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亚地区的毒品贸易及其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古再丽努尔·阿卜杜热木[1](2020)在《中亚视野下塔吉克斯坦双重性及其对外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塔吉克斯坦地处中亚—南亚的结合部,东北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东邻中国,南界阿富汗,西与乌兹别克斯坦相连,是中亚地区的边缘地带,也是中国周边地区的战略要冲。除了塔吉克斯坦之外,中亚其余的独联体国家的周边都是国家体制及国内政治进程同自己十分相似的国家,但对于塔吉克斯坦并非如此。地缘政治环境、历史、民族、文化、语言和国内贫困的状态使塔吉克斯坦在中亚地区表现出了有别于其他独联体国家的特殊性。本文以中亚背景下塔吉克斯坦的双重性为研究中心,以地缘政治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结合国际政治学和地缘政治学等学科,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描述性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对国内和国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综述,提出了现有文献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部分对中亚问题研究的理论工具进行了简要概述,首先阐明了地缘政治学和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其次对中亚整体性和塔吉克斯坦个体性用地缘政治和建构主义进行分析,指出塔吉克斯坦的双重性;第三部分对中亚整体性的构成进行了阐述,主要从历史演化、自然地理、民族、宗教、苏联遗产等方面来剖析,其中苏联对中亚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的影响是最为深远;第四部分主要分析塔吉克斯坦的个体性建构,主要从塔吉克斯坦独特的民族文化特性、地缘政治环境和国家发展的滞后性来阐释,指出在中亚背景下塔吉克民族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帕米尔类型,是中亚最为古老的民族,语言、文字明显区别于其他独联体国家,尽管宗教文化与中亚其他国家相同,但是塔吉克斯坦是深受宗教极端思想的迫害的国家,从独立之处就致力于建设政教分离的世俗制国家;第五部分分析塔吉克斯坦的双重性在对外政策中的体现,提出了塔吉克斯坦在外交方面上自身个体性与中亚整体性之间的互动,提出塔吉克斯坦对外政策方向中与中亚整体性保持基本一致的方向为,优先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维持独联体的共同架构、推行与西方国家的平衡外交,凸显自身个体性的方向为重点发展与伊朗和阿富汗的关系,积极发挥在国际组织中的独特作用。最终结论部分对华关系的双重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中国需要在经济领域、文化领域与塔吉克斯坦加强交流,在建立国际组织上进一步拉近彼此的联系,构建共同的政治身份、推动两国关系发展。
汪金国,张吉军[2](2019)在《俄罗斯的阿富汗政策:目标、内容和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阿富汗系"一带一路"沿线一个十分重要的国家,其安全形势对中国西部特别是新疆地区的安全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阿富汗历史上,英国、沙俄(苏联)、美国和印度等域外国家都曾踏上过这片神奇的国土,而上述国家在阿富汗的博弈也深刻影响了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在中亚地区及阿富汗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时不仅应该多关注美国在该地区的政策,而且也应该关注另一个大国俄罗斯的阿富汗政策。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俄罗斯在阿富汗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自塔利班政权倒台和阿富汗进入战后重建以来,俄罗斯始终是阿富汗经济社会重建和打击毒品贸易方面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外部力量。特别是2014年以来,随着阿富汗及周边态势的变化和美国阿富汗政策的变化,俄罗斯也在思考并实施着本国的阿富汗新政策。目前,在美国考虑从阿富汗大幅撤军的背景下,俄罗斯将会继续在推动阿富汗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重建方面发挥作用,但其政策也会根据阿富汗国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本文分析了2014年以来俄罗斯的阿富汗政策的变化背景、政策的主要内容、政策实施面临的挑战及中国的应对策略,希望为外界了解俄罗斯的阿富汗政策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
刘磊[3](2019)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恐怖融资与反恐怖融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为资源的有效配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加速了恐怖主义在全球范围的蔓延。对于恐怖组织来说,资金是他们的生命线、是驱动力;没有资金支持,恐怖主义就将无法运作。国家有必要基于经济基础,切断恐怖组织资金流,阻断恐怖资金转移通道,以限制恐怖组织规模的扩大,并削弱其影响。本文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立场,结合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恐怖融资从需求侧、供给侧以及流通转移渠道三个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并通过比较分析国际组织和部分发达国家反恐怖融资体系和具体做法,进而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一方面完善了恐怖融资理论研究体系,丰富了反恐怖融资理论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从实践角度对国际反恐怖融资机制及我国反恐怖融资进行分析,对于我国完善反恐怖融资战略和机制,打击恐怖主义,从而维护我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恐怖主义不仅在全球造成人员伤亡和恐慌,也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损失。本文提出对恐怖主义这一政治性极强的课题进行经济学角度的思考。比如,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选择成本收益比最合适的恐怖袭击方式;采用“消费替代”理论分析恐怖袭击目标的变化;采用“社会收入”理论来分析恐怖组织和恐怖袭击长久存在的原因;尝试通过理性选择理论和委托代理模型,分析了恐怖组织的预算约束,即恐怖融资的规模对恐怖组织恐怖袭击行为的影响;还通过委托代理模型分析了恐怖组织领导人、恐怖融资委托人之间的博弈和策略选择,并提出政府可以通过秘密冻结涉恐资产、公开监视恐怖分子亲属以及发展经济等方式来提高对恐怖融资的打击力度。恐怖融资需求侧是恐怖组织的各项支出需要。恐怖组织与现代社会组织一样,需要资金作为其运营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运营一个恐怖组织,可以被看作是在运营一个特殊的公司,其追求的是将培训、意识形态宣传、武器装备等资源投入,通过恐怖组织自身的“生产”,将其转化为恐怖袭击、政治权利、影响政策等“增值产品”,并通过一系列运作程序,将“增值产品”“出售”给社会团体、宗教团体、特定种族团体等特定的“客户”。而维持这个特殊公司不仅需要发动恐怖活动所需的武器装备、交通工具、后勤保障等直接开销,还需要运营人力成本、宣传成本等间接成本。恐怖融资的供给侧是恐怖融资的主要来源,其供给水平决定了恐怖融资的规模,进而决定了恐怖组织的规模和实力。恐怖融资的供给可分为外部资助和自我融资两种类型,而外部资助包括国家资助和非国家资助,自我融资则包括贸易等合法收入和绑架、贩毒等非法收入,此外还有所谓“征税”的资金供给。恐怖融资不同的供给来源方式各有优劣,不同的恐怖组织通常会根据其历史背景、所处环境、组织形态、任务目标等因素,选择适合的一种或多种恐怖融资方式。不同时期的恐怖组织也会侧重于不同的恐怖融资方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恐怖融资的流通转移渠道是恐怖融资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即支出和收入之间进行流通转移和价值转换的通道,主要包括正规的金融系统、非正规的价值转移体系、基于贸易的价值转移途径,以及虚拟货币等新兴转移方式。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虚拟货币、网络支付、暗网交易等方式,已吸引了恐怖组织的目光,包括“伊斯兰国”在内的国际恐怖组织,也借助比特币、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和方式筹措和转移资金。对联合国、美国、英国、俄罗斯等组织和国家的反恐怖融资体系进行比较分析。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埃格蒙特金融情报组织等国际组织通过各种形式为国际反恐怖融资合作与交流做出了诸多努力。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根据国际公约,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建立了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和行业准则在内的相对完善的反恐怖融资法律体系,建立了多部门协调合作的执法体系,充分发挥各执法部门的专业性和积极性。“了解你的客户”“风险为本”“一致监管”和“持续性”是国际反恐怖融资工作坚持的普遍原则。虽然国际社会对打击恐怖融资有基本的共识,但是在全球反恐怖融资合作机制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通过猎鹿博弈的分析,证明了在国际社会中就打击恐怖融资进行政府间合作几乎不可能成功。我国社会大局总体稳定,但恐怖袭击威胁不断加大,反恐怖斗争形势严峻复杂。“东伊运”作为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恐怖主义威胁,通过直接发动恐怖袭击活动、组织培训和转移恐怖分子、在境内募集恐怖活动资金等三个方式对我国安全造成危害。根据分析,我国面临的恐怖袭击风险和洗钱风险都较高,两者叠加后使得我国也面临着中等水平的恐怖融资威胁。我国的恐怖融资供给来源主要包括个人或企业资助、变卖个人财产、经商所得、向信教群众筹措等“合法渠道”以及抢劫、盗窃等违法犯罪收入。我国通过参与国际反恐怖融资标准制定,不断扩大我国在国际反恐怖融资中的话语权。通过构建包括刑事立法、行政法规、行业规范和要求在内的多层次、系统化、立体式的反恐怖融资法律体系,建立了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反恐怖融资工作机制,并通过定向金融制裁、涉恐资金冻结等配套制度确保反恐怖融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我国反恐怖融资实践中存在社会反恐怖融资意识淡薄、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够完善、政府机构组织体系与工作机制还不健全以及国际合作力度还比较薄弱等问题,但整体上从立法、情报质量、可疑交易监测有效性、资源配置、国际合作有效性等方面的评估显示我国反恐怖融资脆弱性处于中低水平。为我国反恐怖融资应从改善社会环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反恐怖融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以及扩大反恐怖融资领域的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另外,还要制定我国反恐怖融资战略,从国家战略层面去统筹部署反恐怖融资体制机制设计,进而推动我国反恐怖融资工作迈向新台阶。
陈威仪[4](2019)在《诱惑侦查在国际禁毒司法与执法合作领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兵者,诡道也”,针对当前严峻的毒品犯罪形势,面对穷凶极恶的毒品犯罪分子,有效应对集团化、武装化的毒品犯罪模式,要打赢毒品犯罪攻坚战,势必采用非常手段。诱惑侦查作为一种秘密侦查手段,长期与卧底侦查等其他侦查手段在犯罪案件中发挥着利剑作用。然而诱惑侦查并非只存在于电影影视作品中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实践中在毒品侦缉领域中诱惑侦查的应用由来已久,并在毒品案件侦破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事实上,我国国内及周边毒品犯罪形势严峻异常,背靠“金三角”、“金新月”的跨国大宗制毒、贩毒、藏毒、运毒现象愈演愈烈,不断试探着我国政府对于毒品入境的态度,严重考验着我国边境执法力量,同时也对我国公共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潜在威胁。就眼前的毒品犯罪形势而言,要打赢毒品犯罪攻坚战就要思考如何同周边国家、国际组织加强国际禁毒司法与执法合作,就要思考如何将在侦破毒品案件中屡建奇功的诱惑侦查上升到国际合作的高度。但因各国侦查水平和法治水平的不同,法律规定迥异,在加之各国语言文化的不同,对待侦查措施、犯罪人保护与救济、证据采纳方式等各方面同样存在分歧。因此就需要首先研究我国国内法律对于诱惑侦查的态度,参考世界主要国家对于诱惑侦查的法律法规,从立法层面完善诱惑侦查的相关法律规定,让诱惑侦查行为有法可依,同时也要研究我国周边国家在禁毒行动中具体应用的诱惑侦查的具体应用,为我国在今后同周边国家进行诱惑侦查的国际合作提供法律指导基础。全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结合当前国际毒品犯罪以及禁毒形势大致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并对截止到当前的诱惑侦查研究进行简要叙述,详细叙述了文章的研究意义以及其亮点所在,最后介绍了贯穿于全文主线的研究与写作方法。正文第一章主要是要将诱惑侦查的相关概念厘清,重点介绍了诱惑侦查的应用范围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介绍了诱惑侦查的特殊侦查属性,并将其同刑事侦查的事后介入以及狱内侦查的事前控制特性进行了对比,通过比较突出诱惑侦查的独特属性。最后就诱惑侦查本身的分类进行详细分析,据此分析出犯意引诱型诱惑侦查以及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的区别所在,并且就与诱惑侦查本身相近似的卧底侦查等手段进行对比,剖析诱惑侦查容易与卧底侦查、控制下交付等概念发生混淆的深层原因。第二章重点总结提炼了当前我国参与国际禁毒执法合作的现状,明确上海合作组织禁毒合作在我国参与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中应当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对当前东南亚(柬埔寨、缅甸)禁毒合作以及中亚地区的禁毒执法合作现状进行梳理,融入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突显该地区的地缘稳定与安全的重要性,同时对我国禁毒合作的热点对象国家澳大利亚的合作方式及经验进行梳理和深度剖析,为我国下一步在“一带一路”进行跨区域长线国际禁毒执法合作提供优秀范式,打下坚实基础。第三章承接第二章对于当前国际禁毒合作的剖析及法律依据质疑,深刻地指明当前国际禁毒执法合作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毒品犯罪问题的紧迫性以及各国的政治需求,指出解决这一问题应当最终回归于法律文本,只有提出了各方信赖并遵守的法律依据才能将禁毒执法合作拉入正轨。首先明确我国国内法律《刑法》、《刑事诉讼法》、《禁毒法》、《引渡法》以及《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等相关法律为我国进行境外毒品打击与禁毒司法与执法合作提供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其次是研究世界主要国家对于诱惑侦查的国内法律规定,一方面为双边合作打下较为良好的法律基础,另一方面我国也可以借鉴相关国家法律以完善自身的规定,借鉴有益经验增强毒品打击的法治化水平。最后一点是禁毒执法合作行动还可以通过有效的国际规范性法律文件加以规定,如国际公约、区域性公约以及双边、多边条约,从而使得执法行动更加具有合法性前提以及显着增强其便利性,通过双边条约、备忘录等文件的签订提升司法程序的处置效率。第四章基于前两章论述,对其进行简要总结,依托我国当前参与国际禁毒司法与执法合作,基于各国对禁毒的重点需求所在,结合当前跨境毒品犯罪跨境运输、多线并进的特征,重点从国内法律规定、国际公约梳理以及区域合作组织等三个宏观方面对诱惑侦查在国际禁毒执法合作中的可行性分析,并从执法力量、合作基础等两个微观层面对可行性分析加以巩固,并且明确在法律层面中境外打击毒品犯罪的关键所在是合法性问题,只有基于合法性的基础才能进行相关可行性的讨论,合法性问题具体又包括了主体适格问题、边界限制问题、监督进程问题以及事后救济问题。明确这一问题有利于有效避免对他国司法主权的损害,从而避免国际争端。其次是要明确对过程的规制,一方面是对执法过程监督力量以及监督体系的设立,尽管显然不可能设立诱惑侦查执法过程中的执法人员以及执法记录仪器,但还是可以通过事后评估体系,测量和量表的方式进行评估;另一方面是对合法性边界的把握和控制,鉴于缉毒诱惑侦查的特殊性,通过立法规制而非实务规制是最好的措施。同时还要明确对结果的保障措施,具体又包括了对侦查人员的救济措施,对于被害人的救济措施,以及对犯罪分子的相关救济,对于国际合作中的非法侦查措施辨识是难点,同时也是重点,只有在清晰的辨认基础上才能谈规制和监督。第五章重点在于具体实施境外联合缉毒诱惑侦查的实施途径构想以及如何立法对于国际禁毒司法与执法合作中的诱惑侦查应用策略加以规制,具有高度法治化的缉毒诱惑侦查的国内规定是有效开展境外禁毒联合行动的坚实保障和合作基石,也是合作方衡量我国法治程度与法治标准的重要参考,同时更为进一步同域外国家、地区开展联合缉毒侦查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佑任[5](2018)在《21世纪初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研究》文中指出阿富汗是世界上最动荡不安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大国博弈的焦点。作为阿富汗的近邻,俄罗斯长期关注、介入阿富汗局势,因为阿富汗局势的变化与俄国家利益密切相关,俄也需要阿富汗充当拱卫俄南部地区稳定、保障中亚安全的缓冲带。自19世纪中叶起,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俄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俄国特征的、关于阿富汗安全问题的政策方针。1979-1989阿富汗战争后苏联解体,俄仍未放弃对阿富汗事务的关注与介入,而普京就任总统后不久便爆发了“9.11”事件,俄便借机迅速重返阿富汗。21世纪初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在既往政策基础上做出了明显的调整,它秉承“在有利于俄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有限介入’”的原则,不以控制阿富汗政局为目标,转而追求俄阿友好及阿国内的“相对稳定”,同时注重防范域外恐怖势力进入阿富汗,并实时跟踪域外大国势力对阿富汗局势的介入及影响。俄罗斯在制订其阿富汗安全政策时,既有对地缘政治环境变化的被动反应,还有对历史与文化渊源的选择性继承,更有基于现实需求做出的反转性政策改变。俄奉行强烈的“实用主义”,坚持“由阿富汗人自己解决问题”。尽管在俄美、俄与北约长期对峙的背景下,21世纪初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同时被赋予了很强的地缘政治含义,但相比于20世纪,“避免另一个阿富汗战争”是当前俄关于阿富汗安全问题的真实想法,今天的俄罗斯对阿内政事务的介入被控制在了一个相对较低的限度。
王二峰[6](2018)在《“9.11”事件后阿富汗塔利班的重组:现状、原因及影响》文中提出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的飞机撞击大楼事件震惊世界,打破了美国不可挑战的神话,也激发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反恐战争行动。经调查,潜伏在阿富汗境内的“基地”组织是此次恐怖袭击事件的幕后黑手。由于长期受本.拉登庞大的财力资助和人员支持,所以执掌阿富汗政权的塔利班出于所谓“道义”拒绝交出恐怖组织头目。在外交交涉无果的情况下,美国及北约组织相关成员国悍然发动了阿富汗反恐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将塔利班赶出了阿富汗的权力中心喀布尔,推翻了执掌6年之久的塔利班政权。国际社会包括美国都以为塔利班和“基地”组织会从此在阿富汗的历史中消失不见,事隔16年的今天塔利班和“基地”组织仍旧活跃在阿富汗的土地上,这无疑给美国的反恐战争重重一击。塔利班政权倒塌之后,极端分子逃往阿巴边境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十几年来从未放弃重新登上阿富汗政治舞台的美梦。美国的战略转移给了塔利班起死回生的良机,塔利班借机招兵买马,重组势力,很快就形成了与阿富汗政府对立的反政治武装。卷土重来的塔利班组织为了达到推翻阿富汗政府、赶走西方势力从而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酋长国的目的,其采用各种恐怖极端的手段在阿富汗频频制造血腥事件,为阿富汗本就脆弱的安全形势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阿富汗政府与反政府组织塔利班长期的较量让其无法在战后的重建活动中集中精力发展国内的经济、教育、公共卫生事业等,使得阿富汗至今依旧是世界上贫穷与落后的代名词。阿富汗塔利班政权被推翻也已经有16年之久,在如此长的时间里,阿塔从未放弃过与现政府争夺国家政权。长期的争夺与暴力冲突不仅给阿富汗国内造成沉重的灾难,其恶劣的安全形势状况也不断外溢到中亚、南亚及中国新疆地区,严重影响着周边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也给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巨大的阻力。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与协调之下,阿塔与阿富汗现政府也断断续续地通过“和解”的方式进行交涉,但由于双方在价值观、治理方式、对待西方国家的态度等方面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致使双方的和解进程举步维艰,直至今日双方依旧兵戎相见,采取暴力的方式进行政权的争夺。在争夺的过程中阿塔内部也经历了逃亡、崛起、快速发展、分化等阶段,在重组过程中阿塔内部也呈现领导人“换届”、武装人员增多、作战方式恐怖化转变的新变化。本文通过对阿塔的阶段性演进过程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探讨“9.11”事件后阿塔能够继续存活的主导性因素及对阿富汗重建过程中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深刻影响,最后根据现在阿富汗国内外的形势对阿塔未来的演变趋势进行预测与评估。
基姆金娜·维罗妮卡[7](2018)在《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中亚成员国经贸合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几百年来,欧亚大陆一直是沟通东西方世界的桥梁与媒介,而现如今,其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中亚地区地缘政治意义不但依旧明显,而且愈加重要。一个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形成,全球化的发展与壮大,欧亚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北京关于推动贸易投资的各项举措,都为其创造了新动力。近几十年来,中亚地区合作加强的趋势十分明显。欧亚地区一体化进程是国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之一,这是由于该区域具有重要的能源和运输潜力,具有整合欧亚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关系领域的潜力。由于阿富汗战争的影响,该区域的不稳定性也是引起外界关注的一个因素。它促使中国、俄罗斯和与本地区接壤的国家积极采取行动,确定新的战略与对策。中亚地区对中国而言意义非凡,决定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中亚成员国发展经济关系的重要因素有三点:第一,中亚地区为中国西部、西北部地区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提供了可能;第二,该区域利用其自然资源为创造一个新的交通走廊提供了可能;第三,国际金融危机迫使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地区开展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因此,一系列的地缘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条件促成了中国和上海合作组织中亚成员国之间的密切关系。白俄罗斯是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及独联体国家的积极参与者。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及2014年白俄罗斯成为上海合作组织观察员后,白俄罗斯有意更加积极地参与欧亚各领域的交往与交往。因此,关注和研究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中亚成员国的经贸合作对于白俄罗斯而言十分重要;另一方面,把与白俄罗斯合作的因素考虑进去,似乎也是今后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这一新的背景下,进一步推动、强化和提升区域经济合作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在分析中亚地区地缘政治经济形势的同时,兼顾国家和地区利益平衡这一考虑。在研究上海合作组织作为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属性与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互动的实质,这其中包括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经贸合作的主要内容、合作的发展阶段及其合作的模式与特点,以此来揭示中国对外政策观念在特定历史和政治经济形势下的轨迹走向,特别是在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发展进程中的反映。
沈骏霖[8](2018)在《地区安全复合体视角下的中亚安全问题》文中认为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RSCT)在地区安全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提供了一种地区主义的理论视角,即地区安全态势是国际安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新现实主义及全球主义对国际安全结构的分析,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提供了一种更注重细节差异的研究视角,任何全球性安全问题及国家安全问题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亚五国的国家安全问题具有相似性,多表现为跨国性安全问题,因此将中亚五国视为一个地区,在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框架下分析和研究中亚地区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亚地区的安全问题具体表现为: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安全隐患、长期历史中形成的民族矛盾、极端宗教思想催生的恐怖主义、各国间的边界纠纷和资源争夺、来自阿富汗的跨国贩毒及治安问题等,具体成因涉及政治、经济、宗教、民族、全球性大国的干涉等众多因素。通过对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特点及影响因素的总结,以及中亚地区安全形势的影响因素的变化函数的构建,可以看出,中亚地区多种安全问题的产生其根源在于极端宗教思想与社会环境的不良结合以及民族国家体系在中亚地区的不合理构建,由此产生的蝴蝶效应引发了一系列地区安全问题。在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的的视角下,以上问题分布在国内层次、地区层次、地区间层次及全球层次四个分析层次中,通过运用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的分析框架,能够构建出一个独立的中亚地区安全复合体,继而在每个分析层次中做具体分析,再结合上文中对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的产生根源的结论,来评估未来中亚地区安全形势的演变,即中亚地区安全复合体的内部变革是未来中亚地区安全形势演变的关键。对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的综合分析对中国近年来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意义重大。中亚地区对中国有重要的地缘价值,关系着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形势,它的稳定与否事关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在中亚地区的成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在中亚主要面临的风险有:中亚各国政策走向的不确定性、中亚地区的投资风险、多边经济合作中的利益纠纷等,中国应采取的相关对策主要包括:保持与中亚各国长久的政治沟通、加强与中亚各国的反恐合作、完善多边对话合作机制等内容。本论文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章主要是论述及分析在研究中亚地区安全问题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包括安全研究方面的相关概念及关于安全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以及中亚地区的历史形成背景。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中亚地区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及其成因、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以及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的产生根源。第三章是在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视角下对中亚地区的安全问题做出理论分析,根据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的分析框架构建出中亚地区安全复合体,将中亚安全问题分为四个分析层次,之后总结及梳理在不同分析层次中的因果关系,最后结合上文中对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的产生根源的结论评估未来中亚地区安全形势的演变。第四章主要论述了中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对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影响及对策,包括的战略意义,“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亚面临的挑战及中国应采取的相关对策。
罗鑫[9](2017)在《美国对阿富汗重建政策的演变》文中研究指明自2001年阿富汗战争爆发至今,美国对阿富汗的战后重建政策经历了16年的发展演变。当前,阿富汗国家重建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安全形势恶化、政治和解停滞与经济发展乏力仍是困扰阿富汗和美国的重建难题。本文从美国乔治·W·布什(小布什)政府和贝拉克·奥巴马政府对阿重建政策为切入点,重点分析美国在阿富汗的根本利益诉求和政策效应,旨在透过不断变化的政策本身探究其演变脉络和本质规律。论文第一章主要梳理了布什总统和奥巴马总统在不同任期内对阿富汗重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重点分析其政策的指导思想、手段特征及作用影响。第二章着重把握重建政策转变的原因,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论述转变发生的现实依据。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文章的重点。第三章主要透过政策本身,分析美国对阿富汗的安全利益、政治利益和地缘战略利益这三大根本利益追求及其面临的主要挑战,挖掘美国对阿富汗重建政策最本质的规律特点。第四章探究了经历一系列转变后的重建政策的效果作用,也即对美国在阿富汗根本利益诉求的实现情况。第五章以前文为基础,对美阿关系前景做出预期并阐述了重建政策对中国的影响,最后在“一带一路”倡议向阿富汗和中南亚地区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提出了若干对策思考。
史申楠[10](2017)在《“一带一盟”建设对接合作的风险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5月8日,中俄两国的国家元首在莫斯科一起签订了《中俄两国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下文统称《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表明了两国利用各自优势推进亚欧大陆一体化进程的良好政治意愿。但是,“一带一盟”建设对接合作(1)不仅是涉及到中俄之间的战略合作,而且还涉及部分政治经济形势极其不稳定的独联体国家,给“一带一盟”建设对接合作带来不稳定因素。本文分析“一带一盟”建设对接合作面临的政治、经济与安全风险,提出应对措施,确保“一带一盟”建设对接合作的顺利实施。本文正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一带一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背景以及现状。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一带一盟”建设对接合作中面临的政治风险。第三部分通过分析欧亚经济联盟的内部发展,论述了“一带一盟”建设对接合作面临的经济风险。第四部分通过分析对接合作区域内的安全现状,论述了“一带一盟”建设对接合作面临的安全风险。第五部分为如何规避“一带一盟”建设对接合作面临的风险提出了应对措施。“一带一盟”建设对接合作在实际运行中面临的政治风险有:区域内国家的政治稳定性风险、区域内国家的民族和宗教冲突风险、区域内部分政治领袖对中国抱有偏见的风险;面临的经济风险有:联盟内部经济脆弱性风险、联盟排他性风险;面临的安全风险有:区域内由于跨境水资源利用、边界划分的潜在冲突引发的传统安全风险和恐怖主义、跨国毒品贸易、宗教极端势力引发的非传统安全风险。从政府、企业两个层面按照风险发生前、对接合作中、风险发生后三个阶段做好防范风险的措施,就能规避对接合作中的风险,促进“一带一盟”建设对接合作的顺利实施。
二、中亚地区的毒品贸易及其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亚地区的毒品贸易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中亚视野下塔吉克斯坦双重性及其对外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中亚问题研究的理论工具 |
第一节 相关的理论工具 |
一、地缘政治 |
二、建构主义 |
第二节 地缘政治理论对塔吉克斯坦整体性与个体性特征的解释 |
第三节 建构主义理论对塔吉克斯坦整体性与个体性特征的解释 |
第二章 中亚地区整体性构成 |
第一节 共同的地域属性 |
一、历史演化 |
二、自然地理 |
第二节 共同的文明属性 |
一、民族 |
二、宗教 |
第三节 共同的苏联遗产影响 |
一、政治影响 |
二、经济影响 |
三、安全影响 |
第三章 塔吉克斯坦个体性的建构 |
第一节 民族文化的特性 |
一、民族的形成 |
二、语言文字 |
二、宗教文化 |
第二节 地缘政治环境的特点 |
一、中亚-南亚的结合部 |
二、中亚地区的边缘地带 |
三、中国周边地区的战略要冲 |
第三节 国家发展的滞后性 |
一、基础设施的薄弱 |
二、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
三、居民生活的贫困 |
第四章 塔吉克斯坦的双重性在对外政策中的体现 |
第一节 中亚整体性的体现 |
一、优先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 |
二、维持独联体的共同架构 |
三、推行与西方国家的平衡外交 |
第二节 塔吉克斯坦个体性的体现 |
一、重点发展与伊斯兰国家的关系 |
二、积极发挥在国际组织中的独特作用 |
第三节 对华关系中的双重性分析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2)俄罗斯的阿富汗政策:目标、内容和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俄罗斯与阿富汗关系概述 |
三、2014年以来俄罗斯出台阿富汗新政策的国内政治基础 |
(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是俄罗斯调整其阿富汗政策的结构性条件 |
(二)决策者的人格特点和双层认知是俄罗斯调整阿富汗政策的关键变量 |
四、2014年以来俄罗斯出台阿富汗新政策的目标 |
(一)俄罗斯阿富汗政策的长远规划 |
(二)俄罗斯出台阿富汗政策的近期目标 |
五、俄罗斯的阿富汗政策的主要内容 |
(一)加大与塔利班的接触力度 |
(二)更加强调阿富汗问题相关国家间的合作 |
(三)推进阿富汗和解进程,加大阿富汗问题和平解决的力度 |
(四)积极发挥区域性组织在阿富汗问题上的作用 |
六、对当前俄罗斯的阿富汗政策的评价 |
(一)俄罗斯出台新的阿富汗政策更多是服务于地缘战略利益的目的 |
(二)俄罗斯的阿富汗政策变化给地区安全形势的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 |
(三)俄罗斯的阿富汗政策变化将会加剧美俄之间的竞合博弈 |
结 语 |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恐怖融资与反恐怖融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论文有关情况的说明 |
第一章 恐怖融资基础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恐怖主义与经济学 |
第二节 恐怖融资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 |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对恐怖主义及恐怖融资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恐怖融资需求侧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恐怖袭击的直接成本 |
第二节 恐怖组织的运营成本 |
第三节 恐怖融资需求侧案例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恐怖融资供给侧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外部资助 |
第二节 自我融资 |
第三节 恐怖组织融资方式的多元化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恐怖融资流通渠道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正规的金融系统 |
第二节 非正规价值转移体系 |
第三节 基于贸易的价值转移 |
第四节 虚拟货币等新兴途径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际反恐怖融资体系比较分析 |
第一节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反恐怖融资体系 |
第二节 美国的反恐怖融资体系 |
第三节 英国的反恐怖融资体系 |
第四节 俄罗斯的反恐怖融资体系 |
第五节 国际反恐怖融资体系的特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反恐怖融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我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及恐怖融资情况 |
第二节 我国反恐怖融资发展现状 |
第三节 我国反恐怖融资中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诱惑侦查在国际禁毒司法与执法合作领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诱惑侦查的属性及应用范围 |
第一节 国内缉毒诱惑侦查应用现状及主要问题 |
一、目前我国缉毒诱惑侦查的主要问题 |
(一) 实施主体不明 |
(二) 边界强度不明 |
(三) 法律监督缺位 |
第二节 诱惑侦查的属性及特征 |
一、诱惑侦查的特殊侦查属性 |
(一) 特殊之处一: 并非技术侦查 |
(二) 特殊之处二: 并非事后介入 |
(三) 特殊之处三: 并非情报控制 |
二、目前诱惑侦查的通说分类 |
(一) 犯意引诱型 |
(二) 机会提供型 |
三、诱惑侦查与其他近似侦查手段的联系 |
(一) 领域交叉 |
(二) 本质区别 |
第二章 国际禁毒执法合作的现状 |
第一节 上海合作组织及东南亚、中亚地区禁毒合作 |
一、上海合作组织禁毒执法合作 |
二、东南亚地区国家禁毒执法合作 |
(一) 柬埔寨禁毒国际合作 |
(二) 缅甸禁毒国际合作 |
三、中亚地区禁毒执法合作 |
第二节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及构想 |
一、“中国——澳大利亚”禁毒执法合作 |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倡议 |
第三章 跨境联合缉毒执法合作的合法性依据 |
第一节 境外制毒贩毒问题的紧迫性与存在的法律问题 |
第二节 联合打击毒品犯罪的合法性依据 |
一、我国国内相关法律规定 |
(一) 《刑法》以及《禁毒法》中的禁毒国际合作的直接规定 |
(二) 参考现行《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之规定 |
(三) 《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 |
(四) 《引渡法》 |
二、世界各国的国内法律规定及国际公约 |
(一) 世界主要国家国内诱惑侦查相关法律规定 |
(二) 《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
(三) 国际麻醉药品管理局与《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 |
第四章 跨境毒品犯罪打击的可行性及实践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开展跨境毒品犯罪打击的可行性分析 |
一、宏观层面可行性分析 |
(一) 国内法律保障 |
(二) 国际公约梳理 |
(三) 区域合作组织 |
二、微观层面可行性分析 |
(一) 执法力量 |
(二) 合作基础 |
第二节 跨境毒品犯罪的的特征分析 |
一、境外制毒,多线运输 |
二、冰毒为主,自制为辅 |
三、大宗贩毒,武装抵抗 |
四、运用科技,药物滥用 |
第三节 境外缉毒诱惑侦查存在的问题 |
一、中国执法力量出境执法的问题 |
二、境外缉毒诱惑侦查监督的缺乏 |
三、诱惑侦查合法边界把握的困难 |
四、侦查过程人身伤害救济的途径 |
第五章 境外缉毒诱惑侦查的具体实施途径与规制 |
第一节 开展境外缉毒诱惑侦查工作的预备工作构想 |
一、细化刑诉相关规定,解决特殊侦查手段 |
二、尝试构建区域组织,开启常态执法合作 |
三、规范诱惑侦查行为,明确证据能力有无 |
四、完善人身救济途径,探索人身保护原则 |
第二节 境外缉毒诱惑侦查的法治化 |
一、境外缉毒诱惑侦查规制的核心手段体系建设 |
(一) 完善立法 |
(二) 联合执法 |
(三) 侦查合法 |
(四) 救济依法 |
二、开展联合缉毒诱惑侦查的意义及前景 |
(一) 探索形成新型合作模式 |
(二) 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安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学术经历 |
(5)21世纪初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依据与理论基础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理论基础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文章结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文章结构 |
1.4.2 研究方法 |
1.4.3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俄罗斯历史上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
2.1 阿富汗之于俄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 |
2.1.1 阿富汗的地缘环境 |
2.1.2 “南下战略”背景下俄对阿富汗的战略考量 |
2.2 沙俄及冷战前苏联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
2.2.1 沙俄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
2.2.2 冷战前苏联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
2.2.3 沙俄及冷战前苏联的阿富汗安全政策效果评估 |
2.3 冷战期间苏联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
2.3.1 阿富汗战争爆发前苏联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
2.3.2 阿富汗战争时期苏联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
2.3.3 苏联的阿富汗安全政策效果评估及后续影响 |
小结 |
第三章 世纪之交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
3.1 世纪之交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的产生背景 |
3.1.1 苏联解体后俄地缘政治思想与国家安全战略演进 |
3.1.2 “9.11”事件后俄地缘安全环境的变化 |
3.1.3 世纪之交俄阿关系的转变与调整 |
3.2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
3.2.1 加强边境管控,御敌于国门之外 |
3.2.2 制裁塔利班,援助“北方联盟” |
3.3 普京前三个总统任期中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
3.3.1 重整山河,恢复在阿富汗的存在 |
3.3.2 从俄自身利益出发,积极进取 |
3.3.3 美军主力撤出阿富汗,俄进一步介入阿富汗事务 |
3.4 世纪之交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效果评估 |
第四章 普京第四总统任期内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分析 |
4.1 主动设防,稳定边界 |
4.1.1 对“伊斯兰国”进行重点防范 |
4.1.2 以塔利班制衡“伊斯兰国” |
4.2 以“有限介入”主导阿和平进程 |
4.2.1 与其他国家争夺和谈主导权 |
4.2.2 在阿富汗各派势力间纵横捭阖 |
4.3 以阿富汗议题撬动大国关系 |
4.3.1 以合作缓解对抗 |
4.3.2 以对抗倒逼合作 |
第五章 21世纪初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与中国西部安全 |
5.1 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对中国西部安全的影响 |
5.1.1 积极影响 |
5.1.2 消极影响 |
5.2 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
5.2.1 有选择地承担大国责任与义务 |
5.2.2 正规军事力量靠近而不深入阿富汗 |
5.2.3 植根民间,多方合作 |
5.3 借鉴“俄罗斯经验”维护中国的西部安全 |
5.3.1 阻止“三股势力”内外合流 |
5.3.2 妥善处理与相邻地区大国的关系 |
5.3.3 遏制域外势力对西部周边地区的渗透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6)“9.11”事件后阿富汗塔利班的重组:现状、原因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创新点与局限性 |
1.研究方法 |
2.创新点与局限性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1.阿富汗塔利班 |
2.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
3.宗教极端主义 |
一、“9.11”事件后阿塔重组的阶段性演变及和谈现状 |
(一)“9.11”事件后阿塔重组的阶段性演变 |
1.逃亡阶段(2001 年底—2004 年底) |
2.崛起阶段(2005 年初—2010 年初) |
3.发展阶段(2010 年初-2015 年初) |
4.分裂阶段(2015 年初至今) |
(二)阿塔与阿政府的和谈现状及原因 |
1.和谈进程时断时续收效甚微 |
2.制度构建方面存在本质区别 |
3.在美国驻军问题上背道而驰 |
二、阿富汗塔利班持续存在的主导性因素分析 |
(一)阿富汗塔利班自身的策略 |
1.雄厚的资金来源:非法的毒品贸易和矿石交易 |
2.宗教极端分子的支持:“治理”理念引起共鸣 |
3.源源不断的兵员:“高薪招募”方法的利诱 |
4.灵活的作战方式:借鉴和使用恐怖袭击手段 |
(二)阿富汗政府重建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 |
1.政治重建方面:政治腐败蔓延 |
2.经济重建方面:经济结构畸形 |
3.军队重建方面:安全力量薄弱 |
(三)其他外部原因给阿塔增加了助力 |
1.“基地”组织的宣誓效忠为其增加士气 |
2.美国的策略转变给塔利班死灰复燃之机 |
3.大国博弈使美国反恐新战略的成效不佳 |
三、“9.11”事件后阿富汗塔利班重组的影响及演变趋势 |
(一)塔利班卷土重来的影响 |
1.塔利班的持续存在对阿富汗国内重建的影响 |
2.阿塔的毒品贸易泛滥对中亚社会安全的影响 |
3.阿塔持续活动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 |
(二)阿富汗塔利班演进过程中遇到的制约因素 |
1.阿富汗塔利班内部存在分化与分裂现象 |
2.阿政府及美军对塔利班时刻保持打击状态 |
3.“伊斯兰国”与塔利班对生存空间的争夺 |
(三)阿富汗塔利班组织的未来演变趋势 |
1.塔利班会在阿富汗的政治进程中长期存在 |
2.塔利班在演变的进程中会不断呈现新特点 |
3.塔利班与阿富汗政府的和解进程曲折漫长 |
4.塔利班在阿富汗未来的发展空间将受到挤压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1:2016 下半年至 2018 上半年塔利班在阿富汗发起的主要恐怖袭击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中亚成员国经贸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中亚发展总论 |
1.1.1 中亚的定义 |
1.1.2 上海合作组织中亚成员国的战略意义 |
1.1.3 上海合作组织中亚成员国的社会政治问题 |
1.1.4 上海合作组织中亚成员国的社会政治问题 |
1.1.5 上海合作组织中亚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趋势 |
1.1.6 上海合作组织中亚成员国的安全问题 |
1.2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
1.2.1 问题的提出 |
1.2.2 选题的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区域贸易理论的综述 |
1.3.2 关于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总结与评论 |
1.3.3 俄罗斯学界对于区域贸易合作与经济一体化的研究 |
1.3.4 关于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合作的研究综述 |
1.3.5 与上海合作组织相关的其他研究 |
1.4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结构安排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双边经贸合作总论 |
2.1 中国地缘战略中的中亚地位 |
2.1.1 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外交关系 |
2.1.2 “战略后方”:确保国家安全及维护地区稳定 |
2.1.3 中亚地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
2.2 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的发展阶段 |
2.2.1 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的起始 |
2.2.2 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方向的转变 |
2.2.3 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的积极开展 |
2.2.4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发展的新阶段 |
2.3 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的主要方向 |
2.3.1 安全稳定是中国在中亚国家的外交重点 |
2.3.2 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的特点 |
2.3.3 中国在中亚国家的投资领域 |
2.3.4 中国对于中亚国家的能源战略 |
2.3.5 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领域的合作 |
2.3.6 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人文交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双边经贸合作的案例分析 |
3.1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经贸合作 |
3.1.1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外交关系 |
3.1.2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经贸合作 |
3.1.3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在农业领域的合作 |
3.2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经贸合作 |
3.2.1 乌兹别克斯坦的对外贸易 |
3.2.2 乌兹别克斯坦对于上合组织的参与 |
3.2.3 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经贸合作的主要领域 |
3.2.4 乌兹别克斯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相互联系 |
3.3 中国与塔吉克斯坦的经贸合作 |
3.3.1 中国在塔吉克斯坦战略部署发展阶段 |
3.3.2 中国与塔吉克斯坦的经贸投资 |
3.3.3 中国与塔吉克斯坦的能源合作 |
3.4 中国与吉尔吉斯坦共和国的经贸合作 |
3.4.1 中国与吉尔吉斯坦的交往历程 |
3.4.2 中国与吉尔吉斯坦的经贸合作 |
3.4.3 中国与吉尔吉斯坦的能源合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中国与中亚成员国的经贸合作 |
4.1 上合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
4.1.1 上合组织概述 |
4.1.2 上合组织的发展历程 |
4.1.3 上合组织成员国间的交流合作 |
4.1.4 上合组织的意义与作用 |
4.2 中国与中亚成员国在上合组织框架内经济合作的发展 |
4.2.1 初始建构阶段(2001—2003年) |
4.2.2 加快发展阶段(2003—2008年) |
4.2.3 经济合作机制的发展阶段(2008—2013年) |
4.2.4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上合组织的对接阶段(2013年—至今) |
4.3 上合组织框架内中国与中亚成员国的经济合作 |
4.3.1 中国与中亚成员国的经济合作领域 |
4.3.2 中国与中亚成员国的经济合作机制 |
4.3.3 中俄和中亚各国的利益分析 |
4.3.4 中国与中亚成员国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4.4 上合组织扩展为跨大陆的国际组织 |
4.4.1 上合组织观察员国与对话伙伴国的合作模式 |
4.4.2 印度、巴基斯坦加入上合组织的意义及影响 |
4.4.3 伊朗、阿富汗加入上合组织的可能性 |
4.5 上合组织扩员与经济合作的联系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中国与上合组织中亚成员国的经贸合作 |
5.1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新型经贸战略 |
5.1.1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及国际影响 |
5.1.2 “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在上合组织中亚成员国的经贸投资 |
5.1.3 中国与上合组织中亚成员国经贸合作的形成因素 |
5.2 作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桥梁的上合组织 |
5.2.1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亚各国的战略对应 |
5.2.2 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对接 |
5.2.3 对接过程中上海合作组织扮演的重要角色 |
5.3 白俄罗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及上合组织中的积极作用 |
5.3.1 白俄罗斯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积极参与 |
5.3.2 白俄罗斯对于上海合作组织的重视 |
5.3.3 白俄罗斯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交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俄美及欧盟与中亚国家的经贸联系及其影响 |
6.1 俄罗斯与上合组织中亚成员国的经贸合作 |
6.1.1 俄罗斯关于上合组织中亚成员国的地缘战略的定位 |
6.1.2 俄罗斯与上合组织中亚成员国的合作历程 |
6.1.3 俄罗斯与上合组织中亚成员国经贸合作的特征 |
6.2 美国与上合组织中亚成员国的经贸合作 |
6.2.1 美国与上合组织中亚成员国经贸合作的发展历程 |
6.2.2 美国与上合作组织中亚成员国合作的现实状况 |
6.3 欧盟及其他国家与上合组织中亚成员国的合作交流 |
6.3.1 欧盟与上合组织中亚成员国的经贸合作 |
6.3.2 印度、土耳其、伊朗等国的中亚政策 |
6.4 俄美及欧盟对中国与上合组织中亚成员国经贸合作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语 |
7.1 中国与上合组织中亚成员国未来合作的展望 |
7.1.1 中亚地区局势及俄美两国的中亚政策走向 |
7.1.2 中国与上合组织中亚成员国的合作前景 |
7.2 对于中国与上合组织中亚成员国合作交往的相关建议 |
7.3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地区安全复合体视角下的中亚安全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一)历史分析法 |
(二)比较分析法 |
(三)案例分析法 |
五、重点、难点、创新点 |
(一)重点 |
(二)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的相关理论分析及历史形成背景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安全与安全问题 |
(二)国家安全与地区安全 |
(三)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 |
(四)安全困境与安全结构 |
二、关于安全问题的理论基础 |
(一)地缘政治的相关理论 |
(二)西方学者关于安全问题的相关理论 |
三、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的相关概述 |
(一)国际安全研究的理论视角 |
(二)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基本内容概述 |
(三)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在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研究中的合理性 |
四、中亚地区的历史形成背景 |
(一)18 世纪前的中亚地区 |
(二)沙俄统治时期的中亚地区 |
(三)苏联时期的中亚地区 |
第二章 中亚地区安全问题探析 |
一、中亚地区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 |
(一)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安全隐患 |
(二)长期历史中形成的民族矛盾 |
(三)资源争端及边界纠纷 |
(四)极端宗教思想催生的恐怖主义 |
(五)跨国毒品犯罪及边界治安问题 |
二、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的具体成因 |
(一)苏联对中亚国家体制建设的历史影响 |
(二)苏联对民族关系及民族国家建设的错误认识 |
(三)中亚人民精神信仰的危机 |
(四)伊斯兰复兴运动催生的原教旨主义思想 |
(五)塔利班等极端势力在阿富汗的活动 |
(六)美国与苏联在中亚及阿富汗地区的战略对抗 |
三、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的特点 |
(一)以非传统安全为主 |
(二)以历史遗留问题为主 |
(三)以跨国性问题为主 |
四、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 |
(一)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
(二)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的特点 |
(三)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的变化函数 |
五、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的形成根源 |
(一)极端宗教思想与社会环境的不良结合 |
(二)民族国家体系在中亚地区的不合理构建 |
第三章 中亚地区安全复合体的构建与分析 |
一、中亚地区安全复合体的构建 |
(一)中亚地区与中亚地区安全复合体辨析 |
(二)中亚地区安全复合体的内核结构 |
(三)中亚地区安全复合体分析层次之间的影响机制 |
二、中亚地区安全复合体的四个分析层次 |
(一)国内层次 |
(二)地区层次 |
(三)地区间层次 |
(四)全球层次 |
三、中亚地区安全问题在不同分析层次的因果关系 |
(一)中亚地区安全问题在不同分析层次的因果关系结构 |
(二)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的因果关系结构特点 |
四、中亚地区安全复合体的未来变革 |
(一)内在变革 |
(二)外在变革 |
第四章 中亚地区安全形势对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影响及对策 |
一、中亚地区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
(一)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有重要的地缘价值 |
(二)事关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与稳定 |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在中亚地区面临的挑战 |
(一)中亚各国政策走向的不确定性 |
(二)中亚地区的投资风险 |
(三)多边经济合作中的利益纠纷 |
三、中国应采取的相关对策 |
(一)保持与中亚各国长久的政治沟通 |
(二)加强与中亚各国的反恐合作 |
(三)完善多边对话合作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9)美国对阿富汗重建政策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与依据 |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价值 |
1.3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本课题的基本方法 |
1.5 论文的重点与难点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美国关于阿富汗国家重建的政策演变 |
2.1 布什时期美国的阿富汗重建政策 |
2.1.1 布什政府的对阿重建政策 |
2.1.2 布什主义对阿富汗重建政策的影响 |
2.1.3 服从并服务于反恐战略的重建政策 |
2.1.4 布什政府重建政策的主要成果 |
2.2 奥巴马政府的阿富汗重建政策 |
2.2.1 奥巴马政府对阿富汗重建政策的考量 |
2.2.2 反恐战争与战后重建主次地位的变化 |
2.2.3 以多边代替单边的重建政策手段 |
2.2.4 奥巴马政府对阿重建政策的主要成果 |
第三章 重建政策演变的现实依据 |
3.1 反恐战争无法应对局势发展 |
3.1.1 美国深陷反恐战争泥潭 |
3.1.2 阿富汗极端势力反弹 |
3.2 阿富汗政权面临严峻挑战 |
3.2.1 阿富汗局势愈发混乱 |
3.2.2 经济发展缺乏内生动力 |
3.2.3 民主发展遭遇停滞 |
3.3 美国实力的相对下滑 |
3.3.1 布什主义不得人心 |
3.3.2 经济和财政状况遭遇危机 |
第四章 美国对阿重建政策的根本利益诉求和主要挑战 |
4.1 维护美国国家利益 |
4.1.1 彻底清除基地组织势力 |
4.1.2 遏制极端思想和反美主义的发展 |
4.1.3 谋求在中南亚地区的优势地位 |
4.2 建设有效治理的阿富汗亲美政权 |
4.2.1 亲美政权是根本 |
4.2.2 有效治理是关键 |
4.3 美国对阿重建政策面临的主要挑战 |
4.3.1 阿富汗“帝国坟冢”国家特性 |
4.3.2 阿富汗重建基础薄弱 |
4.3.3 美式民主与阿富汗部落传统的矛盾 |
第五章 美国对阿重建政策的效应分析 |
5.1 阿富汗国家重建进程效果评估 |
5.1.1 政治重建取得突破但政治自决能力不足 |
5.1.2 安全秩序得到重建但安全挑战日趋严峻 |
5.1.3 经济发展有所进步但内生动力依然缺乏 |
5.1.4 国内和解陷入停滞 |
5.2 重建政策对美国在阿利益的影响分析 |
5.2.1 消除基地组织对美国的直接威胁 |
5.2.2 阿富汗亲美政权得到维持 |
5.2.3 地缘战略得到大力推进 |
5.3 重建政策对地区国家的战略效应 |
5.3.1 对中南亚地缘版块构建的影响 |
5.3.2 对俄罗斯、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的地缘影响 |
第六章 阿富汗重建前景与中国对策思考 |
6.1 阿富汗重建前景 |
6.1.1 阿富汗的建设前景与挑战 |
6.1.2 特朗普政府对阿政策走向 |
6.2 对中国的影响和对策思考 |
6.2.1 重建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
6.2.2 中国的对策思考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一带一盟”建设对接合作的风险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一带一盟”建设对接合作的建立 |
(一)“一带一盟”建设对接合作的提出和发展进程 |
(二)“一带一盟”建设对接合作的机制 |
(三)“一带一盟”建设对接合作的发展动力 |
二、“一带一盟”建设对接合作的政治风险 |
(一)区域内国家的政治稳定性风险 |
(二)区域内国家内部民族和宗教派别冲突风险 |
(三)区域内国家部分政治精英对中国抱有偏见的风险 |
三、“一带一盟”建设对接合作的经济风险 |
(一)区域内国家经济的脆弱性 |
(二)欧亚经济联盟发展缓慢 |
(三)欧亚经济联盟的排他性 |
四、“一带一盟”建设对接合作的安全风险 |
(一)区域内国家间的潜在冲突风险 |
(二)区域内国际恐怖主义风险 |
(三)区域内跨国毒品贸易风险 |
(四)区域内宗教极端势力风险 |
五、实现“一带一盟”建设对接合作的对策 |
(一)防范风险的措施 |
(二)化解风险的措施 |
(三)风险发生后的补救措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亚地区的毒品贸易及其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亚视野下塔吉克斯坦双重性及其对外政策研究[D]. 古再丽努尔·阿卜杜热木.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2]俄罗斯的阿富汗政策:目标、内容和影响[J]. 汪金国,张吉军. 南亚研究, 2019(03)
-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恐怖融资与反恐怖融资研究[D]. 刘磊.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4]诱惑侦查在国际禁毒司法与执法合作领域的应用研究[D]. 陈威仪.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3)
- [5]21世纪初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研究[D]. 李佑任.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6]“9.11”事件后阿富汗塔利班的重组:现状、原因及影响[D]. 王二峰. 新疆大学, 2018(12)
- [7]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中亚成员国经贸合作研究[D]. 基姆金娜·维罗妮卡. 辽宁大学, 2018(01)
- [8]地区安全复合体视角下的中亚安全问题[D]. 沈骏霖.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 [9]美国对阿富汗重建政策的演变[D]. 罗鑫.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10]“一带一盟”建设对接合作的风险与对策研究[D]. 史申楠.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