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莱钢2~#8m~2球团竖炉提高利用系数的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超[1](2018)在《钢铁行业废气排污核算及排污费征收强度研究 ——以山东省某钢铁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一个钢铁生产大国,产量约占到全球产量的一半。钢铁企业占地面积大、污染物排放量大、排污节点多,是大气污染防治管控的重点行业。钢铁企业具有废气排污节点多、无组织排放量大等特点,废气污染物排放量的核算和排污费的计算非常复杂。钢铁企业的重点排污工序、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废气排污费征收强度等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本文以钢铁企业废气污染物为对象,旨在以排污核算和排污费征收为视角,通过对J钢铁集团2014年至2017年废气污染物排放量及排污费的计算与分析,确定各排污工序废气污染物排放量及排污费征收强度,力图为钢铁行业废气污染物排污核算及排污收费工作提供参照,为将来的环境保护税征收工作提供参考。进一步规范钢铁行业污染物核算工作,加大排污费征收强度,希望为淘汰落后产能、挤出规模小污染重的中小钢铁企业提供更加多样的手段,充分发挥排污收费的经济杠杆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烧结球团、炼铁、炼钢及焦化工序废气污染物排放量占所有废气污染物排放量的比例分别为43%、23%、12%和13%,这几类工序的废气污染物排放量占所有废气污染物排放量的91%,是钢铁企业废气污染物的排放主体,是环境监管和污染治理的重点工序;烧结球团工序各项污染物排放量占比均较大,特别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占比均在一半以上,炼铁工序的重点污染物是粉尘,炼钢工序的重点污染物是烟尘,焦化工序的重点污染物是氮氧化物和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及粉尘排放量分别为0.5 kg/吨钢、1.6 kg/吨钢、2.0 kg/吨钢和3.4 kg/吨钢,占总污染物排放量的比例分别为7%、21%、27%和45%,粉尘是钢铁企业排放量最大的废气污染物;在三个不同阶段内,因排污费征收标准的不同,钢铁企业废气排污费征收强度分别为每吨钢5.3元、7.3元和11.0元,烧结球团工序分别为每吨矿1.6元、2.7元和3.9元,炼铁工序一直维持在每吨铁1.0元左右,炼钢工序维持在每吨钢0.5元左右,焦化工序分别为每吨焦炭2.0元、1.8元和3.8元。
郭科研[2](2015)在《球团链—窑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球团矿在高炉冶炼中可起到增产节焦、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当前国内球团生产大多存在着个人主观随意性大,不能最大程度发挥设备效率等问题。为此需要对球团生产系统工艺数据深入探索、实施自动化控制,以稳定生产工艺状况,避免人为因素造成产品质量和产量的波动,以确保生产能够获得最大的效益。本文在深入分析球团生产工艺的基础上,结合首钢球团厂多年实践经验,应用西门子S7-400系列PLC控制系统设计并实现了球团链篦机、回转窑生产自动控制系统。根据链篦机—回转窑生产工艺特点,选择和应用先进的控制、检测设备,架构完整的控制网络Profibus-DP现场总线和和工业以太环网实施基础自动化实时控制系统,并结合先进控制方法和多年生产实践经验为球团关键生产过程链篦机和回转窑提供全新控制方法。主要工作如下(1)对链篦机—回转窑氧化球团工艺进行了充分调研,广泛收集球团生产过程历史数据、专家经验和操作规程,并对主要生产设备进行了介绍。(2)阐述了设备控制级的逻辑连锁控制、基础回路控制、优化控制和过程控制级的运行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控制系统成功应用西门子Step7和Wincc软件开发平台实现了工业以太网技术和PROFIBUS现场总线技术完美融合。(3)在基础自动化平台上,针对球团生产过程控制中关键工艺回转窑温度控制和链篦机速度控制遇到的非线性、时变和大滞后等难题,将先进控制技术、多年生产经验和数学建模相结合,完成了链篦机自动调速和回转窑热平衡系统控制。本文所阐述的球团链篦机—回转窑自动控制方案在全国多条生产线得到推广应用。通过实践检验,效果良好。
姚廷松[3](2014)在《链篦机综合利用及主要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新发明新创造的不断涌现。使得新产品的更新越来越快。而对于传统工业产品,尤其是重工业产品而言,更新换代就有些滞后,主要原因是用户需求有限,投资成本较高;但从长远来看,从可持续发展来看,这些产品也需要不断更新,而且对老的工艺流程也要不断进行改造,这样才能利于社会的发展。对于钢铁行业而言,它的改造和更新就更显得尤为缓慢,经过十几年,几十年都沿用同一种工艺,同一种设备,不仅大大浪费了资源,也会给环境带来大量污染。因此,需要新设备来取代过时的设备,本文讨论了一种诣在提高钢铁质量,又能提高能源利用,促进节能减排,改善环境的钢铁冶炼方面的新设备——链篦机。本论文以链篦机为研究对象,对相关的几种球团工艺进行简单介绍,以便大家熟悉了解链篦机,进而对链篦机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针对链篦机从理论到具体结构进行分析及进一步优化。论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与链篦机相关的几种球团生产工艺进行介绍。其次对链篦机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选择一种典型的链篦机,从机械结构到实际工况所产生的作用,再到其运行时本身变化都进行一一剖析。再次对该链篦机的结构特点进行介绍,对主要件从常规力学分析到SOLIDWORKS分析,从理论到直观进行全方位剖析。最后,对链篦机的批量主要零部件进行优化,以降低使用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黄益泽[4](2014)在《链篦机—回转窑球团生产冷却过程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细磨铁精矿的供应量不断增加和球团矿本身优越的冶金性能,使得球团矿在高炉炼铁生产中的比例不断增加,因此用于球团生产的链篦机-回转窑生产系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在球团生产冷却过程中,热工过程复杂、各工艺参数和操作参数之间互相耦合,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难以通过建立精确数学模型来对球团质量判断。因此,如何寻求球团成球质量与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对球团成球质量做出正确判断,已经成为球团生产质量提升的一个关键课题。球团生产冷却过程的优化就是根据球团质量指标在线调整冷却过程的操作参数,对冷却过程中各工艺段分别进行质量预报并实现在线优化。本文首先对链篦机一回转窑球团矿生产流程及工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根据能量守恒、流动和传热传质等原理,考虑气体与球床的对流传热、水分的冷凝蒸发等因素,建立了球团生产冷却过程的热工机理模型。在球团冷却过程中,抗压强度是反映冷却球团质量的重要指标,而球团抗压强度指标无法在线测量,本文根据环冷机的过程参数建立了基于抗压强度的球团质量预测模型。应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球团的抗压强度质量预测模型,选择球团生产冷却过程各工艺段温度为输入变量,球团的抗压强度为输出变量。以球团抗压强度为优化目标,以热工参数为决策变量,建立了球团热工参数优化模型。对冷却过程中各工艺段分别根据不同的工况条件进行质量预报并实现在线优化,将对每段生产过程产生影响的因素的值取为实际值,未对该段产生影响的因素的值用理想值代替。当该批次的球团进入下一阶段,将影响该段生产过程的参数值及上一段的过程参数值取为实际值,未对该段产生影响的因素的值用理想值代替。采用遗传算法求解,得出最优热工参数,并根据建立的球团冷却过程模型求得最优的操作参数,最终实现根据球团抗压强度的质量指标对冷却过程的在线优化,仿真结果验证了有效性。
毛友庄,何剑飞,谢旭[5](2014)在《提高8m2竖炉球团矿产量和质量的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高8 m2竖炉球团矿产量和质量,采取了改造干燥床篦条、调整优化干燥床、提高生球质量和开发应用竖炉二冷系统等措施,使球团矿产能提高了51.49%,稳定了球团矿质量,降低了能源消耗。
王祎[6](2012)在《铁矿氧化球团链篦机—回转窑模拟模型和控制指导专家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为适应大型化高炉对炉料结构的要求,铁品位高、还原性好,粒度均匀、成分稳定、冶金性能优良的球团矿日益受到青睐,本世纪以来我国球团矿产量持续攀升。链篦机-回转窑工艺作为我国氧化球团主导工艺,具有大型、连续、高温、封闭等特点,目前生产自动化水平仍然较低。本论文针对链篦机-回转窑生产参数检测困难、控制复杂等问题,进行了氧化球团链篦机-回转窑模拟模型和控制指导专家系统的研究,并开发了系统软件,实现了生产过程透明化和实时生产控制指导。为实现难检生产信息的在线软测量,根据传热学、流体力学、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原理,建立了链篦机、回转窑、环冷机温度场模型,实现了生产过程中链篦机运行方向和料层高度方向任意位置球团料层温度分布、回转窑轴向温度分布以及环冷机运行方向球团温度分布的在线软测量;建立了链篦机干燥段水分迁移模型,实现了生产过程中沿链篦机运行方向和料层高度方向任意位置球团料层水分实时分布状态透明化和球团水分蒸发速率的在线软测量,以及过湿带产生、移动和球团料层干燥效果的实时监测;建立了链篦机预热段磁铁矿氧化模型,实现了生产过程中沿链篦机运行方向和料层高度方向任意位置球团料层磁铁矿氧化率实时分布及预热球团FeO含量的在线软测量。采用气体温度检测值进行了模型验证,链篦机和回转窑模型准确率分别达到90.25%和92.25%。根据质量和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链篦机-回转窑-环冷机系统物料、气流和热量平衡模型,对系统能量分配情况和利用水平进行生产在线评判。针对我国球团生产中存在的原料和生产计划等主动调整,提出了基于平衡的生产状态预测方法,并结合专家系统给出调整措施,以稳定和优化球团生产。利用领域专家经验和球团基本原理,建立了链篦机-回转窑生产过程控制专家系统,实现了生产过程控制指导。针对链篦机-回转窑生产过程提出了以回转窑球团焙烧温度和链篦机预热Ⅱ段烟罩气体温度为核心的控制策略;针对环冷机球团冷却过程提出了以成品球团矿卸料温度为核心的控制策略;针对链篦机漏风异常,设计了异常位置判断方法。根据“参数状态判断→原因分析→措施选取"的推理过程,制定了多级推理策略。采用Visual C++开发了链篦机-回转窑生产控制指导系统软件。软件运行稳定,界面友好,操作简单。该系统在国内某球团厂投入生产应用,链篦机-回转窑系统生产运行稳定率从91.0%提高到了94.2%;球团矿产质量指标改善,FeO含量下降了0.05%,抗压强度提高了86N/P,转鼓强度提高了0.09%,耐磨指数下降了0.1%,筛分指数下降了1.04%,一级品率提高了2.54%;产质量提高和能耗降低综合经济效益可达749.5万元/年。
武志杰[7](2012)在《包钢球团矿铁料的合理配置及变碱度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包钢球团矿生产所用铁料主要为产自白云鄂博铁矿的主矿、东矿和西矿的铁精矿以及来自外购矿的再磨精矿。2011年包钢二烧车间二台90m2的烧结机由于环保不达标而停产,使得烧结矿的产量下降;同时包钢固阳将新建的一台年产240万吨的链蓖机-回转窑球团生产线已经投产,使得球团矿的产量增加;这样包钢高炉的炉料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就使球团矿的入炉比例增加。需要对球团矿生产所用铁料的合理配置进行系统的研究。本论文基于包钢的实际情况,选用巴润精矿和再磨精矿生产球团矿,进行球团矿铁料的合理配置试验研究和碱度提高后球团矿的性能试验研究。通过研究原料的化学成分和粒度组成、生球的性能(包括水分、落下强度、抗压强度和爆裂温度)、成品球的性能(包括化学成分、抗压强度、还原度和还原膨胀率)和显微结构,得出如下试验研究结果。巴润精矿的成球性要弱于再磨精矿,单独使用不能满足球团矿的生产需要,应与再磨精矿进行合理的配置。通过球团矿铁料配置的研究,发现球团矿的还原膨胀率随着巴润精矿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为了满足高炉冶炼需求,球团矿中巴润精矿配比不能超过30%。在球团矿铁料配比为30%巴润精矿和70%再磨精矿的基础上,进行配加消石灰来逐步提高球团矿碱度的试验研究。发现球团矿的还原膨胀率随着碱度的提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控制其碱度低于0.24或者高于1.18时,球团矿质量才能满足高炉生产的要求。
陈鹏[8](2012)在《链篦机—回转窑球团系统热工过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基于链篦机—回转窑的球团矿生产工艺,具有设备简单、焙烧均匀、单机生产能力大、原料适应性强等特点,受到世界各国钢铁行业的重视,并得到广泛应用。在整个球团生产过程中,产品一直处于封闭的系统中,监测比较困难,导致人工操作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并且在系统工艺方面存在能量浪费和废气排放大的问题。本文以本钢集团球团厂链篦机—回转窑系统为研究背景,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热风循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并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安装篦板余热回收室,可回收篦板显热的62%,从而减少了能量浪费;将四段式环冷机改造成五段式,将并联供风改造成为串联供风,使环冷机各段出口的气体温度提高80~130℃,获得高风温。(2)在分析链篦机、回转窑和环冷机的传热机理基础上,建立三者传热数学模型,利用MATLAB语言进行编程求解,并基于现场数据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3)对计算结果进行讨论,分析了当生产过程中产量、燃料、风温、风速等操作参数发生变化时球团温度的变化规律。得到如下结论:①随着链篦机机速降低,料层厚度减小,风温、风速升高,链篦机内球团温度升高;②随着回转窑进料量、转速、燃料量的减少,回转窑出口球团温度降低;③随着环冷机机速升高,风速降低,出口球团温度升高,而随着气体温度降低,料层厚度减小,出口球团温度降低,气体温度下降。
黄新[9](2011)在《大冶铁矿球团竖炉余热的利用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钢铁工业余热资源中,球团工序的余热资源主要有烟气余热和球团矿显热两部分组成。其中烟气余热因温度低、利用困难而在我国没有引起相关重视;球团矿显热虽属高温余热,但是也被直接排空而造成热量浪费。据有关资料可知,这两部分余热能量占球团竖炉能耗20%以上,所以球团矿显热和低温烟气余热的回收利用对钢铁工业节能降耗有较大的现实意义。论文以大冶铁矿球团竖炉余热资源为研究对象,结合大冶铁矿球团厂现场情况及生产工艺参数,通过热平衡分析计算,探讨了球团矿显热和烟气余热的回收利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竖冷机和蓄热室收集冷却500℃和350℃球团矿的热风供给烘干窑烘烤湿精矿粉,在热风替代部分发生炉煤气后,每小时可减少煤气用量1300m3,每年可节约燃料成本52万元。对于120℃的低温烟气余热的回收,利用热管换热器回收一部分的烟气余热每天可满足公司职工100人次的洗浴要求,另一部分烟气余热供给烘烤湿精矿粉,每年可节约大量的燃料成本,不仅能达到充分利用现有废弃资源的目的,而且还能取得较好的经济与环境效益。
景涛[10](2010)在《铁精矿干燥—配料—造球过程控制指导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碱度烧结矿搭配酸性球团矿和(或)块矿的形式已是我国高炉公认的合理炉料结构。氧化球团矿因其强度好、粒度均匀、铁品位高以及冶金性能良好等优点,在高炉炉料中的比例越来越高。造球作为球团生产过程的重要工序之一,生球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球团矿质量。但目前国内球团矿生产中因铁精矿和膨润土的质量波动以及生产过程的不稳定,生球质量波动很大。因此,稳定控制生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结合国内某球团厂实际生产情况,以氧化球团生产中精矿干燥、配料、造球工段作为研究对象,采用Visual C++.NET和Matlab混合编程的方式,结合ADO数据库编程技术,研究开发出铁精矿干燥-配料-造球控制指导系统。系统由精矿干燥控制指导、配料控制指导和造球控制指导等三个子系统组成,实现了干燥后精矿水分的稳定、铁精矿和膨润土配料量的稳定、生球水分和生球产量的稳定。建立了干燥温度计算模型,实现了对喷煤量以及干燥水分的前馈和反馈控制指导;建立了球团矿化学成分预报模型,实现了对球团矿化学成分的提前预报;建立了理论补加水量计算模型,实现了对造球水分的前馈和反馈控制指导。经过仿真运行表明,系统模型性能达到系统预定要求。建立了基于数据库技术的控制指导专家系统知识库,研究了知识库知识获取方式、表示方式和组织方式。针对球团生产过程控制特点,采用人工获取的方式获取知识,用产生式规则表示法表示知识,采用数据库技术进行知识组织,通过系统仿真判断,控制指导专家系统知识覆盖率达到100%,操作指导的准确率达到90.39%。本系统软件设计界面友好、功能较全,使用比较方便,具有强大的存储、计算、预报和操作指导等功能,为实现氧化球团生产智能控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铁矿球团制备过程控制指导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二、莱钢2~#8m~2球团竖炉提高利用系数的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莱钢2~#8m~2球团竖炉提高利用系数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钢铁行业废气排污核算及排污费征收强度研究 ——以山东省某钢铁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我国及山东省钢铁行业的发展现状 |
1.2 排污收费现状 |
1.3 钢铁行业排污收费研究进展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的方法及思路 |
第2章 钢铁企业生产工艺及主要排污环节 |
2.1 钢铁企业生产工艺及排污环节 |
2.2 钢铁企业主要工序生产工艺及排污环节 |
2.2.1 烧结工序生产工艺及排污环节 |
2.2.2 球团工序生产工艺及排污环节 |
2.2.3 高炉炼铁工序生产工艺及排污环节 |
2.2.4 转炉炼钢工序生产工艺及排污环节 |
2.2.5 轧钢工序生产工艺及排污环节 |
2.2.6 焦化工序生产工艺及排污环节 |
2.2.7 其他排污工序 |
第3章 钢铁行业废气排污核算及分析 |
3.1 钢铁行业废气污染物核算方法 |
3.2 钢铁行业废气污染物排放量核算 |
3.2.1 烧结球团工序废气污染物排放量核算 |
3.2.2 高炉炼铁工序废气污染物排放量核算 |
3.2.3 转炉炼钢工序废气污染物排放量核算 |
3.2.4 轧钢工序废气污染物排放量核算 |
3.2.5 焦化工序废气污染物排放量核算 |
3.2.6 其他工序废气污染物排放量核算 |
3.3 钢铁行业重点工序废气排污分析 |
第4章 钢铁行业废气排污费征收情况分析 |
4.1 废气排污费的计算方法 |
4.2 废气排污费征收情况分析 |
4.3 钢铁行业主要排污工序废气排污费征收情况分析 |
4.3.1 烧结球团工序废气排污费征收情况分析 |
4.3.2 炼铁工序废气排污费征收情况分析 |
4.3.3 炼钢工序废气排污费征收情况分析 |
4.3.4 焦化工序废气排污费征收情况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2)球团链—窑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球团生产方式 |
1.2.1 竖炉 |
1.2.2 带式焙烧机 |
1.2.3 链篦机—回转窑 |
1.3 工业过程控制的发展与现状 |
1.3.1 PLC系统 |
1.3.2 DCS系统 |
1.3.3 FCS现场总线 |
1.3.4 网络化控制系统 |
1.3.5 工业控制软件的发展方向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4.2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2章 链—窑球团工艺简介 |
2.1 原、燃料准备及配料混合 |
2.1.1 原料准备 |
2.1.2 配料 |
2.1.3 混合 |
2.2 造球布料 |
2.2.1 造球 |
2.2.2 布料 |
2.3 生球干燥、预热 |
2.3.1 生球干燥机理 |
2.3.2 链篦机结构及热工参数控制 |
2.4 脱硫系统 |
2.4.1 脱硫原理 |
2.4.2 脱硫工艺 |
2.5 焙烧及冷却 |
2.6 主要工艺设备 |
2.6.1 配料混合设备 |
2.6.2 造球设备 |
2.6.3 布料设备 |
2.6.4 焙烧区域设备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现代PLC控制器的发展状况 |
3.2 现场总线过程控制系统 |
3.3 工业以太网技术 |
3.4 球团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
3.4.1 设备控制级 |
3.4.2 过程监控级 |
3.5 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态 |
3.5.1 球团过程控制系统的网络组态 |
3.5.2 STEP7组态软件 |
3.5.3 球团过程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态 |
3.5.4 球团过程控制系统功能实现 |
3.5.4.1 逻辑连锁控制功能 |
3.5.4.2 基础回路控制功能 |
3.6 球团生产过程检测及控制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 |
4.1 计算机监控系统及组态软件 |
4.1.1 计算机监控系统 |
4.1.2 组态软件 |
4.2 WinCC组态软件的体系结构 |
4.2.1 用户接口和操作 |
4.2.2 图形系统 |
4.2.3 报警系统 |
4.2.4 归档系统 |
4.2.5 报表系统 |
4.2.6 通讯 |
4.3 利用WinCC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 |
4.3.1 监控系统功能设计 |
4.3.2 球团生产过程监控系统的实现 |
4.3.2.1 配料混合控制系统实施 |
4.3.2.2 造球控制系统实施 |
4.3.2.3 焙烧控制系统实施 |
4.3.2.4 成品控制系统实施 |
4.3.2.5 煤粉制备控制系统实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生产问题及系统解决方案 |
5.1 球团生产问题 |
5.2 配料、造球系统 |
5.3 链篦机自动调速系统 |
5.3.1 常用链篦机速度控制方法 |
5.3.2 PLC控制系统设备 |
5.3.3 数据的采集利用 |
5.3.4 物料平衡模型建立 |
5.3.5 在线控制实现 |
5.3.6 在线运行分析 |
5.4 回转窑温度控制系统 |
5.4.1 热平衡数学模型 |
5.4.2 数据采集应用 |
5.4.3 在线控制实现 |
5.4.4 在线运行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链篦机综合利用及主要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目的和意义 |
1.2 链篦机的研究综述 |
1.2.1 链篦机的发展和趋势 |
1.2.2 链篦机的结构类型 |
1.3 论文依托项目简介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链篦机的主体工艺流程 |
2.1 球团工艺概述 |
2.1.1 氧化球团 |
2.1.2 金属化球团 |
2.2 竖炉法球团 |
2.3 带式焙烧机法球团 |
2.4 链篦机-回转窑法球团 |
2.4.1 链篦机-回转窑氧化球团工艺流程介绍 |
2.4.2 我国链篦机-回转窑球团生产技术的进步 |
2.4.3 链-回-环氧化球团的发展趋势 |
2.5 链篦机—回转窑—冷却筒工艺 |
2.6 链篦机—转底炉—螺旋排料机工艺 |
2.7 本章小结 |
3 链篦机工作原理 |
3.1 链篦机在链篦机-回转窑工艺中的作用 |
3.1.1 生球的干燥 |
3.1.2 球团的预热 |
3.1.3 磁铁矿球团的氧化过程 |
3.1.4 链篦机在球团干燥、预热过程中的作用 |
3.2 链篦机自身运转时的工作过程 |
3.3 本章小结 |
4 氧化球团链篦机的结构介绍 |
4.1 链篦机的主要结构特征 |
4.2 链篦机的组成 |
4.2.1 驱动装置 |
4.2.2 运行部分 |
4.2.3 机架 |
4.2.4 罩体、灰箱、下回程密封 |
4.2.5 风箱 |
4.2.6 烟囱和提升机构 |
4.2.7 窑尾密封装置 |
4.2.8 润滑系统 |
4.2.9 冷却水系统 |
4.3 本章小结 |
5 链篦机主要件常规受力分析 |
5.1 机架结构的受力分析 |
5.1.1 主轴装配支撑梁的受力分析 |
5.1.2 上托轮支撑梁的受力分析 |
5.1.3 下托轮支撑梁的受力分析 |
5.1.4 尾轮支撑梁的受力分析 |
5.2 运行部分的受力分析 |
5.2.1 主轴的受力分析 |
5.2.2 上托轮轴的受力分析 |
5.2.3 下托轮轴的受力分析 |
5.2.4 尾轴的受力分析 |
5.3 耐热件的受力分析 |
5.3.1 链节的受力分析 |
5.3.2 套轴的受力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链篦机主要件的SOLIDWORKS分析 |
6.1 引言 |
6.2 机架结构的分析及优化 |
6.2.1 主轴支撑梁的受力分析 |
6.2.2 上托轮支撑梁的受力分析与优化 |
6.2.3 下托轮支撑梁的受力分析及优化 |
6.2.4 尾轮支撑梁的受力分析 |
6.3 运行部分的受力分析及优化 |
6.3.1 主轴的受力分析 |
6.3.2 上托轮轴的受力分析及优化 |
6.3.3 下托轮轴的受力分析及优化 |
6.3.4 尾轴的受力分析 |
6.4 耐热件的受力分析及优化 |
6.4.1 链节的受力分析 |
6.4.2 套轴的受力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链篦机—回转窑球团生产冷却过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球团矿生产及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球团矿生产及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球团矿生产及研究现状 |
1.3 环冷机的发展 |
1.3.1 球团冷却技术发展 |
1.3.2 环冷机研究进展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环冷机冷却过程分析及建模 |
2.1 环冷机的组成及球团生产流程简介 |
2.1.1 环冷机设备及组成 |
2.1.2 球团的生产流程简介 |
2.2 环冷机的冷却过程分析 |
2.2.1 料层温度变化规律 |
2.2.2 球团冷却速度分析 |
2.3 环冷机内热过程模型 |
2.3.1 过程分析描述 |
2.3.2 模型基本假设 |
2.3.3 球床温度分布模型 |
2.3.4 水分分布模型 |
2.4 模型求解及验证 |
2.4.1 输入参数 |
2.4.2 输出参数 |
2.4.3 仿真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球团矿质量预报模型的建立 |
3.1 球团矿的质量标准 |
3.1.1 化学成分指标 |
3.1.2 物理性能指标 |
3.1.3 冶金性能指标 |
3.2 BP神经网络 |
3.2.1 BP神经网络概述 |
3.2.2 BP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 |
3.2.3 BP神经网络的优缺点 |
3.3 基于神经网络的球团质量预报模型 |
3.3.1 模型结构的确定 |
3.3.2 输入输出层神经元个数 |
3.3.3 隐层神经元个数 |
3.3.4 传递函数 |
3.3.5 模型样本数据 |
3.4 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环冷机冷却过程参数的优化 |
4.1 遗传算法 |
4.1.1 遗传算法概述 |
4.1.2 遗传算法基本概念 |
4.1.3 遗传算法的设计 |
4.2 热工参数优化模型的建立 |
4.2.1 目标函数的建立 |
4.2.2 约束条件的建立 |
4.2.3 优化模型的建立 |
4.2.4 优化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提高8m2竖炉球团矿产量和质量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技术分析 |
3 技术改进 |
3.1 改造干燥床篦条结构 |
3.2 干燥床优化调整 |
3.3 提高生球质量 |
3.4 竖炉二冷系统开发使用 |
3.5 优化原料结构 |
3.6 除尘设施改造 |
4 实施效果 |
5 结论 |
(6)铁矿氧化球团链篦机—回转窑模拟模型和控制指导专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铁矿氧化球团生产现状 |
1.2 链篦机-回转窑生产自动化现状 |
1.3 链篦机-回转窑工艺数学模型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1 链篦机模型研究 |
1.3.2 回转窑模型研究 |
1.3.3 平衡模型研究 |
1.4 人工智能技术在球团生产过程控制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4.1 温度 |
1.4.2 透气性 |
1.4.3 球团矿化学成分 |
1.4.4 球团矿强度 |
1.5 论文的提出 |
第二章 系统方案设计 |
2.1 链篦机-回转窑工艺特点 |
2.2 系统结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链篦机-回转窑过程模拟模型 |
3.1 链篦机球团干燥、预热过程模拟模型 |
3.1.1 链篦机球团料层温度场模型 |
3.1.2 链篦机干燥段水分分布模型 |
3.1.3 链篦机预热段磁铁矿氧化率分布模型 |
3.1.4 模型参数计算 |
3.1.5 模型求解 |
3.1.6 模型验证 |
3.2 回转窑球团焙烧过程模拟模型 |
3.2.1 回转窑轴向传热模型 |
3.2.2 传热系数计算 |
3.2.3 模型求解 |
3.2.4 模型验证 |
3.3 环冷机球团冷却过程模拟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物料、气流和热量平衡模型 |
4.1 物料平衡模型 |
4.2 气流平衡模型 |
4.3 热量平衡模型 |
4.3.1 链篦机热量平衡模型 |
4.3.2 回转窑热量平衡模型 |
4.3.3 环冷机热量平衡模型 |
4.4 系统热量指标计算 |
4.5 基于平衡的生产状态预测与优化控制指导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链篦机-回转窑生产过程控制指导专家系统 |
5.1 知识库 |
5.1.1 事实知识 |
5.1.2 规则知识 |
5.1.3 知识表示 |
5.1.4 知识库组织 |
5.1.5 知识库管理 |
5.2 推理机 |
5.2.1 推理方向 |
5.2.2 推理策略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软件开发及系统应用 |
6.1 软件开发 |
6.1.1 开发工具选取 |
6.1.2 软件结构设计与功能实现 |
6.2 系统应用实例 |
6.3 生产应用效果 |
6.3.1 生产稳定性分析 |
6.3.2 产质量指标分析 |
6.3.3 经济效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7)包钢球团矿铁料的合理配置及变碱度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球团矿概述 |
1.1.1 球团矿的基本概念及分类方法 |
1.1.2 球团矿的优越性 |
1.1.3 球团矿的生产工艺概述 |
1.1.4 球团矿的质量评定 |
1.2 球团矿的发展状况 |
1.2.1 国外球团矿的发展状况 |
1.2.2 我国球团矿的发展状况 |
1.2.3 我国球团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1.3 包钢球团矿的发展状况 |
1.3.1 包钢球团矿的发展简介 |
1.3.2 包钢球团矿原料的特殊性 |
1.3.3 包钢球团矿原料的情况 |
1.3.4 包钢球团矿存在的问题 |
1.4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内容 |
2 球团矿原料性能的研究 |
2.1 球团矿所用原料的化学成分及粒度组成 |
2.2 球团矿的成球性研究 |
2.3 巴润精矿和再磨精矿单独成球的性能研究 |
2.3.1 生球的强度研究 |
2.3.2 球团矿的焙烧 |
2.3.3 成品球性能的检测方法 |
2.3.4 研究结果及分析 |
2.4 小结 |
3 巴润精矿与再磨精矿合理配比的研究 |
3.1 试验的物料情况及配料方案 |
3.2 试验方案 |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1 生球的性能检测结果 |
3.3.2 成品球的性能检测结果 |
3.3.3 成品球的矿相分析 |
3.4 小结 |
4 球团矿变碱度的研究 |
4.1 试验所用原料的化学成分及配料方案 |
4.2 试验方法 |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1 生球的性能检测 |
4.3.2 成品球球的性能检测 |
4.3.3 成品球岩相分析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球团矿质量标准 |
附录 B 消灰石配入量的计算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8)链篦机—回转窑球团系统热工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球团及生产工艺简述 |
1.1.1 球团发展 |
1.1.2 球团矿生产工艺 |
1.2 链篦机—回转窑工艺的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链篦机—回转窑工艺的发展 |
1.2.2 链篦机—回转窑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链篦机—回转窑系统工艺过程分析 |
2.1 工艺设备及参数简介 |
2.1.1 链篦机系统 |
2.1.2 回转窑系统 |
2.1.3 环冷机系统 |
2.2 链篦机—回转窑系统生产工艺流程 |
2.3 链篦机—回转窑热风循环工艺流程 |
2.4 热风循环系统存在问题 |
2.4.1 链篦机存在问题 |
2.4.2 环冷机存在问题 |
2.5 热风循环系统的改进与理论分析 |
2.5.1 改进方案 |
2.5.2 理论分析 |
2.6 小结 |
第3章 链篦机—回转窑系统数学模型 |
3.1 链篦机数学模型 |
3.1.1 控制方程 |
3.1.2 定解条件 |
3.1.3 参数处理 |
3.1.4 化学反应速率计算 |
3.1.5 水分蒸发速率计算 |
3.1.6 划分网格及建立差分方程 |
3.2 回转窑数学模型 |
3.2.1 基本假设 |
3.2.2 控制方程 |
3.2.3 参数处理 |
3.2.4 煤粉燃烧反应方程 |
3.2.5 模型耦合求解 |
3.3 环冷机数学模型 |
3.3.1 基本假设 |
3.3.2 控制方程 |
3.3.3 定解条件及参数处理 |
3.3.4 划分网格和建立差分方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计算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
4.1 模型参数确定 |
4.2 模型计算结果 |
4.2.1 链篦机结果分析 |
4.2.2 回转窑结果分析 |
4.2.3 环冷机结果分析 |
4.3 链篦机影响因素分析 |
4.3.1 机速对链篦机内球团温度影响 |
4.3.2 料层厚度对球团温度影响 |
4.3.3 风速对球团温度影响 |
4.3.4 风温对球团温度影响 |
4.4 回转窑影响因素分析 |
4.4.1 进料量对回转窑温度场影响 |
4.4.2 转速对回转窑温度场影响 |
4.4.3 燃料量对回转窑温度场影响 |
4.5 环冷机影响因素分析 |
4.5.1 运行速度对环冷机温度影响 |
4.5.2 料层厚度对环冷机温度影响 |
4.5.3 风速变化对环冷机温度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大冶铁矿球团竖炉余热的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能源利用现状 |
1.1.2 我国能源利用面临的问题 |
1.2 余热资源及其分类 |
1.2.1 余热及余热资源 |
1.2.2 余热资源的分类 |
1.3 工业余热回收设备 |
1.3.1 热交换器概述 |
1.3.2 热管换热器 |
1.4 钢铁工业余热回收利用的现状 |
1.4.1 高温烟气余热的回收利用 |
1.4.2 中低温烟气余热的回收利用 |
1.4.3 球团矿显热的利用 |
1.5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1.5.1 选题意义 |
1.5.2 课题的提出 |
1.5.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球团矿显热的回收利用 |
2.1 概况 |
2.2 方案的设计 |
2.3 余热系统热平衡计算 |
2.3.1 精矿粉脱水要求 |
2.3.2 精矿粉脱水量计算 |
2.3.3 热废气携带的热量 |
2.3.4 烘干精矿粉所需的热量 |
2.3.5 需要热废气的体积 |
2.4 设备的选择 |
2.4.1 竖冷机的选择 |
2.4.2 蓄热器的选择 |
2.5 经济效益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球团竖炉低温烟气余热的回收利用 |
3.1 概况 |
3.2 初步方案的设计 |
3.3 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
3.3.1 经济效益预估 |
3.3.2 可利用的温差 |
3.3.3 适宜的热管工作温度 |
3.3.4 可变的调控系统 |
3.3.5 安装空间及集灰和结垢的影响 |
3.4 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的设计计算 |
3.4.1 参数的选择与计算 |
3.4.2 热、冷流体对流换热系数的确定 |
3.4.3 热管传热的热力学计算 |
3.4.4 热管换热器结构的设计 |
3.4.5 初步方案经济效益核算 |
3.5 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最终方案 |
3.5.1 方案的确定 |
3.5.2 烟气余热烘烤精矿粉效益分析 |
3.5.3 设备的选择和管道的安装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10)铁精矿干燥—配料—造球过程控制指导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钢铁工业的发展现状 |
1.2 球团在钢铁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发展现状 |
1.2.1 球团在钢铁工业中的地位及作用 |
1.2.2 球团工业的发展现状 |
1.2.3 目前国内球团生产存在的问题 |
1.3 球团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1.3.1 国外球团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
1.3.2 国内球团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
1.3.3 精矿干燥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
1.3.4 配料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
1.3.5 造球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
1.4 论文的提出 |
第二章 铁精矿干燥-配料-造球过程控制指导系统设计 |
2.1 生球制备流程概述 |
2.2 系统总体结构的研究 |
2.2.1 系统模块划分 |
2.2.2 系统功能模块特点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模型的研究与建立 |
3.1 系统模型设计思想 |
3.2 系统建模方法的研究 |
3.2.1 建模方法的确定 |
3.2.2 BP算法的研究与改进 |
3.3 系统模型的建立 |
3.3.1 干燥温度计算模型 |
3.3.2 化学成分理论计算模型 |
3.3.3 球团矿化学成分BP网络预报模型 |
3.3.4 化学成分预报模型 |
3.3.5 理论补加水量计算模型 |
3.4 系统模型的预报效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指导专家系统知识库的研究与建立 |
4.1 专家系统知识库的研究 |
4.1.1 知识获取方式的研究 |
4.1.2 知识表示方式的研究 |
4.1.3 知识组织方式的研究 |
4.2 控制指导专家系统知识库的建立 |
4.2.1 精矿干燥控制指导子系统知识库的建立 |
4.2.2 配料控制指导子系统知识库的建立 |
4.2.3 造球控制指导子系统知识库的建立 |
4.2.4 知识库管理系统的实现 |
4.3 控制指导系统知识库的性能分析 |
4.3.1 控制指导系统结构 |
4.3.2 系统知识库的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实现 |
5.1 开发工具的选取 |
5.1.1 开发环境选取 |
5.1.2 数据库系统选取 |
5.1.3 画图工具选取 |
5.2 软件的开发 |
5.2.1 软件系统关键技术的实现 |
5.2.2 软件组成 |
5.2.3 软件界面 |
5.2.4 软件安全措施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四、莱钢2~#8m~2球团竖炉提高利用系数的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钢铁行业废气排污核算及排污费征收强度研究 ——以山东省某钢铁企业为例[D]. 王思超. 山东大学, 2018(01)
- [2]球团链—窑系统设计与实现[D]. 郭科研. 东北大学, 2015(12)
- [3]链篦机综合利用及主要件分析[D]. 姚廷松.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4]链篦机—回转窑球团生产冷却过程优化研究[D]. 黄益泽. 东北大学, 2014(08)
- [5]提高8m2竖炉球团矿产量和质量的实践[J]. 毛友庄,何剑飞,谢旭. 天津冶金, 2014(01)
- [6]铁矿氧化球团链篦机—回转窑模拟模型和控制指导专家系统的研究[D]. 王祎. 中南大学, 2012(03)
- [7]包钢球团矿铁料的合理配置及变碱度的试验研究[D]. 武志杰.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2(05)
- [8]链篦机—回转窑球团系统热工过程分析[D]. 陈鹏. 东北大学, 2012(05)
- [9]大冶铁矿球团竖炉余热的利用研究[D]. 黄新. 武汉科技大学, 2011(12)
- [10]铁精矿干燥—配料—造球过程控制指导系统的研究[D]. 景涛. 中南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