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控制权竞争与规范

论控制权竞争与规范

一、谈控股权争夺问题及规范(论文文献综述)

高雅平[1](2020)在《华测检测与华测瑞欧控制权争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上市公司广泛地运用并购这一方式实现了规模经济,但是在此过程中,有关子公司失控的事件也日益频出。本文以华测检测与其控股子公司华测瑞欧之间的控制权冲突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法、事件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挖掘子公司失控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子公司失控对华测检测所带来的影响。最后,针对该案例提出了对公司治理的政策建议,目的是为其他类似公司提供借鉴,避免类似事件发生。首先,本文在回顾控制权争夺、管理层激励和并购文化整合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控制权相关的概念与控制权争夺的理论基础,探讨了公司发生控制权争夺的一般原因,为后文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其次,介绍了控制权争夺涉及双方主体的相关信息,分析了控制权争夺的背景,表明并购是华测检测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控制权争夺的过程,发现双方持股比例的争议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以上为后文的分析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再次,本文分析了华测检测控制权争夺爆发的原因,具体体现在子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突出,母公司尚未对子公司建立完备的激励约束机制,并购后文化整合不到位三方面。在接下来的事件影响分析过程中发现,控制权争夺使得母公司的发展战略由外延式扩张为主转变为外延式与内涵式结合的发展战略,该事件对公司财务、资本市场价值和未来发展均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控制权争夺事件破坏企业的内部稳定,不利于其健康长远的发展。最后,本文提出了三点企业预防控制权争夺事件的建议:第一、利用董事会和财务负责人发挥监督、制衡作用可减少内部人的控制,防止经理层对控制权的争夺;第二、在并购的各阶段健全子公司管理层的激励机制,加强对管理层行为约束;第三、从企业战略层面重视并购后的文化整合,加强沟通建立共同愿景。最终旨在通过这些建议和结论对控制权争夺的研究进行补充,为公司治理提供参考建议。

刘晓伟[2](2020)在《F公司控制权争夺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其公司治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公司治理中,创始股东与外部投资者争夺公司控制权的情况愈发严重。创始股东执着于公司的控制权,战略型投资者重视并积极参与公司治理,二者矛盾冲突的不断加剧使得资本市场上演了一个又一个控制权争夺的戏码,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分析中小企业控制权争夺问题具有迫切且现实的意义。本文以网络游戏企业F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阐明此次研究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以解决公司创始人和外部投资者控制权争夺问题为目的,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其次,对控制权理论、公司治理结构理论、股权结构、融资结构、控制权私人收益等相关理论进行介绍。以网络游戏企业F公司为案例主体,对其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控制权争夺事件进行梳理;再次,从控制权争夺的动因、控制权争夺实施条件、控制权争夺的主体和控制权争夺造成的负面影响这四个方面对案例进行分析。最后,从寻求企业创始人和投资人避免冲突的途径方面,针对F公司的治理问题,提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审慎评估引入外部投资者风险、合理选配融资方式、企业家自我提升、创始人适时让渡控制权这五条对策建议。希望通过该研究,能够为以F公司为代表的民营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控制权的合理过渡提供参考和借鉴。

钟凯[3](2020)在《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及其影响研究 ——以神开股份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民营企业抓住改革契机,实现快速发展。2018年,我国民营经济提供了50%以上的税收,创造了80%左右的就业岗位。目前,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占上市公司整体比重达三分之二,在国民经济占据重要一席。但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民营企业发展一方面面临着国家重大战略改革带来的机遇,另一方面也碰到诸多问题。其中既有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竞争力弱等内部问题,又有国内国际环境制约、融资难融资贵等诸多外部挑战。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性、流动性逐渐增强,公司治理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由于控制权在公司治理中拥有重要地位,因此受到各企业、政府、广大媒体甚至众多普通投资者的关注。我国控制权市场始于1993年,自2013年起,控制权争夺集中爆发。如今,在上市公司中,民企控制权争夺现象层出不穷。虽然控制权争夺是一种较为正常的经济现象,但控制权争夺频率过高对公司发展并无利好。因此,企业需要强化控制权防控体系,完善公司控制权适配机制,减少不良控制权争夺事件发生频率。我国资本市场持续优化,民营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事件层出不穷,本文选题以此为社会背景,选取上海神开石油化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神开股份)控制权争夺事件,探讨控制权之争对民营上市企业带来的影响,以及防范不良控制权争夺的举措。文章写作按照“为什么争夺——争夺的过程——争夺的具体表现——争夺的影响——具体防范措施”的逻辑顺序进行研究。开篇首先交代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及概述与控制权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而,介绍争夺方各自基本情况,分析发生控制权争夺主要归因于以下四点:创始股东减持套现,致使股权分散化;公司壳资源优质,价值明显;利益集团同上市公司利益诉求之间存在差异;拥有的股权比例与决策权失衡。在了解原因的基础上,接着按时间顺序对神开股份控制权争夺过程进行梳理,发现主要有如下三种表现形式:第一,争夺董事席位,谋夺控制权;第二,间接收购股权,利益关系破裂;第三,二级市场增持,收购股权。其次,本文从公司治理、生产经营、经营绩效和企业价值四个角度展开分析,研究神开股份控制权争夺对公司产生的影响。公司治理角度,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股权结构极度分散;二,董事会成员改选频繁,董事会形同虚设,未发挥实际作用。生产经营角度,总资产规模缩减以及公司人员大量流失。经营绩效角度,企业资产质量降低、获利能力下跌。最后在企业价值上,对股价走势图、公司自有资本获益能力、外部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的态度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控制权争夺期间,企业股价波动趋势异常;自有资本获益能力下降;公司发展扑朔迷离,不确定性强,投资者失去信心。然后,针对神开股份控制权争夺中所出现的不良争夺问题,从内、外部两方面提出以下治理对策。内部:第一,优化股权结构设置;第二,规范董事会运行;第三,综合评价引进外部投资者的风险。外部:第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第二,加强违规股权收购行为的监督机制;第三,积极引导网络媒体参与企业治理。最后,为了使其他上市公司避免发生类似的不良控制权争夺事件,总结出相关的研究结论和启示以提供经验。

仇馨玥[4](2020)在《我国企业反恶意要约收购的动因及策略研究 ——以爱建集团抵抗广州基金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世界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收购与反收购行为已经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在众多收购行为中,恶意要约收购是一种与目标公司意愿背道而驰的“野蛮”收购行为。相比西方国家,恶意要约收购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出现的时间较晚。但是近几年,我国企业间控股权争夺问题日益显现,恶意要约收购方式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亟需学习各种适合的反恶意要约收购策略,以在恶意要约收购发生时能够积极对抗。本文旨在研究我国企业反恶意要约收购的动因和策略。本文首先梳理了恶意要约收购的相关概念界定,厘清反恶意要约收购动因和策略的相关理论。其次,本文通过对反恶意要约收购的制度现状的研究,就目前我国对恶意要约收购行为及反恶意要约收购行为的制度导向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我国的制度导向,分析出其对企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爱建集团抵抗广州基金的案例,具体研究爱建集团反恶意要约收购的动因及策略,就反恶意要约收购对我国企业及监管层提出建议。通过对理论和案例的研究,本文发现,爱建集团稀缺的金融牌照、分散的股权以及良好的发展势头为爱建招来了恶意要约收购。为了维持管理层对企业的控制,维持公司股价平稳,履行社会责任,防止经营风险增大、公司品牌价值和信用受到损害,爱建集团不断停牌,积极采取大股东增持策略、舆论压力策略和法律诉讼策略。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未来市场上的被恶意要约收购的一方提供思路与帮助,希望我国企业能够避免股权分散,避免一股独大,不断优化股权结构,维护良好的股东关系,面对恶意要约收购时,正确辨别动因,积极运用多种反恶意要约收购策略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利益。

田霞[5](2020)在《敌意收购及其对目标公司价值的影响 ——以浙民投收购ST生化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金融资本参与市场程度的提高,以及参与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化,由此引发的市场收购行为日趋增多,并出现了多种新的收购类型,例如本文涉及到的敌意收购,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继1993年第一起敌意收购案——“宝延风波”后,因2006年我国实行股权分置改革政策,许多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减持公司股票,导致很多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从当初的“一股独大”逐步走向分散。而2015年我国资本市场发生股价暴跌的情况,使得众多上市公司股票价值下降,在这些状况累积下,加之市场中的并购资金发展得相对充裕。2015年后,我国资本市场迎来了股权争夺的浪潮,敌意收购事件在数量上和频率上创出新高。在理论研究上,国内众多研究文献更多是从敌意收购事件的反收购方面提供策略和给出建议,没有客观中立地看待敌意收购这一资本现象,而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的股权争夺和敌意收购频发的局面并没有得到缓解,这或许从侧面表明了敌意收购事件的发生是资本市场向成熟方向发展的一个伴随现象,因此研究敌意收购发生的动因、使用的策略和敌意收购对目标公司价值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浙民投收购ST生化为案例,采用案例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事件研究法,从敌意收购视角,对敌意收购方进行敌意收购的动因、收购过程中的策略及收购完成后对目标公司内外各方面治理的影响进行研究,继而对目标公司公司价值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本文基于浙民投对ST生化的敌意收购案例分析,研究发现:首先,在敌意收购中采用要约收购策略可以提高敌意收购的成功率;其次,在目标公司原大股东治理效率低下的情况下,敌意收购引起的市场反应是积极的,在敌意收购事件公告后短期内给目标公司的价值带来了提升,但与此同时引起的控制权争夺对目标公司当年的公司价值影响是消极的,而敌意收购完成之后,收购方对目标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机制的调整是有利于促进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提升公司价值的;最后,在分析敌意收购完成后ST生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反映公司价值相关的指标后,本文发现本次浙民投对ST生化的敌意收购给目标公司带来了后期的价值增长。浙民投收购ST生化案例对敌意收购过程中的策略使用,以及收购完成后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分析研究可以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本文的学术研究成果也能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敌意收购实操,以及收购完成后对目标公司治理、公司价值的进一步影响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补充完善。

曹琪红[6](2020)在《长园集团控制权争夺案例研究 ——基于大股东冲突视角》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事件频繁,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企业并购大浪潮袭来,由此带来的股东关系和控制权问题成为企业管理学术界和实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这种控制权争夺往往伴随着冲突的发生,因此本文从冲突视角以长园集团股权争夺为例对长园集团大股东冲突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文发现股权冲突具有两面性,如果能够利用冲突调解机制化不利冲突为有利冲突,那么冲突的破坏性就会减小,并且有利于内部团结。本文在对控制权和控制权争夺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以控制权私有收益理论、利益相关者控制理论和冲突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利用罗宾斯冲突五阶段模型构建了一个包含“冲突原因-冲突过程-冲突结果”分析框架。其中,冲突的原因从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和利益相关者关系这三个方面展开;冲突过程则是对各冲突主体冲突元以及矛盾形成过程的探讨;冲突结果则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分析冲突的效应。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利用所构建的股东控制权争夺分析框架,对长园集团控制权争夺中的大股东冲突进行了详细的案例分析。具体而言,本文根据理论分析部分提出的股权冲突分析框架,对长园集团案例事件过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大股东控制权争夺的危害以及如何化解大股东控制权争夺。通过案例分析,本文发现大股东控制权争夺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既损害了公司的利益,也损害了中小股东的权益,必须采取适当方式趋利避害,化解大股东冲突。在进一步分析大股东冲突原因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股权分散和个人因素是导致冲突的潜在因素,控制权私有收益的争夺是大股东冲突的根本原因,大股东之间的低信任度以及责任意识的缺乏是大股东冲突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索。因此,本文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减少或避免有害冲突,首先应该均衡配置股东权力并引入机构投资者,尤其要均衡配置关系股东和非关系股东的权利;其次,加大对关系股东的信息披露力度,强化对关系股东的识别力度;再次,要建立有效沟通机制解决大股东冲突,加强第一大股东的责任意识,化危机为转机,以增强我国上市公司在行业内的整体实力;最后,在证监会等第三方监督机构的指导下构建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冲突解决机制,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刘佳美[7](2019)在《控制权争夺下的股权制衡对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以东方银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权分置改革实施之后,我国资本市场迅猛发展,一些股权分散的企业遭受了外部投资者的冲击。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研究领域的基础问题,而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不仅影响企业的公司治理效率,还与财务绩效的提升紧密相关。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配置结构呈现出多元变化,股权分布特点由集中趋于分散,控制权争夺现象由此开始涌现。针对资本市场上频发的上市公司控制权事件,理论界与实务界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基本集中在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以及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存在的代理问题和利益冲突。但我国近期发生的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事件的争夺双方多是存在于内部大股东之间的,而针对此类现象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大股东在争夺股权的过程中会对公司的股权配置产生直接影响,控制权相互制衡,又进一步影响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基于上述背景,并结合本文提出的研究问题,本文采用了案例研究法,选取案例为东方银星2013-2017年间的控制权争夺。基于控制权争夺、股权制衡与公司治理及其有效性的研究理论,梳理了两大股东的控制权冲突过程,分析股权争夺对公司股权结构的影响以及如何形成股权制衡,并深入研究在控制权争夺背景下股权制衡对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影响问题。在评价公司治理有效性方面,本文借鉴了南开公司治理指数的评价思路,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财务绩效指标,从公司治理效率和财务绩效两个方面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控制权争夺背景下的股权制衡对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影响,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最后,本文还就如何规避资本市场上恶性的控制权争夺事件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政策建议。东方银星的股东冲突是我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中的典型案例。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大股东在股权争夺过程中会形成制衡的股权结构,制衡的原因包括获取话语权和实现自身利益诉求,并通过引入关系股东和一致行动人、争取董事会席位以及运用法律手段等方式实施制衡,因此这种股权制衡带来的是公司治理效率的下降,给企业经营业绩带来负面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方面梳理了在控制权争夺背景下股权制衡对于公司治理影响的作用机理;另一方面,对于全面评价控制权争夺、股权制衡对企业的影响,以及如何完善公司治理机制,避免资本市场上恶性控制权争夺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陶颖异[8](2019)在《在控制权转移事件中股东资源的作用研究 ——以ST新梅为例》文中认为关于控制权一直是资本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股权流通使得企业存在控制权转移的风险,但也为企业在选择股东资源上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民营企业通过引入国资背景的企业,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同时目前对于控制权转移的研究重点,绝大多数侧重于股东财务资源所带来的控制效果,忽略非财务资源在公司控制权转移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对非财务资源在控制权转移事件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研究,并采用事件研究法来验证不同股东资源的优劣等级,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并提出了对应的建议。2013年11月,ST新梅发生控制权争夺事件,经过长达三年的控制权争夺,2016年10月拥有国资背景的浦东科投最终取得公司控制权。本文通过分析ST新梅股权结构、股东情况以及该企业控制权争夺和转移的过程,基于股东资源的角度分析企业控制权配置情况。通过比较案例公司中不同股东资源的优劣性,分析兴盛集团与开南投资争夺控制权的原因以及浦东科投最终取得企业控制权的原因。然后通过分析不同股东资源的市场反应、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不同股东资源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印证股东资源在整个事件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控制权转移对公司发展的影响。同时ST新梅控制权转移事件也可以对同类企业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经过研究,本文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股东投入企业的资源不但包含财务资源,还应当包括股东拥有的诸如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技术资本等非财务资源,因此企业控制权不只受到股东投入的财务资源的影响,还取决于股东投入的非财务资源。第二,股东资源具有明显的等级差异,有的资源具有优势,相比之下有的资源处于相对劣势地位,拥有优势资源的股东很大程度上能够获得企业控制权。第三,股东的非财务资源的不同组合方式,能够为公司带来不同的治理效果,优势的股东资源能够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正向作用。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投资者们更倾向于让具有优势资源的股东获得企业的控制权。

张璇[9](2019)在《企业内部控制权的安排和攫取》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合约的不完备性和交易成本的存在,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边界都不十分清楚。就企业剩余控制权而言,企业内部委托代理关系中普遍存在大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侵占问题。此类问题在中国民营企业中同样存在。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控制企业向非人力资本所有者选择管理层、管理层负责经营企业的过渡中,民营企业面临两方面控制权侵占:一方面,因担心企业拱手他人,大股东操纵董事会和管理层,挤占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剩余控制权;另一方面,由于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施展才华受限、职业操守欠缺等原因,管理层也会侵占大股东或董事会的控制权。特别是在大股东或董事会缺乏监督或消极监督的企业中,管理层能够成功实施职务侵占。现实中的类似案例比比皆是,比如,保护创始人控制权的阿里合伙人制度、国美CEO陈晓通过让渡企业利益给董事会而操纵控制权侵占大股东的资产和限制大股东的投票权、宝能联合万科大股东通过持续增持股票而挤占管理层的控制权等。本研究发现,这些公司中普遍存在着创始人控制权保护措施缺失、大股东或管理层把控董事会、控制权与所有权边界不清、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不统一等重要问题。因此,中国民营公司治理的关键是大股东、董事会、管理层这个代理链条中各主体控制权的制衡,进而保护中小股东利益,而不仅是流行理论认为的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搭便车问题。前辈学者关于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控制权、区分特定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的探讨,为企业内部控制权安排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进一步研究企业内部控制权安排与侵占的难点在于:一是验证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控制权收益并揭示其控制权转移行为;二是在“大股东-董事会-管理层”框架下建立一种稳健的制衡机制,降低包括大股东在内的内部人实施侵占行为的“效率”,保护外部股东。为了突破以上难点,本文作了以下研究:首先,在对企业剩余权利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根据 Berle,Means、Fama、Jensen、Hart 和 Shleifer,Vishny 的分类方法,将控制权安排分为大股东、董事会、管理层三个层次,衡量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董事会、管理层相互攫取和侵占控制权的情况。其次,基于Grossman,Hart的控制权收益理论,运用大宗股权转让溢价估计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控制权私利水平,并探讨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等因素对控制权私利水平的影响;从控制权的角度审视公司治理机制中的问题并加以改善。再次,董事会和管理层为实现控制权收益而进行控制权争夺可能导致控制权转移。因此,运用企业内部控制权转移行为及其转移路径来间接考察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控制权私利。第四,对MBO和合谋的形成机理和实现机制进行梳理。通过国美和万科两个案例分析不同的控制权结构为大股东、董事会、管理层争夺控制权私利提供了不同渠道:或利用资本市场排除异己,或管理层与董事会合谋侵占大股东利益,或大股东因利益分歧罢免管理层等。分析在控制权发生转移的过程中董事会和管理层可挤占的控制权及可攫取的控制权收益。第五,围绕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及既定侵权状态,归纳内部人控制治理方案,构建企业控制权治理的一般数理和实证模型。同时就股权激励和报酬激励进行回归,揭示这两种治理方案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验证治理方案的效率,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在产权理论、合约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的研究基础上,以中国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①,对大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控制权的各因子之间的关系做出理论解释,据此逻辑关系提出假设并构建计量模型。根据计量模型的结果验证理论推断的真实性,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和政策建议。本文样本数据来自于对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抽样,依据统计学要求进行数据采集和整理,确定合理的样本数量,确保样本数据真实有效,以保证得出可靠的经验研究结论。采用面板模型考察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独立董事出席会议次数、董事会持股比例、公司高管持股比例、前5大股东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与控制权私利水平之间的关系;采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考察股权激励、高层报酬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分别对样本数据回归和检验,进行参数估计以确定变量系数及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用数学模型建立变量之间的数理关系,为实证计量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采用典型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解剖国美控制权纠纷和万科宝能控制权争夺的案例,进一步验证理论结论的可靠性。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为控制权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第三、四、五章为本文的主体部分,其逻辑顺序为第三章先衡量大股东控制权收益,第四章再衡量董事会和管理层控制权收益及由争夺控制权收益引发的控制权转移,第五章考察内部控制权侵占、治理方案及其有效性。第六章为结语。第一章,主要讨论论文的概要及其意义、梳理国内外研究动态、界定相关概念、明确研究思路和方法,指出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对企业合约结构和权利安排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指出相关理论研究的发展、贡献及其未解决的问题,为本研究的进一步探索奠定研究基础和研究方向。企业合约学派将企业看成是一组不完全合约关系的集合。委托代理理论认为随着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逐步分离,企业内部大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存在着三类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利益不一致性、监督的公共品性质和搭便车问题,代理人并不总是为了委托人的利益而行动。代理人有攫取企业控制权、挤占委托人利益的倾向。委托代理理论的结论是代理成本最小化的所有权结构是最优的。以科斯、威廉姆森、GHM、张维迎和周其仁等为代表的企业合约理论学派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合约的不完备性,因此缔约各方无法在事前(签约前)详细规定履约过程中各方的权利。尽管可以按照出资比例明确各方的所有权,但控制权因其状态依存性而无法在事前进行安排和约定。企业合约为事后(签约后)控制权的再安排或再谈判留出了空间。剩余控制权正是来源于合约的不完备性和要素的相对稀缺性。企业合约理论的结论是企业是一种可以有效降低交易费用的组织,它大量节约了第三方裁决和敲竹杠的成本。签订企业合约前的权利分配影响着签约后各方讨价还价(争夺控制权)的能力,并且签约后的控制权安排存在着结构主导型和制度主导型路径依赖,所以说,权利安排或治理结构是至关重要的。沿着GHM、Aghion、Tirole等学者关于控制权理论的思路,企业的控制权安排会影响签约各方未来的谈判能力进而影响财务决策和管理者激励。当企业绩效变差时,控制权将从管理层转移至外部人。大股东控制权与管理层主动权之间呈负向变动关系。控制权理论更关注于投资者与企业管理层之间剩余控制权的转移与争夺过程,得出利益相关者应当共享控制权的结论。另外,第二章还将控制权安排分为大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三个层次,界定他们的特定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第三章,根据控制权收益理论,对大股东的控制权收益展开研究。首先区分了控制权共享收益和私人收益、货币性收益与非货币性收益。其次,揭示了关联交易、占资、人事控制等大股东攫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主要方式。再次,基于国内外对大股东攫取控制权私利的测算方式的比较,改进大宗股权协议转让溢价法,并归纳影响大股东控制权私利的因素。通过大宗股权协议转让溢价法估计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控制权收益,并对控制权私利水平和其影响因素建立计量模型。计量结果显示目前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权私利水平较高。董事长或副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对控制权私利水平具有抑制作用;独立董事出席会议次数与控制权私利水平不相关。董事会持股比例与控制权私利水平负相关,公司高管持股比例与控制权私利水平正相关;前5大股东股权集中度与控制权私利水平负相关,股权制衡度与控制权私利水平负相关。第四章,继大股东控制权收益研究之后,对董事会和管理的控制权收益和转移进行研究,揭示了董事会和管理层控制权收益的表现形式、为获取控制权收益而进行的控制权转移行为及两类典型的企业内部控制权转移路径(MBO和合谋),分析了 MBO和合谋的形成机理和实现机制。本章利用国美和万科控制权之争的经典案例进行经验验证,诠释了不同控制权结构安排下控制权争夺和转移的发生以及如何应用公司制度解决内部人控制权侵害问题。第四章的结论是控制权争夺过程中,容易造成大股东、董事会(创始人通常担任董事会主席)和管理层之间的权利挤占。合理的公司制度能够有效保护委托人财产权利,降低控制权转移发生的可能性,避免效率损失。在签订融资协议时,完善创始人股东保护条款,设立创始人股权底线,保护创始人股东权益。创始人为了保持和强化控制权应当掌握相应的剩余索取权,否则大股东极有可能利用股权优势罢免管理层。在订立公司章程时,完善创始人保护条款,在重大事项上给予创始人一票否决权。创始人应保留对董事的提名权,并在公司章程中设立相关条款防止举牌者罢免现任董事。避免过度信任管理层而导致内部人控制问题,使用合约框定管理层的权责利,为管理层发挥主动性和施展才能提供制度保障。合理确定董事会的作用。董事会的重要作用在于决策、评估和监督。如果赋予董事会过大的权利,则有可能导致董事会“以权谋私”,逃避诚信责任。第五章,研究企业内部控制权的侵占及治理。本章揭示了隧道行为、大股东占资、扭曲的红利分配和控制公司资产等内部人控制问题,归纳了股权激励、报酬激励、控制权激励及其他治理方案,使用数学模型和实证分析验证股权激励、报酬激励治理方案的有效性,并对股权激励、报酬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建立激励模型。计量模型的结果显示董事会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正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负相关,董事及管理层前三名年薪总额对企业绩效产生负向作用。本章得出结论,大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控制都会不同程度地导致内部人控制问题,对董事会进行股权激励是抑制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有效方案,大股东持股的利益侵占效应大于利益趋同效应,目前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报酬激励方案效率较低。第六章,结语。本章提出有关优化股权结构、增强董事会的功能、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政策建议,为中国企业大股东-董事会-管理层制衡机制的建立和剩余控制权安排提供改革方向,对完善控制权市场、证券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具有实际的借鉴意义。最后,将未来的研究方向确定为如何防范大股东利用关联交易侵占公司利益及国有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控制权安排。

郝然[10](2019)在《控股权争夺过程中的中小股东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以金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融创通过定向增发进入金科后,发起了金科控股权的争夺战,金科股份实际控股人黄红云与融创经过数次交锋后,最终以一份回购注销减资公告作为终止符。相较于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短、发展速度快,中国的相关法律和制度建设虽然力求于赶上资本市场的发展,再加上公司自身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导致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并不完美,出现了许多漏洞,特别引人注目是上市公司控股权争夺给中小股东带来的池鱼之殃。因此,本文研究了控股权争夺如何影响中小股东的权益,进而提出了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相关建议,对规范上市公司股东的行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保障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以金科股份为案例,通过对控股权争夺的期间多个方面的分析,研究了控股权争夺给公司中小股东权益的影响。案例研究发现,金科股份控股权争夺案中,中小股东的知情权、决策权和收益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害。具体表现在,在控股权争夺过程中,金科股份存在披露不充分、不及时,董事会被大股东控制等现象,使得中小股东的知情权和决策权被侵害;金科突然停牌以反击融创增持行为给金科带来了负面的短期市场反应,并且金科股份实际控股人在停牌中实施了高额的股利分红,在换届选举新董事时,赢得了中小股东的支持,扞卫了公司控制权,但公司高息借款同时对外进行巨额财务资助,严重侵害了中小股东的收益权。最终本文从三个方面,即公司内部治理、外部监管和中小股东自身,提出了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建议。国内外对于中小股东的权益影响大多都是从股权结构、业绩、公司治理与中小股保护程度关系和“堑壕效应”、利益输送等方面进行的实证研究,对实际案例的中小股东权益受影响的研究较少。金科是近年来控股权争夺案典型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大股东控股权争夺导致首次出现竞争要约的情况,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二、谈控股权争夺问题及规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控股权争夺问题及规范(论文提纲范文)

(1)华测检测与华测瑞欧控制权争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2章 控制权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控制权的概念与争夺方式
        2.1.1 公司控制权的概念
        2.1.2 公司控制权争夺的界定
        2.1.3 公司控制权争夺的方式
    2.2 公司控制权争夺的一般原因
        2.2.1 大股东的利益侵占
        2.2.2 两权分离与股权结构分散
        2.2.3 利益诉求与经营理念冲突
    2.3 公司控制权争夺的理论基础
        2.3.1 委托代理理论
        2.3.2 激励理论
        2.3.3 博弈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华测检测与华测瑞欧控制权争夺案例概况
    3.1 控制权争夺双方公司简介
        3.1.1 华测检测公司简介
        3.1.2 华测瑞欧公司简介
    3.2 控制权争夺的背景
        3.2.1 华测检测的并购历程
        3.2.2 华测瑞欧被收购后的发展概况
        3.2.3 华测检测针对并购标的的管理措施
    3.3 控制权争夺的过程
        3.3.1 矛盾初显—双方股权争议
        3.3.2 矛盾激化—篡改股东会决议
        3.3.3 矛盾爆发—财务失控、内控失效
        3.3.4 矛盾解决—转让子公司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华测检测控制权争夺事件的原因及影响
    4.1 华测检测与华测瑞欧控制权争夺的原因
        4.1.1 内部人控制问题突出
        4.1.2 管理层激励不当
        4.1.3 并购后文化整合不到位
    4.2 控制权争夺事件对华测检测的影响分析
        4.2.1 对公司财务方面的影响
        4.2.2 对股价的影响——基于事件研究法分析
        4.2.3 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完善华测检测公司治理的对策建议
    5.1 发挥董事会和财务负责人的监督作用
        5.1.1 完善董事会制度
        5.1.2 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监督考核
    5.2 完善对管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
        5.2.1 完善管理层股权激励计划
        5.2.2 加强对高管权利的约束
    5.3 重视并购后的文化整合
        5.3.1 做好并购前的文化评估
        5.3.2 将并购后的文化整合提升到战略层面
        5.3.3 加强沟通、建立共同愿景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2)F公司控制权争夺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简要评述
    第三节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企业创始人
        二、控制权和控股权
    第二节 公司治理相关理论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
        二、公司治理的两种代表性理论
    第三节 控制权相关理论
        一、控制权理论
        二、控制权与融资结构
        三、控制权私有收益
    第四节 股权结构设计理论
        一、股权结构
        二、股权结构的分类
        三、股权结构设计原则
第三章 案例正文
    第一节 F公司及其行业背景介绍
        一、F公司简介
        二、F公司的业务范围
        三、社会及行业背景
    第二节 F公司控制权争夺事件演变过程
        一、F公司创业初况
        二、创始人与投资人矛盾的产生
        三、F公司控制权的转移与争夺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控制权争夺的动因分析
        一、融资导致的股权结构变化
        二、争夺双方对于公司治理思维方式的差异
        三、公司控制权存在私有收益
    第二节 控制权争夺实施的条件分析
        一、股权设计不合理
        二、对赌协议的限制
    第三节 控制权争夺的主体分析
        一、企业创始人分析
        二、外部投资者分析
    第四节 控制权争夺产生的影响分析
        一、公司业绩下滑
        二、公司经营情况混乱
        三、公司品牌形象受到较大影响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一、调整公司股权结构
        二、尽快建立董事会和监事会
        三、建立公司治理机制
    第二节 合理选配融资方式
    第三节 审慎评估引入外部投资者的风险
    第四节 企业家的自我提升
        一、提高自身素质
        二、注意对公司控制权的把握
        三、灵活设计相关的控制权结构
    第五节 创始人适时让渡控制权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一、控制权争夺发生的根源在于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控制权争夺发生的诱因是采用了单一的股权融资方式
        三、中小企业主对企业的控制权具有较为强烈的偏好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及其影响研究 ——以神开股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股权结构的研究
        1.2.2 控制权配置的研究
        1.2.3 控制权争夺的原因
        1.2.4 控制权争夺的影响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2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理论概述
    2.1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相关概念
        2.1.1 控制权争夺概念
        2.1.2 控制权争夺的种类
        2.1.3 控制权争夺的表现方式
    2.2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原因
        2.2.1 大股东的利益侵占
        2.2.2 两权分离与股权结构分散
        2.2.3 利益诉求与经营理念冲突
        2.2.4 股权和话语权不匹配
    2.3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影响
        2.3.1 公司治理结构失衡,组织结构变化
        2.3.2 企业日常管理混乱,经营业绩可能下滑
        2.3.3 资本市场反应剧烈,股票价格异常波动
    2.4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理论基础
        2.4.1 股权结构理论
        2.4.2 控制权配置理论
        2.4.3 利益相关者理论
3 神开股份控制权争夺案例概述
    3.1 神开股份控制权争夺各方的基本情况
        3.1.1 神开股份公司基本情况
        3.1.2 业祥投资及快鹿集团基本情况
        3.1.3 宁波惠佳公司基本情况
        3.1.4 映业文化公司基本情况
        3.1.5 中曼系基本情况
    3.2 神开股份控制权争夺的原因
        3.2.1 创始股东巨额减持套现,导致股权分散
        3.2.2 公司壳资源优质,价值明显
        3.2.3 利益集团与上市公司利益诉求存在差异
        3.2.4 拥有的股权比例与决策权失衡
    3.3 神开股份控股权争夺的过程
        3.3.1 控制权争夺第一阶段:宁波惠佳被迫弃购股份
        3.3.2 控制权争夺第二阶段:君隆资产遭到神开股份“狙击”
        3.3.3 控制权争夺第三阶段:创始股东争夺董事会席位
        3.3.4 控制权争夺第四阶段:映业文化和中曼系董事会席位之争
    3.4 神开股份控制权争夺的表现
        3.4.1 争夺董事会席位,谋取控制权
        3.4.2 间接收购股权,利益关系破裂
        3.4.3 二级市场不断增持,收购股权
4 神开股份控制权争夺产生的影响
    4.1 公司治理方面产生的影响
        4.1.1 股权结构过度分散
        4.1.2 董事会形同虚设
    4.2 生产经营方面产生的影响
        4.2.1 公司总资产规模缩减
        4.2.2 公司人员流失
    4.3 经营绩效方面产生的影响
        4.3.1 资产质量降低
        4.3.2 获利能力下跌
    4.4 企业价值方面产生的影响
        4.4.1 短期股价异常波动
        4.4.2 ROE指标值下降
        4.4.3 公司发展影响投资者信心
5 防范神开股份控制权争夺的建议
    5.1 加强公司内部治理的建议
        5.1.1 优化股权结构设置
        5.1.2 规范董事会运行
        5.1.3 综合评价引入外部投资者风险
    5.2 完善公司外部治理的建议
        5.2.1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5.2.2 加强违规股权收购行为的监督机制
        5.2.3 积极引导广大网络媒体参与公司治理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4)我国企业反恶意要约收购的动因及策略研究 ——以爱建集团抵抗广州基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分析法
        1.2.2 案例分析法
        1.2.3 规范分析法
    1.3 内容框架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收购与反收购概念的界定
        2.1.2 恶意收购与要约收购概念的界定
        2.1.3 反恶意要约收购概念的界定
    2.2 反恶意要约收购策略
        2.2.1 防御性策略
        2.2.2 抵抗性策略
    2.3 理论基础
        2.3.1 反恶意要约收购动因相关理论
        2.3.2 反恶意要约收购策略相关理论
    2.4 文献综述
        2.4.1 反恶意要约收购动因研究综述
        2.4.2 反恶意要约收购策略研究综述
        2.4.3 反恶意要约收购效果研究综述
        2.4.4 反恶意要约收购监管研究综述
        2.4.5 文献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度背景及其影响
    3.1 我国对恶意要约收购与反收购行为的制度导向
        3.1.1 我国对恶意要约收购的制度导向
        3.1.2 我国对反恶意要约收购的制度导向
    3.2 制度导向对反恶意要约收购的影响
        3.2.1 政策鼓励收购对企业反收购的影响
        3.2.2 政策不鼓励不打压反收购对企业反收购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爱建集团抵抗广州基金的案例介绍
    4.1 交易双方背景介绍
        4.1.1 恶意要约收购方介绍
        4.1.2 反恶意要约收购方介绍
    4.2 事件过程描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爱建集团抵抗广州基金的案例分析
    5.1 爱建集团成为恶意要约收购目标的原因分析
        5.1.1 爱建集团持有稀缺金融牌照
        5.1.2 爱建集团股权分散
        5.1.3 爱建集团良好的财务状况及发展势头
    5.2 爱建集团反恶意要约收购的动因分析
        5.2.1 维持管理层对企业的控制
        5.2.2 避免损害公司的品牌价值和信用
        5.2.3 爱建集团经营风险增大
        5.2.4 维持公司股价平稳
        5.2.5 履行社会责任
    5.3 爱建集团反恶意要约收购的策略分析
        5.3.1 大股东增持策略
        5.3.2 停牌策略
        5.3.3 舆论压力策略
        5.3.4 法律诉讼策略
    5.4 爱建集团反恶意要约收购策略的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案例分析中得到的启示及对策建议
    6.1 启示
    6.2 对策和建议
        6.2.1 优化公司股权结构
        6.2.2 积极运用多种反恶意要约收购策略
        6.2.3 维护良好的股东关系
        6.2.4 树立均衡的监管目标
        6.2.5 填补恶意要约收购方面监管空白
    6.3 本文的研究结论
    6.4 本文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5)敌意收购及其对目标公司价值的影响 ——以浙民投收购ST生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敌意收购的动因
        二、敌意收购的策略
        三、敌意收购与公司价值
        四、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敌意收购
        二、反收购
        三、要约收购
        四、公司价值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控制权市场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信号传递理论
        四、协同效应理论
第三章 敌意收购的概况及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第一节 我国资本市场的敌意收购概况统计
    第二节 敌意收购对公司价值影响的概况统计
    第三节 敌意收购对公司价值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通过作用公司内部治理对公司价值产生影响
        二、通过公司外部治理对公司价值产生影响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介绍
        一、敌意收购双方主体简介
        二、收购方的“进攻战”
        三、被收购方的“防守战”
        四、敌意收购结果
    第二节 敌意收购动因分析
        一、敌意收购外部动因分析
        二、敌意收购内部动因分析
    第三节 敌意收购策略分析
        一、敌意收购的方式
        二、敌意收购的时机把握
        三、敌意收购的关键因素分析
    第四节 敌意收购对目标公司价值的影响分析
        一、敌意收购的短期市场反应
        二、敌意收购的短期公司业绩变化
        三、敌意收购对ST生化价值影响的作用路径
        四、敌意收购对ST生化价值影响的分析总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意义及局限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借鉴意义
    第三节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6)长园集团控制权争夺案例研究 ——基于大股东冲突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上市公司中的冲突问题综述
        一、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冲突
        二、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冲突
        三、大股东与管理层冲突
        四、控制权冲突
    第二节 控制权争夺原因与方式综述
        一、控制权争夺的原因
        二、控制权争夺方式
    第三节 控制权争夺效应及解决措施分析
        一、控制权争夺负面效应
        二、控制权争夺正面效应
        三、控制权争夺解决措施
    第四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本文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控制与控制权
        二、控制权争夺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控制权私有收益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控制理论
        三、冲突理论
    第三节 冲突五阶段模型与案例分析框架
        一、冲突五阶段模型
        二、案例分析框架
第四章 长园集团股权之争案例介绍
    第一节 长园集团股权之争双方简介
        一、长园集团
        二、沃尔核材
    第二节 长园集团控制权争夺案例简介
        一、控制权争夺爆发
        二、冲突加剧
        三、冲突高潮
第五章 长园集团股权之争案例分析
    第一节 长园集团控制权争夺的原因分析
        一、基于内部环境因素的分析
        二、基于外部环境因素的分析
    第二节 长园集团股权之争发展历程
        一、认知和个性化:沃尔核材首次举牌的动机
        二、行为意向:长园集团为控制权之争提前布局
        三、行为冲突:长园集团与沃尔核材多轮控制权之争
    第三节 长园集团冲突结果分析
        一、股价持续走低
        二、财务业绩不断变差
    第四节 规避控制权争夺的建议
        一、均衡配置股东权力
        二、加大对大股东的信息披露力度
        三、积极引入机构投资者
        四、建立有效沟通机制解决控制权争夺
        五、加强第一大股东的责任意识
        六、构建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冲突解决机制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及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案例启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控制权争夺下的股权制衡对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以东方银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控制权争夺与股权制衡
    第二节 控制权争夺与公司治理
        一、控制权争夺的概念
        二、控制权争夺的原因
        三、控制权争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第三节 股权制衡与公司治理
        一、第二大股东制衡的动因
        二、第二大股东制衡的路径
        三、股权制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概念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控制权
        二、股权制衡
        三、公司治理及其有效性
    第二节 制度背景
        一、我国股权制度改革历程
        二、控制权的相关制度
        三、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现状
    第三节 理论分析
        一、控制权争夺的相关理论
        二、股权制衡与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关系
第四章 东方银星控制权争夺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案例选取原因
        二、数据收集
    第二节 案例简介
        一、案例公司概况
        二、控制权争夺方概况
        三、事件始末
    第三节 控制权争夺下的股权制衡
        一、股权制衡的表现
        二、股权制衡的动因
        三、股权制衡的路径
    第四节 对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影响
        一、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
        二、对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
    第五节 关于规避恶性控制权争夺的政策建议
        一、构建合理的大股东制衡机制
        二、构建利益相关者监督体系
        三、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有机结合
        四、合理采用双重股权结构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启示
    第二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8)在控制权转移事件中股东资源的作用研究 ——以ST新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控制权转移
        2.1.2 股东资源
    2.2 理论基础
        2.2.1 控制权理论
        2.2.2 资源基础理论
        2.2.3 资源依赖理论
第3章 案例概况及选取依据
    3.1 公司概况
        3.1.1 ST新梅公司简介
        3.1.2 公司主营业务构成
        3.1.3 行业发展现状
        3.1.4 ST新梅发展状况
    3.2 ST新梅控制权转移事件概况
        3.2.1 ST新梅控制权转移过程
        3.2.2 ST新梅股权结构变化
    3.3 案例选取依据
第4章 ST新梅控制权转移案例分析
    4.1 ST新梅控股股东及其背景分析
        4.1.1 兴盛集团的背景分析
        4.1.2 开南投资的背景分析
        4.1.3 浦东科投的背景分析
    4.2 股东资源在控制权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4.2.1 股东资源在控制权争夺中的作用分析
        4.2.2 股东资源在控制权转移动中的作用分析
        4.2.3 股东资源的优劣分析
    4.3 股东资源在控制权转移后的作用分析
        4.3.1 人力资本中高管团队能力变化分析
        4.3.2 股东资源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分析
        4.3.3 股东资源在重大事件、交易分析中的作用分析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5.3 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后记

(9)企业内部控制权的安排和攫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1 控制权收益
        1.4.2 控制权转移
        1.4.3 控制权安排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剩余权利
        1.5.2 内部人和内部人控制
        1.5.3 人力资本产权和非人力资本产权
    1.6 研究思路和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6.3 数据来源和处理
        1.6.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2 企业合约的结构和权利安排
    2.1 企业的合约属性
    2.2 委托代理合约中的两权分离
        2.2.1 两权分离及其后果
        2.2.2 企业内部委托代理关系
        2.2.3 委托代理合约的所有权结构
    2.3 企业合约中的权利分配
        2.3.1 不完备性
        2.3.2 事前的权利安排
        2.3.3 事后的权利安排
        2.3.4 所有权结构
    2.4 控制权合约中的权利安排
        2.4.1 控制权的来源
        2.4.2 第一和第二代控制权理论
        2.4.3 控制权安排的层次
3 大股东的控制权收益
    3.1 共享收益与私人收益
    3.2 货币性收益与非货币性收益
    3.3 大股东的控制权私利
    3.4 实证研究
        3.4.1 国内外关于大宗股权协议转让溢价法的缺陷及改进
        3.4.2 影响大股东控制权私利的因素
        3.4.3 样本选取和研究设计
        3.4.4 实证结果
4 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控制权转移
    4.1 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控制权收益
        4.1.1 董事会的控制权收益
        4.1.2 管理层的控制权收益
    4.2 控制权转移行为
    4.3 控制权转移路径之一: MBO
        4.3.1 形成机理
        4.3.2 管理层收购的实现机制
        4.3.3 中国MBO的融资障碍及解决途径
    4.4 控制权转移路径之二: 合谋
        4.4.1 形成机理
        4.4.2 实现机制
    4.5 控制权转移的案例研究
        4.5.1 国美大股东和管理层的控制权之争
        4.5.2 万科与宝能的控制权之争
5 企业内部控制权的侵占与治理
    5.1 内部人控制问题
        5.1.1 管理层多元化经营掩饰隧道行为
        5.1.2 大股东占资
        5.1.3 大股东和董事会扭曲红利分配
        5.1.4 公司高管对资产的控制
    5.2 内部人控制的治理方案
        5.2.1 股权激励
        5.2.2 报酬激励
        5.2.3 控制权激励
        5.2.4 其他激励
    5.3 数学模型分析
        5.3.1 公司高层的股权和报酬激励
        5.3.2 大股东的股权激励
    5.4 实证研究
        5.4.1 理论基础
        5.4.2 样本选取和研究设计
        5.4.3 实证结果
6 结语
    6.1 结论与启示
    6.2 未来研究方向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10)控股权争夺过程中的中小股东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以金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2 委托代理理论
        2.1.3 交易成本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控股权争夺原因
        2.2.2 中小股东权益研究现状
3 案例概况
    3.1 金科控股权争夺案例介绍
        3.1.1 案例背景简析
        3.1.2 案例相关各方介绍
    3.2 金科控股权争夺过程事件梳理
4 金科控股权争夺对中小股东权益影响及原因分析
    4.1 中小股东知情权方面
        4.1.1 获取信息内容有限
        4.1.2 获取信息能力较弱
    4.2 中小股东决策权方面
        4.2.1 参与决策的权利受限
        4.2.2 参与决策的效果不佳
    4.3 中小股东收益权方面
        4.3.1 短期市场收益具体变化
        4.3.2 分红收益影响
5 研究结论及中小股东保护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建议
        5.2.1 公司内部治理方面
        5.2.2 公司外部监管方面
        5.2.3 加强中小股东自我保护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谈控股权争夺问题及规范(论文参考文献)

  • [1]华测检测与华测瑞欧控制权争夺研究[D]. 高雅平. 燕山大学, 2020(02)
  • [2]F公司控制权争夺案例研究[D]. 刘晓伟.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8)
  • [3]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及其影响研究 ——以神开股份为例[D]. 钟凯.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4]我国企业反恶意要约收购的动因及策略研究 ——以爱建集团抵抗广州基金为例[D]. 仇馨玥. 苏州大学, 2020(03)
  • [5]敌意收购及其对目标公司价值的影响 ——以浙民投收购ST生化为例[D]. 田霞.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6]长园集团控制权争夺案例研究 ——基于大股东冲突视角[D]. 曹琪红.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7]控制权争夺下的股权制衡对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以东方银星为例[D]. 刘佳美.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8]在控制权转移事件中股东资源的作用研究 ——以ST新梅为例[D]. 陶颖异.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9(03)
  • [9]企业内部控制权的安排和攫取[D]. 张璇.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10]控股权争夺过程中的中小股东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以金科为例[D]. 郝然.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论控制权竞争与规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