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数列对主要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论文文献综述)
苏洪雨,冯伟贞[1](2021)在《重视数学本质 淡化命题形式 选拔德才兼备人才——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数学试题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基于高考数学试题命题思想,分析2021年新高考全国I卷数学试题的设计,讨论了试题的特点;根据高考评卷,对学生的答题进行分析,并给出数学教学建议.
陈晓娅[2](2021)在《高中生三角函数概念理解水平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角函数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是高考重点模块,同时在基本初等函数中三角函数是具备最多函数性质的一类函数,且三角函数概念为学好三角函数奠定基础,因此学好三角函数概念至关重要。学生对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是有一定水平的,并且处于各个水平阶段的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比如处于低理解水平阶段的学生面临的学习难点与高理解水平阶段学生面临的学习难点有所不同,那对应的教学手段就应该有所差异.在这样背景之下,最终确立研究问题为:(1)基于SOLO分类理论研究高中生三角函数概念理解处于何种水平阶段以及于各理解水平学生的分布情况如何?(2)每种理解水平下的高中生对于学习三角函数概念存在的具体难点是什么?(3)根据SOLO分类理论研究之后,教师在教授三角函数概念一课时应该如何做才能解决学生存在的难点?有什么好的建议?为了解决上述研究问题,编制《高中生三角函数概念理解水平测试卷》进行测试,按照SOLO分类理论划分的标准对测试卷进行打分,分析数据,确定学生理解水平,之后按照不同理解水平段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具体的学习难点。与此同时,结合《数学学习非智力特征调查问卷》了解高中生在数学学习上的非智力因素,探求到高中生数学学习的特点,最终得到如下结论:(1)三角函数概念理解水平整体偏低,特别是三角函数综合性应用理解水平偏低。(2)男女生理解水平差异均明显。(3)学生学习三角函数的困难与现状:疑惑单位圆引入,导致接受程度不高;混淆三角函数定义法,导致解题思绪不清;缺乏函数关系理解,导致三角函数认识浮于表面;低估三角函数线的优势,导致三角函数线应用范围狭窄;欠缺知识系统化能力,导致相关知识割裂。(4)教师三角函数概念教学的困难与现状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如何让学生有效接受单位圆定义法;二是如何处理终边定义法。(5)非智力因素方面,高中生数学学习的外部动机、情绪稳定性、学习效能感、坚持性这几方面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最为明显。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七方面十二条教学建议:(1)巧用工具,详略得当,解决三角函数定义教学难点:(a)融入三角函数发展史,消除单位圆突兀疑惑;(b)取舍三角函数定义法,解决学生混淆定义问题;(c)阐述函数对应关系,揭示三角函数本质。(2)重视内容,熟知学情,解决三角函数线教学难点问题:(a)加强三角函数线教学,构建完整知识体系;(b)熟知学生认知规律,深入三角函数线画法证明。(3)因材施教,合理规划,解决差异性显着问题:(a)巧设互动问题与作业,因性别而提问;(b)洞悉学生理解水平,制定合理复习计划。(4)开展活动,控制难度,迎合学生数学学习特点;(5)阅读史书,追根溯源,明确单位圆意义;(6)专研教材,归纳总结,构建三角函数概念知识网络;(7)勤于练习,循序渐进,提高解决综合问题能力。
汪洪羽[3](2021)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等差数列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2017年出台的高中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考核将会成为此后高中数学的重点和关键。因此,高中数学教师需要使高中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基本的数学抽象、数学建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以及逻辑分析。这表明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也更加注重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将学科核心素养,有机的融合在教学内容中,已经成为了高中数学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这也是本研究的研究背景之一。等差数列作为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数列章节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高中数学教师可以积极利用等差数列的教学环节,帮助高中生建立学科核心素养。本文在结合国内外研究和A市S高中的实际情况,并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基础上,开展专项研究。主要目的是了解当前等差数列教学现状,探究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等差数列的教学设计。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以下结论:教学准备阶段。仅有31.58%的教师能够经常围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对教材和学生进行分析,落实情况并不理想。教学活动阶段。(1)概念教学中,53.59%的教师缺乏引入生活实例,35.87%的教师引入数学家事迹的意识仍需加强,31.57%的教师忽略学生自主进行概念生成的过程;(2)公式教学中,42.1%的教师缺少引导学生经历推导过程,40.08%的教师缺乏组织探究活动,52.03%的教师忽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公式,导致学生对公式进行机械化记忆;(3)应用教学方面,57.89%的教师采取题海式训练,缺少总结解题技巧,54.43%的教师欠缺利用等差数列对学生进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致使高中生在数学课堂的学习上,长时间处于单一的重复学习和重复练习中。教学提升阶段。47.37%的教师教学中缺少课堂小结活动,仅有10.53%的教师会设置分层作业,数学素养高的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解题能力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基于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笔者依据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提出改善教学的基本策略:(1)把握概念本质,提高数学抽象素养;(2)一题多解,提高数学运算素养;(3)重视应用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数学建模素养;(4)创设有效情境,提高直观想象素养;(5)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逻辑推理素养;(6)渗透高效学习方法,提高数据分析素养。最后,依据提出的教学策略,选择部分知识进行教学设计,编制了三个教学案例。通过本文的研究,既能够为高中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建立起到指导作用,还能够为高中数学教师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曹文杏[4](2021)在《高考数学中数学文化综合运用程度分析 ——以2016年-2020年全国卷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数学文化研究的深入,“数学文化”已经成为《高考评价体系》中高考数学科的学科素养之一,数学文化融入高考数学已经成为高考数学改革的新气象。高考数学试题中渗透数学文化,有利于引导师生关注数学文化,体会数学的科学精神和理性价值的同时感受数学的人文底蕴,也有利于提高数学课程的育人质量。借鉴高考数学试题分析和试题中数学文化特征的理论研究,结合教学实际,构建高考数学试题中数学文化综合运用程度模型,从量化评价的角度为高考试题中数学文化的分析提供一种新思路。此模型涉及“融入试题方式、结合知识点含量、思维训练层次、数学教育价值观念、学生行为期望”5个要素,各要素分为不同水平。将该模型应用于比较2016-2020年高考数学全国Ⅰ卷、Ⅱ卷、Ⅲ卷中数学文化的综合运用程度,发现全国Ⅰ卷最高,全国Ⅱ卷次之,全国Ⅲ卷最低。近五年高考数学试题中数学文化运用的特征主要为:(1)涉及数学文化背景的试题主要是以现实生活为衬托,结合单个知识点对学生的学科知识进行考查,融入数学史和人文艺术的题目偏少。(2)尽管数学文化更多地以“不可分离型”的方式融入试题,但是近五年高考数学文化类试题更多地强调数学的工具价值和简单思维训练层次;虽然强调了学生理解与运用数学知识,但在要求学生分析问题以强化其数学思维逻辑品质上尚有欠缺。(3)试题基本满足了高考评价体系对数学文化的基本考查要求,但整体而言,数学文化与高考试题的融合不够适切。研究结果表明,高考数学试题中数学文化的运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由此给出试题命制的建议是:充分融入数学史、传递文化价值,彰显数学本质魅力;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关注数学试题综合性,提高学生行为期望;优化数学文化分布,呈现自然丰富的“文化”试题。对应的教学策略是:传授方法、渗透思想,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创设情境、联系实际,满足学生学习和思维发展的需要;回顾历史、欣赏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覃淋,杨琴,李秀萍[5](2021)在《数学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考数学试题测评分析——以2020年全国Ⅲ卷高考数学试题为例》文中认为本文以2020年高考数学全国Ⅲ卷为例,分析试卷对六大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研究发现:试题涉及了六大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数学运算、逻辑推理和直观想象是考查重点;试题对核心素养的考查是复合的,一道试题常常考查多个核心素养;试题对核心素养的考查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载体;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应用意识的渗透.
贾柯[6](2020)在《基于ACT-R理论的数列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学习数列即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但是数列部分的公式、知识点较多,用到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多,综合性强,题目灵活性高.所以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公式,但是做不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经常会出现无从下手的困难.本文试从ACT-R理论的观点出发,从单元教学的视角为数列寻找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以达到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的非认知因素的目的.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分析了ACT-R理论的内涵,挖掘了其对数列单元教学的指导意义.第二,设计了教师访谈和教师、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数据,发现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三,参考研究结果,设计了基于ACT-R理论的数列单元教学设计.第四,为了验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选取了两个平行班级进行探究:实验班进行基于ACT-R理论的教学设计进行授课,另一个对照班进行传统的教学授课.第五,从数列调查问卷和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中得出结论:基于ACT-R理论的单元教学设计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能改善学生的非认知因素.第六,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理论应用中的不足和局限性.最后,基于ACT-R理论,笔者提出了关于高中数列教学的建议:一定要注重知识的获得,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进行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每一节课都应该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主动的去接受知识.
陈维彪[7](2020)在《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研究》文中提出通过迁移可以更好地架构不等式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但在不等式实际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而,有必要了解学习迁移理论在不等式教学中的使用现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本研究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学生对迁移概念的了解、迁移作用的认识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使用迁移的情况;对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在不等式教学中的困惑、对学习迁移理论的了解、影响迁移效果因素的看法及在教学中使用迁移的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接着研究学习迁移理论在不等式教学中的应用,得出学习迁移理论能提升学生不等式学习效果的结论.最后,提出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不等式教学建议:(1)做好初高中不等式衔接教学,为高中不等式教学创造迁移基础;(2)借鉴新教材,迁移拓展不等式知识;(3)培养正迁移,纠正负迁移;(4)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5)重视变式训练,提高迁移能力;(6)对数学文化和不等式进行双向迁移,提升学生学习不等式的兴趣;(7)精心设计校本选修课程,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迁移基础.把学习迁移理论用到不等式教学过程中,系统地研究不等式知识,能提高学生学习不等式的兴趣,优化教师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谯可[8](2020)在《基于结构思想的高中数列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来说,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学生知识碎片化、部分教师对教材的结构与体系把握不到位、课程结构较为松散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进行校正.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无论学习任何学科,既要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也要掌握其基本态度或方法.通过对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笔者确定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本文主要的理论基础.将结构思想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观点由来已久,数学教育家、一线教育工作者们都在研究如何使得两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以解决高中数学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达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本文针对结构教学的相关理论展开探讨,即结合结构教学、数学结构教学、最近发展区、有意义学习、整体性学习等知识教学理论以及变式教学、脚手架理论等解题理论研究数学教学的要素,寻找理论之间对接弥补的生长点,尝试杂揉于结构教学中,优化教学设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总结出了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策略,并结合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数列,从教学设计与解题分析两个层面研究了结构思想如何充分地融入具体的教学案例,旨在帮助一线教师根据数学知识结构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基于结构思想自主学习的效率.通过文章的分析,笔者提出了基于结构思想的高中数学教学的五条重要策略,即(1)抓主线,聚核心(2)悟本质,重过程(3)学思想,用方法(4)重应用,抓变式(5)建联系,组结构,并且在这五条重要数学教学策略的指引下,结合数列这一具体教学案例进行了教学设计,具体分析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抓住了学习等比数列的生长点,类比等差数列的学习思路设计了等比数列的教学,加深学生对结构主义应用于实际教学案例的理解.
沈丽群[9](2019)在《高中数列高考试题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经颁布,标志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即将开始。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落实“四基”、培养“四能”、以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那么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下,对数列是如何要求的?高中数列教学要怎么来进行,才能达到新课标要求?本文通过研究课改实施以来全国高考数列试题以及结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研究数列教学策略。研究一方面能使现有的数列教学内容更丰富,另一方面提出了具有可操作的、有效的数列教学策略,为一线教师更好的进行数列教学提供参考作用。论文结合高考数列试题研究、学生和教师调查研究两方面所得出的结论以及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数列的要求,进而提出数列新授课和复习课的教学策略,结合策略设计教学案例。三个教学案例中,其中两个是新授课案例,一个是复习课案例,它们都不同程度的渗透了数学核心素养。为验证教学策略效果,选取两个班级(其中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级作为对照班)进行教学策略实践研究,之后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数列知识检测,并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统计结果中得出,实验班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实验结果证明教学策略对提高学生的成绩起到助推的作用。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高考数列试题方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即等差(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求和公式中基本量的运算,通过考查基础知识间接考查学生的基本思想方法和计算能力、推理能力及观察能力,全国课标卷试题的难易度基本保持稳定,基础题和中档题占了很大比重,难题占的比重少,文科试题比理科试题更简单,自主命题卷试题整体偏难,全国课标卷与自主命题卷之间在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面的考查会重复出现,全国课标卷(自主命题卷)已经考查过的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自主命题卷(全国课标卷)后面又会考查。数列教学策略方面,数列新授课教学策略:注重概念和公式的形成过程;注重数列中公式、性质的推导;注重等差(等比)数列常规题型的教学;“以本为源”重视教材中的例题、练习题的教学;强化等差(等比)数列的判断与证明;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数列复习课教学策略:强化数列求通项公式与求和问题的解题方法;注重学生差比数列解题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易混知识点和题型进行归纳、对比和整理;注重数列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注重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刘英杰[10](2019)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与高考及课堂教学的一致性研究 ——以近五年全国数学Ⅰ卷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导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十余年。但是,面对我国高中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和课程标准仍存在一些不一致和有待改进之处。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的修订工作。2018年,《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颁布。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新课程标准与高考及课堂教学的一致性如何?新课程标准对未来的高考命题和课堂教学有何影响?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将会产生哪些变化?这些必将成为未来的教育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立足于新、旧课程标准,选取近五年全国数学I卷和高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为研究样本,分别将新、旧课程标准与高考及课堂教学进行了一致性研究。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研究思路,确定一致性分析的理论框架。其次,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从了解、理解、掌握三个维度对新、旧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以及近五年全国数学I卷作量化处理,并利用“SEC”模式进行一致性分析。再次,运用调查问卷法,调查高中数学教师在讲授高中数学相关知识内容时,为使学生达到相应的认知水平,教师在各个认知水平上分别花费的教学时间,并对所得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分析其与新、旧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最后,根据新、旧课程标准与高考及课堂教学的一致性分析结论,以指数函数和基本不等式(?)为例,给出基于新、旧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新、旧课程标准与高考和课堂教学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一致性,但是旧课程标准与高考及课堂教学的一致性高于新课标与高考及课堂教学的一致性。需要说明的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所有学生必须满足的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相关研究结果符合当前的考试评价与教学现状。因此,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全面系统地了解新课程标准,加强新课程标准与考试命题和课堂教学之间的联系。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开展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二、高考数列对主要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考数列对主要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论文提纲范文)
(2)高中生三角函数概念理解水平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实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
1.1.2 揭示三角函数概念教学重要地位的需要 |
1.1.3 化解三角函数概念教学困难的需要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三角函数概念——单位圆定义法 |
1.2.2 三角函数概念——终边定义法 |
1.2.3 三角函数线 |
1.2.4 数学理解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调查研究法 |
1.5.3 统计分析法 |
1.6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1.6.1 重点 |
1.6.2 难点 |
1.6.3 创新点 |
1.7 论文结构框架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三角函数概念的研究现状 |
2.1.2 数学理解水平的研究现状 |
2.1.3 文献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SOLO分类评价理论 |
2.2.2 APOS理论 |
3 高中生三角函数概念理解水平的研究设计 |
3.1 《高中生三角函数概念理解水平测试卷》设计 |
3.1.1 测试目的 |
3.1.2 测试对象 |
3.1.3 测试工具 |
3.1.4 数据处理 |
3.2 《高中生数学非智力特征调查问卷》使用设计 |
3.2.1 调查目的 |
3.2.2 调查对象 |
3.2.3 调查工具 |
3.2.4 数据处理 |
3.3 访谈设计 |
3.3.1 访谈目的 |
3.3.2 访谈对象 |
3.3.3 访谈提纲 |
4 高中生三角函数概念理解水平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高中生三角函数概念理解水平测试卷》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1 三角函数概念维度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2 三角函数符号问题维度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3 三角函数线维度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4 三角函数概念综合性问题维度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4.2 《数学学习非智力特征调查问卷》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4.2.1 高中生非智力因素整体情况分析 |
4.2.2 高中生非智力因素具体情况分析 |
4.3 访谈结果与分析 |
4.3.1 教师访谈结果 |
4.3.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4.3.3 学生访谈结果 |
4.3.4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5 结论、建议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1.1 概念理解水平整体偏低,特别是综合性应用理解水平偏低 |
5.1.2 男女生理解水平差异均明显 |
5.1.3 教师教授三角函数的困难与现状 |
5.1.4 学生学习三角函数的困难与现状 |
5.1.5 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 |
5.2 高中三角函数概念教学建议 |
5.2.1 巧用工具,详略得当,解决三角函数定义教学难点问题 |
5.2.2 重视内容,熟知学情,解决三角函数线教学难点问题 |
5.2.3 因材施教,合理规划,解决差异性显着问题 |
5.2.4 开展活动,控制难度,迎合学生数学学习特点 |
5.2.5 阅读史书,追根溯源,明确单位圆重要意义 |
5.2.6 专研课本,归纳总结,构建三角函数概念知识网络 |
5.2.7 勤于练习,循序渐进,提高解决综合问题能力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3.1 研究不足 |
5.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高中生三角函数概念理解水平测试卷》 |
附录2:《数学学习非智力特征调查问卷》 |
附录3: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3)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等差数列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 |
1.1.2 我国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
1.1.3 等差数列教学环节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
1.1.4 高考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比重与水平分布的关注 |
1.2 研究目的 |
1.2.1 推动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
1.2.2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等差数列知识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等差数列与教学设计相关理论 |
2.1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相关理论 |
2.2 等差数列相关理论 |
2.3 教学设计相关理论 |
2.3.1 教学设计特点 |
2.3.2 教学设计原则 |
2.3.3 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
第三章 等差数列教学现状调查与访谈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问卷编制 |
3.1.4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3.1.5 调查实施 |
3.2 访谈设计 |
3.2.1 访谈目的 |
3.2.2 访谈对象 |
3.2.3 访谈提纲编制 |
3.2.4 访谈实施 |
第四章 等差数列现状调查访谈结果分析 |
4.1 调查结果分析 |
4.1.1 被调查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
4.1.2 等差数列课堂教学现状 |
4.1.3 被调查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
4.1.4 教师对等差数列教学地位的看法分析 |
4.1.5 等差数列课堂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现状 |
4.2 访谈结果分析 |
4.3 现存问题 |
第五章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等差数列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
5.1 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 |
5.1.1 把握概念本质,提高数学抽象素养 |
5.1.2 一题多解,提高数学运算素养 |
5.1.3 重视应用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数学建模素养 |
5.1.4 创设有效情境,提高直观想象素养 |
5.1.5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逻辑推理素养 |
5.1.6 渗透高效学习方法,提高数据分析素养 |
5.2 教学设计案例及评价 |
5.2.1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学设计案例及评价 |
5.2.2 等差数列的公式教学设计案例及评价 |
5.2.3 等差数列的应用教学设计案例及评价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核心素养背景下等差数列教学设计现存问题 |
6.1.2 核心素养背景下等差数列教学设计基本策略 |
6.1.3 核心素养背景下等差数列教学设计案例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4)高考数学中数学文化综合运用程度分析 ——以2016年-2020年全国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 |
1.1.2 高考改革的要求 |
1.1.3 数学文化的教育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价值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数学文化的界定 |
1.4.2 数学文化试题的界定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的研究 |
2.1.1 国外研究 |
2.1.2 国内研究 |
2.2 我国数学文化与高考的研究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及思路 |
3.2.1 主要研究方法 |
3.2.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模型的建立 |
3.4 数学文化试题的分类编码及典例说明 |
第4章 2016—2020 年高考数学全国卷中数学文化综合运用程度分析 |
4.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4.1.1 数学文化试题类型及其分布情况 |
4.1.2 近五年高考数学全国卷中数学文化综合运用情况统计 |
4.2 三组数学文化试题各要素的不同水平比较 |
4.2.1 融入试题方式的比较 |
4.2.2 结合知识点含量的比较 |
4.2.3 思维训练层次的比较 |
4.2.4 数学教育价值观念的比较 |
4.2.5 学生行为期望的比较 |
4.3 三组试题数学文化综合运用程度比较 |
4.4 高考数学试题中数学文化运用的特征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三组试题中数学文化运用情况 |
5.1.2 高考数学试题中数学文化运用特征 |
5.2 建议 |
5.2.1 对高考数学试题命制的建议 |
5.2.2 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建议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考试题中数学文化综合运用程度分析要素的评分调查 |
附录B 各要素的权重值计算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5)数学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考数学试题测评分析——以2020年全国Ⅲ卷高考数学试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试题结构与考查内容分析 |
3 试题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
3.1 对数学抽象素养的考查 |
3.2 对逻辑推理素养的考查 |
3.3 对数学建模素养的考查 |
3.4 对直观想象素养的考查 |
3.5 对数学运算素养的考查 |
3.6 对数据分析素养的考查 |
4 结束语 |
(6)基于ACT-R理论的数列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数列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
1.1.2 数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3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目的 |
1.3.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的方法 |
1.4.2 研究的思路 |
1.5 论文的结构 |
2.文献综述 |
2.1 ACT-R理论研究综述 |
2.1.1 陈述性知识 |
2.1.2 程序性知识 |
2.1.3 目标层级 |
2.2 ACT-R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 数列教学设计研究综述 |
2.4 小结 |
3.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
3.1 教师访谈调查 |
3.1.1 教师访谈方向 |
3.1.2 访谈对象 |
3.1.3 访谈结果的分析 |
3.2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3.2.1 教师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3.2.2 高中生数列学习情况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3.3.1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3.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基于ACT-R理论对数列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考 |
4.1 三个简单的二分法 |
4.2 ACT-R理论对数学教学的启示 |
4.2.1 精致练习 |
4.2.2 注重基础 |
4.3 ACT-R理论指导教学设计的七个原则 |
4.3.1 复杂问题简单化 |
4.3.2 直观化原则 |
4.3.3 主动性原则 |
4.3.4 程序化与简单化原则 |
4.3.5 反思性原则 |
4.3.6 适度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 |
4.4 “数列”单元教学设计基本要素分析 |
4.4.1 教材分析 |
4.4.2 单元课时分配 |
4.4.3 学情分析 |
4.4.4 学生学习数列内容的常见错误和主要困难 |
4.5 单元教学建议及计划实施 |
4.5.1 整体上把握教材 |
4.5.2 在学生思维的启发上下功夫 |
4.5.3 注重学生数学方法和数学能力的培养 |
4.5.4 关注学习过程 |
4.5.5 严格控制练习的“质”和“量” |
4.5.6 及时反思 |
4.5.7 注重信息技术的使用 |
5.数列单元教学设计案例与效果分析 |
5.1 数列之花处处盛开-数列的概念 |
5.1.1 教学目标 |
5.1.2 教学重难点 |
5.1.3 教学流程设计 |
5.1.4 教学过程 |
5.1.5 案例反思 |
5.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
5.2.1 教学目标分析 |
5.2.2 教学重难点 |
5.2.3 学流程设计 |
5.2.4 教学过程 |
5.3 斐波那契数列 |
5.3.1 教学目标 |
5.3.2 教学重难点 |
5.3.3 教学流程设计 |
5.3.4 教学过程 |
5.3.5 案例反思 |
5.4 效果分析 |
5.4.1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成绩统计和分析 |
5.4.2 实验结果反馈 |
5.4.3 调查问卷分析 |
6.结论、建议与不足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3 研究的不足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7)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不等式学习的重要性 |
1.1.2 不等式教学中的困境 |
1.1.3 学习迁移理论在不等式中的作用 |
1.2 核心名词界定 |
1.2.1 教学 |
1.2.2 教学设计 |
1.2.3 解题 |
1.2.4 迁移 |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 |
1.4.1 研究计划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学习迁移的概念 |
2.1.2 迁移的分类 |
2.1.3 早期的迁移理论 |
2.1.4 现代的迁移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文献搜集 |
2.2.2 不等式的研究现状 |
2.2.2.1 不等式教材的研究现状 |
2.2.2.2 不等式解题教学的研究现状 |
2.2.2.3 不等式教学策略的研究现状 |
2.2.3 学习迁移理论的在数学中的研究现状 |
2.2.4 不等式中的迁移的研究现状 |
2.2.5 文献评述 |
2.3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痕迹分析法 |
3.2.5 案例研究法 |
3.2.6 微型实验研究法 |
3.3 研究工具及研究对象选取 |
3.4 研究伦理 |
3.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3.6 小结 |
第4章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不等式教学现状调查 |
4.1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问卷分析 |
4.1.1 问卷设计 |
4.1.2 实施调查 |
4.1.3 问卷可靠性分析 |
4.1.4 学习迁移理论的问卷结果分析 |
4.1.4.1 学生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迁移体会 |
4.1.4.2 学生对教师的迁移教学的感受 |
4.1.4.3 学生对迁移作用的观点 |
4.1.4.4 学生对解题中所涉及到迁移的体会 |
4.1.4.5 学生对数学内部及其他学科间的迁移的认识 |
4.2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访谈研究 |
4.2.1 访谈设计 |
4.2.2 实施访谈 |
4.2.3 访谈结果及分析 |
4.2.3.1 教师访谈记录 |
4.2.3.2 教师访谈分析 |
4.2.3.3 学生访谈记录 |
4.2.3.4 学生访谈分析 |
4.3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调查结论 |
4.4 小结 |
第5章 学习迁移理论在不等式教学中的应用 |
5.1 新、旧课标的不等式对比分析 |
5.1.1 内容方面 |
5.1.2 要求方面 |
5.2 不等式中的迁移 |
5.2.1 不等式知识中的迁移 |
5.2.1.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中的迁移 |
5.2.1.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中的迁移 |
5.2.1.3 基本不等式中的迁移 |
5.2.1.4 教材其他内容的迁移 |
5.2.2 数学文化中的迁移 |
5.2.3 思想方法的迁移 |
5.3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不等式教学目的 |
5.4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不等式教学原则 |
5.5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不等式教学流程 |
5.6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不等式教学案例 |
5.6.1 实验班、对照班的选择 |
5.6.2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的案例 |
5.6.2.1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教学设计构想 |
5.6.2.2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教学设计 |
5.6.2.3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的教学访谈 |
5.6.3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基本不等式”的案例 |
5.6.3.1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构想 |
5.6.3.2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
5.6.3.3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访谈 |
5.6.4 迁移教学效果分析 |
5.6.4.1 实验班解题痕迹分析 |
5.6.4.2 第10周周测分析 |
5.7 小结 |
第6章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不等式教学建议 |
6.1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不等式教学建议 |
6.1.1 做好初高中不等式衔接教学,为高中不等式教学创造迁移基础 |
6.1.2 借鉴新教材,迁移拓展不等式知识 |
6.1.3 培养正迁移,纠正负迁移 |
6.1.4 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 |
6.1.5 重视变式训练,提高迁移能力 |
6.1.6 对数学文化和不等式进行双向迁移,提升学生学习不等式的兴趣 |
6.1.7 精心设计校本选修课程,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迁移基础 |
6.2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结论 |
7.1.1 问卷和访谈调查分析的结果 |
7.1.2 迁移理论在不等式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7.1.3 不等式教学建议 |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调查问卷 |
附录B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C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D 后测题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结构思想的高中数列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程标准提倡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内容主线 |
1.1.2 2019 年高考考试大纲(数学)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结构 |
1.1.3 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
1.3.2 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与逻辑推理素养 |
1.3.3 提高教学有效性 |
1.3.4 对教材编写提供建议 |
1.3.5 对自身教育素养的培养 |
1.4 研究过程与方法 |
1.4.1 研究过程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研究框架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结构教学 |
2.2 数学教学理论 |
2.2.1 数学结构教学 |
2.2.2 最近发展区 |
2.2.3 有意义接受学习 |
2.2.4 整体性教学 |
2.2.5 聚焦核心概念 |
2.3 数学解题理论 |
2.2.1 变式教学 |
2.2.2 脚手架理论 |
2.4 数列教学研究 |
三、结构观点下的高中数学知识教学理论研究 |
3.1 影响结构教学的因素 |
3.1.1 内部因素 |
3.1.2 外部因素 |
3.2 形成学习思路 |
3.2.1 知识的过程性:来龙去脉,发生发展 |
3.2.2 思维的过程性:数学思维过程的揭示和暴露 |
3.3 构建数学知识网络 |
3.2.1 知识的系统化 |
3.2.2 知识间的纵向联系 (纵向加深) |
3.2.3 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横向加宽) |
3.4 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 |
四、结构思想下的高中数学解题理论研究 |
4.1 解题思路分析 |
4.1.1 试题考查内容 |
4.1.2 对知识常考题型的掌握 |
4.1.3 解题过程分析 |
4.2 题目变式研究 |
4.2.1 何为变式 |
4.2.2 试题变式维度 |
4.3 变式教学 |
4.4 注重反思总结,形成解题结构 |
五、高中数学结构教学策略研究 |
5.1 高中数学结构教学策略遵循的原则 |
5.1.1 针对性原则 |
5.1.2 整体性原则 |
5.1.3 学生主体原则 |
5.2 高中数学结构教学策略 |
5.2.1 抓主线,聚核心 |
5.2.2 悟本质,重过程 |
5.2.3 学思想,用方法 |
5.2.4 重应用,抓变式 |
5.2.5 建联系,组结构 |
六、结构观点下高中数列教学案例研究 |
6.1 数列的重要性及结构分析 |
6.1.1 数列的重要性 |
6.1.2 数列结构分析 |
6.1.3 数列的应用 |
6.1.4 数列常见解题方法分析 |
6.2 高中数列教学案例 |
6.2.1 等差数列 |
6.2.2 等比数列 |
6.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
6.2.4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
6.3 数列试题的变式教学研究 |
6.3.1 数列试题的变式 |
6.3.2 数列的例题教学 |
七、总结与思考 |
7.1 总结 |
7.2 思考 |
附录 |
参考文献 |
(9)高中数列高考试题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课标的要求 |
1.1.2 高考改革的要求 |
1.1.3 数列在整个高中数学中的地位 |
1.1.4 近几年高考对数列知识的考查 |
1.1.5 数列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现状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数列 |
1.2.2 等差数列 |
1.2.3 等比数列 |
1.2.4 教学策略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4.1 研究计划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收集 |
2.2 高中数列和高考试题研究 |
2.2.1 高中数列教材研究 |
2.2.2 高考数列试题研究 |
2.2.3 数列教学方面研究 |
2.2.4 学生学习数列常见错误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4.1 建构主义理论 |
2.4.2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思想 |
2.4.3 问题解决理论 |
2.5 小结 |
第3章 研究方案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目的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法 |
3.3.2 比较研究法 |
3.3.3 问卷调查法 |
3.3.4 访谈法 |
3.3.5 案例分析法 |
3.3.6 实验法 |
3.4 研究工具 |
3.4.1 测试卷的编制 |
3.4.2 访谈提纲的编制 |
3.4.3 教学案例的选取 |
3.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3.6 研究的伦理 |
3.7 小结 |
第4章 近九年高考对数列内容的考查分析 |
4.1 高考关于数列的考查要求 |
4.2 2010年—2018年高考数列试题分析 |
4.2.1 2010年—2018年全国课标卷数列试题分析 |
4.2.2 2010年—2018年其它省(市)数列试题分析 |
4.2.3 全国课标卷与其它省(市)卷数列试题对比分析 |
4.2.4 近九年高考中涉及数列试题的具体评析 |
4.2.5 近九年高考数列试题综合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学生学习数列情况以及教师教学的调查 |
5.1 学生学习数列情况的调查研究 |
5.1.1 学生测试卷设计 |
5.1.2 实施测试 |
5.1.3 学生测试卷结果统计及分析 |
5.1.3.1 测试结果统计 |
5.1.3.2 测试结果分析 |
5.2 对学生和教师访谈 |
5.2.1 访谈设计 |
5.2.2 实施访谈 |
5.2.3 访谈结果及分析 |
5.2.3.1 学生访谈结果 |
5.2.3.2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5.2.3.3 教师访谈结果 |
5.2.3.4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5.3 调查结论 |
5.4 小结 |
第6章 高中数列教学策略研究 |
6.1 构建高中数列教学策略 |
6.1.1 高中数列新授课教学策略 |
6.1.1.1 注重概念和公式的形成过程 |
6.1.1.2 注重数列中公式、性质的推导 |
6.1.1.3 注重等差(等比)数列常规题型的教学 |
6.1.1.4 “以本为源”重视教材中的例题、练习题的教学 |
6.1.1.5 强化等差(等比)数列的判断与证明 |
6.1.1.6 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 |
6.1.2 高中数列复习课教学策略 |
6.1.2.1 强化数列求通项公式与求和问题的解题方法 |
6.1.2.2 注重学生差比数列解题技能的训练 |
6.1.2.3 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
6.1.2.4 注重对学生易混知识点和题型进行归纳、对比和整理 |
6.1.2.5 注重数列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
6.1.2.6 注重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
6.2 高中数列教学策略实践研究 |
6.2.1 基于新授课教学策略的案例分析 |
6.2.2 基于复习课教学策略的案例分析 |
6.3 教学策略和教学案例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 |
6.4 小结 |
第7章 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与反思 |
7.3 研究的展望 |
7.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高三学生数列测试题 |
附录 B:高二学生数列测试题 |
附录 C:高三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D: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与高考及课堂教学的一致性研究 ——以近五年全国数学Ⅰ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一致性理论及其研究概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一致性 |
2.1.2 课程标准 |
2.1.3 内容主题 |
2.1.4 认知水平 |
2.2 三种一致性分析模式 |
2.2.1 韦伯一致性分析模式 |
2.2.2 成功一致性分析模式 |
2.2.3 “SEC”一致性分析模式 |
2.2.4 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三章 一致性分析框架的构建、相关编码及数据处理 |
3.1 一致性分析框架 |
3.1.1 内容主题的分类 |
3.1.2 认知水平的分类 |
3.2 课程标准的编码与数据处理 |
3.2.1 对课程标准的编码说明 |
3.2.2 对课程标准的编码举例 |
3.2.3 对课程标准数据的整理及编码 |
3.3 数学高考试卷的编码与数据处理 |
3.3.1 对试卷的编码说明及举例 |
3.3.2 对试卷数据的处理及编码 |
3.3.3 对试卷数据的整理及计算 |
3.4 课堂教学调查问卷的编码与数据处理 |
3.4.1 对问卷的说明及举例 |
3.4.2 对问卷数据的处理及编码 |
3.4.3 对问卷数据的整理及计算 |
第四章 课程标准与高考及课堂教学的一致性分析 |
4.1 课程标准与近五年Ⅰ卷的一致性分析 |
4.1.1 新、旧课标与近五年Ⅰ卷的一致性临界值 |
4.1.2 新、旧课标与近五年Ⅰ卷的一致性分析 |
4.2 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一致性分析 |
4.2.1 新、旧课标与课堂教学的一致性临界值 |
4.2.2 新、旧课标与课堂教学的一致性分析 |
4.3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实施 |
5.1 关于指数函数的新授课 |
5.1.1 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设计 |
5.1.2 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反思 |
5.2 关于指数函数的习题课 |
5.2.1 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设计 |
5.2.2 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反思 |
5.3 关于基本不等式(?)的新授课 |
5.3.1 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设计 |
5.3.2 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反思 |
5.4 关于基本不等式(?)的习题课 |
5.4.1 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设计 |
5.4.2 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反思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
附录B 近五年全国数学Ⅰ卷的编码 |
附录C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调查问卷 |
四、高考数列对主要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重视数学本质 淡化命题形式 选拔德才兼备人才——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数学试题评价[J]. 苏洪雨,冯伟贞. 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 2021(13)
- [2]高中生三角函数概念理解水平调查研究[D]. 陈晓娅.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3]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等差数列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D]. 汪洪羽. 长春师范大学, 2021(12)
- [4]高考数学中数学文化综合运用程度分析 ——以2016年-2020年全国卷为例[D]. 曹文杏.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5]数学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考数学试题测评分析——以2020年全国Ⅲ卷高考数学试题为例[J]. 覃淋,杨琴,李秀萍. 理科考试研究, 2021(07)
- [6]基于ACT-R理论的数列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贾柯. 西南大学, 2020(05)
- [7]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研究[D]. 陈维彪.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基于结构思想的高中数列教学研究[D]. 谯可.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9]高中数列高考试题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D]. 沈丽群.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6)
- [10]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与高考及课堂教学的一致性研究 ——以近五年全国数学Ⅰ卷为例[D]. 刘英杰. 济南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