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风冷热泵技术研讨会总结

江苏省风冷热泵技术研讨会总结

一、江苏省风冷热泵技术专题研讨会纪要(论文文献综述)

陶亮[1](2019)在《建筑师视角下的工程设计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内的建筑设计管理长期呈现出流程片段化的特征,这种粗放的管理体系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整个建筑行业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以及投资模式、技术创新、信息技术发展、产业转型、人文变化和国际化趋势等一系列的变化发展,这种管理体系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已大大降低。随着2015年WTO过渡保护期的结束,国内建筑设计市场进一步全面放开,推行以建筑师为主体的全程设计管理,回归“建筑师负责制”已成为业界的共识。转变正在发生,在上海、广西、福建等地试点的“建筑师负责制”,体现了政府推进建筑业与国际接轨、提升品质的态度和决心。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转型升级、专业的强化与新的建设项目运作模式的产生,促使我国建筑师的角色正在重塑,新的形势需要建筑师逐渐成为项目的潜在管理者,并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专业技能及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设计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从而全面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最终提供高品质的建筑产品。同时建筑信息化作为建筑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已经成为引领变革这个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正逐渐改变传统建筑设计行业的运作及管理模式。当建筑设计摆脱单一的图纸沟通的束缚,进而实现以BIM(建筑信息化模型)为代表的建筑信息化表达后,建筑师在整个建设流程中的作用将发生重大变化,从仅侧重于设计阶段的技术服务,到对工程全流程的整体掌控。建筑信息化技术已经把整个工程建设流程中大部分的设计问题前置化,为解决贯穿整个建筑工程活动中各个主体、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有效且可行的工作模式,从而为建筑师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合理角色提供了技术支持。这种变革发展的趋势也恰恰是建筑师负责制所倡导的----让建筑设计源头的建筑师,成为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领导者。在建筑设计行业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本论文主要研究以建筑师为主导进行全程设计管理的意义及策略,对涉及到策划、设计、施工和运管等方面工作的各个阶段进行更加合理的阶段划分,并结合作为全程设计管理重要技术手段的建筑信息化技术,提出各个阶段相应的设计管理要求和策略。为此,本论文提出了“六序法模式”的全程设计管理方法,并探讨其与BIM进行结合的意义及有效途径。论文希望一方面能为推行适合中国的建筑师负责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另一方面也希望进一步拓展BIM在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论文通过三个部分展开阐述: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首先,论文的绪论部分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关于建筑设计管理相关研究若干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研究的内容,阐述研究的方法、关键技术和思路。在第二章论述了建筑设计管理的职能、核心任务、主体内容和影响因素,并指出了建筑设计管理中知识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和主要策略。在第三章通过分析对比中外通行的职业建筑师的职能体系和全程设计管理思想,探讨建筑师负责制框架下的建筑师全程设计与管理,在建造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发展趋势及建构要素,为后续的理论实践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为理论实践研究。首先在第四章以国际通行的职业服务内容和专业化、全程化的标准,提出适应中国建筑师负责制的建筑师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职业服务体系----“六序法模式”,对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成果和工作要求进行阐述,并结合项目实例进行分析总结。接着探讨了建筑师进行全程设计管理所需要的基础组织形式----建筑工作室/事务所,以保持建筑创意为核心目的的组织机构管理策略。最后在第五章研究了BIM在建筑全程设计管理中的重要性和适应性问题,论证了在建筑全程设计管理中应用BIM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并提出了“BIM整同设计管理模式”和“复合总建造师”的相关概念。第三部分为策略研究。是在对上述研究的总结和拓展基础上,分别在构建以建筑师为主体的全程设计管理、创建适宜建筑师创作的组织机构、BIM在全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全程化建筑师的职业教育四个方面对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提出了适宜的优化策略。最后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研究需要继续完善的方面,展望了建筑师视角下并结合BIM技术的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应用前景。

谢亚男[2](2018)在《基于《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大学校园评价与比较分析研究 ——以苏州大学新老校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即将出台的《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国家标准从校园建设全方位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对绿色校园设计、建设过程进行综合性评价。它的编制不仅是为我国开展绿色校园评价工作提供技术依据,对于明确绿色校园设计、建设策略、指导实践措施以及规范发展模式等也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标准的编制对新老不同类型校园的绿色建设有何不同的影响、两类校园绿色校园建设究竟如何评价、两者在绿色校园建设过程中又存在怎样的差别与差异、新老校区对同一标准的适宜性有何不同、背后究竟是何原因,需要根据标准,实地调研评价之后进行分析研究。本文理论基础部分主要就《标准》的内容、特点、指导作用、实践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加强对评价标准及方法的理解;案例部分以苏州大学新老校区即独墅湖、天赐庄校区为评估样本,根据《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对两个校区进行自评估,通过实地调研分析评估,对同一学校的新老不同校区的绿色校园建设现状、特色及建设瓶颈等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类型的校园在绿色校园建设过程中的差别、影响因素及现存主要问题,再结合《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及国内外高校绿色校园建设的优秀案例,对新老不同校区进一步的绿色校园建设提供参考建议;同时样本自评估也是对新版《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适宜性与可操作性的一次检验。论文希望通过对基于《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苏州大学不同校区的评价与研究,为国家标准积累基础测评数据,推动《标准》的推广和普及。

翟清[3](2013)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规范》地标编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修订地方标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规范》提供技术依据。[方法1收集国内外公共建筑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相关标准和规范,分析对于重点环节卫生要求的异同,并对公共建筑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现状实地调研和检测后,最终编制完成新地方标准意见稿。[结果](1)寻找公共建筑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可能产生污染物的种类及微生物积聚的部位,确定重点环节,并分析其对室内环境的影响;分析国内外公共建筑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相关标准和规范,通过对于各个重点环节卫生要求的对比和分析,明确了新地标修订时需加强和室内机械通风行业标准的有效衔接以及避免以原则为主增加可操作性这两个方向。(2)通过对公共建筑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现场调查和现场检测、冷凝水冷却水嗜肺军团菌检测以及公共建筑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消毒效果检测,分析公共建筑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污染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且最终明确了新地标修订时需完善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规范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设计、完善日常运行管理、完善冷却塔卫生设计、完善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监督检查制度等方向。(3)分析现有地方标准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并在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实际情况,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弥补原有地方标准的不足,确定本次新标准的相关修订技术内容。[成果]形成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

刘清[4](2013)在《地源热泵系统在南京地区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是实施国家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合理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解决建筑的采暖空调、热水供应及照明等,是可再生能源应用的重要领域,对替代常规能源、促进建筑节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南京地区地源热泵系统的适用性、节能特性以及典型地源热泵系统实际运行效果的测试与分析。本文整理了南京市全年温度及湿度分布的统计数据,调查分析了南京市浅层地热能资源,包括地下水资源及土壤地热资源,分别研究了其资源量及开发利用分区,并对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资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调查研究了南京市各主要流域、河流、湖泊等地表淡水资源的容量、温度分布特征等,并重点研究了南京长江水北河口及南京天印湖湖水的温度分布特征;调查了南京市污水资源的分布状况,探讨了污水源热泵系统的可行性及社会、经济效益。本文分别对南京地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等)的案例进行全年空调、供暖负荷的模拟分析,掌握其全年负荷变化规律,得出南京地区几类典型建筑中空调采暖冷热负荷的设计面积指标和年累计耗冷、耗热量面积指标;总结了地源热泵系统的性能评价方法,并从源侧温度条件出发,提出水源热泵机组制冷工况和热泵工况下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的计算方法;建立南京地区地源热泵系统的节能量、减排量计算评价模型,预测南京地区地源热泵系统节能减排效益。本文对南京地区地源热泵系统的典型工程项目的运行效果进行跟踪测试与评估,根据提出的水源热泵机组制冷工况和热泵工况下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各项目制冷工况下机组IPLVc及热泵工况下机组IPLVh的值,重点分析了不同系统源侧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机组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地源热泵系统的实际节能效果。

冯红英[5](2009)在《地源热泵系统的环保效益分析 ——以内蒙古发展大厦为例》文中提出我国的资源总量虽较大,但人均资源量严重不足。人均能源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而人均石油占有量仅为1/10。随着全球性能源危机的加剧和环境的恶化,节能和环保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主题。本文以呼和浩特地区示范工程内蒙古发展大厦地源热泵系统为例,首先与传统制热制冷系统进行比较,然后建立了地源热泵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建立的指标与运行的基础数据对地源热泵系统展开分析。重点研究地源热泵系统在冬夏两季的经济与环保效益。本文得出的结论主要有:1.内蒙古发展大厦地源热泵系统年节省运行费用2166万元。2.冬季节省燃煤138.2万t ,夏季节电86×106 kWh。3.减少CO2排放约389.7万t ,减少SO2排放约5.21万t。结果表明,我国应该加大地源热泵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力度。这些经济与环保效益指标也将为内蒙古地区的地源热泵的综合评价、长期规划及有步骤的推广应用起到指导作用。

黄琼[6](2007)在《医疗建筑改扩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的医疗服务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正面临着要求变革的巨大压力。医疗卫生需求的不断变化、基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医疗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以及医疗诊断和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推动了医疗行业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也对医疗服务的载体——医疗建筑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医疗建筑不得不通过各种新建、改造和扩建的手段以及相关技术措施对医疗设施进行不断的更新。医疗建筑是所有民用建筑中最为复杂和特殊的建筑类型之一,正是这些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医疗建筑区别于其它建筑,形成了独特的专业设计领域。本课题研究医疗建筑改建与扩建,在掌握医疗建筑设计科学、系统的理论思想和设计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医疗建筑发展趋势和使用者需求等方面的研究,寻求医疗建筑改扩建中的问题与矛盾所在、协调与解决的途径,以及建筑师的立场和对策。论文从策划、总体布局规划、单体设计这三个主要阶段来研究医疗建筑改扩建的设计方法和技术策略,同时深入分析各个阶段中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存在的各种矛盾及其解决途径,以及医疗建筑改扩建中学科之间和专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和技术支持。同时系统论述了医疗建筑改扩建应该贯穿始终的节能设计和节能改造,强调要充分考虑医疗建筑自身的环境设计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使医疗建筑的改扩建不仅是完善医疗功能、改善医疗环境,而且是能节约社会资源和对环境负责任的建设行为。

杨安辉[7](2004)在《用户拓展是保障深圳市LNG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文中认为“照付不议”天然气国际购销模式惯例,对天然气买方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使天然气的供应长期稳定可靠,使买方享受长期稳定的购气价格和经济收益;另一方面,却又对买方的天然气利用市场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因为,买方用气市场销售量一旦达不到“照付不议”合同气量,买方也必须按照“照付不议”量支付合同购气款。 中国此前开展的多项天然气利用工程,都因买方对工程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影响认识不足,市场反应不积极,用户开发不及时等原因,出现过“气临城下”的时候,用气用户仍未落实,导致白白向上游付款、自己蒙受重大损失的惨痛教训。 2006年6月,广东液化天然气项目将建成并正式向深圳供应天然气。深圳市燃气集团作为深圳市天然气利用项目的唯一业主,将按照与上游广东方签订的“照付不议”合同气量要求,投近20亿巨资建设深圳行政区域内与上游项目相配套的天然气城市输气高压管网。因此,如何趁天然气到达深圳之前,大力拓展市场,发展重点用户,提升管道供气量,争取在深圳天然气到来之时的用户气量达到并超过照付不议量要求,是一个关乎深圳市天然气利用项目能否顺利实施、能否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课题。 本文研究的课题,就是以此为内容,从深圳市天然气到来前后应如何开发下游市场、拓展用户、提高气量的角度,展开探讨,以期能对深圳市天然气利用工程的顺利实施能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同时也能为国内的同行类似LNG利用工程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林康立[8](2000)在《江苏省风冷热泵技术专题研讨会纪要》文中指出

二、江苏省风冷热泵技术专题研讨会纪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省风冷热泵技术专题研讨会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师视角下的工程设计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框架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工程设计项目管理研究
    2.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简述
        2.1.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概述
        2.1.2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对象与内容
        2.1.3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2.2 建筑设计项目管理的概述与辨析
        2.2.1 建筑设计行业概述
        2.2.2 建筑设计管理辨析
        2.2.3 建筑设计管理的职能管理分析
        2.2.4 建筑设计管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的辨析
    2.3 建筑设计管理的核心任务和主体内容分析
        2.3.1 建筑设计管理的核心任务
        2.3.2 建筑设计管理的主体内容
    2.4 知识管理在建筑设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4.1 建筑设计知识管理的内涵和目标
        2.4.2 建筑工程设计项目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2.4.3 建筑设计活动知识的内容及体系
        2.4.4 建筑工程设计知识管理的主要策略
    2.5 建筑工程设计管理的研究内容
        2.5.1 范围管理
        2.5.2 进度管理
        2.5.3 质量管理
        2.5.4 投资及成本管理
        2.5.5 沟通管理
        2.5.6 风险管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师的职能体系研究
    3.1 建筑师、建造和建筑物的关系辨析
    3.2 建筑师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分析
        3.2.1 建筑师与业主的权利义务关系
        3.2.2 国际职业建筑师的权利与义务
        3.2.3 中国建筑师的权利与义务
    3.3 建筑师职能体系的内涵与比较
        3.3.1 建筑师职能体系的内涵
        3.3.2 建筑师职能体系的国际比较
        3.3.3 建筑师的职业资格及比较
        3.3.4 中国建筑师的职业定位及服务现状
    3.4 建筑师的职业经营和组织研究
        3.4.1 建筑师的职业经营及比较
        3.4.2 建筑师的职业组织---工作室和设计公司
        3.4.3 建筑师的设计组织及管理
    3.5 建构建筑师全程职能体系的策略
        3.5.1 设计到代理
        3.5.2 建成品导向与过程控制
        3.5.3 职业化精神
        3.5.4 经济和法律责任
        3.5.5 全程建筑设计服务的要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师的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研究
    4.1 建筑师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模式研究
    4.2 阶段1:前期/策划阶段
        4.2.1 前期/策划阶段的工作内容
        4.2.2 前期/策划阶段的工作流程
        4.2.3 前期/策划阶段的工作成果及管理策略
        4.2.4 前期/策划阶段的设计管理要求
        4.2.5 案例讨论
    4.3 阶段2:方案/开发设计阶段
        4.3.1 方案/开发设计的工作内容
        4.3.2 方案/开发设计阶段的工作流程
        4.3.3 方案/开发设计阶段的工作成果及管理策略
        4.3.4 方案/开发设计阶段的工作要求
        4.3.5 案例讨论
    4.4 阶段3: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
        4.4.1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内容
        4.4.2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流程
        4.4.3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成果及管理策略
        4.4.4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要求
        4.4.5 案例讨论
    4.5 阶段4: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
        4.5.1 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的工作内容
        4.5.2 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的工作流程
        4.5.3 施工招投标的主要策略
        4.5.4 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的工作要求
        4.5.5 案例讨论
    4.6 阶段5:督造/施工监管阶段
        4.6.1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工作内容
        4.6.2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工作流程
        4.6.3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主要策略
        4.6.4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工作要求
        4.6.5 案例讨论
    4.7 阶段6: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
        4.7.1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工作内容
        4.7.2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工作流程
        4.7.3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主要策略
        4.7.4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工作要求
        4.7.5 案例讨论
    4.8 适宜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的组织管理研究
        4.8.1 适宜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的组织形式
        4.8.2 建筑师工作室的组织管理
        4.8.3 建筑师工作室的创意人才管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信息化技术在建筑设计全程管理中的适应性研究
    5.1 以BIM为代表的建筑信息化的技术应用及发展
        5.1.1 BIM技术及相关理论概述
        5.1.2 BIM技术应用及发展现状
        5.1.3 BIM技术的问题及挑战
        5.1.4 BIM技术的发展趋势
    5.2 BIM在建筑设计全程管理体系中的理论研究
        5.2.1 实施BIM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5.2.2 BIM在建筑设计管理体系中的实施价值及目标
        5.2.3 BIM对建筑设计全程管理的优化措施
    5.3 BIM在建筑全程设计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5.3.1 BIM在建筑全程设计体系中的应用概述
        5.3.2 建筑项目BIM的实施工作流程
        5.3.3 前期/策划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5.3.4 建筑设计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5.3.5 施工招投标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5.3.6 建设施工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5.3.7 竣工及后期运维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5.4 基于BIM的建筑师全程整同设计管理研究
        5.4.1 由BIM推动的整合设计
        5.4.2 BIM的协同工作模式
        5.4.3 由建筑师实施BIM整同设计管理
        5.4.4 教育与培训BIM整同设计管理团队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建筑工程设计全程管理的策略研究
    6.1 构建以建筑师为主体的全程设计管理策略
        6.1.1 以建筑师负责制为依托,强化建筑师在全程设计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6.1.2 以六序法模式为基础,不断完善建筑师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内涵
    6.2 创建适宜建筑师创作的组织机构策略
        6.2.1 适宜创意的设计组织机构建构策略
        6.2.2 重视组织机构的知识信息管理
    6.3 BIM结合“六序法模式”在全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6.3.1 建构BIM与“六序法模式”的深度融合
        6.3.2 充分运用BIM分析功能优化全程设计管理
        6.3.3 用BIM模型领导全过程设计管理
        6.3.4 秉承Open BIM理念进行协同设计及管理
    6.4 全程化建筑师的职业教育策略
        6.4.1 树立建筑师全程职业化教育的思维
        6.4.2 构建多元化的建筑教育体系
        6.4.3 深化建筑师执业过程中的继续教育
        6.4.4 加强以BIM为代表的建筑信息化技术的素质教育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主要结论
    2、论文的创新点
    3、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工程实践案例分析与总结
    1、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育中心设计咨询项目
    2、宝安体育场工程设计项目
    3、2010年亚运会游泳跳水馆工程设计项目
    4、“广州圆”--广东兴业国际仓储科研主楼工程设计项目
    5、江苏省淮安体育中心工程项目设计及管理实践
附录2 、建筑设计组织机构管理研究
    1 建筑设计机构的发展趋势
        1.1 国内外建筑设计机构的现状研究
        1.2 我国建筑设计机构的发展方向
    2 建筑创意组织机构---工作室的职能与特征
        2.1 建筑工作室的业务职能
        2.2 建筑工作室的服务特征
        2.3 工作室的业务管理特征
    3 建筑工作室的创意人才管理
        3.1 建筑工作室创意人才的资本特质
        3.2 工作室的人事管理
        3.3 工作室团队的平衡管理
        3.4 工作室设计文化建设
        3.5 工作室的人才技能发展
        3.6 员工的绩效考核
    4 建筑设计工作室的组织管理
        4.1 工作室的组织管理框架
        4.2 工作室的设计管理要素
        4.3 工作室的市场营销管理
    5 建筑工作室的信息与知识管理
        5.1 工作室的信息管理
        5.2 工作室的知识管理
致谢
附件

(2)基于《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大学校园评价与比较分析研究 ——以苏州大学新老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绿色校园是日后高校校园建设的发展方向
        1.1.2 样本校园自评估是《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重要检验和补充
        1.1.3 苏州大学是《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参编单位之一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与本课题相关研究进展与现状
        1.3.1 国内外绿色大学校园研究
        1.3.2 国内外绿色大学校园评价体系研究
        1.3.3 国内外绿色大学校园建设现状研究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国标)的编制与解析
    2.1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国标)编制背景
        2.1.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更新
        2.1.2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行业标准不再适用
        2.1.3 高校绿色校园建设发展的推进
    2.2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国标)编制概况
    2.3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国标)体系介绍
        2.3.1 评价对象
        2.3.2 评价指标体系总览
        2.3.3 评价方法等级划分
    2.4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差异分析
        2.4.1 主要差异分析
        2.4.2 具体技术条文差异分析
    2.5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国标)主要技术特性
        2.5.1 具有继承性
        2.5.2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5.3 强调地域适应性
        2.5.4 强调各指标均衡性
        2.5.5 强调条文的清晰性
        2.5.6 强调评价的灵活性
    2.6 基于《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案例自评估模式分析
        2.6.1 自评估目标
        2.6.2 自评估样本选择
        2.6.3 自评估方法
第三章 基于《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自评估
    3.1 背景介绍
        3.1.1 苏州大学简介
        3.1.2 独墅湖校区建设背景
        3.1.3 独墅湖校区基础资料
    3.2 各分项得分情况分析
        3.2.1 规划与生态
        3.2.2 能源与资源
        3.2.3 环境与健康
        3.2.4 运行与管理
        3.2.5 教育与推广
        3.2.6 特色与创新
    3.3 试评总结
        3.3.1 试评估结果
        3.3.2 试评估结果分析
第四章 基于《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自评估
    4.1 背景介绍
        4.1.1 天赐庄校区现状基础资料
        4.1.2 天赐庄校区建设历程
    4.2 各分项得分情况分析
        4.2.1 规划与生态
        4.2.2 能源与资源
        4.2.3 环境与健康
        4.2.4 运行与管理
        4.2.5 教育与推广
        4.2.6 特色与创新
    4.3 试评总结
        4.3.1 试评估结果
        4.3.2 试评估结果分析
第五章 自评估结果对比分析研究与改进建议
    5.1 新老校区试评估结果比较
        5.1.1 自评估得分及所达等级结果比较
        5.1.2 自评估条款分项得分情况比较
        5.1.3 自评估结果比较总结
    5.2 新老校区自评估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5.2.1 建设理念及模式
        5.2.2 地理环境
        5.2.3 建筑性能
        5.2.4 环境基础建设
        5.2.5 学科设置
        5.2.6 《标准》适应性
    5.3 新老校区绿色校园建设现存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
        5.3.1 独墅湖校区现存主要问题
        5.3.2 独墅湖校区绿色校园建设改进建议
        5.3.3 天赐庄校区现存主要问题
        5.3.4 天赐庄校区绿色校园建设改进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基于《标准》的高校新老校区绿色校园建设推进建议
        6.1.1 高校新校区绿色校园建设推进建议
        6.1.2 高校老校区绿色校园建设推进建议
    6.2 《标准》调整完善建议
        6.2.1 《标准》指标进一步量化
        6.2.2 概念要绝对明确
        6.2.3 加强软件的推广
        6.2.4 绝对避免笔误
    6.3 主要研究成果
    6.4 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一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国标)征求意见稿
附录二 夏季校园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调查问卷
致谢

(3)《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规范》地标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内容
    (四) 技术路线
二、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整理与分析研究
    (一) 重点环节分析
    (二) 研究目标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对象
    (五) 研究结果
    (六) 讨论
    (七) 新地标编制方向
    (八) 本章小结
三、公共建筑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现状实地调研
    (一) 现场调查和现场检测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现场调查)
        4. 研究结果(现场检测)
        5. 讨论
    (二) 冷却水和冷凝水中嗜肺军团菌指标现场检测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三) 清洗效果检测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四) 新地标编制方向
    (五) 本章小结
四、《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规范》编制研究
    (一) 原有地方标准的不足
    (二) 研究目标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对象
    (五) 研究结果
    (六) 讨论
    (七) 本章小结
六、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二)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地源热泵系统在南京地区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2 地源热泵系统概述
        1.2.1 地源热泵系统的定义及工作原理
        1.2.2 地源热泵的分类及特点
    1.3 地源热泵应用概况
        1.3.1 国外地源热泵技术研究现状
        1.3.2 国内地源热泵技术研究现状
        1.3.3 江苏省地源热泵发展现状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2 南京地区浅层地温能条件及地源热泵系统适用性分析
    2.1 南京地区气象条件
    2.2 南京地区地热资源条件及资源量评估
        2.2.1 南京市浅层地热能资源量分析
        2.2.2 南京市地下水资源分析
        2.2.3 南京市土壤地热资源分析
    2.3 南京地区地表水(淡水、污水)资源分析
        2.3.1 南京市地表淡水资源分析
        2.3.2 南京市地表淡水资源开发的适用性分析
        2.3.3 南京市污水资源分析
    2.4 南京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的开展
    2.5 各类地源系统的适用条件及应用范围
        2.5.1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适用条件及应用范围
        2.5.2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适用条件及应用范围
        2.5.3 地表水源热泵系统适用条件及应用范围
        2.5.4 污水源热泵系统适用条件及应用范围
    2.6 小结
3 南京地区地源热泵系统节能特性研究
    3.1 南京地区典型建筑全年能耗特性
        3.1.1 办公建筑
        3.1.2 商业建筑
        3.1.3 住宅建筑
    3.2 地源热泵系统性能评价方法
        3.2.1 水源热泵机组能效比
        3.2.2 水源热泵机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
        3.2.3 系统综合能效
    3.3 地源热泵系统节能减排量计算
        3.3.1 减排量计算
        3.3.2 减排量的价值计算
        3.3.3 地源热泵空调机组的运行性能调查
        3.3.4 地源热泵节能量及减排量计算
    3.4 南京市地源热泵系统节能减排效益预测
        3.4.1 南京市可再生建筑应用量预测
        3.4.2 南京市地源热泵空调技术应用量与节能量预测
    3.5 小结
4 南京地区典型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测试与分析
    4.1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测试与分析
        4.1.1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数据采集系统介绍
        4.1.2 机组全年进出水温度情况分析
        4.1.3 地源热泵机组制冷与制热工况性能分析
        4.1.4 地源热泵节能分析
        4.1.5 小结
    4.2 源侧温度的比较分析
        4.2.1 冷水机组+冷却塔空调系统运行测试与分析
        4.2.2 源侧温度的比较
        4.2.3 机组IPLV及COP的比较
        4.2.4 小结
    4.3 地表水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运行测试与分析
        4.3.1 湖水源热泵系统运行测试与分析
        4.3.2 江水源热泵系统运行测试与分析
        4.3.3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地源热泵系统的环保效益分析 ——以内蒙古发展大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环境资源价值评估相关理论
    1.4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4.1 可再生能源法及其配套政策
        1.4.2 国内资源分布现状
        1.4.2.1 国内不可再生资源分布现状
        1.4.2.2 国内可再生资源分布现状
        1.4.3 国内外地源热泵应用现状
        1.4.3.1 国外应用现状
        1.4.3.2 国内地源热泵应用现状
        1.4.4 国内外地源热泵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工作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地源热泵系统介绍
    2.1 地源热泵系统原理
    2.2 国内供热方式现状
    2.3 地源热泵系统优势
3 地源热泵系统本身的经济分析—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3.1 各种热源形式的投资分析
        3.1.1 燃煤集中供热热源
        3.1.2 天然气锅炉房热源
        3.1.3 地源热泵热源
        3.1.4 三种热源建设投资比较
    3.2 各种热源形式的运行费用分析
    3.3 本章总结
4 内蒙古发展大厦地源热泵项目环保效益分析
    4.1 项目概况
    4.2 项目建设地点自然条件
        4.2.1 室外气象条件
        4.2.2 岩土体(土壤)资源
    4.3 内蒙古发展大厦地源热泵系统概况
    4.4 内蒙古发展大厦项目环保效益分析
        4.4.1 地源热泵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4.4.2 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5 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
    5.2 本文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医疗建筑改扩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与研究范围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
        1.1.3 相关概念
    1.2 课题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1.2.1 国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机构及其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课题的研究机构及其研究现状
        1.2.3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1.2.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综合背景
        1.3.1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概况
        1.3.2 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所面临的改革与发展
        1.3.3 我国医疗建筑所面临的发展和变革
        1.3.4 我国医疗建筑改扩建现状
        1.3.5 我国医疗建筑改扩建现存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结构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结构框架
第二章 医疗建筑改扩建策划研究
    2.1 建筑策划通用体系
        2.1.1 建筑策划的概念
        2.1.2 建筑策划的内容和程序
        2.1.3 建筑策划的方法
    2.2 医疗建筑改扩建策划概述
        2.2.1 医疗建筑改扩建策划
        2.2.2 医疗建筑策划改扩建的重要性
        2.2.3 医疗建筑改扩建策划的特殊性
    2.3 医疗建筑改扩建策划的主要内容
        2.3.1 策划前的可行性研究
        2.3.2 医疗建筑改扩建目标的确定
        2.3.3 环境因素的策划
        2.3.4 功能因素的策划
        2.3.5 发展因素的策划
        2.3.6 经济因素的策划
    2.4 我国医疗建筑改扩建策划存在问题及成功案例
        2.4.1 我国目前医疗建筑改扩建策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4.2 成功案例——丹东市第一医院改扩建策划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医疗建筑改扩建总体布局规划研究
    3.1 医疗建筑总体布局规划发展演变和有机更新理论的确立
        3.1.1 医疗建筑总体布局规划发展演变概述
        3.1.2 现代医疗建筑布局模式及改扩建可能性分析
        3.1.3 医疗建筑发展更新模式和更新理论
        3.1.4 医疗建筑进化论
    3.2 医疗建筑改扩建总体布局规划设计
        3.2.1 医疗建筑改扩建总体布局规划涉及的内容
        3.2.2 医疗建筑改扩建总体布局规划方式
        3.2.3 医疗建筑改扩建总体布局规划原则
    3.3 实例分析——天津市黄河医院改扩建总体布局规划
        3.3.1 项目概况和设计条件分析
        3.3.2 规划设计方案
        3.3.3 综合评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疗建筑单体改造研究
    4.1 医疗建筑单体改扩建设计类型
    4.2 医疗建筑单体改扩建的基础研究
        4.2.1 环境疗法和医疗建筑环境研究
        4.2.2 医疗建筑发展趋势研究
        4.2.3 医疗建筑设计原理研究
    4.3 医疗建筑主体功能区域的改造
        4.3.1 门诊部门的改造
        4.3.2 医技部门的改造
        4.3.3 住院部门的改造
    4.4 医疗建筑的外立面改造
        4.4.1 现代医疗建筑形象设计趋向
        4.4.2 医疗建筑立面改造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
        4.4.3 我国医疗建筑立面改造实例及存在问题
    4.5 医疗建筑设备的更新改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医疗建筑单体扩建和弹性、可持续的单体设计研究
    5.1 医疗建筑单体扩建中的功能衔接和优化设计
        5.1.1 中庭空间的运用
        5.1.2 使用功能的整合
        5.1.3 交通流线的优化设计
    5.2 医疗建筑扩建中新旧建筑形象的协调
        5.2.1 新旧建筑整合与共生的相关理论
        5.2.2 医疗建筑扩建中新旧建筑并置模式
    5.3 改造和扩建相结合的医疗建筑设计
        5.3.1 改造和扩建相结合的医疗建筑设计方法
        5.3.2 医疗建筑综合改扩建中的注意事项
    5.4 弹性、可持续的医疗建筑单体设计研究
        5.4.1 医疗建筑动态发展模式
        5.4.2 弹性、可持续的医疗建筑单体设计方法
        5.4.3 弹性、可持续的医疗建筑单体设计实践——天津市标准化乡镇医院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医疗建筑改扩建中的生态理念与设计策略
    6.1 生态建筑与生态医疗建筑概述
    6.2 医疗建筑改扩建的节能理念
        6.2.1 医疗建筑的能源消耗
        6.2.2 关于医疗建筑节能研究
        6.2.3 医疗建筑改扩建中的节能理念
        6.2.4 我国医疗建筑能源(资源)利用现状
    6.3 医疗建筑改扩建的节能体系
        6.3.1 更新模式的选择
        6.3.2 总体发展规划
        6.3.3 医疗建筑自身的节能
        6.3.4 节能技术和节能材料
        6.3.5 设备的节能
        6.3.6 医疗建筑改扩建节能设计实例
    6.4 医疗建筑改扩建和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6.4.1 基址内原生态系统的保护
        6.4.2 自然采光和通风
        6.4.3 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选择
        6.4.4 绿化的重要性
        6.4.5 减少建筑垃圾
        6.4.6 加强对于污染物的控制
        6.4.7 可再生能源在医疗建筑中的利用
    6.5 本章小结
结语:技术的进化和人性的回归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天津市中心城区医疗卫生系统布局规划说明
致谢

(7)用户拓展是保障深圳市LNG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序论
    1.1 国内外天然气利用情况
        1.1.1 世界天然气利用
        1.1.2 中国天然气利用情况
    1.2 广东LNG试点利用工程项目情况
        1.2.1 广东LNG项目背景
        1.2.2 广东LNG试点工程项目组成
        1.2.3 广东LNG试点工程初步建设计划
        1.2.4 广东LNG项目结构、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1.2.5 项目一期主要城市用户介绍
    1.3 深圳市LNG利用工程简介
        1.3.1 设计年限
        1.3.2 供气区域
        1.3.3 供气对象
        1.3.4 供气规模及比例
        1.3.5 项目投资
        1.3.6 场站建设内容
        1.3.7 深圳市LNG项目的作用及意义
    1.4 深圳市LNG利用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关键因素分析
        1.4.1 国内在天然气利用方面的经验教训
        1.4.2 深圳市规划置换气量与照付不议量差距
        1.4.3 深圳可能遭受的天然气照付不议气量损失预测计算
        1.4.4 深圳市LNG利用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关键因素
    1.5 深圳市天然气照付不议量问题解决途径
        1.5.1 “西气东输”下游市场经济分析及专家建议
        1.5.2 拓展用户是深圳市天然气照付不议量问题解决途径
2 深圳市满足照付不议量各类用户气量分配计算
    2.1 深圳市现有管道气用户类型及供气量
    2.2 各类用户气量分配计算概述
        2.2.1 用户气量分配计算原则及依据
        2.2.2 深圳天然气分区置换计划
    2.3 深圳天然气照付不议量
    2.4 满足照付不议量各类用户每年需分配用气量
        2.4.1 深圳天然气可研报告计算的天然气年度分配用气量
        2.4.2 按统计回归方法预测居民、商业用气量而计算的年分配用气量
        2.4.3 按风险评估方法计算的年分配用气量
        2.4.4 深圳市2006-2011年度各类用户天然气年度分配用气量
    2.5 满足照付不议各类用户每月需分配用气量
        2.5.1 居民用气量
        2.5.2 公福用气量
        2.5.3 工业用气量
        2.5.4 空调用气量
        2.5.5 汽车用气量
        2.5.6 未预见用气量
        2.5.7 按月用气量汇总
3 民用户气量拓展
    3.1 满足照付不议分配量需发展的管道气民用户数量
        3.1.1 2006~2011年天然气民用气用户数
        3.1.2 燃气集团现有民用气户
    3.2 提高管道气民用户气量途径
    3.3 深圳市尚未配套管道燃气老区潜在用户统计计算
        3.3.1 罗湖区老区潜在用户汇总统计
        3.3.2 福田区老区潜在用户汇总统计
        3.3.3 盐田区老区潜在用户汇总统计
        3.3.4 南山区老区潜在用户汇总统计
        3.3.5 宝安区老区潜在用户汇总统计
        3.3.6 龙岗区老区潜在用户汇总统计
        3.3.7 深圳市全市老区潜在用户汇总统计
    3.4 拓展老区潜在用户气量途径及其对策
        3.4.1 拓展80%老区潜在用户可增加的管道供气量
        3.4.2 深圳市老区管道气改造进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3.4.3 加快深圳市老区管道气改造进展速度的对策及建议
4 商业用户拓展
    4.1 照付不议迫切需要开拓管道气商业用户新领域
    4.2 酒楼商业用户拓展
    4.3 学校商业用户拓展
    4.4 医院商业用户拓展
    4.5 商业用户拓展对策及发展建议
        4.5.1 商业用户特点
        4.5.2 商业用户拓展对策及建议
5 燃气空调用户拓展
    5.1 燃气空调工作原理
        5.1.1 制冷循环原理
        5.1.2 制热循环原理
    5.2 燃气空调的优越性
        5.2.1 燃气空调优越环保性
        5.2.2 燃气空调可使能源使用合理化
        5.2.3 燃气空调有利于调整燃气峰谷负荷
        5.2.4 燃气空调可以削减电力高峰
        5.2.5 燃气空调可一机多用
        5.2.6 燃气空调运行十分稳定
        5.2.7 目前燃气空调初投资可能会比电制冷低
    5.3 国内外燃气空调发展动态
        5.3.1 日本燃气空调开发现状
        5.3.2 日本制冷空调产品年产量比较
        5.3.3 日本政府及燃气公司推广燃气空调的有关政策和措施
        5.3.4 韩国燃气空调发展动态
        5.3.5 美国燃气空调发展动态
        5.3.6 欧洲燃气空调的发展趋势
        5.3.7 中国燃气空调的发展趋势
    5.4 中国发展和应用燃气空调的可行性
        5.4.1 能源储备的可行性
        5.4.2 国家政策的保障
        5.4.3 技术上的可行性
        5.4.4 中国重新步入电力紧张的时代
    5.5 深圳市燃气空调使用现状
        5.5.1 深圳推广燃气空调的意义
        5.5.2 深圳燃气空调应用现状
    5.6 深圳现时段推广燃气空调利弊因素分析
        5.6.1 不利因素
        5.6.2 有利因素
    5.7 深圳现阶段推广燃气空调用户途径及发展对策
6 工业用户气量拓展
    6.1 满足照付不议量2006~2011年天然气工业需发展气量
        6.1.1 分配用气量
        6.1.2 2006~2011年天然气工业用气置换比例
        6.1.3 2006~2011年需要发展的工业用气量
    6.2 深圳工业现状
        6.2.1 工业概况
        6.2.2 重点支柱工业产业
        6.2.3 工业行业产品
    6.3 深圳工业用户用气量分析计算
        6.3.1 工业燃料消耗情况
        6.3.2 工业LPG消耗情况
        6.3.3 重油用户用气量的分析计算(不含电厂)
        6.3.4 柴油用户用气量的分析计算(不含电厂)
        6.3.5 液化石油气用户用气量改管道气分析计算
    6.4 工业用户发展对策及建议
7 天然气汽车气量拓展
    7.1 满足照付不议量2006~2011年天然气汽车需发展气量
        7.1.1 分配用气量
        7.1.2 2006~2011年天然气汽车用气置换比例
        7.1.3 2006~2011年需要发展的汽车用气量
    7.2 国内外燃气汽车发展现状
        7.2.1 马来西亚燃气汽车使用情况
        7.2.2 澳大利亚燃气汽车使用情况
        7.2.3 新西兰燃气汽车使用情况
        7.2.4 中国燃气汽车使用情况
    7.3 深圳燃气汽车发展现状
        7.3.1 加气站建设现状
        7.3.2 燃气汽车发展现状
        7.3.3 深圳现有燃气汽车耗气量
        7.3.4 深圳现阶段燃气汽车存在的问题
    7.4 深圳发展燃气汽车的积极意义
        7.4.1 可有效改善深圳城区大气污染状况
        7.4.2 可有效降低深圳未来气价
    7.5 深圳燃气汽车及气量发展展望
    7.6 深圳燃气汽车发展建议
        7.6.1 燃气汽车发展对象
        7.6.2 应积极寻求政府政策支持
        7.6.3 应积极探寻合理供气价格
8 热电冷三联供用户拓展
    8.1 满足照付不议量2006~2011年热电冷三联供需发展气量
    8.2 热电冷三联供技术简介
        8.2.1 热电冷三联供技术定义、原理
        8.2.2 热电冷三联供特点
        8.2.3 美国关于冷热电联产的研究
        8.2.4 热电冷三联供技术发展关键因素
        8.2.5 热电冷三联供技术在中国发展现状
    8.3 深圳发展热电冷三联供技术的意义
    8.4 深圳发展热电冷三联供技术利弊因素分析
        8.4.1 有利因素
        8.4.2 不利因素
    8.5 热电冷三联供技术发展对策及建议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江苏省风冷热泵技术专题研讨会纪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师视角下的工程设计管理策略研究[D]. 陶亮.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2]基于《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大学校园评价与比较分析研究 ——以苏州大学新老校区为例[D]. 谢亚男. 苏州大学, 2018(01)
  • [3]《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规范》地标编制研究[D]. 翟清. 复旦大学, 2013(03)
  • [4]地源热泵系统在南京地区的应用研究[D]. 刘清.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6)
  • [5]地源热泵系统的环保效益分析 ——以内蒙古发展大厦为例[D]. 冯红英.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0)
  • [6]医疗建筑改扩建研究[D]. 黄琼. 天津大学, 2007(04)
  • [7]用户拓展是保障深圳市LNG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D]. 杨安辉. 重庆大学, 2004(01)
  • [8]江苏省风冷热泵技术专题研讨会纪要[J]. 林康立. 制冷技术, 2000(04)

标签:;  ;  ;  ;  ;  

江苏省风冷热泵技术研讨会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