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课到底怎么了?”之一:真的“误尽苍生”吗?(论文文献综述)
王超[1](2018)在《新中国语文课程话语流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文课程并非一个静态的、封闭的自系统,而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开放话语系统。我国语文课程的流变历史,可谓一部记述话语转型冲突的历史。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和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课程话语也存在着相应的变迁。每个时期的语文课程都有属于自身的特定话语,而不同时期的断裂处又存在着不同话语的转向,我国语文课程因而呈现出一种话语纷呈的复调景观。然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各界对语文课程话语的责难不绝如屡,呈现出某些非理性倾向:批判或基于一种参照物落后的印象,或对以往语文课程话语缺乏一种“必要的温情与敬意”,或用个体生命的人文视角来否定社会群体的政治视角和理性的科学视角。当前这种脱离历史文化语境,盲目批评思想政治话语和科学话语,高度揄扬人文话语的研究倾向,使得语文课程话语面临着诸多危机。因此,为消除课程话语偏见、消解课程话语危机,我们有必要重新回顾语文课程话语流变的历史,审视当前语文课程话语流变的现实状况,洞察话语汰变背后所隐匿的文化征候和权力关系,并基于我国以往历史与当前现实及语文课程话语自身的特征,以期建构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课程话语体系。基于上述认识,本研究主要分为五章,其基本架构如下:第一章,理论之基:语文课程话语流变研究的理论基础。话语理论、理解理论为语文课程话语流变研究提供了具有课程意蕴的观点与方法。话语理论通过话语分析法揭示话语中意识形态的渗入和权力的存在。语文课程话语研究适当借鉴话语理论及其话语分析方法,以话语文本、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剖析历史发展背后的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关系。理解理论主要致力于理解文本的意义。语文课程话语研究借鉴其课程意蕴,通过对语文课程话语文本的理解,实现课程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探索话语的深层运行机制。可见,话语理论、理解理论为语文课程话语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拓展了语文课程话语的研究范畴和研究视角。第二章,历史考察:语文课程话语的流变脉络。话语本质上是社会的和历史的。语文课程话语的研究过程离不开对历史的考察,其生成与演变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产生与发展的。建国迄今,语文课程话语的流变脉络主要体现在三个历史时期及其相应的三类主导型课程话语。其一,建国时期(1949—1977)政治教化取向的语文课程话语。其二,新时期(1978—2000)知识能力取向的语文课程话语。其三,新课改(2001—迄今)人文素养取向的语文课程话语。不同时期的课程话语体现在语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堂教学这三个话语主题中,蕴含着强烈的时代特征。第三章,理性探析:语文课程话语流变的本质和特征。任何话语的产生都离不开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课程话语一旦产生,就即刻受到社会若干程序的控制、筛选、组织和再分配。理性探析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其一,语文课程话语流变的内在本质。语文课程话语的流变反映出社会需求的变化,展露出权力之间的博弈,潜藏着意识形态的渗透。对语文课程话语流变背后的本质揭示,意在彰显“价值关涉”的取向,旨在揭示权力与意识形态是“真实知识”而非“错误知识”。其二,语文课程话语的多维特征。这一多维特征主要体现在:课程话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同构;课程话语的政治性、审美性与道德性的同构;课程话语的经典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同构。第四章,实然审视:语文课程话语流变的现状反思。随着新课改“以人为本”理念的推行,以“市场”为基础的个人“自由”、“个性”与“主体性”得以肯定和弘扬,人文话语无疑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领域中的主流话语甚或霸权话语。以享乐至上的消费文化与以解构为主的西方后现代思潮也随即而至。那些“曾经被认为是绝对的、普遍的、永恒的规范和真理”,正在遭受人们的质疑与解构,各种危机陆续出现。诸种危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语文课程话语的认同危机。这种认同危机主要表现在被误解的政治意识形态、被曲解的教师权威以及被解构的宏大叙事。其二,语文课程话语的理论困境。在借鉴西方课程理论的基础上,中国语文课程理论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西化引用与学科借用却深刻反映出语文课程话语的理论表述困境。而理论话语与实践话语的疏离、学术语言对日常语言的拒斥也深刻体现出语文课程话语的理论应用困境。其三,语文课程话语的实践迷失。这种实践迷失主要体现在个体性话语层面上,典型表现为教师话语的失却性生存、学生话语的泛人文性表达、民众话语的批判性狂欢等方面。第五章,应然建构:语文课程话语流变的发展态势。语文课程话语的应然建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语文课程话语的建构理念。建构理念主要有:消解霸权课程话语,构筑多元平衡课程话语;反思西方课程话语,建设本土性课程话语;规约个体性课程话语,提倡总体性课程话语。其二,语文课程话语的建构策略。具体而言,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社会、知识的多元整合;课程内容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融入核心价值观,基于并超越生活取向;课堂教学注重语言运用,促进平等对话,达成适度的视域融合。
宋爱琛[2](2018)在《论初中语文教学的务实追求》文中提出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行动研究法等方法,首先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务虚教学的一些现象,强调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务实并且以正确的方法务实,并指出务实教学的理论基础及现实基础。其次分别从口语交际教学、阅读教学及写作教学三方面研究了务实教学的具体实践方法。口语交际教学从“说”的形式展开论述,主张应从“说得出”入手,以“说得清”为基本要求,追求“说得好”的境界。阅读教学以篇幅较长、意义较深的文章为主展开论述,主张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可以“深文浅教”“长文短教”,并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作文教学根据本校学生作文能力较低的情况展开论述,提出应让学生从“写出”文章到“写像”文章,并追求“写好”文章的境界。最后对务实教学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干扰,应先驱除月考等破坏教学程序的考试方式,进而改变教学评价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求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李涛[3](2017)在《当前语文教学界亟须澄清的几组对立思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文教学的操作层面一直存在着互相排斥的"二元对立",如"大语文"与"小语文""、语文味"与"其他味""、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等,导致语文教学总是在矫枉过正中摸索。在学科"核心素养"大讨论的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寻求语文教学的"中庸"之道。
黄真金[4](2017)在《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文高考是我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关键的学科。长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语文高考的束缚和牵制。为了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在纵向上梳理了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寻找规律。横向上把二者的关系放到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同时关注外在客观条件对二者互动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综述文献,界定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概念,厘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语文高考与影响语文高考的外部环境因素一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回顾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二者互动的情况及对当下的启示。第四章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起步发展的情况,把握二者互动的特点,寻找与当下问题有关的根源。第五章研究高考恢复以来至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情况,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成因及其对当下的启示。第六章梳理“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通过调研,结合现象,分析结果,得出这一时期语文高考依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这一基本事实。第七章剖析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仍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根源,结合当下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行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高考,提出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的构想与建议。本文获得的结论,主要有:第一,语文高考“指挥”中学语文教育现象,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文革”结束初期,国家急需人才,语文高考肩负着“为国选材”的大任,地位突出。经历“文革”重创,中学语文教育元气大伤,由于学科建构还很不成熟,只能顺应语文高考的需求发展。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牵制作用,逐渐形成。第二,语文高考本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环,但是,当语文高考的结果对个人,学校利益所产生的的利害关系过大时,高考就远远超越了教育中的“一环”的定位。外在客观条件,促使语文高考逐渐变化为能够干预、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矛盾的一方”,甚至被当作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已经发展得极不正常。以满足高考需要为目的的“应试”中学语文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妨碍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第三,本世纪兴起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这种畸形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十余年间,我们抓住矛盾的一方面——中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对促成矛盾的外在环境,改革的力度显然不够。而在这组矛盾中,最主要的一方应该是语文高考,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藉由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缓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矛盾的构想与建议。就改革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外部条件而言:政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健全用人机制;缩小行业差距,加快民主进程。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功利评价;深化高考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校要坚守教育立场,坚定育人目标;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评价制度。社会和家庭要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功利色彩。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中学语文教育要坚守育人目标;坚定学科基础;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坚决落实“课改”内容。在语文高考改革的层面:改革考试方式的建议包括:增添对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素养的考查;尝试“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改革考试题型。完善考试内容改革的建议包括:“语文知识”考查要更贴近时代及学生的生活需求;“现代文阅读”内容要更加自由多样;要提高“写作能力考查”命题质量。改进语文高考考试评价的建议包括:提高考试评价水平和质量;组建专业试卷评阅队伍;恰当运用语文高考成绩。
黄菊[5](2017)在《新课标下高中生高效学习与阅读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开题报告一、课题的界定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本)》的颁布,教育的本质是提升人的精神品质、促进人的发展的理念的进一步阐扬,语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更为明确。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确立正确的课堂教学价值观,探索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已愈来愈为同行重视。自新课标颁布以来,我认真学习,反
马进[6](2016)在《教育与存在:语文教育的存在论阐释》文中指出语文教育的存在论阐释归属于语文教育哲学研究。当前我国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已到了召唤语文教育哲学到场的阶段。语文教育哲学作为语文教育研究领域的新兴方向,其在研究领域中的到场与绽出有利于帮助语文教育突破自身的学科意识,追寻从宏观的哲学与教育学视界来构建属于语文教育自己的教育哲学体系。存在论观照下的语文教育之为语文教育,从内在结构上说,语文与教育二者共属一体、同等源始;从先行基础上说,教育哲学实为语文教育哲学的先行视界。故语文教育哲学乃是哲学、教育、语文三者共融、共在、共生的教育研究领域,是为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提供优先思考与追问的先行者。从存在论视角看,语文教育遗忘的问题有很多。但“存在”作为语文教育遗忘的问题,乃属于语文教育存在论的最基本问题。“存在”被语文教育遗忘蕴含两层意思:一是语文教育遗忘了自身的“存在”,“存在”在语文教育中处于被遮蔽的地位;二是语文教育遗忘了从“存在”这一底座来观照语文教育在存在者层次上的诸问题。“存在”作为语文教育之被规定为语文教育的存在论根基,其在语文教育中具有无比的优先地位。故对语文教育的“存在”之追问,实为语文教育存在论的基本任务之一。遗忘“存在”的语文教育面临一系列属己而鲜为觉知的基础性困境:首先,在研究范式上,语文教育关于“是什么”的传统形而上学思考遮蔽着语文教育关于“如何是”的存在论思考,这致使语文教育在本质论的道路中有陷入迷失本己的困境之可能;其次,在基本存在状态上,语文教育的非本真状态与本真状态鲜有被关涉,这致使语文教育的本真状态尚未能以澄明、在场的方式观照语文教育的日常发展;再次,在基本的时空关系上,语文教育的时空在场与时空转换鲜有被关注,这致使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从未真正以“回到事情本身”的现象学立场出场。这一状况加剧了语文教育理论对实践的远离,以及实践对理论的去远之危机。“存在”之被语文教育遗忘,从原因上说,并非命运之偶然。第一,“存在”自身天然的自行遮蔽性、隐而不显性,使得“存在”总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而被存在者遮蔽。此外,因传统形而上学漠视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分而将存在实体化,把对存在者的研究作为对存在的研究,从而遗忘了“存在”。第二,语文教育本质论因追问语文教育的本质,走向了单一本质论研究,逃避着对“存在”的观照;语文教育本体论作为最切近语文教育的“存在”之研究,因将语言作为本体,走向了汉语言文字研究,导致了对“存在”问题的错位;语文教育知识论因仅关注语文的实体性知识而僭越了关注“存在”的知识。可以说,传统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遗忘构成了语文教育遗忘“存在”的哲学原因,而存在的历史宿命与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共同促使了“存在”在语文教育中被遗忘。在语文教育得以并能够追问“存在”的条件上,存在论的转向与语文教育此在的出场为语文教育追问存在提供了重要契机。一方面,形而上学的终结显现了“存在”,促使存在论从形而上学的苑囿中获得解蔽并走向醒觉之路。醒觉后的存在论,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的差异,提出了此在追问存在的优先性问题。另一方面,此在的出场为语文教育此在的绽出提供了存在论的优先性。语文教育此在是语文教育领域中能够追问存在、领会存在的在场者,是与语文教育的现成存在者不同的在世生存者。语文教育此在属于语文教育领域的特殊存在者,其中,此在师生作为语文教育此在的最核心存在者,对语文教育的基本存在状态起着规定性作用。语文教育的基本存在状态展现为非本真状态与本真状态。语文教育的非本真状态并非指语文教育的较高或较低存在状态,而是指以显性方式展现于语文教育中的日常状态,是语文教育日日如其所是的平均状态。在语文教育日日如其所是的平均状态中,语文教育此在的常人化、语文教育生活的日常化、语文教育活动的操劳化等,共同构成了语文教育非本真状态的日常展现形式。语文教育的非本真状态以对本真状态逃避或遮蔽的方式展现自己,这常导致语文教育日常状态的现身情绪方式诸如语文教育之“怕”的情态弥漫、“畏”的精神失落和“言”的诗意破碎等到场。语文教育的本真状态以隐性方式存在于语文教育的非本真状态之中。语文教育的本真状态不是一维状态,而是从时间性的两端绽露为语文教育的源始状态与能在状态。语文教育源始状态的绽出,则指引着语文教育以返回步伐直观自身原初的澄明、无弊之境;语文教育能在状态的绽出,指引着语文教育以向上的动姿运行自身自由的可能向度,从而促动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可持存发展。语文教育的非本真状态与本真状态不仅仅是对立统一之关系,语文教育的本真状态就在非本真状态之中,二者在存在论上共属一体。从存在论视角重构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并不是对语文教育已有理论与实践的否弃,而是在尊崇语文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对语文教育现有理论与实践的推进和改善。语文教育的存在论重构,召唤语文教育在价值取向上,追求自觉觉他的觉性、自在自为的自性、语词如花的诗性;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关注理论先行、区分实际和改革的能在观照;在语文课程知识选择上,强调返回源头性知识、优先经典性知识、适选新生性知识;在语文教育师生关系上,关切此在师生的存在特征以及能在向度。
汲安庆[7](2016)在《求用·求美·求在—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无法绕开的一个独特存在。求用、求美、求在的浑然相融,是他语文教育本体思考的精魂。求用其表,求美其里,求在其魂。纵观其一生的着述,由实向虚,由外向内,由物向人的发展轨迹,清晰可辨。谋求语文的应用性,却极度反感唯实唯利;建构语文的科学性,却不忘美的浸润与提升;关注语文学科的现代化发展,亦不忘追求人的坚韧而美好的存在。这在那个“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的时代,堪称空谷足音。关于语文课程建设,他的指向灵肉一致,陶养成人的课程灵魂观,工具性、人文性、言语性混融自在的语文性质观,注重精深理解与自由表达相谐的语文课程目标观,以及追求课程与人相融,“滚雪球”式学养积淀,历史与现实打通,学习与生活打通,问学与自学结合等极具现代感的语文课程美学观,集西方“儿童中心”“社会中心”“学问中心”课程论之所长,而又有本土化的个性建构,对当下如何更好地建设、发展语文课程,颇具启示意义。至于现代语文教材,是在他那里奠基、开拓,也是在他那里走向成熟与辉煌的。作为开明派的精神领袖,他领衔编着的语文教材《国文百八课》《文章讲话》《文心》《开明国文讲义》等均成为一时之选,备受历代学者称誉。这些教材既关注语文知识系统性的建构,亦不忘学生的心理需求、认知结构;既聚焦陈述性知识精致、恰当地呈示,亦不忘程序性知识如何巧妙贯穿与渗透;既致力于教者思想、体验的优化和传授,亦不忘学生的思想呼应与言语实践,这使他的语文教材不仅有理性思考的深度,而且还有人文关怀的温度,主体创造的高度;不仅具有古代文选本的审美内质,更具有现代教材的理性品格。民国时期,因为处于白话与文言、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转型的接口,语文阅读教育方面的争鸣尤为炽热。阅读以语体文为主,还是以文言文为主?侧重应用文,还是文学文?强化默读,还是诵读?读书是装饰,致用,还是其他?阅读教学注意得意忘言,还是得言忘意……面对这些问题,夏丏尊均作出了细致深入而又高屋建瓴的思考,并形成了广涉中西、博通古今,生命融合、养成能力,多元共生、意在读外的语文阅读教育思想,为现代语文教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写作教育思想是在“国文退化”“抢救国文”的呼声日益高涨的历史语境中发展起来的。与其他学者相较,他的写作教育思想除了有融于生活,服务自我的应世取向,更有营构美境,诗意栖居;思若泉新,为我而存的应性取向。不仅密切关注“多读,多作,多商量”的切实功夫,而且还会自觉探讨何以如此的缘由,以及怎样如此的智慧。不仅倾情摸索写作的规矩、技法,而且还不倦地呼吁关注写作主体的态度、真情与人格的陶冶,谋求知、情、意素养的浑然统一,力图使言由心生,文从道出成为言语表现的健康生态。因此“诚意正心,阳明兼得”成了他写作教育思想最为精粹的写照。关于语文测评思想,一言以蔽之:遵路识真,化为关怀。抨击命题罔顾时代需求,无视学生知识实际,关注检测服务于学生将来的进修与生活;警惕大而无当的随意、任性,讲求检测的精细化、科学化;摒弃知识的机械识记,能力的无聊操练,建构素养本位下融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学习态度、探索兴趣,人格素养于一炉的立体考查;既注意他测,亦不忘自测、互测、混测,形成检测的动态化、优质化,并构成对目标设定、课堂教学的有力互动。这使他的语文测评思想不仅具有科学的效度、信度、梯度,更具有人文的热度、广度和深度。然而,由于种种浅读、误读,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的独特价值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正本清源,祛蔽扬美,重塑其语文教育思想的经典地位,使之更加有力地指导当下的语文教育实践,便显得尤为必要。本文的研究正是由此展开。
孙微[8](2014)在《文本细读与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内容探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建国以来,我国语文教育一直在探索中前进。在我国,1903年语文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后出现了像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语文大师,他们的出现为语文教育带来了希望和曙光,为语文教育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我国语文教育也从此迈出了一大步。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又出现了新的语文教育流派,如“情感派”的于漪、“思维派”钱梦龙、“点拨派”的蔡澄清、“得得派”的陆继椿和提倡“大语文教育”的张孝纯等等一系列坚守在语文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他们的教育思想在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位语文大师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更加切实可行的语文教育教学新理念,无形中又推动了语文教育的发展。近年来,语文教育界又围绕“到底什么是语文”、“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如何才能使语文课充满“语文味”,避免上成政治课,拒绝表面的热闹,让语文脱去她华丽的面纱,返璞归真。本论文针对现今语文小说教育教学中偏离文本、脱离文本、误读文本,以文本为跳板进行教学等现象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将文本细读理论与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内容相联系,从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入手,更为深入地研究文本细读与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对高中语文小说教学有所帮助。在查阅了众多文献资料,并结合自己的实习经验后,我对文本细读与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内容的理解上更深入了一步,对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了一定的思路和想法,主要内容是:(一)在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问题的提出、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二)详细论述文本细读理论。包括文本细读的提出、应用缺失和文本细读对语文教学的意义。(三)论述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内容的提出(主要论述王荣生的观点)及王荣生选文类型的四种功能;联系高中语文教材,介绍小说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最后,结合自己的实习情况,对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关于文本细读与高中小说教学内容的调查报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四)针对高中小说教学内容上脱离文本等现象,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综上所述,本论文对文本细读与高中小说教学内容探究有了初步的分析和了解,文本细读究竟该“细”在哪,什么样的文章应该“细读”有了较为明确的阐述,希望能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改善语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使学生爱上语文课,爱上语文,爱上民族语言。
李卓怡[9](2013)在《语文:以灵魂唤醒灵魂》文中认为经过九年语文教育的学生却普遍遭遇"读写危机",语文综合素质低下,语文课应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作者从语文课堂"重语轻文"的现状出发,追寻到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语文教育工具性定位乃问题的根源。由此推导出语文的本质:以人为本,以立人为中心。指出了改善语文课堂效果的必由之路是,教师必须透彻地认识语文的本质,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建立自己的课堂风格,而后才能谋求在应试教育框架内的语文课效果的根本性改善。
石瑛,陈宝祥[10](2013)在《返璞归真,语文的理想境界》文中提出一次次课改裹挟而来的诸多理论,让我们应接不暇,我们换着法儿去创新,把多媒体、网络及花样繁多的活动引进课堂;而高中的学生却将上语文课视为一种负担,之所以还硬着头皮上课,只是因为日后还要高考。然后我们老师也开始迷惘:语文课到底教什么?培养学生什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把语文的铅华洗净,返璞归真,成为我们共同的选择。老师们甚
二、“语文课到底怎么了?”之一:真的“误尽苍生”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文课到底怎么了?”之一:真的“误尽苍生”吗?(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语文课程话语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课程话语的相关研究 |
二、语文课程话语的相关研究 |
三、已有研究评述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话语 |
二、课程话语 |
三、语文课程话语 |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理论之基: 语文课程话语流变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话语理论 |
一、巴赫金的“对话与意识形态符号”理论 |
二、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 |
三、费尔克拉夫的“话语—社会”理论 |
四、话语理论的共同特性及课程意蕴 |
第二节 理解理论 |
一、海德格尔的“存在”理解观 |
二、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理解观 |
三、哈贝马斯的“兴趣与交往”理解观 |
四、理解理论的共同特性及课程意蕴 |
第二章 历史考察:语文课程话语的流变脉络 |
第一节 建国时期政治教化取向的语文课程话语(1949—1977) |
一、课程目标话语: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旨归 |
二、课程内容话语:以革命伦理为主题 |
三、课堂教学话语:以训诲为主导形式 |
第二节 新时期知识能力取向的语文课程话语(1978—2000) |
一、课程目标话语:以知识能力为指向 |
二、课程内容话语:以科学知识为导向 |
三、课堂教学话语:以训练为主导形式 |
第三节 新课改人文素养取向的语文课程话语(2001—迄今) |
一、课程目标话语:以语文素养为鹄的 |
二、课程内容话语:以社会生活为题材 |
三、课堂教学话语:以对话为主导形式 |
第三章 理性探析:语文课程话语流变的本质和特征 |
第一节 语文课程话语流变的内在本质 |
一、语文课程话语的流变反映了社会需求的变化 |
二、语文课程话语的流变展露出权力之间的博弈 |
三、语文课程话语的流变潜藏着意识形态的渗透 |
第二节 语文课程话语的多维特征 |
一、课程话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同构 |
二、课程话语的政治性、审美性与道德性的同构 |
三、课程话语的经典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同构 |
第四章 实然审视:语文课程话语流变的现状反思 |
第一节 语文课程话语的认同危机 |
一、被误解的政治意识形态 |
二、被曲解的教师权威 |
三、被解构的宏大叙事 |
第二节 语文课程话语的理论困境 |
一、语文课程话语的理论表述困境 |
二、语文课程话语的理论应用困境 |
第三节 语文课程话语的实践迷失 |
一、教师话语的失却性生存 |
二、学生话语的泛人文性表达 |
三、民众话语的批判性狂欢 |
第五章 应然建构:语文课程话语流变的发展态势 |
第一节 语文课程话语的建构理念 |
一、消解霸权课程话语,构筑多元平衡课程话语 |
二、反思西方课程话语,建设本土性课程话语 |
三、规约个体性课程话语,提倡总体性课程话语 |
第二节 语文课程话语的建构策略 |
一、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社会、知识的多元整合 |
二、课程内容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融入核心价值观,基于并超越生活取向 |
三、课堂教学注重语言运用,促进平等对话,达成适度的视域融合 |
结语未尽的话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论初中语文教学的务实追求(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方法 |
三、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对初中语文教学务实追求的认知 |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务虚现象 |
一、务虚现象的事实存在 |
二、务虚现象的具体呈现 |
三、务虚教学的负面作用 |
第二节 务实追求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科学选择 |
一、务实追求的提出 |
二、务实追求的价值取向 |
三、务实追求的具体表现 |
第三节 初中语文教学务实追求的基础 |
一、理论基础 |
二、现实基础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初中语文教学务实追求的实施 |
第一节 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务实化”实施 |
一、从“说得出”入手 |
二、以“说得清”为基本要求 |
三、追求“说得好”的境界 |
第二节 阅读教学中的“务实化”实施 |
一、“深文浅教” |
二、“长文短教” |
三、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
第三节 作文教学中的“务实化”实施 |
一、“写出”文章 |
二、“写像”文章 |
三、“写好”文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对初中语文教学务实追求的进一步思考 |
第一节 对月考乃至周考的思考 |
一、月考、周考的产生 |
二、月考周考对务实追求的负面作用 |
三、恢复单元测验制度 |
第二节 对教学活动评估的思考 |
一、评教师之“教”的几个维度 |
二、评学生之“得”的几条途径 |
第三节 对因材施教的思考 |
一、“精英”“贫民”学生的事实存在 |
二、偏科学生的事实存在 |
三、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方法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
后记 |
(3)当前语文教学界亟须澄清的几组对立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语文”与“小语文” |
二、“语文味”与“其他味” |
三、“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
(4)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 |
三、研究者的学术旨趣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与语文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
二、与考试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考试学研究 |
二、高考、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研究 |
三、研究评述 |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语文高考与社会诸要素之关系 |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政治的关系 |
一、社会政治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
第二节 语文高考与经济的关系 |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文化的关系 |
一、以“文化”为考试内容 |
二、语文高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
第四节 语文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
一、教育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教育的影响 |
第三章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
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 |
二、民国时期中学的学制 |
三、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育 |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
一、语文高考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
二、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的“不谋而合” |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
一、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 |
二、民国语文高考的相对独立 |
第四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思考 |
一、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独立的原因探析 |
二、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当代启示 |
第四章 高考恢复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一、“十七年”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概况 |
二、“十七年”语文高考发展概况 |
三、“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特点 |
四、“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评述 |
第二节 “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一、“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
二、“文革”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 |
三、“文革”时期的语文“高考” |
四、“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反思 |
第五章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 |
第二节 “新课改”前的中学语文教育 |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 |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 |
第三节 “新课改”前的语文高考 |
一、语文高考总体安排 |
二、语文高考“考纲”变化 |
三、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 |
四、语文高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制定 |
第四节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的反思 |
一、“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特点 |
二、“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思考与启示 |
第六章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第一节 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
第二节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
一、重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二、调整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
第三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的变革与发展 |
一、“新课改”以来国家高考改革的总体情况 |
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大纲)”的主要变化 |
三、语文高考形式与内容的革变 |
第四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高中语文教育互动情况调查 |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
二、调查结果 |
三、调查结果概括与分析 |
第七章 语文高考与中学教育互动关系之理论分析与完善策略 |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问题成因 |
一、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的外在环境 |
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
三、语文高考不能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 |
第二节 当下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发展趋向 |
一、影响当下高考改革的主要政策 |
二、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
三、2017年语文高考改革的主要趋向 |
第三节 改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策略和构想 |
一、改变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外在条件 |
二、继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
三、语文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构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
附录2: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
附录3: 高中学生问卷 |
附录4: 高中学生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后记 |
(5)新课标下高中生高效学习与阅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开题报告 |
一、课题的界定 |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
三、课题研究内容 |
四、课题研究方法 |
五、课题的研究步骤: |
1、准备阶段 (2016.1——2016.2) |
2、实践研究阶段 (2016.3——2016.7) |
3、回顾与反思阶段 (2016.8——2016.) |
4、总结阶段 (2016.10) |
六、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和保证 |
第二部分:结题报告 |
一、课题的提出 |
二、课题的理论思考 |
三、高中生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 对课外阅读的认识 |
(二) 阅读的目的或动机 |
(三) 阅读的习惯 |
(四) 阅读书籍的类别 |
(五) 影响课外阅读的因素 |
四、存在的问题: |
1.对课外阅读认识不足 |
2.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
3.课外阅读内容的错位。 |
4.没有足够的阅读时间 |
5.教师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不够 |
6.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利用率较低 |
五、调查反思及对策: |
(一) 培养兴趣, 加强引导 |
1.激发阅读的兴趣 |
(1) 创设良好阅读氛围 |
(2) 尊重学生阅读自由 |
(3) 积极创设各种有利条件 |
2.帮助选择课外读物 |
(二)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
(三) 建立的教学模式: |
(一) 诗歌阅读教学 |
印象一:以诗讲诗。 |
印象二:诗人谈诗。选择一些着名诗人对诗是什么的观点。和学生一起感觉诗歌。 |
印象三:经典证诗。 |
(二) 小说阅读教学 |
(三) 戏剧阅读教学 |
1、从阅读理解到鉴赏思考 |
(1) 品读语言课 |
(2) 语言表演课 |
(3) 创新研究课 |
2、从继承传统到放眼国际 |
3、从立足课本到丰富校本 |
4、从立足课内到丰富课外 |
1、阅读和理解 |
2、思考与鉴赏 |
3、感受与体验 |
(五) 应用类文本中的科技文阅读教学 |
1、以文本为基石, 进行阅读理解, 向纵深拓展, 完成知识的构建 |
2、以知识为起点, 进一步思考鉴赏, 整合阅读的知识和能力, 完成能力的建构 |
3、启发学生创新发现, 丰富情感, 提升文化和科学品位 |
(六) 应用类文本中的杂文 (文化随笔) 的阅读教学 |
2、对文本的思考鉴赏上训练思维, 要在深入而独立思考基础上勇于质疑。 |
3、对文本的创新发现上启蒙思想, 要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对文本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
(七) 文言文阅读教学 |
1.知识层面 |
2、能力层面 |
3、情感层面 |
第三部分:课题研究相关论文 |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 |
一、从文章的主旨中提问。 |
二、从重点词句、语段的隐含义中提问。 |
三、通过变换角度提问。 |
四、用原有知识经验激活问题。 |
高中生怎样学好语文 |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三个“不要” |
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
1.巧置悬念, 以疑激趣 |
2.创设情境, 以境致趣 |
3.利用朗读, 以读促趣 |
1.用活教材资源, 使学生在“开放, 有序的语文课程 (3) ”中驰骋。 |
2.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使学生在不断思维中轻松地提高语文素养。 |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困惑 |
一、调整课时, 把握进度。 |
二、调整教法, 适当放手。 |
三、控制作业, 鼓励读书 |
四、变换考试, 多元评价 |
一、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并未深入人心并付诸行动 |
二、课堂教学走向了重形式轻实效的极端 |
三、新课改, 评价体系并没有得以重新确立, 其码是没切实落实。 |
四、教师心理问题的忽视, 成为新课改深入全面开展的瓶颈 |
五、校本研发苍白, 并没有付诸行动。 |
高中语文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一、调整课时, 把握进度。 |
二、调整教法, 适当放手。 |
三、控制作业, 鼓励读书 |
四、变换考试, 多元评价 |
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困惑 |
一、新课程标准中的五个重要概念的解读 |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七点涵泳 |
三、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三点困惑 |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
一、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
(6)教育与存在:语文教育的存在论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存在”作为语文教育遗忘的问题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述评 |
一、国外教育存在论相关研究述评 |
二、国内教育存在论相关研究述评 |
三、国内外语文教育存在论相关研究述评 |
四、小结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存在论基本原理概释 |
第一节 存在论关于“存在”的历史溯源 |
一、传统存在论关于“存在”的历史溯源 |
二、现代存在论关于“存在”的概释 |
三、后现代存在论关于“存在”的概释 |
四、存在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交通 |
第二节 存在论关于“存在”的相关内涵揭示 |
一、“存在”的内涵揭示 |
二、“语文教育存在”的内涵揭示 |
三、“语文教育的存在”内涵揭示 |
第三节 存在论关于“此在”的相关内涵揭示 |
一、此在的内涵揭示 |
二、教育此在的内涵揭示 |
三、语文教育此在的内涵揭示 |
第二章 遗忘存在的语文教育所遭遇的基础性困境 |
第一节 语文教育面临研究范式转换的基础性困境 |
一、语文教育“是什么”背后的存在论难题 |
二、语文教育“如何是”背后的存在论难题 |
三、语文教育“是什么”与“如何是”研究转向的存在论难题 |
第二节 语文教育基本存在状态面临缺乏观照的基础性困境 |
一、语文教育的非本真状态缺乏存在论揭示 |
二、语文教育的本真状态缺乏存在论揭示 |
三、语文教育非本真状态与本真状态关系缺乏存在论揭示 |
第三节 语文教育的时空关系面临缺乏观照的基础性困境 |
一、语文教育的时间性存在缺乏存在论揭示 |
二、语文教育的空间性存在缺乏存在论揭示 |
三、语文教育的时空转换缺乏存在论揭示 |
第三章 存在被语文教育遗忘的原因 |
第一节 从形而上学角度揭示存在被遗忘的原因 |
一、“存在”的概念隐而未显 |
二、形而上学对存在的远古遗忘 |
三、存在自身的自行遮蔽性 |
第二节 从语文教育自身角度揭示存在被遗忘的原因 |
一、语文教育本质论对“存在”的逃避 |
二、语文教育本体论对“存在”的错位 |
三、语文教育知识论对“存在”的僭越 |
第四章 语文教育追问存在的条件揭示 |
第一节 存在的觉醒:从形而上学角度揭示追问存在的条件 |
一、形而上学的终结显现了“存在” |
二、“思的事情”显现为存在之思 |
三、存在对存在问题的优先地位 |
四、存在对语文教育的优先地位 |
第二节 此在的出场:从语文教育自身角度揭示追问存在的条件 |
一、此在对存在问题的优先地位 |
二、此在对语文教育的优先地位 |
三、语文教育此在的优先地位 |
四、语文教育此在的基本存在状态 |
第五章 语文教育基本存在状态的存在论揭示 |
第一节 语文教育非本真状态的日常方式解构 |
一、语文教育此在的常人化 |
二、语文教育生活的日常化 |
三、语文教育活动的操劳化 |
第二节 语文教育非本真状态的日常意义解构 |
一、语文教育之“怕”的情态弥漫 |
二、语文教育之“畏”的精神失落 |
三、语文教育之“言”的诗意破碎 |
第三节 语文教育本真状态的源始意义澄明 |
一、语文教育的存在先行于语文教育本身 |
二、语文教育此在先行于语文教育的“真理” |
三、语文教育的学先行于语文教育的教 |
四、语文教育中的学生先行于语文教师 |
第四节 语文教育本真状态的能在意义澄明 |
一、个别化语文教育此在的优先性 |
二、语文教育中学生能在意志的唤醒 |
三、语文教师本身能在自由的召唤 |
第六章 语文教育的存在论重构 |
第一节 语文教育价值取向的存在论探寻 |
一、自觉觉他:语文教育的觉性追求 |
二、自在自为:语文教育的自性追求 |
三、语词如花:语文教育的诗性追求 |
第二节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存在论探寻 |
一、理论先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以理论思想作为先行基础 |
二、区分实际: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以限行的实际作为改革张力 |
三、能在观照: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以能在式反思作为显行力量 |
第三节 语文课程知识选择的存在论探寻 |
一、从开端而来:返回源头性知识 |
二、让经典先行:优先经典性知识 |
三、觉知当前性:适选新生性知识 |
第四节 语文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存在论探寻 |
一、此在师生:语文教育的此在师生存在论内涵 |
二、存在特征:语文教育的此在师生之存在特征 |
三、能在向度:语文教育的此在师生之能在向度 |
结语 林间空地:走向存在的语文教育 |
一、本研究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三、后续研究的初步设想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相遇在思的林中路上 |
(7)求用·求美·求在—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何曾只道是寻常 |
一、选题的缘起 |
1、名课瑕疵,根在何处 |
2、岂止“形式论”这一美点 |
3、重塑夏丐尊语文教育思想经典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1、范围:涉及语文教育多领域 |
2、方法:“肉、骨、神”兼备 |
3、追求:价值重构,多维阐扬 |
三、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
1、不断强化语文的言语性 |
2、忠实地扞卫语文的体性 |
3、大力推动语文的科学化 |
4、使语文生命化得以可能 |
5、有效实现语文教学审美 |
四、研究的方法 |
1、论述与多重背景结合 |
2、注意流脉的成因分析 |
3、把握隐秘的思想互文 |
第一章 三位一体:求用·求美·求在—夏丐尊语文教育本体思考之研究 |
一、求用:进窥学问,应付生活 |
1、能力:价值总摄,多方养成 |
2、学养:学贯中西,丰富知识 |
3、习惯:注意打通,化为食粮 |
二、求美:诗意浸润,守住本心 |
1、阅读:玩绎美点,润泽心身 |
2、写作:既要求通,更要求好 |
3、生活:趣味点染,诗意栖居 |
三、求在:言语表现,确证自我 |
1、守望:与书相伴,与写共生 |
2、积累:广事吸收,蓄势待发 |
3、表现:忠于情思,自己造辞 |
第二章 灵肉一致,陶养成人—夏丐尊语文课程思想研究 |
一、课程: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
1、学科形态与教育蓝图 |
2、经验、活动及其他 |
二、语文课程思想中的诸范畴 |
1、灵魂:灵肉一致,陶养成人 |
2、性质:工具、人文、言语相融 |
3、目标:基于形式的阅读与写作 |
4、内容: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 |
三、指向灵肉一致的成“人”之美 |
1、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考察 |
2、兼收并蓄,根在立人 |
3、成人之美,美在何处 |
第三章 科学活用,文质彬彬—夏丐尊语文教材编制思想研究 |
一、体大思精,追求科学的尊严 |
1、循序渐进,建构体系 |
2、互相配合,丝丝入扣 |
3、生活中心,养成能力 |
二、突出形式,扞卫语文的体性 |
1、形式知识的多维渗透 |
2、引进语文学的新成果 |
3、注重知识,不忘趣味 |
三、注重化用,强调自我的确证 |
1、抽绎通则,用到别处 |
2、辩证扬弃,自铸新论 |
3、基于学生本位的多元追求 |
第四章 博观约取,丰富生活—夏丐尊语文阅读教育思想研究 |
一、为何读:多元共生,意在读外 |
1、应付生活,改进生活 |
2、文化认同,自我确证 |
3、沉浸醲郁,无为而读 |
二、读什么:广涉中西,博通古今 |
1、中国文化,世界事项 |
2、理法书·工具书·作法书 |
3、职务书·参考书·趣味书 |
三、怎么读:生命融合,养成能力 |
1、依类定法,力求经济 |
2、循序渐进,营养自我 |
3、点线结合,立体阅读 |
第五章 诚意正心,阳明兼得—夏丐尊写作教育思想研究 |
一、为何写:与写共生,为我而存 |
1、融于生活,服务自我 |
2、营构美境,诗意栖居 |
3、思若泉新,为我而存 |
二、写什么:抒写自我的发达情思 |
1、忠于内心,自由发挥 |
2、精致厚化,复合情思 |
3、融会贯通,培育发达 |
三、怎么写:形之于外,求之于内 |
1、勉力求通,不忘求好 |
2、知行合一,熟能生巧 |
3、努力修养,文从道出 |
第六章 遵路识真,化为关怀—夏丐尊语文测评思想研究 |
一、关于语文测评的构想 |
1、写作:以翻译、评改为标准 |
2、理解:考标点、分段与常识 |
3、语汇:聚焦理解和运用能力 |
4、其他:书法、格式与讹写等 |
二、走向科学的大测评观 |
1、动态:多管齐下,鉴明得失 |
2、立体:立足体性,着眼全人 |
3、精妙:尺幅千里,不忘意趣 |
三、超越测评,确证自我 |
1、平台:思想对话,生命生长 |
2、引线:引爆积累,幸福言说 |
3、契机:深化思想,确证自我 |
结语 |
附录: 夏丐尊先生着述年表简编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文本细读与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内容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 |
一、 文本细读理论 |
(一) 文本细读理论的提出 |
(二) 文本细读理论在现今小说教学中的应用缺失 |
(三) 文本细读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
二、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 |
(一) 教学内容理论的提出 |
(二)语文教材选文的四种功能 |
(三)小说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分布 |
(四) 现实教学情况调查分析 |
三、 文本细读与高中小说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
(一)理论上的联系 |
(二)方法上的联系 |
四、 文本细读在高中小说教学内容上的实施策略 |
(一) 尊重文本,从字、词、句和修辞等基础知识切入 |
(二) 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三) 根据教材选文功能进行教学 |
(四) 留有空白 |
(五) 美感教学 |
(六) 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语文:以灵魂唤醒灵魂(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文究竟教了些什么? |
二、语文教学的效果究竟怎么样? |
三、为什么会这样? |
四、语文本应怎么样? |
(一) 文学作品 |
(二) 教师 |
(三) 学生 |
(10)返璞归真,语文的理想境界(论文提纲范文)
走近真相:“语文是慢的” |
回到本真:阅读的价值 |
倡导简约:本色的课堂 |
一点希望:不简单的教师 |
四、“语文课到底怎么了?”之一:真的“误尽苍生”吗?(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语文课程话语流变研究[D]. 王超. 湖南师范大学, 2018(11)
- [2]论初中语文教学的务实追求[D]. 宋爱琛. 苏州大学, 2018(04)
- [3]当前语文教学界亟须澄清的几组对立思维[J]. 李涛. 语文教学通讯, 2017(16)
- [4]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D]. 黄真金. 厦门大学, 2017(05)
- [5]新课标下高中生高效学习与阅读研究[A]. 黄菊.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四卷), 2017
- [6]教育与存在:语文教育的存在论阐释[D]. 马进.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8)
- [7]求用·求美·求在—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 汲安庆.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3)
- [8]文本细读与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内容探究[D]. 孙微. 辽宁师范大学, 2014(04)
- [9]语文:以灵魂唤醒灵魂[J]. 李卓怡.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08)
- [10]返璞归真,语文的理想境界[J]. 石瑛,陈宝祥. 名作欣赏, 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