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告诉你:现在最赚钱的投资是什么?

高校科技告诉你:现在最赚钱的投资是什么?

一、高校科技告诉您:现在投资干什么最赚钱?(论文文献综述)

戈鹏[1](2018)在《华北农村隐性吸毒现象研究 ——以河北XX县为例》文中认为毒品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吸毒不仅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也容易使家庭破碎,还威胁着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改革开放之前,毒品曾经有一段时间销声匿迹。但在改革开放以后,毒品犯罪日趋严重,吸毒人数持续攀升,根据国家禁毒委员会最新数据,2017年登记在册吸毒人员已达299.5万人。如果按国际显性与隐性通用比例5:1计算,我国隐性吸毒人数可能超过1400万。庞大的吸毒人群将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吸毒范围逐渐从城市向乡村转移。后乡土社会下,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如果任由毒品在农村蔓延开来,对农村社会的正常运转将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华北地区不仅位于中国版图心脏位置,而且首都也在其内。从某种程度上说,华北农村能否长治久安不仅影响着整个地区的发展,还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在在这一背景下,人们不禁要问:华北农村隐性吸毒现状如何?造成华北农村隐性吸毒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隐性吸毒又会给华北农村带来怎样的影响?面对此种现象,我们又该怎么做?本文以位于华北中心地带的河北XX县为观察点,运用参与观察和个案访谈的方法,通过两个多月的实地研究,获得大量有关华北农村隐性吸毒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为了和农村隐性吸毒现象做比较,本文还对农村显性吸毒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华北农村隐性吸毒现状主要有五点,第一隐性吸毒人群以男性为主,女性有逐渐增多的趋势;第二这部分人群年龄较大,收入较高;第三吸毒已经成为一种社交媒介,极具传染性;第四很多吸毒行为已经由隐蔽向半公开转变;第五特别需要警惕的是有一部分人开始以种养吸。而华北农村显性吸毒人群的现状有三点,第一青年男性为主,多为务工人群;第二主要吸食新型毒品,花费高昂;第三低质量的社交关系导致聚众吸毒。至于华北农村隐性吸毒的原因主要有四点,第一农村地区协作关系减弱,评价指标失效,对村民没有了束缚力;第二点感情交流不畅成为吸毒的重要诱因;第三特别喜好面子,不会拒绝别人;第四农村地区法治比较薄弱,使得一些村民走上了吸毒之路。华北农村显性吸毒的原因则主要有三点,个体好奇心和虚荣心的驱使;生存环境下的娱乐方式为吸毒创造了环境;群体亚文化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遏制毒品在农村的蔓延,必然会造成恶劣的影响,从家庭层面来说,不仅影响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亲戚关系。而且可能会造成吸毒的代际传播;从社会层面讲,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破坏社会风气,并可能导致更多人走上犯罪道路为此,本研究认为必须重建乡村秩序,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宣传,并做好相应的保障工作,从而遏制“毒品下乡”。

曹洋[2](2016)在《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建筑设计是建筑行业活动的核心环节,围绕其构建的制度体系是行业运转秩序的基础。建筑设计及其实现不仅是建筑设计从业者的主体工作,更是建筑工程各个利益相关方博弈的重要平台。当前,我国的建筑设计协作机制尚不完善,各利益主体的价值立场冲突严重,致使本应投入于工程的社会资源蒸发于行业内耗之中。因此,有必要客观审视建筑行业现行制度环境的问题,并对其改进方式提出建议,进而构建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行业新秩序。西方的经验证明,建筑师的职业天性决定了其作为建设项目的核心角色最有利于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然而,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和现实环境的制约,中国建筑师的业务水平尚无法支撑其新的角色定位,普遍存在的激愤情绪也使其对其他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存在偏见。中国建筑师必须拓展视野并提升自己,才能与新的制度环境相匹配。本文在客观还原中国建筑行业生态的基础上,探讨了行业新秩序的可能性及其概貌,以期增进建筑师对其他利益主体的理解,并正视自身的不足,进而在制度调整和自我提升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建筑行业基于伦理的价值共识和善意的协作氛围。全文分四部分。首先,文章从秩序的概念出发,重新勾勒了作为本文理论支撑的建筑伦理学的学术框架,简要介绍了其中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学术成果和理论工具,借此帮助读者建立起观察建筑行业现象的伦理视角。其次,基于大量的访谈调研,文章对建筑活动各相关群体(行政管理方、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和职业困境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由此呈现出建筑行业生态的现实场景。在第三部分,文章就行业内的一些焦点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各方真实态度的分析,揭示出建筑活动伦理判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并由此引发对问题背后制度根源的思考。在结论部分,文章以西方建筑师负责制为蓝本,结合中国现实提出了以建筑师为核心的行业新秩序的构想,讨论了其制度支撑,并从伦理学角度进行了合理性证明。最后,文章还对新机制环境下建筑师的自我调整提出了建议。

宋定国[3](2015)在《沧浪之道》文中指出第一章谜局初开耸立在江河市扬子江畔的龙山老出奇事。龙年夏天,山顶上那棵千年古树"问天柏"被雷电劈掉一半后大难不死,翌年春天,在满是岩石的树根处又长出了三株兰花。这些兰花在开始两年可能因为过于娇小羸弱,没有开花,因而也未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到了今年春天,它们那剑一般的叶子肥大挺拔,青翠欲滴,还绽放出一串串美妙的花儿。花儿白里透红,疏密相间,其状或相顾而如笑,或相背而如嗔,或相掩而如羞,或

佬威[4](2013)在《报社风云(上、下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集序幕初夏,傍晚时分,南方某海滨之城海都市,商业大厦林立,立交桥纵横交错,繁华街区车水马龙,呈现出拥挤不堪的下班高峰景象……忽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扫荡城区。江滨大厦10层的《海都环境周报》社的大厅内乱作一团,狂风刮得桌面上大大小小的纸张四处飘散,狂风呼啸着敲打着采编大厅的玻璃窗,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容颜俊美、穿着时尚的总编办主任柳沙莉站在大厅中央,魂飞魄散地尖叫:"快、快,大家关窗、

李滔[5](2011)在《寻找“最基层”:民族村寨村民自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以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为出发点,以国家政权如何与民族问题突出的农村地区群众进行和谐互动为视角,通过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石龙寨村实施“村民小组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组管委)的新型村庄治理模式进行田野调查,观察当前国家、社会、民族三方力量在中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基本单位——自然村中的互动过程,并运用社会学、政治学、行政学、民族学、法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对这一创新的村庄管理方式进行剖析,发掘这一乡村民主政治运动过程所产生的各种社会效果,以及这些社会效果的深层成因,进而探讨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村民自治制度这两个政治制度如何结合起来,为中国社会民族问题最集中的基层——农村地区提供民主政治生活的制度平台,以实现国家政权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互动良性循环。在近现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中,完善的基层民主制度,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国家政权强大的根源和象征,也是国家政权在社会生活中基本的“活动疆域”。从国家诞生于社会中的那一刻起,就不遗余力地进行着更好的社会控制的尝试。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形成了国家与社会各自的管理“疆域”,两者的“疆域”之争贯穿了自有国家以来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中国也不例外。我国现有的国家基层民主制度之一——村民委员会制度担负起了国家政权在地域最广阔、人口最众多的农村地区进行管理“疆域”之争的重任。在农村地区,中国共产党改变了两千年来的传统农业经济生活,使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其在农村的政治号召力和影响力是不可替代的。党组织在农村已经掌握了农村政治生活的话语权,但政治话语权并不能使党组织当然地担当起农村公共事务管理者的角色,国家政权才是农村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角。中国共产党运用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使国家政权渗透到农村基层;农民们则会以长期的农村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地方性知识”对待国家政权走进村里的行为,而且在国家政权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村民们会不自觉地运用这些“地方性知识”。这些“地方性知识”在具备强烈的地域性的同时,还在社会属性中凸显出民族特征。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庄,政权、社会、民族这三方拥有不同政治诉求的政治力量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当地在党领导下的村民委员会进行公共管理活动的主旋律。本文关注在新农村建设的语境下,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石龙寨村进行的一场“自然村开展自治”的村民委员会制度改革。笔者认为用“寻找‘最基层’”这一词汇最能诠释这场改革中各方的动机。村委会由行政村管理向自然村管理下移的尝试,无疑会掀起这各方政治力量之间新一轮的博弈和妥协,无论哪一位政府官员,对这场改变村委会基本形式的改革都会慎之又慎。而耐人寻味的是,这场改革的推动者选择了一个民族特点突出、民族传统气息厚重的少数民族自然村进行试点。这是一个社会传统力量空前强大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能够得到怎样的结果呢?是意料之中的失败,还是意想不到的成功?本文共分四个部分,在对这个试点村寨进行解剖麻雀式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试图揭示在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农村治理中政府与社会共同推动“寻找最基层”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第一部分为理论篇,共三章。该部分分别对村民自治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了两者在空间上的交集——自然村。第二部分为调查篇,共两章。该部分描述了笔者在石龙寨村进行田野调查所收集到的调查材料,该材料比较清晰的说明了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村民自治走进自然村所带来的各种效果。第三部分为分析篇,共两章。主要是在上篇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分析行政村的村民自治和自然村的村民自治在同一个民族地区产生截然不同的社会效果的深层原因。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国家目前在行政村这一管理层级推行村民自治并不适合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群众更希望村民自治能走进自然村,在国家与社会共同推动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村民自治出现了“寻找‘最基层’”现象。第四部分为探索篇,共两章。该部分在社会与国家关系理论的指导下,从宏观角度探讨了“寻找‘最基层’”现象的动力来源,对村民自治制度进行新的解读,并提出笔者尚不成熟的建议,以使村民自治制度具有更高的制度包容性,能够在少数民族群众聚居的农村基层真正实现和贯彻民族区域自治与村民自治这两种政治制度,不断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民主是人类社会发展恒久不变的诉求,民主根植于社会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国情,就有什么样的民主。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村民自治这一基层民主政治形式应当为各民族的繁荣和发展提供足够的制度空间,才能适应中国这块有着悠久历史文明传承的沃土。

胡全柱[6](2010)在《拾荒者的身份建构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认为本研究运用深度访谈法、文献法与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以认同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为视角,以拾荒者在面临他人对其身份持有强烈的社会歧视和偏见的情况下如何建构自我身份为核心研究问题,试图从身份主体的角度构建一个底层社会民众身份建构的分析框架,从而为底层社会研究提供新的解释路径。身处底层社会的拾荒者所遭受的他人对其身份的强烈社会歧视和偏见,属于拾荒者的社会身份范畴;拾荒者在面对他人的社会歧视和偏见时对拾荒者身份的感知和理解,属于拾荒者的自我身份范畴;在这样的身份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拾荒者通过运用一系列资源、行动策略以及身份建构机制来建构自我身份以抵抗他人对其身份的社会歧视和偏见。本研究根据拾荒动机的不同,将拾荒者分为被动选择型、主动选择型与过渡型。被动选择型拾荒者自我身份认知图式包括三种:第一种为拾荒者身份遭受社会歧视和偏见,认同拾荒者身份的道德性和正当性,但不愿意认同和接受自己的拾荒者身份;第二种为拾荒者身份遭受社会歧视和偏见,且否定拾荒者身份的道德性和正当性,更不认同和接受自己的拾荒者身份;第三种为拾荒者身份遭受社会歧视和偏见,但肯定拾荒者身份的道德性和正当性,认同和接受自己的拾荒者身份。主动选择型拾荒者自我身份认知图式包括两种:一种为根据经济理性的思维方式,从相对优势和相对劣势两个方面来建构拾荒者身份认知图式;从相对优势方面来说,这种身份与“经济利益”、“富裕”、“自由”等积极社会意义相关联,而从拾荒者身份的相对劣势方面来说,它又与“肮脏”、“丢人”等消极社会意义相关联;接受和认同自己的拾荒者身份,因而身份主体与身份得到了统一;另一种为拾荒者身份必然地遭受普遍的社会歧视和偏见,它与“最孬”、“最低”、“最脏”等消极社会意义相关联,拾荒者身份被赋予的消极社会意义是主要的,甚至是其身份内涵的全部。过渡型拾荒者自我身份认知图式包括一种:拾荒者身份与“下贱”的消极社会意义相关联;在拾荒者群体内部,相对而言,游走收购型拾荒者身份要比直接捡拾型拾荒者身份“高尚”一些;接受和认同他人的拾荒者身份,但却拒斥和否定自我拾荒者身份。不论是被动选择型拾荒者,主动选择型拾荒者还是过渡型拾荒者,他们的自我身份认知图式呈现出相同的认知维度,即拾荒者身份遭受到来自他人的社会歧视和偏见,并与一些消极社会意义相联系。这说明,尽管在提倡社会宽容和价值多元的当今社会里有极少数拾荒者的成功案例,但在更大的社会系统中,拾荒者作为一种集体身份,已被社会性地污名化,并作为一种社会现实客观地存在着。无论个体出于什么动机,只要成为一个拾荒者,他就不可避免地感受到被污名化的集体身份之制约。语言化和行为化的社会歧视和偏见是拾荒者共同面临的外部环境。对此,被动选择型拾荒者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予以抵抗:建构自我认同的拾荒者身份与寻求另种身份。前者通过赋予拾荒者身份以积极社会意义、改变自身形象以及与他者比较等行动策略来实现;后者被寻求的身份比拾荒者身份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且二者不处于同一社会空间。主动选择型拾荒者根据四种逻辑采取不同行动策略建构自我身份以抵抗他人对其拾荒者身份的社会歧视和偏见,即经济逻辑下的“济利益最重要”行动策略、减负逻辑下的“能动就动”行动策略、自由逻辑下的“更自由”行动策略与休闲逻辑下“作为生活方式”行动策略。过渡型拾荒者应用隐瞒拾荒者身份、赋予拾荒者身份积极社会意义以及寻求另种身份等行动策略来建构自我身份以抵抗他人对其拾荒者身份的社会歧视和偏见。用于建构自我身份的资源主要有积极的社会意义、通过比较获得的相对优越感、更高社会地位的身份、经济利益、传统养育文化、自由观、休闲观等。此外,三种类型的拾荒者在建构自我身份时所采用的行动策略、可资利用的资源以及身份建构机制等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矛盾性身份是一个新概念,指在身份相对于该身份主体的关系中,身份主体在对自我身份认同缺失的条件下继续建构或维持的身份,它具有如下本质要素:第一,它涉及的是身份主体与身份的关系;第二,身份主体不认同该身份;第三,身份主体又继续建构或维持该身份,无论出于何种原因;第四,它是在与身份主体的关系中形成与维持。它具有矛盾性、主体性和动态性特征。矛盾性身份的形成是矛盾性身份认同缺失机制与身份延续机制共同运作的结果,二者构成矛盾性身份的形成机制。矛盾性身份认同缺失机制包括他人贬低、自我贬低与身份落差。矛盾性身份延续机制包括必然性身份依赖、选择性身份依赖与过渡性身份依赖。矛盾性身份的维持是在矛盾性身份形成以后通过身份平衡机制的运作才成为可能的。身份平衡机制包括身份正当化、身份比较、身份寻求与自我说服。矛盾性身份的客观存在是矛盾性身份的形成机制与身份平衡机制组合式运作的结果。

二、高校科技告诉您:现在投资干什么最赚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科技告诉您:现在投资干什么最赚钱?(论文提纲范文)

(1)华北农村隐性吸毒现象研究 ——以河北XX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吸毒的现状
        1.2.2 吸毒原因
        1.2.3 吸毒的预防与干预
        1.2.4 简要的评价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访谈的信度与效度
        1.4.1 访谈的信度
        1.4.2 访谈的效度
    1.5 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意义
        1.5.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华北农村隐性吸毒的现状
    2.1 华北农村隐性吸毒现状
        2.1.1 男性为主,女性逐渐增多
        2.1.2 收入较高、年龄偏大
        2.1.3 由隐蔽转半公开现象突出
        2.1.4 吸毒成为一种社交媒介,极具传染性
        2.1.5 部分人开始以种养吸
    2.2 华北农村显性吸毒现状
        2.2.1 青年男性为主,多为务工人群
        2.2.2 主要吸食新型毒品,花费高昂
        2.2.3 低质量的社交关系导致聚众吸毒
    2.3 华北农村隐性吸毒与显性吸毒现状的异同
        2.3.1 现状的相同性
        2.3.2 现状的差异性
第三章 华北农村隐性吸毒现象的原因分析
    3.1 研究假设
        3.1.1 “乡土社会”的转变为村民吸毒提供了温床
        3.1.2 家庭沟通不畅成为农民吸毒的一个重要诱因
        3.1.3 面子的负面效应加速了毒品的蔓延
        3.1.4 司法的缺位为吸毒创造了土壤
    3.2 华北农村隐性吸毒原因分析
        3.2.1 协作关系减弱,评价指标失效,对村民的束缚力减弱
        3.2.2 交流不畅,情感诉求无法满足
        3.2.3 面子异化产生的负面效应
        3.2.4 法治基础薄弱
    3.3 华北农村显性吸毒的原因分析
        3.3.1 个体好奇心与虚荣心的驱使
        3.3.2 生存环境下的娱乐方式为吸毒创造了环境
        3.3.3 群体亚文化的影响
    3.4 华北农村隐性吸毒与显性吸毒原因的异同
        3.4.1 吸毒原因的相同性
        3.4.2 吸毒原因的差异性
第四章 华北农村隐性吸毒现象的社会影响分析
    4.1 家庭层面
        4.1.1 影响家庭关系
        4.1.2 造成吸毒代际传播
    4.2 社会层面
        4.2.1 造成农村医疗资源紧张
        4.2.2 影响农村社会风气
        4.2.3 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的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5.2.1 不足之处
        5.2.2 研究展望
    5.3 相关对策与建议
        5.3.1 重建乡村秩序
        5.3.2 加快新农村建设
        5.3.3 做好宣传工作
        5.3.4 完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访谈资料
附录三:调查图片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2)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缘起:从几个案例说起
    2 问题的提出:建筑设计协作进程如何从多方博弈走向共享共赢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4 论文框架
    5 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建筑伦理视角的建立
    1.1 建筑伦理既有研究概述
        1.1.1 何为建筑伦理
        1.1.2 建筑伦理学的发展概况
        (1)西方建筑伦理学发展概况
        (2)中国建筑伦理学发展概况
    1.2 建筑伦理的秩序解读
        1.2.1 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概念的解读
        1.2.2 建筑伦理的本质内涵:关于秩序的建筑学说
    1.3 建筑伦理视角对建筑设计机制优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1.3.1 作为一门道德哲学的现实意义
        (1)西方规范伦理学对建筑设计机制优化研究的启示
        (2)中国传统伦理观对市场活动的影响
        1.3.2 作为一种秩序学说的现实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建筑设计协作利益相关方的建筑伦理观
    2.1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伦理观
        2.1.1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内涵
        2.1.2 建筑行政管理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1)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市场角色
        (2)经济视角下建筑行政管理方的职业行为逻辑
        2.1.3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伦理观
        (1)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价值观
        (2)建筑行政管理方的职业立场
        2.1.4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难处
    2.2 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伦理观
        2.2.1 建筑建设方的内涵
        2.2.2 建筑建设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1)不同类型建设方职业行为逻辑的共性
        (2)不同类型建设方职业行为逻辑的差异
        2.2.3 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伦理观
        (1)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价值观
        (2)建筑建设方的职业立场
        2.2.4 建筑建设方的难处
    2.3 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伦理观
        2.3.1 建筑设计方的内涵
        2.3.2 建筑设计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2.3.3 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伦理观
        (1)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价值观
        (2)建筑设计方的职业立场
        2.3.4 建筑设计方的难处
        2.3.5 小结:在市场规则与专业理想间徘徊的建筑设计方
    2.4 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伦理观
        2.4.1 建筑施工方的内涵
        2.4.2 建筑施工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2.4.3 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伦理观
        (1)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价值观
        (2)建筑施工方的职业立场
        2.4.4 建筑施工方的难处
    2.5 建筑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
        2.5.1 建筑使用方的内涵
        2.5.2 建筑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
        (1)业主的建筑伦理观
        (2)客户的建筑伦理观
        (3)一般使用者的建筑伦理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设计协作进程中典型矛盾的伦理解读
    引论:忧郁的职业性
    3.1 认知层面的建筑伦理摩擦
        3.1.1 技术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功能”为例
        (1)建筑相关群体对建筑功能的不同理解
        (2)与功能相关的建筑伦理摩擦
        3.1.2 社会文化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文化态度”为例
        (1)投资与建筑文化价值观摩擦
        (2)纯利率与建筑文化价值观摩擦
        3.1.3 感性认知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创新”为例
        (1)建筑师:创新的维度
        (2)工程师:创新的标准
        (3)施工方:创新的成本
        (4)行政管理方:创新的价值
        (5)开发商:创新的风险
    3.2 职业活动层面的建筑伦理摩擦
        3.2.1 策划与设计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1)关于“任务书”
        (2)关于“调研”
        (3)关于“专项设计前置”
        3.2.2 施工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1)关于“施工招投标”
        (2)关于“变更”
        (3)关于“监理”
        (4)关于“完成度”
        3.2.3 使用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1)关于“非法改造”
        (2)关于“使用”
        3.2.4 与“推进速度”相关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3.2.5 与“职业道德”相关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1)行政干预是“合理的犯规”吗?
        (2)开发商的社会责任
        (3)公众能否为城市建设负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秩序重构:基于建筑伦理的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建议
    引论:市场经济环境下制度、契约与道德的统一
    4.1 中外建筑师职业权责的比较
        4.1.1 中外建筑师在建筑生产活动中职业权责的比较
        (1)中国建筑师执业制度的现状及其历史成因
        (2)西方建筑师的执业制度概貌
        (3)中国现行工程管理制度的问题
        4.1.2 中外建筑师在城市建设决策中职业权责的比较
    4.2 以建筑师为核心的行业秩序重建
        4.2.1 建筑行业新秩序概貌
        (1)参照系:西方建筑师与建设工程其他利益主体的关系
        (2)符合中国国情的中间路线
        4.2.2 建筑行业新秩序的伦理学支撑
        (1)道义论路径的辩护
        (2)目的论路径的辩护
        (3)契约论路径的辩护
        4.2.3 建筑行业新秩序的制度支撑
        (1)建筑师对建设工程的全程业务
        (2)支持咨询服务业的发展
        (3)建筑师的职业风险控制
        (4)城市建设决策中专业话语权的提升
        (5)建筑行业协会管理与监督职能的强化
    4.3 新的设计协作机制环境下建筑师的自我调整
        4.3.1 价值认知层面的调整:设计价值观的伦理回归
        (1)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价值观的迷失
        (2)建筑创作是否需要价值标准
        (3)基于建筑伦理的建筑创作价值观初探
        4.3.2 职业活动层面的调整:建筑师职业伦理准则的制定
        (1)自省: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2)自治:建筑师职业伦理准则探索
        4.3.3 业务水平层面的调整:建筑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1)市场意识的提升
        (2)沟通能力的提升
        (3)图纸质量的提升
        (4)施工知识的补足
        (5)后期服务意识的加强
    本章小结
结语:制度与善意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采访记录
    建筑行政管理方采访
    建筑建设方采访
    建筑设计方采访
    建筑施工方采访
附录三 美国建筑师学会(AIA)伦理与职业行为准则
附录四 西方建筑学固有的伦理维度
附录五 规范伦理学主要分支概述
附录六 中国传统伦理观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致谢

(3)沧浪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谜局初开
第二章弃子谋势
第三章喜忧相伴
第四章各有妙招
第五章暗流涌动
第六章阴霾迷离
第七章风云突变
第八章大浪淘沙
第九章峰回路转
第十章情涌中秋
第十一章暗藏玄机
第十二章“事故”频发
第十三章魂牵巴黎
第十四章难挡硝烟
第十五章决战在即
第十六章辞旧迎新

(4)报社风云(上、下集)(论文提纲范文)

上 集
    序幕
    1.报社采编大厅评报栏 晨
    2.崔鑫办公室 日
    3.报社大门电梯口 日
    4.方天明办公室 日
    5.崔鑫办公室 日
    6.报社采编大厅 日
    7.东北某机场出口处 日
    8.方天明办公室 日
    9.东北某市污水处理厂 日
    10.咖啡厅 夜
    11.海都纸业有限公司传达室门前 日 (回忆)
    12.小厂房外 日
    13.厂排水口 日
    14.方天明家客厅 夜
    15.咖啡厅内 夜
    16.“金世界”酒楼包厢 夜
    17.海天小区 夜
    18.柳沙莉家客厅 夜
    19.省新闻出版局会议厅 日
    20.报社会议室 日
    21.省新闻出版局大楼电梯口 日
    22.海岸沙滩 日
    23.崔鑫办公室 日
    24.报社广告部 日
    25.方天明办公室 日
    26.报社走廊楼梯口 日
    27.江滨大厦大堂 日
    28.方天明办公室 日
    29.崔鑫办公室 日
    30.海都市环保局环境监察处 日
    31.方天明家客厅 夜
    32.蛋糕店 夜
    33.海都城区路上 夜
    34.章紫微家 夜
    35.方天明办公室 日
    36.崔鑫办公室 日
    37.报社采编大厅 日
    38.柳沙莉卧室 晨
    39.省环保局莫可办公室 日
    40.春秋文化广告公司策划部 日
    41.方天明办公室 日
    42.机场 夜
    43.方天明家书房 夜
    44.通往市区高速公路 夜
    45.“天音阁”茶艺居 夜
    46.环城快速大道 夜
    47.“天音阁”茶艺居 夜
    48.“梦吟水乡”公馆 日
    49.崔鑫办公室 日
    50.报社采编大厅 日
    51.报社会议室 日
    52.安文来卧室 夜
    53.方天明家书房 夜
    54.“梦吟水乡”公馆湖畔 日
    55.海洋公园水族馆外 日
    56.水族馆 日
    57.方天明家客厅 日
    58.冰淇淋店 日
    59.海洋公园大门前 日
    60.冰淇淋店 日
    61.省环保局王晓天办公室 晨
    62.安文来办公室 日
    63.城区公园 日
    64.“天音阁”茶艺居包厢 夜
    65.滨江公园风味餐馆 夜
    66.“天音阁”茶艺居包厢 夜
    67.印刷厂车间 夜
    68.海都纸业公司总经理室 日
    69.安文来办公室 日
    70.方天明办公室 日
    71.安文来办公室 日
    72.酒楼包厢 夜
    73.方天明家书房 夜
    74.酒楼包厢 夜
    75.某社区报栏 晨
    76.毕东办公室 日
    77.报刊销售亭 日
    78.市环保局局长办公室 日
    79.王晓天办公室 日
    80.报社洗手间 日
    81.市医院内科诊室 日
    82.安文来办公室 日
    83.春秋文化广告公司策划部 日
下 集
    84.古街特色小吃餐厅 夜
    85.柳沙莉家饭厅 夜
    86.安文来卧室 夜
    87.盲人推拿店 夜
    88.江滨大厦门口 日
    89.毕东办公室 日
    90.报社会议室 日
    91.海都城区大街 日
    92.市医院急诊大楼走廊 日
    93.省环保局会议室 日
    94.某单身公寓 夜
    95.通往大门的林荫小道 夜
    96.李敬龙家阳台 夜
    97.市医院 夜
    98.章紫微卧室 夜
    99.医院停车场 夜
    100.海边堤坝海鲜大排档 夜
    101.写字楼地下停车场 日
    102.市医院重症监护室 日
    103.报社走廊 日
    104.城区街道报栏 日
    106.欧亚陆办公室 日
    107.报社会议厅 日
    108.方天明家客厅 夜
    109.“天音阁”茶艺居包厢 夜
    110.某单身公寓楼 夜
    112.某酒吧 夜
    113.报社会议厅 日
    114.报社采编大厅 日
    115.柳沙莉办公室 日
    116.方天明办公室 日
    117.江滨大厦一楼大堂 傍晚
    118.某单身公寓花圃 夜
    119.秦森家卧室 夜
    120.报社会议室 日
    121.城区某路边邮筒旁 日
    122.报社会议室 日
    123.宏泰房地产集团展示大厅 日
    124.孙宏泰办公室 日
    125.海都纸业公司厂区 日
    126.孙宏泰办公室 日
    127.城区某街道报栏 日
    128.春秋文化公司广告策划部 日
    129.城区街旁饭店 日
    130.崔鑫办公室 日
    131.城区街旁饭店 日
    132.学校门口 傍晚
    133.“梦吟水乡”公馆酒楼 夜
    134.报社采编大厅 夜
    135.“梦吟水乡”公馆酒楼包厢 夜
    136.报社采编大厅 夜
    137.“梦吟水乡”公馆包厢 夜
    138.方天明家 夜
    140.毕东办公室 日
    141.审计厅潘厅长办公室 日
    142.酒吧 夜
    143.秦森家卧室 夜
    144.方天明办公室 日
    145.报社财务室 日
    146.方天明办公室 日
    147.王晓天办公室 日
    148.阮夏家电脑室 日
    149.春秋文化广告公司策划部 日
    150.阮夏家电脑室 日
    151.春秋文化广告公司策划部 日
    152.秦森家 日
    153.阮夏家电脑室 日
    154.江滨大厦路边公用电话亭 日
    155.报社采编大厅走廊 日
    156.方天明办公室 日
    139.城区街头报刊亭 日
    157.报社财务室 日
    158.池塘边 傍晚
    159.方天明家 夜
    160.池塘边 傍晚
    161.方天明家 夜
    162.某派出所 夜
    163.报社采编大厅 晨
    164.方天明办公室 日
    165.莫可办公室 日
    166.“天音阁”茶艺居 日
    167.王晓天办公室 日
    168.方天明家 夜
    169.李敬龙家客厅 夜
    170.殡仪馆 日
    171.阮夏家电脑室 日
    172.海边沙滩 日
    173.毕东办公室 日
    174.方天明办公室 日
    175.莫可办公室 日
    176.方天明办公室 傍晚
    177.学校门前 傍晚
    178.方天明家 夜
    179.方天明办公室 傍晚
    180.城区马路 夜
    181.海都纸业公司会议厅 日
    182.拘留所 日
    183.海都纸业公司会议厅 日
    184.陵园墓地 日
    185.宏泰广场工地 日
    186.方天明办公室 日
    187.区民政局婚姻咨询处 日
    188.省环保局会议室 日
    189.城区路上 日
    190.省环保局会议室 日
    191.报社采编大厅 日
    192.美之韵KTV大厅 夜
    193.城区大街 夜
    194.美之韵KTV大厅 夜
    195.城区大街 夜
    196.美之韵KTV大厅 夜
尾声

(5)寻找“最基层”:民族村寨村民自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20世纪20年代——30年代
        二、20世纪30——40年代
        三、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四、20世纪80年代至今
        五、与本文相关的学术成果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相关概念
        一、研究思路
        二、相关概念
        (一) 地方性知识
        (二) 行政村与自然村
        (三) 士绅阶层与"新士绅阶层"
    第四节 主要结论和可能的创新与难点
        一、主要结论
        二、可能的创新与难点
第一部分 理论篇
    第一章 村民自治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村民自治的历史背景
        一、传统农村治理模式形成与士绅阶层的兴起
        二、清末到民国的"政权下乡"与士绅阶层的蜕变
        三、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农村治理与士绅阶层的消亡
        第二节 村民自治的产生
        第三节 村民自治的曲折发展
    第二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论概述
        第一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产生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一、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立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治化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辉煌成就
    第三章 村民自治与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思考
        第一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村——两个民主政治制度的空间交汇点
        一、自治、民族政策与自然村
        二、自治、村务管理与自然村
        三、共同的空间,最佳的观察场所
        第二节 当村民自治与民族区域自治在自然村相遇
第二部分 调查篇
    第四章 石龙寨村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地理情况
        一、地理位置
        二、地质情况
        第二节 人口与教育
        一、人口
        二、教育
        第三节 经济
        一、农业
        二、商业
        三、其他
        第四节 民族
        一、民族历史
        二、民族文化和语言
        第五节 社会
        一、社会治安
        二、社会风气
        第六节 国家
    第五章 关于"组管委"的调查
        第一节 "组管委"的产生
        一、改革开放前的石龙寨
        二、"组管委"的产生
        第二节 组织形态
        一、机构设置
        二、领导班子内部社会关系
        三、组管委与村党支部的关系
        四、组管委与群众的关系
        五、组管委的待遇
        第三节 组管委的工作职责
        一、村里的日常事务管理
        二、完成政府的新农村建设任务
        三、财务管理和跑项目
        四、公务接待
        第四节 组管委的管理活动
        一、日常村务管理
        二、完成政府的新农村建设任务
        三、财务管理和跑项目
        四、公务接待
        第五节 组管委成员们的展望
        第六节 小结
第三部分 分析篇
    第六章 行政村的村民自治与自然村的村民自治
        第一节 自然村与行政村的区别与矛盾
        一、自然村的形成
        二、行政村的形成
        三、行政村与自然村的区别
        (一) 地域区别
        (二) 历史区别
        (三) 概念区别
        四、石龙寨村中自然村与行政村的矛盾
        第二节 石龙寨村组管委与当地村民委员会效果差异分析
        一、经济基础分析
        二、地域效果分析
        三、制度历史分析
        四、总结
        第三节 回归"最基层":组管委的政治意义与经济意义
        一、政治意义
        二、经济意义
        第四节 结论:村民自治走向形式多元
    第七章 民族在自然村
        第一节 居住状况
        第二节 民族经济
        第三节 民族文化
        第四节 民族政治
        一、领导人的素质条件
        二、政治生活形式
        第五节 结论:民族是村民自治形式多元的社会根基
第四部分 探索篇
    第八章 "寻找‘最基层’"现象推力探究
        第一节 "寻找‘最基层’"的经济推力
        一、村民自治的经济基础
        二、政治创新的背后
        第二节 "寻找‘最基层’"的政治推力
        一、政治活动力学模式分析下的自治组织性质
        二、自下而上的力学模式需求
        第三节 "寻找‘最基层’"的民族推力
        第四节 "寻找‘最基层’"的行政推力
        第五节 "寻找‘最基层’"的社会推力
        一、国家与社会的"中间人"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士绅阶层"
    第九章 "寻找"与"回归":制度建议
        一、完善法律体系,保障足够的制度空间
        二、加强政治领导和监督,下放村务管理权力
        三、在试点工作中,应当集中扶助自然村的集体经济
        四、大胆培养当地少数民族干部,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各项政策到基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拾荒者的身份建构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理论研究
        (一) 身份/认同概念的演变
        (二) 认同理论
        (三) 社会认同理论
        二、身份建构的经验研究
        (一) 关于宗教群体的身份建构研究
        (二) 关于农民工的身份建构研究
        三、关于拾荒者的研究
        (一) 拾荒者群体生存状况的研究
        (二) 拾荒者社区的研究
        四、对已有研究的评价及其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调查点的选取和资料收集
        一、上海市宝山区的现状
        二、资料收集
        三、个案概况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一) 拾荒者
        (二) 身份
        (三) 矛盾性身份
        二、研究方法
        (一) 深度访谈法
        (二) 观察法
        (三) 文献法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分析框架及章节安排
        (一) 分析框架
        (二) 章节安排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拾荒者的自我身份认知图式
    第一节 被动选择型拾荒者
        一、从老板到拾荒者
        (一) 个案YPL
        (二) “你看我可像是拾垃圾的”
        二、我本有个家
        (一) 个案ZCC
        (二) “我讲上海人丢人嘛”
        三、最年轻的拾荒者
        (一) 个案WGF
        (二) “自劳自食也没有什么”
    第二节 主动选择型拾荒者
        一、住在垃圾堆里的人
        (一) 个案LQW
        (二) “俺能挣着钱”
        二、想和子女们在一起
        (一) 个案WHQ
        (二) “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第三节 过渡型拾荒者
        一、从医生到拾荒者
        (一) 个案LSC
        (二) “我从小不是干这个的人啊”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拾荒者在行动——自我身份建构
    第一节 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歧视和偏见
        一、语言化的社会歧视和偏见
        二、行为化的社会歧视和偏见
    第二节 被动选择型拾荒者的行动逻辑
        一、建构自我认同的拾荒者身份
        (一) 赋予拾荒者身份积极社会意义
        (二) 改变自身形象
        (三) 与他者比较
        二、寻求另种身份
    第三节 主动选择型拾荒者的行动逻辑
        一、主动选择的逻辑类型学
        (一) 经济逻辑
        (二) 减负逻辑
        (三) 自由逻辑
        (四) 休闲逻辑
        二、建构自我认同的拾荒者身份
        (一) 经济逻辑下行动策略——经济利益最重要
        (二) 减负逻辑下行动策略——能动就动
        (三) 自由逻辑下行动策略——更自由
        (四) 休闲逻辑下行动策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第四节 过渡型拾荒者的行动逻辑
        一、隐瞒拾荒者身份
        二、赋予拾荒者身份积极社会意义
        三、寻求另种身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矛盾性身份何以可能
    第一节 矛盾性身份的界定及其特征
        一、矛盾性身份的界定——由三个个案说开去
        二、矛盾性身份的特征
        (一) 矛盾性
        (二) 主体性
        (三) 动态性
    第二节 矛盾性身份的形成
        一、认同缺失——在身份与身份主体之间
        (一) 他人贬低
        (二) 自我贬低
        (三) 身份落差
        二、身份延续——在身份与身份主体之间
        (一) 必然性身份依赖
        (二) 选择性身份依赖
        (三) 过渡性身份依赖
    第三节 身份平衡机制——矛盾性身份的维持
        一、身份正当化
        二、身份比较
        三、身份寻求
        四、自我说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一、关于拾荒者的自我身份认知图式
        二、关于拾荒者自我身份建构的行动逻辑
        三、关于矛盾性身份与身份平衡机制
    第二节 展望
    本章小结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个案概况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致谢

四、高校科技告诉您:现在投资干什么最赚钱?(论文参考文献)

  • [1]华北农村隐性吸毒现象研究 ——以河北XX县为例[D]. 戈鹏. 重庆工商大学, 2018(08)
  • [2]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D]. 曹洋. 天津大学, 2016(12)
  • [3]沧浪之道[J]. 宋定国.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5(04)
  • [4]报社风云(上、下集)[J]. 佬威. 电影文学, 2013(02)
  • [5]寻找“最基层”:民族村寨村民自治研究[D]. 李滔.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1)
  • [6]拾荒者的身份建构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胡全柱. 上海大学, 2010(01)

标签:;  ;  ;  ;  

高校科技告诉你:现在最赚钱的投资是什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