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胎儿宫内窘迫60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艳[1](2021)在《10年前后非适于胎龄早产儿高危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10年前后SGA及LGA相对于AGA早产儿的高危因素并探讨其变化原因,从而针对性防范孕母早产风险,避免早产发生及改善早产儿预后,即进行早产预测,早期处理,降低早产儿发生率。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和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所有住院早产儿且孕母及患儿病历资料完整且真实可信者,对以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1、患儿姓名、住院号、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学历、居住环境、工作情况。2、危险因素分类:(1)孕母的产前一般情况:孕母年龄、受孕方式、流产史、死产史、死胎史、早产史、不良生活习惯、不规律产检等情况。(2)孕母合并症及并发症:子宫畸形、瘢痕子宫、宫颈短、宫颈机能不全、孕期出血、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间的糖尿病、妊娠贫血、妊娠合并肝功能异常(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脂肪肝、病毒性肝炎等)、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期低蛋白血症及Hellp综合征、生殖系统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牙周病、妊娠合并呼吸系统疾病(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哮喘等)、妊娠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类风湿关节炎、抗磷脂综合征等)、多囊卵巢综合征、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妊娠期甲状腺疾病、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妊娠期肾脏病、妊娠合并精神障碍(抑郁症等)、妊娠合并急腹症(胰腺炎、胆囊炎、胃肠炎、阑尾炎等)、妊娠合并性疾病(梅毒、艾滋病等)等。(3)胎儿因素:胎儿性别、胎位异常、多胎妊娠、胎儿畸形、宫内窘迫、胎儿生长受限。(4)羊水、胎盘、脐带等因素:胎膜早破,胎盘结构及功能异常(前置胎盘、胎盘早剖等),脐带结构及功能异常(脐带绕颈、脐带短和脱垂等),羊水量及性状异常(羊水过少、羊水过多,羊水粪染等),不明原因早产。分组情况:1.根据研究对象年份分为2组: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份住院早产儿为A组,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住院早产儿为B组。2.(1)SGA组:出生体重低于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2)AGA组:出生体重位于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和第90百分位之间;(3)LGA组:出生体重高于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90百分位。根据胎龄分组1)极早期早产:早产发生在妊娠小于28周;2)早期早产:早产发生在孕28--31+6周;3)中期早产:早产发生在孕32--33+6周;4)晚期早产:早产发生在孕34--36+6周。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AGA组做对照,分别对SGA及LGA组早产儿组间危险因素比较进行卡方检验,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SGA及LGA组早产儿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做10年前后对比分析。结果:1.我院新生儿科早产儿发病率10年前30.4%(2244/7371),10年后发病率32.3%(2868/8870),10年前后早产儿发病率增加,经卡方检验得P=0.01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早产儿10年前后的一般分布情况上:性别:A组男性比例62.0%,B组男性比例54.7%,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娩方式:A组剖宫产发生率58.6%,B组为71.5%,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胎龄:A组和B组的极早期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1.6%,1.2%,经卡方检验比例下降无统计学意义,早期早产儿组构成比分别为19.2%和15.7%,经卡方检验P=0.003,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中期早产儿构成比分别25.8%和19.3%,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晚期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53.4%和63.9%,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体重:A组和B组<1000g早产儿构成比分别1.3%和0.9%,经卡方检验比例下降无统计学意义,1000g-1500g早产儿构成比分别14.2%和11.8%,经卡方检验P=0.026,比例下降有统计学意义,1500g-2500g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64.2%和56.0%,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2500g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20.3%和31.3%,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体重百分比范围上:A组及B组的SGA构成比分别为13.0%和9.7%,经卡方检验P=0.001,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AGA构成比分别为77.8%和84.2%,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LGA构成比分别为9.2%和6.1%,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3.在A组中,SGA中四类中所有中前五位危险因素的发生率从大到小依次均为:高中及以下学历(73.6%)、妊娠高血压疾病(60.0%)、农村居住(56/6%)、男胎(52.8%)、城镇居住(43.4%);AGA:高中及以下学历(73.3%)、男胎(63.9%)、农村居住(55.6%)、城镇居住(44.4%)、女胎(36.1%);LGA:高中及以下学历(91.0%)、男胎(66.9%)、胎膜早破(57.2%)、农村居住(51.8%)、城市居住(48.2%),在以AGA组作为对照组时,经卡方检验,SGA组与AGA组在以下危险因素中的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吸烟/喝酒(P=0.00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00)、妊娠期肾脏病(P=0.001)、性别(P=0.001)、多胎妊娠(P=0.021)、胎膜早破(P=0.000)、不明原因早产(P=0.000)。LGA组与AGA组在以下危险因素中的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35岁(P=0.029)、高中及以下学历(P=0.00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32)、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0)、妊娠合并肝功能异常(P=0.000)、妊娠期甲状腺疾病(P=0.014)、多胎妊娠(P=0.013)、胎膜早破(P=0.000)、前置胎盘(P=0.000)、羊水过多(P=0.034)、羊水粪染(P=0.007)。4.在B组中,SGA中四类中所有中前五位危险因素的发生率从大到小依次均为:城镇居住(67.0%)、妊娠高血压疾病(61.9%)、高中及以下学历(58.6%)、男胎(51.6%)、女胎(48.4%);AGA:城市居住(64.0%)、高中及以下学历(62.7%)、男胎(54.3%)、女胎(45.7%)、流产及宫腔手术史(37.7%);LGA:高中及以下学历(78.5%)、男胎(65.2%)、城市居住(60.7%)、流产及宫腔手术史(55.6%)、妊娠期间的糖尿病(54.8%)。在以AGA组作为对照组时,经卡方检验,SGA组与AGA组在以下危险因素中的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死胎/死产史(P=0.00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00)、子宫畸形(P=0.001)、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4)、HELLP综合征(P=0.010)、胎位异常(P=0.029)、胎儿畸形(P=0.019)、宫内窘迫(P=0.001)、胎膜早破(P=0.000)、前置胎盘(P=0.001)、脐带其他异常(P=0.000)。LGA组与AGA组在以下危险因素中的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试管婴儿(P=0.000)、高中及以下学历(P=0.000)、流产及宫腔手术史(P=0.000)、瘢痕子宫(P=0.001)、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0)、性别(P=0.013)、多胎妊娠(P=0.000)、羊水过多(P=0.000)。5.以AGA组作为对照组,将卡方检验有意义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10年前SGA组的高危因素根据OR值由大到小排名依次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001,OR=4.959),多胎妊娠(P=0.0062,OR=1.621)。10年后SGA组的高危因素根据OR值由大到小排名依次为:脐带其它异常(P<0.0001,OR=6.51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001,,OR=4.290),胎儿畸形(P=0.0005,OR=3.317),宫内窘迫(P=0.0398,OR=1.619)。6.以AGA作为对照组,将卡方检验有意义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10年前LGA组的高危因素根据OR值由大到小排名依次为: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01,OR=6.833),前置胎盘(P<0.0001,OR=3.853),高中及以下学历(P<0.0001,OR=3.318),胎膜早破(P<0.0001,OR=2.157)为LGA组早产儿独立危险因素。10年后LGA组的高危因素根据OR值由大到小排名依次为: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01,OR=4.759)、羊水过多(P<0.0001,OR=4.422)、瘢痕子宫(P<0.0001,OR=4.293)、高中及以下学历(P=0.0038,OR=1.933)、流产及宫腔手术史(P=0.0112,OR=1.637)、男胎(P=0.0152,OR=1.621)。结论:1.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现在的发病率较10年前增加。2.在10年前后的早产儿一般情况分布上,男胎比例较前下降,剖宫产的比例增加,晚期早产儿、AGA及出生体重>2500g的早产儿的比例均上升。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0年前为SGA的首位高危因素,现为SGA的第三位高危因素,妊娠期的糖尿病始终是10年前后LGA早产儿的首位高危因素。4.宫内窘迫、胎儿畸形、脐带其它异常成为10年后SGA独立高危因素,其中脐带其它异常成为SGA首位高危因素。
孙博[2](2021)在《153例巨大儿相关高危因素及其并发症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巨大儿发生的高危因素及其相关并发症对象和方法:选取2017年11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足月单胎巨大儿(出生体重≥4000g)153例作为观察组(即巨大儿组),并选取同期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产科分娩的足月单胎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3999 g)70例作为对照组(即正常儿组)进行回顾性分析。1、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巨大儿相关高危因素,包括母亲年龄、孕前BMI、孕期体重增长值、孕次、产次、胎龄、新生儿性别、母亲孕期是否存在血糖升高(包括GDM和PGDM);2、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包括剖宫产分娩率、及相关并发症,包括新生儿是否合并锁骨骨折、臂丛神经损伤、肩难产、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NRDS;3、在巨大儿组中,根据巨大儿的母亲是否存在妊娠期血糖升高,将巨大儿分为巨大儿组1(孕母妊娠期血糖升高)和巨大儿组2(孕母妊娠期血糖正常),比较两组的剖宫产率,及相关并发症包括新生儿是否合并锁骨骨折、臂丛神经损伤、肩难产、红细胞增多症、高胆红素血症、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HIE、NRDS、新生儿肺炎、心肌肥厚、新生儿低血糖、血栓形成。统计学方法: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x±s)进行统计描述,两组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及百分比/频率[n(%)]进行统计描述,两组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巨大儿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母亲年龄、孕前BMI、孕期体重增长值、母亲妊娠期血糖升高、男胎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次>1次、产次>1次、胎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上述具有显着差异的高危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分析显示,妊娠期血糖异常(OR值5.487)、孕期体重增长值>17.25kg(OR值3.123)、孕前BMI>24.12kg/m2(OR值2.466),是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观察组的剖宫产分娩率、NRDS、胎儿宫内窘迫、肩难产、新生儿窒息、臂丛神经损伤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锁骨骨折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观察组(巨大儿组)中,巨大儿组1(孕母妊娠期血糖升高)的高胆红素血症、NRDS、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肺炎、肩难产、新生儿窒息、HIE、心肌肥厚、血栓形成、臂丛神经损伤明显高于巨大儿组2(孕母妊娠期血糖正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剖宫产、胎儿宫内窘迫、锁骨骨折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巨大儿发生的高危因素有妊娠期血糖升高、孕期体重增加、孕前BMI、男胎、母亲年龄。2、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妊娠期血糖升高、孕期体重增长值>17.25kg、孕前BMI>24.12kg/m2(孕前超重)。3、巨大儿剖宫产分娩率明显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更易出现的并发症从高到底依次为:NRDS、胎儿宫内窘迫、肩难产、新生儿窒息、臂丛神经损伤。4、与母亲妊娠期血糖正常的巨大儿相比,母亲妊娠期血糖升高的巨大儿更易出现的并发症,其几率从高到底依次为:高胆红素血症、NRDS、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肺炎、肩难产、新生儿窒息、心肌肥厚、HIE、臂丛神经损伤、血栓形成。
葛凡[3](2021)在《以Robson十分类法为基础对医院剖宫产率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以Robson十分类法为基础,联合剖宫产手术指征,对我院2015-2019年剖宫产率变化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影响剖宫产率的相关因素,为降低剖宫产率的相关措施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我院住院分娩、且分娩孕龄≥28孕周、活胎、非因胎儿畸形引产的17851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所有受试者相关临床病例资料,包括分娩孕龄、产次、临产方式、胎位、胎儿数量、引产指征、剖宫产手术指征等。应用Robson十分类法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分组(分为第1-10组),同时对剖宫产手术指征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各组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手术指征分布情况。最终所有数据使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标准取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015-2019年内我院总剖宫产率从53.4%下降至41.9%,但总体下降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3)。五年内初产妇剖宫产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015-2019年内我院阴道助产技术使用率(阴道助产产妇例数/经阴道分娩产妇总例数)仅为0.1%。3、第1组(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自然临产组)和第2b组(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临产前剖宫产组)产妇构成比呈明显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a组(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引产临产组)产妇构成比呈明显上升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产妇构成比变化无统计学差异。4、第2b组(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临产前剖宫产组)剖宫产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总剖宫产率变化与该组剖宫产率变化相关性最大(r=0.995,P<0.05)。5、单胎头位足月有剖宫产术分娩史组(第5组)产妇人群中剖宫产术分娩产妇构成比在26.4%-39.7%之间,对剖宫产率贡献最大;单胎臀位妊娠组、多胎妊娠组、单胎斜位或横位组(第6、7、8、9组)产妇人群构成比相对稳定,对总剖宫产率变化影响不大;单胎头位早产组(第10组)剖宫产术分娩产妇构成比为10.6%(877/8264),该组首要剖宫产手术指征为剖宫产术分娩史。6、引产失败及剖宫产术分娩史作为剖宫产手术指征其构成比呈明显上升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羊水过少、巨大儿、脐带因素构成比呈明显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不同人群特征的产妇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手术指征变化差异明显。2、为控制剖宫产率,临床重点监测对象主要包括三类产妇,即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组、单胎头位足月有剖宫产术分娩史组及单胎头位早产组;阴道助产及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是目前产科技术发展的重点和难点。3、联合应用Robson十分类法及剖宫产手术指征分类法对于往后不同地区、不同医院间剖宫产率的研究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韩敏佳[4](2021)在《藏族高龄多产产妇妊娠结局及围产儿结局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孕产妇以世居藏族农牧民为主,整体生活环境、饮食结构、生活方式与内地平原地区有着显着的差异。由于民族政策和生育政策的不同,藏族产妇高龄和多产的特点与内地差异尤为显着。西藏农牧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其地区的妇女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导致该地区藏族妇女产前检查不规范以及产妇的依从性较差,故藏族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高。因此,了解藏族高龄多产产妇的危险因素,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从而改善其不良妊娠结局和围产儿结局尤为重要。目的 了解藏族产妇高龄、多产两个因素与母婴不良结局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提倡适龄妊娠及优生优育,并通过孕期规范的保健和适当干预措施,减少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发生,降低母婴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方法 选取2018年01月~2020年11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分娩的4356例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高龄多产组(年龄≥35岁且产次≥5次)、高龄非多产组(年龄≥35岁且产次<5次)、非高龄多产组(年龄在18~34岁且产次≥5次)和非高龄非多产组(年龄在18~34岁且产次<5次)。比较四组产妇一般临床资料、妊娠合并症、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情况。根据是否产生妊娠不良结局,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高龄多产产妇妊娠和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将高龄多产组和高龄非多产组合并为高龄,再根据产妇年龄分为高龄组(35~39岁)和超高龄组(≥40岁)。比较两组高龄产妇一般临床资料、分娩方式、妊娠合并症及围产儿结局情况;根据是否产生围产儿不良结局,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高龄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将高龄多产组和非高龄多产组合并为多产组,再根据产妇产次分为多产组(产次=5)、超多产组(产次6~9次)和极多产组(产次≥10次)。比较三组多产产妇一般临床资料、分娩方式、妊娠合并症及围产儿结局情况;根据是否产生围产儿不良结局,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多产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1.非高龄非多产组胎盘早剥、死胎的发病率最低(P<0.001)。2.高龄非多产组:顺产率最低(P<0.001),剖宫产率最高(P<0.001);早产儿发病率大于非高龄组(P<0.05);新生儿体重小于非高龄多产组(P<0.05)。3.非高龄多产组:顺产率最高(P<0.05),巨大儿的发病率大于非高龄非多产组(P<0.05)。4.高龄组: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龄组(P<0.001);孕周小于非高龄非多产组(P<0.001)。5.多产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非多产组(P<0.05);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多产组(P<0.001)。6.高龄多产组:助产率、前置胎盘、羊水Ⅲ度污染、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低、胎儿畸形、死胎的发生率最高(P<0.05)。7.高龄多产组围产儿不良结局的Logistic回归结果:羊水多、羊水Ⅲ度污染是高龄多产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P<0.05,OR>1),孕周是其保护因素(P<0.05,OR<1)。8.超高龄组:其年龄、孕次、产次均大于高龄组(P<0.001),孕周小于高龄组(P=0.001);超高龄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羊水Ⅲ度污染、新生儿早产、1分钟Apgar评分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高龄组(P<0.05);同时新生儿体重明显低于高龄组(P<0.05),分娩方式与高龄组无明显差异。9.高龄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宫内窘迫、羊水多和羊水Ⅲ度污染是高龄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而孕周是保护因素(P<0.001,OR<1)。10.极多产组:极多产组产妇HELLP综合征、产后出血、新生儿早产和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多产组和超多产组(P<0.05)。11.多产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Logistic回归分析:羊水Ⅲ度污染是多产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OR>1);孕周是其保护因素(P<0.001,OR<1)。结论1.高龄多产产妇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发生率、助产率、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均明显升高;羊水多、羊水Ⅲ度污染是高龄多产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孕周是其保护因素。2.高龄产妇妊娠合并症及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龄产妇;超高龄产妇的妊娠并发症和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会进一步升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多、宫内窘迫和羊水Ⅲ度污染是高龄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孕周是保护因素。3.多产产妇妊娠合并症及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多产产妇;产次达到10次及以上的多产产妇其妊娠合并症发生率和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率进一步升高。羊水Ⅲ度污染是多产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孕周是保护因素。4.对于藏族高龄产妇、多产产妇、尤其是高龄多产产妇,临床应加强重视程度,强调适龄妊娠及优生优育的重要性,同时强调规律产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对孕产妇及其家属的医疗卫生知识普及和教育、切实做好孕期产期护理和保健工作、积极干预和治疗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最大程度改善母婴结局。
努尔加玛丽·则敏[5](2021)在《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我院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情况,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规范治疗新生儿ARDS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ARDS蒙特勒诊断标准分为新生儿ARDS组和对照组,对两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新生儿ARDS的临床发病特点,病情分度,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转归,对影响新生儿ARDS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我院2018年月至2020年12月NICU住院新生儿3210例,新生儿ARDS患儿210例,占6.5%,210例患儿中男性153例(72.8%),女性57例(27.2%),男女比2.7:1,胎龄(35.10±2.46)周,出生体重(2494.10±531.40)g;新生儿ARDS临床上以急性起病、呼吸急促、面色发绀及呻吟为主要表现;常见原发病为出生窒息79例(37.6%)、羊水胎粪吸入37例(17.6%)、胎儿宫内窘迫26例(12.3%);并发症有:PVH.ⅣH 102例(48.60%)、新生儿败血症103例(49.0%)、ROP 19例(9.0%)、BPD有11例(5.2%)、PDA有66例(31.4%)、肺出血22例(10.4%)、PPHN 36例(17.1)%;无创CPAP通气治疗109例,有创通气治疗101例,使用PS治疗131例。其中治愈或好转178例(84.7%),死亡或放弃治疗32例,(1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出生体重、出生胎龄、剖宫产、孕母妊娠合并相关疾病、羊水胎粪吸入、胎膜早破、胎儿宫内窘迫、出生窒息与新生儿ARDS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回示:出生体重是保护因素,男性,剖宫产分娩、出生窒息、胎儿宫内窘迫为新生儿ARDS的危险因素。结论:1)新生儿ARDS发病时间为出生1周之内,临床症状重,并发症发生率高,早发现,早诊断,及时给予合理呼吸支持及其余对症治疗,预后较好;2)对围生期影响新生儿ARDS的危险因素进行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对了解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改善新生儿ARDS的预后有指导意义。
宋开蓉[6](2021)在《初产妇会阴侧切的临床特征分析及其预测模型的建立》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初产妇在阴道分娩过程中行会阴侧切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并构建初产妇阴道分娩时是否需行会阴侧切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的1333例单胎、头位、顺产、初产妇的病例资料,根据分娩过程中是否行会阴侧切术分为会阴侧切组(645例)和未侧切组(688例)。比较两组孕产妇的自身情况、胎儿情况、产时情况、产后情况及助产士工作年限等其他情况,通过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初产妇阴道分娩过程中行会阴侧切手术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建立该类人群的会阴侧切预测模型,利用ROC曲线和Hosmer-Lemeshow goodness-of-fit检验等对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评估。利用R语言建立风险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性及准确度进行验证。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初产妇阴道分娩时行会阴侧切与其年龄、孕龄、身高、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第二产程时长、临产前一周内产科彩超所示的胎儿双顶径和股骨长、胎膜早破、催产素和产钳的使用、胎儿宫内窘迫、羊水粪染、胎儿性别、脐带绕颈、助产士工作年限、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等相关(P均<0.05)。与未侧切组产妇及新生儿相比,侧切组产妇的产时出血量、产后出血及会阴Ⅱ°裂伤的比例均升高,侧切组新生儿1 min时的窒息比例也显着升高(P均<0.05)。Logistic分析显示,初产妇阴道分娩时行会阴侧切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是第二产程时长>60 min(OR=1.024,95%CI:1.018~1.030,P=0.000)、有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OR=1.571,95%CI:1.092~2.261,P=0.015)、使用催产素(OR=1.677,95%CI:1.241~2.267,P=0.001)、使用产钳(OR=34.451,95%CI:4.477~265.133,P=0.001)、存在胎儿宫内窘迫(OR=5.105,95%CI:3.415~7.631,P=0.000)、脐带绕颈2周及以上(OR=2.245,95%CI:1.078~4.676,P=0.031)。联合以上6个独立危险指标建立初产妇会阴侧切的预测模型,其ROC曲线图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775(95%CI:0.746~0.804),灵敏度是0.665,特异度是0.789。通过Hosmer-Lemeshow goodness-of-fit检验,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P>0.05)。进一步构建初产妇会阴侧切的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其预测值同实测值大致相同,Bootstrap(自抽样300次)内部验证显示C-index为0.77。结论:当初产妇患有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第二产程时长>60 min、使用了催产素或产钳、胎儿脐带绕颈2周及以上、出现胎儿宫内窘迫征象时,该初产妇阴道分娩时行会阴侧切的可能性较大。联合上述6个临床指标建立的初产妇行会阴侧切的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有着较高的精确度,预测效能较好,可为产科医生及助产士预测初产妇阴道分娩时是否需行会阴侧切术提供参考,更好地把握侧切时机,以改善母婴结局。
刘佳楠[7](2021)在《HBV感染合并妊娠对母婴安全影响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收集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治疗的HBV感染合并妊娠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HBV感染合并妊娠对母婴安全的影响及产生相关并发症和不良结局的因素,为进一步预防或减少HBV感染孕妇母婴相关并发症或不良结局提供临床资料及数据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住院并分娩的HBs Ag阳性孕妇作为HBV感染组,并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同一时间段在我院住院并分娩的健康妊娠妇女作为非感染组,将感染组分别按肝功能异常和正常分组,按HBe Ag阳性和阴性分组,按HBV-DNA阳性和阴性分组,按抗病毒治疗和未抗病毒治疗分组,并分别与非感染组进行比较,分析上述4种因素对其母婴并发症和不良结局(包括产后出血(Postpartum haemorrhage,PPH)、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HDP)、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胎膜早破(Prelabor Rupture Of Membranes,PROM)、胎儿宫内窘迫、剖宫产、低出生体重儿(Low Birth Weight Infants,LBWI)、新生儿青紫窒息、早产、死胎)的影响。再将感染组依据有无发生上述母婴并发症及不良结局设置为并发症组、无并发症组,分析两组的白蛋白(Album,ALB)、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Glutam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有无差异。单因素采用t检验、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BV感染对妊娠患者产生的影响及影响其母婴安全的相关因素。结果1.肝功能异常组PPH、HDP、PROM、胎儿宫内窘迫、剖宫产、LBWI、新生儿青紫窒息、早产、死胎发生率为22.7%、18.2%、22.7%、11.4%、68.2%、13.6%、15.9%、15.9%、11.4%,明显高于肝功能正常组的5.9%、10.0%、10.6%、3.5%、46.5%、3.5%、5.9%、10.6%、2.9%和非感染组的7.0%、4.0%、8.0%、1.0%、45.0%、2.0%、4.0%、4.0%、1.0%,P<0.05,而肝功能正常组和非感染组PPH、HDP、PROM、胎儿宫内窘迫、剖宫产、LBWI、新生儿青紫窒息、早产、死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GDM发生率为14.3%、51.4%、3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HBe Ag(+)组剖宫产所占百分比为81.0%,高于HBe Ag(-)组的33.3%和非感染组的45.%,P<0.05,而HBe Ag(-)组和非感染组上述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e Ag(+)组PPH、HDP、GDM、PROM、胎儿宫内窘迫、LBWI、新生儿青紫窒息、早产、死胎占3.8%、12.7%、7.6%、12.7%、4.9%、6.3%、8.9%、13.9%、2.5%,HBe Ag(-)组为12.6%、11.1%、12.6%、13.3%、4.4%、5.2%、7.4%、10.4%、5.9%,非感染组为7.0%、4.0%、12.0%、8.0%、1.0%、2.0%、4.0%、4.0%、1.0%,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HBV-DNA(+)组PROM、早产、剖宫产的发生率为17.3%、13.5%、63.2%,明显高于HBV-DNA(-)组的6.2%、8.6%、30.9%和非感染组的8.0%、4.0%、45.0%,P<0.05,而HBV-DNA(-)组与非感染组PROM、早产、剖宫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DNA(+)组PPH、HDP、GDM、胎儿宫内窘迫、LBWI、新生儿青紫窒息、死胎占8.3%、11.3%、10.5%、3.8%、4.5%、7.5%、3.8%,HBV-DNA(-)组为11.1%、12.3%、11.1%、6.2%、7.4%、8.6%、6.2%,非感染组为7.0%、4.0%、12.0%、1.0%、2.0%、4.0%、1.0%,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未抗病毒治疗组PROM、早产发生率为16.8%、14.8%,明显高于抗病毒治疗组的4.6%、4.6%和非感染组的8.0%、4.0%,P<0.05,而抗病毒治疗组与非感染组上述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病毒治疗组PPH、HDP、GDM、胎儿宫内窘迫、剖宫产、LBWI、新生儿青紫窒息、死胎占9.2%、12.3%、10.8%、3.1%、50.8%、7.7%、9.2%、7.7%,未抗病毒治疗组为8.1%、11.4%、10.7%、5.4%、51.0%、5.4%、7.4%、3.4%,非感染组为7.0%、4.0%、12.0%、1.0%、45%、2.0%、4.0%、1.0%,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经上述4种分组并进行单因素分析提示肝功能异常、HBV-DNA阳性、抗病毒治疗3种因素,在PROM、早产发生率方面,P<0.05。而肝功能异常、HBe Ag阳性、HBV-DNA阳性,在剖宫产发生率方面,P<0.05。但因上述4种分组统计结果存在相互混杂,故将PROM、早产、剖宫产的各自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多因素分析。其结果表明:肝功能异常、HBV-DNA阳性是PROM和早产的危险因素,其OR 95%CI分别为6.369(1.931,21.006)、3.593(1.659,7.783)、4.447(1.517,13.030)、4.116(1.782,9.504),抗病毒治疗是PROM和早产的保护因素,其OR 95%CI分别为0.123(0.033,0.452)、0.015(0.002,0.126);肝功能异常为剖宫产的危险因素,其OR 95%CI为7.139(3.133,16.265),HBe Ag阳性和HBV-DNA阳性与剖宫产发生率无明显关系。6.将上述感染组患者按是否出现上述母婴并发症及不良结局,分为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经统计学分析发现,感染组中出现上述并发症的患者为99人,占46.3%,未出现上述并发症的患者为115人,占53.7%。其中,并发症组ALB为(32.77±4.82)g/L,低于无并发症组ALB(36.57±5.11)g/L,P<0.05。并发症组ALT为(58.94±36.02)U/L,高于无并发症组ALT(32.73±20.52)U/L,P<0.05。并发症组AST为(51.16±38.05)U/L,高于无并发症组AST(29.70±18.86)U/L,P<0.05。并发症组TBIL为(14.31±12.55)umol/L,与无并发症组TBIL为(11.58±6.13)u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HBV感染合并妊娠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HBV-DNA阳性会使母婴并发症及不良结局增加,而抗病毒治疗可以减少相关母婴并发症或不良结局的产生,故妊娠期应注意监测肝功能、HBV-DNA指标,积极对症处理。2.HBV感染合并妊娠患者,应依据适应症进行药物母婴阻断治疗,降低HBV-DNA水平,可以减少相关母婴并发症及不良结局的发生。
王淑平[8](2020)在《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湿热内蕴型的临床研究及其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对比分析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与健康孕妇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探索中医体质分型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的关系,为临床预防、诊断、治疗以及护理提供新的中医理论依据参考。(2)从临床疗效、症状表现、血清生化指标以及围产结局等方面研究茵陈蒿汤对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影响,进而探讨茵陈蒿汤的作用药理机制及其临床应用价值。(3)通过比较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与正常孕妇体内相关免疫指标的表达水平,探讨Th17/Treg平衡对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机制的作用。(4)通过比较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免疫指标的变化,研究茵陈蒿汤对于Th17/Treg平衡的影响,进而从免疫学角度探讨茵陈蒿汤对于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1.中医体质分型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关系1.1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产科门诊以及住院部就诊患有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且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患者13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13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1)孕周≥28周,单胎且胎儿发育正常;(2)符合ICP诊断标准;(3)可依照末次月经及B超显示结果确定孕周;(4)无其他妊娠期并发症;(5)纳入孕妇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自愿参与同意书。1.2研究方法对130例正常孕妇及130例ICP孕妇均采用统一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及资料调查表》进行详细询问调查。研究对象回答《中医体质分类判定表》中的9个亚量表共60个条目的问题,每个问题均按5级评分,原始分值为1-5分,根据条目问题的不同有逆向评分(即5-1分);回答全部问题后,计算原始分值与转化分值,进而判定体质类型。1.3观察指标(1)收集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并统计分析;(2)对比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中医体质分型结果;(3)采用logistic回归对中医体质分型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进行相关性分析。2.茵陈蒿汤对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的临床研究及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2.1研究对象上述13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患者中符合湿热内蕴型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选取同期正常孕妇30例作为常规组。纳入标准:(1)孕周≥28周,单胎且胎儿发育正常;(2)符合上述ICP诊断标准;(3)可依照末次月经及B超显示结果确定孕周;(4)无其他妊娠期并发症;(5)纳入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自愿参与同意书;(6)符合上述ICP湿热内蕴型辨证标准;(7)纳入本研究前未进行ICP相关治疗且近期未使用性激素相关药物;(8)积极配合医生诊断治疗且对研究干预过程(服药、复查等)依从性高。2.2研究方法收集三组纳入对象基本资料,包括居住环境、工作性质、民族、文化程度、ICP史等,研究对象采用口服熊去氧胆酸(进口药物注册证号:H20150365),每日15mg/kg·d,连续14天一个疗程。观察组研究对象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茵陈蒿汤,茵陈蒿汤(茵陈18g,大黄6g,栀子9g),每日1剂,水煎至150ml,分早晚温服,连续14d。常规组正常孕妇不做药物干预治疗,仅定期按常规进行常规孕检。2.3观察指标(1)对比分析三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孕周、产次、ICP史、焦虑抑郁、居住环境、工作性质、文化程度等。(2)对比分析三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总胆汁酸(TBA)、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3)对比分析三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含量(IL-17、TGF-β、IL-35)(4)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皮肤瘙痒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5)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6)比较三组研究对象围产结果情况(7)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围产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1.中医体质分型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关系(1)研究组130例ICP患者与对照组130例正常孕妇在年龄、孕周、产次、民族分布、职业性质、居住环境、文化程度等个人基础资料方面不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2)在130例对照组健康孕妇中,平和质状态为68例,占比52.3%,研究组130例ICP患者中平和质状态为10例,占比7.7%,二组比较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主要分布于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三种中医体质类型,分别为66例(50.8%)、24例(18.5%)、12例(9.2%),并且该三种体质分布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3)痰湿质、湿热质状态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呈现正相关性(OR>1,P<0.05),且平和质可能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潜在保护因素(OR<1,P<0.05)2.茵陈蒿汤对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的临床研究及对Th17/Treg的影响(1)观察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纳入对象在年龄、孕周、产次、居住环境、工作性质、文化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及ICP史高于健康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ICP患者体内血清生化指标(TBA、DBIL、TBIL、AST、ALT)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健康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TBA、DBIL、TBIL、AST、ALT)相比于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与治疗前比较均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TBA、DBIL、TBIL、AST、ALT)改善的程度要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组间数据对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ICP患者体内血清IL-17水平含量显着高于常规组健康孕妇,且体内血清TGF-β、IL-35水平含量明显低于常规组健康孕妇,均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免疫指标细胞因子IL-17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免疫指标细胞因子TGF-β、IL-35均明显升高(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IL-17降低幅度与TGF-β、IL-35增加幅度要大于对照组,治疗后二组IL-17、TGF-β、IL-35含量对比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相比治疗前皮肤瘙痒评分均有所下降,且均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皮肤瘙痒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且二者皮肤瘙痒评分组间比较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一定程度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且二者比较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痊愈、显效、有效例数分别为10例、12例、7例,无效例数为1例,对照组痊愈、显效、有效例数分别为5例、8例、10例,无效例数为7例。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达到96.7%,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6.7%,二者比较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围产结局方面,早产、剖宫产、低体重儿、胎儿宫内窘迫、产后出血例数低于对照组,且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羊水污染、围产儿死亡例数二者不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P患者与常规组健康孕妇在围产结局方面比较均不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ICP患者与常规组健康孕妇比较,早产、剖宫产、胎儿宫内窘迫、产后出血数显着高于常规组,且二者比较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7)ICP史、焦虑抑郁、TBA、ALT、AST、TBIL与围产不良结局存在相关性(OR>1,P<0.05)。结论:(1)中医体质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关系,湿热质、痰湿质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病存在正相关性,而平和质状态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保护因素,说明湿热质、痰湿质体质状态的孕妇更易发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上可尝试通过调和、药物等方式纠正患者偏颇体质进行防治ICP。(2)茵陈蒿汤有利于缓解ICP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含量,增强肝脏解毒功能,改善妊娠结局以及降低不良围产儿结局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3)茵陈蒿汤对于调节Th17/Treg平衡具有正面效果,可能通过调节Th17/Treg平衡,促进初始CD4+T细胞更多分化为Treg细胞,增加ICP患者体内细胞因子TGF-β以及IL-35的表达,并抑制Th17细胞的分化,降低IL-17的含量,减轻ICP患者免疫损伤,进而改善ICP患者病症及预后。
曲乐[9](2020)在《针刺本神穴抑制宫内窘迫HIBD大鼠海马炎症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针刺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以下简称HIBD)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介导的海马炎症反应和小胶质细胞在HIBD中的作用,评价针刺对HIBD大鼠海马炎症反应和小胶质细胞的影响,初步研究针刺对缺氧缺血损伤后脑组织神经保护作用和改善社交障碍的机制。方法:采用宫内窘迫造模法制作HIBD模型,于离乳后针刺双侧本神穴,每日一次,连续干预14天。本实验主要包括:通过行为学实验如蔗糖偏好率、旷场实验、三箱社交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以评价针刺对HIBD大鼠行为学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β(IL-18)含量,应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海马组织NLRP3、凋亡相关斑点蛋白(ASC)、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蛋白相对表达量,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小胶质细胞阳性标记物离子钙结合蛋-1(IBA-1)表达,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病理结构变化。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探索陌生鼠时间(%)明显减少(P<0.01),HIBD大鼠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障碍,与模型组大鼠相比,针刺组大鼠探索陌生鼠时间(%)明显增加(P<0.01),与假针刺组相比,针刺组大鼠探索陌生鼠时间(%)显着增多(P<0.001),提示针刺可以改善HIBD大鼠的社交障碍。(2)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IL-18的含量显着增多(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血清IL-1β、IL-18的含量降低(P<0.01,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的NLRP3、ASC、Caspase-1表达升高(P<0.05,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针刺组大鼠海马组织的NLRP3、ASC、Caspase-1表达降低(P<0.01,P<0.01,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CA1、CA3区IBA-1免疫荧光染色积分光密度值升高(P<0.001,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海马组织CA1、CA3区IBA-1免疫荧光染色积分光密度值降低(P<0.01,P<0.01)。(3)正常组大鼠海马CA1、CA3区脑组织神经元细胞排列整齐、层次清晰,细胞圆润饱满且轮廓清楚;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受损,表现为神经元细胞排列松散、固化萎缩,胞质与核仁分界模糊,整个细胞着色深染;针刺组大鼠海马CA1、CA3区脑组织神经元细胞结构较模型组有所改善,虽然细胞排列不如正常组整齐致密,但细胞边界较光滑,核仁较清晰,出现细胞固化、萎缩、深染的情况较少。结论:1.本研究发现HIBD大鼠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障碍,针刺可改善HIBD大鼠的社交障碍;2.针刺能够减轻HIBD大鼠脑部海马组织炎症反应,降低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含量以及减少小胶质细胞激活,从而促进缺氧缺血损伤后脑组织神经保护作用。
李璐[10](2020)在《初产妇与经产妇GDM的发生率及妊娠结局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同一年龄阶段的初产妇和经产妇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发生率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进行对比,探究产次是否为影响GDM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预防GDM的发生以及提高母婴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到2019年11月收治的同一年龄阶段且满足此次纳排标准的初产妇和经产妇各189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时收集两组产妇的基本资料,包括:产妇的年龄、身高、体重、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产前孕24-28周收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xt,OGTT)各点血糖值(空腹、餐后1h、餐后2h血糖)计算均值,进行比较分析。产后收集:剖腹产、妊高症、早产、产后出血、羊水过少、胎膜早破、巨大儿、胎儿宫内窘迫和宫内感染的发生人数,并分别统计其发生率。产后6-8周收集:OGTT各点血糖值。第一,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有无统计学意义。第二,比较初产妇与经产妇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第三,比较初产妇与经产妇剖腹产、妊高症、早产、产后出血、羊水过少、胎膜早破、巨大儿、胎儿宫内窘迫和宫内感染的发生率。第四,将妊娠期糖尿病主要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分析产次是否为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初产妇和经产妇的基本资料:产妇的年龄、身高、体重、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产妇中剖腹产、GDM、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初产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产妇中胎膜早破、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经产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产妇和经产妇妊高症、早产、产后出血、羊水过少、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产次仅是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但不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同一年龄层次的经产妇和初产妇,经产妇中剖腹产、GDM、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较高,胎膜早破、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明显较低,而妊高症、早产、产后出血、羊水过少、宫内感染的发生率比较接近。
二、胎儿宫内窘迫60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胎儿宫内窘迫6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10年前后非适于胎龄早产儿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概述 |
2.2 住院早产儿的危险因素 |
2.2.1 早产与孕母产前一般情况 |
2.2.2 早产与孕母基础疾病及妊娠期并发症 |
2.2.3 早产与胎儿因素 |
2.2.4 早产与羊水、胎盘、脐带因素 |
2.3 小结与展望 |
第3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病例来源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数据收集 |
3.2.2 分组情况 |
3.3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1.1 10 年前后两组早产儿发病率 |
4.1.2 10 年前后早产儿基本情况及构成比 |
4.2 危险因素 |
4.2.1 孕母产前一般情况相关的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及发生率比较 |
4.2.2 孕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及发生率比较 |
4.2.3 胎儿因素相关的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及发生率比较 |
4.2.4 10 年前后羊水、胎盘及脐带等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及发生率比较 |
4.3 多因素Logistic分析 |
4.3.1 不同体重百分比范围早产儿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1 孕母产前一般情况相关危险因素探讨 |
5.2 孕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危险因素探讨 |
5.3 胎儿因素有关的危险因素探讨 |
5.4 羊水、胎盘、脐带等因素有关的危险因素探讨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153例巨大儿相关高危因素及其并发症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巨大儿的危险因素及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2.1 巨大儿发生的机制 |
2.2 巨大儿发生的高危因素 |
2.2.1 妊娠期糖尿病 |
2.2.2 孕前体重、孕前BMI、孕早期体脂率 |
2.2.3 孕期食量、孕期体重增长值 |
2.2.4 产前体重、产前BMI |
2.2.5 新生儿性别 |
2.2.6 孕妇年龄 |
2.2.7 孕次、产次、孕周 |
2.2.8 孕妇孕期身体成分 |
2.2.9 巨大儿分娩史 |
2.2.10 其他 |
2.3 并发症 |
2.3.1 产妇并发症 |
2.3.2 新生儿并发症 |
2.4 展望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3.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3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巨大儿与正常体重儿相关高危因素的比较 |
4.2 巨大儿相关高危因素的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4.3 巨大儿独立危险因素的 ROC 曲线分析 |
4.4 巨大儿与正常出生体重儿相关并发症的比较 |
4.5 巨大儿中对其母有无妊娠期血糖升高相关并发症的比较 |
第5章 讨论 |
5.1 巨大儿发生的高危因素 |
5.2 巨大儿相关并发症 |
5.3 母亲糖尿病对巨大儿并发症的影响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以Robson十分类法为基础对医院剖宫产率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资料收集 |
2.2.2 相关定义 |
2.2.3 质量控制 |
2.2.4 伦理审查 |
2.2.5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产妇基本情况及产科相关特点 |
3.2 Robson十分类法各组产妇特征构成比变化 |
3.3 Robson十分类法各组剖宫产率比较 |
3.4 Robson十分类各组产妇剖宫产率变化 |
3.5 剖宫产术分娩产妇的剖宫产手术指征变化 |
3.5.1 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组产妇剖宫产手术指征变化 |
3.5.2 单胎头位足月经产妇无剖宫产术分娩史组产妇剖宫产手术指征变化 |
3.5.3 单胎头位早产组产妇剖宫产手术指征变化 |
3.6 剖宫产手术前后巨大儿预测准确率变化 |
3.7 引产产妇的引产指征变化 |
第4章 讨论 |
4.1 基本情况分析 |
4.2 产妇人群特征分析 |
4.3 产妇剖宫产率变化整体分析 |
4.4 产妇剖宫产手术指征变化整体分析 |
4.5 Robson十分类各组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分层分析 |
4.5.1 控制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组剖宫产率 |
4.5.2 控制单胎头位足月经产妇组剖宫产率 |
4.5.3 控制高危妊娠组剖宫产率 |
4.6 展望与不足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头位分娩评分法 |
附录二 Bishop宫颈成熟度评分法 |
附录三 新旧产程标准的比较 |
综述 Robson剖宫产十分类法的应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课题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藏族高龄多产产妇妊娠结局及围产儿结局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高龄产妇妊娠现状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诊断标准 |
1.4 新生儿 ARDS 胸部 X 线分级 |
1.5 分组方法 |
2 研究方法 |
2.1 收集资料 |
2.2 临床转归 |
2.3 样本量计算 |
3 质量控制 |
3.1 资料来源控制 |
3.2 专业技术控制 |
3.3 获取资料并处理 |
4 统计学方法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6)初产妇会阴侧切的临床特征分析及其预测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会阴切开术的定义及起源 |
1.2 会阴切开术的优点及发展 |
1.3 会阴切开术的缺点 |
1.3.1 会阴侧切与疼痛 |
1.3.2 会阴侧切与感染 |
1.3.3 会阴侧切与出血 |
1.3.4 会阴侧切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 |
1.3.5 会阴侧切的其他不足 |
1.4 会阴侧切与会阴正中切 |
1.5 限制性会阴侧切的提出 |
1.6 会阴侧切与初产妇 |
1.7 会阴侧切的使用现状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资料选定 |
2.1.3 资料排除 |
2.2 研究方法 |
2.3 诊断标准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 |
3.2 初产妇行会阴侧切的临床特征(计量资料)单因素分析 |
3.3 初产妇行会阴侧切的临床特征(计数资料)单因素分析 |
3.4 两组孕产妇之间与母婴结局相关的临床特征比较 |
3.5 初产妇行会阴侧切的临床特征多因素分析 |
3.6 初产妇阴道分娩时会阴侧切预测模型的建立 |
3.7 初产妇阴道分娩时行会阴侧切的预测模型的评价 |
3.8 初产妇阴道分娩时行会阴侧切的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 |
第四章 讨论 |
4.1 会阴侧切与年龄 |
4.2 会阴侧切与BMI |
4.3 会阴侧切与新生儿出生体重 |
4.4 会阴侧切与第二产程时长 |
4.5 会阴侧切与产钳的使用 |
4.6 会阴侧切与镇痛措施的使用 |
4.7 会阴侧切与胎方位 |
4.8 会阴侧切与羊水粪染 |
4.9 会阴侧切与助产士工作年限 |
4.10 会阴侧切与绕颈周数 |
4.11 会阴侧切与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HBV感染合并妊娠对母婴安全影响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关于 HBV 感染合并妊娠的母婴结局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8)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湿热内蕴型的临床研究及其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中医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 |
1.1.1 中医学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认识 |
1.1.2 中医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研究进展 |
1.1.3 中医体质分型与妊娠期及产后相关病症 |
1.2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西医认识及诊治发展状况 |
1.2.1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定义解释 |
1.2.2 ICP临床症状表现 |
1.2.3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引发因素与病理机制 |
1.2.4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诊断依据 |
1.2.5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西医治疗简述 |
1.3 Th17/Treg在 ICP患者体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1.3.1 Th17 细胞与Treg细胞 |
1.3.2 Th17/Treg平衡与ICP发生发展的关系 |
1.3.3 Th17/Treg平衡对ICP患者的临床意义 |
第二章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与中医体质分型的关系 |
2.1 研究内容及临床意义 |
2.2 临床资料 |
2.2.1 研究对象 |
2.2.2 ICP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中医体质判定 |
2.3 研究方法 |
2.3.1 调查方法 |
2.3.2 中医体质分型方法 |
2.3.3 统计方法 |
2.4 结果 |
2.4.1 两组纳入对象个人基础资料比较 |
2.4.2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中医体质分型情况比较 |
2.4.3 中医体质分型与ICP相关性分析 |
2.5 讨论与小结 |
2.5.1 中医体质理论的发展 |
2.5.2 中医体质分型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
2.5.3 中医体质分型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相关性 |
第三章 茵陈蒿汤治疗ICP湿热内蕴型的临床研究及其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 |
3.1 研究内容和目的 |
3.1.1 研究对象 |
3.1.2 ICP诊断标准 |
3.1.3 纳入标准 |
3.1.4 排除标准 |
3.1.5 终止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干预措施 |
3.2.2 皮肤瘙痒症状评分标准 |
3.2.3 临床疗效判定 |
3.2.4 中医证候积分判定 |
3.2.5 观察内容 |
3.2.6 统计方法 |
3.3 结果 |
3.3.1 三组纳入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
3.3.2 三组纳入对象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
3.3.3 三组纳入对象治疗前后免疫指标比较 |
3.3.4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皮肤瘙痒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3.5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3.3.6 三组纳入对象围产结局情况比较 |
3.3.7 围产儿不良结局多因素Logistic分析 |
3.4 讨论 |
3.4.1 茵陈蒿汤治疗ICP的临床应用与作用机制探讨 |
3.4.2 茵陈蒿汤对ICP患者预后及围产结局的影响 |
3.4.3 茵陈蒿汤对ICP患者体内免疫细胞Th17/Treg平衡的影响 |
3.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伦理审查批件 |
(9)针刺本神穴抑制宫内窘迫HIBD大鼠海马炎症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研究进展 |
一、现代医学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认识 |
二、中医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认识 |
三、“靳三针”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及研究 |
四、NLRP3 炎症复合小体及小胶质细胞激活介导的神经炎症反应 |
五、研究思路 |
六、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HIBD大鼠模型制备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第二节 针刺对HIBD大鼠模型的效应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第三节 针刺抑制HIBD模型大鼠海马炎症反应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第四节 针刺对HIBD模型大鼠脑部病理形态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10)初产妇与经产妇GDM的发生率及妊娠结局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妊娠期糖尿病概述 |
1、妊娠期糖尿病特点 |
2、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
3、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的影响 |
二、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 |
1、孕妇的年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
2、瘢痕子宫 |
3、既往孕产史、流产史 |
4、辅助生殖技术与不良妊娠结局 |
5 、孕母体重指数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排除与及纳入标准 |
1、纳入标准 |
2、排除标准 |
三、研究方案 |
四、指标收集和测量 |
1、指标收集 |
2、指标测量 |
3、疾病诊断依据 |
五、统计学方法 |
六、质量控制 |
七、伦理考量 |
第三章部分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 |
二、两组妊娠结局发生率比较 |
三、两组葡萄糖耐量血糖值比较 |
四、验证产次是否为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妊娠期糖尿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2、妊娠期糖尿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一、初产妇与经产妇GDM发生几率分析 |
二、初产妇与经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分析 |
1、巨大儿 |
2、早产 |
3、胎儿宫内窘迫 |
4、剖腹产 |
5、宫内感染 |
6、产后出血 |
7、胎膜早破 |
8、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胎儿宫内窘迫60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10年前后非适于胎龄早产儿高危因素分析[D]. 刘艳. 吉林大学, 2021(01)
- [2]153例巨大儿相关高危因素及其并发症的分析[D]. 孙博. 吉林大学, 2021(01)
- [3]以Robson十分类法为基础对医院剖宫产率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D]. 葛凡. 扬州大学, 2021(02)
- [4]藏族高龄多产产妇妊娠结局及围产儿结局的临床分析[D]. 韩敏佳. 西藏大学, 2021(12)
- [5]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D]. 努尔加玛丽·则敏.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6]初产妇会阴侧切的临床特征分析及其预测模型的建立[D]. 宋开蓉. 兰州大学, 2021(12)
- [7]HBV感染合并妊娠对母婴安全影响的相关因素分析[D]. 刘佳楠.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8]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湿热内蕴型的临床研究及其对Th17/Treg平衡的影响[D]. 王淑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9]针刺本神穴抑制宫内窘迫HIBD大鼠海马炎症反应研究[D]. 曲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初产妇与经产妇GDM的发生率及妊娠结局的调查研究[D]. 李璐.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产妇论文;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论文; 胎儿宫内窘迫论文; 会阴侧切论文; 宫内感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