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KC3700声波测井仪器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沈石[1](2021)在《XMAC发射探头检测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交叉偶极子阵列声波测井仪器(XMAC)是由美国阿特拉斯(ATLAS)公司出品的新一代声波测井仪器。由于其将偶极技术和新出现的单极技术有机结合,实际对地层横波、纵波和斯通利波等方面测量有着独特的优势。在使用过程中,偶极发射器损坏的情况频发,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日常生产需要常态化检查偶极发射器状态。同时由于仪器设计原因,以及市场上缺乏专用的检测设备,导致偶极发射器检测工作繁琐复杂,大大降低了该设备的使用效率,给各测井公司、测井队自身的作业提供保障有困难。本文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交叉偶极子阵列声波测井仪器(XMAC)偶极子发射器检测方法的研究。本文详细通过对交叉偶极子阵列声波测井仪器发射器导纳检测、存在的一般故障等展开分析,同时要求交叉偶数极发射器在电参数、方向特性和内耗等部分实施独立检测和实验,处理好交叉偶极发射器相应的匹配、筛选策略问题。此外,基于此研发出一整套偶极发射器检测系统样机。最终,运用此检测系统样机将合格的国产偶极发射器选出,让其能够匹配安装在交叉偶极子阵列声波测井仪器(XMAC)仪器上,实施测井实验,测得到的曲线由大庆测井公司的数据处理解释中心进行处理解释,证明此测井曲线质量合格,表明此测试方式切实有效,由此证明能够运用此检测策略和设备对发射器阵列实施高效、有针对性地维修工作,提高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刘旭[2](2018)在《电法测井仪电驱动推靠器的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测井深度的加深,井下环境更加恶劣,保证测井仪器的工作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测井过程中,设备测量部分需要推靠器紧贴井壁来获得地层数据,所以,推靠器性能是决定测井仪器性能好坏的重要因素。在测井过程中,推靠器打开回收速度、推靠力大小、控制电路等方面都能体现推靠器的稳定性。文章从电法测井入手,对电驱动推靠器发展现状和技术手段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比现有的推靠器动力传输结构,提出了更为有效的动力传输结构。其次运用虚位移原理,对推靠臂的运动关系进行了分析计算,建立了测井直径和所需弹簧力的关系表达式。根据关系表达式和设计要求确定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通过Matlab软件编程对测井仪器推靠臂进行优化设计,在精简推靠器长度的同时保证了最佳推靠性能。针对井下高温高压环境,对推靠器系统中所有的关键部件进行了设计选型,保证推靠器在恶劣环境中更好的完成服役。最后,结合ADAMS对系统进行运动学分析,模拟推靠臂张开的时间和运动性能,验证推靠器设计和分析的合理性,形成一套具有可靠性功能的、实现更强功能的电驱动推靠器。
曹芳彤[3](2015)在《声波测井数据压缩算法的嵌入式开发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测井是石油勘探和开发过程中评估油藏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而声波测井已成为当前主流的一种测井技术。由于声波测井会产生庞大的数据量,当其要求的数据传输率过高而无法实时传输时,可采用存储式仪器对这些数据进行井下存储。为了减小仪器的存储压力,需要对数据进行压缩处理。为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Lempel-Ziv-Welch(LZW)的声波测井数据压缩算法,并进行了嵌入式开发与实现。首先,通过对常用的各种数据压缩算法的优缺点比较分析,并结合系统实际设计要求,选择LZW算法作为核心算法,并针对LZW算法编码时采用固定的码长进行压缩编码的方式以及字典的存储容量有限等方面的缺点,对LZW算法进行了改进。为了提高压缩效率,本文提出了将Median Edge Detector(MED)模型与LZW融合的一种压缩算法。通过MED模型对原始的声波数据预测,并将其预测误差作为数据压缩的对象,再经过改进的LZW算法压缩,进一步提高了压缩效率。其次,根据嵌入式系统开发的流程,在对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系统的硬件和操作系统构成,选择OK6410微处理器作为系统处理核心及Linux作为嵌入式开发的操作系统,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系统硬件和软件概要设计,随后逐步说明了数据压缩、传输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最后将开发板和PC机等设备相连后,对整个系统进行了测试评价。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声波测井数据压缩系统实现了声波测井数据压缩、数据存储、数据传输以及数据解压恢复的功能。所提出的基于MED预测的LZW压缩算法能够大幅度提高压缩效率,且能够无失真地恢复数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对声波测井仪中声波数据的压缩与传输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刘茗茗[4](2015)在《乾安油田某区测井精细解释及潜力区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井区葡萄花油层作为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主要的开发层系之一,2011年提交石油控制储量四千多万吨,具有良好勘探开发前景。然而,由于储层特性认识困难、测井解释精度不高等种种因素,导致油气勘探开发进展不明朗。论文首先运用薄片、X衍射及压汞等资料研究葡萄花油层的储层岩石学特征、储层孔隙特征等,然后有效地利用岩心资料和测井等资料,以地球物理测井理论及方法为基础,重点对测井解释方面研究,在建立储层参数模型与油层有效厚度标准解释处理井前,先对深侧向电阻率和声波时差资料进行了标准化,再得到有效厚度分布图。最后根据测井解释结果结合沉积、构造等因素,提出可部署加密井或扩边井的有利区和射孔、压裂及试油建议井。研究的结果表明:以3700系列的测井值为准校正量,深侧向电阻率无需进行趋势面法处理,声波时差校正值分布在-2525μs/m间;得出划分油层有效厚度标准满足岩性在泥质粉砂岩以上,含油性在油斑级别以上,孔隙度大于等于10%,渗透率大于等于0.1×10-3μm2,含水饱和度小于等于61%,声波时差大于等于253μs/m,电阻率大于等于6Ω·m时,解释层段可能含油。针对断层附近及砂岩边界的剩余油,在主力砂组姚一段Ⅱ砂组预测了两类有利区还提出了让+1-1等9口井射孔方案。
曹相军[5](2014)在《大容量声波测井数据压缩算法研究》文中认为石油测井中,大量测井数据需要从井下通过传输带宽有限的测井电缆传送至地面存储和处理,声波测井数据的数据量尤其庞大。因此应该在保证声波信号主要特征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压缩处理,减少其数据量,使测井数据的传输率最终满足测井电缆的带宽要求。为此,本论文设计了改进的嵌入式零树小波编码(Embedded Zero-tree Wavelet,EZW)算法来对声波测井数据进行压缩。Shapiro提出的EZW算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二维图像小波压缩算法,而一维声波测井信号在小波变换后的系数也具有类似的树结构。本文根据声波信号时频域的特点将所设计的改进EZW算法用于一维声波测井数据的压缩。在对声波数据进行压缩时,首先将经过采样的原始声波测井数据进行一维离散小波变换,分析变换后的小波系数的数据结构,然后结合数据结构对变换系数进行EZW编码,输出的结果为字符流和比特流。根据课题的要求,声波测井仪(课题研究对象为HDST3700单发五收高清声波测井仪)的测井数据必须按规定的帧格式向地面传输,若按照传统的游程编码对字符流和比特流进行编码,压缩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有可能起不到压缩的作用。故本文针对EZW算法的编码结果进行了算法改进,改进后的字符流的压缩比为4:1,而比特流的压缩比至少达到了2:1,在保证恢复的信号质量前提下,满足了对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经过计算和验证,数据压缩比可以达到6:1,同时得到的信噪比也较高,达到了课题研究目的。论文采用了多组声波测井数据对所设计的改进EZW算法进行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在数据压缩率和信噪比方面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声波测井数据压缩方法,并且由于小波变换的多分辨率特性,可以通过控制输出编码流达到控制压缩比的目的。本文研究设计了针对声波测井的改进EZW算法,取得了较好的压缩比和信噪比,这对大容量测井数据的实时传输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王云杰[6](2014)在《单芯电缆高速通讯井下遥传单元设计》文中指出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随现代工业持续向前推进,人们对石油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石油资源因此而短缺,很多油田进入后期开发。如何准确地掌握井下石油储藏情况,尽可能高效率地开发石油是目前测井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内容就是基于此背景而产生的。测井系统中单芯电缆的成本较低,而且易下井,这些优势使其在油田测井技术领域一直占据重要地位。目前所使用的单芯电缆测井系统数据传输速率很低,而随着成像测井和组合测井技术的逐渐发展,测井数据量越来越大,低速率的数据传输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应用开发需求。如何提高单芯电缆测井系统的传输速率是本文研究内容之一。目前测井系统中所使用的伽马能谱测井仪器和方位仪器是两只独立的仪器,为了缩短井下作业时仪器串的长度,结合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设计能够集成到遥传仪器中的数字式方位-伽马仪器也是本文所要阐述的内容。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单芯电缆井下遥传单元进行,主要的工作如下:1、利用网络分析仪测量出7000米单芯电缆信道S参数,对其传输特性进行分析,确定传输过程中可用带宽。2、对信道传输特性有足够了解之后,项目要求是在使用7000米单芯电缆的情况下上行速率达到200kbps以上,根据此项目要求,确定测井系统的总体通信方案。上行信道的传输使用OFDM调制技术,设计井下调制解调器,并基于CCS软件进行编程实现和程序调试。最终经过系统测试,本文中的单芯电缆测井遥传系统的传输速率能够达到221.6kbps,满足了项目需求,传输速率有很大提高。3、为了缩短井下仪器串长度,分析目前使用的传统伽马能谱测井仪器和方位仪器的工作原理,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及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将方位仪器和伽马仪器集成到遥传仪器中,使得井下仪器的结构更简单,系统更稳定。
王婧慈[7](2013)在《清污混注水淹层动静态测井评价及剩余油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油田水驱开发过程中,准确估算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规律,对于进一步提高二次采油开发效果、有针对性地实施三次采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针对动、静态测井评价及剩余油综合预测方法展开研究,为清污混注水淹层剩余油精确定位工作提供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本次研究中进行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认识如下。(1)首先,在两种假设条件下对不同注入水条件下混合地层水矿化度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进而,利用岩电实验对水淹开发过程中饱和度评价模型中的参数加以确定。结合尕斯NI-N2’油藏水淹层岩心实验资料来看,水驱开发对储层m值影响不大。但注水开发各个阶段中饱和度指数n呈现阶段性变化,随着注入水矿化度的不同,n的变化特征也不尽相同。最终,综合模拟研究结论和岩心实验资料建立出混合地层水动态分析模型,该模型可对注入水与原始地层水之间的离子交换现象做出更为细致的考虑,从而为后续油水饱和度的精细计算打下基础。(2)在利用大量裸眼井测井资料进行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的程序化计算时,为解决混合地层水电阻率不易确定和无法有效考虑饱和度计算模型中的参数随地层含水饱和度的增加而发生的变化这两项难题,进行了以下研究。首先对研究区块水淹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建立了研究区块孔隙度、渗透率、原始含油饱和度、原始地层水矿化度、混合地层水电阻率等相应模型,最后基于水驱油藏混合地层水矿化度的变化特征,利用变参数阿尔奇公式构建了含水饱和度与注入水矿化度关系矩阵。在注入水矿化度资料不全的情况下,可利用原始含油饱和度确定出注入水矿化度。最终,针对解释层中的每个采样点确定出混合地层水矿化度和流体饱和度。该方法可回避传统方法的缺陷,植入解释程序后批量应用效果良好,给水淹层定量评价开辟了新的思路,并可移植到过套管剩余油饱和度测井评价中去。(3)利用PNN测井资料进行剩余油评价时,为了获得在平面上、垂向上、时间推移上具有针对性的解释参数,首先选择出未经开采及注入水未波及的相对封闭层段作为标准层。进而把经过必要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编入解释程序,并设定好各未知参数的进化范围。单井解释时,利用改进的算法对单井标准层样本点进行处理,实现测井资料二次校正并最终确定出针对单井、针对油组的饱和度模型参数。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更贴近测量环境的非均质性,有效弥补了井间、层间差异所带来的解释误差,因而解释结果与实际生产动态更加相符。(4)清污水交替注入型水淹层混合地层水矿化度变化较大。在进行脉冲中子类过套管剩余油饱和度测井解释时,地层水矿化度的多变性将导致地层水宏观俘获截面这一重要参数不易确定。对研究区块水淹层混合地层水的水型和矿化度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小层间混合地层水矿化度变化较大,因而逐层计算混合地层水宏观俘获截面十分必要。以脉冲中子-中子测井评价为例,首先构建原始含油饱和度解释模型,进而对地层流体宏观俘获截面进行信息提取,最后提出了利用动静态测井资料确定混合地层水宏观俘获截面的方法。植入解释程序后,该方法还可对同一解释层内水淹程度不一致的地方分别计算出混合地层水宏观俘获截面。由于计算过程中较好地考虑了层间差异性,因而计算结果准确性更高。(5)论文中分析了单因素评价剩余油饱和度的几项缺陷,并提出了基于多因素水淹指数的剩余油综合预测方法。在计算多因素水淹指数的过程中,有必要将各水淹强度评价指标反映水淹程度的能力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因此,在分析研究区块多种动、静态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基于椭圆基函数(Ellipse Basis Function)的模糊神经网络水淹指数预测系统。该预测系统可根据学习样本自行创建或删减模糊规则,并考虑输入变量的动态权值。测井资料信息量庞大,因此这种具有自学习机制的预测系统更有利于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利用,特别对于复杂储层而言,减轻了预测过程中对先验信息的依赖程度,因而效率和精度更高。
肖秋生[8](2011)在《高邮凹陷东部阜宁组薄储层测井评价方法及其应用效果》文中认为阜宁组沉积时期,苏北盆地高邮凹陷经历过两次大规模湖侵,并发育一套北东-南西向的大型三角洲沉积体系,高邮凹陷东部位于该三角洲翼部。该区阜宁组发育有大量的厚度小于2m的薄砂层。由于这类薄砂层厚度小、泥质含量高,以及早期的测井系列纵向分辨率低等原因,使得其在测井响应上常表现为微电极正差异小、自然电位曲线异常幅度小、电阻率低等特征,早期大多被解释为干层或未解释。对岩心的"四性"关系研究表明,这些薄砂层的岩性主要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大部分薄砂层都有油迹、油斑级别的油气显示。物性分析资料证实,部分薄砂层的储层物性在所在区块的储量计算界限值以上,可以成为好的油气储集层。通过对深感应电阻率的球形响应进行小层分割、反演计算,对老的测井资料进行提高纵向分辨率处理后,有效解决了早期测井资料因为层薄而造成的数值失真,使相当部分原来的未解释层以及原来解释为干层、油水同层的薄砂层提升了解释级别,起到了挖潜增储效果。
伍瑞卿[9](2010)在《电缆传输测井高速网络中关键问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对石油的需求呈现出有增无减的趋势。在石油勘测开采过程中,测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测井传输系统就是通过适当的通信方式,将地面控制中心发送的命令传送至井下仪器,将井下仪器采集的数据传送到地面。测井传输系统的性能是决定测井效率和测井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和设计快速的、实时的、精确的测井传输系统是测井技术近几年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测井数据的传输方式包括泥浆振动传输、钻杆传输、光缆传输、电缆传输等。电缆传输因其传输距离远、稳定性好等多种因素,仍然是目前主要的测井传输方式。近年来多载波宽带调制技术OFDM(或者DMT)因其可以提高电缆传输速率,逐渐成为测井电缆信道的首选调制编码技术。以IP为主要特征的网络化的测控传输系统使得设备之间互联互操作更加容易、更加方便。近20多年来,网络测控系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并在一些领域得到应用。但是网络化的测井传输系统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测井传输网络是一类偏向于测量的测控网络。OFDM调制技术提高了电缆传输速率,但仍然存在较大的网络传输时延,而IP分组交换网是尽最大努力服务的网络,实时性不高。长时延和大时延抖动成为测井传输系统进行网络化的主要障碍。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全IP的测井网络下基于时间驱动的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不是以直接减小网络时延为出发点和目标,而是以测井网络的所有节点保持时间精确同步为基础,再以同步的时间为参量,实现测井仪器采集的数据与地面的深度信息二者的融合,从而获得测井曲线。该方法对测井网络时延不敏感,即使在时延较大的网络环境,也可获得准确的测井数据。其中网络时间同步方法、数据融合方法、路由缓存管理是时间驱动传输方法的关键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相关的模型,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几种常见测井传输方法,测井仪器总线、电缆调制编码方法和目前国内外测井传输技术的发展与现状,并分析了电缆传输系统的发展状况。第二章首先分析了电缆测井高速网络的组成及其特征,阐述了全IP的测井网络的组成,以及基于时间驱动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原理及其数据模型。本章最后简要分析了全IP测井网络中网络通信量的特征与路由器缓存方法、测井网络中时间同步、数据融合等关键问题。第三章介绍了网络通信量建模的基本理论,指出网络通信量特征的多维性,即网络通信量是关于观察的时间尺度、观察的协议层次、业务类型、网络规模和类型、网络负载等多元变量的因变量。本章着重分析测井网络的通信量特征,指出测井网络中业务层通信量是周期性的,具有轻尾分布特征,仿真表明通信量在网络层具有近似泊松过程的特征。本章的最后介绍了测井网络的电缆上OFDM调制的主要参数,并讨论了带宽非对称的瓶颈链路对网络传输的影响。第四章主要研究了测井路由器的队列管理方法和探讨了测井路由器的优化方法。首先,回顾了路由器基本理论,分析了测井路由器的特征。其次,讨论了共享存储模式下路由缓存的分配方法,并提出了基于分组长度的路由器队列管理的QMBPS方法。该方法是基于路由器输入输出队列特征、分组长度特点,以提高瓶颈链路的利用率,降低短分组特别是ACK分组的时延为目标,给出了分组在队列的优先级计算方法,并按照优先级高低进行处理。第四章最后介绍了路由器的优化方法,以缩短路由查找的时间,提高瓶颈链路的传输效率。第五章主要研究了测井网络的时间同步方法。首先分析了网络时间同步的理论,获得了时延抖动与时间偏差之间的定量关系。分析了一般网络单程时延各组成分量的变化特点,以降低时延抖动为出发点,提高网络时间同步的精度。其次,网络时间同步采用逐子网时间同步方法,避免频繁的时间同步数据增加瓶颈链路的负载。将井下Modem作为根基准时钟,以Modem的时钟为参考时钟,一方面同步井下仪器的时间;另外一方面同步地面Modem的时间,最后再将地面Modem的时间在作为参考时间,授时给地面设备,从而实现了全网络的时间同步。本章着重研究了井下仪器网络时间同步的方法,并提出了基于硬件时间戳的选择性时间同步算法用于CSMA/CD共享式以太网的井下仪器子网内的时间同步。选择性时间同步算法设置开关对一般数据帧和时间同步帧数据进行选择性访问以太网总线,从而降低CSMA/CD给时间同步帧带来的时间不确定性,提高时间同步精度。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该方法在不同的负载状况下均能获得较高的时间同步精度。第六章讨论了分形理论和分形插值的方法。根据测井数据的分形特征和数据融合的实时性要求,提出了采用累积偏峰度的判决准则对测井数据进行分段提取,在提取的数据段内采用自仿射变化方法快速插值,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第七章给出了电缆测井高速网络的实验平台的设计和业务层数据封装的方法。第八章给出实验及其结果分析,总结和展望。网络化测井传输方法是一个理论性和工程性并重的研究方向,本文在电缆采用OFDM调制技术、全网络采用IP分组交换技术的大前提下,提出了全IP网络的基于时间驱动的测井数据传输方法。理论分析与仿真和模拟实验结果非常吻合,而且现场试验表明该方法有效的。本文提出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不仅已经直接用于电缆测井高速网络系统的研制,还对其他遥控遥测网络的建模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蔡昌新,李国芳[10](2006)在《基于单片机的脉码传输仪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以单片机为核心,采用软件、硬件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单片机的硬件中断资源,实时响应地面的声波逻辑脉冲,分离其接收和发射逻辑。同时该仪器以地面声波逻辑为工作时序,分时采集模拟道数据、脉冲道教据及向地面传输 PCM 数据。该脉码传输仪既能完成 PCM3506的全部功能,又能监测仪器工作环境的温度及测井套管接箍的压力。
二、SKC3700声波测井仪器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KC3700声波测井仪器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XMAC发射探头检测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0.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声波测井理论的发展现状 |
0.2.2 声波测井仪发展现状 |
0.2.3 声学测井仪器的应用现状 |
0.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一章 声波测井方法基础理论 |
1.1 声波测井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重要性 |
1.2 从声波测井的数据中提取地层信息的方法 |
1.2.1 波的分离 |
1.2.2 波的跟踪 |
1.2.3 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的识别 |
1.3 声波测井方法分类 |
第二章 XMAC测井仪偶极发射器检测方法的技术研究 |
2.1 偶极发射器简介 |
2.1.1 偶极发射器的特点 |
2.1.2 偶极发射器的优点 |
2.1.3 发射器激发性能不匹配的表现 |
2.2 偶极发射器检测方法的研究思路 |
2.2.1 现有偶极发射器检测方式介绍 |
2.2.2 偶极发射器检测方法思路 |
2.3 发射效率检测的方法研究 |
2.4 指向特性检测方法研究 |
2.5 温度特性检测方法研究 |
2.6 导纳检测方法研究 |
2.6.1 导纳检测基本原理 |
2.6.2 导纳检测的检测方法 |
2.6.3 最大导纳与声波幅度的关系 |
2.6.4 激励信号频率与声波幅度关系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偶极发射器检测装置的研制 |
3.1 检测装置样机原理及构造 |
3.1.1 XMAC发射探头检测装置的激发装置设计 |
3.1.2 加速度计的选型 |
3.1.3 加速度计固定装置的方案设计 |
3.2 筛选发射器验证实验的采集程序操作 |
3.3 采集参数设置 |
3.3.1 ?T参数设置 |
3.3.2 单极子全波列参数设置 |
3.3.3 偶极声波参数设置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偶极发射器检测数据的验证 |
4.1 测井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波形 |
4.2 偶极发射器检测数据的实际应用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2)电法测井仪电驱动推靠器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技术发展和应用现状 |
1.2.1 电法测井应用介绍 |
1.2.2 国外技术发展和应用现状 |
1.2.3 国内技术发展和应用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推靠器传动形式设计分析 |
2.1 推靠器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
2.1.1 推靠器分类 |
2.1.2 推靠器工作原理 |
2.2 电法测井仪电推靠装置主要结构分析 |
2.2.1 推靠臂数量分析 |
2.2.2 推靠器主动力传动形式 |
2.3 推靠器传动设计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推靠装置总体设计方案 |
3.1 推靠臂模型 |
3.2 推靠臂优化方法 |
3.3 推靠臂优化目标函数 |
3.4 推靠臂尺寸Matlab优化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驱动推靠器选型设计 |
4.1 推靠器运动行程的计算 |
4.2 主弹簧组件的优化设计 |
4.3 弹簧力和推靠力计算 |
4.4 推靠器电机及滚珠丝杠的选型 |
4.4.1 滚珠丝杠的选型计算 |
4.4.2 扭矩限制器的选型计算 |
4.4.3 直流伺服电机的选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驱动推靠装置建模及运动分析 |
5.1 电驱动推靠器的ADAMS建模 |
5.2 电驱动推靠装置的动力学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
致谢 |
(3)声波测井数据压缩算法的嵌入式开发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4.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论文的结构安排 |
2 声波测井及数据压缩算法 |
2.1 声波测井原理 |
2.2 HDST34100声波测井仪 |
2.2.1 HDST34100概述及工作流程 |
2.2.2 HDST370协议规范 |
2.3 声波信号特点 |
2.4 数据压缩算法的必要性 |
2.5 数据压缩算法的基本理论研究 |
2.5.1 数据压缩算法的基本概念 |
2.5.2 数据压缩方法分类 |
2.5.3 数据压缩算法介绍 |
2.6 声波测井数据压缩算法的选择 |
2.7 本章小结 |
3 声波测井数据压缩系统整体设计 |
3.1 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 |
3.2 系统需求分析 |
3.3 系统硬件的选择 |
3.3.1 嵌入式处理器的选择 |
3.3.2 嵌入式硬件平台选择 |
3.4 软件操作系统的选择 |
3.5 系统硬件概要设计 |
3.6 系统软件概要设计 |
3.7 总结 |
4 声波测井数据压缩系统详细设计 |
4.1 嵌入式Linux系统构建 |
4.1.1 开发环境构建 |
4.1.2 交叉编译环境搭建 |
4.1.3 Bootloader的编译 |
4.1.4 Linux内核 |
4.1.5 一键烧写Linux |
4.2 系统软件总体分析与设计 |
4.3 声波测井数据压缩算法的实现 |
4.3.1 LZW算法 |
4.3.2 LZW编码原理 |
4.3.3 LZW解码原理 |
4.3.4 LZW算法的改进 |
4.3.5 基于MED预测模型的LZW压缩算法 |
4.4 网络通信——套接字(Socket)通信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系统测试的概述 |
5.2 基于ARM处理器的系统测试 |
5.3 声波测井数据压缩算法性能测试 |
5.3.1 声波测井数据压缩测试 |
5.3.2 声波测井数据解压缩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乾安油田某区测井精细解释及潜力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 |
1.1 研究区构造位置 |
1.2 研究区基本地质概况 |
1.2.1 构造特征 |
1.2.2 地层特征 |
1.2.3 油藏类型 |
1.3 工区资料情况 |
1.3.1 取心资料情况 |
1.3.2 化验分析资料情况 |
1.3.3 试油情况 |
1.3.4 测井资料情况 |
第二章 葡萄花储层特征分析 |
2.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2.2 储层孔隙特征 |
2.2.1 孔隙类型 |
2.2.2 储层孔隙结构类型 |
2.3 储层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
第三章 测井系列对比分析及预处理 |
3.1 测井系列对比分析 |
3.1.1 关键井与关键层的确定 |
3.1.2 3700系列与5700系列对比 |
3.1.3 JD581系列与EXCELL2000系列对比 |
3.1.4 SKD3000系列与SKC2000系列对比 |
3.1.5 不同测井系列间的电阻率标定 |
3.2 测井曲线预处理 |
3.3 测井资料数据标准化 |
第四章 储层参数模型的建立与油层标准的确立 |
4.1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
4.1.1 泥质含量计算模型 |
4.1.2 孔隙度计算模型 |
4.1.3 渗透率计算模型 |
4.1.4 饱和度计算模型 |
4.2 油层标准建立——综合法确定有效厚度下限 |
4.2.1 有效厚度岩性标准 |
4.2.2 有效厚含油性标准 |
4.2.3 有效厚度物性标准 |
4.2.4 有效厚度电性标准 |
4.2.5 扣除夹层标准 |
4.3 测井数据处理与检验 |
4.4 储层参数平面分布特征 |
第五章 潜力区预测及有利试油井选择 |
5.1 油气开发有利区带预测 |
5.1.1 油气开发有利区带分类依据 |
5.1.2 有利区带平面预测 |
5.2 主力砂组有利试油井选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5)大容量声波测井数据压缩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完成的工作 |
2 声波测井及数据压缩算法 |
2.1 声波测井原理 |
2.2 HDST3700 高分辨率数字声波测井仪 |
2.2.1 HDST3700 数字声波测井仪协议规范 |
2.2.2 声波信号特点 |
2.3 数据压缩必要性 |
2.4 数据压缩及算法 |
2.5 声波测井数据压缩方法的选择 |
2.6 本章小结 |
3 嵌入式零树编码算法及其性能分析 |
3.1 小波零树的概念 |
3.2 零树量化的基本原理 |
3.3 系数扫描顺序 |
3.4 嵌入式零树小波算法的编码和译码过程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 EZW 算法的声波测井数据压缩 |
4.1 声波测井数据一维离散小波变换 |
4.2 声波测井信号 EZW 算法数据结构 |
4.3 声波测井数据 EZW 算法的编码过程 |
4.4 声波测井数据 EZW 算法的改进及其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实验和结果分析 |
5.1 声波测井数据小波重构和分解结果 |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2.1 压缩技术的评价标准 |
5.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单芯电缆高速通讯井下遥传单元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测井技术简介 |
1.2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国内外测井的发展 |
1.2.2 电缆测井系统中调制技术的发展 |
1.2.3 单芯电缆测井系统研究现状 |
1.2.4 测井技术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难点分析 |
1.3.2 本论文内容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单芯电缆信道特性分析及总体方案制定 |
2.1 电缆阻抗及传输特性测试 |
2.1.1 阻抗测量 |
2.1.2 电缆传输特性测量 |
2.1.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2.2 电缆通讯总体方案 |
2.2.1 传输方案的制定 |
2.2.2 上下行信道频谱划分 |
2.2.3 通讯时序 |
2.3 OFDM概述 |
2.3.1 OFDM基本原理 |
2.3.2 循环前缀 |
2.3.3 OFDM系统参数选择 |
2.3.4 OFDM系统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井下调制解调器的设计 |
3.1 井下调制解调器实现平台 |
3.1.1 DSP简介 |
3.1.2 芯片选择 |
3.1.3 软件开发环境 |
3.2 井下调制器总体设计 |
3.2.1 OFDM物理层输入数据包格式 |
3.2.2 RS编码 |
3.2.3 随机化 |
3.2.4 星座映射 |
3.2.5 IFFT |
3.2.6 频域信息帧结构 |
3.2.7 导频 |
3.2.8 参考序列PRBS-0 |
3.2.9 信道激活帧及训练序列0同步帧 |
3.2.10训练序列0帧及超帧同步帧 |
3.2.11信道分析帧 |
3.3 井下解调器的设计 |
3.3.1 下行信道的编码、调制及帧结构 |
3.3.2 井下帧格式解析 |
3.4 F28335硬件模块配置 |
3.4.1 DMA和McBSP配置 |
3.4.2 SCI接.配置 |
3.4.3 F28335中断配置 |
3.5 井下调制解调器软件总体实现 |
3.6 系统测试及数据分析 |
3.6.1 OFDM调制器实时性能分析 |
3.6.2 系统传输速率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井下方位-伽马仪器的设计 |
4.1 传统的伽马仪器和方位仪器 |
4.1.1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 |
4.1.2 伽马能谱测井原理 |
4.1.3 方位仪器测井原理 |
4.2 数字集成式方位-伽马仪器总体设计方案 |
4.3 伽马仪器软件设计 |
4.3.1 检测电路 |
4.3.2 线性前置放大电路部分 |
4.3.3 脉冲幅度分析 |
4.3.4 谱分析 |
4.3.5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4 方位仪器软件设计 |
4.4.1 方位测量 |
4.4.2 方位校正 |
4.4.3 方位测量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后续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清污混注水淹层动静态测井评价及剩余油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水淹层基本特征研究进展 |
1.2.1 水淹机理研究 |
1.2.2 水淹层储层参数变化规律 |
1.2.3 水淹层电阻率变化规律 |
1.2.4 水淹层地层压力的变化 |
1.3 水淹层定性与定量识别方法研究进展 |
1.3.1 水淹级别界限划分法 |
1.3.2 水淹级别定性识别方法 |
1.3.3 水淹层定量解释方法 |
1.4 基于测井资料的剩余油研究进展 |
1.4.1 研究剩余油饱和度的测井方法 |
1.4.2 常见过套管剩余油饱和度的测井评价方法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6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7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油藏特征研究与评价难点分析 |
2.1 工区简介 |
2.2 勘探开发简况 |
2.3 油藏特征研究 |
2.3.1 构造特征 |
2.3.2 层位与油层组划分 |
2.3.3 地层对比 |
2.3.4 沉积相特征 |
2.3.5 油层分布特征 |
2.3.6 储集空间特征 |
2.3.7 储层物性特征 |
2.3.8 油藏温度、压力系统 |
2.3.9 流体性质 |
2.4 研究区块水淹层评价难点分析 |
第3章 混合地层水动态分析模型的建立 |
3.1 注产水情况介绍 |
3.2 研究区块地层水矿化度与电阻率的转换关系 |
3.3 原始油藏地层水矿化度和电阻率 |
3.4 未考虑离子交换的混合地层水分析 |
3.4.1 混合地层水矿化度与电阻率的计算 |
3.4.2 多矿化度水驱过程地层水模拟分析 |
3.5 离子交换完全时混合地层水分析 |
3.5.1 混合地层水分析模型 |
3.5.2 产水率模型的建立及注水倍数的求取 |
3.5.3 多矿化度水驱过程地层水模拟分析 |
3.6 混合地层水动态分析模型 |
3.6.1 混合地层水动态分析模型的提出 |
3.6.2 地层因素与静态饱和度指数 |
3.6.3 水驱油实验确定饱和度指数变化规律 |
3.6.4 混合地层水动态分析模型 |
3.6.5 基于混合地层水动态分析模型的地层电阻率模拟 |
第4章 尕斯N_1-N_2~1油藏水淹层特征分析 |
4.1 水驱对阿尔奇参数的影响 |
4.2 物性与水淹的关系 |
4.2.1 储层岩性物性对应特征 |
4.2.2 储层分类 |
4.2.3 物性与驱油效率相关性分析 |
4.2.4 水淹后物性变化特征 |
4.3 油藏原始测井响应特征 |
4.4 水淹后油藏测井响应特征 |
4.4.1 水淹类型分析 |
4.4.2 厚油层水淹特征 |
4.4.3 薄油层水淹特征 |
4.4.4 电阻率异常响应分析 |
4.4.5 基于取心资料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
第5章 水淹层裸眼井测井解释方法研究 |
5.1 预处理与预分析 |
5.1.1 JD-581 测井资料标准化 |
5.1.2 纵波时差压实校正 |
5.1.3 试油、试采资料确定有效厚度划分标准 |
5.2 储层物性参数模型 |
5.2.1 储层参数建模依据 |
5.2.2 碳酸盐含量 |
5.2.3 孔隙度计算模型 |
5.2.4 泥质含量、岩石粒度计算标准 |
5.2.5 基于粒度分析的渗透率模型 |
5.2.6 基础模型的检验 |
5.2.7 根据相渗资料的束缚水、残余油分析 |
5.2.8 原始油、水饱和度的计算 |
5.3 基于逐点矩阵分析的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评价 |
5.3.1 混合地层水电阻率求取方法设计 |
5.3.2 逐点分析矩阵的模拟 |
5.3.3 方法评价与应用实例 |
第6章 水淹层过套管饱和度测井解释方法研究 |
6.1 PNN常用解释方法介绍与缺陷分析 |
6.2 PNN地层热中子宏观俘获截面提取方法 |
6.3 基于多重分形分析的PNN实测数据讨论 |
6.3.1 多重分形特征在PNN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思路 |
6.3.2 测井曲线多重分形特征量的提取与对比 |
6.3.3 实测数据多重分形特征举例 |
6.3.4 在特殊实例井中的对比分析 |
6.4 基于标准层及改进遗传算法的PNN解释参数求取 |
6.4.1 研究目的 |
6.4.2 设计遗传算法参数及测井数据处理流程 |
6.4.3 改进的算法在PNN测井解释中的应用 |
6.4.4 评价效果与方法优缺点阐述 |
6.5 研究区块混合地层水宏观俘获截面分布范围 |
6.6 逐层求取混合地层水平均宏观俘获截面 |
6.6.1 方法简述 |
6.6.2 流体宏观俘获截面信息提取 |
6.6.3 逐层计算方案 |
6.6.4 应用效果实例分析 |
6.7 逐点求取混合地层水宏观俘获截面 |
6.7.1 方法设计 |
6.7.2 方法可行性分析 |
6.8 水淹级别划分及动静态测井评价实例 |
第7章 基于多因素水淹指数的剩余油平面预测 |
7.1 饱和度单因素测井解释方法的局限性 |
7.2 多因素饱和度预测方法思路 |
7.3 井网内水淹强度动、静态评价指标的计算 |
7.4 水淹指数的提出及多因素水淹指数分析样本的确定 |
7.5 EBF动态模糊多因素水淹指数计算方法 |
7.5.1 考虑水淹强度识别指标动态权值 |
7.5.2 权值生成机理 |
7.5.3 网络学习过程中模糊规则的产生条件 |
7.5.4 前提参数的分配 |
7.5.5 结果参数的确定 |
7.5.6 对模糊规则进行适当的删除 |
7.6 多因素水淹指数的适用性分析及应用实例 |
7.6.1 多因素水淹指数的计算 |
7.6.2 适用性分析 |
第8章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参考文献 |
(8)高邮凹陷东部阜宁组薄储层测井评价方法及其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问题的提出 |
3 薄层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
3.1 影响薄层储层电阻率测井响应的主要因素 |
3.2 影响薄层储层孔隙度测井响应的主要因素 |
3.3 提高薄层测井资料分辨率的处理 |
4 薄层测井评价应用效果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9)电缆传输测井高速网络中关键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测井及其主要传输技术 |
1.1.1 测井遥传技术 |
1.1.2 测井仪器总线 |
1.2 国内外测井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1.2.1 测井技术的发展历程 |
1.2.2 网络化电缆传输测井的形成 |
1.3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4 论文的内容概述和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全IP 网络中时间驱动的数据传输方法 |
2.1 全IP 网络的构成 |
2.2 时间驱动的数据传输方法 |
2.3 时间驱动方法的关键问题 |
第三章 测井网络的通信量 |
3.1 网络通信量基本理论 |
3.1.1 网络通信量的统计描述 |
3.1.2 网络通信量的合成 |
3.1.3 网络通信量的多维性 |
3.2 测井仪器子网通信量 |
3.3 电缆传输链路的通信量 |
3.3.1 遥传电缆的OFDM 调制 |
3.3.2 不饱和原则与瓶颈链路的特征 |
第四章 精简的测井路由器 |
4.1 路由器基本理论 |
4.2 测井路由器的特征 |
4.3 路由缓存管理方法 |
4.4 基于分组长度的队列管理方法 |
4.4.1 分组长度与QMBPS 排队方法 |
4.4.2 QMBPS 算法的仿真 |
4.5 测井路由器的优化设计 |
4.5.1 子网号偏移的查找算法 |
4.5.2 瓶颈链路的优化策略 |
4.6 路由器的实验平台及其测试 |
第五章 测井网络的时间同步方法 |
5.1 时间同步及其理论 |
5.1.1 网络时间同步 |
5.1.2 时间同步理论 |
5.1.3 时延抖动 |
5.1.4 时间参数的估计 |
5.2 测井网络的逐子网时间同步 |
5.2.1 实时时钟 |
5.2.2 逐子网时间同步的机制 |
5.3 遥传子网的时钟频率同步 |
5.4 地面子网的时间同步 |
5.5 仪器子网的时间同步 |
5.5.1 硬件时间戳与软件时间戳 |
5.5.2 选择性时间同步算法描述 |
5.5.3 精简时间同步协议 |
5.5.4 选择性算法的性能 |
5.5.5 时间同步的实现与测试 |
第六章 基于时间的数据融合算法 |
6.1 分形理论与分形插值方法 |
6.1.1 分形及其测度 |
6.1.2 分形信号分析 |
6.1.3 迭代函数系统与分形插值 |
6.2 测井曲线的特征 |
6.2.1 地质属性特征 |
6.2.2 波形特征 |
6.3 时间-深度-数据融合模型 |
6.4 系统误差分析 |
6.4.1 时间同步误差的影响 |
6.4.2 插值方法对误差的影响 |
6.5 测井曲线的分段检测算法 |
6.6 分形分段插值和融合方法 |
6.7 仿真与验证 |
6.7.1 仿真模型 |
6.7.2 声波测井数据融合仿真 |
6.8 数据融合的缓存管理 |
第七章 测井网络实验平台的设计 |
7.1 测井网络实验 |
7.2 地面通讯单元 |
7.3 井下路由器 |
7.4 井下仪器的网络通讯单元 |
7.5 网络协议软件的实现 |
7.6 业务层数据封装 |
7.6.1 下行命令格式 |
7.6.2 仪器上传数据包格式 |
7.6.3 EDIB 仪器 |
7.6.4 HDTT 仪器 |
第八章 测试与总结 |
8.1 测试结果及其分析 |
8.1.1 OFDM Modem 通讯测试 |
8.1.2 网络时间同步的误差 |
8.1.3 业务数据的模拟传输测试 |
8.1.4 实验平台的现场试验 |
8.2 总结和展望 |
8.2.1 总结 |
8.2.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论文 |
英文缩写词 |
四、SKC3700声波测井仪器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XMAC发射探头检测系统的研制[D]. 沈石.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2]电法测井仪电驱动推靠器的设计研究[D]. 刘旭.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3]声波测井数据压缩算法的嵌入式开发与实现[D]. 曹芳彤. 西安科技大学, 2015(02)
- [4]乾安油田某区测井精细解释及潜力区分析[D]. 刘茗茗. 东北石油大学, 2015(04)
- [5]大容量声波测井数据压缩算法研究[D]. 曹相军. 西安科技大学, 2014(03)
- [6]单芯电缆高速通讯井下遥传单元设计[D]. 王云杰.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7]清污混注水淹层动静态测井评价及剩余油预测方法研究[D]. 王婧慈. 长江大学, 2013(01)
- [8]高邮凹陷东部阜宁组薄储层测井评价方法及其应用效果[J]. 肖秋生. 中外能源, 2011(04)
- [9]电缆传输测井高速网络中关键问题的研究[D]. 伍瑞卿. 电子科技大学, 2010(12)
- [10]基于单片机的脉码传输仪设计[J]. 蔡昌新,李国芳.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理工卷,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