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昏迷患者的早期肠内营养

脑梗死昏迷患者的早期肠内营养

一、脑梗死昏迷病人的早期肠内营养(论文文献综述)

王洁霞,王园园,孟琳琳,武彦霞,李广[1](2022)在《早期不同肠内营养剂支持在重症脑梗死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早期不同肠内营养剂支持在重症脑梗死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82例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重症脑梗死病人,根据使用营养剂不同分为两组,每组41例。A组予以短肽营养干预,B组予以全力营养干预。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住院时间、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营养状况指标[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总蛋白(TP)、清蛋白(ALB)]、外周血T细胞亚群、体液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血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结果治疗后,A组GCS评分高于B组,NIHSS评分、APACHEⅡ评分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TP、ALB、PA水平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D3+、CD4+水平高于B组,CD8+水平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IgA、IgM、IgG水平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RP、IL-6水平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腹泻、腹胀发生率低于B组(P<0.05);两组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肽营养干预、全力营养干预均能改善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重症脑梗死病人的预后,但短肽营养干预在改善营养状态、降低炎症反应、提高机体抵抗力、降低腹泻与腹胀发生率、促进病情恢复等方面效果更好。

蔡迎茹[2](2021)在《急性重症脑梗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其营养指标、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急性重症脑梗患者营养支持干预工作现状,行早期肠内应营养支持干预,分析该方式对于患者机体营养状况、内分泌功能影响。方法借助随机抽样法将2015年1月到2019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16例急性重症脑梗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营养支持,研究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两组对比干预前后机体营养状况、内分泌功能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机体营养状况指标、内分泌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14d研究组患者机体营养状况指标数值、FT3、FT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TSH水平、皮质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重症脑梗患者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其机体营养状况,促进内分泌功能恢复,利于增强治疗效果,该模式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张梦柯[3](2021)在《不同肠内营养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不同热量和蛋白质的营养方案对于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喂养并发症、血糖、预后相关指标等方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由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且需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161例。随机分为四组,给予不同肠内营养方案:EN1组(能量目标25kcal/kg/d、蛋白质目标1.2g/kg/d)、EN2组(能量目标17kcal/kg/d、蛋白质目标1.2g/kg/d)、EN3组(能量目标25kcal/kg/d、蛋白质目标1.8g/kg/d)、EN4组(能量目标17kcal/kg/d、蛋白质目标1.8g/kg/d),营养支持7天。观察四组患者喂养前、后白蛋白(ALB)、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gb)水平变化;观察四组患者喂养并发症发生率;监测四组糖尿病患者第4~7天空腹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第7天不同时间点血糖值计算血糖平均值、血糖水平标准差、血糖极差值;记录四组患者住院期间肺感染及机械通气发生率、抗生素及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等影响预后相关指标,采用NIHSS评分评估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喂养7天后四组ALB、TP、PA、Hgb等营养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81,P<0.001;F=7.667,P<0.001;F=17.108,P<0.001;F=11.127,P<0.001),经LSD检验两两比较,EN3组及EN4组上述营养指标显着高于EN1组及EN2组(P<0.05),而EN1组和EN2组之间、EN3组和EN4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营养支持7天内,四组患者胃潴留、腹泻及胃粘膜出血发生率,组间经卡方检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317,P<0.001;χ2=18.612,P<0.001;χ2=22.106,P<0.001);经卡方分割法两两比较,EN2组与EN4组胃潴留、腹泻、胃粘膜出血的发生率显着低于EN1组及EN3组(P<0.00833),而EN1组和EN3组之间、EN2组和EN4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833)。3四组糖尿病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第7天血糖平均值、血糖水平标准差、血糖极差值,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542,P=0.001;F=5.605,P=0.002;F=7.880,P<0.001),经LSD检验两两比较,EN2组与EN4组上述血糖波动指标显着低于EN1组与EN3组(P<0.05),而EN1组与EN3组之间、EN2组与EN4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四组患者肺感染发生率,经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07,P<0.001),经卡方分割法两两比较,EN3组、EN4组显着低于EN1组、EN2组(P<0.00833),而EN1组和EN2组之间、EN3组和EN4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833);四组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组间经Kruskall-Wallis H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9.126,P<0.001;H=18.317,P<0.001),经Dunn-Bonferroni检验两两比较,EN3组与EN4组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显着低于EN1组及EN2组(校正后P<0.05),而EN1组与EN2组之间、EN3与EN4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后P>0.05)。5四组出院NIHS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28,P=0.005),经LSD检验两两比较,EN3组与EN4组显着低于EN1组及EN2组(P<0.05),EN1组与EN2组之间、EN3与EN4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时,给予1.8g/kg/d的蛋白质相比于常规推荐量1.2g/kg/d的蛋白质更利于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病情恢复,而且不会增加胃肠道并发症及血糖波动等不良事件。2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时,与增加蛋白质摄入相比,单纯通过给予充足的热量(25kcal/kg/d)或限制热量(17kcal/kg/d)对患者营养及预后无明显影响,但降低热量摄入能改善胃肠不耐受及减少血糖波动。3限制热量(17kcal/kg/d)的高蛋白质(1.8g/kg/d)营养方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是较为合适的选择。图8幅;表12个;参92篇。

王慧君[4](2021)在《基于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误吸风险分层的临床护理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重症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期间发生误吸的现状及原因;基于已构建好的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误吸风险评估表,对实施肠内营养的重症患者实施分层护理干预措施,评价基于误吸风险分层的护理干预对实施肠内营养的重症患者误吸发生率、热卡达标率等结局影响。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1.第一部分:选取2020年05月至2020年08月入住东部战区总医院重症监护室实施肠内营养的126例外科重症患者,采用自行编制的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误吸风险调查表动态监测并记录患者从实施肠内营养开始7天内发生误吸的现状,分析误吸的影响因素及相关预后指标。2.第二部分:将课题组前期构建的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误吸风险评估表应用于临床,采用前后对照研究,2020年05月至2020年08月为对照组,不使用误吸风险评估表进行评估,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2020年09月至2020年10月为护士培训干预期;2020年11月至2021年02月为试验组,使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误吸风险评估表对患者进行误吸风险评估,并根据评分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级护理干预。结果:1.纳入研究的126名实施肠内营养的外科重症患者,其中96例没有发生误吸,30例患者发生误吸,误吸发生率为23.81%。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意识状况、营养风险、鼻饲管置入长度是外科重症患者误吸的危险因素。2.试验组和对照组各纳入120例实施肠内营养的重症患者。研究显示,试验组有17例患者发生误吸,对照组有30例,两组误吸发生率有显着差异(P=0.034);试验组第7天热卡达标率为40.83%,对照组为2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试验组患者ICU平均住院时间为19天,对照组为30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平均总住院时间为23天,对照组为34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平均住院费用约19.336万元,对照组住院费用约29.927万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1.重症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期间误吸发生率较高,与患者意识、营养风险、APACHEⅡ评分、鼻饲管置入长度相关。临床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患者发生误吸的相关影响因素对患者密切观察。2.应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误吸风险评估表对患者进行误吸风险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分层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减少实施肠内营养的重症患者误吸发生率,提高热卡达标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赵娜娜[5](2020)在《针刺对持续植物状态患者肠道组学的影响及营养状况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针刺对于持续植物状态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对营养状况的疗效观察,从机制层面初步阐述针刺疗法、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与营养状况的关系,为持续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的治疗寻找新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PVS患者76例,利用SPSS20.0软件随机数字分组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试验组(n=38)和对照组(n=38)。两组均接受基础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西医康复治疗、肠内营养混悬液(enteral nutritional suspension,TPF)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针刺治疗。(1)营养状况评估:于治疗前后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于治疗前后及随访的第30、90天对所有受试者行营养风险筛查表(nutrition risk screening2002,NRS2002)评定。(2)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检测:在治疗前后收集所有受试者粪便样本,提取并纯化粪便样本中的核酸,进行基于16S r RNA基因可变区PCR扩增和测序,最后进行菌种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受试者肠道菌群群落结构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技术,对所有受试者粪便样本进行代谢产物检测,分析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乙酸、丙酸、丁酸、戊酸)的含量。成果:(1)中医证候特征:根据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辩证,最终确定了六类证候类型,包括气虚血瘀型(61.84%)、血虚风动型(39.47%)、痰热闭窍型(30.26%)、心脾两虚型(25.00%)、痰湿阻窍型(17.11%)、肾精亏虚型(11.84%)。从虚实来看,64.47%的患者以虚证为主,35.53%的患者以实证为主。88.16%的患者为单一证型和2证型组合,以2证型组合最多为59.21%。体征证候以神呆不识、睁眼若视、手足肿胀、肢窍失用、便溺不知为主。从舌象上看,PVS患者舌质淡白比例较高,占63.16%;苔薄、白,分别占64.47%和52.63%。从脉象上看以脉细、虚、滑为多,分别占88.16%、53.59%、26.32%;脉数、弱、弦,分别占23.68%、18.42%、9.21%。(2)营养状况:治疗前两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血清营养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显着增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NRS2002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NRS2002评分均大于3分,应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后试验组NRS2002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着降低(P<0.05),而对照组NRS2002评分与治疗前比较,评分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NRS2002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随访第30天时,两组NRS2002评分与治疗前、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第90天时,两组NRS2002评分与本组本组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第30天比较均显着降低(P<0.05),且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肠道菌群结构:治疗前两组Alpha多样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Chao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显着增高(P<0.05),Simpson指数显着降低(P<0.05)。且试验组粪便菌群Chao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Simpson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拟杆菌属(Bacteroides)、普氏菌属(Prevotella)以及柔嫩梭菌属(Faecalibacterium)等细菌相对丰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Bacteroides、Prevotella、Faecalibacterium、梭菌属(Clostridium)的相对丰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显着增高(P<0.05),而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假单胞菌科(Pseudomonodaceae)、罗尔斯通菌属(Ralstonia)的相对丰度均显着下降(P<0.05)。治疗后对照组Bacteroides、Prevotella、Faecalibacterium、Clostridium的相对丰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显着增高(P<0.05),Enterobacteriaceae、Pseudomonodaceae、Ralstonia的相对丰度均显着下降(P<0.05)。治疗后试验组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治疗前两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乙酸、丙酸、丁酸、戊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乙酸、丁酸、戊酸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均显着增高(P<0.05),丙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治疗后对照组乙酸、丁酸、戊酸含量与治疗前比较有所增高,丙酸含量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腧穴配伍组针刺治疗PVS患者相对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更好,能够较为显着的改善患者营养状况,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及其代谢产物,其机制可能为针刺可能通过调节脾胃功能,进而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影响SCFAs水平,从而患者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朱俞彤,刘祚燕,王凤英,叶静,李萍[6](2020)在《精准护理在脑梗死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精准护理在脑梗死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9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精准护理,即院内1个月精准护理,出院后6个月的精准延续护理。出院后对两组均进行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有效率及出院后1、3、6个月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营养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三头肌皮褶厚度和非瘫痪侧上臂肱三头肌肌围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3个月及6个月死亡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准护理用于脑梗死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中能改善患者营养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获得较高的治疗有效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郭斌艳[7](2020)在《神经重症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现状调查与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调查神经重症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2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探讨此干预方法能否有效的降低神经重症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发生胃潴留的风险。方法1从2017年12月~2018年5月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360例神经重症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根据胃中残留物的量是否超过200ml,将患者分为胃潴留和非胃潴留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探究发生胃潴留的危险因素。2从2018年6月~2018年12月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84例神经重症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胃潴留的相关危险因素,展开针对性护理干预。3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次调查的360例神经重症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中214例出现胃潴留,胃潴留发生率为59.44%,其中发病后1周内出现胃潴留占75.23%(161例),2周内出现胃潴留占24.77%(53例)。2对一般资料进行比较胃潴留、无胃潴留患者性别、BMI等资料无显着性差异(P>0.05)。3经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年龄、有休克病史、发病部位为脑干、疾病累及自主神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低血钾、低血钠、血糖异常、机械通气、亚低温治疗等,均是神经重症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的危险因素(P<0.05)。4干预组针对神经重症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的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护理。对照组患者的干预措施包括胃潴留的预防、胃潴留的抽吸与监测、病情观察、常规健康教育等。两组各42例患者中,对照组名例出现胃潴留,发生率为19.05%;观察组2例出现胃潴留,发生率为4.76%;胃潴留发生率显着降低(χ2=4.086,P=0.043)。5干预后,观察组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神经重症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发生风险较高,且年龄较大、有休克病史、发病部位为脑干、疾病累及自主神经、GCS评分低、低血钾、低血钠、血糖异常、机械通气,亚低温治疗等患者发生胃潴留的风险较高。2护理人员掌握发生胃潴留的危险因素,积极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加以预防,并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营养策略,能够有效的降低胃潴留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朱利娟[8](2020)在《超声监测胃残余量指导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重症监护室(ICU)中,营养支持是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肠内营养(EN)特别是早期肠内营养(EEN)可帮助胃肠道恢复正常的功能,防止肠源性感染的发生,从而提高自身免疫功能,进一步避免肠衰竭的发生。另外ICU的患者受疾病、镇痛镇静、机械通气、长期卧床等因素的影响,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生率很高。因此,准确评价患者胃肠功能状态,制定合理的EEN方案,进而指导EN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超声测量胃窦切面,从而推算出胃残余量(Gastric Residual Volume,GRV)情况,与传统回抽式监测GRV进行比较,指导EEN的实施,从而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01月至2019年06月选取我科收治的60例患者,所有患者入科后均予以常规治疗,包括留置鼻胃管。入住ICU48小时内即开始肠内营养支持。排除标准:(1)年龄<18岁;(2)存在早期EN禁忌症如:消化道梗阻、肿瘤、出血;(3)严重腹胀、肥胖者;(4)研究期间不配合资料收集者。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和对照组(胃液回抽法监测胃残余量)各30例,均实施EEN支持,进行间断喂养。两组患者均通过肠内营养泵匀速泵入并调节速度。实验组:采用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采用床旁超声诊断仪,选择胃窦单切面,即将超声探头置于患者剑突下方,垂直于腹部的角度,超声显影出胃窦大小,通过测量胃窦部横径及前后径来计算胃窦面积,再通过胃窦面积与年龄的对比表得出胃残余量,如GRV≤250ml,则每天监测一次(每天监测时间在上午8:30左右),患者取仰卧位(床头抬高30°-45°),当GRV>250ml时,减慢肠内营养速度或暂停肠内营养,6小时后再进行检测胃残余量,若GRV≤250ml,则维持原喂养速度。对照组:每4小时回抽胃液测GRV,若GRV>250ml,则减慢肠内营养速度或暂停,若GRV≤250ml,则维持原喂养速度。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及对患者的APPCHE II评分,还记录一些临床观察指标如EN并发症(呕吐、腹泻、腹胀等),感染并发症(血行感染、导管相关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等),相关预后指标包括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长、达目标喂养时间(25kcal/kg/d)。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APACHEII评分、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重症肺炎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50.0%的病人发生了一项或几项EN并发症,实验组仅为23.3%,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亚组分析统计学无差异(P>0.05);感染并发症总发生率上,实验组(20.0%)低于对照组(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ICU入住时间、达目标喂养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长方面,实验组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对照组较实验组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胃窦单切面进行超声监测GRV,可以更加客观指导EEN安全、有效的实施,较常规方法监测GRV可以降低EN并发症及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ICU入住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长,更快地达目标喂养,从而使患者受益。通过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指导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获得一定效果。

夏结婷[9](2019)在《不同时机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神经功能康复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营养不良是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进行营养支持可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目前对于进行营养支持的时机仍存在争议,因此,对不同时机进行营养支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本研究探讨肠内营养支持的时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神经康复及临床结局的潜在影响,并为今后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入住佛山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的脑卒中患者1021例。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9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肠内营养支持开始时间分为入院24h组(24h内)、入院48h组(24-48h内)、入院7d后组(含7d)。采集病历资料内容为:患者基本信息、营养风险筛查评分、GCS评分、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血清前白蛋白(Serum Prealbumin,PA)、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神经功能评分、临床结局情况等。结果1.纳入研究对象共有99例,其中,入院24h组35例、入院48h组32例、入院7d后组32例。入院时三组病例的卒中类型、性别、年龄构成比等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患者的营养状况指标①入院第1天,三组患者的营养风险评估、营养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入院14天时,对比三组营养指标情况:入院24h组患者营养状况与48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4h组患者优于7d后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8h组患者优于7d后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的神经功能(NIHSS评分)情况①入院第1天,三组患者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入院14天时,24h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48h组与7d后组(P<0.01),神经功能改善最佳,48h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7d后组患者(P<0.05)。4.三组患者的临床结局情况 入院24h组与48h组(P<0.05)、7d后组(P<0.01)比较,并发症发生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h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7d后组患者下降(P<0.05);入院24h组患者的卧床时间少于48h组(P<0.05),而7d后组患者的卧床时间最长;并发症中以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居多,且7d后组患者高于48h组,24h组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低。结论本研究发现,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临床结局,提高综合预后。入院后24h内即开展肠内营养支持,对于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改善,优于入院后48h内或7d后。由于该研究是回顾性研究,且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其他未被发现或矫正的偏倚因素,因此,研究结果仍需进一步分析和验证。

肖红云,李宏宇,叶敏,王健,王蜀蓉,邓钰双,樊冰[10](2019)在《早期肠内营养+DHA对脑梗死昏迷患者营养指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DHA对脑梗死昏迷患者营养指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脑梗死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为对照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46例为观察组,给予早期免疫肠内营养(早期营养+DHA组件)。比较2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免疫指标、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14 d时的总蛋白、前血清蛋白、血红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4 d的IgG、IgM、IgA、CD4+/CD8+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4 d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DHA不仅能改善脑梗死昏迷患者的营养指标,还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二、脑梗死昏迷病人的早期肠内营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梗死昏迷病人的早期肠内营养(论文提纲范文)

(1)早期不同肠内营养剂支持在重症脑梗死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方法
        1.3.1 A组
        1.3.2 B组
    1.4 检测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GCS、NIHSS、APACHEⅡ评分比较
    2.2 两组营养状况指标比较
    2.3 两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较
    2.4 两组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2.5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6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7 两组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3 讨 论

(2)急性重症脑梗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其营养指标、内分泌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研究组
    1.3观察指标
        1.3.1 两组患者
        1.3.2 内分泌功能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对比干预前后机体营养状况
    2.2两组患者对比干预前后内分泌功能情况。
3 讨论

(3)不同肠内营养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基线调查
        1.1.3 分组方法
        1.1.4 治疗方案
        1.1.5 观察内容
        1.1.6 质量控制
        1.1.7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使用不同营养方案的患者基线特征分析
        1.2.2 不同营养方案治疗效果分析
    1.3 讨论
        1.3.1 缺血性卒中营养风险影响因素
        1.3.2 缺血性卒中营养支持方式
        1.3.3 缺血性卒中肠内营养应用现状
        1.3.4 研究结果及临床意义
        1.3.5 不足与展望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脑梗死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足的研究进展
    2.1 喂养不足的原因
        2.1.1 病人相关因素
        2.1.2 不同肠内营养开始时间
        2.1.3 不同肠内营养输注方式
        2.1.4 不同肠内营养管饲方式
        2.1.5 喂养不耐受
        2.1.6 其他喂养中断原因
    2.2 喂养不足的防治策略
        2.2.1 联合肠外营养
        2.2.2 采用容量喂养方式
        2.2.3 使用幽门后喂养
        2.2.4 改善胃残余量的监测
        2.2.5 益生菌的使用
        2.2.6 促胃动力剂的使用
        2.2.7 采用多团队护理模式
    2.3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8
附录 B 营养风险筛查量表-NRS2002表
附录 C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附录 D 患者误吸风险评估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4)基于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误吸风险分层的临床护理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2.1 误吸发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2.2 误吸的预防措施
    3.研究目的
    4.相关概念和定义
    5.技术路线
第二章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误吸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1.研究设计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2.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目标热卡达标率比较
        2.3 患者误吸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3.讨论
        3.1 重症患者在肠内营养实施过程中存在误吸的风险
        3.2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误吸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针对性护理干预
    4.小结
第三章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误吸风险评估表的应用研究
    1.研究设计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工具
        1.4 基线及观察指标指标
        1.5 干预方法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热卡摄入情况的比较
        2.3 两组误吸发生率的比较
        2.4 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比较
        2.5 两组营养指标的比较
    3.讨论
        3.1 基于误吸风险分层的护理干预使重症肠内营养患者误吸发生率降低
        3.2 基于误吸风险分层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重症肠内营养患者热卡达标率
        3.3 基于误吸风险分层的护理干预可以改善重症肠内营养患者的预后
        3.4 基于误吸风险分层的护理干预可以改善重症肠内营养患者营养指标和炎症指标
    4.小结
结论
    1.研究结论
    2.对护理实践的启示及建议
    3.研究的创新点
    4.研究的不足之处与今后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 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 B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误吸风险评估表
    附录 C 修订版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误吸风险评估表
    附录 D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误吸风险调查表
    附录 E 营养风险评估表
    附录 F APACHEⅡ评分
    附录 G GCS评分
    附录 H SOFA评分
    附录 I 伦理委员审查批件
    附录 J 个人简历
    附录 K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附录 L 参加学术会议
    附录 M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5)针刺对持续植物状态患者肠道组学的影响及营养状况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研究概况
        1.1.1 中医学对脑的生理病理观点
        1.1.2 中医病名命名
        1.1.3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病因病机
    1.2 中医对持续性植物状态的辨证分型
        1.2.1 中医证型辨证要点
        1.2.2 中医证型分布
        1.2.3 中医治疗
    1.3 现代医学对持续植物状态研究概况
        1.3.1 流行病学
        1.3.2 发病机制
        1.3.3 临床治疗
    1.4 针灸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研究进展
        1.4.1 针灸为主治疗本病的研究进展
        1.4.2 针刺穴位的研究进展
    1.5 肠道菌群的现代医学研究
        1.5.1 肠道菌群对机体的影响
        1.5.2 “肠-脑”轴
        1.5.3 肠道菌群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可能机制
    1.6 中医对肠道菌群的认识
        1.6.1 中医理论认为:肠道菌群当归属于中医脾胃功能
        1.6.2 从中焦脾胃入手调节肠道菌群是治疗复杂性、难治性疾病的突破口
        1.6.3 针灸具体良好的调节胃肠道效应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及纳入、排除标准
        2.2.1 PVS诊断标准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剔除标准
        2.2.5 退出(脱落)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随机分组方法
        2.3.2 样本量估计
        2.3.3 治疗方案
        2.3.4 主要观察指标及评估方法
        2.3.5 次要疗效指标及评估方法
        2.3.6 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及处理
        2.3.7 技术路线
        2.3.8 统计学方法
        2.3.9 盲法实施
    2.4 研究结果
        2.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4.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4.3 试验完成情况
        2.4.4 营养状况
        2.4.5 肠道菌群结构
        2.4.6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
        2.4.7 安全性评估
第三章 讨论
    3.1 立题依据
    3.2 研究结果分析
        3.2.1 中医症型分析
        3.2.2 营养状况分析
        3.2.3 肠道菌群结构及其代谢产物分析
    3.3 针刺治疗机制分析
        3.3.1 PVS中医溯源
        3.3.2 理论分析
        3.3.3 选穴依据
    3.4 小结
        3.4.1 创新之处
        3.4.2 不足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精准护理在脑梗死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1.3.2 观察组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营养水平比较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2.5 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7)神经重症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现状调查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神经重症患者营养水平现状
    1.2 神经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概述
    1.3 胃潴留危险因素分析
    1.4 患者胃潴留相关干预的研究现状
    1.5 小结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技术路线
4 第一部分: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4.1 研究对象
        4.1.1 样本来源
        4.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4.1.3 样本量计算
    4.2 研究方法
        4.2.1 抽样及分组方法
        4.2.2 观察指标及测量工具
        4.2.3 胃潴留判定
        4.2.4 留置胃管及肠内营养方法
        4.2.5 统计学方法
        4.2.6 质量控制
        4.2.7 伦理原则
    4.3 结果
        4.3.1 胃潴留发病率情况
        4.3.2 两组发病部位比较
        4.3.3 神经重症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的相关因素分析一
        4.3.4 神经重症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的相关因素分析二
        4.3.5 多因素分析
    4.4 讨论
        4.4.1 胃潴留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4.4.2 神经重症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的发生情况
        4.4.3 神经重症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的影响因素
    4.5 小结
5 第二部分: 干预性研究
    5.1 研究对象
        5.1.1 样本来源
        5.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5.1.3 样本量计算
    5.2 研究方法
        5.2.1 抽样及分组方法
        5.2.2 干预方法及内容
        5.2.3 测量指标
        5.2.4 统计学方法
        5.2.5 质量控制
        5.2.6 伦理原则
    5.3 结果
        5.3.1 临床资料
        5.3.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5.3.3 干预后两组胃潴留发生率情况比较
        5.3.4 护理前后营养状态比较
    5.4 讨论
        5.4.1 对存在胃潴留危险因素患者加强护理干预
        5.4.2 合理应用促胃动力药
        5.4.3 体位干预
        5.4.4 腹部按摩
        5.4.5 幽门后喂养
        5.4.6 足三里按摩
        5.4.7 双下肢主动及被动训练
        5.4.8 其他干预措施
    5.5 小结
    5.6 创新性分析
6 结论
7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神经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及消化系统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综述)
附录
    附录1 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2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表(GCS)
    附录3 危重病人APACHE Ⅱ评分表
个人简历
致谢

(8)超声监测胃残余量指导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2.材料(资料)与方法
3.试验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简历
致谢
综述 胃残余量监测在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9)不同时机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神经功能康复及临床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技术路线图
    2.4 质量控制
    2.5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结果
    3.1 脑卒中住院患者的基本资料
    3.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3 三组患者的营养风险评估情况比较
    3.4 三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比较
    3.5 三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3.6 三组患者的临床结局发生情况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4.1 脑卒中患者的发病影响因素
    4.2 脑卒中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
    4.3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4.4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
    4.5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结局发生情况的影响
    4.6 急性脑卒中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宜时机
第五部分 全文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10)早期肠内营养+DHA对脑梗死昏迷患者营养指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3.1 营养指标
        1.3.2 免疫指标
        1.3.3 神经功能
        1.3.4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
        1.3.5 并发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指标比较
    2.2 2组营养支持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2.3 2组的GC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比较
    2.4 2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3 讨论

四、脑梗死昏迷病人的早期肠内营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早期不同肠内营养剂支持在重症脑梗死病人中的应用效果[J]. 王洁霞,王园园,孟琳琳,武彦霞,李广.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02)
  • [2]急性重症脑梗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其营养指标、内分泌功能的影响[J]. 蔡迎茹. 辽宁医学杂志, 2021(05)
  • [3]不同肠内营养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研究[D]. 张梦柯.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4]基于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误吸风险分层的临床护理干预研究[D]. 王慧君.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5]针刺对持续植物状态患者肠道组学的影响及营养状况观察[D]. 赵娜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精准护理在脑梗死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 朱俞彤,刘祚燕,王凤英,叶静,李萍. 西部医学, 2020(09)
  • [7]神经重症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现状调查与干预研究[D]. 郭斌艳. 郑州大学, 2020(02)
  • [8]超声监测胃残余量指导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D]. 朱利娟.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9]不同时机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神经功能康复及临床结局的影响[D]. 夏结婷.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2)
  • [10]早期肠内营养+DHA对脑梗死昏迷患者营养指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 肖红云,李宏宇,叶敏,王健,王蜀蓉,邓钰双,樊冰.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9(07)

标签:;  ;  ;  ;  ;  

脑梗死昏迷患者的早期肠内营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