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雷管提高延期精度的技术发展趋势——电子延期(论文文献综述)
沈红旗[1](2021)在《紫外光固化延期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探索能够提高延期药的延期精度和制造水平的新技术新方法,以黑索金、高氯酸铵和镁粉以及固化浆料为研究对象,设计了紫外光固化延期药浆料配方,并成功打印了紫外光固化延期药,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紫外光固化树脂浆料和紫外光固化延期药浆料的配方配比;将黑索金(RDX)、高氯酸铵(AP)和镁粉(Mg)作为填料加入紫外光固化延期药浆料中,以改善紫外光固化延期药的燃烧性能;通过溶剂-非溶剂法对黑索金和高氯酸铵进行细化处理和利用硬脂酸对镁粉包覆改性,以降低其在液态树脂中的沉降速度和提高分散性;最后,利用3D打印机将紫外光固化延期药打印成型,并测试了延期药的燃烧性能、延期时间和延期精度等。实验结果表明:(1)细化处理后的高氯酸铵和黑索金在光固化树脂中的分散性明显提高,在打印过程中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当包覆比m(硬脂酸):m(镁粉)=1:3时,硬脂酸对镁粉的包覆效果相对较好,其在树脂中的沉降速率最低,有利于紫外光固化延期药顺利打印成型;(2)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紫外光固化树脂的优化配方为环氧丙烯酸酯树脂(EA)48.350%、活性稀释剂(HDDA:HPA=1:1)46.330%、光引发剂(TPO)4.390%、助剂0.930%。并测得其黏度为240m Pa·s,固化速度为2.080s,固化硬度为3H,收缩率为6.710%;(3)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紫外光固化延期药浆料的优化配方为黑索金(RDX)7.530%、高氯酸铵(AP)62.370%、Mg粉3.220%、固化浆料26.880%。测得紫外光固化延期药的平均延期时间为12.430s,标准偏差为0.0173s;平均燃速为0.805mm/s,标准偏差为0.00122mm/s。(4)DTA测试结果显示:紫外光固化延期药在256.37℃出现吸热峰,吸热焓为16.690J/g。在311.48℃时出现放热峰,放热焓为282.970J/g;传火性能测试表明:紫外光固化延期药具有一定的传火能量,可将密度为2.573g/cm3苦味酸钾传火药和密度为2.845 g/cm3的镁-硝酸钾传火药成功引燃。
陈昆[2](2020)在《硅系延期药储存稳定性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Pb3O4-Si质量比为2:1的延期药为研究对象,采用热电偶法和光电法,在不同压药压力下,测量了延期药的燃烧温度和燃烧速度。在最佳的试验压药压力条件下,使用光电法结合71℃储存法测量了延期药的延期时间与储存时间的关系。以实验结果为基础,本文又分析了以2%含量的Pb和Se为添加剂对延期时间的影响。最后通过使用XRD和TG-DSC,对延期药储存过程中的成份变化和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得到了 Pb和Se对延期时间影响的反应机理。通过以上工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在80-200Mpa的压药压力条件下,Pb3O4-Si质量比为2:1的延期药的燃烧温度随着压药压力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延期药的平均燃烧速度随着压药压力的增大而增大,且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延期药的燃烧精度在该压力范围内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在170Mpa附近时精度最佳。(2)随着储存时间的增长,无添加剂延期药的燃烧速度降低,燃烧精度也有所下降;加入Pb的药剂,在未储存条件下,燃速相对于无添加剂的延期药提高了93.5mm·s-1,其自身在储存过程中,燃速整体较为平稳,延期精度也相对稳定;相对于其它两种药剂,Se的加入对燃速的影响较小,燃烧速度和延期精度总体最为平稳,效果最佳。(3)XRD分析发现,随着储存时间的增长,三种药剂中Pb3O4-Si的含量比都有所下降,但含有Pb和Se的硅系延期药中铅丹-硅的质量比下降量较少,且有一点的波动性。(4)TG-DSC分析发现,Pb和Se的存在可能会对Pb3O4的分解反应有催化作用,或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 Si与Pb3O4进行了自发氧化还原反应。图[22]表[8]参[45]。
蒙可[3](2019)在《硅系延期药燃烧界面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Pb3O4/Si系延期药为基础,通过建立高速摄影系统对延期药燃烧界面管内传播过程进行了动态研究,利用激光纹影技术与图像技术相结合对延期药管口喷火火焰特性进行了解析,并通过改变添加剂种类、混药方式及装药直径等条件对影响延期药燃烧界面稳定性的一系列因素进行了探究,获得如下结论:(1)延期药管内燃烧界面特性的研究表明:延期药管内燃烧过程可分为点火阶段、稳定燃烧阶段、喷火阶段。其中点火阶段及喷火阶段是影响延期药延期精度的重要因素。其中点火阶段中存在一个从激发后的燃烧点到逐渐成长为燃烧界面的成长过程。稳定燃烧阶段的燃烧界面普遍存在一个或多个燃烧界面逐渐变亮变厚的过程,根据燃烧界面的位移曲线发现在这一过程里伴随着数个脉动燃烧现象。在延期药发火阶段,燃烧界面存在一个界面后退现象,经分析这一现象与脉动燃烧现象作用机理相同,为内部燃烧压力所致。(2)延期药管口喷火火焰特性的研究表明:延期药二次喷火现象的火焰流场存在湍流现象,两次发火速度不同,且这一现象与管内燃烧发火阶段出现的燃烧界面后退现象相对应,通过设置开缝结构有效消除了二次喷火现象。证明了二次喷火现象由内部燃烧压力所致的作用机理。(3)延期药燃烧界面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通过加入Se、Sb2S3两种燃速调节剂可有效减缓延期药燃烧速度,此外可有效改善燃烧界面的稳定性,降低药剂的脉动燃烧现象。通过研究添加有AM-1延期药的燃烧过程,进一步阐述了延期药脉动燃烧机理,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燃烧产生的高压气体对界面前后未燃药剂及燃烧产物形成一定作用力,随压力增加燃烧速度瞬间增大并将后方燃烧产物沿燃烧传播反方向推动,随裂隙增大压力减小,燃速随即下降。此外,利用湿混方式混药及在一定范围内减小装药直径均可有效改善燃烧界面稳定性、药剂脉动燃烧现象。图[34]表[4]参[50]
张英豪,张泽楠[4](2018)在《数码电子雷管应用问题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国内外数码电子雷管的发展概况,分析了数码电子雷管在国内应用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国内数码电子雷管需提高的关键技术,从而为其在国内的推广应用提供方向性指导建议。
王德鑫[5](2018)在《H型电子雷管起爆及管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我国的电子雷管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已经研发出很多电子雷管产品,但是国内除了少数产品到达到国际上优秀标准外,其他大部分电子雷管产品与国外先进产品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高精度设计上国内还不能实现自主的核心技术,所以在这方面上要主要依赖进口,但是由于进口产品的价格非常高,鉴于我国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国内用户达不到这么高的价格的承受能力,研制出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新型电子雷管系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雷管在我国属于限制性产品,其在生产过程中涉及的环节众多,为保证民爆产品的安全使用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公安机关又要求雷管的生产、销售、运输、起爆等环节的流向信息全程可控。所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现有的技术能力研究了一种基于导航定位的新型电子雷管起爆及管控系统,它内部具有芯片控制电路,可将电子雷管设置的唯一序列码写进芯片,使得每个电子雷管从生产到销售再到使用等各个环节都可做到全程可控,又因为具有导航定位功能,可以完全满足监管部门的需要,有效的维护社会稳定。本文研制的电子雷管起爆管控系统,通过市场的需求制定了电子雷管的功能,运用雷管相关理论、微差起爆理论和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分别应用在电子雷管起爆系统和管控系统的设计中,产品不仅在延期时间精度、时钟控制电路结构以及安全性上优于国内同类产品、在起爆系统设计、起爆器保密措施和管控系统方面也有独到的创新,更是在组网负载能力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相信在对电子雷管进行产业化推广后,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
林晋伟[6](2018)在《锌铝合金力学性能改进及管材拉拔过程模拟与工艺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锌铝系合金(简称Zn-Al系合金)具有环保、低硬度、室温超塑性、流变应力低及耐磨性好等特点。通过对合金热处理和塑性变形,能够获得超细晶粒组织和优良力学性能,有望替代雷管延期体制作中,广泛使用并存在有毒重金属污染危害的铅锑合金,以及替代性能易于退化的软钢阻尼器,用作建筑减震器。本论文在文献调研与实验室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稀土元素含量对铸态锌铝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热处理和超塑性变形加工工艺对合金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Deform-3D软件包,模拟了管材拉拔减径时的应力-应变曲线,研究不同摩擦系数、拉拔速度、变形量等工艺条件下,管材的壁厚和拉拔阻力的变化规律;通过拉拔未填充药粉的空心管材,研究了不同道次下内径、壁厚、外径的变化规律;最后对填充延期药粉的管材进行多道次减径拉拔,制备出Zn-Al系合金延期体;进一步装配雷管和试爆,获得了延期秒量,并与传统的铅锑延期体的延期效果进行了对比,评价了无铅替代的可能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稀土在锌铝合金中起到变质、强化基体的作用。添加稀土后,粗大树枝状的初生枝晶相的树枝晶变小,合金呈现细小等轴晶粒。稀土含量0.4wt%时,合金显微组织最为细腻;未经过热处理的铸态合金的硬度在65.18~77.17HV范围,对合金进行不同热处理工艺,固溶后合金的硬度在40HV以下,硬度下降显着。随着RE含量的增多,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变化趋势一致,都呈现先增大后减小,与未添加稀土的合金相比,抗拉强度从132MPa增大到154MPa,延伸率从34%增大到65%;将固溶处理后的合金进行时效,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相同稀土含量的合金的显微硬度都在不断提高,但稀土含量过高(≥0.4wt%),合金强度和硬度有所下降。合金经过固溶处理+热轧76%/AC处理后,抗拉强度达到最大值284MPa,伸长率达165%。模拟了空管拉拔成形工艺过程,比较了工艺参数对拉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拉拔阻力随着摩擦系数和拉拔速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拉拔锥角的增大,管材与模具接触面积变小,摩擦力降低,拉拔阻力也随着减小;调整定径区宽度,拉拔阻力在定径区宽度为5mm时最小;变形量越大,拉拔阻力也越大,壁厚呈增大的趋势;对不同壁厚规格的管材进行单道次模拟,得出锌铝合金空心管材拉拔的临界厚径比为13.13%,超过临界值壁厚将增大,低于临界值时壁厚将减薄,通过回归分析得到定量化方程:y=0.9526x+0.7679,其中x为拔前厚径比,y为拔后厚径比。实验成功制备出锌铝合金延期体,并完成了延期雷管的装配和点火秒量测试,延期精度合格,新型锌铝基合金延期体的无铅替代基本达到了实用化水平。
张英豪[7](2018)在《数码电子雷管应用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数码电子雷管作为行业重点发展的产品之一具有精度高、安全性能好等独特优点,但也存在成本高,操作要求高以及标准化等问题。作者通过对研制数码电子雷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统计对比分析和探讨,并结合其在具体爆破工程中的实践,对产品设计和市场定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邹志兵,吴建波[8](2017)在《延期药和延期体种类及延期精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了各种延期药的组分、配方和性能,同时也归纳了目前使用的各类延期体的结构,并对延期药和延期体的延期精度进行了分析,特别针对民爆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的电子延期技术作了详细阐述。对延期药、延期体和工业雷管的生产和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彦[9](2017)在《混药工艺对延期药延期时间精度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现如今工程爆破规模越来越大,环境越来越复杂,爆破后的飞石、震动效应、粉尘等次生危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因此提高延期药延期时间精度非常重要。本文在配方、工艺、燃烧机理等方面介绍了延期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以延期药的固体化学理论和球磨粉碎理论为基础,以硅系延期药为研究对象,采用马尔文2000激光粒度仪、HDO4034示波器、S-4800型扫描电镜以及XD-3X射线衍射仪,对不同球混材质、球混转速、球混时间下的硅系延期药分别进行粒径测试、延期时间测试、形貌表征以及组分成分表征,并对实验测试中出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球混时间为2h,随着球混转速的增加,延期药粒径减小。不锈钢球混制的延期药在250r min-1时粒径最小,为d(0.1)=0.731μm、d(0.5)=2.476μm和d(0.9)=9.15μm,比表面积最大,为3.36m2.g-1;玛瑙球混制的延期药在300r.min-1时,d(0.1)=1.032μm、d(0.5)=3.2μm达到最小,d(0.9)=9.506μm 稍有增大,而此时比表面积最大,为2.833m2·g-1。(2)球混时间为2h,随着球混转速的增加,延期药延期时间逐渐缩短,延期时间精度逐渐提高。不锈钢球混制的延期药,在200r.min-1时延期时间最短,为57.3042ms,延期时间精度最高,标准偏差和极差分别为2.3807ms和8.0853ms;玛瑙球混制的延期药,在300r·min-1时延期时间最短,为71.6818ms,在250r.min-1时延期时间精度最高,标准偏差和极差分别为1.2486ms和4.1753ms。(3)球混转速为200r·min-1,随着球混时间的增加,不锈钢球混制的延期药d(0.1)和d(0.5)基本不发生明显变化,d(0.9)逐渐增大,并且增大幅度明显;玛瑙球混制的延期药粒径逐渐减小,在4h处d(0.1)和d(0.9)达到最小,分别为1.077μm和8.399μm,在5h处d(0.5)最小,为3.340μm,此时比表面积最大,为2.73m2.g-1。(4)球混转速为200r.min-1,随着球混时间的增加,不锈钢球混制的延期药延期时间逐渐增加,延期时间精度逐渐降低;玛瑙球混制的延期药延期时间逐渐缩短,延期时间精度逐渐提高,在3h处延期时间精度最高,标准偏差和极差分别为 1.1734ms 和 4.1035ms。
古抒鹏[10](2016)在《基于PLC S7-200的工业雷管自动装配生产线并行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为解决目前国内民爆行业工业雷管手工装配生产的难题,本课题组提出了基于人机隔离的工业雷管自动化、连续化的生产技术,研制出了具有柔性的多工位联合运转的工业雷管自动装配生产线。在应用传统的工业控制方法进行调试时,PLC程序不仅复杂冗长,容易出错,而且由于本装配生产线工艺步骤复杂,因此后期的校调、维护也十分困难。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结合本生产线工艺步骤,以S7-200系列PLC模块为硬件基础,进行模块化编程,构建工业雷管自动装配并行控制系统,具体完成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传统的工业雷管自动装配工艺,重新设计了基于并行结构的工业雷管装配工艺;(2)根据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并行控制方法,结合工业雷管装配工艺,建构了基于S7-200系列PLC的并行控制系统框架;(3)利用误差概率分布法,建立并行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估模型,对建立的并行控制系统进行性能分析;对工业雷管自动装配生产线进行优化。根据评估结果显示,构建的并行控制系统运行稳定,能够达到预期功能,生产线效率与人工装配相比有很大提高,完全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另外本工业并行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可以根据生产实际需求设计适应不同工艺的控制系统。为以后改进和优化形成功能更强,容错率更低的系统建立了值得借鉴的模型。
二、工业雷管提高延期精度的技术发展趋势——电子延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业雷管提高延期精度的技术发展趋势——电子延期(论文提纲范文)
(1)紫外光固化延期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延期药的研究现状 |
1.2.2 紫外光固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延期药紫外光固化原理及设计方法 |
2.1 延期药 |
2.1.1 延期药定义 |
2.1.2 分类与组成 |
2.1.3 性能指标 |
2.1.4 延期时间和精度的影响因素 |
2.2 延期药紫外光固化原理 |
2.2.1 紫外光固化成型过程 |
2.2.2 固化原理 |
2.2.3 光固化树脂性能要求 |
2.3 实验设计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紫外光固化可燃树脂配方设计研究 |
3.1 紫外光固化体系的组成 |
3.1.1 低聚物 |
3.1.2 活性稀释剂 |
3.1.3 光引发剂 |
3.1.4 助剂 |
3.2 光固化体系的配方优化设计 |
3.2.1 紫外光固化体系配方的实验研究 |
3.2.2 光固化体系配方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3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
3.3 可燃树脂燃烧性能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可燃树脂光固化延期药浆料配方设计 |
4.1 可燃树脂中填料的选择 |
4.2 填料的处理及表征 |
4.2.1 黑索金(RDX)的细化及表征 |
4.2.2 高氯酸铵细化及表征 |
4.2.3 镁粉处理及表征 |
4.3 紫外光固化延期药浆料配方的设计与优化 |
4.3.1 设计方法及要求 |
4.3.2 实验研究过程 |
4.3.3 实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紫外光固化延期药柱的打印成型及性能测试 |
5.1 紫外光固化延期药柱的打印成型 |
5.1.1 制备紫外光固化延期药的技术路线 |
5.1.2 构建药柱的三维模型 |
5.1.3 支撑添加及切片处理 |
5.1.4 设置打印参数 |
5.1.5 打印成型及后处理 |
5.2 传火药制备 |
5.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5.2.2 苦味酸钾-硝酸铵传火药 |
5.2.3 镁-硝酸钾传火药 |
5.3 紫外光固化延期药柱测试与分析 |
5.3.1 燃速测试 |
5.3.2 传火性能测试 |
5.3.3 差热分析(DTA) |
5.3.4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
5.4 紫外光固化延期药柱成型的影响因素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硅系延期药储存稳定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2 延期药基本理论 |
2.1 延期药概述 |
2.2 延期药分类及特点 |
2.3 延期药组分及作用 |
2.4 延期药的生产工艺 |
2.5 延期药的燃烧性能参数 |
2.5.1 延期药的燃烧速率 |
2.5.2 延期药的燃烧温度 |
3 硅系延期药的制备及仪器表征 |
3.1 硅系延期药的制备 |
3.2 硅系延期药加速寿命试验(71℃试验法) |
3.3 原材料粒度分析 |
3.3.1 原材料 |
3.3.2 Mastersizer 2000仪器介绍 |
3.3.3 原材料粒度分析 |
3.4 SEM-EDS分析 |
3.4.1 样品组成及制备 |
3.4.2 仪器介绍 |
3.4.3 SEM-EDS表征结果 |
4 硅系延期药燃烧温度与燃烧速度 |
4.1 硅系延期药燃烧温度 |
4.1.1 试验模具及仪器介绍 |
4.1.2 硅系延期药燃烧温度-压药压力关系研究 |
4.2 硅系延期药燃烧速度 |
4.2.1 仪器介绍 |
4.2.2 测试原理与方法 |
4.2.3 燃速-压药压力关系 |
4.2.4 储存时间对硅系延期药燃速的影响 |
4.2.5 铅粉和硒粉对硅系延期药燃速的影响 |
5 XRD测试 |
5.1 仪器及测试原理介绍 |
5.1.1 仪器介绍 |
5.1.2 X-射线衍射分析原理 |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 TG-DSC 测试 |
6.1 仪器及试验条件 |
6.1.1 试验仪器 |
6.1.2 试验条件 |
6.2 结果与分析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硅系延期药燃烧界面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延期药概述及分类 |
1.2.2 延期药燃烧反应机理的研究现状 |
1.2.3 优化延期药延期精度技术工艺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内容、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意义 |
2 延期药研究理论基础 |
2.1 延期药燃烧理论 |
2.1.1 延期药燃烧反应机理 |
2.1.2 延期体燃烧传播过程 |
2.1.3 延期药燃烧传播模型 |
2.1.4 延期药燃烧反应特性 |
2.2 燃烧性能的影响因素 |
2.2.1 药剂配比 |
2.2.2 组分粒度 |
2.2.3 药剂均匀度 |
2.2.4 装药密度 |
2.2.5 约束条件 |
2.3 本章小结 |
3 延期药燃烧界面特性测试方法 |
3.1 仪器材料及样品制备 |
3.1.1 样品材料与实验仪器 |
3.1.2 延期体制备 |
3.2 高速摄影系统 |
3.2.1 高速摄影技术概述 |
3.2.2 测试原理 |
3.2.3 系统组成及调试 |
3.3 激光纹影系统 |
3.3.1 激光纹影系统应用概述 |
3.3.2 测试原理 |
3.3.3 系统搭建及调试 |
3.4 图像处理技术 |
3.4.1 测试结果图像处理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延期药管内燃烧界面研究 |
4.1 实验内容 |
4.1.1 样品制备及实验搭建 |
4.1.2 测试内容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图像处理与数字化处理 |
4.2.2 延期药管内燃烧界面的特性分析 |
4.2.3 延期药管内燃烧界面的速率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延期药管口发火火焰研究 |
5.1 实验内容 |
5.1.1 延期体制备 |
5.1.2 测试内容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图像处理与数字化处理 |
5.2.2 延期药燃烧喷火火焰特性的分析 |
5.2.3 延期体燃烧喷火火焰速度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延期药燃烧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
6.1 不同燃速调节剂对燃速影响研究 |
6.1.1 概述 |
6.1.2 研究内容 |
6.1.3 结果与分析 |
6.2 不同混药方式对延期精度影响研究 |
6.2.1 概述 |
6.2.2 研究内容 |
6.2.3 结果与分析 |
6.3 不同装药直径对燃速影响研究 |
6.3.1 概述 |
6.3.2 研究内容 |
6.3.3 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数码电子雷管应用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数码电子雷管的发展概况及在国内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
1.1 国内外数码电子雷管的发展概况 |
1.2 国内数码电子雷管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 |
2 国内数码电子雷管发展的主要技术方向 |
2.1 产品性能 |
2.2 部件及配套生产设备 |
2.3 生产工艺 |
2.4 生产线建设及标准制订 |
2.5 产品使用方面 |
3 结论 |
(5)H型电子雷管起爆及管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意义及课题来源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1.3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电子雷管国内发展状况 |
1.2.2 电子雷管国际发展状况 |
1.3 技术路线图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理论方法综述 |
2.1 雷管基础理论 |
2.1.1 雷管分类 |
2.1.2 起爆类型 |
2.1.3 雷管延期技术 |
2.2 微差起爆理论 |
2.3 管理信息系统理论 |
2.3.1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
2.3.2 管理信息系统网络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雷管市场现状与H型雷管功能需求 |
3.1 雷管现状与存在问题 |
3.2 H型电子雷管与管控系统功能需求 |
3.3 研制与生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起爆及管控系统设计 |
4.1 项目研发组织与计划 |
4.2 起爆及管控系统总体架构 |
4.3 起爆系统设计 |
4.3.1 起爆系统结构 |
4.3.2 电子雷管控制芯片设计 |
4.3.3 起爆器设计 |
4.3.4 起爆系统起爆流程 |
4.4 管控系统设计 |
4.4.1 管控平台搭建 |
4.4.2 管控平台管理实现手段 |
4.4.3 管理控制中心建立及职责 |
4.5 起爆管控系统加密措施 |
4.5.1 起爆器端加密措施 |
4.5.2 芯片端加密措施 |
4.5.3 起爆器丢失时,防止被非法使用的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应用验证 |
5.1 拥有的检测技术及设施条件 |
5.2 电子雷管主要技术指标、检测技术及实现方案: |
5.2.1 电子雷管关键技术指标 |
5.2.2 电子雷管检测技术 |
5.2.3 电子雷管关键技术指标检测实现方案 |
5.3 电子雷管验证试验 |
5.3.1 电子雷管起爆测试 |
5.3.2 起爆器组网试验 |
5.3.3 管控系统部分功能验证 |
5.3.4 施工现场试用试验 |
5.3.5 验证试验结论 |
5.3.6 验证试验中的技术难点简述及解决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锌铝合金力学性能改进及管材拉拔过程模拟与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合金元素对锌铝合金性能影响 |
1.2.2 锌铝合金的超塑性 |
1.2.3 锌铝合金的阻尼性能 |
1.2.4 热处理工艺对锌铝合金性能的影响 |
1.2.5 金属拉拔成形简述 |
1.3 课题选题和研究内容 |
1.3.1 课题选题内容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实验方案和技术线路图 |
2.2 合金制备加工 |
2.3 材料分析测试 |
2.3.1 微观结构表征 |
2.3.2 材料性能测试 |
2.4 塑性成型原理和软件简介 |
2.4.1 弹塑性有限元法 |
2.5 合金管热挤压成型 |
2.6 合金管材的拉拔成形 |
2.7 延期体燃爆测试 |
第三章 稀土对Zn-Al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3.1 稀土含量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3.1.1 铸态合金显微组织 |
3.1.2 力学性能 |
3.1.3 热轧对Zn-22Al合金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 处理工艺对合金综合性能的影响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锌铝合金管拉拔成形工艺研究 |
4.1 模拟结果分析 |
4.1.1 管材拉拔过程应力分析 |
4.1.2 管材拉拔过程应变分析 |
4.1.3 不同摩擦系数对拉拔阻力的影响 |
4.1.4 拉拔锥角模拟结果分析 |
4.1.5 定径区宽度对拉拔阻力的影响 |
4.1.6 不同拉拔速度对拉拔阻力影响 |
4.1.7 不同变形量对管材的影响分析 |
4.1.8 管材壁厚变化规律 |
4.2 锌铝合金管拉拔试验 |
4.2.1 空管拉拔工艺样品尺寸分析 |
4.2.2 锌铝合金延期体制备 |
4.2.3 延期体秒量测试分析 |
4.3 延期体剪切刀具的改进 |
4.4 锌铝基延期体生产工艺中问题与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学术论文 |
(7)数码电子雷管应用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数码电子雷管的发展概况及在国内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国内外数码电子雷管的发展概况 |
2.2 国内数码电子雷管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 |
3 数码电子雷管发展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3.1 产品性能方面 |
3.2 要考虑降低成本, 部件要走集约化发展之路, 配套生产设备要兼容不同芯片 |
3.3 产品生产工艺要提高自动化程度, 要保证生产使用安全, 质量可靠 |
3.4 生产线要充分立足现有生产线, 同时要解决电子雷管下井标准问题 |
3.5 产品使用方面要满足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同时系统要有足够组网能力, 产品应用要与先进爆破技术相结合, 发挥其优点, 提高爆破综合效益 |
4 结论 |
(8)延期药和延期体种类及延期精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延期药 |
3. 延期体 |
4. 电子延期模块 |
5. 结束语 |
(9)混药工艺对延期药延期时间精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5 研究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 |
2.1 延期药的固体化学反应 |
2.1.1 固体化学在延期药中的应用 |
2.1.2 延期药固相反应特征 |
2.1.3 延期药固相反应遵循的原则和规律 |
2.1.4 影响固相反应的因素 |
2.2 球磨机的粉碎机制及其数学模型 |
2.2.1 摩擦粉碎模型 |
2.2.2 挤压粉碎模型 |
2.2.3 挤压和摩擦粉碎共存 |
2.3 物料粉碎过程的机理分析 |
2.3.1 粉碎极限粒径 |
2.3.2 颗粒的团聚和破碎动态平衡分析 |
3 延期药的制备及性能参数的实验测试方法 |
3.1 延期药的制备 |
3.1.1 实验试剂 |
3.1.2 实验器材 |
3.1.3 混药工艺设计 |
3.1.4 延期药制备过程 |
3.2 延期药性能参数的实验测试方法 |
3.2.1 粒径测试 |
3.2.2 形貌表征 |
3.2.3 延期时间测试 |
3.2.4 组分成分表征 |
4 混药工艺对延期药延期时间精度影响的研究 |
4.1 球混转速对延期药延期时间精度的影响 |
4.1.1 不同球混转速的延期药宏观特征 |
4.1.2 延期药粒径测试 |
4.1.3 形貌表征结果及分析 |
4.1.4 延期药延期时间测试 |
4.1.5 组分成分表征结果及分析 |
4.2 球混时间对延期药延期时间精度的影响 |
4.2.1 不同球混时间的延期药宏观特征 |
4.2.2 延期药粒径测试 |
4.2.3 形貌表征结果及分析 |
4.2.4 延期药延期时间测试 |
4.2.5 组分成分表征结果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A 延期药粒度测试图 |
附表B 延期时间测试结果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10)基于PLC S7-200的工业雷管自动装配生产线并行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工业雷管与自动化设备发展概况 |
1.2.1 工业雷管概述 |
1.3 工业雷管自动装配技术概述 |
1.3.1 工业雷管装配的现状 |
1.4 工业控制技术的发展 |
1.4.1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
1.5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
1.5.1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及发展趋势 |
1.5.2 PLC控制系统设计原则及编程语言 |
1.6 本章小结 |
2 工业雷管自动装配生产线并行控制系统设计原理 |
2.1 自动装配生产线并行控制系统设计原理 |
2.2 工业雷管自动装配生产线并行控制系统的框架设计 |
2.2.1 自动装配生产线并行控制模式选择 |
2.2.2 基于PLC S7-200 的并行控制系统框架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工业雷管自动装配关键工艺分析 |
3.1 工业雷管卡口工艺分析 |
3.2 工业雷管卡腰工艺分析 |
3.3 木模运输及管壳提取工艺分析 |
3.4 工业雷管装配脱模工艺分析 |
3.5 并行装配工艺路线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工业雷管自动装配生产线并行控制系统的实现 |
4.1 工业雷管装配的运输任务 |
4.1.1 木模及雷管管壳运输 |
4.1.2 主模运输 |
4.1.3 辅模运输 |
4.2 工业雷管的装配的工艺任务 |
4.2.1 管壳表面激光打码 |
4.2.2 雷管管壳卡腰 |
4.2.3 雷管管壳卡口 |
4.3 工业雷管装配的辅助功能任务 |
4.3.1 雷管管壳脱模 |
4.3.2 辅模换模与缓存 |
4.3.3 辅模插模防护 |
4.3.4 木模限量与产品收集 |
4.4 本章小结 |
5 自动装配生产线并行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估 |
5.1 并行控制系统性能评估的因素与指标 |
5.2 误差概率分布法评估并行控制系统性能 |
5.2.1 误差概率分布法概述 |
5.2.2 误差概率分布法的评估过程 |
5.3 并行控制系统的性能建模 |
5.3.1 并行控制系统的排队网络建立 |
5.3.2 一个单工位的排队网络分析 |
5.4 工业雷管自动装配生产线产能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工业雷管提高延期精度的技术发展趋势——电子延期(论文参考文献)
- [1]紫外光固化延期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沈红旗. 沈阳理工大学, 2021(01)
- [2]硅系延期药储存稳定性的实验研究[D]. 陈昆.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3]硅系延期药燃烧界面特性的研究[D]. 蒙可.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4]数码电子雷管应用问题的探讨[J]. 张英豪,张泽楠. 火工品, 2018(04)
- [5]H型电子雷管起爆及管控系统设计[D]. 王德鑫. 河北科技大学, 2018(01)
- [6]锌铝合金力学性能改进及管材拉拔过程模拟与工艺优化[D]. 林晋伟. 福州大学, 2018(03)
- [7]数码电子雷管应用问题的研究[J]. 张英豪. 煤矿爆破, 2018(01)
- [8]延期药和延期体种类及延期精度分析[J]. 邹志兵,吴建波. 当代化工研究, 2017(08)
- [9]混药工艺对延期药延期时间精度影响的研究[D]. 张彦. 安徽理工大学, 2017(10)
- [10]基于PLC S7-200的工业雷管自动装配生产线并行控制系统研究[D]. 古抒鹏. 武汉纺织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