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桡侧腕伸肌周围炎84例治验(论文文献综述)
李杰俊[1](2021)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缓慢,手功能在上肢整体功能中占有重要地位,早期腕背伸对上肢功能恢复有重要影响。现将近5年来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脑卒中后腕手功能的康复对上肢功能恢复有重要影响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
孙冰[2](2019)在《赤凤迎源法针刺经筋结点治疗脑缺血恢复期痉挛瘫痪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赤凤迎源法针刺经筋结点治疗脑缺血恢复期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为治疗痉挛性瘫痪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脑缺血恢复期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赤凤迎源组与平补平泻组,每组30例。赤凤迎源组于痉挛非优势侧施赤凤迎源法,优势侧只予针刺,不行手法;平补平泻组非优势侧施平补平泻法,优势侧只予针刺,不行手法。两组针刺点均位于经筋结聚处,连续治疗3个疗程。记录分析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评定(MAS)、Brunnstrom六阶段分期评定、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评分(ADL)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MAS分级:两组患者治疗后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能改善患者的痉挛症状;治疗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赤凤迎源组优于平补平泻组。2.Brunnstrom分期评定、FMA评分:两组治疗后Brunnstrom分期、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能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治疗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赤凤迎源组优于平补平泻组。3.ADL评分:两组治疗后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赤凤迎源组优于平补平泻组。4.临床疗效评价:赤凤迎源组总有效率为90.00%,平补平泻组总有效率为76.67%,赤凤迎源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平补平泻组(P<0.05)。结论:赤凤迎源法针刺经筋结点治疗脑缺血恢复期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较好,在改善患者痉挛症状、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优于平补平泻法。
毛世刚[3](2018)在《动态关节松动、体外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肱骨外上髁炎是骨科和康复科常见的疾病,该疾病虽然临床诊断容易,但治疗方法很多,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不一,且治疗后容易复发。本研究比较动态关节松动疗法、体外冲击波疗法及二者联合应用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以期为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以提高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效果,解决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的痛苦和功能障碍,提高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治愈率,减少肱骨外上髁炎治愈后的复发率,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方法:选择10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数字表分A、B、C三组,A组为动态关节松动治疗组,B组为体外冲击波治疗组,C组为动态关节松动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2周运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患侧无痛握力和健侧最大握力测试比值、Verhaar网球肘疗效评定评估各组治疗效果,肌骨超声测量伸肌总腱的厚度。失访6例,94例患者获得完成随访,其中A组患者28例,B组患者36例,C组患者30例。结果:1.治疗结束后2周三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治疗结束后2周,三组间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两两比较证实,B组、C组治疗后2周VA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C组和B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结束后2周A、B、C三组握力比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治疗结束后2周,三组握力比值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两两比较证实,C组治疗后的握力值较A组和B组均明显增加(P<0.05,P<0.05);A组与B组治疗后握力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结束2周,三组的优良率有显着差异(P<0.05),两两比较证实,C组优良率(100%)明显高于A组(71%)和B组(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A组与B组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A、B、C三组超声检测患肢的伸肌总腱厚度无显着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周A、B、C三组患肢的伸肌总腱厚度显着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治疗后2周A、B、C三组患肢的伸肌总腱厚度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1.动态关节松动疗法、体外冲击波疗法对肱骨外上髁炎均有良好的近期疗效。2.在减轻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疼痛方面,体外冲击波疗法优于动态关节松动疗法,两者联合应用的疗效优于单独应用。3.在改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握力方面,动态关节松动疗法、体外冲击波疗法效果相当,两者联合应用时,对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握力的改善效果优于单独应用。4.在总体疗效方面,联合应用动态关节松动疗法和体外冲击波疗法的效果优于单独应用。5.接受动态关节松动术、体外冲击波疗法及两种方法联合治疗后患者伸肌总腱的厚度变薄,越接近健侧正常厚度。6.建议采用联合应用动态关节松动、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动态关节松动、体外冲击波以及动态关节松动联合体外冲击波用于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赵丹[4](2017)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结筋病灶点分布规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触诊的方法初步探究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上肢的结筋病灶点的分布规律及经筋受累情况,并选取高频结筋病灶点作为针刺治疗的切入点,以便针灸工作者可快捷准确定位病灶,减少针刺数目,并能进一步验证结筋病灶点治疗本病的疗效,为经筋医学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并为针灸临床选点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1.对9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按上肢经筋循行进行触诊检查,依次为手太阳经筋、手少阳经筋、手阳明经筋、手太阴经筋、手厥阴经筋、手少阴经筋。将触诊结果录入Excel软件进行整理,再采用SPSS17.0进行频次统计分析。2.根据上述纳入病例,按病志号抽签的方法抽取60例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20例、经穴组20例和经筋组20例。康复组采用康复治疗。经穴组选取患侧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八邪等穴针刺治疗,康复训练同康复组。经筋组选取触诊所得的结筋病灶点针刺治疗,重点选取肩髃次、肩髎次、肩峰、举肩次、肩内陵次、抬肩次、天宗次、肩贞次、臑俞次、肩痛点、臑会次,康复训练同康复组。连续治疗6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1.96例研究对象中,出现频次超过20次,按频次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依次为肩髃次(50.00%)、肩髎次(43.75%)、肩峰(31.25%)、举肩次(31.25%)、肩内陵次(30.21%)、抬肩次(29.17%)、天宗次(26.04%)、肩贞次(23.96%)、臑俞次(23.96%)、肩痛点次(22.92%)、臑会次(22.92%)。2.在所有受累经筋证型中,太阳+少阳经筋型与少阳+阳明经筋型所占比例最高,各占11.5%;其次为少阳+阳明+太阴经筋型,占7.3%;手阳明经筋型、阳明+太阴经筋型、太阴+厥阴经筋型、阳明+太阴+厥阴经筋型、少阳+阳明+太阴+厥阴经筋型所占比例相同,各占6.3%。3.经筋组显效9例,有效1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到100%;经穴组显效5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到75%;康复组显效0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达到50%。三组患者上肢VAS、Fugl-Meyer(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但经筋组优于经穴组和康复组,临床疗效显着(P<0.05)。结论:1.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通过触诊检查总结后发现,高频结筋病灶点从高到低依次为肩髃次、肩髎次、肩峰、举肩次、肩内陵次、抬肩次、天宗次、肩贞次、臑俞次、肩痛点、臑会次。2.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患者两条经筋同时受累所占的比例最高,分别为手太阳+手少阳经筋型和手少阳+手阳明经筋型。3.针刺结筋病灶点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患肢疼痛情况,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临床疗效显着。
刘婉宁[5](2008)在《针刺不同经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穴位特异性理论是千百年来指导针灸临床的理论基础,某种程度来说,没有穴位特异性理论也就没有针灸学,建国后,研究者从不同方面对穴位特异性进行了研究,穴位特异性主要包括穴位形态结构特异性,生物物理特异性及穴位效应特异性,其中穴位结构特异性是其中最早进行研究的,迄今虽未发现任何特殊的结构,但现代研究认为神经应当是穴位物质形态的主导物质,因为大多数穴位是位于神经干或神经周围,穴位针感传导物质基础可能是皮神经或者是交感神经。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穴位的形态结构应该是多种组织在空间结构上的整合,所以目前对穴位形态学的研究重点也应当是从穴位的立体方位上去着手进行研究。穴位形态学的研究也印证了中医学说的特点之一即整体观念,穴位可能是结构和功能上的整合。而对于穴位功能及效应特异性研究,目前仍处于零星及不系统的研究进行当中,停留在现象及效应观察的水平,较少对于其规律及机理进行系统的探讨和总结。本研究选取与人类原发性高血压类似的具有遗传倾向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作为病理模型,采用BP-6型无创血压测量系统,观察针刺曲池穴、足三里穴、太冲穴、百会穴、神门穴、肝俞穴、关元穴及内关穴八个穴位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心率的影响并采用放射免疫的方法,观察针刺不同穴位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浆中AngII、ANP及ALD的影响,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不同经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影响的规律及可能机制。主要实验结果:⒈针刺对SHR血压及心率的影响⑴SHR的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显着高于正常大鼠(P<0.05),SHR的心率与正常大鼠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⑵针刺不同经穴对收缩压的影响:曲池组、足三里组、神门组、肝俞组、关元组、内关组及太冲组针刺后较模型组收缩压显着降低(P<0.05),百会组、肩髃组及尾尖组针刺后收缩压较模型组无显着变化(P>0.05)。曲池组和神门组针刺后收缩压显着低于肩髃组、尾尖组(P<0.05)。曲池穴、神门穴对收缩压的即刻降低效应较肩髃穴及尾尖穴具有相对特异性。⑶针刺不同经穴对舒张压的影响:曲池组、足三里组、神门组、肝俞组、关元组、内关组、太冲组针刺后较模型组舒张压显着降低(P<0.05),百会组、肩髃组及尾尖组针刺后舒张压较模型组无显着变化(P>0.05)。曲池组针刺后舒张压显着低于肩髃组及尾尖组(P<0.05);曲池穴对舒张压的即刻降低效应较肩髃穴及尾尖有相对特异性。足三里组针刺后舒张压显着低于尾尖组(P<0.05);足三里穴对舒张压的即刻降低效应较尾尖有相对特异性。神门组针刺后舒张压显着低于肩髃组及尾尖组(P<0.05);神门穴对舒张压的即刻降低效应较肩髃穴及尾尖有相对特异性。肝俞组针刺后舒张压显着低于尾尖组(P<0.05);肝俞穴降低舒张压的即刻效应较尾尖有相对特异性。⑷针刺不同经穴对脉压的影响:曲池组、太冲组、神门组、内关组针刺后脉压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⑸针刺不同经穴对心率的影响:曲池组、足三里组、神门组、肝俞组、关元组、内关组、太冲组、百会组、肩髃组及尾尖组的针刺后心率较模型组均无显着变化(P>0.05)。⒉针刺不同经穴对SHR血浆AngII的影响模型组血浆AngII水平显着低于正常组(P<0.05)。曲池组、足三里组、太冲组、百会组、神门组、肝俞组、关元组、内关组针刺后血浆AngII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5)。肩髃组、尾尖组针刺后血浆AngII较模型组无显着变化(P>0.05)。神门组针刺后血浆AngII显着低于尾尖组(P<0.05)。神门穴对血浆AngII的即刻降低作用较尾尖有相对特异性。⒊针刺不同经穴对SHR血浆ALD的影响模型组血浆ALD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足三里组、神门组及关元组血浆ALD水平针刺后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5);神门组针刺后血浆ALD水平显着低于肩髃组及尾尖组(P<0.05);神门穴对血浆ALD的即刻降低效应较肩髃穴及尾尖有相对特异性。关元组针刺后血浆ALD水平显着低于尾尖组(P<0.05)。关元穴对血浆ALD的即刻降低效应较尾尖有相对特异性。⒋针刺不同经穴对SHR血浆ANP的影响模型组血浆ANP水平显着低于正常组(P<0.05)。针刺后,神门组与关元组血浆ANP水平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5);关元组针刺后血浆ANP水平显着高于肩髃组及尾尖组(P<0.05);关元穴对血浆ANP的即刻升高效应较肩髃穴及尾尖有相对特异性。神门组针刺后血浆ANP水平显着高于肩髃组(P<0.05)。神门穴对血浆ANP的即刻升高效应较肩髃穴有相对特异性。结论:⑴针刺曲池穴、足三里穴、太冲穴、神门穴、肝俞穴、关元穴、内关穴后,收缩压及舒张压较模型组均显着下降。非穴尾尖及非相关穴肩髃穴针刺后收缩压及舒张压较模型组无显着降低。曲池穴、神门穴对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即刻降低效应较非相关穴及非穴具有相对特异性,曲池穴及神门穴即刻降低收缩压及舒张压作用确切。足三里穴和肝俞穴对舒张压影响的即刻效应较非穴有相对特异性,足三里穴及肝俞穴确有即刻降低舒张压作用。经穴即刻降压作用与所选穴位有关,曲池穴与神门穴对于即刻降低收缩压及舒张压具有相对特异性作用,曲池穴与神门穴为所选诸穴中即刻降低收缩压及舒张压首选穴位。⑵SHR血浆AngII较正常大鼠显着降低,ALD显着升高,ANP显着降低,提示血浆内血压调节物质发生紊乱。针刺后,即刻降压有效穴位AngⅡ水平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提示不同经穴即刻降压效应可能与经穴对AngⅡ水平的调整作用有关。针刺神门穴后AngⅡ显着低于非穴尾尖,提示神门穴对AngⅡ有确切即刻降低效应。针刺神门穴、关元穴及足三里穴后血浆ALD较模型组显着降低,神门穴对血浆ALD的即刻效应较非相关穴及非穴有相对特异性,神门穴即刻降低血浆ALD作用确切。针刺神门穴及关元穴后血浆ANP较模型组显着升高,神门穴对ANP的即刻升高效应较非相关穴肩髃穴有相对特异性。⑶神门穴对收缩压及舒张压即刻降低效应的机制可能与其对AngⅡ、ALD及ANP的即刻调节作用有关,曲池穴对收缩压及舒张压即刻降低效应机制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
宋琬北[6](2001)在《自制带刃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156例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包括临床研究、讨论和附录三部分。 临床研究部分包括以下内容:①肱骨外上髁炎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诊断标准、疗效评定标准;②观察了自制带刃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156例的疗效,并设针刀组48例为对照,结果显示:自制带刃针组治愈147例(94%),好转9例(6%),总有效率100%;针刀组治愈44例(92%),好转2例(4%),无效2例(4%),总有效率96%。两者比较,P>0.05,说明自制带刃针疗效肯定,值得推广应用。 讨论部分分析了带刃针的理论基础、治病机理、自制带刃针的优点。 另外,附录一系统研究了与肱骨外上髁炎相关的解剖结构和功能;附录二肱骨外上髁炎的各种治疗方法,包括注射治疗、手法治疗、中药外敷治疗、中药内服治疗、灸治、各种针具针法治疗、针灸结合治疗、手术治疗及其它治疗方法;附录三研究了小针刀临床应用概况,系统论述了多科疾病以及带刃针的治疗,包括骨伤科疾病:颈椎综合症、肩关节周围炎、冈上肌肌腱炎、肱骨外上髁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屈指肌腱鞘狭窄性腱鞘炎、腱鞘囊肿、腕管综合征、胸椎小关节紊乱、棘上韧带损伤、强直性脊柱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小关节紊乱、肌筋膜炎、犁状肌综合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侧副韧带损伤、髌骨软化症、胫骨结节骨软骨炎、附骨窦综合病征、跟骨骨刺;神经科疾病:头痛、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臀上皮神经损伤;内科疾病: 南京中医药人学博十学位论文 发热、哮喘、阳凄;皮肤、外科、肛肠科疾病:痤疮、疗疮、 传染性软疣、痔疮、肛门窿痒、肛裂。
宁玉珍,曹国明[7](2000)在《桡侧腕伸肌周围炎84例治验》文中认为
二、桡侧腕伸肌周围炎84例治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桡侧腕伸肌周围炎84例治验(论文提纲范文)
(1)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脑卒中后腕手功能的康复对上肢功能恢复有重要影响 |
2 脑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的针灸治疗 |
2.1 不同的取穴部位 |
2.1.1 针刺腕筋结点 |
2.1.2 针刺腕起止点 |
2.1.3 针刺前臂伸肌运动点 |
2.2 不同的针灸刺激方法 |
2.2.1 巨刺法 |
2.2.2 透刺法 |
2.2.3 合谷刺法 |
2.2.4 齐刺法 |
3 针灸治疗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的机理 |
3.1 穴位特异性 |
3.2 针灸刺激量 |
4 小结 |
(2)赤凤迎源法针刺经筋结点治疗脑缺血恢复期痉挛瘫痪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随机方法 |
2.2 分组方法 |
2.3 一般资料 |
2.4 治疗方案 |
2.5 观察内容 |
2.6 疗效评定标准 |
3.统计学分析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两组病例完成情况 |
2.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
3.两组MAS分级的比较 |
4.两组Brunnstrom分期的比较 |
5.两组FMA评分的比较 |
6.两组ADL评分的比较 |
7.两组总体临床疗效的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赤凤迎源法针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痉挛瘫痪结果分析 |
2.针刺经筋结点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疗效探析 |
3.本研究赤凤迎源组疗效优于平补平泻组机理探讨 |
4.问题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随机数字表 |
附录B 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 |
附录C Brunnstrom六阶段分期评定 |
附录D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 |
附录E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量表(Barthel指数) |
附录F 临床病例观察表 |
附录G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3)动态关节松动、体外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入选标准 |
3 分组 |
4 试验方法 |
4.1 动态关节松动组 |
4.2 冲击波治疗组 |
4.3 动态关节松动联合体外冲击波组 |
5 评价指标 |
5.1 疼痛视觉模拟尺评分(VAS) |
5.2 握力比值评定 |
5.3 Verhaar网球肘疗效评定 |
5.4 超声伸肌总腱厚度评定 |
6 试验数据记录收集 |
7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患者一般资料 |
2 三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VAS评分情况 |
3 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握力比值情况 |
4 三组患者治疗后2周Verhaar疗效评价情况 |
5 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伸肌总腱厚度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缩略词表 |
致谢 |
(4)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结筋病灶点分布规律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上肢结筋病灶点分布规律探究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针刺结筋病灶点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第一部分 中西医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认识 |
第二部分 针刺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 |
附表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针刺不同经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ABBREVIATIONS)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高血压中西医研究概况 |
1 原发性高血压的西医研究概况 |
2 高血压中医研究概况 |
3 小结 |
综述二 腧穴特异性研究概况 |
1 腧穴形态结构特异性研究 |
2 腧穴生物物理特性研究 |
3 腧穴效应特异性研究 |
4 经脉—脏腑相关性研究 |
5 小结 |
综述三 高血压针灸研究概况 |
1 针灸选穴研究概况 |
2 针灸治疗高血压方法应用概况 |
3 高血压针刺机理研究概况 |
4 小结 |
综述四 研究所选穴位古今文献研究 |
1 曲池穴古今文献研究 |
2 足三里穴的古今文献研究 |
3 太冲穴的古今文献研究 |
4 百会穴的古今文献研究 |
5 神门穴的古今文献研究 |
6 肝俞穴的古今文献研究 |
7 关元穴的古今文献研究 |
8 内关穴的古今文献研究 |
9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1 SHR 模型宏观症状观察及其与正常大鼠血压、心率的测定结果 |
2 针刺不同经穴对SHR 血压及心率的影响 |
3 针刺不同经穴对SHR 血浆ANGII 的影响 |
4 针刺不同经穴对SHR 血浆中ALD 的影响 |
5 针刺不同经穴对SHR 血浆ANP 的影响 |
6 血压及ANGII、ALD、ANP 变化趋势 |
分析与讨论 |
1 选穴依据 |
2 不同经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心率的影响 |
3 ANGⅡ、ALD 及ANP 与高血压关系及不同经穴对ANGⅡ、ALD 及ANP 的调整 |
4 目前存在问题及对今后研究方向的思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参考文献 |
综述四 参考文献 |
实验部分参考文献 |
参考书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自制带刃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156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概说 |
一、 病因病机 |
二、 临床表现 |
三、 诊断标准 |
四、 鉴别诊断 |
五、 一般资料 |
六、 疗效标准 |
七、 治疗结果 |
八、 典型病例 |
九、 讨论 |
(一) 带刃针的理论基础 |
1 经络学与解剖学 |
2 针具针法 |
3 力平衡学说 |
3.1 静态力作用导致的力平衡失调 |
3.2 动态力导致的力平衡失调 |
(二) 带刃针治病机理 |
1 针刺效应 |
2 刺血效应 |
3 剥离松解切割效应 |
3.1 消除高应力纤维的作用 |
3.2 阻断疼痛反射机制 |
3.3 改变组织间的相对位置 |
3.4 对硬化组织起撬松作用 |
3.5 组织减压作用 |
3.6 消除相对运动的异常磨擦力 |
3.7 闭合性的切割矫形 |
3.8 椎间盘转位 |
4 组织损伤的后效应 |
(三) 自制带刃针的意义 |
1 创新了针具 |
2 创新了针刺方法 |
3 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
(四) 自制带刃针的优点 |
1 见效迅速,疗效肯定 |
2 痛苦小 |
3 对局部组织创伤小 |
附一、 肘关节解剖及肘部经络 |
1 肘关节的构成 |
2 肘关节的肌肉 |
3 肘关节的运动 |
4 肘关节的血供和神经支配 |
5 肘部的经络 |
附二、 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概况 |
1 局部注射 |
2 手法 |
3 中药外敷 |
4 中药外洗 |
5 中药内服 |
6 灸法 |
6.1 直接灸 |
6.2 间接灸 |
7 毫针治疗 |
7.1 取穴方法 |
7.1.1 以阿是穴为主 |
7.1.2 上病下取 |
7.1.3 左病右取 |
7.1.4 交叉取穴 |
7.1.5 取特殊穴 |
7.2 针刺方法 |
7.2.1 一针多向刺 |
7.2.2 围刺 |
8 针灸结合 |
9 电针治疗 |
10 皮肤针治疗 |
11 火针治疗 |
12 带刃针治疗 |
13 激光治疗 |
14 耳针、头针治疗 |
15 埋线治疗 |
16 手术治疗 |
16.1 痛点钻孔法 |
16.2 电烧法 |
16.3 总伸肌肌皮微血管神经束切断术 |
16.4 环状韧带切除术 |
16.5 肱桡关节神经支切除术 |
16.6 桡神经深支减压术 |
16.7 桡侧腕短伸肌腱延长术 |
16.8 侧肌总腱起始部松解术 |
16.9 综合手术 |
17 其它疗法 |
参考文献 |
附三、 小针刀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
一、 骨伤科疾病 |
1 颈椎综合征 |
2 肩关节周围炎 |
3 冈上肌肌腱炎 |
4 肱骨外上髁炎 |
5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
6 屈指肌腱鞘狭窄性腱鞘炎 |
7 腱鞘囊肿 |
8 腕管综合征 |
9 胸椎小关节紊乱 |
10 棘上韧带损伤 |
11 强直性脊柱炎 |
12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 |
14 腰椎管狭窄症 |
15 腰椎小关节紊乱 |
16 肌筋膜炎 |
17 犁状肌综合征 |
18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
19 膝侧副韧带损伤 |
20 髌骨软化症 |
21 胚骨结节骨软骨炎 |
22 跗骨窦综合病征 |
23 跟骨骨刺 |
二、 神经科疾病 |
1 头痛 |
2 三叉神经痛 |
3 枕神经痛 |
4 坐骨神经痛 |
5 臀上皮神经损伤 |
三、 内科疾病 |
1 发热 |
2 哮喘 |
3 阳痿 |
四、 皮肤、外科、肛肠科疾病 |
1 痤疮 |
2 疔疮 |
3 传染性软疣 |
4 痔疮 |
5 肛门瘙痒 |
6 肛裂 |
参考文献 |
结束语 |
四、桡侧腕伸肌周围炎84例治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研究进展[J]. 李杰俊.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07)
- [2]赤凤迎源法针刺经筋结点治疗脑缺血恢复期痉挛瘫痪疗效观察[D]. 孙冰.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动态关节松动、体外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分析[D]. 毛世刚. 青岛大学, 2018(03)
- [4]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结筋病灶点分布规律及其应用研究[D]. 赵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7(02)
- [5]针刺不同经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影响的实验研究[D]. 刘婉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6]自制带刃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156例疗效观察[D]. 宋琬北.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1(01)
- [7]桡侧腕伸肌周围炎84例治验[J]. 宁玉珍,曹国明. 内蒙古中医药,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