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学生物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中学生物说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单映[1](2021)在《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初中课堂观察研究 ——以贵阳市花溪区初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教师研究课堂的基本方法,可以起到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改善课堂教学和促进校本教研的积极作用。同时历史五大核心素养是现阶段历史教学需要培养的关键能力,初中历史要求建立以历史核心素养为重心的教学模式,去达到义务阶段全面教育的目的。研究通过问卷、一线历史教师访谈和初中历史课堂观察实践,探究落实三维目标中的历史五大核心素养初中课堂观察系统化程度,力图提出有效的策略来完善贵阳市花溪区初中的历史课堂观察环节,提高历史观课的质量和效果。经过调查花溪区初中历史教师对课堂观察和基于三维目标中历史核心素养课堂观察的认知及实施现状,发现现阶段课堂观察和历史核心素养已进入初中历史教师视野,但基于三维目标中的历史核心素养的课堂观察实施较少,教师们存在内涵理解不清、执行不规范、环节不严谨、观察没有历史学科特色等问题。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结合所在地区花溪区的实际情况,从教师个人素养、学校及教研组支持、市区教育局及教培中心的推广帮扶三个层面,提出了增强历史教师个人素养,进行课堂观察培训、创设良好的初中历史核心素养课堂观察环境、推广历史核心素养课堂观察,培养创新型历史教研人才等策略。同时从教师个人、学校出发,初步设计出一套适合贵阳市花溪区初中历史课,教师容易熟练操作的三维目标中的历史核心素养初中课堂观察环节,且在初步试验中得到一定认可和反馈。希望以此改善贵阳市花溪区基于三维目标中的历史核心素养初中课堂观察的现有问题,使得教师们更加认可课堂观察,明白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听评课,它具有更加科学的设计概念和观察环节。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金佳璐[3](2019)在《教育硕士(学科教育·生物)学位论文选题分析》文中认为我国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由设立至今经历了 20余年的发展,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培养规模也逐渐扩大,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方向也受到广泛关注。而学位论文作为硕士研究生在学习阶段最重要、所需精力最多、审核最严格的一项学术研究,是学生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也就是学生学术及教学实践能力的基本体现。学位论文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及该学科领域的学术发展水平。本文以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要求与标准、学位论文选题应依据的学科特色以及学位论文研究者应具有的研究责任和认知水平为理论假设,选择中国知网旗下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生物)的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学位论文选题的整体趋势、选题方向类目以及高校层面的比较等选题现状进行研究,从而得出了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生物)学位论文选题的特点并对其进行归因,选题的优点有:研究可行性上符合学位论文选题标准、选题的研究领域广泛并符合学科特色、选题具有一定实践性与应用价值;存在的不足之处有:在学位论文选题标准中的创新性层面上仍需优化、选题的学科研究方向存在一定的偏向性、研究者的学科理论和问题意识仍需提高;由此得出影响学位论文选题主要有高校、导师及学生三个层面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优化以及对学科教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提出了参考性建议及展望。

阎雪梅[4](2019)在《基于量规设计的中学地理说课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关注表现性评价”是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一大改革亮点,为教育中的评价活动指明了新的方向。量规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性评价工具,能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完美结合。将量规应用于地理说课评价,不仅可以契合新课标评价要求,也使得课程评价更科学、严谨,还可为说课评价提供较好的反馈。基于前人对说课评价与量规设计的研究基础,结合地理学科特性,本文归纳了量规设计原则,并构建了适于中学地理说课评价的量规,将其运用于中学地理说课现状的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结果进行处理,为提升中学地理说课提供了相应的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对国内外有关说课及量规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基本理论、研究路线及价值。针对所存在的概念不统一的现象,本文首先对说课、地理说课、地理说课评价及量规等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在新理念地理教学论、系统评价理论、多元智能评价等理论指导下,结合地理学科的特性与专家咨询,按照“教(学)什么”、“怎么教(学)”、“按什么程序教(学)”、“为什么这样教(学)”的思路确定了地理说课量规评价的五大维度,即: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理念渗透,并遴选了 17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第三,采用层次分析法为各维度指标进行了赋权,并将每个评价维度划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从而生成地理说课评价量规。指标确权的方法为:首先建立中学地理说课评价递阶层次结构模型,接着构造各层次指标的比较判断矩阵,然后通过层次单序列求出特征向量,进而得出各级指标的权重,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第四,运用生成的地理说课评价量规对选自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12篇高中地理说课稿进行评价,同时保证每篇说课稿有6位评委对其进行打分,为了尽量减少评价的主观性,在打分过程中可参考改造过后的李克特量表评定法。整合每篇说课稿的评委们对其开展的定性评价并汇总到相应的评价记录表中,并将评分数据应用模糊数学中的矩阵计算方法对其进行处理,从而得到每篇说课稿的最终得分。第五,从整体和局部两个维度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中学地理说课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中学地理教师说课的水平总体上处于良好等级,很少有不懂说课或者不会说课的现象,但存在缺乏课标指引、忽视学情分析、理论依据薄弱、目标设计不科学、教学整合不够、教学环节不完整、淡化人地观念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地理说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大提升策略:循迹教学方向,坚持课标导向;丰富理论指导,明确教学逻辑;立足学生发展,注重目标科学;开展双边互动,促进教学整合;加强素养渗透,深化人地协调。总的来说,本文基于表现性评价工具—量规的设计对中学地理说课现状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对结果进行整体和局部的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策略,这将有助于我们诊断和把握中学地理说课的现状,有利于深化地理新课程改革,促进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张月明[5](2019)在《基于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建设与实施 ——以“中学生物学课程与教学实践研究”为例》文中提出教师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对教育质量有很大影响。为提升教育质量、提高综合国力,培养卓越教师已然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同目标。2014年,我国教育部提出“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旨在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充分表明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目前,国内研究者的目光主要聚焦于卓越教师的相关政策计划、专业标准、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由相关文献可知职前教育阶段的课程建设对于卓越教师培养具有深远意义,然而有关研究大多处于理论分析层面,具体的实证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以卓越教师的重要储备力量——全日制教育硕士为授课对象,以培养中学生物学卓越教师为目标开展“中学生物学课程与教学实践研究”的课程建设和实施,旨在探索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有效途径。研究以ADDIE模型为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基于教学需求等方面的分析确定课程目标为提升教育硕士的职业道德与教育信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此基础上设计课程内容为中学生物学教育教学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开发网络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随后以某师范院校学科教学(生物)全日制教育硕士为对象实施本课程,最后通过学习者成就和学习者反馈的结果来评价本课程的实施效果。通过本研究,最终建设出一门目标明确、内容丰富的卓越教师培养课程。根据课程实施结果可知本课程取得初步成功,达到预期培养目标,学科教学(生物)全日制教育硕士在职业道德与教育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方面均有所进步和提升。因此,本课程对以培养卓越教师为目标的职前教育课程的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陈柯夫[6](2018)在《中学历史教师说课有效性的探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中学历史教师说课有效性的探究”为课题,首先分析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说明了中学历史教师说课有效性探究的必要性。在分析中学教师历史说课的研究现状之后,提出了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践归纳法、案例分析法。本课题概述了中学历史教师说课的相关理论。首先,在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界定了说课、历史教师说课和历史教师说课的有效性等概念。说课是教师或者“准教师”(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在新课程理念和相关科学理论的引领下,通过一定时间的提前准备,在相对较短时间(10-15分钟)内采用口头语言和有关的辅助形式,向同行、领导或教学研究人员阐述学科课程或课题的教学设计或得失,并与听说课者共同探讨优化教学设计的教学研究活动。历史教师说课具有其学科特点,体现历史的学科性质、学科内涵、学科品质、学科方法和学科教育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三论”是历史教师说课主要的科学理论基础。历史教师说课应遵循科学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历史专业性原则。说课可以按照说课的出发点及其与上课的时间关系等不同标准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历史教师说课一般应阐述课标、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说课反思。从说课的主体出发,有效的说课的要素包括说课的内容和说课的形式两个方面。说课的形式又包括多媒体辅助形式与语言辅助形式。这些要素共同决定历史教师说课的有效与否。本课题根据说课的要素设计调查问卷,调查中学历史教师的说课实践,分析其说课的有效程度。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中学历史教师说课中存在的问题:对历史说课的内涵和相关理论不清楚、对历史课程标准不重视、对教材分析不准确、对学情分析不清晰、对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对教学方法选择不清晰、对教学过程设计不合理、说课反思意识不强和说课形式使用不恰当。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中学历史教师说课理论知识的匮乏与学科专业素养不足、新课程改革推进深度不够与中学历史说课活动开展不足。在理论分析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文从两大方面探讨了提升历史教师说课有效性的措施:一是教育主管部门、中学学校应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与中学历史教师说课活动的开展,二是中学历史教师应强化说课理论学习与说课实践。

王会亭[7](2017)在《基于具身认知的教师培训研究》文中认为发端于新世纪之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转向内涵式发展的同时,也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而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是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共同组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师教育体系,同时,教师培训也是教师终身学习的内在需要。教师培训的质量不仅关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关乎学生的整全发展,还关乎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进步。当前,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方向推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鉴于此,近年来,教师及其培训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已将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列入我国基础教育当前改革和发展规划工作的一个重点,明确提出要“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启动了国家级层面的教师培训工作(简称“国培计划”)。与此同时,省级教师培训、县区级教师培训、校本培训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尽管教师培训备受关注与重视,但其实施效果却并不理想。教师培训即教师学习的过程,其效果深受教师培训相关行为主体的认识论的影响。当前教师培训效果不彰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源则在于对人类认知与学习本质的误解。因此,当前教师培训走出困境的重要出路就在于重新认识人类的认知和学习活动。而被誉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具身认知对于人类的认知与学习有全新的认识与把握。它认为,认知、思维、记忆、学习、情感和态度等是身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塑造出来的。从本质上来说,心智是一种身体经验,身体的物理体验制约了心智活动的性质和特征。心智基于身体、源于身体。具身认知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认知与学习发生的条件和内在机理,这正好为本研究的进行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和哲理上的依据。因此,本研究以具身认知为理论视域,以复杂性思维、关系思维为导引,以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是教师专业实践的改善为基点,以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为主线,以“不同的认知范式会对教师培训造成不同的影响为核心观点”,以问题解决为旨归,对教师培训如何走出困境进行了阐释与反思。具体而言,本论文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界定了研究中出现的核心概念,指出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章为了廓清教师培训的逻辑起点,首先阐释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实质及其发展阶段,接着勾画了何为教师的理想形象,最后分析了教师的应然素质。第二章介绍了离身认知的思想渊源、主要流派、核心观点及主要困厄,使我们对离身认知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第三章选取S大学承办的两个“国培计划”项目为研究个案,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从本体论、价值论、知识论、方法论等四个维度剖析离身认知对教师培训造成的危害。第四章首先阐述了具身认知的实质意涵及具身效应,接着介绍了具身认知产生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最后分析了具身认知的优势、局限及未来路向,使我们从本体论意义上对具知认知有一个全面、客观的把握,为具身认知理论在教师培训中的合理运用奠定基础。第五章在分析具身认知用于指导教师培训适切性的基础上,指出教师具身培训应遵循悬置与还原、体验、反思等原则,进而从本体论、价值论、知识论与方法论等四个层面阐述了具身认知对于提升教师培训质量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教师具身培训的理想范型。结语部分主要阐明离身认知与具身认知都有其价值与限度,强调要客观、辩证地对待这两种理论,并指出在运用具身认知理论观照教师培训时,要避免落入“技术至上”的窠臼。

张磊[8](2016)在《基于P-PE-PCK发展的术科教学改革研究:从理论到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术科课程成为高师院校的正式课程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然而,时至今日,术科教学仍未摆脱传统的“运动技能授受”教学模式,职前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学科教学能力发展受到挑战,术科教学改革的缓慢进程已然制约和影响着职前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术科教学改革路在何方?本研究试图将学科教学知识(即PCK)与学科教学能力(即PCA)勾连起来,以PCK作为术科教学改革的视角,旨在通过术科教学改革寻求职前体育教师PCK与PCA的发展,为职前体育教师“学会教学”目标的实现作出术科教学应有的贡献。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的研究设计,力求理论与实证、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相互关照与融合,对以下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逻辑思辨的方法对术科教学的知识论与价值论等基础问题,术科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理论匡补与澄清,从理论上对“术科教学改革为什么改,如何改”等问题给予了思考;接下来,通过对术科教学现状、P-PE-PCK现状、术科教学价值问题等三方面的实证研究,对术科教学改革的现实必要性给予了审视。实证研究首先通过对2所师范院校6位术科教师的访谈、5所高校300名体育师范生的问卷调查,进一步考察术科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其次,运用备课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基于视频的问卷调查法对2所师范院校的24名体育师范生、5所高校的300名学生、2所师范院校的300名学生分别进行了数据收集,了解职前体育教师PCK(即P-PE-PCK)状况以及术科教学在发展P-PE-PCK方面的可能性与现实效果,在此基础上运用“三角互证”对P-PE-PCK的构成要素、来源、年级差异、性别差异、学校差异等情况进行了探索与论证;第三,对2所师范院校6位术科教师和6位体育师范生进行了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对“运动技术与教学能力的关系”加以求证,厘清术科教学的价值问题;最后,通过实验研究考察了理论构建的“参与式PBL教学模式”的现实有效性和可行性,对“术科教学改革如何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践探索。实验研究阶段,分别在2所师范院校针对网球普修课、足球普修课和足球专项课进行了1项探索性教学实验和2项验证性教学实验,并在足球公体课中开展了“足球专项班学生公体课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性教学实验,从而为“术科教学的课内外改革”提供了实践依据与数据支撑:最后,对研究内容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反思,并对今后的研究给予了展望。通过以上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本研究结论如下:1、构建了“实践取向”的术科教学基础理论体系和“问题化取向”的术科教学基本理论体系。“实践取向”的术科教学基础理论体系表明,术科教学的“知识实体”为运动技术,其知识类型为“实践知识”;学习者需要以教学参与者的身份进行身体练习体验,实现运动技术的“有意义学习”;术科教师应构建“平等、合作、对话、实践、反思”的“学习场域”来保证学生体验运动技术教学过程的机会,并不断引导其思考“如何教”的问题;运动技术或者教育类课程知识不能独立支撑起现实教学,当以上两类知识结合其他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经过运用而形成PCK时,学科教学能力PCA也随即得到发展。教学是教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教学问题的过程,现实教学情境的学科教学问题解决能力成为PCK向PCA转化的中介变量。术科的教与学价值应走出“工具理性的樊篱”,不应仅限于运动技能的提高与动作示范能力的获得,而应该追求运动技术的获得之于学生更为深广的教学意义,这些意义同样需要在教学实践体验中通过不断反思获得。“问题化取向”的术科教学基本理论体系表明,术科教学目标应由运动技术的提高与—般教学能力的发展转向学科教学能力(PCA)的发展,术科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坚持适宜—量力性原则、前沿—基础性原则和职业—整合性原则,内容的组织应该走“问题化”组织策略,并借鉴问题支架或3C3R模型来设计术科教学问题;术科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术科教学方法存在着功利化倾向,并面临着有效性陷阱,术科教学方法的现代性缺席可谓术科教学方法的现实困境,术科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方向与有效性问题都应该得到追问。术科教学评价方面,传统的“技评+达标”式的考核方式是一种“去情境化”的评价,注重真实情境下问题解决能力的“片段教学或模拟上课”可作为术科教学中进行教学能力考核的真实性评价方式。术科教学模式方面,传统的“运动技能授受”教学模式应该得到扬弃,“参与式PBL术科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现实必要与理论依据。2、揭示并完善了术科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P-PE-PCK的现实状况、以及术科教学价值问题。其一,现实中术科教学面临着“常规问题”与“异常问题”。“常规问题”表现为从教学方法到教学考核,主要还是围绕提高运动技能这一目标展开。教学方法仍然以传统的“讲解+示范+练习”为主,教学考核也仍然以“技评+达标”为主。“异常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术科教师在备课环节所表现出的“备课模式”,即术科教师普遍反映由于教学经验、个人精力等原因,他们不会每天、每节课都去备课,他们会根据以前教案或者做些许修改,或者按照原来的“走”,每个时期、每个阶段上什么、怎么上他们都已了然于胸,更多的是按照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上课。二是术科教师教学考核中存在着“人为降低考核标准”这—“考核失真”问题,该问题主要受到了“学生水平、教师压力、教师态度”等方面的影响。三是术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无奈”的感受,这些“无奈”来自于“教师所说的苦衷、教学瓶颈,以及由于教学进度被打乱或者学生学习积极性问题而导致教师产生的负面情绪”。其二,P-PE-PCK发展表现出性别、年级、学校差异,总体情况不容乐观。首先,本研究首次确证了P-PE-PCK的结构要素,即P-PE-PCK由“体育学科内容知识、学生的知识、体育教学策略的知识、体育教学评价的知识、安全教学环境的知识、体育教学目标的知识”等6个维度的知识构成。其中,“关于体育教学策略的知识”在P-PE-PCK各维度中处于核心地位,最能代表P-PE-PCK的水平。其次,绝大部分P-PE-PCK总体情况以及各维度的知识情况处于“笼统或有限理解PCK”的水平,总的来看,P-PE-PCK各个维度上的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掌握情况不容乐观。P-PE-PCK各维度知识来源于9个方面,分别是“术科学习经验、实习经验与反思、个人生活经验、个人练习体验、个人反思总结、阅读专业书刊、理论课学习、作为中小学学生时的经验和课堂观察”,其中,“术科学习经验”仍是P-PE-PCK的主要来源。P-PE-PCK各维度知识表现出一定的年级差异。一般高校与“985、211”高校之间的P-PE-PCK并不存在差异,而师范院校与综合性大学之间的P-PE-PCK存在差异,师范院校的P-PE-PCK要更好一些。就性别而言,男生与女生之间在PCK各维度以及总体PCK上均具有差异,在平均水平上,女生PCK要高于男生PCK。其三,术科教学价值表现为“技术理解”。传统的术科教学价值取向是“技术记忆”式的,教师和学生追求的是运动技术的巩固与熟练。经由扎根理论,本研究首次提出了“技术理解”这一概念,并形成了两个扎根理论,一是术科教学价值体现为技术理解,按照程度可以划分为记忆性理解和创造性理解,其中,记忆性理解表现为掌握运动技术,创造性理解体现为提炼运动技术的教学意义,表现在“关于运动技术本身知识点的认知、关于运动技术价值的认知、关于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的认知、关于学生对运动技术理解能力的认知、关于教学安全的认知、关于运动技术教学策略的认知”等几个方面;二是不同程度的技术理解对于教学有着不同的意义。首先,没有技术便没办法进行教学;其次,仅仅是记忆性理解也不足以进行教学;最后,当对运动技术达到创造性理解程度时,便可以进行教学。加深技术理解的途径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教学实践、反思总结、练习、课堂观察、书本知识学习”等6个方面。3、证实了“参与式PBL术科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其一,问题化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与教学方法具有可行性。术科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加以问题化处理,并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对这些问题加以课前或现场的解决,足球与网球的教学实验证实这些做法是可行的。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问题化设置可以是课前布置和设置的,也可以是课上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生成的;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问题化也可以是任务式的,如课前在给下节课参与教学的学生布置的任务,以及课堂上让各自小组完成创新性练习方式的设计,这既是对教学内容“如何教”问题的设置,也是给每个小组分配的任务。其二,“模拟上课”的教学能力考核方式具有可行性。本研究的教学实验中所采用的教学能力考核方式是模拟上课,其中,在足球和网球普修课中采用的是“个人模拟上课”,在专项课中则是采用了“小组模拟上课”的形式,并运用自编的《基于观察的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评价量规》对模拟上课的情况进行了评价。教学实验表明,运动技能考核与教学能力考核可在教学考核时同时展开,并且可以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当然,这需要教师之间的积极配合。其三,参与式PBL术科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首先,足球与网球教学实验的实验结果证实了该教学模式在发展学生相关运动技术、PCK与学科教学能力方面相较于传统教学具有更好的效果,这是其内部效度的体现;其次,该教学模式在网球普修课、足球普修课与足球专项课上的实施所取得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则表明该教学模式具有良好的外部效度;可推广性的另一支撑便是该教学模式所采用的PBL教学方法与教学能力考核的可行性也在教学实验中得到了证实。4、拓展了高师院校发展学生教学能力的新途径,即“术科专项班学生公体课教育实习模式”。当前术科教学与教育实习在发展学生教学能力上所反映出的共有问题便是学生教学实践机会少,专项班学生在公体课上进行教育实实这一思路为这一问题解决提供了可能,进而为构建“术科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提供了思想来源与实践准备。“术科专项班学生公体课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性实验,初步证实了这一教育实习模式在发展体育师范生“关于学生的知识与关于体育教学策略的知识”等PCK维度知识与教学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高师院校可以把公共体育课堂作为实习基地,由专业课任课教师或者专业课与公体课任课教师共同承担实习指导教师,这样一来,体育师范生体验真实教学的机会便会明显的增加。从现实来看,该教育实习模式在高师院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也应该成为教育实习模式的重要补充形式。

张振铭[9](2014)在《生物专业师范生说课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培养师范生的"说课"能力是适应新的形势要求而提出的新的教学任务。高等师范院校开展师范生"说课"能力培养工作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文在介绍说课定义、说课能力培养的意义以及说课内容的基础上,探讨了生物师范生说课能力培养的模式,本文将对开展生物师范生说课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申晓娜[10](2014)在《“细胞膜—系统的边界”说课的同课异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理念与新目标为生物课程的教学打开了新的一页,各个中学都加大了对生物科目教学的重视。对生物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说课这一教研活动正好符合这种要求。说课是备课与讲课的桥梁,说课是说者向听评者讲述自己教学思想的一种方式,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关于高中生物课程说课这一研究点,从听评者的不同身份进行研究的还不多,本文就是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中的“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针对不同的听评者说课来展开研究,分析说课的同课异构。本论文的主要结构框架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意义、方法以及流程。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研究法和访谈调查法。第二部分,研究背景和现状。主要分析说课这一教学活动的发展演变过程及生物科目说课的产生以及目前的研究状况。第三部分,说课的理论探讨。主要探讨了说课的含义、特征、误区及对策,说课的一般形式以及说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四部分,同课异构理论。主要探讨了同课异构的内涵、理论基础、原则及实践价值。第五部分,以生物课程”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为课例,分析针对不同身份的听评者说课的五种形式。即针对针对学校领导的说课----汇报性说课、针对教研组人员的说课----研究性说课、针对新教师的说课----示范性说课、针对竞赛评委的说课----评价性说课、针对面试考官的说课----试讲性说课。分析五种说课形式的异同点。第六部分,结论与讨论。

二、中学生物说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生物说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初中课堂观察研究 ——以贵阳市花溪区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课堂观察
        2.历史核心素养
    (二)相关理论依据
        1.课堂观察理论
        2.历史课程标准
二、基于历史核心素养课堂观察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问卷调查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问卷设计
        4.问卷发放
    (二)一线教师访谈
        1.访谈目的
        2.访谈对象
        3.访谈提纲设计
        4.访谈的实施
    (三)调查数据分析
        1.问卷分析
        2.访谈分析
三、基于历史核心素养初中课堂观察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1.课堂观察实施度较差
        2.初中课堂观察缺乏历史课程特点
        3.三维目标中的历史核心素养初中课堂观察未形成系统
    (二)成因分析
        1.初中历史教师素养发展不成熟
        2.历史课程课堂观察实施环境不完善
        3.市区教育局、教培中心推广及支持力度不够
四、历史核心素养初中课堂观察的改进策略及环节设计
    (一)改进策略
        1.增强历史教师个人素养,进行课堂观察培训
        2.创设良好的初中三维目标历史核心素养课堂观察环境
        3.推广历史核心素养课堂观察,培养创新专业历史人才
    (二)环节设计
        1.课前背景
        2.课前会议
        3.课中观察
        4.课后会议
    (三)环节设计的实施及效果分析
        1.实施背景
        2.实施过程
        3.效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初中历史教师基于三维目标的历史核心素养课堂观察调查问卷
附录二 初中历史教师基于三维目标中的历史核心素养课堂观察现状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三 贵阳市花溪区 S 中学历史观察组基于历史核心素养初中课堂观察 设计环节初步试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堂观察记录表
致谢

(3)教育硕士(学科教育·生物)学位论文选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相关概念界定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生物)学位论文选题的要求与价值
    第一节 学位论文选题应是具有研究可行性的真问题
        一.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具有规范性
        二.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具有可行性
        三.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具有问题性
        四.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具有创新性
    第二节 学位论文选题应适应本学科的学科特色
        一. 学科教学专业学位的源起与发展
        二. 学位论文选题应立足于本学科的学科定位
        三. 学位论文选题应面向本学科的学科研究方向
        四. 学位论文选题应结合本学科所面临的发展困境
    第三节 学位论文选题应体现研究者的研究责任和认知水平
        一. 研究者对于学科问题的感性认知
        二. 研究者对于学科问题的理性认知
    第四节 对学位论文选题研究的价值
        一. 学位论文质量是学科学术队伍建设水平的体现
        二. 学位论文质量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体现
第二章 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生物)学位论文选题的状况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 样本的选取
        二. 研究类目的设计
        三.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节 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生物)学位论文选题的整体趋势分析
        一. 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生物)学位论文学位授予年度及单位的分析
        二. 学位论文选题的类型:偏重于应用调研型研究
        三. 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地域:围绕研究者自身所处地区
    第三节 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生物)学位论文选题方向的类目分析
        一. 学位论文选题研究领域的可视化分析
        二. 一级类目分析:学位论文选题方向偏重于基础教育教学研究 38三. 课程类二级类目分析:学位论文选题方向偏重于课程的实践
        四. 教学类二级类目分析:学位论文选题偏重于对“教”的研究
    第四节 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生物)学位论文选题的高校层面比较
第三章 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生物)学位论文选题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生物)学位论文选题的优点
        一. 研究可行性上符合学位论文选题的标准
        二. 选题的研究领域广泛并符合学科特色
        三. 选题具有一定实践性和应用价值
    第二节 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生物)学位论文选题的不足
        一. 创新性层面仍需优化
        二. 选题的学科研究方向存在偏向性
        三. 研究者的学科理论及问题意识仍需深化
    第三节 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生物)学位论文选题的影响因素
        一. 高校层面对优化学位论文选题的促进作用
        二. 导师层面对优化学位论文选题的引导作用
        三. 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是优化学位论文选题的基础
第四章 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 对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提升的思考及建议
        一. 正确理解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标准要求
        二. 结合教育实践提高研究者的问题研究意识
        三. 学习有关学位论文选题与写作指导方面的知识
    第二节 对保障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及建议
        一. 把握教育硕士培养中的实践应用导向
        二. 注重师资队伍的优化
        三. 建立政府、高校、社会一体的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第三节 对学科教学专业学位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一. 明确并把握学科定位
        二. 拓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研究方向
        三. 认识并解决学科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基于量规设计的中学地理说课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说课深化了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诉求
        1.1.2 说课契合了地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1.1.3 说课迎合了提高地理课堂效率的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案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2 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说课
        2.1.2 地理说课
        2.1.3 地理说课评价
        2.1.4 量规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新理念地理教学论
        2.2.2 系统评价理论
        2.2.3 多元智能评价理论
    2.3 小结
3 地理说课评价的量规设计
    3.1 设计原则
        3.1.1 地理性
        3.1.2 科学性
        3.1.3 互异性
        3.1.4 可操作性
    3.2 设计程序与步骤
        3.2.1 评价指标的遴选
        3.2.2 评价指标的赋权
        3.2.3 评价等级的确定
        3.2.4 评价量规的生成
        3.2.5 量规的使用说明
    3.3 小结
4 基于量规设计的中学地理说课活动评价
    4.1 课例选取
    4.2 评价过程
    4.3 评价结果
        4.3.1 局部统计分析
        4.3.2 整体统计分析
    4.4 中学地理说课现状分析
        4.4.1 注重教材分析,但缺乏课标指引
        4.4.2 呈示主观课堂,但忽视学情分析
        4.4.3 实践操作充分,但理论依据薄弱
        4.4.4 目标层次分明,但科学设计不足
        4.4.5 侧重教法指导,但教学整合不够
        4.4.6 把握教学重点,但缺少过渡总结
        4.4.7 贯彻课改理念,但淡化人地点拨
    4.5 小结
5 中学地理教师说课活动提升策略
    5.1 循迹教学方向,坚持课标导向
    5.2 丰富理论指导,明确说教逻辑
    5.3 立足学生发展,注重目标科学
    5.4 开展双边互动,促进教学整合
    5.5 加强素养渗透,深化人地协调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基本结论与创新之处
        6.1.1 基本结论
        6.1.2 创新之处
    6.2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6.2.1 不足之处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基于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建设与实施 ——以“中学生物学课程与教学实践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卓越教师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
        三、课程建设
    第二节 卓越教师培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卓越教师相关政策或计划
        二、卓越教师专业标准
        三、卓越教师的培养模式与方法
        四、卓越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
        五、卓越教师培养的课程建设
        六、文献研究总结
第三章 “中学生物学课程与教学实践研究”课程设计
    第一节 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ADDIE模型
        二、深度学习路线(DELC)
    第二节 课程设计思路
        一、分析
        二、设计
        三、开发
        四、实施
        五、评价
第四章 课程实施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 课程框架和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框架
        二、课程实施方案
    第二节 课程实施结果分析
        一、学习者的课程反馈结果分析
        二、学习者学科知识掌握情况结果分析
        三、档案袋评价结果分析
        四、教学实践活动结果分析
    第三节 访谈结果分析
        一、职业道德与教育信念方面
        二、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方面
第五章 结论、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一、建设出一门目标明确、内容丰富的卓越教师培养课程
        二、课程取得初步成功,达到预期培养目标
        三、“中学生物学课程与教学实践研究”课程对于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 反思
    第三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学生物学课程与教学实践研究”课程调查前测问卷
    附录二: “中学生物学课程与教学实践研究”课程调查后测问卷
    附录三: 访谈提纲
    附录四: “中学生物学中的教育价值”演讲稿示例
    附录五: 教学设计局部示例
    附录六: 课堂观察结果示例
后记

(6)中学历史教师说课有效性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依据
    (二) 研究意义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和思路
    (五) 探讨的重点
一、说课概述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二) 说课的理论基础
    (三) 说课的原则
    (四) 说课的类型
    (五) 说课的内容
    (六) 历史教师说课的要素
二、中学历史教师说课有效性现状的调查
    (一) 问卷调查对象
    (二) 问卷调查设计
    (三)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四) 中学历史教师说课有效性不足的问题和原因
三、提升中学历史教师说课有效性的措施
    (一) 教育主管部门、中学学校应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与开展说课活动
    (二) 中学历史教师应强化说课理论学习与说课实践
四、说课案例——初中历史《美国南北战争》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二) 学情分析
    (三) 教学目标
    (四) 教法学法
    (五) 教学过程
    (六) 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具身认知的教师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目标与问题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教师培训的始基:对教师专业发展、理想形象及素质的理解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实质及其阶段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第二节 教师的理想形象--反思性实践者
        一、教师形象概述
        二、教师的理想形象:从教学技术员到反思性实践者的转向
    第三节 教师的素质
        一、教师素质的内涵
        二、教师素质的结构
第二章 渊源、流派与困厄:对离身认知的审视
    第一节 离身认知的思想渊源
        一、身心二元论
        二、功能主义
        三、思想语言假说
        四、图灵测试
    第二节 离身认知的主要流派与困厄
        一、符号计算主义
        二、联结主义
        三、离身认知的困厄
第三章 教师离身培训的缺陷:来自现场的调查
    第一节 教师培训个案介绍
        一、S大学的基本情况
        二、S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的基本情况
        三、本研究中的教师培训项目简介
    第二节 教师离身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本体论:身心分离
        二、价值论:为什么培训
        三、知识论:培训什么——学科本位
        四、方法论:怎样培训
第四章 认识“第二代认知科学”:对具身认知的探讨
    第一节 具身认知的内涵与效应
        一、具身认知的内涵
        二、具身效应
    第二节 具身认知产生的基础
        一、哲学基础
        二、心理学基础
    第三节 具身认知的优势、局限与未来进路
        一、具身认知的优势
        二、具身认知的局限
        三、具身认知的未来进路
第五章 超越与贡献:具身认知在教师培训中的运用
    第一节 具身认知用于指导教师培训的适切性
        一、把“人”当作“人”
        二、缄默知识习得的主要途径
        三、契合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
    第二节 教师具身培训的主要原则
        一、悬置与还原
        二、体验
        三、反思
    第三节 具身认知在教师培训中的价值体现
        一、本体论:身心一体
        二、价值论:为什么培训
        三、知识论:培训什么——问题中心
        四、方法论:怎样培训
    第四节 教师具身培训的范例——合作教学
        一、合作教学的涵义与缘起
        二、合作教学的典型模式
        三、合作教学高度契合教师具身培训的理念与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8)基于P-PE-PCK发展的术科教学改革研究:从理论到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问题与设计:研究概述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术科教学改革尚未找到它的“伽利略”:追问现实的紧迫性
        1.1.2 师范教育面临着专业化的固有风险:拷问策略的合理性
        1.1.3 PCK理念的倡导与发展:叩问理论的可行性
        1.2 研究问题的阐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P-PE-PCK
        1.4.2 术科
        1.4.3 教学
        1.4.4 教学改革
        1.5 论文结构与创新
        1.5.1 论文结构
        1.5.2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术科教学改革研究进展
        2.1.1 我国术科教学改革研究的不同范式表达
        2.1.2 国外术科课程与教学的特点
        2.1.3 小结
        2.2 国内外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状况
        2.2.1 我国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状况
        2.2.2 国外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状况
        2.2.3 小结
        2.3 国内外“师范生PCK”的研究进展
        2.3.1 国内外PCK研究概况
        2.3.2 师范生PCK的现实发展状况
        2.3.3 师范生PCK的发展途径
        2.3.4 师范生PCK的测量方法
        2.3.5 PCK与教学能力的关系
        2.3.6 P-PE-PCK的研究状况
        2.3.7 小结
        2.4 文献总结
    3 研究设计与过程
        3.1 研究的总体思路
        3.2 研究策略与方法
        3.2.1 量化研究策略与具体方法
        3.2.2 质性研究策略与具体方法
        3.2.3 混合研究策略
        3.3 研究工具
        3.3.1 量化研究工具
        3.3.2 质性研究工具
        3.4 数据收集与处理
        3.4.1 数据收集
        3.4.2 数据编码
        3.4.3 数据处理
        3.5 研究过程
        3.5.1 前期准备
        3.5.2 实施过程
        3.5.3 后期整理
        3.6 研究的信度、效度与伦理
        3.6.1 质性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3.6.2 实验研究的效度
        3.6.3 研究者角色
        3.6.4 伦理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术科教学改革的理论准备
    4 理论基石:术科教学理论基础的匡补与诠释
        4.1 术科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薄弱
        4.1.1 术科课程与教学的知识论基础与价值论基础的论述较少
        4.1.2 术科课程与教学长期存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割裂”现象
        4.1.3 运动技术的教育学意义被遮蔽
        4.2 术科课程与教学的知识论基础
        4.2.1 知识论基础论域
        4.2.2 术科教学的“知识性怀疑”:从“学科”与“术科”之争谈起——回答术科课程“有没有知识传授”的问题
        4.2.3 运动技术:术科课程知识的本体论追问——回答术科课程知识“是什么”的问题
        4.2.4 实践知识:术科课程知识的身体与实践维度——回答术科课程知识“是什么类型知识”的问题
        4.2.5 作为参与者的身体练习体验:术科课程知识的学习方式——回答术科课程知识“如何学”的问题
        4.2.6 学习场域:术科课程知识“体验学习”何以可能——回答术科课程知识“如何教”的问题
        4.2.7 CK、PCK与PCA: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
        4.2.8 现实情境的教学问题解决过程:PCK向PCA转化的机制问题
        4.3 术科教学的价值论基础
        4.3.1 价值论基础论域
        4.3.2 术科教学的价值判断
        4.3.3 术科教学的价值取向
        4.4 小结
    5 理论方向:术科教学基本问题的检讨与澄清
        5.1 术科教学基本问题的论域与论说方式
        5.1.1 术科教学基本问题的论域
        5.1.2 术科教学基本问题的论说方式
        5.2 术科教学目标的取向问题
        5.2.1 术科教学目标的实然取向
        5.2.2 术科教学目标的应然取向
        5.3 术科教学内容的改造问题
        5.3.1 术科教学内容的选择、整合与呈现问题
        5.3.2 术科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继承与发展
        5.3.3 “术科教学内容问题化”组织策略:内涵与组织方式
        5.4 术科教学方法的发展问题
        5.4.1 传统术科教学方法的功利与有效问题
        5.4.2 现代术科教学方法的多元与缺席问题
        5.4.3 术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追问”
        5.5 术科教学评价的优化问题
        5.5.1 传统术科教学评价的“去情境化”问题
        5.5.2 术科教学评价方式的现代转向
        5.5.3 术科教学多元评价方案
        5.6 术科教学模式的改进问题
        5.6.1 传统“运动技能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5.6.2 “参与式PBL术科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
        5.7 小结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术科教学改革的现实必要与实践探索
    6 教学发展必要:基于混合研究的术科教学状况的再揭示
        6.1 调查方案的设计与样本选取情况
        6.1.1 术科教学状况调查问卷的编制与调查对象的情况
        6.1.2 术科教师教学观念访谈提纲的设计与访谈对象的情况
        6.2 基于“问卷调查法”的术科教学状况
        6.2.1 术科教学方法使用情况
        6.2.2 术科教学反馈情况
        6.2.3 术科教学考核情况
        6.2.4 体育师范生的术科学习情况
        6.3 基于“访谈法”的术科教学状况
        6.3.1 术科教师形成的“备课模式”
        6.3.2 术科教学普修与专选目标的“各异”
        6.3.3 术科教师教学方法使用的“多样”
        6.3.4 术科教学考核的“异常”
        6.3.5 术科教师教学中的“无奈”
        6.4 小结
    7 知识发展必要:基于混合研究的术科教学效果P-PE-PCK问题初探
        7.1 P-PE-PCK的测量工具:借鉴与编制
        7.1.1 备课法的借鉴与使用
        7.1.2 基于视频—问卷调查法的借鉴与使用
        7.1.3 P-PE-PCK调查问卷的编制与使用
        7.2 基于“备课法”的P-PE-PCK:构成要素与来源
        7.2.1 P-PE-PCK的构成要素
        7.2.2 P-PE-PCK的来源
        7.3 基于“视频—问卷调查法”的P-PE-PCK:维度得分与年级特征
        7.3.1 P-PE-PCK总体得分情况和各个维度得分情况
        7.3.2 P-PE-PCK的年级差异
        7.3.3 P-PE-PCK的性别差异
        7.3.4 不同类型学校之间P-PE-PCK差异
        7.4 基于“问卷调查法”的P-PE-PCK:维度验证与拓展
        7.4.1 P-PE-PCK各维度与总体PCK的相关关系
        7.4.2 P-PE-PCK各维度的具体表现
        7.4.3 P-PE-PCK各维度的年级、性别差异
        7.5 基于“三角互证”的P-PE-PCK的结构:要素、关系与特征
        7.5.1 P-PE-PCK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
        7.5.2 P-PE-PCK的学校、年级、性别差异
        7.6 小结
    8 价值发展必要:基于扎根理论方法的术科教学价值再求证
        8.1 术科教学价值的认识回顾
        8.2 对术科教学价值认识的破解:扎根理论的尝试
        8.2.1 扎根理论概述
        8.2.2 访谈资料的收集
        8.2.3 访谈资料的编码
        8.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8.3 核心类属分析
        8.3.1 技术认知的维度
        8.3.2 加深技术认知的途径
        8.3.3 技术认知程度与教学的关系
        8.4 理论发现:“技术理解”
        8.4.1 “技术理解”的含义
        8.4.2 “技术理解”的维度
        8.5 扎根理论的形成:术科教学价值论
        8.6 小结
    9 实践探索:参与式PBL术科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9.1 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9.1.1 教学预实验的开展
        9.1.2 教学能力测评工具的确定
        9.1.3 教学问题解决能力测评方案的确定
        9.2 实验研究一:A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普修)“参与式PBL教学模式”探索性实验
        9.2.1 实验方案
        9.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9.2.3 实验一结论
        9.3 实验研究二:D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参与式PBL教学模式”验证性实验
        9.3.1 实验方案
        9.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9.3.3 实验二结论
        9.4 实验研究三:D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项)“参与式PBL教学模式”验证性实验
        9.4.1 实验方案
        9.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9.4.3 实验三结论
        9.5 实验研究四:D高校“足球专项学生公体课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性实验—“术科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初探
        9.5.1 实验方案
        9.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9.5.3 实验四结论
        9.6 小结
第四部分 回眸与远眺:总结、反思与展望
    10 结论与建议
        10.1 结论
        10.2 建议
        10.2.1 术科课程与教学理论建设建言
        10.2.2 术科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建言
    11 研究反思与展望
        11.1 研究反思
        11.1.1 研究样本的代表性与数量性问题
        11.1.2 研究过程的规范性与科学性问题
        11.1.3 研究程度的深入性与全面性问题
        11.2 研究展望
        11.2.1 研究趋势分析
        11.2.2 后续研究构想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生物专业师范生说课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培养说课能力的意义
    (一) 说课可提高生物师范生把握新课标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二) 说课能提高生物师范生的教育理论水平
    (三) 说课能训练生物师范生的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说课的内容
    (一) 说课题
    (二) 说教材, 一般要说清以下几点:
        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 说编者意图。
        3. 说教学目标。
        4. 说重点难点。
        5. 说教材处理。
    (三) 说教法
    (四) 说学法
    (五) 说教学程序
    (六) 说板书设计
三、培养生物师范生说课能力的模式探讨
    (一) 生物教学论课程中培养说课能力。
    (二) 在中学生物实验研究课中培养说课能力。
    (三) 在生物教育实习过程中培养说课能力。
    (四) 通过说课专题讲座和说课竞赛培养说课能力。
    (五) 加强学生理论学习。
    (六) 专业教师辅导。
    (七) 学生自主训练。
    (八) 实践巩固提高。

(10)“细胞膜—系统的边界”说课的同课异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访谈调查法
    1.5 研究的流程
第二部分 说课的研究背景与现状
    2.1 说课研究缘起
        2.1.1 起源阶段
        2.1.2 推广阶段
        2.1.3 演变阶段
    2.2 生物说课的产生
    2.3 生物学科说课研究现状
    2.4 生物学科说课存在的问题
    2.5 说课作为一种教研形式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 说课的基本理论
    3.1 说课概念的界定
    3.2 说课的特征
        3.2.1 说课基础的科学性
        3.2.2 说课目的的预见性
        3.2.3 说课过程的互动性
        3.2.4 说课形式的灵活性
    3.3 说课的一般误区
    3.4 优化说课的对策
第四部分 同课异构理论探析
    4.1 “同课异构”的内涵
    4.2 “同课异构”的理论基础
        4.2.1 智能结构多样性
        4.2.2 比较研究方法
        4.2.3 教师专业化成长观点
    4.3 “同课异构”遵循的原则
        4.3.1 开放性原则
        4.3.2 真实性原则
        4.3.3 创新性原则
        4.3.4 目的性原则
        4.3.5 统一性原则
    4.4 “同课异构”的实践价值
第五部分 说课的五种形式分析
    5.1 针对学校领导的说课----汇报型说课
    5.2 针对教研组人员的说课----研究性说课
    5.3 针对新教师的说课----示范性说课
    5.4 针对竞赛评委的说课----评价性说课
    5.5 针对面试考官的说课----试讲性说课
    5.6 五种形式说课的共同点和区别
        5.6.1 五种形式说课的共同点
        5.6.2 五种形式说课的区别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中学生物说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初中课堂观察研究 ——以贵阳市花溪区初中为例[D]. 单映.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教育硕士(学科教育·生物)学位论文选题分析[D]. 金佳璐.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4]基于量规设计的中学地理说课评价研究[D]. 阎雪梅.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基于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建设与实施 ——以“中学生物学课程与教学实践研究”为例[D]. 张月明.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6]中学历史教师说课有效性的探究[D]. 陈柯夫.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7]基于具身认知的教师培训研究[D]. 王会亭. 苏州大学, 2017(04)
  • [8]基于P-PE-PCK发展的术科教学改革研究:从理论到实践[D]. 张磊.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9]生物专业师范生说课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J]. 张振铭.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4(20)
  • [10]“细胞膜—系统的边界”说课的同课异构探讨[D]. 申晓娜. 河北师范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中学生物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