蛹虫草液体培养条件优化及有效成分含量分析

蛹虫草液体培养条件优化及有效成分含量分析

一、蛹虫草液体培养条件优化及有效成分含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朋肖,马婕馨,刘警鞠,赵国柱,何湘伟[1](2021)在《优良性状蚕蛹虫草的筛选及高产虫草素液态发酵条件优化》文中研究指明蛹虫草是重要的食药用真菌,虫草素为其主要活性成分,在抗肿瘤、抗菌、降血糖等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功效。蛹虫草菌株间的形态及环境条件差异,对菌株次级代谢产物虫草素产生影响显着。本研究对不同来源的6株蛹虫草菌株(YCC-B、YCC-C、YCC-H、YCC-W、YCC-Y、CGMCC3.4655),从蚕蛹体培养子实体性状,液体发酵条件(培养天数、培养方式、外源金属离子等)和传代稳定性等方面筛选优良性状菌株,提高其发酵合成虫草素的能力及稳定性。结果表明,蛹虫草菌株YCC-W在蚕蛹子实体出草及菌体液体发酵产虫草素上综合表现优良,传代稳定;液体发酵培养基中添加外源金属离子Mn2+作为酶的辅基,可以促进虫草素合成;采用振荡-静置相结合的混合发酵培养方式,可以避免单纯振荡培养溶氧量大、菌丝体生长旺盛,而虫草素产生不佳的问题。先振荡培养3d后静置培养至25d时,菌株YCC-W合成虫草素含量最高,可达(874.13±24.25)μg/mL,且稳定性良好。为进一步开发菌种及扩大规模生产提供参考。

努尔买买提[2](2020)在《蛹虫草的人工培育及其多糖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虫草”是广义虫草属(Cordyceps)真菌的总称。我国的虫草产业主要涉及自然资源较为匮乏的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蛹虫草(C.militaris)等真菌。其中,蛹虫草的成分、药理作用与冬虫夏草相似,尤其是CMPs-4多糖,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由于蛹虫草能够人工培育,是解决野生虫草资源严重不足的有效手段;长期以来,一直是药用真菌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我国新疆丰富的水稻、小麦资源,为蛹虫草的人工培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菌种退化是制约蛹虫草人工培育技术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本文对蛹虫草的优质高产菌种选育和培养液配方优化开展了研究,旨在为蛹虫草的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同时,本文还对蛹虫草多糖CMPs-4对人工食道癌细胞Eca109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对Eca109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讨论,以期揭示CMPs-4的抗癌机制。本论文首先从野生蛹虫草子实体中筛选了亲本菌株,在此基础上,培育子实体;利用单孢子分离技术分离单子囊孢子,并对其交配型进行鉴定;从不同交配型单子囊孢子菌株杂交产生的子实体中分离菌种,筛选出子实体产量较高的F1代杂交菌株。其次,结合新疆地区蛹虫草人工培育实际情况,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培养基质分别进行了处理,以分析不同培养基质处理对蛹虫草子实体长度、鲜干重、生物转化率以及产量、产值效益等方面的影响,筛选适宜本地蛹虫草人工栽培的基质。最后,运用MTT法检测了蛹虫草多糖CMPs-4对人食道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CMPs-4多糖对Eca109细胞周期以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凋亡细胞的形态;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采用Hoechst33258染色、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了CMPs-4多糖对Eca109细胞凋亡的影响;最后,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对Bcl-2、Bax、caspase-8和caspase-3的表达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从亲本子实体中共获得10个菌株。10菌株通过人工培育形成子实体后,进行单孢子分离获得60株单子囊孢子菌株,其中37株单子囊孢子菌株可以成功扩增出鉴定交配型的目的产物。根据PCR分析结果显示,22株为MAT 1-1交配型,15株为MAT 1-2交配型。37单子囊孢子菌株只能扩增MAT1-2或MAT1-1中的一个,说明MAT1-1和MAT1-2不能共存,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二极异配体系。相同交配型组合培养,其原基生长发育较慢,但亲和性较高。而MAT1-2和MAT1-1不同交配型杂交组合培养,原基发育较好,但亲和比较低,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营养亲和良好的不同交配型蛹虫草菌株更容易形成子实体。(2)筛选出15个不同交配型(MAT1-1和MAT1-2单孢子菌株)组合的菌株,即A2×B4、A2×B1、A2×A9、A2×A1、A5×B1、A5×A1、B3×B8、B3×B4、B3×B1、B9×B4、B9×A9、B9×A1、B11×B8、B11×B4、B11×B1,可为后续人工栽培提供优良的菌株组合。(3)通过对培育于不同基质的蛹虫草各项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各组间呈显着性差异(P<0.05),在100%大米培养基中的子实体产量更高(鲜重最高可达12.77g、干重可达2.05 g),生物转化率达到最高(可达60.54%),产投比最大(4.45),产值最高(2.05元/瓶),净利润最好(1.59元/瓶),其子实体生物产量比原来的栽培培养基所种植的提高33.7%。(4)蛹虫草多糖CMPs-4能够抑制人食道癌Eca 109细胞的增殖,诱导人食道癌Eca109细胞凋亡,其抑瘤效果对剂量和作用时间存在显着依赖。CMPs-4显着抑制了Eca-109细胞的生长增殖,当药物浓度从100μg/m L增加至1000μg/m L时,其生长抑制率从11.70%增加到66.54%,培养24 h的IC50值为532.9μg/m L。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位于S期的Eca109细胞的比例逐渐从32.23%增加到49.27%(P<0.05),即Eca109细胞在经过CMPs-4处理,被阻滞在S期,不能转化至G2/M期的细胞增多;同时,G0/G1期的细胞也无法进入到S期。受CMPs-4的抑制作用影响,Eca109的细胞凋亡率从3.12%上升到14.44%(P<0.05),电子显微镜下也能明显观察到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CMPs-4处理Eca109细胞后,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量明显下调,促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8表达量上调。本研究筛选了优质蛹虫草菌株和适宜新疆地区的人工栽培基质,优化了蛹虫草培养体系,为在日光温室和现代化温室条件下、充分利用新疆地区丰富的小麦和水稻资源,规模化发展蛹虫草产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本文还对蛹虫草CMPs-4多糖的抗肿瘤机制开展了研究,为进一步深入探究蛹虫草多糖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科学参考。

马婕馨[3](2020)在《蛹虫草液体发酵虫草素纯化及抗菌抑癌活性分析》文中提出蛹虫草作为一种食药用真菌,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食、药、保健领域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于2014年批为新食品原料。虫草素作为蛹虫草产生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目前存在虫草菌株传代培养退化严重,虫草素液体发酵条件尚需优化,分离纯化方法费时复杂,抑菌谱及抗癌活性不够明确等问题。本研究以蛹虫草为实验材料,探索液体发酵中虫草素提取方法,并进行相应的生物活性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对收集保存的6株虫草菌株活化培养,通过ITS-r DNA序列测定和Gen Bank序列比对分析,复核6株菌均为蛹虫草。通过菌株液体发酵培养和蚕蛹接种培养,以菌丝体干重、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虫草素含量、子实体形态等为指标,确定YCC-W菌株及液体发酵用于生产获取虫草素。(2)对YCC-W菌株进行液体培养,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得到最适液体培养条件为:接种量4%、装液量100 m L/250 m L三角瓶、培养温度24℃、p H 5.5、培养天数25 d(先振荡3 d,转速150 rpm,之后静置培养至25 d);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20 g/L、鱼蛋白胨20 g/L、K2HPO41 g/L、Mg SO40.5 g/L、Mn SO40.5 g/L。经验证,发酵液中虫草素含量可达874.13μg/m L。(3)探索建立了一种经济简便的虫草素分离纯化方法:冻干的虫草发酵液粉末经甲醇溶解,离心,减压浓缩,加入蒸馏水(添加量以去除甲醇后虫草素能在液体中自然析出为标准)继续浓缩,抽滤,重复预冷蒸馏水复溶,抽滤等操作至沉淀呈白色,冷冻干燥获得纯化虫草素。经HPLC、MS、IR等方法定性定量检测,显示产物虫草素纯度高达94.26%。(4)虫草素对六种常见的革兰氏阳性(3 G+)及阴性(3 G-)细菌的抑菌研究显示,虫草素能显着抑制3种G+菌的生长,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为2.5 mg/m L,对苏云金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MIC均为5 mg/m L,进一步分析发现虫草素破坏细胞壁膜结构,引起胞内核酸泄露,导致菌体死亡;而0-10 mg/m L范围内的虫草素对大肠杆菌、肠沙门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3种G-菌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效果,推测虫草素的抑菌机理,对不同细菌(G+G-)细胞壁膜的组成具有一定的选择性。(5)通过体外抑癌实验,发现虫草素能显着抑制人结肠癌Caco-2细胞的增殖,IC50为107.2μg/m L。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虫草素引起Caco-2死亡及形态改变。流式细胞仪进一步分析,发现虫草素可诱导Caco-2发生早期凋亡,细胞周期在G2期发生阻滞;在一定范围内,Caco-2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现象均呈现剂量依赖性。本研究获得蛹虫草发酵、提取、分离、纯化虫草素的方法,解析了虫草素对6种常见G+与G-菌的抑菌谱及作用机理,体外实验证明虫草素可抑制人结肠癌Caco-2细胞增殖、破坏细胞形态;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虫草素提供参考。

曹莉[4](2020)在《蛹虫草菌种分离及保藏方法对蛹虫草生长发育及生物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文中认为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多孢分离法2种菌种分离方式进行蛹虫草菌种制备,采用甘油-琼脂半凝胶法、甘油-营养琼脂半凝胶法、斜面低温保藏法、鲜牛奶法共4种保藏方法进行菌种保藏。通过观察蛹虫草液体菌种、子实体形态,测定子实体产量及其生物活性成分虫草多糖、虫草酸含量,研究蛹虫草菌种分离及保藏方法对蛹虫草生长发育及生物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组织分离法、多孢分离法均可成功制备蛹虫草菌种,组织分离法制备的菌种性状更稳定、品质更好。(2)蛹虫草子实体生长30d(天)时为组织分离法制备菌种的最佳分离时期,斜面低温保藏法为最佳保藏方法,在甘油-琼脂半凝胶中添加牛肉膏、蛋白胨等营养物质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蛹虫草菌种品质的下降。该时期制备的菌种培养的液体菌出菌快、菌球匀实、数量多,液体菌培养的子实体转色快且深、长势健壮,出草率高,产量达20.71-21.86g/盒。(3)蛹虫草子实体生长40d时为多孢分离法制备菌种的最佳分离时期,斜面低温保藏法为最佳保藏方法,在甘油-琼脂半凝胶中添加牛肉膏、蛋白胨等营养物质对蛹虫草菌种品质下降的延缓作用不明显。该时期制备的菌种培养的液体菌较为理想,液体菌培养的蛹虫草较其它时期出草率高、畸形少、产量达20.44-20.64g/盒。(4)组织分离法制备的菌种培养的子实体虫草多糖、虫草酸含量变化小,分别为4.54-6.18%、0.203-0.381%,菌种保藏方法及分离时期对组织分离法制备的菌种培养的子实体的虫草多糖、虫草酸含量无显着影响。(5)多孢分离法制备的菌种培养的子实体虫草多糖、虫草酸含量变化较大,分别为3.54%-7.83%、0.066-0.448%,斜面低温保藏法保藏的菌种培养的子实体虫草多糖含量显着高于其它保藏方法,菌种保藏方法对多孢分离法制备的菌种培养的子实体的虫草多糖含量影响显着。

杨心如[5](2019)在《蛹虫草菌种制备和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对蛹虫草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孢子分离法进行蛹虫草菌种制备,通过观察和测定各试验组菌丝生长状况、转色性能、子实体生长状况,探索蛹虫草菌种制备的最佳途径。选择不同种类的碳源(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氮源(硫酸铵、蛋白胨、酵母粉、尿素),设计不同碳、氮源浓度制作液体培养基培养蛹虫草液体菌,并将液体菌接到固体培养基上进行蛹虫草的出草实验,通过测定液体菌菌丝干重、蛹虫草子实体鲜重以及子实体和菌糠的多糖、虫草酸含量,研究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对蛹虫草生长及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在蛹虫草子实体生长10 d和15 d时进行组织分离获得的菌种,培养菌丝体时其生长速度快、转色快;在蛹虫草子实体生长15 d进行组织分离获得的菌种培养的液体菌更细密、粘稠,质量好;在蛹虫草子实体培养40 d时组织分离获得菌种的后代子实体产量显着高于其他生长期(P<0.05),平均虫草产量达22.34 g。2、蛹虫草生长45 d时孢子分离获得的菌种,在PD(Potato Dextrose)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的液体菌球小而细密,菌液浓稠;栽培的子实体产量显着高于其他生长期,平均鲜重为20.15 g,且子实体长势好、密度大,粗壮。所以生长45 d的蛹虫草更适合进行孢子分离。3、添加不同种类及浓度的碳源和氮源对PD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的蛹虫草液体菌菌丝干重有显着影响。当碳源为30 g/L蔗糖和氮源为6 g/L酵母粉时菌丝干重最大,分别为1.01 g/100ml和1.11 g/100ml。PD液体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种类及浓度的碳源和氮源培养的液体菌栽培蛹虫草,蛹虫草产量存在显着差异。添加20 g/L蔗糖作为碳源和10 g/L硫酸铵作为氮源培养液体菌,栽培出的虫草产量最高,平均鲜重分别为24.46 g 和 25.6 g。4、不同种类及浓度的碳源和氮源培养的液体菌对栽培获得的子实体及菌糠中的虫草多糖及虫草酸含量有显着影响。以10 g/L葡萄糖,12 g/L蛋白胨分别作为液体菌碳源和氮源,栽培的蛹虫草子实体多糖含量较高,分别为1.81 g/100g和1.91 g/100g;菌糠中多糖含量较高的是30 g/L蔗糖和12 g/L硫酸铵,分别为0.07 g/100g和0.04 g/100g。以25 g/L麦芽糖和6 g/L蛋白胨分别作为液体菌碳氮源,栽培得到的蛹虫草子实体虫草酸含量较高,分别为4.71%和5.48%;菌糠中虫草酸含量较高的是30g/L的葡萄糖和8 g/L的蛋白胨,分别为2.09%和2.29%。

徐莉娜[6](2019)在《一株野生马鞍菌的分类鉴定、人工栽培及发酵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用蕈菌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丰富,开发和利用野生食用蕈菌资源,对丰富野生食用蕈菌种质资源库意义重大,是蕈菌产业发展的关键。本课题运用形态学观察结合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基因测序的方法对野外采集到的疑似野生马鞍菌X1菌株进行了分类鉴定;测定了该菌子实体的主要营养成分;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ICP-AES)对其子实体矿物质进行了检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对其子实体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以DPPH·和ABTS+·清除能力为指标,以BHT作为阳性对照,测定了子实体粗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对其子实体粗提物进行了急性毒理试验;在此基础上,对其菌丝体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探究,设计了人工栽培试验;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该菌子实体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其菌丝体进行了液态和固态发酵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运用形态学观察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X1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显示:X1菌株隶属子囊菌门(Ascomyzcota)盘菌纲(Pezizomycetes)盘菌目(Pezizales)马鞍菌科(Helvellaceae)马鞍菌属(Helvella),拉丁文学名为Helvella lacunosa,中文名称为棱柄马鞍菌,异名多洼马鞍菌。(2)对棱柄马鞍菌子实体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菌子实体粗蛋白含量达23.72%,粗脂肪含量达3.65%,粗纤维含量达55.12%;子实体中共检测到17种氨基酸,包括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是非必需氨基酸含量的0.64倍,且鲜味氨基酸(Asp、Glu、Gly和Ala)占氨基酸总量的30.07%;采用ICP-AES法对子实体的16种矿质元素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子实体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其中Fe、Zn、K、Na、Ca、Mn、Cu及Mg的含量分别为0.114μg/g、0.017μg/g、2.13μg/g、0.13μg/g、0.0046μg/g、0.0053μg/g、0.0032μg/g、0.1005μg/g,重金属只检出As和Sb,含量分别为0.0021μg/g和0.0013μg/g,均低于国家食品标准规定的0.1μg/g的限量要求;采用GC-MS法对子实体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共检测到122种化合物,确定结构39种,占总挥发性成分的81.5%,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己醛、己酸、乙酸和2-戊基呋喃是国家规定允许使用的食用香料,是调香原料不可缺少的物质;以DPPH·和ABTS+·清除能力为指标,测定了子实体粗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该菌子实体粗多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当浓度为10mg/mL时,对DPPH·和ABTS+·的清除率分别达到49.18%和53.33%;由子实体粗提物急性毒理试验结果可知,用药组最大给药剂量达0.4mL/10g.bw时,实验小鼠生存状况良好,未出现明显的致毒反应,且14d内实验小鼠全部存活,处死解剖后的小鼠脏腑器官未见明显的病理改变。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可以认定棱柄马鞍菌是安全无毒的。由此可见,该野生菌不但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且无毒性,是一种值得开发利用的蕈菌。(3)以PDA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利用平板培养的方法初步研究了X1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X1菌株菌丝体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酵母浸膏、无机盐为MgSO4;最佳培养温度为25℃,适宜pH为6.5,适宜光照条件为12h黑暗+12h光照。人工栽培X1菌株试验结果表明:X1菌株最适宜的原种培养基为松木屑+麸皮煮汁琼脂培养基;最佳母种培养基为松木屑+麦粒培养基;最适宜的栽培料配方是松木屑+棉籽壳,X1菌丝体在该培养料上长势好,65d满袋,平均生长速度达4.32±1.54mm/d,子实体直径0.3–1.6cm,菌盖淡褐色,菌柄灰白色,其长度、直径分别达0.3–3.12cm和0.5–1.5cm;子实体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分别为23.24g/袋和4.56%。(4)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对棱柄马鞍菌子实体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个样本之间共有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182个,样本5中特有OTU最多,为201个,样本1中特有OTU最少,仅59个。样本5和样本2种群丰度高于其余3个样本(P<0.05)。样本1中特有的真菌属有Halokirschsteiniothelia;样本2中特有的真菌属有Plectania、Heydenia、Trichosporon、Clavaria,Thelonectria、Leucoglossum、Lepiota、Tricholoma;样本3中特有的真菌属有Metarhizium、Ceratocystis、Cadophora、Cercophora、Podospora;样本4中特有的真菌属有Hypxylon、Physciella、Cyphellophora、Phyragmocephala、Alternaria、Guttulispora、Ophiostoma、Tomentella、Caluatia、Thermomyces、Auxarthron、Botrytis、Scleromitrula、Schizothecium、Chaetomium、Glomerella、Acremonium、Cosllarina;样本5中特有的真菌属有Hirsutella、Porormia、Pseudodictyosporium、Lophiotrema。5个样本中优势菌群均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接合菌门(Zygomycota),以上菌群在5个样本中的分布存在差异,但相对含量均大于5%。本实验结果说明,不同采样地棱柄马鞍菌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和物种丰度差异明显(P<0.05),没有子实体生长的土壤,其真菌多样性高于生长过棱柄马鞍菌的土壤,且不同土壤样本中优势菌属种类与丰度不一样,可见棱柄马鞍菌对于根际定殖真菌具有一定选择性。(5)以液态发酵基础培养基为对照,以菌丝体生物量和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含量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与响应面法对X1菌株液体摇瓶发酵过程中最适碳氮源以及添加量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发酵配方为:1000mL马铃薯和松针煮汁、28.58g葡萄糖、2.77g蛋白胨、3.01g酵母浸膏、1g KH2PO4、1g NaHCO3、0.5g MgSO4和0.01g维生素B1时,X1菌株的菌丝体生物量最高,可达11.01g/L,是对照组的8.83倍;当发酵配方为:1000mL马铃薯和松针煮汁、28.49g/L葡萄糖、3.54g蛋白胨、3.85g酵母浸膏、1g KH2PO4、0.5g MgSO4和0.01g维生素B1时,EPS含量最高,可达233.25mg/L,是对照组的4.06倍。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其菌丝体液态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出X1菌株的最佳液态培养条件为:接种量20%,装液量80mL,转速140r/min。经验证试验得出,在优化后的发酵工艺下,X1菌株的菌丝体生物量和EPS含量可高达11.86g/L和244.56mg/L,分别是对照组的9.59和4.31倍。(6)以X1菌株为发酵菌株,以山西常见的10种谷物(小麦、大米、燕麦、玉米、小米、藜麦、荞麦、大豆、豌豆和高粱)为发酵基质,对比研究了X1菌株通过固态发酵对发酵基质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X1菌株固态发酵后,小米、燕麦、藜麦、小麦和大豆发酵产物的总酚含量与发酵时间呈现出较显着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930、0.898、0.911、0.764和0.770。发酵35d后,5种发酵谷物的总酚含量达到最大值:3.38mg/g、3.30mg/g、1.30mg/g、3.06mg/g和0.57mg/g,分别比对照高1.57、2.21、1.86、2.03和1.10倍。大米、荞麦和豌豆发酵产物的总酚含量与发酵时间呈正相关(R分别为0.435、0.398和0.132);玉米和高粱发酵产物的总酚含量与发酵时间呈负相关(R=-0.399和-0.723)。发酵7d后,玉米发酵产物总酚含量的最大值为3.18mg/g,比对照低0.3%;高粱发酵产物的总酚含量最大值为2.68mg/g,比对照低12%。以DPPH·清除能力、还原力、O2-·清除能力和Fe2+螯合能力为指标,对发酵产物进行体外抗氧化性能分析,结果表明,10种谷物发酵产物中,小麦发酵产物提取物的DPPH·清除能力最强,EC50值为0.16mg/mL,比对照组降低了98.78%;豌豆发酵产物提取物的还原力最强,EC50值为4.18mg/mL,比对照组降低了56.56%;小米发酵产物提取物的Fe2+螯合能力最强,EC50值达16.64mg/mL,比对照组降低了81.61%;高粱发酵产物提取物的O2-·清除能力最强,EC50值为12.41mg/mL,比对照组降低了53.82%。本实验结果表明,X1菌株固态发酵可以有效改善发酵基质的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能。本研究结果表明,棱柄马鞍菌不仅子实体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其菌丝体的固态发酵还可以有效改善发酵基质的抗氧化性能,因而,本研究既可以为开发利用棱柄马鞍菌菌株提供理论依据,还可以为开发谷物抗氧化产品或功能食品提供科学指导。

冀英萍[7](2019)在《蛹虫草菌葡萄糖磷酸变位酶及其调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蛹虫草多糖是蛹虫草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一种十分常见的功能性多糖。本实验室前期工作发现葡萄糖磷酸变位酶是蛹虫草多糖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为了提高蛹虫草多糖含量,本文对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的提取、分离、酶学性质及其调控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匀浆浸提法对蛹虫草菌葡萄糖磷酸变位酶进行提取,然后经过超滤、盐析、离子交换层析和分子筛层析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获得的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纯化倍数为4.23,回收率为20.01%,纯化后的比活力为356.30±2.45 U/mg protein,总活力为8597.34±10.41 U。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其分子量约为50.01 kDa。酶学性质研究表明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的最适反应温度、pH和反应底物浓度分别是30℃、7.5和0.3 mmol/L,是一种不耐高温、耐弱酸弱碱酶。Km为11.62 mmol/L,Vmax为 416.67 nmol NAD(P)H(mg protein)-1 min-1。评价了有机物和金属离子对葡萄糖磷酸变位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甘油有微弱的激活作用,巯基乙醇、SDS和DTT有一定的抑制作用,DTT的抑制作用高于巯基乙醇和SDS;Li+、Cu2+、Na+、Mn2+和A13+有着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Li+、Cu2+的抑制作用较强;Zn2+、Mg2+、Ca2+、Fe2+和Fe3+有着不同程度的激活作用,Zn2+的激活作用最强。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Zn2+,探究其种类、浓度、添加时间对葡萄糖磷酸变位酶比活力的影响。研究表明提高蛹虫草菌葡萄糖磷酸变位酶比活力和多糖含量的最佳条件是0 h在液体培养基中添加0.5 mmol/L的ZnSO4。通过液体培养条件筛选,对葡萄糖磷酸变位酶总活力进行调控。结果表明,蛹虫草菌多糖和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的总活力的最佳发酵条件是: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分别为6%蔗糖,4%牛肉膏和0.05%MgSO4,pH为7,接种量为9%,摇床转速为160 r/min。通过验证,多糖含量提高1.32倍,总活力提高1.27倍,基因表达量提高2.60倍。

徐冲[8](2018)在《DNA去甲基化的蛹虫草高产虫草酸菌株选育及发酵工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因组DNA去甲基化能够激活沉默基因,改变次级代谢产物谱,是一种全新的菌种改良途径。本实验使用DNA甲基化酶抑制剂5-aza C处理蛹虫草菌株,降低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激活相关基因高表达,提升虫草酸产量,为构建高产虫草酸菌株提供新的途径。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明确蛹虫草菌株DNA去甲基化后对菌株遗传稳定性及生物学特性所产生的影响,获得虫草酸显着提高且性状优良的适用于栽培生产的菌株。通过DNA甲基化酶抑制剂5-氮杂胞苷(5-aza C)诱导处理蛹虫草菌种CM-L1,筛选出虫草酸含量高的正突变菌株并作遗传稳定性研究及子实体结实性验证,最终得到优良诱变菌株D-2-7。分别采用单因素试验、Box-Behnken设计、响应曲面法(RSM)等方法优化蛹虫草液体培养基配方。通过对蛹虫草诱变株D-2-7的液体发酵培养基中碳源和氮源种类及其浓度、无机盐浓度进行单因素优化实验,得出最佳碳源为葡萄糖30.0 g·L-1、最佳氮源为蛋白胨+酵母膏10.0 g·L-1、无机盐的最适浓度为KH2PO4 2.0 g·L-1、Mg SO4 1.5 g·L-1。用已获得的最适液体发酵培养基组分作为考察变量,菌丝体中虫草酸含量作为响应值,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Box-Behnken试验设计,采用多元二次回归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试验结果与模型拟合良好,并可达到试验过程中的最高得率,说明此响应面模型具有可行性。对D-2-7菌丝体液体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分别对初始p H值、培养温度、接种量、装液量和摇床转速进行考察,优化出最适的培养工艺为,初始p H为6.5,培养温度为26℃,接种量为10%、装液量为150 m L、转速为150 r·min-1时,菌丝体的生物量和虫草酸含量可达到17.25 g·L-1和13.46%。本试验将甘露醇作为培养添加物添加到蛹虫草固体麦粒培养基中,在甘露醇添加量为1.5%时,菌株D-2-7子实体虫草酸含量达到最佳,含量达到69.596 mg·g-1,相比不填加甘露醇菌株子实体虫草酸含量提高了13.99%,而相较原始菌株CM-L1虫草酸含量总体提高了54.00%,提升效果显着。后期栽培试验表明菌株D-2-7通过继代培养,菌丝体表现极好的遗传稳定性,随着培养周期的增加,虫草酸积累量也得到了增加,最终表现出虫草酸含量的上升趋势。

刘建兵[9](2018)在《一株抑制HepG2细胞活性优质蛹虫草菌株MF27的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旨在筛选出一株具有抗肝癌活性的优质蛹虫草菌株。首先从不同渠道收集到22株供试菌株,通过ITS序列和拮抗实验对供试菌株进行菌种区别性鉴定;接着,比较供试菌株的菌种性能、虫草素含量,再以肝癌HepG2细胞为模型,MTT法检测供试菌株菌丝乙醇提取物的抗肝癌活性,筛选出一株优质蛹虫草菌株;最后,进一步与几种常见虫草属真菌做抗HepG2活性比较,为优质菌株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根据ITS序列同源性比对及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确证收集到的22株菌株均为蛹虫草,但供试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上几乎无差别的处于同一发育地位,显示亲缘关系很近,无法区别“同种异名、异种同名”现象;(2)进一步通过ITS序列拆分网络图和拮抗试验,对供试菌株进行区别性鉴定,结果显示22株蛹虫草在ITS序列上存在一定差异,并且菌株之间均有拮抗反应,表明22株蛹虫草之间均存在遗传差异,不存在“同种异名、异种同名”现象;(3)通过比较供试菌株的转色能力、菌丝生长速度、生物量及子实体产量等菌种性能,发现MF27的菌种性能表现均较好,生物量和子实体产量高于其它菌株,平均生物量1.273±0.185g/100mL发酵液,平均子实体产量45.638±11.354 g/盒,生物学效率高达97.1%;(4)再比较供试菌株的发酵菌丝体虫草素含量及乙醇提取物抗HepG2细胞活性,发现MF27不仅菌丝体虫草素含量(1.53±0.47mg/g)比其它菌株高,而且抗HepG2细胞活性也很强,IC50为48.06 μg/mL;(5)综上表明MF27是一株高抗肝癌活性的优质蛹虫草菌株。本文进一步比较MF27与其它虫草菌的抗HepG2细胞活性,实验结果显示蛹虫草MF27的菌丝体乙醇提取物对HepG2细胞的IC50值比蝉棒束孢(MF11、MF12、MF13)、细脚棒束孢(MF7、MF9、MF14)、球孢白僵菌(MF10)、蝙蝠蛾拟青霉(金水宝胶囊)和中华被毛孢(百令胶囊)更低,抗HepG2细胞活性更强。本研究筛选得到抗肝癌活性的优质蛹虫草菌株MF27,MF27不仅比其他供试蛹虫草菌株具有更高的子实体产量、虫草素含量和抗HepG2细胞活性,而且在抗HepG2细胞活性上比中华被毛孢(百令胶囊)和其它一些虫草真菌更好,或可作为冬虫夏草潜在的替代品,有良好的开发应用价值。

尹淑芳[10](2017)在《蛹虫草菌生产虫草素液体培养体系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蛹虫草菌(Cordyceps militaris)的代谢产物中包括虫草素、虫草多糖和虫草酸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这些活性物质有抗病毒、抗菌抗炎、抗氧化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理功能。蛹虫草菌和冬虫夏草菌的化学成分有些类似,所以在近些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广泛地被应用在了功能食品和药物开发方面。虫草素(cordycepin),化学名3’-脱氧腺苷也称蛹虫草菌素,是核苷类抗生素首个从真菌中被分离得到,作为蛹虫草菌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抑菌、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在药物化学领域的研究一直非常活跃。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培养蛹虫草菌来生产虫草素是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应用蛹虫草菌液体培养生产虫草素的研究。本研究选用蛹虫草菌C. militaris FFCC51 1 1为研究对象,在液体深层培养体系中,考察培养温度、培养基组成(碳源、氮源、金属元素)对蛹虫草菌细胞生长和代谢的影响,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1、考察了不同培养温度下,蛹虫草菌的生长和代谢差异。液体发酵实验显示,蛹虫草菌可以在20℃、25℃和30℃条件下代谢葡萄糖且产生虫草素,且25℃为蛹虫草菌生长和代谢的最佳培养温度,虫草素浓度达到460.33 mg/L,是20℃(204.33 mg/L)和30℃(144 mg/L)条件下虫草素产量的两倍多。2、考察了葡萄糖和淀粉作为碳源蛹虫草菌的生长和代谢差异,研究表明,碳源用20g/L淀粉对其进行深层液体培养时,生物量浓度可达11.75 g/L,高于以20 g/L葡萄糖作为碳源的发酵体系(7.9 g/L):在两种体系的发酵终点虫草素浓度均可达到190mg/L,表明蛹虫草菌能够利用淀粉产虫草素,可以节约生产成本。3、比较了天然培养基和合成培养基(仅含无机氮源)中蛹虫草菌的生长和代谢,发现合成培养基体系中蛹虫草菌的生长和葡萄糖代谢能力受到严重抑制,表明合成培养基中缺乏细胞生长必需的生长因子。在原合成培养基中添加部分氨基酸,由无机氮源和有机氮源组合形成的新的合成培养基(葡萄糖20 g/L,硫酸铵5 g/L,磷酸氢二钾0.5 g/L,磷酸二氢钾0.5 g/L,七水合硫酸镁0.5 g/L,甘氨酸10 g/L,天冬氨酸0.5 g/L,谷氨酰胺1 g/L,酪氨酸0.1 g/L,半胱氨酸0.1 g/L,亮氨酸0.5 g/L,赖氨酸1 g/L,苯丙氨酸0.2 g/L),在新的合成培养基体系中蛹虫草菌实现了正常生长和代谢,为蛹虫草菌的代谢图谱分析排除了天然培养基中复杂成分的干扰。4、基于建立的合成培养基,在液体深层培养体系中,对金属元素和蛹虫草菌生长和代谢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发现添加5 mM锌离子或20 mM镁离子能够显着提高虫草素产量,分别可以达到473.53 mg/L和426.42 mg/L,同时其也有对细胞生长和葡萄糖代谢的促进作用,这为提高虫草素产量提供了一种新的过程工程策略。5、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蛹虫草菌的发酵液进行检测分析,流动相选用色谱级甲醇和水,通过C18色谱柱梯度洗脱实现了对虫草素、腺苷、腺嘌呤、尿嘧啶、胸腺嘧啶、尿苷、黄嘌呤、次黄嘌呤、鸟苷、胞苷和肌苷、麦角硫因12种虫草素结构类似物的色谱分离,为蛹虫草菌发酵液中代谢物定性和定量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蛹虫草液体培养条件优化及有效成分含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蛹虫草液体培养条件优化及有效成分含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优良性状蚕蛹虫草的筛选及高产虫草素液态发酵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培养基:
        1.1.3 试剂与仪器:
    1.2 优良性状蛹虫草菌株的筛选
        1.2.1 蛹虫草虫蛹体培养性状筛选:
        1.2.2 蛹虫草液体发酵产虫草素菌株初筛:
        1.2.3 发酵液虫草素与腺苷的测定:
        1.2.4蛹虫草菌株的传代培养产虫草素稳定性筛选:
    1.3 培养条件对蛹虫草菌株YCC-W产虫草素的影响
        1.3.1 培养天数对蛹虫草菌株YCC-W产虫草素的影响:
        1.3.2培养方式对蛹虫草菌株YCC-W产虫草素的影响:
        1.3.3 外源金属离子对蛹虫草菌株YCC-W产虫草素的影响:
    1.4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蛹虫草虫蛹体培养筛选
    2.2 腺苷和虫草素的定性与定量
    2.3 蛹虫草菌株液体培养产虫草素初筛
    2.4 菌株传代次数对虫草素的影响
    2.5 培养天数对蛹虫草菌株YCC-W合成虫草素的影响
    2.6 培养方式对蛹虫草菌株YCC-W合成虫草素含量的影响
    2.7 不同的外源金属离子对蛹虫草菌株YCC-W合成腺苷和虫草素含量的影响
    2.8 蛹虫草菌株YCC-W液体培养方法验证
3 讨论

(2)蛹虫草的人工培育及其多糖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蛹虫草概况
        1.1.1 蛹虫草的分类地位
        1.1.2 蛹虫草的分布
        1.1.3 蛹虫草的人工栽培技术
    1.2 蛹虫草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
        1.2.1 蛹虫草的主要化学成分
        1.2.2 蛹虫草的药理活性应用
    1.3 多糖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多糖的结构与抗肿瘤活性
        1.3.2 蛹虫草多糖提取工艺
        1.3.3 蛹虫草多糖的结构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蛹虫草交配系统与营养体亲和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种
        2.1.2 培养基及栽培基质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株分离及培养
        2.2.2 单子囊孢子的分离与菌株培养
        2.2.3 单子囊孢子交配型鉴定
        2.2.4 交配型分离
        2.2.5 营养亲和性试验
        2.2.6 单子囊孢子菌株菌落特征和实体产生情况的观察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株分离及培养结果
        2.3.2 单子囊孢子菌株分离结果及交配型鉴定
        2.3.3 蛹虫草单孢子菌株交配型分离
        2.3.4 营养亲和性
        2.3.5 单孢子菌株群落特征
        2.3.6 单孢子菌株产生子实体形态特征
    2.4 讨论
第三章 不同人工栽培培养基对新疆蛹虫草子实体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蛹虫草菌丝生长分析
        3.2.2 蛹虫草子实体生长分析
        3.2.3 蛹虫草子实体经济效益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蛹虫草多糖提取、纯化和性质研究
    4.1 实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蛹虫草多糖的提取和纯化
        4.2.2 多糖含量测定
        4.2.3 多糖分子量分布
        4.2.4 比旋光度测定
        4.2.5 单糖组成成分分析
        4.2.6 红外光谱(FT-IR)分析
        4.2.7 刚果红实验
        4.2.8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蛹虫草多糖的提取
        4.3.2 粗多糖分子量分布
        4.3.3 比旋光度测定
        4.3.4 单糖组成成分分析
        4.3.5 刚果红实验结果分析
        4.3.6 FT-IR结果分析
        4.3.7 SEM结果分析
第五章 蛹虫草多糖抗肿瘤活性研究
    5.1 实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MTT法检测CMPs-4和CMPs-80对Eca109 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5.2.2 CMPs-4对Eca109 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5.2.3 CMPs-4对Eca109 细胞凋亡的影响
        5.2.4 CMPs-4对Eca109 细胞的周期的影响
        5.2.5 CMPs-4对Eca109 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5.2.6 Western blot 法检测 CMPs-4 对 Eca109 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5.3 结果与分析
        5.3.1 MTT法检测CMPs-4和CMPs-80对Eca109 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5.3.2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CMPs-4对Eca109 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5.3.3 CMPs-4对Eca109 细胞的凋亡作用
        5.3.4 流式细胞仪检测CMPs-4 作用下Eca109 细胞周期的变化
        5.3.5 CMPs-4 作用下Eca109 细胞内活性氧的变化
        5.3.6 CMPs-4 作用下Eca109 细胞内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蛹虫草液体发酵虫草素纯化及抗菌抑癌活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蛹虫草研究进展
        1.1 蛹虫草的人工培养
        1.2 蛹虫草活性成分的研究
        1.3 蛹虫草其他相关研究
    2 虫草素研究进展
        2.1 虫草素药理学活性
        2.2 虫草素分离纯化方法
    3 研究立题依据及主要内容
        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3.2 研究目标
        3.3 研究内容
        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蛹虫草菌株复核及实验菌株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复核
        2.2 实验菌株筛选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YCC-W菌株液体发酵方法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培养条件优化
        2.2 基本培养基组成优化
        2.3 培养天数优化
        2.4 培养方式优化
        2.5 外源金属离子优化
        2.6 YCC-W菌株液体培养最适方法验证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发酵液中虫草素的分离纯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浓缩发酵液法纯化虫草素
        2.2 冷冻干燥发酵液法纯化虫草素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虫草素体外抑菌活性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MIC测定
        2.2 抑菌圈直径
        2.3 细菌生长曲线
        2.4 细菌细胞核酸泄露情况
        2.5 细菌细胞壁膜形态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虫草素体外抑制Caco-2活性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细胞复苏情况
        2.2 MTT法测定IC50
        2.3 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细胞
        2.4 细胞凋亡
        2.5 细胞周期
    3 讨论
    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蛹虫草菌种分离及保藏方法对蛹虫草生长发育及生物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蛹虫草概述
        1.1.1 野生蛹虫草概述
        1.1.2 人工培育蛹虫草概述
    1.2 菌种保藏
        1.2.1 菌种保藏方法
        1.2.2 菌种保藏条件及保藏效果
        1.2.3 蛹虫草菌种分离
    1.3 蛹虫草人工培育
        1.3.1 谷物培养基
        1.3.2 蚕蛹培养基
    1.4 蛹虫草主要生物活性成分
        1.4.1 虫草多糖
        1.4.2 虫草酸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蛹虫草菌种分离
        2.2.2 培养基制备
        2.2.3 菌种保藏法
        2.2.4 蛹虫草菌种活化及接菌、培养
        2.2.5 蛹虫草子实体鲜重测量
        2.2.6 蛹虫草子实体多糖提取、测定
        2.2.7 蛹虫草子实体虫草酸提取、测定
        2.2.8 数据处理与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组织分离法制备菌种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液体菌形态变化的影响
        3.1.2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3.1.3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3.1.4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子实体生物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3.2 多孢分离法制备菌种对蛹虫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3.2.1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液体菌形态变化的影响
        3.2.2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3.2.3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3.2.4 保藏方法对蛹虫草菌种培养的子实体生物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蛹虫草菌种分离方式及分离部位
    4.2 蛹虫草液体菌种形态与培养基营养配比
    4.3 蛹虫草菌种保藏
        4.3.1 蛹虫草菌种保藏方法
        4.3.2 蛹虫草菌种保藏效果
    4.4 蛹虫草生物活性成分含量
    4.5 蛹虫草子实体形态及产量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蛹虫草菌种制备和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对蛹虫草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蛹虫草概述
        1.1.1 蛹虫草形态特征
        1.1.2 蛹虫草生活史
        1.1.3 蛹虫草生长环境
    1.2 蛹虫草活性成分及药用价值
        1.2.1 虫草多糖
        1.2.2 虫草酸
        1.2.3 蛹虫草其他活性成分
    1.3 蛹虫草的人工栽培
        1.3.1 蚕蛹栽培
        1.3.2 固体培养基栽培
        1.3.3 液体菌种培养
    1.4 蛹虫草的菌种选育
        1.4.1 人工选择育种
        1.4.2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培养基配制
        2.2.2 蛹虫草子实体栽培
        2.2.3 蛹虫草组织分离法制备菌种
        2.2.4 蛹虫草孢子分离法制备菌种
        2.2.5 不同碳氮源培养蛹虫草液体菌
        2.2.6 蛹虫草液体菌种生物量测定
        2.2.7 蛹虫草子实体产量测定
        2.2.8 蛹虫草子实体及菌糠多糖的提取与测定
        2.2.9 蛹虫草子实体及菌糠虫草酸的测定与提取
        2.2.10 数据处理与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生长期组织分离法制备菌种
        3.1.1 PDA菌丝生长情况
        3.1.2 液体菌培养情况
        3.1.3 出草情况
    3.2 不同生长期孢子分离法制备菌种
        3.2.1 PDA菌丝生长情况
        3.2.2 液体菌种培养情况
        3.2.3 出草情况
    3.3 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蛹虫草的生长状况
        3.3.1 不同碳氮源培养蛹虫草液体菌生长状况
        3.3.2 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栽培试验结果
    3.4 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栽培蛹虫草多糖含量及虫草酸含量
        3.4.1 不同碳氮源下液体菌对子实体、菌糠多糖含量的影响
        3.4.2 不同碳氮源下液体菌对子实体、菌糠的虫草酸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蛹虫草的菌种分离方法
        4.1.1 组织分离法制备菌种
        4.1.2 孢子分离法制备菌种
        4.1.3 组织分离与孢子分离的比较
    4.2 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及栽培试验
        4.2.1 不同碳氮源液体菌的培养
        4.2.2 不同碳氮源液体菌的子实体栽培
        4.2.3 碳氮源的添加对多糖含量的影响
        4.2.4 碳氮源的添加对虫草酸含量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一株野生马鞍菌的分类鉴定、人工栽培及发酵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蕈菌及其研究价值
        1.1.1 蕈菌概述
        1.1.2 蕈菌的研究价值
    1.2 蕈菌的分类鉴定
        1.2.1 形态学鉴定
        1.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1.3 蕈菌的人工栽培
        1.3.1 蕈菌的人工栽培历史
        1.3.2 蕈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1.4 蕈菌发酵
        1.4.1 蕈菌的液态发酵
        1.4.2 蕈菌的固态发酵
    1.5 马鞍菌的研究现状
    1.6 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X1 菌株形态鉴定及ITS序列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子实体、菌种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供试培养基
        2.1.5 DNA提取试剂配方
        2.1.6 采集样品的预处理
        2.1.7 形态学鉴定
        2.1.8 分子生物学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形态学鉴定
        2.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讨论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营养成分、矿质元素及挥发性成分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3.1.5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中氨基酸种类与含量测定
        3.1.6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矿质元素含量检测
        3.1.7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3.1.8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粗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3.1.9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急性毒理试验
        3.1.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常规营养成分测定结果
        3.2.2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中氨基酸的种类及含量测定结果
        3.2.3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中矿质元素含量测定结果
        3.2.4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中挥发性成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3.2.5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粗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3.2.6 棱柄马鞍菌子实体急性毒理试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X1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株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供试培养基
        4.1.5 X1 菌株生长营养条件研究
        4.1.6 环境因素对X1 菌株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4.1.7 X1 菌株人工栽培研究
        4.1.8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X1 菌株营养条件研究
        4.2.2 环境因素对X1 菌株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4.2.3 X1 菌株人工栽培研究
    4.3 讨论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棱柄马鞍菌根际土壤真菌丰度和群落结构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土样
        5.1.2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PCR扩增
        5.1.3 PCR产物的混样和纯化
        5.1.4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棱柄马鞍菌根际土壤真菌α-多样性分析
        5.2.2 棱柄马鞍菌根际土壤真菌门水平相对丰度分析
        5.2.3 棱柄马鞍菌根际土壤真菌物种丰度聚类图
        5.2.4 棱柄马鞍菌根际土壤真菌在属水平上的物种进化树
        5.2.5 棱柄马鞍菌根际土壤真菌聚类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X1菌株液态发酵工艺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菌株
        6.1.2 培养基
        6.1.3 菌种制作
        6.1.4 液态发酵
        6.1.5 菌丝体生物量测定
        6.1.6 胞外多糖含量的检测
        6.1.7 单因素试验
        6.1.8 响应面法
        6.1.9 正交试验
        6.1.10 统计学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最适碳源、氮源的筛选
        6.2.2 响应面法优化最适碳源、氮源的添加量
        6.2.3 验证试验
        6.2.4 正交实验法优化发酵条件
    6.3 讨论
    6.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X1菌株固态发酵多种谷物的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菌株
        7.1.2 培养基制备
        7.1.3 固态发酵
        7.1.4 谷物乙醇提取物
        7.1.5 总酚含量的测定
        7.1.6 抗氧化活性分析
        7.1.7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发酵产物的总酚含量测定结果
        7.2.2 发酵产物的抗氧化性能分析
    7.3 讨论
    7.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蛹虫草菌葡萄糖磷酸变位酶及其调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蛹虫草
        1.1.1 蛹虫草概述
        1.1.2 蛹虫草的生物活性成分及功能
        1.1.3 蛹虫草多糖
    1.2 微生物多糖合成代谢调控的研究
        1.2.1 微生物多糖合成代谢途径的研究
        1.2.2 微生物多糖合成代谢相关酶的研究
        1.2.3 微生物多糖合成调控的研究
    1.3 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的相关研究
        1.3.1 微生物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的功能
        1.3.2 植物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的功能
        1.3.3 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的提取纯化
    1.4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试剂、仪器与缓冲液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药品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1.4 实验所需缓冲液
    2.2 种子液的培养
        2.2.1 培养基的配置
        2.2.2 菌种活化
        2.2.3 种子液培养
    2.3 蛹虫草菌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的提取纯化
        2.3.1 蛹虫草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研究的工作方案
        2.3.2 蛹虫草菌丝体蛋白含量的测定
        2.3.3 酶活的测定
        2.3.4 粗酶液的提取
        2.3.5 粗酶液浓缩
        2.3.6 硫酸铵盐析
        2.3.7 脱盐
        2.3.8 DEAE Sephadex A-25离子交换层析
        2.3.9 Sephadex G-75凝胶层析
        2.3.10 SDS-PAGE凝胶电泳实验
    2.4 葡萄糖磷酸变位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2.4.1 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的最适反应温度
        2.4.2 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的最适pH
        2.4.3 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的热稳定性
        2.4.4 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的pH稳定性
        2.4.5 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的最适底物浓度
        2.4.6 有机物对葡萄糖磷酸变位酶活力的影响
        2.4.7 金属离子对葡萄糖磷酸变位酶活力的影响
        2.4.8 酶蛋白动力学常数
    2.5 蛹虫草多糖含量的测定
        2.5.1 菌丝体的处理
        2.5.2 粗多糖提取
        2.5.3 蛹虫草菌丝体总糖含量的测定
        2.5.4 蛹虫草菌丝体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2.6 液体培养过程中对葡萄糖磷酸变位酶比活力的调控
    2.7 液体培养过程中对葡萄糖磷酸变位酶总活力的调控
        2.7.1 碳源种类对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的总活力及多糖含量的影响
        2.7.2 氮源种类对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的总活力及多糖含量的影响
        2.7.3 无机盐种类对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的总活力及多糖含量的影响
        2.7.4 碳源浓度对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的总活力及多糖含量的影响
        2.7.5 氮源浓度对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的总活力及多糖含量的影响
        2.7.6 无机盐浓度对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的总活力及多糖含量的影响
        2.7.7 pH对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的总活力及多糖含量的影响
        2.7.8 接种量对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的总活力及多糖含量的影响
        2.7.9 转速对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的总活力及多糖含量的影响
        2.7.10 蛹虫草优化条件验证
3 结果与讨论
    3.1 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的提取纯化
        3.1.1 酶的提取
        3.1.2 酶的纯化
    3.2 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3.2.1 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的最适反应温度
        3.2.2 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的最适pH
        3.2.3 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的热稳定性
        3.2.4 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的pH稳定性
        3.2.5 葡萄糖磷酸变位酶的最适底物浓度
        3.2.6 有机物对葡萄糖磷酸变位酶活力的影响
        3.2.7 金属离子对葡萄糖磷酸变位酶活力的影响
        3.2.8 米氏常数
    3.3 液体培养过程中对葡萄糖磷酸变位酶酶活的调控
        3.3.1 液体培养过程中对葡萄糖磷酸变位酶比酶活的调控
        3.3.2 液体培养过程中对葡萄糖磷酸变位酶总活力的调控
        3.3.3 蛹虫草优化条件验证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 致谢
9 附录

(8)DNA去甲基化的蛹虫草高产虫草酸菌株选育及发酵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蛹虫草研究概述
        1.1.1 蛹虫草简介
        1.1.2 蛹虫草的生物学特性及生长条件
        1.1.3 蛹虫草的主要活性成分及药用价值
        1.1.4 蛹虫草的研究现状
    1.2 虫草酸
        1.2.1 虫草酸的药理作用
        1.2.2 虫草中甘露醇含量测定方法
        1.2.3 虫草酸的液体深层发酵技术
    1.3 DNA甲基化
    1.4 立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内容、目标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因组DNA去甲基化诱变的高产虫草酸的蛹虫草菌株选育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仪器设备与化学试剂
        2.1.4 培养条件
        2.1.5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菌株CM-L1显微图片
        2.2.2 虫草酸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2.3 诱变菌株的初筛
        2.2.4 诱变菌株的复筛
        2.2.5 诱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评价
        2.2.6 子实体结实性验证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高产虫草酸的蛹虫草菌株D-2-7发酵培养基和工艺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菌株
        3.1.2 化学试剂与仪器设备
        3.1.3 培养基
        3.1.4 实验方法
        3.1.5 诱变菌株D-2-7液体发酵工艺优化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诱变菌株D-2-7最佳碳源和浓度的确定
        3.2.2 最佳氮源和浓度的确定
        3.2.3 KH_2PO_4和MgSO_4浓度的确定
        3.2.4 发酵培养基的响应曲面优化分析
        3.2.5 模型方程的验证
        3.2.6 菌丝体液体发酵工艺条件优化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高产虫草酸蛹虫草菌株D-2-7的栽培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仪器设备与化学试剂
        4.1.4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蛹虫草D-2-7与原始菌株CM-L1子实体形成及虫草酸含量比较研究
        4.2.2 蛹虫草D-2-7继代培养子实体形成及虫草酸含量的遗传稳定性
        4.2.3 蛹虫草D-2-7中甘露醇添加量对子实体形成及虫草酸含量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全文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9)一株抑制HepG2细胞活性优质蛹虫草菌株MF27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蛹虫草概述
        1.1.1 蛹虫草的生物学特征
        1.1.2 蛹虫草的分类鉴定及遗传多样性
        1.1.3 蛹虫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1.2 蛹虫草的人工培育
        1.2.1 蛹虫草人工培育历史
        1.2.2 蛹虫草的人工培养技术
        1.2.3 蛹虫草人工培育面临的问题
    1.3 蛹虫草优势菌种选育
        1.3.1 子实体高产菌株
        1.3.2 虫草素高产菌株
        1.3.3 虫草多糖高产菌株
    1.4 蛹虫草的抗肿瘤作用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图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供试菌株的菌种区别性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ITS序列分析与鉴定
        2.2.2 拆分网络法菌种区别性鉴定
        2.2.3 基于拮抗试验菌种区别性鉴定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供试菌株的种性优势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固体培养特征分析
        3.2.2 液体培养特征分析
        3.2.3 子实体产量比较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供试菌株菌丝体虫草素含量及抗HepG2活性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菌丝体中虫草素的检测方法
        4.1.3 MTT法比较菌丝体提取物抑制HepG2细胞活性
        4.1.4 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虫草素HPLC检测方法建立
        4.2.2 菌丝体虫草素含量比较
        4.2.3 菌丝体提取物抑制HepG2活性比较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F27与几种虫生真菌抑制HepG2活性比较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7个野生虫草的形态学鉴定
        5.2.2 7个野生虫草的ITS序列鉴定
        5.2.3 不同虫草菌丝体粗提物抑制HepG2活性比较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蛹虫草菌生产虫草素液体培养体系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虫草素概述
        1.1.1 虫草素简介
        1.1.2 虫草素生产方法的研究
        1.1.3 虫草素的生产菌
    1.2 培养基成分优化提高虫草素发酵产量
        1.2.1 碳源对蛹虫草菌液体发酵影响
        1.2.2 氮源对蛹虫草菌液体发酵影响
        1.2.3 维生素对虫草素产量影响
        1.2.4 金属离子对蛹虫草菌生长影响
    1.3 虫草素的定量分析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菌种
        2.1.2 仪器和试剂
    2.2 方法
        2.2.1 培养基配制
        2.2.2 孢子悬液的制备
        2.2.3 检测方法
        2.2.4 数据分析
    2.3 孢子悬液浓度的选择
    2.4 培养温度的优化
        2.4.1 不同温度条件下菌体生长状态探究
        2.4.2 不同温度条件下葡萄糖代谢研究
        2.4.3 不同温度培养条件下蛹虫草菌产虫草素探究
    2.5 淀粉浓度筛选实验
    2.6 氮源筛选实验
        2.6.1 无机氮源对蛹虫草菌生物量浓度影响
        2.6.2 氨基酸对蛹虫草菌生长的影响
    2.7 金属离子
        2.7.1 金属离子对蛹虫草菌生长影响
        2.7.2 金属离子对蛹虫草菌生长代谢的影响
    2.8 HPLC分析方法优化
    2.9 不同优化条件下虫草素产量
        2.9.1 温度对蛹虫草菌深层发酵生长代谢影响
        2.9.2 碳源对蛹虫草菌深层发酵生长代谢影响
        2.9.3 金属离子对蛹虫草菌深层发酵生长代谢影响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孢子悬液浓度的选择
    3.2 培养温度的优化
        3.2.1 不同温度条件下蛹虫草菌生长状态探究
        3.2.2 不同温度条件下葡萄糖代谢研究
        3.2.3 不同温度条件下蛹虫草菌产虫草素探究
    3.3 可溶性淀粉浓度筛选实验
    3.4 氮源筛选实验
        3.4.1 无机氮源对生物量浓度影响
        3.4.2 氨基酸对蛹虫草菌生长的影响
    3.5 金属离子
        3.5.1 金属离子对蛹虫草菌生长影响
        3.5.2 金属离子对蛹虫草菌生长代谢影响
    3.6 HPLC分析方法优化
        3.6.1 HPLC分析条件选择
        3.6.2 HPLC分析条件优化
    3.7 不同优化条件下虫草素产量
        3.7.1 温度对蛹虫草菌深层发酵代谢影响
        3.7.2 碳源对蛹虫草菌深层发酵代谢影响
        3.7.3 锌镁离子对蛹虫草菌深层发酵代谢影响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蛹虫草液体培养条件优化及有效成分含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优良性状蚕蛹虫草的筛选及高产虫草素液态发酵条件优化[J]. 刘朋肖,马婕馨,刘警鞠,赵国柱,何湘伟. 菌物学报, 2021(11)
  • [2]蛹虫草的人工培育及其多糖抗肿瘤活性研究[D]. 努尔买买提.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3)
  • [3]蛹虫草液体发酵虫草素纯化及抗菌抑癌活性分析[D]. 马婕馨.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蛹虫草菌种分离及保藏方法对蛹虫草生长发育及生物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D]. 曹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蛹虫草菌种制备和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对蛹虫草生长的影响[D]. 杨心如.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6]一株野生马鞍菌的分类鉴定、人工栽培及发酵工艺研究[D]. 徐莉娜. 山西大学, 2019(02)
  • [7]蛹虫草菌葡萄糖磷酸变位酶及其调控的研究[D]. 冀英萍.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8]DNA去甲基化的蛹虫草高产虫草酸菌株选育及发酵工艺优化研究[D]. 徐冲.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9]一株抑制HepG2细胞活性优质蛹虫草菌株MF27的筛选[D]. 刘建兵.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2)
  • [10]蛹虫草菌生产虫草素液体培养体系的优化研究[D]. 尹淑芳. 大连工业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蛹虫草液体培养条件优化及有效成分含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