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数学公式排列规范探讨

科技期刊数学公式排列规范探讨

一、科技期刊中数理公式编排规范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璁[1](2021)在《科技论文数理公式的常见问题类型及对策——以《水运工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数理公式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表达简洁、逻辑关系明确、指向性强等特点,但也最易出现差错。以《水运工程》来稿为例,将科技论文数理公式的常见问题类型分为量符号混用、数学符号使用不规范、计算逻辑关系不清晰、量纲不一致、量的边界条件重复或不连续、计算结果错误共6类,并提出每类问题对应的解决方法,从而保证数理公式清晰无歧义,与上下文关系合理明确,推导过程简洁明了,计算结果无误。科技论文作者与期刊编辑在熟练掌握和使用规范的同时,都应努力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从而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

胡荣华,周义炎,李庚[2](2020)在《地球科学科技期刊数学公式编校的体会与建议》文中指出在地球科学科技期刊中,数学公式出现的频率极高,涉及的知识领域和编排细节纷繁复杂,而现有的国家有关标准对数学公式编排的一些规定还不够详细和明确,有些编排规定未被强制要求执行,在公式编辑中会遇到国家标准缺乏针对性或无据可循的情况,加上编辑人员专业知识的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数学公式的编校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难以达到规范化的要求。本文依据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有关书刊,结合笔者从事地球科学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体会,对数学公式编校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进行总结和探讨,为数学公式编校的规范化提出一些建议。

王伟[3](2019)在《《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研究 ——基于1915-1949年发刊的文本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杂志的创刊发行在近代中国的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1915年1月到1949年5月,35年间《科学》杂志共出版31卷,合计350期,留下了约3000万字的宝贵思想财富。从20世纪90年代起,对《科学》杂志的相关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时至今日,关于它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均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从传播学的视角剖析其科学传播理念形成、内容变迁和特色效果的研究还比较少见。本研究基于1915-1949年的《科学》杂志的传播活动和发刊内容,将其置于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与时代变动及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之下,运用科学传播最新理论,从传播主体自身行为和社会行为的角度,在梳理杂志自身科学传播活动的基础上,分析多元化的传播主体社会角色的形成和变迁,科学传播理念的形成和演化路径,科学传播内容与实践的互动变迁关系,以及科学传播采用的方式和策略,最后对科学传播的效果进行考察。本研究主旨是通过对《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过程、传播主体、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策略以及传播效果的全方位考察,力图展示中国近代科学传播活动从知识价值传播到科学文化建构演变的一个缩影,为当代科学传播活动提供思想指导和历史借鉴,既具一定的历史意义,又具一定的现实意义。具体研究共分为7章: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本课题研究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理论概念、思路方法和观点内容,进而指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第2章,《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实践历程。以《科学》杂志基于中国社会现实的传播目标入手,通过对杂志不同时期传播发展过程背后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因素分析,指出《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实践活动与中国社会现实之间,经历了一个传播观念表达、传播范式形成、传播优先解谜、传播危机反应和传播理念转型的发展过程。第3章,《科学》杂志的多元化传播主体的社会角色变迁。通过选取《科学》杂志的组织管理者群体、编辑部长群体和撰稿科学家群体中的代表人物,对其在科学传播实践过程中的教育背景、发刊情况、发刊内容和传播特点进行量化分析,指出《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是一场由留美学生为主体的自然科学家群体发起,由政治家、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共同参与并推动的一场致力于科学启蒙的传播实践活动。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在推进中国近代科学传播发展的同时,在共同具有的“精神特质”的指引下,自身科学家的社会角色得以确立,并普遍经历了一个从科学传播、科学研究、科学教育到科学管理的多重社会角色变迁历程。第4章,《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理念的形成与演进。通过对《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理念的提出及发展过程分析,指出“求真致用”的科学传播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特征与科学文化价值特征的融合统一。《科学》杂志在推进科学传播理念的实现过程中,通过栏目体裁和内容编排等外在的表现形式,客观展示了科学名词本质观念和科学社会兴趣的变迁过程;通过传播思想和传播内容等具体的实践,“求真”理念推进了科学本质观念在社会的变迁,“致用”理念推进了中国科学化和科学中国化的具体实践。第5章,《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内容变迁。以1915-1949年《科学》杂志的发刊内容为基础,按照科学传播实践与社会互动的不同阶段,将其分为传播观念表达到范式形成、范式形成到优先解谜、优先解谜到危机反应、危机反应到理念转换四个不同的时期,在对发刊概况、出刊内容等进行详细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在发刊内容变迁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全面的科学普及思想、中国科学化和科学中国化的传播思想、“抗战救国”下的传播思想和“科学建国”下的传播思想等不同特征。第6章,《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方式和策略选择。通过对“中国有无科学”问题的多维度探讨、“整个科学”本质观念的传播和科学的“科学”的思想传播,推进科学传播社会行为的合法性建构;通过积极回应社会热点、推进科学信息交流、创设科学传播机构,推进科学传播社会地位的权威性确立;通过推进科学在共同体内部传播、科学向共同体外部传播和科学与国际传播交流的实践,实现科学传播在社会实践的渐进性拓展。第7章,《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效果评析。从当代科学与传播实践中面临的“危机”入手,通过对《科学》杂志在传播实践中产生的“科学主义”特征进行分析,指出“科学主义”忽视了传播作为人的社会活动现实,从而使科学自身与传播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冲突的必然。这种内在的冲突启示当代科学传播既要遵循科学原则,更要遵循传播原则,应该走一条科学与人文发展的实践道路。最后,在对第2-7章研究结论进行概括的基础上,对本研究做出整体的评价,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设想。

姚琼[4](2019)在《科技期刊中数学公式编排的常见问题分析》文中指出数学公式在科技期刊中出现频率极高,但涉及细节问题太多,编排时往往难以规范化。本文首先分析了科技期刊中数学公式编排不规范的原因,然后结合几类常见问题,归纳、总结了国家标准中对数学公式的规定,并为编校人员处理数学公式编排问题提供了一些建议。

周舒[5](2019)在《大陆与香港初中数学教科书“数与代数”领域的比较研究 ——以苏科版与中大版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陆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在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改革.教科书作为课程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并影响着课程的发展与走向,教科书比较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之一.在一些数学国际评估项目中,香港地区的学生表现突出,并长期保持优势.因此,本文选取了大陆和香港两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从“数与代数”的角度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和文本分析法,对比研究大陆和香港在“数与代数”领域的课程标准以及两版教科书在宏观和微观层面有何异同.研究的结论如下:(1)通过对课程标准的比较发现,两地都很注重符号意识的培养,注重“数与代数”知识的实际运用.不同点在于,大陆的课程设计是以“学生”为本,而香港的数学课程设计是以“内容”为本;大陆的数学课程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香港的数学课程则偏向于把数学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更注重方法与策略的传授.(2)从教科书编写的宏观层面来看,两版教科书设计思想不同.香港中大版初中数学教科书偏向于学材式的设计思想,而大陆苏科版教科书的编写明显体现了中心式的教科书设计思想.因此,苏科版教科书更像“教材”,而非“学材”.(3)从“数与代数”的微观层面来看,两版教科书中各知识点都是按照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编排的,但中大版教科书中“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容量要大于苏科版.另外,两版教科书中“数与代数”领域知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最后,本文对大陆“数与代数”课程设计及教科书编写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

李燕,胡筱敏,陈靖,王燕[6](2017)在《关于科技期刊居中数理公式按需规范使用点号的建议》文中指出建议科技期刊根据具体情况对居中排数理公式按需、合理使用点号,并从科技期刊数理公式的审读角度出发就《关于数理公式中规范使用点号的建议》及《关于数理公式中点号规范使用的建议》的讨论,尤其对公式中的标点符号应用问题给出了更细致和更符合公式逻辑结构的改进建议。

李燕,胡筱敏,陈靖,王燕[7](2017)在《关于科技期刊居中数理公式按需规范使用点号的建议》文中研究指明建议科技期刊根据具体情况对居中排数理公式按需、合理使用点号,并从科技期刊数理公式的审读角度出发就《关于数理公式中规范使用点号的建议》及《关于数理公式中点号规范使用的建议》的讨论,尤其对公式中的标点符号应用问题给出了更细致和更符合公式逻辑结构的改进建议。

沈凤英[8](2011)在《科技期刊中数理公式的编排规范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对科技期刊中的数理公式,要根据现行的国家标准,结合数理公式的特点,进行合理、规范的编排,其主要包括:公式的排列,公式中符号正斜体和大小写的选择,公式的转行,公式后标点符号的使用及公式中括号的使用。

史成娣[9](2010)在《应重视对引用文献中数理公式的审核》文中提出针对引用文献中数理公式存在的问题,认为应从规范性、权威性、正确性、简明性等方面重视对引用参考文献中数理公式的审核。

曾莉,黄晓兰,吴惠勤,宾仁茂[10](2007)在《科技论文引用文献中的数理公式应注意的问题》文中认为针对论文作者引用的文献中的数理公式不规范的情况,指出编辑应根据现行的国家标准对其进行修改。主要包括:以汉字作为运算的公式应改为以量符号表示;应使用规范的量符号及单位;注意公式转行规则的变化;公式的编排应以美观、节约版面为原则;居中排的公式末应加点号;正确书写反三角函数;等等。

二、科技期刊中数理公式编排规范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技期刊中数理公式编排规范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科技论文数理公式的常见问题类型及对策——以《水运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数理公式的编辑加工步骤
2 常见问题类型及对策
    2.1 量符号混用
    2.2 数学符号使用不规范
    2.3 计算逻辑关系不清晰
    2.4 量纲不一致
        1)数理公式左右两端量纲不一致。
        2)推导或计算过程中相同变量的量纲不一致。
    2.5 量的边界条件重复或不连续
        1)边界条件重复。
        2)边界条件不连续。
    2.6 计算结果错误
        1)推导过程错误。
        2)代入数据时未换算量纲。
        3)代入错误数据。
        4)数理公式本身错误。
3 结束语

(2)地球科学科技期刊数学公式编校的体会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地球科学科技期刊数学公式编校中常见的问题
    (一)用多字母缩略术语代替量的符号问题
    (二)误将特殊的运算符号编排为斜体
    (三)未对量符号的下标进行仔细区分
    (四)在运算符号前选取转行节点
    (五)尚未在标准中明确规定的问题
    (六)数学公式的正确性问题
三、地球科学科技期刊数学公式编校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编辑人员专业背景的局限性
    (二)国家标准未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三)缺少有针对性的国家标准
四、改进数学公式编校工作的建议
    (一)注重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业务能力
        1.做好岗前培训。
        2.细化职业培训。
        3.加入职业资格考试。
    (二)落实国家标准,修订内部操作规范
    (三)着力通过技术手段降低错漏概率
        1.规范数学公式编辑器的使用。
        2.公布较为详细的数学公式编校规范。
        3.及时与作者沟通并查阅文献。
五、结语

(3)《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研究 ——基于1915-1949年发刊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1.3 研究评述与意义
    1.2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思路和方法
        1.2.1 理论概念
        1.2.2 基本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3 本课题研究主要观点及内容
        1.3.1 主要观点
        1.3.2 主要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1.4.1 重点难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实践历程
    2.1 以“科学救国”为价值信念的缘起
    2.2 以“中国科学化和科学中国化”为解谜的实践
        2.2.1 传播观念表达阶段(1915-1918):首倡“科学”和“民权”
        2.2.2 传播范式形成阶段(1919-1927):“科学家”与“革命家”联姻
        2.2.3 传播优先解谜阶段(1928-1937):中国科学化运动的实践
        2.2.4 传播危机反应阶段(1938-1945):为“抗战救国”服务
        2.2.5 传播理念转型阶段(1946-1949):“科学建国”的观念表达
    2.3 小结:有目的的社会行动,未预料到的结果
第3章 《科学》杂志的多元化传播主体的社会角色变迁
    3.1 《科学》杂志的组织管理者群体评析
        3.1.1 理事会会长(社长)群体社会角色评析
        3.1.2 董事会会长群体代表评析
    3.2 《科学》杂志的编辑部长(主编)群体社会角色评析
        3.2.1 首任编辑部长杨铨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2.2 任职最长编辑部长王琎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2.3 首个专职编辑部长刘咸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2.4 代理编辑部长卢于道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2.5 “最后一任”编辑部长张孟闻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3 《科学》杂志的撰稿科学家(编辑)群体代表评析
        3.3.1 胡明复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3.2 秉志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3.3 李俨在传播实践中的角色评析
    3.4 小结:多元化传播主体的形成与“精神特质”
        3.4.1 作为职业的自然科学家群体的社会角色的形成
        3.4.2 多元化传播主体的“精神特征”
第4章 《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理念的形成与演进
    4.1 理念与科学传播理念
        4.1.1 理念
        4.1.2 科学传播理念
    4.2 “求真致用”科学传播理念的提出和演进
        4.2.1 “求真致用”科学传播理念的传统价值源泉
        4.2.2 “求真致用”科学传播理念科学价值源泉
    4.3 “求真致用”科学传播理念的表现形式
        4.3.1 内容的编排:科学名词本质观念的变迁
        4.3.2 栏目的体裁:科学名词社会兴趣的变迁
    4.4 “求真致用”科学传播理念的演变与实现路径
        4.4.1 “求真”理念下推进科学本质观念的演变
        4.4.2 “致用”理念下推进中国科学化和科学中国化的演变
    4.5 小结:科学传播理念与科学主义
第5章 《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内容变迁
    5.1 《科学》杂志的传播内容概述
    5.2 传播观念表达到范式形成转变的《科学》杂志(1-6 卷)
        5.2.1 出刊概况
        5.2.2 出刊内容
        5.2.3 传播特点:全面的科学普及思想
    5.3 传播范式形成到优先解谜转变的《科学》杂志(7-18 卷)
        5.3.1 出刊概况
        5.3.2 出刊内容
        5.3.3 传播特点:中国科学化和科学中国化的传播实践思想
    5.4 传播优先解谜到危机反应转变的《科学》杂志(19-25 卷)
        5.4.1 出刊概况
        5.4.2 出刊内容
        5.4.3 传播特点:“抗战救国”下的传播实践思想
    5.5 传播危机反应到理念转换的《科学》杂志(26-31卷)
        5.5.1 出刊概况
        5.5.2 出刊内容
        5.5.3 传播特点:“科学建国”思想的全面表达
    5.6 小结:“全方位”的科学普及与启蒙
第6章 《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方式与策略选择
    6.1 科学传播社会行为的合法性建构
        6.1.1 对“中国有无科学”问题的多维度解答
        6.1.2 对“整个科学”本质观念的全面传播
        6.1.3 对科学的“科学”思想的传播
    6.2 科学传播社会地位的权威性确立
        6.2.1 积极回应社会热点,建构话语权威
        6.2.2 推进科学信息交流,建构知识权威
        6.2.3 创设科学传播机构,建构体制权威
    6.3 科学传播社会实践的渐进性拓展
        6.3.1 推进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交流
        6.3.2 推进科学向共同体外部传播交流
        6.3.3 推进科学向国际社会的传播交流
    6.4 小结:科学传播的方法学派特征评介
第7章 《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效果评析
    7.1 当代科学传播实践的双重危机
        7.1.1 “科学”的危机
        7.1.2 “传播”的危机
    7.2 科学传播实践中对科学的重构
        7.2.1 从传统传播理论视角审视《科学》杂志传播下的“科学”
        7.2.2 从现代传播媒介视角审视《科学》杂志传播下的“科学”
    7.3 科学理念与传播理念的冲突与融合
        7.3.1 科学理念与传播理念的冲突
        7.3.2 科学理念与传播理念的融合
    7.4 小结:科学传播实践,回归“科学”与“人文”
结语及下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科学》杂志第1卷索引详目(示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科技期刊中数学公式编排的常见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技期刊中数学公式编排不规范的原因
    1. 编辑为非数学或相关专业人员
    2. 编辑有规不知,有规不循
    3. 国家标准中未作明确规定
二、科技期刊中数学公式编排的几类常见问题
    1. 外文字符的编排问题
        (1)要求斜体的外文字符
        (2)要求正体的外文字符
        (3)不同字体的外文字符
    2. 公式转行的编排问题
三、结束语

(5)大陆与香港初中数学教科书“数与代数”领域的比较研究 ——以苏科版与中大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大陆与香港在国际数学比较研究中表现均比较突出
    1.2 大陆数学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3 教科书的比较研究成为热点之一
    1.4 本文的研究问题
    1.5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第2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2.2 研究设计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思路
第3章 文献综述
    3.1 数学教科书研究
        3.1.1 数学教科书的一般性研究
        3.1.2 数学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3.2 “数与代数”的相关研究
第4章 大陆《课程标准》与香港《课程纲要》的比较分析
    4.1 对“数与代数”领域学习目标的比较分析
    4.2 对“数与代数”领域课程内容的比较分析
        4.2.1 “数系”内容的比较
        4.2.2 “代数式”内容的比较
        4.2.3 “方程与不等式”内容的比较
第5章 大陆苏科版教科书和香港中大版教科书的宏观比较研究
    5.1 两版教科书文本质量的比较
        5.1.1 大小、厚度
        5.1.2 纸质及印刷
        5.1.3 装订方式
    5.2 两版教科书特点的比较
        5.2.1 大陆苏科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特点分析
        5.2.2 香港中大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特点分析
        5.2.3 两版教科书特点的比较分析
    5.3 两版教科书编写体例的比较分析
        5.3.1 大陆苏科版教科书的编写体例
        5.3.2 香港中大版教科书的编写体例
        5.3.3 两版教科书编写体例的对比分析
第6章 大陆苏科版教科书和香港中大版教科书在“数与代数”领域的微观比较研究
    6.1 两版教科书在“数与代数”领域知识点呈现的比较分析
        6.1.1 苏科版教科书中“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点呈现
        6.1.2 中大版教科书中“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点呈现
        6.1.3 两版教科书在“数与代数”领域知识点呈现的对比分析
    6.2 两版教科书具体章节内容呈现的比较
        6.2.1 两版教科书章节内容的呈现——以《一元一次方程》为例
        6.2.2 两版教科书章节内容呈现的对比分析
    6.3 两版教科书例习题的比较分析
        6.3.1 例习题数量的比较
        6.3.2 习题类型的比较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改进大陆“数与代数”课程及初中教科书的几点建议
        7.2.1 加深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7.2.2 适当增大习题的数量,追求提升习题的质量
        7.2.3 学习借鉴中大版教科书的编写体例
        7.2.4 配色、插图、印刷方面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关于科技期刊居中数理公式按需规范使用点号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式前标点符号的引出重复问题
2 式中的注释问题
3 结束语

(8)科技期刊中数理公式的编排规范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理公式的排列
    1.1 单独排
    1.2 串文排
2 公式中符号的正斜体与大小写选择
3 数理公式的转行
4 数理公式后标点符号的使用
5 数理公式中括号的使用
6 结语

(9)应重视对引用文献中数理公式的审核(论文提纲范文)

1 规范性
    1.1 编排规范
    1. 2 正确使用数学符号
2 权威性
3 正确性
    3.1 审核公式的正确性
    3.2 注意易混淆的字符等
    3.3 审核公式中各量的单位
    3.4 关注用而不引的公式

(10)科技论文引用文献中的数理公式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汉字运算公式应改为以量符号表示
2 应使用规范的量和单位符号
3 注意公式转行规则的变化
4 公式的排列应以美观和节约版面为原则
5 居中排公式末尾最好加点号
6 正确书写三角函数符号
    6.1 余切与反余切函数符号
    6.2 反三角函数不能写成负一次方的形式

四、科技期刊中数理公式编排规范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科技论文数理公式的常见问题类型及对策——以《水运工程》为例[J]. 王璁. 科技传播, 2021(10)
  • [2]地球科学科技期刊数学公式编校的体会与建议[J]. 胡荣华,周义炎,李庚. 新闻研究导刊, 2020(21)
  • [3]《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研究 ——基于1915-1949年发刊的文本分析[D]. 王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2)
  • [4]科技期刊中数学公式编排的常见问题分析[J]. 姚琼.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19(10)
  • [5]大陆与香港初中数学教科书“数与代数”领域的比较研究 ——以苏科版与中大版为例[D]. 周舒. 苏州大学, 2019(06)
  • [6]关于科技期刊居中数理公式按需规范使用点号的建议[J]. 李燕,胡筱敏,陈靖,王燕. 编辑学报, 2017(S1)
  • [7]关于科技期刊居中数理公式按需规范使用点号的建议[A]. 李燕,胡筱敏,陈靖,王燕. 第17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7
  • [8]科技期刊中数理公式的编排规范探析[J]. 沈凤英.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11(03)
  • [9]应重视对引用文献中数理公式的审核[J]. 史成娣. 编辑学报, 2010(02)
  • [10]科技论文引用文献中的数理公式应注意的问题[J]. 曾莉,黄晓兰,吴惠勤,宾仁茂. 编辑学报, 2007(01)

标签:;  ;  ;  ;  ;  

科技期刊数学公式排列规范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