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巩膜加固术前后静态中心视野改变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罗晓燕[1](2020)在《益气养血法调整高度近视患者中医状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运用益气养血方药八珍复明汤内服调整高度近视患者中医状态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睫状后短动脉血流参数和视野指数平均缺损的影响,探讨八珍复明汤治疗高度近视的可能机制和评价参数,为控制高度近视的发展和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提供新思路。方法:将临床确诊为高度近视并经中医状态辨识属气血亏虚状态患者64例,通过随机分组法,将中药组32例63眼、对照组32例63眼纳入研究,最终完成62例122眼。中药组患者经医学验光配戴框架眼镜,联合内服中药八珍复明汤,2周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单纯配戴框架眼镜屈光矫正。治疗前后检测纳入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睫状后短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视野指数平均缺损(mean deviation,MD),进行中医状态辨识。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屈光度与眼轴长度Spearman相关系数r=0.864;与视野指数平均缺损Spearman相关系数r=-0.581;与睫状后短动脉PSV、EDV、RI的Spearman相关系数r=-0.551、-0.636、0.401;眼轴长度(mm)与睫状后短动脉PSV、EDV、RI的Spearman相关系数r=-0.568、-0.626、0.374。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气虚证素积分、血虚证素积分与屈光度Spearman相关系数r=0.631、0.699;与眼轴长度Spearman相关系数r=0.508、0.555;与视野指数平均缺损Pearson相关系数r=-0.533、-0.524。气虚证素积分与睫状后短动脉PSV、EDV、RI的Pearson相关系数r=-0.389、-0.417、0.248;血虚证素积分与与睫状后短动脉PSV、EDV、RI的Pearson相关系数r=-0.386、-0.409、0.222。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前中药组气虚、血虚证素积分分别为(154.48±22.34)、(157.11±16.18),对照组气虚、血虚证素积分分别为(152.14±17.43)、(152.40±17.87);治疗后中药组气虚、血虚证素积分分别为(123.76±19.24)、(130.85±16.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气虚、血虚证素积分分别为(151.86±16.27)、(152.41±17.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中医状态分级变化,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状态调整总有效率中药组93.55%、对照组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中药组睫状后短动脉PSV为(10.74±2.42)cm/s,EDV为(2.87±0.85)cm/s,RI为(0.74±0.04),对照组PSV为(10.43±2.44)cm/s,EDV为(2.87±0.85)cm/s,RI为(0.72±0.04)。治疗后中药组PSV为(12.18±2.34)cm/s,EDV为(3.49±0.83)cm/s,RI为(0.71±0.03)(均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治疗前视野指数平均缺损中药组为(-4.54±2.18)dB、对照组为(-4.14±1.96)dB;治疗后中药组为(-4.26±2.14)dB(P<0.05),对照组为(-4.13±1.97)dB(P>0.05)。7、两组各1例2眼因未能坚持随访治疗而脱落。结论:1、高度近视患者屈光度与眼轴长度、睫状后短动脉RI呈正相关,与睫状后短动脉PSV、EDV及视野指数平均缺损呈负相关。2、气血亏虚状态高度近视患者气虚证素积分、血虚证素积分与屈光度、眼轴长度、睫状后短动脉RI呈正相关,与睫状后短动脉PSV、EDV及视野指数平均缺损呈负相关。3、益气养血法可有效降低气血亏虚状态高度近视患者气虚及血虚证素积分,改善气血亏虚状态。4、随着高度近视气血亏虚状态改善,眼睫状后短动脉血流速度增快、血管阻力降低;视野指数平均缺损升高,视觉光敏度提高。
关微[2](2020)在《MP-3微视野计对高度近视黄斑区视功能的评估》文中研究说明高度近视一般是指近视度超过-6.00D的近视,其屈光度进行性加深,眼球矢状轴不断延长,会导致一系列眼底并发症出现[1-2],例如:后巩膜葡萄肿、视盘周围萎缩弧、豹纹状改变、漆裂纹、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出血、视网膜劈裂、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圆顶状黄斑等。高度近视伴严重黄斑病变者往往视力下降明显,相关的研究报道已有很多,但对于中心视力无明显下降、无临床明显黄斑病变的高度近视,有关其视功能改变的研究却并不多,这部分高度近视者的病变规律有待深入探讨。目的通过对无临床明显黄斑病变高度近视眼行MP-3微视野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HD-OCT)检查,分析黄斑区10°范围内不同区域的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mean light sensitivity,MLS)、视网膜厚度(retina thickness,RT)及 2°、4°固视率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影响因素,为高度近视初期的治疗手段和治疗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资料和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近视患者资料,年龄在18岁-60岁之间,所有患者均行标准眼科检查,最佳矫正视力均>0.8。根据OCT检查、眼底照相、眼科B超等检查结果(部分眼底改变在无创眼科检查不能确诊时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眼底除不同程度视盘周围萎缩弧、豹纹状改变外,无其它临床明显黄斑病变(例如弥漫性/斑片状视网膜脉络膜萎缩、黄斑萎缩、黄斑前膜、视网膜劈裂、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脉络膜脱离、近视性CNV、漆裂纹、Fuchs斑等)。屈光度超过-6.00D为高度近视组,屈光度-6.00D~-0.50D为中低度近视组,两组年龄相匹配,其中高度近视组123眼(82例),男52眼,女71眼,中低度近视组78眼(53例),男32眼,女46眼。高度近视组的年龄、屈光度和眼轴分别为(32.50±11.80)岁、(-7.91±1.55)D和(27.08±0.82)mm;中低度近视组的年龄、屈光度和眼轴分别为(31.94±12.34)岁、(-2.62±1.50)D 和(25.39±0.72)mm。应用微视野计(Nidek MP-3)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CIRRUS HD-OCT),检测黄斑区10°范围中央、上方、鼻侧、下方、颞侧及整体的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MLS中、MLS上、MLS鼻、MLS下、MLS颞、MLS整)、视网膜厚度(RT 中、RT上、RT 鼻、RT 下、RT 颞、RT 整)、2°和4°固视率(P1、P2)及固视稳定性(微视野计系统根据P1和P2两个参数自动分析固视稳定性:固视稳定:2。固视率≥75%;固视较不稳定:2°固视率<75%,4°固视率≥75%;固视不稳定:4°固视率<75%),比较并分析两组检测指标的变化规律,并观察高度近视组不同部位视网膜光敏感度分别与年龄、屈光度、眼轴及视网膜厚度之间的关系。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测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对两组的基本资料进行分析;两组间不同区域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视网膜厚度及2°、4°固视率资料满足正态及方差齐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固视稳定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高度近视组视网膜光敏感度的影响因素及与视网膜厚度的关系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间各区域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MLS)比较高度近视组 MLS 中、MLS上、MLS鼻、MLS 下、MLS颞、MLS整(26.01±1.38、27.03±1.45、27.35±1.38、27.21±1.34、27.27±1.45、26.98±1.45)与中低度近视组(26.50±1.56、27.68±1.24、27.99±1.28、27.61±1.36、27.78±1.44、27.41±1.23)相比,除下方(t=1.857,P=0.065)外,高度近视组中央、上方、鼻侧、颞侧及整体的MLS均较中低度近视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1、2.872、2.905、2.172、2.270,P=0.036、0.005、0.004、0.031、0.024)。2两组间各区域视网膜厚度(RT)比较高度近视组黄斑中央区视网膜厚度(254.15±25.17)较中低度近视组厚(245.70±2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3,P=0.031)。高度近视组黄斑区上方、鼻侧、下方及颞侧的视网膜厚度(312.54±16.56、310.79±14.85、307.39±17.03、302.16±15.38)较中低度近视组(318.56±11.59、317.26±13.17、313.35±15.99、307.72±15.86)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8、2.760、2.184、2.193,P=0.017、0.006、0.030、0.030)。而黄斑区10°整体视网膜厚度在高度近视组(297.41±12.69)虽然比中低度近视组(300.52±12.52)薄,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t=1.508,P=0.133)。3 视网膜光敏感度(MLS)与视网膜厚度(RT)的关系黄斑区视网膜光敏感度与视网膜厚度在上方、鼻侧及颞侧均呈正相关(r=0.203、0.203、0.191,P=0.024、0.025、0.034),在中央区呈负相关(r=-0.233,P=0.010),而两者在黄斑区下方和10°范围整体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129、0.169,P=0.154、0.062)。4 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MLS)的影响因素年龄:各区域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0.255、-0.223、-0.212、-0.206、-0.214、-0.226,P=0.004、0.013、0.019、0.022、0.017、0.012)。屈光度:除下方(r=0.155,P=0.087)外,中央、上方、鼻侧、颞侧及整体的 MLS 与屈光度呈正相关(r=0.182、0.227、0.295、0.200、0.201,P=0.043、0.011、0.001、0.027、0.026)。眼轴:除下方(r=-0.160,P=0.076)外,中央、上方、鼻侧、颞侧及整体的 MLS 与眼轴成负相关(r=-0.188、-0.241、-0.301、-0.208、-0.217,P=0.038、0.007、0.001、0.021、0.016)。5 两组间2°、4°固视率(P1、P2)和固视稳定率比较高度近视组P1、P2(87.48±9.23、94.98±5.98)和中低度近视组P1、P2(90.02±7.47、96.72±4.35)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80、1.924,P=0.077、0.056)。高度近视组固视稳定107眼(86.99%),固视较不稳定12眼(9.76%),固视不稳定4眼(3.25%);中低度近视组固视稳定72眼(92.23%),固视较不稳定4眼(5.13%),固视不稳定2眼(2.56%)。两组的固视稳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45,P=0.536)。结论1.高度近视患者在黄斑区未出现明显结构改变、中心视力未明显损伤前,已经出现了视网膜光敏感度和视网膜厚度的改变,并呈现一定区域性,而固视功能可保持基本稳定。2.微视野计检测视网膜光敏感度可以作为评估高度近视初期视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高度近视初期的治疗手段和治疗时机的选择有重要参考意义。
侯玲鑫[3](2019)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撕除及巩膜缩短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撕除及巩膜缩短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评估术后黄斑区功能和预后。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患者13例13只眼,其中女性7例7只眼,男性6例6只眼,平均年龄(55.27±7.66)岁,均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撕除及巩膜缩短术。术后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比较术前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轴长(axial length,AL)、黄斑区视网膜劈裂最高值(maximum foveal thickness,MxFT)、微视野(microperimeter-3 NIDEK Japan)中12°范围内的视网膜敏感度及2°及4°范围内的固视率及固视稳定性等变化。结果:末次随访时,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有统计学差异P=0.004<0.01);眼轴平均缩短1.25±0.86mm,有统计学差异(P=0.006<0.01);劈裂腔高度均不同程度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1)。伴有黄斑裂孔的2只眼裂孔闭合良好;伴有视网膜脱离的3只眼,其中有1只眼术后9个月时视网膜未复位,余2只眼视网膜复位良好。微视野中13例12°范围内的视网膜敏感度术前和术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1);2°与4°固视率及固视稳定性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5<0.01,P=0.002<0.01)。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撕除及巩膜缩短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可明显缩短眼轴长,促进视网膜结构恢复,改善视力,其功能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微视野计在黄斑功能的检测方面具有敏感性。
崔彤[4](2018)在《周边屈光度在屈光不正人群及角膜屈光手术前后特性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低中高度近视组周边屈光度的分布特征及不同屈光度组之间周边屈光度变化的差异,探讨周边屈光度与近视度数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并分析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矫治近视及近视散光前后周边屈光度的改变,探讨手术对周边视场的光学矫正效果以及术后周边屈光度对近视进展以及术后回退等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收集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60例(60只眼),将60例患者根据屈光度分为低度近视组(-0.50<M≤-3.00D),中度近视组(-3.00<M≤-6.00D),高度近视组(M>-6.00D),应用红外线全自动开放视野验光仪(Grand Seiko WAM 5500)分别测量中心凹和鼻侧、颞侧偏离中心凹5°、10°、15°、20°、30°水平方向上共11个注视点的屈光度并计算相对周边屈光度(RPRE),180°散光分量(J180)以及45°散光分量(J45)。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之间周边屈光度的差异;各组鼻、颞侧周边屈光度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其分布差异。收集拟行SMILE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27例(27只眼),应用标定视标法测量术前以及术后6月中心凹和鼻侧、颞侧偏离中心凹5°、10°、15°、20°、30°水平方向上共11个注视点的周边屈光度,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各视场角方向上周边屈光度的变化;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不同视场角度与其相对应的周边屈光度手术前后变化量的相关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视场角度之间屈光矫正量之间的差异。结果:1.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以及高度近视组RPRE均显示出相对远视离焦的状态,且随偏中心注视角度的增加而增大。高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以及低度近视组RPRE在颞侧5°、10°、15°、20°、30°注视方向上有显着差异(P值均<0.05),且高度近视组周边远视性离焦更加显着,但在鼻侧5°、10°、15°、20°、30°注视方向上,3组之间的RPRE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以及高度近视组之间患者90°散光分量(J180)以及135°散光分量(J45)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低度近视组鼻、颞侧视网膜RPRE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度近视组患者鼻、颞侧视网膜RPRE存在不对称性,但是不对称范围较小,水平方向5°、10°、15°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30°范围差异显着。高度近视组患者鼻侧与颞侧视网膜RPRE存在不对称性,5°视场鼻颞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为0.535),10°、15°、20°、30°视场鼻颞侧之间有统计学差异。颞侧视网膜较鼻侧视网膜更倾向于远视性离焦。4.对于散光分量J180,高度近视组鼻、颞侧视网膜水平方向上20°、30°方向上有显着差异,中度近视组5°、10°、15°注视方向上有统计学差异,20°、30°注视方向上无统计学差异,低度近视组鼻、颞侧视网膜无显着差异;于散光分量J45,高度近视组鼻、颞侧视网膜水平方向上15°、20°、30°有显着差异,中度近视组鼻、颞侧5°、10°、15°、20°方向上有显着差异,低度近视组鼻侧、颞侧无显着差异。5.SMILE手术后各个注视角度的RPRE从相对周边远视离焦变为相对周边近视离焦,手术前后RPRE存在显着差异(P<0.05)。6.SMILE手术后各注视角度的周边屈光度等效球镜值M均减小,且手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LE手术后周边屈光度J180减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散光分量J45在颞侧增大,且有统计学差异。7.SMILE手术后周边屈光度鼻侧、颞侧对称性,等效球镜值(M)以及相对周边屈光度(RPRE)水平方向上5°到20°之间鼻侧以及颞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上鼻侧以及颞侧等效球镜度不对称,且颞侧等效球镜度较大,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J180散光值,水平方向上5°以及20°,30°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水平方向10°,15°方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J45散光值,除在5°范围内是对称的,其余注视角度上的散光量均不对称,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不同注视角度之间周边等效球镜度矫正量,5°到30°范围周边等效屈光度矫正量逐渐减小,且颞侧30°方向上矫正量与其余方向矫正量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鼻侧周边屈光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近视人群周边屈光度数与屈光度相关,高度近视组颞侧相对远视性离焦较中低度近视组更加显着。可能与高度近视患者近视持续加深相关。2.对于鼻颞侧周边屈光状态对称性,不同屈光度组之间对称性不同,高度近视组视网膜鼻颞侧不对称,中度近视组视网膜在20°以外视场角上鼻颞侧不对称,低度近视组鼻,颞侧周边屈光度则是对称。随屈光度加深对称性减弱,可能与视网膜形态相关。3.周边散光分量J180以及J45不随中央屈光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低中高度近视组之间各视场点无差异。4.SMILE(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手术不仅对中央屈光度进行矫正,对周边屈光度也产生相应的矫正,周边屈光状态从相对远视转变为相对近视。与角膜塑形镜相不同的是,角膜塑形镜增加周边近视,然而SMILE手术通过减少周边近视状态,以形成周边相对中央近视的屈光状态。5.SMILE手术后不改变周边屈光度鼻颞侧的对称性。6.SMILE手术在不同注视角度的矫正量不一致,越到周边矫正量越小。
贾恒[5](2018)在《高度近视眼后巩膜加固术后视野变化观察》文中研究指明近视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造成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高度近视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提升。对于高度近视的控制和治疗,仍是一个世界难题。后巩膜加固术作为控制高度近视进行性发展的有效手术方式,手术效果逐渐得到认同,但其作用机制,尚无确切定论。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观察双眼高度近视单眼后巩膜加固术后视野变化,对后巩膜加固术的手术效果进行探讨。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眼科检查为双眼高度近视,屈光度≥-10.00D,眼轴长度≥27.00mm的患者。对单侧眼行后巩膜加固手术,对侧眼未行手术治疗,术前及术后随访资料完整的病例进行研究。共计58例,116只眼,其中男21例、女37例,年龄18岁60岁。同时观察术眼和对侧眼术前、术后3周、术后3月和术后1年的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及视野的变化,对后巩膜加固术的手术效果进行探讨。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实验数据以(?x±s)表示,每组测量数据均行K-S正态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wilxcon秩和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屈光度(等效球镜度)变化:术眼:术后3周、3月和1年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术后屈光度数相对术前无明显变化。对侧眼:术后3周和3月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屈光度进一步增加。2最佳矫正视力变化:术眼:术后3周、3月、1年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相对术前无明显变化。对侧眼:术后3周、3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最佳矫正视力进一步下降。3眼轴长度变化术眼:术后3周、3月和1年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术后眼轴长度相对术前无明显变化。对侧眼:术后3周、3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眼轴长度进一步增加。4视野变化(MD值)术眼:术后3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术后MD值先较术前下降,后较术前提高。表明本组视野缺损先加重,后改善。对侧眼:术后3周、3月和1年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本组视野无明显变化。结论1.后巩膜加固术是阻止高度近视进行性发展的有效手术方法;2.后巩膜加固术能有效改善高度近视中心视野。
王媛[6](2017)在《球周注射巩膜加固术在高度近视治疗中的作用》文中认为高度近视的发生是由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透镜诱导、形觉剥夺诱导、免疫紊乱等疾病,独立或共同作用的结果。因高度近视常常伴有眼部不同组织,不同程度的病理性改变,所以在疾病发生的中、晚期会引起各种视功能变差,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逐渐引起眼科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高度近视在临床上常被称为病理性近视、变性近视或进行性近视,因其发病率逐渐升高,危害程度逐渐严重,应进行提前预防、及时干预、适当治疗,避免视功能的严重下降,视力丧失。目前观察到高度近视的起病逐渐年轻化,近视性屈光度持续性增加,较一般性的近视进展速度加快,眼轴长度进行性延长;常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视盘倾斜、后巩膜葡萄肿、视网膜变性萎缩、脉络膜豹纹状萎缩、玻璃体液化混浊、后脱离等并发症;严重并发症有周边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劈裂、黄斑部新生血管、黄斑裂孔、脉络膜脱离等。早期高度近视发病仅出现远视力或/和矫正远视力的下降,但是随着病变发展,受累部位的增多,近距离的视力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使矫正近视力也明显下降。近些年,随着电子产品的推广普及,我国近视眼发病率逐年增高,在青少年人群中,特别是初中以上青少年的发病率已超过50%,而在其中高度近视的发病情况逐步恶化,在青少年患者中的发病例不断攀升[1]。近年来研究表明,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高度近视已成导致低视力和盲的重要原因之一,高度近视的发生率在美国和西欧已占总人口的0.5%2.5%,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相关眼病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而在以黄种人占多数的亚洲和中东部国家,高度近视发生率更高,据报道高度近视患者在日本占近视患者总数的6%18%,占总人口的1%[2]。在我国低视力门诊,高度近视引起的眼底病变所致低视力或盲的患者已高达20%。因此,高度近视的防控和治疗已经成为我国眼科一项棘手的课题。有学者将高度近视看作为病理性近视的同义词,严格地讲这两者并非同一涵义,而只有当高度近视进展到眼底出现明显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时,才能诊断是变性近视,或是病理性近视[3]。目前我国文献报道多认为屈光度大于-6.00D的近视称作高度近视,但在2015年也有报道称屈光度大于-5.00D的近视称作高度近视,无论这两者哪个定义高度近视更合理,都仅是在屈光度方面下定义,均未提及眼底病理性改变的因素。那么对介于-3.00D-6.00D的中、高度近视患者,特别是青少年中、高度近视患者,由于其巩膜相对薄弱,眼轴易发生延长,早期眼底检查即可见到豹纹状脉络膜萎缩改变,所以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高度近视患者,单从屈光度一个方面来定义的高度近视概念还有待进一步商榷。后巩膜加固术(posterior scleral inforcement,PSR)的目的是利用加固材料将眼球后极部薄弱部分,尤其是黄斑区所对应的巩膜部位进行加固。这种手术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或稳定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的进行性发展,且对眼内组织结构无任何骚动,手术风险小,是一种保存现有视力的较为有效方法,曾被认为是唯一一种从发病机制上抑制高度近视发展的手术方法。加固材料的选择对后巩膜加固术的效果和预后有很大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组织相溶性和适当的可塑性,易制作获取,能消毒保存,应用方便等特性应为临床选用的后巩膜加固材料所必备。球周注射巩膜加固术(sclera-fortifying injection,SFI)治疗高度近视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后巩膜加固方法,其相对于传统的后巩膜加固术来说,其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恢复快、有效减缓高度近视发展的优点,因此逐渐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和关注。虽然大量文献证实在治疗高度近视方面,传统的或改良的机械性后巩膜加固术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但仍存在美中不足之处:首先,无论加固条带采用哪种类型,都不能均匀地对整个后极部进行加固,而只能局限于条带之下区域;其次,该手术不可避免地带来或轻或重的并发症,如加固范围较大或加压较紧时可能引起眼球运动受限、涡静脉受压、眼压增高,如加固缝合时引起薄弱巩膜医源性刺穿等;最后也是最现实的,由于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加固材料从异体巩膜、硬脑膜到自体阔筋膜的来源常常存在伦理问题,获得同种异体加固材料困难重重。以上情况对机械性后巩膜加固术的普遍实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前苏联的眼科专家曾提出球周注射巩膜加固术,将传统的条带样后巩膜加固材料变更为注射加固剂或促进纤维组织形成的物质,来进行球周注射治疗高度近视。近年来,俄罗斯生产的动物巩膜胶原已应用于临床,进行球周注射加固后极部巩膜治疗高度近视。事物总是辩证的螺旋式发展,近20年来,国内外球周注射加固材料治疗高度近视均有了进一步发展,相信随着对球周注射治疗高度近视的深入研究,注射材料及注射方法均会逐渐得到完善和提高,疗效也会逐渐得到提高和肯定。本实验重点来研究青少年高度近视早期阶段的临床治疗,用1周龄豚鼠透镜诱导性近视来做模型,模拟球周注射巩膜加固术来观察手术效果,以便后期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开展。实验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猪眼巩膜中提取胶原蛋白,制备猪巩膜胶原蛋白眼用注射凝胶并观察其安全性;第二部分,观察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在豚鼠透镜诱导性近视中的疗效;第三部分,探讨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在治疗青少年高度近视中的作用。第一部分猪巩膜胶原蛋白眼用注射凝胶的制备及安全性观察目的:提供一种提取、制备猪巩膜胶原蛋白眼用注射凝胶的方法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利用酶水解-盐提取法,从猪巩膜中提取胶原蛋白,并将胶原蛋白作为主要成分制作为猪巩膜胶原蛋白眼用注射凝胶。在豚鼠眼球后部结膜下腔进行注射,观察猪巩膜胶原蛋白眼用注射凝胶的组织相容性及并发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利用酶水解-盐提取法成功从猪巩膜中提取、制备了猪巩膜胶原蛋白眼用注射凝胶,并观察该眼用注射凝胶易溶于水,p H值稳定在7.2左右,无病毒隐患,与眼组织的渗透压相近,组织相容性好,并发症少(P<0.05),安全性可靠。结论:利用猪眼巩膜提取胶原蛋白,制备猪巩膜胶原蛋白眼用注射凝胶,其组织相溶性好、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可应用于动物实验研究。第二部分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在豚鼠诱导性近视中的疗效目的:建立透镜诱导性近视的豚鼠模型,探讨球周注射俄罗斯进口凝胶聚合物在抑制透镜诱导性豚鼠近视模型中的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周龄的SPF级花色雄性豚鼠105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空白对照A组:15只豚鼠共30眼,双眼均不作任何处理。实验组:将90只豚鼠的右眼作为实验眼,均在右眼前制作-10.0D球面透镜,6周后摘除,成功建立透镜诱导性近视(Lens-induced myopia,LIM)的豚鼠模型。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这90只豚鼠平均分为三组,即:B组30只豚鼠的右眼未进行任何手术操作,C组30只豚鼠的右眼行生理盐水球周注射,D组30只豚鼠的右眼进行俄罗斯进口凝胶聚合物球周注射。在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术后的3天、20天、40天,分别观察四组豚鼠右眼眼轴长度和屈光度的指标变化,并进行记录。每组中随机选出10只豚鼠,摘除眼球后,行HE染色,用光学显微镜察看巩膜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观察巩膜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含量,盐酸水解法定量观察后极部的巩膜中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的变化。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重复测量的观察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定量资料多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所有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05只豚鼠均健康的完成实验过程。术后观察期内俄罗斯进口凝胶聚合物生物相容性好,仅有轻度的结膜充血及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经过正规治疗均能恢复,未发生严重的刺激反应。眼轴检查结果:透镜诱导性近视的豚鼠模型中B、C、D三组眼轴长度明显较空白对照A组延长(P<0.05);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手术后的第3天、20天、40天,D组右眼眼轴较B、C组比较明显变短(P<0.05)。屈光度检查结果:透镜诱导性豚鼠模型中B、C、D三组屈光度明显较空白对照A组升高(P<0.05);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手术后的第3天、20天、40天D组豚鼠右眼屈光度较B、C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形态学变化: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B、C、D三组成功造模后,右眼视网膜、脉络膜及巩膜厚度均较空白对照A组变薄,巩膜的胶原纤维明显变薄、排列稀疏、杂乱无序,视网膜细胞稀疏、层次变少。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手术后D组HE染色光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粉红色的胶原成分较B、C组有所增加。用盐酸水解法测定羟脯氨酸(Hyp)的含量:B、C、D三组豚鼠右眼巩膜中Hyp的含量均低于A组(P<0.05)。其中,D组术后各时间点巩膜球周注射区域的Hyp的含量均高于B、C组(P<0.05)。免疫组化染色测定(MMP-2)的含量:A组巩膜组织中MMP-2轻度着染呈淡黄色,而B、C、D三组成功建模后,巩膜组织中MMP-2着色呈棕黄色,均较A组明显增强(P<0.05)。其中,D组分别在术后的第20天、40天巩膜组织中MMP-2含量均较B、C组低,平均光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豚鼠透镜诱导性近视眼轴延长,屈光度增高,巩膜中羟脯氨酸含量降低,MMP-2含量增高。球周注射俄罗斯进口凝胶聚合物能有效抑制豚鼠透镜诱导性近视的眼轴进一步增长,使屈光度保持相对稳定,后巩膜胶原重建,MMP-2含量降低,胶原中羟脯胺酸含量升高,抗拉伸力增强,抑制透镜诱导性近视进一步发展。第三部分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加固术治疗青少年高度近视目的:探讨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加固术在治疗青少年高度近视中的疗效。方法: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观察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56例(56眼),采用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25眼)行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加固术、对照组31例(31眼)同期未行任何治疗。观察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术前和术后1月、3月和6月不同时间点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和眼压的变化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对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对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t检验对术前年龄及观察指标进行比较,应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术前、后两组观察数据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6例高度近视患者均顺利完成随访。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加固术早期并发症:最常见的是结膜反应性充血5例,术后眼压短暂性升高者3例,结膜下出血者2例,所有并发症经过正规治疗均能恢复。观察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轴和屈光度均相匹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各个时间点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和眼轴长度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屈光度、眼压在术后各时间点没有显着性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中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呈下降趋势,而屈光度和眼轴长度仍有继续增长趋势。结论: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加固术能有效改善视力,延缓眼轴增长,抑制高度近视的发展,可用于青少年高度近视的治疗。
张春侠,靳文燕,王东林[7](2012)在《后巩膜加固术临床疗效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病理性近视又称为进行性近视是很多国家的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后巩膜加固术是治疗病理性近视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以下就后巩膜加固术术式、材料、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述。
郑杏杏[8](2012)在《高度近视眼的视野检查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OCT检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高度近视眼的视野改变特点,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OCT)检测其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厚度并比较分析,观察其变化规律;(2)比较高度近视眼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视野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改变的差别,提出可供早期鉴别诊断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的检测参数。方法:(1)选取高度近视眼(屈光度≥-6.00D)的患者40例(48眼)并按等效球镜度数(SE)分为A、B两组:6.00D-9.00D为A组,9.00D-18.00D为B组;正视眼(裸眼视力≥1.0,屈光度介于±0.50D)的受试者20例(20眼)作为正常对照C组,均由同一技师对所有受检者作视野检查,了解高度近视眼患者的视野缺损总偏差概率图,包括平均光敏感度(MS)、平均缺失敏感度(MD)、和早期视野缺损的程度及形态分布;另入选已确诊为POAG早期的患者20例(20眼)为D组;(2)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OCT)测量四组受检者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视盘全周RNFL平均厚度及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四个象限的RNFL平均厚度,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探究高度近视眼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测参数的改变特征。结果:(1)高度近视和超高度近视两组受检者在视野总偏差概率图中均表现为普遍敏感性降低,平均光敏感度(MS)和平均缺失敏感度(MD)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2)高度近视眼视野改变的形态多样,高度近视组主要表现为局限性缺损,而超高度近视组出现视野弥漫性损害。(3)四组受检者的RNFL平均厚度:上方和下方最厚,颞侧次之,鼻侧最薄。(4)超高度近视组的视盘周围全周RNFL平均厚度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其中,上方、下方及鼻侧变化明显,颞侧相对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四组间比较S、N、I、T四个象限的RNFL平均厚度等参数值,高度近视组和超高度近视组较正常对照组的RNFL均值降低,但本研究中统计分析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早期POAG患者视盘上、下方RNFL厚度明显变薄,与其他三组相比差异显着。结论:阈值静态中心视野检查对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的筛查、诊断及评价具有指导意义。OCT能够客观定量高度近视眼RNFL的改变,临床评价应注意观察高度近视眼RNFL厚度变化的特征,可考虑作为合并POAG患者早期诊断的重要参数。
贾沛生,张金嵩,魏丽娟[9](2011)在《高度近视眼早期视野平均缺损监测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以视野平均缺损(mean deviation,MD)值对高度近视眼早期状况进行定量分级。方法 运用Humphrey视野计测量1030岁的高度近视眼患者65例(128眼)静态中心视野,检查结果以MD值分为4组:Ⅰ组(不超过-5.0dB)、Ⅱ组(-5.1-8.0dB)、Ⅲ组(-8.1-12.0dB)及Ⅳ组(-12.1dB以上);并了解各组的视野形态、年龄、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以及眼底改变情况。同时以同年龄段的低中度近视眼患者11例(20眼)作为对照。结果 高度近视眼Ⅰ组的MD和最佳矫正视力平均值分别为(-2.65±1.18)dB和0.98±0.01,与对照组的(-2.14±0.84)dB和1.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眼4组的年龄、屈光度和最佳矫正视力:Ⅰ组分别为(15.69±2.72)岁、(-9.76±2.83)D、0.98±0.01,Ⅱ组分别为(15.60±3.48)岁、(-11.98±2.95)D、0.91±0.15,Ⅲ组分别为(19.05±4.20)岁、(-14.68±3.33)D、0.80±0.14,Ⅳ组分别为(22.31±4.46)岁、(-19.76±4.98)D、0.57±0.21;Ⅰ组和Ⅱ组相比,年龄、屈光度和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Ⅲ组和Ⅳ组相比及与前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眼底改变逐渐加重。高度近视眼视野中心相对暗点出现早于检眼镜下黄斑部病变(χ2=16.90,P<0.05)。结论 高度近视眼患者的视野改变早于检眼镜下的眼底病变,应用视野MD值对高度近视眼早期视功能状况进行定量分级,可以为高度近视眼早期全面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游昌涛[10](2010)在《变性近视后巩膜加固术后视觉质量改善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近视在全球特别在我国发生率很高,在盲和低视力疾病中,变性近视及其并发症所致的盲目占第4-7位。变性近视是眼的前后径(矢状径)进行性延长和巩膜向后扩张而导致后极部视网膜和脉络膜发生病变的眼病,因而严重不可逆地损害视功能。变性近视的预防和治疗逐渐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后巩膜加固术作为去除变性近视的病因,预防变性近视的进展,并防治其并发症的治疗方法,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国内外学者在不断地研究和改进,临床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满意的疗效。此手术通过增加眼球壁的厚度,增强巩膜的抵抗力,而阻止近视的发展;并且由加固物的机械和抗原刺激,增加局部的血供和营养,而改善视功能。后巩膜加固术使变性近视视功能改善的机制,尚无确切的定论。本研究试图通过分析变性近视后巩膜加固手术前后的裸眼和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眼A/B超、眼球前后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视野、视觉敏感度及眼电生理检查等各项检查结果,以探讨术后视觉质量改善的机制。材料和方法2008年8月至2010年7月间行后巩膜加固术的变性近视45例51眼,右眼31眼,左眼20眼;男21例,女24例;年龄范围为3~72岁。手术前裸眼视力手动/20cm-0.1,平均为0.046±0.038;屈光度-7.00D--27.00D(按等效球镜计算),平均为(-16.71±4.28)D;矫正视力0.01~().8,平均为().296±0.282;眼前后径测量为25.7-36.05mm,平均为(30.03±3.11)mm。加固固材料为同种异体巩膜,手术方法为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行单条带后巩膜加固术。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术前、术后出院时及2-24月复查3个不同时间点的视力、屈光度、眼前后径、中心视野的光敏度、视觉电生理的波幅和时间等数据,采用计量资料配对t检验方法,眼后极部病变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方法。结果1.术后视力:术后裸眼视力:数指/30cm-0.15,平均为0.059±0.047,与术前(0.046±0.038)相比较视力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P<0.05);术后2-24月复查时裸眼视力:数指/30cm-0.15,平均为0.064±0.043,与术前相比较视力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8,P<0.01);术后矫正视力:0.01-1.0,平均为0.318±0.264,与术前相比较视力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2,P<0.05);术后2-24月复查时矫正视力:0.01-1.0,平均为0.387±0.258,与术前相比较视力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7,P<0.01)。2.术后的屈光度:-7.75~-26.OOD,平均为(-16.25±4.16)D,与术前相比较似有减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4,P>0.05);术后2-24月复查时的屈光度:-7.75~-26.OOD,平均(-16.39±4.32)D,与术前相比较似有减轻,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0.902,P>0.05)。3.术后2-24月复查测量眼前后径为26.03~35.8mm,平均为(29.96±3.02)mm,与术前25.7-36.05mm,平均为(30.03±3.11)mm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6,P>0.05)。4.本组31眼对比术前术后中心视野的生理盲点扩大、中心相对暗点、旁中心暗点和普遍性损害的形态改变,术后明显改善;对比31眼术前和复查的平均光敏感度缺损值(MD)和总模式偏差值(PSD)。术前MD为-5.14--20.13dB,平均为(-11.61±3.98)dB,PSD为1.93-12.7dB,平均为(5.46±2.86)dB;术后2-24月复查MD为-3.98~-17.94 cB,平均为(-8.32±3.46)dB,PSD为1.56-9.49dB,平均(4.46±2.75)dB,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24和2.103,P<0.01)。5.本组31眼术前行光相干性断层扫描(OCT),发现24眼有并发症,包括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瘢痕11眼,脉络膜新生血管4眼,黄斑前膜2眼,黄斑劈裂者6眼,黄斑孔(全层和板层)7眼,视网膜脱离7眼。术后复查萎缩瘢痕术后2眼有好转;脉络膜新生血管2眼消退;黄斑前膜2眼术后无好转,但对视网膜的牵拉减轻;黄斑劈裂4眼内外层之间桥样劈裂腔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黄斑孔7眼中3眼为板层孔,1眼消失,4眼为全层孔,伴视网膜脱离的黄斑孔,其中3眼脱离消退后黄斑孔消失,1眼黄斑孔未消失;3眼无黄斑孔的黄斑部视网膜脱离,术后均复位,但其中1眼术后2月仍有少量网膜下积液;4眼有孔的黄斑部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均复位,黄斑孔消失,1眼术后5个月再次脱离,但不伴黄斑孔。对手术前后眼后极部病变行卡方检验x2=6.637,P<0.01,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后巩膜加固术是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是预防变性近视进展,防治其并发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手术安全可靠。2.后巩膜加固术后裸眼和矫正视力稳定,部分较术前提高;中心视野缺损形态改善,平均光敏感度缺损值(MD)和总模式偏差值(PSD)均降低。3.后巩膜加固术后的屈光度和眼前后径稳定。4.后巩膜加固术改善视觉质量的机制可能是:后巩膜加固术加固了向后延伸的巩膜葡萄肿,缓解了对后极部各层的牵拉,治愈或减轻了变性近视并发的黄斑区瘢痕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劈裂、黄斑前膜、黄斑孔、黄斑部视网膜脱离等,从而提高了视功能,改善了视觉质量。
二、巩膜加固术前后静态中心视野改变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巩膜加固术前后静态中心视野改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益气养血法调整高度近视患者中医状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和方法 |
1 资料来源与收集 |
2 诊断标准 |
2.1 高度近视的诊断标准 |
2.2 “已病态:水轮气血亏虚证Ⅰ~Ⅲ”辨识标准 |
3 病例选择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标准 |
3.4 脱落标准 |
4 主要仪器与药品 |
5 治疗方法 |
7 观察指标及检查方法 |
8 中医状态调整疗效评定标准 |
9 质量及安全性控制 |
10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
2 治疗前一般资料 |
2.1 性别、年龄比较 |
2.2 治疗前气血亏虚状态比较 |
2.3 治疗前裸眼视力、屈光度比较 |
3 相关性分析 |
3.1 眼轴长度与屈光度相关性分析 |
3.2 屈光度与视野指数平均缺损相关性分析 |
3.3 屈光度与睫状后短动脉血流参数相关性分析 |
3.4 眼轴长度与睫状后短动脉血流参数相关性分析 |
3.5 气虚、血虚证素积分与屈光度相关性分析 |
3.6 气虚、血虚证素积分与眼轴长度相关性分析 |
3.7 气虚、血虚证素积分与睫状后短动脉血流参数相关性分析 |
3.8 气虚、血虚证素积分与视野指数平均缺损相关性分析 |
4 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比较 |
4.1 治疗前后气血亏虚状态比较 |
4.2 治疗前后裸眼视力比较 |
4.3 治疗前后屈光度比较 |
4.4 治疗前后眼轴长度比较 |
4.5 治疗前后睫状后短动脉血流参数比较 |
4.6 治疗前后视野指数平均缺损比较 |
5 随访及并发症 |
讨论 |
1 中医对高度近视的认识 |
2 高度近视与眼部血液循环 |
3 高度近视的证候、证素及状态研究 |
4 气血亏虚与眼部参数相关性研究 |
4.1 气虚、血虚证素积分与睫状后短动脉血流参数 |
4.2 气虚、血虚证素积分与屈光度、眼轴长度 |
4.3 气虚、血虚证素积分与视野指数平均缺损 |
5 益气养血法调整高度近视中医状态疗效 |
5.1 视力、屈光度及眼轴长度 |
5.2 疗效评估 |
6 总结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MP-3微视野计对高度近视黄斑区视功能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1 引言 |
2 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微视野计的发展及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撕除及巩膜缩短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微视野检查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周边屈光度在屈光不正人群及角膜屈光手术前后特性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近视眼人群周边屈光度特征以及比较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术前常规检查 |
1.1.3 测量仪器及测量方法 |
1.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不同中心屈光度之间周边屈光度变化特征 |
1.2.2 各组相对周边屈光度鼻侧与颞侧之间的比较 |
1.2.3 各组之间J180之间的差异 |
1.2.4 各组之间J45之间间的差异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SMILE术后周边屈光度变化的研究 |
2.1 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术前常规检查 |
2.1.3 周边屈光度的测量 |
2.1.4 手术方法及处理 |
2.1.5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SMILE手术后中心屈光度的变化情况 |
2.2.2 SMILE手术后周边屈光度的变化情况 |
2.2.3SMILE手术前后周边屈光度的对称性 |
2.2.4 SMILE手术后注视角度与基线球镜度相关性 |
2.2.5SMILE手术前后不同注视角度矫正量的差异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高度近视眼后巩膜加固术后视野变化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高度近视及其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球周注射巩膜加固术在高度近视治疗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索引 |
第一部分 猪巩膜胶原眼用注射凝胶的制备及安全性观察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在豚鼠透镜诱导性近视中的疗效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附图 |
第三部分 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加固术治疗青少年高度近视 |
引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附图 |
全文结论 |
本课题的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后巩膜加固手术及材料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论着 |
致谢 |
(8)高度近视眼的视野检查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OCT检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设备 |
三、眼科专科常规检查 |
四、视野检查 |
五、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测量 |
六、检测指标 |
七、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一、高度近视、超高度近视、正常对照三组间一般情况比较 |
二、高度近视、超高度近视、正常对照三组间受检者的视野缺损在总偏差概率图中的特征及平均光敏感度(MD)、平均缺损敏感度(MS)比较 |
三、高度近视、超高度近视、正常对照三组间受检者的视野形态改变 |
四、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测量 |
第四章 讨论 |
一、高度近视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相关性 |
二、高度近视的发病机制研究及对比 |
三、高度近视眼的视野改变特征 |
四、高度近视合并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 |
五、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检测意义与评估 |
六、OCT检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其与青光眼相关参数比较 |
第五章 结论 |
一、主要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英文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高度近视眼早期视野平均缺损监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高度近视眼各组视野形态 |
2.2 高度近视眼Ⅰ组与对照组的比较 |
2.3 高度近视眼各组之间的比较 |
2.4 高度近视眼眼底检查结果 |
3 讨论 |
(10)变性近视后巩膜加固术后视觉质量改善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索引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部分病例图片 |
综述 变性近视与后巩膜加固术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巩膜加固术前后静态中心视野改变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益气养血法调整高度近视患者中医状态的临床研究[D]. 罗晓燕.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MP-3微视野计对高度近视黄斑区视功能的评估[D]. 关微. 郑州大学, 2020(02)
- [3]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撕除及巩膜缩短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观察[D]. 侯玲鑫.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4]周边屈光度在屈光不正人群及角膜屈光手术前后特性变化的研究[D]. 崔彤.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
- [5]高度近视眼后巩膜加固术后视野变化观察[D]. 贾恒. 郑州大学, 2018(11)
- [6]球周注射巩膜加固术在高度近视治疗中的作用[D]. 王媛. 郑州大学, 2017(05)
- [7]后巩膜加固术临床疗效的研究进展[J]. 张春侠,靳文燕,王东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2(10)
- [8]高度近视眼的视野检查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OCT检查分析[D]. 郑杏杏. 兰州大学, 2012(09)
- [9]高度近视眼早期视野平均缺损监测的研究[J]. 贾沛生,张金嵩,魏丽娟. 眼科新进展, 2011(07)
- [10]变性近视后巩膜加固术后视觉质量改善机制的研究[D]. 游昌涛. 郑州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