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南省鸡球虫病的流行情况及其防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宋康[1](2016)在《新疆地区致犊牛腹泻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是一种可引起人畜腹泻的致病性细菌,尤其对初生犊牛、羔羊、仔猪等幼畜具有较大危害。2015年36月,新疆石河子、沙湾、阿克苏、博乐四个地区的6个规模化牛场先后发生初生犊牛腹泻,发病率达40%60%,死亡率达50%70%,导致犊牛死亡千余头,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查明这些牛场犊牛腹泻是否与大肠杆菌有关,在流行病学、临床检查以及剖解的基础上,无菌采取6个规模化牛场因腹泻死亡犊牛的肠系膜淋巴结等病料分别进行了细菌的分离鉴定、血清型鉴定、肠毒素基因及菌毛基因的PCR检测、溶血性测定、小鼠致病性试验、药物敏感性测定。研究结果如下:(1)采集了新疆南北疆4个地区的6个规模化牛场因腹泻死亡犊牛的肠系膜淋巴结、肝脏及肠内容物等病料60份,分离获得53株培养特性、染色特性及生化鉴定均符合大肠埃希菌的菌株,绵羊血平板上均为β溶血,表明溶血性大肠杆菌是引起犊牛腹泻死亡的主要病原之一。(2)采用O抗原凝集试验对新疆南北疆4个地区6个规模化牛场的29株代表株进行O血清型鉴定,其中10株被定型,共覆盖8种血清型,分别是O101、O7、O11、O20、O30、O44、O1、O76,且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3)采用黏附素和肠毒素基因多重PCR检测的方法从53株分离株中检出49株同时含有黏附素基因K99、F41和肠毒素基因STa的菌株,阳性率为92.5%,表明多数分离株携带K99、F41和Sta毒力因子,为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4)药敏结果显示:53株分离株对抗生素的敏感程度不同,且存在区域差异,多数分离株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拉啶、头孢噻吩、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等耐药;对阿米卡星、头孢西丁现较高敏感性。(5)10株不同地区来源代表株的纯培养物经腹腔注射小鼠后,感染小鼠均在1236h死亡,其中9株可致小鼠在12h内死亡,而10只生理盐水对照组小鼠健活。无菌采取死亡小鼠肝脏,进行细菌分离鉴定,获得形态、生化鉴定均符合大肠杆菌的菌株,表明分离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综上研究结果表明:携带K99、F41菌毛及Sta的产肠毒性大肠杆菌是引起这6个牛场初生犊牛腹泻并造成死亡的主要病原之一,同时也初步揭示了该地区牛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情况及毒力基因的流行情况,可为该地区犊牛大肠杆菌性腹泻的药物和免疫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张桂新[2](2013)在《动物疫情风险下养殖户防控行为研究 ——以禽流感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取得较快发展,已成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频发的动物疫情,不仅给养殖户带来重大损失,制约畜牧业的持续发展,而且危及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我国政府积极建立突发性动物疫情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动物疫情防控工作虽已取得很大成绩,但农村动物疫病防控基础仍非常薄弱,养殖户作为农村动物疫情防控的微观主体,对疫情扩散风险认识不够,科学防控水平低。改善其防控行为直接关系着农村动物疫情防控体系的运行和国家突发性动物疫情快速反应机制的实施效果,因此,研究疫情风险下的养殖户的行为响应,识别影响其防控行为的主要因素,对于提高动物疫病防控水平、增加农民畜牧业收入、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陕西、河南地区经历过低致病性禽流感养鸡户的实际调查数据为基础,首先对疫情风险下养殖户的防控行为进行了描述性分析,进而运用多分类Logistic模型深入分析影响防控行为的主要因素,并对比分析了不同规模养殖户防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最后在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提高动物疫病防控水平、改善养殖户行为的相关建议,具体分为五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动物疫情及养殖户防控的相关背景,在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提出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分析了动物疫情对养殖户造成的影响及养殖户的防控措施,首先介绍当前疫情流行情况,然后从生产能力、生产预期等方面分析疫情对养殖户的影响,最后基于当前防疫体系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养殖户疫情风险下的防控措施。第三章以低致病性禽流感为例,分析在其风险下养殖户的不同行为选择,并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养殖户的防控行为差异,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养殖户进行免疫,清洁消毒比例偏低,较大比例养殖户低价出售淘汰所养鸡群,仍有部分养殖户扑杀食用疑似染病家禽,规模户和散养户有不同的防控行为倾向。第四章研究了养殖户特征及家庭经济状况、养殖特征、认知特征、社会环境特征对养殖户防控行为的影响,并对比分析各因素对散养户和规模户的不同影响,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家庭年均总收入、养殖规模、平均已投入成本、养殖户的预期风险认知、防疫效果认知,兽医专家信息渠道八个变量对养殖户防控行为影响显着,各因素对散养户和规模户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最后第五章在总结前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善养殖户防控行为,提高我国动物疫情防控水平的相关建议。
曹丽萍[3](2006)在《甘肃省特禽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与综合防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末期,特禽养殖业在甘肃不断兴起并呈发展态势,在一些地区有些品种已成规模。但饲养管理及疫病防治等技术匮乏,疫病危害突出,制约了其健康稳定发展。为此,开展了特禽饲养品种、规模、饲养管理水平、疫病防治现状以及新城疫等主要疫病的流行态势、危害情况等方面的调查和防治技术研究。通过对省内64个特禽养殖场的调查,基本查清了我省特禽养殖的主要品种、规模、主要流行疫病种类及流行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我省饲养的特禽品种繁多,达50个品种;饲养规模较大;疫病种类较多,能引起家禽发病的病原几乎都能感染特禽,危害严重,特禽疫病的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分别为28.80%和10.90%;其中新城疫(ND)仍是危害特禽较严重的疫病之一,ND的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0.67%和26.89%;基本情况调查反映出,我省特禽养殖场总体卫生防疫条件较差,人员素质不高,疫病综合防治意识低下,存在着疫病流行的潜在危险。对省内63个特禽场17个品种的特(珍)禽未免血清947份和3个品种的243份ND免疫血清的血清学调查表明:17个品种中有山鸡、鹧鸪、鹌鹑、肉鸽、鸭、乌骨鸡、鸵鸟、火鸡感染了ND;新城疫免疫后鸽、山鸡、珍珠鸡对ND苗能产生免疫应答反应,但群体免疫抗体水平较低。病原学研究从具有临床症状的病鸽群采集组织样品,采用鸡胚尿囊腔接种法,首次在甘肃分离并鉴定了鸽NDV。该病毒具有血凝活性,用NDV的阳性血清作HI试验检测收获的尿囊液,其血凝活性能被抑制,首次ND HA价达1:16,盲传1代ND HA价达1:64,盲传2代ND HA价达1:256;经送检鉴定分离的病毒属中发型NDV;对其HN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后与国内外21株NDV比较显示为第6个基因型。鸽和鸵鸟的免疫试验结果表明以鸽ND油乳剂苗和鸽ND灭活苗加活苗免疫鸽的抗体效价最高,鸽灭活苗次之,禽L系苗对鸽免疫效果不理想。鸵鸟用禽L系苗免疫的最小剂量应为鸡剂量的20倍,首次免疫时间可根据母源抗体情况,在20~35日龄接种,强化免疫时间可在首次免疫后约90日龄进行,而且每隔约90 d都应强化免疫一次。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结果,针对不同品种特禽新城疫的特点,通过免疫效果试验及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制定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杜爱芳[4](2004)在《鸡球虫病的中药防治与DNA疫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球虫病是一种重要的寄生虫病,分布广,感染率高,常发生在15-50日龄的雏鸡,若不能有效控制,其现场发病率可达50%-70%,死亡率可达20%-30%,严重爆发时其死亡率可高达80%。据统计,全球养鸡业每年仅球虫病造成经济损失就达20亿英镑。目前对该病的防治仍以化学合成药及抗生素为主,但由于长期应用,易产生抗药性,且在畜产品中因药物残留而影响人类的健康。鉴此,人们将目光转向非抗生素防治研究,如中药和疫苗。沙门氏菌是一种侵袭性胞内菌,通过一定方法减毒后对宿主致病性显着降低,但仍保留良好的侵袭力,可携带重组质粒侵入脾和淋巴结等器官组织,并在宿主细胞中表达抗原而诱发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反应。以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的疫苗已用于细菌和病毒性疾病的预防研究,但国内未见以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传递鸡球虫基因疫苗的相关报道。本研究目的是:1)分离鉴定杭州地区鸡球虫种类;2)用中药复方进行鸡球虫病防治试验;3)克隆主要致病虫种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ZJ株5401基因,构建原核和真核表达质粒,利用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基因双突变株为载体传递E.tenella ZJ株DNA疫苗,研究其免疫原性及可行性。 本研究对杭州地区鸡场的球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并用中药复方对实验感染球虫鸡进行防治试验。调查和防治结果表明,杭州地区主要存在3个种,即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毒害艾美耳球虫(E.Decatrix)和巨型艾美耳球虫(E.maxima);中药复方煎剂对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具有高效抗球虫效果,抗球虫指数(ACI)为180.8;中药复方散剂具有中等抗球虫效果,ACI为178.8。 应用RT-PCR扩增E.tenella ZJ株5401基因。按照Danforth(1989)发表的基因序列合成引物,引物上下游各加上EcoRⅠ和SalⅠ酶切位点。PCR扩增产物约为900bp,与pGEM-T载体连接后,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将酶切鉴定正确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结果表明,E.tenella ZJ株5401基因序列全长为864bp,序列本身是一个开放阅读框,与Danforth等(1989)报道的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9.8%,有两个部位的碱基发生了有义突变;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3%。同时将5401基因亚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30a中,构建成表达载体pET-30a-5401,用IPTG诱导该基因在E.coli BL21(DE3)中表达,诱导6h的蛋白表达量即可达到较高水平,表达量约26.3%。SDS-PAGE及Western-blot证明,融合蛋白大小约为66kDa,而非推测的38.5kDa,表明该基因可能以蛋白二聚体的形式表达。 将5401基因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构建成真核表达质粒pcDNA3-5401,高压电转化dam和phoP基因双突变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ZJ111株)中,并直接转染Vero细胞,提取细胞总DNA,DIG标记探针可检测到阳性杂交信号。SDS-PAGE、Western-blot可检测到31kD的蛋白条带。结果表明减毒沙门氏菌能将5401基因呈递给Vero细胞并浙江大’货博一卜学位论文进行表达。 将携带鸡柔嫩艾美耳球虫5401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一5401的减毒沙门氏菌ZJin菌株(ZJin/pcDNA3一5401)口服接种3日龄非免疫鸡,2周后加强免疫一次,试验过程中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和鸡只死亡。二免后4周各组鸡的体重无统计学差异 (外0.05),同时肝脏和脾脏己检测不到沙门氏菌;用限制性酶切分析和PCR鉴定证实,体内试验和体外培养的重组质粒在受体菌ZJin菌株内比较稳定。结果提示,利用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传递DNA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为了探讨其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效果,将ZJI 11/pCDNA3一5401分别以10,cfu、105cfu、l旷cfu的炙量进行首免,2周后进行二免,一免后每周采血进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和特异性抗体检测,持续6周,测定其免疫原性。二免后一周每组随机取12羽鸡,每羽用6X10‘个E. tenellaZJ株抱子化卵囊攻毒,攻虫后第8天,所有鸡称重、剖杀、取其盲肠,观察盲肠病变,对盲肠内容物进行卵囊计数。结果表明:重组减毒沙门氏菌zJlll/pcDNA3一5401株三个剂量组均能显着增强淋巴细胞增殖水平和抗体水平(P<O.05),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其卵囊下降率分别为48.43%、55.00%和57.50%;病变记分下降率分别为20.83%、41,68%和40.83%;抗球虫指数(ACI)分别为145.86、164.98和160.2i’,后两者的ACI均高于活球虫卵囊免疫组和5401融合蛋白免疫组的ACI;地克珠利的ACI为176.44,明显高于其他各组。试验结果提示,以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传递鸡球虫DNA疫苗对球虫感染鸡综合保护效果明显优于活球虫卵囊免疫组和5401融合蛋白免疫组,但低于地克珠利的抗虫效果。 综上所述,中药复方具有较好的抗球虫效果;以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传递鸡球虫DNA疫苗能诱导鸡体产生较强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具有良好的综合保护效果。由于DNA口服疫苗具有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易于群体免疫等优点,可望代替肌肉注射或基因枪等基因疫苗的免疫方式,为研制预防鸡球虫病疫苗提供一条新的途径。但有关减毒沙门氏菌传递鸡球虫DNA疫苗的确切机理、减毒后的毒力稳定性及其生物安全性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素华[5](2004)在《鸡E.tenella 5401基因的克隆及免疫原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鸡球虫病是危害养鸡业的最重要寄生虫病之一,引起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给养鸡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目前,药物防治是控制球虫病的主要手段,但随着抗球虫株的普遍产生及绿色食品概念的形成,人们期望用更好的手段取代之。从60年代起人们就开始研究抗球虫疫苗,目前已有4种活疫苗被养鸡业采用,但主要用于种鸡,且存在一定的缺陷。80年代末,人们开始研究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并已获得了部分保护效果。本课题对E. tenella 5401基因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基因疫苗奠定基础。 用纯种E. tenella ZJ株孢子化卵囊5×104个/只接种15日龄无球虫雏鸡。接种后7天剖杀鸡只,取其盲肠,组织捣碎机打碎,用2mg/ml胃蛋白酶40℃下消化2小时,经蔗糖梯度离心,次氯酸处理,收集大量纯化卵囊,2.5%重铬酸钾中培养48小时,使卵囊孢子化。 以E. tenella ZJ株孢子化卵囊总RNA为模板进行RT-PCR。按照Danforth(1989)发表的基因序列合成引物,引物上下游各加上EcoR Ⅰ和Sal Ⅰ酶切位点,以便于插入载体中。PCR扩增产物与PGEM-T载体连接后,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将酶切鉴定正确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结果表明,扩增得到的产物大小为881bp,ORF大小为864bp,与Danforth等(1989)报道的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9.8%,有两个部位的碱基发生了有义突变。与Danforth等报道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3%。 用Sal Ⅰ和EcoR Ⅰ双酶切5401基因与克隆载体组成的重组质粒pGEM-T-5401,回收小片段;同时用相同的酶双酶切pET-30a质粒载体,二者连接后,转化E. coliBL21(DE3),碱裂解法抽提质粒,Sal Ⅰ和EcoR Ⅰ双酶切鉴定为阳性重组质粒,构建成表达载体pET-30a-5401。 球虫子孢子表面抗原5401(31kDa)在实验中以蛋白二聚体的形式进行表达。以pET-30a为原核表达载体,用IPTG可诱导5401基因在E. coli BL21(DE3)中的表达。SDS-PAGE表明,融合蛋白大小约为66.2kDa,而非推测的38.5 kDa,诱导6h的蛋白表达量即可达到较高水平,表达量约26.3%。采用鼠抗His一抗和鸡抗鼠二抗进行Western-blot,成功检测到了特异性蛋白条带。 将pET-30a-5401融合蛋白、融合蛋白+弗氏佐剂、融合蛋白+0.25mg/ml人参皂甙、融合蛋白+0.5mg/ml人参皂甙、融合蛋白+1.0mg/ml人参皂甙及正常对照组,按照每只鸡100μg融合蛋白的剂量进行首免,两周后加强免疫一次,免疫前及一免后每周心脏采血,检测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持续6周。结果表明:融合蛋白+0.5mg/ml人参皂甙、融合蛋白+弗氏佐剂免疫组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各免疫组于一免后第二周开始出现特异性抗体,随后开始上升,一免后第五周达到较高水平;淋巴细胞转化水平同样于一免后第五周达到最高值。试验结果表明,中、高剂量人参皂甙具有较好的免疫增强作用。 设立上述相同的组别及攻虫不免疫对照组、药物对照组、活卵囊免疫组,并用相同的方法和剂量进行免疫。加强免疫后一周每只鸡按6×104个卵囊的剂量口服攻虫,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观察其免疫保护效果。结果表明:5401融合蛋白+弗氏佐剂免疫组鸡只的增重率、相对增重率、卵囊产量下降、病变积分下降、综合保护效果(ACI)数值最高、免疫保护性最好;其次是5401融合蛋白+l .Omg/耐GS免疫组。说明免疫佐剂可以协助融合蛋白提高免疫保护效果。 本研究以柔嫩艾美耳球虫ZJ株5401基因为外源目的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一30a--5401,并转化£coll BL21(DE3),在点cO了了中得到高效表达,分离纯化表达的5401融合蛋白,进行免疫试验,并以弗氏佐剂和人参皂贰作为免疫增强剂,探讨其免疫应答规律和免疫保护效果。此类研究在国内未见报道,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开发基因工程苗以预防鸡球虫病具有重要意义。
赵子刚[6](2004)在《Actinomadura yumaensis发酵生产马杜霉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杜霉素是一种新型的聚醚类离子载体型抗生素,可以特异性的杀灭和抑制对畜牧养殖业危害极大的动物寄生虫——球虫。马杜霉素具有抗球虫谱广,疗效高,用量少,球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所以被广泛使用。目前有关发酵生产马杜霉素的文献报道极少,研究其发酵生产工艺对于国内马杜霉素的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对马杜霉素的测定、利用菌种Actinomadura yumaensis发酵生产马杜霉素的工艺、以及从发酵液中提取马杜霉素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建立了分光光度法测定发酵液中马杜霉素的方法。用甲醇从菌丝体中提取马杜霉素;提取液在高温下与香草醛试剂反应显红色,显色条件为:75℃,20min;显色液冷却后在520nm波长下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值,再与标准曲线对照可得马杜霉素的浓度。 在摇瓶条件下对马杜霉素的发酵进行了基础研究,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为:种子液菌龄60h;发酵培养基中适宜的碳源为葡萄糖,适宜的氮源为1:1复合使用的豆饼粉+玉米浆,合适的碳氮比为12:1;正交实验优化得到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7%,豆饼粉1.2%,玉米浆1.2%,NaCl 0.3%,CaCO3 0.1%,K2HPO3 0.15%,Fe2(SO4)3 0.015%;适宜的培养基初始pH6.6,培养温度34℃。 利用3.7L的发酵罐进行马杜霉素发酵实验,结果表明通气量和搅拌转速是影响马杜霉素发酵单位高低的重要因素,适宜的通气量为1.0vvm;搅拌转速以分段控制为佳:在0~60h为300rpm,60~120h为500rpm,120~192h为600rpm,发酵周期为192h。在此条件下,马杜霉素分批发酵的发酵单位达到了8336μg/ml。 研究了3.7L发酵罐条件下补料分批发酵的工艺,发现补料发酵提高了发酵单位,而且连续补料的方式比间歇补料更具有优势。在间歇补料分批发酵工艺中,先采用较低的底物浓度,发酵36h后,分10次间歇补料,最终发酵单位提高到9645μg/ml,比分批不补料发酵提高了15.7%;在连续补料分批发酵工艺中,发酵36h后,以0.0056g葡萄糖/L发酵液/min的速率匀速流加补料,补至发酵156h时,使底物浓度维持在适宜的水平,从而延长了发酵进程中的稳定期,最终发酵单位提高到10218μg/ml,比分批不补料发酵提高了22.6%,比间歇补料分批发酵提高了6%。 初步研究了从发酵液中提取马杜霉素的方法:发酵液经预处理后用过滤或离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心的方法收集菌丝体,再在50℃下搅拌12h使其自溶破胞,用乙酸乙酷作为提取马杜霉素的有机溶剂,在室温下搅拌提取812h,提取液再经真空浓缩和低温结晶得到了马杜霉素的粗晶体。
杜爱芳,李肖梁,王素华[7](2002)在《杭州地区鸡球虫种类研究》文中认为对杭州地区的杭州市区、桐庐及建德等地的大型鸡场及个体养鸡场球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 ,通过对球虫卵囊的分离、培养 ,孢子生殖阶段虫体的形态观察 ,卵囊、孢子囊大小及卵囊孢子化时间的测定 ,初步将卵囊分为A型、B型、C型三种类型。分别用这三种卵囊接种雏鸡纯繁后 ,收集的卵囊人工感染 15日龄的小鸡 ,观察并记录接种后的发病时间 ,症状及病理变化等 ,参照有关文献 ,鉴定球虫种类。经分析判定 ,杭州地区主要存在 3个种 ,它们分别是柔嫩艾美耳球虫 (Eimeri atenella) ,毒害艾美耳球虫 (E .necatrix)和巨型艾美耳球虫 (E .maxima)。
赵书峰,于新和[8](2000)在《河南省鸡球虫病的流行情况及其防制对策》文中研究说明
刘文惠,朱自烈[9](1998)在《鸡马立克氏病的免疫现状及其防制对策》文中研究表明1概述鸡的马立克氏病是由疱疹病毒B群DNA病毒引起的一种以淋巴细胞增生为特征的肿瘤性疾病,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能引起鸡只急性死亡,消瘦,在内脏、皮肤、肌肉内形成肿瘤;侵害外周神经系统,引起脚、翼神经麻痹;双目失明等多种临床症状。自70年代Witer研...
二、河南省鸡球虫病的流行情况及其防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省鸡球虫病的流行情况及其防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地区致犊牛腹泻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导致犊牛腹泻的原因 |
1.1 细菌性腹泻 |
1.1.1 大肠杆菌性腹泻 |
1.1.2 沙门氏杆菌性腹泻 |
1.1.3 肠毒血症性腹泻 |
1.1.4 弯曲菌性腹泻 |
1.1.5 牛副结核 |
1.2 病毒引起的犊牛腹泻 |
1.2.1 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V) |
1.2.2 冠状病毒性腹泻 |
1.2.3 轮状病毒性腹泻 |
1.2.4 恶性卡他热 |
1.3 寄生虫引起的犊牛腹泻 |
1.3.1 犊牛新蛔虫病 |
1.3.2 隐孢子虫病 |
1.3.3 球虫性腹泻 |
1.3.4 莫尼茨绦虫病 |
1.4 单纯性腹泻 |
2 犊牛腹泻发病机制 |
2.1 离子平衡的改变 |
2.2 水的吸收障碍 |
2.3 肠蠕动的变化 |
2.4 渗透压的改变 |
3 大肠杆菌的一般特征 |
3.1 引起犊牛腹泻的大肠杆菌 |
3.1.1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 |
3.1.2 EPEC、EHEC和产Vero的VTEC |
3.2 肠毒素 |
3.2.1 耐热肠毒素ST |
3.2.2 热敏肠毒素LT |
3.3 大肠杆菌菌毛 |
3.3.1 F4(K88)菌毛 |
3.3.2 F5(K99)菌毛 |
3.3.3 F6(987P)菌毛 |
3.3.4 F41菌毛 |
试验一 致犊牛腹泻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
1 材料 |
1.1 病料来源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分离用培养基 |
1.5 生化鉴定用培养基 |
1.6 革兰氏染色液的配制 |
2 试验方法 |
2.1 病料采集 |
2.2 细菌的分离培养 |
2.3 细菌形态学观察 |
2.4 细菌的纯化 |
2.5 病原菌的生化鉴定 |
2.5.1 色氨酸肉汤试验 |
2.5.2 西蒙氏枸橼酸盐试验 |
2.5.3 MR试验 |
2.5.4 VP试验 |
2.5.5 乳糖发酵试验 |
2.5.6 氧化酶试验 |
2.5.7 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 |
2.5.8 硫化氢试验 |
2.5.9 DNA酶试验 |
2.5.10 D-阿东醇试验 |
2.5.11 纤维二糖试验 |
2.5.12 赖氨酸脱羧酶试验 |
2.6 分离株O血清型鉴定 |
2.7 大肠杆菌的保种 |
2.7.1 溶液配制 |
2.7.2 细菌保种 |
3 结果 |
3.1 细菌的分离镜检 |
3.2 细菌的生化鉴定 |
3.3 分离株O血清型鉴定 |
4 讨论 |
试验二 致犊牛腹泻大肠杆菌的肠毒素和黏附素检测 |
1 材料 |
1.1 菌株 |
1.2 培养基 |
1.3 主要试剂 |
2 试验方法 |
2.1 溶血性试验 |
2.2 黏附素基因和肠毒素基因引物的设定 |
2.3 分离株DNA的提取 |
2.4 引物退火温度的设定 |
2.5 凝胶电泳实验 |
3 结果 |
3.1 溶血性试验结果 |
3.2 黏附素和肠毒素PCR的检测结果 |
4 讨论 |
试验三 致犊牛腹泻大肠杆菌的某些特定生物学研究 |
1 材料 |
1.1 菌株 |
1.2 培养基 |
1.3 试验动物 |
1.4 药敏纸片 |
2 试验方法 |
2.1 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 |
2.1.1 接种菌液的制备 |
2.1.2 待试菌的涂布 |
2.1.3 贴抗生素纸片 |
2.2 小白鼠致病力试验 |
3 结果 |
3.1 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
3.2 小白鼠致病力试验结果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2)动物疫情风险下养殖户防控行为研究 ——以禽流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动物疫情对养殖户生产造成影响及其防控措施分析 |
2.1 主要动物疫病流行情况 |
2.1.1 主要动物疫病 |
2.1.2 主要动物疫病发生情况 |
2.1.3 家禽主要疫病及发生情况 |
2.2 动物疫情对养殖户生产造成影响 |
2.2.1 动物疫情驱动禽畜产品价格波动对养殖户收入影响 |
2.2.2 养殖户生产能力的影响 |
2.2.3 养殖户生产预期和生产行为的影响 |
2.3 动物防疫体系现状 |
2.3.1 动物防疫体系相关法律法规 |
2.3.2 动物防疫管理体系 |
2.3.3 动物防疫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2.4 动物疫情风险下养殖户防控措施分析 |
第三章 禽流感疫情风险下养殖户防控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
3.1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
3.1.1 数据来源 |
3.1.2 样本描述 |
3.2 疫情风险下养殖户防控行为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 不同类型养殖户防控措施选择行为的对比分析 |
3.3.1 散养户和规模养殖户防控行为对比分析 |
3.3.2 不同收入组的养殖户防控行为对比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禽流感风险下养殖户防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4.1 变量选取 |
4.2 模型建立与变量说明 |
4.2.1 模型选择 |
4.2.2 变量说明 |
4.3 养殖户疫情防控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
4.3.1 养殖户特征及家庭经济状况对养殖行为的影响分析 |
4.3.2 养殖特征对养殖户防控行为的影响分析 |
4.3.3 认知特征对养殖户防控行为的影响分析 |
4.3.4 社会环境特征对养殖户防控行为的影响分析 |
4.4 散养户与规模养殖户防控行为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
4.4.1 散养户防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4.4.2 规模户防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4.4.3 散养户和规模户不同影响因素对比 |
4.5 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甘肃省特禽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与综合防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参考文献 |
试验一 甘肃省特禽新城疫等主要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2 调查内容与结果 |
3 讨论与小结 |
试验二 甘肃特禽养殖场新城疫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与小结 |
试验三 病原学诊断与病毒分离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与小结 |
试验四 鸽和鸵鸟不同新城疫疫苗免疫效果观察和免疫抗体水平检测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与小结 |
试验五 综合防治技术的制定 |
1 甘肃省规模化特禽场ND 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
2 甘肃省规模化养鸽场 ND 综合防控技术要点 |
3 甘肃省规模化鸵鸟场ND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
试验研究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 |
导师简介 |
(4)鸡球虫病的中药防治与DNA疫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中草药防治鸡球虫病的研究进展 |
1 中草药防治鸡球虫病的特点 |
2 防治鸡球虫病的中药组方 |
3 存在的问题 |
4 展望 |
第二章 鸡球虫疫苗研究进展 |
1 宿主对球虫感染的免疫应答 |
2 鸡球虫活疫苗研究 |
3 鸡球虫基因工程苗研究 |
4 鸡球虫DNA疫苗的研究 |
5 展望 |
第三章 DNA疫苗研究进展 |
1 DNA疫苗的呈递机制 |
2 DNA疫苗的免疫方法 |
3 影响DNA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
4 DNA疫苗的安全性 |
5 展望 |
第四章 减毒沙门氏菌作为核酸疫苗载体的研究 |
1 伤寒沙门氏菌减毒的相关基因 |
2 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进入机体免疫系统的机制 |
3 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传递外源基因诱导的免疫反应 |
4 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作为寄生虫抗原的载体 |
5 展望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鸡球虫的分离鉴定及中药防治效果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鸡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540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鸡柔嫩艾美耳球虫5401基因的表达与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鸡柔嫩艾美耳球虫540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Vero细胞中表达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五章 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为载体传递鸡E.tenella DNA疫苗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六章 鸡球虫DNA疫苗的免疫原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七章 鸡球虫DNA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研究的主要结果及创新点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鸡E.tenella 5401基因的克隆及免疫原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鸡球虫病免疫机理研究进展 |
1 球虫的免疫原性 |
1.1 不同种类球虫的免疫原性 |
1.2 球虫个体发育阶段的免疫原性 |
2 鸡球虫保护性免疫机制 |
2.1 抗体在鸡球虫保护性免疫中的作用 |
2.2 细胞在鸡球虫保护性免疫中的作用 |
2.3 细胞因子在鸡球虫保护性免疫中的作用 |
第二章 亚单位疫苗的研究进展 |
1 亚单位疫苗的研究进展 |
2 鸡球虫亚单位疫苗的研究进展 |
2.1 球虫表面的抗原基因 |
2.2 球虫阶段性抗原基因 |
2.3 球虫细胞器抗原基因 |
3 重组抗原的免疫学研究 |
3.1 重组疫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3.2 表达环境 |
3.3 佐剂 |
4 展望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杭州地区鸡球虫种类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单卵囊繁殖及其卵囊纯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鸡柔嫩艾美耳球虫ZJ株540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四章 鸡柔嫩艾美耳球虫ZJ株5401基因的表达及Western-blot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五章 鸡柔嫩艾美耳球虫5401抗原免疫原性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六章 鸡柔嫩艾美耳球虫5401抗原保护性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6)Actinomadura yumaensis发酵生产马杜霉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马杜霉素的性质 |
1.1.1 马杜霉素的分子式和结构式 |
1.1.2 马杜霉素的物理性质 |
1.1.3 马杜霉素的化学性质 |
1.2 球虫病 |
1.2.1 球虫的发现和分类 |
1.2.2 球虫的生活史及畜禽球虫病的发生 |
1.2.3 球虫病的临床症状 |
1.2.4 球虫病在我国肉鸡养殖中的流行状况 |
1.3 抗球虫药物 |
1.3.1 理想的抗球虫饲料添加剂应具备的条件 |
1.3.2 常用的化学合成类抗球虫药物及其抗球虫机理 |
1.3.3 聚醚类离子载体抗生素的抗球虫作用 |
1.3.4 中药的抗球虫作用 |
1.3.5 球虫的抗药性 |
1.3.6 疫苗防治球虫病 |
1.4 马杜霉素在抗球虫病中的应用 |
1.4.1 马杜霉素抗球虫的机理 |
1.4.2 马杜霉素相比其他聚醚类抗生素的结构特点 |
1.4.3 马杜霉素作为抗球虫药的使用方法 |
1.4.4 家禽马杜霉素的中毒机理及中毒症状 |
1.4.5 家禽马杜霉素中毒的防治对策 |
1.5 马杜霉素的发酵生产 |
1.5.1 马杜霉素的生产菌种 |
1.5.2 马杜霉素的发酵生产 |
1.6 马杜霉素的提取和结晶 |
1.6.1 常用胞内产物的提取流程 |
1.6.2 主要的破胞方法 |
1.6.3 主要的抗生素提取方法 |
1.6.4 文献报道的马杜霉素提取方法 |
1.6.5 抗生素的结晶 |
1.7 马杜霉素的分析测定方法 |
1.7.1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7.2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
1.7.3 薄层扫描法 |
第二章 马杜霉素发酵单位的测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马杜霉素标准品 |
2.1.2 马杜霉素标准溶液 |
2.1.3 香草醛试剂 |
2.1.4 马杜霉素发酵液 |
2.1.5 实验设备 |
2.1.6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马杜霉素的显色反应的条件 |
2.2.2 最佳光吸收波长的确定 |
2.2.3 马杜霉素显色液的吸光值的线性范围和标准曲线 |
2.2.4 稳定性实验 |
2.2.5 精密度实验 |
2.2.6 摇瓶发酵实验中马杜霉素发酵单位的测定 |
2.2.7 重复性实验 |
2.2.8 空白实验 |
2.2.9 回收率实验 |
2.3 小结 |
第三章 Actinomadura yumaensis发酵产马杜霉素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菌种 |
3.1.2 培养基 |
3.1.3 培养方法 |
3.1.4 实验设备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种子液的菌龄对发酵的影响 |
3.2.2 发酵培养基的碳源的优化 |
3.2.3 发酵培养基的氮源的优化 |
3.2.4 营养盐对发酵的影响 |
3.2.5 发酵培养基的碳氮比的优化 |
3.2.6 底物浓度对马杜霉素发酵的影响 |
3.2.7 正交实验设计法优化马杜霉素发酵培养基的配方 |
3.2.8 初始pH对发酵的影响 |
3.2.9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四章 Actinomadura yumaensis发酵产马杜霉素的放大实验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培养基 |
4.1.2 试剂 |
4.1.3 实验设备 |
4.1.4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发酵罐搅拌转速对马杜霉素发酵的影响 |
4.2.2 通气量对马杜霉素发酵的影响 |
4.2.3 分段控制搅拌转速的马杜霉素发酵 |
4.3 小结 |
第五章 补料分批发酵工艺生产马杜霉素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培养基 |
5.1.2 实验设备 |
5.1.3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间歇补料分批发酵工艺 |
5.2.2 连续补料分批发酵工艺 |
5.2.3 三种分批发酵工艺的比较 |
5.3 小结 |
第六章 马杜霉素提取方法的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发酵液 |
6.1.2 有机溶剂 |
6.1.3 主要实验设备 |
6.1.4 实验方法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发酵液的离心分离 |
6.2.2 发酵液的过滤 |
6.2.3 菌丝体破胞方法的选择 |
6.2.4 提取用有机溶剂的选择 |
6.2.5 乙酸乙酯提取马杜霉素的时间曲线 |
6.2.6 提取液的浓缩与结晶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河南省鸡球虫病的流行情况及其防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地区致犊牛腹泻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特性研究[D]. 宋康.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2]动物疫情风险下养殖户防控行为研究 ——以禽流感为例[D]. 张桂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3]甘肃省特禽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与综合防制技术研究[D]. 曹丽萍. 甘肃农业大学, 2006(01)
- [4]鸡球虫病的中药防治与DNA疫苗研究[D]. 杜爱芳. 浙江大学, 2004(01)
- [5]鸡E.tenella 5401基因的克隆及免疫原性的研究[D]. 王素华. 浙江大学, 2004(01)
- [6]Actinomadura yumaensis发酵生产马杜霉素的研究[D]. 赵子刚. 浙江大学, 2004(03)
- [7]杭州地区鸡球虫种类研究[J]. 杜爱芳,李肖梁,王素华. 浙江农业学报, 2002(02)
- [8]河南省鸡球虫病的流行情况及其防制对策[J]. 赵书峰,于新和.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00(01)
- [9]鸡马立克氏病的免疫现状及其防制对策[J]. 刘文惠,朱自烈. 中国家禽, 19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