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cdma2000 1x系统的仿真技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剑芳[1](2017)在《GZDH应用与测试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文中认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能够独立运行,是与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等世界其它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目前,已成为国家重大的空间和信息化基础设施。由于卫星导航产业与通信产业的高度融合,能有效地渗透到国民经济诸多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成为继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之后全球信息产业的第三个重要经济增长点。论文围绕贵州省“北斗卫星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进行分析研究,在可行性研究相关概念、内容、方法的基础上,首先对GZDH应用与测试重点实验室建设进行了必要性与需求性阐述,从项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规划布局、主要技术方案、资源配置等方面对GZDH应用与测试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的总体规划进行了分析,重点阐述了 GZDH应用与测试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实施规划,详细列出了项目建设组织机构与职责、任务分解与时间估算、进度计划、关键质量控制环节、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本文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外卫星导航发展现状,对GZDH与测试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背景、现状、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进行分析和研究,为贵州省政府更好的开展卫星导航产业发展及综合示范应用提供建议和参考,进而为实现贵州省集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系统集成、运营服务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北斗卫星导航综合应用及产业体系服务平台贡献力量。
张玲[2](2014)在《丰县电信公司CDMA2000网络规划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移动网络的建设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通信网络不断完善,网络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同时,随着通信市场竞争的加剧, CDMA2000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在系统容量、通话质量、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广大用户对网络质量的要求和业务需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改善网络运行的性能,提高网络服务的质量,也已成为移动通信运营商们的工作重点,通信市场网络优化技术正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网络优化相关的技术人员也开始不断面临新的课题。本文首先阐述了CDMA2000系统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关键技术以及当前的应用情况;其次在研究网络规划原则、目标和流程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几种丰县CDMA2000网络规划工程案例,如:深度覆盖规划、直放站规划等等;最后,在研究网络优化流程、方法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讨论了丰县CDMA2000网络优化工程案例。研究表明为了保证网络高可用性、安全性、稳健性,网络优化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贯穿于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维护管理的全过程。
景晟,何学勤[3](2014)在《cdma2000 1x系统传输地震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地震监测台站采用cdma2000 1x系统传输监测数据具有灵活、机动特性,在一定强度信号地区传输稳定。通过介绍cdma2000 1x通信系统物理层部分关键技术,建立相应的系统仿真模型,模拟信号在多径衰落时不同信噪比情况下传输地震监测数据。通过对不同信噪比的传输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地震监测台站使用cdma2000 1x通信系统传输数据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为今后使用cdma2000 1x系统传输地震数据优化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
郭毅飞[4](2014)在《EV-DO网络规划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通信行业的蓬勃发展及通信技术的不断革新与进步,人们对数据的传输与交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数据通信越发举足轻重。预计2014年CDMA2000的总用户数将达到七亿。EV-DO系统是CDMA20001X系统的演进版本,它同时也是3G技术标准之一。由于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及用户对于高速数据越发强烈的要求,因此需要一个能提供高速分组数据服务的系统。EV-DO系统是使用独立的1.25MHz的CDMA信道,此信道只用来提供高速的数据服务,因此,EV-DO系统前向链路的数据速率可以达到2.4兆比特每秒,反向链路的数据速率可达到153.6千比特每秒。本文从EV-DO系统的基础知识出发,结合EV-DO网络的技术特点进行EV-DO网络规划的工作。EV-DO网络的关键技术包括前向时分复用、智能调度算法、前向虚拟切换、自适应编码与调制、及混合自动重传、多载波RLP及负载均衡等。通过与1X系统的结构及特性进行比较,找出EV-DO系统的网络规划与1X系统网络规划的差异。通过了解建设1X网络的方法,研究EV-DO网络规划的可行方案。文章介绍了EV-DO网络规划的流程及特点,并介绍规划过程中具体所需要做的工作。文章对EV-DO网络的几个关键指标进行规划、仿真与优化,根据仿真结果分析EV-DO网络现状,并对EV-DO网络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李琳[5](2013)在《CDMA2000 1X网络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投资大,设计难度高,建设周期长,因此网络规划尤为重要。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有三种无线传输标准,即WCDMA、cdma2000和TD-SCDMA技术。cdma2000作为IMT-2000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技术标准之一,是CDMA技术的演进和发展。cdma20001x系统可以提供语音并支持一定速率的数据业务。本文简要介绍了cdma2000技术的演进和发展历程,并对EV-DO无线系统结构和相关模块的主要功能进行了研究。论文重点根据目前中国联通cdma20001x系统的建设情况提出了EV-DO无线网络的规划和组网建设方案,并按照网络规划和建设的目标对EV-DO无线网络的传播模型、链路预算、网络覆盖和容量进行了分析,给出了EV-DO的链路预算参考模型和容量公式。然后根据网络建设的要求,提出了EV-DO无线网络的测试规范。最后对EV-DO实验网络的建设情况和测试结果进行了介绍。
罗梁[6](2013)在《CDMA2000系统中单载波频域均衡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美国Qualcomm公司的CDMA技术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技术相比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普遍采用的TDMA技术,具有很多后者没有的优越性,所以,CDMA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CDMA2000作为国际三大3G标准之一,由于其后向兼容IS.95标准,低成本使得CDMA2000成为了极具竞争力的标准。本文研究了单载波频域均衡的原理,分析了添加循环前缀(CP)的频域均衡方案及其信道估计方案,并对运用该方案的简单的QPSK系统以及DS-CDMA系统进行了仿真,在QPSK系统的仿真中比较了不同均衡准则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研究了不需要添加CP的重叠剪切(OC)频域均衡方案及其信道估计方法,在简单的DS-CDMA系统接收端采用了该种方案,并对其进行了仿真,比较了在接收端分别采用添加CP的传统频域均衡以及重叠剪切的频域均衡的DS-CDMA系统的性能,仿真结果验证了重叠剪切频域均衡方案的可行性。本文还分析了在CDMA20001x在接收端采用单载波均衡技术的可行性,通过分析确定了基于重叠剪切频域均衡的方案可以应用在CDMA20001x系统中。根据CDMA20001x协议标准,本文建立了系统的物理层前向基本信道的MATLAB链路级仿真平台,在接收端采用了上述基于重叠剪切方案的单载波频域均衡接收机,利用前向导频信道进行信道估计。通过仿真,验证了重叠剪切频域均衡接收机应用在CDMA20001x系统中的可行性,且相比RAKE接收机,系统性能得到了提升。此外,本论文还研究了简单的单载波频域均衡系统基于FPGA的硬件实现方法,测试了功能仿真的结果,并与MATLAB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单载波频域均衡技术可以满足实际系统的需求。
翟炳银[7](2013)在《高速铁路CDMA网络规划与优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越来越多的高速铁路的开通,高速铁路通信的话题备受通信界所关注。高速铁路列车因其高时速性和良好的密闭性致使无线通信面临强烈的多普勒频移、明显的车体穿透损耗和频繁的小区切换等挑战,加之高速铁路沿线场景非常丰富,高速铁路无线网络建设面临一系列难题。本文从CDMA理论基础出发,结合高速铁路CDMA无线网络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了高速铁路无线通信面临的挑战,包括多普勒频移、车体穿透损耗、快速小区切换和丰富的通信场景;总结了近年来高速铁路CDMA无线网络建设的链路预算、覆盖规划、组网策略、切换设置、容量规划、站点选择等工程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江苏高速铁路CDMA网络建设,详细探讨了高速铁路无线网络通信难题的解决方法,并针对江苏境内高速铁路经过的高架桥梁、隧道和“U”型槽等特殊场景,给出了不同场景下的覆盖方式,通过对不同场景的前、反向链路预算给出了小区覆盖范围,通过不同场景的列车时速和切换延迟的分析给出了切换重叠区大小,通过对不同场景的“线容量”计算分别给出CDMA20001X(CDMA2000的第一阶段,属于2.5代技术)和CDMA20001X EV-DO(Data Only,1X系统的增强技术)业务的近期及中远期容量规划方案。针对江苏高速铁路CDMA网络具体的规划设计方案,在站点查勘的基础上,采用了Aircom公司的Enterprise(3G)仿真软件进行了规划仿真,通过对仿真的分析验证了规划方案的可行性。高速铁路运营后又通过对实际网络进行了拨打测试,通过对实际测试数据的分析,证明了江苏高速铁路CDMA无线网络建设工程实现了精品覆盖。
李超[8](2012)在《TD-SCDMA与cdma2000干扰共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和开发以及各国商用网络的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迅速发展。不同移动通信系统共存时的干扰问题引起了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的广泛关注,各大公司也纷纷对该问题展开研究。我国的三大运营商采用了不同的3G制式,因此进行TD-SCDMA与cdma2000系统之间的干扰共存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针对TD-SCDMA系统与cdma2000系统在共存情况下的性能损失做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为两系统合理部署提出了参考和建议。首先采用确定性计算方法对TD-SCDMA和cdma2000共存时的最恶劣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根据两系统收、发设备的无线性能指标和特性,例如发射端的邻道功率泄露比、杂散干扰以及接收端的邻频选择性、阻塞特性等,通过确定性分析得到TD-SCDMA和cdma2000在基站共站址、共存时所需要的额外隔离度大小。此外,本文利用Monte Carlo静态系统仿真方法,构造了TD-SCDMA、cdma2000单系统仿真平台,搭建了新的仿真环境,对TD-SCDMA和cdma2000系统共存时涉及UE的干扰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在两系统均为宏蜂窝环境且在1920MHz频段邻频共存的前提下,对12.2kbps语音业务在基站共站址、共存情况下的互干扰进行了仿真,得到了ACIR与容量损失的关系曲线,为今后两系统的混合组网及网络优化提供了参考数据。文中对智能天线技术和功率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和仿真,这些技术对保证通话质量,提高系统容量有重要贡献,并且也符合实际情况,更有参考价值。文中给出的一些计算结果和提出的结论为cdma2000系统和TD-SCDMA系统的共存部署提供了建议和参考。最后,对于存在的干扰,给出了规避干扰的建议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王明芬,张臻[9](2011)在《CDMA网络规划覆盖分析的仿真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DMA网络的覆盖、容量和质量不是相互孤立而是互相制约的,从而导致了网络覆盖规划的复杂性。针对CDMA网络覆盖的复杂特点,对网络规划中的覆盖分析做了详细的研究,在仿真关键参数导频强度设置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最后在U-NET仿真系统中对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实验证明当网络负荷增加到设计负荷时,仍然不用对网络进行大量的调整,网络也不会出现覆盖空洞,用户依然能够比较正常地进行通话,保证网络质量。
钟旭[10](2010)在《cdma2000 1x系统前向链路同步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已经逐步商业化。cdma2000作为主流的3G标准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大多数研究者主要专注于cdma2000关键技术的理论研究和性能仿真,但是国内对cdma2000系统硬件实现讨论的专着较少,而一个通信系统的最终应用离不开硬件实现。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日趋成熟极大的推动了通信技术的发展。本课题来源于与企业合作的一个cdma2000 1x路测仪的项目,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开发,构建了一个cdma2000 1x路测仪的硬件系统,此cdma2000 1x路测仪系统已经得到商用。本文首先介绍了cdma2000技术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及主要技术特点。然后,讨论了业界常用cdma2000 1x同步技术的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特点的进行了分析对比,还完成了系统的Matlab性能仿真。接着根据以上仿真结果,在cdma2000 1x路测仪系统的性能要求和硬件实现复杂度之间进行权衡和比较,提出本文的同步算法和方案。之后,在现有的硬件平台下,结合平台中硬件的器件特点,提出了本cdma2000 1x路测仪系统详细的时域同步硬件实现方案,给出硬件实现框图,并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对以上时域同步方案运用Verilog硬件编程语言进行编程实现。最后,对最终在FPGA中实现的软核进行硬件性能仿真,以验证该算法的正确性,同时给出实际硬件仿真结果,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已经成功应用到了实际的路测仪产品中。
二、基于cdma2000 1x系统的仿真技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cdma2000 1x系统的仿真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GZDH应用与测试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r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意义及方向 |
1.1.1 论文的背景与意义 |
1.1.2 研究的方向 |
1.2 可行性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状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技术路线 |
2 研究相关理论方法 |
2.1 可行性研究相关概念 |
2.2 可行性研究的层次和内容 |
2.3 可行性研究的常用方法 |
3 GZDH应用与测试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需求和必要性 |
3.1 企业概况 |
3.2 项目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要素分析 |
3.2.2 经济环境要素分析 |
3.2.3 社会文化环境要素分析 |
3.2.4 技术环境要素分析 |
3.3 企业现有的实验室条件和能力 |
3.3.1 射频仿真实验室 |
3.3.2 软件评测中心 |
3.3.3 贵州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 |
3.3.4 卫星导航设备 |
3.4 项目相关技术和实验室发展状况 |
3.4.1 卫星导航仿真与测试技术方面 |
3.4.2 组合导航技术与应用研究方面 |
3.4.3 卫星导航应用技术研究方面 |
3.5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3.5.1 国外发展现状 |
3.5.2 国内发展现状 |
3.5.3 项目投资产生的意义 |
4 GZDH应用与测试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总体规划 |
4.1 GZDH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的目标和范围 |
4.1.1 建设目标 |
4.1.2 考核指标 |
4.2 GZDH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的主要内容 |
4.3 GZDH重点实验室功能布局规划 |
4.3.1 实验室系统结构 |
4.3.2 实验室组成 |
4.4 GZDH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主要技术方案 |
4.4.1 卫星导航终端设备测试技术分析 |
4.4.2 组合导航技术与应用分析 |
4.4.3 卫星导航应用技术 |
4.5 GZDH重点实验室主要资源配置 |
4.5.1 依托单位科研队伍情况 |
4.5.2 依托单位培养人才的能力 |
4.6 GZDH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投资预算 |
5 GZDH应用与测试重点实验室建设实施规划 |
5.1 GZDH重点实验室项目建设组织机构和职责 |
5.1.1 完善实验室组织机构 |
5.1.2 建立健全实验室规章制度 |
5.1.3 建立课题负责人制度 |
5.2 GZDH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任务分解和时间估算 |
5.3 GZDH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的进度计划 |
5.4 GZDH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关键质量控制环节 |
5.4.1 质量控制的概念 |
5.4.2 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与对策 |
5.5 GZDH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 |
5.5.1 技术风险及应对措施 |
5.5.2 进度风险及应对措施 |
5.5.3 人员风险及应对措施 |
5.5.4 费用风险及应对措施 |
5.5.5 产生的社会效用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丰县电信公司CDMA2000网络规划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CDMA 网络应用及其技术标准 |
1.1.2 CDMA2000 标准的提出和商用情况 |
1.2 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CDMA2000 系统概述 |
2.1 系统发展 |
2.2 系统组成 |
2.3 关键技术(1xEVDO) |
2.4 与 IS-95 系统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DMA2000 系统网络规划与优化 |
3.1 网络规划与设计 |
3.1.1 网络规划与设计的原则 |
3.1.2 网络规划与设计的目标 |
3.1.3 复杂性及成本考虑 |
3.1.4 CDMA2000 无线网络建设指导思想 |
3.1.5 网络规划与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 |
3.2 网络规划流程 |
3.2.1 网络覆盖规划 |
3.2.2 网络容量规划 |
3.2.3 拓扑结构设计 |
3.2.4 拓扑结构设计 |
3.2.5 天线选型 |
3.2.6 无线网规划的重点内容 |
3.2.7 站点勘察与选择 |
3.3 网络优化的主要工作 |
3.3.1 网络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
3.3.2 网络优化的主要流程 |
3.3.3 网络优化的准备工作 |
3.4 网络优化的内容 |
3.4.1 单站优化 |
3.4.2 分簇优化 |
3.4.3 分区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丰县电信公司网络规划的案例分析 |
4.1 根据 DT&CQT(呼叫)测试新建宏基站的规划 |
4.1.1 基站站点场景概述 |
4.1.2 建设方案 |
4.1.3 丰县宋楼土楼盲点解决后复测评估报告 |
4.2 根据 CSS 测试的深度覆盖规划 |
4.3 直放站覆盖 |
4.3.1 新建微型直放站规划案例 |
4.3.2 微功率无线直放站 |
4.4 小区深度覆盖 |
4.4.1 室内分布系统 |
4.4.2 小区分布系统 |
4.4.3 楼面分布系统 |
4.4.4 室外 RRU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丰县电信公司 RF 优化案例分析 |
5.1 RF 优化概述优化方案 |
5.2 优化前准备 |
5.2.1 前台 DT 摸查测试 |
5.2.2 后台指标统计分析 |
5.2.3 天线基础资料整理 |
5.2.4 扇区 Ec/Io 分析 |
5.3 优化方案 |
5.4 优化过程 |
5.4.1 详细优化情况 |
5.4.2 DT 整体路测指标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cdma2000 1x系统传输地震数据的分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cdma2000 1x通信系统物理层特点 |
3cdma2000 1x通信系统关键技术 |
3. 1 功率控制原理 |
3. 2 分集技术 |
4cdma2000 1x物理层仿真 |
4. 1物理层仿真建模 |
4. 2 cdma2000 1x系统与GMSK系统误比特率比较 |
5监测台站CDMA数传电台信噪比及传输数据性能测试 |
6结论 |
(4)EV-DO网络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EV-DO 无线网络规划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安排 |
第二章 EV-DO 系统基础 |
2.1 CDMA2000 1X/EV-DO 系统网络概述 |
2.1.1 CDMA2000 1X/EV-DO 技术发展历程 |
2.1.2 CDMA2000 1X/EV-DO 网络结构 |
2.1.3 CDMA2000 1X/EV-DO 系统的信道结构 |
2.1.4 CDMA2000 1X/EV-DO 网络主要技术 |
2.1.5 CDMA2000 1X/EV-DV 网络技术概述 |
2.2 CDMA2000 1X/EV-DO 无线网络规划 |
2.2.1 CDMA2000 1X/EV-DO 无线网络规划特点 |
2.2.2 CDMA2000 1X/EV-DO 无线网络规划的目标 |
2.2.3 CDMA2000 1X/EV-DO 无线网络规划流程 |
2.3 CDMA2000 1X/EV-DO 无线网络设计 |
2.3.1 EV-DO 系统无线网络设计原则 |
2.3.2 EV-DO 系统无线网络设计内容 |
2.4 CDMA2000 1X/EV-DO 无线网络优化 |
2.4.1 EV-DO 网络优化的一般流程 |
2.4.2 EV-DO 与 1X 无线网络优化的区别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EV-DO 网络规划基本方法 |
3.1 覆盖规划 |
3.1.1 EV-DO 系统的反向链路规划 |
3.1.2 EV-DO 系统的前向链路规划 |
3.2 容量规划 |
3.2.1 影响 EV-DO 网络容量的因素 |
3.2.2 EV-DO 系统的数据业务模型 |
3.2.3 EV-DO 网络的分析流程和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EV-DO 无线网络规划 |
4.1 EV-DO 网络规划流程概述 |
4.1.1 信息收集 |
4.1.2 路测数据分析 |
4.1.3 基站查勘 |
4.1.4 仿真及调整 |
4.2 EV-DO 网络组网策略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EV-DO 网络的优化 |
5.1 EV-DO 网络的频率规划 |
5.2 EV-DO 网络的传输估算 |
5.3 EV-DO 网络的室内分布系统 |
5.4 EV-DO 网络的关键指标优化 |
5.4.1 覆盖优化 |
5.4.2 导频污染优化 |
5.4.3 速率优化 |
5.5 江苏电信 EV-DO 网络状况分析 |
5.5.1 江苏 EV-DO 网络规划发展思路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CDMA2000 1X网络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移动通信的发展 |
1.2 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1G) |
1.3 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2G) |
1.4 第二代半蜂窝移动通信系统(2.5G) |
1.5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3G) |
1.6 第四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4G) |
第二章 CDMA2000 1x/EV—DO 系统概述 |
2.1 CDMA2000 系统发展 |
2.2 CDMA2000 参数比较 |
2.3 1xEv-Do 技术提出原因及结构 |
2.4 lxEV-DO 系统接口 |
2.5 1xEV-DO 系统相关功能 |
2.5.1 AN-DO 的主要功能 |
2.5.2 MCC-DO 的主要功能 |
2.5.3 BSC-DO 功能 |
2.5.4 OMC-DO 功能 |
2.6 EV-DO 技术上特点 |
2.6.1 前向链路 |
2.6.2 反向链路 |
2.6.3 Ev—Do 系统的主要优点 |
2.6.4 1xEV—DO 系统使用的多项关键技术 |
第三章 CDMA2000 1x EV-DO 无线网络规划 |
3.1 无线网络规划设计的目标 |
3.1.1 覆盖目标 |
3.1.2 容量目标 |
3.1.3 成本目标 |
3.2 CDMA 网络的无线规划流程 |
3.2.1 数据准备 |
3.2.2 系统设计与调整 |
3.2.3 规划验证 |
3.3 CDMA 2000 1x EV-DO 无线网络规划 |
3.3.1 CDMA 2000 1x EV-DO 网络设计目标 |
3.3.2 规划区地理数据和业务密度分布 |
3.3.3 组网方式 |
3.3.4 无线链路覆盖分析 |
3.3.5 链路预算 |
3.3.6 1x EV-DO 系统前反向覆盖差异性分析 |
3.4 1xEV-DO 系统容量分析 |
3.4.1 1x EV-DO 前向容量分析 |
3.4.2 EV-DO 反向容量计算 |
3.4.3 EV-DO 前反向容量差异性分析 |
3.5 频率规划 |
3.5.1 CDMA 2000 1x 和 EV-DO 系统间干扰 |
3.5.2 室内分布系统中 EV-DO 和 CDMA 2000 1x 的干扰 |
3.6 切换规划 |
3.7 EV-DO 基站设置原则 |
3.8 天馈线的设置 |
3.8.1 基站天线的选择 |
3.8.2 基站天线的安装 |
3.8.3 基站馈线的选择 |
3.8.4 GPS 的选择 |
第四章 CDMA 2000 1xEV-DO 网络性能测试 |
4.1 EV-DO 网络性能测试主要内容 |
4.2 EV-DO 网络性能测试主要工具 |
4.3 CDMA 2000 1xEV-DO 网络性能测试项目 |
4.3.1 覆盖测试 |
4.3.2 吞吐量测试 |
4.3.3 功率控制 |
4.3.4 CDMA 2000 1xEV-DO 系统内切换 |
4.3.5 前向链路 DRC 速率验证 |
4.3.6 HARQ 功能验证 |
4.3.7 业务调度(多用户分集) |
4.3.8 AT 始发分组数据呼叫连接建立时间和成功率 |
4.3.9 AT 侧发起的重激活时间和成功率 |
4.3.10 网络侧发起的重激活时间和成功率 |
4.3.11 环路时延 |
4.4 测试项目方法和步骤 |
4.4.1 呼叫处理测试(单站) |
4.4.2 无线网络性能&容量测试(单站) |
4.4.3 呼叫处理测试(多站) |
4.4.4 无线网络性能&容量测试(多站) |
4.4.5 切换测试 |
第五章 CDMA2000 1xEV-DO 实验网建设 |
5.1 1X 系统升级到 1xEV-DO 系统 |
5.2 实验网的分布和配置 |
5.3 实验网测试工具和设备 |
5.4 实验网主要性能测试结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CDMA2000系统中单载波频域均衡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移动通信发展历史 |
1.2 CDMA2000简介 |
1.2.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三大标准 |
1.2.2 CDMA2000简介 |
1.3 单载波频域均衡(SC-FDE)技术简介及研究现状分析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2章 单载波频域均衡(SC-FDE)系统 |
2.1 传统单载波频域均衡(SC-FDE) |
2.1.1 单载波频域均衡的原理及系统结构 |
2.1.2 单载波频域均衡准则 |
2.1.3 IEEE802.16中的单载波频域均衡 |
2.2 重叠剪切(Overlap-cut)单载波频域均衡 |
2.2.1 添加CP与Zero-Padding的单载波频域均衡方案 |
2.2.2 基于重叠剪切(Overlap-cut)的方案 |
2.2.3 重叠剪切方案的信道估计 |
2.3 单载波频域均衡在QPSK和CDMA系统中的仿真 |
2.3.1 单载波频域均衡四种均衡准则的比较 |
2.3.2 OC频域均衡方案与CP频域均衡方案性能的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CDMA2000 1x物理层及前向信道仿真 |
3.1 CDMA2000 1x物理层 |
3.2 CDMA2000 1x反向信道 |
3.2.1 CDMA2000 1x反向信道结构 |
3.2.2 CDMA2000 1x反向信道发送端的信号处理过程 |
3.3 CDMA2000 1x前向信道 |
3.3.1 CDMA2000 1x前向信道结构 |
3.3.2 CDMA2000 1x 前向信道发送端的信号处理过程 |
3.4 单载波重叠剪切频域均衡在CDMA2000 1x 中的应用 |
3.4.1 CDMA2000 1x 重叠剪切频域均衡(OC)的发送端处理过程 |
3.4.2 CDMA2000 1x 重叠剪切频域均衡(OC)的接收端处理过程 |
3.4.3 CDMA2000 1x 重叠剪切频域均衡的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单载波频域均衡的FPGA实现 |
4.1 FPGA设计简介 |
4.1.1 FPGA简介及设计流程 |
4.1.2 FPGA硬件开发环境 |
4.1.3 开发与仿真软件 |
4.2 单载波频域均衡FPGA设计的系统结构 |
4.3 单载波频域均衡FPGA设计仿真验证过程 |
4.4 单载波频域均衡FPGA设计的仿真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高速铁路CDMA网络规划与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高速铁路无线通信网络现状 |
1.3 论文主要章节结构安排 |
第二章 CDMA2000 网络规划与优化基础 |
2.1 CDMA2000 系统概述 |
2.1.1 CDMA2000 技术标准发展历程回顾 |
2.1.2 CDMA 系统结构 |
2.1.3 CDMA2000 系统信道 |
2.1.4 CDMA2000 网络核心技术 |
2.1.5 CDMA2000 网络增强技术 |
2.2 CDMA 无线网络规划 |
2.2.1 无线网络规划目标 |
2.2.2 无线网络规划内容 |
2.2.3 无线网络规划流程 |
2.3 CDMA 无线网络设计 |
2.3.1 无线网络设计原则 |
2.3.2 无线网络设计内容 |
2.4 CDMA 无线网络优化 |
2.4.1 网络优化的一般流程 |
2.4.2 网络优化的相关参数 |
2.4.3 铁路场景的优化测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铁路 CDMA 网络规划和优化方法 |
3.1 高速铁路无线通信面临的挑战 |
3.1.1 多普勒频移影响 |
3.1.2 车体穿透损耗大 |
3.1.3 小区切换频繁 |
3.1.4 高速铁路沿线场景丰富 |
3.2 高速铁路无线通信组网策略研究 |
3.2.1 大网宏蜂窝组网 |
3.2.2 高速铁路专网组网 |
3.3 高速铁路覆盖规划研究 |
3.3.1 无线传播模型 |
3.3.2 链路预算 |
3.3.3 覆盖方式 |
3.3.4 切换分析 |
3.3.5 站点规划 |
3.3.6 容量分析 |
3.3.7 无线网络规划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江苏高速铁路 CDMA 无线网规划 |
4.1 江苏高速铁路建设介绍 |
4.2 江苏高速铁路 CDMA 网络覆盖要求 |
4.3 江苏高速铁路 CDMA 网络覆盖技术 |
4.3.1 多普勒效应解决途径 |
4.3.2 车体穿透损耗 |
4.3.3 小区覆盖范围和切换重叠区设置 |
4.3.4 覆盖方式 |
4.3.5 容量规划 |
4.4 沪宁城际高速铁路 CDMA 无线网络规划仿真 |
4.4.1 仿真介绍 |
4.4.2 仿真分析 |
4.5 沪宁城际高速铁路 CDMA 无线网络拨打测试 |
4.5.1 测试介绍 |
4.5.2 测试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TD-SCDMA与cdma2000干扰共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无线通信系统发展简介 |
1.1.1 TD-SCDMA 系统简介 |
1.1.2 cdma2000 系统简介 |
1.1.3 3G 标准比较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TD-SCDMA 与 cdma2000 系统间干扰产生原理 |
2.1 干扰简介 |
2.1.1 噪声 |
2.1.2 系统内干扰 |
2.1.3 系统间干扰 |
2.2 系统共存频谱分布 |
2.3 系统间互干扰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确定性计算方法 |
3.1 系统指标 |
3.1.1 TD-SCDMA 所要求的邻道泄漏最低值 |
3.1.2 cdma2000 所要求的邻道泄漏最低值 |
3.1.3 TD-SCDMA 所要求的邻道选择性最低值 |
3.1.4 cdma2000 所要求的邻道选择性最低值 |
3.2 确定性方法分析 TD-SCDMA 与 cdma2000 系统间干扰 |
3.2.1 邻频干扰 |
3.2.2 杂散干扰 |
3.2.3 互调干扰 |
3.2.4 阻塞干扰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仿真方法 |
4.1 Monte Carlo 方法 |
4.1.1 Monte Carlo 方法的基本思想 |
4.1.2 Monte Carlo 方法在系统共存或兼容性研究中的应用 |
4.2 仿真模型简介 |
4.2.1 BS 分布模块 |
4.2.2 UE 分布模块 |
4.2.3 路径损耗计算模块 |
4.2.4 切换模块 |
4.2.5 发射功率初始化模块 |
4.2.6 功控模块 |
4.2.7 系统数据统计模块 |
4.3 仿真流程 |
4.3.1 单系统容量(N single)的计算 |
4.3.2 存在干扰情况下系统容量( Nmulti)的计算 |
第五章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1 仿真参数 |
5.1.1 TD-SCDMA 系统的仿真参数 |
5.1.2 cdma2000 系统的仿真参数 |
5.2 TD-SCDMA/cdma2000 干扰共存仿真结果 |
5.2.1 TD-SCDMA UE 干扰 cdma2000 BS |
5.2.2 cdma2000 UE 干扰 TD-SCDMA 系统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CDMA网络规划覆盖分析的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覆盖分析基本方法 |
2 仿真关键参数设置 |
3 建立仿真 |
3.1 建立话务模型 |
3.2 仿真流程 |
4 仿真结果分析 |
4.1 小区覆盖导频强度分析 |
4.2 小区边缘覆盖分析 |
5 结 论 |
(10)cdma2000 1x系统前向链路同步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第三代移动通信 |
1.2 cdma2000 1x 技术 |
1.2.1 cdma2000 的发展过程 |
1.2.2 cdma2000 1x的关键技术 |
1.3 码分多址(CDMA)技术 |
1.3.1 扩频技术 |
1.3.2 多址技术 |
1.4 软件无线电 |
1.5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二章 cdma2000 1x 基本原理 |
2.1 cdma2000 1x 前向信道 |
2.1.1 导频信道 |
2.1.2 同步信道 |
2.1.3 寻呼信道 |
2.1.4 广播控制信道 |
2.1.5 快速寻呼信道 |
2.1.6 公共指配信道 |
2.1.7 公共控制信道 |
2.1.8 公共功率控制信道 |
2.2 PN序列的产生 |
2.3 cdma2000 1x 信号的复扩频 |
2.4 cdma2000 1x 信号的复解扩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组成及同步算法性能要求 |
3.1 主要基带信号处理器件 |
3.1.1 Altera CycloneIII FPGA内部结构 |
3.1.2 Altera FFT MegaCore |
3.2 系统组成 |
3.3 系统同步算法性能要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dma2000 1x 系统同步算法的仿真与设计 |
4.1 同步技术概述 |
4.2 PN码同步 |
4.3 Matlab 仿真模型的搭建 |
4.3.1 前向链路发射信号的产生 |
4.3.2 信道建模 |
4.4 PMF算法及性能仿真 |
4.4.1 PMF算法原理 |
4.4.2 PMF算法性能仿真 |
4.4.3 PMF算法特点总结 |
4.5 时频二维快速FFT算法及性能仿真 |
4.5.1 时频二维快速FFT算法原理 |
4.5.2 时频二维快速FFT算法性能仿真 |
4.5.3 时频二维快速FFT算法特点总结 |
4.6 PMF-FFT算法及其仿真 |
4.6.1 PMF-FFT算法原理 |
4.6.2 PMF-FFT算法性能仿真 |
4.6.3 PMF-FFT算法特点总结 |
4.7 cdma2000 1x 系统前向链路同步算法的设计 |
4.7.1 cdma2000 1x系统前向链路同步算法 |
4.7.2 系统模块工作分配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快速FFT捕获算法的FPGA实现 |
5.1 快速FFT捕获算法的整体实现 |
5.2 快速FFT捕获算法中各模块的详细设计 |
5.2.1 优化的复数乘法器的实现 |
5.2.2 原始数据缓存模块 |
5.2.3 本地PN码FFT共轭结果存储模块 |
5.2.4 FFT结果缓存模块 |
5.2.5 码片相关控制模块 |
5.2.6 IFFT结果累加模块 |
5.2.7 潜在同步相位点搜索模块 |
5.2.8 数据上传控制模块 |
5.3 快速FFT捕获算法模块捕获性能测试及验证 |
5.3.1 功能仿真 |
5.3.2 实际上板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基于cdma2000 1x系统的仿真技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GZDH应用与测试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D]. 陈剑芳.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6)
- [2]丰县电信公司CDMA2000网络规划与优化[D]. 张玲. 南京邮电大学, 2014(05)
- [3]cdma2000 1x系统传输地震数据的分析与应用[J]. 景晟,何学勤.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2014(04)
- [4]EV-DO网络规划研究[D]. 郭毅飞. 南京邮电大学, 2014(05)
- [5]CDMA2000 1X网络优化研究[D]. 李琳. 南京邮电大学, 2013(05)
- [6]CDMA2000系统中单载波频域均衡的研究与实现[D]. 罗梁.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
- [7]高速铁路CDMA网络规划与优化技术研究[D]. 翟炳银. 南京邮电大学, 2013(06)
- [8]TD-SCDMA与cdma2000干扰共存研究[D]. 李超. 天津大学, 2012(05)
- [9]CDMA网络规划覆盖分析的仿真技术研究[J]. 王明芬,张臻. 现代电子技术, 2011(15)
- [10]cdma2000 1x系统前向链路同步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钟旭.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