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调节家兔胃动力障碍及其作用途径的实验观察

穴位注射调节家兔胃动力障碍及其作用途径的实验观察

一、穴位注射对兔胃动力紊乱调节及作用途径的实验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宋佳微[1](2021)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慢性肾脏病3-5期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对慢性肾脏病(CKD)3-5期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和实验室理化检查指标的变化,客观评价香砂六君子汤加味通过健脾化湿、益肾化瘀法对于此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该研究通过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病房病案信息系统筛选出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被诊断为CKD3-5期的患者437例。遵循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患者306例,其中使用肾康注射液和海昆肾喜胶囊的患者42例记为对照组,使用肾康注射液和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的患者42例记为治疗组,两组分别治疗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Cr、BUN、GFR以及中医症候积分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西医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8.10%;对照组总有效率76.1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肾功能方面,两组治疗后Cr、BUN均有明显降低,同时GFR升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钙、血磷、血红蛋白、二氧化碳结合力治疗后两组均有所改善,且血钙、血磷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二氧化碳结合力治疗组没有明显优势。4.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64.29%;两组具有显着差异(P<0.01)。且治疗组在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膝酸软、恶心、呕吐、肢体困重、面色晦暗、脘腹胀满、大便不实、口中粘腻方面中医单项症候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香砂六君子汤加味降低Cr、BUN水平,提高GFR,保护残存肾功能。2.香砂六君子汤加味缓解贫血症状,提高血红蛋白含量,改善钙磷代谢紊乱。3.香砂六君子汤加味降低中医症候积分,尤其在倦怠乏力、恶心呕吐、口中粘腻等方面具有显着效果。

王欣欣[2](2020)在《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与适宜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中药内服+局部皮肤针叩刺+背部走罐”治疗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进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技术适宜性、经济适宜性研究,技术操作规范研究,最终形成证据确凿、安全有效、操作规范、易于推广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方法:1.本课题将符合研究标准的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2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内服+局部皮肤针叩刺+背部走罐”的中医综合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方案治疗,疗程共6周。在入组前1周、治疗第3周、疗程结束后(第6周)及随访期(第10周)进行评价,运用肌电图检测DSPN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采用密西根州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评分量表评价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中医症状积分量表评价患者的中医症候及SF-36生活质量量表测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2.运用调查问卷方法,对该方案开展适宜性研究,考察医疗人员对该方案的适宜性评价,同时调查患者对该方案的满意度评价;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对该方案的经济适宜性进行研究,评价该方案的卫生经济学价值。3.依据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进一步明确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应症、禁忌症,规范技术操作步骤及规程、关键技术环节、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处理等,最终形成中医药规范技术操作文本。结果:1.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1.1基线资料结果(1)一般资料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血糖水平、BMI、血压、血脂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后基线具有一致性,无统计学差异。DSPN症状发生在下肢的患者最多,且首发症状是以四肢远端的麻木为主。(2)效应指标的基线对比两组MDNS评分、神经传导速度评分基线一致,组间具有对比性。两组DSPN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SF-36量表测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2两种方案治疗DSPN临床疗效结果中医综合方案和西医综合方案的有效率经ITT分析集和PPS分析集显示,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二者疗效相当。(1)MDNS评价结果治疗3周后组间MDNS总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6周后治疗组在各项评分方面组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在感觉障碍及反射检查两项评分方面都有所下降,且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综合方案治疗6周后对于DSPN患者的感觉障碍、肌力及肌腱反射的恢复疗效显着,且在降低感觉障碍、肌力实验两项评分方面优于西医常规治疗。(2)神经传导速度评价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病位在上肢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均无明显改善。治疗组下肢患者腓总神经及腓浅神经在治疗后疗效优于治疗前;病位在四肢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前后比较,MNCV(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及SNCV(腓浅神经)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在治疗6周后,下肢SNCV(腓总神经)组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四肢SNCV(正中神经、腓浅神经)有统计学差异,余神经在治疗后无明显改善。(3)中医症候评分评价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3周及治疗6周后,肢软麻木、感觉减退等症状均有所改善,组内比较有差异;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3周及治疗6周后,只有感觉减退改善明显。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在肢软麻木、四肢疼痛、感觉减退、四肢发凉、肢软无力及中医症状总分方面,中医综合方案优于西医常规方案;二者对于肌肉萎缩症状的改善均不明显。(4)SF-36评价结果治疗组患者SF-36评分在各个时间点均有改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6周和治疗3周后组间比较改善不明显。治疗6周后,中医综合方案明显优于西医常规治疗方案。(5)随访研究结果治疗6周结束后,随访期(第10周)观察DSPN患者的症状持续改善情况,组间没有差异性。1.3安全性评价结果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分析经卡方检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适宜性评价结果2.1技术适宜性结果(1)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82名DSPN患者整体上对中医综合方案的评价较满意。大多数患者表示治疗时间安排合理,同时能够接受中药、皮肤针、拔罐这三种治疗方式;76.82%的患者表示该治疗方案有效。(2)医生对该技术适宜性评价结果30名医生对该方案适宜性评价较高,大部分医生认为该技术的操作要求、设备要求“极低”;该方案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2.2经济适宜性评价结果间接成本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组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效果需要53.69个单位成本,对照组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效果需要62.54个单位成本;增量成本—效果分析法结果显示,西医常规治疗的患者比中医综合方案治疗的患者多获得一个单位的效果时,需要多支付71.06个单位的成本。3.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规范研究结果本研究对方案所涉及的技术操作参数进行切合临床实际的修订、完善和优化:(1)中药汤剂:药材标准依据;剂量;浸泡方法及时间;煎煮方法、煎煮时间;服药方法、注意事项等。(2)皮肤针疗法:针具;取穴(经)标准;叩刺方法:叩刺角度,叩刺频率,注意事项等。(3)拔罐疗法:用具;火力大小,吸附力松紧,拖罐力度、频率、时间;注意事项等。结论:1.DSPN不仅多发生于糖尿病晚期患者中,早期也多见;DSPN临床症状在四肢都有可能出现,但更易发生在下肢;DSPN患者的临床表现有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发凉等,但首发症状以麻木为主。2.在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的基础上,基于对DSPN基本病因病机“气虚血瘀”及现代医学的认识,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中药内服+皮肤针局部叩刺+背部走罐”三者联合使用的中医综合方案可以改善DSPN患者的麻木、感觉减退、发凉、乏力等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本研究采用的“中药内服+皮肤针局部叩刺+背部走罐”治疗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具有有效性、安全性、适宜性、经济性和规范性,是可供临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

杨丽惠[3](2020)在《电针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大鼠胃肠功能恢复及相关脑肠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术后胃肠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PGD)是指手术后出现的以胃肠排空障碍为主的疾病,多发生于腹部手术后,以胃肠道手术为主,部分妇科手术后也可出现。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类疾病一旦发生,影响患者治疗及预后,增加患者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目前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机制尚不明确,其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现阶段,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以西医保守治疗为主,包括营养支持、促胃肠动力药、对症处理等,但多数治疗都存在不良反应且疗效有限,存在局限性,这种单一的防治手段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如何有效安全的促进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早日恢复是目前临床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当前,大量研究报道中医药在防治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疗效显着且经济安全,其以辨证论治、标本兼治、内外合治为理论依据,指导临床治疗。其中针灸作为外治法之一,直接作用于局部穴位,通过经络系统发挥疗效,达到治疗目的。针灸治疗简便效廉,安全副作用少、历史悠久,探究针灸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疗效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科室近年来应用针灸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取得一定疗效,临床研究表明针刺治疗优于常规治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刺激穴位促进胃肠蠕动、胃电活动相关。脑肠肽是近年消化系统疾病研究热点之一,相关文献报道胃癌术后出现的脑肠轴功能失调、脑肠肽分泌紊乱可能是胃肠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基于国内外文献报道及本科室前期临床研究结果,旨在通过动物实验探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相关疾病与脑肠肽水平的关系和针刺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大鼠相关脑肠肽的调节作用,以阐明电针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大鼠的作用及可能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目的:研究电针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大鼠,通过观察大鼠一般状况、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和胃泌素(Gastrin,GAS)、胃动素(Motilin,MTL)、胃促生长素(Ghrelin)三种脑肠肽水平,研究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模型大鼠发病机制与相关脑肠肽之间关系;探讨电针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大鼠的疗效和可能机制,为临床针灸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提供实验基础及科学依据。方法:将SD大鼠108只,雌雄各半,根据体重按随机数字表分组,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各12只,其余84只大鼠造模,造模结束后,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多潘立酮组、电针组;电针组,针刺足三里和三阴交,并予以电针干预,每次20min,每日1次,共12天;多潘立酮组予以多潘立酮片溶液灌胃,每日一次,连续12天;正常组、假手术、模型组每日捆绑固定20min,连续干预12天。每日记录各组大鼠体重、进食量、活动度。第12天治疗结束后,大鼠禁食不禁水24小时,予以酚红灌胃、麻醉取材,腹主动脉取血,取出胃、小肠、下丘脑组织,测量大鼠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分别检测各组大鼠GAS、MTL水平,选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各组大鼠胃、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1.1行为学方面:造模前各组大鼠精神状态良好,活动正常;造模后,相比正常组大鼠,造模组大鼠出现精神萎靡、扎堆、蜷缩,活动度减少;干预治疗后,电针组、多潘立酮组大鼠精神状态均较前明显好转,活动度明显增加。1.2体重方面:造模前各组大鼠体重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后,与正常组相比,造模组体重下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3组,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多潘立酮组、电针组体重均与之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组、电针组与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在体重方面多潘立酮组与电针组之间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符合模型要求。1.3进食量情况:造模前各组大鼠进食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后,造模组大鼠进食量明显减少,与正常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3组,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多潘立酮组、电针组均与之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组、电针组,三者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符合模型要求。2.胃排空率治疗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其余各组胃排空率明显增加,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小肠推进率治疗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小肠推进率方面,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组和电针组在大鼠小肠推进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4.血清GAS和MTL水平4.1血清GAS水平:治疗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GAS水平降低,两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多潘立酮组、电针组血清GAS水平均显着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电针组和多潘立酮组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2血清MTL水平:治疗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MTL水平降低,两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多潘立酮组、电针组血清MTL水平均升高,具有显着差异(P<0.01),且电针组和多潘立酮组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胃和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自表达水平5.1胃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治疗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多潘立酮组、电针组胃组织中Ghrelin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且多潘立酮组、电针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2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治疗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多潘立酮组、电针组大鼠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电针组与多潘立酮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实验以电针为干预因素,以胃肠功能障碍模型大鼠为干预对象,选用多潘立酮作为对照药物,根据造模后大鼠行为学方面变化、体重下降、进食量减少、胃排空减慢指标判断造模大鼠符合胃肠功能障碍疾病模型;经干预后,模型组大鼠血清GAS、MTL、胃和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电针组、多潘立酮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表明模型大鼠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可能与GAS、MTL、Ghrelin这三种脑肠肽水平分泌下降相关。2.经治疗后,发现电针及多潘立酮均可促进模型大鼠胃排空、促进胃肠动力,升高模型大鼠血清GAS、MTL水平,上调模型大鼠胃和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表明电针和多潘立酮促进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大鼠胃肠功能恢复与上调这三种脑肠肽水平有一定关系;另在胃排空率、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方面电针组优于多潘立酮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电针在促进胃排空和上调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方面优于多潘立酮,且电针较多潘立酮治疗安全不良反应小,因此,值得推荐电针作为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手段。3.本研究表明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发病机制与相关脑肠肽水平异常具有一定关系,电针和多潘立酮可能通过调节异常脑肠肽水平,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黄举凯[4](2020)在《佛香散经多巴胺介导的神经内分泌治疗脾虚气滞型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是复杂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通常可引起糖尿病人血糖剧烈波动、脱水和营养不良。由于DGP的疾病进展较缓慢,且症状多具有隐匿性,常常被误诊或忽视。目前关于DGP的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现代医学治疗方面也多为对症治疗,针对DGP的发病机制以及特异性治疗手段的研究仍是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而随着神经胃肠病学以及神经内分泌学的发展,各种脑肠肽及神经递质介导的神经内分泌在本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愈来愈得到重视。传统医学认为本病归属于“消渴”、“痞满”等范畴。其发病是由于糖尿病病程日久,耗伤气阴;或七情不畅,肝气犯胃;或饮食伤脾滞胃;或血行不畅,瘀血内阻;或阴损及阳,胃阳虚衰,脾胃虚弱,受纳、升降失调。本课题基于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创制的具有理气健脾,化痰降逆功效的“佛香散”,临床应用疗效显着的基础上,运用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相结合,从多巴胺介导的神经内分泌调控角度探讨佛香散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潜在的机制和作用靶点。全文包括文献综述、临床研究、动物实验三个部分.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佛香散对DGP患者糖脂代谢、多巴胺的影响,分析佛香散治疗脾虚气滞型DGP患者的疗效及其疗效影响因素,初步探讨其作用靶点;进一步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糖尿病胃轻瘫大鼠模型血糖代谢指标,胃动素、小肠推进率等胃动力指标、外周血多巴胺、脑组织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以及相关脏器病理形态改变的影响,研究佛香散经中枢和外周多巴胺靶点介导神经内分泌治疗DGP的部分机制方法:本课题临床研究部分以明确诊断为DGP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西药组和中药组,在健康教育、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使血糖控制在较好水平,空腹血糖维持在6.0-8.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维持在8.0-10.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的基础上,西药组于餐前30分钟服用多潘立酮10 mg/次,3次/d;中药组餐前30分钟服用佛香散(主要成分:佛手、香橼、香附等),每日1剂,水煎服200 ml/次,2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外周血多巴胺、脾虚气滞中医证候积分、中医症状疗效、胃轻瘫主要症状指数量表积分、钡条胃排空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运用ROC曲线分析佛香散治疗DGP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动物实验部分,以SD大鼠为载体,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在糖尿病大鼠模型基础上建立糖尿病胃轻瘫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西药组(多潘立酮)及中药(佛香散)高、中、低剂量组,并与正常SD大鼠(正常组)比较,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胃、脑组织变化,运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外周血多巴胺、胃动素水平,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各组大鼠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表达情况。所有实验数据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临床研究方面,与治疗前相比,中药治疗后可不同程度降低DGP患者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P<0.05),同时中药组治疗后提高钡条胃排空率,降低脾虚气滞痞满证候积分、胃轻瘫主要症状量表积分,减少外周血多巴胺水平(P<0.05);与西药组相比,治疗后中药组空腹血糖稍升高,中医痞满证候积分降低,证候积分减少率明显升高,外周血多巴胺水平减少(P<0.05);中药组在改善“饮食减少”、“疲乏无力”、“胸闷”、“善太息”、“身重困倦”、“大便稀溏”等症状的有效率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痞满积分与治疗前GCSI评分间有显着正相关关系(r>0,P<0.05),甘油三酯、钡条胃排空率与治疗前GCSI评分间有显着负相关关系(r<0,P<0.05),进一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钡条胃排空率越小,痞满积分越高,GCSI评分越高。中药组总体有效率为61.29%,西药组总体有效率66.67%,两组总体有效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在中药组中,有效和无效两组间DM病程、血脂异常史、钡条胃排空率、DA共4个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效组DM病程、血脂异常史比率、DA水平显着高于有效组,无效组钡条胃排空率显着低于有效组(P<0.05),DM病程、DA共两个指标与疗效为无效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而且是影响中药组发生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1),即DM病程越大、DA值越高,病人发生无效的概率越高,进一步通过ROC曲线对中药佛香散临床疗效预测指标进行分析后发现DA水平(对应的诊断截点为86.3431)、DM病程(对应的诊断截点为10.5)两个指标预测疗效效能均较好,两个指标联合检测预测效能优于DA、DM病程两种方法的单独预测。2.动物实验研究发现正常组血糖显着低于西药组、模型组和中药组(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小肠推进率有所降低;与模型组相比,中剂量组和西药组小肠推进率升高(P<0.05);与正常组相比,其余各组胃动素均显着下降,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各剂量组胃动素水平明显升高,其中中剂量组对胃动素水平改善最为明显;光镜下也观察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胃组织肌间神经丛神经元数量减少,环形肌和纵行肌明显变薄,胃黏膜上皮细胞黏液变薄、缺失,细胞间隙变大,胞浆有空泡形成,毛细血管可见扩张,经中药治疗后,中剂量组胃肌间神经丛神经元数量增多,环形肌和纵行肌增厚,细胞间增宽,胞浆无空泡形成,无毛细血管扩张;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数量减少,胞基质较疏松,胞浆内有空泡,胶质细胞环绕小血管,血管壁增厚,神经元胞浆着色浅淡,血管间隙增宽,中药治疗组大鼠神经元稍减少,尼氏小体染色海马神经元着色接近,皮质区神经元胞浆呈深蓝色,经中药治疗后,上述脑病理损伤改变有所改善;与正常组相比,其余各组DA水平均升高,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治疗DA水平有所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正常组大鼠和中药各剂量组的DA2R平均光密度明显升高(P<0.05),其中中药中剂量组升高最为显着(P<0.05)。结论:中药佛香散可不同程度改善DGP患者糖脂代谢紊乱,降低糖尿病胃轻瘫患者外周血DA水平,提高胃排空率,降低GCSI积分,减轻胃排空延迟症状,同时对脾虚气滞证痞满积分和中医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西药组,因此,佛香散对防治脾虚气滞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胃排空延迟具有一定作用;DM病程、DA水平是预测佛香散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效果的指标,DA可能是佛香散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作用靶点之一。以糖尿病大鼠为基础建立的糖尿病胃轻瘫大鼠可出现大鼠小肠推进率明显下降,光镜下观察胃组织发生明显病变;佛香散可能通过激活脑纹状体DA2R,降低DA和提高胃动素水平,促进小肠推进率,提高DGP的胃排空能力,改善DGP大鼠血糖紊乱情况,延缓DGP大鼠胃、脑病理损伤,对糖尿病胃、脑并发症有一定防治作用。

郑逸佳[5](2020)在《穴位注射上巨虚穴对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效果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上巨虚穴位注射新斯的明对促进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评估该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同时为穴位注射在肝癌术后的临床应用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研究方法:本课题从厦门市中医院肝外科2019年0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的住院病人中筛选出符合课题纳入标准的患者共80例,通过简单随机化原则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在保证两组术后同一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双侧上巨虚穴位注射1ml新斯的明;对照组臀大肌注射2ml新斯的明,每日2次至肛门首次排气或排便停止。在治疗前后分别记录两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临床症状积分及胃泌素水平,运用SPSS20.0对课题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课题共纳入80例患者,完成临床研究的患者为77例,其中观察组1例、对照组2例均因为伤口剧烈疼痛使用吗啡止痛,因其可能影响研究结果,按自行脱落处理不计入疗效分析,总脱落率为3.75%。2.治疗前,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及术前胃泌素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治疗后,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和肛门首次排便时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对比:组间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术后6h)与术后24h、48h、72h临床症状积分差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对比两组治疗前(术后6h)与各组术后24h、48h、72h临床症状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前后胃泌素水平对比:组间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术前12h)与术后24h、48h、72h胃泌素水平差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对比治疗前(术前12h)与各组术后24h、48h、72h胃泌素水平,观察组治疗前(术前12h)与术后24h胃泌素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48h、72h胃泌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胃泌素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按照临床疗效标准评价,观察组的显效率为17.95%,有效率为71.79%,无效率为10.26%;对照组的显效率为2.63%,有效率为68.42%,无效率为28.95%。两组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不良反应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恶心呕吐、晕针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术后同一治疗基础上,加予上巨虚穴位注射新斯的明能有效促进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改善术后临床症状,提高术后胃泌素水平,且临床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田婷[6](2020)在《不同灸时对妇科全麻腹腔镜手术术后肠麻痹恢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比不同的艾灸灸时对妇科全麻腹腔镜术后肠麻痹(Postoperative ileus,POI)恢复的临床效果,以寻求最佳艾灸灸时,为艾灸疗法在全麻术后患者早期恢复的运用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19年10月于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妇科行择期全麻腹腔镜手术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常规护理)、实验组A(艾灸10min)、实验组B(艾灸20min)、实验组C(艾灸30min),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术前及术后常规治疗及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6h开始至术后首次排便采用艾灸双侧足三里干预。记录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6h、术后24h、术后48h、术后72h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术后腹胀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发生率、术后发热发生率;术前及术后3日的血钾值;术后72h的胃肠功能恢复疗效。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结果:(1)不同艾灸灸时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四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及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多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C的时间短于对照组。(2)不同艾灸灸时对患者术后VAS评分的影响:在术后6h、术后24h、术后48h及术后72h四个时点四组患者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在术后6h,实验组B、实验组C的VAS评分低于实验组A及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4h、术后48h、术后72h,实验组腹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 Edesti-mating Equations,GEE)结果显示:b值为-0.643(P<0.05),即控制时间变量后,艾灸灸时与VAS呈负相关。(3)不同艾灸灸时对患者术后腹胀发生率的影响:四组患者术后四个时点腹胀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术后腹胀发生率均低于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EE模型结果显示:b值为-1.288(P<0.05),即控制时间变量后,不同艾灸灸时与术后腹胀发生率呈负相关。(4)不同艾灸灸时对PONV发生率的影响:四组患者术后6h、术后24h及术后48h PONV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在术后四个时点,四组间两两比较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EE模型结果显示:b值为-0.482(P<0.05),即控制时间变量后,艾灸灸时与PONV发生率呈负相关。(5)不同艾灸灸时对术后体温变化的影响:四组患者术后6h发热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发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24h、术后48h、术后72h术后发热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在术后四个时点,四组间两两比较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EE模型结果显示:b值为-0.654(P<0.05),即控制时间变量后,艾灸灸时与术后发热发生率呈负相关。(6)四组患者血钾情况比较:四组患者的术前、术后血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不同艾灸灸时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疗效的比较:不同的艾灸灸时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不同,多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C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Logistic回归方程b值为0.779(P<0.05),即艾灸灸时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疗效呈正相关。(8)不良反应:实验过程中无干预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1)术后艾灸30min对比术后艾灸20min、术后艾灸10min,可以缩短妇科全麻腹腔镜术后患者首次肛门排便时间,有效的促进术后患者POI的恢复。(2)术后艾灸30min对降低患者PONV发生率,调节术后早期体温,缓解术后腹痛、腹胀有更好的效果。(3)术后艾灸30min干预对促进POI恢复无不良反应且安全性高。

杨锦兰[7](2020)在《艾灸对胃热证、胃寒证大鼠的代谢调节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艾灸足三里、梁门穴对胃热证、胃寒证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与病理变化,借助核磁共振代谢组检测技术(1H-NMR)对胃黏膜、脑皮质组织进行检测,探讨艾灸对不同证型胃黏膜损伤的修复作用以及胃组织、脑皮质组织的代谢响应机制,验证“热证可灸”具有科学性。方法:42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胃热组(16只)和胃寒组(16只),胃热组采用辣椒液+乙醇灌胃复制胃热模型,胃寒组采用冰水+NaOH灌胃复制模型。空白组和模型组随机抽取4只大鼠进行模型检验。并从胃热组随机分为胃热模型组和艾灸胃热组,每组6只;胃寒组随机分为胃寒模型组和艾灸胃寒组,每组6只。造模结束后,艾灸胃热组和艾灸胃寒组予艾灸干预足三里、梁门穴。实验过程观察记录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干预结束后取大鼠胃黏膜组织,肉眼观察胃组织形态变化,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核磁共振氢谱代谢组(1H-NMR)检测胃黏膜组织、脑皮质组织代谢物表达和代谢途径变化。结果:大鼠一般行为学观察与生理指标:与空白组相比,胃热组大鼠精神亢奋暴躁,声音嘶哑,体质量下降,牙龈、舌质、爪趾红肿,便秘;胃寒组大鼠精神萎靡,聚集成团,体质量下降,大便质稀;艾灸胃热组大鼠和艾灸胃寒组较对应模型组症状均有所改善,体质量较模型组上升(P<0.05)。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学观察:与空白组相比,胃热模型组大鼠胃黏膜肉眼可见有明显出血灶形成,胃黏膜近胃窦部有破损,胃黏膜损伤指数明显上升(P<0.05),光镜下可见显着的病理改变;胃寒模型组大鼠胃黏膜可见皱襞变浅,颜色晦暗变淡,胃黏膜损伤指数上升(P<0.05),光镜下可见炎症反应;艾灸胃热组与艾灸胃寒组肉眼观察胃黏膜、胃黏膜损伤指数,光镜下胃黏膜病理反应均得到有效缓解。大鼠脑胃代谢轮廓比较:1、胃黏膜组织:胃热模型组和胃寒模型组分别与空白组对比后有明显的分离;艾灸干预后艾灸胃热组和艾灸胃寒组与对应的模型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上的分离,且能介于对应模型组和空白组之间。2、脑皮质组织:胃热模型组和胃寒模型组分别与空白组对比,均能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分离;艾灸干预后与对应模型组出现分离,且能介于空白组和对应模型组之间。艾灸调节大鼠脑胃代谢标志物结果:1、胃黏膜组织:艾灸调节胃热证大鼠代谢物一共有13个(P<0.05),分别是:异亮氨酸、肌酸酐、胆碱、乳酸盐、磷酸胆碱、甘氨酸、丙氨酸、尿嘧啶、酪氨酸、苯丙氨酸、次黄嘌呤、腺苷、烟酰胺。艾灸调节胃寒证大鼠代谢物一共有8个(P<0.05),分别是:肌酸酐、乙醇胺、胆碱、腺苷、烟酰胺、甘氨酸、磷酸肌酸、酪氨酸。2、脑皮质组织:艾灸调节胃热证大鼠代谢物一共有9个(P<0.05),分别是:N-乙酰天冬氨酸盐、Y-氨基丁酸盐、天冬氨酸盐、赖氨酸、磷酸乙醇胺、磷酸胆碱、牛磺酸、肌醇,烟酰胺。艾灸调节胃寒证大鼠代谢物一共有5个(P<0.05),分别是:异亮氨酸、亮氨酸、N-乙酰天冬氨酸盐、肌醇,γ-氨基丁酸盐。艾灸对胃热证、胃寒证大鼠代谢途径调节:1、胃黏膜组织:艾灸调节胃热证、胃寒证大鼠胃黏膜损伤主要代谢途径分别有6条和5条,主要参与氨基酸代谢和炎症反应。2、脑皮质组织:艾灸经脑皮质调节胃热证、胃寒证大鼠胃黏膜损伤主要代谢途径分别有4条和2条,主要以神经递质、能量循环和维持细胞形态为主。结论:大鼠胃黏膜组织肉眼观察、胃黏膜损伤指数,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胃热证、胃寒证均能引起胃黏膜损伤;艾灸对胃热证、胃寒证胃黏膜损伤均有修复作用,“热证可灸”具有科学性。借助1H-NMR检测技术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脑皮质组织等物质的代谢谱图变化,分析得出代谢标志物。代谢标志物主要涉及氨基酸、有机酸、酰胺类。这些物质反应了胃热证和胃寒证两种证候下机体出现一系列的代谢紊乱;揭示了艾灸对胃热证、胃寒证大鼠胃黏膜、脑皮质都有不同程度上的调节作用,可通过调节氨基酸代谢、控制局部炎症反应、发挥神经递质功能、维持细胞形态和调节能量代谢等,发挥艾灸对胃黏膜损伤的修复作用。从代谢层面说明艾灸能多靶点、整体全面地发挥调控作用,“热证可灸”具有代谢组学的理论基础。

黎欢欢[8](2019)在《加味六君子汤联合杵针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加味六君子汤联合杵针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疗效,并比较杵针和加味六君子汤二者在疗效上的差异。方法:根据罗马Ⅳ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收集从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四川省中医院老年病科及脾胃病科门诊脾虚气滞证功能性消化不良99例患者,按先后就诊顺序随机分成三组(A组、B组、C组),A组采用加味六君子汤合杵针治疗。加味六君子汤日一剂,水煎服,分三次温服,每次150ml,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结束;杵针治疗,均采用补法,每次治疗时间为30min,隔天1次,连续治疗15次后结束;B组纯用杵针治疗,治疗方式和疗程同A组杵针治疗部分;C组纯用加味六君子汤治疗,治疗方式和疗程同A组中药汤剂治疗部分。通过比较治疗前后以及随访时中医证候积分及单项症状积分、焦虑评分以及治疗前后的胃排空功能,评估加味六君子汤合杵针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比较两种治疗方式在疗效上的差异。运用SPSS23.0统计软件根据数据资料分类不同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结果:(1)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86.67%,86.67%。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随访综合疗效比较,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80.00%,86.67%。三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组间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组间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而治疗后及随访B、C两组相比,在症候积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后单项症状比较,治疗后三组均比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对于疲倦乏力和大便稀溏的改善明显优于另外两组(P<0.01,P<0.05),三组其余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随访单项症状比较,A组在食少纳呆、疲倦乏力、面色萎黄和大便稀溏方面优于B组(P<0.01,P<0.05),在疲倦乏力、面色萎黄和大便稀溏方面优于C组(P<0.05),但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焦虑评分比较,三组治疗后及随访焦虑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随访组间比较,A组与B组、C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和C组相比,差异均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7)胃排空功能比较,三组治疗后胃窦收缩率和胃排空率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强,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观察,三组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未出现明显异常,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加味六君子汤联合杵针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证临床疗效好且稳定,而且单纯用杵针治疗与单纯用加味六君子汤疗效相当。三种治疗方式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有效,患者接受度高,可在临床推广。

谢欣颖[9](2015)在《基于ICC降糖三黄片防治DGP的机制探讨及中药干预的循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献研究:糖尿病胃轻瘫(DGP)是糖尿病常见消化道并发症之一。DGP可影响血糖控制,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增加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风险,因此本病的防治十分重要。然而,现代西医学对于本病的疗效不确切,且存在诸多局限性,故亟需探寻更有效的防治手段。DGP属于中医学“痞证”范畴,“肝郁脾弱”为本病的传统病机认识,“疏肝健脾”为一般论治原则。基于疏肝健脾法的中医药手段可有效干预DGP,但目前缺乏相关循证证据支持。已证实,由SCF/c-kit通路调控分化产生的Cajal间质细胞(ICC)是胃肠动力系统的基本单位,在胃肠动力的产生与维持上起着关键作用,ICC数量、形态、功能上的异常与多种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密切相关,因此ICC是近年DGP病因学及药效学的研究热点。降糖三黄片是我院熊曼琪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在桃核承气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制成的特色中成药,多年来应用于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疗效显着,其作用机制已被较多基础研究证实;然而,至今尚无该药在糖尿病胃肠病变的应用报导。循证研究:目的:胃肠激素异常是DGP的重要原因之一,多个研究发现DGP患者血浆胃肠激素水平与健康人群比较存在显着差异,但各种胃肠激素与DGP的相关性目前尚无确切结论。因此,本研究拟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胃肠激素与DGP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借助系统评价法,从胃肠激素、胃排空功能、证候疗效、糖代谢等角度全面评价疏肝健脾中药对DGP的干预作用。方法:1. 胃肠激素与DGP相关性的循证研究:根据自拟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全面检索探讨胃肠激素与DGP相关性的文献,并筛选其中符合研究目的的文献,形成纳入文献。提取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及胃肠激素指标,并通过RevMan 5.3统计软件实施Meta分析,计算合成统计量,以此说明胃肠激素与DGP的相关性。2.基于胃肠激素疏肝健脾中药治疗DGP的系统评价:全面检索以胃肠激素为主要观察指标、疏肝健脾中药为主要干预措施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标准按流程筛选形成纳入文献,并提取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及观察指标数据,同时按照Cochrane标准评估文献方法学质量。对疗效指标进行Meta分析,分析处理各指标异质性,并借助漏斗图了解发表偏倚。结果:1. 胃肠激素与DGP相关性的循证研究:共纳入19个研究,受试者1433例。胃肠激素在DGP患者与健康人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较健康人,DGP患者血浆MOT平均升高125.76 ng/L, GAS平均升高71.62 ng/L,而SS平均降低27.93 ng/L。2.基于胃肠激素疏肝健脾中药治疗DGP的系统评价:共纳入14个RCT,受试者1023例,纳入研究的质量普遍不佳。疏肝健脾中药组能有效降低血浆MOT(P<0.01)、增加胃排空率(P<0.01)、提高总有效率及治愈率(P<0.01)、降低FBG及PBG(P<0.01),且疗效优于西药组,临床安全性良好。结论:以MOT、GAS、SS为代表,DGP患者与健康人血浆胃肠激素水平存在显着差异。“肝郁脾弱”是DGP的重要病机;基于MOT为代表的胃肠激素、胃排空功能等指标,疏肝健脾中药可安全有效地治疗DGP。然而,受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异质性等因素的限制,中药对DGP的干预作用尚待更多大样本、高质量、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加以验证。实验研究:目的:立足阳气圆运动理论,探讨降糖三黄片防治DGP的中医学原理;并基于胃ICC及SCF/c-kit信号通路,借助多种现代生物学技术,从动物实验、细胞超微结构、分子生物学等层面探讨降糖三黄片对DGP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进一步拓宽降糖三黄片的应用范围,为DGP提供有效的治疗选择。方法:将70只雄性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出10只大鼠作为正常组,予普通饲料喂养,剩下60只大鼠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1月后,造模组大鼠以35 mg/kg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STZ,对正常组大鼠以等量柠檬酸缓冲液腹腔注射。72 h后尾尖空腹血糖≥11.1 mmol/L伴糖尿病症状,判定为糖尿病成模。继续观察2周,除去期间死亡及血糖恢复的大鼠,共成模49只。将成模大鼠进一步随机分为DGP模型组13只,降糖三黄片低剂量组(降低组)、降糖三黄片高剂量组(降高组)、半夏泻心汤组各12只;降低组按0.781 g/kg灌服降糖三黄片药液,降高组按1.563 g/kg灌服降糖三黄片药液,半夏泻心汤组按5.4 g/kg灌服半夏泻心汤药液,正常组、DGP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服。实施干预8周后,各组随机抽取2只大鼠测胃排空,证实存在胃排空障碍,可判断为DGP造模成功。实验过程中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每隔2周测大鼠尾尖FBG,实验结束时测FINS,计算Homa-IR,并测TC、TG、HDL-C、LDL-C等血脂指标;采用半固体糊胃内残留率法测试胃排空功能,透射电镜下观察胃ICC、平滑肌细胞的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法观察c-kit阳性ICC的数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胃窦c-kit蛋白的表达,RTQ-PCR法检测胃窦SCF、c-kit mRNA的表达。结果:1.糖代谢方面,较模型组,治疗4周,降低组、降高组及半夏泻心汤组FBG均有改善(P<0.01);治疗8周,降低组、降高组对FBG仍有改善作用,但半夏泻心汤组FBG回升,与模型组无差别(P>0.05)。治疗8周,较模型组,降低组、降高组能降低FINS及Homa-IR (P< 0.01),较半夏泻心汤组有显着差异(P<0.01);较模型组,半夏泻心汤组不降低FINS(P>0.05),但能降低Homa-IR(P< 0.05)。脂代谢方面,治疗8周,较模型组,降低组、降高组可降低TC、TG及LDL-C (P<0.01),但不能升高HDL-C(P>0.05);而半夏泻心汤组对血脂指标无明显改善作用(P>0.05)。胃排空功能方面,降低组、降高组及半夏泻心汤组均可减少胃残留率(P<0.01),组间疗效无显着差别(P>0.05)。对以上各指标的影响,降低组、降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电镜下观察胃ICC及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较正常组,模型组ICC、平滑肌细胞形态结构及细胞连接破坏明显。降低组、降高组及半夏泻心汤组均能修复ICC、平滑肌细胞损伤,各组修复作用相似。3.c-kit阳性ICC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较正常组,模型组ICC明显减少,分布稀疏,甚至缺如,着色较淡,阳性物IOD值显着降低(P<0.01);降低组、降高组及半夏泻心汤组均可增加ICC数量,上调阳性物IOD值(P<0.01)。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kit蛋白表达显示,较模型组,降低组、降高组及半夏泻心汤组可增加c-kit蛋白表达(P<0.01),各组促表达作用无显着差别(P>0.05)。4. RTQ-PCR法检测胃窦SCF^ c-kit mRNA表达显示,以正常组基因表达量为参照,模型组c-kit、SCF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较模型组,降低组、降高组及半夏泻心汤组均可促进c-kit mRNA表达(P<0.05),各组作用无显着差别(P>0.05)。降高组可促进SCF mRN A表达(P<0.05),而降低组对SCF mRNA表达的上调作用未显示统计学意义(P=0.062);半夏泻心汤组可明显增加SCF mRNA表达(P<0.01),且优于降低组、降高组(P<0.01)。结论:基于阳气圆运动理论及循证研究结论,以“肝郁脾弱”致“升降失调”再释DGP病机;降糖三黄片借“泻热通瘀,益气养阴”之法行“调和升降”之用,而产生对DGP的防治作用。降糖三黄片可有效降低DGP大鼠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空腹血糖,同时纠正脂代谢异常,从而改善糖脂代谢紊乱;针对DGP相关的胃ICC损伤,降糖三黄片可增加胃窦平滑肌SCF mRN A的表达,同时增加c-kitmRNA及蛋白的表达,修复受损的SCF/c-kit信号通路,促进ICC的发育、增殖、分化及表型维持等生物学行为,以增加ICC数量,修复ICC及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从而促进胃慢波的产生及传导,增强胃的起搏功能,实现促进胃排空的防治作用。不同剂量组对比发现降糖三黄片对糖脂代谢及胃动力的改善不存在明显量效关系。此外,本实验还发现经方半夏泻心汤能减轻胰岛素抵抗,具有一定的降糖作用,但其降糖效应不稳定,且对血脂紊乱无明显纠正作用,因而半夏泻心汤对糖脂代谢的改善作用不如降糖三黄片;并且,再次从ICC机制证实了半夏泻心汤的促胃动力效应。本实验中,降糖三黄片与半夏泻心汤对胃动力障碍及工CC损伤具有相似的修复作用,从而为基于阳气圆运动理论解释中医“同病异治”现象提供了实验依据。

王贞雅[10](2015)在《捏脊配合针刺调节DGP兔胃肠激素分泌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拟采用改良方法制备DGP新西兰兔模型,观察捏脊配合针刺疗法对模型新西兰兔基本情况及胃肠激素分泌的影响,为今后阐明捏脊配合针刺疗法对DGP的作用机理及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普通级新西兰兔36只,体重1.8-2.3kg,雌雄各半,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按体重和雌雄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捏脊组、针刺组、捏脊针刺组和西沙必利组。后5组采用链脉佐菌素溶液腹腔注射、高热量饲料不规则喂养和熟地灌胃制备糖尿病胃轻瘫动物模型。除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不做治疗外,其他组在造模成功后进行治疗。捏脊组从长强穴开始,沿督脉由下向上随捏,直至大椎穴;针刺组根据《实验针灸学》有关动物取穴方法定位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进行针刺;西沙必利组则给予西沙必利水溶液灌胃治疗,治疗共2周。实验结束后,测出体重增加值、血糖及摄食量;测出兔胃残留率及小肠推进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胃泌素和生长抑素的含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胃窦和近端结肠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的含量。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各个治疗组均出现体重减轻,血糖均升高和摄食量均减少(P<0.05);但治疗组较之模型组的不作任何处理,其体重回升,血糖下降和摄食量增加(P<0.05);四治疗组之间,其中捏脊配合针刺组效果最明显。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各个治疗组胃内残留率升高,以及小肠推进率下降(P<0.05)。而模型组较之其他治疗组更明显,即胃内残留率更高,小肠推进率更低(P<0.05);治疗组当中捏脊配合针刺组效果最理想,即胃内残留率低,小肠推进率高。3.血浆胃泌素和生长抑素含量方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则是均有所下降,(P<0.05);较之治疗组,其中模型组下降的幅度更大(P<0.05);治疗组中,捏脊组的效果最理想,即胃泌素回升多,生长抑素下降也多。4.胃窦和近端结肠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含量方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所下降(P<0.05);其中模型组下降幅度也较之其他治疗组更明显(P<0.05);治疗组中,捏脊配合针刺组的含量最多。结论:1.本实验证实了采用链脉佐菌素溶液腹腔注射、高热量饲料不规则喂养和熟地灌胃制备糖尿病胃轻瘫动物模型的综合方法,使动物模型更趋完善。2.捏脊、针刺及西沙必利均可显着逆转模型新西兰兔的高血糖、高胃内残留率和小肠低推进率,具有促进胃排空及小肠排空的作用。3.捏脊、针刺及西沙必利可促进胃泌素和生长抑素分泌,调节胃窦和近端结肠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含量等指标,从而影响模型新西兰兔摄食量及胃肠动力,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获效的机制。

二、穴位注射对兔胃动力紊乱调节及作用途径的实验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穴位注射对兔胃动力紊乱调节及作用途径的实验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慢性肾脏病3-5期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多途径治疗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与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DSPN发病率高,为临床及基础研究的重点
    2.中西医针对DSPN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3.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一.前期方案优化研究
    1 初步方案制定
        1.1 临床研究
        1.2 文献研究
    2 优化方案的制定
二.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及适宜性研究
    1.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研究
    2.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宜性研究
    3.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操作规范研究
第一节 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研究流程图
    4.研究对象
        4.1 受试者来源
        4.2 受试者选择
    5.研究方法
        5.1 试验设计
        5.2 样本量的估算
        5.3 随机方法
        5.4 对照方法
        5.5 盲法设计
        5.6 知情同意
        5.7 伦理审批与临床试验注册
    6.干预措施
        6.1 基础干预措施
        6.2 对照组干预措施
        6.3 治疗组干预措施
    7.观测与记录
        7.1 指标选择
        7.2 观测时点与记录
        7.3 疗效判定
        7.4 资料整理、数据管理
        7.5 统计分析
        7.6 质量控制与保证
    8.研究结果
        8.1 基线情况分析
        8.2 治疗结果及数据分析
        8.3 依从性分析
        8.4 不良反应分析
第二节 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宜性研究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中医综合方案的技术适宜性研究
        3.1 研究路线
        3.2 研究方法
        3.3 资料收集与整理
        3.4 统计分析
        3.5 质量控制
        3.6 研究结果
    4.中医综合方案的经济适宜性研究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4.3 临床干预方法
        4.4 评价指标
        4.5 评价步骤
        4.6 研究结果
第三节 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中医综合方案的操作规范研究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中医综合技术简介
    4.研究方法
    5.研究结果
        5.1 适应症
        5.2 禁忌症
        5.3 操作方法
        5.4 注意事项
        5.5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预案
讨论
    1.对DSPN的认识
        1.1 现代医学对DSPN的认识
        1.2 传统医学对DSPN的认识
    2.中医综合干预方案治疗DSPN
        2.1 临床结局指标的选择
        2.2 西医常规治疗方案的设定依据
        2.3 中医综合方案治疗DSPN的设定依据
        2.4 中医综合方案治疗DSPN的多维评价
    3.研究结果分析
        3.1 中医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分析
        3.2 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宜性结果分析
        3.3 中医综合方案的操作规范研究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综述一
        参考文献
    附件2 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计分方法(MDNS)
    附件3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量表
    附件4 SF-36生活质量评分量表
    附件5 调查问卷一 DSPN患者中医综合方案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件6 调查问卷二 中医综合方案适宜性医生评价问卷
    附件7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3)电针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大鼠胃肠功能恢复及相关脑肠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胃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胃癌最新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2. 胃癌和胃癌术后并发症
        3. 胃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相关疾病
    二、胃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中医学研究进展
        1. 中医认识
        2. 中医药防治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相关疾病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与设备
        1.3 所需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
        2.2 造模
        2.3 治疗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大鼠一般情况(行为学、体重和进食量)
        4.2 对各组大鼠胃排空率的影响
        4.3 对各组大鼠小肠推进率的影响
        4.4 对各组大鼠血清GAS、MTL水平的影响
        4.5 对各组大鼠胃及下丘脑组织Ghrel in蛋白表达的影响
    5. 讨论
        5.1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相关疾病命名
        5.2 中医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认识
        5.3 选用电针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意义
        5.4 腧穴处方选用原则
        5.5 选用多潘立酮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的原因
        5.6 检测指标选择的目的和实验结果分析
        5.7 脑肠肽与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
        5.8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动物模型的选择
    6.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佛香散经多巴胺介导的神经内分泌治疗脾虚气滞型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多巴胺介导糖尿病胃轻瘫的神经内分泌效应研究进展
        1 DGP的流行病学概况
        2 DGP发病机制概述
        3 DA介导DGP神经内分泌调控
        4 展望
    综述二 糖尿病胃轻瘫中西医诊疗进展
        1 西医发病机制
        2 西医诊断
        3 西医治疗
        4 中医病因病机
        5 中医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4 讨论
第三章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佛香散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血糖代谢指标、胃肠动力指标和胃组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4 讨论
    实验二 佛香散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脑组织结构、外周血DA和纹状体DA2R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4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各组大鼠胃组织HE(40X)
附录2 各组脑组织HE(40X)
附录3 各组大鼠脑组织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IHC(40X)
附录4 一般资料
附录5 脾虚气滞证分级量化表
附录6 糖尿病胃轻瘫症状轻重程度评分量表(GCSI)
致谢
个人简历

(5)穴位注射上巨虚穴对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效果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脱落病例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分组方法
        2.3 具体实验方法
        2.4 临床疗效评价
        2.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研究结果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2 基本资料统计分析
        2.1 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2.2 观察指标基线比较
    3 疗效性分析
        3.1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分析
        3.2 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分析
        3.3 胃泌素水平比较分析
        3.4 临床疗效评价
        3.5 安全性指标评价
分析与讨论
    1 现代医学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1.1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
        1.2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形成机制
        1.3 现代医学对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现状
    2 传统医学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2.1 中医病机认识
        2.2 传统医学对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现状
    3 穴位注射现代研究
    4 上巨虚穴的相关研究
    5 胃泌素(GAS)、新斯的明对胃肠功能的调整作用
    6 分析与小结
        6.1 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比较分析
        6.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对比分析
        6.3 两组治疗前后胃泌素水平对比分析
        6.4 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6.5 可能作用机制分析
    7 安全性分析
    8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不同灸时对妇科全麻腹腔镜手术术后肠麻痹恢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POI的认识
        1.1 POI的概述
        1.2 POI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
        1.3 现代医学对POI的防治措施
    2 祖国医学对POI的认识
        2.1 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中医防治POI的研究进展
        2.3 艾灸灸量与疗效的关系
    3 文献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病例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组方法
        2.3 干预流程及方法
        2.4 评价指标
        2.5 统计分析
        2.6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各组病例基本资料
        3.2 四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3.3 不同艾灸灸时对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
        3.4 不同艾灸灸时对患者术后腹胀发生情况的影响
        3.5 不同艾灸灸时对PONV发生情况的影响
        3.6 不同艾灸灸时对术后体温变化的影响
        3.7 四组患者血钾情况比较
        3.8 不同艾灸灸时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疗效的比较
第三章 讨论
    1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基线资料比较的分析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2 基线资料比较分析
    2 艾灸促进POI恢复的研究分析
        2.1 艾灸促进POI恢复的中西医理论基础
        2.2 艾灸促进POI恢复的灸时研究分析
        2.3 艾灸操作方法选择
        2.4 艾灸穴位选择分析
    3 实验结果分析
        3.1 术后肠鸣音恢复、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
        3.2 术后腹痛情况
        3.3 术后腹胀的发生情况
        3.4 PONV的情况
        3.5 术后体温的情况
        3.6 小结
结语
    1. 结论
    2. 本研究的创新性
    3.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1.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 在校期间获得奖励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艾灸对胃热证、胃寒证大鼠的代谢调节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胃黏膜损伤机制
    1.2 艾灸可改善机体内部环境,维持微生态平衡
    1.3 艾灸可改善胃黏膜血流量,促进胃黏膜修复
    1.4 艾灸能促使胃泌素含量增加,保护胃黏膜
    1.5 艾灸调节胃运动功能,促进胃黏膜修复
    1.6 艾灸调节内源性保护因子机制
        1.6.1 艾灸促进前列腺素含量增加,降低胃黏膜损伤的敏感性
        1.6.2 艾灸可上调热休克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
    1.7 小结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
        2.2.2 动物分组、造模
        2.2.3 干预方法
        2.2.4 标本采集与处理
        2.2.5 检测指标及方法
        2.2.6 统计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一般行为学观察与生理指标
        3.1.1 一般行为学观察结果
        3.1.2 生理指标检测
    3.2 胃黏膜组织形态学与组织病理学结果
        3.2.1 胃黏膜组织肉眼观察结果
        3.2.2 胃黏膜损伤指数结果
        3.2.3 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结果
    3.3 胃黏膜组织、脑皮质组织~1H-NMR代谢组检测结果
        3.3.1 胃黏膜组织、脑皮质组织代谢物谱图表达
        3.3.2 胃黏膜组织、脑皮质组织代谢轮廓识别分析
        3.3.3 胃黏膜组织、脑皮质组织代谢物质筛选与分析
        3.3.4 艾灸调节胃热证大鼠、胃寒证大鼠胃黏膜组织、脑皮质组织代谢通路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热证可灸的理论基础及发展过程
    4.2 胃热证、胃寒证的理论基础与现代化研究
    4.3 针灸足阳明胃经干预胃相关疾病的理论基础
    4.4 脑胃轴的理论基础
    4.5 代谢组学研究
    4.6 艾灸调控胃热证、胃寒证代谢组学的研究结果
        4.6.1 艾灸对胃热证、胃寒证大鼠胃黏膜组织的代谢影响
        4.6.2 艾灸对胃热证、胃寒证大鼠脑皮质组织的代谢影响
        4.6.3 艾灸对胃热证、胃寒证大鼠脑—胃整体的代谢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8)加味六君子汤联合杵针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内容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1.8 .终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
        2.2 .随机方法
        2.3 .盲法设计及实施
        2.4 .对照设计
    3.治疗方案
        3.1 .A组
        3.2 .B组
        3.3 .C组
    4.观察项目及指标
        4.1 .一般项目
        4.2 .安全性指标
        4.3 .诊断学指标
        4.4 .疗效指标
        4.5 .疗效评价标准
    5.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临床验前基线分析
    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1 .三组治疗后综合疗效评价
        2.2 .三组治疗后1个月随访综合疗效评价
        2.3 .三组治疗前后症候总积分对比
        2.4 .三组治疗后与随访症候总积分对比
        2.5 .三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改善情况对比
        2.6 .三组治疗后与1个月随访单项症状情况对比
    3.焦虑评分比较
    4.胃排空功能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西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
    3.加味六君子汤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理法方药分析
        3.1 .脾胃的生理病理
        3.2 .脾虚气滞为FD的主要病机
        3.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原则
        3.4 .加味六君子汤组方及分析
    4.杵针疗法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运用分析
        4.1 .杵针疗法的理论来源及特点
        4.2 .杵针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具体运用
    5.临床疗效与应用
    6.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中西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病例报告表)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基于ICC降糖三黄片防治DGP的机制探讨及中药干预的循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DGP的中医学认识
        一、DGP的中医学概述
        二、DGP的病因病机
        三、DGP的中医辨治及疗效评价
    第二节 DGP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一、DGP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二、DGP的发病机制
        三、DGP的诊断方法及标准
        四、DGP的西医治疗
    第三节 ICC与DGP
        一、ICC与SCF/c-kit信号通路
        二、中医药对ICC及SCF/c-kit信号通路的影响
第二章 循证研究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胃肠激素与DGP相关性的循证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三节 基于胃肠激素疏肝健脾中药治疗DGP的系统评价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三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前言
        一、降糖三黄片介绍
        二、降糖三黄片(加味桃核承气汤)的研究基础
        三、基于阳气圆运动理论降糖三黄片防治DGP的可行性探讨
    第二节 降糖三黄片对DGP大鼠糖脂代谢及胃排空的影响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降糖三黄片对DGP大鼠胃ICC超微结构的影响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节 降糖三黄片对DGP大鼠胃ICC c-kit蛋白表达的影响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五节 降糖三黄片对DGP大鼠胃SCF/c-kit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
    四、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1:胃窦ICC超微结构观察(×12000)
    附图2:胃窦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6000)
    附图3:胃窦c-kit阳性ICC免疫组化染色(×400)
    附图4:RTQ-PCR相关曲线
    附图5:实验相关照片
    附表1:英文缩略语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详细摘要

(10)捏脊配合针刺调节DGP兔胃肠激素分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国内外对DGP的研究现状
        1.1.1 现代医学对DGP的研究概况
        1.1.2 中医对DGP的研究概况
    1.2 问题与展望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捏脊针刺对DGP兔体重、血糖、摄食量的影响
        2.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1.2 实验用品
        2.1.3 药物配制
        2.1.4 造模方法
        2.1.5 治疗方法
        2.1.6 观察指标
        2.1.7 统计学处理
        2.1.8 结果(详见表1)
        2.1.9 讨论
    实验二 捏脊针刺对DGP兔胃排空及小肠推进率的影响
        2.2.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2.2. 实验设备
        2.2.3. 造模方法
        2.2.4. 治疗方法
        2.2.5. 取材
        2.2.6. 指标检测
        2.2.7. 统计学处理
        2.2.8. 结果(详见表2)
        2.2.9. 讨论
    实验三 捏脊针刺对DGP兔血浆胃泌素、生长抑素的影响
        2.3.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3.2. 实验设备
        2.3.3. 造模方法
        2.3.4. 治疗方法
        2.3.5. 取材
        2.3.6. 指标检测
        2.3.7. 统计学处理
        2.3.8. 结果(详见表3)
        2.3.9. 讨论
    实验四 捏脊针刺对DGP兔胃窦和近端结肠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含量的影响
        2.4.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4.2. 实验设备
        2.4.3. 造模方法
        2.4.4. 治疗方法
        2.4.5. 取材
        2.4.6. 指标检测
        2.4.7. 统计学处理
        2.4.8. 结果(详见表4)
        2.4.9. 讨论
第三部分 综合分析
    3.1. 动物模型的选择合理
        3.1.1. 实验动物的选择
        3.1.2. 造模方法的选择
        3.1.3. 模型的评定
    3.2. 针刺对空腹血糖、进食量、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的影响
    3.3. 针刺对胃肠激素的影响
        3.3.1 针刺穴位的选择
        3.3.2 针刺对GAS的影响
        3.3.3 针刺对SS的影响
        3.3.4. 针刺对VIP的影响
    3.4. 捏脊平衡阴阳
        3.4.1. 捏脊疗法的研究近况
        3.4.2. 捏脊疗法的作用机理
第四部分 结语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致谢

四、穴位注射对兔胃动力紊乱调节及作用途径的实验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慢性肾脏病3-5期的回顾性研究[D]. 宋佳微.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与适宜性研究[D]. 王欣欣.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电针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大鼠胃肠功能恢复及相关脑肠肽的影响[D]. 杨丽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佛香散经多巴胺介导的神经内分泌治疗脾虚气滞型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黄举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穴位注射上巨虚穴对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效果的临床观察[D]. 郑逸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不同灸时对妇科全麻腹腔镜手术术后肠麻痹恢复的临床研究[D]. 田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艾灸对胃热证、胃寒证大鼠的代谢调节机制研究[D]. 杨锦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
  • [8]加味六君子汤联合杵针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 黎欢欢.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基于ICC降糖三黄片防治DGP的机制探讨及中药干预的循证研究[D]. 谢欣颖.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1)
  • [10]捏脊配合针刺调节DGP兔胃肠激素分泌的实验研究[D]. 王贞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1)

标签:;  ;  ;  ;  ;  

穴位注射调节家兔胃动力障碍及其作用途径的实验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