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粉尘高比电阻对电除尘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金龙[1](2021)在《荷电粒子在多孔收尘电极电场中的迁移与沉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电除尘器在烟尘净化领域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面对更加严格的超低排放标准,电除尘器无论在电力行业或非电行业都亟需进一步提高对微细颗粒物的捕集效率。为此,基于电风效应对微细颗粒物运动状态的影响,减缓收尘电极附近的湍流现象,提出了多孔收尘电极电除尘器,其电极特征结构为收尘极板是多孔板型式。为分析荷电粒子在该新型电除尘器中的迁移与沉降规律,指导该新型电除尘器的选型设计,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论文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借助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利用其静电模块、稀物质传递模块、流体力学模块及粒子追踪模块搭建了描述荷电粒子在电除尘器中的迁移与沉降过程的数值模型,并利用文献中的经典实验数据对其数值模型做了数值可靠性与准确性验证,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基于多孔收尘电极电除尘器的气体电离、粒子荷电、荷电粒子迁移与沉降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揭示多孔收尘电极电除尘器对微细粒子提效捕集机理。通过正交试验分析数值模拟结果,得到外加电压、电场风速、粉尘粒径和多孔板开孔率对有效驱进速度的影响程度与影响规律。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论文电除尘器气固两相流模型计算值与经典实验值符合良好,验证了论文数值模型的可靠性与准确性。(2)以传统线板式电除尘器为基础,结合多孔收尘电极电除尘器的气体电离、粒子荷电、荷电粒子迁移与沉降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得出,收尘极板开孔后几乎不影响线板间区域的空间电荷密度和电场强度,但会显着影响多孔板附近的电场强度,圆孔对颗粒的荷电量及荷电过程几乎没有影响,多孔板结构消弱了气流对收尘区域的冲刷作用及进入多孔板空腔内的粒子最终沉降在空腔内以至于多孔板电极结构可以有效提高0.1μm~5μm微细粒子的有效驱进速度。(3)基于正交试验进行了25组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后得出论文讨论的4种因素在试验水平范围内对有效驱进速度影响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多孔板开孔率、外加电压、颗粒粒径、电场风速。
鲁果[2](2021)在《水泥窑烟气脱硝前高温电除尘器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国内水泥总产量不断增大,污染物排放量也随之上升。水泥窑氮氧化物(NOX)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为应对未来更加严格的NOX排放标准,本文针对水泥5000t/d生产线采取“高温除尘器+SCR”降低NOX排放的工艺路线中的高温电除尘器展开研究与应用。本文对水泥窑高温电除尘器的高温应用展开针对性研究,通过高温放电实验确定了300℃~350℃放电性能;根据高温工况的变化对比常规电除尘的应用,选择适应高温工况的电除尘器配套件,选择了95瓷绝缘子、C220极板、芒刺线和高频电源来匹配电除尘300℃~350℃运行工况,选取匹配5000t/d水泥生产线规模的高温电除尘器规格。通过有限元分析手段,对高温电除尘器主要承载力部件顶梁和侧板展开强度和挠度校核,对比常规电除尘器应用,选取了适应高温工况的Q345材质来保证结构安全稳定。高温工况的热膨胀问题,以热膨胀对阳极系统的影响展开,结果表明阳极振打轴受高温热膨胀影响较大,采取增设联轴节来解决振打传动轴热膨胀问题。利用CFD模拟分析手段,在高温电除尘器进气口增设导流板后,高温电除尘器一电场断面风速分布的相对标准偏差从39.32%降低到24.95%,使高温电除尘器内部的气流均布性得到提升,提高收尘效率的同时提高了氨水的均布效果。对高温电除尘器阻力进行计算,高温电除尘器运行阻力137Pa,达到设计指标。根据本文中研究的成果,应用到高温电除尘器中,建成高温电除尘器示范项目,对5000t/d水泥窑烟气净化工程的案例进行测试,高温电除尘器出口浓度从94.15g/Nm3降低到19.05g/Nm3,达到设计目标,工程项目成功运行。
杨路新[3](2020)在《电厂中电袋复合除尘技术的改造研究与工程应用》文中提出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环保政策的不断更新,在环保日益严格要求的今天,燃煤电厂降低粉尘的排放量显得尤为重要。燃煤电厂中除尘设备的除尘效率高低直接影响着排放污染物是否超标。本文对如皋燃煤热电厂进行除尘设备的改造,使粉尘排放浓度降低,达到最新的环保要求。本文主要对现有除尘设备的除尘机理进行研究,对比分析每种除尘器的除尘性能效果、优缺点,再结合如皋燃煤热电厂的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改造除尘方案。经过对比分析发现,电袋复合除尘技术在除尘效率、节约能耗、运行后维护费用等方面存在着其他除尘方案所不具备的优势。选定方案后根据现有电除尘设备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包括对供电电源、电晕线的更新升级换型,导流板的开孔率、新增布袋区等。另外还对导流板的有无和开孔率大小进行气流模拟研究,选出适合的开孔率大小对改造后电袋复合除尘器的除尘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最后,对现场改造完后的除尘器除尘效果进行研究,将数据整理与未改造之前的数据进行对比,得出改造后电袋复合除尘器除尘效率高,达到最新的环保排放标准要求;对比改造后除尘器设计参数,确认设计参数性能达到所设计的标准;对比改造后除尘器的能耗情况,确认高频电源的确具有良好的转换效率,降低能耗,节约电能。
陈强[4](2019)在《高压开关型脉冲静电除尘电源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静电除尘(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ESP)技术是目前控制烟尘排放,解决大气污染的最主要手段之一。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世界各国对工业烟尘排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传统采用直流电晕荷电的静电除尘器,由于电场内火花闪络现象频发,在清除高比电阻粉尘时易出现反电晕现象,因此很难达到较高的排放标准。相比之下,脉冲型静电除尘电源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除尘效率更高,现已成为静电除尘电源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本文基于静电除尘的理论基础,综合国内外静电除尘电源技术的发展现状,深度探讨了高压开关型脉冲静电除尘电源的优势及其研究意义。论文以高压开关型脉冲静电除尘电源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其电路特性、耦合电感设计、控制机制以及系统电路结构设计等展开研究。首先,论文研究了高压开关型拓扑的电路特性以及谐振回路参数的设计方法。根据主电路拓扑分模态介绍其工作原理,并建立谐振回路的数学模型,重点分析谐振状态与火花状态下的电路特性。通过对电路数学模型的分析,论文提出了高压开关型拓扑谐振回路参数的设计方法,并为除尘器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其次,论文研究了应用于高压开关型拓扑的耦合电感设计方法,包括电感量计算方法与绕组结构优化设计方法。根据推导的耦合电感电流纹波表达式,确定了两侧电感的大小关系及耦合系数对电路的影响。同时,构建以耦合电感为变量的电路数学模型,分析电感大小对系统输出的影响,从而得到与谐振回路相匹配的耦合电感量。结合耦合电感的高频模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ANSYS有限元仿真的工程方法用于优化电感的绕组结构,可以实现绕组的最小分布电容设计。根据有限元仿真结果制作了多组不同绕组结构的耦合电感进行对比测试,验证了该优化方法的可行性。再次,论文总结了高压开关型脉冲电源的设计方法,依据该方法介绍了本课题中模拟样机电路参数的设计过程,并通过电路仿真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根据系统在稳态与非稳态工况下的仿真结果,提出一套适用于高压开关型脉冲电源的控制机制,包括系统运行参数自动控制与火花闪络保护控制。最后,论文构建了高压开关型脉冲电源的系统电路结构,包括谐振回路、耦合电感、供电电源、辅助电源以及控制系统等,并搭建了一台脉冲宽度20μs、脉冲幅值1.45kV的模拟样机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及仿真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所提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冯丕学[5](2015)在《高比电阻粉尘对电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影响及解决办法》文中研究说明主要阐述了高比电阻粉尘对电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影响,以及结合我公司石灰石矿白灰竖窑电除尘器的分析,探讨了一些提高电除尘效率的解决办法,希望对使用电除尘器粉尘气体达标排放这一工作及攀钢相关厂、矿单位电除尘器的应用,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韩静[6](2013)在《冷极荷电双区ESP对高比电阻粉尘收集性能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静电除尘器由于具有除尘效率高、能处理高温烟尘、设备阻力小、能耗低、长期运行费用低、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等突出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各个工业领域。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提高,新的国家标准对燃煤电厂烟气粉尘排放限值为30 mg/m3。要使静电除尘器达到新的标准,需要进一步提高静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必须加大研究力度,以使静电除尘器性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静电除尘领域,导致静电除尘器除尘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高比电阻(ρd>1011Ω·cm)粉尘净化效果低。由式子E=jρd≥Ed可知,降低粉尘的比电阻值就可以降低粉尘层场强,防止反电晕的发生,提高除尘器的效率。在此基础上提出“冷极荷电双区ESP"净化高比电阻粉尘的新技术。冷极荷电双区静电除尘器,收尘区由采用板-板结构,不产生离子电流;荷电区由阳极管栅排和阴极线栅排组成,阳极管栅排的冷水管一端与给水管相连,另一端与回水管相连。除尘器工作时,阳极栅管内流动的冷水对栅管表面进行冷却,实现栅管表面沉积的粉尘层温度下降,有效降低粉尘层的比电阻,消除了由于阳极表面沉积粉尘层因比电阻高所形成的反向电场及反电晕给粉尘荷电造成的不利影响,达到了强化粉尘荷电和收尘的效果。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普通双区ESP和冷极荷电双区ESP对粉煤灰除尘性能的实验研究,研究内容:烟气温度为常温、150℃、含湿量8%时的含尘和空载时的V-j特性变化曲线以及除尘效率的测定;烟气温度为150℃、含湿量8%、不同冷水管温度的含尘和空载时的V-j特性变化曲线以及除尘效率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冷极荷电方式能够降低粉尘的比电阻,从根本上消除了积累电荷产生反电晕的条件,提高了荷电区供电电压,从而提高了静电除尘器的收尘效率。通过对冷极荷电双区ESP对高比电阻粉尘收集性能的实验研究表明,冷极荷电双区ESP能够解决高比电阻粉尘收尘效率低这一难题。
任晓珍[7](2013)在《超声雾化增湿降温强化高比电阻粉尘静电收尘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静电除尘器以其独特的耗能少、除尘效率高、处理烟气量大、适用范围广、自动化程度高以及运行稳定可靠的诸多优点而广泛应用于火力发电、水泥、钢铁等工业生产过程中,是控制粉尘污染的主要装置之一。但是,随着世界范围内对环境标准的日益严格,加之我国又新颁布了新的烟尘排放标准,进一步提高静电除尘器对粉尘的净化效率,满足我国新的烟尘排放标准,是静电除尘技术面临的重要课题。在静电除尘器领域,烟气调质技术是一项被普遍采用的能够有效提高粉尘尤其是高比电阻粉尘净化效果的实用技术。然而关于烟气温度和水汽含量影响静电除尘器粉尘收集效果的具体影响还缺乏全面系统的阐述,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验分析。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和水汽含量条件下发尘与空载时的伏安特性变化特征,粉尘温度和水汽含量对反电晕的产生、电晕电流面密度、粉尘收集效率的影响情况,并在相应工况下测出粉尘的比电阻,从根本上验证温度和水汽含量对粉尘收集效果产生影响的原因。当粉尘温度处在其峰值比电阻温度值150℃时,在不超过露点的情况下,对粉尘加湿,研究结果表明粉尘起始反电晕电流面密度随粉尘水汽含量的升高而升高,可知对粉尘加湿有助于粉尘粒子的荷电,降低粉尘的比电阻,提高粉尘收集效率。粉尘水汽含量越低,粉尘比电阻越高,在收尘极板沉积后产生的反电场越明显,其对应的最优电压和最佳收尘效率越小;随粉尘层的逐渐增厚,电晕电流面密度减小,最佳供电电压升高,由于收尘场强的减弱,最佳收尘效率逐渐下降。然而根据实验结果,在粉尘温度为150℃时,加湿后粉尘比电阻虽然降低了两个数量级,仍然属于高比电阻粉尘,水汽含量为23.73%时,除尘效率达到最高,最优除尘效率为70.57%。高比电阻粉尘起始反电晕电场强度随粉尘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说明降低温度,极间在几乎不产生火花放电时可以施加更高电压,尘粒荷电充分。温度增加,电晕电流面密度减小,收尘电场强度降低,收集效率下降,高比电阻粉尘的反电晕致使其收集效率下降最为迅速。水汽含量相同条件下,电晕电流面密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且比电阻越高其增大的幅度更大一些,这说明降低温度时收集高比电阻粉尘,电流面密度值较小,可以有效缓和反电晕现象的产生,有助于改善高比电阻粉尘的收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度降低到120℃时,粉尘比电阻降低到1011Ω·cm以下,不再属于高比电阻粉尘,粉尘的收集效率大大提高,相比150℃同水汽含量工况下的除尘效率,提升了至少16.76个百分点。温度降低到120℃以下继续下降时,虽除尘效率仍有提升,但已趋于平缓。通过对烟气温度和水汽含量对静电除尘器粉尘收集性能影响机理的实验研究,对于除尘器结构的设计和运行参数的选取,以及探索进一步提高除尘器的粉尘收集性能的针对性技术措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陈丽艳,谢小杰,廖增安,钟志良,郑国强,郭俊[8](2012)在《电除尘器满足低排放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报告针对电除尘器能否达到低排放的种种疑惑,从近年来满足当时国家排放标准要求而设计的项目,经实测达到10mg/m3(标态下干烟气,下同)及以下更低排放的电除尘器实际应用项目调查研究入手,提供了大量、详实、有说服力的实际案例。研究报告对影响电除尘器性能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对中国主要动力煤对电除尘器的适应性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与国外情况比较,得出了中国大多数煤种对电除尘器适应性较好的基本结论。报告还对满足新标准电除尘器出口排放30mg/m3的投资、运行成本进行了预测,对几种除尘设备的技术特点和经济性进行了比较。在几种除尘设备实际能耗比较方面,报告对涉及电除尘器用电功耗的几个概念进行了澄清,得出了电除尘器在节能应用下实际能耗最低的结论。报告对电除尘器目前规格普遍偏小等突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电除尘种种新技术的重要作用和使用条件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对如何科学地综合或组合应用电除尘器新技术(包括合理选用烟气调质技术)提出了有益的建议,这些分析力图较为客观地为电除尘器用户释疑,为合理选用各种新技术提供帮助。报告最后提出了电除尘器满足国家新排放标准的主要对策,提出了重视电除尘器原始设计参数确定和应用煤种适应性分析的重要性,并建议对特定项目特定煤种在招标时提出必要的约束条件,以确保电除尘器从方案选型阶段起就能为保证低排放打下基础。
陈丽艳,谢小杰,廖增安,钟志良,郑国强,郭俊[9](2011)在《电除尘器如何满足低排放研究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报告针对电除尘器能否达到低排放的种种疑惑,从近年来满足当时国家排放标准要求而设计的项目,经实测达到50mg/m3(标态下干烟气,下同)及以下更低排放的电除尘器实际应用项目调查研究入手,提供了大量、详实、有说服力的实际案例。研究报告对影响电除尘器性能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对中国主要动力煤对电除尘器的适应性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与国外情况比较,得出了中国大多数煤种对电除尘器适应性较好的基本结论。报告还对满足新标准电除尘器出口排放30mg/m3的投资、运行成本进行了预测,对几种除尘设备的技术特点和经济性进行了比较。在几种除尘设备实际能耗比较方面,报告对涉及电除尘器用电功耗的几个概念进行了澄清,得出了电除尘器在节能应用下实际能耗最低的结论。报告对电除尘器目前规格普遍偏小的等突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电除尘种种新技术的重要作用和使用条件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对如何科学地综合或组合应用电除尘器新技术(包括合理选用烟气调质技术)提出了有益的建议,这些分析力图较为客观地为电除尘器用户释疑,为合理选用各种新技术提供帮助。报告最后提出了电除尘器满足国家新排放标准的主要对策,提出了重视电除尘器原始设计参数确定和应用煤种适应性分析的重要性,并建议对特定项目特定煤种在招标时提出必要的约束条件,以确保电除尘器从方案选型阶段起就能为保证低排放打下基础。
熊郝旺[10](2010)在《逆流荷电双区静电除尘器对高比电阻粉尘收集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静电除尘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除尘净化的装置,但随着世界范围内烟气净化的粉尘浓度排放标准日趋严格,目前多数静电除尘器的粉尘排放量难以达标,电除尘器的应用面临严峻挑战。电除尘器在处理高比电阻粉尘的过程中,反电晕现象严重降低了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针对高比电阻粉尘收集难的事实提出了逆流荷电双区静电除尘器的构想,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高比电阻粉尘净化效果偏低的难题,本课题研发出了新型电除尘器,意在不降低粉尘荷电量的前提下,可以通过降低收尘电场的电流面密度来改善电除尘器对高比电阻粉尘的除尘效果。为了证实逆流荷电双区电除尘器确实能有效避免反电晕现象的发生,分别用实验考察了新型电除尘器荷电区和收尘区的伏安特性,得出荷电区和板板结构的收尘区没有发生明显的反电晕现象、但线板式结构的收尘区有明显的反电晕发生;为了证明新型电除尘器的收尘效果优于传统电除尘器,实验分别考察了荷电区电压、收尘区电压、收尘区结构的不同对收尘效率的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荷电区存在一个最优电压。对于同种比电阻的粉尘,板板式结构的收尘效率要高于线板式结构的效率,这与所设想的完全一致。其次,为了研究收尘极板的表面特性对收尘效率的影响,实验考察了新极板、涂层极板以及旧极板除尘器的收尘效率,得到涂层极板能从一定程度上保障电除尘器的有效运行。最后,通过对不同粉尘分级效率的研究,发现在新型电除尘器对粒径大的粉尘的收尘效率要优于粒径小的粉尘。结合传统的电收尘理论和非稳态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证明逆流荷电双区静电除尘器成功地解决了传统静电除尘器在处理高比电阻粉尘过程中效率偏低的这一难题,大大地拓宽了电除尘器的应用领域。
二、浅析粉尘高比电阻对电除尘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粉尘高比电阻对电除尘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荷电粒子在多孔收尘电极电场中的迁移与沉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符号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电除尘器应用与研究现状 |
1.1.1 电除尘器应用背景 |
1.1.2 电除尘器研究进展 |
1.1.3 电除尘器研究方向 |
1.2 多孔收尘电极电除尘器 |
1.3 电除尘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进展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电除尘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电除尘器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模型 |
2.1 电除尘理论 |
2.1.1 电除尘器工作的基本原理 |
2.1.2 电除尘器性能影响因素 |
2.1.3 理论驱进速度与分级捕集效率 |
2.1.4 多孔收尘电极电除尘器提效理论分析 |
2.2 控制方程组 |
2.2.1 电除尘器多物理场耦合分析 |
2.2.2 电场控制方程组 |
2.2.3 颗粒荷电控制方程组 |
2.2.4 气相控制方程组 |
2.2.5 固相控制方程组 |
2.3 数值方法 |
2.3.1 电场控制方程组数值方法 |
2.3.2 颗粒控制方程组数值方法 |
2.3.3 气相控制方程组数值方法 |
2.3.4 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方法 |
2.3.5 边界条件 |
2.4 本章小结 |
3 数值模拟模型可靠性与准确性验证 |
3.1 电场验证 |
3.2 电流场验证 |
3.3 颗粒场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4 多孔收尘电极电除尘器提效机理研究 |
4.1 数值模拟试验模型 |
4.1.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4.1.2 数值模型 |
4.1.3 数值模型解控参数 |
4.2 数值模拟试验结果 |
4.2.1 收尘极结构对有效驱进速度影响研究 |
4.2.2 收尘极结构对电场性能影响研究 |
4.2.3 收尘极结构对粒子荷电影响研究 |
4.2.4 收尘极结构对湍流场影响研究 |
4.2.5 收尘极结构对粒子迁移与沉降影响研究 |
4.2.6 收尘极结构对清灰过程的影响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5 多孔收尘电极电除尘器影响因素研究 |
5.1 正交试验 |
5.1.1 正交试验简介 |
5.1.2 正交试验流程 |
5.2 多孔收尘电极电除尘器影响因素研究 |
5.2.1 正交试验安排 |
5.2.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及参与科研项目 |
(2)水泥窑烟气脱硝前高温电除尘器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水泥行业污染物治理现状和趋势 |
1.2 高温除尘技术应用 |
1.2.1 旋风除尘技术 |
1.2.2 金属滤料除尘技术 |
1.2.3 陶瓷过滤除尘技术 |
1.2.4 静电除尘技术 |
1.2.5 高温电除尘的国内外应用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2 水泥行业高温电除尘器针对性研究 |
2.1 电除尘器工作原理 |
2.2 电除尘器高温放电性能的研究 |
2.2.1 高温放电性能实验装置 |
2.2.2 实验内容 |
2.2.3 实验结论 |
2.3 水泥窑尾高温电除尘器规格选型 |
2.3.1 水泥窑尾粉尘特性 |
2.3.2 高温电除尘器横断面积 |
2.3.3 高温电除尘器极板面积 |
2.3.4 高温电除尘器间距选择 |
2.3.5 高温电除尘器溜灰方式 |
2.4 高温电除尘器配主要部件选择 |
2.4.1 高温电除尘器阴极线选择 |
2.4.2 高温电除尘器阳极板选择 |
2.4.3 高温电除尘器绝缘材料的选择 |
2.4.4 高压电源的比较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3 高温电除尘器壳体在高温工况的研究 |
3.1 水泥窑用电除尘器的主要结构部件 |
3.1.1 进出气口及气流均布装置 |
3.1.2 壳体的构成部件 |
3.1.3 阴阳极系统 |
3.1.4 振打清灰系统 |
3.2 高温电除尘器壳体强度分析 |
3.2.1 顶梁分析 |
3.2.2 侧板分析 |
3.3 阳极系统热膨胀分析 |
3.3.1 阳极系统Z轴和X轴向膨胀位移量分析 |
3.3.2 阳极振打轴(Y向)的热膨胀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高温电除尘器的气流数值模拟 |
4.1 气流模拟综述 |
4.2 高温电除尘器气流模拟分析 |
4.2.1 高温电除尘器内部气流优化 |
4.2.2 高温电除尘器阻力模拟 |
4.3 本章小结 |
5 工程应用 |
5.1 工程背景 |
5.2 工程基础数据 |
5.3 高温电除尘器主要技术参数 |
5.4 高温电除尘器运行情况 |
5.4.1 测试位置和内容 |
5.4.2 测试原理 |
5.4.3 试验仪器 |
5.4.4 测试步骤 |
5.4.5 测试结果及分析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电厂中电袋复合除尘技术的改造研究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除尘技术的发展与研究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除尘器理论研究 |
2.1 静电除尘器 |
2.1.1 静电除尘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2 影响静电除尘器效率的因素 |
2.1.3 静电除尘器应用特点 |
2.2 袋除尘器 |
2.2.1 过滤出尘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2 袋式除尘器的清灰结构 |
2.2.3 袋式除尘器的应用特点 |
2.3 电袋复合除尘器 |
2.3.1 电袋复合除尘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
2.3.2 电袋复合除尘的优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江苏如皋热电厂电除尘设备现状与改造措施 |
3.1 电厂静电除尘设备的运行现状 |
3.1.1 除尘设备情况 |
3.1.2 燃煤参数 |
3.1.3 风机参数 |
3.2 电除尘系统存在的问题 |
3.3 电除尘器升级改造方案 |
3.4 除尘器升级改造内容 |
3.4.1 除尘电源的选择 |
3.4.2 电晕线的选择 |
3.4.3 改善气流分布措施 |
3.4.4 滤袋和清灰方式的选择 |
3.4.5 风机增加扩容改造 |
3.4.6 增加信息反馈设备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袋复合除尘器气流分布数值模拟研究 |
4.1 FLUENT软件介绍 |
4.2 数值计算过程 |
4.2.1 数值计算步骤 |
4.2.2 几何模型的建立 |
4.2.3 网格的划分与物理模型的建立 |
4.2.4 数值计算模型的选取与边界条件 |
4.2.5 离散方程求解 |
4.3 模拟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造效果分析 |
5.1 除尘效果 |
5.2 经济性 |
5.2.1 节能性 |
5.2.2 安装和维护费用 |
5.2.3 社会效益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高压开关型脉冲静电除尘电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静电除尘理论基础 |
1.2.1 静电除尘原理 |
1.2.2 电除尘效率公式 |
1.2.3 粉尘比电阻的影响 |
1.3 静电除尘电源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1 直流电源 |
1.3.2 脉冲电源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压开关型脉冲电源特性分析 |
2.1 高压开关型脉冲电源电路拓扑 |
2.2 稳态工况分析 |
2.2.1 启动状态 |
2.2.2 谐振状态 |
2.2.3 脉冲拖尾状态 |
2.3 非稳态工况分析 |
2.3.1 闪络状态 |
2.3.2 火花状态 |
2.3.3 负载恢复状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应用于高压开关型脉冲电源的耦合电感设计 |
3.1 耦合电感电流纹波分析 |
3.1.1 耦合方式 |
3.1.2 等效电感 |
3.1.3 电流纹波 |
3.2 耦合电感大小对系统运行特性的影响分析 |
3.2.1 谐振状态 |
3.2.2 脉冲拖尾状态 |
3.2.3 火花状态 |
3.3 耦合电感寄生参数分析 |
3.3.1 分布电容对系统输出的影响 |
3.3.2 分布电容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 耦合电感绕组结构设计与优化 |
3.4.1 基于ANSYS/PEMag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
3.4.2 实验测试结果分析 |
3.4.3 优化方法的对比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脉冲电源系统仿真与控制机制设计 |
4.1 高压开关型拓扑电路参数设计方法 |
4.2 脉冲电源系统仿真 |
4.2.1 稳态工况仿真结果分析 |
4.2.2 非稳态工况仿真结果分析 |
4.2.3 谐振回路参数对系统的影响 |
4.2.4 耦合电感参数对系统的影响 |
4.3 脉冲电源控制机制设计 |
4.3.1 系统运行参数自动控制 |
4.3.2 火花闪络保护控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拟样机设计与验证 |
5.1 两级式供电电源拓扑的选择 |
5.2 高电压宽范围输入的DC/DC辅助电源设计 |
5.3 脉冲电源的系统电路结构 |
5.4 实验验证 |
5.4.1 供电电源输入级 |
5.4.2 供电电源输出级 |
5.4.3 辅助电源 |
5.4.4 脉冲电源系统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6.2 后续的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附录 |
(6)冷极荷电双区ESP对高比电阻粉尘收集性能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影响粉尘比电阻的主要因素 |
1.2.1 粉尘成分 |
1.2.2 烟气成分 |
1.2.3 烟气温度 |
1.2.4 烟气湿度 |
1.3 ESP除尘效率的影响因素 |
1.3.1 运行因素 |
1.3.2 烟气性质 |
1.3.3 粉尘比电阻 |
1.4 高比电阻粉尘的收集技术 |
1.4.1 烟气调质 |
1.4.2 供电方式 |
1.4.3 改变静电除尘器结构 |
1.5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静电除尘器理论研究 |
2.1 静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
2.2 粉尘粒子的荷电 |
2.2.1 电场荷电 |
2.2.2 扩散荷电 |
2.2.3 电场荷电和扩散荷电的综合作用 |
2.2.4 异常荷电现象 |
2.3 荷电粒子的运动和捕集 |
2.3.1 驱进速度 |
2.3.2 粒子的捕集效率 |
2.3.3 有效驱进速度 |
第3章 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 |
3.1 实验系统 |
3.2 实验方法 |
3.2.1 粉尘比电阻的测定 |
3.2.2 烟气温度和湿度的测定 |
3.2.3 电场风速的测定 |
3.2.4 气体含尘浓度的测定 |
3.2.5 除尘效率的测定 |
3.2.6 电场V-j特性 |
第4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比电阻与温度、湿度之间的关系 |
4.1.1 比电阻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
4.1.2 比电阻与湿度之间的关系 |
4.2 普通双区ESP的V-J特性和除尘效率 |
4.2.1 普通双区ESP的V-j特性 |
4.2.2 普通双区ESP除尘效率 |
4.3 冷极荷电双区ESP的V-j特性和除尘效率 |
4.3.1 冷极荷电双区ESP的V-j特性 |
4.3.2 冷极荷电双区ESP除尘效率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7)超声雾化增湿降温强化高比电阻粉尘静电收尘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静电除尘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方向 |
1.2.1 国外静电除尘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方向 |
1.2.2 我国静电除尘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方向 |
1.2.3 静电除尘技术存在的问题 |
1.3 高比电阻粉尘静电收尘技术 |
1.3.1 改善高比电阻粉尘静电收尘效率的技术 |
1.3.1.1 间歇供电 |
1.3.1.2 断电振打技术 |
1.3.1.3 新型电除尘器结构 |
1.3.1.4 烟气调质 |
1.3.1.5 透镜电极 |
1.3.1.6 移动电极 |
1.3.1.7 双区静电除尘器 |
1.3.1.8 V型横置电极 |
1.3.1.9 异双极电晕 |
1.3.2 影响高比电阻粉尘静电除尘性能的两个关键性因素 |
1.3.2.1 烟气温度对电除尘器的影响 |
1.3.2.2 烟气湿度对电除尘器的影响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章 静电除尘器理论研究 |
2.1 静电除尘器除尘机理 |
2.2 电晕放电 |
2.3 尘粒荷电 |
2.3.1 电场荷电 |
2.3.2 扩散荷电 |
2.3.3 电场荷电和扩散荷电的联合影响 |
2.4 尘粒收集 |
第3章 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 |
3.1 实验系统 |
3.2 实验方法 |
3.2.1 水汽含量的测定 |
3.2.2 烟气温度的测定 |
3.2.3 粉尘比电阻的测定 |
3.2.4 电场风速的测定 |
3.2.5 电场电压及电流强度测定 |
3.2.6 除尘效率测定方法 |
第4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1 伏安特性分析 |
4.1.1 常温下、不加湿情况下伏安特性分析 |
4.1.2 不同烟气温度下的伏安特性分析 |
4.1.3 不同烟气水汽含量下的伏安特性分析 |
4.2 烟气温度对粉尘比电阻的影响 |
4.3 水汽含量对粉尘比电阻的影响 |
4.4 常温不加湿工况下电除尘器的收集效率分析 |
4.5 温度对收集效率的影响 |
4.6 水汽含量对收集效率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逆流荷电双区静电除尘器对高比电阻粉尘收集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静电收尘理论的发展 |
1.2.1 传统的电除尘理论 |
1.2.2 非稳态理论的介绍 |
1.3 静电收尘技术的发展 |
1.4 高比电阻粉尘静电收集技术的发展 |
1.4.1 电除尘器对高比电阻粉尘收集效率偏低的原因 |
1.4.2 改善高比电阻粉尘静电收集效果的技术 |
1.4.3 普通双区ESP的结构和工作机制 |
1.4.4 逆流荷电双区ESP构想的提出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理论分析和研究 |
2.1 电场电压、电流和电场强度 |
2.2 粉尘粒子的荷电 |
2.3 荷电粒子理论驱进速度 |
2.4 DEUTSCH除尘效率公式 |
2.5 非稳态除尘过程理论 |
2.5.1 粉尘层积累电荷 |
2.5.2 有效收尘电场强度 |
2.5.3 荷电粒子有效驱进速度 |
2.5.4 粉尘层反电晕 |
2.6 小结 |
第3章 实验装置和实验内容 |
3.1 实验装置 |
3.2 实验方法 |
3.2.1 电场风速测定 |
3.2.2 含尘浓度的测定 |
3.2.3 除尘效率测定计算 |
3.2.4 比电阻的测定 |
3.2.5 粉尘粒径质量分布测定 |
3.3 实验的具体内容 |
第4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1 伏安特性及反电晕 |
4.1.1 传统ESP伏安特性及反电晕 |
4.1.2 逆流荷电双区ESP荷电区伏安特性 |
4.1.3 逆流荷电双区ESP收尘区伏安特性 |
4.2 逆流荷电双区ESP收尘效率 |
4.2.1 荷电区电压对收尘效率的影响 |
4.2.2 收尘区电压对收尘效率的影响 |
4.3 收尘极板上的涂层对收尘效率的影响 |
4.4 粉尘分级效率的研究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析粉尘高比电阻对电除尘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荷电粒子在多孔收尘电极电场中的迁移与沉降规律研究[D]. 张金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水泥窑烟气脱硝前高温电除尘器的研究与应用[D]. 鲁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电厂中电袋复合除尘技术的改造研究与工程应用[D]. 杨路新.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高压开关型脉冲静电除尘电源技术研究[D]. 陈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5]高比电阻粉尘对电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影响及解决办法[J]. 冯丕学. 特钢技术, 2015(04)
- [6]冷极荷电双区ESP对高比电阻粉尘收集性能的实验研究[D]. 韩静. 东北大学, 2013(03)
- [7]超声雾化增湿降温强化高比电阻粉尘静电收尘技术研究[D]. 任晓珍. 东北大学, 2013(07)
- [8]电除尘器满足低排放的研究[A]. 陈丽艳,谢小杰,廖增安,钟志良,郑国强,郭俊. 中国硅酸盐学会环保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2
- [9]电除尘器如何满足低排放研究报告[A]. 陈丽艳,谢小杰,廖增安,钟志良,郑国强,郭俊. 第十四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1
- [10]逆流荷电双区静电除尘器对高比电阻粉尘收集性能的研究[D]. 熊郝旺. 东北大学,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