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建省刚竹毒蛾灾区区划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罗那[1](2020)在《江西南昌县主要森林病虫害调查研究及防控区域划分》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森林病虫害作为影响森林健康及生态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适应新形势下对森林病虫害工作的需要,通过对南昌县林业有害生物现状进行调查,全面查清我县林业有害生物基本情况,对维护该区域森林资源和国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南昌县各乡镇为调查区域,进行森林病虫害现状调查,然后使用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主要气候因子对全县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影响,最后结合调查区域森林资源分布和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防控区域划分,以期为该区域今后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更加完善提供科学依据,为森林病虫害的宏观管理提供基础支撑。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南昌县森林病虫害现状调查通过对南昌县3年的调查,采集了植物病害标本320多份,林业害虫标本350多份,共鉴定出病害60种,害虫236种。未发现有全国林业检疫性病虫害分布,发现全国林业危险性林木病害6种,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6种,其它均属本土林业病虫害。分布范围较广的病害有18种,虫害有20种。危害比较大的森林病虫害有杨树锈病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马尾松赤枯病Pestalotia funerea Desm.、杉木炭疽病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pauld.et schr.、松毛虫Dendrolimus、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Fabricius)、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er。主要林业病害在全县8个乡镇有发生,主要林业虫害主要在全县9个乡镇有发生,2010年至2019年南昌县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呈周期性上升与下降,总体来看保持平稳。2、主要气候因子对南昌县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影响气候因子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在国内外许多研究中都有证实。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本文选择温度、降水、湿度三项被普遍认为是对森林病虫害发生影响较大的气候因子作为讨论对象。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可得气候因子对南昌县7种主要森林病虫害的影响情况为:(1)温度、湿度、降水量对杨树锈病的发生均有一定影响;(2)降水量对松赤枯病的发生影响较大,温度与湿度对松赤枯病的发生影响很小;(3)湿度对杉木炭疽病的发生影响最大,降水量对杉木炭疽病发生的影响较大,温度影响最小;(4)松毛虫发生面积受温度与湿度影响较大,受降水量影响较小;(5)松墨天牛发生面积受温度影响最大,受湿度与降水量影响很小;(6)杨扇舟蛾发生面积受湿度与降水量影响较大,受温度影响较小,但三项气候因子对杨扇舟蛾的发生都有一定影响;(7)星天牛发生面积情况受温度影响较大,受湿度影响很小,降水量对星天牛的发生有一定影响。3、南昌县森林病虫害防控区域划分(1)基于森林资源分布可划分3个森林病虫害防控区域。区域一为杨树、樟树等阔叶树病虫害常发区,杉树(如池杉、水杉等)病虫害偶发区;区域二为松树病虫害常发区,杨树等阔叶树病虫害偶发区,同时为白蚁灾害潜在危险区;区域三为园林绿化植物病虫害分布区,病虫害种类多、发生面积小、发生程度轻。(2)基于2010-2019年南昌县森林病虫害在各乡镇的发生情况,以乡镇对单元进行动态划分。根据发生面积划分出轻灾区乡镇14个,中灾区乡镇3个,重灾区乡镇2个。根据成灾面积划分出轻灾区乡镇19个,中灾区乡镇0个,重灾区乡镇0个。根据成灾率划分出轻灾区乡镇19个,中灾区乡镇0个,重灾区乡镇0个。最后根据各乡镇综合指标得分排名情况进行防控趋势分析,提出防控对策。
黄金明[2](2016)在《4种不同生物药剂防治刚竹毒蛾的效果》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索刚竹毒蛾生物防治的方法,于2014年在福建省将乐县选用240亿/g白僵菌孢子粉、400亿/g绿僵菌孢子粉、160亿/g苏云金杆菌粉和1%苦参碱粉剂4种生物农药粉剂进行刚竹毒蛾23龄幼虫的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用白僵菌、绿僵菌和苏云金杆菌防治后20 d,虫口减退率达74%以上;用1%苦参碱防治后2 d,45.0和30.0 kg/hm2浓度下虫口减退率分别为77.1%和79.8%,20 d后虫口减退率分别可达89.1%和91.1%。试验表明,上述4种生物农药均可有效防治刚竹毒蛾。
黄文玲[3](2015)在《福建三明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时间格局》文中研究表明时间格局分析表明:1993—2007年间,三明市主要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呈逐年增多趋势,发生严重的有22种虫害(螨害)和11种病害,多数为害毛竹、杉木和马尾松等主要树种,其中有6种属危险性有害生物,分别为松针褐斑病、松材线虫病、板栗疫病、桉树焦枯病、毛竹枯梢病和萧氏松茎象。从发生面积看,1993—2003年间呈波动式缓慢上升,2004—2007年间突然跃升,呈现持续大面积发生的格局,这与主要历史性有害生物如马尾松毛虫、松针褐斑病等持续发生,而竹蝗和竹毒蛾的发生面积显着回升,其它一些次要害虫如毛竹螨类、竹舟蛾等上升为主要害虫等密切相关。
李海滨[4](2014)在《南平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格局及防控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南平市是福建省的重要林区之一,近10多年来遭受林业有害生物为害日趋严重。本文以作者多年从事森防检疫的工作积累为基础,结合南平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与防治的历史资料,从较长的时间跨度和空间尺度,系统地分析了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时间格局、空间格局、综合防治措施,探讨了林业有害生物未来的发生趋势,分析了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南平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南平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包括11种虫害和7种病害和1种有害植物,总体上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呈逐年增多趋势,2005年检疫性病害松材线虫入侵对森林资源构成极大威胁。从2001-2013年,该市以2005年的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最大,其次是2004、2001年,2012年最小。在2001-2006年期间,该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量较大,发生率均大于或接近2%,在2004年和2005年发生面积和发生率达到最大的高峰;2007-2013年,该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量较小,发生率在1.5%-2%之间。延平区、邵武市、建瓯市、顺昌县发生种类较多;建瓯市平均发生面积最大,其次是武夷山市、邵武市,光泽县平均发生面积最小。马尾松毛虫以武夷山市发生面积最大,其次是建阳市和建瓯市;刚竹毒蛾以建瓯市发生面积最大,其次是顺昌县和政和县;黄脊竹蝗的发生面积也以建瓯市最大,其次是武夷山市、延平区;板栗疫病的发生面积以建瓯市最大,其次是浦城县、政和县。松属有害生物的年平均发生面积最大,其次是毛竹有害生物,栗属虽然年平均发生面积较小,但由于寄主树种面积小,发生率较高。根据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时间格局、空间格局,结合林分自身健康因素、气候异变因素、外来入侵因素、社会认知度因素等多方面影响,从宏观层面预测,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南平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将呈日趋加重趋势。对松材线虫病、马尾松毛虫、松墨天牛、刚竹毒蛾、黄脊竹蝗、板栗疫病、竹织叶野螟等不同有害生物种类趋势进行分析;按照地理位置,从东、西、南、北不同的县(市、区)的有害生物趋势进行分析。最后根据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格局、趋势分析和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分析了全市防控对策:坚持政府主导,突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加强监测预警工作;推进防治减灾工作;推进检疫御灾工作;把防控措施贯穿在林业生产全过程。
朱学平[5](2012)在《森林火灾计量经济学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试图利用数学、统计学、经济学、金融学、灾害学等方法构建森林火灾计量经济学模型,分别从森林火灾的统计特征、对林业生产的影响、经济损失评估、经济损失评估评价、减灾效益评价、风险管理、保险费率厘定等方面讨论其内容和研究方法。然后,以福建省20年(1990-2009)森林火灾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论证森林火灾计量经济学研究体系、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主要的研究结论有:(1)反映森林火灾统计特征的指标主要有累计发生(防治)面积、平均发生(防治)面积、标准差、变异系数、灾害防治率等;引进如森林病虫害、森林冰冻灾害、森林洪水灾害等进行对比分析森林火灾对林业生产的影响,并应用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其对林业生产的影响。(2)利用分类评价法评估森林资源损失、森林环境资源损失、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并利用突变级数法对森林火灾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价分析。(3)该研究利用灾害经济学评价方法对森林火灾减灾投资效益进行评价分析。(4)本研究立足于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理论和研究,对森林火灾灾害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预测、风险控制和处理进行研究。森林火灾风险评估和预测是研究的重点,利用灾害风险指数法(DRI)、层次分析法(AHP)、加权综合评价法(WCA)对森林火灾风险进行评估;利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进行森林火灾风险预测。(5)森林保险的准公共物品属性、正外部效应、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林农有效需求不足以及保险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等严重制约着森林保险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以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为基础的政策性森林保险成为发展森林保险的必然选择。发展森林保险最为关键的问题就保险费率厘定的问题,隶属于财产保险的森林保险在费率厘定上比普通财产保险更为困难和复杂,本研究在介绍一般非寿险保费费率厘定方法的基础上,试图引进损失分布拟合模型、短期聚合风险模型及信度理论来厘定森林火灾保费。(6)根据所建立的森林火灾计量经济学模型对福建省森林火灾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的结论如下:①1950-2009年福建省森林火灾累计发生69562次,占全国60年森林火灾的9.17%,总排名位于第5名,福建省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处于中国前列;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森林病虫害比森林火灾对福建省林业生产影响更大。②福建省森林火灾经济损失严重,1990-2009年福建省森林火灾累计损失4.50×109元,占林业生产总值的2.88%;福建省森林火灾损失波动剧烈,损失最大的2000年为7.60×108元,而最小的1990年为4.06×107元;突变级数法分析表明福建省森林火灾经济损失严重的年份相对较多,火灾经济损失总体表现严重;进入2000年之后,森林火灾经济损失增势明显。③福建省森林火灾减灾投资效益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森林火灾次数剧增和单位面积森林面积综合价值提升。④福建省森林火灾风险个别年份波动剧烈,但总体表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福建省森林火灾灾害风险不断增大。⑤福建省森林火灾风险发生可能性(PFFD)预测模型为x (1)(k)-29.985e0.008(k20)35.059,预测表明福建省森林火灾风险发生可能性具有比较稳定的非常小幅度的下降趋势;森林火灾潜在损失(DFFD)预测模型为x (1)(k)15.234e0.066(k20)-4.388,该模型表明福建省森林火灾风险潜在损失呈现单调递增的趋势,并且上升趋势明显;森林火灾风险指数(FFDRI)预测模型为x (1)(k)4.060e0.056(k20)-1.403,该模型结果显示福建省森林火灾风险指数呈现出单调递增的趋势。⑥福建省政策性森林保险应努力做好几点:建立健全的森林保险宣传机制,提高林农风险意识;完善森林保险险种;建立完善政策性森林保险配套机制;完善财政补贴制度和提高政策扶持力度。
潘华平[6](2011)在《油茶主要病虫害防控区域划分及其预测预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茶病虫害作为一类频发性生物灾害,是影响油茶生产及其经济价值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作为我国油茶面积和油茶产量第一的湖南省,同时也是油茶主要病虫害的常灾区。为减少油茶主要病虫害危害造成的损失及实现油茶病虫害防治工作区域化、科学化,采取因地制宜的防治策略。本文首先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出影响油茶主要病虫害发生面积的主导气候因子,然后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湖南省油茶主要病虫害进行了防控区划分区和危险程度等级划分,最后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了气候因子与各油茶主要病虫害年发生面积的预测预报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精度检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油茶主要病虫害发生面积的主导气候因子研究。综合各油茶主要病虫害发生面积和气候因子间的分析情况可知,3-4月平均相对湿度、3-4月降雨日数、5~6月≥10℃的有效积温、5~6月平均相对湿度、7~8月平均气温、7~8月平均相对湿度和霜期是主要的影响油茶主要病虫害发生面积的相对重要的气候因子。(2)油茶主要病虫害防控区域及危险程度等级划分研究。将湖南省25个县(市、区)划分为3个区和3个危险程度等级。油茶炭疽病:常灾区有6个Ⅰ级和1个Ⅱ级;偶灾区有2个Ⅰ级,6个Ⅱ级和1个Ⅲ级;无灾区有4个Ⅱ级和4个Ⅲ级。油茶软腐病:常灾区有1个Ⅰ级和4个Ⅱ级;偶灾区有2个Ⅱ级和4个Ⅲ级;无灾区均属Ⅲ级危险程度等级,有14个。油茶烟煤病:常灾区有4个Ⅱ级和3个Ⅲ级;偶灾区有7个Ⅱ级和4个Ⅲ级;无灾区区均属Ⅲ级危险程度等级,有7个。油茶尺蠖:没有常灾区,只有偶灾区和无灾区;偶灾区中有2个Ⅰ级和5个Ⅱ级;无灾区均为Ⅲ级危险程度等级,有18个。油茶象甲:常灾区为常宁市且属于Ⅰ级;偶灾区有4个Ⅱ级和2个Ⅲ级;无灾区均属Ⅲ级危险程度等级,有18个(3)油茶主要病虫害发生面积预测预报及其应用研究。油茶炭疽病发生面积的预测预报模型为:Y=-2161.033-235.964Z1-117.703Z2-41.626Z3+5.831Z4-3.013 Z5+307.479Z6+63.523 Z7+2.665 Z8+20.025Z9,模型平均精度达93.27%;油茶软腐病发生面积的预测预报模型为:Y=-2619.452+5.799Z1+0.721Z2-49.691Z3+9.025 Z4-16.811Z5+53.488Z6+48.343Z7-3.821Z8-39.647Z9+15.369Z10,模型平均精度达89.82%;油茶烟煤病发生面积的预测预报模型为:Y=-3200.796+4.851Z1+16.325Z2+39.086Z3+7.282Z4+10.338Z5-15.743Z6+43.367Z7-11.383Z8+4.969Z9,模型平均精度达90.67%;油茶尺蠖发生面积的预测预报模型为:Y=214.634-7.58921+10.525Z2+0.414Z3+17.119Z4-7.979Z5+0.053Z6-0.609Z7-0.775Z8-12.024Z9,模型平均精度达95.6%;油茶象甲发生面积的预测预报模型为:Y=-1491.791+899.418Z1-423.869Z2+168.548Z3+35.629Z4+305.451Z5+291.353Z6-979.262Z7-34.132Z8-257.912Z9,模型平均精度达94.8%。
姚历勇[7](2010)在《三种生物农药混配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运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含孢量)的白僵菌、绿僵菌和森得保三种生物农药混配林间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其混配剂中三种生物农药的最佳浓度组合为A3B1C3。即:即含孢量90亿/g白僵菌粉400g/667m2、含孢量50亿/g绿僵菌粉200g/667m2、1000g/667m2森得保的混配剂,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效果达94.15%,其混配剂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黄文玲[8](2009)在《福建省三明市主要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格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1993-2007年的资料,分析了三明市主要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变化和时间与树种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三明市主要森林病虫害包括21种虫(螨)害和11种病害,种类呈逐年增多趋势,其中板栗疫病、桉树焦枯病、毛竹枯梢病和萧氏松茎象等属危险性病虫害。1993-2003年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呈波浪式缓慢上升,2004年后则急剧增大,呈现持续大面积发生格局;其成因主要有:(1)马尾松毛虫和刚竹毒蛾暴发周期缩短,发生强度增大;(2)竹蝗再度猖獗;(3)一些次要害虫如松墨天牛和竹舟蛾等上升为主要害虫;(4)萧氏松茎象和桉树焦枯病等新的危险性病虫害不断发生。松树和毛竹是主要受害对象,具有病虫害种类多和发生面积大的特点。笔者利用灰色理论,建立了有效的马尾松毛虫、刚竹毒蛾、竹蝗、毛竹害螨和松针褐斑病的灾变期预测模型。
蔡福水[9](2008)在《白僵菌Bbfj菌株和苏云金杆菌林间防治马尾松毛虫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应用白僵菌Bbfj菌株、苏云金杆菌(Bt)粉剂及其不同配比的混剂对马尾松毛虫幼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混剂防效好于白僵菌Bbfj和Bt单剂,而且有一定的速效作用;筛选出Bbfj与Bt粉剂以2∶1比例混合防治最适,大规模防治平均效果达90%以上。Bbfj与Bt混合防治是快速而持续控制马尾松毛虫的有效手段,为探索配制马尾松毛虫复合微生物杀虫剂提供了依据。
周定辉[10](2006)在《基于GIS的县级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管理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县是我国组织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的最基础的行政单元,因此县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数据的管理意义重大。本系统将解决目前县域范围的森林病虫害监测管理工作缺乏完整、系统管理平台的现状。 本研究以福建省沙县为试验区,以ArcView3.2为平台,运用其二次开发语言Avenue,引进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等技术和方法初步研建了县级林业有害生物信息管理系统。本系统具有数据管理、发生防治和性信息素监测数据录入、防治系统数据导入导出、GPS数据处理、发生趋势辅助勾绘、专题地图输出等功能。数据的录入和管理能细化到小班,从而将县级管理的单元由乡镇尺度提升到小班尺度,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实用性,实现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管理的定位化、定量化与可视化。
二、福建省刚竹毒蛾灾区区划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省刚竹毒蛾灾区区划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南昌县主要森林病虫害调查研究及防控区域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森林病虫害研究概况 |
1.2.1 国外森林病虫害研究进展 |
1.2.2 国内森林病虫害研究进展 |
1.3 森林病虫害区域划分研究概况 |
1.3.1 区域划分的依据 |
1.3.2 区域划分的原则 |
1.3.3 国外区划研究概况 |
1.3.4 国内区划研究概况 |
1.4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调查区域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条件 |
2.1.4 水文条件 |
2.1.5 森林植被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2.4 调查方法 |
2.4.1 森林病害调查 |
2.4.2 森林虫害调查 |
2.5 调查时间 |
2.6 森林病虫害区域划分依据 |
2.6.1 森林资源分布情况 |
2.6.2 各乡镇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 |
2.7 气候因子的选择 |
2.8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南昌县森林病虫害种类与特征分析 |
3.1.1 南昌县主要病害种类与特征分析 |
3.1.2 南昌县主要虫害种类与特征分析 |
3.2 南昌县主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
3.2.1 病害 |
3.2.2 虫害 |
3.2.3 总发生面积 |
3.3 南昌县主要森林病虫害防控区域划分 |
3.3.1 基于森林资源分布的划分结果 |
3.3.2 基于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划分结果 |
3.3.3 南昌县森林病虫害的防控对策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南昌县林木病害名录 |
附录二:南昌县虫害名录 |
附录三:南昌县部分森林病虫害分布图 |
附录四:南昌县部分病虫害生境照片 |
致谢 |
(2)4种不同生物药剂防治刚竹毒蛾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供试虫源与药剂 |
1.2.1 供试害虫 |
1.2.2 供试药剂 |
1.2.3 供试器械和喷药方式 |
1.3 试验方法 |
1.4 调查与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白僵菌孢子粉对刚竹毒蛾的防治效果 |
2.2 绿僵菌孢子粉对刚竹毒蛾的防治效果 |
2.3 苏云金杆菌粉对刚竹毒蛾的防治效果 |
2.4 1%苦参碱粉剂对刚竹毒蛾的防治效果 |
3 结论与讨论 |
(3)福建三明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时间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主要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方法 |
1.1.1一般调查方法 |
1.1.2几种重要林业有害生物的调查方法 |
1.1.3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三明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组成与变化 |
2.2三明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的时间格局 |
2.3三明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程度的时间格局 |
3小结与讨论 |
(4)南平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格局及防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 |
2 研究地概况 |
3 选题目的意义 |
第二章 南平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特点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常规调查方法 |
1.2 几种重要林业有害生物的调查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南平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时间格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南平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的时间格局 |
2.2 南平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程度的时间格局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南平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空间格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南平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组成的空间格局 |
2.2 南平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的空间格局 |
2.3 南平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程度的空间格局 |
2.4 南平市重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的空间格局 |
2.5 南平市不同树种病虫害发生的空间格局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南平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分析 |
1 影响因素 |
1.1 林分自身健康因素 |
1.2 气候异变因素 |
1.3 外来入侵因素 |
1.4 社会认知度因素 |
2 发生趋势 |
2.1 从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分析 |
2.2 从不同区位分析 |
第六章 南平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问题与对策 |
1 南平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
1.1 监测预警方面 |
1.2 检疫御灾方面 |
1.3 防治减灾方面 |
1.4 其他方面 |
2 南平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 |
2.1 坚持政府主导,突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 |
2.2 加强监测预警工作 |
2.3 推进防治减灾工作 |
2.4 推进检疫御灾工作 |
2.5 把防控措施贯穿在林业生产全过程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 |
1 南平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时间格局 |
2 南平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空间格局 |
3 南平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分析 |
4 南平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5)森林火灾计量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森林火灾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森林火灾研究现状 |
1.2.3 计量经济学发展概况 |
1.3 研究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森林火灾统计特征及其对林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
2.1 森林火灾相关指标概念 |
2.2 森林火灾统计特征分析 |
2.3 森林火灾对林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
2.4 实证分析 |
2.4.1 福建省森林火灾统计特征 |
2.4.2 福建省森林火灾对林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
3 森林火灾经济损失评估和评价分析 |
3.1 森林火灾经济损失评估内容 |
3.2 森林火灾经济损失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2 森林火灾经济损失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 森林火灾灾后评估方法 |
3.3.1 参数估计法 |
3.3.2 线性规划模型法 |
3.3.3 分类评价法 |
3.4 森林火灾经济损失评价分析 |
3.4.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3.4.2 确立评价指标体系各层次的突变系统类型 |
3.4.3 由突变系统模型的分歧集方程推出归一公式 |
3.4.4 利用归一公式进行综合评价 |
3.5 实证分析 |
3.5.1 福建省森林火灾经济损失评估 |
3.5.2 福建省森林火灾经济损失评价分析 |
4 森林火灾减灾投资效益分析 |
4.1 减灾投资效益相关概念和分类 |
4.1.1 减灾投资效益相关概念 |
4.1.2 减灾投资效益分类 |
4.2 森林火灾减灾投资效益评价方法 |
4.2.1 森林火灾减灾投资的作用 |
4.2.2 森林火灾减灾投资效益评价方法 |
4.3 实证分析 |
4.3.1 3 种效益评价方法简介 |
4.3.2 福建省森林火灾3种损失评估 |
4.3.3 福建省森林火灾减灾投资效益评价分析 |
5 森林火灾灾害风险管理研究 |
5.1 森林火灾灾害风险与风险管理相关概念 |
5.1.1 森林火灾灾害风险 |
5.1.2 森林火灾风险管理 |
5.2 森林火灾风险识别 |
5.3 森林火灾风险分析 |
5.3.1 致灾因子风险分析 |
5.3.2 承灾体易损性评价 |
5.3.3 森林火灾损失评估 |
5.3.4 森林火灾减灾对策分析 |
5.4 森林火灾风险评估 |
5.4.1 风险评估方法 |
5.4.2 森林火灾风险评价指数的构建 |
5.5 森林火灾风险预测 |
5.5.1 灰色预测模型 GM(1,1)建立 |
5.5.2 灰色预测模型 GM(1,1)的检验 |
5.6 森林火灾风险控制和处理 |
5.7 实证分析 |
5.7.1 福建省森林火灾风险评估 |
5.7.2 福建省森林火灾风险预测 |
5.7.3 福建省森林火灾风险控制和处理 |
6 森林火灾保险及费率厘定研究 |
6.1 森林保险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
6.1.1 森林保险的准公共物品和正外部性分析 |
6.1.2 森林保险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
6.1.3 森林保险林农有效需求不足和保险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
6.2 政府介入森林保险的必要性分析 |
6.2.1 政府财政补贴和扶持解决供需失衡矛盾 |
6.2.2 政府财政补贴和扶持政策增加全社会福利 |
6.2.3 政策性森林保险 |
6.3 森林火灾保险费率厘定 |
6.3.1 森林火灾保险费率 |
6.3.2 财产保险费率厘定方法 |
6.3.3 森林火灾保险费率厘定方法 |
6.4 实证分析 |
6.4.1 建立健全的森林保险宣传机制,提高林农风险意识 |
6.4.2 完善森林保险险种 |
6.4.3 建立完善政策性森林保险配套机制 |
6.4.4 完善财政补贴制度和政策扶持力度 |
7 结论、讨论与不足 |
7.1 主要结论 |
7.1.1 森林火灾统计特征及其对林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
7.1.2 森林火灾经济损失评估和评价分析 |
7.1.3 森林火灾减灾效益评价 |
7.1.4 森林火灾灾害风险管理研究 |
7.1.5 森林火灾保险 |
7.1.6 福建省森林火灾计量学分析 |
7.2 讨论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6)油茶主要病虫害防控区域划分及其预测预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区划研究概况 |
1.2.1 国内区划研究现状 |
1.2.2 国外区划研究现状 |
1.2.3 油茶病虫害区划研究进展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课题来源 |
1.3.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影响油茶主要病虫害发生面积的气候因子分析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研究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油茶炭疽病发生面积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
2.3.2 油茶软腐病发生面积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
2.3.3 油茶烟煤病发生面积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
2.3.4 油茶尺蠖发生面积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
2.3.5 油茶象甲发生面积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
2.4 小结 |
3 油茶主要病虫害防控区域及危险程度等级划分 |
3.1 区划的目的与意义 |
3.1.1 区划的目的 |
3.1.2 区划的意义 |
3.2 区划原则 |
3.2.1 地域分异原则 |
3.2.2 主导因子原则 |
3.2.3 多级序和分区分类原则 |
3.2.4 适当照顾行政区域完整性原则 |
3.2.5 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 |
3.3 区划依据 |
3.3.1 防控区划分区依据 |
3.3.2 危险程度等级划分依据 |
3.4 材料 |
3.4.1 资料来源 |
3.4.2 防控区划对象的选择 |
3.4.3 防控区划因子指标的选择 |
3.4.4 危险程度等级划分因子的选择 |
3.5 区划方法 |
3.5.1 防控区域区划方法 |
3.5.2 危险程度等级划分方法 |
3.5.2.1 危险程度等级划分 |
3.5.2.2 危险程度等级划分标准 |
3.6 结果与分析 |
3.6.1 油茶主要病虫害区划分区 |
3.6.2 油茶主要病虫害危险程度等级划分 |
3.7 小结 |
4 油茶主要病虫害发生面积预测预报及其应用 |
4.1 研究方法 |
4.1.1 发生面积预测预报模型建立方法 |
4.1.2 模型精度检验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预测预报模型的建立 |
4.2.2 预测预报模型的精度检验 |
4.3 小结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1.1 影响油茶主要病虫害发生面积的气候因子分析 |
5.1.2 油茶主要病虫害防控区域及危险程度等级划分 |
5.1.3 油茶主要病虫害发生面积预测预报及其应用 |
5.2 讨论 |
5.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三种生物农药混配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4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8)福建省三明市主要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调查方法 |
1.3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主要森林病虫害的组成 |
2.2 主要森林病虫害发生的时间格局 |
2.3 主要森林病虫害发生的树种分布格局 |
2.4 5种 (类) 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灰色灾变趋势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9)白僵菌Bbfj菌株和苏云金杆菌林间防治马尾松毛虫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供试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3.1 单剂及混剂配制 |
1.3.2 室内毒力测定 |
1.3.3 林间防治试验 |
1.3.4 大面积防治示范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室内毒力测定比较结果 |
2.2 林间防治试验结果 |
2.3 大面积防治效果 |
3 小结与讨论 |
(10)基于GIS的县级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展望 |
1.2.1.1 国外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研究现状 |
1.2.1.2 国外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管理发展趋势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展望 |
1.2.2.1 我国常用的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手段概况 |
1.2.2.2 GIS在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管理系统中的研究现状 |
1.2.2.3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管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2.2.3.1 林业有害生物数据库建设亟待标准化 |
1.2.2.3.2 缺乏林业有害生物数据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 |
1.2.2.3.3 GPS技术未能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管理中发挥有效作用 |
1.2.2.3.4 监测管理、预测预报与灾害预警系统不健全 |
1.2.2.4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管理研究的进展 |
1.2.2.4.1 监测管理手段日趋多样化、集成化 |
1.2.2.4.2 注重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在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管理中的应用 |
1.2.2.4.3 管理系统网络化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4.1 初步确定系统的主要目标,进行可行性论证分析 |
1.4.2 系统分析与设计 |
1.4.3 系统的开发与实施 |
1.4.3.1 数据采集和数据库的建立 |
1.4.3.2 系统开发和测试 |
第2章 系统设计 |
2.1 系统的设计原则 |
2.1.1 可行性原则 |
2.1.2 系统性原则 |
2.1.3 实用性原则 |
2.1.4 开放性原则 |
2.1.5 可扩充性、更新性原则 |
2.1.6 界面友好性原则 |
2.2 系统的环境设计 |
2.2.1 硬件环境配置 |
2.2.1.1 计算机硬件配置 |
2.2.1.2 GPS接收机配置 |
2.2.2 软件环境配置 |
2.2.2.1 运行平台 |
2.2.2.2 开发工具 |
2.2.2.2.1 Arc View3.2简介 |
2.2.2.2.2 MS visual stlldio6.0特点及性能 |
2.3 系统结构设计 |
2.4 系统功能设计 |
2.4.1 界面用户化及汉化 |
2.4.2 数据管理 |
2.4.3 GPS数据处理 |
2.4.4 发生防治监测数据录入 |
2.4.5 性信息素监测数据录入 |
2.4.6 防治系统数据导入导出 |
2.4.7 趋势预测辅助勾绘 |
2.4.8 专题地图输出 |
2.5 数据库设计 |
2.5.1 空间数据 |
2.5.2 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数据库 |
2.5.3 性信息素监测调查数据库及其录入设计 |
2.5.4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2.5.4.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监测数据表设计 |
2.5.4.2 性信息素监测调查数据库中数据表结构设计 |
第3章 系统实现 |
3.1 界面汉化及定制 |
3.1.1 定制系统的启动界面 |
3.1.2 系统界面的用户化 |
3.1.3 用户界面的汉化 |
3.2 基础数据管理 |
3.3 GPS数据处理 |
3.3.1 模块功能实现 |
3.3.1.1 使用VC++开发DLL |
3.3.1.2 文本文件结构设计 |
3.3.1.3 点的经纬度处理的原则 |
3.3.1.4 线、多边形主题生成原则 |
3.3.1.5 模块功能实例 |
3.3.1.5.1 数据下载 |
3.3.1.5.2 数据上载 |
3.4 发生防治监测数据录入 |
3.5 性信息素监测数据录入模块 |
3.5.1 数据录入的实现及其界面 |
3.5.2 导入关联模块 |
3.5.2.1 创建性信息素监测数据库的数据源 |
3.5.2.2 程序实现及其界面 |
3.6 防治系统数据的导入与导出 |
3.6.1 创建森林病虫害数据库的数据源 |
3.6.2 模块功能与实现 |
3.6.2.1 数据导入与导出实现流程简介 |
3.6.2.2 模块相关界面 |
3.7 趋势预测辅助勾绘模块 |
3.7.1 模块实现 |
3.7.2 相关界面 |
3.8 标准专题地图输出模块 |
3.8.1 制作基于小班调查的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图 |
3.8.1.1 实现过程 |
3.8.1.2 相关界面和图例说明 |
3.8.2 制作林业有害生物乡级发生情况图 |
3.8.2.1 实现过程 |
3.8.2.2 相关界面和图例含义 |
3.8.3 制作林业有害生物乡级防治情况图 |
3.8.3.1 实现过程 |
3.8.3.2 相关界面和图例含义 |
3.8.4 制作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图 |
3.8.4.1 具体实现 |
3.8.4.2 相关界面和图例含义 |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系统主要特点 |
4.1.2 系统存在的问题 |
4.1.2.1 系统移植性差 |
4.1.2.2 有关模块实现的方法需优化 |
4.2 讨论 |
4.2.1 需要解决坐标系统间的转换 |
4.2.2 应增加统计汇总、报表输出功能 |
4.2.3 应增加预测预报功能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福建省刚竹毒蛾灾区区划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南昌县主要森林病虫害调查研究及防控区域划分[D]. 罗那.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2]4种不同生物药剂防治刚竹毒蛾的效果[J]. 黄金明. 农业灾害研究, 2016(04)
- [3]福建三明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时间格局[J]. 黄文玲. 生物灾害科学, 2015(03)
- [4]南平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格局及防控对策[D]. 李海滨.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3)
- [5]森林火灾计量经济学研究[D]. 朱学平. 福建农林大学, 2012(12)
- [6]油茶主要病虫害防控区域划分及其预测预报研究[D]. 潘华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05)
- [7]三种生物农药混配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J]. 姚历勇. 青海农林科技, 2010(01)
- [8]福建省三明市主要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格局[J]. 黄文玲.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9(04)
- [9]白僵菌Bbfj菌株和苏云金杆菌林间防治马尾松毛虫应用研究[J]. 蔡福水. 福建林业科技, 2008(03)
- [10]基于GIS的县级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系统研究[D]. 周定辉.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