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5树脂的改性及改性树脂的吸附性能

X-5树脂的改性及改性树脂的吸附性能

一、MODIFICATION OF X-5 RESIN AND ADSORPTION PROPERTY OF THE MODIFIED RESINS(论文文献综述)

汪明明[1](2021)在《苯硼酸吸附剂的构建及其在高纯度乳果糖制备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果糖以其独特的生理功能特性在健康食品和临床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而高纯度乳果糖在治疗便秘和肝性脑病方面更是被纳入世卫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化学异构化是目前工业化制备乳果糖的唯一途径,但是存在乳果糖得率低和副产物生成率高等缺陷,同时下游的分离纯化,尤其是乳果糖与乳糖的分离也严重制约着高纯度乳果糖的获取。硼亲和色谱分离技术是基于固定相的硼酸基配体与顺式二羟基结构之间可逆的共价作用来实现对目标物的亲和吸附,结合硼酸络合催化剂能够大幅提高乳果糖得率这一优势,本研究致力于将硼亲和色谱分离技术与硼酸对异构化反应显着的促进作用有机结合,通过制备对乳果糖专一性高、选择性强的苯硼酸吸附剂,考察其在乳果糖分离纯化中的效能,并进一步探究其在定向辅助乳糖高效制备乳果糖方面的应用,推动高纯度乳果糖的产业化制备,并拓展硼亲和色谱分离技术在辅助醛糖-酮糖异构化和酮糖分离纯化领域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通过建立p H降低幅度与硼酸及其衍生物对糖分子亲和力强弱的关系,结合对糖分子结构特征的分析,明确糖分子结构特性对硼亲和能力的影响,进而考察苯硼酸基化合物在乳糖异构化体系中选择性识别乳果糖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乳果糖结构中果糖基的五元呋喃糖环上邻位顺式二羟基结构对硼酸及其衍生物表现出极强的亲和选择性,为后续构建苯硼酸吸附剂并应用于分离纯化乳果糖提供了理论依据。随后,通过醛胺缩合反应将苯硼酸基团负载到氨基树脂上制备苯硼酸功能化树脂,并系统研究其结构特性及对乳果糖吸附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AR-1M含有苯硼酸功能基团和残余的伯氨基,对乳果糖和乳糖的平衡吸附载量分别为:87.83 mg/g和35.65 mg/g,苯硼酸基与伯氨基之间形成的B→N配位可大幅降低吸附乳果糖所需的p H;而AR-2M仅含有苯硼酸功能基团,对乳果糖和乳糖的平衡吸附载量分别为:53.57 mg/g和2.61 mg/g,其对乳果糖具有更强的吸附选择性(α=23.26),且戊二醛“连接臂”的存在使得乳果糖的吸附和解吸更快速。制备的苯硼酸功能化树脂具有良好的操作稳定性,通过p H调控策略,即碱性环境下的选择性吸附和酸性条件下的梯度解吸,可将乳果糖的纯度从50%(1:1乳糖-乳果糖溶液)提高至90%以上。为提高载体对乳果糖的吸附选择性,采用本体聚合法合成了以3-丙烯酰胺基苯硼酸为功能单体、以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的苯硼酸聚合物载体。理化表征显示,合成的苯硼酸聚合物载体呈高度孔隙结构(比表面积达到308 m2/g,平均孔径为9.24 nm)且功能基团在载体表面均匀分布;吸附实验表明,苯硼酸聚合物载体对乳果糖的吸附载量达到120 mg/g,而乳糖的吸附载量则小于2.5 mg/g,表现出极强的乳果糖亲和特性;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显示,乳果糖在苯硼酸聚合物载体上的吸附属于快速吸附(<15 min),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其等温吸附曲线更适合用Langmuir模型来描述,属于单分子层吸附且为自发进行的放热过程。苯硼酸聚合物载体表现出良好的操作稳定性,其对乳果糖的选择性吸附不依赖于初始乳果糖纯度,通过p H调控下的选择性吸附和梯度解吸,可将乳果糖的纯度从10%以下提高到95%以上,且乳果糖得率达到90%以上,表明所制备的苯硼酸聚合物载体在乳果糖的分离纯化领域极具应用潜力。为进一步提高乳果糖的吸附性能,构建了以强疏水性的4-乙烯基苯硼酸为吸附剂、以正辛醇为有机相且适合乳果糖快速萃取分离的苯硼酸阴离子萃取体系。通过对萃取条件的优化,苯硼酸阴离子萃取体系可将纯度为16.67%的乳果糖水相中近80%的乳果糖萃取到有机相,且萃取选择性达到90%以上。萃取后的有机相可通过反向解离操作实现对乳糖和乳果糖的梯度释放。此外当有机相与解离液体积比为5:1时,最终解离液中乳果糖浓度达到20.12 g/L,实现近5倍浓缩且乳果糖纯度达到95.66%,回收率为98.59%。所构建的苯硼酸阴离子体系具有良好的操作稳定性,且水相和有机相均可循环利用。最后,将构建的苯硼酸吸附剂应用于定向辅助乳糖异构化并同步分离纯化乳果糖。建立了以苯硼酸聚合物载体为填料的硼亲和柱色谱体系辅助乳糖异构化工艺,在p H 11.0、65℃下连续反应90 min,乳糖转化率和乳果糖生成率分别达到86.50%和80.20%,而副产物得率仅为6.30%。对吸附有乳果糖的苯硼酸聚合物载体色谱柱进行梯度解吸,最终解离液中95%纯度以上乳果糖得率达到72.31%,分离纯化效率为90.16%。此外还构建了以4-乙烯基苯硼酸为吸附剂的萃取辅助乳糖异构化体系。同步萃取辅助乳糖异构化模式能显着提升乳果糖生成率,同时还能加快异构化反应速率并大幅减少副产物的生成,在p H 11.0、50℃下同步萃取90 min,乳糖转化率和乳果糖生成率分别达到89.67%和83.71%,副产物得率仅为4.50%。对萃取的有机相进行反向解离,解离液中乳果糖纯度和得率分别为92.18%和78.22%,分离纯化效率达到93.46%。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苯硼酸聚合物载体和构建的苯硼酸阴离子萃取体系在辅助乳糖定向异构化生成乳果糖和同步分离纯化制备高纯度乳果糖方面具有高度可行性和良好的应用潜力。

何彩庆[2](2021)在《过渡金属高分子载体的制备及其与氨配体间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西赣州稀土资源丰富,有着“稀土王国”的赞誉。在获取众多稀土矿产资源的同时,其开发利用过程伴随着大量高盐氨氮废水的产生。随着国家对氨氮排放要求的提高,对新型、环保氨氮处理技术探索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其中离子交换吸附法依托离子交换、吸附作用等机理具有处理过程高效稳定、方便快捷等优势备受相关学者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废水中盐分的存在导致离子交换吸附法对氨氮的处理效率大打折扣。本文在厘清过渡金属离子与高分子载体、氨配位间空间匹配关系基础上,借助过渡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解决这一问题。课题以氯化铵溶液配制的模拟氨氮废水为研究处理对象,选择四种高分子载体(D001树脂、D751树脂、蒙脱石(Moammo)和硅藻土(Diammo))和四种过渡金属离子(Co2+、Ni2+、Cu2+、Zn2+,简称“M2+”)制备了多种金属基高分子载体并应用于无盐和高盐氨氮废水的对比研究。基于制备的金属基高分子载体,考察了体系p H、溶液含盐量、高分子载体投加量和吸附时间等物化参数的影响,同时进行了动力学研究,并运用现代化测试手段对吸附前后高分子载体形貌和结构性质进行了表征分析及机理探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共存阴、阳离子、反应温度、氨氮初始浓度、解吸剂、金属基高分子载体的稳定性等因素;最后将金属基高分子载体应用于实际稀土高含盐氨氮废水的处理,以验证其可行性。实验主要结论如下:(1)相比于无盐氨氮溶液,高含盐条件下各金属基高分子载体的去除氨氮(以下简称“除氮”)性能显着降低,说明高盐条件抑制了除氮效果。以高含盐模拟氨氮废水为探针,获得了Ni-D001树脂、Cu-D751树脂、Cu-Moammo和Zn-Diammo四种最佳金属基高分子载体,其氨氮去除率和吸附量分别为29.26%和3.55 mg/g、29.55%和3.68 mg/g、39.04%和4.83 mg/g、37.04%和4.77 mg/g。(2)在高含盐氨氮废水条件下,静态实验获得了四种金属基高分子载体除氮过程中的最佳处理条件,分别是:金属基Ni-D001树脂、金属基Cu-D751树脂、Zn-Diammo(体系p H 11.0、溶液含盐量4 g/L、投加量4 g/L、反应时间90 min)和Cu-Moammo(体系p H 10.5、溶液含盐量4 g/L、蒙脱石投加量4 g/L、反应时间90 min)。(3)选用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Elovich动力学方程三种模型进行研究以确定除氮机理。结果表明,四种金属离子负载的四种高分子载体除氮过程中的动力学拟合都更倾向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说明各金属基高分子载体除氮过程主要是化学吸附。此外,运用现代化测试手段发现,改性后的各种金属基高分子载体自身架体完整无损,比表面积增大、吸附孔洞增多,且FT-IR、XPS图谱表明除氮主要机理是由于氨气分子与金属离子间的配位络合,同时存在少量离子交换作用和静电吸附去除作用。具体表现为:金属基D001树脂除氮后FT-IR检测出低频指纹区含有O-M晶格振动,发现新的“O-M-N”价键,表明金属基D001树脂成功配位络合除氮;金属基D751树脂除氮后FT-IR检测发现了C=O对称伸缩振动蓝移、-NH2官能团的减弱或消失、O-M晶格振动略微红移等价键的变化,它们共同阐释了金属基D751树脂成功配位吸附除氮;金属基Moammo除氮后经过FT-IR检测发现含有新的Si-O-M的弯曲振动,且形成了N-M键,XPS检测中N谱图的产生也说明金属基Moammo成功配位除氮;金属基Diammo自身含有Si-OH,除氮前后XPS及FT-IR谱图中发现的Si-O-M伸缩振动和N-M键的形成共同证实了除氮过程中发生的配位络合作用。(4)四种最佳金属基高分子载体的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共存阳离子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金属基高分子载体除氮性能,且多组分、高价态的阳离子影响作用更大;同样地,共存的高价态阴离子也有类似结果;温度对除氮过程影响不大,而较高的氨氮初始浓度能显着提高氨氮吸附去除量,对于氨氮去除率则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为实现吸附剂循环利用,确定氨氮解吸剂分别为:Ni-D001-0.1M/L HCl、Cu-D751-0.1M/L Na Cl、Cu-Moammo-0.1M/L KOH和Zn-Diammo-1 M/L Na Cl;经过五次循环“吸附-解吸-吸附”处理,发现Cu-D751和Zn-Diammo都能使氨氮吸附量保持在4 mg/g,表明其稳定性较高;在应用于实际废水时,由于水体环境更为复杂,四种金属基高分子载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Zn-Diammo的处理效果最佳,Cu-D751的次之。

郑可心[3](2021)在《新型硼酸树脂材料制备及其对多羟基化合物的吸附》文中研究指明高沸点、强亲水性使多羟基化合物从溶剂体系分离纯化的难度增加,传统蒸馏和膜分离等方法无法实现较好分离,吸附法以绿色、分离效率高等优势脱颖而出。目前,具有结构可调、高比表面积等优点的吸附树脂被广泛应用。经苯乙烯-二乙烯基苯交联而成的物理结构调控树脂依赖π-π共轭等物理吸附作用实现苯酚等物质的分离,但对多羟基化合物分离过程中的分子尺寸匹配等没有系统报道;不同功能基单体修饰的化学官能团改性树脂也缺少文献支撑。为此,本文以氯甲基为活性位点,通过改变反应温度和时间精确调控树脂的物理结构,通过氯甲基、羧基和胺基活性位点的改性实现树脂化学结构的优化。并研究了改性树脂对多羟基化合物的吸附行为,详细结论如下:(1)在CMPS树脂为前体、无水Al Cl3为催化剂的Friedel-Crafts反应中,通过调控反应温度和时间成功制得高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的10种物理结构调控树脂,其中PS-W100和PS-W120比表面积高达1382和1336 m2/g。经静态吸附发现比表面积、分子尺寸匹配等物理作用对多羟基化合物的吸附能力与商业树脂CHA-111水平相当。以氯甲基为活性位点、伯胺和没食子酸为功能基单体成功制得含氮、氧改性树脂DCE-NH2和PS-GA,结果表明树脂对1,3-丙二醇的吸附贡献度有限。以CMPS为前体,经对羧基苯硼酸等单体改性制得36种PS-SBT系列树脂;以ZXD-39树脂为前体,经3-羧基苯硼酸等单体改性制得24种ZXD系列硼酸功能基树脂。通过硼酸官能团测定初步筛选最优树脂为PS-SBT,负载量高达1.220 mmol/g,吸附容量为17.23 mg/g,高于CHA-111的35%。(2)水介质中以1,3-丙二醇为吸附质进行吸附行为研究。通过静态吸附筛选发现PS-SBT和PS-3NB树脂的吸附容量高于CHA-111树脂的35%和22%。系统考察树脂用量、初始浓度、吸附时间、p H、温度等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发现PS-SBT树脂在初始浓度2 g/L、p H=10的体系中吸附16 h效果最好,吸附容量为17.23 mg/g,整个吸附过程吸热。通过1,3-丙二醇的双组分竞争实验表明PS-SBT能够特异性吸附具有类似邻二醇结构的化合物,选择性能优良。对树脂循环再生6次吸附容量约17 mg/g,再生性能良好。通过热重曲线分析树脂在573 K依然没有明显失重,热稳定性好。通过红外、XPS和DFT理论优化进一步解释吸附机理,碱性体系增加了硼酸-二醇特异性结合的化学吸附作用力。(3)有机溶剂对多羟基化合物的有效富集(如天然产物的提取)价值可观,有机体系对多羟基化合物的分离具有研究意义。为进一步考察硼酸与多羟基化合物间的选择性结合作用,通过实验筛选吸附介质、吸附质和树脂为乙醇、1,3-丁二醇和PS-SBT,吸附容量为0.9470 mmol/g。通过1,3-丁二醇的吸附动力学表明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阶动力学模型,吸附热力学实验体现了吸附过程是符合Langmuir模型的自发、吸热过程。通过动态吸附-脱附数据表明树脂PS-SBT具有分离浓缩的应用价值。实验数据结合DFT理论优化硼酸单体与葡萄糖、天麻素的不同位点之间的能量差异,表明树脂PS-SBT与多羟基化合物间形成的硼酸酯结构有利于增强选择性吸附作用。本文从吸附材料的设计制备、吸附行为研究到机理分析角度进行详细阐述,表明硼酸树脂材料有特异性结合多羟基化合物的发展潜力。

岳方[4](2021)在《改性高交联树脂的制备及其在生物碱分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分离纯化要求的不断提升,吸附树脂的吸附性能需要进一步改善,对其进行化学改性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经功能基团修饰的后交联聚苯乙烯树脂已经被证明是去除芳香族化合物的有效聚合物吸附剂,但其在天然产物分离纯化方面的应用很少。广泛分布于高等植物中的生物碱是许多药用植物和传统药物的主要有效成分,但是自然界中的生物碱通常与大量其它类型的有机或无机化合物共存,需要进一步分离纯化。水提取液中吸附生物碱以疏水作用为主,而水溶液中的疏水作用是非特异性作用,选择性降低,吸附效率不高。为了实现生物碱的高效分离纯化,我们以低交联的氯甲基化聚苯乙烯树脂为原材料,通过控制修饰基团的添加量,将不同量的功能基团引入到非极性树脂上,得到了两个系列修饰程度不同的后交联树脂。同时,以氧化苦参碱、小檗碱和伪麻黄碱为模型生物碱,对功能基团修饰的后交联树脂吸附性能进行了探讨。本论文得到的结果如下:本实验通过后交联反应得到了一系列羟基改性的交联树脂,即LQ-F0、LQ-F5、LQ-F10和LQ-F15;另外还得到了一系列胺基改性的交联树脂,即PS-N2、PS-N4、PS-N6和PS-N8。采用红外光谱、有机元素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和BrunnerEmmet-Teller(BET)分析对改性的后交联树脂进行表征,得知通过后交联反应得到了一系列不同比表面积、不同孔结构和不同功能化程度的改性树脂。选取氧化苦参碱、小檗碱和伪麻黄碱三种不同结构的生物碱为吸附质,考察了改性树脂的吸附性能、保留性能以及重复使用性能。通过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分析,讨论了改性树脂的吸附机理、吸附与目标化合物之间的构效关系以及极性匹配等。改性树脂对三种不同结构的生物碱表现出不同的吸附效果,吸附容量的大小:氧化苦参碱>小檗碱>伪麻黄碱。小檗碱在各改性树脂上的吸附说明了目标化合物与树脂结构匹配的重要性。动力学模型的拟合结果显示伪二级速率方程更适合用来描述所有改性树脂的吸附过程,吸附速率受液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共同控制。吸附等温模型的拟合结果显示Langmuir和Freundlich都能很好的拟合等温线,说明吸附至少包含两种机制,既存在单分子层吸附,又存在非匀质表面的多分子层吸附,模型参数表明吸附过程较容易进行。吸附热力学分析表明改性树脂吸附两生物碱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对于苦参素,整个吸附过程放热,体系混乱度增加;对于小檗碱,整个吸附过程吸热,体系混乱度增加。修饰树脂与苦参素之间的吸附作用力包括疏水作用力、氢键和静电作用力;修饰树脂与小檗碱之间的吸附作用力包括疏水作用力、氢键、π-π作用力和静电作用力。两系列修饰树脂的再生性能良好,经过五次循环使用,其吸附效果基本维持不变。柱实验说明改性树脂具有良好吸附保留能力。为了进一步探讨改性树脂的吸附选择性,以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为吸附质进行单组分体系和混合体系的吸附,发现两生物碱存在竞争吸附。对于混合体系的吸附,两系列改性树脂中选择性系数最大分别的是LQ-F10和PS-N2。吸附等温线实验说明随着吸附物初始浓度增大,选择性系数增大,说明浓度越大,改性树脂对苦参碱的选择性吸附越突出。通过动态吸附与解析实验,得知改性树脂对苦参碱的吸附保留能力更强。低浓度的乙醇溶液可以将大部分氧化苦参碱洗脱下来,但是对于氧化苦参碱,需要稍高浓度的乙醇溶液才能洗脱下来。

王冠玉[5](2020)在《甜叶菊中甜菊糖苷高效分离吸附剂的制备及研究》文中认为甜叶菊中提取的甜菊糖苷(SGs)可作为甜度高的天然膳食补充剂和甜味剂,它被称为仅次于甘蔗和甜菜糖的第三种糖源。SGs中,莱鲍迪苷A(RA)和甜菊苷(STV)含量和甜度都最高。但由于STV后苦味的存在,影响了SGs的味质特性。因此得到高纯度RA产品,是分离纯化SGs和提高新疆天然产物品质的关键。本文以STV和RA为分离物系。在吸附法的基础上,首先选择初步分离吸附剂将甜叶菊粗提液纯化得到混合糖苷,依据硼酸与STV和RA的络合强度差异进行官能化吸附剂的制备,将二者选择性的分离,从而提高SGs的味质特性。具体研究如下:根据吸附剂结构及分离物系目标分子尺寸选择了介孔碳材料,筛选出最适结构并对粗提液进行初步分离。通过不同结构介孔碳吸附材料吸附性能对比,选择比表面积为1011.760 m2·g-1,孔径为4.59 nm的OMC为最优吸附剂。OMC的高比表面积和有序开放孔道结构使其可以在水溶液中快速吸附STV和RA,作为粗分离吸附材料,对粗提液进行初步分离得到混合糖苷。通过优化分离纯化工艺,OMC对甜叶菊粗提液中STV和RA的吸附量分别为212.18 mg·g-1、359.64 mg·g-1,选择性(αSTV/RA)为1.4,将STV和RA纯度分别从8.01%和16.73%提高到了17.51%和45.32%,收率分别为89.22%和87.73%。根据吸附剂结构及官能团作用,在具有良好吸附性的树脂基础上,进行硼酸官能化修饰,提高其选择性,将STV和RA进一步分离。筛选出吸附能力强,带有活性官能团且易于改性的树脂BJ7501,进行特异性官能团修饰,制备了带有硼酸官能团的树脂BJ7501C。FT-IR、XPS表征显示改性后分别出现B-O基团特征峰和B元素,表明改性成功。通过优化分离纯化工艺,得到粗糖溶液中吸附量分别为STV:35.22 mg·g-1,RA:62.00 mg·g-1,选择性(αSTV/RA)达到4.34。并对混合糖苷进一步精制,将STV纯度从17.51%提高到了29.83%;将RA纯度从45.32%提高到了70.17%。根据吸附剂结构及官能团作用,在金属有机骨架(MOFs)基础上,将含有所需硼酸官能团的有机配体通过简单的微波法原位合成硼酸官能化的吸附剂(MOF-BA)。能够避免后修饰时官能团间的共轭效应及提高引入官能团的可用性,并与改性树脂性能进行对比。制备的MOF-BA与母体框架同构,FT-IR表征验证了羧基与Zn的配位,表明制备成功。ICP及XPS表征显示B元素的存在。通过改变两个配体之间的比例,当BBDC与BTC进料比为1:1时制备的MOF-BA-1.0具有良好的结晶性及较适于分离STV和RA的孔径尺寸(4.69 nm)。通过优化分离纯化工艺,得到粗糖溶液中吸附量分别为STV:42.93 mg·g-1和RA:22.96 mg·g-1,选择性(αSTV/RA)为4.35。并对混合糖苷进一步精制,将STV纯度从17.51%提高到了31.83%;RA纯度被从45.32%提高到68.17%。

高君安[6](2020)在《Y型分子筛表面结构调控及其吸附典型挥发性有机物构效关系研究》文中指出Y型分子筛具有适中的微孔孔径、较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水热稳定性等特点,其VOCs(挥发性有机物)吸附特性和吸附容量与工业常用的活性炭吸附剂最为相似。针对高湿度条件下Y分子筛吸附VOCs性能不佳等问题,本文以常规Y分子筛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复合脱铝改性和气相覆硅改性方法对其表面结构进行调控,并结合X射线衍射(XRD)、N2吸附-脱附、傅里叶红外(FT-IR)、固体核磁(NMR)等现代分析表征手段和典型VOCs静态/动态吸附性能评价实验,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了Y分子筛表面微观结构与其疏水性能及吸附典型VOCs构效关系的研究:(1)采用复合脱铝改性法,以常规NaY分子筛为原料,制备高硅疏水Y分子筛。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配比为(草酸:氯化铵:水=1:10:50,重量比)草酸-氯化铵的缓冲溶液处理Y分子筛两次,硅铝比能够达到酸浸要求,且结晶度维持在80%以上。进一步采用0.5 mol/L硝酸进行酸浸处理,Y分子筛硅铝比提高到42.7且结晶度为74.5%,比表面积为785 m2.g-1,疏水系数Hn为3.19,其甲苯静态饱和吸附量为32.6%,水接触角增大到 135°;在 GHSV 为 15000ml.h-1.g-1,T=35℃,C0=5000 mg·m-3,RH=60%条件下,其对甲苯的动态吸附容量为0.21 g/g。(2)以有机硅烷为改性试剂,采用气相覆硅改性法,对三种硅铝比HY(5)、HY(40)和HY(120)分子筛进行疏水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O2气氛下,反应温度为250℃,三甲基氯硅烷(TMCS)为改性试剂,改性时间为40 min,改性三种硅铝比Y分子筛疏水系数Hn均最高分别为1.92、3.30和4.86,且结晶度维持在81%以上;分子筛的孔径基本保持不变,比表面积仅下降8.1%、5.3%和4.1%;甲苯的动态吸附容量分别为0.15,0.21和0.25 g.g-1;29Si NMR结果显示覆硅改性后Y分子筛在δ-90.2处出现归属于新环境无定型的SiO2物种的信号峰,表明气相覆硅改性成功将SiO2覆盖在分子筛表面。(3)为了探索VOCs在疏水Y分子筛上的吸附机理和理论模型,构建分子筛团簇模型进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并拟合甲苯吸附等温线。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的吸附能结果来看,HY、覆硅改性Y分子筛和高硅Y分子筛上甲苯吸附能分别为-2.2kJ/mol、-4.4kJ/mol和-5.9kJ/mol,水吸附能分别为-5.2kJ/mol、-2.3 kJ/mol和-1.9kJ/mol,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吸附等温线拟合结果显示,高硅Y分子筛和覆硅改性Y分子筛吸附甲苯的吸附行为分别比较符合Langmuir模型和Langmuir-Freundlich混合模型模型;由此可知疏水Y分子筛通过范德华力与甲苯分子形成强相互作用进行单分子物理吸附,吸附机理主要是微孔填充。(4)复合脱铝改性制备的高硅Y和覆硅改性Y分子筛对不同VOCs分子吸附容量相差不大,具有广谱吸附性;在脱附功率800 W微波作用下脱附15 min后,四种典型VOCs分子在两种改性分子筛上均能较为彻底地完成脱附,脱附率能达到90%以上;再生循环30次油漆稀料脱附率基本趋于稳定,分别维持在91.2%和90.5%左右,油漆稀料饱和吸附率分别维持在30.3%和21.2%左右,吸脱附稳定性良好。

张永平[7](2020)在《重金属吸附剂巯基乙酰化玉米秸秆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和制造业的大规模发展,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富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水,如果不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还能给人体带来危害。重金属废水有多种处理方法,如:化学沉淀法、铁氧体法、膜分离等,这些方法大多存在操作复杂、处理周期长、成本高、产生的副产物容易引起二次污染等问题,导致使用受到限制。而吸附法具有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等特点广受欢迎。目前利用农林废弃物等低成本生物质通过化学改性,在其分子中引入巯基、胺基等某些基团,一方面利用其多孔的物理特性,另一方面利用引入基团螯合重金属离子的能力可以明显增强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本论文利用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通过化学改性方法,将含S原子配位基团巯基(-SH)引入其分子中,制备出对重金属离子具有螯合吸附作用的吸附剂巯基乙酰化玉米秸秆(MACS)。本文以玉米秸秆(CS)、巯基乙酸(TGA)为原料,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与碳二亚胺盐酸盐(EDC·HCl)为催化剂,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六个因素对MACS制备条件的影响,并分别采用正交实验法和响应面优化法对MACS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在响应面法优化MACS制备条件时,先选择Plackett-Burman实验筛选影响MACS制备的关键因素,但结果显示实验模型在研究范围内均不显着,最终以正交实验筛选的因素作为主要影响条件,选取响应面优化设计中的中心复合设计(CCD)对MACS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得到MACS的最佳制备条件。利用FTIR分析、BET比表面积分析、SEM分析、元素分析等方法对MACS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分别以含Cd(II)、Cu(II)水样为考察对象,研究了单一溶液中平衡时间、吸附剂投加量、反应温度、振荡速率、水样初始pH值、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对MACS吸附Cd(II)和Cu(II)的影响。结合吸附动力学实验、吸附等温实验初步探讨了MACS吸附Cd(II)和Cu(II)的机制,对后续深入研究提出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单因素确定的影响MACS制备条件的基础之上,选取玉米秸秆粒径、反应物比例CS:TGA、催化剂EDC·HCl/TGA比例、活化剂NHS/EDC·HCl比例、反应介质p 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7个影响因素,分别以水样中Cd(II)和Cu(II)去除率为考察对象,选择正交实验对MACS进行优化制备,结果发现得到的正交优化制备MACS方案不一致,为了使制备的MACS尽可能对多种重金属离子有较优去除效果,优化制备过程,综合评价了MACS同时去除Cd(II)与Cu(II)的效果,将制备条件进行了统一,得到的MACS制备条件为:玉米秸秆粒径为80目(0.2mm),反应物CS与TGA的质量体积比为1:6,催化剂EDC·HCl与TGA的物质的量比为0.075:1,活化剂NHS与EDC·HCl的质量比为0.5:1,反应介质pH值为6.0,反应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1h,在制备前先采用0.505mol/L的HNO3溶液于25℃下连续振荡活化处理CS 6h。在此条件下制备的MACS对模拟水样中Cd(II)和Cu(II)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88.42%、100%。(2)结合正交实验最优组合筛选的影响因素次序,选取反应介质pH值、CS粒径、反应温度三个因素进行CCD响应面优化法实验,将Expert 8.06软件优化推荐的制备组合条件分析比较,得到MACS制备方案为:CS粒径为80目(0.2mm),反应物CS与TG A的质量体积比为1:6,EDC·HCl与TGA的物质的量比为0.075:1,NHS与EDC·HCl的质量比为0.5:1,反应介质pH值为5.72,反应温度为47℃,反应时间为60min。在此条件下制备的MACS对Cd(II)和Cu(II)的去除率分别为88.14%、98.62%。(3)采用FTIR分析、BET比表面积、SEM分析以及元素分析,发现改性后CS在2519.0cm-1处出现了微弱的S-H伸缩振动峰,其比表面积比原来减小了19.9%,孔径增大了3.2%,孔容减小了17.2%,MACS表面更加光滑,结构疏松,孔道增加,元素分析发现S元素含量为0.448%,结果表明巯基被成功引入CS分子结构中。(4)MACS投加量、平衡时间、反应温度、振荡速率、水样初始pH值、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对MACS吸附Cd(II)、Cu(II)性能影响研究的结果表明,当MACS投加量为30g/L、吸附时间为60min、吸附温度为40℃、振荡速率为100r/min、水样初始pH值为6.0、Cd(II)的初始浓度为50mg/L时,MACS对Cd(II)的最大吸附率为89.69%,吸附量为4.20mg/g;MACS投加量为15g/L、吸附时间为60min、吸附温度为25℃、振荡速率为200r/min、水样初始pH值为6.0、Cu(II)的初始浓度为50mg/L时,MACS对Cu(II)的最大吸附率为100%,吸附量为8.94mg/g。(5)MACS对Cd(II)和Cu(II)的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拟合相关系数R2最高分别为0.9859、0.9927,Langmuir等温吸附拟合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669、0.9914,表明吸附过程主要是化学吸附控制的单分子层吸附。新型重金属吸附剂MACS制备方法简单、制备成本较低;MACS对较低浓度的含Cd(II)废水吸附效果较好,对含Cu(II)废水吸附效果良好。因此,该吸附剂具备一定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有效的重金属废水处理剂。

李佳锋[8](2020)在《树脂基环境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对钼/铬阴离子污染物的去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的保护以及水污染的防控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解决该问题的首要任务便是水体的净化再利用。而开发重复利用性好、高吸附量及绿色环保的新型吸附剂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树脂材料因其优良的化学稳定性、可重复利用性及易功能基化等优点,在水环境污染物治理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对树脂材料进行改性,合成了载金属纳米颗粒树脂以及氨基功能化树脂两种复合材料,并分别研究其对水中钼酸根离子和六价铬离子的吸附性能及机理。具体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本研究通过原位合成法制备成一种以阴离子交换树脂(Ps AX)为载体的功能化纳米复合材料(HFO-Ps AX),用于选择性吸附水溶液中的钼酸盐。与Ps AX相比,HFO-Ps AX对钼酸根离子的选择性大大提高。竞争吸附研究表明:氯化物、碳酸盐、硫酸盐和磷酸盐对HFO-Ps AX吸附钼酸根离子的竞争能力顺序为:氯化物<磷酸盐<碳酸盐<硫酸盐。确定了钼酸根吸附的最佳p H=4,在碱性极强的条件下(p H=14),HFO-Ps AX对钼酸根仍有一定的吸附容量。固定床柱吸附实验验证了HFO-Ps AX在实际污染应用中处理Mo(VI)的潜力,吸附饱和的HFO-Ps AX可以用质量浓度均为5%的Na OH-Na Cl二元溶液再生而不损失吸附容量。HFO-Ps AX对Mo(Ⅵ)的吸附以季氨基基团的离子交换和HFO表面的Fe-O配位络合共同作用实现高选择性吸附。另外,通过一步水热反应将乙二胺基团成功接枝到氯甲基化的聚苯乙烯树脂(CMPs)合成具还原和吸附性能的双功能材料CMPs@NH2。利用FT-IR、XPS和N2吸附-脱附等温线测试等技术对制备的CMPs@NH2形态、孔隙结构、元素分析和官能团组成进行表征;研究时间、温度、p H等条件对CMPs@NH2同步还原-吸附Cr(Ⅵ)的性能和机理。FT-IR分析表明氨基成功接枝到CMPs上,包含有氨/胺基(-NH2/-NHR’)两种形式的氨基功能基团。Cr(Ⅵ)在CMPs@NH2上的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表明其吸附主要是化学吸附。吸附等温线满足Langmuir模型,表明其吸附过程为单层吸附,且通过Langmuir模型计算得到CMPs@NH2在283 K,298 K,313 K三个不同温度下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234.19 mg/g,272.09mg/g和323.84 mg/g。吸附剂可通过5%的Na OH碱液溶液以及5%的硝酸溶液先后进行脱附再生。五次吸附-脱附循环实验后,吸附剂对Cr(Ⅵ)仍然存在高的去除效率。XPS分析表明,CMPs@NH2上同时存在Cr(Ⅵ)和Cr(Ⅲ),在酸性条件下复合材料具有更强的还原性,表面的氨基(-NH2)以及少量的亚甲基(-CH2-)参与了还原反应。Cr(Ⅵ)的去除主要通过质子化氨基(-NH3+)的静电吸附作用,而还原的Cr(Ⅲ)主要通过与亚氨基(-NH=)的配位作用被去除。

于文昊[9](2019)在《新型超高交联树脂的制备及其对苯胺类化合物吸附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传统吸附树脂主要通过疏水性作用实现有机物与水相的分离,并且起到了良好的净化及资源化作用。然而,由于传统树脂为非极性苯乙烯-二乙烯基苯骨架,其对苯胺类极性有机物的吸附分离效果较差,因此亟待开发对苯胺类具有良好吸附性能的新型超高交联树脂。此外,新型超高交联树脂的制备鲜有对官能团引入方式、官能团的种类以及前体树脂氯甲基分配问题等对苯胺类化合物的吸附所造成影响的详细讨论。因此,本文在讨论新型吸附树脂材料制备的基础上,并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并得到以下结论:(1)以氯甲基化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物为前体,制备具有一定交联度的WH-0树脂作为改性前驱体。其次,分别通过以氯甲基和以苯环活性位点两种方式制备一系列改性树脂,其对对氨基苯甲酸的静态吸附容量均超过WH-0树脂,且与商业H-103树脂的静态吸附容量相近。其中,L-苹果酸改性树脂WH-6及L-酒石酸改性树脂WH-7取得了较优的吸附性能提升,其吸附能力是WH-0树脂的1.47倍左右,而丁二酸酐改性树脂WH-SG则仅为1.08倍,这归因于以氯甲基为活性位点的改性方式可以获得更高的官能团负载率。(2)选取上述体系内较优功能单体L-苹果酸及丁二酸酐,通过对树脂的物理-化学结构优化,分别得到了体系内较优树脂FL-3、HSG-2及FSG-2,其平衡吸附量符合FSG-2树脂>HSG-2树脂>FL-3树脂>H-103树脂的顺序,并且三种改性树脂的平衡吸附量分别是商业树脂H-103的1.23、1.15及1.08倍。通过表征分析可知,以苯环为活性位点所制备的改性树脂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这十分有利于对苯胺的吸附。此外,通过HSG-2树脂与H-103树脂的对比分析可知,即使HSG-2树脂的物理作用贡献度不占优势,但是其吸附能力仍超出H-103树脂较多,这足以反映化学改性的必要性。(3)通过对吸附行为研究表明,FL-3树脂、HSG-2树脂以及FSG-2树脂的吸附等温线均符合Langmuir方程,并且吸附过程是放热的、自发的。吸附动力学方程均符合伪二阶方程,且FL-3树脂和FSG-2树脂具有较快的吸附速率,均可在200 min左右达到吸附平衡,而HSG-2树脂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在膜扩散方面,FL-3树脂、FSG-2树脂和H-103树脂具有较快的膜扩散速率。在内扩散方面,所有树脂的内扩散拟合均呈现多种线性关系,说明速率限制步骤不唯一。综上所述,本文制备了以氯甲基和以苯环为活性位点的改性树脂,进行筛选后得到了较优功能单体L-苹果酸与丁二酸酐。通过对树脂物理-化学结构的进一步调节,得到了较优树脂HSG-2树脂、FSG-2树脂以及FL-3树脂,其吸附能力均比商业H-103树脂高。此外,经过对比分析发现,FSG-2树脂具有最佳的吸附性能,其对对氨基苯甲酸的最大平衡吸附容量是商业H-103树脂的1.23倍,且吸附速率更快,这反映出了FSG-2树脂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潜在应用价值,并为将来新型树脂制备的方法提供了依据。

银钗[10](2019)在《胺基改性树脂的设计制备及其对磺酸类染料吸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吸附树脂因其具有高比表面积、良好的机械性能、易再生等优点,在处理染料废水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超高交联树脂的制备,目前主要以具有一定交联度的氯球(氯含量17%)作为原料,通过傅克反应进行后交联。然而普通的大孔和超高交联树脂对于极性较强的染料的吸附量一般较低,因而树脂的功能基化尤为必要。通过在树脂表面引入含有胺基、酚羟基、羧基等官能团,可以明显改善树脂对这类吸附质的吸附行为。超高交联树脂对有机染料的处理较多,但是功能基修饰的树脂中对用于治理磺酸染料废水的报道还较少,本文筛选磺酸染料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类溴氨酸和橙黄G为吸附质,并研究功能基树脂吸附性能。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以氯球为前体树脂,合成了三类树脂包括超高交联树脂、完全胺化系列树脂及胺化后交联树脂,所有化合物通过红外、元素分析及N2物理吸附与脱附进行表征。(2)将获得的系列树脂对溴氨酸的吸附性能进行了对比,分别筛选出了具有良好物理化学性质的树脂HC-6,A-DETA,AC-2-DETA。AC-2-DETA(325.63 mg/g)显示出最佳的吸附性能,与商业树脂H-103(168.72 mg/g)相比提高93.0%,是XAD-4的23.94倍。(3)对树脂进行热力学、动力学及动态吸附与脱附研究,Freundlich热力学方程及二级动力学方程对吸附数据拟合度更高,在高温高浓度下利于溴氨酸吸附。且AC-2-DETA对溴氨酸吸附量最高,吸附速率最快,有良好的脱附效果,属于熵增,吸热,自发进行的过程。(4)首次合成吲哚醌系列树脂,于有限活性位点引入含氮、氧等极性官能团,得到最佳吸附性能的复合功能基树脂135-I-EDA,对橙黄G吸附容量比H-103提高3.5倍。并研究了不同体系下树脂对橙黄G的吸附效果,发现在高温、酸性及盐度较高的体系下吸附效果较好,为磺酸染料的资源化处理奠定了基础。

二、MODIFICATION OF X-5 RESIN AND ADSORPTION PROPERTY OF THE MODIFIED RESIN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ODIFICATION OF X-5 RESIN AND ADSORPTION PROPERTY OF THE MODIFIED RESINS(论文提纲范文)

(1)苯硼酸吸附剂的构建及其在高纯度乳果糖制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乳果糖简介
        1.1.1 乳果糖的理化特性
        1.1.2 乳果糖的功能特性及其应用
    1.2 乳果糖的制备
        1.2.1 酶法制备乳果糖
        1.2.2 化学法制备乳果糖
    1.3 乳果糖的分离纯化
        1.3.1 离子交换树脂柱色谱法
        1.3.2 醇溶结晶法
        1.3.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3.4 室温离子液萃取法
        1.3.5 选择性发酵/水解法
    1.4 硼亲和色谱技术
        1.4.1 硼亲和色谱的特性及应用
        1.4.2 硼亲和载体的制备
        1.4.3 硼亲和色谱作用力的分析
    1.5 立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硼酸及其衍生物对糖分子亲和特性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糖分子与硼酸的络合效应
        2.3.2 苯硼酸化合物对糖分子的络合效应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水溶液中糖分子对硼酸解离的促进作用
        2.4.2 苯硼酸化合物对不同结构糖分子的络合作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苯硼酸功能化树脂的制备及其对乳果糖分离纯化性能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苯硼酸功能化树脂的制备
        3.3.2 苯硼酸功能化树脂理化特性表征
        3.3.3 苯硼酸功能化树脂分离纯化性能评价
        3.3.4 苯硼酸功能化树脂在多元糖液体系中的吸附选择性
        3.3.5 苯硼酸功能化树脂的操作稳定性
        3.3.6 液相法测定糖浓度
        3.3.7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苯硼酸功能化树脂的合成
        3.4.2 苯硼酸基功能化树脂理化特性表征
        3.4.3 苯硼酸功能化树脂吸附特性
        3.4.4 苯硼酸功能化树脂解吸特性
        3.4.5 苯硼酸功能化树脂对多元糖液的吸附选择性
        3.4.6 苯硼酸功能化树脂的操作稳定性及选择性吸附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本体聚合法制备苯硼酸聚合物载体及其选择吸附特性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苯硼酸聚合物载体的制备
        4.3.2 苯硼酸聚合物载体理化特性表征
        4.3.3 苯硼酸聚合物载体吸附性能评价
        4.3.4 苯硼酸聚合物载体解吸性能评价
        4.3.5 苯硼酸聚合物载体的操作稳定性
        4.3.6 苯硼酸聚合物载体对糖分子的吸附选择性
        4.3.7 液相法测定糖浓度
        4.3.8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苯硼酸聚合物载体的制备
        4.4.2 苯硼酸聚合物载体理化特性表征
        4.4.3 苯硼酸聚合物载体吸附特性
        4.4.4 苯硼酸聚合物载体的解吸特性
        4.4.5 苯硼酸聚合物载体的操作稳定性
        4.4.6 苯硼酸聚合物载体对糖分子的吸附选择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苯硼酸阴离子萃取体系的构建及其对乳果糖的萃取特性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主要试剂
        5.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苯硼酸阴离子萃取体系的构建
        5.3.2 苯硼酸阴离子萃取体系选择性萃取乳果糖性能评价
        5.3.3 苯硼酸阴离子萃取体系反向解吸性能评价
        5.3.4 苯硼酸阴离子萃取体系的操作稳定性评价
        5.3.5 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苯硼酸阴离子萃取体系的构建
        5.4.2 苯硼酸阴离子萃取体系选择性萃取乳果糖性能评价
        5.4.3 苯硼酸阴离子萃取体系反向解吸性能评价
        5.4.4 苯硼酸阴离子体系的操作稳定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苯硼酸吸附剂辅助乳糖异构化制备高纯度乳果糖
    6.1 前言
    6.2 材料与设备
        6.2.1 主要试剂
        6.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传统化学异构化法制备乳果糖
        6.3.2 苯硼酸聚合物载体辅助乳糖异构化制备乳果糖
        6.3.3 苯硼酸聚合物载体辅助乳糖异构化的操作稳定性
        6.3.4 苯硼酸聚合物载体操作过程中B元素的化学态分析
        6.3.5 苯硼酸阴离子萃取辅助乳糖异构化制备乳果糖
        6.3.6 液相法测定各种糖的浓度
        6.3.7 统计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传统化学异构化法制备乳果糖
        6.4.2 苯硼酸聚合物载体辅助乳糖异构化制备乳果糖
        6.4.3 苯硼酸阴离子萃取辅助乳糖异构化制备乳果糖
        6.4.4 苯硼酸吸附剂辅助乳糖异构化与其他乳糖异构化方法对比
    6.5 本章小结
论文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过渡金属高分子载体的制备及其与氨配体间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盐氨氮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1.1.1 高盐氨氮废水的来源
        1.1.2 高盐氨氮废水的危害
    1.2 高分子载体在高盐氨氮废水中的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2.1 天然高分子吸附载体
        1.2.2 合成高分子吸附载体
    1.3 过渡金属离子与高分子载体、氨配体间作用机制研究现状
    1.4 选题目的及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4.3 研究思路
        1.4.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2.2 实验分析方法及表征
        2.2.1 分析方法
        2.2.2 实验样品表征
        2.2.3 过渡金属离子负载树脂的制备及优化
        2.2.4 过渡金属负载蒙脱石(硅藻土)的制备及优化
        2.2.5 金属基吸附剂除氮性能测试
        2.2.6 去除氨氮实验
        2.2.7 动力学分析
        2.2.8 零电荷点检测
        2.2.9 实际稀土氨氮废水
第三章 过渡金属基D001树脂的制备及其高盐氨氮废水处理的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方法
        3.2.1 过渡金属负载D001树脂的制备及优化
        3.2.2 金属基D001树脂除氮性能测试
        3.2.3 氨氮吸附实验
        3.2.4 动力学分析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含盐条件下金属基D001树脂除氮性能影响
        3.3.2 溶液p H对金属基D001树脂除氮性能的影响
        3.3.3 溶液含盐量对金属基D001树脂除氮性能的影响
        3.3.4 树脂投加量对金属基D001树脂除氮性能的影响
        3.3.5 吸附时间对金属基D001树脂除氮性能的影响
        3.3.6 金属基D001树脂除氮动力学分析
        3.3.7 表征分析
        3.3.8 金属基D001树脂除氮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过渡金属基D751树脂的制备及其高盐氨氮废水处理的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方法
        4.2.1 过渡金属负载D751树脂的制备及优化
        4.2.2 金属基D751树脂除氮性能测试
        4.2.3 氨氮吸附实验
        4.2.4 动力学分析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含盐条件下金属基D751树脂除氮性能的影响
        4.3.2 溶液pH对金属基D751树脂除氮性能的影响
        4.3.3 溶液含盐量对金属基D751树脂除氮性能的影响
        4.3.4 树脂投加量对金属基D751树脂除氮性能的影响
        4.3.5 吸附时间对金属基D751树脂除氮性能的影响
        4.3.6 金属基D751树脂除氮动力学分析
        4.3.7 表征分析
        4.3.8 反应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过渡金属基蒙脱石的制备及其高盐氨氮废水处理的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方法
        5.2.1 过渡金属负载蒙脱石的制备及优化
        5.2.2 金属基蒙脱石除氮性能测试
        5.2.3 氨氮吸附实验
        5.2.4 动力学分析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含盐条件下不同金属基蒙脱石对氨氮处理的影响
        5.3.2 溶液pH对金属基蒙脱石除氮性能的影响
        5.3.3 溶液含盐量对金属基蒙脱石除氮性能的影响
        5.3.4 蒙脱石投加量对金属基蒙脱石除氮性能的影响
        5.3.5 吸附时间对金属基蒙脱石除氮性能的影响
        5.3.6 金属基蒙脱石除氮动力学分析
        5.3.7 表征分析
        5.3.8 除氮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过渡金属基硅藻土的制备及其高盐氨氮废水处理的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方法
        6.2.1 过渡金属负载硅藻土的制备及优化
        6.2.2 金属基硅藻土除氮性能测试
        6.2.3 氨氮吸附实验
        6.2.4 动力学分析实验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不含盐条件下不同金属基硅藻土对氨氮处理的影响
        6.3.2 溶液pH对金属基硅藻土除氮性能的影响
        6.3.3 溶液含盐量对金属基硅藻土除氮性能的影响
        6.3.4 硅藻土投加量对金属基硅藻土除氮性能的影响
        6.3.5 吸附时间对金属基硅藻土除氮性能的影响
        6.3.6 金属基硅藻土除氮动力学分析
        6.3.7 表征分析
        6.3.8 金属基硅藻土除氮机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四种最优高分子载体的除氮机理对比研究
    7.1 引言
    7.2 试验方法
        7.2.1 单因素条件对过渡金属基高分子载体除氮性能的影响
        7.2.2 氨氮吸附实验
    7.3 含盐条件下四种金属基高分子载体除氮特性研究
        7.3.1 共存阳离子对四种金属基高分子载体除氮效率的影响
        7.3.2 不同溶液阴离子对四种金属基高分子载体除氮效率的影响
        7.3.3 溶液温度对四种金属基高分子载体除氮效率的影响
        7.3.4 氨氮浓度对四种金属基高分子载体除氮效率的影响
        7.3.5 不同解吸剂对四种金属基高分子载体除氮效率的影响
        7.3.6 除氮稳定性的探究
        7.3.7 实际废水的除氮探究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8.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新型硼酸树脂材料制备及其对多羟基化合物的吸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多羟基化合物
    1.2 多羟基化合物的分离技术
        1.2.1 膜分离法
        1.2.2 蒸馏法
        1.2.3 萃取法
        1.2.4 离子交换法
        1.2.5 吸附法
        1.2.5.1 活性炭
        1.2.5.2 分子筛
        1.2.5.3 壳聚糖
        1.2.5.4 吸附树脂
    1.3 改性树脂的合成及应用
        1.3.1 物理结构调控树脂的合成及应用
        1.3.2 化学官能团改性树脂的合成及应用
        1.3.2.1 含氮官能团改性树脂的合成及应用
        1.3.2.2 含氧官能团改性树脂的合成及应用
        1.3.2.3 含硼官能团改性树脂的合成及应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4.1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4.2 论文的创新点
2 改性树脂材料的制备、表征及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树脂的制备
        2.2.3.1 物理结构调控树脂的制备
        2.2.3.2 化学官能团改性树脂的制备
        2.2.4 树脂的表征方法
        2.2.4.1 红外光谱的测定
        2.2.4.2 氯剩余量的测定
        2.2.4.3 比表面积的测定
        2.2.4.4 硼酸官能团测定
        2.2.4.5 吸附容量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物理结构调控树脂的表征
        2.3.1.1 物理结构调控树脂的红外分析
        2.3.1.2 物理结构调控树脂的氯含量分析
        2.3.1.3 物理结构调控树脂的孔结构分析
        2.3.1.4 物理结构调控树脂的吸附容量分析
        2.3.2 化学官能团改性树脂的表征
        2.3.2.1 含氮、氧官能团改性树脂的分析
        2.3.2.2 含硼官能团改性树脂的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硼酸树脂材料在水体系下的吸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吸附实验
        3.2.3.1 静态吸附实验
        3.2.3.2 吸附热力学实验
        3.2.3.3 树脂的吸附再生实验
        3.2.3.4 双组分竞争吸附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树脂的静态吸附筛选
        3.3.1.1 物理结构调控树脂对1,3-丙二醇的吸附筛选
        3.3.1.2 化学官能团改性树脂对1,3-丙二醇的吸附筛选
        3.3.2 含硼官能团改性树脂吸附过程的影响因素
        3.3.2.1 树脂用量对吸附容量的影响
        3.3.2.2 吸附质体积对吸附容量的影响
        3.3.2.3 吸附时间对吸附容量的影响
        3.3.2.4 pH对吸附容量的影响
        3.3.2.5 温度对吸附容量的影响
        3.4.2.6 树脂再生性及稳定性对吸附影响
        3.3.3 双组分竞争吸附
        3.3.4 吸附机理
        3.3.4.1 FT-IR表征分析
        3.3.4.2 XPS表征分析
        3.3.4.3 DFT理论模型优化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硼酸树脂材料在有机体系下的吸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2.3 PS-SBT树脂的吸附实验
        4.2.3.1 有机溶剂筛选实验
        4.2.3.2 吸附质筛选实验
        4.2.3.3 吸附树脂筛选实验
        4.2.3.4 吸附动力学实验
        4.2.3.5 吸附热力学实验
        4.2.3.6 脱附剂筛选实验
        4.2.3.7 实用性评价吸附实验
        4.2.3.8 动态吸附-脱附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有机溶剂的筛选
        4.3.2 吸附质的筛选
        4.3.3 吸附树脂的筛选
        4.3.4 吸附动力学
        4.3.5 吸附热力学
        4.3.6 树脂的脱附剂筛选
        4.3.7 树脂的实用性评价
        4.3.8 树脂的动态吸附-脱附
        4.3.9 DFT模型优化的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改性高交联树脂的制备及其在生物碱分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生物碱类化合物概述
    1.3 生物碱分离纯化概况
    1.4 吸附树脂的概述
    1.5 吸附树脂的改性
    1.6 改性树脂的应用
    1.7 研究意义与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试剂与试药
    2.2 仪器和设备
    2.3 系列官能团修饰的后交联树脂的制备
    2.4 系列后交联的制备
    2.5 官能团修饰树脂的表征方法
    2.6 剩余氯含量的测定
    2.7 HPLC分析
    2.8 吸附实验
    2.9 树脂重复性使用性能
    2.10 混合体系的吸附与解析
    2.11 吸附模型
第三章 官能团修饰的高交联树脂的合成及其表征
    3.1 羟基修饰树脂的表征分析
    3.2 胺基修饰树脂的表征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高交联树脂对生物碱的吸附性能研究
    4.1 影响改性高交联树脂吸附容量的因素
    4.2 吸附动力学研究
    4.3 改性高交联树脂的吸附热力学研究
    4.4 吸附保留行为考察
    4.5 改性树脂重复性使用性能的考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性高交联树脂的吸附选择性研究
    5.1 单双组分静态吸附容量比较
    5.2 单双组分体系的吸附等温线
    5.3动态吸附与梯度洗脱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甜叶菊中甜菊糖苷高效分离吸附剂的制备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甜菊糖苷的概述
    1.2 甜菊糖苷的分离纯化方法
        1.2.1 重结晶法
        1.2.2 膜分离法
        1.2.3 色谱法
        1.2.4 吸附法
    1.3 吸附剂研究进展
        1.3.1 多孔碳
        1.3.2 大孔吸附树脂
        1.3.3 分子印迹聚合物
        1.3.4 硼酸功能化金属有机骨架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4.1 课题研究目的
        1.4.2 课题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实验设备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HPLC定量分析
        2.2.2 吸附剂的表征方法
        2.2.3 吸附剂的性能测试
第三章 有序介孔碳对甜菊糖苷吸附分离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粗提液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介孔碳材料表征
        3.3.2 介孔碳材料筛选
        3.3.3 有序介孔碳的吸附性能
        3.3.4 有序介孔碳吸附STV和RA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研究
        3.3.5 循环吸附-解吸
        3.3.6 动态吸附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树脂BJ7501C的制备及对甜菊糖苷吸附分离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树脂改性实验
        4.2.1 树脂的筛选
        4.2.2 树脂预处理
        4.2.3 改性树脂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树脂对甜菊糖苷的吸附性能对比及改性条件的影响
        4.3.2 BJ7501C树脂的表征
        4.3.3 吸附液pH对BJ7501C吸附性能的影响
        4.3.4 BJ7501C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研究
        4.3.5 循环吸附-解吸
        4.3.6 动态吸附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OF-BA的制备及对甜菊糖苷吸附分离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MOF-BA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吸附剂的表征
        5.3.2 吸附剂吸附性能研究
        5.3.3 吸附液pH值和温度对MOF-BA-1.0性能的影响
        5.3.4 MOF-BA-1.0吸附剂动力学和等温线研究
        5.3.5 循环吸附-解吸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校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6)Y型分子筛表面结构调控及其吸附典型挥发性有机物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与危害
    1.2 VOCs处理技术
        1.2.1 直接燃烧技术
        1.2.2 催化燃烧技术
        1.2.3 光催化降解技术
        1.2.4 吸收技术
        1.2.5 冷凝技术
        1.2.6 膜分离技术
        1.2.7 吸附技术
    1.3 VOCs吸附剂
        1.3.1 活性炭
        1.3.2 硅胶
        1.3.3 高聚物吸附树脂
        1.3.4 分子筛
    1.4 Y型分子筛改性方法
        1.4.1 阳离子交换改性
        1.4.2 高温水热法
        1.4.3 高温气相反应法
        1.4.4 氟硅酸铵液相反应法
        1.4.5 有机配位反应法
        1.4.6 硅烷化改性法
    1.5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2.2 疏水Y分子筛的制备
        2.2.1 液相复合脱铝法
        2.2.2 气相覆硅改性
    2.3 吸附-脱附评价实验
    2.4 表征
        2.4.1 分子筛微观形貌表征
        2.4.2 分子筛结构表征
        2.4.3 分子筛元素成分表征
    2.5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2.6 吸附等温线方程
第三章 复合脱铝改性制备高硅Y分子筛与吸附性能研究
    3.1 高硅疏水Y分子筛的制备
        3.1.1 缓冲溶液处理对Y分子筛结构的影响
        3.1.2 铵盐含量对Y分子筛结构的影响
        3.1.3 酸浸处理对Y分子筛结构的影响
    3.2 高硅Y分子筛的吸附性能
    3.3 高硅Y分子筛上吸附行为研究
        3.3.1 高硅Y分子筛上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3.3.2 甲苯在高硅Y分子筛上吸附等温线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覆硅改性制备疏水Y分子筛与吸附性能研究
    4.1 覆硅改性制备疏水Y分子筛
        4.1.1 气氛对Y分子筛结构的影响
        4.1.2 改性试剂种类对Y分子筛结构的影响
        4.1.3 改性温度对Y分子筛结构的影响
        4.1.4 改性时间对Y分子筛结构的影响
    4.2 Y分子筛覆硅改性反应机理的研究
    4.3 覆硅改性Y分子筛的吸附性能
    4.4 覆硅改性Y分子筛上吸附行为研究
        4.4.1 覆硅改性Y分子筛上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4.4.2 甲苯在覆硅改性Y分子筛上吸附等温线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VOCs在疏水Y分子筛上吸脱附研究
    5.1 Y分子筛动态吸附典型VOCs
    5.2 VOCs在疏水Y分子筛上微波脱附研究
        5.2.1 不同Y分子筛微波脱附比较
        5.2.2 不同功率对脱附效果影响
        5.2.3 不同再生次数对脱附效果影响
    5.3 疏水Y分子筛吸脱附油漆稀料长周期实验
    5.4 复合脱铝改性和气相覆硅改性制备疏水Y分子筛的差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作者与导师简介
附件

(7)重金属吸附剂巯基乙酰化玉米秸秆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重金属废水概况
    1.2 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
        1.2.1 沉淀法
        1.2.2 电化学法
        1.2.3 离子交换法
        1.2.4 膜分离法
        1.2.5 吸附法
        1.2.6 絮凝螯合沉淀法
        1.2.7 其他处理方法
    1.3 含硫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5.1 论文研究的内容
        1.5.2 技术路线图
    1.6 论文创新点
2 单因素实验法制备MACS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材料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玉米秸秆粒径的影响
        2.3.2 催化剂的选取
        2.3.3 反应物比例的影响
        2.3.4 反应介质pH值的影响
        2.3.5 反应温度的影响
        2.3.6 反应时间的影响
        2.3.7 玉米秸秆的活化处理
        2.3.8 MACS除 Cd(II)、Cu(II)投加量的选取
        2.3.9 单因素法确定的MACS制备条件
    2.4 本章小结
3 正交实验法优化MACS制备条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MACS除 Cd(II)时制备条件的优化
        3.3.2 MACS除 Cu(II)时制备条件的优化
        3.3.3 正交实验法优化MACS制备条件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响应面法优化MACS制备条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材料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Plackett-Burman实验筛选主要因素
        4.3.2 响应面法优化MACS制备条件
        4.3.3 对比实验
        4.3.4 MACS制备最佳条件的确定
        4.3.5 MACS表征
    4.4 本章小结
5 MACS对 Cd(II)的吸附性能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材料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MACS投加量的影响
        5.3.2 吸附时间的影响
        5.3.3 吸附温度的影响
        5.3.4 振荡速率的影响
        5.3.5 初始pH值的影响
        5.3.6 Cd(II)初始浓度的影响
        5.3.7 吸附动力学
        5.3.8 吸附等温线
    5.4 本章小结
6 MACS对 Cu(II)的吸附性能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仪器
        6.2.2 实验材料
        6.2.3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MACS投加量的影响
        6.3.2 吸附时间的影响
        6.3.3 吸附温度的影响
        6.3.4 振荡速率的影响
        6.3.5 初始pH值的影响
        6.3.6 Cu(II)初始浓度的影响
        6.3.7 吸附动力学
        6.3.8 吸附等温线
    6.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树脂基环境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对钼/铬阴离子污染物的去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污染概况
    1.2 重金属污染危害
    1.3 重金属废水的污染特性
    1.4 水体污染物去除概况
    1.5 离子交换和吸附树脂
        1.5.1 离子交换和吸附树脂的发展
        1.5.2 离子交换与吸附树脂的介绍
        1.5.3 离子交换和吸附树脂的应用
    1.6 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6.1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6.2 课题的创新点
第二章 HFO-Ps AX的制备及对水中钼的深度去除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试剂及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载HFO-Ps AX的制备
        2.2.4 批量吸附实验
        2.2.5 分析方式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HFO-Ps AX的表征
        2.3.2 HFO-Ps AX对钼的吸附性能评价
        2.3.3 HFO-Ps AX对钼的吸附机制
    2.4 小结
第三章 CMPs@NH_2 的制备及对水中Cr(Ⅵ)的同步吸附还原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试剂及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氨基功能化复合材料CMPs@NH_2 的制备
        3.2.4 材料表征方式
        3.2.5 批量吸附实验
        3.2.6 Cr(Ⅵ)和总铬的测定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CMPs@NH_2 复合材料的表征
        3.3.2 CMPs@NH_2对Cr(Ⅵ)的吸附性能评价
        3.3.3 CMPs@NH_2对Cr的吸附机理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新型超高交联树脂的制备及其对苯胺类化合物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苯胺类化合物介绍
    1.2 苯胺类化合物的处理方法
        1.2.1 化学及生物法
        1.2.1.1 化学化氧化法
        1.2.1.2 光催化氧化法
        1.2.1.3 生物降解法
        1.2.2 物理法
        1.2.2.1 吸附法
    1.3 超高交联树脂
        1.3.1 超高交联树脂的制备方法
        1.3.2 超高交联树脂的结构设计
        1.3.2.1 催化剂
        1.3.2.2 反应时间与反应温度
        1.3.2.3 溶剂种类
        1.3.3 超高交联树脂存在的问题
    1.4 改性树脂
        1.4.1 以氯甲基为活性位点的改性方法
        1.4.2 以苯环为活性位点的改性方法
        1.4.3 在聚合时引入极性单体的改性方法
    1.5 树脂的吸附
        1.5.1 树脂的吸附作用
        1.5.1.1 尺寸匹配作用
        1.5.1.2 π-π共轭作用
        1.5.1.3 疏水吸附作用
        1.5.1.4 氢键作用
        1.5.1.3 酸碱作用
        1.5.2 树脂的吸附过程
    1.6 立题依据
2 基于氯甲基位点改性树脂对苯胺类化合物的吸附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3 树脂的制备
        2.3.1 树脂的制备及官能团的优化
        2.3.1.1 前体树脂制备
        2.3.1.2 酚羟基类改性树脂的制备
        2.3.1.3 复合官能团改性树脂的制备
        2.3.1.4 羰基官能团改性树脂的制备
        2.3.2 较优官能团体系下的树脂的优化
        2.3.2.1 系列L-苹果酸改性树脂的制备
    2.4 表征方法
        2.4.1 红外光谱表征
        2.4.2 氯含量剩余表征
        2.4.3 比表面积的测定
        2.4.4 吸附量测定方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改性树脂官能团的优化
        2.5.1.1 表征部分
        2.5.1.2 静态吸附实验进行官能团的筛选及分析
        2.5.2 L-苹果酸改性树脂体系的优化
        2.5.2.1 表征部分
        2.5.2.2 静态吸附实验进行树脂的筛选及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芳环骨架改性树脂对苯胺类化合物的吸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器材
    3.3 树脂的制备
        3.3.1 草酰氯单乙酯改性树脂的制备
        3.3.2 丁二酸酐改性树脂的制备
        3.3.3 磺化改性树脂的制备
        3.3.4 HSG体系改性树脂的制备
        3.3.5 FSG系列改性树脂的制备
    3.4 表征方法
        3.4.1 红外光谱表征
        3.4.2 酸碱滴定
        3.4.3 比表面积的测定方法
        3.4.4 吸附量测定方法
    3.5 结果与讨论
        3.5.1.2 吸附实验部分
        3.5.2 H-103体系SG树脂优化
        3.5.2.1 HSG系列树脂静态吸附实验
        3.5.2.2 表征部分
        3.5.3 FSG系列树脂优化
        3.5.3.1 表征部分
        3.5.3.2 FSG系列树脂的静态吸附实验
    3.6 本章小结
4 吸附行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药品
    4.3 实验方法
        4.3.1 吸附动力学
        4.3.2 扩散方程拟合
        4.3.3 吸附等温线
        4.3.4 吸附热力学
    4.4 结果与讨论
        4.4.1 FL-3树脂吸附行为研究
        4.4.1.1 FL-3树脂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4.4.1.2 FL-3树脂的吸附等温线研究
        4.4.1.3 FL-3树脂的吸附热力学研究
        4.4.2 HSG-2树脂与FSG-2树脂的吸附行为研究
        4.4.2.1 FSG-2树脂与HSG-2树脂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4.4.2.2 HSG-2树脂与FSG树脂的吸附等温线
        4.4.2.3 FSG-2树脂的吸附热力学研究
        4.4.3 改性树脂与商业树脂吸附对比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胺基改性树脂的设计制备及其对磺酸类染料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前言
    1.1 染料废水的危害及来源
    1.2 染料废水的处理现状及问题
        1.2.1 氧化降解法
        1.2.2 生物降解法
        1.2.3 吸附法
    1.3 树脂吸附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1.3.1 树脂吸附过程与原理
        1.3.2 吸附作用的影响因素
    1.4 吸附树脂在废水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1.4.1 离子交换树脂
        1.4.2 超高交联树脂
        1.4.3 功能基修饰的树脂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创新点
2 系列胺基改性树脂的制备筛选及对溴氨酸吸附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树脂的合成方法
        2.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4 树脂表征分析方法
        2.2.5 树脂吸附研究
        2.2.6 树脂的动态吸附与脱附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各系列树脂表征、吸附对比及优选
        2.3.2 吸附质的扩展
        2.3.3 树脂吸附性能研究
        2.3.4 动态吸附脱附性能测定
    2.4 吸附机理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复合官能团修饰树脂的制备筛选及对橙黄G吸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树脂的合成方法
        3.2.3 树脂表征分析方法
        3.2.4 共存杂质的影响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红外表征
        3.3.2 元素分析表征
        3.3.3 XPS分析表征
        3.3.4 合成树脂与商业树脂吸附对比
        3.3.5 吸附动力学
        3.3.6 吸附等温线
        3.3.7 吸附热力学
        3.3.8 共存因素的影响
    3.4 吸附的稳定性及作用形式的推测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MODIFICATION OF X-5 RESIN AND ADSORPTION PROPERTY OF THE MODIFIED RESINS(论文参考文献)

  • [1]苯硼酸吸附剂的构建及其在高纯度乳果糖制备中的应用[D]. 汪明明. 江南大学, 2021(01)
  • [2]过渡金属高分子载体的制备及其与氨配体间作用机制研究[D]. 何彩庆.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3]新型硼酸树脂材料制备及其对多羟基化合物的吸附[D]. 郑可心.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4]改性高交联树脂的制备及其在生物碱分离中的应用[D]. 岳方.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8)
  • [5]甜叶菊中甜菊糖苷高效分离吸附剂的制备及研究[D]. 王冠玉. 石河子大学, 2020(05)
  • [6]Y型分子筛表面结构调控及其吸附典型挥发性有机物构效关系研究[D]. 高君安.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7]重金属吸附剂巯基乙酰化玉米秸秆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张永平.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8]树脂基环境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对钼/铬阴离子污染物的去除研究[D]. 李佳锋.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9]新型超高交联树脂的制备及其对苯胺类化合物吸附性能研究[D]. 于文昊.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1)
  • [10]胺基改性树脂的设计制备及其对磺酸类染料吸附性能研究[D]. 银钗.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1)

标签:;  ;  ;  ;  ;  

X-5树脂的改性及改性树脂的吸附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