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贝尔奖得主眼中的互联网(论文文献综述)
赵淼[1](2021)在《当代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诺贝尔科学奖大国经验的探究》文中认为
郑筱[2](2021)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群体特征及成功因素研究》文中提出
刘露露[3](2021)在《诺贝尔文学奖2010-2020年得主作品在我国大陆地区的出版研究》文中提出
李晶柯[4](2021)在《“诺奖魔咒”与莫言获奖后的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奖项,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都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不小的轰动。但是纵观历届获奖作家的创作生涯,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这些作家一旦获得诺奖,便很少再有能达到其获奖前水准的佳作问世,这个现象被称作“诺奖魔咒”。本文的第一部分就是针对“诺奖魔咒”这一现象,在结合诺奖自身特点,梳理“诺奖魔咒”的发生的基础上,对“诺奖魔咒”的产生,“诺奖魔咒”难以突破的原因做出的分析研究。这是本选题关注的一个重要原点。莫言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殊荣的中国籍作家。随着莫言的获奖,中国百年以来的诺奖情结终于得以实现,但莫言本人也随之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与压力,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在“诺奖魔咒”。本文的第二部分,就将在梳理莫言获奖以前中国文学与诺奖之前千丝万缕的关系的基础上,以莫言获奖为节点,对其获奖后的困扰与压力进行分析研究。“诺奖魔咒”在每个诺奖得主身上的表现并非千篇一律。而对莫言来说,颇繁的社会活动中失去创作的宁静、喧嚣的文学场域难以凝神聚力、网上的捧与骂对创作元气无形的损耗等等,都是他所遭遇的重重困难。作为一个有文学追求的作家,莫言深感这些难题对自己的影响。2017年开始,莫言无论从心态还是创作上均进行了调整,逐渐由“讲故事的人”向“文人转变”,崇尚“文人精神”,经过调整、沉淀、思考、反思,在文学创作上所进行语言的实践、风格的调整、内容的新变,显示出莫言在获奖后积极寻求突破的决心。本文的第三部分,就将以此段时期莫言在面对“诺奖魔咒”时的自我沉淀与自我调整过程中的创作与生活为研究对象,深切关注莫言创作与心态的变化。2020年7月,莫言的最新短篇集《晚熟的人》出版。作为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八年之后的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在坚持探讨人性的基础上,其叙述风格、情感表现、人物塑造、叙述视角等多个方便都有了新的内容。这是莫言小说创作在经历了获奖之后八年的调整与反思的新的成果。本文的第四部分就聚焦新作《晚熟的人》,对莫言获奖后的创作进行细致的分析。而这本《晚熟的人》,也正是莫言在获奖、沉淀之后对“诺奖魔咒”的答卷之一。
陈凯君[5](2020)在《财新传媒数据新闻的特色与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数据新闻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是精确新闻的延伸。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资源呈爆炸式增长,“后真相”时代受众对新闻的精确和建设性有更多的要求,依托于大数据的数据新闻有了发展的最好契机。但是,国内最早开始尝试数据新闻制作的门户网站却于近些年相继停止数据新闻的报道。而同样于2012年开始数据新闻制作的财新传媒数据新闻中心,在2018年荣获“2018年度全球最佳数据新闻团队奖”,这是中国媒体首度获得这一重磅奖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行业背景下,财新传媒数据新闻的特色和成功经验有了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以财新传媒数据新闻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深度访谈法对财新传媒数据新闻的生产、产品特色和特色形成的原因进行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研究对象的情况,发掘更多的关于财新传媒数据新闻做得好的原因。本文还选取财新传媒官网中的216篇数据新闻产品作为样本,旨在通过对大量的数据新闻进行分析,发现更多的规律。本文主要从财新传媒数据新闻产品的数据、内容、设计三个层面对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其在数据获取与处理、内容策划与报道、产品的设计和呈现上有诸多特点。同时从战略定位、生产团队、生产机制、传播渠道、市场培育等角度对财新传媒数据新闻特色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出了财新传媒数据新闻目前还存在难以跟进热点话题、数据处理不够深入、缺乏数据验证环节、新闻价值与可视化呈现不平衡等问题。最后,从完善分级响应机制、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本文得出的几点启示如下:需牢固树立数据意识,紧跟国际前沿;需重视数据复合人才培养和激励;优质数据新闻应凸显建设性,彰显人文关怀;需重视市场培育,增强数据新闻应用。
李晶晶[6](2020)在《湖南省高中化学竞赛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是一项让学有兴趣、学有余力、学有特长、素质全面的中学生一展所长、以竞赛为中心的课外教育活动,对激发学生兴趣、普及学科知识、渗透学科前沿、促进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等具有重要意义。其存在之广、影响之大、争议之多都使之成为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而竞赛活动也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教育现象。湖南省是竞赛的大省、强省,以湖南省化学竞赛为点,既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又能突出湖南特色、结合湖南智慧,还能以点带面,勾勒我国奥林匹克竞赛现状的面,揭示我国奥林匹克竞赛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探讨化学竞赛的成就、困境与出路。首先从现有的相关文献资料中选取有价值的信息形成研究的理论基础,描摹出化学竞赛发展现状的大体框架,再结合近三十年来获湖南省化学竞赛省二等奖以上选手的发展状况调查,通过访谈与部分竞赛选手、竞赛专家共同探讨化学竞赛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湖南方案。此外,将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借鉴湖南优秀经验的同时对学科竞赛中客观存在的具体问题深入分析,力求守正创新、拨乱反正,为学科竞赛的破旧立新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本研究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直面问题——整体设计。从实际问题、真实现象出发,通过分析文献,明确研究的问题,形成明晰的思路,选取恰当的方法,规划研究的内容。第二部分(第2章):历史考量——精准定位。回顾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历史成就与重要举措,从历史层面定位化学竞赛的价值与功能。第三部分(3、4章):正向思维——守正创新。研究、调查成功的化学竞赛开展正例——湖南省化学竞赛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回顾湖南化学竞赛历史,调查湖南化学竞赛发展现状,总结湖南在化学竞赛中的举措与特点,为学科竞赛的发展提供参考。第四部分(第5章):逆向思维——拨乱反正。通过文献和调查总结化学竞赛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反推学科竞赛健康发展。第五部分(第6章):总结展望——助推发展。总结对策,反思不足,展望未来,助力学科竞赛良性发展。
范小青[7](2020)在《石黑一雄的“世界文学”写作》文中指出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1954—),日裔英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2017)、布克奖(1989)获得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共创作长篇小说7部,短篇小说集1部,短篇小说若干。其中,《长日将尽》《莫失莫忘》等作品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在近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凭借在文学市场与文学评价体系中的成功,石黑一雄实践了“国际化写作”的理念,创作出具有国际化、世界化特征的作品,最终进入“世界文学”的殿堂。目前,其作品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全球拥有广泛读者。本文将石黑一雄“国际化写作”(international writing)的文学理念及创作实践置于“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的理论语境中进行研究,考察其文学特质,指出其创作经历了从“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世界化”(universalization)的发展,从“移民文学”走向了“世界文学”。石黑一雄作品的思想内核是理想主义与世界主义,在主题、风格与接受上均具有跨国主义、世界主义特征,成为当代世界文学的经典。以此为基础,本文将其文学实践概括为“世界文学”写作,并以“‘人类主题’的发掘与表现”“‘世界主义风格’的确立与呈现”为切入点展开论述,指出其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实现了本土性与世界性、严肃性与通俗性的平衡,其基础是面向世界读者的创作方针与英语的普及性。最后,从当代世界文学转型的宏观视角考察石黑一雄的创作,分析其与后殖民文学与世界主义文学的联系,明确其在这一转型浪潮中的地位。全文分为四章,从文学理念与创作实践两个角度出发,通过文本细读,对石黑一雄“世界文学”写作的主题与风格上的核心特色进行细致分疏。第一章勾勒出石黑一雄创作演进的路径,指出其文学从“国际化写作”出发,经过国际化与世界化,最终成为“世界文学”。本章以“国际化写作”“世界主义文学”与“世界文学”理论为基础,解析石黑一雄的创作理念与文学实践,着重阐述“国际化”与“世界化”在此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第一节围绕石黑一雄的跨国书写与“国际化写作”理念展开,指出身为移民作家,其人其作天然具有国际化特征。第二节从其面向世界读者的创作方针出发,分析“国际化写作”的思想内核,即世界主义,并从流散性与世界性的融合,阐释其作品与“世界主义文学”的关联。第三节以“存在寓言”“全球感”与“平衡(本土性与世界性、严肃性与通俗性)”为关键词,论证石黑一雄的文学是当代世界文学的典型。第二章讨论“‘人类主题’的发掘与表现”,指出石黑一雄的文学主题经历了从本土性到世界性的发展,其核心是发掘与表现具有人类共性的“存在”主题。第一节以从国际化到世界化为线索,勾勒其文学创作主题的发展轮廓,论述其从发掘“日本性”到探索“人类共性”的演变。第二节以存在主义哲学为线索,通过文本细读,对“人类主题”展开详细论述。首先,从“浮世”的世界、人生与艺术三个层面,指出其文学中悲剧性的根源在于“浮世”的不确定性,而“浮世”的底层代码为现代性。其次,围绕“‘存在’的可能性”及“镜像人物”两个层面,剖析主人公的“存在”,聚焦“另一个‘我’”的主题,指出其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均产生与叙述者对自我的想象,且这与作者的文化身份与个人经历有关。第三章分析“‘世界主义风格’的确立与呈现”,指出石黑一雄的“世界主义风格”的确立源于其面向世界读者的创作方针。石黑一雄的“世界主义风格”主要有三大特征:抽象化、抒情化与大众化,分别对应着“多维象征系统”“移情策略”与“文体实验”三个方面。第一节从作品中的符号与隐喻入手,分析“多层并置”的意义堆叠手法,提出“多维象征系统”的概念。第二节围绕移情策略展开,着重分析不可靠叙事、复现与留白三种叙事手法,阐明其文本产生移情效应的机制。第三节讨论对通俗文类的戏仿以及作品的互文性,将其概括为“文体实验”。戏仿通俗文类有助于实现大众化的目标,而互文性则构建起一体化的“石黑一雄宇宙”。最后一章从宏观视角审视石黑一雄的文学,分析其与后殖民文学、世界主义文学之间的联系,指出其通过“国际化写作”的文学理念与创作实践参与到当代世界文学转型的浪潮之中。第一节阐述世界文学的现状与挑战,并揭示转型的两大趋势:强调本土性的后殖民文学与强调世界性的世界主义文学。第二节分析石黑一雄的文学与后殖民文学、世界主义文学的联系,明确其在当代世界文学转型中所处的位置。
岳强[8](2020)在《财新网“数字说”与《纽约时报》“The Upshot”数据新闻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人类信息存储量暴涨。数据新闻就在大数据应用与普及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处于转型期的传统媒体与迅速崛起的新媒体都在此报道形式中看到了发展机会,纷纷开始进行数据新闻实践探索。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数据新闻的研究现状,追溯了数据新闻的历史沿革。随后以中美两家媒体的数据新闻栏目——中国财新网的“数字说”与美国《纽约时报》的“The Upshot”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发布的经典作品介绍其发展历程,并将两个栏目发布的数据新闻作品作为样本进行对比,从而探析两者在数据新闻生产概况、数据来源、内容倾向和可视化手段等方面上的异同,分析产生差异的影响因素,并且对未来数据新闻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在经过对比两个栏目实践情况后发现,“数字说”和“The Upshot”的共同点体现在数据来源机构、选题类型、报道功能等方面,而差异性则集中体现在制作团队人员构成、数据开放程度、可视化形式等方面。“数字说”的团队构成以记者编辑和设计师为主,数据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在可视化方面倾向装饰性元素较多的信息图表设计风格;“The Upshot”制作团队人数众多,有社会各界专家学者撰稿,其报道数据开放程度高,提供具体的数据来源信息和数据源文件,可视化形式上提倡高数据墨水比的理念。构成两者间差异的主要因素在于:(1)中美两国政治经济形势不同;(2)财新网与《纽约时报》媒体定位不同;(3)制作团队与专业人员素养不同;(4)数据开源理念不同;(5)可视化理念不同。综合两个栏目的数据新闻实践情况,得出数据新闻实践的启示有:(1)采用多元可视化形式,提升用户阅读体验。(2)提升数据素养,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3)扩展数据来源,尝试众包模式制作数据新闻。
闫昊[9](2020)在《导师身份对科研人员职业成长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构建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不断地进行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协同研究与探索,以持续提升科研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有鉴于此,本研究将立足于科研师徒关系交叉学科研究领域,以2012-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的职业成长数据为基础,重点探讨博士生导师身份对其科研弟子职业成长的差异化影响,并据此提出关于促进科研人员职业成长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的相关对策与建议。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本研究详细阐述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概念界定以及主要创新点等内容,并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和理论基础的梳理与说明,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的主要方向以及导师身份对科研人员职业成长的作用机理,这为后文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理论和经验基石。同时,在上述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本研究又进行了数据清洗、概念测量、假设提出和模型选择等必要的量化分析准备工作,进一步为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数据和方法支撑。其次,本研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为例,分析了科研人员职业成长的总体情况与特征,得出了以下四点主要结论:(1)科研人员实现组织内处级管理职务晋升的难度最高,实现组织外事件型职业成长的难度次之,而实现组织内科研职称晋升的难度最低;并且,科研人员的职业成长过程具有明显的“学而优则仕”特征。(2)科研人员绩效型职业成长具有明显的非均衡分布特征,并且分布规律总体符合“二八定律”。(3)科研人员实现事件型职业成长的比例结构及其速度情况在人口因素、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等维度均呈现出差异化的分布特征。(4)科研人员绩效型职业成长在人口因素、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等维度的数量分布均存在显着差别,其非均衡特征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它不以特征分析维度的转换而消失。再次,本研究采用统计建模方式,重点探讨了导师学术身份、导师行政身份以及导师身份类型对科研人员职业成长的影响情况,主要得出以下两点结论:(1)在科研人员事件型职业成长方面。导师学术身份和导师行政身份均能够对科研人员晋升正高职称和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等事件型职业成长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同时,导师学术身份会对科研人员入选省部级及以上人才计划产生正向影响,而导师行政身份则会对晋升处级管理职务和取得学术兼职等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在两种导师身份的综合影响下,导师身份类型也会对上述事件型职业成长维度产生一定影响。总体而言,在导师身份对科研人员事件型职业成长的影响中,导师学术身份和导师行政身份的地位处于伯仲之间;而且,导师身份类型层次越高,科研人员实现事件型职业成长的可能性越大。(2)在科研人员绩效型职业成长方面。首先,导师学术身份、导师行政身份和导师身份类型对科研人员学术产出的影响并不显着,但是导师身份及其类型均会通过相应事件型职业成长间接正向提升科研人员的学术产出水平,亦即导师身份及其类型对科研人员学术产出的影响主要通过间接路径来实现;其次,导师学术身份和导师身份类型均会对科研人员年均科研经费数量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也会通过相应事件型职业成长对科研人员年均科研经费数量产生间接的正向影响,亦即导师身份及其类型对科研人员科研经费数量的影响具有直接和间接两条路径,并且导师学术身份的影响相对更强。最后,基于对科研人员职业成长特征以及导师在科研人员职业成长过程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和理解,本研究分别从科研人员个体、科学研究机构以及国家科研制度等层面提出关于促进科研人员职业成长以及优化科研管理制度体系的对策与建议,并对本研究存在的局限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说明。
周莹[10](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二、诺贝尔奖得主眼中的互联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诺贝尔奖得主眼中的互联网(论文提纲范文)
(4)“诺奖魔咒”与莫言获奖后的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莫言获奖后新作研究 |
二、文化批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目标、方法、难点与创新 |
第一章 作为话语的“诺奖魔咒” |
第一节 “诺奖魔咒”的发生 |
一、“魔咒”概念的产生 |
二、“诺奖魔咒”的发生 |
三、“诺奖魔咒”的形成 |
第二节 “诺奖魔咒”难以突破的原因 |
一、评审制度是“诺奖魔咒”产生的根源 |
二、突破“诺奖魔咒”的鉴定标准 |
三、诺奖魔咒难以突破的原因 |
第三节 破解魔咒的几种密码 |
一、突破“诺奖魔咒”的作家 |
二、破译魔咒的几种密码 |
三、“祛魅”:揭开魔咒面纱 |
第二章 百年诺奖与莫言获奖 |
第一节 中国对诺奖态度的三个阶段 |
第二节 盛名之下莫言陷入种种困扰 |
第三章 沉淀之后:莫言的自我调整 |
第一节 由“讲故事的人”向文人转变:莫言的自我调整 |
第二节 文人精神的寻找与实践 |
第四章 莫言的新变与坚守:新作《晚熟的人》 |
第一节 沉淀之后:有韵味的描写以及情感的克制 |
第二节 与时代并进:新的人物形象塑造 |
第三节 新视角:“莫言”的介入与旁观 |
第四节 不变的坚守:小说对人性的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财新传媒数据新闻的特色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综述 |
1.4.1 国内外数据新闻研究综述 |
1.4.2 财新传媒数据新闻研究综述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7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财新传媒数据新闻发展概况 |
2.1 数据新闻概念界定 |
2.1.1 “数据”概述 |
2.1.2 “数据新闻”概述 |
2.2 财新传媒数据新闻发展概况 |
2.2.1 数据新闻发展概况 |
2.2.2 财新传媒数据新闻发展沿革与现状 |
第三章 财新传媒数据新闻产品分析 |
3.1 产品的数据特点 |
3.1.1 数据来源:渠道多样化 |
3.1.2 数据处理:寻找数据拐点和反常点 |
3.1.3 数据分析:寻找数据规律 |
3.2 产品的内容特点 |
3.2.1 新闻选题:话题全面且时效性强 |
3.2.2 报道领域:聚焦财经和民生新闻 |
3.2.3 报道标题:提问语气增强数据意义 |
3.3 产品的设计特点 |
3.3.1 叙述方式:数据故事逻辑清晰 |
3.3.2 可视化形式:静态与动态结合 |
3.3.3 交互设计:由复杂设计转向简约设计 |
第四章 财新传媒数据新闻特色形成原因分析 |
4.1 定位准确清晰 |
4.1.1 内容定位:聚焦宏大视角选题 |
4.1.2 品牌定位:做行业最好的数据内容 |
4.1.3 受众定位:服务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受众群 |
4.2 生产团队灵活多样 |
4.2.1 以产品为导向,聚集综合性人才 |
4.2.2 让程序员融入编辑团队,重视技术人才 |
4.2.3 跟踪国际前沿,打造国际化人才 |
4.3 生产机制完善 |
4.3.1 数据生产: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
4.3.2 可视化呈现:以用户体验为导向 |
4.4 传播渠道简而精 |
4.4.1 头条推荐:增强曝光度 |
4.4.2 社交平台:传播新闻背后故事 |
4.5 供需市场全面培育 |
4.5.1 供方市场:培育后备人才 |
4.5.2 需方市场:限时免费吸引新用户 |
4.6 资金链稳定 |
第五章 财新传媒数据新闻存在问题和改善建议 |
5.1 财新传媒数据新闻存在问题 |
5.1.1 生产周期较长,难以跟进热点话题 |
5.1.2 数据处理不够深入,缺乏数据验证环节 |
5.1.3 传统新闻价值与可视化呈现不平衡 |
5.1.4 用户普及率不高,新闻传播效果受限 |
5.2 财新传媒数据新闻的改善建议 |
5.2.1 完善分级响应机制,提高生产效率 |
5.2.2 加大激励力度,重视复合人才培育 |
5.2.3 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与可视化平衡发展 |
5.2.4 增加传播渠道,提高数据新闻曝光度 |
第六章 启示 |
6.1 媒体战略定位是影响数据新闻发展的重要因素 |
6.2 牢固树立数据意识,重视数据人才培养和激励 |
6.3 优质数据新闻应凸显建设性,彰显人文关怀 |
6.4 强化数据新闻应用,培育数据新闻市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湖南省高中化学竞赛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文献研究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2.3 小结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创新 |
2 化学竞赛概述 |
2.1 国际化学竞赛 |
2.1.1 国际化学竞赛的由来 |
2.1.2 国际化学竞赛的发展 |
2.1.3 国际化学竞赛的运作 |
2.2 中国化学竞赛 |
2.2.1 中国化学竞赛伊始 |
2.2.2 中国化学竞赛的发展 |
2.2.3 全国化学竞赛的运作 |
2.2.4 中国化学竞赛的成绩 |
2.2.5 我国化学竞赛发展的基本特征 |
2.3 化学竞赛教育的性质与功能 |
2.3.1 化学竞赛的教育性质 |
2.3.2 化学竞赛的教育功能 |
3 化学竞赛在湖南的发展 |
3.1 湖南化学竞赛的有序开展 |
3.2 湖南化学竞赛成就概览 |
3.2.1 名校资源丰富 |
3.2.2 发展势头劲猛 |
3.2.3 化学实力扎实 |
3.2.4 办赛经验丰富 |
3.3 成绩说明了什么? |
3.4 湖南省高中化学竞赛选手发展状况的调查统计 |
3.4.1 调查对象 |
3.4.2 调查内容 |
3.4.3 结果分析 |
3.5 与湖南省化学竞赛选手、教练的访谈讨论 |
3.5.1 对湖南省化学竞赛选手的访谈 |
3.5.2 对湖南省化学竞赛专家的访谈 |
3.5.3 湖南选手、专家剖析湖南竞赛成绩突出之因 |
3.5.4 湖南选手、专家眼中化学竞赛的问题与困境 |
3.5.5 湖南选手、专家对如何抓好化学竞赛的建议 |
4 湖南省在化学竞赛中的举措与特点 |
4.1 湖南省在化学竞赛中的举措 |
4.1.1 入门引导 |
4.1.2 学生选拔 |
4.1.3 书籍推荐 |
4.1.4 组织安排 |
4.1.5 培训步骤 |
4.1.6 学校管理 |
4.1.7 竞赛历程 |
4.1.8 注意事项 |
4.2 湖南省化学竞赛的特点 |
4.2.1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4.2.2 重视选手选拔,关注选手心理 |
4.2.3 坚持“四定”,分步培训 |
4.2.4 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
4.2.5 巩固基础与发展能力相结合 |
4.2.6 学好理论与搞好实践相结合 |
4.2.7 化学竞赛与常规教学相结合 |
4.2.8 体系完备,开放合作 |
5 竞赛八问 |
5.1 “诺奖”之问——竞赛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
5.2 “公平”之问——竞赛真的公平吗? |
5.3 “功利”之问——功利驱动下的竞赛健康吗? |
5.4 “拔苗”之问——竞赛是否有拔苗之嫌? |
5.5 “偏科”之问——竞赛是否有碍学生全面发展? |
5.6 “增负”之问——竞赛是否有增负之嫌? |
5.7 “应对”之问——新时代、新高考、新政策、新状况下的竞赛何去何从? |
5.8 “发展”之问——未来竞赛该走向何方?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应对策略 |
6.1.1 以顺应时代为发展前提 |
6.1.2 以科学理论为发展指导 |
6.1.3 以历史经验为实践基础 |
6.1.4 以国外竞赛为重要参考 |
6.1.5 以增加学生兴趣,发展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 |
6.1.6 以提升教师素质为重要手段 |
6.1.7 以“互联网+竞赛”为未来学科竞赛发展的重要方向 |
6.1.8 以研究、反思为学科竞赛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 |
6.2 研究结论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二 :问卷调查 |
附录三 :对湖南省化学竞赛专家的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对湖南省化学竞赛选手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五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章程 |
附录六 :湖南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组织管理实施细则 |
致谢 |
(7)石黑一雄的“世界文学”写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创作演进: 从“国际化写作”到“世界文学” |
第一节 国际化的文化身份与创作理念 |
一、移民作家的跨国主义选择 |
二、国际化小说: 主题、风格与语言 |
第二节 从国际化到世界化 |
一、面向世界读者的创作方针 |
二、流散性与世界性的融合 |
第三节 创作“世界文学” |
一、书写存在寓言 |
二、营造全球感 |
三、实现两种平衡 |
第二章 “人类主题”的发掘与表现 |
第一节 题材之演变与主题之深化 |
一、从日本性出发 |
二、探索并表现人类共性 |
第二节 核心主题: 人的“存在” |
一、“浮世”人生 |
二、另一个“我” |
第三章 “世界主义风格”的确立与呈现 |
第一节 抽象化: 石黑一雄的多维象征系统 |
一、符号的功能: 模拟生活与解构神话 |
二、隐喻的三种类型与多维结构 |
第二节 抒情化: 石黑一雄的移情策略 |
一、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的对话性 |
二、复现与留白的情感调度作用 |
第三节 大众化: 石黑一雄的文体实验 |
一、戏仿通俗文类的大众化意图 |
二、在互文中建构“石黑一雄宇宙” |
第四章 当代世界文学转型中的石黑一雄 |
第一节 当代世界文学的转型 |
一、世界文学的现状与挑战 |
二、两个方向: 后殖民文学与世界主义文学 |
第二节 拥抱转型: “世界文学”写作的两种路径 |
一、石黑一雄与后殖民文学 |
二、石黑一雄与世界主义文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财新网“数字说”与《纽约时报》“The Upshot”数据新闻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数据新闻概述 |
1.1 数据新闻的定义 |
1.2 数据新闻的源起 |
1.3 数据可视化 |
第2章 财新网与《纽约时报》的数据新闻实践 |
2.1 财新网的数据新闻实践 |
2.2 《纽约时报》的数据新闻实践 |
第3章 “数字说”与“The Upshot”栏目数据新闻比较分析 |
3.1 数据新闻生产环节 |
3.2 数据来源 |
3.3 数据新闻内容环节 |
3.4 数据新闻可视化环节 |
第4 章“数字说”与“The Upshot”栏目数据新闻实践总结与分析 |
4.1 两个栏目数据新闻实践的异同总结 |
4.2 两个栏目差异原因分析 |
4.3 数据新闻实践的启示 |
第5章 结语 |
5.1 研究发现 |
5.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导师身份对科研人员职业成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导师身份 |
1.3.2 科研人员 |
1.3.3 职业成长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师徒关系相关研究 |
2.1.1 师徒关系的概念内涵 |
2.1.2 师徒关系的测量维度 |
2.1.3 师徒关系的职业效应 |
2.1.4 师徒关系的研究述评 |
2.2 职业成长相关研究 |
2.2.1 职业成长的概念内涵 |
2.2.2 职业成长的测量维度 |
2.2.3 职业成长的相关因素 |
2.2.4 职业成长的研究述评 |
2.3 科研人员成长规律相关研究 |
2.3.1 科研人员成长的一般规律 |
2.3.2 科研人员成长的影响因素 |
2.3.3 科研人员成长规律的研究述评 |
2.4 本章小结 |
3 理论基础 |
3.1 人力资本理论 |
3.1.1 古典人力资本思想 |
3.1.2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 |
3.1.3 人力资本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3.2 社会资本理论 |
3.2.1 布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 |
3.2.2 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 |
3.2.3 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 |
3.2.4 伯特的结构洞理论 |
3.2.5 社会资本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3.3 积累优势理论 |
3.3.1 积累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
3.3.2 积累优势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4 导师身份对科研人员职业成长的影响机理与研究设计 |
4.1 导师身份的影响机理分析 |
4.2 数据基础 |
4.2.1 数据来源 |
4.2.2 问卷内容 |
4.2.3 数据清洗 |
4.3 概念操作化 |
4.3.1 导师身份 |
4.3.2 职业成长 |
4.3.3 控制变量 |
4.4 研究假设 |
4.5 量化模型 |
4.5.1 事件史分析模型 |
4.5.2 负二项回归模型 |
4.5.3 Tobit回归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5 科研人员职业成长的总体情况与特征分析 |
5.1 科研人员职业成长的总体情况分析 |
5.2 科研人员职业成长的人口基本特征 |
5.2.1 性别与职业成长 |
5.2.2 代际与职业成长 |
5.3 科研人员职业成长的教育背景特征 |
5.3.1 院校层次与职业成长 |
5.3.2 导师身份与职业成长 |
5.3.3 博后经历与职业成长 |
5.4 科研人员职业成长的工作背景特征 |
5.4.1 学科领域与职业成长 |
5.4.2 工作单位与职业成长 |
5.4.3 职业流动与职业成长 |
5.4.4 工作区域与职业成长 |
5.5 本章小结 |
6 导师身份对科研人员组织内职业成长的影响研究 |
6.1 导师身份与科研人员组织内职业成长的相关分析 |
6.1.1 导师身份与职称晋升的相关分析 |
6.1.2 导师身份与职务晋升的相关分析 |
6.1.3 导师身份与学术产出的相关分析 |
6.2 导师身份对科研人员组织内职业成长的影响研究 |
6.2.1 导师身份对职称晋升的影响研究 |
6.2.2 导师身份对职务晋升的影响研究 |
6.2.3 导师身份对学术产出的影响研究 |
6.3 本章小结 |
7 导师身份对科研人员组织外职业成长的影响研究 |
7.1 导师身份与科研人员组织外职业成长的相关分析 |
7.1.1 导师身份与计划入选的相关分析 |
7.1.2 导师身份与科技获奖的相关分析 |
7.1.3 导师身份与学术兼职的相关分析 |
7.1.4 导师身份与经费获取的相关分析 |
7.2 导师身份对科研人员组织外职业成长的影响研究 |
7.2.1 导师身份对计划入选的影响研究 |
7.2.2 导师身份对科技获奖的影响研究 |
7.2.3 导师身份对学术兼职的影响研究 |
7.2.4 导师身份对经费获取的影响研究 |
7.3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建议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对策与建议 |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专着(图书、学位论文、会议文集等) |
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 |
附录A 我国科研人员职业成长状况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10)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诺贝尔奖得主眼中的互联网(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诺贝尔科学奖大国经验的探究[D]. 赵淼.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2]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群体特征及成功因素研究[D]. 郑筱.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3]诺贝尔文学奖2010-2020年得主作品在我国大陆地区的出版研究[D]. 刘露露.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4]“诺奖魔咒”与莫言获奖后的创作研究[D]. 李晶柯.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5]财新传媒数据新闻的特色与启示[D]. 陈凯君. 广西大学, 2020(07)
- [6]湖南省高中化学竞赛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D]. 李晶晶.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石黑一雄的“世界文学”写作[D]. 范小青. 苏州大学, 2020(06)
- [8]财新网“数字说”与《纽约时报》“The Upshot”数据新闻比较研究[D]. 岳强. 吉林大学, 2020(08)
- [9]导师身份对科研人员职业成长的影响研究[D]. 闫昊.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10]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