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信号处理技术的变压器测试仪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陈磊[1](2021)在《高压断路器振动信号特征提取及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高压断路器是电力系统的关键组件,其在电力系统中起控制(投切负荷)和保护(切断故障)作用。高压断路器一旦发生故障,将直接危害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稳定。国内外众多针对高压断路器可靠性的调查结果表明,机械故障是断路器失效的主要因素。因此,开展高压断路器机械故障监测与诊断方法研究,并据此制定合理的维护与检修策略,对于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定期检修的维护方式已不符合高压断路器智能化发展要求。近年来,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高压断路器智能故障诊断方法得到了广泛研究与关注。该类方法在较为理想的诊断条件下普遍取得了良好的诊断效果,但是在实际的故障诊断情形中,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高压断路器为研究对象,以振动信号为媒介,从信号特征提取与故障识别方面展开研究,针对常规机器学习算法在高压断路器实际故障诊断情形中的局限性,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论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针对高压断路器振动信号特征提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机构动作时间参数的特征提取方法。首先,基于短时Teager能量和短时二次方能量设计了动作事件增强参数,据此从振动信号中提取了机构动作时间参数;然后,利用所提取的机构动作时间参数对振动信号进行分段;最后,计算每段信号的能量熵作为机器学习算法的特征向量。与等时间分段和等能量分段所计算的特征向量相比,基于机构动作时间参数所计算的特征向量在空间中表现出更好的类别区分效果。(2)分析了不平衡数据(正常样本数量多于故障样本数量)和故障数据未标记(监测数据仅有正常样本或发生未知故障)两种情形对常规机器学习算法所建立的诊断模型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平衡数据和故障数据未标记会使诊断模型性能下降,甚至出现失效情况。不平衡数据使得诊断模型偏向于正常状态,导致故障识别精度较低,且此问题随着数据不平衡程度的加重而愈加严重;故障数据未标记使得常规机器学习算法难以建立有效的诊断模型,无法识别出未被标记过的故障。基于以上两种实际故障诊断情形的分析,引出后续章节的研究。(3)针对高压断路器实际监测数据不平衡现象,提出一种过采样算法对数据再平衡。过采样算法通过合成新样本方式来增加少数类别样本数量,使得不同类别样本数量趋于平衡。然而,现有过采样算法在合成新样本时存在一定盲目性,没有充分考虑数据的分布特性,可能会导致无效合成或错误合成。为缓解此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过采样算法,即密度加权少数类别过采样算法(Density-weighted Minority Oversampling,DWMO)。DWMO 算法根据原始数据的分布特性,对不同区域样本设置不同的过采样权重,实现了新样本的高质量合成,有效缓解了不平衡数据所带来的分类偏差。实验结果表明,DWMO算法能够有效提高常规机器学习算法在高压断路器不平衡数据故障诊断中的诊断性能。(4)针对高压断路器不平衡数据故障诊断中,常规机器学习算法诊断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单分类极限学习机(One-class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OCELM)集成的不平衡数据分类算法(Multi-class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OCELM Ensemble,MC-OCELM)。MC-OCELM 算法中集成了多个 OCELM模型,OCELM模型数量根据训练集中类别数量自适应调整以保证每个类别均对应一个OCELM模型。训练时,MC-OCELM算法中的每个OCELM模型基于各自对应的类别单独训练。正是由于这一训练特点,MC-OCELM算法有效规避了不平衡数据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MC-OCELM算法在高压断路器不平衡数据故障诊断中取得了比常规机器学习算法更好的诊断效果。(5)针对高压断路器未标记故障识别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OCELM算法的高压断路器未标记故障识别方法。将未标记故障识别问题看作异常值检测问题,并尝试应用单分类算法解决。考虑到现有单分类算法在决策时普遍忽略了样本所在区域密度对决策边界的影响,将密度权重引入OCELM算法中,由此提出一种改进的OCELM算法,即密度加权单分类极限学习机(Denstiy-weighted One-class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DW-OCELM)。DW-OCELM 算法为高密度区域样本分配更高的权重,使得诊断模型倾向于拒绝低密度区域样本而尽可能接纳高密度区域样本。实验结果表明,DW-OCELM算法有效解决了高压断路器未标记故障识别问题,且取得了比其它常用单分类算法更好的未标记故障识别结果。
张阳[2](2021)在《IGCT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IGCT)是将门极换流晶闸管(GCT)与门极驱动电路集成在一起的新型功率器件,已经在风力发电、电力系统、机车牵引等大功率领域开始使用。因此,研究与完善IGCT测试系统,对评估器件性能、促进器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4.5kV/4kA IGCT为测试目标,试制了阻断特性测试仪,设计了动态特性测试电路并搭建了试验电路。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首先,IGCT测试系统方案的确定。分析了 IGCT的工作原理与静、动态特性测试原理,确定了 IGCT测试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其次,阻断特性测试仪的设计与实现。根据测试仪的主要设计指标,制定了阻断特性测试仪的设计方案;设计了测试主电路以及控制电路,重点分析了两级过流保护电路和峰值电压电流保持电路,绘制了主控电路板;采用了 Keil5和VGUS2020组态软件编写了实时波形显示程序,并与VGUS串口屏成功通信;最后搭建了完整的阻断特性测试仪,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阻断特性测试仪能完成4.5kVIGCT阻断特性的测试,并能实时显示测试波形。最后,动态特性测试电路的设计与验证。设计了测试主电路及电容电压监测控制电路,分析了箝位电路的工作状态,在Candence-PSPICE软件环境下进行仿真验证,并搭建了试验电路进行功能性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动态特性测试电路能完成大电流测试;采用LabVIEW2020软件开发测试系统的上位机,实现数据波形显示、存储回放与数据分析处理等功能。该研究结果对IGCT测试系统研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桂伏[3](2021)在《三维超声波风速风向测试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风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自然现象,风速风向也是非常重要的气象参数。风速风向的测量对于航海、航空、科学研究、风力发电以及工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机械式测风仪器难以满足众多领域对于风速风向的高精度测量要求,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软件算法的改进使得时间测量精度和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出现了超声波测风仪等高精度的测风设备,与传统的测风设备相比无机械磨损、精度高、能适应更加复杂的工作环境。但是通过查阅文献和调研国内外的超声波测风行业发现,国外对于超声波测风技术的研究比国内要早,而且国外相关的超声波测风产品也比国内厂家的同类产品更加完善和成熟,测量精度更高,对于超声波测风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针对现有问题,本课题基于高精度时间数字转换器TDC-GP22研制了一款三维超声波风速风向测量系统。首先,本文对各种超声波测风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并且选择了时差法作为超声波测风方法,选择三维正交型的测风阵列作为系统的测风方案。整个系统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使用ACAM公司的高精度时间数字转换器TDC-GP22测量超声波的渡越时间,在单通道四精度模式时精度能达到22ps;应用中频变压器搭建换能器驱动放大电路,将幅值为3.0V的TDC-GP22发出的方波脉冲信号放大为幅值约为100V的脉冲,驱动换能器高频振动发出超声波;利用低噪声、高带宽的运算放大器设计了回波信号调理电路;以CD4097多路复用器搭建声道切换电路,将方波信号分时接到不同的发射电路驱动换能器并将换能器产生的回波信号分时接入信号调理电路进行放大滤波处理;还包括最小系统、三轴磁场传感器外围电路、两轴倾角传感器模块、通信接口电路等。程序设计主要包括主程序、各测量模块的芯片驱动程序、串口中断服务函数、时间测量、风速风向计算以及切换开关控制等模块的程序设计。完成软硬件的设计和整个系统的安装后,搭建小型风洞对系统进行了实验和标定,并对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和校验,最后对课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王新亚[4](2021)在《有缆智能分层采油系统井下通信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油藏存储类型复杂多样,各层间非均匀性严重,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化,大多数油田已经进入勘探开发的高含水率期,为提高油田开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智能分层注采技术应运而生。在油田实际测井作业中,由于单芯电缆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维护方便且数据通过性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井地间通信的载体。在智能井分层注采过程中,单芯钢管电缆不仅要为井下仪器供电,还要作为井下储层监测信息与地面控制命令数据交互的载体。本文介绍了基于直流载波的单芯电缆通信方法,分析了信号在单芯钢管电缆中的传输特性,针对永置式智能井监测系统,建立了有缆智能分层采油通信系统数据传输模型,设计了基于单芯钢管电缆的多层半双工通信系统硬件电路。在此基础上,根据永置式智能井监测系统单芯钢管电缆数据传输的特点,设计了分层注采系统下行命令和上行数据双向通信协议。研究了井下储层监测数据和地面控制命令数据交互的误码率影响因素,针对井地间数据传输不稳的问题,设计了有缆智能分层采油系统数据自适应解码算法和长时间通信时数据自适应传输方法,可根据信号传输的误码率实时调整系统的增益和滤波系数,实现自适应高效数据传输。最后,在整体优化系统电路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试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快速建立稳定的井地间数据通信,并根据传输数据的误码率自适应性调节,有效提高了有缆智能分层采油系统数据交互的效率和稳定性,对油田的稳定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刘涛[5](2020)在《静止铁磁元件的电磁特性检测装置小型化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电力系统和输变电装备技术的发展,对电气设备提出更高的要求,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的变压器、互感器等静止的铁磁元件在电力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果其性能不满足设计和运行要求将会造成电力系统停电事故,产生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大量的分析调查统计表明,静止铁磁元件制造过程中的铁心、绕组的选取和制造工艺是造成静止铁磁元件损毁的主要原因,对静止铁磁元件进行电磁特性试验是保证其性能的重要手段,通过试验能反映出铁心、线圈的绝缘不良、松动、移位、匝间短路和工艺缺陷等。然而常规传统的试验方法存在试验电压高、设备体积大、质量重、试验效率和安全风险高的缺点,新型变频测试方法普遍存在测试准确性、一致性差和价格昂贵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静止铁磁元件电磁特性检测当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静止铁磁元件电磁特性检测小型化的技术和装置。本文明确了静止铁磁元件电磁特性检测装置小型化的核心思路是将低频电源作为激励源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基于LUCAS模型建立了适用于变频测试的静止铁磁元件等效数学模型,模型中直流电阻、漏感、涡流等效电阻、磁滞损耗等多个参量均与频率具有相关性。其次提出了低频激励下各个电磁特性参数的计算分析方法,对静止铁磁元件施加不同频率、相同磁通密度的激励电压,测量励磁电压U和励磁电流I的矩阵,计算涡流损耗系数We和磁滞损耗系数Wh,分离涡流损耗电流ie、磁滞损耗电流ih,分离ih的基波分量和谐波分量,合成工频励磁电流,通过计算可得漏感、励磁特性和谐波电流值,最后利用极性翻转的直流电压源进行静止铁磁元件剩磁测量。最后进行小型化检测装置设计和研制,包括EMI滤波、APFC电路、全桥DC-DC隔离电路、正弦波逆变电路和方波电路、采样控制电路等,利用研制的样机对变压器、互感器进行电磁特性测试,测试结果与常规工频试验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论文通过理论分析、样机研制和试验验证表明静止铁磁元件电磁特性检测小型化装置能大幅降低试验设备容量、体积重量、试验电压和安全风险,提高试验效率,实现检测装置小型化的研究目标。
毕鹏[6](2020)在《基于信号自适应谐波畸变率重构的继电保护仿真实验平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安全生产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与此同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也是电气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其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较强,在继电保护的研究和教学过程中需结合实验,以便分析复杂电力系统运行方式下的各种保护。因此,设计一套经济实用、准确高效的继电保护仿真实验装置对继电保护研究和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继电保护实验设备的优缺点,针对大多数继电保护实验设备功能单一、造价昂贵、忽略解法器误差等常见问题,设计了基于计算机MATLAB软件和数模转换输出硬件系统的继电保护仿真实验平台。平台依靠MATLAB强大的仿真运算和程序处理功能,通过高性能的数模转换模块和功率放大电路,将电网模型仿真得到的模拟量传送到待测继电保护设备中,并将设备动作信号实时采集。然后介绍了在仿真过程中由数值算法引入的数值误差,结合电力系统仿真模型进行分析,为解决此类仿真算法引入的误差,使信号稳定的进行转换和输出,提出了基于小波理论结合电压电流谐波畸变率的仿真信号输出重构方法,文中详细介绍了重构方法的原理以及实用公式的推导过程,结合实验平台的实验过程给出了完整的自适应重构流程;通过仿真数据对比,在消除解法器引入的误差时,所提方法明显优于常用的滤波方法。在此基础上,为使实验系统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对于不同频率信号的适用性,使用分立元件设计了电压电流功率放大电路,电路设计结合了高电压、大电流功率放大系统以及现代OCL高精度音频功放的特点,将射随缓冲驱动级配合消振电容的结构引入至高压功放系统,并对功率放大模块进行了软件仿真和实物测试。最后通过实际微机保护测试实验验证了该实验平台的可行性。
李志[7](2020)在《大型发电机定子线棒局部放电自动测试系统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型发电机是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电力设备,其运行的安全稳定性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每一次的发电机事故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局部放电引起的定子绝缘故障是造成发电机事故的重要原因。当绝缘系统发生局部放电时,会给绝缘造成不可逆、不断加速的劣化,最终导致绝缘被破坏。因此定子线棒绝缘质量的好坏对发电机的运行有重要影响,对发电机定子线棒进行局部放电检测十分重要。本文根据发电机定子线棒局部放电测试的功能和技术参数指标,采用脉冲电流法结合虚拟仪器软件Lab VIEW,研制了一套大型发电机定子线棒局部放电自动测试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设计。硬件系统包括前置信号调理电路、工频信号调理电路、模数转换电路、中央控制电路、串口通讯电路以及辅助电源电路等,实现信号的采集、程控放大、滤波、模数转换、系统控制、数据传输等功能。基于Lab VIEW平台,设计了测试系统软件部分,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模块、参数设置模块、数字滤波模块、数据存储模块、统计谱图模块、自动生成测试报告模块等,实现数据采集、信号分层式处理、数据存储、谱图显示分析以及测试报告自动生成等功能。为了对研制的测试系统进行检验,本文在实验室中进行了系统的搭建和电路的调试。各硬件模块测试结果显示,本文所研制的发电机定子线棒局部放电测试系统符合设计要求。系统搭建完毕后,模拟发电机定子线棒局部放电波形,利用本文测试系统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测试系统可进行放电波形的采集、处理,验证了系统的可用性。
胡锐[8](2020)在《直流电源测试仪高速采集电路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在享受电子设备带来的舒适便捷时,设计师正面临着如何高效准确地测试供电电源性能的难题。直流电源测试仪采用电子测量技术,针对直流电源的稳压精度、纹波电压、浪涌电流和负载调整率等多项输出参数进行自动测试,为电源设计人员提供了可靠的直流电源测试解决方案。信号采集电路作为直流电源测试仪的核心组成,承担着采集直流电源输出电压和电流信号并进行初步运算处理的重任。极高的采集速度有利于发现波形中存在的细节问题,同时精度和带宽也是提高测试仪性能的关键。本文研究并设计了应用于直流电源测试仪的高速采集电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经过对比几种常用的大电流和电压的高速采集方法,选择电阻分流器和阻容分压器进行电流和电压信号的采集。选用低温漂的0.1和0.18)两个采样电阻分别完成2.5A、DC20MHz和250A、DC1MHz两个范围电流信号的采集。对采样电阻的接线方式和电路分布参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优化,并对电路中共模噪声的产生机理和抑制方法进行了分析;设计了200倍衰减比的阻容分压器完成200V、DC20MHz范围电压信号的采集,并针对电路中存在的寄生电容对幅值平坦度的影响进行了优化设计。2.设计了通用信号调理电路对采集的电压和电流信号进行调理。其主要组成有:用多组运放搭建的多级放大电路和模拟开关共同组成的程控增益放大器;通过模拟开关切换电阻实现多档截止频率可调节的压控电压源型二阶低通滤波器;为满足ADC输入条件而设计的减法器和单端转差分电路组成的输入驱动电路。3.分析了ADC的关键参数需求并选择具有200Msps采样率、14Bit分辨率的流水线型ADC进行模数转换。分析了采样时钟抖动对ADC信噪比性能的影响,最终选择锁相环作为低抖动采样时钟生成器。4.关于数字处理部分,对FPGA和ARM主控制器进行了简单的选型分析,并选择DDR3和FSMC作为数字处理系统的数据存储器和高速通信接口。除此之外,还通过电源完整性分析设计了完善的采集电路电源管理模块,并对GPIO、USB和网口的隔离技术进行了分析和设计。最终,经过详细的测试与验证,本采集电路的测量精度达到读数的0.1%+量程的0.1%,电压和电流测量的最大带宽均达到20MHz,满足预期的指标需求。
刘坤[9](2019)在《玉米精量播种装置排种性能电容法检测机理与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气吸式玉米精量播种机排种性能的实时、高精度监测是节约良种、提高产量,实现高速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合理设计电容传感器极板结构,研究电容脉冲信号处理算法,针对传感器非线性进行校正补偿,对提高排种性能检测精度,保证播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建模仿真及算法研究等技术,对播种机排种性能检测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1.以电场频率、玉米种子含水率、温度及玉米种子容重为试验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各因素对玉米种子介电特性的影响。得出容重、电场频率一定的情况下,安全含水率范围内,温度对玉米种子介电特性的影响较小;随含水率增加,温度对介电特性的影响加剧。含水率一定,不同温度下,随频率升高,介电常数迅速下降,并逐渐趋于平稳。综合试验结果,选定电场频率为12Hz。2.针对单片式叉指电极结构在高速播种检测中非线性强、电场强度低问题,利用高速摄像分析不同排种轴转速下玉米种子的投种位置。基于Maxwell静电场仿真分析,确定单片式E型正交叉指电容极板结构。基于Matlab分析极板结构参数的约束范围,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确定极板结构参数的优化组合。3.针对单粒玉米种子穿过电容极板产生的微小电容增量(pF级),采用专用集成微小电容芯片PCAP01-AD设计微小电容检测电路。通过台架试验采集电容脉冲信号,分析波形特征,利用EMD分解的IMF分量优化小波阈值滤除基线漂移扰动,获得保留原有信号特征的平滑曲线;应用二阶导数寻峰处理算法,准确定位出单峰、重叠峰、弱峰及漏播段。经试验验证,排种性能检测精度100%。4.通过气吸式两行玉米精量播种机,基于电容传感器排种性能检测系统进行室外试验及电容传感器静态测试试验,确定播种量真实值与检测值之间的非线性问题。基于GA-RBF神经网络校正法构建电容传感器非线性校正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快速优化网络结构参数,解决RBF神经网络学习易陷入局部极小值问题,其相对误差小于±1%。经播种量检测试验验证,检测精度均超过99.57%。5.设计玉米精量播种机可视化监测系统,以触摸式终端机为上位机,通过无线通信,实现与下位机的控制及检测数据传输。上位机人机界面可实现机车行驶数据、播种量、重播率、漏播率及导种管空堵异常报警等排种性能参数和排肥性能参数的显示及数据库调用功能。经田间试验验证,各行检测精度不低于99.37%;重播率及漏播率检测结果与真实值最大相差0.3%;异常情况报警准确率100%,且报警延迟距离不超过1.2米。
李东阳[10](2019)在《便携式高压电气设备一体化试验装置的设计》文中提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可靠的电力供应来支撑,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故障或检修导致的电力设备停运给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巨大,在满足设备正常运行要求的前提下提高可用率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随着电力设备制造水平的提高和数量的增加,电力设备的管理维护已逐步由基于时间周期的预防性检修向针对性更强的状态检修模式过渡。设备运行风险评估需要以了解设备状态为前提,所以要对高压设备状态施行状态检修。目前对高压设备单特征量的测试技术成熟可靠,但检测装置功能单一缺乏检测装置的整合性,导致现场试验时往往需要携带十几种检测装置。而现有的综合检测试验装置功能相对简单且存在电磁干扰问题,影响精确性,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本文以便携式一体化试验装置的硬件软件集成化设计及电磁抗干扰措施为研究,对便携式高压电气设备一体化试验装置进行设计。本文首先对氧化锌避雷器带电测试、输电线路参数测试、介质损耗测试、直流电阻测试、变压器损耗参数测试、变压器容量分析、变压器的短路阻抗测试等七项检测技术的原理进行分析。对此,在硬件方面将单体测试设备做功能模块化布局,提出便携式一体化试验装置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对传感器电路、信号调理电路、电源模块等硬件设施进行了设计。其次,测试通常在变电所等电磁干扰强的环境下进行,此强电环境中难免产生感应电磁场,所以抗干扰研究非常必要。通过对装置干扰状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究电磁干扰的主要来源及受干扰程度。通过利用滤波技术及屏蔽技术对干扰进行抑制,从传导干扰及辐射干扰两方面进行装置的设计,并验证其可行性。最后,具体制定了试验装置的软件总体规划与实现路线。着重对运行逻辑、数字信号处理、数据采集程序和人机接口软件进行设计。对数据库管理系统主页面及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设计进行具体实现,建立数据库,完成数据压缩和高效的分析及管理。
二、基于信号处理技术的变压器测试仪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信号处理技术的变压器测试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压断路器振动信号特征提取及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高压断路器结构及类型 |
1.3 高压断路器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信号采集与分析 |
1.3.2 高压断路器故障诊断方法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机构动作时间参数的高压断路器振动信号特征提取方法 |
2.1 引言 |
2.2 实验平台及其工作原理 |
2.3 振动信号中提取机构动作时间参数方法 |
2.3.1 Teager能量算子 |
2.3.2 短时能量比 |
2.3.3 定位时间参数 |
2.4 故障模拟与信号测量 |
2.5 振动信号中提取机构动作时间参数结果分析 |
2.6 特征向量提取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平衡数据及故障数据未标记对故障诊断模型的影响分析 |
3.1 引言 |
3.2 核极限学习机算法 |
3.3 理想条件下故障诊断结果分析 |
3.4 不平衡数据对故障诊断模型的影响分析 |
3.5 故障数据未标记对故障诊断模型的影响分析 |
3.5.1 无故障样本数据 |
3.5.2 发生未知故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数据过采样的高压断路器不平衡数据故障诊断方法 |
4.1 引言 |
4.2 SMOTE类过采样算法局限性分析 |
4.3 DWMO算法 |
4.4 实验验证 |
4.4.1 DWMO算法在KEEL数据集分类中的应用 |
4.4.2 DWMO算法在高压断路器不平衡数据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单分类极限学习机集成的高压断路器不平衡数据故障诊断方法 |
5.1 引言 |
5.2 OCELM算法 |
5.3 MC-OCELM算法 |
5.4 实验验证 |
5.4.1 MC-OCELM算法在KEEL数据集分类中的应用 |
5.4.2 MC-OCELM算法在高压断路器不平衡数据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改进单分类极限学习机的高压断路器未标记故障识别方法 |
6.1 引言 |
6.2 DW-OCELM算法 |
6.3 实验验证 |
6.3.1 DW-OCELM算法在KEEL数据集异常检测中的应用 |
6.3.2 DW-OCELM算法在高压断路器未标记故障识别中的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IGCT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2 IGCT工作原理与测试原理分析 |
2.1 GCT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2.1.1 GCT结构特点 |
2.1.2 GCT的工作原理 |
2.2 IGCT的主要特性参数 |
2.3 测试原理分析与测试系统整体设计 |
2.3.1 静态特性测试原理分析 |
2.3.2 动态特性测试原理分析 |
2.3.3 IGCT测试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3 阻断特性测试仪的设计与实现 |
3.1 阻断特性测试仪的整体设计方案 |
3.1.1 测试仪的设计指标 |
3.1.2 测试仪设计框图 |
3.1.3 主电路设计及选型 |
3.2 主要控制电路设计 |
3.2.1 两级过流保护电路设计 |
3.2.2 峰值电压保持放大电路设计 |
3.2.3 峰值电流保持电路设计 |
3.2.4 串口通信及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
3.3 实时波形显示设计 |
3.3.1 VGUS组态屏配置程序设计 |
3.3.2 单片机控制程序设计 |
3.3.3 实时波形显示调试实验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动态特性测试电路与测试系统上位机设计 |
4.1 动态特性测试电路整体设计方案 |
4.1.1 主电路设计 |
4.1.2 电容电压监测控制电路 |
4.2 测试电路参数分析设计 |
4.2.1 箝位电路工作状态分析 |
4.2.2 箝位电路参数设计 |
4.2.3 直流支撑电容和负载参数设计 |
4.3 测试电路仿真验证 |
4.3.1 开通波形分析 |
4.3.2 关断波形分析 |
4.4 测试系统上位机设计 |
4.4.1 上位机整体设计框图 |
4.4.2 实时显示及存储回放程序设计 |
4.4.3 数据分析处理与波形发生器程序设计 |
4.5 动态特性测试实验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三维超声波风速风向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超声波测风技术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超声波时差法原理与测风方案设计 |
2.1 超声波特性与换能器 |
2.1.1 超声波特性 |
2.1.2 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衰减 |
2.1.3 超声波换能器 |
2.2 常用的超声波测风方法 |
2.3 三维超声波风速风向测量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维超声波测风系统硬件设计 |
3.1 整体方案硬件设计与系统架构 |
3.2 系统整体的测量流程 |
3.3 主控芯片的选型与最小系统 |
3.4 系统电源电路设计 |
3.5 高精度计时芯片介绍与外围电路设计 |
3.5.1 TDC-GP22 的系统结构框图与测量原理 |
3.5.2 TDC-GP22 外围硬件电路 |
3.6 超声波换能器的选型与驱动电路设计 |
3.6.1 超声波换能器的参数与选型 |
3.6.2 换能器驱动电路设计 |
3.7 回波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3.7.1 放大电路设计 |
3.7.2 带通滤波器设计 |
3.8 超声波收发切换电路设计 |
3.9 两轴倾角测量模块与AD7705 模数转换器 |
3.10 三轴磁场测量模块 |
3.11 系统的通信接口设计 |
3.12 PCB板设计 |
3.1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维超声波测风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4.2 系统初始化配置 |
4.3 TDC-GP22 时间数字转换器的驱动程序设计 |
4.4 AD7705 驱动程序设计 |
4.5 HMC5883L驱动程序设计 |
4.6 串口通信程序 |
4.7 超声波飞行时间数据滤波处理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整机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系统制作和安装 |
5.2 测试环境的搭建 |
5.3 实验结果与误差分析 |
5.3.1 实验结果 |
5.3.2 误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有缆智能分层采油系统井下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分层注采技术研究现状 |
1.2.2 井地间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分层采油井单芯电缆直流载波通信技术 |
2.1 单芯电缆传输特性分析 |
2.1.1 单芯电缆等效电路模型 |
2.1.2 单芯电缆频率特性仿真分析 |
2.1.3 单芯电缆特性参数获取方法 |
2.2 单芯电缆信号传输影响因素分析 |
2.3 单芯电缆信号耦合方式分析 |
2.3.1 耦合模块设计原则 |
2.3.2 单芯电缆信号耦合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缆智能分层采油通信系统设计 |
3.1 有缆智能分层采油通信系统数据传输模型 |
3.2 有缆智能分层采油通信系统双向数据传输方法设计 |
3.2.1 井下永置式智能井监测系统 |
3.2.2 井上控制信息处理系统 |
3.2.3 井地间通信数据双向传输协议 |
3.3 有缆智能分层采油通信系统硬件设计 |
3.3.1 主控模块设计 |
3.3.2 信号调理模块设计 |
3.3.3 解码模块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有缆智能分层采油系统数据自动增益与滤波调节方法 |
4.1 有缆智能分层采油系统井地间通信建立方法设计 |
4.2 有缆智能分层采油通信系统数据自适应方法设计 |
4.2.1 有缆智能分层采油通信系统数据快速定位算法设计 |
4.2.2 有缆智能分层采油通信系统长时间数据自适应传输方法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有缆智能分层采油通信系统实验分析 |
5.1 地面控制系统电路测试 |
5.2 井下监测系统通信电路测试 |
5.3 单芯钢管电缆载波通信系统整机实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完成的工作与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5)静止铁磁元件的电磁特性检测装置小型化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变压器和电抗器的试验方法和设备 |
1.2.2 互感器的试验方法及设备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铁磁元件电磁特性试验数学模型和试验方法研究 |
2.1 铁磁元件试验数学模型的建立 |
2.1.1 T型等效模型 |
2.1.2 基于非线性等效电路的Lucas模型 |
2.1.3 低频率下的模型研究 |
2.2 低频激励下试验分析方法研究 |
2.2.1 低频激励的测试基本理论 |
2.2.2 低频激励下测试铁心损耗的方法 |
2.2.3 低频激励下测试铁心空载电流谐波的方法 |
2.2.4 低频激励下测试铁磁元件漏感的方法 |
2.2.5 低频激励下测试铁磁元件励磁特性的方法 |
2.2.6 铁磁元件剩磁测试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铁磁元件电磁特性小型化检测装置设计 |
3.1 小型化检测装置整体架构 |
3.2 小型化检测装置工作流程 |
3.3 小型化检测装置的低频功率电源的设计 |
3.3.1 低频电源的功率级总体方案 |
3.3.2 低频变频电源技术架构 |
3.3.3 功率电路模块设计 |
3.3.4 采样电路设计 |
3.3.5 DSP28335控制模块设计 |
3.3.6 NI工控机模块设计分析 |
3.4 小型化检测装置展示 |
3.5 小型化检测装置和工频方法的对比: |
3.6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铁磁元件电磁特性小型化检测装置试验验证 |
4.1 变压器漏感测试和对比 |
4.2 铁磁元件铁心损耗测试和对比 |
4.3 不同铁磁元件励磁特性测试和对比 |
4.4 变压器空载谐波电流测试和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信号自适应谐波畸变率重构的继电保护仿真实验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实验平台软硬件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2.1 实验平台功能总体设计 |
2.2 实验平台硬件设计 |
2.3 实验平台软件功能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实验平台仿真非原型误差分析及其自适应滤除方法 |
3.1 仿真非原型误差引入机理分析 |
3.2 基于小波理论结合谐波畸变率指标的仿真信号输出重构方法 |
3.3 仿真实验和方法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4 实验平台电压电流功率放大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
4.1 功率放大电路的设计方法 |
4.2 电压功率放大电路的设计 |
4.3 电流功率放大电路的设计 |
4.4 电压电流功率放大电路的性能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5 继电保护仿真实验平台的性能测试 |
5.1 继电保护仿真实验仪器及接线 |
5.2 微机继电保护实验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大型发电机定子线棒局部放电自动测试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定子线棒的结构、绝缘体系及防晕结构 |
1.3 国内外局部放电研究现状 |
1.3.1 局部放电测量方法 |
1.3.2 局部放电测试发展现状 |
1.4 局部放电测量抗干扰方法 |
1.4.1 传统抗干扰方法 |
1.4.2 基于小波分析的抗干扰方法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测试系统功能及结构 |
2.1 测试系统功能及参数指标 |
2.2 系统整体结构 |
2.3 测量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局部放电测试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局部放电测试系统硬件实现原理 |
3.2 局部放电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
3.2.1 前置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3.2.2 工频同步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3.2.3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
3.2.4 中央控制电路设计 |
3.2.5 串口通讯电路设计 |
3.2.6 辅助电源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局部放电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软件系统功能 |
4.2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4.2.1 数据采集运行流程 |
4.2.2 参数设置模块 |
4.3 数字滤波模块设计 |
4.3.1 信号分层式处理法 |
4.3.2 FFT和小波滤波模块 |
4.4 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
4.5 统计谱图程序设计 |
4.6 测试报告生成模块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系统的建立及测试 |
5.1 搭建测试系统 |
5.2 测试系统电路调试 |
5.2.1 系统电源模块调试 |
5.2.2 信号调理模块调试 |
5.2.3 中央控制电路调试 |
5.2.4 串口通讯电路调试 |
5.3 整体系统的测试 |
5.3.1 局部放电试验回路 |
5.3.2 视在放电量的校准 |
5.3.3 局放测试系统的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
致谢 |
(8)直流电源测试仪高速采集电路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关键指标及结构安排 |
1.3.1 采集电路关键指标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信号采集关键技术研究与方案设计 |
2.1 直流电源测试仪原理及整机系统方案 |
2.1.1 直流电源的关键待测参数 |
2.1.2 直流电源测试仪整机系统方案设计 |
2.2 信号采集关键技术研究 |
2.2.1 大电流高速采集方法研究 |
2.2.2 电压高速采集方法研究 |
2.3 直流电源测试仪高速采集电路方案设计 |
2.3.1 电流采集通道方案设计 |
2.3.2 电压采集通道方案设计 |
2.3.3 数字信号处理部分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号采集与调理电路设计 |
3.1 电流信号输入级电路 |
3.1.1 采样电阻的选择 |
3.1.2 差分放大器的优化设计 |
3.1.3 共模噪声的抑制 |
3.2 电压信号输入级电路 |
3.2.1 AC/DC耦合电路 |
3.2.2 阻容分压器 |
3.2.3 电压跟随器 |
3.3 程控增益放大器 |
3.3.1 程控增益放大器电路设计 |
3.3.2 放大器的误差分析 |
3.4 低通滤波器 |
3.4.1 滤波器的种类及电路结构选择 |
3.4.2 二阶低通滤波器的优化设计 |
3.5 ADC输入级驱动电路 |
3.5.1 减法器 |
3.5.2 单端转差分电路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信号处理部分及通用模块设计 |
4.1 高速模数转换器(ADC) |
4.1.1 ADC的类型及特点 |
4.1.2 ADC的关键参数及选型比对 |
4.2 高速采样时钟设计 |
4.2.1 采样时钟抖动的影响 |
4.2.2 低抖动采样时钟设计 |
4.3 FPGA+ARM主控制处理平台 |
4.3.1 FPGA和 ARM选型比对 |
4.3.2 数据存储器与高速通信接口 |
4.4 电源管理模块 |
4.4.1 电源管理整体架构设计 |
4.4.2 电源完整性分析 |
4.5 数字隔离模块 |
4.6 采集电路整体误差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采集电路测试与验证 |
5.1 测试验证平台 |
5.2 电源测试与验证 |
5.3 各模块功能测试与验证 |
5.3.1 电流信号测量精度验证 |
5.3.2 电压信号测量精度验证 |
5.3.3 通道带宽与滤波器截止频率验证 |
5.3.4 测量分辨力测试 |
5.3.5 共模噪声抑制效果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9)玉米精量播种装置排种性能电容法检测机理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玉米精量播种机排种性能检测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玉米种子介电特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电容传感器极板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脉冲信号滤波去噪-寻峰处理算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5 传感器非线性校正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玉米种子的介电特性研究 |
2.1 玉米种子介电特性的评定指标 |
2.1.1 电容量C和介电常数ε' |
2.1.2 介电损耗ε'' |
2.1.3 介电损耗角正切tandδ |
2.2 影响玉米种子介电特性的主要因素 |
2.2.1 电场频率f |
2.2.2 玉米种子含水率M |
2.2.3 温度T |
2.2.4 玉米种子容重ρ |
2.3 介电特性评定指标测定 |
2.3.1 试验材料 |
2.3.2 仪器设备 |
2.3.3 样品的制备 |
2.4 试验方法 |
2.5 试验样品的含水率及容重 |
2.5.1 试验样品的含水率 |
2.5.2 各含水率下试验样品的容重 |
2.6 结果与分析 |
2.6.1 含水率对介电特性的影响 |
2.6.2 温度对介电特性的影响 |
2.6.3 频率对介电特性的影响 |
2.7 本章小结 |
3 单片式E型正交叉指电极电容传感器极板结构设计 |
3.1 单片式矩形叉指电极检测原理分析 |
3.1.1 单片式双矩形电极检测原理 |
3.1.2 单片式矩形叉指电极的检测原理 |
3.2 电容传感器极板结构设计 |
3.2.1 极板结构的设计方案 |
3.2.2 单片式E型对置叉指电极结构 |
3.2.3 单片式E型正交叉指电极结构 |
3.3 基于Maxwell的电容传感器静电场仿真分析 |
3.3.1 基于Solidworks的电容传感器三维结构构建 |
3.3.2 基于Maxwell的静电场仿真分析 |
3.4 极板结构参数的约束条件 |
3.4.1 极板总长度L |
3.4.2 矩形电极极板尺寸 |
3.4.3 电极对数N |
3.5 极板结构参数的优化试验 |
3.5.1 主要评定指标 |
3.5.2 试验材料及仪器 |
3.5.3 试验设计及方案 |
3.5.4 试验方法 |
3.5.5 试验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EWT滤波-二阶导数寻峰的电容脉冲信号处理算法 |
4.1 电容脉冲信号采集系统设计 |
4.1.1 采集系统总体结构 |
4.1.2 微小电容检测电路 |
4.2 电容脉冲信号采集试验 |
4.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4.2.2 试验方法 |
4.2.3 试验结果分析 |
4.3 电容脉冲信号特征分析 |
4.3.1 噪声干扰特征 |
4.3.2 峰型特征 |
4.3.3 漏播波形特征 |
4.3.4 重叠峰特征 |
4.4 电容脉冲信号的滤波去噪处理 |
4.4.1 滤波去噪方法确定 |
4.4.2 基于小波变换滤波去噪 |
4.4.3 基于小波阈值去噪法 |
4.4.4 基于经验的小波变换(EWT)滤波去噪法 |
4.5 电容脉冲信号的寻峰处理 |
4.5.1 导数寻峰法 |
4.5.2 单峰及弱峰的导数寻峰比较 |
4.5.3 重叠峰的导数寻峰比较 |
4.5.4 二阶导数寻峰的仿真分析 |
4.6 重播、漏播及导种管空堵的判别 |
4.6.1 重播的判别 |
4.6.2 漏播的判别 |
4.6.3 导种管空堵的判别 |
4.7 基于EWT滤波-二阶导数寻峰处理的结果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5 基于GA-RBF神经网络的电容传感器非线性校正 |
5.1 排种性能检测系统室外试验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备 |
5.1.3 试验方法 |
5.1.4 试验结果 |
5.2 电容传感器的非线性特性分析 |
5.2.1 电容传感器静态测试 |
5.2.2 静态非线性性能指标 |
5.2.3 电容传感器的非线性分析 |
5.3 基于正交多项式求解的反拟合非线性校正 |
5.3.1 反拟合法的校正原理 |
5.3.2 反拟合法非线性校正算法 |
5.3.3 非线性校正的仿真分析 |
5.4 基于GA-RBF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校正 |
5.4.1 RBF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
5.4.2 遗传算法GA |
5.4.3 基于GA-RBF神经网络校正原理 |
5.4.4 基于GA-RBF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
5.5 播种量检测试验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6 玉米精量播种机监测系统设计 |
6.1 监测系统总体结构 |
6.1.1 触摸式终端机 |
6.1.2 无线通信传输 |
6.1.3 GPS模块 |
6.1.4 下位机 |
6.1.5 电容传感器的材料选择及装配 |
6.2 系统软件设计 |
6.2.1 系统软件流程图 |
6.2.2 通信协议 |
6.2.3 上位机终端人机界面 |
6.3 田间试验 |
6.3.1 试验目的 |
6.3.2 试验条件 |
6.3.3 试验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创新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便携式高压电气设备一体化试验装置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高压电气设备测试技术及试验装置设计 |
2.1 基本测试技术 |
2.1.1 氧化锌避雷器带电测试技术 |
2.1.2 线路参数测试技术 |
2.1.3 介质损耗测试技术 |
2.1.4 直流电阻测试技术 |
2.1.5 变压器损耗参数测试技术 |
2.1.6 变压器容量分析技术 |
2.1.7 变压器短路阻抗测试技术 |
2.2 高压电气设备测量装置设计 |
2.2.1 装置总体设计 |
2.2.2 传感器设计 |
2.2.3 电源设计 |
2.2.4 人机交互模块 |
2.2.5 接口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一体化试验设计中抗干扰措施的研究 |
3.1 装置干扰状况分析 |
3.1.1 电磁干扰的来源 |
3.1.2 装置受干扰情况 |
3.2 干扰抑制方法 |
3.2.1 滤波技术 |
3.2.2 屏蔽技术 |
3.3 系统抗干扰措施 |
3.3.1 辐射抗干扰设计及验证 |
3.3.2 传导抗干扰设计及验证 |
3.4 现场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4 试验装置软件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 |
4.1 装置软件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总设计 |
4.2 软件设计 |
4.2.1 软件运行逻辑 |
4.2.2. 数字信号处理 |
4.2.3 数据采集程序模块 |
4.2.4 人机接口软件模块 |
4.3 数据库管理系统 |
4.3.1 系统主页面设计 |
4.3.2 数据处理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软件系统程序代码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基于信号处理技术的变压器测试仪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压断路器振动信号特征提取及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 陈磊.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IGCT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阳.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三维超声波风速风向测试技术研究[D]. 文桂伏.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4]有缆智能分层采油系统井下通信技术研究[D]. 王新亚.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5]静止铁磁元件的电磁特性检测装置小型化技术研究与应用[D]. 刘涛.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6]基于信号自适应谐波畸变率重构的继电保护仿真实验平台[D]. 毕鹏.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7]大型发电机定子线棒局部放电自动测试系统的研制[D]. 李志.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8]直流电源测试仪高速采集电路设计与实现[D]. 胡锐.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9]玉米精量播种装置排种性能电容法检测机理与方法研究[D]. 刘坤.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9(02)
- [10]便携式高压电气设备一体化试验装置的设计[D]. 李东阳. 沈阳工程学院,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