01)。瘦素刺激MTA1或Wnt1敲低后的HUVECs,其β-catenin总蛋白的表达与瘦素刺激的野生型HUVECs无统计学意义(P>0.05),核β-catenin和磷酸化β-catenin(Y654)水平较后者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K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升高,且与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2.瘦素可通过诱导内皮细胞炎症因子合成、导致F-actin骨架重排以及细胞迁移性和单层通透性增强,介导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3.瘦素通过激活MTA1/Wnt1,导致β-catenin发生核迁移和Y654磷酸化,进而介导内皮功能障碍。
张艳达[2](2021)在《冠脉慢血流微循环障碍的机制和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冠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在非阻塞性冠心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也是其起病的重要机制,CMD引起的心血管事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疾病负担严重,已成为当前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临床上诊断相对容易的原发性CMD类型之一,冠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CSFP)是本课题的重点关注对象,纳入相关患者进行临床研究;脂肪乳输注诱导的小鼠CMD模型和棕榈酸(Palmitic acid,PA)干预的小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将被用于探究冠脉慢血流微循环障碍发病的深层机制。本课题将从临床到基础多层面探讨冠脉慢血流微循环障碍的可能发病机制和有效干预手段,为CMD的临床干预提供理论支撑。实验目的:对冠脉慢血流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进行全转录组测序和单细胞测序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生化指标,发现CSFP患者发病特点与规律。通过模拟CSFP患者临床特点诱导小鼠CMD模型、干预小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探究脂肪乳输注诱导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深层机制。研究方法:1、冠脉慢血流患者白细胞全转录组及单细胞测序分析:对照组患者(n=28)和慢血流组患者(n=28)均来源于上海长征医院心内科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入院且行冠脉造影的患者。留取对照组和慢血流组患者血浆和白细胞,并收集患者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血压等临床化验检查结果。对冠脉慢血流组和对照组病人的外周血白细胞进行全转录组测序和单细胞测序分析。最后通过ELISA测定两组患者血浆中e NOS和s LOX-1水平,借助酶标仪测定血浆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s)浓度。2、静脉输注脂肪乳诱导小鼠CMD模型及尼可地尔对CMD小鼠的改善作用:选取6周至8周C57雄性小鼠(20±2g)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Control组)、CMD模型组(静脉输注脂肪乳诱导)(Model组)和模型联合尼可地尔干预组(Model+Nico组)。予以Control组小鼠输注生理盐水(0.1 m L/h),路径为颈静脉,时间为6小时;予以Model组和Model+Nico组小鼠输注脂肪乳(20%Intralipid○R)和肝素(20 U/m L)混合溶剂(0.1 m L/h),路径及输注时间同Control组。通过无创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测定小鼠冠脉血流储备评估小鼠冠脉微循环功能和状态;通过Transdermal GFR Monitor检测小鼠肾小球滤过率改变;通过BX51显微镜评估小鼠提睾肌微循环血流状态,分析并记录提睾肌微血管的血流速度、白细胞粘附数量、白细胞滚动速度等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指标。通过电镜分析小鼠心肌组织、肾脏组织超微结构,评估脂肪乳输注对小鼠心肌细胞、肾脏足细胞、心肌微血管和缝隙连接的影响。留取小鼠血浆,测定FFAs、IFN-γ、IL-1β、IL-6、NO、SOD和TNF-α浓度;留取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进行定量PCR分析、ROS检测和流式分析等;留取小鼠心肌组织进行定量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明确AMPK-KLF2-e NOS信号通路的表达改变情况。3、脂肪乳输注诱导小鼠CMD的可能机制: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取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探究脂肪乳输注诱导中性粒细胞外网状陷阱释放。最后,在体验证中性粒细胞外网状陷阱消除对小鼠提睾肌白细胞粘附的影响。体外培养小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建立PA干预细胞的浓度和时间梯度,通过CCK-8试剂盒和ROS检测试剂盒评估PA不同干预浓度和时间下小鼠微血管内皮细胞活力和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测定PA不同干预浓度或干预时间下小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AMPK-KLF2-e NOS信号通路表达改变。分别用AICAR、KLF2过表达质粒和尼可地尔干预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测定AMPK-KLF2-e NOS信号通路改变,探究AMPK激活、KLF2过表达或NO浓度升高时微血管内皮细胞活力和氧化应激水平,并验证AMPK激活对模型小鼠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影响。实验结果:1、人外周血白细胞全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慢血流组共92个m RNA表达升高,共有129个m RNA表达降低,这些基因与脂类代谢、细胞粘附等生物过程密切相关。慢血流组上调lnc RNA共计738个,下调的共计472个。慢血流组上调circ RNA共计117个,下调的共计29个。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慢血流组调控生物粘附、抗氧化、免疫反应和代谢等生物过程的基因表达均发生了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冠脉慢血流组血浆e NOS浓度降低,血浆FFAs、s LOX-1浓度升高(P<0.05)。冠脉慢血流组患者脂类代谢异常、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可能与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生、发展相关。2、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小鼠冠脉血流储备、肾小球滤过率显着降低,同时伴有提睾肌微小血管管壁白细胞粘附数量增加、滚动速度降低,外周血白细胞表面CD11b表达升高,白细胞KLF2 m RNA表达水平降低,ROS含量增高(P<0.05)。电镜分析提示Model组小鼠微血管内皮肿胀、心肌细胞缝隙连接断裂、足细胞足突融合。脂肪乳输注引起小鼠血浆FFAs、TNF-α和IL-6浓度升高。尼可地尔可显着改善脂肪乳静脉输注引起的小鼠冠脉血流储备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提睾肌微血管内白细胞滚动速度降低、ROS和炎症因子产生增多,降低粘附于提睾肌微小血管管壁上的白细胞数量,下调外周血白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b的表达(P<0.05)。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小鼠心肌组织AMPK-KLF2-e NOS通路抑制,而尼可地尔干预则可上调心肌组织e NOS的表达,升高NO浓度(P<0.05)。静脉输注脂肪乳可诱导小鼠CMD,其机制可能涉及AMPK-KLF2-e NOS信号通路抑制,而尼可地尔可能通过升高NO浓度来发挥改善CMD的作用。3、中性粒细胞外网状陷阱产生在脂肪乳诱导的微循环障碍中起着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外网状陷阱清除可以降低提睾肌小血管壁白细胞粘附数量(P<0.05)。PA诱导的小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活力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和AMPK-KLF2-e NOS信号通路抑制存在明显浓度和时间依赖。AMPK激活、KLF2过表达和e NOS激活都可以减轻棕榈酸引起的AMPK-KLF2-e NOS信号通路的抑制,改善细胞活力和氧化应激水平(P<0.05)。AMPK激活还可以改善CMD模型小鼠冠脉血流储备,减少提睾肌微小血管内白细胞粘附数量(P<0.05)。研究结论:全转录组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慢血流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与脂类代谢、抗氧化和粘附等相关的基因表达发生显着改变,且其血浆FFAs、s LOX-1浓度升高,血浆e NOS含量降低,提示脂肪酸代谢异常、白细胞粘附、内皮功能障碍可能与冠脉慢血流微循环障碍发病密切相关。升高FFAs浓度可以诱发小鼠CMD,其机制可能为AMPK-KLF2-e NOS信号通路抑制。升高NO浓度可通过减少炎症因子释放、降低细胞内ROS产生和抑制中性粒细胞外网状陷阱形成等来发挥其改善CMD作用。
揭秘秘[3](2021)在《Tsp1a/b在尼罗罗非鱼卵子发生中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血小板反应蛋白(Thrombospondins,Tsps)是进化上保守的细胞外基质糖蛋白。哺乳动物的Tsp在血管生成、伤口愈合和突触发生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1,Tsp1)是Tsp家族五个成员之一。Tsp1在哺乳动物肺、骨骼肌、肾脏、卵巢等多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具有激活转化生长因子TGF-β信号通路,调控创伤修复和肿瘤生长过程中血管生成等生物学功能。在真骨鱼中,由于其特有的第三轮基因组复制,绝大多数种类存在两个拷贝的tsp1基因即tsp1a和tsp1b。实验室前期原位杂交分析显示tsp1a和tsp1b在尼罗罗非鱼性腺中的表达存在差异,tsp1a表达于卵巢的颗粒细胞;tsp1b在精巢输出精管上皮细胞和卵巢的鞘膜细胞表达。目前对于Tsp1在脊椎动物性腺发育和配子发生的研究仅限于小鼠Tsp1的敲除导致卵巢形态发生改变和育性降低以及罗非鱼中tsp1a/b突变嵌合体对精子发生的影响,在生殖中的功能特别是在硬骨鱼类卵子发生中的功能还有待阐明。以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对象,在实验室前期已经获得了F0突变体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传代建系获得了tsp1a和tsp1b纯合突变体,重点分析其在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中的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tsp1a和tsp1b在罗非鱼卵巢中的表达模式。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分析表明tsp1a m RNA在孵化后5天(day after hatching,dah)的性腺中就有表达,并随着卵巢的发育表达不断升高,在180 dah(卵黄发生期)达到最高。为了研究Tsp1a的蛋白表达,本研究制备了Tsp1a的多克隆抗体。荧光免疫组化分析表明Tsp1a在卵原细胞和颗粒细胞中表达,且在初级生长卵泡颗粒细胞中表达较低,而在次级生长卵泡颗粒细胞中表达较高。荧光原位杂交分析显示,tsp1b在雌鱼未分化性腺的体细胞以及已分化卵巢的鞘膜细胞中表达。这表明tsp1a和tsp1b的表达模式存在明显差异。2)tsp1a突变对卵子发生的影响。实验室前期已经获得了F0代突变嵌合体,主要分析了tsp1a突变嵌合体的精巢表型。本研究通过传代建系成功获得tsp1a纯合突变鱼,并分析了其卵巢表型。在60 dah时,组织学分析显示tsp1a突变鱼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与野生型相比没有明显异常。在120 dah时,组织学分析显示,tsp1a突变鱼卵巢中卵原细胞数量显着高于野生型(wild type,WT)鱼卵巢,II时相卵泡的数量显着低于WT鱼卵巢,而I时相卵泡的数量没有显着差异。tsp1a突变鱼的性腺成熟系数GSI(Gonadosomatic index)与WT鱼相比也没有显着差异。在180 dah时,与WT鱼相比,tsp1a突变鱼的GSI显着降低。形态学分析表明,WT鱼卵巢中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包括大量卵黄发生期的卵泡,而tsp1a突变鱼卵巢中含有大量初级生长阶段的卵泡,仅有少量卵黄发生期卵泡。统计学分析表明,tsp1a突变鱼卵巢中卵原细胞、I和II时相卵泡的数量显着高于WT鱼卵巢,而III和IV时相卵泡数量显着低于WT鱼卵巢。细胞增殖标志基因PCNA阳性的卵原细胞在tsp1a突变鱼中显着增多。与此相一致的是,转录组分析表明tsp1a突变鱼卵巢中DNA复制相关基因的表达显着上调,而抑制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分化的环腺苷酸(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 AMP)和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显着下调。此外,tsp1a突变鱼中雌激素合成酶编码基因cyp19a1a表达和血清雌激素水平均显着下调。这些结果表明,tsp1a突变会导致卵原细胞增殖增加而分化受阻,进而导致卵原细胞增多,次级生长阶段卵泡减少,血清雌激素水平降低。3)tsp1b突变对卵子发生的影响。实验室前期已经获得了F0代突变嵌合体,主要分析了tsp1b突变嵌合体的精巢表型。本研究通过传代建系获得tsp1b纯合突变鱼,并分析了其卵巢表型。在90 dah,组织学分析显示tsp1b突变鱼卵巢发育没有明显异常。在180 dah,形态学分析发现,WT鱼的卵巢中含有大量进行卵黄发生的卵泡,而tsp1b突变鱼卵巢中仅有极少量卵黄发生的卵泡。组织学分析显示,tsp1b突变鱼卵巢I和II时相卵泡的数量显着高于WT鱼卵巢,而III和IV时相卵泡的数量显着低于WT鱼卵巢。而tsp1b突变鱼GSI与WT鱼相比无显着差异。荧光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90 dah时,与WT雌鱼相比tsp1b突变雌鱼卵巢中的颗粒细胞标志基因amh、cyp17a1和cyp19a1a的表达均无显着差异,血清雌激素水平也无显着差异。在180 dah时,与WT雌鱼相比,tsp1b突变雌鱼卵巢中的amh、cyp17a1和cyp19a1a的表达均显着减弱,血清雌激素水平也显着下调。为了系统的研究tsp1b基因敲除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对90 dah时的tsp1b突变鱼和WT鱼的卵巢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tsp1b突变体中tsp家族相关基因的表达无显着差异,表明敲除tsp1b基因后其他的tsp成员没有补偿作用;而染色质组装相关基因的表达显着下调,细胞粘附相关基因和粘着斑相关基因的表达显着上调。对卵泡发育至关重要的卵泡细胞表达基因amh、cyp17a1和cyp19a1a的下调,以及与卵泡生长和分化相关的染色质组装相关基因的下调,可能是tsp1b突变体鱼中,血清雌激素水平降低和初级生长卵泡向次级生长卵泡过渡失败的原因。细胞粘附分子是参与卵巢内分泌细胞的识别和细胞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因子其在tsp1b突变体鱼卵巢中表达是显着上调的。这些结果表明tsp1b突变对卵原细胞的增殖和初级卵泡发育没有影响,可能是因为细胞粘附分子和黏着斑相关基因的补偿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分析了tsp1a/b基因在罗非鱼卵巢的表达模式,证实了tsp1a和tsp1b在尼罗罗非鱼卵巢的表达发生了分化,tsp1a在卵巢的颗粒细胞中表达,而tsp1b在卵巢的鞘膜细胞中表达。缺失功能研究表明tsp1a突变导致卵原细胞和初级卵泡增加,次级卵泡减少,卵泡发育延迟。tsp1b突变对卵原细胞增殖没有影响,但导致初级卵泡不能向次级卵泡发育,卵泡发生停滞在初级生长阶段。因此,tsp1a或tsp1b纯合突变均会影响罗非鱼卵子发生过程,但表型存在差异。本研究通过基因表达和功能研究揭示了复制基因tsp1a/b在硬骨鱼类卵子发生中的功能,有助于拓宽和深化我们对Tsp1在脊椎动物卵子发生中的认识,又能为鱼类获得更高质量的卵子提供理论支持。
孟庆海[4](2021)在《泽泻醇B乙酸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肠道雌激素受体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绝经后女性雌激素受体下调、肠道菌群变化及绝经后血管损伤之间的相关性,探究泽泻醇B乙酸酯能否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肠道雌激素受体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并探索其可能机制。方法:第一章:收集接受主动脉置换术的绝经前(<45岁)和绝经后(>55岁)女性主动脉血管及绝经前(<45岁)正常女性和绝经后(>55岁)冠心病女性患者粪便。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女性粪便中的肠道菌群,HE染色观察女性主动脉血管的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女性血管中的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女性血管中NLRP3、Caspase-1、IL-1β、ERα、ERβ、GPER、SRC、PI3K 和 p-AKT 的表达。分析绝经前后女性主动脉炎症、雌激素受体表达及肠道菌群组成的相关性。第二章:使用LDLR-/-小鼠合并高脂饮食复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进行双侧卵巢切除复制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模型组),同时设置C57BL/6正常饮食和高脂饮食组以及LDLR-/-小鼠正常饮食组。对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分别进行AB23A治疗实验、粪菌移植实验及AB23A与抗生素联合应用实验。实验周期结束后,使用生化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TC、TG、LDL-c及HDL-c 水平以评价血脂,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IL-1β、IL-6及TNF-α水平以评价血清炎症,油红O染色检测小鼠主动脉及主动脉根部切片中阳性面积以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损伤,Masson染色检测小鼠主动脉根部切片中胶原以评价纤维帽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主动脉根部切片及结肠中NLRP3和IL-1β的表达水平以评价组织炎症,HE染色检测小鼠结肠组织形态以评价组织病理损伤,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检测小鼠结肠中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表达水平以评价紧密连接的状态,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NLRP3、IL-1β、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蛋白表达水平以进一步确认结肠中炎症和紧密连接状态。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鼠粪便中肠道菌群。分析AB23A模型小鼠治疗实验中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症状、肠道菌群及紧密连接之间相关性。第三章:对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进行AB23A治疗实验。实验周期结束后,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雌激素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结肠中ERα、ERβ、GPER和SRC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检测小鼠结肠中PI3K和p-AKT的表达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ERα、ERβ、GPER、SRC、PI3K、AKT和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应用胆固醇负荷的Caco-2细胞复制肠道上皮细胞损伤模型,使用AB23A并联合ERα抑制剂MPP、ERβ抑制剂PHTPP、GPER抑制剂G-15、PI3K抑制剂LY294002或AKT抑制剂10-DEBC抑制相应蛋白,或联合ERα siRNA、ERβ siRNA、GPER siRNA或SRC siRNA沉默相应基因的表达,作用于Caco-2细胞,并建立不同的对照和分组。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油红O染色评价细胞脂质堆积,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 SRC、ERα、ERβ、GPER、PI3K、p-AKT、Claudin-1、Occludin 及 ZO-1 单独或共同表达的情况,蛋白印迹法检测细胞中SRC、ERα、ERβ、GPER、NLRP3、IL-1β、PI3K、p-AKT、Claudin-1、Occludin、ZO-1的蛋白表达情况,免疫共沉淀法检测细胞中GPER与SRC的相互作用。结果:第一章:与绝经前女性相比,绝经后女性血管内皮层和平滑肌均呈现更严重的损伤及 NLRP3、Caspase-1、IL-1β 表达的升高,而 ERα、ERβ、GPER、SRC、PI3K 和 AKT的表达均显着降低。与正常绝经期女性相比,绝经后冠心病女性粪便中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度和物种多样性显着降低;特定水平的物种相对丰度变化显着,如门水平上,Firmicutes、Tenericutes及Fusobacteria等细菌门的相对水平在绝经后女性的粪便中显着降低,而Verrucomicrobia及Bacteroidetes等细菌门的相对水平显着升高,属水平上,Clostridium 及Faecalibacterium等细菌属的相对水平显着降低,而 Shigella、Lactobacillus及Bacteroides等细菌属的相对水平显着升高。相关性分析显示绝经前后女性主动脉炎症、雌激素受体表达及肠道菌群组成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第二章: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相比,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脂、血清炎症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损伤进一步增加,并导致结肠炎症、紧密连接损伤和病理性变化的加剧,AB23A的治疗显着降低模型小鼠血脂、血清炎症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并显着减轻结肠炎症、紧密连接损伤和病理性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相比,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显着降低,且特定物种水平上相对丰度发生显着改变,AB23A的治疗显着增加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并逆转模型小鼠特定物种水平上相对丰度的变化,如AB23A的治疗显着增加模型小鼠粪便内降低的Firmicutes细菌门的相对水平,显着降低模型小鼠粪便内升高的Verrucomicrobia细菌门的相对水平,在属水平上,AB23A的治疗显着降低模型小鼠的粪便中Bacteroides和Akkermansia等细菌属的相对水平;相关性分析显示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症状、肠道菌群组成及紧密连接之间呈现显着相关性。粪菌移植导致模型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多样性和特定物种水平上相对丰度向供体小鼠靠近;接受模型组小鼠粪便的受体小鼠的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显着低于接受AB23A治疗组粪便的受体小鼠,具有同样变化的还包括特定物种水平上的相对丰度;改变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结构足以引起血脂、血清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症状以及结肠炎症、紧密连接损伤和病理性变化显着改变,与接受模型组小鼠粪便的受体小鼠相比,接受AB23A治疗组粪便的受体小鼠的血脂、血清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损伤显着降低,结肠炎症、紧密连接损伤和病理性变化显着减轻。抗生素显着抑制各组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给予抗生素的模型组小鼠中,总胆固醇水平、血清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症状显着降低,结肠炎症、紧密连接损伤和病理性变化显着减轻;AB23A对给予抗生素的模型组小鼠的治疗仍促进了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抗生素的应用,增强了 AB23A对模型小鼠血脂、血清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的降低作用及对结肠炎症、紧密连接损伤和病理性变化的减轻作用。第三章:双侧卵巢的切除,导致高脂饮食LDLR-/-小鼠雌激素受体、雌激素水平及SRC表达的显着降低,同时显着降低的还有PI3K/AKT信号,AB23A未影响模型小鼠雌激素水平,但显着上调肠道中雌激素受体和SRC的表达,并上调PI3K/AKT信号。胆固醇的负荷导致Caco-2细胞中胆固醇堆积、炎症增加和紧密连接损伤;AB23A减轻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中胆固醇堆积、炎症和紧密连接损伤,上调SRC的表达并增强PI3K/AKT信号。使用ERα或ERβ的抑制剂或ERα或ERβ的基因被沉默时,未影响AB23A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胆固醇堆积和炎症的抑制以及紧密连接的保护作用,也未影响AB23A对GPER和SRC的上调作用,同样未影响AB23A对PI3K/AKT信号的激活;使用GPER抑制剂或GPER siRNA时,AB23A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胆固醇堆积和炎症的抑制以及紧密连接的保护作用被取消,同时被取消的还包括AB23A对SRC的上调作用和对PI3K/AKT信号的激活。SRC的基因被沉默时,AB23A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胆固醇堆积和炎症的抑制以及紧密连接的保护作用被取消,AB23A对PI3K/AKT信号的激活作用同样被取消,但未影响AB23A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雌激素受体表达的上调作用。PI3K/AKT信号被阻断时,AB23A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胆固醇堆积和炎症的抑制以及紧密连接的保护作用被取消;但是PI3K/AKT信号的抑制未影响AB23A对雌激素受体和SRC的上调作用。结论:1.绝经后女性血管炎症和损伤的增加与雌激素受体信号降低及肠道菌群的紊乱具有显着的相关性。2.AB23A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减轻绝经后LDLR-/-小鼠肠道炎症并保护肠屏障,进而降低绝经后小鼠的血脂、血清炎症及血管炎症,抑制绝经后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3.AB23A通过激活结肠上皮细胞GPER上调SRC表达并激活下游的PI3K/AKT信号进而抑制结肠上皮细胞炎症和紧密连接损伤是其抑制绝经后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吴洋[5](2021)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对于围着床期子宫中免疫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影响》文中指出2018年“多囊卵巢综合征国际循证医学指南”中报道8%-13%的女性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其中80%以上育龄期PCOS患者饱受不孕症的困扰。正常妊娠需要具备着床能力的胚胎与处于容受性的子宫内膜相互作用,两者缺一不可。即使PCOS患者通过辅助生殖技术移植了高质量的胚胎,子宫内膜的异常仍然会导致着床失败或不良的妊娠结局。目前,对于PCOS子宫内膜异常的研究相对不足,其导致着床失败的确切机制也仍未阐明。对于围着床期PCOS子宫内膜变化的机制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进一步提升胚胎种植成功率并改善妊娠丢失。本课题从小鼠PCOS模型、脱氢表雄酮短期干预等小鼠处理,以及人PCOS内膜标本补充研究三个层次,对围着床期PCOS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改变进行了分析探究。本论文利用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DHEA)处理小鼠建立PCOS模型,这些小鼠成功地表现出卵巢多囊样改变、高雄激素血症、体重增加、不孕等PCOS特征。对PCOS小鼠妊娠第4天的子宫进行转录组测序显示,差异2倍以上的基因中有610个上调,91个下调。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在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方面,差异基因富集最多的是细胞外基质和多种与之相关的功能,如细胞粘附分子、基膜、细胞桥粒、细胞顶端质膜、微绒毛等;生物过程的富集分析显示,免疫反应相关生物学过程占比最高,包括细菌免疫反应和防御反应等。为进一步明确DHEA对小鼠子宫细胞外基质和免疫细胞的影响,本研究使用DHEA对小鼠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妊娠第3天DHEA处理小鼠1天,妊娠第1-3天DHEA处理正常妊娠小鼠3天,同样的方法处理假孕小鼠3天,卵巢切除后给予小鼠21天DHEA处理。基于上述预测分析以及DHEA不同处理,我们对小鼠子宫中的免疫细胞数量及定位进行了详细研究。(1)与对照组相比,PCOS小鼠围着床期子宫中性粒细胞增多并向腔上皮附近聚集,差异极为显着;妊娠第1-3天给予DHEA处理后,子宫中性粒细胞数量显着增多,同时向宫腔附近聚集,假孕小鼠同样给予3天DHEA处理后,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但定位没有变化。(2)围着床期PCOS小鼠子宫中巨噬细胞显着增多并在子宫腔附近聚集,DHEA处理3天对巨噬细胞的数量和分布影响不大,但长期DHEA暴露可以增加内膜中的巨噬细胞数量,并促使其向宫腔附近聚集,围着床期胚胎对子宫中巨噬细胞的影响不大。(3)妊娠第4天PCOS小鼠子宫内膜基质中树突状细胞减少,肌层中树突状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围着床期使用DHEA分别处理正常妊娠小鼠和假孕小鼠3天,正常妊娠小鼠子宫中树突状细胞无明显改变,假孕小鼠子宫基质中树突状细胞数量大幅增加;卵巢切除小鼠DHEA处理21天后树突状细胞在子宫基质和肌层中的数量均显着增加。(4)与对照组相比,PCOS小鼠围着床期子宫肌层中肥大细胞增多,DHEA处理对子宫中肥大细胞数量影响不大。(5)围着床期PCOS小鼠子宫中B细胞显着增多,并向宫腔上皮附近聚集;DHEA处理3天可促使B细胞增多并向宫腔上皮聚集,宫腔中胚胎对B细胞的分布影响不大。此外,我们详细分析了DHEA对围着床期子宫细胞间连接和细胞外基质的影响。(1)与对照组相比,PCOS小鼠围着床期子宫中埃兹蛋白(Ezrin)在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中表达明显增加,围着床期DHEA处理1天或3天都可以显着增加Ezrin在小鼠子宫上皮中的表达,并且影响其分布模式,胚胎对子宫中Ezrin表达的影响不明显。在人胚胎种植窗口期,PCOS患者子宫内膜腔上皮和腺上皮Ezrin表达均强于对照组,差异显着。(2)PCOS小鼠围着床期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中钙粘蛋白的表达显着增加;DHEA处理3天对正常妊娠小鼠子宫中钙粘蛋白的表达影响不大,但假孕小鼠DHEA处理3天后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钙粘蛋白的表达均增强。在人胚胎种植窗口期,PCOS患者子宫内膜腔上皮钙黏蛋白的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腺上皮钙黏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差异。(3)与对照组相比,PCOS围着床期子宫肌层中层粘连蛋白的表达显着增加,腔上皮基膜、腺上皮基膜和血管基膜中层粘连蛋白的沉积变薄,由正常的锯齿状变为细线状;围着床期DHEA处理3天可改变上皮基膜和血管基膜中层粘连蛋白沉积的形态,但对其厚度影响不大,同时子宫肌层中层粘连蛋白的表达显着增强,胚胎对围着床期子宫中层粘连蛋白的改变无明显影响。(4)围着床期PCOS小鼠子宫基质中层粘连蛋白γ1的表达随基质中血管数目的减少而下降,DHEA处理3天显着降低腺上皮基膜层粘连蛋白γ1的表达。在人胚胎种植窗口期,PCOS患者子宫内膜腔上皮和腺上皮层粘连蛋白γ1的表达无明显差异。(5)与对照组相比,围着床期PCOS小鼠子宫中胶原蛋白IV在腔上皮基膜或腺上皮基膜中的沉积变薄,并且随着子宫基质中血管的减少,胶原蛋白IV的表达显着减少;DHEA处理3天可产生与PCOS相似的变化。(6)CD31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质中,妊娠第4天小鼠子宫中CD31表达较为密集,但PCOS小鼠子宫中表达减少,差异极为显着;PCOS小鼠子宫中CD31显示切面呈圆环状的血管,其密度明显下降,更多的是切面管腔呈狭长状的血管,数量也较少;围着床期DHEA处理3天后子宫中血管显着减少;胚胎可能对围着床期小鼠子宫中血管的数量有影响。(7)妊娠第4天PCOS小鼠子宫腔上皮中荆豆凝集素(Ulex Europaeus Agglutinin,UEA)受体的表达强于对照组,腺上皮中UEA受体的表达无显着差异;围着床期DHEA处理小鼠1天,子宫腔上皮UEA受体于宫腔游离面顶端及邻近的细胞质中呈强表达;DHEA处理3天腔上皮UEA受体表达减少呈不均匀分布;卵巢切除后,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中未见UEA受体的表达;围着床期子宫腔中的胚胎可能会诱导子宫上皮中UEA受体的表达增加。总之,PCOS小鼠与对照组小鼠妊娠第4天的子宫在m RNA层面存在显着差异,主要变化集中在免疫反应和细胞外基质等方面;DHEA对围着床期子宫中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分布有较大影响,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肥大细胞等,这可能对其发挥正常的免疫作用有不良影响;细胞外基质是细胞通讯和细胞骨架的重要组分,DHEA对埃兹蛋白和钙黏蛋白的表达量都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细胞的正常粘附和极性;DHEA对层粘连蛋白及其亚型、胶原蛋白IV以及CD31的影响,可能导致胚胎着床中细胞骨架的重构及细胞间沟通的异常。
叶聪[6](2020)在《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MEHP)通过Hippo-YAP信号诱导血管瘤细胞增殖的机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血管瘤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形成的一种肿瘤,75%80%的血管瘤患者为女性。它被认为是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此外,血管瘤患者不需要任何治疗,因为它们多年来自发消退。然而,仍有10%的血管瘤会急剧增长甚至成为生命危险。快速增殖的一个阶段是血管瘤的主要特征,然而,造成这种快速增殖的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说明。因此,迫切需要对涉及血管瘤进展的风险因素进行更多研究。邻苯二甲酸酯用于各种食品包装,家用产品,医疗器械,药物配方和工业塑料。世界上每年生产约600万吨邻苯二甲酸酯。人类通过皮肤,吸入和摄入吸收暴露于邻苯二甲酸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ioctyl phthalate,DEHP)是邻苯二甲酸酯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它可以使医疗器械变得更加灵活。人类可能通过塑料医疗设备暴露于高水平的DEHP。在与血清,血液和其他亲脂性流体接触后,DEHP很容易从塑料中浸出,作为高度疏水的材料。一旦DEHP进入人体后,迅速代谢成其活性代谢产物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MEHP)[Mono(2-ethylhexyl)phthalate,MEHP],然后被优先吸收。最近,研究表明DEHP和MEHP都可以通过触发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来促进肿瘤进展。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增塑剂,可代谢为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MEHP)[Mono(2-ethylhexyl)phthalate,MEHP]。吸入是两种邻苯二甲酸酯的重要暴露途径,它们对肺部的影响包括炎症,扩大的空域和细胞分化变化,已经表明这表明肺泡上皮细胞是邻苯二甲酸酯的靶标。然而,MEHP在HA进展中的潜在作用和相关机制并未得到很好的说明。DEHP被广泛用于生产聚氯乙烯医疗材料的研究。它可以被代谢成MEHP,已被认为是MEHP对人体毒性最大的代谢产物。最近,研究表明DEHP和MEHP均可促进肿瘤通过触发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而进展。MEHP是一种破坏内分泌的化学物质,已广泛用于生产食品和饮料,粘合剂,油漆和牙科密封胶的塑料容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EHP对人体健康具有负面影响。MEHP具有出色的稳定性。迄今为止,MEHP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用于工业产品的产品,包括洗涤剂,酚醛树脂,电镀溶剂和热敏纸。流行病学研究表明,MEHP可以在人的尿液和血液中被广泛检测到。例如,来自美国和亚洲的81%尿液样本中含有可检测的MEHP,这表明MEHP的生物安全性是公共卫生的紧迫问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EHP在体内和体外具有很强的雌激素反应,导致内分泌功能的破坏。新兴的报道表明,MEHP会触发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但是,邻苯二甲酸MEHP对HA进展的潜在影响尚未很好地说明其作用机制,故而成我目前的研究焦点。1、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MEHP)促进血管瘤细胞(HA)的体外增殖和迁移的机制目的:探究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MEHP)促进血管瘤细胞的体外增殖和迁移的机制。方法:血管瘤细胞用于我们的实验,将其保存在含有15%胎牛血清和青霉素/链霉素(100μg/ml)的改良的Eagle培养基中。在细胞生长期间每天更换培养基,当细胞达到80-90%汇合时,将细胞悬液以1:3的比例传代培养。根据实验要求将培养细胞分为两组:对照组(正常培养的细胞系作为实验对照),MEHP诱导组(将细胞5 x 104细胞/每孔接种到6孔板中。温育8小时后,将细胞用10 nM MEHP处理并培养24小时)。逆转录定量PCR(RT-qPCR)实时分析YAP、IRF-1的mRNA表达情况;蛋白印迹分析细胞中相关蛋白表达情况;划痕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迁徙情况;通过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的凋亡和相对活力;MTT实验比较细胞增殖情况;结果:MEHP诱导组较对照组YAP、IRF-1mRNA表达升高(P<0.05)。MEHP可以通过IRF-1增加YAP的转录。对照组较MEHP诱导组E-钙粘着蛋白表达升高(P<0.05),MEHP诱导组较对照组MMP9蛋白表达升高(P<0.05)。说明了MEHP促进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过程。对照组较MEHP诱导组细胞迁移数量减少(P<0.05),MEHP诱导组较对照组细胞侵袭数量增多(P<0.05)。说明MEHP可诱导细胞的迁移侵袭。细胞在培养24小时和72小时根据制造商的规程使用凋亡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细胞凋亡情况,24小时对照组较MEHP诱导组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第72小时MEHP诱导组较对照组细胞凋亡率降低(P<0.01)。在不同培养后第10小时,对照组与MEHP诱导组相比细胞增殖力无差异(P>0.05),24小时和36小时时MEHP诱导组较对照组细胞增殖数目升高(P<0.05),到第三天检测时发现对照组较MEHP诱导组较细胞增殖情况降低(P<0.01)。细胞暴露与MEHP情况下增殖能力加强。结论:MEHP可通过上调YAP表达促进HA细胞的增殖,并促进上皮间质转化过程相关的因子E-钙粘着蛋白、MMP9的表达。2、通过抑制YAP阻断MEHP触发的血管瘤细胞(HA)增殖的机制目的:探究通过抑制YAP阻断MEHP触发的HA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HemEC来源为在我院收录诊治的7例HA婴儿患者中分离出来,在应用于实验之前,细胞传代培养不能超过五次。在标准条件下,在补充有10%热灭活的胎牛血清,0.25%真菌区和1%庆大霉素的α-MEM中培养HemEC。根据实验要求,将元代培养的细胞进行培养后不同处理:对照组(取正常原代培养的HemEC细胞用于培养计数、观察),MEHP处理组(对照组细胞在刚开始培养时给予一定浓度的MEHP诱导处理,然后继续培养),YAP沉默组(用针对YAP的siRNA转染细胞,抑制YAP的表达)。通过MTT细胞增殖检测测定不同时间段MEHP干预及YAP表达受限对细胞的影响情况;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和2-甲氧基-4-硝基-5-磺基苯基检测各组细胞凋亡及活力情况;通过细胞划痕平面迁移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活性。蛋白印迹分、RNA提取和半定量RNA分析、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中YAP、CTGF、ANKRD1表达情况。结果:在第12小时MEHP干预组较YAP沉默组细胞增殖升高(P<0.05),对照组与MEHP干预组比较无差异(P>0.05)。第24小时对照组和MEHP干预组较YAP沉默组细胞增殖升高(P<0.05)。72小时MEHP干预组较对照组、YAP沉默组细胞增殖情况升高(P<0.05),YAP沉默组较对照组细胞增殖降低(P<0.05)。细胞经过MEHP处理后诱导其增殖,而YAP表达受到抑制后其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MEHP干预组较对照组和YAP沉默组细胞凋亡降低(P<0.05),MEHP干预组较YAP沉默组细胞凋亡(P<0.01),说明MEHP抑制细胞凋亡或者YAP表达降低促进了细胞凋亡。对照组和YAP沉默组较MEHP干预组细胞活力降低(P<0.05),其中MEHP干预组较YAP沉默组细胞活力升高(P<0.01)。MEHP干预组较对照组和YAP沉默组细胞迁移升高(P<0.05),YAP沉默组较对照组细胞迁移数量降低(P<0.05)。YAP沉默组较MEHP干预组细胞迁移数量降低(P<0.01)。MEHP干预组较对照组YAP、CTGF、ANKRD1蛋白表达升高(P<0.05),YAP沉默组较对照组YAP、CTGF、ANKRD1蛋白表达降低(P<0.05)。MEHP干预组较对照组和YAP沉默组YAP、CTGF、ANKRD1mRNA表达升高(P<0.05),对照组较YAP沉默组YAP、CTGF、ANKRD1mRNA表达升高(P<0.05)。说明YAP表达抑制后,其靶基因CTGF、ANKRD1的表达也受到了抑制。MEHP干预组较对照组和YAP沉默组中YAP、CTGF、ANKRD1水平含量升高(P<0.05),对照组较YAP沉默组YAP、CTGF、ANKRD1水平含量升高(P<0.05)。结论:MEHP可通过上调YAP的表达促进HA细胞的增殖和迁移,YAP可作为血管瘤治疗的潜在靶点。3、MEHP通过降低HA细胞中LATS1(Ser909)的磷酸化水平调节HA细胞的活化和功能的机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MEHP通过降低HA细胞中LATS1(Ser909)的磷酸化水平调节HA细胞的活化和功能的机制。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被确诊为HA的组织样本和正常皮肤组织。从3例婴儿的增殖期血管瘤中分离出的内皮细胞(HemEC)用于本次实验。根据实验要求,将HA患者肿瘤样本及正常健康皮肤组织样本分成HA组和健康组,用于相关的指标分析研究。将培养的血管瘤细胞分为对照组(常规培养肿瘤细胞系,没有进行处理)和MEHP处理组(对照组肿瘤细胞培养的基础上用一定浓度的MEHP诱导处理细胞12小时)。维替泊芬+MEHP处理组(MEHP处理组的基础上使用是YAP–TEAD的抑制剂维替泊芬),用于探讨MEHP诱导后对HemECs增殖影响。RT-qPCR实时分析两组细胞中LATS1(Ser909)、LATS2(Ser872)的mRNA表达情况;MTT测定不同时期的HemECs增殖情况;蛋白质印迹分析两组细胞中PCNA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ROS。结果:RT-qPCR实时分析两组细胞中LATS1(Ser909)、LATS2(Ser872)的mRNA表达情况,MEHP处理组较对照组LATS1(Ser909)、LATS2(Ser872)的mRNA表达降低(P<0.05),表明,MEHP处理可以降低LATS1/2(Ser909/Ser872)的磷酸化。不同时间内通过MTT测定两组细胞的增殖情况,第1小时对照组与MEHP处理组比较无差异(P>0.05),第12小时、36小时MEHP处理组较对照组细胞增殖能力升高(P<0.05),第72小时MEHP组较对照组胞增殖能力升高(P<0.01)。YAP是Hippo通路最重要的转导子,可以调节器官大小和肿瘤发生,蛋白印迹检测YAP在健康和肿瘤组中的表达情况,发现HA组较健康组YAP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蛋白质印迹分析两组细胞中PCNA的表达情况,MEHP处理组较对照组PCNA表达升高(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ROS,对照组较MEHP处理组ROS含量升高(P<0.05)。结论:MEHP可增加HA细胞的增殖与活力。
焦岩[7](2020)在《多模态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在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发性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指与同一性伴侣连续发生3次及3次以上的自然流产。RSA病因复杂,常见的原因包括染色体异常、免疫功能异常、内分泌异常、黄体功能不全、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约30-40%的RSA原因不明。近年来,有关子宫内膜容受性(endometrial receptivity,ER)评价在RSA中的应用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大量研究认为,超声通过监测内膜厚度、内膜形态、内膜运动、内膜容积、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分布等情况,可以用于评估ER,具有临床实用性,但各指标的单独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关于多模态超声评分评价RSA患者ER的研究并不多,且尚无公认的指南供临床医师参考。为此,本研究进行了尝试性研究,旨在探讨应用多模态超声评分评估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ER的临床价值。本研究中,第一步,设立正常对照组和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的病例组,每组均为100例,对全部受检者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多模态超声评估;第二步,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组100例受检者进行治疗,分为地屈孕酮片组50例,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50例,治疗一个周期后进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多模态超声评估。第三步,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组100例受检者随访妊娠结局。第四步,根据前三步研究结果,另外收集100例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均应用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治疗,分为指导组和非指导组,每组各50例,随访妊娠结局。第一部分 多模态超声评估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与正常人群子宫内膜容受性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评估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与正常人群子宫内膜容受性可行性。方法:以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与正常人群为研究对象,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100例作为病例组,同时符合RSA和黄体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正常志愿者1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为同期已生育且无流产病史的育龄期妇女。收集两组受检者年龄、BMI等资料。检测两组受检者血清孕酮。超声检测子宫内膜厚度、形态类型、运动情况、血流情况、子宫内膜体积(Endometrial volume,EV)及血管血流指数(Vascularization-flow index,VFI)等参数,根据赋分标准进行多模态超声评分,评价ER。通过ROC曲线进一步分析子宫内膜厚度、EV、VFI及多模态超声评分等计量参数诊断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的最佳截断值和约登指数。结果:两组的年龄、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孕酮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病例组子宫内膜厚度、EV和VFI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病例组子宫内膜形态类型、运动情况和血流情况均差于正常对照组(P<0.05)。病例组子宫内膜多模态超声评分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子宫内膜厚度、EV、VFI及多模态超声评分,最佳截断值和约登指数分别为(8.71mm,0.49)、(4.00cm3,0.59)、(0.27mm,0.58)、(14.5,0.67)。子宫内膜多模态超声评分诊断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的约登指数高于子宫内膜厚度、EV和VFI等指标。结论: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子宫内膜多模态超声评分较正常者降低,多模态超声评分可较全面和客观反映子宫内膜情况,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ER进行有效评价。应用子宫内膜多模态超声评分诊断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的准确度高于子宫内膜厚度、EV和VFI等指标。第二部分 多模态超声评估药物治疗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评估药物治疗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以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符合RSA和黄体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地屈孕酮片组50例,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50例。收集所有受检者年龄、BMI等资料。治疗前,检测两组受检者孕酮。超声检测子宫内膜厚度、形态类型、运动情况、血流情况,以及EV、VFI等参数,根据赋分标准进行评分评价ER。治疗一个周期后,再次进行上述检查,进行治疗前后的组间及组内对比分析。结果:两组间年龄、BMI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间的孕酮、子宫内膜厚度、EV、VF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子宫内膜形态类型、运动情况和血流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子宫内膜多模态超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孕酮,治疗后均大于治疗前(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子宫内膜厚度、EV和VFI,治疗后均大于治疗前(P<0.05),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大于地屈孕酮片组(P<0.05);两组的子宫内膜形态类型、运动情况和血流,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优于地屈孕酮片组(P<0.05);两组的子宫内膜多模态超声评分,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P<0.05),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大于地屈孕酮片组(P<0.05)。结论:多模态超声评分可以评价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差异,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改善作用优于地屈孕酮片组。第三部分 药物治疗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目的:探讨药物治疗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以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符合RSA和黄体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地屈孕酮片组50例,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50例。两组分别采用第二部分治疗方案继续治疗六个周期,并随访妊娠结局,对于妊娠者,药物应用至妊娠20周。再根据是否在治疗周期内妊娠并至正常分娩分为两组,收集两组受检者年龄、BMI等资料,对比妊娠至正常分娩组与未妊娠至正常分娩组,在第二部分研究中初次治疗一个周期后的孕酮、子宫内膜厚度、形态类型、运动情况、血流情况、EV、VFI及多模态超声评分的差异,并进一步通过ROC曲线分析子宫内膜厚度、EV、VFI及多模态超声评分的最佳截断值和约登指数。结果:地屈孕酮片组50例,治疗后妊娠31例,未妊娠19例,孕早期流产4例,妊娠至正常分娩27例;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50例,治疗后妊娠40例,未妊娠10例,孕早期流产2例,妊娠至正常分娩38例。地屈孕酮片组妊娠至正常分娩百分比为54%,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妊娠至正常分娩百分比为76%。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妊娠至正常分娩百分比明显高于地屈孕酮片组(P<0.05)。妊娠至正常分娩组与未妊娠至正常分娩组间比较分析,年龄、BMI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二部分研究中初次治疗一个周期后,孕酮和子宫内膜厚度两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形态类型、运动情况、血流情况,妊娠至正常分娩组优于未妊娠至正常分娩组(P<0.05),EV、VFI及多模态超声评分,妊娠至正常分娩组大于未妊娠至正常分娩组(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EV和多模态超声评分,最佳截断值和约登指数分别为(4.333;0.393)、(12.5;0.687)。结论:经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的妊娠至正常分娩百分比高于单独应用地屈孕酮片,妊娠至正常分娩组与未妊娠至正常分娩组之间在药物初次治疗一个周期后的EV、VFI及多模态超声评分存在差异,多模态超声评分诊断准确度高于孕酮。第四部分 多模态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在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药物治疗中的指导价值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在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药物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另选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同时符合RSA和黄体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应用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治疗,根据是否采用多模态超声评分指导受孕分为指导组和非指导组,每组各50例,指导组根据第三部分研究所得两组初次治疗一个周期后妊娠至正常分娩组与非妊娠至正常分娩组间的子宫内膜多模态超声评分的最佳截断值调整药物用量和指导受孕,非指导组不根据最佳截断值调整药物用量和指导受孕。连续治疗前检测两组受检者孕酮及子宫内膜多模态超声评分。指导组根据多模态超声评分决定后续治疗方案,超过最佳截断值者,维持药量指导受孕,低于最佳截断值者,调整药物剂量治疗一个周期后复查,并按新的方案连续治疗六个周期。如果在此过程中确认妊娠则停止检查,药物应用至妊娠20周,随访妊娠结局。结果:两组间年龄、BMI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个治疗周期前,两组间孕酮和多模态超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个治疗周期后,两组间的孕酮和多模态超声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酮和多模态超声评分在第一个治疗周期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大于治疗前(P<0.05)。指导组在第一个治疗周期后多模态超声评分低于12.5者,经过第二个治疗周期后,孕酮和多模态超声评分,第二个治疗周期后均大于第一个治疗周期后(P<0.05)指导组50例,治疗后妊娠46例,未妊娠4例,孕早期流产1例,妊娠至正常分娩45例;非指导组50例,治疗后妊娠40例,未妊娠10例,孕早期流产2例,妊娠至正常分娩38例。指导组妊娠至正常分娩百分比为90%,非指导组妊娠至正常分娩百分比为76%。指导组妊娠至正常分娩百分比明显高于非指导组。结论:在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过程中,相对于不指导的情况,根据多模态超声评分最佳截断值指导受孕可提高妊娠至正常分娩百分比。
崔新月[8](2020)在《冠心病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甘油三酯最佳临界值的确定》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中指出我国目前患冠心病人数逐年增加且有年轻化趋势[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为治疗冠心病常用的手段,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但是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发生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研究发现影响ISR发生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为血脂异常和糖尿病[2]。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提出PCI术后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应<1.8mmol/L[3]。但近几年研究发现,尽管PCI术后患者LDL-C达到目标水平,ISR发生率仍偏高。次级血脂异常,如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的升高,在ISR发生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4,5]。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增加的重要危险因素[6]。对于心血管疾病极高危人群,甘油三酯水平是否应该降至更低水平而非1.7mmol/L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中纳入LDL-C达标的PCI术后患者,采用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甘油三酯的最佳临界值。有研究[7]报道称糖尿病患者多伴有血脂代谢异常,同时糖尿病也是导致ISR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ISR发生率为单纯冠心病患者的2~4倍[8]。那么对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PCI术后患者其血脂是否需要降至更低水平,进一步加强降脂治疗能否收获更多的心血管获益,这方面研究较少。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之间血脂水平及再狭窄率的差异,明确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是否应加强降脂治疗。目的探讨LDL-C<1.8mmol/L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甘油三酯的最佳临界值,同时比较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之间血脂水平及再狭窄率的差异,明确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是否应加强降脂治疗。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8年12月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PCI术前查LDL-C水平均<1.8mmol/L,并排除了严重心衰、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后、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共纳入368例。对这些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1年后复查冠脉血管造影,记录支架内再狭窄的程度。根据造影复查结果将纳入患者分为两组:ISR组(n=175,其中男121例,女54例,年龄为59.23±9.53岁)及非ISR组(n=193,其中男146例,女47例,年龄为58.38±9.80岁)。比较两组之间影响ISR发生的危险因素的差异并且明确甘油三酯最佳临界值。同时为了明确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之间血脂水平及再狭窄率的差异,本研究进一步将纳入的患者按照是否患糖尿病分为两组:糖尿病组(n=109,其中男76例,女33例,年龄58.48±9.06岁)以及非糖尿病组(n=259,其中男193例,女66例,年龄为58.91±9.93 岁)。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与非ISR组相比,ISR组有更多的高血压(107 vs.94,P=.017)、糖尿病(77 vs.32,P<0.001)患者,LDL-C(1.51±0.22 vs.1.41±0.25,P<0.001)及甘油三酯(1.47±0.79 vs.1.04±0.51,P<0.001)的水平均较高。且ISR组三支血管病变的患者偏多(132 vs.117,P=0.002)。其余指标两组之间并无差异。2.促进ISR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分别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糖尿病、LDL-C、甘油三酯、支架数量”为IS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这5个指标之间无相关性。3.血脂临界值选取:采用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针对心血管疾病极高危人群,LDL-C的合适临界值为1.4mmol/L,与2019年ESC/EAS血脂防治指南相符合。而甘油三酯的适合临界值为1.0mmol/L。其曲线下面积为0.71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和 66%。4.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之间的比较:相比较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压(71 vs.130,P=0.009)患病率更高。同时,糖尿病患者的LDL-C(1.51±0.18 vs.1.43±0.26,P=0.003)及甘油三酯(1.45±0.75 vs.1.16±0.64,P<0.001)水平偏高,ISR 发生率增高(77 vs.98,P<0.001)。其余指标两组之间并无差异。结论1.对于心血管疾病极高危人群,甘油三酯水平应进一步降至1.0mmol/L以下,而非 1.7mmol/L。2.对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PCI术后患者应进一步加强降脂治疗。
刘东明[9](2020)在《细胞粘附分子SVEP1参与调控肝癌恶性进展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自20世纪以来,癌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于2012年评估了世界范围内的27个主要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结果显示有1410万癌症新发病例和820万癌症相关死亡病例,这其中约有22%的新增癌症病例和27%的癌症死亡病例发生在中国。众所周知,恶性肿瘤的不良预后往往与其早期发生转移密切相关。转移是恶性肿瘤最基本的生物学特征之一,也是临床上大多数肿瘤患者致死的最主要因素,约90%的癌症患者死于肿瘤的转移。可以说,转移是肿瘤临床治疗过程中面临的最为严峻的考验,也是目前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细胞间粘附能力的改变在肿瘤转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CAMs)与肿瘤细胞粘附能力的改变密切相关,但其机制仍亟待阐明。本课题前期通过对不同复发转移特征的两组巴塞罗那分期(BCLC staging)为B期的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全转录组测序后发现,两组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在粘附相关通路,进一步通过Heatmap分析,对富集在粘附通路中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提取和比对后发现,SVEP1作为一种CAMs分子在术后高复发组HCC中的表达显着低于低复发组,结合国内外相关报道及前期研究结果,推测SVEP1可能是参与介导肝癌复发转移的关键分子。因此,本课题拟通过免疫组化、生物信息学分析、免疫印迹、RT-PCR、体外细胞功能实验、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全转录组测序分析、恢复实验和体内动物实验等研究手段明确SVEP1与HCC复发转移间的关系以及探究SVEP1参与调控HCC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应用207例肝癌组织芯片和4对肝癌冰冻组织样本,借助免疫组化、单因素Kplan-Meier法、多因素Cox法、Spearman相关性分析、亚组分析和免疫印迹实验初步探究SVEP1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2.基于TCGA及GEO数据库,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分析、生存分析和GSEA分析)进一步验证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实验得到的结论。3.使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肝癌细胞株中SVEP1的表达水平差异,应用慢病毒感染法构建SVEP1稳定降表达组和相应对照组的肝癌细胞系。4.应用SVEP1稳定降表达的肝癌细胞系及其对照细胞系,进行细胞增殖相关实验(CCK-8实验)和细胞侵袭迁移相关实验(趋化实验、侵袭实验、运动实验及划痕实验),探究SVEP1的不同表达水平对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5.重新比对不同复发风险的BCLC-B期肝癌患者的转录组测序结果并结合miRWalk、RNA22、miRanda、Targetscan、mirbase等五种公共数据库,寻找可以潜在调控SVEP1的microRNA。6.应用TCGA公共数据库对相关microRNA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及生存分析验证。7.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进一步验证相关microRNA对SVEP1的直接调控作用,在肝癌细胞系中转染miRNA mimics/inhibitors以及相应对照并验证,同时检测其中SVEP1的表达水平,应用功能实验验证microRNA的不同表达水平对肝癌细胞功能的影响。8.将前期成功构建的SVEP1降表达肝癌细胞系及对照组细胞系进行全转录组测序分析,寻找差异基因及相关富集通路,应用免疫印迹、细胞功能实验和恢复实验进一步探索SVEP1调控肝癌进展的下游分子网络。9.构建SVEP1降表达及对照组细胞系的小鼠肝癌移植瘤模型,在体内观察SVEP1的不同表达水平对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转移的影响,同时验证相关信号通路中重要分子表达水平的改变。研究结果1.通过不同复发风险的BCLC-B期肝癌患者的全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差异基因显着富集在粘附通路,其中SVEP1在高复发风险肝癌患者中显着低表达;TCGA、GEO及GSEA分析证实SVEP1在HCC组织中低表达,且低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2.通过免疫印迹及免疫组化实验发现,SVEP1在HCC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其相应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且低表达SVEP1是影响HCC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复发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Spearman法分析了SVEP1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学因素间的相关性,发现SVEP1的表达水平与肝癌的肿瘤大小(定义3cm为肿瘤大小的临界值)和微卫星病灶的发生率显着负相关;此外,在肿瘤直径≥3cm和伴有微卫星结节的肝癌高危亚组患者中,SVEP1的高表达是影响肝癌预后的重要保护因素。3.SVEP1在肝癌细胞系Hep3B和MHCCLM3中表达水平较高,构建并验证SVEP1-SCR/KD的肝癌细胞系。4.CCK-8实验证实降表达SVEP1的肝癌细胞系增殖能力较对照组更强;划痕实验、趋化实验、侵袭实验及高内涵显微镜运动实验证实降表达SVEP1的肝癌细胞系侵袭迁移能力较对照组更强。5.基于全转录组测序数据及Targetscan等公共数据库,发现miR-1269b可以潜在调控SVEP1的转录水平。6.TCGA数据库分析表明miR-1269b在肝癌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其相应的癌旁组织,高表达miR-1269b的肝癌患者预后不佳。7.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miR-1269b可以直接调控SVEP1的转录水平,利用RT-PCR、免疫印迹及划痕实验证实,抑制miR-1269b表达可促进SVEP1表达水平的升高,进而介导了肝癌细胞运动能力减弱;而促进miR-1269b表达则可抑制SVEP1的表达,从而介导了肝癌细胞运动能力的增强。8.通过对Hep3B-SCR及KD细胞系的全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中,Heatmap分析结果证实降表达SVEP1可以介导PI3K/Akt信号通路中FGF9、THBS1、NFKB1、CCNE2等重要基因表达水平的上调,应用RT-PCR实验在Hep3B-SCR/KD细胞系中二次验证以上结论。9.Hep3B-SCR/KD以及Hep3B-KD+LY294002(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细胞株中p-Akt308的表达水平发生了改变,而总AKT和p-Akt473的表达水平不变;与Hep3B-KD细胞系相比,Hep3B-KD+LY294002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下降。10.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细胞形成的移植瘤模型相比,SVEP1-KD组移植瘤模型的瘤体积更大且容易发生肺转移,同时p-Akt308和PKCζ的表达水平更高。研究结论SVEP1作为细胞与细胞间粘附的重要CAMs分子,在调控细胞及组织稳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尚没有任何数据阐释SVEP1在恶性肿瘤进展及转移过程中的具体调控机制。本课题前期经过对不同复发转移风险的两组BCLC分期为B期的肝癌患者组织样本进行全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了富集在粘附通路中的差异表达基因SVEP1,进一步通过大样本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合TCGA/GEO数据库分析,初步明确了SVEP1低表达可作为预测肝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低表达SVEP1与肿瘤的大小和转移密切相关;通过一系列细胞功能实验证实降表达SVEP1可以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转移;通过全转录组测序、公共数据库分析发现miR-1269b可以调控SVEP1的转录水平,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证实SVEP1是miR-1269b的直接靶基因。SVEP1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肝癌的恶性表型转化,通过移植瘤模型证实低表达SVEP1促进肝癌的进展。本课题结合生物样本大数据库分析、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及移植瘤模型等多种方法证实了SVEP1在肝癌恶性表型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阐明了miR-1269b-SVEP1-PI3K/Akt生物学轴在肝癌增殖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对丰富临床治疗手段或治疗靶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洪磊[10](2020)在《Sema7A调控内皮细胞间质化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在胚胎发育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可以发生表型的转变,表现为内皮细胞丢失部分自身的特征,同时获得部分其它细胞特有的表型,例如内皮细胞向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等间质细胞转化,称为内皮细胞间质化(endo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 End MT)。在内皮细胞发生间质化转变的过程中,内皮细胞特异性的标记物例如: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PECAM-1/CD31),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cadherin VE-Cadherin)表达减弱,间质细胞的标记物例如:平滑肌细胞肌动蛋白-α(alph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成纤维细胞特异性蛋白(fibroblast-specific protein-1 FSP-1)表达增高。胚胎时期End MT参与组织的生长发育例如:在房室管,心脏瓣膜发育过程中,内皮细胞通过间质化转变形成心脏瓣膜组织。成年后End MT在慢性纤维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心肌纤维化,肾纤维化以及系统性硬化。由内皮细胞间质化转变形成的细胞其生物学特性及功能与正常间质细胞亦有差异。间质化转变而来的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功能较强,更容易引起组织纤维化。例如在肺纤维化和肾纤维化过程中间质化转变的内皮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平衡被打破,最终导致组织纤维化。在心血管疾病中,End MT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同时与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另外,End MT引起肺动脉管壁重塑导致肺动脉高压。由于End MT是多种疾病的病理基础,寻找引起内皮细胞间质化转变的关键分子对于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轴突导向因子家族(Semaphorin)包括一大类分泌性和膜相关性蛋白,最早在免疫细胞中被发现,通过与细胞膜表面受体(plexins以及neuropilins)结合参与神经信号传导。最近发现除了参与神经信号传导,轴突导向因子家族成员还与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有关例如: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症性疾病。Semaphorin7A(Sema7A)与牛痘病毒A39R在序列上有高度同源性,其主要通过与膜受体plexin以及整合素(integrin)结合发挥生物学功能。据报道,Sema7A参与调节嗅觉突触形成,肺纤维化,多发性硬化,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以及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我们实验室最近报道了Sema7A通过诱导白细胞浸润,单核巨噬细胞粘附,血小板激活以及血管新生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Sema7A可以通过诱导上皮细胞间质化转变促进口腔鳞状细胞癌转移,但是Sema7A在内皮细胞间质化转变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尚未见报道。本课题提出假说:Sema7A通过TGF/Smad信号通路诱导内皮细胞间质化改变。本研究分为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Semaphorin 7A对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在表型转化中的作用目的:探讨Semaphorin 7A在内皮细胞中的功能,以及在细胞表型转化中的作用。方法:我们首先通过慢病毒将Sema7A过表达的质粒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构建Sema7A-HUVECs细胞系。再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Sema7A过表达后,HUVECs基因表达的改变。结合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数据库,分析Sema7A过表达后,哪些信号通路被激活。通过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了解Sema7A过表达后内皮细胞的功能改变。利用显微镜观察Sema7A过表达后细胞形态的变化。鉴于CD31是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我们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Sema7A-HUVECs和转染空白载体的对照组Con335-HUVECs细胞膜表面CD31表达的变化。为了进一步验证Sema7A-HUVECs是否发生表型转变,我们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锁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和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分别在RNA以及蛋白水平对细胞表面标记物进行检测。结果:正常HUVECs中Sema7A几乎不表达,Sema7A过表达质粒转染后Sema7A表达明显增高。与对照组Con335-HUVECs相比,Sema7A过表达引起1168个基因上调,886个基因下调。其中大多数与End MT以及间质细胞相关的基因在Sema7A-HUVECs中表达增高,内皮细胞相关基因表达降低。镜下:对照组Con335-HUVECs细胞呈椭圆形,分布规律,呈铺路石样排列,Sema7A-HUVECs中部分细胞形态变为细长,触角较多,排列紊乱。流式细胞检测发现Sema7A-HUVECs中CD31+的细胞比例(45.64±2.76%)较Con335-HUVECs(87.48±0.36%)减少约48%。同时q-PCR及Western-blot检测发现Sema7A-HUVECs中CD31,VE-cadherin表达降低,α-SMA,FSP-1表达升高。结论:正常内皮细胞中Sema7A表达量低,Sema7A与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应激刺激,表型转化等改变有关,Sema7A过表达促进内皮细胞间质化转变。第二部分TGF-β2以及TGF/Smad信号通路在Sema7A调节End MT中的机制研究目的:探讨TGF-β2以及TGF/Smad信号通路在Sema7A引起内皮细胞间质化转变中的作用。方法:通过q-PCR检测TGF-β2在Sema7A-HUVECs以及Con335-HUVECs中表达量,利用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TGF-β2浓度。利用基因富集对测序数据进行分析,寻找Sema7A-HUVECs中激活的信号通路。通过检测Smad3蛋白磷酸化水平(pSmad3)来验证TGF/Smad信号通路的变化。最后利用TGF-β2中和抗体T4442以及TGF-β/Smad信号通路阻断剂Oxymatrine,抑制TGF-β2及TGF-β/Smad信号通路在Sema7A-HUVECs中的作用,验证TGF-β2以及TGF-β/Smad信号通路在Sema7A引起内皮细胞间质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通过q-PCR和ELISA,我们发现了Sema7A过表达后TGF-β2表达增高,与高通量测序结果一致。基因集合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 GSEA)显示Sema7A-HUVECs中TGF-β/Smad通路被激活。Smad3磷酸化是TGF-β/Smad信号通路激活的特异性指标,Western-blot结果显示Sema7A过表达后Smad3蛋白发生磷酸化改变,提示TGF-β/Smad通路的活化。相反TGF-β/Smad信号通路阻断剂Oxymatrine以及TGF-β2中和抗体T4442都可以降低Sema7A-HUVECs中Smad3磷酸化水平,提示TGF-β2是Smad3的上游基因。进一步研究发现Oxymatrine以及T4442可以上调Sema7A-HUVECs中CD31表达,降低α-SMA表达,即抑制TGF-β2以及TGF-β/Smad可以减弱Sema7A过表达引起的End MT。结论:TGF-β2以及TGF-β/Smad信号通路在Sema7A引起内皮细胞间质化转变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第三部分ATF3介导Sema7A以及TGF-β2的机制研究目的:探讨ATF3在Sema7A引起End MT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结合RNA测序数据,我们推测ATF3与Sema7A引起的End MT有关。于是我们分别通过q-PCR,Western-blot在Sema7A-HUVECs中鉴定ATF3表达的变化。通过Chip以及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探讨了ATF3与TGF-β2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利用ATF3干扰RNA-ATF3-si RNA,验证ATF3在Sema7A引起End MT中的作用。结果:除了TGF-β2,RNA测序结果显示在Sema7A-HUVECs中ATF3同样明显升高。通过q-PCR以及Western-blot我们验证了Sema7A-HUVECs中ATF3表达的增高。为了探讨ATF3是否能通过TGF-β2调节End MT,我们首先将ATF3-si RNA转入Sema7A-HUVECs,结果显示TGF-β2 RNA以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GF-β2表达均降低。提示ATF3参与调节TGF-β2的表达。进一步通过Chip-PCR实验利用ATF3抗体沉淀Sema7A-HUVECs DNA片段,结果显示:在ATF3抗体/Sema7A-HUVECs DNA沉淀复合物中可见TGF-β2片段,且与Con335-HUVECs相比,在Sema7AHUVECs中ATF3抗体结合的TGF-β2片段占总体TGF-β2片段的比例增加。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转染ATF3过表达质粒促进TGF-β2启动子区的报告基因的荧光强度,而当启动子区域6个碱基突变后,这种改变消失,提示ATF3与TGF-β2的启动子区域相结合,促进其转录。同时我们观察到ATF3过表达并不能上调Sema7AHUVECs中TGF-β1的表达。接着我们探讨了ATF3是否参与Sema7A过表达引起的End MT,通过转染ATF3-si RNA进入Sema7A-HUVECs,我们发现Smad3磷酸化水平降低,提示TGF-β/Smad信号通路被抑制。同样抑制ATF3后CD31表达上调,α-SMA表达下调,提示抑制ATF3后Sema7A过表达引起的End MT减弱。结论:Sema7A过表达上调ATF3,ATF3通过结合在TGF-β2启动子上,促进TGF-β2转录。Sema7A促进ATF3与TGF-β2相结合,最终通过TGF/Smad信号通路诱导End MT。第四部分Integrin-β1在Sema7A诱导End MT中的作用探讨目的:探讨integrin-β1在Sema7A过表达引起End MT中的作用。方法:Integrin-β1是Sema7A在内皮细胞上的受体之一。我们实验室之前报道了,Sema7A通过结合integrin-β1调节内皮细胞功能。我们利用integrin-β1的中和抗体P5D2阻断integrin-β1在Sema7A-HUVECs中的作用后,检测ATF3,TGF-β2以及End MT改变。进一步,我们设计了rescue实验来验证ATF3介导Sema7A/integrin-β1与TGF-β2/Smad之间的信号传导以及End MT。我们通过转染ATF3过表达的质粒进入提前孵育P5D2的Sema7A-HUVECs,来观察内皮细胞表型改变。结果:阻断integrin-β1后,Sema7A-HUVECs中ATF3,TGF-β2以及Smad3磷酸化水平降低。同时CD31表达升高,α-SMA表达降低提示间质化转变减弱。另一方面,ATF3过表达可以逆转由于integrin-β1阻断所引起的TGF-β2以及End MT的减弱,表现为CD31降低,α-SMA表达增高。结论:Sema7A通过integrin-β1-ATF3-TGF-β2引起内皮细胞间质化转变。第五部分Sema7A在扰动流引起的内皮细胞间质化中的作用目的:前期实验发现,颈部动脉部分结扎(partial carotid artery ligation PCL)引起的扰动流(disturb flow d-flow)可以上调内皮细胞Sema7A表达,我们利用Sema7A基因敲除的小鼠,以及PCL模型在体内研究Sema7A在End MT中的作用。方法:首先通过颈动脉部分结扎建立颈部血管扰动流的模型,再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在Sema7A+/+以及Sema7A-/-小鼠颈动脉内膜中检测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以及间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的表达。结果:在野生型小鼠PCL模型的颈动脉内膜中,可见CD31/α-SMA,CD31/FSP-1以及VWF/α-SMA共表达的细胞,且CD31,VWF信号连续性中断,表达减弱,提示扰动流诱导血管内膜End MT。而在Sema7A敲除的小鼠中这种共表达的细胞几乎见不到,且相对于野生型小鼠,Sema7A-/-小鼠扰动流处血管内膜CD31表达增高。结论:PCL诱导的扰动流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发生间质化改变,Sema7A参与扰动流引起的End MT。
二、Effects of Estrogen Level on the Func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and Expression of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ffects of Estrogen Level on the Func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and Expression of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论文提纲范文)
(1)Wnt1/β-catenin通路在瘦素介导的慢性肾脏病内皮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CK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ED的关系 |
背景介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瘦素促进ED的分子机制研究 |
背景介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肾脏病内皮功能障碍的研宄现状:从基础到临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外文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冠脉慢血流微循环障碍的机制和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冠脉慢血流患者外周血细胞测序分析 |
一、引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部分 脂肪乳输注诱导小鼠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 |
一、引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部分 脂肪乳输注诱导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机制 |
一、引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冠脉微循环障碍:非阻塞性冠心病潜在发病机制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Tsp1a/b在尼罗罗非鱼卵子发生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 哺乳动物卵巢和卵子发生 |
1.1 哺乳动物卵巢 |
1.2 哺乳动物卵子发生过程及调控 |
2 鱼类卵巢和卵子发生 |
2.1 鱼类卵巢 |
2.2 鱼类卵子发生过程及调控 |
3 Tsp1 的研究进展 |
3.1 Tsp1 的表达研究 |
3.2 Tsp1 的功能研究 |
4 科学问题的提出和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章 tsp1a在罗非鱼卵子发生中的功能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tsp1a在罗非鱼卵巢中的表达模式 |
3.2 tsp1a纯合突变体的获得 |
3.3 tsp1a纯合突变对卵巢发育的影响 |
3.4 tsp1a突变鱼卵巢转录组测序分析 |
3.5 tsp1a纯合突变对卵原细胞增殖的影响 |
3.6 tsp1a纯合突变对雌激素水平的影响 |
3.7 tsp1a纯合突变对卵巢血管生成的影响 |
4 讨论 |
第3章 tsp1b在罗非鱼卵子发生中的功能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tsp1b在罗非鱼卵巢中的细胞定位 |
3.2 tsp1b纯合突变体的获得 |
3.3 tsp1b纯合突变对卵巢发育的影响 |
3.4 tsp1b突变鱼卵巢转录组测序分析 |
3.5 tsp1b纯合突变对卵巢血管生成的影响 |
4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在读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
(4)泽泻醇B乙酸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肠道雌激素受体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女性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与治疗是全球范围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
二、绝经后及动脉粥样硬化时肠道菌群发生显着变化,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是防治女性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途径 |
三、肠道炎症导致肠屏障的破坏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
四、雌激素受体信号的降低促进肠屏障中肠道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损伤 |
五、泽泻醇B乙酸酯可能通过调节肠道雌激素受体和肠道菌群增强肠屏障发挥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
六、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及科学假说的提出 |
第一章 绝经后和非绝经期女性主动脉血管病变、血管内雌激素受体信号及肠道菌群异同的比较分析 |
1.1 实验材料 |
1.1.1 临床样本的采集 |
1.1.2 试剂与耗材 |
1.1.3 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人类女性肠道菌群的检测 |
1.2.2 人类女性主动脉血管HE染色 |
1.2.3 人类女性主动脉血管透射电镜的检测 |
1.2.4 人类女性主动脉血管免疫化学染色 |
1.2.5 统计分析 |
1.3 实验结果 |
1.3.1 绝经后女性主动脉血管呈现高度的损伤与炎症 |
1.3.2 绝经后女性主动脉血管中激素受体和SRC的表达以及PI3K/AKT信号显着降低 |
1.3.3 非绝经期女性及绝经后女性肠道菌群组成异同的分析 |
1.3.4 绝经前后女性主动脉炎症、雌激素受体表达及肠道菌群组成的相关性分析 |
1.4 讨论 |
第二章 泽泻醇B乙酸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抑制肠道炎症保护肠屏障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药物、试剂与耗材 |
2.1.3 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的复制、分组及给药 |
2.2.2 小鼠一般情况观察 |
2.2.3 小鼠血脂水平的检测 |
2.2.4 小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检测 |
2.2.5 小鼠主动脉油红O染色 |
2.2.6 小鼠主动脉根部切片的油红O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2.7 小鼠结肠组织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组织荧光染色 |
2.2.8 小鼠结肠组织蛋白印迹检测 |
2.2.9 小鼠肠道菌群的检测 |
2.2.10 统计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AB23A改善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血脂紊乱、炎症及血管损伤 |
2.3.2 AB23A减轻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肠道炎症并改善肠道紧密连接 |
2.3.3 AB23A调节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菌群结构 |
2.3.4 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症状、肠道菌群变化及紧密连接呈现显着相关性 |
2.3.5 粪菌移植改变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 |
2.3.6 调节菌群结构减轻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脂紊乱、炎症及血管损伤 |
2.3.7 调节菌群结构减轻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炎症并改善肠道紧密连接 |
2.3.8 抗生素抑制小鼠肠道菌群但未取消AB23A对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的调节作用 |
2.3.9 抗生素减轻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损伤,增强AB23A对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治疗作用 |
2.3.10 抗生素增强AB23A对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炎症的抑制作用及对肠屏障的保护作用 |
2.4 讨论 |
第三章 泽泻醇B乙酸酯激活结肠上皮GPER/SRC及PI3K/AKT信号保护肠屏障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细胞系 |
3.1.3 药物与试剂 |
3.1.4 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的复制、分组及给药 |
3.2.2 小鼠血清雌激素水平的检测 |
3.2.3 小鼠结肠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组织荧光染色 |
3.2.4 小鼠结肠组织蛋白印迹检测 |
3.2.5 Caco-2细胞的培养 |
3.2.6 Caco-2细胞的分组及干预方式 |
3.2.7 MTT检测Caco-2细胞活性 |
3.2.8 Caco-2细胞油红O染色 |
3.2.9 Caco-2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
3.2.10 Caco-2细胞蛋白印迹检测 |
3.2.11 Caco-2细胞免疫沉淀检测 |
3.2.12 统计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AB23A调节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中ERs/SRC及PI3 K/AKT信号 |
3.3.2 AB23A在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模型中减少胆固醇堆积、减轻炎症并保护紧密连接 |
3.3.3 AB23A促进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模型中SRC的表达和P13K/AKT信号 |
3.3.4 GPER的阻断减轻AB23A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 |
3.3.5 SRC是AB23A通过GPER发挥肠道保护及脂质调节作用的关键因子 |
3.3.6 AB23A通过上调GPER激活SRC发挥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 |
3.3.7 AB23A发挥肠道保护及脂质调节作用需要PI3K/AKT信号的激活 |
3.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论文正文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综述: 女性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与雌激素、雌激素受体和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现状 |
一、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与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 |
二、肠道菌群与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读博期间参与科研课题及其他工作情况 |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多囊卵巢综合征对于围着床期子宫中免疫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多囊卵巢综合征流行病学 |
1.2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和病理生理 |
1.2.1 PCOS的诊断标准 |
1.2.2 PCOS的病理生理 |
1.3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不孕症 |
1.4 妊娠早期子宫中免疫细胞的研究现状 |
1.4.1 妊娠早期免疫耐受 |
1.4.2 各类免疫细胞在妊娠早期子宫中的变化 |
1.4.2.1 巨噬细胞 |
1.4.2.2 树突状细胞 |
1.4.2.3 中性粒细胞 |
1.4.2.4 肥大细胞 |
1.4.2.5 B细胞 |
1.5 围着床期细胞间连接和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
1.5.1 细胞黏着分子-钙粘蛋白 |
1.5.2 膜细胞骨架连接蛋白-埃兹蛋白 |
1.5.3 细胞外基质-层粘连蛋白 |
1.5.4 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IV |
1.5.5 细胞质膜表面的粘多糖—糖萼 |
1.6 多囊卵巢综合征动物模型的构建 |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动物模型的构建 |
2.1.1 实验动物 |
2.1.2 药物配制 |
2.1.3 动物材料收集 |
2.1.4 PCOS小鼠模型 |
2.1.5 早期妊娠 |
2.1.6 围着床期DHEA短期处理早期妊娠小鼠 |
2.1.7 围着床期DHEA处理假孕小鼠 |
2.1.8 DHEA处理卵巢切除小鼠 |
2.2 PCOS小鼠模型子宫中m RNA表达谱的研究 |
2.2.1 研究对象 |
2.2.2 样品总RNA提取 |
2.2.3 样品RNA检测 |
2.2.4 RNA文库的构建与质量检测 |
2.2.5 上机测序 |
2.2.6 数据分析 |
2.3 人子宫内膜收集 |
2.4 免疫组织化学 |
2.4.1 试剂配制 |
2.4.2 免疫组化中使用的抗体 |
2.4.3 石蜡包埋及切片 |
2.4.4 具体操作步骤 |
2.5 免疫荧光 |
2.5.1 试剂配制 |
2.5.2 免疫荧光中使用的抗体 |
2.5.3 具体操作步骤 |
2.6 卵巢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 |
2.6.1 石蜡切片脱蜡复水 |
2.6.2 染色步骤 |
2.7 甲苯胺蓝染色 |
2.7.1 染色试剂配制 |
2.7.2 甲苯胺蓝染色步骤 |
2.8 Western Blot |
2.8.1 所用试剂配制 |
2.8.2 制备蛋白样品 |
2.8.3 测定蛋白浓度并制备上样液 |
2.8.4 SDS-PAGE凝胶电泳 |
2.8.5 蛋白条带转膜 |
2.8.6 免疫印迹 |
2.9 Real-time PCR |
2.9.1 样品总RNA提取 |
2.9.2 反转录 |
2.9.3 qPCR引物设计 |
2.9.4 qPCR具体步骤 |
2.9.5 数据分析 |
2.10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PCOS模型的成功建立 |
3.1.1 表观及着床结局指标 |
3.1.2 病理学指标 |
3.1.3 血清生化指标 |
3.1.4 子宫中雄激素受体测定 |
3.2 PCOS模型小鼠子宫的m RNA表达谱测序结果 |
3.2.1 RNA质量评估 |
3.2.2 原始测序数据过滤及质量评估 |
3.2.3 参考基因组比对 |
3.2.4 基因表达分布和样本间相关性 |
3.2.5 差异基因的筛选 |
3.2.6 富集分析 |
3.3 DHEA对子宫免疫细胞数量及定位的影响 |
3.3.1 中性粒细胞 |
3.3.2 巨噬细胞 |
3.3.3 树突状细胞(DC) |
3.3.4 肥大细胞 |
3.3.5 B细胞 |
3.4 DHEA对子宫细胞间连接和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
3.4.1 埃兹蛋白 |
3.4.2 钙黏蛋白 |
3.4.3 细胞外基质-层粘连蛋白 |
3.4.4 胶原蛋白IV |
3.4.5 CD31 |
3.4.6 UEA受体 |
第四章 全文讨论 |
4.1 PCOS小鼠模型的成功构建 |
4.2 PCOS小鼠妊娠第4 天子宫m RNA表达谱的启示 |
4.3 PCOS围着床期子宫中免疫细胞异常变化 |
4.4 PCOS 围着床期子宫上皮细胞间连接的改变 |
4.5 PCOS围着床期子宫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
4.6 PCOS围着床期子宫上皮细胞质膜表面糖萼的变化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MEHP)通过Hippo-YAP信号诱导血管瘤细胞增殖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和绪论 |
引言 |
绪论 |
第2章 文献综述 |
0 引言 |
1 血管瘤 |
2 血管瘤组织病理学特征 |
2.1 梭形细胞血管瘤 |
2.2 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瘤(PILA) |
2.3 Kapos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 |
3 DEHP和 MEHP |
4 DEHP和 MEHP诱导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肿瘤进展 |
5 MEHP可通过激活YAP引发血管瘤细胞的增殖 |
6 MEHP通过上调Zeb1 引发血管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
7 β-thujaplicin降低MEHP诱导的血管瘤细胞增殖 |
8 总结和展望 |
第3章 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MEHP)促进HA细胞的体外增殖和迁移的机制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RT-PCR实时分析 |
3.2.2 MEHP促进细胞上皮间质转化 |
3.2.3 MEHP促进细胞侵袭转移 |
3.2.4 细胞凋亡及活力检测 |
3.2.5 MEHP诱导细胞增殖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通过抑制YAP阻断MEHP触发的HA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实验方法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 |
4.2.1 MTT细胞增殖检测 |
4.2.2 细胞凋亡及活力检测 |
4.2.3 细胞侵袭转移测定比较 |
4.2.4 Western blotting分析 |
4.2.5 RT-PCR实时分析各组细胞的m RNA表达情况 |
4.2.6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MEHP通过降低HA细胞中LATS1(Ser909)的磷酸化水平调节HA细胞的活化和功能的机制研究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 |
5.2.1 RT-PCR分析LATS1(Ser909)、LATS2(Ser872)的m RNA表达 |
5.2.2 细胞增殖实验检测 |
5.2.3 降低YAP表达可促进细胞凋亡 |
5.2.4 蛋白印迹检测肿瘤组中YAP蛋白表达情况 |
5.2.5 细胞核抗原PCNA及 ROS含量检测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多模态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在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多模态超声评估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与正常人群子宫内膜容受性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多模态超声评估药物治疗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药物治疗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多模态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在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药物治疗中的指导价值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致谢 |
(8)冠心病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甘油三酯最佳临界值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冠心病支架内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9)细胞粘附分子SVEP1参与调控肝癌恶性进展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SVEP1的低表达与肝癌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纳入研究的患者组织标本 |
1.1.2 主要仪器和试剂耗材 |
1.1.3 主要溶液配制 |
1.1.4 主要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1.2.1 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高复发风险组的肝癌样本SVEP1呈现显着低表达 |
1.2.2 生物数据库分析提示肝癌中SVEP1的低表达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
1.2.3 新鲜组织免疫印迹法证实SVEP1在肝癌中低表达 |
1.2.4 免疫组化法进一步证实肝癌低表达SVEP1提示不良预后 |
1.2.5 SVEP1高表达是高危亚组肝癌患者的保护因素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降表达SVEP1可促进肝癌细胞恶性表型的转化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仪器和试剂耗材 |
2.1.3 主要溶液配制 |
2.1.4 主要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GSEA分析证实低表达SVEP1 与肝癌增殖和侵袭转移正相关 |
2.2.2 构建并验证SVEP1稳定降表达的肝癌细胞系 |
2.2.3 侵袭实验证实降表达SVEP1可增强肝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
2.2.4 趋化实验证实降表达SVEP1可增强肝癌细胞的趋化能力 |
2.2.5 高内涵显微镜运动实验和划痕实验证实降表达SVEP1可增强肝癌细胞的运动能力 |
2.2.6 CCK-8 实验证实降表达SVEP1 可增强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miR-1269b可直接抑制SVEP1 的转录水平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主要仪器和试剂耗材 |
3.1.2 主要溶液配制 |
3.1.3 主要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全转录组测序分析联合公共数据库发现miR-1269b是潜在调控SVEP1转录水平的上游分子 |
3.2.2 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miR-1269b可以直接调控SVEP1 转录水平 |
3.2.3 验证干扰miR-1269 的表达对SVEP1 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 |
3.2.4 过表达miR-1269b肝癌细胞系侵袭迁移能力显着增强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四、降表达SVEP1 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促进肝癌进展 |
4.1 对象和方法 |
4.1.1 实验动物 |
4.1.2 主要仪器和试剂耗材 |
4.1.2.1 主要试剂耗材、抗体和引物 |
4.1.3 主要溶液配制 |
4.1.4 主要实验方法 |
4.2 结果 |
4.2.1 RNA-seq提示不同SVEP1 表达水平的Hep3B细胞系中的差异基因显着富集于PI3K/Akt信号通路 |
4.2.2 Heatmap图分析SVEP1 降表达后PI3K/Akt通路激活的差异基因 |
4.2.3 RT-PCR实验验证RNA-seq测序数据中PI3K/Akt通路上调的差异基因 |
4.2.4 降表达SVEP1 通过激活p Akt308位点进而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 |
4.2.5 降表达SVEP1 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转移 |
4.2.6 体内实验证实降表达SVEP1促进小鼠肿瘤体积的增大 |
4.2.7 体内实验中,降表达SVEP1组Hep3B细胞转移能力较强 |
4.2.8 体内实验中,降表达SVEP1 的小鼠组织中p-AKT308及PKCζ表达升高 |
4.3 讨论 |
4.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细胞粘附分子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Sema7A调控内皮细胞间质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Semaphorin7A对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在表型转化中的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TGF-β2以及TGF/Smad信号通路在Sema7A调节EndMT中的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ATF3介导Sema7A以及TGF-β2的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四部分 Integrin-β1在Sema7A诱导EndMT中的作用探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五部分 Sema7A在扰动流引起的内皮细胞间质化中的作用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研究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内皮细胞间质化:一个前景广阔同时又充满争议的领域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Effects of Estrogen Level on the Func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and Expression of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论文参考文献)
- [1]Wnt1/β-catenin通路在瘦素介导的慢性肾脏病内皮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刘冰. 山东大学, 2021(10)
- [2]冠脉慢血流微循环障碍的机制和干预研究[D]. 张艳达.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Tsp1a/b在尼罗罗非鱼卵子发生中的功能研究[D]. 揭秘秘. 西南大学, 2021
- [4]泽泻醇B乙酸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肠道雌激素受体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D]. 孟庆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多囊卵巢综合征对于围着床期子宫中免疫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影响[D]. 吴洋. 兰州大学, 2021(09)
- [6]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MEHP)通过Hippo-YAP信号诱导血管瘤细胞增殖的机制[D]. 叶聪. 吉林大学, 2020(08)
- [7]多模态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在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中的应用研究[D]. 焦岩. 苏州大学, 2020(06)
- [8]冠心病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甘油三酯最佳临界值的确定[D]. 崔新月. 郑州大学, 2020(02)
- [9]细胞粘附分子SVEP1参与调控肝癌恶性进展的分子机制研究[D]. 刘东明.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Sema7A调控内皮细胞间质化的机制研究[D]. 洪磊. 苏州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