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M无线局域网中多媒体业务传输控制研究

54M无线局域网中多媒体业务传输控制研究

一、54M无线局域网多媒体业务传输控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1](2019)在《基于TD-LTE的车地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为城市交通运输以及市民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与此同时,轨道交通出现突发事件的风险也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对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要求更高,通过车地无线通信系统设计,强化地面和列车之前的通信,为列车的安全、平稳以及突发事件应对处理奠定基础。基于这种高标准要求,TD-LTE因具有高数据吞吐率、高频谱利用率、带宽灵活配置、低系统延时、完善多级QOS、高速移动性等众多优势在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中得到应用。基于TD-LTE系统的显着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集集群调度和CBTC承载为一体的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方案。论文首先概述了TD-LTE系统的应用现状,其次介绍了TD-LTE系统的特点和典型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然后通过研究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以CBTC+集群调度典型应用为例,论述了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组网构成和各个子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包括控制核心网、车站侧、无线场强覆盖、无线系统业务、应用系统及终端设计等。笔者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部分优化方案,主要包括如下方面:1.提出了核心网与基站设备冗余备份,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2.提出了不同场景的场强覆盖优化方案,研究了越区切换方案,通信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3.对无线通信系统的内部和外部干扰进行了分析,同时给出了一些抗干扰的措施;4.针对目前同一城市中的不同线路采用不同厂家提供的无线通信系统设备而无法互联互通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与其他LTE系统互联互通、与TETRA系统互联互通的解决方案,实现了不同宽带厂家或宽窄带系统的互联互通,为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地铁运营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接下来,通过LTE集群系统功能测试、LTE-M性能测试(CBTC业务承载及系统传输性能),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设计方案能够提供可靠的集群调度功能,同时能够满足CBTC业务承载的需求。最后对论文的研究内容做了总结,并对后续工作做出了规划。

张伟[2](2019)在《无线融合网络中分布式缓存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成熟,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宽带多媒体业务的快速发展,以及5G背景下可沉浸式媒体、车载通信和万物互联等新型通信场景兴起,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呈现指数级的增长,给无线通信网络带来了巨大挑战。针对无线通信网络中流量过载的问题,基于缓存的无线融合网络卸载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手段。然而,无线融合网络采用的集中式缓存机制存在吞吐量提升有限和缓存利用率较低的问题。为此,本文研究了无线融合网络中分布式缓存技术。首先,本文对基于分布式缓存的无线融合网络系统模型进行了研究。对于用户密集场景,诸如高铁、火车站等,本文在无线融合网络中引入无线Mesh网络。为简化问题的复杂度,Mesh路由节点的拓扑结构为网格型。受限于节点能力和用户请求容忍时间,本文系统模型只考虑二跳以内的场景,即用户请求到邻居节点以内。然后,针对用户均匀分布场景,在路由节点缓存和带宽有限的条件下,本文优化业务到节点的分配策略实现系统的吞吐量最大化;本文证明了上述最优化问题是非多项式时间可解性(NPH)问题,提出了三种启发式的近似算法:基于间隔的节点选择和奇偶业务划分的动态规划算法(ABNS-ODP),基于间隔的节点选择和动态规划算法(ABNSDP),基于度的集合覆盖节点选择和动态规划算法(DBGNS-DP)。仿真结果表明,在吞吐量性能上,提出的分布式缓存机制优于传统融合网络的集中式缓存机制,缓存利用率提高了50%到70%。在吞吐量指标和缓存利用率上,算法DBGNS-DP性能最优,算法ABNS-DP次之,算法ABNS-ODP最差。在复杂度上,三种算法性能表现相反,但远优于遍历求解算法。在请求响应时间上,算法都表现为定值。由于算法DBGNS-DP的性能提升是以牺牲负载均衡性、延迟时间以及复杂度为代价的,我们需要在吞吐量,负载均衡,复杂度以及延迟等方面做折中的选择。接着,针对用户非均匀分布场景,本文采用了空间齐次泊松点过程和泊松簇过程对用户请求分布建模。在均匀分布场景的研究基础上,考虑了用户请求非均匀分布和路由节点负载能力有限的情况,本文提出了基于请求数的集合覆盖节点选择和动态规划算法(RBGNS-DP)。仿真结果表明,算法RBGNS-DP的性能优于传统的融合网络动态规划算法。并且该算法具有普适性,一般的用户非均匀分布模型均可以采用该算法进行问题求解。最后,总结了上述研究工作,并对未来的研究做出展望。

朱轩[3](2017)在《下一代无线局域网增强组播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组播技术是在发送端和组播组内所有的接收端之间实现一点对多点的数据传输。因其具备节省频谱资源、减轻网络负荷的优势,所以在无线局域网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下一代无线局域网802.11ax协议针对室内外密集网络部署环境,旨在提升网络频谱效率、网络吞吐量和密集组网环境下的网络实际性能,是5G的一个重要技术方向,也是目前无线通信领域的热点研究内容。将组播技术应用到下一代无线局域网中,对于网络性能的提升会大有裨益。但是,现有的无线局域网组播技术采用单组播组进行组播业务传输。在大规模密集用户组网环境中,组播用户因信道状况不同导致各自的链路速率存在较大差异。同一个组播组中,高链路速率的组播用户的性能势必会受到低链路速率的组播用户的限制,其用户满意度被拉低,造成高链路速率的组播用户的不公平性,从而导致组播组整体的性能不能达到最优。如果对组播组进行再划分,将链路速率差异较大的组播用户划分到不同的子组播组中,从而减小低链路速率的组播用户对高链路速率的组播用户的影响,组播组整体的性能也能得到提升。基于上述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立两种场景的数学模型对组播性能优化进行了分析。在求解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求解效率,提出了一种启发式组播用户分组优化算法,该算法可以有效降低时间复杂度。其次,以组播性能优化数学模型的分析结果为理论依据,将组播组划分成多个子组播组,并结合下一代无线局域网802.11ax协议中上下行OFDMA技术,提出一种适用于下一代无线局域网大规模密集组网环境的增强组播技术。同时,对MAC帧进行改进,设计了新的控制帧类型。仿真结果表明,与其他的组播技术相比较,增强组播技术在吞吐量、帧开销、时延、传包率等性能上存在明显优势,可以显着提高大规模密集用户组网场景下组播的性能。最后,本文设计了增强组播技术的软硬件实现平台方案以及接入点(AP)和组播站点的架构。该平台由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开发板和上位机构成,其中FPGA开发板用于实现AP和组播站点的功能,其实现框架包括软件模块和硬件模块两个部分;与AP连接的上位机作为组播数据源使用,与组播站点连接的上位机用于对接收到的组播数据进行抓包统计分析。平台的实验结果证明增强组播技术具备可行性。

柯传喜[4](2014)在《WLAN关键技术与红河移动网络维护和优化》文中指出伴随宽带接入技术和市场的发展,无线宽带网络已进入大规模部署时代。WLAN是利用射频(Radio Frequency; RF)技术,取代旧式碍手碍脚的双绞铜线(Coaxial)所构成的局域网络。无线局域网络能利用简单的存取架构成为相当便利的数据传输系统,让用户实现“信息随身化、便利走天下”的理想境界。随着WLAN的区域及承载的业务愈来愈多,WLAN已经成为红河移动宽带接入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更好地构建理想中的无线网络和维护WLAN的运作,我们需要了解无线网络的技术体系,熟悉构建无线网络的设备功能。论文首先简述了WLAN接入技术、原理和工作模式,重点讨论了WLAN维护及故障处理。论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结合设备维护的实践经验,针对红河移动WLAN维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WLAN网络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红河学院WLAN网络提出优化方案并实施。

赵晓龙[5](2015)在《基于WIFI技术的挂接地线信息收集装置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水平的飞速提升,WIFI无线网络通讯技术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对于目前互联网在全球的快速普及与发展,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都要依赖着互联网,并且这种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将越来越强。基于WIFI无线网络通讯技术的挂接地线状态信息收集装置是以GSM/GPRS通讯网络为依托,接收下位机信息检报装置采集到的挂接地线作业点的挂接状态信息、地理坐标GPS数据和作业现场的图片信息,通过微处理器TMS320F2812的控制,将上述一系列数据通过WIFI无线网络上传到计算机端。本课题基于运行实际考虑,开发了一套基于WIFI无线网络通讯技术的挂接地线作业状态信息接收装置,可以代替传统的用RS232串口或者USB技术传输数据,解决了该装置目前存在的布线灵活性差、数据传输速率低、数据不能共享等问题。该装置接收下位机信息检报装置发送的地线作业状态数据、地理坐标GPS数据和作业现场的图片信息,同时与计算机端的通讯端口保持实时通讯,将运行数据上传到计算机端,便于管理部门集中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以此实现挂接地线作业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本课题研制的装置是以TMS320F2812作为核心处理器,结合电源模块、液晶显示模块、MAX3232串口模块、GSM/GP RS通信模块、WIFI通讯模块等共同组成了装置的硬件基础。并通过算法研究实现了接地线作业状态信息、地理坐标GPS数据和作业现场的图片信息的正确有效接收,并通过WIFI无线网络技术将上述数据上传到计算机端,实现了应用WIFI无线网络通讯技术进行数据的便捷、高效传输和共享。

张文娟[6](2014)在《基于无线控制器和瘦AP架构的WLAN校园网构建》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无线技术的进步,教育需求和资源的变化,无线宽带接入逐渐成为各个国家教育机构、企业或机关单位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线校园网络已经成为提升教学环境品质,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增加教育灵活性和交流性的重要方式。本文以河北人民武装学院的无线局域网建设为背景,在此基础上,对无线控制器结合瘦AP架构的无线校园网系统进行了设计与实现。本文从WLAN校园的建设入手,首先对无线局域网的基础知识、无线局域网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说明,并对现阶段无线局域网组建的两种主流方式的优劣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选择无线控制器加瘦AP的组网模式;然后结合人武学院无线校园网建设的实际情况,从需求分析入手,详细阐述了无线校园网的具体结构设计、方案设施的过程,一直到系统建设完成后的调试工作都做了充分的说明。最后,在系统运行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无线校园网的性能优化、信号覆盖、室外AP安装及防雷、无线信号干扰的避免与消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在系统的构建过程中,使用了自己的观点,并通过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证明了观点的正确性,确实改进了网络的性能。为以后的企业、单位、或者其它学校的WLAN工程建设提供了比较有意义的参考案例。

张南[7](2013)在《无线网络MAC层接入控制研究》文中认为无线网络的飞速发展和多媒体业务的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形态,同时人们对无线网络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无线网络的研究具有挑战性和实用性。MAC层是实现无线网络信道稳定、高效共享的基础,对网络整体性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对无线网络MAC层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围绕无线网络MAC层接入进行展开,主要从无线局域网和认知无线电网络MAC层的性能特征,拥塞控制,模型分析及跨层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1.对现有DCF和EDCA协议的性能仿真和模型分析针对现有无线基站瓶颈带宽的问题,在不改变现有IEEE802.11DCF协议前提下,本文提出基于无线网络MAC层参数的TCP/AQM跨层流体模型,并通过2-DLaplace-z变换进行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得到了系统稳定的充分条件。通过稳定条件计算网络稳定时的最佳用户数范围。仿真结果表明根据本文所给定理可计算出最佳用户数范围,保证了TCP流的稳定性和公平性,提高了网络性能。针对参数设置所导致的现有EDCA机制失效问题,本文深入研究了IEEE802.11e EDCA机制重要参数及性能模型,主要从CFB模式、能量及混合流等性能对现有EDCA机制进行了模型分析与仿真,通过实验验证了网络参数对不同优先级用户流的影响,合理的网络参数取值才能保障不同优先级业务的服务质量。2.对DCF协议混合流接入的改进设计方案针对IEEE802.11DCF协议混合流接入时出现的转发延迟和系统缓存开销较大问题,本文提出一种TCP/UDP混合流的IEEE802.11DCF协议改进方案及理论模型。改进的DCF协议根据TCP/UDP包长调整MAC帧大小为包长的整数倍,避免TCP/UDP混合流转发时因丢包重发而导致的延迟增加问题。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DCF协议可提高无线基站对TCP/UDP混合流的接入吞吐量,减小TCP/UDP混合流转发的延时。3.对认知无线电网络MAC层接入协议的研究针对带宽频繁变化导致的认知用户性能低下问题,本文提出了认知退避算法,即认知用户可根据信道繁忙率实时调整退避窗口。首先给出了基于信道繁忙率的认知无线电网络MAC层数学模型,再通过网络吞吐量最大值计算最佳退避窗口,最后每个认知用户可根据信道拥塞状态自适应调整退避窗口。该方法大大减少了因二进制指数退避带来的等待和碰撞问题,提高了认知用户性能。NS2仿真结果证明该方法可明显提高认知用户性能。针对信道切换或中断引起的认知用户性能低下问题,本文基于DCF机制提出在链路切换或中断时采用冻结缓存机制,即冻结节点当前退避计时器并缓存当前状态信息。当认知用户重新获得信道接入机会时,可直接读取缓存的信息继续之前的操作,减少因重新竞争信道所带来的碰撞和延时问题,并提高系统吞吐量。NS2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4.基于认知无线电网络MAC层的跨层设计针对有线网络不支持认知功能、授权用户的端到端QoS得不到保证问题,本文首先结合认知无线电网络的特点,提出认知无线电网络的网络架构及MAC层接入控制协议(CRMAC);然后匹配CRMAC与DiffServ的优先级及相关参数,所提出的认知缘路由器采用授权用户和认知用户区分丢包机制。这种跨层设计的系统结构为认知无线电网络提供端到端的分级服务,保护授权用户及其实时业务的同时,提高网络整体性能。NS2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真正保证认知无线电网络的端到端QoS。

赵艳[8](2012)在《嘉兴学院无线校园网的构建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嘉兴学院是2000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组建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嘉兴学院将进行相关设施的改造,其中,网络改造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嘉兴学院三大校区仍然采用一般的局域有线上网方式,现有3个出口,分别连接到教科网、电信和联通;网内铺设的光纤已覆盖学校所有的楼宇,网络架构由CISCO网络设备组成三层网络(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能够支持数据、语音、视频、图像等多媒体信息高速传输,并已提供网络服务、数据存储及数字化校园所涉及的各类信息系统服务,有线网在服务师生教学及生活方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便之处,主要表现在:铺线不便、接头松动、网络各节点不可移动、管理检修困难等。由于网络改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师生学习及生活状况,因此,本设计在构建之前对目前已有的校园网络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规划。根据学校格局特点及无线运营商的业务情况,本次校园网的组网模式采用多接入设计以及WLAN Fit AP组网方式的方案,无线接入点AP均放置于热点建筑中或室外空旷地带。本论文对嘉兴学院越秀校区无线局域网的构建在以下方面进行了设计说明:(1)分析了嘉兴学院目前局域网的现状及无线网络构建的要求。(2)无线校园网络连接的详细规划与发展。(3)无线校园网实施技术规范。(4)无线网络方案部署及组网技术。(5)针对网络覆盖区域情况,列举无线网络信号测试情况,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说明和建议。

李璐倩[9](2011)在《VWT公司无线网络规划方案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已经建立起了内部网络,给企业本身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和深刻变革。随着近年来员工对网络需求的不断提高,原有的网络资源也越来越趋于紧张,特别是由于信息点不足、移动通信便捷性不够等问题导致使用效率较低。故此,网络的扩容就势在必行。但是有线网络布线无法实现完全覆盖全部区域,而且增设信息点又需要对网络重新进行布线施工,这些有线网络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信息化的整体进展。近几年随着无线局域网技术和无线产品的成熟,无线网络为网络扩容建设提出了新的可行的思路。无线局域网具有建设方便、简单方便、扩容能力强、可移动性、不受地理环境限制等特点,通过IEEE802.11g标准能够与现有的有线网络进行平滑无缝的连接,能与现有的计算机网络和终端设备互联,与有线网络资源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整合性。本论文在研究了无线网络现有的状态及各种的特性和优缺点后,分析了利用无线网络优势对目前在内部网络中扩容存在的困难进行设计的可能性。同时,介绍IEEE802.11的标准及相关的性能与特点,分析了无线局域网的拓扑结构和无线局域网的网络安全问题。随后,具体根据实例VWT公司网络的实际情况,利用无线网络的设计方式提出了对VWT公司网络的具体方案。在这个方案里,综合考虑了优化配置,又结合实际给出了无线网络布设中的环境勘察、AP数量及布放原则、无线网络安全等现实问题的解决思路。此次设计案例是为新建科研楼综合布线及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无线传送方式提供有线局域网的功能,是对新建科研楼综合布线的一种补充和扩展。目前采用802.11标准的无线局域网的数据传输速率可达54M bps,使得网上的计算机具有可移动性,能够快速方便地解决有线方式不易实现的网络连接问题,具有部署灵活、带宽高、延展性强、维护简单等优势。本文讨论如何通过接入点AP设备,组建一个实用的无线局域网的实施方案和进行网络优化工作。该方案利用无线局域网移动性高、传输距离长、开发运营成本低、易扩展、组网方式灵活、管理方便等特点,在有线网络延伸困难的地方组建覆盖广、可扩展、可管理的无线网络,弥补了传统有线局域网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进行网络优化工作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这种组网方式简易灵活并方便扩容。本论文紧密贴切实际需求,从理论阐释和技术实施角度提供了一个投入合理效益高的公司无线综合网络建设方案,该方案既可以扩展到整个内部网络的建设,对于类似场所的网络扩容扩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王安保[10](2011)在《无线网络路由算法和MAC性能改进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线网络是一种移动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克服了传统网络的不足,实现了可移动的数据交换,为局域网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技术和应用领域。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正以其高度的灵活性、移动性、低成本和较高的传输能力在无线网络的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不同,不仅存在着误码率高、易干扰和隐藏站点/暴露站点等问题,而且还有共享无线信道和可移动性等特性,因此无线网络在路由算法和MAC协议上与有线网络存在许多差异。此外,网络的规模和分布等特性对无线网络的影响与有线网络也有所不同。基于上述多种因素的考虑,节点定位技术、路由算法和MAC层协议的优劣对无线网络至关重要。本文对无线网络中的节点定位技术、路由算法及MAC协议相关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现有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无线网络路由算法和MAC协议性能的方法,并在模拟环境下对所提出的算法进行了实现和性能分析,为无线网络中的节点定位技术、路由算法及MAC协议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无线网络路由算法及MAC协议的可靠性和可控性,拓展了无线网络在不同需求场合的应用。具体而言,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OLSR协议实现Ad Hoc网络中节点的定位针对无线Ad Hoc网络中节点已知自己位置(三维坐标,通过在节点中装备GPS或其它的定位设备获取)的情况下,在OLSR无线网络路由协议的基础上,修改了路由计算算法,在节点的路由表中增加目的节点的位置信息。实现了节点对其周围或整个无线Ad Hoc网络中其它节点分布情况的定位,并对具备定位功能的OLSR路由协议与原协议进行性能上的对比和分析。研究内容给一些无线网络中基于位置信息的应用,如路由算法的优化和数据包传输策略的选择等,提供了条件并带来了便利。(2) Ad Hoc网络中节点定位技术的改进针对目的节点较远时路由控制信息的传输存在延时,并进而会影响节点定位的准确性,对原定位算法进行了分析,给出目的节点定位存在误差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一种依据路由表中目的节点的当前位置对其实际位置进行预测的算法。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节点位置的预测算法,对节点路由表中的位置信息应用预测算法以使其与目的节点的实际位置尽量相近。对算法进行了模拟与分析,证明了算法能较好地减小因目的节点路由信息传输延时等因素而给定位准确性带来的影响。(3)基于节点定位技术改进OLSR协议的MPR选择算法介绍了OLSR路由协议中的MPR技术,指出协议在使用启发式算法寻找最小MPR时存在一定的缺陷。结合本文研究的节点定位技术,给出了一种基于节点位置的改进算法。该算法通过引入节点位置信息,减小了OLSR协议在MPR选择算法中的盲目性,弥补了其对网络资源利用不充分的缺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网络中路由数据包传输的数量,从而提高网络的传输能力。在网络模拟环境下对改进算法进行了实现,分析了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改进算法是可行和适用的,选择基于位置的启发式策略是恰当和正确的。(4)基于节点定位及蚁群优化技术的启发式路由算法提出了一种新的路由算法,使用节点定位技术提供的定位数据作为启发式信息。同时,利用蚁群优化技术,通过分析每个节点所处位置的不同,并结合其一跳及两跳节点的定位信息,在算法的实现中使蚂蚁采用不同的概率转发路由信息到下一跳节点,取得了减少网络维护路由控制信息总量的目的。算法选择多条路径记录在本地路由表中,提高了算法的鲁棒性,并同时采取修复机制创建新路径以提高数据包传输的成功率。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取得了较好的数据包传输成功率与较低的通信延迟。(5)无线网络中错误模型的分析及应用分析了无线网络中导致分组数据传输错误的原因,指出了分组数据的传输错误会导致传输失败、网络性能下降。对无线网络中的错误模型理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讨了在无线网络中应用802.11a及802.11b协议时各种传输错误的特征。并在网络模拟环境中对常见的错误模型进行了模拟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6)基于802.11e标准的统一信道竞争管理算法分析了现有802.11e协议对无线局域网QoS的支持及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以802.11e协议为基础平台的统一信道竞争管理算法。利用现有的二维马尔科夫链模型进一步对DCF原理进行分析,提供了判断当前网络状态测量参数的计算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动态调整各优先级队列占用信道概率的算法,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各个等级业务的公平性,预防饿死现象的发生,并以此提高带宽的利用率。在仿真实验中从吞吐量、延时和公平性等方面对该算法进行了分析。

二、54M无线局域网多媒体业务传输控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4M无线局域网多媒体业务传输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TD-LTE的车地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应用现状
        1.2.1 国际应用现状
        1.2.2 国内应用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主要结构
第二章 地铁车地无线通信系统构成
    2.1 TD-LTE系统简介
    2.2 自主TD-LTE宽带无线通信系统
        2.2.1 系统简介
        2.2.2 系统特点
    2.3 地铁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组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D-LTE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网络拓扑设计
    3.2 核心网设计分析
    3.3 车站侧设计分析
    3.4 越区切换方案
        3.4.1 切换流程
        3.4.2 切换区计算
    3.5 设备冗余配置方案
        3.5.1 核心网冗余备份
        3.5.2 基站冗余备份
    3.6 无线覆盖设计
        3.6.1 覆盖区描述
        3.6.2 覆盖要求
        3.6.3 基于不同场景的覆盖优化
    3.7 无线系统的业务设计
    3.8 应用系统及终端设计
        3.8.1 二次开发需求
        3.8.2 二次开发调度子系统设计
        3.8.3 二次开发网管子系统设计
        3.8.4 录音录像系统设计
        3.8.5 二次开发核心网设计
        3.8.6 二次开发固定台设计
        3.8.7 二次开发车载台设计
    3.9 系统抗干扰方案
        3.9.1 系统内干扰分析
        3.9.2 系统间干扰分析
        3.9.3 干扰解决措施
    3.10 互联互通解决方案
        3.10.1 与TETRA系统互通方案
        3.10.2 与其他LTE系统互通方案
    3.11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
    4.1
        4.1.1 测试目的
        4.1.2 测试依据
        4.1.3 测试拓扑图及设备
        4.1.4 测试条件
        4.1.5 测试仪器检查
        4.1.6 设备外观工艺检查
        4.1.7 设备功能测试
    4.2 LTE-M测试
    4.3 系统测试和LTE-M测试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束语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论文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无线融合网络中分布式缓存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1.4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分布式缓存的无线融合网络模型
    2.1 引言
    2.2 移动数据流量卸载技术
    2.3 热点业务和用户分布模型
        2.3.1 热点业务
        2.3.2 用户分布模型
    2.4 内容分发网络中分布式缓存技术
        2.4.1 基于D2D的分布式缓存技术
        2.4.2 基于无线Mesh网络的分布式缓存
        2.4.3 基于网络编码的分布式缓存
    2.5 无线融合网络架构
        2.5.1 融合网络分类
        2.5.2 基于缓存的两层融合广播和蜂窝网络
        2.5.3 基于缓存的多层融合广播和蜂窝网络
    2.6 基于分布式缓存的无线融合网络系统模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用户均匀分布场景下分布式缓存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及建模
        3.2.1 问题描述
        3.2.2 性能评价
        3.2.3 问题建模
        3.2.4 问题的NPC证明
    3.3 问题的求解
        3.3.1 传统无线融合网络中基于集中式缓存的动态规划算法
        3.3.2 基于节点间隔的节点选择和奇偶业务划分的动态规划算法
        3.3.3 基于节点间隔的节点选择和动态规划算法
        3.3.4 基于节点数的集合覆盖节点选择和动态规划算法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1 提出方案的性能提升
        3.4.2 提出方案的延迟代价
        3.4.3 提出方案的重复系数
        3.4.4 提出方案的算法收敛时间
        3.4.5 提出方案的负载均衡系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空间泊松点过程的分布式缓存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及建模
        4.2.1 问题描述
        4.2.2 空间泊松点过程
        4.2.3 问题建模
    4.3 基于请求数的集合覆盖节点选择和动态规划算法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1 基于空间齐次泊松点过程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4.4.2 基于泊松簇过程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4.4.3 基于泊松簇过程和基于空间齐次泊松点过程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3)下一代无线局域网增强组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无线局域网组播效用分析
    2.1 无线局域网组播效用局限性分析
        2.1.1 效用的定义
        2.1.2 无线局域网组播效用存在的问题
    2.2 无线局域网组播效用优化分析
        2.2.1 单信道场景组播效用优化数学模型
        2.2.2 多信道场景组播效用优化数学模型
        2.2.3 组播用户分组优化算法
        2.2.4 单信道场景组播效用优化数学模型求解
        2.2.5 多信道场景组播效用优化数学模型求解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下一代无线局域网增强组播技术研究
    3.1 下一代无线局域网中组播面临的挑战
    3.2 下一代无线局域网增强组播技术
        3.2.1 增强组播技术简述
        3.2.2 增强组播技术流程
        3.2.3 MAC帧结构设计
    3.3 下一代无线局域网增强组播技术性能理论分析
    3.4 下一代无线局域网增强组播技术仿真与分析
        3.4.1 仿真软件及流程介绍
        3.4.2 仿真场景及参数设置
        3.4.3 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下一代无线局域网增强组播技术平台实现
    4.1 平台设计方案
        4.1.1 平台软硬件架构
        4.1.2 AP模块设计
        4.1.3 STA模块设计
    4.2 平台实现过程
        4.2.1 实验环境介绍
        4.2.2 具体实现过程
        4.2.3 实验界面显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WLAN关键技术与红河移动网络维护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市场需求
    1.2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WLAN的概念
    2.1 WLAN是什么
    2.2 WLAN的协议标准
        2.2.1 IEEE802.11X
        2.2.2 HIPERLAN
        2.2.3 HomeRF
    2.3 WLAN规范
    2.4 WLAN的优缺点
第三章 WLAN的原理
    3.1 WLAN协议标准和工作模式
    3.2 WLAN工作频段划分
    3.3 WLAN网络组成的基本元素及组网结构
    3.4 无线终端接入WLAN网络流程及事件控制
    3.5 无线空口管理及信道冲突解决机制
第四章 红河移动WLAN组网及应用
    4.1 红河移动WLAN组网
    4.2 WLAN组网设备
    4.3 WLAN组网认证方案
        4.3.1 自建AP、共享AC
        4.3.2 共享AP和AC
        4.3.3 独立建设AP和AC
    4.4 红河移动WLAN的应用
第五章 WLAN的故障处理
    5.1 WLAN故障处理
        5.1.1 故障处理思路
        5.1.2 故障处理流程
        5.1.3 故障处理分析
    5.2 运维总结
第六章 红河学院WLAN网络优化
    6.1 优化概述
    6.2 网络优化
        6.2.1 组网情况调查
        6.2.2 优化目的
        6.2.3 WLAN网络目前存在的问题
    6.3 WLAN网络有线侧优化
        6.3.1 WLAN网络一期有线侧优化
        6.3.2 WLAN网络二期有线侧优化
        6.3.3 WLAN网络关于有线侧POE交换机优化
        6.3.4 红河学院WLAN网络有线侧优化总结
    6.4 WLAN网络无线侧优化
        6.4.1 扩容AP容量
        6.4.2 合理规划信道
        6.4.3 WLAN信号和室内分布系统合路情况下的覆盖问题
        6.4.4 调节AP发射功率
        6.4.5 无线侧软件优化建议
        6.4.6 调整部分天线的位置
        6.4.7 排除其他运营商的AP干扰问题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WLAN网络的总结
    7.2 WLAN网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WIFI技术的挂接地线信息收集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无线通信方式及其发展
    1.3 检修作业挂接地线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
    1.4 课题的目的及研究内容
        1.4.1 课题目的
        1.4.2 课题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挂接地线信息收集装置硬件研究
    2.1 装置整体框架及工作原理
    2.2 处理器功能及设计
        2.2.1 处理器芯片选择
        2.2.2 处理器芯片特性
        2.2.3 TMS320F2812最小系统
    2.3 GPRS通讯模块原理及外围电路设计
        2.3.1 GPRS通讯模块原理及设计
        2.3.2 通讯模块电源电路
        2.3.3 通讯模块状态指示电路及对应接口
        2.3.4 SIM卡电路
    2.4 WIFI通讯模块
        2.4.1 WIFI网络模块选型
        2.4.2 WIFI模块基本参数
        2.4.3 WIFI模块管脚定义
        2.4.4 WIFI模块天线
        2.4.5 WIFI模块外围电路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接地线收集装置相关通讯协议
    3.1 无线网络概述
        3.1.1 IEEE 802标准
        3.1.2 无线传输技术
        3.1.3 无线信号强度与传输距离
    3.2 WIFI基本原理
        3.2.1 IEEE802.11b标准协议
        3.2.2 TCP/IP网络体系
        3.2.3 无线网络套接字介绍
        3.2.4 WIFI网络结构及其拓扑
        3.2.5 WIFI技术的特点
    3.3 GPRS通讯原理
        3.3.1 GPRS的系统网络结构
        3.3.2 GPRS协议模型
        3.3.3 GPRS数据传输原理
    3.4.XMODEM通讯协议原理及算法
        3.4.1XMODEM协议原理
        3.4.2 XMODEM协议算法
    3.5.本章小结
4 接地线信息收集装置软件开发
    4.1 开发工具简介
    4.2 程序整体框架
    4.3 主程序设计
    4.4 数据接收程序设计
        4.4.1 短信和GPS数据接收程序设计
        4.4.2 彩信数据接收原理
        4.4.3 彩信模块在线配置
        4.4.4 彩信数据接收程序设计
    4.5 WIFI数据传输原理
        4.5.1 WIFI网络搜索协议
        4.5.2 WIFI模块在线配置
        4.5.3 WIFI网络数据传输
    4.6 本章小结
5 接地线信息收集装置实验及结果分析
    5.1 实验内容及结果
    5.2 实验结果分析及解决办法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基于无线控制器和瘦AP架构的WLAN校园网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意义及应用前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无线局域网技术
    2.1 IEEE802.11无线局域网标准介绍
        2.1.1 IEEE802.11b
        2.1.2 IEEE802.11a
        2.1.3 IEEE802.11g
        2.1.4 IEEE802.11n
        2.1.5 IEEE802.11ac技术
    2.2 WLAN组网新技术
        2.2.1 双频多模无线局域网
        2.2.2 以太网供电PoE技术
        2.2.3 无线网络安全技术
    2.3 WLAN的解决方案
        2.3.1 FAT AP方案
        2.3.2 基于“瘦”AP架构的组网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线校园网规划
    3.1 WLAN的建设原则
    3.2 人武学院WLAN需求分析
        3.2.1 建设高带宽和易拓展的WLAN
        3.2.2 大范围覆盖的无线校园网络
        3.2.3 安全策略完备的无线校园网络
        3.2.4 多种认证方式融合的无线网络
    3.3 人武学院WLAN建设原则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无线控制器与“瘦”AP架构的WLAN设计
    4.1 总体方案设计
        4.1.1 方案设计前提
        4.1.2 WLAN校园网建设方案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2 无线覆盖解决方案
        4.2.1 室内覆盖
        4.2.2 室外空间覆盖
        4.2.3 教学楼主楼
        4.2.4 宿舍楼及食堂
        4.2.5 覆盖区域详细说明
        4.2.6 覆盖效果理论计算
    4.3 无线校园网安全策略
        4.3.1 无线网络的物理接入层安全
        4.3.2 移动终端安全
        4.3.3 无线网络安全
    4.4 无线校园网络安全管理解决方案
        4.4.1 网络管理标准
        4.4.2 网络管理工具
    4.5 方案中选用的主要设备
        4.5.1 有线无线一体化交换机
        4.5.2 无线接入点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的配置与优化
    5.1 系统配置
        5.1.1 配置需求
        5.1.2 AC的配置
        5.1.3 Switch的配置
        5.1.4 验证配置
        5.1.5 配置文件
    5.2 网络优化
        5.2.1 系统优化流程
        5.2.2 传统的系统优化方式
        5.2.3 无线网络信道优化
        5.2.4 无线信号室内覆盖优化
        5.2.5 电磁干扰的避免和消减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7)无线网络MAC层接入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无线网络的发展进程及MAC层的研究现状
        1.2.1 无线网络的发展进程
        1.2.2 无线网络MAC协议的研究意义
        1.2.3 载波侦昕机制CSMA/CA原理
        1.2.4 无线局域网MAC层的研究现状
        1.2.5 认知无线电网络MAC层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贡献及创新点
    1.5 论文结构
2 基于IEEE 802.11的TCP稳定性与公平性研究
    2.1 WLAN的飞速发展带来的新问题
    2.2 基于802.11的无线链路平均延时
    2.3 混合网络TCP/AQM流体模型
    2.4 网络系统的2-D稳定性分析
    2.5 数值实验与仿真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802.11 e EDCA网络性能与接入控制参数研究
    3.1 IEEE 802.11e EDCA协议分析
    3.2 CFB模式下EDCA性能分析
        3.2.1 CFB模式对EDCA机制性能分析
        3.2.2 CFB模式下EDCA性能仿真
    3.3 非饱和态下TCP/UDP混合流EDCA性能分析
        3.3.1 非饱和态下混合流的模型分析
        3.3.2 数值实验与仿真结果分析、
    3.4 能量对IEEE 802.11e EDCA性能的影响
        3.4.1 无线网络的能量和无线传播模型
        3.4.2 能量产生的影响
        3.4.3 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TCP/UDP混合流的IEEE 802.11 DCF协议改进
    4.1 无线局域网中混合流面临的问题
    4.2 本章对DCF协议的改进
    4.3 基于混合流的改进的IEEE 802.11 DCF协议
    4.4 改进的DCF协议模型
    4.5 数值实验与仿真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认知无线电网络MAC层接入控制
    5.1 基于信道繁忙率的认知退避算法
        5.1.1 基于信道繁忙率的认知无线电网络MAC协议
        5.1.2 竞争窗口最优化
        5.1.3 认知退避算法
        5.1.4 仿真结果分析
    5.2 认知无线电网络MAC接入性能分析
        5.2.1 认知用户信道切换面临的问题
        5.2.2 基于DCF协议的认知用户接入定时机制
        5.2.3 本节提出的改进DCF协议
        5.2.4 数值实验与仿真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认知无线电网络MAC层的跨层设计
    6.1 基于MAC层的跨层设计意义
    6.2 认知无线电网络MAC层协议
        6.2.1 用户接入概率估计
        6.2.2 改进RTS/CTS帧格式
    6.3 认知DiffServ机制
        6.3.1 DiffServ机制原理
        6.3.2 DiffServ与CRMAC队列的跨层匹配
    6.4 认知路由器QoS
        6.4.1 认知边缘路由器
        6.4.2 认知DiffServ丢包机制
    6.5 性能仿真及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嘉兴学院无线校园网的构建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无线校园网构建的背景及意义
    1.2 无线校园网在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2 无线局域网技术
    2.1 无线局域网定义
    2.2 无线局域网技术标准
    2.3 无线校园网的组建
    2.4 建立校园无线局域网的意义
    2.5 无线局域网的应用价值
3 嘉兴学院无线校园网设计
    3.1 方案设计概述
    3.2 设计方法分析
    3.3 无线网络管理及组件介绍
4 嘉兴学院无线校园网的构建技术
    4.1 技术规范设计原则
    4.2 WLAN合路设计原则
    4.3 无线校园网组网技术
    4.4 无线网络的物理拓扑说明
5 无线校园网实施方案
    5.1 覆盖区建筑概况
    5.2 WLAN覆盖区平面图
    5.3 设备安装位置信息
    5.4 无线网络具体实施步骤
    5.5 走线及设备安装说明
    5.6 电源
6 网络调试测试报告
    6.1 学生公寓二信号实测报告
    6.2 学生宿舍2#楼信号模测报告
    6.3 嘉兴学院无线网络连接界面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9)VWT公司无线网络规划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背景分析
    1.2 无线网络概述
    1.3 无线网络优点及适用范围
    1.4 无线局域网安全状况
        1.4.1 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
        1.4.2 无线局域网安全隐患
    1.5 国外网络建设的现状
        1.5.1 IEEE802.11的历史
        1.5.2 IEEE802.11系列标准
    1.6 无线网络建设现状
        1.6.1 国内现状
        1.6.2 无线网络技术对传统网络的冲击
        1.6.3 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的对比
        1.6.4 有线无线综合网络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1.7 研究内容
    1.8 案例概述
第二章 无线局域网概述
    2.1 无线局域网的主要特征
    2.2 无线网络技术的标准
        2.2.1 IEEE802.11的标准概念
        2.2.2 几种IEEE802.11的性能及特点
    2.3 网络拓扑结构
        2.3.1 无线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2.3.2 无线局域网的拓扑结构分类
    2.4 传输媒质及传输方式
        2.4.1 无线网络技术的传输方式
    2.5 无线局域网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5.1 无线网卡
        2.5.2 无线接入点(AP)
    2.6 无线局域网的安全问题
        2.6.1 无线网络的安全问题
    2.7 本章小节
第三章 VWT公司无线综合网络组建
    3.1 需求分析
        3.1.1 基本需求描述
        3.1.2 网络应用分析
        3.1.3 根据需求和综合布线,新厂房综合布线系统由以下六个子系统组成
        3.1.4 系统总体设计
        3.1.5 设计目标
        3.1.6 设计范围
    3.2 公司概况分析
        3.2.1 设计依据
        3.2.2 设计原则
    3.3 布线系统分析
        3.3.1 系统综述
        3.3.2 综合布线系统的特点
    3.4 根据需求设计方案
    3.5 计算机网络系统
        3.5.1 系统总体设计
        3.5.2 主要设备介绍
        3.5.3 UPS系统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VWT公司无线网络实现
    4.1 AP分布情况
    4.2 拓扑结构分布
    4.3 主机设计与配置介绍
    4.4 无线环境的网络优化
        4.4.1 网络优化中需要测试的一些主要指标
        4.4.2 降低干扰
        4.4.3 制定优化方案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所做的研究工作和总结
    5.2 未来集团业务接入系统的发展趋势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无线网络路由算法和MAC性能改进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格
插图
中英文缩写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无线网络路由概述
        1.1.1 无线网络路由概述
        1.1.2 Ad Hoc网络路由协议的分类
        1.1.3 当前研究的热点
    1.2 无线网络MAC技术概述
    1.3 研究的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
    1.5 论文的组织安排
第2章 基于OLSR协议实现AD HOC网络中节点的定位
    2.1 引言
    2.2 邻居节点的定位
    2.3 两跳节点的定位
    2.4 多跳节点的定位
    2.5 路由表中目的节点的定位
    2.6 实验结果及性能分析
    2.7 小结
第3章 AD HOC网络中节点定位技术的改进
    3.1 引言
    3.2 原定位算法的误差分析
    3.3 改进方法
    3.4 实验结果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节点定位技术改进OLSR协议的MPR选择算法
    4.1 引言
    4.2 OLSR协议中MPR算法的分析
    4.3 MPR选择算法的改进
        4.3.1 一般的MPR选择算法
        4.3.2 MPR算法改进前的准备
        4.3.3 MPR算法的改进
    4.4 实验及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基于节点定位及蚁群优化技术的启发式路由算法
    5.1 引言
    5.2 问题描述
    5.3 移动AD HOC网络路由算法分析
    5.4 路由算法的设计
    5.5 路由创建的过程及优化策略
    5.6 实验结果
    5.7 小结
第6章 无线网络中错误模型的分析及应用
    6.1 引言
    6.2 无线网络中的错误模型
        6.2.1 802.11a中的错误模型
        6.2.2 802.11b中的错误模型
    6.3 错误模型的应用与分析
        6.3.1 一个简单的错误模型案例
        6.3.2 Ad Hoc网络下的错误模型
        6.3.3 WLAN下的错误模型
    6.4 小结
第7章 基于802.11E标准的统一信道竞争管理算法
    7.1 引言
    7.2 统一信道竞争管理算法
    7.3 实验及结果分析
    7.4 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成果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54M无线局域网多媒体业务传输控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TD-LTE的车地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2]无线融合网络中分布式缓存技术研究[D]. 张伟.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3]下一代无线局域网增强组播技术研究[D]. 朱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4)
  • [4]WLAN关键技术与红河移动网络维护和优化[D]. 柯传喜. 南京邮电大学, 2014(06)
  • [5]基于WIFI技术的挂接地线信息收集装置的研制[D]. 赵晓龙. 西安理工大学, 2015
  • [6]基于无线控制器和瘦AP架构的WLAN校园网构建[D]. 张文娟. 河北科技大学, 2014(04)
  • [7]无线网络MAC层接入控制研究[D]. 张南. 北京交通大学, 2013(10)
  • [8]嘉兴学院无线校园网的构建与设计[D]. 赵艳.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9]VWT公司无线网络规划方案设计[D]. 李璐倩.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3)
  • [10]无线网络路由算法和MAC性能改进技术研究[D]. 王安保. 东华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54M无线局域网中多媒体业务传输控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