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风险投资不宜操之过急

吴敬琏:风险投资不宜操之过急

一、吴敬琏:风险投资不能操之过急(论文文献综述)

张琦[1](2021)在《协调发展理念与中国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吕晓华[2](201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做强国有企业,管好国有资产,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是伴随着人民共和国成长的永恒主题。建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有资产的监管工作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精髓,吸收和扬弃西方产权理论的合理内核,借鉴和完善国外国有资产监管实践的先进经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零散到系统,日臻完善,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以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为指导,以西方国家现代企业理论为借鉴,以公有制经济为经济基础,以政企分开、政资分离、两权分施、监管分置为基本原则,以基础监督管理、规划发展管理、组织人事管理为基本内容,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服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起步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展于党的十四大,在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后日趋成熟,历经了政企合一实物形态监管国营企业期(理论起步期,1978-1992年)、政企分开实物形态监管国有企业期(理论发展期,1993-2002年)、政资分离价值形态监管国有资本期(理论成型期,2003-2007年)和监管分离价值形态监管国有股权期(理论完善期,2008年至今)四个阶段而系统成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亦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发展历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三次“权能分离”(第一次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第二次是资本所有权主体与资本行使权主体分离、第三次是终极所有权与出资人产权分离)理论的具体实践与拓展。本文以时间为轴线,以理论发展的背景分析、理论内容探讨、理论效果分析为框架架构,系统分析各个不同时期我国国有资产监管理论的指导思想、监管目的、监管体制、监管方式、监管内容和监管效果。文章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对论文研究背景、研究目标、价值定位、基本内容、逻辑结构、研究范围、研究重点、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全方面概述,为本文确定了研究的指南。第二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渊源分析。阐述国有资产及国有资产监管的概念内涵,并对国有资产监管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通过全面介绍国有资产监管的相关理论,为后面的论述做好理论铺垫。第三部分是国有资产监管理论起步——政企合一的实物形态监管国营企业阶段。从1978年到1992年,这一时期国有资产管理政企合一,以行政手段为主,呈现行政化、多头化、实物化、单一化的监管特征。第四部分是国有资产监管理论发展——政企分开的实物形态监管国有企业阶段。考察论证了从1993年到2002年期间国有资产监管领域的重大进展、理论创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等。第五部分是国有资产监管理论成型——政资分开的价值形态监管国有资本阶段。从2003年到2007年,这一时期国有资产监管逐步进入了系统化、经济化、价值化、复合化的科学发展阶段。第六部分是国有资产监管理论完善——监管分离的价值形态监管国有股权阶段。从2008年至今,国有资产监管初步建立了产权多元化、分配市场化、人员职业化、资产集中化、资源资本化的科学监管体系。第七部分是结语。主要是对整个监管理论进行了总体概述,分析了国有企业的定位、“国进民退”、股权激励、职工权益保护等几个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国有资产监管的若干设想。本文可能的创新有三点。1.研究视角上的创新。从经济制度变迁的角度探讨国有资产监管理论及其发展史;从发展史角度将国有资产监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日常工作系统梳理成理论;以一个工作实践者的角度,从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现实工作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进行实证性研究,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指导下的国有资产监管理论进行探讨,尝试将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有机融合。2.研究内容上的创新。一是将国有资产监管理论的内容系统归纳为基础监督管理、发展规划管理和组织人事管理三大组成部分,并且以历史的发展为线索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二是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权能分离理论归纳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资本所有权主体与资本行使权主体分离”、“终极所有权与出资人产权分离”等三次“权能分离”理论。三是阐述以党的十六大提出国资管理新体制和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为时间节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划分为实物形态监管和价值形态监管两个历史阶段,从而为国有资产监管从管实物资产、管企业等实物形态的经营者管理模式,发展为管产权、管股权等价值形态的出资人管理模式提供理论依据。3.研究理念上的创新。提出“国有资本”监管理念,阐述现阶段国有资产监管应为国有资本监管,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要政企分开,只行使出资人职责,以国有资产价值形态——国有股权监管为核心,对国有资产实行产权管理。本文可能的贡献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全面分析论证,对国有资产监管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阐述的基础上,实证性地论述了现阶段我国必须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通过阐述国有资产监管的内容和目标,国有资产监管遇到的新问题,以及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分析国有资产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论证了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现阶段我国的国情特征决定了必须坚持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二是通过综合比较考察,对国外国有资产监管的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国有资产监管可资借鉴之处。以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为例,对其国有资产监管的典型模式和成功经验做法进行全面深入和细致具体的考察研究,结合这些国家国有资产监管的政策措施,总结其对我国国有资产监管的借鉴意义,阐述应当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实行分类分级分层管理,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三是积极开拓思维,在对国有资产监管形成发展理论和实践进行充分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国有资产监管的具体对策建议。不仅从指导思想、监管目标、监管原则等方面,明确了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制度保障,而且从具体监管方式方面,提出了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措施和手段。

孙哲[3](2011)在《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与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与政策研究高新技术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活跃力量。吉林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所在省份,曾经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市场经济风云变幻、创新浪潮风起云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吉林省发展处在了相对落后的境地,成为欠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之一。尽管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丰富的科技资源(例如,众多的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科技成果),吉林省仍旧没有出现活跃的高新技术创新创业景象。换句话说,科技资源并不是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成长与发展的充分条件,而只是其必要条件。“制度重于技术”。一个合理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与系统的培育政策对于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是不可缺少的。本文共分为六章,层层递进,探讨吉林省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与政策:第一章是绪论。首先从高新技术领域竞争的白热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国家战略地位、高新技术企业的区域活跃作用三个角度解释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并从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说明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其次是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回顾、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从理论到实证,探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与政策以及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与政策的相关话题。最后,指出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章是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与政策相关文献综述。文章最先从高新技术企业外部环境的构成及其作用机理两个方面梳理了高新技术企业外部环境的相关文献;其次,回顾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演变历程,总结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成功模式与经验启示;再次,本文特别对欠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最后,阐述了高新技术企业外部环境与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和培育政策之间的关系,根据以上整理,构建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框架。第三章是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及培育机制与政策回顾。这一章以吉林省为例,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与政策展开研究。总结了近些年来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现状,并对吉林省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相关重要机制与政策进行了整理,同时,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框架下,对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与政策进行分析和构架。第四章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与政策调查。以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在前三章的研究基础上,从融资机制、财税政策、技术政策(机制)、人才政策(机制)、企业孵化政策(机制)等方面对吉林省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发现上述政策(机制)的完善程度、执行到位情况,以及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对于这些政策(机制)的需求程度。第五章是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与政策的改进建议。在第四章的调查基础上,分析出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中的薄弱环节和有待完善之处,提出构建风险投资机制,完善金融扶持体系、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创新网络建设、以专业孵化器建设为重点,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特色企业集群、完善创业的政策扶持体系,优化创业环境等具体措施与建议。第六章是结论。通过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与政策的文献回顾,并且专门以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机制与政策为研究对象,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其实质是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创业与成长的环境要素;第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适宜、高效的制度框架。即“制度重于技术”,尤其对欠发达地区而言;第三,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问题是一个庞杂的工程,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可以分成两个层次:培育机制与培育政策;第四,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对各项培育机制与政策有着自身的需求,同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各项机制与政策在完善程度与执行情况方面存在各种缺陷,与企业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差距。相应地,通过一系列改进措施可以不断强化对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

王冬[4](2010)在《风险投资中联合投资企业最优股权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分析、总结已有的关于风险投资中的联合投资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围绕联合投资过程中的两个重要问题——联合投资的决策以及对联合投资的管理,力图构建联合投资的理论框架。并选取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最新投融资案例数据,对联合投资这一融资策略在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总体性和结构性的分析,总结出联合投资策略在我国风险投资领域的应用时所表现的区别其他国家联合投资策略使用的特征,并进而研究联合投资策略产生这种现象的内在机制性的原因——即联合投资策略所产生的双重双边激励约束机制。同时选取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最新投融资案例数据,对联合投资这一融资策略在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总体和结构的分析,发现联合投资策略在我国主要被应用在非首次融资轮次中,在结合项目发展阶段进行分析时发现联合投资策略集中在项目发展的成长期和扩张期,且在扩张期的应用频率在最近几年有迅速上升的趋势,说明联合投资策略在我国比较适合于企业项目在扩张时期的再融资。并以此为基础,继续以项目发展的成长期和扩张期为着眼点,对联合投资策略在风险投资领域的应用中所产生双重双边激励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在借鉴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双边激励条件下的最优股权配置问题的原有模型进行了扩展,将信号传递理论的有关思想加以引入,对联合投资运作机制中可能发生的双边道德风险问题分情况加以讨论,并对各种情况下联合投资各参与方的最优股权配置结构进行了理论上的推导。

何科方[5](2010)在《企业加速器运营研究》文中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发展企业加速器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加速器是一种专门支持高成长企业加快发展的新型服务组织,是企业孵化器的高级形态。企业加速器的服务对象是具有一定发展速度或发展潜力的高技术企业,服务功能扩展,服务范围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企业孵化器的功能缺陷。企业加速器运营研究揭示企业加速器的组织形态与内部结构,抽象出企业加速器的成功经验与运作流程,强化企业加速器的组织文化与制度建设,为企业加速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目标模式与评价标准,对培养创新型企业、加快高技术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加速器运营研究涉及企业成长理论、评价理论、系统工程理论等。企业加速器的运营模式有多种。从不同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美国企业加速器体现为企业类型多样化、空间分布多层次、服务设施多功能等特点,欧盟企业加速器致力于打造高技术企业价值链、助推创意产业发展,且生态型企业加速器方兴未艾,我国深圳、无锡、清华园的加速器模式也在日趋完善;从投资主体来看,在发展初级阶段的企业加速器以政府投资为主,政府通常以财政拨款方式,委托其所属部门对企业加速器进行投资。随后,大学、科技园、企业也会投资兴办企业加速器,最终形成多元化的运营模式;就组织结构而言,企业加速器有直线职能制、区域部制、顾客部制等形式。信息时代,企业加速器的组织机构正在向网络化发展。企业加速器与孵化器的有机耦合,为不同成长阶段高技术企业提供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服务,实现创新型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与蜕变。企业加速器与孵化器相关依赖,协同发展。一方面,企业孵化器为加速器提供优质的入驻企业,提供一部分固定设施和关系网络,还提供运营和管理的经验;另一方面,企业加速器为孵化器提供入驻企业的退出渠道,促进企业孵化器的良性运营。企业“孵化-加速”耦合形态有包含式耦合、交融式耦合与并列式耦合三种类型。企业孵化器与加速器的耦合是一种博弈过程,双方只有耦合才是强纳什均衡。若要实现二者的耦合,必须选择区位因子、改善政策环境、加强沟通合作、兼顾其他因素。企业加速器运营是一种开放式的资源外取过程。企业加速器要与其外部的各种专业服务商保持紧密联系,提供多样化、及时性、高质量的服务。企业加速器服务具有信息不对称、商品难衡量、产品定制化、价值测度难等特点,其定价方式除由企业加速器直接定价外,还有一种由专业服务商与入驻企业协商的间接定价方式。定价时除考虑服务成本,还要兼顾目标利润、客户忠诚度、顾客的价值感知等因素。加速企业经过一段时期专业化的服务,将从企业加速器顺利毕业或中途撤出。根据退出函数的原理,入驻企业退出需要考虑的两个关键因素,即退出时间与企业成长性。根据企业加速器退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超出企业成长性指数平均值的企业,可以选择公开上市、股权转让、进入科技园等积极退出方式,对于超过加速期限、达不到企业成长性指数平均值,将进入再次孵化或清算退出等消极退出渠道。随着企业加速器的兴起,评价企业加速器的运营绩效对于入驻企业、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及企业加速器自身都显必要。基于平衡计分卡原理,企业加速器运营绩效分为4个层面、20个关键指标。针对我国企业加速器运营的现状和问题,需要采取相应对策,以提高企业加速器运营能力。建议实行市场化、多元化的运营模式,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加速企业“进入-退出”机制,营造优良的外部发展环境,打造各种服务平台,建立人才引进与培养体系等。

周符波[6](2010)在《中国城市化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前世界银行副行长——斯蒂格利茨教授认为,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他指出,“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个关键因素。由此可见,关注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的重要性。中国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中国特色的法治主导型城市化发展模式,通过健全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和引导城市化健康有序地发展,是法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最突出的现象就是资源的集聚效应,具体表现为土地的集约、人口的集中和产业的集群三个领域。土地集约化,是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基本表征之一。城市化的发展依赖于农业经济发展所提供的物质基础,而农业经济的真正发展很大程度上要靠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的途径来完成,这便要求在农村土地市场内部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由流转,以实现农用地集约利用的效果;另外,城市不断向农村扩张,大量农村土地将转变为国家所有,从而为城市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同样要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所以,土地集约化问题又涉及到国家征收农村土地这一领域。为了保障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规范土地流转市场,保护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法律制度势在必行。人口集中化,也称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最明显的特征。人口迁移伴随着城市化的整个过程,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是城市化水平提高最显着的标志。而影响人口城市化进程的诸多要素中,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最为关键。正是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影响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造成了人口城市化进程的缓慢;正是由于缺乏稳定的就业岗位,使得流动人口处于弱势地位,大部分都分布在不稳定的、临时的、无保障的、无技术和低工资的工作岗位;正是由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性,在城市化进程中缺乏化解市场风险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使处于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民被置于“城市农民工”这样的“边缘人”地位。因此,要想实现人口城市化,户籍制度改革是前提,就业制度改革是关键,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重点。同时,三大制度的改革成效最终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和高效的法治环境来规范和保障。产业集群化,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基本动力。城市化的发展依赖于城市产业的发展,现代西方经济的发展表明,产业集群发展可以节约交易成本、促进集群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从法律制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当前条件下发展产业集群面临着三大问题,一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需要产业结构法律制度的调控,但中国产业结构法律制度极不健全,大多体现为政策性规定;二是中小企业作为产业集群的主体,得不到很好的发展,需要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制度;三是以往的粗放式产业发展模式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国特色的法治主导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构建,其主要任务便是解决上述领域中涉及到的相关法律问题,如土地集约过程中公民土地权利的保护、人口集中过程中公民人权平等的实现,以及产业集群过程中国家法律的调控等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在这三大领域所凸显出来的问题,便是中国特色的法治主导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

王艺瑾[7](2009)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经济学分析》文中认为本文深入剖析制度因素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利用制度经济学的原理,配合社会学、历史学研究、定性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比较中外发展模式,最终得出若干结论和建议,从而为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本文着重区分制度缺失和制度低效,分别剖析它们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探索产业技术升级的最优路径。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概述全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方法;第二章介绍本文分析所使用的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的观点和方法;第三章从制度经济学阐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制度因素的关系;第四章介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第五章把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的制度制约因素解析为两个方面,制度缺失和制度低效;第六章对本文提出的相关结论和判断利用经验分析的办法给予证明;第七章和第八章分别就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行案例和比较分析,从中寻找启示和借鉴,理解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所在。最后一章是结论和政策建议。

张国宏[8](2005)在《国企改革中管理层收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MBO)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可以在产业结构调整、明晰企业产权、节约交易成本、降低企业委托代理成本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公司治理理论、激励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企业家理论等为研究基础,以博弈论为主要研究工具,对MBO 在国企产权改革、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和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实践论证和模型分析,得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方案。首先,本研究对MBO 实现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和经营者激励与约束等方面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2004 年热点国企改革问题的探析,提出了在新形势和新背景下国企五个重要的新型产权和公司治理问题; 在对国外众多国家国企产权改革过程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四个关键成功因子,并以此为衡量MBO 实现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有效性的重要指标。还从委托代理、人力资本专属性投资保护、企业家价值和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四个方面分析了MBO 解决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有效性。整个分析过程既有理论基础的支持,又有大量MBO 经典案例实证的支持,可以看到,不论是从国外国企改革的关键成功因子的角度,还是从解决国企新型产权和公司治理问题的角度,或者是从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MBO 的有效性都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接着,本研究以静态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为研究工具,对MBO 中的激励和约束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出售――收购博弈模型和审查――欺骗博弈模型的分析,本文得出:MBO 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将能够充分激发企业家的经营热情和经营天赋,从而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收益的提高,达到双赢的效果。同时,在MBO 实施过程中,有效的监管是必须的,而且要尽可能降低监管成本、必须强化和完善惩罚措施,否则,所谓的有效监管无异于隔靴搔痒,根本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而且,必须要对管理层实际所拥有的人力资本价值进行甄别,对经营决策的管理能力进行评估,从中确定那些真正具有企业家才能的管理层,这样才有利于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重新优化。最后,本文分析了在当前MBO 在国企改革中的难点问题,既包括产权改革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为了能够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本文对全世界各国国企改革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出了八点有益的借鉴经验,从

王卫彬[9](2005)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功能分析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证券市场的功能,一直没有全面而系统的理论认识。通过分析证券市场参与主体的模型,本文提出证券市场的功能可以分为本原功能、基础功能、派生功能。其中基础功能是证券市场的主要功能,包括融资、投资增值、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定价、促进公司治理五个方面。 通过大量的数据,对我国证券市场功能发挥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证券市场的功能没有得到正常发挥,本原功能被削弱,基础功能缺失和异化,派生功能基本丧失。 证券市场功能现状的原因可以从如下角度分析:功能定位错误;股权分置;计划体制;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市场结构缺陷;发行制度的缺陷;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完善证券市场功能的对策有:解决股权分置,实现全流通;改革证券市场体制;完善证券市场结构;优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加强监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田东霞[10](2005)在《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研究》文中认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既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也是一个长久性的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是经济繁荣时期,还是经济萧条时期,中小企业都活跃在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舞台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小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自改革开放后,中小企业得到空前的发展,他们与国有大中型企业一起,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我国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增加就业机会,活跃地区市场,方便群众生活,推动技术创新,增加出口创汇,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确定和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借此历史机遇,改变观念,勇于创新,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但是,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仍然相对缓慢,大部分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与大企业相比,它们在获得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方面都存在着制约和障碍,加之其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不规范,技术开发水平低,产品竞争能力弱等因素,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作为弱势地区的弱势群体,西部中小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共同扶持。 中小企业由于其灵活的机制,适宜的规模,较低的管理成本,较强的应变能力等特点,因而更能适应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对培育西部地区市场主体,推动西部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国家以及西部地区应采取有效的保护和扶持措施,以引导、鼓励、规范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这己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当务之急。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虽然不一定都是由法律问题引起的,也可能不是仅有法律就能解决的,但是其中确有不少法律问题,或者这些问题最终只有借助于法律才能得以解决。因此,从法律保障角度提出并研究解决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本文选题最主要的目的和动机。 我们过去对市场经济法制的研究,多着眼于如何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作用和对国有大企业的改革和改组,而忽视了对中小企业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体系建设的研究,一直未能借助经济立法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较好的外部法律环境。本论文的选题,即是适应这种需要,定位于促进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研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通过制定专门的中小企业法或小企业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我们应借鉴国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建立健全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 目前对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有许多视角,但大都是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中小企业的产业政策、融资政策、技术进步、规范管理、提升竞争力、改革和发展等方面问题,见诸报刊的文章大都强调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或者呼吁在某些方面对中小企业从政策措施上给予扶持;而从法律学角度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进行系统研究者很少,对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法律保障机制的系统研究,更为少见。本论文最大的特点,是从法律学角度出发,系统有机地结合国内外中小企业发展的经济学方面研究成果,来构建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以期在中小企业法律保障机制这一新的经济法研究领域做一些有益的探讨,并使其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法律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论文分别从中小企业理论概述、国外扶持中小企业的法律政策借鉴、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概述、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设立法律制度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律制度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利用风险投资的法律问题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利用二板市场的法律问题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问题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吸引外资法律问题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法律保障等十一个方面研究了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法律保障问题,较全面地对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中涉及到的法律方面问题及其内在关系进行了归.纳和探讨。 论文在对和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相关的现行法律政策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西部中小企业发展法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缺陷,分别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为制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相配套的法规政策文件提供借鉴和思路。尤其是对当前经济和法律学界备受关注的中小企业利用风险投资,利用二板市场,融资的信用担保,现行的法人治理结构等热点问题作了重点分析和探讨。关键词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法律保障

二、吴敬琏:风险投资不能操之过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吴敬琏:风险投资不能操之过急(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要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国有经济监管的研究
        1.2.2 关于国有企业监管的研究
        1.2.3 关于国有资产监管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目标和价值定位
        1.3.3 研究内容和逻辑结构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难点、需完善的内容及可能的创新与贡献
        1.5.1 本文研究的难点及需进一步完善的内容
        1.5.2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5.3 本文可能的贡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渊源及借鉴
    2.1 国有资产及国有资产监管概念内涵
        2.1.1 财产、资产与资本
        2.1.2 国有财产、国有资产与国有资本
        2.1.3 产权、所有权与所有制
    2.2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2.2.1 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理论
        2.2.2 列宁、斯大林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2.2.3 中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2.3 西方国家现代企业管理理论
        2.3.1 西方现代产权理论
        2.3.2 委托-代理理论
    2.4 国外国有资产监管实践及其启迪
        2.4.1 国外国有资产监管及其特点
        2.4.2 国外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对我国的启示
3 政企合一的实物形态监管国营企业阶段(1978-1992)
    3.1 理论背景分析
        3.1.1 启动改革的时代背景
        3.1.2 企业扩权的政策背景
        3.1.3 业界初探的学术背景
    3.2 理论内容分析
        3.2.1 指导思想
        3.2.2 监管目的
        3.2.3 监管体制
        3.2.4 监管方式
        3.2.5 监管内容
    3.3 实践效果分析
        3.3.1 监管结果
        3.3.2 问题分析
4 政企分开的实物形态监管国有企业阶段(1993-2002)
    4.1 理论背景分析
        4.1.1 推动改革的时代背景
        4.1.2 搞活企业的政策背景
        4.1.3 百家争鸣的学术背景
    4.2 理论内容分析
        4.2.1 指导思想
        4.2.2 监管目的
        4.2.3 监管体制
        4.2.4 监管方式
        4.2.5 监管内容
    4.3 实践效果分析
        4.3.1 监管结果
        4.3.2 问题分析
5 政资分开的价值形态监管国有资产阶段(2003-2007)
    5.1 理论背景分析
        5.1.1 全面改革的时代背景
        5.1.2 做强国企的政策背景
        5.1.3 百家齐鸣的学术背景
    5.2 论内容分析
        5.2.1 指导思想
        5.2.2 监管目的
        5.2.3 监管体制
        5.2.4 监管方式
        5.2.5 监管内容
    5.3 实践效果分析
        5.3.1 监管结果
        5.3.2 问题分析
6 监管分离的价值形态监管国有股权阶段(2008- )
    6.1 理论背景分析
        6.1.1 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
        6.1.2 做优国资的政策背景
        6.1.3 兼收并蓄的学术背景
    6.2 理论内容分析
        6.2.1 指导思想
        6.2.2 监管目的
        6.2.3 监管体制
        6.2.4 监管方式
        6.2.5 监管内容
    6.3 实践效果分析
        6.3.1 监管结果
        6.3.2 问题分析
7 结语: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与实践的建议
    7.1 理论概述
    7.2 问题探讨
        7.2.1 关于国有企业的定位问题
        7.2.2 关于“国进民退”问题
        7.2.3 关于国有企业股权激励问题
        7.2.4 关于国企改革中职工权益保护问题
    7.3 对策建议
        7.3.1 坚持一个指导思想
        7.3.2 坚持两项监管原则
        7.3.3 完善三种监管方式
        7.3.4 实现四个监管目标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3)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研究基础与框架
    2.1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实践历程与经验
    2.3 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与政策研究框架
    2.4 小结
第3章 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及培育机制与政策回顾
    3.1 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
    3.2 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与政策回顾
    3.3 小结
第4章 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与政策调查
    4.1 问卷设计思路
    4.2 数据收集
    4.3 统计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与政策改进建议
    5.1 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创新网络建设
    5.2 构建风险投资机制,完善金融扶持体系
    5.3 以专业孵化器建设为重点,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
    5.4 培育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特色企业集群
    5.5 完善创业的政策扶持体系,优化创业环境
第6章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4)风险投资中联合投资企业最优股权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现实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对于本课题进行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风险投资中联合投资的概念界定
        1.2.1 风险投资的概念界定
        1.2.2 联合投资的概念界定
    1.3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思路框架
        1.3.1 本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
        1.3.2 本文的创新之处
        1.3.3 本文的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2.1 国外风险投资中联合投资的研究
        2.1.1 宏观领域的研究现状
        2.1.2 微观领域的研究现状
        2.1.3 风险投资中联合投资的研究
    2.2 国内风险投资中联合投资的研究
        2.2.1 国内关于风险投资研究
        2.2.2 国内关于风险投资中联合投资的研究
    2.3 国内外风险投资联合投资的研究现状和评价
        2.3.1 国外风险投资中联合投资的研究现状
        2.3.2 国内风险投资中联合投资的研究现状
第3章 我国联合投资的发展现状
    3.1 我国发展风险投资的政策历史演进
        3.1.1 早期探索阶段
        3.1.2 尝试性发展阶段
        3.1.3 调整阶段
    3.2 我国关于风险投资相关政策的评价
        3.2.1 整体性评价
        3.2.2 区域性评价
    3.3 联合投资在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应用
        3.3.1 联合投资案例的总量分析
        3.3.2 联合投资案例的内部结构特性分析
第4章 联合投资中风险企业最优的股权配置
    4.1 联合投资企业中的最优股权配置问题
        4.1.1 关于企业内部股权配置问题的提出
        4.1.2 分析企业股权配置问题所使用的原理
    4.2 风险投资中的双重激励和双边激励问题
        4.2.1 风险投资中的双重激励问题
        4.2.2 风险投资中的双边激励问题
        4.2.3 风险投资中的双重双边激励问题
    4.3 双边激励约束下联合投资的基本分析框架
    4.4 双边激励条件下风险企业最优股权配置的模型设计
        4.4.1 第一重双边激励关系(模块A)下最优股权配置模型的建立
        4.4.2 利用信号传递理论对第二重双边激励关系(模块B)的阐述
    4.5 分析结论
第5章 我国风险投资行业中使用联合投资策略的政策建议
    5.1 风险投资行业中使用联合投资的外部环境
        5.1.1 完善法规政策体系
        5.1.2 合理区分投资领域
        5.1.3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5.2 联合投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处理
    5.3 联合投资中的道德风险防范问题
        5.3.1 建立风险投资行业的信用体系
        5.3.2 设计契约机制防范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后记

(5)企业加速器运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理论背景
    1.3 研究的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2 企业加速器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述评
    2.2 国内研究述评
3 企业加速器的运营模式
    3.1 美国企业加速器的运营模式
    3.2 欧盟企业加速器的运营模式
    3.3 中国企业加速器的运营模式
    3.4 企业加速器运营模式比较
4 企业加速器与企业孵化器的耦合
    4.1 企业加速器与企业孵化器耦合的特征与意义
    4.2 企业加速器与企业孵化器耦合的机理分析
    4.3 企业加速器与企业孵化器耦合的博弈决策
5 企业加速器的专业服务
    5.1 高技术企业的成长环境与发展战略
    5.2 企业加速器的专业服务平台
    5.3 企业加速器专业服务的定价
6 企业加速器的退出机制
    6.1 企业退出的原因分析
    6.2 企业退出的评价标准
    6.3 企业退出方式
7 企业加速器运营绩效的评估
    7.1 平衡计分卡与企业加速器运营绩效评估
    7.2 企业加速器运营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7.3 企业加速器运营绩效评估的实例
8 我国企业加速器的运营分析
    8.1 我国企业加速器的运营现状
    8.2 我国企业加速器运营存在的突出问题
    8.3 提升我国企业加速器运营能力的对策建议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研究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中国城市化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选题的来源和意义
        0.1.1 选题来源
        0.1.2 选题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水平
        0.2.1 国外研究的现状述评
        0.2.2 国内研究的现状述评
    0.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城市化问题的引出
    1.1 城市化概念的界定
        1.1.1 城市化的本质属性分析
        1.1.2 城市化的概念
        1.1.3 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1.2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规律
        1.2.1 世界城市化发展呈阶段性规律
        1.2.2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互促共进
        1.2.3 法律制度对城市化发展的推动性
    1.3 城市化发展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1.3.1 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1.3.2 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1.3.3 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1.4 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4.1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情况和趋势
        1.4.2 中国城市化现存的主要问题
        1.4.3 中国城市化现存问题的成因和对策
    小结
第二章 法治主导型城市化模式的构建
    2.1 世界城市化的两种发展模式
        2.1.1 市场主导型城市化模式——以美国为例
        2.1.2 政府主导型城市化模式——以日本为例
        2.1.3 美、日两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2.2 中国法治主导型城市化模式的构建
        2.2.1 法治主导型城市化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2.2.2 中国特色法治主导型城市化模式构建的依据
    2.3 中国特色法治主导型城市化模式的主要内容
    小结
第三章 保障土地集约的法律制度完善
    3.1 土地制度与城市化的关系
        3.1.1 土地集约对城市化的意义
        3.1.2 现行土地制度对城市化的制约因素分析
    3.2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法律制度的完善
        3.2.1 现行土地所有权制度的由来
        3.2.2 土地私有化路径评价
        3.2.3 土地国有化路径评价
        3.2.4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法律制度的完善途径
    3.3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的重构
        3.3.1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立法现状
        3.3.2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形式
        3.3.3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立法建议
    3.4 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的改革
        3.4.1 土地征收现状及其立法缺陷
        3.4.2 土地征收过程中的政府角色
        3.4.3 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的改革思路
    小结
第四章 解决人口集中的法律制度改革
    4.1 人口城市化
        4.1.1 人口问题与城市化
        4.1.2 中国人口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4.2 深化户籍制度的法律改革
        4.2.1 户籍制度与城市化
        4.2.2 户籍制度改革的时机、存在的问题及新思路
        4.2.3 深化户籍制度的法律改革,实现公民迁徙自由权
    4.3 加快就业法律制度的改革
        4.3.1 城市化与就业制度的互动关系
        4.3.2 就业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4.3.3 加快就业法律制度的改革,保障公民平等就业权
    4.4 完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改革
        4.4.1 社会保障制度对城市化的作用
        4.4.2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4.4.3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城市化进程
        4.4.4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改革,形成社会保障权
    小结
第五章 促进产业集群的法律制度创新
    5.1 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制度障碍
        5.1.1 产业集群基本理论
        5.1.2 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关系
        5.1.3 法制对产业集群和城市化的作用
        5.1.4 产业集群法律制度对城市化的制约因素分析
    5.2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法律调控
        5.2.1 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面临的挑战
        5.2.2 促进产业技术水平提高的法律机制
        5.2.3 发展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法律机制
        5.2.4 促进服务业的法律机制
    5.3 中小企业扶持的法律完善
        5.3.1 中小企业扶持对于产业集群及城市化的意义
        5.3.2 现行中小企业法及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
        5.3.3 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促进和保障
        5.3.4 中小企业财政税收政策法的完善
        5.3.5 中小企业辅助政策法
    5.4 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促进
        5.4.1 循环经济及其对产业集群和城市化的意义
        5.4.2 中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概况
        5.4.3 循环经济基本政策法
        5.4.4 循环经济促进单项法的构造
    小结
结论、创新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
    3 展望
参考文献
    1 中文类
    2 外文类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背景和意义
    1.3 主要研究方法
    1.4 主要观点和理论创新
第2章 制度经济学分析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制度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和范畴
        2.1.1 制度的基本定义
        2.1.2 从老制度经济学到新制度经济学
        2.1.3 新制度经济学的范畴
    2.2 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内容
        2.2.1 交易费用理论
        2.2.2 产权理论
        2.2.3 委托代理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
        2.2.4 制度变迁和演化理论
        2.2.5 新政治经济学
    2.3 新制度经济学对中国经济理论的影响
第3章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条件分析
    3.1 高新技术产业及其特征
        3.1.1 有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概念
        3.1.2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
    3.2 制度经济学视角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3.2.1 知识产权制度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3.2.2 激励、契约与高新技术发展
        3.2.3 政府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3.2.4 非正式制度与技术创新
    3.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
        3.3.1 高新技术产业的制度条件与制度安排的意义
        3.3.2 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制度安排模式
第4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历程与制度变迁
    4.1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和状况
        4.1.1 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现状
        4.1.2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状况
        4.1.3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变迁及其特征
        4.2.1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演进的特点
        4.2.2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演进路径的选择
        4.2.3 高新技术产业制度建设的不足
第5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因素分析
    5.1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缺失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5.1.1 企业制度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
        5.1.2 政府管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
    5.2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低效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5.2.1 高新技术产业中企业文化发展现状
        5.2.2 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
        5.2.3 发展中国家的“模仿陷阱”——山寨与路径依赖
        5.2.4 新政治经济学解读
第6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证解析
    6.1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实证解析
        6.1.1 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经济指标间的关系解析
        6.1.2 高新技术产业R& D 投入解析
        6.1.3 我国技术进步率的解析
        6.1.4 人才资本产权激励障碍因素分析
    6.2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东中西部地区比较
    6.3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行业分析
        6.3.1 电子信息产业
        6.3.2 生物产业
        6.3.3 软件产业
第7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典型城市考察
    7.1 京、沪、深三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概况
        7.1.1 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概况
        7.1.2 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概况
        7.1.3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概况
    7.2 京、沪、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度比较
        7.2.1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及其实施比较
        7.2.2 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供给比较
第8章 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比较与借鉴
    8.1 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特点
        8.1.1 重视研发经费投入和支持
        8.1.2 具有完善的中小企业政策和风险投资政策
        8.1.3 政府采购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特定领域的发展
    8.2 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
        8.2.1 积极倡导产业政策
        8.2.2 法律保障与政策鼓励相结合
    8.3 美日等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8.3.1 法律制度建设
        8.3.2 税收优惠政策
        8.3.3 公共采购政策
第9章 加快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策略与制度保障
    9.1 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制度创新中的主导地位
        9.1.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政府定位
        9.1.2 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9.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财税政策的积极推动
        9.2.1 财税政策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的三大作用
        9.2.2 强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
    9.3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良好发展的环境
        9.3.1 建设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优势的制度环境
        9.3.2 推动企业竞争力创新机制的形成
    9.4 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9.4.1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9.4.2 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8)国企改革中管理层收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企改制中的产权问题
    1.3 国企改制中的公司治理问题
    1.4 国企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产权理论相关问题研究
    2.2 委托代理问题
    2.3 公司治理研究
    2.4 激励理论
    2.5 MBO 研究
    2.6 博弈论研究
    2.7 本章小结
3 国企改革中MBO 有效性研究
    3.1 国企新型产权及公司治理问题
    3.2 国外国企产权改革分析
    3.3 国企产权改革中MBO 的有效性分析
    3.4 国企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中MBO 的有效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国企改革中MBO 博弈分析研究
    4.1 模型描述
    4.2 出售――收购博弈模型分析
    4.3 审查――欺骗博弈模型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国企改革中MBO 实施对策及建议研究
    5.1 国企产权改革中MBO 实施的风险研究
    5.2 MBO 在解决我国国企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中风险研究
    5.3 国外国企产权改革和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启示
    5.4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5.5 MBO 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9)我国证券市场的功能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2 对证券市场功能的理论分析
    2.1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证券市场功能分析
        2.1.1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概述
        2.1.2 新制度经济学对于制度功能的认识
        2.1.3 证券市场的功能模型
        2.1.4 证券市场的功能分析
    2.2 证券市场的本原功能
        2.2.1 提供交易的功能
        2.2.2 降低交易成本功能
    2.3 证券市场的基础功能
        2.3.1 基础功能之一-融资功能
        2.3.2 基础功能之二-投资增值
        2.3.3 基础功能之三-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2.3.4 基础功能之四-定价功能
        2.3.5 基础功能之五-促进公司治理
    2.4 证券市场的派生功能
3 我国证券市场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证券市场本原功能被削弱
    3.2 我国证券市场融资功能的现状分析
        3.2.1 融资功能的减弱
        3.3.2 融资功能的异化
    3.3 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功能缺失与异化
        3.3.1 中国股票市场的长期收益研究
        3.3.2 投资增值功能的国际比较
        3.3.3 股票市场投资变成投机
    3.4 中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缺失
        3.4.1 上市公司的选择不是最优
        3.4.2 股票市场增量配置功能的缺失
        3.4.3 股票市场存量资源配置功能的缺失
    3.5 股票市场定价功能的丧失
        3.5.1 股价脱离真实价值
        3.5.2 市盈率偏高
        3.5.3 市场有效性状况统计
    3.6 在公司治理中的功能缺位
    3.7 证券市场派生功能的丧失
4 证券市场功能现状的原因分析
    4.1 我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背景和功能定位错误
        4.1.1 我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背景和特殊性
        4.1.2 我国证券市场的功能定位失误的分析
    4.2 股权分置—证券市场功能缺陷的最大原因
    4.3 计划体制—证券市场功能缺陷的深层原因
        4.3.1 理念上的计划经济思维
        4.3.2 管理上的行政方式
        4.3.3 管理机构上的行政机制和条块分割
        4.3.4 市场运行中的计划机制影响
    4.4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证券市场功能缺陷的微观原因
        4.4.1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4.4.2 公司外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4.5 证券市场的结构缺陷—证券市场功能缺陷的宏观原因
        4.5.1 市场层次结构缺陷
        4.5.2 投资者结构失衡
        4.5.3 证券交易品种结构不合理
    4.6 发行制度的问题—证券市场功能缺陷的运行机制原因
        4.6.1 审批制缺陷
        4.6.2 通道限制下的核准制缺陷
        4.6.3 保荐人制实施中的局限与问题
    4.7 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证券市场功能缺陷的管理原因
        4.7.1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4.7.2 信息披露相关法规不完善
        4.7.3 关于会计信息的问题
5 解决我国证券市场功能缺陷问题的对策
    5.1 解决股权分置,实现全流通
        5.1.1 全流通的操作
        5.1.2 全流通要坚持的原则
    5.2 改革证券市场体制
    5.3 完善证券市场结构
    5.4 优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5.5 加强监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0)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中小企业理论概述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
    二、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
    三、中小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四、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 国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政策借鉴
    一、国外中小企业的立法模式和特点
    二、国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政策法律措施
    三、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和完善中国的中小企业法律保障体系
第三章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一、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二、西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促进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四、构建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
第四章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设立的法律制度研究
    一、企业设立法制概述
    二、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设立的一般条件和基本程序
    三、西部各种类型中小企业设立的主要法律依据
    四、完善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设立的法律制度
第五章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研究
    一、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概述
    二、我国法人治理结构及其相关法律规定
    三、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问题及对策
第六章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法律制度研究
    一、信用担保的法制概述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国际经验借鉴
    三、我国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探索
    四、健全西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法律保障体系
第七章 西部中小企业利用风险投资的法律问题研究
    一、风险投资概述
    二、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三、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探析
    四、构筑西部地区风险投资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第八章 西部中小企业利用二板市场的法律问题研究
    一、“二板市场”的产生及其交易机制
    二、“二板市场”的共性特征
    三、“二板市场”是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
    四、我国“创业板”市场创立探析
    五、构建我国及西部中小企业利用“二板市场”的法律制度
第九章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保障
    一、技术创新与中小企业发展
    二、主要国家和地区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政策
    三、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与问题
    四、健全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法律体系
第十章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利用外资的法律保障
    一、加入WTO为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二、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利用外资的现状及问题。
    三、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利用外资的现行政策法规体系
    四、完善西部中小企业吸引外资法律制度的对策建议
第十一章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法律保障
    一、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二、扶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国际经验借鉴
    三、西部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构建西部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政策法律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四、吴敬琏:风险投资不能操之过急(论文参考文献)

  • [1]协调发展理念与中国实践研究[D]. 张琦. 吉林大学, 2021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D]. 吕晓华. 武汉大学, 2012(05)
  • [3]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与政策研究[D]. 孙哲. 吉林大学, 2011(09)
  • [4]风险投资中联合投资企业最优股权配置研究[D]. 王冬. 天津财经大学, 2010(02)
  • [5]企业加速器运营研究[D]. 何科方.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6]中国城市化法律问题研究[D]. 周符波. 中南大学, 2010(11)
  • [7]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经济学分析[D]. 王艺瑾. 吉林大学, 2009(08)
  • [8]国企改革中管理层收购研究[D]. 张国宏.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
  • [9]我国证券市场的功能分析与对策[D]. 王卫彬. 西南石油学院, 2005(03)
  • [10]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研究[D]. 田东霞. 中央民族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吴敬琏:风险投资不宜操之过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