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庄油田滚动勘探开发实践与效果

东庄油田滚动勘探开发实践与效果

一、东庄油田滚动勘探开发实践与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袁玉哲,罗家群,朱颜,刘桂兰,李磊,余梦丽[1](2021)在《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和南阳凹陷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南襄盆地共分为3个凸起和4个凹陷。经过40多年的勘探,在泌阳凹陷和南阳凹陷获得油气发现并取得丰硕的成果。重点依据泌阳凹陷和南阳凹陷勘探史上形成的3次储量增长高峰,将盆地勘探历程分为初期勘探(1970—1983年)、全面勘探(1984—1999年)及深化勘探(2000年至现今)3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重大成果进行梳理,发现泌阳凹陷油气富集规律更为明显、油藏类型更具代表性,从而将泌阳凹陷划分为4个重要的油气富集区带:泌阳凹陷双河鼻状构造、北部斜坡带、南部陡坡带及环洼带。通过地质特征和成藏条件综合分析,总结出断陷湖盆大型砂岩上倾尖灭油藏、北部斜坡带复杂断块油藏、南部陡坡带小型砂砾岩油藏、环洼带断层-岩性油藏的勘探思路、技术和方法,以期为今后的油气勘探带来一些启示。

赵鹏飞[2](2015)在《利71-74块剩余油分布及开发调整方案研究》文中指出复杂断块油藏在我国油气田开发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目前复杂断块油田投入开发的地质储量和年产油量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与常规油藏相比,通常具有以下地质和开发特点:含油面积较小、断层发育、多油水界面等,因此复杂断块油藏属于难开发储量油藏。针对复杂断块油藏特有的地质及开发特征,分析各种因素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对提高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利71-74区块为例,在研究工区复杂断块油藏的地质特征及开发现状基础上,首先应用随机建模技术建立了区块的三维精细地质模型,并对该区块开发动态进行了分析;然后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开展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圈定了六个重点挖潜区域;最后运用油藏工程等方法,并结合经济指标,确定了合理井网密度、合理井网形式、合理井距等开发技术政策,优化设计了该区块的开发调整方案,并对开发指标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块合理井网密度为10.2口/km2,适合采用三角形不规则注采井网,合理井距在300350m左右;新方案共部署采油井21口,注水井17口,优化注采比为0.85,最优采液速度为70m3/d,预测生产二十年最终采出程度为46.5%,采出程度提高19.2个百分点。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复杂断块油藏的合理高效开发提供技术参考。

刘伟[3](2013)在《东庄油田核桃园组二段Ⅱ、Ⅲ油组储层与油层分布规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油气勘探开发和地质理论研究的不断深人,油气储层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近年来,AAPG年会已把储层研究作为油气盆地研究中的主要方向和热点之一。储层地质学的理念、新方法不断产生。储层沉积学研究日益由宏观向微观发展,由理论沉积学向应用沉积学发展,对储层的描述和预测也日益从定性向定量发展。东庄油田位于河南省新野县沙堰镇东庄村一带,构造位置在南襄盆地南阳凹陷南部东庄次凹陷中心,是一个被断层复杂化了的背斜构造。油田发现以来,未开展系统的基础地质研究,油藏构造、储层展布、油气层分布规律认识不清;未形成完善的注采井网,目前尚处于试采、试注阶段,低产低能井采取捞油方式生产,储量水驱动用程度低。近几年来,加大了该油田的调整力度,完钻井数增加至52口,需要深化油藏构造认识;研究各沉积时间单元的沉积微相,刻画储集层分布和非均质特征;进行注采对应分析,搞好注采调整,改善注水状况,恢复地层能量,高效开发油藏。东压油田地层层序由上到下分别是第四系平原组、新近系上寺组、古近系核桃园组、大仓房组。核二段、核三段是该地区的主要含油层位,岩性为深灰色泥岩、页岩与浅灰色细砂岩,粉砂岩不等厚互层,局部发育含砾砂岩。本次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根据区域沉积背景,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对全区52口井进行小层划分。地层划分从关键井地层分析入手,确定核二段、核三段各级沉积旋回;选择骨干连井地层对比剖面,在沉积旋回控制下进行骨干剖面井地层的细分与对比,划分过程中考虑单砂层间隔层的稳定性,并尽可能划分到单砂体级别;骨干剖面井闭合以骨干剖面井为标准,进行全区井对比,最终达到全区地层对比的闭合。核桃园组储层主要为湖相三角洲沉积,本次研究以核桃园组区域沉积背景为基础,在湖相三角洲沉积模式指导下,通过关键井研究,进行单井相分析,建立沉积微相知识库,对全部井进行小层微相划分。通过剖面沉积微相分析,编制各小层沉积微相分布图,分析本区湖相三角洲沉积演化和相带展布规律。利用沉积微相研究成果,分析有利相带展布。利用岩芯化验分析所获得的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压汞资料、润湿性、敏感性和相渗资料,流体分析资料,PVT实验资料,开展储层物性研究,研究储层参数变化特征,研究储层微观孔隙特征,研究孔隙类型与孔隙组合、孔喉分布特征、粘土矿物特征等。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以沉积微相时空演化特征和沉积相模式为指导,依据储层参数处理成果,研究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分析研究砂体、储层物性及主力油砂体隔层等在三维空间上的展布特征,并根据动态资料验证其正确性;微观非均质性主要指孔隙和喉道非均质性,以及岩石润湿性影响形成的流体非均质性,研究中综合应用薄片、铸体、电镜、毛管压力等化验分析资料,利用地质统计学等方法全面分析,研究该区储层的微观特征,并进行描述与分类评价。根据上述研究成果,选用储层物性、砂岩钻遇率、砂岩厚度、连通性等参数,并进行储层综合分类评价。综合测井曲线特征及试油、录井和化验分析资料,开展东庄油田古近系核桃园组储层四性关系研究。选取关键井目的层储层参数,与测井记录形成最佳转换关系,建立东庄油田的岩性、物性和有效厚度参数解释模型,进行多井数字处理与解释,重新处理并建立油气水层解释模型或划分标准,利用软件对东庄油田52口井重新进行测井解释,并研究油气在平面及纵向上的变化特点,搞清油气在纵、平面上的分布规律,编制含油小层油层厚度等值线图。东庄油田构造复杂、储层砂体变化快、非均质性强。目前油田油水井数比大,注水井点少,现有注水井与油井对应性差,油井受效状况差,多数油井处于天然能量开采状态,地层能量低,油井产量低,油田整体处于低产低效开发状态。通过本次储层研究,搞清楚储层发育规律。

包勤永[4](2013)在《下二门油田梨树凹区H2-H3沉积相与储层研究》文中认为泌阳凹陷是南襄盆地的一个次级凹陷,位于河南省的唐河县与泌阳县之间,本次的研究区域为于泌阳凹陷盆地南部陡坡带与东北向盆地缓坡带的一个接壤带,主要含油层位为核桃园组二段,三段,含油层多,薄,岩性复杂,含油面积小,是岩性与构造双重影响的复杂油气藏。本文主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大量的参考文献,并结合目前油田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基准,通过对钻井,录井,地震,试油,测井,分析化验,岩心观察等资料的精细分析,遵循单井-剖面-平面的原则,开展小层沉积微相综合研究,研究区沉积演化特征,总结了沉积模式,由生产需求实际对测井数据进行了二次解释,对储层的微观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根据地震剖面显示,梨树凹区研究层段处于湖盆“填平补齐”沉积物稳定充填的阶段,地层界面稳定清楚,标志层全区稳定发育,主要表现在全区稳定发育的低阻泥岩段和由南而北的砂岩段。研究区南部近岸水下扇在H3Ⅲ-H3Ⅱ较为发育,扇体发育面积小,多层舌状,延伸距离近;辫状河道单一,方向稳定,含油砂体多为扇端粉砂岩,多为“土豆状”具备单独水动力压力系统。北部具有正常辫状河沉积特征,储集层岩性由含砾粗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砂体分布面积大,垂向上含砂层多,水下分流河道和次级河道发育,是梨树凹区主要的储集层。通过对该区钻遇井岩心观察、重矿物以及岩性组合等分析,配合测井曲线特征、砂体形态展布及厚度变化、地震反射特征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可知,梨树凹区域在H3Ⅳ沉积后期~H3Ⅲ沉积时期,主为深湖沉积环境,H3Ⅱ沉积时期为深湖环境向三角洲环境转换时期,H3Ⅰ沉积时期为三角洲广泛发育时期,H2V沉积时期,本区为湖水最浓缩时期,古气候最干旱,H2Ⅳ-H2Ⅲ沉积时期为三角洲第二次的广泛发育期,总结了梨树凹区两种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本次依据声波传播符合威利提出的时间叠加原理,孔隙度模型中考虑流体性质、饱和度和泥质含量影响,联立泊稷叶方程和达西公式,导出渗透率计算理论公式,并尝试建立了孔隙迂曲度和孔喉半径经验函数式,使渗透率计算由纯经验模型转变为半经验—理论模型,既能有效识别一般砂岩油藏的砂岩厚度,又能有效识别砂砾岩复杂地层中的砂岩储层,进一步利用试油、试采资料,油水聚集一般规律进行平面配置,按照高油低水的规律进行校正,通常在经过综合研究后获得的油水层解释结果,精度可达到90%以上。通过对分析化验、铸体薄片、电镜扫描分析区内目的层段从H2Ⅳ油组到H3Ⅲ油组储层为低孔中渗储层,局部也有高渗和低渗储层,H2Ⅳ-H3Ⅰ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的)原生粒间孔隙)微孔隙,H3Ⅱ-H3Ⅲ油组主要为粒间(粒内)溶蚀孔隙(包括铸模孔隙)。在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的双重影响下,H2-H3段储层在平面和垂向上均具不同的非均质特征:南部辫状河三角洲河道中部的非均质性较弱,而靠近河道侧翼的非均质性较强;而油组H3Ⅱ-H3Ⅲ油组非均质性强于H2Ⅳ-H3Ⅰ。其沉积微相对储层的控制作用较明显,砂体厚度、成岩作用等都是影响储层的重要因素,而构造背景对储层的影响不明显。综合多种因素给出了H2-H3段储层下限和分类评价标准,将其划分为四类储层,并确定出研究区有利储层主要集中在储层位于H2Ⅳ51-2、H3Ⅰ91、H31161中。

罗纯[5](2012)在《南翼山Ⅲ+Ⅳ油组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南翼山Ⅲ+Ⅳ油组浅层油藏平均渗透率为2.98mD,为特低渗油藏。具有自然产能低、产量递减快、注水压力高、见水后稳产难度大等生产特点,自2003年10月注水开发以来,油田开发效果得到一定改善,但油田开发的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注采井网适应性差,目前的反九点注采井网难以适应孔隙和裂缝双重介质储层;无效和低效注水量比例高,地层能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层系内部储层物性差异大,剖面储量动用程度低,水驱动用厚度不足三分之一;平面注水波及范围小,沿裂缝发育方向是注入水的优势运动方向,而垂直裂缝方向水驱油效果差;大部分生产井依靠天然能量生产,低产低效。针对南翼山Ⅲ+Ⅳ油组浅层油藏开发中暴露出的主要矛盾,本文综合应用多学科理论、方法、技术,宏观、微观相结合,定性、定量相结合,动静态相结合,研究影响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论证油藏合理开发的经济技术政策,取得了如下成果与认识。(1)统计南翼山浅油藏油井累计产油量,其数值大小与油井投产时间有关,但主要影响因素是构造位置与储层特征。Ⅲ+Ⅳ油层组高产井(累计产油量大于5000t)集中于8号断层西北部的南浅2-1井附近。油井累计产量大小直观反映了油气聚集特征,根据油组相对高产油井分布特征判断,8号断层西北部构造轴部是区块油气富集的主要部位。文中根据油组开采状况以及实际含水与采出程度拟合情况,可知目前油田开发效果在向好的方面转化,进一步分析地层压力和动液面变化规律,层系地层能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反映注采系统需要完善,注水工作亟待加强。(2)Ⅲ+Ⅳ油组碾平有效厚度30.6m,可形成水驱控制油砂体碾平有效厚度22.7m,是目前油组经济界限厚度10m的2.27倍,理论上满足细分层系要求,但实际生产过程中,有效厚度界限一般保持在经济界限值2倍左右,以满足开发调整需要,因此,Ⅲ+Ⅳ油组不具备细分层系的有效厚度,综合分析认为采用一套层系开发较为合理。(3)在注采井距300m左右的情况下,按照一般低渗油藏注水开发特点,不会出现油井暴性水淹情况,部分油井暴性水淹状况说明地层存在微裂缝,Ⅲ+Ⅳ油组裂缝发育的主要方向为西北—东南方向,仅在4号断层与8号断层夹持的局部区域发育东北—西南方向裂缝,总体上看裂缝不甚发育。(4)对于水资源严重缺乏的柴达木盆地而言,注气开采是未来开采的趋势。本文对南翼山油藏进行了注气试验及效果分析。综合分析两种开发方式利弊,根据南翼山浅层油藏储层特点,油藏适宜采用注水补充能量的开发方式。(5)Ⅲ+Ⅳ油目前注采井网为283×283m正方形“反九点法”注采井网,水井与边部油井之间的注采井距为283m,水平与角部油井之间的注采井距为400m,、平均注采井距341m,吨油价格50$/bbl时合理井距268m,可考虑进一步加密井网,可新钻井59口。如果实施整体加密措施,则经济上不允许,因此,技术上很难部署加密方案。(6)原油售价按40$/bbl时Ⅲ+Ⅳ油组已动用储量经济上不能进行加密调整。如果从注采完善方面考虑进行适当的加密调整,则选用中石油推荐方法,原油售价80$/bbl,合理井网密度13口/km2,合理井距288m,可部署新井41口。(7)Ⅲ+Ⅳ油组可通过转注的方式,建立排状注采井网,注水井排的方向平行于裂缝发育方向,注水井排与采油井排之间尽可能成直角部署;从而使注采井网与油藏地质状况相适应。(8)按照注水井最高压力界限不超过油层破裂压力、不超过套管承受压力、不造成地层伤害的等原则,Ⅲ+Ⅳ油组平均地层破裂压力40Mpa,最大井口注入压力27.01MPa,合理地层压力应保持到原始地层压力以上,合理井底流压7.56MPa,合理生产压差9.62MPa。(9)南翼山浅层油藏Ⅲ+Ⅳ油组注采比与地层压力之间的关系不明显,年注采比和累计注采比增加时,地层压力没有明显上升,根据低渗油藏开发特点,合理注采比初步确定为1.2—1.5。吸水采液指数法计算Ⅲ+Ⅳ油组合理注采井数比1:2.8,流度比平方根法计算Ⅲ+Ⅳ油组合理注采井数比1:2。(10)原油售价50-75$/bbl时,Ⅲ+Ⅳ油组单井极限控制储量2.47—5.45×104t,单井极限日产油0.74—1.64t/d。(11)采油指数方法计算Ⅲ+Ⅳ油组单井生产能力5.95t/d,统计Ⅲ+Ⅳ油层组投产油井稳定生产时产量,投产初期稳定日产油量3.0t/d论文充分利用现有地质研究成果与开发动态资料,分析油藏开发状况,研究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开发动态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论证适合南翼山油田开发的井网和井距,部署油藏调整完善方案,降低老区老井产量递减速度,从而实现高效开采、合理开发的目标。研究成果在油田应用后,已初步见到成效,地层能量开始恢复,油井产量递减减缓。实践证明本文技术政策论证结果可靠,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同类油田的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尤双双[6](2012)在《泌阳凹陷地震构造解释与储层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地震资料解释是地球物理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将地震资料转化为地质语言的重要步骤,关系到地震资料能否充分发挥其地质效果。现今的地震资料解释已不仅仅满足于常规的构造解释,而是更倾向于以地震信息为主,借助先进解释技术,开展储层特征综合分析、油气藏分布规律等更深层次的研究。地震资料解释是地震勘探工作的最后阶段,它对取得良好的地质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地震资料中快速的的提取地质信息是加快勘探开发的关键,地震解释系统是一种有效地将地质资料应用于地震解释的工具,它能缩短解释周期,为油气勘探人员快速浏览构造形态和快速从地震数据中获得地质信息提供了手段。储层预测是油气勘探开发的核心,储层地震预测技术是一门方法多、综合性强、相互交叉的技术系列。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实际勘探生产中也见到了良好效益。而作为储层预测核心技术的地震反演,其方法、原理及其物理意义也在迅速发展变化,并己应用到勘探开发的各个阶段,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泌阳凹陷位于河南省南部,是在秦岭褶皱带之上发育起来的一个中、新生代陆相湖泊断陷,面积约1000km2,以“小而肥”而着称。经过近30年的勘探开发,南部陡坡带和中部深凹区探明储量1.5亿吨,尚余0.87亿吨的油气资源可供勘探,仍有较大的资源潜力和良好的勘探前景,特别是非构造的岩性还有很大的勘探余地,因此在泌阳凹陷中部深凹区开展储层预测研究,寻找新的钻探目标,不仅可以缓解东部老区后备储量不足的矛盾,而且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论文详细论述了研究区块的地质、构造及储层特征。泌阳凹陷属陆相断陷式碎屑沉积盆地,中南部地区储层为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相变快,成岩不均一,地震速度变化快,储层呈砂泥薄互层状,圈闭类型有断鼻、断块和地层加岩性圈闭。针对深层系构造特征、储层特征及速度变化特点,采用层位标定与层位综合解释技术、断层精细解释技术和变速成图技术,有效地进行了构造精细解释;采用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和地震属性分析技术,进行了砂泥薄互层储层预测。泌阳凹陷经过三十多年的油气勘探,目前已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勘探难度越来越大,面临的勘探对象越来越复杂。要继续凹陷的深化勘探,必须解决技术瓶颈问题,而地震老资料品质差是影响凹陷深化勘探的技术瓶颈之一,分析认为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改善地震资料品质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泌阳凹陷为例,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地震解释和综合评价。首先对研究区进行了精细的三维构造解释,利用声波测井资料建立了空间三维速度场,最终获得了工区的等T0图、构造图和等厚图等图件;然后在构造解释的基础上,通过提取目的层地震波特征参数,再运用神经网络方法对泌阳凹陷中东部的主要三个油层组的孔隙度、油气分布和砂岩厚度进行了预测;最后,根据储层预测结果对研究区进行了储层综合评价,并优选出了4个有利目标区。

黄欣,张海萍,陈琦,胡荣,王艳,刘生[7](2011)在《王集油田深层系油气聚集规律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集油田断裂系统发育、多物源砂体相互叠置、地震资料品质较差等因素制约了该区深层系滚动勘探开发。通过开展小层细分对比、精细构造解释及新老钻井动静态分析等手段,加强了地震地质综合研究,研究发现,与浅层一样,深层油气同样富集在王集宽缓鼻状构造背景之上,但成藏条件明显不同:一是深层源于西北张厂三角洲砂体与北东向断裂容易形成复合圈闭,导致油气主要赋存于鼻状构造西翼及轴部南段;二是剖面"椅式"的北东向断裂系统由于倾角变缓处使断层能够有效封堵,形成油气富集带。根据研究成果部署勘探,不但新钻井效果显着,滚动探井成功率高达79%,发现一批新油层,而且老井重新评价,解放了一批油层,有效地指导了深层系滚动勘探开发。

王红漫,张海萍[8](2011)在《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王集油田核三下段成藏规律》文中认为王集油田位于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中段,由于断裂系统发育、多物源砂体相互叠置、地震资料品质较差等因素制约了该区深层系滚动勘探开发。本文通过开展小层细分对比、精细构造解释及新老钻井动静大衣态分析等手段加强了地震地质综合研究,发现与浅层一样,深层油气同样富集在王集宽缓鼻状构造背景之上,但成藏条件明显不同:①深层源于西北张厂三角洲砂体与北东向断裂容易形成复合圈闭,导致油气主要赋存于鼻状构造西翼及轴部南段;②剖面"椅式"、平面"弧形"的北东向断裂系统由于倾角变缓处使断层能够有效封堵,形成油气富集带。根据这一研究成果部署勘探,不但新钻井效果显着,滚动探井成功率高达79%,发现一批新油层,而且老井重新评价,解放了一批油层,新增探明储量430万t,含油面积6.9km2,有效的指导了深层系滚动勘探开发。

马义忠[9](2009)在《泌阳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泌阳凹陷位于河南省南部,是在秦岭褶皱带之上发育起来的一个中、新生代陆相湖泊断陷,面积约1000 km2,以“小而肥”而着称。据三次资源评价:泌阳凹陷的总资源量为3.38×108t,探明率为59.2%,仍剩余有1.38×108t的资源量可供勘探。但是,泌阳凹陷经过三十多年的油气勘探,目前已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勘探难度越来越大,面临的勘探对象越来越复杂。要继续凹陷的深化勘探,必须解决技术瓶颈问题,而地震老资料品质差是影响凹陷深化勘探的技术瓶颈之一,分析认为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改善地震资料品质的有效途径。作者以泌阳凹陷为攻关试验区,本着生产之所需,科研与生产相结合,针对泌阳凹陷的构造沉积特点,试图发现、研究和解决泌阳凹陷二次勘探以来所面临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难点和方法问题。论文首先对国内外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及其应用现状进行了述评;接着讨论了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技术内涵与技术关键;在此基础上,论文详细阐述了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研究思路与实践过程;结合泌阳凹陷勘探实例,论文对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泌阳凹陷勘探中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最后作者对今后进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与设想。论文的取得的主要成果:1、以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内涵为理论基础,结合泌阳凹陷构造沉积特点,针对本区浅、中、深层系的技术难点,研究总结了三大技术系列:泌阳凹陷北部复杂断块群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系列;泌阳凹陷中部深层系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系列;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系列。2、论文在强调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不同技术环节的质量控制的同时,特别强调了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必须建立新的理念。在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实践中,需建立“交互地震勘探”和“一体化”的理念,即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设计论证、采集、处理与地质目标的有机结合,以及三维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3、作者在实践过程中,研究应用了一批新的方法和技术:首次采用基于成像效果新理念和散射技术的采集参数论证技术,以及基于表层结构精细调查的逐点设计井深技术,大幅度提高野外地震资料采集的品质;研究应用了剔除拟合法压制多次波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应用了基于敏感性及可行性分析的属性分析技术及叠前纵横波联合反演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探区内砂泥岩薄互层预测精度。4、通过技术攻关,高精度地震资料的主频比原来提高10-15Hz,信噪比提高到5-6,能识别断距大于15m的各类断层,圈闭面积大于0.05km2,构造幅度大于20m的各类低幅度构造圈闭;可预测出厚度大于15m的岩性体。5、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后取得了显着的勘探成果。新发现与重新落实圈闭421个,圈闭资源量15265×104t,探井成功率达49%,探明储量5060.09×104t。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论文成果不仅能够进一步推动河南油田泌阳凹陷下步的深化勘探,更对国内同类型陆相断陷盆地的地震勘探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一定的指导作用。

曾庆才[10](2008)在《南阳凹陷油气成藏规律及勘探目标评价》文中提出利用盆地沉降史、石油构造分析等技术和理论,从南阳凹陷构造、沉积演化及其时空配置关系研究入手,分析南阳凹陷构造形成机制、断裂作用活动期次、断裂系统展布特征,沉积演化特征及沉积、构造时空配置关系。充分利用油气成藏理论,分析南阳凹陷魏岗、张店、东庄三个油田的油藏特征,油气成藏作用过程的各要素时空配置关系及成藏控制因素,探讨油气运移、聚集机理,总结油气成藏模式,预测各类油藏地质特征、分布富集规律。分析了油气运移较集中的路径为输导层的油气运移输导脊,南阳凹陷主要有两种类型的输导脊,即鼻状构造-岩性输导脊和背斜-岩性输导脊。鼻状-岩性输导脊主要位于魏岗-北马庄地区和张店地区,而背斜-岩性输导脊主要位于东庄凹陷内。输导脊具有明显的继承性,输导脊控制了南阳凹陷油气的运移与聚集,沿输导脊的方向指示了油气运移较集中的指向和路径。分析解剖了不同构造区带油气藏的类型、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南阳凹陷油气藏类型,平面上,主要分布在烃源岩成熟区内和边缘;纵向上,主要分布于核二段和核三1段,为自生自储式。其控制因素主要受构造单元的控制(即北部斜坡带、中央凹陷带和南部断超带),也受岩性组合、生储盖配置方式的控制。这三个构造带的不同部位分布着不同的油藏类型,北部斜坡内带主要分布有断鼻、断块及断层-岩性油藏;中央凹陷带主要分布有断鼻、断块及断层-岩性油藏;而南部断超带则主要分布有背斜、断背斜和砂岩上倾尖灭油藏。系统总结了南阳凹陷油气成藏规律,建立了魏岗、张店、东庄三个成藏组合体模型。魏岗成藏模型以垂、侧向运移兼有,中央断层控制油气成熟度及富集程度的断鼻断块成藏模型,即断层对成藏的垂向有沟通作用;张店成藏模型以侧向运移为主,断层遮挡的断鼻油藏成藏模型,即断层对成藏的垂向连通作用较小;东庄油田以垂向运移为主,为断层切割的断背斜油藏成藏模型。围绕南阳凹陷成藏规律研究这个主题,进一步完善了南阳凹陷构造形成机制,建立了南阳凹陷油气运聚模式;分区带对勘探目标进行了评价和描述,为南阳凹陷下一步的勘探指明了方向。

二、东庄油田滚动勘探开发实践与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庄油田滚动勘探开发实践与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和南阳凹陷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勘探历程
    1.1 初期勘探阶段(1970—1983年)
        1.1.1 南阳凹陷的勘查与东庄、魏岗等油田的发现
        1.1.2 泌阳富油凹陷的发现
    1.2 全面勘探阶段(1984—1999年)
        1.2.1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勘探
        1.2.2 泌阳凹陷中南部深层勘探
        1.2.3 南阳凹陷二次勘探
    1.3 深化勘探阶段(2000年至现今)
        1.3.1 泌阳凹陷复杂断块、断层-岩性油藏勘探
        1.3.2 南阳凹陷复杂断块油藏勘探
        1.3.3 泌阳凹陷岩性油藏勘探
2 勘探启示
    2.1 断陷湖盆大型砂岩上倾尖灭油藏勘探
        2.1.1 落实岩性边界,明确双河油田油藏类型
        2.1.2 湖进式沉积模式指导油气勘探,落实亿吨级储量
    2.2 北部斜坡带复杂断块油藏勘探
        2.2.1 鼻状构造主体区断鼻断块油藏勘探
        2.2.2 斜坡外带复杂断块油藏综合勘探
        2.2.3 斜坡内带断层-岩性油藏勘探
    2.3 南部陡坡带小型砂砾岩油藏勘探
        2.3.1 发现南部陡坡带储量丰度最高的栗园鼻状构造
        2.3.2“沟扇对应”理论指导砂砾岩体勘探
    2.4 环洼带断层-岩性油藏勘探
3 结论

(2)利71-74块剩余油分布及开发调整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块概况及地质建模
    2.1 地理位置
    2.2 区域地质
    2.3 钻井及试采资料
    2.4 地层特征
    2.5 构造特征
    2.6 储层特征
    2.7 油藏类型
    2.8 地质储量分布
    2.9 三维地质建模
        2.9.1 三维地质建模思路
        2.9.2 建立储层框架模型
        2.9.3 建立属性模型
        2.9.4 地质模型粗化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开发动态分析
    3.1 产量变化规律分析
    3.2 含水变化规律分析
    3.3 区块能量分析
        3.3.1 水侵驱动指数计算
        3.3.2 水体体积计算
    3.4 注采及压力变化分析
        3.4.1 注水量分析
        3.4.2 开发速度与注采比关系分析
        3.4.3 地层压力变化分析
    3.5 层系及井网适应性评价
        3.5.1 层系划分分析
        3.5.2 井网适应性分析
    3.6 开发效果评价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4.1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4.2 区块历史拟合
        4.2.1 地质储量拟合
        4.2.2 生产动态拟合
    4.3 油藏剩余油分析
        4.3.1 油藏剩余油饱和度分析
        4.3.2 油藏剩余油储量丰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调整方案优化研究
    5.1 合理井网密度优化
    5.2 井网形式优选
    5.3 井网部署与优选
        5.3.1 A方案设计及生产预测
        5.3.2 B方案设计及生产预测
        5.3.3 C方案设计及生产预测
        5.3.4 井网优选
    5.4 合理注采比研究
    5.5 合理产液速度优化研究
    5.6 最佳方案预测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东庄油田核桃园组二段Ⅱ、Ⅲ油组储层与油层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和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途径
    1.4 预期成果及其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区域概况
    2.1 油田勘探简况
    2.2 油藏基本地质特征
    2.3 上报储量
第3章 沉积相分析
    3.1 地层层序及小层细分对比
    3.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第4章 储层物性及其变化规律
    4.1 储层孔隙度解释模型
    4.2 储层渗透率解释模型
    4.3 储层孔渗解释结果及分布规律
第5章 油层分布规律及注采调整研究
    5.1 油层识别方法研究
    5.2 油层分布规律
第6章 结论及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4)下二门油田梨树凹区H2-H3沉积相与储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地层特征
    2.3 油田勘探开发历程
第3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标志层特征
    3.2 井震结合确定砂组界限
    3.3 小层划分与对比
第4章 沉积相类型展布
    4.1 沉积相标志
    4.2 沉积相类型划分及特征
    4.3 单井相分析
    4.4 联井相分析
    4.5 沉积相平面展布
    4.6 沉积相模式
第5章 储层研究
    5.1 测井储层解释
    5.2 储层物性特征
    5.3 储层非均质特征
    5.4 储层孔隙特征
第6章 储层综合评价
    6.1 储层类型划分
    6.2 储集评价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5)南翼山Ⅲ+Ⅳ油组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与理论方法
第2章 南翼山低渗透油藏概况及开发特征
    2.1 油田概况
    2.2 地层层序
    2.3 构造特征
    2.4 沉积相特征
    2.5 储层特征
    2.6 Ⅲ+Ⅳ油组开发现状
    2.7 试油、试采特征
第3章 油田开发状况分析
    3.1 低渗透油藏渗流特征
    3.2 油田开发阶段划分
    3.3 产量构成与递减
    3.4 Ⅲ+Ⅳ油组单井累计产油量分布规律
    3.5 含水变化规律
    3.6 地层能量保持状况
    3.7 油田注水开发效果分析
    3.8 油井生产特点
    3.9 水驱控制程度
    3.10 水驱动用程度
    3.11 剩余油分布规律
    3.12 油井见效特征
第4章 开发政策技术研究
    4.1 开发方式论证
    4.2 开发层系论证
    4.3 合理井网密度与井距论证
    4.4 合理井网形式论证
    4.5 合理压力论证
    4.6 合理注采比与注采井数比
    4.7 单井产能论
第5章 方案部署
    5.1 方案指导思想及部署原则
    5.2 方案部署及结果
第6章 结论及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泌阳凹陷地震构造解释与储层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研究区的地理位置与区域地质概况
    1.4 研究区勘探开发简况
第2章 研究区核三下段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2.1 三维工区概况
    2.2 层位识别与标定技术
    2.3 层位对比追踪及反射特征
    2.4 速度场建立及时深转换
    2.5 构造分析
第3章 储层物性参数测井评价与储层敏感参数分析
    3.1 测井曲线标准化
    3.2 储层物性参数测井评价
    3.3 岩石物理模型分析
第4章 叠后地震储层预测
    4.1 储层预测的思路
    4.2 地震多属性分析与油气检测技术
    4.3 神经网络法储层预测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7)王集油田深层系油气聚集规律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油藏分布特点
    1.1 平面上, 受砂体展布和构造变化影响, 油层主要分布于鼻状构造西翼及轴部
    1.2 纵向上, 自下而上含油层位具有增多的趋势
2 油气聚集规律
    2.1 鼻状构造控制油气富集
    2.2 油气藏多存在于砂岩含量低于50%的地区, 尤以10%~30%之间地区为多
    2.3 随着断层由北东转向北东东倾角变小, 油藏保存条件变好
3 结论

(8)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王集油田核三下段成藏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油藏类型及分布特点
2 油层分布特征
    2.1 纵向上, 含油单砂体多, 含油井段长
    2.2 平面上, 受砂体展布和构造变化影响, 油层主要分布于鼻状构造的西翼及轴部
3 油气聚集规律
    3.1 鼻状构造背景区域油气富集
    3.2 工区油气藏多存在于砂岩含量低于50%的地区, 尤以10%~30%之间地区为多
    3.3 随着断层由北东转向北东东倾角变小, 油藏保存条件变好
4 结论

(9)泌阳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与研究内容
    三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综述
    第一节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现状
    第二节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关键
        一、空间采样与分辨率的关系
        二、观测系统设计新理念
        三、高精度激发、接收技术
        四、静校正精度分析
        五、叠前噪声衰减技术
        六、高保真处理技术
        七、高精度速度分析技术
        八、叠前偏移技术
        九、三维体解释与属性分析
        十、井地联合勘探提高三维地震勘探精度
    第三节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内涵
    第四节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发展与展望
第二章 泌阳凹陷油气资源潜力及有利区带划分及勘探技术思路
    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
    第二节 油气资源潜力分析与区带划分
    第三节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思路
第三章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研究与质量控制
    第一节 泌阳凹陷北部复杂断块群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一、复杂断块群勘探难点及技术瓶颈
        二、复杂断块群高精度采集技术
        三、复杂断块群区高精度三维处理技术
        四、复杂断块群高精度精细解释技术
    第二节 泌阳凹陷中部深层系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一、深层系勘探难点及技术瓶颈
        二、提高深层反射能量采集技术攻关
        三、提高深层信噪比三维地震处理技术攻关
        四、井地联合勘探提高分辨率技术
        五、中部深层系三维地震叠前纵横波联合反演及精细储层预测技术
    第三节 泌阳凹陷南部高陡构造带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一、南部高陡构造带勘探难点及技术瓶颈
        二、南部高陡构造带采集技术攻关
        三、高陡构造地区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
        四、南部高陡构造带三维地震解释技术
    第四节 高精度三维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质量控制技术
        一、三维地震勘探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应用现状
        二、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方法思路
        三、采集、处理一体化技术研究
        四、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研究
第四章 泌阳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效果分析
    第一节 复杂断块群油气藏勘探实例与效果分析
    第二节 高陡构造油气藏勘探实例与效果分析
    第三节 深层油气藏勘探实例与效果分析
    第四节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效益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认识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河南油田未来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南阳凹陷油气成藏规律及勘探目标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具体工作量
    1.5 创新点
2 研究区基本地质特征
    2.1 地层
        2.1.1 区域地层
        2.1.2 核桃园组地层划分
    2.2 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2.2.1 区域构造背景
        2.2.2 构造单元划分
        2.2.3 断裂特征
        2.2.4 构造特征
        2.2.5 构造沉降史分析
        2.2.6 构造演化史
    2.3 沉积体系
        2.3.1 沉积体系构成特征
        2.3.2 沉积体系展布特征
        2.3.3 沉积演化
    2.4 储层特征
        2.4.1 储层岩石类型及特征
        2.4.2 沉积微相及砂体类型
        2.4.3 储层物性
3 油气成藏机理及模型分析
    3.1 油气运移与成藏动力
        3.1.1 油气运移输导条件分析
        3.1.2 流体势与油气运移指向分析
        3.1.3 凹陷温压场与流体势演化
        3.1.4 沉降过程、超压演化及断裂活动性的耦合分析
    3.2 油气成藏时间与期次
        3.2.1 圈闭形成与油气生成时期分析
        3.2.2 油气成藏时期分析
    3.3 油气成藏模型
        3.3.1 断鼻断块成藏模型
        3.3.2 断鼻油藏成藏模型
        3.3.3 断背斜油藏成藏模型
4 成藏主控因素及油气聚集规律
    4.1 成藏要素及其时空匹配
        4.1.1 成藏要素
        4.1.2 成藏作用
        4.1.3 时空匹配关系
    4.2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4.2.1 中部凹陷带鼻状构造群成藏分析
        4.2.2 断裂与油气富集的关系
        4.2.3 岩性油藏的形成与分布
        4.2.4 上倾尖灭油藏的形成与分布
    4.3 油气聚集规律
        4.3.1 生油凹陷控制的油气分布规律
        4.3.2 构造分带性控制的油气分布规律
        4.3.3 不同油源的油气分布规律
        4.3.4 油气分布差异性规律
        4.3.5 油气富集分布规律
5 勘探目标评价及勘探潜力分析
    5.1 南部断超带勘探潜力分析
        5.1.1 黑龙庙地区
        5.1.2 北马庄-赵岗地区
        5.1.3 东庄南部地区
        5.1.4 南部断超带基岩
    5.2 中部凹陷带勘探潜力分析
        5.2.1 魏岗地区
        5.2.2 魏岗南部红1 井区
        5.2.3 张店地区
        5.2.4 东庄背斜构造带
        5.2.5 东赵庄地区
    5.3 北部弯折带勘探潜力分析
        5.3.1 白秋地区
        5.3.2 东庄断坡带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申请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东庄油田滚动勘探开发实践与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和南阳凹陷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J]. 袁玉哲,罗家群,朱颜,刘桂兰,李磊,余梦丽. 新疆石油地质, 2021(03)
  • [2]利71-74块剩余油分布及开发调整方案研究[D]. 赵鹏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4)
  • [3]东庄油田核桃园组二段Ⅱ、Ⅲ油组储层与油层分布规律研究[D]. 刘伟. 长江大学, 2013(03)
  • [4]下二门油田梨树凹区H2-H3沉积相与储层研究[D]. 包勤永. 长江大学, 2013(03)
  • [5]南翼山Ⅲ+Ⅳ油组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政策研究[D]. 罗纯. 长江大学, 2012(01)
  • [6]泌阳凹陷地震构造解释与储层综合评价[D]. 尤双双. 长江大学, 2012(01)
  • [7]王集油田深层系油气聚集规律浅析[J]. 黄欣,张海萍,陈琦,胡荣,王艳,刘生.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1(S1)
  • [8]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王集油田核三下段成藏规律[J]. 王红漫,张海萍.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1(07)
  • [9]泌阳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D]. 马义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08)
  • [10]南阳凹陷油气成藏规律及勘探目标评价[D]. 曾庆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8)

标签:;  ;  ;  ;  ;  

东庄油田滚动勘探开发实践与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