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VC6中使用OLEDB接口访问数据库(论文文献综述)
汪林[1](2017)在《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参数化设计平台的研发》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高处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专业高空作业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而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已成为其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高空作业设备之一,因此实现对该类产品的快速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以江苏东迈重工的ES3246型自行走式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为研究基础,以VC++为开发工具,融合了 SolidWorks、ANSYS、Access等软件的部分功能,构建了一款集参数化模型设计、自动装配、仿真分析与数据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的参数化设计平台。主要工作如下:(1)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参数化设计平台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首先,对参数化设计平台的功能需求进行分析,确定整体设计思路及功能模块;然后,进行具体功能模块的划分,并确定各功能模块的实现方案;最后,对平台的整体设计流程进行规划。(2)实现平台的产品结构设计功能。对ES3246型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的SolidWorks三维模型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利用VC++对SolidWorks进行二次开发,通过对SolidWorks API函数的调用编程,实现整个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的装配体模型的参数化建模。使用户能够在平台界面上修改相关参数,以实现新模型的后台自动生成。(3)实现平台对产品关键零部件的静力分析功能。对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的结构和受力进行分析计算,确定危险零部件及载荷;利用VC++对ANSYS进行二次开发,通过对APDL命令流的修改和调用,实现对危险部件静力学分析的全过程。使用户能够在平台界面上对分析过程中的参数进行设置,并实现静力分析全过程的自动分析。(4)实现平台对产品各类数据的管理。应用Microsoft Access建立参数化设计平台的数据库,并利用VC++的ADO访问技术实现了参数化设计平台与数据库之间的互联,对整个平台的各类数据信息进行整合,方便用户对相关的资料进行调用和查询。
常艳华[2](2015)在《基于数据驱动模拟电路故障预测算法实现与软件开发》文中提出据统计,电子设备中80%的故障来自模拟电路,因此,模拟电路的故障预测研究成为提高电子设备可靠性的关键。在故障预测领域,基于数据驱动的故障预测方法是一种使用较为广泛的预测方法,主要是利用设备的仿真数据、故障注入数据等,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算法进行趋势预测。自回归预测模型(AR)具有建模简单、计算快捷的优点,灰色模型所需建模数据量少、预测精度高,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对故障预测软件的总体设计及关键模块实现做了深入研究,具体的研究工作有:1.预测软件总体框架设计。将预测软件划分为故障预测、数据库管理、界面服务、用户权限管理四个功能模块。在VC++6.0平台下,对软件中的数据流向进行设计,并以属性表单和属性页完成功能模块的集成。2.实现了基于数据驱动的故障预测算法。故障预测算法是预测软件的核心,本文根据自回归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模型以及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的建模步骤,完全采用C++标准库函数进行算法编程和接口设计,没有涉及到与MFC相关的函数库,使得本文实现的预测算法的调用不局限于具体的操作系统,增加了预测算法在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移植性以及不同环境中的复用性。3.实现了故障预测软件平台的开发。首先,按照第三范式的要求设计了服务器端数据库,在软件里面采用ADO的连接方式访问数据库,实现了对故障信息、预测结果等数据的存取;其次,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对各个功能模块所使用的方法和类进行设计和封装,整个软件平台的搭建基于MFC对话框的开发方式进行,充分利用了MFC提供的控件以及Visio ActiveX图形化开发控件,达到人机交互友好的目的。4.预测软件的测试验证。以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实测数据以及Sallen-key模拟电路仿真数据为测试验证实例,通过将实际的电路剩余使用寿命(Remain Useful Lifetime,RUL)和软件预测的RUL作比较,结果表明软件对模拟电路的RUL具有很高的预测精度,可以为电路系统的健康管理提供实时可靠的理论依据。
郇峰[3](2015)在《采掘运装备CAD集成设计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采掘运装备,包括采煤机、刮板输送机、提升机以及掘进机,是实现煤矿大规模综采的关键装备,加快其设备的研发速度,直接影响煤矿生产的效率和经济效益。论文基于对国内外CAD集成设计系统研究动态的分析,讨论了采掘运装备CAD集成设计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而提出了本文研究内容。利用UG软件,对采煤机、刮板输送机、提升机、掘进机进行参数化建模,并利用相关的二次开发工具,建立了四种机型的参数化CAD系统,实现其零件的参数化建模,加快了其零件生成与修改的速度。通过COM组件技术,ASP网络技术,以及IIS服务器等,完成CAD在线集成系统设计。用户在客户端通过浏览器访问服务器,输入参数并提交请求通过IIS传递给服务器,服务器调用COM组件以及UG软件的相关组件,完成参数化建模,并将生成的模型返回给客户端,用户可以保存该参数化模型,实现采掘运装备零件的远程参数化建模,进一步提高其设计效率。为了使采掘运装备CAD系统更加全面,建立零件库,包括DWG工程图浏览以及查询。利用ActiveX控件技术,实现在网页上对DWG工程文件的放缩、旋转、打印、下载等操作,可以使设计人员更快的把握零件的结构及表面精度。零件库系统使设计人员在完成参数化建模后,更快投入生产,缩短设计的周期。本文设计的采掘运装备CAD集成设计系统,可为煤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CAD资源,以便于数据查询和提高设计效率。
王明广[4](2013)在《矿用胶轮车前轮工作制动器端盖、压盘参数化设计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用胶轮车是煤矿井下重要的辅助运输设备之一,越来越多的在煤矿井下被推广和应用。工作制动器是矿用胶轮车制动系统的主要部件,用来阻碍矿用胶轮车的运动或运动趋势,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起到降速或停车作用,工作制动器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到车辆的整体性能。本课题以矿用胶轮车前轮工作制动器的端盖和压盘(以下简称端盖和压盘)为研究对象,以CAXA电子图板二次开发平台EBADS为支撑,以Microsoft Visual C++6.0软件(以下简称为VC++6.0)为二次开发环境,利用C++语言作为二次开发语言,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主要进行了如下方面的研究:第一,对矿用胶轮车前轮工作制动器进行整体结构分析,提取端盖和压盘的结构形状与特征,保留原型的尺寸关系和约束关系,确定参数化设计的变量,建立压盘和端盖参数化的数学模型。第二,研究Access数据库使用技术,建立端盖和压盘中的O形密封圈沟槽尺寸的数据表等,利用ADO数据库访问技术和SQL查询语言进行数据库的访问和调用。第三,在VC++6.0软件生成的应用程序框架中,利用C++语言编写端盖和压盘的参数化设计绘图程序,并对应用程序进行编译连接和调试等。第四,采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设计方法完成整个系统的界面设计(添加菜单、对话框以及快捷键等资源),通过应用接口程序模块集成到CAXA电子图版中,最终形成矿用胶轮车前轮工作制动器端盖和压盘参数化设计绘图系统。第五,压盘的静力学分析在Pro/E建立压盘的三维模型,然后导入ANSYS中进行静力分析,验证压盘设计的合理性。本系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于结构相似、尺寸不同的同一类型的矿用胶轮车前轮工作制动器,在对端盖和压盘设计的时候,只需输入设计的关键尺寸参数,端盖或压盘的工作图及简图就能快速的在CAXA电子图板中绘制出来,很大程度地改善了对端盖和压盘修改和设计的手段,提高了设计的柔性和设计数据的重复利用等,从而提高了端盖和压盘的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开发这套系统程序对矿用胶轮车工作制动器的系列化、标准化与规范化设计都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李汪蔚[5](2010)在《GSM/GPRS手机自动测试系统的分析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对手机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GSM/GPRS手机的监督检测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本文主要研究的是GSM/GPRS手机自动测试系统的分析与实现。文中简单概述了本文选题的意义、背景和本文的基础理论技术,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制定系统软件开发的整体流程和本系统的主要模块。最后给出了各个模块的具体实现包括手机的收样模块、试验的查询模块、通过GPIB总线远程控制综合测试仪CMU200的初始化模块、CMU200与手机和服务器三者之间建立连接模块。采用ADO技术以及VC中操作MSWord技术实现了测试报告生成模块。同时给出了通过*OPC命令实现线程之间的同步、手机TRP和TIS两项测试指标测试方法的详细实现。
朱峰[6](2008)在《多功能辊缝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连铸机导向辊正确的开口度和辊位不仅提高了铸机的作业率,而且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铸坯表面的质量。为了能及时可靠地检测和调整导向辊的开口度和辊位,防止铸坯出现鼓肚或裂纹,甚至拉矫机打滑,铸坯不走而断浇等严重情况的发生,连铸机必须配备性能可靠,功能齐全的辊缝检测系统。本文内容即为多功能辊缝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对处于下位机的辊缝检测仪的设计,本文根据辊缝检测系统的运行环境、被检测参数的不同特征,设计了各种被检测参数的检测方案,选定了传感器、CPU芯片、数据存储芯片和数据传送芯片等的种类和型号,并设计了各种芯片之间的接口电路;对处于上位机的数据处理软件的设计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利用可视化的编程环境Visual C++和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从工业控制上位机软件的特点出发,初步完成了一套适用于辊缝检测系统的上位机应用软件,实现了辊缝检测预设值输入、控制、绘图以及检测结果显示和历史数据显示等功能。本文为实际工业过程中的辊缝检测仪的研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也为基于Visual C++平台的软件开发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韩璞,姚国清[7](2008)在《VC++6.0下的数据库访问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简单介绍了VC6.0下的数据库访问技术,对ODBC、MFC ODBC、DAO、OLE DB和ADO这些数据库访问技术的特点做出分析,同时也介绍了不同数据库访问方法的使用方法的适用范围,鉴于目前VC数据库应用开发当中ADO数据库访问技术比较常用,本文针对该技术从基本原理、系统接口和使用控件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刘文涛[8](2008)在《OLEDB技术及其在VC数据库开发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使用VC提供的ATL模板设计OLEDB数据应用程序,分析了OLEDB的基本原理和对象结构,给出了一个在VC++6.0平台下使用OLE DB客户模板开发用户程序的实例。实验结果表明,利用ATL模板可以很容易地将OLE DB与MFC结合起来,使数据库的参数查询等复杂的编程得到简化。
杜宏璐[9](2007)在《基于VC++的图像火焰检测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站锅炉燃烧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电站的安全和经济运行,为了能及时可靠地检测到炉内燃烧工况,防止发生炉膛爆炸等情况,电站锅炉必须配备功能齐全、性能可靠的图像火焰检测系统。本课题是图像火焰检测项目的子系统,主要工作是设计出视频工作站(上位机)软件。本文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基于MFC技术、多线程技术和串口通信原理,利用可视化的编程环境VC++和Access数据库,从工业控制上位机软件的特点出发,按照功能分为多个不同的模块,完成一套适用于图像火焰检测系统的上位机应用软件。设计了软件的功能结构,并编写了相应的程序,使软件具备了燃烧火焰的实时监测、视频存储回放、历史曲线查看及数据库管理等功能。用户画面采用中文环境,人机界面友好,易于操作,控制安全可靠,数据存储量大,处理方便,精度高,安装简单并且调试方便可靠。
张亮[10](2006)在《基于以太网的电生理信号的传输与处理系统》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大力发展,远程医疗特别是以家庭护理为中心的医疗方式已成为未来医疗的发展趋势。而其中的关键技术就是电生理信号的远程采集、传输与处理的实现。本文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针对远程家庭监护系统开发出基于以太网的电生理信号传输平台,以及对信息进行处理、显示的管理系统,和便于用户操作的一个应用框架。 系统主要分为数据传输模块和数据库管理模块两个部分进行设计,整个程序的实现选用Visual C++6.0平台,主要完成实时电生理信号的采集、数据通信、存储、实时显示、回放、信息管理和数据处理等功能。数据传输模块经由以太网接入Internet,通信的实现使用Winsock连接。网络连接采用由MFE提供的CSocket类来实现Socket连接,从而来实现网络连接和监控,并通过TCP/IP协议进行数据的传输。数据库管理模块通过VC中的ADO接口访问数据库,完成与数据库的连接,实现病员信息的添加、修改、综合查询等功能。管理模块还对生理数据进行处理,实现生理信号的实时显示、回放以及打印功能。 另外,本系统还进行了相关的通信接口硬件电路设计,完成了远程家庭监护功能。系统使用方便,界面友好,通用性强,患者只需一个数据采集端和一个网络接口即可进行远程生理参数检测,降低了费用,有利于普及。
二、在VC6中使用OLEDB接口访问数据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VC6中使用OLEDB接口访问数据库(论文提纲范文)
(1)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参数化设计平台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高空作业平台概述 |
1.3 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的研究现状 |
1.4 机械产品快速化设计的研究现状 |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参数化设计平台的总体设计 |
2.1 引言 |
2.2 设计平台的功能需求分析 |
2.3 设计平台的总体设计思路 |
2.4 设计平台的主要功能及实现方案 |
2.4.1 设计模块的功能及实现方案 |
2.4.2 分析模块的功能及实现方案 |
2.4.3 数据管理模块的功能及实现方案 |
2.5 设计平台的总体流程规划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SolidWorks的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的参数化建模 |
3.1 引言 |
3.2 基于SolidWorks的参数化建模方法 |
3.3 SolidWorks二次开发技术概述 |
3.3.1 SolidWorks二次开发工具 |
3.3.2 VC++与SolidWorks的接口技术 |
3.4 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SolidWorks模型的预处理 |
3.4.1 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的结构特点 |
3.4.2 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的预处理过程 |
3.5 参数化建模的程序编制 |
3.5.1 零件尺寸的修改 |
3.5.2 装配体模型的重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的ANSYS静力学自动分析的实现 |
4.1 引言 |
4.2 ANSYS的二次开发技术简介 |
4.3 基于VC++与APDL的二次开发技术 |
4.3.1 APDL的基本特性 |
4.3.2 VC++与ANSYS的接口技术 |
4.4 静力学自动分析的实现过程 |
4.4.1 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的受力计算 |
4.4.2 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的受力计算的VC++程序编制 |
4.4.3 ANSYS静力学分析的APDL命令流的编写 |
4.4.4 APDL命令流的修改程序编写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参数化设计平台的数据库开发 |
5.1 引言 |
5.2 设计平台数据库的总体设计 |
5.2.1 需求分析 |
5.2.2 数据库软件的选择 |
5.2.3 Access数据库的设计 |
5.3 VC++访问数据库的技术 |
5.3.1 几种常用访问技术的介绍及对比 |
5.3.2 VC基于ADO技术访问ACCESS数据库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参数化设计平台的运行实例 |
6.1 引言 |
6.2 设计平台的运行环境及配置 |
6.3 设计平台的运行实例 |
6.3.1 主界面的操作 |
6.3.2 设计模块的操作 |
6.3.3 分析模块的操作 |
6.3.4 数据管理模块的操作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 参数化建模的相关VC程序 |
C. 剪叉结构受力计算的VC程序 |
D. 静力分析的APDL命令流 |
F. 数据库处理的相关VC程序 |
(2)基于数据驱动模拟电路故障预测算法实现与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模拟电路故障预测方法分类及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预测软件结构总体设计 |
2.1 基于数据驱动的故障预测过程 |
2.2 预测软件结构总体设计 |
2.2.1 软件总体功能组成及数据流向 |
2.2.2 软件功能模块集成方式 |
2.3 编程开发平台介绍 |
2.3.1 VC++6.0 开发平台 |
2.3.2 数据库技术和SQL Server 2005数据库 |
2.3.3 TeeChart表格数据显示控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故障预测算法的实现 |
3.1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实现 |
3.1.1 粒子群优化算法简介 |
3.1.2 粒子群优化算法实现 |
3.2 自回归预测算法的实现 |
3.2.1 自回归预测模型简介 |
3.2.2 粒子群算法优化的自回归算法实现 |
3.3 灰色预测模型的实现 |
3.3.1 灰色预测模型简介 |
3.3.2 粒子群算法优化的灰色模型实现 |
3.4 预测算法的软件集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故障预测软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
4.1.1 数据库设计原则 |
4.1.2 主要表设计 |
4.2 数据库访问技术 |
4.3 软件平台总体设计 |
4.3.1 用户界面设计原则 |
4.3.2 预测软件设计流程 |
4.3.3 用户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3.4 预测模型学习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3.5 实时预测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3.6 数据导入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3.7 故障特征显示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测试与验证 |
5.1 测试验证实例简介 |
5.2 数据导入模块测试验证 |
5.3 故障特征显示模块测试验证 |
5.4 预测模型学习模块测试验证 |
5.5 实时预测模块测试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3)采掘运装备CAD集成设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CAD系统集成设计 |
1.3.2 采掘运装备CAD系统集成 |
1.3.3 主要问题讨论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小结 |
2 开发工具及关键技术 |
2.1 引言 |
2.2 UG二次开发语言 |
2.3 参数化建模技术 |
2.3.1 基于模型模板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及步骤 |
2.3.2 基于参数化程序的设计方法及步骤 |
2.4 WEB关键技术 |
2.4.1 系统结构 |
2.4.2 COM组件技术 |
2.4.3 IIS服务器 |
2.4.4 ASP技术 |
2.4.5 exp文件 |
2.4.6 HTML与CSS |
2.5 系统总体设计 |
2.6 小结 |
3 CAD单机集成设计系统 |
3.1 引言 |
3.2 参数化设计零件遴选 |
3.2.1 采煤机零件遴选 |
3.2.2 刮板输送机零件遴选 |
3.2.3 提升机零件遴选 |
3.2.4 掘进机零件遴选 |
3.3 功能设计 |
3.3.1 开发环境设置 |
3.3.2 菜单设计 |
3.3.3 用户界面设计 |
3.3.4 创建模型模板 |
3.3.5 回调函数与编译链接 |
3.4 运行实例 |
3.4.1 采煤机斑卓块 |
3.4.2 刮板输送机链环 |
3.4.3 提升机单滚筒支轮 |
3.4.4 掘进机履带销 |
3.5 帮助系统 |
3.5.1 关键步骤 |
3.5.2 系统调用方法 |
3.5.3 实例运行 |
3.6 小结 |
4 CAD在线集成设计系统 |
4.1 引言 |
4.2 功能设计 |
4.2.1 技术路线 |
4.2.2 服务器设置 |
4.2.3 关键步骤 |
4.3 界面设计 |
4.4 运行实例 |
4.4.1 采煤机斑卓块 |
4.4.2 刮板输送机链环 |
4.4.3 提升机单滚筒支轮 |
4.4.4 掘进机履带销 |
4.5 帮助系统 |
4.6 小结 |
5 零件库在线集成系统 |
5.1 引言 |
5.2 关键技术 |
5.2.1 DWG文件 |
5.2.2 数据库技术 |
5.2.3 ActiveX技术 |
5.3 功能设计 |
5.3.1 ActiveX控件开发与安装注册 |
5.3.2 界面设计 |
5.4 运行实例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主要结论 |
6.3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矿用胶轮车前轮工作制动器端盖、压盘参数化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制动器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2 参数化设计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课题的参数化设计流程 |
第二章 端盖和压盘参数化设计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
2.1 参数化设计 |
2.1.1 参数化设计的概念 |
2.1.2 参数化设计的方法 |
2.2 CAD参数化二次开发语言及VC++编程技术 |
2.2.1 CAD二次开发语言 |
2.2.2 VC++编程技术 |
2.3 端盖和压盘参数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
2.3.1 矿用胶轮车前轮工作制动器简介 |
2.3.2 建立端盖的数学模型 |
2.3.3 建立压盘的数学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库的建立 |
3.1 数据库技术概述 |
3.2 利用Microsoft Access创建数据库及数据表 |
3.3 数据库的连接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端盖和压盘的参数化绘图设计系统的建立 |
4.1 CAXA电子图板二次开发平台EBADS |
4.1.1 CAXA二次开发平台EBADS的特点 |
4.1.2 CAXA二次开发平台的安装与设置 |
4.2 建立制动器端盖和压盘参数化设计绘图应用程序 |
4.3 端盖和压盘参数化设计界面的定制 |
4.3.1 创建端盖和压盘的菜单资源 |
4.3.2 创建端盖和压盘的对话框资源 |
4.3.3 消息响应函数 |
4.4 端盖和压盘参数化的主控程序及说明 |
4.5 端盖和参数化程序的编译、连接和调试 |
4.5.1 程序的编译和连接 |
4.5.2 程序的调试 |
4.6 端盖和压盘参数化应用程序的运行 |
4.6.1 加载端盖和压盘参数化应用程序界面 |
4.6.2 端盖的工作图及简图的设计 |
4.6.3 压盘的工作图及简图的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压盘有限元静力学分析 |
5.1 有限元分析方法及软件介绍 |
5.1.1 有限元分析基本原理 |
5.1.2 有限元法的分析过程 |
5.1.3 ANSYS软件简介 |
5.1.4 ANSYS软件的分析类型 |
5.2 压盘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2.1 压盘参数化几何模型的建立 |
5.2.2 压盘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3 压盘应力变形计算及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GSM/GPRS手机自动测试系统的分析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GSM/GPRS手机自动测试系统技术基础 |
2.1 通用接口总线GPIB |
2.2 ADO数据库访问技术基础 |
2.3 动态链接库技术基础 |
2.4 VC6.0++操作MS Word |
2.5 MFC重要的类 |
2.6 有关手机测试的概述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SM/GPRS手机自动测试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GSM/GPRS手机自动测试系统设计概述 |
3.2 GSM/GPRS手机自动测试系统的模块设计 |
3.3 测试系统功能模块介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SM/GPRS手机自动测试系统实现 |
4.1 登录系统 |
4.2 GSM/GPRS手机自动测试系统主界面 |
4.3 收样 |
4.4 查询测试 |
4.5 生成试验报告 |
4.6 自动化测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多功能辊缝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相关研究状况及意义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难点 |
1.5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关键技术研究 |
2.1 现代检测技术 |
2.1.1 智能化检测技术 |
2.1.2 多传感集成检测技术 |
2.1.3 网络化在线检测技术 |
2.2 面向对象编程思想 |
2.3 Visual C++平台开发技术 |
2.3.1 Windows编程模型 |
2.3.2 Visual C++应用程序创建过程 |
2.3.3 Visual C++集成开发环境介绍 |
2.3.4 Visual C++程序的运行机制 |
2.4 数据库技术 |
2.4.1 Visual C++开发数据库技术的特点 |
2.4.2 ADO数据库访问技术 |
2.5 Visual C++和MATLAB混合编程技术 |
2.5.1 Visual C++和MATLAB的优劣比较 |
2.5.2 VC++和MATLAB混合编程的主要方法 |
2.6 小结 |
第3章 多功能辊缝检测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的总体结构 |
3.2 系统特点和检测模型 |
3.2.1 系统特点 |
3.2.2 被检测模型 |
3.2.3 辊缝检测仪检测参数分析 |
3.2.4 技术指标 |
3.3 系统检测方法研究 |
3.4 系统软件算法原理 |
3.5 小结 |
第4章 多功能辊缝检测系统下位机设计 |
4.1 辊缝检测仪的总体结构和各模块功能 |
4.2 辊缝检测仪的外形设计 |
4.3 传感器选型 |
4.3.1 传感器选型背景 |
4.3.2 位移传感器选型 |
4.3.3 倾角传感器选型 |
4.3.4 压力传感器选型 |
4.4 辊缝检测仪CPU |
4.5 数据存储芯片选型 |
4.5.1 数据存储器容量计算 |
4.5.2 数据存储芯片的选择 |
4.5.3 数据存储芯片与CPU的接口 |
4.6 数据传送芯片选型 |
4.6.1 USB数据传送 |
4.6.2 红外数据传送 |
4.7 电源设计方案 |
4.8 信号调理电路 |
4.9 数据采集、传送流程及实现 |
4.10 小结 |
第5章 上位机数据处理软件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数据处理软件的总体设计 |
5.1.1 数据处理软件的总体结构 |
5.1.2 数据处理软件的总体界面 |
5.1.3 数据处理软件的后台类结构 |
5.1.4 数据处理软件集成显示界面的Visual C++实现 |
5.1.5 数据库连接的初始化 |
5.1.6 Access数据库文件的设计 |
5.2 用户登录和管理模块的详细设计和实现 |
5.2.1 用户登录和管理模块的设计思路 |
5.2.2 用户登录和管理模块的实现 |
5.3 预设值输入模块的详细设计和实现 |
5.3.1 预设值输入模块的设计思路 |
5.3.2 预设值输入模块的实现 |
5.4 控制与绘图模块的详细设计和实现 |
5.4.1 控制与绘图模块的设计思路 |
5.4.2 控制与绘图模块的实现 |
5.5 检测结果显示模块的详细设计和实现 |
5.5.1 检测结果显示模块的设计思路 |
5.5.2 检测结果显示模块的实现 |
5.6 历史结果显示模块的详细设计和实现 |
5.6.1 历史结果显示模块的设计思路 |
5.6.2 历史结果显示模块的实现 |
5.7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OLEDB技术及其在VC数据库开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COM简介 |
2 OLE DB的原理 |
2.1 OLE DB应用程序的结构 |
2.2 OLE DB对象的结构 |
3 使用OLE DB客户模板开发用户程序 |
3.1 OLE DB客户模板的编程模型 |
3.2 通过AppWizard建立数据库应用程序 |
3.2.1 加入ATL产生的模板类 |
3.2.2 使用ATL产生的对象: |
3.3 数据库基本操作 |
3.3.1 打开数据源对象和会话对象 |
3.3.2 打开行集对象 |
3.3.3 遍历记录集 |
3.3.4 修改记录 |
4 结束语 |
(9)基于VC++的图像火焰检测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面向过程与面向对象技术 |
1.2.1 面向过程与面向对象技术介绍 |
1.2.2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框架 |
第2章 课题相关技术介绍 |
2.1 Visual C++开发平台 |
2.1.1 Windows编程模型 |
2.1.2 VC++应用程序创建过程 |
2.1.3 VC+十集成开发环境介绍 |
2.2 数据库技术 |
2.2.1 VC++6.0开发数据库技术的特点 |
2.2.2 SQL语言概述 |
2.2.3 ADO数据库访问技术 |
2.3 串口通信基本原理 |
2.3.1 串口通信原理 |
2.3.2 VC++中串口通信的实现 |
2.4 多线程与线程同步 |
2.4.1 多线程的基本概念 |
2.4.2 线程的同步化 |
2.4.3 基于 VC++的多线程编程 |
2.5 小结 |
第3章 图像火焰检测系统 |
3.1 系统的总体结构 |
3.1.1 各组成部分简介 |
3.1.2 系统基本功能和特点 |
3.2 上位机软件的总体设计 |
3.2.1 需求分析 |
3.2.2 软件功能结构 |
3.3 小结 |
第4章 上位机软件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用户界面主线程程序设计 |
4.1.1 火焰图像显示 |
4.1.2 实时火焰状态 |
4.1.3 录像回放 |
4.1.4 历史曲线的显示 |
4.1.5 火焰参数设置 |
4.1.6 巡回设定 |
4.1.7 数据库维护 |
4.2 数据通信子线程程序设计 |
4.2.1 串口读取 |
4.2.2 梯度与强度值处理 |
4.3 系统功能演示 |
4.3.1 基本界面 |
4.3.2 实时火焰的显示 |
4.3.3 录像回放 |
4.3.4 历史曲线查看 |
4.3.5 火焰参数设置 |
4.3.6 视频设定 |
4.3.7 巡回设定 |
4.3.8 密码设置 |
4.3.9 串口设置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辅线程核心代码 |
(10)基于以太网的电生理信号的传输与处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1.2 本课题当前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 |
1.3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安排 |
1.4 开发工具介绍 |
第二章 系统设计 |
2.1 系统结构 |
2.1.1 需求分析 |
2.1.2 系统设计原则 |
2.1.3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2 系统硬件 |
2.2.1 生理信号采集模块的组成 |
2.2.2 以太网接口设计 |
2.2.3 RS-232接口设计 |
2.3 系统软件 |
2.3.1 系统软件设计思想 |
2.3.2 软件的功能和结构 |
2.3.3 通信模块 |
2.3.4 数据库管理模块 |
第三章 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
3.1 网络通信技术 |
3.1.1 TCP/IP协议 |
3.1.2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
3.1.3 Windows Sockets网络编程接口 |
3.2 数据网络传输程序设计 |
3.2.1 WinSock控件 |
3.2.2 系统网络数据传输任务 |
3.2.3 TCP通信程序 |
3.2.4 UDP的通信程序 |
3.3 串口数据传输软件设计 |
3.3.1 串口通信原理 |
3.3.2 MSComm通信控件 |
3.3.3 软件设计 |
第四章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 |
4.1 数据库系统 |
4.1.1 数据库概述 |
4.1.2 数据库系统的优势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数据库的构成 |
4.2.2 数据库表的设计 |
4.2.3 数据库表之间的关系 |
4.3 V C++中的数据库接口 |
4.4 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与实现 |
4.4.1 ADO数据库技术应用 |
4.4.2 病人信息采集编辑模块 |
4.4.3 综合查询模块 |
4.5 数据处理 |
4.5.1 实时显示及回放 |
4.5.2 打印模块 |
第五章 系统用户操作界面设计 |
5.1 图形界面设计 |
5.1.1 界面设计原则 |
5.1.2 VC++下的界面设计 |
5.1.3 菜单设计 |
5.2 系统主要界面 |
5.2.1 系统主界面 |
5.2.2 系统设置界面 |
5.2.3 波形显示界面 |
5.3 功能模块设计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在VC6中使用OLEDB接口访问数据库(论文参考文献)
- [1]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参数化设计平台的研发[D]. 汪林. 东北大学, 2017(06)
- [2]基于数据驱动模拟电路故障预测算法实现与软件开发[D]. 常艳华.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2)
- [3]采掘运装备CAD集成设计系统研究[D]. 郇峰.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1)
- [4]矿用胶轮车前轮工作制动器端盖、压盘参数化设计的研究[D]. 王明广. 太原理工大学, 2013(02)
- [5]GSM/GPRS手机自动测试系统的分析与实现[D]. 李汪蔚. 长春理工大学, 2010(08)
- [6]多功能辊缝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朱峰. 南昌大学, 2008(05)
- [7]VC++6.0下的数据库访问技术[J]. 韩璞,姚国清.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32)
- [8]OLEDB技术及其在VC数据库开发中的应用[J]. 刘文涛.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8(02)
- [9]基于VC++的图像火焰检测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与实现[D]. 杜宏璐. 南昌大学, 2007(06)
- [10]基于以太网的电生理信号的传输与处理系统[D]. 张亮. 江苏大学,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