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西有色地勘局金矿勘查及金矿床研究回顾(论文文献综述)
戴子俊[1](2020)在《江西地方政府行业管理职能转变研究 ——以黄金行业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全面实施,行业发展规划、行业政策指导、行业标准制定等都对工业行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行业管理部门、行政管理职能面临重新调整。黄金行业管理作为工业行业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旨在推进黄金产业结构调整,指导企业生产管理,组织对黄金矿产非法开采的治理整顿等。当前,江西省黄金行业管理部门分省市县(区)三级,江西省黄金管理局是行政审批审查机关,在主要黄金矿山、冶炼企业聚集地设有XX市县(区)黄金管理局,服务辖区内黄金相关企业。在江西省政府全面实施“放管服”改革的大环境下,研究地方政府行业管理职能转变问题,对于打造“五型”政府,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十分必要。本文的研究围绕江西地方政府行业管理职能转变这一主题,以黄金行业为例,对全省的黄金行业发展的历程和管理变革进行了梳理,在调查和分析江西省黄金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江西省黄金行业管理的特点,指出了黄金行业管理存在的诸如管理机构碎片化、职能边缘化、管理立法滞后等问题。通过文献检索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分析推导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行政管理职能转变未完全到位。将政府职能转变与行业管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探求公共管理视角下地方政府管理的创新。以此分析出黄金行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在职能转变、机构调整、机制改革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并针对问题提出了重新定位相关对策和措施。
李鹏贝[2](2020)在《秦岭凤县庞家河金矿脆—韧性剪切带特征与找矿预测》文中提出庞家河金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地处秦岭造山带核心部位,位于华北板块南侧和扬子板块北侧碰撞缝合带,或称秦岭褶皱系凤县~柞水~山阳海西褶皱带西段,处于唐藏~丹凤~商南大断裂带内或其附近。该金矿自1988年中陕核工业211大队开展1:5万金水系沉积物测量时发现了该矿区Ⅰ、Ⅱ号金矿化构造带;1989年在20km2内开展了1:1万土壤测量和地质填图工作时,在Ⅰ、Ⅱ号金矿化带南侧发现Ⅲ、Ⅳ、Ⅴ号金矿化带;此后,相继查明该矿区地质、构造及主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空间位置和矿石质量特征,经综合研究反映,庞家河金矿主要赋存在泥盆系下东沟组(现泥盆系舒家坝组)的陆源碎屑含金地层,地层对该区金床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近EW向的层间挤压构造带对矿体的空间展布起直接控制作用,中低温热液蚀变作用与金成矿密切相关,物化探资料反映各矿带矿化向东西及深部仍有延伸,找矿潜力较大;1995~2006年对庞家河金矿床西延、东延地段开展地表普查工作,证实含矿构造向东有较大延伸,先后发现堡子山、小泗沟、吴家沟等金矿点;2007~2012年完成陕西省凤县庞家河金矿接替资源勘查工作,基本查明庞家河矿区Ⅰ、Ⅱ、Ⅲ、Ⅳ、Ⅴ号金矿化带含金构造断裂带的存在,该矿床规模从原来600m长扩展到3000m。虽然前人对该矿区地层岩性、构造蚀变、成矿物质来源以及矿床成因等均进行过若干年的研究,但对于脆-韧性剪切带控矿特征、脆-韧性剪切带与矿化蚀变关系、脆-韧性剪切带剪切强弱变化对成矿的影响、成矿流体特征、脆-韧性剪切带对成矿流体是否有控制作用以及如何控制以及该金矿深部预测和未来找矿方向等诸多问题均缺乏系统性研究。本次论文研究工作主要《秦岭成矿带典型矿集区成果集成与技术支撑研究》项目为依托(项目编号:61201506280;2017~2018年),对庞家河矿区控矿脆-韧性剪切带开展专项研究工作,通过调查矿区各中段及地表控矿脆-韧性剪切产状变化特征,以反映控矿脆-韧性剪切带空间分布规律及矿体空间展布特征;通过调查控矿脆-韧性剪切带内(或剪切带附近)与成矿相关的剪切变形行迹,研究与成矿相关的变形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特征;通过对典型矿体区段进行观测编录,研究控矿脆-韧性剪切变形与矿化蚀变的分布特征。其次,对矿区内与成矿相关样品进行采集分析,本次研究工作根据观测矿区内石英脉产状及交切关系等手段,划分矿区内石英脉期次,并对成矿期含矿石英脉进行系统采集,通过对含矿石英脉流体包裹体测温,对矿区内成矿流体基本特征进行综合研究;通过系统采集剪切带内岩(矿)石样品,并对其组构、共生关系进行显微镜下光薄片鉴定,以查明金属矿物赋存状态及岩石显微变形特征;对矿区内侵入岩体(本次采集花岗斑岩和辉绿岩)及矿石(含矿千枚岩)和围岩(千枚岩)进行采集、分析其主微量、稀土元素特征,对矿区侵入岩体与成矿相关性进行探讨。并在总结前人关于庞家河金矿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庞家河金矿矿床成因模式,并提出找矿预测模型,为下一步该矿区找矿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本次论文研究主要得出成果认识有以下几点:(1)庞家河金矿床受多级脆-韧性剪切带,区内脆-韧性剪切破碎带的强弱变化对矿体的赋存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路线调查、绘制矿体勘探线联合剖面以及不同中段矿体产状的测量统计发现,研究区内矿体在横向上呈近EW向分布特征,在纵深方向呈“上陡下缓”及向南侧列的分布特征,此外,形成一系列高角度区域性脆-韧性复合断裂系统,奠定了区域基本构造格架,其中对庞家河金矿区影响较大的两条断裂系统分别为F8(碾子湾-套坝)和F9(罗汉寺-瓦窑上)脆-韧性复合断裂,矿区内次级剪切构造带(例如矿区3条近EW向分布主要控矿脆-韧性剪切带F3、F4、F5)是该矿区3条主要的容矿构造,表现出多级脆-韧性剪切带对矿体的控制作用。通过对地质剖面图以及对坑道中段(例如西山980中段)进行详细编录发现,剪切作用强烈地段往往是金矿体产出的主要地段,且往往伴有明显且蚀变强度较大的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和褐铁矿化等现象出现。相反,在远离剪切作用强烈地段,各蚀变程度变弱,无明显矿化现象出现。因此,剪切作用强弱变化是该研究区找矿(尤其是高品位矿体)重要的研究方向,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几类蚀变特征是该区找矿的重要标志之一。(2)从成矿流体特征表明,庞家河矿区金矿床属中温热液型矿床,具中成深度成矿特点。本次研究工作对研究区硅化期次进行划分认为,该研究区硅化可以分为3期,第Ⅰ期和第Ⅲ期硅化分别在成矿前和成矿后出现,与成矿无密切关系,第Ⅱ期硅化为成矿期出现,通过采集成矿期含矿石英脉进行流体包裹体测试发现,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整体属中温流体,均一温度有一个峰值,主要集中在220~250℃;出现三个温度变化阶段,分别为早期270~250℃、中期250~220℃、晚期180~150℃;庞家河金成矿流体的盐度峰值为5.4%~9.8%,属中-低盐度流体;流体密度峰值在0.80~0.85g/cm3,整体属中-低密度流体;对流体捕获压力进行计算得出,流体捕获压力在40.62~89.53MPa,推算庞家河矿区金成矿深度在1.50~3.32km,平均成矿深度为2.47km,属中成成矿深度。此外,根据Wilkinson(2001)矿床均一温度-盐度图解进行投图发现,庞家河金矿床成矿流体数据主要落在中温区,属中温热液型矿床;含矿流体包裹体氧同位素测试显示,18O值在10.3~15.45‰之间,具一定离散性,表明庞家河金矿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壳源,成矿介质水以地层水和深循环大气降水为主。(3)庞家河矿区脆-韧性剪切带表现出对矿体控矿和金成矿的双重控制作用。通过对矿区剪切作用下形成的多种构造类型进行几何学和运动学调查以及剪切作用下含矿石英脉体的野外特征以及室内测试分析,综合研究认为,庞家河金矿区脆-韧性剪切带表现出对金矿体形态控制以及金元素富集(即金成矿)的双重控制作用。具体分述如下:a.脆-韧性剪切带对矿体的控制作用:区内脆-韧性剪切带内地层和岩石变形组构特征表明该区域发生过强烈的构造变形,变形构造类型丰富,例如,石英透镜体、石英脉剪切揉皱变形、角砾定向排列、层间劈理以及“X”共轭剪节理等。宏微观剪切特征均十分显着,一般发育左行压扭性透镜体和右行张扭性裂隙,脆-韧性变形转换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张扭性、张性裂隙往往是金矿体重要的产出部位,表现出次级脆-韧性剪切带对矿体的控制作用,例如,矿体在走向上常表现为尖灭再现,分枝复合以及膨大收缩的特征,在空间上表现为大透镜状、带状和网脉状等特征均是脆-韧性剪切带对区内矿体控制作用的重要体现;b.脆-韧性剪切带对金元素富集(即金成矿)的控制作用:庞家河矿区脆-韧性剪切带对金成矿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剪切带对成矿流体的控制作用,区内构造环境由碰撞挤压向伸展剪切的过程中,先后又经历了3个变形阶段,分别为韧性剪切阶段、韧-脆性剪切转换阶段以及脆性叠加阶段,此3个变形阶段成矿流体随脆-韧性剪切带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4)庞家河金矿区深部及外围仍有巨大的找矿潜力。通过收集对比邻区马蹄沟金矿资料发现,两个矿区均位于唐藏-商丹混杂岩带内,且矿床均受脆-韧性剪切破碎带控制,通过分析资料发现,马蹄沟金矿体在空间上往往呈缓倾,倾向一般为160~200°,倾角20~45°。而庞家河金矿体在空间上往往相对陡倾,矿体产状为160~175°∠55~70°,其矿体在空间上整体分布特征为“上陡下缓”,即越靠近地表矿体倾角越陡,而越往深部矿体倾角越缓,例如,在矿区1065中段矿体倾角一般在70~75°,而980中段矿体倾角为50~55°。据此对比认为,庞家河矿区探明的矿体均以相对较高的角度产出,而深部缓倾度的矿体尚未被勘查发现,故该研究区仍有十分巨大的勘查潜力。庞家河金矿在纵深方向上呈“上陡下缓”以及向南侧列的分布趋势,在走向上呈近EW向展布。因此,下一步找矿方向应在已发现的含矿脆-韧性剪切带深部向南进一步深化研究,在走向上应继续往EW方向上追踪调查,并适当开展工程手段进行验证。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3](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戴塔根,潘君庆,张德贤[4](2019)在《中国有色金属矿产勘查70年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产资源是国民建设的基础,而有色金属在矿产资源中占着重要的地位。自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有色金属矿产勘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本文就以往我国有色金属矿产勘查进展予以回顾,主要总结过去70年有色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主要成果、基于我国地质科学家提出的成矿与勘查理论应用进展、我国及世界上主要的地质勘查技术方法进展等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
韩见[5](2019)在《全球金矿投资分析》文中提出金是抗风险能力最强的矿种之一,具有其他矿种难以比拟的投资价值,是有色勘查领域的第一大矿种,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各大矿业公司投资的重点,在过去的任何时候都是矿产勘查界的“宠儿”。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的黄金生产国和消费国,但产量远低于消费量,国内的金矿已经呈现出明显的过度开采;近两年来,我国黄金产量已经开始出现下滑趋势,但我国黄金的实际消费量还在持续增加。当前,国内的金矿开发格局已基本确定,随着环保压力的增大国内金矿投资机遇更加有限,我国矿业公司可以借鉴国外顶尖矿业公司经验,寻求在海外合作开发金矿资源的机会。本次研究以金矿投资为主线,全面的分析了全球金资源的分布、全球金矿勘查与开发态势、黄金供需以及市场形势,同时在重点投资国家资源、基础设施、政治、政策、矿业活跃度等研究的基础上,将重点投资国家分为成熟区与不成熟区,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两套金矿投资选区的指标体系分别评价,并首次在指标体系中设立“一票否决权”,用于提高投资评价的准确性。本文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从2017年开始全球有色矿产勘查形势已经开始回暖,但国内仍然持续下滑;我国矿业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在海外寻求合作,应着重考虑加拿大、澳大利以及非洲等热门区域。(2)相对于其他矿种,黄金的价格较为稳定,是最保值的投资产品之一;全球黄金产量已经达到顶峰,但未来全球黄金的需求还将保持稳定;随着新发现的金资源越来越少,未来全球黄金的供应将面临巨大挑战。(3)国内金矿开发格局现已基本确定,投资机遇不多,建议我国矿业公司将视野放到全球,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智利和秘鲁等金矿投资较为成熟的区域可着重考虑参股在产项目或参股矿业公司;在哥伦比亚、加纳、保加利亚、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和巴西等金矿投资不成熟的区域可着重考虑收购早期勘查项目,参与矿产勘查与矿业开发整个过程。
聂利青[6](2019)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钨的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钨是一种战略金属,被誉为“工业食盐”,是重要的难熔稀有金属之一。我国是全球钨储量最大的国家,占全球储量的52%(美国地质调查局2018年数据)。同时,我国也是全球钨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关于钨矿床,特别是矽卡岩型钨矿床,前人已开展广泛的研究如含矿岩体、成矿条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于钨矿床与其他金属元素组成的多元素矿床(如钨、铜、铁矿床)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勘探新发现越来越多的钨矿床呈现与铜金、铁伴生的现象或是铜金、铁矿床发育钨矿化。钨被认为是典型的壳源元素,而铜铁等元素通常为幔源,它们出现在相同的矿床,是什么样的过程和条件等造成的,已成为热液矿床成因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因此,选择既有钨矿床又有铜铁矿床的地区开展详细对比研究对探讨解决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正是开展钨矿床和铜、铁矿床的成矿岩体专属性和成矿条件异同性研究的理想场所。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铜铁金多金属矿床聚集区,是“层控矽卡岩矿床”和“斑岩-矽卡岩复合成矿理论”的发祥地,是长期研究的热点地区。相比于成矿带内铜金、铁矿床的研究程度,成矿带中钨矿床的成矿作用研究明显薄弱,近年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新发现的钨矿床(化)为该成矿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达到大型规模的钨矿床有:东顾山矿床、阮家湾矿床、桂林郑矿床、高家塝矿床,另外,在铜山口大型铜金矿床和龙桥大型铁矿床中也发育钨矿化。为了理清成矿带内钨矿床的成岩成矿时代、成矿岩体类型及源区、钨成矿系统及其与成矿带内的铜铁金成矿系统深部过程的异同,本文选取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上述四个钨矿床作为代表,结合成矿带内的含钨矿床如铜山口矿床,基于前人研究成果,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分析测试,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钨成矿作用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获得的主要认识和进展如下:东顾山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近年新发现的钨矿床,也是本次工作重点研究对象,本文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开展了详细工作,内容如下:东顾山矿床是北亚带内目前探明的大型矽卡岩型钨矿床,赋矿地层为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成矿岩体为黑云母花岗岩,矿体形态主要呈似层状、平缓透镜状,矿体赋存在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该矿床成矿流体为中高温度、中低盐度,成矿流体在成矿期(氧化物阶段)已发生岩浆水与大气水的混合,在石英硫化物阶段大气降水比例约为40%,流体混合比例更显着。黄铁矿等硫化物的δ34S值为4.39‰~6.00‰,高于幔源硫,略低于赋矿地层硫值,表明东顾山钨矿床硫源为地层硫和岩浆硫混合。由大理岩到岩体依次发育脉状、浸染状和块状的石榴子石,且颜色逐渐加深。Grt-1(脉状):Gro7i-80Adr17-27Pyr1-3;核部和边部均富集重稀土,有微弱的铕负异常;Grt-2(浸染状):Adr35-83Gro15-60Pyr2-6,核部和边部均富集轻稀土,有微弱的铕正异常;Grt-3(块状):Adr97-1o0Gro0-1Pyr0-2,核部和边部显着富集轻稀土,有明显的铕正异常。东顾山矿床的石榴子石从Grt-1到Grt-2再到Grt-3经历了从扩散交代作用到平流交代作用的转变,成矿流体由中性演化至中酸性,氧逸度逐渐升高并达到峰值。东顾山矿床中白钨矿铕异常δEu和Mo6+含量演化特征均指示成矿流体氧逸度逐渐减弱。白钨矿富集HFSE且Nb/La值>1,指示成矿流体富集F挥发分。白钨矿的εNd(t)范围为-17.7~-16.4,87Sr/86Sr值为0.70957~0.71113,指示东顾山矿床的成矿物质来自地壳(董岭式基底)。该矿床黄铁矿划分为两个大类:Py1采于钨矿体(深部),Py2采于铅锌矿体(浅部),又根据酸蚀后的岩相学特征将这两类黄铁矿分为两个亚类(即Py1a/1b和Py2a/2b),Py1a具有高Co元素含量同时亏损其余微量元素的特征,而Py1b相对富集Ni、Cu、Pb、Bi、Zn和As元素。Py2a亏损Co元素和Ni元素,但是富集As元素,Py2b除了更加富集As元素外,Pb、Bi、Cu、Zn、Au和Ag也呈现富集特征。同一类黄铁矿中(Py1或Py2)差别小,但是这两类黄铁矿的铅同位素范围大(208Pb/204Pb值范围为36.587~38.248),显示扬子上地壳(董岭式基底)为钨矿化提供了物质来源。东顾山矿床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邻区鸡头山矿床、大湖塘矿床中的白钨矿同位素范围差别大,分别落入对应区域的基底同位素范围,指示区域钨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除了江南式基底(双桥山群)外,董岭式基底可以为钨矿床提供成矿物质,因此南钨北移的界限可以越过长江深断裂。东顾山矿床成岩成矿时代分别为99.9±1.7~99.7±1.5 Ma和97.22±0.70 Ma,指示成矿带在130Ma的大规模成矿作用以后,在100 Ma发生了一次新的成矿事件。该矿床的成矿时代明显晚于前人提出的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铁金矿床成矿时代,据此,将成矿带的燕山期成矿时代范围重新确定在145~97 Ma之间。并进一步划分了三阶段钨成矿作用:146~143 Ma、127 Ma和97 Ma,在成矿带的铜主成矿期(140Ma)之前和铁成矿期(130Ma)之后均有钨成矿事件发生。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与钨矿床有关的岩体均具有右倾的稀土配分模式,早、晚阶段成矿岩体有微弱的铕负异常(平均值为0.88和0.78),中阶段成矿岩体有明显的铕负异常(平均值为0.18)。且均富集Rb、Th、U等LILE,亏损Nb、Zr、Ti等HFSE,弱亏损Sr、P、Eu、Ti,具有高的K/Rb和Zr/Hf 比值以及低的Sr/Y比值,表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与钨矿床有关的岩浆分异演化程度低,岩浆氧逸度高,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到钦杭成矿带再到南岭成矿带,岩浆的分异演化程度逐渐加强,岩浆氧逸度逐渐降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钨矿床成矿岩体的εNd(t)、(87Sr/86Sr)i变化范围很大、数据点离散,尤其是早晚两阶段岩体与中阶段岩体(87Sr/86Sr)i差别极大,显示了岩浆来源的差异性,即中阶段岩体(即桂林郑岩体,位于南亚带)有更多的扬子上地壳(江南式基底)物质加入。相比于早阶段成矿岩体(即阮家湾岩体和高家塝岩体,分别位于中亚带和南亚带),晚阶段岩体(即东顾山岩体,位于北亚带)具有较低的(87Sr/86Sr)i和较低的εNd(t)和更负的锆石εHf(t)值则可能指示晚阶段成矿岩浆有更多的地壳物质(董岭式基底)加入。通过对鄂东南矿集区成铜岩体、成铁岩体和成钨岩体的锆石微量元素研究发现不同岩体成矿专属性不同,其中,阮家湾钨矿床的成矿岩体锆石富钨元素(平均值为1.14ppm);铜山口铜矿床和铜绿山铜铁矿床的成矿岩体锆石富铜元素(平均值分别为0.80和1.23ppm)。铜山口铜矿床和铜绿山铜铁矿床的成矿岩体氧逸度最高(锆石Ce4+/Ce3+平均值分别为207.5和263.6),金山店铁矿床次之(锆石Ce4+/Ce3+平均值为189.0),阮家湾钨矿床的成矿岩体氧逸度最低(锆石Ce4+/Ce3+平均值为71.7)。在矿集区尺度,鄂东南矿集区横跨南北两个基底,其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作用具有钨-铜-铁过渡的特点。岩浆的地幔与地壳加入的比例和类型不仅对氧逸度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而且决定了岩浆的含矿性,岩浆源区的差异很可能是导致鄂东南矿集区不同岩体含矿性差异的根本原因。东顾山钨矿床、阮家湾钨矿床、高家塝钨矿床、桂林郑钨矿床和铜山口铜金矿床中白钨矿的稀土配分模型呈现不同程度的轻稀土富集和铕负异常特征,均富集HFSE,Nb/La值约为1.217~52.455,指示这四个钨矿床的成矿流体富集F挥发分;铜山口铜金矿床成矿流体富C1挥发分,即成矿带内形成钨矿床的流体富集F挥发分,形成铜矿床的流体富集C1挥发分。矽卡岩型矿床中白钨矿的铕异常δEu通常<1,且富集LREE和Mo元素;石英脉型钨矿床中白钨矿铕异常δEu变化范围大(>10或<1),且亏损LREE和Mo元素;斑岩型矿床中的白钨矿铕异常δEu变化范围大,且中等富集LREE和Mo元素,故白钨矿的(La/Lu)N和Mo/δEu图解可以作为判断热液矿床类型(矽卡岩型、斑岩型和石英脉型)的参考指标。由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受到华北和大别山的强烈“阻挡”,很可能发生了“陆内俯冲”,上下地壳发生脱耦,岩石圈叠置增厚。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董岭式和江南式基底富含钨等组分,是形成原始含矿岩浆的物质基础。随着岩浆的结晶分异,钨等成矿元素聚集在岩浆房的顶部,并上升侵位在古生代白云岩、灰岩沉积地层中,含矿热液与碳酸盐岩反应形成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矽卡岩型钨矿床。在此研究基础上,建立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钨矿床成矿模式,“南钨北扩”将成为目前及以后钨矿勘查和钨工业布局的新方向。
陆振裕,尹灵强,吴礼浩,陈彬[7](2019)在《江西南城蔡田金矿成矿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以江西南城蔡田金矿普查为契机,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已知向未知"的原则寻找金矿,综合采用物化探、槽探(坑探)、钻探等方法,采集、分析样品,研究金矿的成矿规律。通过物化探手段,圈定F1’、F2’和F3’共3条断裂构造带,JD1~JD5共5条激电异常带,Ⅰ~Ⅶ共7个异常区域;通过槽探(坑探)、钻探等方法验证,圈出V1~V6共6条金矿(化)带;进一步研究金矿赋存规律,发现蔡田金矿符合浅成低温热液型特征。
王国龙[8](2018)在《江西大坪金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文中认为大坪金矿是近年在江西东部灵山铌钽矿聚集区,通过研究毗邻的金山金矿田成矿地质特征,采用地物化遥等综合手段方法,目前发现的唯一金矿床。通过研究毗邻的金山金矿田成矿特征,对比大坪金矿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蚀变及金矿化特征,对大坪金矿床地质特征进行总结研究,认为该矿床产于近EW向区域动力变质带内,矿体定位于次级断裂构造和密集裂隙带发育的变质安山岩和碎裂蚀变安山岩中,蚀变类型有硅化、长石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矿床类型属蚀变岩型金矿。沿区域动力变质带走向东西两端和深部有较大的找矿前景。
张宇婷[9](2018)在《青海东昆仑中段五龙沟矿集区金矿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提出东昆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中央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造就了该区丰富的矿产资源,金、盐类及铜多金属矿产资源丰富,而五龙沟金矿集区位于东昆仑造山带的中段,目前区内已经发现了红旗沟-深水潭金矿床(大型)、百吨沟金矿床(中型)、鑫拓哈西哇金矿床(中小型),具有较大的金成矿潜力。本论文在充分收集和整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从五龙沟金矿集区典型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入手,结合研究区的地球动力学演化,以岩浆岩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流体包裹体为研究手段(方法),分析了红旗沟-深水潭、百吨沟及鑫拓哈西哇金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性质、来源与演化,成岩成矿时代,厘定了矿床成因类型,并构建实际的成矿找矿模式。取得主要成果如下:对红旗沟-深水潭金矿床(大型)、百吨沟金矿床(中型)、鑫拓哈西哇金矿床(中小型)地质特征研究表明:1)红旗沟-深水潭金矿床矿体赋矿围岩主要以金水口群片麻岩和包括基性脉岩群在内的印支期岩浆岩为主。矿体受北西向断裂的控制,矿区内中基性岩脉发育,常与矿体空间相伴。矿体走向北西西,倾角较陡,多在50°80°之间。矿石类型主要为蚀变岩型,围岩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岩化、高岭土化等。热液成矿期包括金-毒砂-黄铁矿-石英阶段,金-黄铁矿-石英阶段和碳酸盐化阶段;2)百吨沟金矿床矿体产于石英闪长岩和变粒岩构造破碎带中,受北西向断裂带的控制。矿体倾角一般在60°左右。矿石类型主要为蚀变岩型,围岩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岩化、高岭土化等。热液成矿期包括金-毒砂-黄铁矿-石英阶段,金-黄铁矿-石英阶段,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化阶段;3)鑫拓-哈西哇金矿床矿体产于花岗闪长岩体的构造破碎带中,受北西向断裂带的控制。矿体走向倾角一般在60°-70°左右。围岩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岩化、高岭土化等。热液成矿期包括金-黄铁矿-毒砂阶段,多金属硫化物-金阶段和碳酸盐化阶段。东昆仑地区的基性脉岩群与金矿化具有密切的空间相关性,往往与矿体平行排列,或者成为矿体围岩。经过锆石U-Pb定年测得其时间为244263Ma,其中水闸东沟富闪基性岩脉形成时代为248Ma,黑石沟辉绿岩脉时代为244Ma,小干沟辉绿岩脉形成时代为263Ma,稍早于矿体形成时代,三者源区都被俯冲流体所交代。洋壳的俯冲脱水作用为金矿化作用提供了充足的幔源流体。除早印支期基性脉岩群外,矿体围岩还包括一系列中酸性岩浆岩,其中百吨沟石英闪长岩形成时代为242Ma,其形成与古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的壳幔混合作用有关。黄龙沟闪长玢岩与矿体时代最为接近,其形成于218Ma,为拆沉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由此认为矿床形成于晚印支期与岩石圈拆沉有关及随后的软流圈上涌有关的后碰撞伸展环境中。红旗沟-深水潭金矿主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260320℃之间,盐度集中于4.008.00 wt.%NaCl,流体压力集中于75130 MPa,对应深度7.049.50 km;百吨沟主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230-300℃之间,盐度集中于4.008.00wt.%NaCl,成矿压力70120MPa,对应成矿深度为6.779.10 km。鑫拓-哈西哇金矿均一温度集中于220-280°之间,盐度集中于3-6%之间,成矿压力约为65100 MPa,对应成矿深度为6.508.25km;矿集区从北向南均一温度和盐度有降低的趋势,成矿深度由深到浅渐变过渡。成矿流体为H2O-NaCl-CO2体系,成矿热液以中温为主要特点,流体不混溶是金的主要沉淀机制,成矿流体的主要驱动力为晚印支期的深部岩浆-构造-热事件。红旗沟-深水潭成矿主阶段石英δ18O值介于10.1‰14.4‰,对应成矿主阶段流体δ18O介于6.3‰10.6‰,δD介于-74.6-105.7,具有幔源初生水的特征。206Pb/204Pb介于18.2518.62,207Pb/204Pb介于15.5815.95,208Pb/204Pb介于38.1838.60,为造山带铅与幔源铅的混合物。其δ34SV-CDT大多介于08‰,在2‰5‰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峰值,具有正态分布的特点,平均值为3.5‰,来源推测为基性岩浆岩。鑫拓-哈西哇金矿成矿主阶段石英的δ18O值介于15.6‰19.6‰,对应成矿主阶段石英流体的δ18O介于6.3‰10.5‰,δD介于-85.3-101.9,为演化的幔源初生水。鑫拓-哈西哇矿区的206Pb/204Pb介于18.25-18.62,207Pb/204Pb介于15.5815.95,208Pb/204Pb介于38.1838.60,为造山带铅与幔源铅的混合物,其矿区δ34SV-CDT大多介于4‰12‰之间,在6‰8‰出现了明显的峰值,具有正态分布特点,来源推测为酸性岩浆岩。矿床的同位素研究表明了深部地质作用对金矿化的制约作用。矿化富集规律:五龙沟矿集区主要控矿断裂XI矿化带具有右旋正断裂的特征,水平方向上矿体在产状偏南处富集变厚,垂直方向上在产状变陡处富集变厚。鑫拓-哈西哇矿区和百吨沟矿区主矿体全部向北侧伏,指示成矿热液来自北侧深部。五龙沟矿集区存在一以大量基性脉岩群活动为标志的矿化中心,从矿心向南北两侧矿化元素由金逐渐过渡为金银铅锌多金属矿化。综上,区域存在金的上地幔源区,具体模式如下:在晚华力西期—印支期古特提斯洋的俯冲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区域性大断裂、大型剪切带及次一级的褶皱和断裂控矿构造,与此同时洋壳脱水交代上覆地幔楔导致部分熔融并沿着这些构造侵入形成矿集区基性脉岩群。在中三叠世古特提斯洋闭合后,这些地幔楔中的流体在随后的后碰撞伸展过程中从地幔中分离出来,随之将地幔中的深源金迁移至浅部成矿。在向上运移的过程中与幔源水及大气降水来源流体汇合,在流体运移过程当中,不断萃取围岩、侵入岩中的成矿物质,当携带大量成矿物质的流体进入有利的构造部位时,由于构造环境变化导致的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发生了流体的不混溶作用最终促使金物质的沉淀,从而形成金矿床。
蒙智宇[10](2017)在《赣东北红梅岭-长源坞地区金矿找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红梅岭-长源坞研究区位于赣东北塔前-赋春成矿带中部,近年来在该区发现了红梅岭等多个金矿床(点),显示出具有进一步找矿的潜力。本次工作对区内物化探特征、岩浆岩特征、矿床地质特征、构造控矿作用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对找矿前景进行了评估。红梅岭-长源坞研究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拼接的钦杭结合带东段。论文开展了地面磁法、水系沉积物和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工作,圈出了 6个物化探综合异常,其中甲类异常2个,乙类异常4个。物化探综合异常与已知矿床(点)位置较为吻合,可作为指示区内找矿的一个重要依据。区内花岗斑岩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显示,花岗斑岩其属于高硅、过铝质、高分异的S型花岗岩。前人通过锆石测年确定其形成年龄为162.17±0.81 Ma,与整个塔前-赋春成矿带在170~150 Ma发生的成岩-成矿事件一致。论文对红梅岭-长源坞研究区内金矿床(点)的矿床地质特征和构造控矿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金矿成矿主要受韧性剪切作用控制,总结了区内成矿带-矿床-矿体的三级构造控矿模式。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成矿地质条件及控矿构造作用等研究基础上,初步总结了金矿成矿模型,圈定了 6个金多金属矿找矿靶区,包括A类靶区3个,B类靶区1个,C类靶区2个。研究认为该区有较好的金找矿潜力。
二、江西有色地勘局金矿勘查及金矿床研究回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有色地勘局金矿勘查及金矿床研究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地方政府行业管理职能转变研究 ——以黄金行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可能创新之处 |
第2章 政府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
2.1 政府管理概念与内涵 |
2.1.1 政府管理概念 |
2.1.2 政府管理内涵 |
2.2 政府管理职能内容与转变 |
2.2.1 政府管理职能内容 |
2.2.2 政府管理职能转变 |
第3章 江西黄金行业政府管理的现状分析 |
3.1 江西黄金行业管理的内容与特点 |
3.1.1 江西黄金行业现状 |
3.1.2 江西黄金行业管理的内容 |
3.1.3 江西黄金行业管理的特点 |
3.2 江西地方政府黄金行业管理职能分析 |
3.2.1 推进黄金地质勘查 |
3.2.2 组织协调全省黄金生产 |
3.2.3 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
3.2.4 推进黄金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做好黄金行业产业转型升级 |
3.2.5 做好重大项目建设协调服务工作 |
3.2.6 积极做好金山矿田资源整合协调工作 |
3.3 江西地方政府黄金行业管理职能转变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3.3.1 管理机构碎片化 |
3.3.2 管理职能边缘化 |
3.3.3 行政权力立法滞后 |
3.3.4 行业性社会团体缺位 |
3.4 其他省份黄金行业管理现状 |
第4章 德兴市黄金行业管理案例分析 |
4.1 德兴市黄金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
4.2 德兴市黄金行业政府管理做法 |
4.2.1 德兴市黄金行业管理机构职能 |
4.2.2 德兴市黄金行业管理的特点 |
4.2.3 德兴市黄金行业管理的经验 |
4.3 德兴市黄金行业政府管理的绩效分析 |
第5章 加快江西黄金行业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的政策建议 |
5.1 重新定位政府管理角色 |
5.2 转变政府行业管理职能 |
5.3 精简合并行业管理机构 |
5.4 依法制定行政权力清单 |
5.5 发展行业性社会团体组织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秦岭凤县庞家河金矿脆—韧性剪切带特征与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区概况 |
1.2.1 研究区位置及交通 |
1.2.2 自然地理及经济状况 |
1.3 研究区工作程度和研究现状 |
1.3.1 以往地质矿产工作和研究现状 |
1.3.2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研究现状 |
1.3.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目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野外调研及实物工作量 |
1.6 取得成果和研究新进展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变质作用 |
第三章 矿区地质和矿床地质特征 |
3.1 庞家河矿区地质特征 |
3.1.1 矿区地层 |
3.1.2 矿区构造 |
3.1.3 矿区岩浆岩 |
3.1.4 矿区变质作用 |
3.2 庞家河金矿区矿床地质特征 |
3.2.1 庞家河金矿区矿体地质特征 |
3.2.2 矿石特征 |
3.2.3 围岩蚀变特征 |
3.2.4 矿体产出与蚀变关系 |
第四章 庞家河矿区地球化学及流体特征 |
4.1 庞家河矿区含矿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特征 |
4.1.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
4.1.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4.1.3 流体包裹体显微热力学特征 |
4.1.4 庞家河含矿石英脉流体包裹体形成压力及深度估算 |
4.2 庞家河矿区硫、氧同位素特征 |
4.2.1 氧同位素特征 |
4.2.2 硫同位素特征 |
4.3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
4.3.1 庞家河金矿区岩脉基本特征 |
4.3.2 岩石主量成分特征 |
4.3.3 岩石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特征 |
第五章 控矿脆-韧性剪切带特征 |
5.1 控矿脆-韧性剪切带基本特征 |
5.1.1 脆-韧性剪切带地质剖面特征 |
5.1.2 脆-韧性剪切带纵向展布特征 |
5.2 脆-韧性剪切带次级构造特征 |
5.2.1 脆-韧性剪切带宏观构造特征 |
5.2.2 脆-韧性剪切带显微构造特征 |
5.3 研究区金矿成矿规律 |
5.3.1 矿区构造期次划分及特征对比 |
5.3.2 区域脆-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关系 |
5.3.3 矿区脆-韧性剪切作用与金成矿关系 |
5.4 庞家河金矿找矿预测模型 |
5.4.1 矿床成因模式 |
5.4.2 找矿预测模型 |
第六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
6.1 研究进展及结论 |
6.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
2.3 21世纪初至今 |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
3.1 岩浆矿床 |
3.2 斑岩型矿床 |
3.3 矽卡岩型矿床 |
3.4 玢岩型铁矿床 |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
3.8 造山型金矿床 |
3.9 卡林型金矿床 |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
3.1 1 沉积矿床 |
3.1 2 铀矿床 |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
3.16超大型矿床 |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
4.2 若干成矿理论 |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
5.1 元素地球化学 |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
5.4 成矿年代学 |
5.5 矿田构造 |
5.6 成矿实验 |
6 找矿重大发现 |
7 结束语 |
(5)全球金矿投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 |
1.4 创新之处 |
2 全球金资源分布 |
2.1 全球金矿成矿类型 |
2.2 全球金矿时空分布 |
2.3 重点国家资源状况 |
3 全球金矿勘查与开发态势 |
3.1 全球矿产勘查态势 |
3.2 我国地质矿产勘查态势 |
3.3 全球金矿勘查态势 |
3.4 全球金矿生产趋势 |
3.4.1 全球金矿产量变化 |
3.4.2 全球金矿生产成本 |
3.4.3 国外重点金矿公司分析 |
3.4.4 全球金矿并购变化趋势 |
4 全球黄金供需格局与市场形势 |
4.1 全球黄金市场形势 |
4.2 全球黄金供应情况 |
4.3 全球黄金需求情况 |
4.3.1 金饰需求 |
4.3.2 投资需求 |
4.3.3 中央银行需求 |
4.3.4 科技领域需求 |
4.4 我国黄金供需情况 |
5 重点国家投资指标分析 |
5.1 国家资源状况 |
5.2 国家基础设施完善程度 |
5.3 国家政策支持性 |
5.4 国家政治的稳定性 |
5.5 国家矿业投资的活跃程度 |
5.6 我国在该国有无成功投资案例 |
6 全球金矿投资选区及区域评级 |
6.1 层次分析法在全球金矿投资评价中的运用 |
6.1.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6.1.2 全球金矿投资指标权重 |
6.2 重点投资区域评价结果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钨的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现状 |
1.2 存在问题 |
1.3 选题依据及来源 |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5 论文实物工作量 |
1.6 研究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范围 |
2.2 地质演化简史 |
2.3 地层 |
2.4 构造 |
2.5 岩浆岩 |
2.6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钨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3.1 东顾山矿床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1.4 矿化特征 |
3.1.5 围岩蚀变 |
3.1.6 成矿期次 |
3.1.7 流体包裹体 |
3.1.8 脉石矿物主微量元素 |
3.1.9 矿物H、O、S、Pb同位素 |
3.1.10 流体性质与来源 |
3.2 阮家湾矿床 |
3.3 桂林郑矿床 |
3.4 高家塝矿床 |
3.5 其他含白钨矿矿床 |
3.6 小结 |
第四章 钨矿床成岩成矿时代 |
4.1 成岩年龄 |
4.2 成矿年龄 |
4.3 钨成矿时代划分 |
4.4 小结 |
第五章 钨矿床成矿岩体地球化学 |
5.1 钨矿床成矿岩体 |
5.2 岩浆锆石 |
5.3 与钦杭和南岭成矿带对比 |
5.4 岩浆成矿专属性 |
5.5 小结 |
第六章 白钨矿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
6.1 样品采样 |
6.2 白钨矿矿物学特征 |
6.3 白钨矿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
6.4 成矿流体特征 |
6.5 成矿物质来源 |
6.6 找矿指示矿物(RIM/discriminator) |
6.7 小结 |
第七章 钨矿床成矿模式和成矿规律 |
7.1 钨矿床成矿规律 |
7.1.1 三阶段钨矿床作用 |
7.1.2 空间分布规律 |
7.1.3 基底控矿 |
7.1.4 南钨北扩 |
7.1.5 成矿岩体专属性 |
7.1.6 陆内俯冲成矿 |
7.2 钨矿床成矿模式 |
第八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
8.1 结论 |
8.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附录 (测试方法) |
(7)江西南城蔡田金矿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区概况 |
2 实物工作及主要成果 |
2.1 物探工作 |
2.2 化探工作 |
2.3 槽探、钻孔工作 |
3 成矿规律研究 |
4 主要结论及不足之处 |
(8)江西大坪金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特征 |
1.1 区域地层 |
1.2 区域构造 |
1.3 区域岩浆活动 |
1.4 区域矿产 |
2 矿区地质特征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断裂构造 |
2.3 岩浆岩 |
2.4 变质作用 |
2.5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
3 成矿地质特征 |
3.1 矿体特征 |
3.2 矿石质量 |
3.3 矿石类型 |
3.4 矿体围岩和夹石 |
3.5 围岩蚀变 |
4 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 |
4.1 控矿因素 |
4.2 成矿阶段 |
4.3 矿床类型 |
4.4 找矿标志 |
4.5 找矿方向 |
(9)青海东昆仑中段五龙沟矿集区金矿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论文选题及意义 |
0.1.1 项目依托及选题来源 |
0.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0.2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
0.3 研究区以往研究程度及存在问题 |
0.3.1 区域地质和矿产研究工作 |
0.3.2 以往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0.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0.4.1 研究思路 |
0.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0.5 主要工作量 |
0.6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
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
1.1.1 大地构造位置 |
1.1.2 构造分区及特征 |
1.2 区域地层 |
1.2.1 前寒武纪地层 |
1.2.2 早古生代地层 |
1.2.3 晚古生代地层 |
1.2.4 中生代地层 |
1.2.5 新生代地层 |
1.3 区域构造 |
1.3.1 昆北断裂 |
1.3.2 昆中断裂 |
1.3.3 昆南断裂 |
1.3.4 阿尼玛卿南缘断裂 |
1.3.5 甘德-玛多断裂 |
1.3.6 青新交界隐伏构造带 |
1.3.7 哇洪山-温泉断裂 |
1.4 区域岩浆岩 |
1.4.1 火山岩 |
1.4.2 侵入岩 |
第2章 地球动力学演化 |
2.1 前加里东期构造演化 |
2.1.1 太古宙古陆核形成 |
2.1.2 元古代大洋玄武岩高原形成 |
2.2 加里东期构造演化-大洋玄武岩高原与昆中花岗岩隆起带的拼合 |
2.3 海西-印支印支期构造演化 |
2.4 中新生代东昆仑东西构造分化 |
第3章 典型金矿床研究 |
3.1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
3.1.1 红旗沟-深水潭金矿床 |
3.1.2 百吨沟金矿床 |
3.1.3 鑫拓-哈西哇金矿床地质特征 |
3.2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3.2.1 红旗沟-深水潭矿区测试结果 |
3.2.2 百吨沟金矿床测试结果 |
3.2.3 鑫拓哈西哇金矿区测试结果 |
3.2.4 压力深度 |
3.2.5 流体演化 |
3.2.6 流体不混溶及原因 |
3.2.7 金沉淀机制 |
3.3 矿床成因 |
3.3.1 成矿流体来源 |
3.3.2 成矿物质来源 |
3.3.3 造山型金矿概念及特点 |
3.3.4 典型金矿成因信息 |
3.3.5 五龙沟矿集区金矿床成因类型探讨 |
第4章 矿集区基性脉岩群与矿体围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 |
4.1 水闸东沟富闪基性脉岩 |
4.1.1 岩体与矿化关系及样品描述 |
4.1.2 锆石U-Pb年龄 |
4.1.3 地球化学特征 |
4.1.4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
4.1.5 蚀变和地壳混染影响 |
4.1.6 源区特征 |
4.2 黑石沟辉绿岩脉岩 |
4.2.1 岩体与矿化关系及样品描述 |
4.2.2 锆石U-Pb年龄 |
4.2.3 地球化学特征 |
4.2.4 蚀变和地壳混染影响 |
4.2.5 源区讨论 |
4.3 小干沟辉绿岩脉 |
4.3.1 岩体与矿化关系及样品描述 |
4.3.2 锆石U-Pb年龄 |
4.3.3 地球化学特征 |
4.3.4 蚀变和地壳混染影响 |
4.3.5 源区特征 |
4.4 黄龙沟闪长玢岩 |
4.4.1 岩体与矿化关系及样品描述 |
4.4.2 锆石U-Pb年龄 |
4.4.3 地球化学特征 |
4.4.4 黄龙沟闪长玢岩Hf同位素特征 |
4.4.5 成因岩石学 |
4.5 百吨沟石英闪长岩 |
4.5.1 岩体与矿化关系及样品描述 |
4.5.2 锆石U-Pb年龄 |
4.5.3 地球化学特征 |
4.5.4 百吨沟石英闪长岩Sr-Nd-Hf同位素特征 |
4.5.5 岩石源区及成因 |
4.6 成岩成矿时代研究 |
4.6.1 区域岩浆活动阶段 |
4.6.2 赋矿剪切带活动时代 |
4.6.3 成矿时代 |
4.7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伸展背景下的深部壳幔相互作用 |
4.8 基性脉岩群与金矿化内在成因联系 |
第5章 五龙沟金矿集区深部成矿作用 |
5.1 上地幔金源区概念 |
5.2 金的上地幔源区的形成过程 |
5.3 东昆仑地区金的上地幔源区 |
5.4 岩石圈地幔印支晚期再活化作用 |
5.5 东昆仑地区幔源流体活动与幔源金向地壳活化运移成矿 |
5.6 五龙沟矿集区深部地质作用对矿化作用的控制 |
5.7 五龙沟地区造山型金矿成矿模式 |
第6章 矿化富集规律及找矿模式 |
6.1 断裂构造控矿规律 |
6.2 矿体侧伏规律 |
6.3 元素分带性 |
6.4 东昆仑地区金矿化找矿标志 |
6.5 找矿模式 |
第7章 结论 |
图版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赣东北红梅岭-长源坞地区金矿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选题依据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工作量统计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区域构造演化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三章 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特征研究 |
3.1 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方法 |
3.2 区域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特征概况 |
3.3 研究区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特征 |
3.4 研究区物化探综合异常圈定 |
第四章 岩浆岩的年代学、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
4.1 岩浆岩的形成时代 |
4.2 岩浆岩的岩石学及岩相学特征 |
4.3 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4.4 岩浆岩的成因类型 |
4.5 岩浆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
4.6 岩浆岩的成矿作用 |
第五章 矿化地质特征 |
5.1 研究区矿产概况 |
5.2 红梅岭-凤凰岭金矿区矿化地质特征 |
5.3 矿石中成矿物质来源的研究 |
第六章 构造控矿作用研究 |
6.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6.2 研究区主要控矿构造特征 |
6.3 脆-韧性剪切带的控矿作用 |
6.4 韧性剪切作用的成矿年龄讨论 |
6.5 脆性断裂的叠加改造作用 |
6.6 构造控矿模式 |
第七章 矿床模型和找矿预测 |
7.1 矿床模型 |
7.2 找矿预测 |
第八章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四、江西有色地勘局金矿勘查及金矿床研究回顾(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地方政府行业管理职能转变研究 ——以黄金行业为例[D]. 戴子俊. 南昌大学, 2020(01)
- [2]秦岭凤县庞家河金矿脆—韧性剪切带特征与找矿预测[D]. 李鹏贝. 长安大学, 2020(06)
-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4]中国有色金属矿产勘查70年进展[J]. 戴塔根,潘君庆,张德贤.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9(09)
- [5]全球金矿投资分析[D]. 韩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6]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钨的成矿作用研究[D]. 聂利青. 合肥工业大学, 2019
- [7]江西南城蔡田金矿成矿规律研究[J]. 陆振裕,尹灵强,吴礼浩,陈彬. 矿产勘查, 2019(02)
- [8]江西大坪金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J]. 王国龙. 矿产与地质, 2018(06)
- [9]青海东昆仑中段五龙沟矿集区金矿成矿作用研究[D]. 张宇婷. 吉林大学, 2018(04)
- [10]赣东北红梅岭-长源坞地区金矿找矿预测[D]. 蒙智宇. 南京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