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蕨类植物区系分选研究

井冈山蕨类植物区系分选研究

一、井冈山蕨类植物区系排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国良,曾晓辉[1](2021)在《江西九连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资源调查和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九连山保护区蕨类植物的补充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43科93属265种(含种下等级),物种组成较丰富,其丰富度指数在江西省的8个森林生态型自然保护区中排第2位;(2)该区蕨类植物中优势科、属明显,优势科为鳞毛蕨科、水龙骨科、蹄盖蕨科、金星蕨科;优势属为鳞毛蕨属、凤尾蕨属、卷柏属、铁角蕨属;(3)在科、属级别的分布区类型中,热带性质成分占绝对优势,分别占总科数和总属数的55.81%和69.89%,在种的地理成分上,以东亚成分占主导地位(占47.9%),热带性质次之(占34.9%);(4)该区的R/T值显示该区蕨类植物区系处于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过渡区;聚类分析显示,与江西马头山自然保护区、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的关系最密切,在中国蕨类植物地理分区中属于华东区。

徐国良,曾晓辉[2](2021)在《九连山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对九连山保护区苔藓植物现有资料的统计分析和补充调查。结果表明:(1)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共有苔藓植物66科137属289种(含种下等级);(2)九连山苔藓植物物种组成丰富,其丰富度指数在江西省的5个保护区中排第2;(3)九连山苔藓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多样,共有13种类型,以东亚成分(占36.01%)和热带性质成分(占34.87%)为主,其区系成分表现为由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的过渡类型;(4)聚类分析显示九连山苔藓区系成分和江西马头山、广西九万山苔藓区系成分的相似性最高。

何绍烽[3](2020)在《永丰水浆省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及其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永丰水浆省级自然保护区处于永丰县,地理位置115°41′30″E-115°44′40″E,26°54′35″N-26°54′50″N。它是雩山山脉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植被类型多样,森林群落结构复杂是良好的研究区域。本研究前期是对研究区进行植物本底调查和群落样地调查,后期主要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区内种子植物区系分析选取相似性系数、科属种数量统计与重要保护植物统计等方法;植物群落结构特点和物种多样性分析采用多样性指数、植被分类和重要值等方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物种丰富,区系成分复杂。水浆自然保护区内野生种子植物165科657属1336种,分别占江西野生种子植物科属种的百分比为82.5%、56.64%、30%。其中被子植物有160科652属1330种,裸子植物有5科5属6种。科的分布区类型有9个分布区类型和9个分布区变型,属有14个分布区类型15个分布区变型。2.植物区系有较强的过渡性质。科属分布类型热带成分所占比例分别为63.16%、52.35%,温带成分所占比例分别36.84%、44.8%。科属区系成分中热带性质均占优,属的温带成分相比于科在增加,科的热带成分在降低,体现保护区植物区系热带向温带过渡性质。3.含较多起源古老区系成分。区内含有中生代遗留下的裸子植物南方红豆杉、刺柏等;含有伯乐树属、大血藤属和青钱柳属等单型属;含有发育较为原始的多心皮被子植物科如八角科、木兰科等。4.中国特有成分较多。区内有中国特有属17属,中国特有种522种分别占雩山山脉中国特有属和种的89.47%、60.21%。5.珍稀保护植物多。珍稀保护植物共有37科61属81种,其中分为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35科59属79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有9种隶属于8科;《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有32种隶属于18科;国家级保护植物有10种隶属于8科;省级保护植物有66种隶属于28科。6.与乐安老虎脑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广昌抚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区系相似程度高,其次与武夷山脉的铜钹山、阳际峰和马头山自然保护区的相似性较高,与罗霄山脉的井冈山、九岭山和齐云山自然保护区相似性低,这说明水浆自然保护区区系特点具有武夷山脉植物区系地带性。7.水浆自然保护区植被分为植被型9个、群系55个和群丛65个。8.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层次多样性指数总体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各植被型间多样性指数顺序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基本符合亚热带森林植被演替特点,说明水浆自然保护区植被保护良好,水热资源条件丰富。

陈思艺[4](2019)在《鄂西南木本植物功能性状与多样性研究 ——以恩施自治州为例》文中指出鄂西南地区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由于纬度偏北、海拔偏高及特殊自然地理条件,适应低温环境出现了较多的落叶成份,形成以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的典型植被,分布范围广,保存有大面积的原始天然林和次生林,野生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复杂,是中国种子植物三大特有现象中心之一的“川东—鄂西特有现象中心”的核心地带,也是我国优先保护和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在区域尺度上,基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木本植物进行物种多样性、功能性状研究,对探究群落特征、植被演化、地理环境变迁及植被恢复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目前对鄂西南区域尺度上的物种多样性及功能性状研究尚需补充。本研究以鄂西南核心地带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以《恩施植物志》的记载为基础,结合野外调查经验、《中国植物志》等正式出版物及其它专业网络数据平台,对区域内木本植物的多样性及区系成分进行了分析,对木本植物的生长型、潜在最大高度、叶、果性状及物候期等共11个功能性状指标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鄂西南地区共有木本植物109科299属1357种,其中被子植物1312种(含双子叶植物1263种,单子叶植物49种),裸子植物45种。按生长型可分为乔木613种、灌木673种和木质藤本71种,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价值较高,木本植物以被子植物占主要优势,且被子植物中绝大部分为双子叶植物。(2)鄂西南植物区系以蔷薇科(Rosaceae)、豆科(Leguminosae)和樟科(Lauraceae)、悬钩子属(Rubus L.)、冬青属(Ilex L.)、槭属(Acer Linn.)等科属物种较多。科的组成上以少种科(2-9种)最多(45科),占41.28%;较大科(20-49种)物种数最多,共含645种木本植物,占总物种数47.53%;在属的组成上,单种属数量最多,共179属,占总属44.86%。大型属(10种及以上)属内物种数最多(476种),占物种的35.08%;大科、大属的优势性大,同时单种、少种科属数量多,科属的分化较大。(3)鄂西南地区木本植物含珍稀濒危物种89种,隶属66属41科。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8种、Ⅱ级重点保护植物31种,中国特有植物24种、极小种群保护物种3种、世界自然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物种71种(极危的4种),许多木本植物同时被多个保护名录收录,代表性较强的有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峨眉含笑(Michelia wilsonii)等。珍稀濒危资源丰富,保护价值高,起源古老的科属、孑遗、特有物种多。(4)鄂西南木本植物科的区系成分包括14个分布区类型,12个亚型,泛热带分布型最多,共34科,热带成分共54科,占非世界广布科的62.07%,温带成分共30科,占34.48%;属的区系包括15个分布区类型、18个亚型,区系来源广泛、成分复杂,其中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最多,达59属。温带分布成分共189属,占总属数的48.34%,热带成分共169属,占总属数的43.22%;种的区系北温带分布型最多,同样以温带成分优势(57.56%),且比属的温带成分比例更大;区系成分复杂、起源古老,且具有热带和温带的双重性质和过渡性特征,且温带成分的比例以科、属、种区系的顺序增多。(5)功能性状方面,鄂西南木本植物的生长型以灌木和乔木为主,木质藤本最少,占比分别为49.59%、45.18%、5.23%;潜在最大高度呈单峰型分布,84.91%的物种潜在最大高度在1-20m之间,其中灌木的生长区间多为1-5 m、乔木多集中在5-20 m,其它高度级的木本植物较少;叶习性以落叶成分居多(55.56%),常绿成分略低(44.44%);绝大多数物种叶片类型为阔叶,针叶物种仅占3.24%;叶片结构以单叶较多,复叶物种约占16.87%;叶片形状以卵形、椭圆形和披针形类的木本植物占优势(78.51%);叶质地以纸质和革质最多,共占84.38%,较高大的乔木和灌木革质叶物种较多,木质藤本以纸质叶物种较多;91.01%的木本植物果实为单果类型,聚合果、聚花果较少,单果中以蒴果、浆果和核果较多;物候期方面,初花期、初果期月份分布不均匀,初花期在36月的物种最多,占总物种的72.31%,秋冬季较少;初果期以69月较多(72.31%),其它月份较少。总的来看,随着木本植物高度级的下降(乔木-灌木-木质藤本),落叶物种的占比逐渐增多,复叶物种的比例逐渐上升,叶片由较厚的革质叶占优势转变为较薄较大的纸质叶占优势,物种初果期有提前的趋势,动物可传播的浆果类型逐渐增多,反映出不同生长型的木本植物的功能性状组成和不同的生长策略。

赵文涛[5](2018)在《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特有及奇特观赏植物调查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珍稀濒危植物、特有植物以及奇特观赏植物可以为园林观赏植物的选育提供优良的种质资源,也是园林景观营造的宝贵材料。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本文在对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野生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其珍稀特有观赏植物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和评价分析,为珍稀濒危植物、特有植物以及奇特观赏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濒危植物、特有植物以及奇特观赏植物资源的全面调查,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特有观赏植物种类丰富,珍稀特有观赏植物共有78科143属181种,占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野生维管植物科、属、种的46.71%、29.61%、24.93%。其中,蕨类植物10科14属15种,裸子植物1科2属2种,被子植物67科127属164种,(双子叶植物60科118属153种,单子叶植物7科9属11种);珍稀濒危植物有14科16属17种,特有植物有41科54属63种,奇特观赏植物有56科106属132种。(2)在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濒危植物、特有植物以及奇特观赏植物中,含种数在10种以上的优势科有2科,即大戟科(17种)与桑科(11种);含种类在4种以上的优势属有3属,分别为榕属Ficus(8种)、冬青属Ilex(4种)和野牡丹属Melastoma(4种)。(3)依据植物生活型划分,可将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濒危植物、特有植物以及奇特观赏植物观赏价值划分为5个类型,分别为观赏蕨类(15种),观赏竹类(2种),观赏藤本类(29种),观赏乔灌类(78种),观赏草本类(20种)。(4)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濒危植物、特有植物以及奇特观赏植物具有8种园林应用方式:行道树类(33种)、庭荫树类(9种)、独景树类(6种)、垂直绿化植物类(26种)、片植灌木(32种)、地被植物类(18种)、花坛花境植物类(16种)、室内观赏植物类(5种)。(5)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濒危植物、特有植物以及奇特观赏植物地理成分具有如下特征:种类丰富,热带性质明显,伴有一定程度的温带分布;珍稀濒危物种丰富且特色性强;藤蔓发达,雨林景观突出。(6)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从野生植物的观赏价值、生物学特性与资源潜力3个方面构建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濒危植物、特有植物以及奇特观赏植物观赏价值评价体系。并对除15种蕨类植物外的166种野生珍稀特有观赏植物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中排在Ⅰ级前10的有野牡丹(Paeonia delavayi)、车轮梅(Raphiolepis indica)、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水团花(Adina pilulifera)、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花叶开唇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金樱子(Rosa laevigata)、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reus)、竹叶兰(Arundina graminifolia)。

王瑶[6](2018)在《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江口县黄牯山自然保护区隶属于贵州省铜仁市,位于贵州东北部,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低山多丘陵间有平地,跨东经108°30′—109°06′,北纬27°27′—27°58′,保护区是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2℃,年平均降水量1369.6mm,土壤以黄壤、褐壤为主。由于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水热资源丰富,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非常适合林木生长,是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区域之一。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标本采集和鉴定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研究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4个部分:(1)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概况;(2)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分析;(3)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生态特性;(4)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开发利用。研究结果表明:(1)黄牯山自然保护区共有石松类和蕨类植物20科62属140种(含种下等级),占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40科178属2270种中的50%、34.83%和6.17%,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植物有2科3属9种,蕨类植物有18科59属131种。石松类优势科为卷柏科Selaginellaceae,蕨类优势科为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凤尾蕨科Pteridac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石松类优势属为卷柏属Selaginella,蕨类优势属为凤尾蕨属Pteris、耳蕨属Polystichum、铁角蕨属Asplenium、鳞毛蕨属Dryopteris和复叶耳蕨属Arachniodes。(2)保护区地理区系成分复杂多样,属的区系地理成分可划分为11个分布类型和4个分布亚型,泛热带分布类型的属所占比例最多,有芒萁属Dicranopteris、碗蕨属Dennstaedt ia、金星蕨属Parathelypteris等,占总属数的40.00%;种的区系地理成分一共划分为10个分布类型和4个分布亚型,从种的分布区类型划分中可以看出,东亚成分最占优势,一共有69种,占总种数的51.50%,可知该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处于东亚区系中。其中中国—日本分布亚型有28种,占总种数的20.90%;中国—喜马拉雅分布亚型有11种,占总种数的8.21%,说明了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在东亚区系中与日本的关系更密切。保护区与其他6个地区进行了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综合系数的比较可知,7个地区的区系综合系数按大小顺序排列分别是宽阔水>雅安市碧霞峰>黄牯山>麻阳河>安徽九华山>猛洞河风景区河谷生境>河南鸡公山,该区蕨类植物区系的丰富度仅次于宽阔水自然保护区、雅安市碧峰峡,排名第3,区系丰富度较贵州的麻阳河、安徽九华山、猛洞河风景区河谷生境、河南鸡公山要高。此外本文还将这6个保护区与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的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进行相似系数比较,结果表明黄牯山自然保护区和宽阔水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关系密切。(3)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生态类型主要有陆生、附生、石生、藤本、水生这5个生态类型,以陆生生态类型为主,也称为土生,共计75种,占本区蕨类植物总数的53.57%,其次为石生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占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总数的33.57%。(4)黄牯山自然保护区共有食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8科10属14种,黄牯山自然保护区有药用价值的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共16科40属83种,药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科属构成主要以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凤尾蕨科Pteridaceae、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这4大科占主要优势。保护区观赏石松类和蕨类植物通过构建园林应用综合评价体系可知,具有较高园林应用观赏价值的前10种,主要是翠云草Selaginella uncinata、抱石莲Lemmaphyllum dr ymoglossoides、槲蕨Drynaria roosii、柳叶蕨Cyrtogonellum fraxinellum、刺齿贯众Cyrtomium caryotideum、江南星蕨Neolepisorus fortunei、紫萁Osmunda japoni ca、长叶铁角蕨Asplenium prolongatum、银粉背蕨Aleuritopteris argentea、盾蕨Ne olepisorus ovatus,此外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还有指示作用、绿肥、饲用价值,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陈晓熹[7](2018)在《广东青云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结构及植物多样性特征》文中提出广东青云山自然保护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有较典型、较完整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基地,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本研究在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面积共计2.24 hm2的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基于调查数据,分析了该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区系成分、群落结构、物种分布格局及其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样地内共有DBH≥1cm的木本植物216种13630株,分属52科110属;稀有种和偶见种分别占总种数的28.70%和43.98%。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木荷Schima superba、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毛棉杜鹃花Rhododendron moulmainense、黧蒴锥Castanopsis fissa、栲Castanopsis fargesii、罗浮锥Castanopsis faberi、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鼠刺Itea chinensis、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和甜槠Phyllostachys edulis为优势种,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禾本科、杉科、杜鹃花科、柿科、冬青科、杜英科和大戟科为优势科。(2)216种木本植物的52个科可划分为9个分布区类型,以热带性质为主,占80.95%,温带性质占19.05%。110个属可分为12个分类区类型,以热带性质为主,占70.64%,温带性质占26.61%。植物区系具有从中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特点。(3)样地内所有独立个体径级结构呈倒“J”形分布,有丰富的小径级植株;记录到的物种数随起测胸径的增加逐渐减少,无明显断层现象,群落总体更新良好,呈稳定增长型。优势种中,杉木、木荷、罗浮柿、罗浮锥、栲、毛棉杜鹃花、华润楠为增长型种群;黧蒴锥、毛竹和甜槠为衰退型的种群;米槠种群曾遭受过一定的破坏;鼠刺缺少中、大径级的植株。所有优势种均呈聚集分布。(4)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由大到小排序为罗浮柿、栲、木荷、鼠刺、罗浮锥、毛棉杜鹃花、米槠、甜槠、华润楠、黧蒴锥、杉木、毛竹。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度和生态位相似性较低,资源竞争不激烈。优势种中,木荷、罗浮柿、毛棉杜鹃花、栲、罗浮锥、鼠刺属发展型物种,杉木、黧蒴锥、米槠、华润楠、毛竹、甜槠属衰退型物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生态位宽度与重要值无明显的相关性,而与重要值变异系数呈显着的负相关。(5)通过TWINSPAN数量分类将青云山自然保护区14个样地划分为黧蒴锥+米槠群落(群落Ⅰ)、苦竹+硬壳桂群落(群落Ⅱ)、广东杜鹃+水仙柯群落(群落Ⅲ)、木荷+毛棉杜鹃花群落(群落Ⅳ)和杉木+毛竹群落(群落Ⅴ)5个群落类型。多样性分析表明青云山样地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23.36,Shannon-Wiener指数为4.10,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97,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76,整体上群落物种组成丰富,物种多样性高,但物种分布不均匀。Margalef丰富度指数大小排序为群落Ⅳ、Ⅰ、Ⅱ、Ⅴ、Ⅲ,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大小排序为群落Ⅰ、Ⅳ、Ⅲ、Ⅴ、Ⅱ。(6)环境因子对物种的分布有显着影响,海拔、pH、全钙、阳离子交换量和质量含水量是影响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物种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子。

王春晶[8](2017)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高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保护体系的有效性,适应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保护的影响,本研究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进行系统的空间分析,同时对野生植物进行优先保护规划,分析保护空缺地区。研究主要提出三个科学问题:1)探究中国野生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2)确定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3)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规划中国野生植物优先保护地及保护空缺分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物种分布模型及保护规划软件等研究方法,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基于不同的野生植物保护层次(维管束植物、森林群落优势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外来入侵植物),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对中国野生植物保护体系进行详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野生植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主要包括中国中南、西南等地区,其地理分布格局有着较为明显的纬度和经度地带性。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与温度和降水密切相关,并且土壤异质性和人类足迹也是地理分布格局的重要驱动因子。本研究建议对中国野生植物应该采取持续高效的环境监测、科学的保护管理、严格限制人类活动等保护和管理措施。尤其要考虑未来气候快速变化对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资源的影响,加强气候监测,构建未来气候变化预警体系。(2)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具有较强热带和亚热带地带性。研究发现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与年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都呈正相关的关系。超过130个自然保护区内的6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受到了未来气候变化的威胁,其中主要会威胁自然保护区内的国家重点保护乔木植物,建议将气候变化纳入野生植物的保护内容。研究还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的潜在扩散能力,结果表明外来植物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入侵中国南方的自然保护区,并且气候变化会促进入侵植物在北方自然保护区中的扩散能力。因此,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防控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建议在自然保护区内,监测外来植物种群动态,规范自然保护区内及其附近地区的人类活动,严格控制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引入。(3)中国森林群落优势种的地理分布南边界随着气候的变化,有向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移动的趋势。在气候变化情景下,规划森林群落优势种优先保护地,发现其优先保护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西南和东北地区。现存的自然保护区与优先保护地的重合比例在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分别为87.8%、95.7%和80.4%,存在保护空缺。需要加强下列地区和植被型组的保护区建设:西藏、四川、云南的针叶林;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的针阔叶混交林;贵州、广西、湖南、云南、四川的阔叶林。建议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建设应该针对不同植被型组的森林优势种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4)中国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优先保护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其中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湖南省、浙江省和贵州省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保护潜力很高,在优先保护地内,具有较高药用、材料和科研价值的植物主要受到过度开发与利用的威胁;国家重点保护蕨类植物优先保护等级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保护能力强的区域更可能出现在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地区。中国南方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能力仍然不足。研究建议要在现有保护区内对气候变化不敏感的地区建立保护小区或者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覆盖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优先保护等级较高的区域。(5)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在年平均温度较高、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地区。120种极小种群植物共分布在全国247个县。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如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主要受到过度开发和利用、生境片断化和野外种群过小的威胁,并且这些植物大多生长在阔叶林和灌丛中。研究发现包括平南县、灵山县、峨眉山市、西昌市、磐石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等29个市(县)存在保护空缺,需要加强有针对性的自然保护小区或保护区建设。对于年平均温度较高、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地区(中国的南部方地区),也就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优先保护区域,应加强气候变化的环境监测。

熊宇[9](2016)在《南昌市梅岭国家森林公园种子植物区系与植物资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梅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方向的湾里区境内,森林覆盖率高。由于游客众多,公园内的植物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了给该区域植被恢复、生态保护以及森林公园未来的景观改造提供一份详细的资料,笔者于2014年、2015年两年对梅林国家森林公园的种子植物做了详细的调查,对其植物区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结果如下:1)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本文采用克朗奎斯特系统得出森林公园内共有种子植物138科617属1232种。其中,野生植物123科460属848种,含裸子植物4科4属4种,被子植物119科456属844种。2)植物区系成分复杂。森林公园中科的区系分布类型有9个类型10个变型。属的15个分布区类型中,该研究区域有13个类型12个变型。3)次生性明显。R/T比值与其他地区对比发现该区域的植被次生性质明显。有明显的温带成分入侵的趋势。建议加强保护。4)特有成分匮乏。森林公园内野生中国特有植物仅有6属6种,缺乏本地特有种。5)植物资源丰富。其中,观赏植物资源占植物总数的31.41%,野生中药资源占植物总数的52.68%,以及其它一些资源植物。虽然植物资源丰富,但是建议应该在先保护再利用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应用。

李玉双[10](2015)在《江苏省主要森林区域蕨类植物区系与生态研究及利用潜力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和样方测定的基础上,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标和数量生态学的分析方法,对江苏省主要森林生态区域内蕨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蕨类植物分布与生态环境关系进行研究,揭示了影响蕨类植物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为蕨类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经调查,调查样地内共有蕨类植物31科55属124种,鳞毛蕨科、蹄盖蕨科、金星蕨科、水龙骨科。这些科是调查样地内蕨类植物区系的主要成分,占该区域蕨类资源种数的53.28%,其余多为单种科。2.研究区域内的蕨类植物区系具有热带、亚热带性质,并向温带过渡的特点。结合R/T值,可知8个调查地点,热带成分优势从高到低依次是穹窿山、深溪齐、龙池山、云台山、宝华山、铁山寺、紫金山、云龙山。3.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基于江苏省8个样点中蕨类植物种类及其重要值数据,将8个样点分成3个组,各组较好的反映了样地间的环境差异。4.通过对典型植被下蕨类植物及其叶质、叶型的研究表明,宝华山常绿落叶阔叶林下蕨类植物多样性指数最高,水湿条件较好。云台山的落叶阔叶林、龙池山常绿阔叶林水湿条件较差。5.冗余分析(RDA)对江苏省8个样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122种蕨类植物的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别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降雨量、平均温度、郁闭度、人为干扰、海拔、日照均对蕨类植物分布均具有一定的影响。6.研究江苏省8个样点中83种主要的蕨类植物生态位和生态位重叠,发现大部分蕨类植物的生态位宽度较窄,分布范围较小,因此特别要注意对特殊生境的保护。7.构建了由生境、再生能力、频度、多度及利用程度等5个要素的蕨类植物的利用潜力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调查区域内117种蕨类植物资源进行了综合利用潜力评价分析。利用潜力在2.0以上的共计30种,占调查区域内蕨类植物资源总数的25.64%,表明研究区域内蕨类植物资源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二、井冈山蕨类植物区系排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井冈山蕨类植物区系排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九连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资源调查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蕨类植物资源组成
    2.1 科属种的组成与分析
    2.2 丰富度分析
3 九连山保护区蕨类植物地理分布区类型
    3.1 科的分布类型分析
    3.2 属的分布类型分析
    3.3 种的分布类型分析
    3.4 与其他地区蕨类植物区系的比较
4 九连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资源的生境与物种保护
5 结论

(2)九连山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自然地理概况
    1.2 调查方法与标本鉴定
    1.3 区系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科属种的组成
    2.2 丰富度分析
    2.3 单种科和单种属的统计
    2.4 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2.4.1 世界分布
        2.4.2 泛热带分布
        2.4.3 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
        2.4.4 旧世界热带分布
        2.4.5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
        2.4.6 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
        2.4.7 热带亚洲分布
        2.4.8 北温带分布
        2.4.9 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
        2.4.1 0 旧世界温带分布
        2.4.11温带亚洲分布
        2.4.12东亚成分
        2.4.13中国特有分布
    2.5 九连山保护区和国内其他保护区的苔藓区系的对比
3 讨论

(3)永丰水浆省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及其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1.2.1 国外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1.2.2 我国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1.2.3 植被分类研究进展
        1.2.4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1.2.5 区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基本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特征
        2.1.3 气候与水文特征
        2.1.4 植被概述
    2.2 保护现状
3 水浆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植物种类调查
        3.1.2 数据分析
    3.2 种子植物组成分析
        3.2.1 种类和数量
        3.2.2 种子植物科与属的组成
    3.3 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3.3.1 优势科和表征科
        3.3.2 科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3.3.3 属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3.3.4 种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3.4 珍稀濒危植物
    3.5 植物区系相似性比较
    3.6 小结
4 水浆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分类及物种多样性
    4.1 研究方法
        4.1.1 群落调查
        4.1.2 重要值
        4.1.3 群落分类
        4.1.4 多样性指数
    4.2 植物群落类型
    4.3 主要植物群落组成及特征
        4.3.1 暖性针叶林
        4.3.2 针阔叶混交林
        4.3.3 阔叶林
        4.3.4 竹林
        4.3.5 灌丛
        4.3.6 水生植物和草丛
        4.3.7 人工林
    4.4 不同植被型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
        4.4.1 不同植被型不同层次群落物种多样性比较
        4.4.2 不同植被型群落物种多样性比较
    4.5 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水浆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特征
    5.2 水浆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归属
    5.3 水浆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及群落物种多样性
    5.4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水浆自然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名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鄂西南木本植物功能性状与多样性研究 ——以恩施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 文献综述
        1.2.1 生物多样性
        1.2.2 植物区系地理
        1.2.3 植物功能性状
        1.2.4 鄂西南地区研究概况
第二章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植被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物种多样性
        2.2.2 植物区系
        2.2.3 植物功能性状
        2.2.4 数据分析与制图
        2.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鄂西南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
    3.1 结果分析
        3.1.1 物种组成
        3.1.2 科的多样性
        3.1.3 属的多样性
        3.1.4 珍稀濒危物种分布
    3.2 结论和讨论
第四章 鄂西南木本植物区系
    4.1 结果分析
        4.1.1 科的区系
        4.1.2 属的区系
        4.1.3 种的区系
        4.1.4 与其他地区对比
    4.2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鄂西南地区木本植物功能性状
    5.1 结果分析
        5.1.1 木本植物功能性状分析
        5.1.2 乔木功能性状分析
        5.1.3 灌木功能性状分析
        5.1.4 木质藤本功能性状分析
        5.1.5 鄂西南四个自然保护区对比
    5.2 结论和讨论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鄂西南木本植物名录
附录 Ⅱ 鄂西南珍稀濒危木本植物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特有及奇特观赏植物调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念与内涵
        1.1.1 珍稀濒危植物的概念与内涵
        1.1.2 特有植物概念的界定
        1.1.3 奇特观赏植物概念的界定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珍稀濒危植物研究进展
        1.3.2 特有植物的研究进展
        1.3.3 奇特观赏植物的研究现状
    1.4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分析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土壤类型
        2.1.4 水文条件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资料查询
        2.3.2 野外植物的调查
        2.3.3 植物的选定依据
        2.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5 植物地理成分分析
        2.3.6 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3 结果与分析
    3.1 珍稀特有观赏植物资源概况
        3.1.1 珍稀特有观赏植物科的组成
        3.1.2 珍稀特有观赏植物属的组成
    3.2 珍稀特有观赏植物资源分析
        3.2.1 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分析
        3.2.2 特有植物资源分析
        3.2.3 奇特观赏植物资源分析
    3.3 珍稀特有观赏植物资源观赏类型分析
        3.3.1 观赏蕨类
        3.3.2 观赏竹类
        3.3.3 观赏藤本类
        3.3.4 观赏乔灌类
        3.3.5 观赏草本类
    3.4 珍稀特有观赏植物园林用途分析
        3.4.1 行道树
        3.4.2 庭荫树
        3.4.3 独景树
        3.4.4 片植灌木
        3.4.5 垂直绿化植物
        3.4.6 地被植物
        3.4.7 花坛花境植物
        3.4.8 室内观赏植物
    3.5 珍稀特有观赏植物地理成分分析
        3.5.1 科的地理成分分析
        3.5.2 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3.6 珍稀特有观赏植物综合评价
        3.6.1 珍稀特有观赏植物资源评价模型构建
        3.6.2 判断矩阵构造及一致性检验
        3.6.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3.6.4 珍稀特有观赏植物观赏价值评价标准
        3.6.5 珍稀特有观赏植物观赏价值综合评价与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珍稀濒危植物与特有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2.2 奇特观赏植物评定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
        4.2.3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考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濒危植物名录
附录 B: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特有植物名录
附录 C: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奇特观赏植物名录
附录 D: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部分珍稀特有观赏植物图片
附录 E:珍稀特有观赏植物观赏价值评价调查问卷

(6)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研究概况
    1.2 贵州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研究概况
    1.3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的研究概况
    1.4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生态特性研究
    1.5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开发利用概况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自然概况
3 材料与方法
4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概况
    4.1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植物概况及优势性分析
    4.2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概况及优势性分析
        4.2.1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科的优势性分析
        4.2.2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属的优势性分析
5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5.1 属的区系成分及特点
    5.2 种的区系成分及特点
    5.3 与其他地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的比较
        5.3.1 区系丰富程度比较
        5.3.2 相似系数比较
6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生态特性
7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开发利用
    7.1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食用资源分析
        7.1.1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的食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生境和食用方法
    7.2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药用价值
        7.2.1 药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科属构成
        7.2.2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药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药用功效统计
        7.2.2.1 清热类药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7.2.2.2 舒筋活络、祛风湿类药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7.2.2.3 妇科类药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7.2.2.4 其它类药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7.3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观赏价值
        7.3.1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观赏要点
        7.3.2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观赏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7.3.2.1 园林绿化
        7.3.2.2 盆栽观赏
        7.3.2.3 盆景装饰和插花
        7.3.3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观赏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评价体系的构建
        7.3.3.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7.3.3.2 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权重
        7.3.3.3 制定评价标准
        7.3.3.4 结果与分析
    7.4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指示作用
    7.5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绿肥、饲用价值
    7.6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建议
8 结论
    8.1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组成较为丰富
    8.2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生态类型较为丰富
    8.3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开发利用价值较高
    8.4 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保护工作有待加强
9 参考文献
附录
    1.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名录
    2.彩图
    3.在校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广东青云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结构及植物多样性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研究
    1.3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研究
    1.4 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1.4.1 群落结构及类型划分研究
        1.4.2 群落植物区系成分研究
        1.4.3 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1.5 生态位研究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和水文特征
        2.1.3 气候特征
        2.1.4 土壤条件
        2.1.5 植被概况
    2.2 样地设置
    2.3 植被调查
    2.4 土壤取样与测定
    2.5 数据处理
        2.5.1 地形因子数据标准化
        2.5.2 重要值计算
        2.5.3 物种组成分析
        2.5.4 区系成分分析
        2.5.5 径级结构分析
        2.5.6 空间分布格局指数计算
        2.5.7 生态位特征分析
        2.5.8 群落类型划分
        2.5.9 多样性指数计算
        2.5.10 冗余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群落组成结构
        3.1.1 群落基本组成
        3.1.2 优势种、优势科
        3.1.3 植物区系成分
        3.1.4 种—面积曲线和种—个体曲线
        3.1.5 径级结构
        3.1.6 优势种的分布格局
    3.2 生态位特征研究
        3.2.1 优势种各样地的重要值及重要值变异系数
        3.2.2 生态位宽度
        3.2.3 生态位重叠度
        3.2.4 生态位相似性
        3.2.5 生态响应
        3.2.6 生态位宽度与重要值及重要值变异系数的关系
    3.3 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3.3.1 群落类型划分
        3.3.2 多样性分析
    3.4 环境因子对种群分布格局的影响
        3.4.1 环境因子与RDA排序轴的相关性
        3.4.2 环境因子对样地分布的影响
        3.4.3 环境因子对物种分布的影响
        3.4.4 环境因子对物种分布解释的总效应和净效应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群落物种组成
        4.1.2 植物区系成分
        4.1.3 径级结构
        4.1.4 优势种分布格局
        4.1.5 生态位特征研究
        4.1.6 环境因子对物种分布的影响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青云山自然保护区样地植物名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保护现状
        1.1.1 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
        1.1.2 中国野生植物保护现状
        1.1.3 中国自然保护区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作用
        1.1.4 中国植物园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作用
    1.2 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的影响及保护策略
        1.2.1 气候变化
        1.2.2 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及保护的影响
        1.2.3 保护策略
    1.3 野生植物保护地理空间分析研究进展
        1.3.1 地理空间分析的理论基础
        1.3.2 地理空间分析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4 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1.4.1 保护规划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4.2 保护空缺分析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4.3 物种分布模型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5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2 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2.1 引言
    2.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材料
        2.2.2 研究方法
    2.3 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2.3.1 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
        2.3.2 气候因子对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2.3.3 土壤因子对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2.3.4 人类活动对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2.4 小结
3 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
    3.1 中国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格局及其环境特征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讨论
    3.2 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
        3.2.1 研究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讨论
    3.3 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扩散能力评估
        3.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讨论
    3.4 小结
4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森林群落优势种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规划
    4.1 引言
    4.2 研究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材料
        4.2.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结果
        4.3.2 讨论
    4.4 小结
5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5.1 引言
    5.2 气候变化背景下8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5.2.1 研究材料
        5.2.2 研究方法
        5.2.3 结果
        5.2.4 讨论
    5.3 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家重点保护蕨类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5.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5.3.2 结果
        5.3.3 讨论
    5.4 小结
6 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规划
    6.1 引言
    6.2 研究材料与方法
        6.2.1 研究材料
        6.2.2 确定影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因素
        6.2.3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
        6.2.4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程度空间分布及优先保护规划
    6.3 结果
        6.3.1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濒危等级划分
        6.3.2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保护空缺分析
        6.3.3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6.3.4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热点地区及优先保护规划
        6.3.5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因素
    6.4 讨论
    6.5 小结
7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南昌市梅岭国家森林公园种子植物区系与植物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植物区系的概述
        1.1.1 植物区系及区系地理学概述
        1.1.2 植物区系学的特征
        1.1.3 植物区系学的研究内容
        1.1.4 植物区系学的研究方法
        1.1.5 植物区系学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1.2.1 国外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1.2.2 国内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1.2.3 江西省植物区系的研究进展
    1.3 植物资源的研究
        1.3.1 植物资源的概念
        1.3.2 我国野生植物资源的研究进展
        1.3.3 植物资源的分类
2.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资料搜集与整理
        2.3.2 植物野外调查
        2.3.3 标本鉴定及数据处理
3.梅岭国家森林公园自然地理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地质地貌概况
    3.3 水文概况
    3.4 气候概况
    3.5 土壤状况
    3.6 植被概况
4.梅岭国家森林公园种子植物的组成
    4.1 种子植物种类及数量
    4.2 种子植物科的组成
    4.3 种子植物属的组成
5.梅岭国家森林公园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5.1 科的区系分析
        5.1.1 优势科
        5.1.2 区系分析
        5.1.3 小结
    5.2 属的区系分析
        5.2.1 小结
    5.3 种子植物区系比较
        5.3.1 与国内其他地区植物区系的比较
        5.3.2 与省内邻近地区植物区系的比较
        5.3.3 小结
    5.4 梅岭国家森林公园植物区系特点
        5.4.1 野生资源较为丰富
        5.4.2 区系成分复杂,植被此生性强
        5.4.3 存在古老植物种类
6.梅岭国家森林公园植物资源的研究
    6.1 观赏植物资源
        6.1.1 观花类植物
        6.1.2 观果类植物
        6.1.3 观叶类植物
    6.2 食用植物资源
    6.3 药用植物资源
    6.4 珍稀濒危植物资源
    6.5 其他用途植物资源
7.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1

(10)江苏省主要森林区域蕨类植物区系与生态研究及利用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蕨类植物区系及资源研究现状
    1.2 生态学研究动态
    1.3 植物资源研究现状及开发利用潜力评价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1.1 苏州穹窿山国家森林公园
        2.1.2 宜兴龙池山自然保护区
        2.1.3 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
        2.1.4 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
        2.1.5 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
        2.1.6 连云港云台山
        2.1.7 云龙山
        2.1.8 深溪岕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范围与方法
        2.2.2 标本鉴定
        2.2.3 数据处理
        2.2.4 蕨类植物开发利用潜能评价方法
第三章 蕨类植物区系及生态研究
    3.1 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3.1.1 蕨类植物资源组成分析
        3.1.2 蕨类植物科的统计分析
        3.1.3 蕨类植物属的统计分析
    3.2 蕨类区系的地理成分分析
        3.2.1 蕨类植物科的地理成分分析
        3.2.2 蕨类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3.2.3 蕨类植物种的地理成分分析
    3.3 江苏省主要采集点蕨类植物分布情况
        3.3.1 江苏省蕨类植物生物多样性研究
        3.3.2 江苏8个区域蕨类植物区系的比较
    3.4 蕨类植物生态分布
第四章 典型植被蕨类植物多样性研究
    4.1 蕨类植物的组成和重要值分析
    4.2 蕨类植物的多样性
    4.3 外貌形态
        4.3.1 叶质
        4.3.2 叶型
第五章 蕨类植物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关系
    5.1 蕨类植物野外调查结果
    5.2 蕨类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5.3 蕨类植物的生态位
    5.4 蕨类植物生态位重叠
第六章 江苏省主要森林生态区域蕨类植物资源利用潜力评价
    6.1 江苏省可利用的蕨类植物资源
    6.2 蕨类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评价
        6.2.1 药用蕨类植物资源
        6.2.2 观赏蕨类植物资源
        6.2.3 食用蕨类植物资源
        6.2.4 环保辅助蕨类植物
        6.2.5 能源蕨类植物
        6.2.6 牧草和绿肥蕨类植物
    6.3 对蕨类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江苏省蕨类植物名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井冈山蕨类植物区系排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九连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资源调查和分析[J]. 徐国良,曾晓辉. 热带作物学报, 2021(10)
  • [2]九连山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研究[J]. 徐国良,曾晓辉. 热带作物学报, 2021(07)
  • [3]永丰水浆省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及其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D]. 何绍烽.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4]鄂西南木本植物功能性状与多样性研究 ——以恩施自治州为例[D]. 陈思艺. 湖北民族大学, 2019(03)
  • [5]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特有及奇特观赏植物调查评价[D]. 赵文涛.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6]黄牯山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D]. 王瑶. 贵州大学, 2018(05)
  • [7]广东青云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结构及植物多样性特征[D]. 陈晓熹.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8]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D]. 王春晶.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9]南昌市梅岭国家森林公园种子植物区系与植物资源研究[D]. 熊宇.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4)
  • [10]江苏省主要森林区域蕨类植物区系与生态研究及利用潜力评价[D]. 李玉双.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井冈山蕨类植物区系分选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