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观念对档案理论的影响

组织观念对档案理论的影响

一、组织观念对档案学理论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佳[1](2020)在《社会记忆理论视阈下浙江段“运河记忆档案”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许多学科从多个角度对运河的保护、利用和开发进行了研究,尽管档案界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但相对而言,研究显示度较低。运河记忆档案作为运河文化研究、运河记忆构建的重要载体,对运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是运河文化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研究围绕浙江段“运河记忆档案”的构建,以社会记忆理论为指导,建立起运河记忆构建“主体-中介-客体”分析框架,以由“证据”到“记忆”转变的档案研究范式作为逻辑起点,以构建运河记忆为目标,探讨运河记忆档案作为运河记忆构建中介的角色,如何连接运河记忆构建主体,完善运河记忆客体,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研究过程中运用了文献调研法、访谈法、分析归纳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深度访谈,详细了解各档案馆运河记忆档案构建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发现,尽管浙江省各形成主体和保管主体拥有数量相对丰富、类型相对齐全的运河记忆档案,但浙江段运河记忆档案构建研究却相对滞后,运河记忆档案鉴定、编研等工作还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运河记忆构建主体多元化不足、交互性不够、缺乏协同性,运河记忆构建中介的全面性、系统性、典型性不够,运河记忆客体碎片化等问题,这些问题背后原因既有运河记忆档案管理分散等历史原因,同时也有理论指导不够、参与意识不强、管理机制及建设能力落后等原因。这些问题表明当前运河记忆档案构建仍然停留在较低层面,没有摆脱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影响,没有实现档案记忆理论下的“记忆自觉”。针对当前运河记忆档案构建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主体-中介-客体”的分析框架出发,提出需要从构建主体(档案馆)与构建中介(运河记忆档案)两个维度出发,加强档案馆运河记忆构建主体意识与能力建设,构建起以运河记忆档案为载体的运河记忆,在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过程中贡献档案的力量。

韩良[2](2020)在《社会现代性转型背景下档案学理论体系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性的继续推进,人类的社会实践再一次发生了变革,基于实践本体的档案学及其理论体系也必然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与变革。笔者从社会学中现代性的理论与视角入手,从社会转型与变迁的角度来重新认识、理解我国档案学的发展,以把握我国档案学演进的内在规律和逻辑。笔者分为三部分对现代性转型背景下档案学理论体系的演进进行研究。首先介绍现代性理论的相关概念并阐释现代性与档案学理论体系演进之间的联系,增强本文研究的合理性。其次从个人与社会关系变迁角度分析档案学术变迁的根本逻辑起点,从档案学的发展历史中发现现代性因素对于我国档案学演变的巨大形塑力量,并结合当前国家、社会和个人在档案治理中的多元作用分析得出目前档案学理论体系重构的必要性。最后从档案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三个层面对我国档案学部分理论的重构与发展进行前景展望。指出新时期我国档案学要立足于社会实践,紧密跟随时代、国家、社会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丰富自身理论体系,提升社会影响力。

刘建秀[3](2020)在《何鲁成档案管理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何鲁成先生是我国档案学的重要奠基者与启蒙者之一,他的代表作《档案管理与整理》是我国近代档案学的经典着作之一,也是其档案管理思想最集中的体现。研究何鲁成先生的档案管理思想,有助于对我国近代档案学思想和档案管理实践有更深入的认识,也有助于对档案学思想发展历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本文以何鲁成先生档案管理思想作为重点研究内容。首先,对何鲁成档案管理思想形成的动因进行厘析,探讨产生这一思想背后的深刻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条件;其次,着重从档案行政改革、文书与档案关系、档案管理流程、档案治学方法四个方面,深入系统地阐述其档案管理思想的内容构成;最后,从积极性与局限性两个方面对何鲁成先生的档案管理思想予以评价,同时,全面分析何鲁成档案管理思想带来的影响,以期为当下的档案学术建设与档案管理实践提供可能的借鉴与参考。

张燕[4](2020)在《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档案与记忆共生相长,恒久绵长。“社会记忆”现已成为学界共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域。社会记忆再生产属于一种普遍性社会现象,档案领域为其重要领域和典型场域。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是近几年档案学界出现的新课题,以探索档案记忆再生产内在机制、参与社会再生产发展规律为问题导向。本文引入档案记忆再生产这一新的研究视角,汲取档案学、信息科学、社会学、历史学、传播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营养,综合运用档案记忆理论、社会记忆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媒介传播理论等,从档案、人与社会的本质关系出发,深入阐释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内涵实质、运作过程与作用机理,从学理上就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抽象与分析,并以变革中的新媒体时代为研究背景与分析语境,探讨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转型发展与推进机制。本研究采用“档案记忆再生产”这一新范畴统摄多方面的档案实践,进一步提炼其概念、要素、结构、性质、功能、运行机理等,初步构建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理论分析框架。档案记忆表现为从中介切入的“刻写”的社会记忆形态。档案记忆再生产是行为、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融文本形式、内容、意义再生产于一体,经由生成、加工到消费的往复更新过程,实现档案记忆的累积、更新、展演、传播与共享。作为一项典型的记忆实践活动,档案记忆再生产以记忆传承、社会治理、文化认同三大社会功能的发挥,作用于整体社会记忆再生产和人类社会再生产。借鉴文件连续体模式,本文构建了档案记忆再生产参与社会记忆再生产的“太极图”式运行机理模型,将既往受忽视的媒体要素纳入其中,从档案记忆社会化、社会记忆档案化两个维度突出加工性和往复更新性。结合实践考察,本研究探析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历史演变、影响因素,以及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情境变化。档案记忆再生产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时空,从古至今呈现出由封闭、分散、单一走向开放、系统、多元的演变轨迹。档案记忆再生产受档案记忆系统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媒介技术等外部因素,以及档案记忆再生产主体、档案记忆制度、档案记忆资源等内部因素。步入快速演进的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深度嵌入社会结构,社会转型、国家治理、文化消费、媒体融合等社会情境的变化共同推动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发展。聚焦具体环节,本文深入解析档案记忆再生产在生成、加工、消费三方面的变化。档案记忆生成环境从传统、单一、单向度转向电子环境、竞争记忆场域和交互语境;生成主体从官方、精英走向民间、大众;生成对象从传统形态记忆转向数字记忆,并扩展到新媒体档案记忆、个体档案记忆。档案记忆加工目的趋向意义再生产,从注重史学研究到追求共享记忆;加工形态由文本到可视化,并以空间记忆和影像记忆为代表;加工方式转向数字化、叙事化、创意化、融合化。档案记忆消费主体由传统用户到数字消费者;消费对象从内容到注重情感、认同、价值等的意义消费,并成为档案记忆资本化消费的主要内容;消费方式转向数字化、个性化、品牌化、休闲化,消费途径趋向在线获取。本研究提炼概括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的总体特征,探究这一转型对整体社会记忆建构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实践推进机制。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在路径、取向、内容、方式、范围五方面,由单向性、生产性、凝固性、单一性、区域性转向多元化、消费性、流动化、融合化、全球化。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对整体社会记忆建构将产生多重影响,包括数字记忆迈向智能、媒体记忆加速融合、共享记忆趋向反思、社会记忆竞争加剧、社会记忆遗忘凸显。档案部门可从档案记忆再生产的主旨、主体、客体、中介、关系等维度,实施价值引导、协同参与、消费者培育、多维叙事、媒体融合和伦理约束等六大机制,提升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能级,促进社会记忆及整个社会再生产。研究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蕴涵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深度关切。当下媒体融合浪潮方兴未艾,对档案领域将持续产生重大影响。媒体不仅作为记忆中介,更作为重要的记忆机制作用于档案记忆再生产。本文将档案和档案工作视作一种社会建制,统摄于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论域,对新媒体时代档案实践活动的热点问题予以回应,从理论层面进行抽象与建构,在丰富档案记忆理论研究的同时,对新媒体时代档案工作转型发展具有现实启发意义。

徐拥军,李子林,李孟秋[5](2020)在《后现代档案学的理论贡献与实践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后现代主义思潮主张质疑与反思,倡导多样性与异质性,极大地推动了档案理论与实践的演进与发展。以档案记忆观、档案与信任、档案与身份认同、档案多元论、档案情感价值、档案第五维度、社群档案等为代表的后现代档案学理论观点对传统档案学的发展作出理论贡献,促使人们对档案自身价值重新认识,对档案工作属性重新定位,对档案学理论重新思考。在实践维度,后现代档案学理论推动传统档案工作变革,促使档案工作对象范畴不断拓展,档案工作业务模式不断创新,档案机构职能优势不断凸显,档案工作者角色定位趋向多元。

吴泽[6](2019)在《档案记忆观视域下雄安新区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的建设不仅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在新区的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引领时代,塑造城市文化的发展方向,创造属于未来雄安的新文化。档案文化资源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对于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的激烈碰撞中的雄安新区,意义更为重大。只有系统地、创新地开发好雄安新区的档案文化资源,才能使档案文化资源服务于雄安新区整体文化建设的需求,为延续雄安新区的城市文脉做出贡献。雄安新区作为一座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城市,在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上必然呈现出新的问题、新的要求。档案记忆观就是档案学界以社会记忆的新视野和新思维,融入更多的学术元素,思考档案工作的新领域,促进发掘发现档案记忆的新意义和新价值。从档案记忆观的视域下思考雄安新区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但有利于建构更为真实的“雄安记忆”,更有利于“雄安记忆”成为雄安新区文化建设与传承的重要载体。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概述了当前国内外文献研究状况,对选题相关的主要理论观点做了归纳总结。第二章是相关概念界定、梳理了档案记忆观相关的理论与实践。以及雄安新区的档案文化资源的相关概念界定和雄安新区的档案文化资源的类型与特点并介绍了档案文化资源对于雄安新区文化建设的意义。第三章介绍了档案记忆观视域下档案文化资源开的特点,结合雄安新区的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成果分析了雄安新区档案文化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第四章从档案记忆观视角下探讨了雄安新区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相关策略。最后是结语。

万恩德[7](2019)在《两宋时期档案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两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捩时期,在“崇文抑武”宗旨的指导下,宋廷依托文书档案运转建立起一套高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同时也建构了一个“公文世界”,为文书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社会空间。宋代君臣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文书档案管理在助力国家治理、加强社会控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逐渐形成了较为深入、清晰的档案价值思想。在此观念的指导下,两宋历代君王都极为重视文书档案管理的优化工作,建置了丰富多样的档案保藏机构,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文献的编纂利用工作也极具繁荣之象,形成诸多留存后世、影响深远的档案文献编纂成果。两宋时期的档案思想正是在此基础上孕育、发展的,通过对宋人有关档案的认识、档案管理的经验、档案编纂利用的思考,抽象宋人的档案管理思想,丰富我国古代档案思想史的研究成果。本文共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初衷、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相关概念等,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是两宋时期档案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专业背景和思想表征,着重分析两宋时期档案思想产生所依托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勾勒北南宋档案事业的动态发展过程,梳理两宋时期档案思想繁荣的外在表征;第三部分重在分析宋人的档案价值观念,这是宋人重视档案管理,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思想基础;第四部分重在分析宋人的档案组织管理思想,把握宋人对档案机构的功能、组织、人员安排等相关方面的认识;第五部分重在分析宋人的档案实体管理思想,分析档案机构内部,宋人档案管理经验和方法中蕴含的档案思想及智慧;第六部分重在分析宋人的档案文献编纂利用思想,剖析宋人在利用档案编史修志过程中的史料采择观、鉴辨观等;第七部分是两宋时期档案思想的时代特征、历史影响和现实价值,尝试在中国古代档案思想史的长河中把握宋代档案思想的独特性。宋代上承汉唐,旁及辽金元,下启元明清,其档案思想的繁荣既是对前人档案工作经验和认识的总结与继承,更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切合王朝统治和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产生的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创新思考,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是前人留给我们宝贵的思想财富。

廖倩文[8](2019)在《裴桐档案工作思想研究》文中认为裴桐是我国卓越的档案学家,同时也是我国档案学人的杰出代表,对我国档案工作、档案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档案学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财富。2018年恰逢裴桐100周年诞辰,在此之际,选择以裴桐的档案工作思想为论文的研究对象,以此表达对裴桐的敬佩之情。裴桐为档案事业奋斗终生,从事档案工作的时间横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时期。无论是作为档案行政领导还是档案工作者,他的思想如实地反映了中国档案工作发展史的轨迹,是中国档案工作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因此,对裴桐档案工作思想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拓展我国档案工作的研究范围,丰富档案学研究的内容,增加档案学人对裴桐档案工作相关思想的关注、继承和学习,而且可以从中获得经验和启示,推动中国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向更好的方向前进。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第二章阐述了裴桐的生平、学术成就及其对档案工作的贡献。其中在对裴桐生平进行介绍时,以时间为脉络,全面地分析了裴桐的一生,着重突出裴桐人物经历中重要的时间节点和事件,以引出裴桐与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的关系,为后续研究打下初步基础。第三、四、五、六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介绍了裴桐坚持在档案工作中恪守党领导的思想、坚持档案实体管理创新发展的思想、坚持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思想、坚持档案工作人员参与历史研究的思想。这四章中详细地介绍了裴桐关于档案工作的理论及思想,并将裴桐与“档案三老”中的其他二老——曾三和吴宝康以及同时代其他档案研究学者的相关学术思想做对比,以突出裴桐工作思想的特色。第七章总结提炼了裴桐档案工作思想的特征、地位及当代启示。该部分是在深入研究裴桐档案工作思想的基础上展开的挖掘和评价,展现了裴桐档案工作思想从过去到现在的影响力,以及对中国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发展的积极意义。论文对裴桐档案工作思想内容的研究,采取将微观个体放置于宏观社会历史背景,并结合对比分析的方法,有助于真实反映裴桐档案工作思想的内容、地位和价值,提高对我国档案工作发展史的认识,并从中汲取促进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发展的能量和智慧。

李木兰[9](2019)在《特里·库克档案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特里·库克是近现代档案学的重要人物。其档案学思想不仅影响着加拿大的档案界,也对中国的档案实践和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文章运用文献统计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对特里·库克档案学思想的形成进行统计和梳理,系统分析并阐释“新来源观”、“宏观鉴定论”、“后保管模式”和“档案学范式思想”本身的内在逻辑、相互之间的联系。其次,利用比较研究法分析其思想与传统来源观、谢伦伯格鉴定思想及传统保管模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说明其思想的时代适用性。再次,阐明其档案学思想在中国产生的影响。一方面,在档案界引起了社会记忆研究热和档案资源观的改变,引导当前中国档案范式研究和引发学者对档案学范式的深层次思考;另一方面,在档案实践领域中对档案资源建设、档案鉴定工作和档案职业产生的积极作用。最后,从理论研究到实践领域,特里·库克的档案学思想对当代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全面研究其档案学思想,有助于深入把握其思想精髓,予以中国档案学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启迪中国档案界对国外档案学理论和思想适当的学习和借鉴,利于档案学的理论发展和应用创新。从而为中国档案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徐子娟[10](2019)在《档案“泛化”纵横论》文中指出档案“泛化”现象不仅存在于档案界内,而且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于此,本文以档案“泛化”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界定档案“泛化”内涵,将档案“泛化”现象进行分类,并提出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看待档案“泛化”现象的观点。档案纵向“泛化”以“文档一体化”的实践需求和文件运动的整体性理论为支撑,从文件纵向运动视角,探讨了“文件”的档案化问题,对档案概念外延的扩大进行论证并分析其影响。档案横向“泛化”则基于“国家档案观”向“社会档案观”的转变,从档案边界拓展的视角研究了社会生活中的“档案热”、新型档案资源的出现、档案学研究领域扩大以及口述档案的盛行等“泛化”现象。它在创新档案工作、提高社会档案意识的同时也可能导致档案概念模糊、档案工作重心偏移、档案学研究“去档案化”等问题的产生。面对档案纵横“泛化”,本文在肯定档案“泛化”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认为应当合理控制“泛化”程度,并从理性看待、理论探究、工作变革和法律法规把控四个方面提出一系列应对策略,以期使其向有利一面发展。

二、组织观念对档案学理论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组织观念对档案学理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记忆理论视阈下浙江段“运河记忆档案”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实地调查法
        1.5.3 访谈法
        1.5.4 案例分析法
        1.5.5 分析归纳法
    1.6 本章小结
2 研究综述、案例分析及分析框架构建
    2.1 研究综述
        2.1.1 国内研究综述
        2.1.2 国外研究综述
        2.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2.2 案例分析
        2.2.1 案例分析
        2.2.2 经验启示
    2.3 分析框架构建
        2.3.1 分析框架理论基础
        2.3.2 分析框架构建
    2.4 本章小结
3 浙江段运河记忆档案现状
    3.1 浙江段运河记忆档案数据调查
        3.1.1 运河概况与浙江段运河概况
        3.1.2 运河记忆档案调查情况汇总
    3.2 浙江段运河记忆档案保管现状
        3.2.1 运河记忆档案总体概况
        3.2.2 运河记忆档案具体情况
    3.3 浙江段运河记忆档案利用现状
        3.3.1 市级档案馆运河记忆档案利用现状
        3.3.2 区县级档案馆运河记忆档案利用现状
    3.4 本章小结
4 浙江段运河记忆档案构建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问题分析
        4.1.1 构建主体问题分析
        4.1.2 构建中介问题分析
        4.1.3 构建客体问题分析
    4.2 问题原因分析
        4.2.1 理论指导与观念意识因素
        4.2.2 管理机制因素
        4.2.3 历史因素
        4.2.4 支撑因素
    4.3 本章小结
5 浙江段运河记忆档案构建对策建议
    5.1 加强运河记忆档案构建主体多元性建设
    5.2 加强运河记忆构建主体交互性建设
        5.2.1 加强纵向交互性建设
        5.2.2 加强横向交互性建设
    5.3 加强运河记忆档案构建主体协同性建设
        5.3.1 加强构建主体顶层设计
        5.3.2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5.4 加强档案馆面向运河记忆客体的构建能力建设
        5.4.1 运河记忆档案管理向“社会模式”转变
        5.4.2 培育档案工作者“记忆自觉”理念
        5.4.3 档案馆加强对运河记忆档案管理工作
    5.5 加强运河记忆档案构建中介建设
        5.5.1 运河记忆档案全面性建设
        5.5.2 运河记忆档案系统性建设
        5.5.3 运河记忆档案真实性建设
        5.5.4 运河记忆档案典型性建设
    5.6 加强运河记忆档案构建人才与技术支撑
        5.6.1 加强复合型档案人才培养
        5.6.2 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附录 1:访谈提纲 浙江段运河记忆档案馆藏建设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2:访谈记录表
    附录3:市级档案馆访谈文本资料(节选)
    附录4:区县级档案馆访谈文本资料(节选)

(2)社会现代性转型背景下档案学理论体系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构安排
    四、论文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论文研究重点、难点
        (二)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现代性转型:档案学理论体系演进的视野
    第一节 现代性相关概念释义
        一、现代性与现代化
        二、现代性的危机与转型
    第二节 社会转型与档案学理论变迁
        一、我国社会转型与档案学发展
        二、档案学中的后现代主义
    第三节 现代性对于档案学理论演进的启示
        一、拓宽档案学研究视野
        二、丰富档案学认知体系
        三、明辨档案学发展方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档案学理论体系演进的归宿、溯源与起点
    第一节 逻辑归宿:个人与社会关系变迁
        一、“人”“群”一体
        二、人与社会关系的结构化
        三、“解放”与“困境”
    第二节 历史溯源: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档案学理论体系的演进路径
        一、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档案学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档案学发展
    第三节 演进起点:国家、社会和个人多元复合主体参与
        一、多元主体构建社会复合主体
        二、复合主体间互动机制探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演进图景:档案学理论体系发展构想
    第一节 ·基于档案本体论的档案学理论体系发展构想
        一、档案学本体论
        二、档案与档案学认知完善
    第二节 基于档案认识论的档案学理论体系发展构想
        一、深化档案学核心理论研究
        二、档案学学科理论发展
    第三节 基于档案实践论的档案学理论体系发展构想
        一、档案管理体系革新
        二、档案开发利用体系革新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何鲁成档案管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课题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课题的主要内容
        (二)课题的研究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二)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何鲁成学术成果及其学术思想产生动因
    第一节 何鲁成档案学术成果概述
        一、生平简介
        二、主要着述
    第二节 何鲁成档案管理思想形成的动因
        一、“行政效率运动”的影响
        二、同时期档案学者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何鲁成档案管理思想内容构成
    第一节 在档案行政改革方面
        一、重视档案行政改革
        二、倡导建立独立的档案管理机构
        三、提倡“集中制”
        四、关注档案人员的选配
    第二节 在文书与档案关系方面
        一、文件收发与档案管理之关系
        二、文书档案连锁法之理论依据
        三、实施文书档案连锁法之困难与改进方法
    第三节 在档案管理工作方面
        一、文件的“点收与登记”
        二、档案的“分类与编目”
        三、档案的“归卷与调卷”
        四、档案的“庋藏”
    第四节 在档案治学方法方面
        一、具有突出特色的调查法
        二、大量参考和引用国内外的相关经验与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何鲁成档案管理思想评价
    第一节 何鲁成档案管理思想的贡献
        一、规范了档案管理的基本流程
        二、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档案行政制度
        三、强调档案的应用
        四、重视档案管理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五、对档案管理的认知及成果是档案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二节 何鲁成档案管理思想的局限性
        一、档案管理思想缺乏高度的概括与抽象
        二、具有明显的行政倾向
        三、对文书档案关系的认识片面
        四、仅限于对机关档案室工作经验的直接总结
    第三节 何鲁成档案管理思想的影响
        一、为实行独立的档案行政机构提供理论依据
        二、为“文档一体化”提供宝贵经验
        三、明确提出档案管理研究的六种方法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4)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与理论基础
        1.2.1 主要概念
        1.2.2 理论基础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社会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1.1 国外社会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1.2 国内社会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2 数字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2.1 国外数字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2.2 国内数字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3 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3.1 国外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3.2 国内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理论阐释
    3.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内涵
        3.1.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双重维度
        3.1.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实践表现
        3.1.3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比较分析
    3.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结构
        3.2.1 档案记忆再生产之形式、内容与意义
        3.2.2 档案记忆再生产之主体、客体与关系
        3.2.3 档案记忆再生产之生成、加工与消费
    3.3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性质与功能
        3.3.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实践性质
        3.3.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社会功能
    3.4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运行机理
        3.4.1 文件连续体模式的启示
        3.4.2“太极图”式运行机理模型构建
        3.4.3“太极图”式运行机理模型内涵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历史演变与转型情境
    4.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历史演变
        4.1.1 古代档案记忆再生产
        4.1.2 近代档案记忆再生产
        4.1.3 现代档案记忆再生产
        4.1.4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演变轨迹
    4.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影响因素
        4.2.1 档案记忆系统外部环境因素
        4.2.2 档案记忆系统内部构成因素
        4.2.3 档案记忆再生产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
    4.3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社会情境
        4.3.1 新媒体时代社会转型的发展
        4.3.2 新媒体时代国家治理的转变
        4.3.3 新媒体时代文化消费的兴起
        4.3.4 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的变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之生成转型
    5.1 档案记忆生成与社会记忆再生产
        5.1.1 档案记忆生成的内容与方式
        5.1.2 档案记忆生成的记忆再生产性质
        5.1.3 档案记忆生成的记忆再生产功能
    5.2 档案记忆生成环境的转变
        5.2.1 从传统环境到电子环境
        5.2.2 从单一场域到竞争记忆场域
        5.2.3 从单向语境到交互语境
    5.3 档案记忆生成主体的转变
        5.3.1 从官方走向民间
        5.3.2 从精英走向大众
    5.4 档案记忆生成对象的转变
        5.4.1 从传统记忆到数字记忆
        5.4.2 新媒体档案记忆的兴起
        5.4.3 个体档案记忆的显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之加工转型
    6.1 档案记忆加工与社会记忆再生产
        6.1.1 档案记忆加工的内容与类型
        6.1.2 档案记忆加工的记忆再生产性质
        6.1.3 档案记忆加工的记忆再生产功能
    6.2 档案记忆加工目的的转变
        6.2.1 传统史学研究的记忆转向
        6.2.2 从公共记忆到共享记忆
    6.3 档案记忆加工主体的转变
        6.3.1 档案记忆加工主体的社会化
        6.3.2 档案记忆加工主体的协同化
    6.4 档案记忆加工形态的转变
        6.4.1 档案记忆加工的视觉化转向
        6.4.2 档案记忆加工之影像生产
        6.4.3 档案记忆加工之空间生产
    6.5 档案记忆加工方式的转变
        6.5.1 档案记忆加工的数字化
        6.5.2 档案记忆加工的叙事化
        6.5.3 档案记忆加工的创意化
        6.5.4 档案记忆加工的融合化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之消费转型
    7.1 档案记忆消费与社会记忆再生产
        7.1.1 档案记忆消费的过程与特点
        7.1.2 档案记忆消费的记忆再生产性质
        7.1.3 档案记忆消费的记忆再生产功能
    7.2 档案记忆消费主体的转变
        7.2.1 从传统档案用户到数字消费者
        7.2.2 档案记忆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融合
    7.3 档案记忆消费对象的转变
        7.3.1 从档案记忆资源到记忆资本
        7.3.2 档案记忆资本化消费的新动向
        7.3.3 档案记忆资本化消费的边界
    7.4 档案记忆消费方式与途径的转变
        7.4.1 档案记忆的数字化消费成为基本方式
        7.4.2 档案记忆的个性化消费成为重要方式
        7.4.3 档案记忆的品牌化消费成为优选方式
        7.4.4 档案记忆的休闲化消费成为新兴方式
        7.4.5 档案记忆的在线消费成为主要途径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转型影响与推进机制
    8.1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的总体特征
        8.1.1 档案记忆再生产路径:单向性转向多元化
        8.1.2 档案记忆再生产取向:生产性转向消费性
        8.1.3 档案记忆再生产内容:凝固性转向流动化
        8.1.4 档案记忆再生产方式:单一性转向融合化
        8.1.5 档案记忆再生产范围:区域性转向全球化
    8.2 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对社会记忆建构的影响
        8.2.1 数字记忆迈向智能
        8.2.2 媒体记忆加速融合
        8.2.3 共享记忆趋向理解
        8.2.4 社会记忆竞争加剧
        8.2.5 记忆遗忘冲突凸显
    8.3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的推进机制
        8.3.1 面向主旨的价值引导机制
        8.3.2 面向生成、加工主体的协同参与机制
        8.3.3 面向消费主体的消费者培育机制
        8.3.4 面向客体的多维叙事机制
        8.3.5 面向方式的媒体融合机制
        8.3.6 面向关系的伦理约束机制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语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5)后现代档案学的理论贡献与实践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历史追溯
    1.1 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产生背景
    1.2 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雏形初现
    1.3 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2 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理论贡献
    2.1 对档案价值的重新认识
    2.2 对档案工作属性的重新定位
    2.3 对档案学理论的重新思考
3 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实践影响
    3.1 档案工作对象范畴不断拓展
    3.2 档案工作业务模式不断创新
    3.3 档案机构职能优势不断凸显
        3.3.1 档案馆的社会记忆宫殿职能
        3.3.2 档案馆的社会文化宝库职能
        3.3.3 档案馆的社会情感纽带职能
    3.4 档案工作者角色定位趋向多元
        3.4.1 档案工作者成为社会记忆的建构者
        3.4.2 档案工作者成为文化服务的创新者
        3.4.3 档案工作者成为社会正义的维护者
结语

(6)档案记忆观视域下雄安新区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档案记忆观与雄安新区档案文化资源概述
    2.1 档案记忆观概述
        2.1.1 社会记忆理论
        2.1.2 档案记忆观
        2.1.3 档案记忆理论的相关实践
    2.2 雄安新区档案文化资源概述
        2.2.1 雄安新区概况
        2.2.2 档案文化资源的界定
        2.2.3 雄安新区的重要档案文化资源
        2.2.4 雄安新区档案文化资源的特点
    2.3 档案文化资源对雄安新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2.3.1 雄安新区文化建设定位
        2.3.2 档案文化资源能够塑造城市文化内涵
        2.3.3 档案文化资源有利于打造城市文化形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档案记忆观视域下雄安新区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分析
    3.1 档案记忆观视域下的档案文化资源开发
        3.1.1 档案记忆观促进了档案文化资源开发观念的转变
        3.1.2 档案记忆观推动了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工作的转型
    3.2 雄安新区档案文化资源的主要开发成果
        3.2.1 “雄安记忆工程”
        3.2.2 “记得住乡愁”主题活动
        3.2.3 其他主要成果
    3.3 雄安新区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主体相对单一
        3.3.2 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客体缺乏系统整合
        3.3.3 档案文化资源开发中不能充分满足利用需求
        3.3.4 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内容与形式不够丰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档案记忆观视域下雄安新区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对策
    4.1 多元主体协同开发
        4.1.1 档案馆引领创新
        4.1.2 建立协同开发机制
        4.1.3 吸引公众参与
    4.2 系统的整合资源
        4.2.1 建立多元化整合机制
        4.2.2 统筹京津冀资源整合
        4.2.3 整合雄安特色档案文化资源
    4.3 强化文化服务功能
        4.3.1 充分面向社会需求
        4.3.2 服务文化产业发展
        4.3.3 拓宽服务渠道
    4.4 注重新技术的应用
        4.4.1 应用大数据技术
        4.4.2 融合新媒体开发
        4.4.3 创新移动信息服务
    4.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两宋时期档案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两宋时期档案事业史研究综述
        1.2.2 两宋时期档案组织管理思想研究
        1.2.3 两宋时期档案实体管理思想研究
        1.2.4 两宋时期档案开发利用思想研究
    1.3 主要概念
        1.3.1 “档案事业史”与“档案思想史”
        1.3.2 “档案观念”与“档案思想”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5.1 诠释历史史实,重现思想世界
        1.5.2 回归历史智慧,面向现实问题
第二章 两宋时期档案工作的发展及档案思想表征
    2.1 两宋时期档案工作的社会环境
        2.1.1 高度中央集权和偃武修文的政治宗旨
        2.1.2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意识的渗透
        2.1.3 格物致知思潮下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
        2.1.4 理学的形成和市民文化的繁荣
    2.2 两宋时期档案工作的发展
        2.2.1 宋王朝初期文档工作制度的继承与确立
        2.2.2 真宗至仁宗时期档案管理方法的创新与完善
        2.2.3 两宋更替时期档案管理秩序的倾覆与重建
    2.3 两宋时期档案思想的表征
        2.3.1 架阁库及千文架阁法
        2.3.2 《庆元条法事类·文书门》
        2.3.3 四大《类书》的编纂
        2.3.4 《资治通鉴》及《续资治通鉴长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两宋时期的档案价值观念
    3.1 两宋时期档案价值认识的前提
    3.2 资治价值
        3.2.1 “为治之法,图籍为本”
        3.2.2 “治事之本末”,“备案之凭证”
        3.2.3 “立则垂范”,“役使群臣”之工具
    3.3 治史价值
        3.3.1 史源于档,“相须而成,其归于一揆”
        3.3.2 档案为“当时之简”,为可信之史料
        3.3.3 档存于史,“着为一书,谓可传久”
    3.4 文教价值
        3.4.1 经史乃“教学、授徒”之根本
        3.4.2 以史为文,以文记史
        3.4.3 “勾栏讲史”之范本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宋时期档案组织管理思想
    4.1 两宋时期档案机构沿革发展
    4.2 “帝王御制”保藏应尽“尊君之义”
        4.2.1 要求“帝王御制”应“专贮永藏”
        4.2.2 “每帝各为一阁”,以“足昭敬谨”
        4.2.3 主张诏敕“并藏敕书楼”,“以尊皇权”
    4.3 架阁库为“专掌帐籍之所”,以谨其藏
        4.3.1 “古者以来,图籍为重,是官之建,实谨是藏”
        4.3.2 强调“架阁库掌诸藏帐籍文案”,备“遗逸”
        4.3.3 主张“置官”专管“六曹架阁文字”,防漫欺
    4.4 馆阁为“典籍之府”,“藏修之地”
        4.4.1 简册之府,“藏国史典章”
        4.4.2 蓄图籍,养器业,“以待顾问”
        4.4.3 寂寞之滨,清望之人,正宜“藏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宋时期档案实体管理思想
    5.1 两宋时期档案管理工作发展及动因
    5.2 强调档案应集中“敛藏收贮”,“检防散逸”
        5.2.1 要求“天下图籍尽归三馆”
        5.2.2 要求“天下文书、案牍尽委之金耀”
        5.2.3 要求档案史料“诸司录送”,“以备撰述”
    5.3 重视档案“编次”,“次比整齐”
        5.3.1 主张“分房架阁”,“逐案异架”
        5.3.2 主张“以岁月为次,千文立号”,“一索而或”
        5.3.3 主张“区别门目”,“以备论次”
    5.4 重视“检简公案”,绝“积滞之弊”
        5.4.1 “文书之繁,徒事勾稽,或匪切须,并从简并”
        5.4.2 案牍之法,应“执简以御繁”
        5.4.3 主张“架阁公案,以时检简”
    5.5 文书簿籍“所贵谨密”,“无容漏泄”
        5.5.1 强调“机密要切文字实封入递”
        5.5.2 要求“重害文书别库架阁”
        5.5.3 严令“时政、军机文字不得写录传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两宋时期档案编纂利用思想
    6.1 两宋时期档案编纂利用的发展
    6.2 “广摭博采”,择善而从
        6.2.1 “其《实录》、正史未必皆可据,杂史、小说未必皆无凭”
        6.2.2 不避佛道,兼容并包
        6.2.3 择善而从,兼收并蓄
        6.2.4 “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
    6.3 精审考订,“不废义理”
        6.3.1 “博采群言,旁参互证”,则真伪自见
        6.3.2 “参考群书,评其异同”
        6.3.3 考据精确,义理并重
        6.3.4 提倡“信碑而不泥碑”的辩证观
    6.4 述而不作,据实直书
        6.4.1 强调“述而不作,忠于原文”
        6.4.2 阙疑求实,据实直书
        6.4.3 主张“文、注分离”,保持文献原貌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两宋时期档案思想的时代特征与历史影响
    7.1 两宋时期档案思想的独特性
        7.1.1 士人阶层与社会档案意识的萌生
        7.1.2 理学诞生与档案思想世界的深化
        7.1.3 史学思想与档案编纂思想的共生
        7.1.4 文书管理与档案管理思想的缠融
    7.2 元明清时期对宋代档案思想的承袭
        7.2.1 档案集中管理思想的强化
        7.2.2 档案分类管理思想的发展
        7.2.3 经世致用编纂思想的承袭
    7.3 宋代档案思想对中华文明传承延续的价值发挥
        7.3.1 深邃丰富档案思想是宋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7.3.2 繁荣的档案编纂是凝结和传承宋代历史的重要载体
        7.3.3 批判继承宋代档案文化是构建当代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裴桐档案工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同时代学者的档案工作思想
        1.2.2 对裴桐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第二章 裴桐与中国档案工作的发展
    2.1 裴桐生平概述
        2.1.1 裴桐生平
        2.1.2 裴桐学术成就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档案工作创建的贡献
        2.2.1 参加中国革命,与图书资料工作结缘
        2.2.2 入职中央材料科,开创党中央的档案工作
    2.3 新中国时期对档案工作建设与发展的贡献
        2.3.1 重视档案人才培养
        2.3.2 推进档案工作法制建设
        2.3.3 推动档案馆工作发展
        2.3.4 开创少数民族档案工作
        2.3.5 持续关注档案学术研究
第三章 坚持档案工作恪守党领导的思想
    3.1 主张党的领导是档案工作发展的保证
        3.1.1 认为党的领导是档案工作性质和作用的来源
        3.1.2 提出党的重视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前提条件
        3.1.3 强调党的建设是档案工作前途的决定性因素
    3.2 提出档案工作要以政治为导向
        3.2.1 重视党在档案工作中的绝对领导地位
        3.2.2 主张践行以党方针政策为纲的工作方针
        3.2.3 要求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
    3.3 倡导档案工作要走群众路线
        3.3.1 强调树立档案工作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3.3.2 主张实行群众路线“四项并重”策略
第四章 坚持档案实体管理创新发展的思想
    4.1 档案收集工作的创新发展思想
        4.1.1 完善档案接收制度
        4.1.2 深化档案征集思想
    4.2 档案整理工作的创新发展思想
        4.2.1 创新档案分类方法
        4.2.2 重构档案编目体系
        4.2.3 提出档案鉴定新模式
    4.3 档案利用工作的创新发展思想
        4.3.1 持续更新档案利用服务理念
        4.3.2 要求扩大档案服务主体
第五章 坚持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思想
    5.1 倡导用信息观点研究档案和档案工作
        5.1.1 认为档案是一种信息源
        5.1.2 提出档案信息具有“三性”特征
    5.2 提出从广度和深度上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5.2.1 重视丰富档案信息资源的来源
        5.2.2 强调对档案信息内容进行挖掘
    5.3 主张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提供高质量档案信息服务
        5.3.1 要求档案部门参与国家信息系统建设
        5.3.2 建议“对症下药”突破影响因素限制
        5.3.3 主张运用新技术实现档案服务工作现代化
第六章 坚持档案工作人员参与历史研究的思想
    6.1 强调档案工作人员参与历史研究的必要性
    6.2 认为参与历史研究有助于促进档案工作发展
        6.2.1 提高档案工作人员工作水平
        6.2.2 解决档案“古为今用”问题
    6.3 建议采用多元路径参与历史研究
        6.3.1 主张建立健全档案馆工作为编史工作提供服务条件
        6.3.2 要求打破档案工作人员“只管不研”的旧观念
        6.3.3 倡导实行内外合作参与历史研究的思路
        6.3.4 提出结合档案管理环节参与历史研究的理念
第七章 裴桐档案工作思想的特征、地位及当代启示
    7.1 裴桐档案工作思想的特征
        7.1.1 政治导向
        7.1.2 求实创新
        7.1.3 利用为本
        7.1.4 多元融合
    7.2 裴桐档案工作思想的地位
        7.2.1 党中央档案工作理论形成的重要标志
        7.2.2 新中国档案工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7.3 裴桐档案工作思想的当代启示
        7.3.1 对档案工作发展的启示
        7.3.2 对档案工作者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裴桐大事年表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特里·库克档案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述评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特里·库克档案学思想形成背景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特里·库克的影响
    第二节 特里·库克个人经历
        一、教育背景
        二、工作经历
        三、成就简介
第三章 特里·库克的档案学思想内涵
    第一节 新来源观
        一、历史溯源及内容
        二、与传统来源观的比较
        三、对新来源观的评价
    第二节 宏观鉴定论
        一、历史溯源和内容
        二、与谢伦伯格档案鉴定思想的比较
        三、对宏观鉴定论的评价
    第三节 后保管模式
        一、历史溯源和内容
        二、与传统保管模式的比较
        三、对后保管模式的评价
    第四节 档案范式思想
        一、历史溯源和内容
        二、对档案范式思想的评价
    第五节 特里·库克档案学思想体系
        一、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
        二、思想体系的小逻辑
        三、思想体系的大联系
第四章 特里·库克档案学思想对中国档案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第一节 对中国档案理论的影响
        一、促进中国档案资源观的转变
        二、引发中国档案学范式的思考
    第二节 对中国档案实践的影响
        一、对档案资源建设的影响
        二、对档案鉴定工作的影响
        三、对档案职业人才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档案“泛化”纵横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2 档案“泛化”概述
    2.1 “泛化”与档案“泛化”
        2.1.1 对“泛化”的理解
        2.1.2 档案“泛化”的内涵
    2.2 档案“泛化”现象分类
    2.3 档案纵向“泛化”与档案横向“泛化”
        2.3.1 纵向“泛化”——“文件”的档案化
        2.3.2 横向“泛化”——档案边界的拓展
3 档案纵向“泛化”
    3.1 档案纵向“泛化”的基础
        3.1.1 档案纵向“泛化”的实践需求
        3.1.2 档案纵向“泛化”的理论支撑
    3.2 档案纵向“泛化”探析
        3.2.1 “广义文件观”与“大文件观”
        3.2.2 “非现行性”与“归档”
        3.2.3 小结:从“文件纵向运动”看档案“泛化”
    3.3 档案纵向“泛化”得与失
        3.3.1 档案纵向“泛化”之优
        3.3.2 档案纵向“泛化”之劣
4 档案横向“泛化”
    4.1 档案横向“泛化”观念基础
        4.1.1 “国家档案观”
        4.1.2 “社会档案观”
        4.1.3 档案记忆观
    4.2 档案横向“泛化”探析
        4.2.1 生活中的“档案热”现象
        4.2.2 档案资源体系扩大现象
        4.2.3 档案学术研究中的“去档案化”现象
        4.2.4 口述档案的盛行
        4.2.5 小结: 从档案边界的拓展看档案“泛化”
    4.3 档案横向“泛化”得与失
        4.3.1 档案横向“泛化”之优
        4.3.2 档案横向“泛化”之劣
5 档案“泛化”应对策略
    5.1 理性看待档案“泛化”
        5.1.1 正确认识档案“泛化”
        5.1.2 正确认识“泛化”带来的档案工作新现象
        5.1.3 正确认识“泛化”导致的档案学研究边界拓展
    5.2 加强理论探究
        5.2.1 明确相关概念间的区别
        5.2.2 树立档案“泛化”理念,避免自我构造“概念”
        5.2.3 档案“泛化”理念下的“建档”认知
    5.3 变革与创新档案工作
        5.3.1 变革档案管理体制与机制
        5.3.2 顺应档案管理范式转型
        5.3.3 创新档案工作内容与形式
    5.4 完善档案法律法规
        5.4.1 明确法定档案范围
        5.4.2 档案部门现行文件服务的合法性问题
        5.4.3 档案部门跨界合作的合法性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组织观念对档案学理论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记忆理论视阈下浙江段“运河记忆档案”构建研究[D]. 王佳佳. 浙江大学, 2020(02)
  • [2]社会现代性转型背景下档案学理论体系演进研究[D]. 韩良.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3]何鲁成档案管理思想研究[D]. 刘建秀.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4]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D]. 张燕. 上海大学, 2020(02)
  • [5]后现代档案学的理论贡献与实践影响[J]. 徐拥军,李子林,李孟秋. 档案学通讯, 2020(01)
  • [6]档案记忆观视域下雄安新区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研究[D]. 吴泽. 河北大学, 2019(04)
  • [7]两宋时期档案思想研究[D]. 万恩德. 上海大学, 2019(02)
  • [8]裴桐档案工作思想研究[D]. 廖倩文. 上海大学, 2019(02)
  • [9]特里·库克档案学思想研究[D]. 李木兰.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10]档案“泛化”纵横论[D]. 徐子娟. 苏州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组织观念对档案理论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