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中的“梅花”正在绽放

军中的“梅花”正在绽放

一、军中“梅花”正盛开(论文文献综述)

郝全玲[1](2021)在《横川景三咏梅诗研究》文中认为

梅玉荣[2](2021)在《五月的鲜花》文中提出各色的月季、攀爬的蔷薇、步步登高的蜀葵、宛如满天星的蛇床花……五月的鲜花正盛开,带着野性与烂漫,盛开在巍巍大别山。刘邓大军挥师挺进的光辉一页,在崇山峻岭间回旋,在革命史册中闪耀。很自然地想起一首遥远的歌曲:"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正顽强地抗战不歇……"美丽而祥和的鲜花盛世,除了在青山绿水中徜徉、在月夜星空下静赏、在温馨家庭里品味,我们还应该深情回望什么?应该用心铭记什么?应该反复思索什么?

罗方舟[3](2020)在《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歌研究》文中提出西湖文学经过了元明时期的复苏发展,到清朝一代,在朝局时代的稳定下衍生出强劲有力的发展势头,展现出以诗歌为主,词、曲、文赋、传奇、小说次之的多元繁荣发展趋势。其中,杭州诗人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诗歌创作氛围浓郁的地域文化环境,对西湖进行了全方位、多方面的吟咏书写,在西湖文学史和西湖诗歌史中皆具有独特且重要的存在意义。本文拟以“杭郡诗辑”系列中所涉及的杭州诗人为主体,辅以《清代诗文集汇编》中的诗歌选集,对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歌进行一定的探索研究。本文拟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节从大体上论述清代杭州西湖诗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并回溯历代西湖文学的发展演变,并明确西湖诗研究的定义和范围。第二章以宏观视角叙述清代杭州西湖诗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原因。第三章具体到清代杭州西湖诗歌的每个发展阶段及其代表诗人,并择重具体分析典型诗人的西湖诗作。第四章以清代杭州特殊的西湖诗人群体为论述对象,阐述方外、闺秀、驻守这三个诗人群体的西湖创作。第五章以西湖诗题材所呈现出的变化为讨论对象,分论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在山林、僧禅、西溪这三个方面所展现出的新变化。第六章综合回顾总结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创作的整体情况,并对其所展现的意义价值、历史定位进行总结评价。

褚金芝,荆琳[4](2020)在《文化翻译观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花类意象英译研究》文中提出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而崇高的地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进行诗词的英译。花类意象在诗词中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诗词中花类意象的英译,对译者来说也是一大难点。基于此背景分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花类意象及其蕴含意义,尝试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的视角下,从花类意象英译时文化因子的处理、译文中抽象的花名与具体的花名互相转化等角度对中国古典诗词中花类意象的英译进行研究。

李万军[5](2016)在《俄汉语含植物名称熟语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熟语是人类语言中非常普遍的现象,熟语作为语言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元素之一,其学术研究与现实应用的意义和价值都是举足轻重的。自古以来植物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含植物名称熟语经过长期锤炼、代代相传,已经成为日常交际中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形象地反映了俄汉民族的民族文化特征,是语言与思维研究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俄汉含植物名称熟语为研究对象,从熟语的数量、来源、结构及语义等四个方面对含植物名称俄汉语熟语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隐含在熟语背后的俄汉民族文化差异与特征。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该部分指出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确定本文研究对象,对国内外含植物名称熟语研究现状及趋势进行归纳总结,阐述本文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及本文的语料来源;第二章为理论部分,梳理国内外熟语理论研究现状,探讨熟语的概念,阐述俄汉熟语的特点;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从数量、结构、来源及语义四个角度对俄汉含植物名称熟语进行研究,分析俄汉含植物名称熟语的特点;第四章运用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俄汉含植物名称熟语的数量、结构、来源、语义,揭示俄汉含植物名称熟语的共性与个性;第五章为本文的结论。对俄汉语含植物名称熟语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梳理俄汉语熟语的语言内部特征,同时揭示俄汉民族人生观、价值观、民族心理以及宗教信仰差异,为我们更好的学习俄语提供新的角度和更好的资源。

钟振振[6](2015)在《《清诗选》注释辨正》文中研究说明在清诗为数不多的当代选注本中,黄寿祺等先生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出版的《清诗选》,是出版较早、质量较高、影响也较大的一种。书中很多篇目此前从未有人注释或解说过,颇具原创价值。但也正由于可供参考、借鉴的资料很少,注释、解说的难度甚大,其间不免有一些疏漏和失误,兹加以辨正。

赵帝[7](2015)在《宋词中的梅文化研究》文中认为梅花作为我国传统花卉,以其特有的疏瘦峭硬的外形、素雅的花色及清幽的花香备受文人喜爱。“梅花”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已然成为普遍存在的经典形象,它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构成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梅花文化,即梅文化。梅文化发端于先秦,初起于六朝,之后渐渐走进了文人的视野,而在宋代达到了它的发展高潮期,经宋人的吟咏歌颂,梅花已逐渐由单纯的审美价值而转向为人格精神的代表。宋词梅文化是宋代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尚未有专门的研究论述,故本文将主要以宋词为载体,对梅文化在宋词中的表现及状况加以考察研究,从而可看出梅文化在宋词中的浓郁氛围及在宋词中所体现出的新特点。本文立足宋词作品,结合宋代社会、文化背景,对梅文化在宋词中的表现、内涵、特点及发展原因几个方面展丁F论述。第一部分总括梅文化在宋词中的表现,宋词梅文化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得力于宋梅词的繁荣,宋代梅词作品数量在宋咏物词中占首位,不仅数量多、参与创作的词人多,表现形式也异彩纷呈,且梅词的创作贯穿整个宋词发展史,并表现出总体上升趋势。第二部分论述宋词中梅花意象存在的普遍性,不仅仅局限于梅词之内,宋词中的许多作品都能看到梅花的影子,如景物中用以烘染氛围、借典故抒发情怀,或是经由词人想象而虚化入词。第三部分讨论宋词中梅花意境的思想情感内涵,一方面是传统情爱的抒发向着心灵深处挖掘,另一方面,面对民族危亡的现实衍生出的两种不同思想倾向,即社会危亡下的家国之悲,高蹈尘世外的隐逸情怀。第四部分探讨梅文化在宋词中呈现的特点,如宋词中梅花形象的惯用搭配,梅花品种多样化使宋词咏梅篇章有了新的内容和表现,宋词中梅花的多元文化内涵,与宋诗梅文化不同的表现倾向,这些都是梅文化在宋词中所呈现的新形式。第五部分则分析宋词中梅文化繁盛的原因,梅文化在宋代的兴盛是多方面共同促成的结果,不仅关乎文学创作的良好氛围,更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背景有着直接的联系。本章将从五个方面全方位透析,即社会上:经济政治转型、园艺发展;艺术上:宋代音乐、绘画等艺术发展的推动;生活上:宋代生活中的梅花情结及梅花题材的泛演;心态上:宋代文人的普遍趋雅、比德倾向及梅花审美情趣;创作上:复杂多样的创作群体及宋初林逋的个人影响。纵观宋词梅文化在宋代的发展,宋词词体的完善、发展推动了宋词梅文化的前进,同时宋词梅文化更是丰富了宋词的表现样式及情感内蕴。梅花成了一种独具精神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宋词梅文化已然成为宋代梅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阎利华[8](2014)在《《万叶集》中的咏梅和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万叶集》里的咏梅和歌集中出现在天平时期(729749年),大多出自大伴旅人、大伴加持等贵族官人之手。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万叶集》咏梅和歌中梅与雪、梅与柳、梅与莺以及梅花"插发"等几种主要模式,指出其在构思、选材以及用词上模仿借鉴了魏晋南北朝至初唐的咏梅汉诗赋。但由于中日两国传统审美情趣的不同,汉诗赋与和歌的根本差异,《万叶集》咏梅和歌与魏晋南北朝至初唐的咏梅汉诗赋在意境和文化蕴涵上又存在着本质区别。

焦宝[9](2014)在《晚清民国报刊诗词研究 ——几种报刊的掠影》文中研究说明自1815年第一种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创刊,作为现代大众传媒的报刊开始进入中文世界。自兹始,中国文化开始借助报刊传播。以文学传播而论,报刊出现与勃兴的晚清时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性总结与新变之时代。诗创作上,同光体诗大行其道,其后有梁启超等人借助报刊之传播力倡导“诗界革命”的诗歌改良运动,此后南社诗人群体的崛起以及与同光体宋诗派诗人之间的交锋等等,代表了晚清民初时期诗创作的繁荣;词创作方面,晚清四大家的词创作是清词的殿军,与此同时,有大量的词作通过报刊发表,表现出新颖特质,直至民国之后词学研究和词学创作出现专刊;古文创作上,桐城古文风行,此后梁启超等人开启的“报章体”对桐城文风构成冲击,报刊传播推动着演说及白话文运动发展,可以说,传统文学的创作活动也同新文学一样,在报刊新传播媒介的影响下,出现了波澜壮阔的变革景象。目前,对于晚清以迄民国时期的报刊文学,学界的研究多集中于报载小说方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则,晚清的时代,诗词是占据着报刊版面很大篇幅的,报刊刊载的诗词以及相关文献,亦是极具研究价值的重要文化遗产。晚清民国时期报刊诗词研究,学界实已有关注,但相关论文不仅数量极少,研究亦不成系统,少数研究集中在几种大报或“诗界革命”等诗史“节点”上。本文力求对晚清民国报刊诗词做一通观之扫描,以冀形成较成体系之研究。第一章,关注报刊诗词与晚清社会文化之变迁,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传教士报刊刊载诗词入手,以见诗词中西方文化在华演进之轨迹;二是对商业报刊主要是《申报》文学附张刊载诗词进行考察,以见报刊传播所带来的诗词文化变革;三是以女性报刊刊载诗词为中心,选取陈撷芬及其《女报》(《女学报》)刊载诗词为具体文本,分析报刊诗词与晚清社会的女权运动、女性文化之关系。第二章,考察报刊诗词与晚清维新自强运动。晚清维新自强运动,一改由器物层面向西方学习,而触动中国文化之根本,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进行了积极的活动。本文以梁启超在戊戌维新失败后主持的《清议报》所刊诗作为中心,对《清议报》中的主要诗人进行了较为详细之考论,当有一定价值。第三章,专论报刊诗词与晚清以迄民初的文化变局。以梁启超在1902以后所办报刊刊发的诗词为线索,对这些报刊上的诗人诗作进行细致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诗界革命派、同光体派、南社诸子,不仅其诗作中表现出的政治与文化态度之变迁值得深思,并且可以确认,无论采取怎样的诗学策略,他们共同的努力方向,正是激发中国诗歌在文化变局中的活力,而他们的诗学分化,大半并非是诗学渊源的迥异,更多是源于文化变局中的不同选择。第四章,论报刊诗词推动着诗词在汉文化圈的影响。论述以民国时期日人在大连所办之《辽东诗坛》为研究文本展开。《辽东诗坛》刊发了大量中日两国诗人的作品,其中不乏两国诗界之第一流诗人,他们在诗文中表现出的对汉文化的认同,提示我们作为现代传媒的报刊,对于推动诗词文化作为汉文化圈共同文化遗产产生的重要影响。系统整理晚清民国时期的报刊诗词并进行深入之考察,可以发现,报刊刊载诗词数量众多,质量虽泥沙俱下,但不乏大家力作。报刊诗词虽是诗词史重要组成部分,但有其自身发展与演进之历程。报刊诗词经历了早期外国传教士报刊的偶然为之,到商业报刊开辟专栏或附张以聚拢作者与受众,再到《清议报》、《新民丛报》及《国粹学报》等报刊刊载诗词对诗词史产生重要影响,直至民国后诗词专刊出现的过程。从整个诗词传播史来看,报刊诗词带给诗词传播的是由群体传播向大众传播的改变,在诗词传播史上亦具有重要意义。

李晶晶[10](2013)在《赖山阳咏史诗中的出典与咏史的表现 ——以《咏史十二首》为中心》文中认为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关于日本汉诗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中国最早的日本汉诗研究可追溯到1882年清代国学大师俞樾编纂的《东瀛诗选》。其中日本有名的汉诗人菅茶山,赖山阳的许多作品被收入。关于本论文,主要搜集了赖山阳汉诗的各种注释版本以及研究论文,重点对其咏史诗进行研究。从中日历史出典,咏史表现,历史观这是三个方面出发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赖山阳咏史诗中中日历史出典的特色通过对所选的十八首咏史诗的出典进行分析,得知关于中国历史的出典很多,超过了其中日本历史的出典。而且大多是关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楚汉争霸以及唐史。而其中大多是围绕中国历史上“尊王”展开的。比如关于中国历史上楚庄王,齐桓公和晋文公“尊王”的故事。另外,也描写了历代的忠臣明君和权力的斗争。通过这些中国历史故事和人物的再现,和日本历史或者人物作比较。关于日本历史和人物的引用,范围从上代的论功行赏的滥用到崇德天皇,后白河天竽之争,北条氏,赖朝,足利氏,织丰二家再到最后德川家的政权更替,这聊聊十几首诗囊括了丰富的内容。特别是《咏史十二首》,菅茶山评价为:“十二首,可题曰小日本史。非胸罗全史者,谁能为之。他日删修之基,已成于此”。二.咏史诗中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以及咏史的表现赖山阳引用大量的中日历史人物和故事的对比,表达自己对这些人物的同情,思慕,些许批判甚至是责备,憎恶之情以及历史经验总结。比如表达同情,思慕的对象有楠木正成,郑成功;称赞其卓越军事才能的有武田信玄,上杉谦信,毛利元就。责备的有北条政子,足利氏;历史经验总结的有对项羽和新田义贞失败的原因总结。另外,作者咏史的表现还包括题画诗中的对人物戏剧化的描写以及游记诗中的“临场怀古”。比如题画诗《题不识庵击机山图》中的历史名句“鞭声肃肃夜过河”,描写了上杉谦信在战场的飒爽英姿,具有戏剧化的效果,达到咏史的目的。“临场怀古”的游记诗,比如东游六首中有由作者在途中所见的历史古迹,而引发寄物陈思和怀古的情感。三.咏史诗中体现的赖山阳的历史观。比起咏史诗表达出的各种情感和信息,赖山阳最终想向世人展示的是自己的历史观。不管是对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等“尊王”的描写,还是对德川家康入朝赐予天杯的历史纪实,最终通过中日历史的对比,赖山阳想明确表示自己对“尊王”思想的赞同。特别是在还有对在南北朝时期,政权分化时,作者坚信和维护后醍醐天皇统治下的南朝才是正统。这些历史观也是赖山阳修史中的重要思想。

二、军中“梅花”正盛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军中“梅花”正盛开(论文提纲范文)

(2)五月的鲜花(论文提纲范文)

凝视:那纹理深处的燃烧
唤醒:红安为什么这样红
见证:白果树湾的银杏
铭记:小小乘马岗,将军大摇篮

(3)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1.1 对西湖诗歌的综合研究
        1.1.2 对西湖诗人的个案研究
    1.2 论文选题的意义及界定范围
        1.2.1 杭州与西湖
        1.2.2 关于清代杭州的西湖诗
        1.2.3 关于清代杭州诗人的西湖诗创作
        1.2.4 关于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的定义和范围
第二章 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的时代背景
    2.1 富足丰饶的繁华之地
    2.2 地域、王朝共同作用下的文化氛围
    2.3 康、乾两帝南巡游湖的名人效应
第三章 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的演变发展
    3.1 清代前期杭州诗人的西湖诗
        3.1.1 沈峻曾、张贲孙等遗民诗人的西湖诗
        3.1.2 “西泠十子”的西湖诗
        3.1.3 其他诗人的西湖诗
    3.2 清代中期杭州诗人的西湖诗
        3.2.1 厉鹗的西湖诗
        3.2.2 杭世骏、周京等南屏诗人的西湖诗
        3.2.3 吴颖芳、吴锡麒的西湖诗
        3.2.4 朱彭、宋大樽的西湖诗
        3.2.5 其他诗人的西湖诗
    3.3 清代后期杭州诗人的西湖诗
        3.3.1 陈文述的西湖诗
        3.3.2 吴兆麟的西湖诗
        3.3.3 胡凤丹、丁丙的西湖诗
        3.3.4 其他诗人的西湖诗
第四章 清代杭州西湖诗的特殊诗人群体
    4.1 杭州方外诗人
    4.2 杭州闺秀诗人
    4.3 杭州驻防诗人
第五章 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的题材新变
    5.1 人迹入山林
        5.1.1 吴山
        5.1.2 凤凰山
        5.1.3 宝石山、葛岭
        5.1.4 丁家山、天竺山、风篁岭
    5.2 寻僧叩庙去
        5.2.1 访僧
        5.2.2 叩寺
        5.2.3 奇景
    5.3 泛舟西溪里
        5.3.1 西溪探梅
        5.3.2 秋雪白芦
        5.3.3 林庄溪舍
第六章 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的价值与意义
    6.1 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的整体观照
        6.1.1 体裁、题材
        6.1.2 艺术风格
        6.1.3 诗人类型
    6.2 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的意义价值
        6.2.1 对西湖的全方位诗意呈现
        6.2.2 对清代杭州诗人风雅的诗意呈现
    6.3 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的文学史定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4)文化翻译观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花类意象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文化翻译观
2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花类意象
    2.1 中国古典诗词中丰富的花类意象
    2.2 中国古典诗词中花类意象的蕴含意义
3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花类意象英译及赏析
    3.1 花类意象英译时文化因子的处理
    3.2 译文中抽象的花名与具体的花名互相转化
4 结束语

(5)俄汉语含植物名称熟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Аннотация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确定研究对象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发展趋势
    1.4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课题研究内容
    1.5 课题的研究方法
    1.6 课题的研究重点、难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7 语料来源
        1.7.1 俄语语料来源
        1.7.2 汉语语料来源
第2章 熟语的概念及特征
    2.1 熟语的概念
        2.1.1 俄语熟语的概念
        2.1.2 汉语熟语的概念
    2.2 熟语的特征
        2.2.1 俄语熟语的特征
        2.2.2 汉语熟语的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含植物名称俄汉熟语特征
    3.1 数量特征
        3.1.1 含植物名称俄语熟语数量特征
        3.1.2 含植物名称汉语熟语数量特征
    3.2 结构特征
        3.2.1 含植物名称俄语熟语结构特征
        3.2.2 含植物名称汉语熟语结构特征
    3.3 来源特征
        3.3.1 含植物名称俄语熟语来源特征
        3.3.2 含植物名称汉语熟语来源特征
    3.4 语义特征
        3.4.1 含植物名称俄语熟语语义特征
        3.4.2 含植物名称汉语熟语语义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植物名称俄汉熟语对比分析
    4.1 数量对比
    4.2 结构对比
    4.3 来源对比
    4.4 语义对比
        4.4.1 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对比
        4.4.2 相同植物的相同意义
        4.4.3 相同植物的不同意义
        4.4.4 不同植物的相同意义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宋词中的梅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梅文化的发展及其在文学中的渗透
    二. 梅文化研究现状及论文章节主要内容
一 梅文化在宋词中的表现
    (一) 宋代梅词的大量创作
    (二) 宋代梅词表现形式之多样性
    (三) 梅词贯穿宋词发展的始终
二 宋词中梅花意象的普遍存在
    (一) 景物中的梅
    (二) 典故中的梅
    (三) 想象中的梅
三 宋词中梅花意境的情感内涵
    (一) 俗世情爱的逐渐深刻化
    (二) 民族危难中的社会责任感
    (三) 高蹈出尘的隐逸情怀
四 梅文化在宋词中呈现的特点
    (一) 表现形式的创新
        1 咏梅联章组词的出现
        2 回文梅词的创作
        3 梅词词序的引用及情感的多样化
    (二) 宋词中梅花形象的惯用搭配
        1. 梅与月
        2. 梅与雪
        3. 岁寒三友
    (三) 梅花意象的民俗文化内涵
    (四) 宋词梅文化与宋诗梅文化的比较
        1. 梅文化对行藏出处的表现
        2. 内容上抒情与言志的不同选择倾向
        3. 直抒胸臆与委婉低回的不同抒情方式
五 宋词梅文化于宋代空前兴盛的表现及原因
    (一) 宋代经济、政治的转型及园艺的发展
    (二) 宋代音乐、绘画等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 宋代生活中的梅花情结及梅花题材的泛演
    (四) 宋代文人的普遍趋雅、比德倾向及梅花审美情趣
    (五) 复杂多样的创作群体及宋初林逋的个人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8)《万叶集》中的咏梅和歌(论文提纲范文)

1 梅文化发展过程及其传播
2《万叶集》咏梅和歌与中国咏梅汉诗赋的比较
    2.1 梅与雪
    2.2 梅与柳
    2.3 梅与莺
    2.4 梅花“插发”(かざし)
    2.5 以梅寄情思
3 大伴旅人和《万叶集》咏梅和歌
4 结语

(9)晚清民国报刊诗词研究 ——几种报刊的掠影(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报刊诗词与晚清社会:论发生阶段的报刊诗词
    第一节 传教士报刊与报刊诗词: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到《中西教会报》所载诗词
    第二节 报刊诗词与商业报刊:以申报附办四种附张所载诗词为中心
        一、 《申报》附办文学附张以聚集作者与读者
        二、 《申报》附办文学附张刊发诗词的价值
        三、 《申报》附办文学附张对诗词传播模式的影响
    第三节 报刊诗词与晚清女性:以陈撷芬《女学报》刊载诗词为中心
        一、 女学运动与《女学报》
        二、 女性态度与《女学报》诗词
        三、 女权与《女学报》诗词
第二章 报刊诗词与诗界革命:论《清议报》与报刊诗词的发展
    第一节 《清议报》“诗文辞随录”:诗界革命的号角
    第二节 《清议报》中康有为的海外诗作
        一、 纪事之作
        二、 游览之作与酬赠之作
    第三节 《清议报》上的蒋智由诗作
第三章 报刊诗词与文化变局:论《新民丛报》至《庸言》杂志报刊诗词的演进
    第一节 《新民丛报》“诗界潮音集”与“诗界革命派”的分化
    第二节 《新民丛报》“诗界潮音集”聚合的诗人与诗作
        一、 乌目山僧在《新民丛报》上的诗作
        二、 《新民丛报》上诗人群体的分化
    第三节 《国风报》、《庸言》与同光体宋诗学的光大
        一、 《国风报》、《庸言》杂志上的词学家朱祖谋之诗词
        二、 《国风报》、《庸言》上的诗话词话
        三、 《庸言》后宋诗派诗人向《东方杂志》的转移
第四章 报刊诗词与诗词专刊:论《辽东诗坛》诗词的专刊化及其汉文化圈影响
    第一节 近代中日交流与《辽东诗坛》的创刊背景
    第二节 《辽东诗坛》上的中日诗歌交流
    第三节 《辽东诗坛》诗歌与汉文化圈的诗词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赖山阳咏史诗中的出典与咏史的表现 ——以《咏史十二首》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目录
绪论
    1. 赖山阳简介
    2. 赖山阳咏史诗的先行研究
    3. 研究文本以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咏史诗的出典研究
    1.1 中国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
        1.1.1 围绕“尊王”思想
        1.1.2 忠臣明君的人物形象
        1.1.3 描写权力之争的历史故事
    1.2 日本历史故事及人物形象的出典
    1.3 总结
第二章 从创作契机分析咏史的表现
    2.1 “小日本史”—《咏史十二首》
        2.1.1 “尊王”历史观的表现
        2.1.2 对历史人物的褒贬
        2.1.3 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2.2 咏史中的人物“戏剧化表现”—题画诗
    2.3 “临场怀古”的咏史表现—《丁已东游六首》
    2.4 总结
第三章 总结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谢词

四、军中“梅花”正盛开(论文参考文献)

  • [1]横川景三咏梅诗研究[D]. 郝全玲. 伊犁师范大学, 2021
  • [2]五月的鲜花[J]. 梅玉荣. 芳草, 2021(04)
  • [3]清代杭州诗人西湖诗歌研究[D]. 罗方舟.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4]文化翻译观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花类意象英译研究[J]. 褚金芝,荆琳. 海外英语, 2020(07)
  • [5]俄汉语含植物名称熟语对比研究[D]. 李万军.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6(03)
  • [6]《清诗选》注释辨正[J]. 钟振振. 诗书画, 2015(04)
  • [7]宋词中的梅文化研究[D]. 赵帝.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5)
  • [8]《万叶集》中的咏梅和歌[J]. 阎利华.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14(02)
  • [9]晚清民国报刊诗词研究 ——几种报刊的掠影[D]. 焦宝. 吉林大学, 2014(09)
  • [10]赖山阳咏史诗中的出典与咏史的表现 ——以《咏史十二首》为中心[D]. 李晶晶. 首都师范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军中的“梅花”正在绽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