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管或多管化疗预防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的临床对比观察

双管或多管化疗预防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的临床对比观察

一、双管或多管化疗预防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的临床对比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临床诊疗指南专委会[1](2021)在《中国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1年版)》文中研究指明肝细胞癌(HCC)是起源于肝细胞的恶性肿瘤,中国80%以上HCC患者合并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CC通常是一种富血供肿瘤,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一方面阻断肿瘤血供,同时在肿瘤局部聚集高浓度的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发挥最大限度的杀伤作用,被公认为是不可切除HCC治疗的首要治疗方法。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专家们经讨论针对《中国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TACE)临床实践指南》2018年版进行更新。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临床诊疗指南专委会[2](2021)在《中国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1年版)》文中研究说明肝细胞癌(HCC)是起源于肝细胞的恶性肿瘤,中国80%以上HCC患者合并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CC通常是一种富血供肿瘤,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一方面阻断肿瘤血供,同时在肿瘤局部聚集高浓度的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发挥最大限度的杀伤作用,被公认为是不可切除HCC治疗的首要治疗方法。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专家们经讨论针对《中国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TACE)临床实践指南》2018年版进行更新。

蒋锐沅[3](2021)在《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HI3L1、IL-6、IL-8等炎症因子影响的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出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炎症因子,以数据挖掘技术证实敷和备化方中的中药均为各名老中医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的高频药物,以网络药理学技术证实敷和备化方中的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改善原发性肝癌相关炎症微环境实现的,以临床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观察敷和备化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不可手术的肝郁脾虚型HCC患者的近期疗效、生活质量评分、术后栓塞综合征情况等相关临床疗效指标、安全性指标并观察对原发性肝癌相关炎症因子改善情况。方法:1、以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收录的对原发性肝癌相关炎症微环境的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解析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的炎症因子,并以此作为临床研究的靶点。2、采集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及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后的相关中药方剂,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及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的高频中药、中药配伍规律等。3、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敷和备化方中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为靶点,证实敷和备化方中的中药能够通过改善肝癌炎症微环境的方式治疗原发性肝癌。4、按照纳入标准,选取90例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及肝病科住院治疗,证型属于肝郁脾虚证并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治疗组予敷和备化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对照组单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情况、术后栓塞综合征情况、中医证候积分、无进展生存期、血清甲胎蛋白水平、血清肝纤四项水平、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等近期疗效指标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等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变化情况。结果:1、通过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发现,目前在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炎症因子中,较为热门且关系密切的炎症因子为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目前的体外实验及体验实验均以这些靶点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2、共计收集到153篇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及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后的相关中药方剂,共计涉及203味中药,使用频次前10味的中药分别是柴胡、白术、白芍、枳实、当归、鳖甲、莪术、甘草、半夏、香附均为敷和备化方中的药物;使用频率前5的药对分为是柴胡—白术、柴胡—白芍、白术—白芍、白芍—当归、白芍—鳖甲;置信度排名前5的药物关联组合为柴胡—白术→白芍、白术—茯苓→白芍、柴胡—白芍→鳖甲、枳实—白芍→党参、枳实—莪术→鳖甲,分析所得数据均与敷和备化方的方剂配伍、药物组成基本相同。3、通过以敷和备化方中的17味中药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敷和备化方中药物的有效成分与原发性肝癌的作用靶点相匹配,共匹配到57个潜在靶点,其中部分靶点为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或其上游蛋白。因此,敷和备化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炎症微环境中的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等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实现的。4、两组患者在术前1天的年龄、性别、TNM分期、肝功能分级、有无乙肝、有无血管侵犯、有无动脉静脉瘘等基线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1)近期疗效情况:治疗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43.4%,疾病控制率为86.7%;对照组患者客观缓解率为32.2%,疾病控制率88.9%为88.9%,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栓塞综合征情况:两组患者术后未发生严重或致死的栓塞综合征案例,治疗组患者的发热、胃肠道反应、一过性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水平:两组患者术后3月的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前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术后3月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同期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4)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情况:两组患者术后3月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功能领域、肿瘤领域及总积分均较术前1天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术后3月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功能领域、肿瘤领域及总积分较同期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5)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患者术后3月的各项肝郁脾虚相关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均较术前1天有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术后的肝郁脾虚相关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均较同期对照组降低更显着(P<0.05)。(6)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治疗失败时间:治疗组中位PFS为6.2[95%CI(2.5,4.6)]个月;对照组中位PFS为4.2[95%CI(3.9,7.8)]个月。治疗组TTUP为14.2[95%CI(11.9,15.3)]个月,对照组TTUP为13.7[95%CI(12.8,14.2)]个月。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失败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情况:两组患者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2、血清白细胞介素-12水平均较术前1天显着提高(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均较术前1天显着减低(P<0.05);且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术后3月的血清白细胞介素-2水平提高更显着(P<0.05),血清血清白细胞介素-6、血清白细胞介素-8、血清白细胞介素-12、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降低更显着(P<0.05)。结论:1、通过文献计量学研究发现,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炎症微环境中研究较为热门的炎症因子为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及肿瘤坏死因子-α,并以此为靶点开展中医药改善原发性肝癌炎症微环境的相关实验研究。2、通过数据挖掘研究发现,治疗肝郁脾虚型肝癌及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的药物主要以健脾疏肝、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为根本大法,在组方时采用核心药对能够实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3、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敷和备化方中的相关中药能够通过对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等炎症因子及其上游蛋白的治疗效果达到改善原发性肝癌炎症微环境的目的,实现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4、敷和备化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不可手术的原发性肝癌能够有效提高客观缓解率,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降低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减少术后栓塞综合征的发生情况,降低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水平,改善血清白细胞介素-2、血清白细胞介素-6、血清白细胞介素-8、血清白细胞介素-12、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的表达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和应用前景。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肿瘤防治专家委员会[4](2021)在《肝癌肝切除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文中认为肝切除术是肝癌最主要的根治性治疗手段。肝脏解剖结构复杂、血供丰富, 手术难度大, 但随着手术设备的不断升级以及手术技术的发展, 目前多数治疗中心的围手术期死亡率<5%。然而, 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仍然高达15%~50%, 如何进一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为了规范肝切除围手术期管理, 肿瘤防治专家委员会特邀请国内不同领域专家, 以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为指导, 结合国内肝癌诊疗特点, 遵循加速康复外科理念, 修订并更新形成肝癌肝切除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

赵亮[5](2021)在《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一期切除与TACE后二期切除的疗效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急诊一期切除与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二期切除的疗效进行评估,探究其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20年12月因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治疗的6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急诊肝癌切除组和TACE后行二期切除组,其中急诊肝癌切除组36例,介入治疗TACE后行二期切除组24例。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止血效果、再次破裂出血情况、肿瘤复发率、术后生存率、住院30d死亡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绘制两组病人的生存曲线。【结果】所有病人均止血成功,两组病人术后并发腹腔出血、急性肝衰竭、胸腔积液、腹水、胆漏、腹腔感染等情况概率均较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住院30d死亡率及5年内肿瘤复发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人的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人的4年和5年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原发性肝癌急诊一期切除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TACE后联合二期切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住院时间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急诊肝癌一期切除与TACE后联合二期切除相比,可以明显节省病人的住院费用,且能改善病人的远期生存情况。急诊肝癌一期切除与TACE后联合二期切除的止血效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5年内肿瘤复发情况及住院死亡率相当。

Bureau of Medical Administration,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6](2020)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文中研究指明1概述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2]。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和HCCICC混合型3种不同病理学类型,3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HCC占85%~90%,因此本规范中的"肝癌"指HCC。

李玲[7](2020)在《术前外周血ALRI和NγLR预测TACE治疗的PHC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ALRI和NyLR预测TACE治疗的PHC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为临床预测TACE治疗的PHC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住院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并接受TACE治疗的患者127例,全部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至于2019年12月31日。根据患者在术前7d内做的血常规及生化结果,计算ALRI(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值和NγLR(中性粒细胞计数×γ-谷氨酰转肽酶/淋巴细胞计数)值。利用ROC曲线分析法计算ALRI和NγLR的截值,根据ALRI和NγLR的截值将患者各分为高ALRI和NγLR组和低ALRI和NγLR组,比较两指标与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ROC曲线比较分析术前外周血内两指标与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的预后相关性。利用生存分析法区分两诊断指标在不同时间点的TACE术后的肝癌患者,并预测相应的生存率。采取单因素和多因素比较分析外周血ALRI和NyLR对TACE治疗肝癌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ALRI=43.63时,其灵敏度为0.132,特异度为0.868;NγLR=89.37时,其灵敏度为0.685,特异度为0.605,ALRI与NγLR的截值各为43.63,89.37。高ALRI(≥43.63)组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单核细胞计数、白蛋白及胆碱酯酶水平均低于低ALRI(<43.63)组,而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总胆汁酸均高于低ALRI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高ALRI组Child-Pugh评分A级患者和男性患者比例低于低ALRI组,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NγLR(≥89.37)组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计数、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均高于低NyLR(<89.37)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高NγLR组肿瘤直径≥5cm比例高于低NγLR组,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外周血内ALRI与NyLR值对于本研究入组患者TACE术后1年、3年和5年的预后均显示出较好的相关性。术前NγLR作为入组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与术前ALRI相比,对于入组患者TACE术后1年、3年和5年的预后评价有着更高的AUC值。术前低ALRI组和术前高ALRI组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6.7%、46.7%、31.7%和67.6%、29.7%、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低NyLR组和术前高NγLR组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4.1%、58.8%、39.9%和72.4%、30.3%、13.3%,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细胞、白蛋白、胆碱酯酶、Child-Pugh评分、SII、NγLR值及ALRI值与接受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的预后效果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胆碱酯酶、Child-Pugh评分、SII、ALRI是肝癌患者TACE治疗后影响预后效果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外周血ALRI及NγLR与PHC患者TACE术后的预后相关。术前外周血ALRI截值≥43.63时,PHC患者TACE术后的预后差;术前外周血NγLR截值≥89.37时,PHC患者TACE术后的预后差。术前外周血ALRI截值≥43.63是预测PHC患者TACE治疗后预后效果的独立预测因素。

殷曰帅[8](2020)在《TACE联合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TACE联合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PMCT)与单纯TACE治疗肝细胞肝癌(HCC)对比分析,探讨TACE联合CT引导下PMCT治疗HCC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自2014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行TACE联合CT引导下PMCT或单纯TACE治疗HCC患者60例,以病人采用的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联合治疗组(经TACE联合CT引导下PMCT治疗)32例,对照组(单纯TACE治疗)28例。联合治疗组:采用TACE联合CT引导下PMCT治疗,患者先行TACE治疗后,行CT引导下PMCT治疗。PMCT:CT导引下根据肝内肿瘤的位置及比邻,确定好皮肤的进针穿刺点,规划安全进针路径,采用分步进针方式将微波针穿至肿瘤内部,进行连续消融,消融完全后,对针道进行针道消融预防种植转移和肝出血。对照组:采用单纯TACE治疗。经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和导管鞘经过肝动脉达到病灶周边,确定肿瘤的供血血管后,经导管向肿瘤供血血管内注入化疗药物和栓塞剂。两组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肿瘤病灶的局部疗效、血AFP变化、生存率、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0例患者随访时间24个月,共74个病灶,患者均成功完成微创介入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肿瘤大小、AFP数值、肝功能分级、肿瘤分期等基础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1)治疗基本情况联合治疗组:TACE治疗平均次数为1.5±0.5,PMCT平均次数1.8±0.6次,TACE治疗后行PMCT间隔时间平均为:5.8±0.8天。对照组:TACE治疗次数2.5±0.9次,治疗间隔时间平均为:25.4±1.6天。(2)病灶局部疗效治疗后3、6、12、24个月病灶有效率和控制率,联合治疗组病灶有效率:71.8%、62.5%、56.2%、40.0%;对照组为:67.8%、64.3%、32.1%、25%,两组患者在12、24个月联合治疗组病灶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病灶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病灶控制率为:87.5%、78.1%、62.5%、50.0%;对照组为:82.1%、71.4%、53.5%、39.2%。两组在12、24个月联合治疗组病灶控制率高于对照组,病灶控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FP值及肝功能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AFP变化,联合治疗组:545.25±50.15ng/ml,治疗后:126.13±31.25ng/ml;对照组:515.15±40.49ng/ml,治疗后:175.43±39.32ng/ml,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血清AFP数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6、12、24个月下降率,联合治疗组:85.7%、89.2%、78.6%、67.8%。对照组:84.6%、76.9%、57.7%、42.3%。第6、12、24个月血AFP值,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肝功能情况,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生存率统计1、2年生存率,联合治疗组为:87.5%、75%;对照组为:82.1%、57.1%。2年生存率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不良反应、并发症及处理两组患者均匀存在发热、疼痛、恶心和呕吐、一过性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害等,联合治疗组疼痛发生率为62.5%,对照组为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良反应:发热、恶心和呕吐、一过性的转氨酶升高、肾功能损害等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出血、气胸、胸腔积液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及治疗相关性的死亡病例。结论:TACE联合CT引导下PMCT治疗HCC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对照分析证明联合治疗其临床疗效要优于单纯的TACE治疗,能够有效提高病灶局部控制率,降低血AFP水平,延长患者生存期。

苏泽隆[9](2020)在《术中放疗在肝胰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开展肝胰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新技术,并初步探索其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摸索可安全用于肝胰恶性肿瘤术中放疗,预防肝胰恶性肿瘤术后早期复发的安全照射剂量,为有效降低肝胰恶性肿瘤术后早期复发探索新的辅助治疗方法,为形成新的肝胰恶性肿瘤治疗模式分享经验。方法从2017年10月至2020年3月,收集我科行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的肝胰恶性肿瘤患者各3例,共6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采用INTRABEAM外科立体定向小型加速术中系统50KV低能量X线,照射工具均为平板施源器。胰腺恶性肿瘤组术中放疗照射范围包括肿瘤切除后的瘤床、区域淋巴结、门静脉、肠系膜上缘以及其他复发的高危区域;肝癌组术中放疗照射范围包括近肝门区的大血管如门静脉、肝动脉等附近的手术切缘、切开取癌栓的门静脉、肿瘤切除后的瘤床以及术者认为容易复发的区域。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肠道通气时间、术后并发症等各项术中、术后与手术和IORT相关的事件,评价反映肝功能、肾功能等各项实验室指标的变化,评估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健康功能状态以及术后肿瘤的复发模式,主要终点是了解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在肝胰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安全性和初步的临床效果,包活患者的局部复发情况以及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结果本试验组6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联合术中放疗,因术中联合术中放疗,手术时间对比我科未行IORT的患者相对延长,胰腺恶性肿瘤组及肝癌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7.2h和7.7h;术中出血量平均为767ml和933ml,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输血治疗;IORT照射剂量平均为12Gy和15Gy,照射时间平均为22.3min和18.7min。术后胰腺恶性肿瘤组有1例患者出现乳糜瘘,经对症治疗后可完全治愈,余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于IORT相关并发症如胃轻瘫、消化道出血、胆瘘、放射性肝炎及胰腺相关并发症等;术后肝癌组有1例患者因合并重度肝硬化,术中行右半肝切除术,术后残肝无法代偿,出现肝功能不全及大量腹水,与术中行IORT并无直接相关性,余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肝肾功能不全,可见IORT术后对肝肾功能未见明显损伤。最终至随访终止日,胰腺恶性肿瘤组有1例患者在术后2月出现肝转移和左侧肋骨转移,可疑右侧肾上腺转移,最后因肿瘤晚期恶病质死亡;肝癌组有1例右肝弥漫型肝癌患者,因术前合并肝炎后重度肝硬化,术后出现肝功能不全,最后在术后2个月出现肝内多发转移和肝肾综合征而死亡,2例死亡患者为肿瘤性死亡;余患者至随访终止日均未见明显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至随访终止日此胰腺恶性肿瘤组2例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DFS)分别为9个月和18个月;肝癌组2例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DFS)分别为7个月和17个月。结论:肝胰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对患者术后恢复及肝肾功能等无明显影响,具有较好的术中和术后安全性,术中放疗剂量在15Gy左右是安全可行的。IORT作为肝胰恶性肿瘤的术后辅助治疗,虽然在病例数和随访方面有限,受到统计限制,但根据现有的研究和我们的经验表明,手术切除联合IORT可减轻肝胰恶性肿瘤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可望成为一种安全可行的辅助治疗方案。

唐建龙[10](2020)在《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因素与生存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归纳出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模型,评估患者的生存预后,为术后的随访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回顾研究2014年1月到2018年1月时间内在我院肝胆胰脾外科初次行肝癌切除术且术后病理结果为肝细胞癌的134例病人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将病人在肝癌切除术后1年里肝癌是否复发分成两组,早期复发组和非早期复发组。对可能危及术后早期复发的一些预后因素,包含:年龄、性别、高血压、肝硬化、糖尿病、肝炎、ALT、AST、GGT、ALP、胆碱酯酶、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白蛋白、PT、FIB、肝功能分级、HBV-DNA水平、血糖水平、CEA、AFP、NLR、PLR、肿瘤的数目、肿瘤的大小、部位、肿瘤组织学分化程度、微血管侵犯、坏死出血、TNM分期、BCLC分期、脉管癌栓、Hepatocyte、CD34、Ki-67、肝被膜侵犯、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输血、肝门阻断、术后TACE术等因素的临床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然后归纳出早期复发预测公式,并绘制生存曲线。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的方法来分析影响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与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复发预测公式的计算则使用概率回归分析法,无瘤生存曲线和总生存曲线的绘制采用Kaplan-Meier法,最后选用Log-rank法来进行生存曲线的对比。结果1.早期复发危险因素分析本组资料共134例,男性121例,女性13例。77例患者在手术切除术后1年时间中复发,包含男性复发70例,女性复发7例,早期复发率是57.5%。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AST、GGT、ALP、白蛋白、AFP、癌灶数量、分化程度、脉管癌栓、肝包膜侵犯、TNM分期、BCLC分期、Hepatocyte值与肝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方法表明:AST、AFP、癌灶数量、分化程度、肝包膜侵犯是影响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概率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早期复发预测公式表示为:PROBIT(P)=1.132X1+0.873X2+0.805X3+0.666X4+0.377X5-1.197。(X1、X2、X3、X4、X5分别为AFP、肝包膜侵犯、癌灶数量、AST、分化程度的临床数据得分)2.生存预后分析本研究134例病人,随访期间内出现肿瘤复发然后因复发死亡的有59例,42例病人出现肿瘤复发但带瘤存活,33例病人没有出现肿瘤复发并无瘤存活。总体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2.5%,28.4%、26%。总体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4.7%、61.1%、52.4%。Log Rank生存曲线对比提示高AST、高AFP、癌灶多发、低分化、有肝包膜侵犯是影响PFS、促进复发进展的危险因素,高AST、高AFP、低分化、有肝包膜侵犯是影响OS、提高死亡风险的危险因素。癌灶数量不是影响OS的危险因素。结论1.高血压、AST、GGT、ALP、白蛋白、AFP、癌灶数量、分化程度、脉管癌栓、肝包膜侵犯、TNM、BCLC、Hepatocyte是影响肝癌术后患者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2.AST、AFP、癌灶数量、分化程度、肝包膜侵犯是影响肝癌术后患者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3.肝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预测公式表示为PROBIT(P)=1.132X1+0.873X2+0.805X3+0.666X4+0.377X5-1.1974.高AST、高AFP、癌灶多发、低分化、有肝包膜侵犯是影响PFS、促进复发进展的危险因素,高AST、高AFP、低分化、有肝包膜侵犯是影响OS、提高死亡风险的危险因素。

二、双管或多管化疗预防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的临床对比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管或多管化疗预防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的临床对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3)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HI3L1、IL-6、IL-8等炎症因子影响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背景及理论研究
    1 原发性肝癌相关炎症微环境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2 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辅助用药的数据挖掘研究
        2.1 资料来源
        2.2 结果
        2.3 讨论
    3 敷和备化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1 研究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1.6 样本量估算
        2 研究方案
        2.1 随机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随访检查
        2.4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方法
        4 伦理学要求
        4.1 伦理规范
        4.2 质量保证
        5 数据保存和处理
    第二节 临床研究结果
        1.基线资料
        2.近期有效率情况对比
        3.术后栓塞综合征情况对比
        4.肝纤四项及AFP水平情况对比
        5.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情况对比
        6.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7.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治疗失败时间对比
        8.外周血血清炎症因子对比
    第三节 临床研究结果讨论
        1.一般资料分析
        2.近期有效率情况分析
        3.术后栓塞综合征发生情况分析
        4.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水平分析
        5.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情况对比
        6.PFS及 TTUP情况对比
        7.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8.外周血血清炎症因子对比
        9.问题与展望
    第四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肝癌西医诊断及分期标准
    附录2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
    附录3 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知情同意书
    附录4 基于肝癌TACE术后改造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附录5 中医肝郁脾虚证候积分表
    附录6 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量表
    附录7 WHO抗癌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
    附录8 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CRF
缩略词表
综述 壳多糖酶3样蛋白1在肿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一期切除与TACE后二期切除的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诊疗策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第二章: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材料
        2.1.2.1 收集的病人病史资料内容如下
        2.1.2.2 病人出院后的随访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情况
        2.2.2 处理方法
        2.2.3 并发症原因、观察指标及方法
        2.2.3.1 短期并发症原因及观察指标效果比较
        2.2.3.2 两组病人手术前后检验指标的比较
        2.2.3.3 两组手术病人住院情况的比较
        2.2.3.4 长期效果比较
        2.2.4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病人基本情况统计结果
        2.3.2 两组手术后短期并发症的比较
        2.3.3 手术住院情况的比较
        2.3.4 手术治疗后随访结果及生存情况比较
    2.4 结果讨论
第三章:结论
    3.1 讨论
    3.2 研究结论
    3.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3.4 应用前景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汉缩略语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筛查和诊断
    2.1 肝癌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
    2.2 肝癌的影像学检查
        2.2.1 超声检查(ultrasonography,US)
        2.2.2 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2.2.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2.2.4 核医学影像学检查
        2.2.5 穿刺活检
    2.3 肝癌的血液学分子标志物
    2.4 肝癌的病理学诊断
        2.4.1 肝癌标本处理和取材
        2.4.2 病理学诊断要点
        2.4.3 肝癌病理学诊断报告
    2.5 肝癌的临床诊断标准及路线图
3 分期
4 治疗
    4.1 肝癌的外科治疗
        4.1.1 肝切除术的基本原则
        4.1.2 术前病人的全身情况及肝脏储备功能评估
        4.1.3 肝癌切除的适应证
        4.1.4 肝癌根治性切除标准
        4.1.5 手术切除技术
        4.1.6 术前治疗
        4.1.7 术后治疗(术后转移复发的防治)
    4.2 肝移植术
        4.2.1 肝癌肝移植适应证
        4.2.2 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的预防和治疗
    4.3 局部消融治疗
        4.3.1 常见消融手段包括
        4.3.2 基本技术要求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4.3.3 对于直径≤5 cm的肝癌治疗选择
        4.3.4 肝癌消融治疗后的评估和随访
        4.4.1 TACE的基本原则
        4.4.2 TACE的适应证
        4.4.3 TACE禁忌证
        4.4.4 TACE操作程序要点和分类[153](证据等级3)
        4.4.5 TACE术后常见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4.4.6 TACE治疗的疗效评价
        4.4.7 影响TACE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147]
        4.4.8 随访及TACE间隔期间治疗
        4.4.9 TACE治疗注意点
    4.5 放射治疗
        4.5.1 外放射治疗
        4.5.2 内放射治疗
    4.6 系统治疗
        4.6.1 一线治疗
        4.6.2 二线治疗
        4.6.3 其他治疗
    4.7肝癌破裂治疗
附录
    附录1证据等级(牛津循证医学中心2011版)
    附录2肝癌的新型标志物与分子分型介绍
    附录3原发性肝癌及相关病变的诊断名词(参照2019版WHO分类标准)[237]
    附录4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报告模板
    附录5门静脉癌栓分型
    附录6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进展
    附录7肝癌外放射治疗正常组织具体耐受剂量参考
    附录8正在进行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关的研究
    附录9《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编写专家委员会

(7)术前外周血ALRI和NγLR预测TACE治疗的PHC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ALRI与NγLR截点
    3.2 ALRI和NγLR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3.3 ALRI和NγLR诊断ROC曲线在不同随访时间点的比较
    3.4 ALRI和NγLR与肝癌患者TACE治疗后预后的关系
    3.5 预测肝癌患者TACE治疗后预后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原发性肝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TACE联合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及分组
    1.2 纳入/排除标准
    1.3 主要设备
    1.4 治疗方法
    1.5 病灶局部治疗
    1.6 疗效评估
    1.7 随访及安全性评价
    1.8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2.2 治疗基本情况
    2.3 血AFP及肝功能
    2.4 生存率
    2.5 不良反应、并发症及处理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缩引
附录
致谢

(9)术中放疗在肝胰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胰腺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前言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一般临床资料
        三、治疗方法
        四、数据记录与收集及随访
    结果
        一、术中临床指标
        二、术后临床指标
        三、术前及术后抽血化验指标的变化
        四、术后并发症
        五、复发模式
        六、术前及术后生活质量评定
        七、生存情况
    讨论
第二部分 肝癌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前言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一般临床资料
        三、治疗方法
        四、数据记录与收集及随访
    结果
        一、术中临床指标
        二、术后临床指标
        三、术前及术后及抽血化验指标的变化
        四、术后并发症
        五、复发模式
        六、术后生活质量评定
        七、生存情况
    讨论
结论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因素与生存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双管或多管化疗预防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的临床对比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1年版)[J].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临床诊疗指南专委会. 中华内科杂志, 2021(07)
  • [2]中国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1年版)[J].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临床诊疗指南专委会. 中华医学杂志, 2021(24)
  • [3]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HI3L1、IL-6、IL-8等炎症因子影响的观察[D]. 蒋锐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肝癌肝切除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J].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肿瘤防治专家委员会. 中华肿瘤杂志, 2021(04)
  • [5]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一期切除与TACE后二期切除的疗效评估[D]. 赵亮. 江汉大学, 2021(01)
  • [6]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J]. Bureau of Medical Administration,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传染病信息, 2020(06)
  • [7]术前外周血ALRI和NγLR预测TACE治疗的PHC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D]. 李玲. 延边大学, 2020(05)
  • [8]TACE联合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研究[D]. 殷曰帅. 青岛大学, 2020(01)
  • [9]术中放疗在肝胰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D]. 苏泽隆.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10]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因素与生存预后分析[D]. 唐建龙.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双管或多管化疗预防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的临床对比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