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脉地椒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路立峰,沈伟,蒋雨来,端贺魁,张云端,牟艳华[1](2020)在《地椒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评价地椒的食用安全风险,本文研究了地椒提取物的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和亚急性毒性,采用国家保健食品检验和技术评价规范标准中的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和经口给药30 d喂养试验。发现了分别给予昆明种小鼠、SD大鼠最大耐受剂量60 g/kg、30 g/kg BW未见中毒及死亡。TA97a、TA98、TA100、TA102和TA1535试验菌株在5000μg/皿、1581μg/皿、500μg/皿、158.1μg/皿、50μg/皿5个剂量回变突变菌落数均低于阴性对照组的2倍。各剂量组精子畸形率和阴性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除低剂量组外,高、中剂量组微核发生率均发生显着性变化(p<0.01)。中剂量组对雄性大鼠体重呈现抑制作用,而对雌性大鼠体重呈现增长作用,同时能提高动物食物利用率;血液中RBC和HGB显着升高,HCT、MCV、MCHC、RDW-CV有所升高;血生化检查指标与对照组对比,能显着降低雌鼠AST,增加雌性动物的CHO、TG水平,对雌雄动物UREA、GLU水平明显降低。除肝、肾外,其他器官未见明显组织病理学改变。表明,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无明显影响;对小鼠精子无致畸作用。受试剂量范围内,地椒对骨髓细胞微核产生有一定毒性;地椒具有潜在的降血糖活性;地椒对雄性动物性激素系统、造血系统、肌肉功能,具有潜在激活作用;高剂量地椒对大鼠肝肾有一定毒性。结果证明地椒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安全可靠,本试验为地椒安全食用提供了毒理学的安全性评价依据。
龚宇,周蕙祯,陈胡兰[2](2020)在《近十年绿绒蒿属药用植物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绿绒蒿属多种植物均为我国西藏等地的常用中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属下植物具有保肝护肝、抗氧化、抗炎、抗心肌缺血等作用,植物化学研究显示其主要含有黄酮类、生物碱类、多酚类等成分。该文查阅近十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绿绒蒿属药用植物的药理活性、化学成分以及定量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目前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为绿绒蒿属植物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文献依据。
范建平[3](2018)在《两种绿绒蒿属植物醇提物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效应的生物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癌症)现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表明:当前全球每年罹患恶性肿瘤(癌症)的患病人数高达1200万以上,预计到2020年世界上肿瘤发病率将上升50%。现今,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依然是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及化学疗法。传统的化疗药物在治疗肿瘤上对细胞的选择性较差,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损伤,特别是对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具有极大的杀伤力和破坏性,常引发骨髓抑制、免疫功能低下甚至产生新的肿瘤等副作用,同时还容易引起细胞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在临床治疗恶性肿瘤上,寻求疗效好且毒副作用小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成为现今癌症治疗的迫切需要。当代医学研究发现中草药具有药源性广泛、应用历史悠久,价格低廉、不良反应少、遗传毒性低等优点,可以在治疗肿瘤的同时对机体的整体功能进行调理、恢复,增强病人的免疫力,延长生存期,是当前研发抗肿瘤新药的热点。本研究采用产于青藏高原道地藏药全缘绿绒蒿和多刺绿绒蒿为研究材料,以K562人白血病细胞、L1210小鼠白血病细胞为离体细胞模型,小鼠肉瘤S180细胞荷瘤小鼠为在体研究模型,系统地研究了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多刺绿绒蒿醇提物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GC-MS技术分析了全缘绿绒蒿醇提取物和多刺绿绒蒿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别确认了20种、16种不同化学组分;选择K562和L1210两种白血病细胞,利用MTT法研究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白细胞的杀伤作用,筛选出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IC50值。2、通过MTT法分析在不同药物浓度下,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对K562细胞、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L1210细胞和正常小鼠外周血PBMCs细胞及人脐带静脉血HUVEC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结果表明全缘绿绒蒿提取物对K562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和浓度依赖相关性,而对PBMCs没有损伤作用;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L1210细胞有一定的增殖抑制效应,而对正常细胞无毒作用,其对L1210细胞的杀伤效应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3、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对K562细胞、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L1210细胞表面膜结构的影响4、通过DNA凝胶电泳技术、细胞核的HO染色观察细胞内DNA损伤情况。实验结果显示,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对K562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与MTT结果一致,呈时间和浓度依赖相关性,抑制细胞增殖的机制可能与细胞DNA损伤相关。采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V-FIT/PI双染)分析药物对K562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显示细胞周期发生了改变,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具有浓度依赖性。5、细胞形态学观察和生化分析不同实验组全缘绿绒蒿醇提物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发生,通过分析ROS产率的变化、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和细胞色素C定位分布变化等探讨了药物诱导细胞凋亡的细胞生物学机制。6、在分子水平上初步探讨了全缘绿绒蒿醇提物诱导K562细胞p53、Caspase-3、剪切Caspase-9和PARP与药物孵育时间的相关性,分析了药物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学机制。7、采用细胞核HO染色法和生化分析研究了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L1210细胞的DNA损伤的影响,实验表明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处理L1210细胞后DNA产生片段化,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药物影响了L1210的细胞周期,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8、分析了 ROS产率的变化和线粒体膜电位改变在多刺绿绒蒿醇提物诱导L1210细胞凋亡中的作用。9、以S180荷瘤小鼠为研究模型,对多刺绿绒蒿醇提物进行了在体抗肿瘤机制研究,研究结果如下:发现其对S180荷瘤小鼠的体重和生活状态没有影响,脏器指数分析表明,对荷瘤小鼠的免疫器官无明显损伤;通过抑瘤率分析可以看出,对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和抑制作用,其杀伤和抑制肿瘤生长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肿瘤细胞内的促凋亡蛋白Bax、肿瘤抑制基因p53以及Caspase家族蛋白的表达实现的。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肿瘤细胞的明显杀伤和抑制作用,以及其对荷瘤小鼠免疫系统的低毒、无害,使多刺绿绒蒿有可能作为抗肿瘤药物新药开发,为这一传统藏药合理开发使用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陈迪[4](2017)在《冰川水和五脉绿绒蒿提取物延缓人成纤维细胞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人均寿命的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出于对美的追求和对衰老皮肤疾病的预防,人们对具有抗衰老功能的化妆品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藏药五脉绿绒蒿应用历史悠久,已被多项研究证明具有抗氧化、抗菌消炎和抗肿瘤等生物活性,但其潜在的抗衰老美容功效还未见报道。冰川水虽然已被多次应用于美容护肤品领域,但是其作用机制还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体外培养的成人成纤维细胞(HDF-a)为细胞模型,初步探究了来自喜马拉雅山脉的天然冰川水和五脉绿绒蒿提取物两种天然成分对HDF-a的作用,旨在揭示冰川水和五脉绿绒蒿提取物能否延缓甚至逆转HDF-a的衰老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其作为活性成分添加至化妆品中提供科学依据。首先,通过细胞毒性实验筛选出五脉绿绒蒿提取物在超纯水和冰川水中促进HDF-a增殖的适宜浓度。随后从细胞活性、细胞外基质表达水平和细胞周期三个方面探究冰川水、提取物及组合物对HDF-a的作用。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提示,冰川水和五脉绿绒蒿提取物能够促进HDF-a增殖并加强HDF-a的能量供应,提高细胞活性。两者组合时,提高细胞活性更加明显。在蛋白水平上,提取物能够促进弹性蛋白和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冰川水能够上调弹性蛋白的表达,对I型胶原蛋白则无明显作用;组合物促进两种蛋白表达的效果优于两种物质单独作用;真皮中的透明质酸的含量也受冰川水和提取物的影响,两者都可以提高细胞外基质中的透明质酸浓度且组合物作用更明显。在转录水平上,提取物可以抑制Elastase的表达而减缓弹性蛋白的水解,冰川水无此作用。但是,冰川水和提取物并没有通过下调MMP-1和HYAL1的转录水平来调节I型胶原蛋白和透明质酸的分解代谢。细胞周期结果提示,冰川水和五脉绿绒蒿提取物能够促进HDF-a通过G1/S检验点进入S和G2/M期,促进细胞分裂与增殖,组合物对周期的调节作用更加明显。经冰川水和五脉绿绒蒿提取物处理后,原癌基因cMyc、c-Fos和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转录水平表达上调而衰老通路基因p21的转录表达水平受到抑制。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揭示了五脉绿绒蒿提取物对HDF-a的作用,即调节细胞周期,提高细胞活性;同时,调节细胞外基质成分的代谢,提高皮肤中I型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和透明质酸的含量。冰川水对HDFa具有相似的作用,但效果不如五脉绿绒蒿提取物明显。两者组合时对HDF-a的作用效果优于单独处理,提示两者的作用机制间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
赵泽军,郭玫,孙政华,王秉鹏[5](2016)在《藏药绿绒蒿的分类、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进一步研究藏药绿绒蒿提供参考。方法:以"藏药""绿绒蒿""分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Meconopsis horridula""Papaveraceae""Proaporphine"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0-2015年在Elsevier、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绿绒蒿的分类、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52篇,其中有效文献28篇。绿绒蒿可分为欧贝类、刺儿恩类、木穷典云类和阿夏择哦类,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挥发油、微量元素等化学成分,具有镇痛、止泻、镇静、抗疲劳、保肝等药理作用。以往对其化学成分研究较多,对药效方面研究较少,仅仅是对个别种类的绿绒蒿进行药效试验,较局限,而对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更是少见。今后应加强分子生物学研究,找出种类之间的相同点和异同点,再结合药效研究,可发掘出更多绿绒蒿的潜在价值。
徐达宇,陈湘宏,康文娟,范雪汝,袁明,杨仕兵[6](2016)在《不同提取方法提取藏药五脉绿绒蒿挥发油主成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对五脉绿绒蒿挥发油主成分提取的效果。方法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超声提取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制备五脉绿绒蒿挥发性部位,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萃取物的化学成分,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从三种不同方法制备的五脉绿绒蒿挥发油中共鉴定出78种化合物,其中水蒸气蒸馏法鉴定出46种化合物,超声提取法鉴定出38个,超临界CO2萃取法鉴定出33个。结论不同提取方法得到挥发油主成分不同。
黄艳菲[7](2016)在《藏药材“欧贝”类绿绒蒿“清肝热、肺热”功效与活性化学物质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藏药材“欧贝”类绿绒蒿是罂粟科Papaveraceae绿绒蒿属Meconopsis多种植物的花,是在藏族地区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和广泛应用的藏民族药材。据统计,约有120种藏药制剂使用绿绒蒿类药材入药。由于藏医临床根据藏医药典籍,仅以绿绒蒿植物的花入药,但花产量极低,野生资源不足;并且藏医“清肝热、肺热”主要只以紫色或蓝紫色花入药,黄色花和红色花不用或少用;另外,药材的过度采挖,使用面窄,导致绿绒蒿属一些关键药用物种已处于濒危状态;同时,绿绒蒿生长在海拔30005000米的高山草甸、高山灌丛、流石滩等脆弱生态环境中,生长期短,野生植物资源珍稀,仅以产量极低的花入药,造成了该类植物的资源巨大浪费,但是以植珠同等入药又无确切依据和科学实验数据支撑。因此,开展野生绿绒蒿属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为部分资源丰富的绿绒蒿物种植珠及不同花色的物种同等入药提供依据,以期解决仅以产量极低的紫色或蓝色花入药的困境,对避免藏医临床用量最大的“清肝热、肺热”的“欧贝”类紫色或蓝紫色花的绿绒蒿野生植物资源濒临灭绝,保障绿绒蒿药材和藏药经典成方制剂中绿绒蒿配伍的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黄色花的全缘叶绿绒蒿Meconopsis integrifolia(Maxim.)Franch、红色花的红花绿绒蒿M.punicea Maxim和蓝紫色花的川西绿绒蒿M.henrici Bur.et Franch为藏药经典巨着《月王药诊》、《四部医典》和《晶珠本草》等记载的多基源药材“欧贝”类绿绒蒿的三个来源物种,本课题通过比较三种不同花色的绿绒蒿植株对肝损伤和肺损伤的活性、不同花色的绿绒蒿花对炎症细胞的活性、花和植株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筛选出抗氧化活性最强、对肝损伤和炎症细胞作用效果较好的、目前野生植物资源较丰富的全缘叶绿绒蒿进行深入研究;利用UPLC-MS/MS技术、HSCCC技术对全缘叶绿绒蒿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谱-效关系法初步确定活性指纹图谱中各色谱峰与抗氧化作用的相关性,确立活性物质,揭示全缘叶绿绒蒿的活性化学成分。方法与结果1.藏药材绿绒蒿的生药鉴别研究采用原植物和药材性状比较,光镜(OM)法观察根、花葶、叶、花的内部组织结构显微特征,扫描电镜(SEM)法观察花粉粒形态对三种绿绒蒿进行鉴别。结果表明:(1)原植物和性状特征可根据花颜色不同或植株大小区分;(2)显微组织结构特征可根据根的木质化程度和叶的主脉维管束差异鉴别;(3)粉末特征以花粉囊内壁细胞的特征差异最为明显;(4)花粉粒表面特征:全缘叶绿绒蒿和红花绿绒蒿的花粉粒为球形或近球形,无萌发孔,全缘叶绿绒蒿花粉粒上的刺状突起较红花绿绒蒿钝,红花绿绒蒿花粉粒表面比全缘叶绿绒蒿平滑;川西绿绒蒿花粉粒类型为3孔沟,表面具刺状雕纹。因此,三种绿绒蒿的原植物、性状、内部显微组织结构、粉末特征、花粉粒表面特征等区别明显,可为藏医临床常用的三种绿绒蒿药材的鉴别提供参考依据。2.大孔树脂富集纯化藏药材全缘叶绿绒蒿总黄酮的工艺研究以总黄酮含量为考察指标,对AB-8、D101、HPD450和HPD600 4种大孔树脂富集纯化全缘叶绿绒蒿植株总黄酮的吸附和解吸性能进行评价。D101树脂纯化全缘叶绿绒蒿植株总黄酮的最佳条件为:上样质量浓度0.30 g生药/m L,洗脱液体积流量为3 BV/h,最佳吸附容量为51.2 m L/g,以4 BV蒸馏水洗脱去除杂质后,换用50%乙醇4 BV洗脱。经过D101大孔吸附树脂富集和纯化后,全缘叶绿绒蒿总黄酮的纯度由2.47%上升至33.83%,回收率为91.35%。所建立的D101大孔吸附树脂富集和纯化全缘叶绿绒蒿总黄酮的方法简单可行,可为绿绒蒿植株提取物的活性对比研究提供实验基础。3.三种不同花色绿绒蒿花和植株抗氧化活性和“清肝热、肺热”功效研究3.1三种不同花色绿绒蒿花的醇提物和植株总黄酮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三种绿绒蒿花的提取物和植株(不带花)总黄酮中的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测定三种绿绒蒿花70%乙醇提取物和三种绿绒蒿植株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总抗氧化能力和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以比较研究三种不同花色绿绒蒿花70%乙醇提取物和绿绒蒿植株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全缘叶绿绒蒿花的70%乙醇提取物和全缘叶绿绒蒿植株的总多酚、总黄酮含量最高,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均最强;川西绿绒蒿植株总黄酮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最强;三种不同花色绿绒蒿花70%乙醇提取物具有促进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生成的作用。全缘叶绿绒蒿花的醇提取物和植株提取物对多种自由基具有很强的清除作用,在氧化应激方面疾病的治疗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为绿绒蒿植株提取物代替花入药提供科学依据。3.2三种不同花色绿绒蒿花的醇提取物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作用的比较研究比较三种不同花色绿绒蒿花的醇提取物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作用的差异。采用1μg/m L 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Griess法测定NO的含量,ELISA法测定细胞分泌的TNF-α、IL-6、IL-10含量,荧光酶标仪检测细胞Caspase 3/7表达,DCFH-DA法测定细胞内ROS水平。当花的醇提取物浓度小于50μg/m L时,三种绿绒蒿花醇提取物对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超过该浓度则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三种绿绒蒿花的醇提取物对NO的生成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三种绿绒蒿花的醇提取物对细胞分泌的TNF-α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低浓度的全缘叶绿绒蒿花醇提取物(20μg/m L)能显着抑制IL-6的生成,低浓度的红花绿绒蒿花的醇提取物对IL-6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高浓度的川西绿绒蒿花醇提取物(200μg/m L)对IL-6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低浓度的三种绿绒蒿花醇提取物(20μg/m L)对IL-10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三种绿绒蒿花醇的提取物对LPS致炎的RAW264.7细胞Caspase 3/7的表达有抑制作用;三种绿绒蒿花的醇提取物均能显着降低炎症细胞产生的ROS,以全缘叶绿绒蒿花醇提取物的作用效果最好。结果表明,三种不同颜色绿绒蒿花的醇提取物均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全缘叶绿绒蒿花的醇提取物对细胞炎症导致的氧化应激反应抑制效果最好,为三种花色绿绒蒿能否等同入药提供科学依据。3.3三种不同花色绿绒蒿植株总黄酮对小鼠肝损伤保护作用的比较研究比较三种不同花色绿绒蒿植株总黄酮对小鼠肝损伤的改善作用,初步证明不同花色绿绒蒿植株总黄酮可等同入药用于肝病治疗。采用刀豆蛋白A构建小鼠肝损伤模型,两种剂量(0.1、0.3 g/kg)给药,连续6天,试验结束后,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含量;检测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的活力或含量;观察肝组织HE染色的变化。结果表明,三种绿绒蒿植株总黄酮能显着降低血清中ALT、AST、LDH水平(P<0.05或P<0.01),升高肝组织中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但对组织中GSH、CAT作用效果不明显;川西绿绒蒿植株总黄酮能改善肝组织的病理学改变。三种绿绒蒿植株总黄酮都有一定的肝保护作用,紫色花的川西绿绒蒿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效果最好,全缘叶绿绒蒿对SOD活性升高最明显,可有效缓解因肝损伤导致的氧化应激。3.4三种不同花色绿绒蒿提取物对脂多糖致小鼠肺损伤的作用比较三种不同花色绿绒蒿提取物对小鼠肺损伤的作用。用吸入脂多糖(LPS)的方法构建小鼠肺损伤模型,采用肺组织HE染色评价小鼠肺部炎症,肺湿/干重比值(W/D)评价肺组织的水肿程度,ELISA法测定血清中TNF-α、IL-1β、IL-6水平,检测肺组织中SOD、MDA和MPO含量。结果表明,红花绿绒蒿提取物对LPS引起的急性肺炎而导致的病理形态改变具有显着的改善作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PS组W/D比值显着升高,但三种绿绒蒿提取物并不能明显降低肺损伤小鼠肺的W/D比值;三种绿绒蒿提取物能不同程度降低血清中TNF-α含量和升高肺组织中SOD活性,但对血清中IL-1β、IL-6和肺组织中MDA、MPO含量无明显影响。结果表明,红花绿绒蒿对小鼠肺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全缘叶绿绒蒿和川西绿绒蒿的作用效果不明显。因此,藏医较少使用绿绒蒿药材用于肺部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科学依据。4.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纯化藏药材全缘叶绿绒蒿花的黄酮类成分应用高速逆流色谱(HSCCC)法分离制备全缘叶绿绒蒿花中的黄酮类成分,初步阐明全缘叶绿绒蒿花的化学成分组成。以乙酸乙酯/正丁醇/水(2∶3∶5,v/v/v)为溶剂系统,循环水浴温度35℃,UV检测波长254 nm,转速900 r/min,正转,流速2.0 m L/min。从600 mg粗提物中分离得到60 mg槲皮素-3-O-β-D-葡萄糖-(1→6)-β-D-葡萄糖苷(1),40 mg槲皮素-3-O-[2’’-O-乙酰基-β-D-葡萄糖-(1→6)-β-D-葡萄糖苷](2),11 mg槲皮素-3-O-[3’’-O-乙酰基-β-D-葡萄糖-(1→6)-β-D-葡萄糖苷](3),16 mg槲皮素-3-O-[6’’-O-乙酰基-β-D-葡萄糖-(1→6)-β-D-葡萄糖苷](4),纯度分别为98%、95%、90%、92%,所得化合物经MS和NMR确认结构式。4个化合物均首次从全缘叶绿绒蒿分离得到,其中3和4为新发现的乙酰化槲皮素苷。5.全缘叶绿绒蒿谱效关系及质量评价研究5.1全缘叶绿绒蒿抗氧化作用的谱效关系研究探讨全缘叶绿绒蒿植株总黄酮的抗氧化作用与其UPLC指纹图谱间的谱-效关系,初步阐明其活性物质基础。采用UPLC法获取全缘叶绿绒蒿植株总黄酮的指纹图谱,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全缘叶绿绒蒿植株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总抗氧化能力、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进行测定,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色谱-抗氧化能力数据进行相关分析,采用UPLC-MS/MS分析全缘叶绿绒蒿植株总黄酮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果从UPLC指纹图谱中共提取出29个能够标示全缘叶绿绒蒿植株总黄酮的共有峰,通过主成分分析选出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两个指标的数据与29个共有峰进行关联,将关联度大于0.7的共有峰初步认为是全缘叶绿绒蒿植株总黄酮抗氧化的主要活性成分,认为全缘叶绿绒蒿植株总黄酮抗氧化作用为多个化合物协同作用的结果。通过UPLC-MS/MS分析得知全缘叶绿绒蒿植株总黄酮提取物中主要化合物为槲皮素的糖苷,另含有少量生物碱。5.2 UPLC法测定全缘叶绿绒蒿花的主要成分的含量通过建立同时测定全缘叶绿绒蒿花中槲皮素-3-O-β-D-葡萄糖-(1→6)-β-D-葡萄糖苷(RS1)、槲皮素-3-O-[2’’-O-乙酰基-β-D-葡萄糖-(1→6)-β-D-葡萄糖苷](RS2)和异槲皮苷(RS3)的UPLC法,以评价全缘叶绿绒蒿花药材。色谱条件参照前期UPLC分离全缘叶绿绒蒿花提取物已建立的色谱条件。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2.1×100 mm,1.8μm),柱温35℃,流速300μL/min,进样量2μL,检测波长范围210400 nm,流动相:乙腈(A)0.1%冰醋酸水(B),等度洗脱,010 min,16%A。结果表明,RS1、RS2和RS3分别在0.025040.5008 mg/m L(R2=1.0000)、0.025020.5004 mg/m L(R2=0.9999)、0.0062750.2008mg/m L(R2=0.9998)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3.39%、102.13%、90.36%,RSD%均小于2.83%。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可作为全缘叶绿绒蒿花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结果表明,在所采集的样品中,全缘叶绿绒蒿花的主要成分含量与产地、海拔、采收月份均有关系,以小金县和马尔康县海拔较高地区56月份采集的全缘叶绿绒蒿花品质较好。结论1.花的颜色、植株大小、根的差异、花粉囊内壁细胞差异、花粉粒特征可作为三种绿绒蒿的生药鉴定依据。2.川西绿绒蒿的植株有很好的肝损伤保护作用,可建议将植株与花等同入药治疗肝病。黄色花的全缘叶绿绒蒿花和植株都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对动物肝损伤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建议将其花和植株与蓝紫色花的川西绿绒蒿等同入药。3.首次采用HSCCC法对全缘叶绿绒蒿花提取物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得到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全缘叶绿绒蒿中得到,有2个化合物为新发现的化合物。4.首次采用谱-效关系研究全缘叶绿绒蒿的抗氧化活性成分,发现其主要活性成分为槲皮素糖苷,并且全缘叶绿绒蒿植株与花中有相似的成分组成。5.首次采用UPLC法评价藏药材全缘叶绿绒蒿花,在川西高原以小金县和马尔康县海拔较高地区的花品质更优。
宋桂全,马成亮[8](2014)在《不同土壤基质对五脉地椒栽培成活率及生物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五脉地椒为材料,栽培在壤土、砂壤土(壤土与砂按1:2比例混合)及砾质土(原生境土)三种土壤基质中,研究不同基质对五脉地椒栽培成活率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砾质土为生长基质的五脉地椒的栽培成活率、生物量鲜重及干重最高,以砂壤土为生长基质的五脉地椒的栽培成活率、生物量鲜重及干重次之,但与前者均无显着差异;而以壤土为生长基质五脉地椒的栽培成活率、生物量鲜重及干重最低,与前两者均差异显着(p<0.05)。由此得出五脉地椒的最适合生长基质为砾质土和可以代替的相似性土壤基质为砂壤土。同时研究发现栽培基质对五脉地椒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的分配影响不明显。
杨仕兵,袁明,徐达宇,陈湘宏,康文娟[9](2014)在《五脉绿绒蒿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及其成分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五脉绿绒蒿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挥发油化学成分,同时对萃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应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对五脉绿绒蒿挥发油部分进行萃取,采用正交试验,考察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三因素对五脉绿绒蒿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得率的影响,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萃取物的化学成分,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确定优选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2.5 h,萃取压强25 m Pa,五脉绿绒蒿药材中萃取物经GC-MS分析,通过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NIST)检索一共鉴定出66个化合物的具体结构,其中正十六烷酸、亚油酸、正二十九烷、新植二烯、芳樟醇等在该药材萃取物中占的比例较高。结论该方法提取条件优良,初步揭示了该药材萃取物成分,对进一步研究其化学成分打下基础,为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参考。
颜承,谢梦,徐冠玲,姜蕊,刘子祯,刘伟锐,张霞,杨悦,王晓宏,折改梅[10](2014)在《地椒挥发油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地椒是一种重要的香料植物和草坪植物,其挥发油成分不仅有着重要的医用价值,而且在化工和食品业中也被广泛应用。本文对地椒挥发油的提取方法、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地椒药材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二、五脉地椒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脉地椒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地椒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试验动物 |
1.3 方法 |
1.3.1 急性毒性试验 |
1.3.2 遗传毒性试验 |
1.3.2. 1 Ames试验 |
1.3.2. 2 精子畸形试验 |
1.3.2. 3 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
1.3.3 30 d喂养试验 |
1.3.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急性毒性试验 |
2.2 遗传毒性试验 |
2.2.1 Ames试验 |
2.2.2 精子畸形试验 |
2.2.3 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
2.3 30 d喂养试验 |
2.3.1 对SD大鼠体重、食物利用率的影响 |
2.3.2 对SD大鼠血液学指标和血液生化学指标的影响 |
2.3.3 对SD大鼠各脏器指数的影响 |
2.3.4 病理学变化 |
3 讨论与结论 |
3.1 地椒提取物制备 |
3.2 急性毒试验 |
3.3 遗传毒试验 |
3.4 30 d喂养试验 |
(2)近十年绿绒蒿属药用植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理活性 |
1.1 保肝作用 |
1.2 抗氧化作用 |
1.3 抗炎作用 |
1.4 其他作用 |
2 化学成分 |
2.1 黄酮类 |
2.2 生物碱类 |
2.3 挥发油类 |
2.4 其他成分 |
3 定量分析 |
3.1 生物碱的定量分析 |
3.2 黄酮的定量分析 |
4 总结 |
(3)两种绿绒蒿属植物醇提物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效应的生物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肿瘤 |
1.2 肿瘤的发生与形成 |
1.2.1 肿瘤的概念 |
1.2.2 肿瘤的形成与发展 |
1.2.3 肿瘤的预防和治疗 |
1.3 肿瘤研究的新进展 |
1.3.1 肿瘤(tumor)与基因组印记 |
1.3.2 肿瘤与微卫星DNA |
1.3.3 肿瘤免疫编辑 |
1.3.4 肿瘤干细胞 |
1.3.5 细胞周期与肿瘤 |
1.3.6 细胞信号转导与肿瘤 |
1.3.7 细胞死亡与肿瘤 |
1.3.8 血管形成与肿瘤 |
1.4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
1.4.1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 |
1.4.2 天然抗肿瘤药物 |
1.4.3 化学合成药物 |
1.4.4 生物工程药 |
1.5 当今世界抗肿瘤药物发展趋势 |
1.6 我国抗肿瘤药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
1.7 中药(包括藏药)与抗肿瘤研究 |
1.7.1 中药抗肿瘤有效成分研究 |
1.7.2 中药抗肿瘤机制研究 |
1.7.3 中医药在治疗肿瘤方面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研究依据、研究内容、研究特色及创新性 |
2.1 研究依据 |
2.2 研究内容 |
2.3 本项目的研究特色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全缘绿绒蒿提取物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作用机制研究 |
3.1 实验材料和试剂仪器 |
3.1.1 材料 |
3.1.2 实验细胞来源 |
3.1.3 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分离 |
3.1.4 试剂配制 |
3.1.5 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和内容 |
3.2.1 全缘绿绒蒿(Meconopsis integrifolia (Maxim.) Franch.)醇提物制备 |
3.2.2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化学成分分析-GC/MS检测 |
3.2.3 实验分组及处理条件 |
3.2.4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增殖抑制作用 |
3.2.5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对K562细胞DNA损伤的检测 |
3.2.6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处理K562细胞对细胞核形态的影响 |
3.2.7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对K562细胞周期影响的分析 |
3.2.8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处理K562细胞凋亡检测(AnnexinV-FITC/PI试验) |
3.2.9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对K56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影响检测 |
3.2.10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作用于K562细胞中活性氧(ROS)变化检测 |
3.2.11 免疫组化法观察细胞内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的变化 |
3.2.12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诱导K56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Western blotting检测 |
3.2.13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作用于K562细胞对细胞表面结构的影响 |
3.2.14 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及分析 |
3.3.1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化学成分分析(GC-MS检测分析) |
3.3.2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对K562细胞毒效应 |
3.3.3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处理K562细胞使DNA发生片段化 |
3.3.4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处理K562细胞肿瘤细胞核形态发生改变 |
3.3.5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能够引起K562细胞发生细胞周期阻滞 |
3.3.6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处理K562细胞引起细胞凋亡分析 |
3.3.7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处理K56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研究 |
3.3.8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处理K562细胞活性氧ROS生成检测 |
3.3.9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处理K562细胞细胞色素C释放检测 |
3.3.10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处理K56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检测分析 |
3.3.11 全缘绿绒蒿醇提物处理K562细胞24,48h后,K562细胞表面形态发生明显变化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小鼠白血病细胞L1210增殖效应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及试剂仪器 |
4.1.1 细胞来源与细胞培养 |
4.1.2 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分离 |
4.1.3 试剂与配制 |
4.1.4 仪器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多刺绿绒蒿乙醇提取物的获取 |
4.2.2 实验分组 |
4.2.3 多刺绿绒蒿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
4.2.4 细胞活性检测 |
4.2.5 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L1210细胞的DNA损伤效应研究 |
4.2.6 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L1210细胞核形态的影响 |
4.2.7 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处理对L1210细胞周期的影响 |
4.2.8 Annexin V-FITC/PI检测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L1210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4.2.9 细胞膜完整性检测 |
4.2.10 活性氧生成检测 |
4.2.11 细胞膜表面超微结构观察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多刺绿绒蒿醇提物GC-MS分析 |
4.3.2 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小鼠L1210细胞的毒效应 |
4.3.3 多刺绿绒蒿醇提物作用L1210细胞,对DNA损伤的影响 |
4.3.4 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L1210细胞核形态的影响 |
4.3.5 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L1210细胞周期的影响 |
4.3.6 多刺绿绒蒿醇提物诱导L1210细胞凋亡检测 |
4.3.7 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L1210细胞膜损伤效应 |
4.3.8 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L1210细胞ROS的影响 |
4.3.9 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影响L1210细胞膜表面超微结构 |
4.4 讨论 |
4.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S180荷瘤小鼠抗肿瘤作用研究 |
5.1 材料与试剂 |
5.1.1 材料 |
5.1.2 药品与试剂 |
5.1.3 主要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细胞培养 |
5.2.2 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 |
5.2.3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5.2.4 小鼠体重及移植瘤大小的测量 |
5.2.5 EMH对S180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 |
5.2.6 EMH对S180荷瘤小鼠免疫器官作用 |
5.2.7 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有关凋亡蛋白 |
5.3 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均以Mean±SD进行表示。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EMH对S180荷瘤小鼠生理状态的影响 |
5.4.2 EMH对S180荷瘤小鼠实体瘤的肿瘤抑制情况 |
5.4.3 EMH对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
5.4.4 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小鼠实体瘤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表达的影响 |
5.4.5 EMH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Bcl-2家族蛋白表达的研究 |
5.4.6 多刺绿绒蒿醇提物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的作用 |
5.4.7 EMH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
5.4.8 EMH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促凋亡蛋白p53表达的探究 |
5.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4)冰川水和五脉绿绒蒿提取物延缓人成纤维细胞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皮肤衰老和抗衰老机制研究 |
1.1.1 衰老皮肤的流行病学 |
1.1.2 皮肤衰老的机制 |
1.1.3 皮肤衰老的病理生理学 |
1.1.4 皮肤衰老与细胞外基质 |
1.1.5 皮肤衰老与细胞周期 |
1.1.6 抗衰老化妆品的作用机制 |
1.2 五脉绿绒蒿及其活性研究进展 |
1.2.1 五脉绿绒蒿概述 |
1.2.2 五脉绿绒蒿化学成分研究 |
1.2.3 五脉绿绒蒿活性研究 |
1.3 冰川水及其活性研究进展 |
1.4 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冰川水和五脉绿绒蒿提取物对HDF-a活性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材料 |
2.1.2 实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五脉绿绒蒿提取物的制备 |
2.2.2 DMEM培养基配制 |
2.2.3 HDF-a的培养 |
2.2.4 MTT法检测HDF-a的增殖活性 |
2.2.5 生物荧光法检测HDF-a的 ATP浓度 |
2.3 实验数据分析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冰川水和五脉绿绒蒿提取物对HDF-a增殖活性的影响 |
2.4.2 冰川水和五脉绿绒蒿提取物对HDF-a ATP浓度的影响 |
2.4.3 HDF-a细胞活性结果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冰川水和五脉绿绒蒿提取物对HDF-a细胞外基质成分表达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细胞材料 |
3.1.2 实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ELISA法检测透明质酸的含量 |
3.2.2 Western Blot法检测I型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表达水平 |
3.2.3 Q-PCR法检测HYAL1、MMP-1和Elastase的转录表达水平 |
3.3 实验数据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冰川水和五脉绿绒蒿提取物对透明质酸含量的影响 |
3.4.2 冰川水和五脉绿绒蒿提取物对I型胶原和弹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3 冰川水和五脉绿绒蒿提取物对基质水解酶转录水平的影响 |
3.4.4 HDF-a细胞外基质成分表达结果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冰川水和五脉绿绒蒿提取物对HDF-a细胞周期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 |
4.1.1 细胞材料 |
4.1.2 实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流式细胞术检测HDF-a的细胞周期 |
4.2.2 Q-PCR法检测p21、c-Fos、c-Myc和 EGFR的转录表达水平 |
4.3 实验数据分析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冰川水和五脉绿绒蒿提取物对HDF-a细胞周期的影响 |
4.4.2 冰川水和五脉绿绒蒿提取物对周期调节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
4.4.3 HDF-a细胞周期结果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5)藏药绿绒蒿的分类、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绿绒蒿的分类 |
1.1 欧贝类 |
1.1.1 欧贝 |
1.1.2 欧贝赛保 |
1.1.3 欧贝玛保 |
1.1.4 欧贝嘎保 |
1.2 刺儿恩类 |
1.3 木穷典云类 |
1.4 阿夏择哦类 |
2 绿绒蒿的化学成分 |
2.1 生物碱类[6-11] |
2.2 黄酮类[12-16] |
2.3 挥发油 |
2.4 微量元素 |
2.5 其他成分 |
3 绿绒蒿的药理作用 |
3.1 镇痛作用 |
3.2 止泻作用 |
3.3 镇静作用 |
3.4 抗疲劳作用 |
3.5 保肝作用 |
3.6 抗氧化作用 |
4 关于遗传学方面 |
5 结语 |
(7)藏药材“欧贝”类绿绒蒿“清肝热、肺热”功效与活性化学物质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藏药材绿绒蒿的生药鉴别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设备 |
2 方法与结果 |
2.1 电镜观察方法 |
2.2 显微样品制备 |
2.3 鉴别研究 |
2.4 显微鉴别 |
2.5 花粉形态观察 |
3 讨论 |
第二章 大孔树脂富集纯化藏药材全缘叶绿绒蒿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大孔树脂预处理 |
2.2 上样液的制备 |
2.3 全缘叶绿绒蒿植株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2.4 大孔吸附树脂型号的筛选 |
2.5 D101型树脂吸附全缘叶绿绒蒿总黄酮的影响因素 |
2.6 验证试验 |
3 讨论 |
第三章 三种不同花色绿绒蒿花和植株抗氧化活性和“清肝热、肺热”功效研究 |
第一节 三种不同花色绿绒蒿花的醇提取物和植株总黄酮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二节 三种不同花色绿绒蒿花的醇提物对LPS诱导RAW264.7 细胞炎症作用的比较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三节 三种不同花色绿绒蒿植株总黄酮对小鼠肝损伤保护作用的比较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四节 三种不同花色绿绒蒿提取物对脂多糖致小鼠肺损伤的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四章 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纯化藏药材全缘叶绿绒蒿花的黄酮类成分 |
1 材料 |
2 方法 |
2.1 样品制备 |
2.2 分配系数的确定 |
2.3 溶剂体系及样品溶液的制备 |
2.4 HSCCC分离制备 |
2.5 UPLC分析及结构鉴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UPLC条件选择 |
3.2 溶剂系统的选择和分离条件的优化 |
3.3 HSCCC分离 |
3.4 结构鉴定 |
4 讨论 |
第五章 全缘叶绿绒蒿谱效关系及质量评价研究 |
第一节 全缘叶绿绒蒿抗氧化作用的谱效关系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UPLC法测定全缘叶绿绒蒿花主要成分的含量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1 结语 |
2 下一步工作打算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综述 |
1 绿绒蒿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2 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在天然产物研究中的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博士研究生期间获得的成果 |
致谢 |
(8)不同土壤基质对五脉地椒栽培成活率及生物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取样与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栽培基质对五脉地椒成活率的影响 |
2.2 不同栽培基质对五脉地椒生物量的影响 |
2.3 不同栽培基质对五脉地椒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9)五脉绿绒蒿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及其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 |
2.1 超临界CO2萃取流程 |
2.2 正交试验设计 |
2.3 低极性组分的分离 |
2.4 萃取物的GC-MS分析 |
3 结果 |
3.1 超临界CO2萃取实验结果 |
3.2 影响因素分析 |
3.3 超临界CO2萃取五脉绿绒蒿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
4 讨论 |
四、五脉地椒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椒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J]. 路立峰,沈伟,蒋雨来,端贺魁,张云端,牟艳华. 现代食品科技, 2020(05)
- [2]近十年绿绒蒿属药用植物的研究进展[J]. 龚宇,周蕙祯,陈胡兰. 中药材, 2020(03)
- [3]两种绿绒蒿属植物醇提物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效应的生物学机制研究[D]. 范建平.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4]冰川水和五脉绿绒蒿提取物延缓人成纤维细胞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D]. 陈迪.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
- [5]藏药绿绒蒿的分类、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赵泽军,郭玫,孙政华,王秉鹏. 中国药房, 2016(31)
- [6]不同提取方法提取藏药五脉绿绒蒿挥发油主成分的研究[J]. 徐达宇,陈湘宏,康文娟,范雪汝,袁明,杨仕兵. 青海医学院学报, 2016(03)
- [7]藏药材“欧贝”类绿绒蒿“清肝热、肺热”功效与活性化学物质相关性研究[D]. 黄艳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不同土壤基质对五脉地椒栽培成活率及生物量的影响[J]. 宋桂全,马成亮. 潍坊学院学报, 2014(06)
- [9]五脉绿绒蒿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及其成分分析[J]. 杨仕兵,袁明,徐达宇,陈湘宏,康文娟. 中国医药导报, 2014(33)
- [10]地椒挥发油研究进展[A]. 颜承,谢梦,徐冠玲,姜蕊,刘子祯,刘伟锐,张霞,杨悦,王晓宏,折改梅.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册),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