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停止

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停止

一、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叫停(论文文献综述)

徐浩[1](2019)在《中国政治情境中的弹性行政研究(1949-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尤为世人所瞩目的是,中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还保持了政治和社会的持续稳定。中国奇迹成为中外学者持续关注的重大议题。论文从行政改革的一个环节——运行机制角度,以政府的行政执行为切入点,梳理1949—2019年行政执行的形态特征、转换机理与变化趋势,为在中国政治情境下探寻中国奇迹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弹性行政。弹性行政,指为实现一定行政目标,行政主、客体以非强制手段,单方或共同对既有政策法规、决策部署的变通执行,或对新政策法规的创制。与弹性行政相对应的是刚性行政,即为实现一定行政目标,行政主、客体以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命令性的执行手段,严格执行政策法规、决策部署。弹性行政与刚性行政并非截然二分,亦非有此无彼,在一定时期,基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境,二者的显示度有高有低。在毛泽东时期,适应全能式政府需求,行政执行以刚性为主。这一时期的刚性行政源自三个动力:政治忠诚的激励机制、政治动员的运行机制、行政主体的“向上负责制”。这一时期刚性行政的效度正负相依。一方面,刚性行政保证了国家决策部署的有效执行,另一方面,刚性行政的确立更多地源于意识形态的引领、组织的强制力、领袖的超级权威,常常导致不可控的负外部性,或者说导致一种另类的弹性行政,如过度执行、虚假执行、目标置换和行政自主性丧失等。改革初期,面对文革带来的全面危机,推进改革,成为中国自救、脱贫的应然要求。改革从经济入手,经济改革又引发政治改革。行政改革是政治改革的突破口,政府通过简政放权给新路的探索者留下行政自由裁量空间,弹性行政出现躁动。从体制机制因素看,弹性行政的躁动源于“政出一孔”和执行主体多样化的矛盾、层级结构下的执行偏离、基于制度缺陷的刚性缺失、权力交换的潜在需求。此外,政府追求发展的内在动力因素,包括不同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对行政效能的追求以及“政绩优先”的推动等,也进一步催生了弹性行政。基于改革探索的弹性行政大致分为两类:中央政府授权试点和地方政府自行探索。市场化推进时期,弹性行政快速扩张。一方面,中央政府为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放权让利”,但相关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国家能力有所衰减;另一方面,市场快速发展,但机制并不健全,市场对政府的反制能力相对较弱,从而导致了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弹性行政的扩张。这一时期的弹性行政主要有纵向的央地博弈、地方合谋,横向的区域竞争、地方保护,以及权力失范下的过度弹性行政。博弈和竞争类弹性行政激发了地方的发展动能,但也带来了分散主义、恶性竞争等问题。随着弹性行政的蔓延,其负面效应日益凸显,包括导致制度弱化、行政效能低下、经济异常波动、滋生行政腐败、降低政府公信力等。针对上述负面效应,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措并举,对弹性行政进行了矫正。治标方面,主要是加强政治巡视、铁腕反腐、强化政务督查、推动政策落实审计;治本方面,从从严治党和依法行政两个路径来强化刚性行政,以制度建设、法治建设的刚性挤压弹性行政的自由裁量空间。弹性行政特别是各种过度弹性行政大幅收缩,刚性行政开始回归。这一时期刚性行政的刚性,主要源于制度约束。弹性行政这一貌似不合理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国家治理的一个部分。弹性行政的形成和发展,除了深受中国政治情境——帝制时代的行政遗产、古老大国的衰败与振兴、共产党人谋民族复兴的强烈诉求的影响,其躁动、扩张、收缩,还直接受到当代政府治理环境的制约,包括意识形态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政府职能的转变、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社会发展的影响。既有的行政实践表明,弹性行政是特定组织环境中基于目标导向的带有亚制度化特征的非正式行为。它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转型,取得了明显的行政绩效,但也引发了对国家整体权威的分割和交易,并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在当代中国政治情境中,弹性行政有其“临界点”,即坚守政治路线、维护中央权威、服务全局利益,以之为标准,中央政府随时可以纠正、叫停弹性行政。总体来看,弹性行政是在特定阶段的一种政治策略,一种过渡性行政行为方式,其发展方向是法治行政。强化法治行政,并不是简单地摒弃、杜绝弹性行政。一方面,要进一步压缩弹性行政的自由裁量空间,坚决减少不必要的弹性行政;另一方面,要避免机械追求行政执行的极端刚性,防止过于严苛的行政要求使懒政由个别现象变成普遍现象。因此,应允许保留适度的行政弹性,以保障政府灵活回应复杂社会、风险社会的需求,此外,还要通过容错纠错、激励担当等制度设计,鼓励政府官员大胆实施基于公共利益的改革探索、先行先试的弹性行政。

曹颖琦[2](2019)在《产能均衡动态监测及失衡风险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能均衡发展是新工业化发展路径的前提和保障,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产能失衡包括产能供给不足和产能过剩两种表现形式,20世纪90年代后期之前,工业经济主要表现为产能供给不足,被称为“短缺”经济。90年代后期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产能供给提高,随之开始面临产能过剩风险。产能过剩行业涉及到金属冶炼、矿物制品、机械装备等传统重化工业,近几年风电、光电设备以及能源化工等一些新兴产业也未幸免。产能过剩的存在阻碍了各类市场要素向实体经济领域尤其是工业领域的聚集,削弱了工业经济发展和创新后劲。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对产能过剩风险加以化解,势必会加剧市场恶性竞争,造成行业亏损面扩大、企业职工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等问题,危及产业健康发展,阻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同时产能严重过剩风险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财政收入下降、金融风险积累、能源资源瓶颈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甚至影响到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大局。尤其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产能过剩行业雪上加霜,以产能过剩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产能失衡问题已经发展成中国转型时期面临的重要风险问题。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风险以及对产能进行动态调整既依赖于市场的自我修复能力,也离不开政府适时合理的政策干预,合理的干预政策应有效逐步降低行业产能过剩风险发生率,缩短产能过剩平均持续时间,减弱其波动幅度。全方位监测工业产能均衡动态变化,对其变动轨迹予以长期追踪,分析其特征和模式变动越来越成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建立产能均衡动态监测体系,基于动态因子模型建立理论模型,紧扣概念内涵构建产能均衡动态监测指标体系,编制产能均衡动态监测指数,分析我国工业整体和大类行业产能均衡变动规律。在产能均衡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挖掘失衡风险预警指标,编制工业整体和大类行业产能失衡风险预警指数,计算预警概率,进行预警效果评估,完善产能失衡风险预警体系。主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该部分系统梳理了同产能均衡变动研究密切相关的经济周期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给出产能均衡的定义、性质和形式,构造刻画产能过剩风险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发生率、相对规模等系列动态分析指标。第二,产能均衡动态监测体系及实证。该部分首先基于动态因子模型构筑产能均衡变动理论模型。其次选取可观测指标构建产能均衡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在备选指标基础上以1991年到2016年的工业年度数据和工业整体及大类行业2001年1月到2017年9月的月度数据为样本,以PPI为基准变量采用时差相关分析方法筛选出具有同步性质的指标集,从中剔除造成严重信息冗余的指标构成产能均衡动态监测目标变量。再次应用合成指数(Composite Index,CI)、扩散指数(Diffusion Index,DI)和Stock-Watson指数编制产能均衡动态监测指数,刻画我国工业产能均衡变动的动态过程,分析产能过剩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相对规模和可能程度等动态特征。最后就产能均衡动态监测指数与宏观经济的周期协同性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第三,产能均衡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失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从市场因素、非市场因素、影响因素的传导通道和投资四个方面对产能均衡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将各个影响因素与可观测统计指标相对应,构建失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第四,产能失衡风险预警分析。首先改进了Harding-Pagan转折点识别算法,采用改进后的Harding-Pagan识别算法对产能均衡监测指数进行识别。其次对第4章构建的预警指标体系进行校验,编制预警指数,以Harding-Pagan识别结果为因变量采用Probit模型估计预警概率,给出高风险阈值。最后对预警指标的预警效果进行评估,分析预警指标的边际效应。第五,典型行业产能均衡动态监测及失衡风险预警。该部分以12个典型大类行业为例进行产能均衡动态监测和失衡风险预警分析。监测分析方面,详细分析典型大类行业产能过剩风险发生次数、发生率、平均持续时间、最高深度和相对深度等动态特征以及典型行业间的周期协同性;并以全部35个大类行业为样本分析产能过剩风险发生率的行业特征成因和阶段性特征。预警分析方面,在分别编制典型大类行业风险预警指数、估计风险预警概率、给出行业高风险阈值基础上,评估预警效果,分析各预警指标边际效应;并就产能失衡中的典型问题进行探讨,分别建立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面板Probit模型,分析投资“潮涌”现象的现实表现。该部分是产能均衡动态监测及失衡风险预警研究在行业层面的推广和延伸,是前述三部分分析方法向行业层面的拓展,产能过剩风险发生的行业特征成因分析、阶段性特征分析和对“投资潮涌”现象的探讨起到一定的归纳和提升作用,完善了产能均衡监测和预警研究体系结构。本文主要结论:第一,对我国工业整体产能均衡变动的监测和分析发现:产能过剩风险连续3个月及以上发生率为33.84%,连续6个月及以上发生率为20.2%,2001年1月到2017年9月间,共出现四次过剩,其中2001年7月到2002年2月和2014年9月到2015年3月程度较轻;2008年9月到2009年8月连续一年时间的衰退,平均深度高达214.33%,谷值深度718.13%;2011年9月到2012年9月持续13个月,时间最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负向冲击影响巨大:危机后,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大幅下滑,工业经济增速换挡态势显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负向冲击对工业经济增速换挡的助推效应明显;危机后产能均衡变动基本表现特征恢复,具体表现在产能过剩持续的时间和深度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但是平均周期长度增加,产能均衡变动进入低波动,宽周期模式。第二,对大类行业产能均衡变动的监测和分析发现:行业产能过剩风险发生特征具有显着异质性,连续3个月及以上产能过剩风险发生率范围从3.24%到52.3%,平均持续时间从3个月到11.3个月,平均深度则从23%到417.8%,呈现严重的结构失衡,结构性问题已成为我国工业产能均衡的巨大阻碍。第三,对大类行业产能均衡监测指数研究发现:产能过剩风险发生呈现多源性特征。行业特征对产能过剩风险发生具有显着影响,具有高的价格影响关联度,高的投资关联度,处于产业成长阶段的行业产能过剩风险发生率低;反之,价格影响关联度低,投资关联度低,处于产业成熟阶段的行业产能过剩风险发生率高。进入产业生命周期成熟阶段行业产能过剩风险发生率相比其他行业高约6个百分点。经济周期变动因素左右着行业产能过剩严重程度和过剩的波及程度,尤其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外源性负向冲击影响,绝大多数行业产能过剩程度被严重放大,深度增加,某些行业达700%以上,波及程度比危机前增加15%,随着对外开放程度加深,同全球经济连接日益紧密,外源性影响将逐步增强。工业整体和大部分典型行业在2011年9月到2012年9月出现长时间的产能过剩状态,不能排除“四万亿”强刺激方案的影响,具有政策干预因素诱发特点。第四,对大类行业间产能均衡波动的周期协同性和阶段性特征分析表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行业间产能均衡变动的周期协同性增强,工业产能均衡微波动特征与行业衰退普遍性特征共存,行业抗冲击能力弱化,需要精准把握调控政策的时间和力度,避免政策干预负效应。第五,对工业和大类行业失衡风险预警研究表明: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产业间的传导在工业产能失衡风险的准确预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传递渠道逐渐畅通,产业融合进程的加快,未来代表产业间传导特征的统计指标作用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在产能失衡风险预警甚至是宏观经济周期预警分析中增加代表行业间传导的指标将会极大改善预警效果。本文针对投资“潮涌现象”构建的固定资产投资相对增速指标对行业产能均衡变动有显着的负向影响,说明行业非理性投资会显着加大产能过剩风险。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构建基于动态因子模型的产能均衡动态监测体系,赋予了产能均衡统计监测研究新的解释框架和分析路径以产能均衡概念为研究起点,建立理论模型,紧扣概念内涵选取可观测指标构建产能均衡动态监测指标体系,以可观测指标的共同成分变动作为产能均衡监测的对象,采用基于动态因子模型的Stock-Watson指数方法编制产能均衡动态监测指数。聚焦于动态变化的产能均衡统计监测研究弥补了传统单指标研究片面和多指标研究缺乏系统性的不足,赋予了产能均衡统计监测新的解释框架和分析路径。2.发掘重要预警指标,完善产能失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从产能均衡变动的影响因素中发掘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EPU指数)、重要关联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相对增速指标,纳入产能失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从政策不确定性、产业间传导和投资的非理性跟风行为三方面改善和提升预警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三方面预警指标对改善失衡风险预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3.转折点识别方法的改进转折点的识别是时间序列分析的重要内容,是计算失衡风险预警概率的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预警效果的好坏。对Harding-Pagan方法进行改进,叠加了关于波动幅度的限制和峰谷值备选点位置限制,可以有效控制噪声干扰,准确定位和识别产能过剩风险,更切合现实与研究宗旨。本文的政策建议聚焦于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应加强行业产能均衡动态监测及失衡风险预警;第二,要注重合理搭配和使用逆周期政策;第三,调整优化投资规模与结构,及时叫停和遏制企业非理性投资;第四,要合理利用各种要素在产业间的传导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升整体竞争实力;第五,要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并建立和完善产业调整支持政策。

曾杨剑[3](2015)在《我国高端体育旅游消费和资源开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分析当前国内高端体育旅游消费和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制约高端体育旅游消费的主要问题,如消费群体的"小众性"限制高端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未立足当地旅游资源特点,盲目建设屡见不鲜,投资大、回收周期长,成为制约高端体育消费市场发展的短板等,就上述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建议。

钟洪亮[4](2015)在《我国产能过剩治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不断深化,我国工业领域由计划经济时期的产品短缺不断演变为产能过剩,并从消费品生产领域蔓延到投资品生产领域,产品市场结束了短缺供给态势,开始不断遭遇有效需求不足约束。一般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在市场竞争规律的优胜劣汰作用机制下,社会平均利润率开始发挥作用,循环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然而,当前我国产能过度过剩、绝对过剩、行政性过剩等矛盾层出不穷,经济规制式微与行政干预渐强并驾齐驱,周期性产能过剩、结构性产能过剩、体制性产能过剩和绝对产能过剩交织并存,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顽疾。进入新世纪以来,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一直是国务院与国家有关部委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但至今仍未能有效缓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产能过剩困局。后改革时代,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转型阶段,产能过剩矛盾的范围和程度进一步扩展,从传统制造业、重化工业到一些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有全面性、长期性、顽固性的趋势,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产能过剩治理的长效机制,系统深化产能过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一致共识。研究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是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经济的派生物。在国内外学术研究中不断丰富了产能过剩内涵,也深化了对产能过剩的认识,较好地辨识了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过度投资、过度竞争等相关概念关联演化。在对不同过剩经济理论解读、评介中,汲取诊断我国产能过剩矛盾的理论资源,以形成更科学地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历史演进与治理政策绩效,厘清产能过剩矛盾的波动特性与演化特征,从而更好地剖析当前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分别从国家治理转型、地方政府竞争、厂商能力特征与世界市场结构中,深入解析了不同产能过剩形成的一般机理。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产能过剩治理经验与教训分析基础上,从宏观经济问题的微观视角和微观经济问题的宏观视角出发,提出新时期我国产能过剩治理的五大方略。

陈维芳[5](2014)在《为山东叫停轮胎新增产能项目喝彩》文中认为2014年1月9日,山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实施意见》。根据《意见》,轮胎被列入产能严重过剩行列,明确规定今后山东省将不再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新增产能项目,坚决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合理控制产能规模,并要全面清理违规项目,力争用五年时间,有效化解轮胎等行业的过剩产能问题。我们应该为山东省政府叫停轮胎新增产能项目喝彩。

张阳[6](2013)在《民族地区产能过剩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产能过剩,也被广泛认为是“重复建设”、“过度投资”以及“过度竞争”,一直以来都困扰着中国经济,特别是基础薄弱的民族地区经济。近十几年来,借助西部大开发政策的“东风”,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巨大投资并且进出口贸易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民族地区的水泥、化工等传统产业以及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都得到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并形成了巨大的生产能力,给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但是,自从2008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因素影响而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给民族地区的制造业出口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也使得民族地区的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为应对这场危机,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力求抑制民族地区的“投资潮涌”现象,并对已经失衡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受国内外多方面情况的影响,民族地区的过度投资现象促使某些产业出现运行困难的状况,并且这些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正在日渐加剧。根据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结果显示,钢铁、水泥、煤化工、平板玻璃、风电、多晶硅以及电解铝、光伏制造、有色金属、造船、航运、冶炼、造纸、酒精、制革、印染、化纤、铅蓄电池等许多工业行业的产能都出现明显过剩的现象。在本文中,我们按照西方国家的评价标准,采用产能利用率来评价产能是否过剩。通常,我们将位于79%-83%这个区间内的产能利用率规定为标准值,若是产能利用率高于95%则被看作产能不足,而低于79%则说明产能过剩。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估算,我国2011年的水泥建材、焦炭、平板玻璃、风电设备、多晶硅、电解铝以及光伏制造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8%、73.79%、75%、59%、43.79%、70%、50%,均低于79%属于产能过剩行业。这种产能过剩在以资源型工业为主的民族地区所引发的后果更是严重。鉴于此,如何正确认识产能过剩,如何防范和治理民族地区工业化建设中的产能过剩问题,是民族地区相关部门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首先,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国内外现有的产能过剩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其次,从产能过剩的理论分析入手,结合我国特殊的市场经济体制,深入地分析了我国产能过剩的特殊形成机理。再次,对我国民族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产能过剩问题进行了考察研究,详述了不同时期民族地区产能过剩的特征及发展趋势,并动态地分析了其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正负面影响。接下来,采用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民族地区产能过剩的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民族地区产能过剩的实际状况,结合我国产能过剩的特殊形成机理,本文给出了治理和预防我国民族地区产能过剩的对策建议: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宏观调控水平,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三是深化体制改革,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四是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五是开拓国内外市场,转移和消化过剩产能。

万江[7](2010)在《中央经济政策的地方执行研究 ——以招商引资为例》文中认为“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任何带有良好愿望的法律或政策要起到实效,关键在于落实。制度再完善,得不到执行也只是一纸空文,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考察房价调控、产业调整、节能减排、耕地保护、反不正当竞争、煤矿治理、环境整治等等,都可以发现诸多中央法律和政策未得到地方政府的严格执行。在一个被认为高度集权的国家里,中央的法律和政策为什么会失去约束力?中央政府为什么会容忍地方政府的违法违规行为?如何控制地方政府?与此同时,中央先后多次发文要求促进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建设,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也开始强调依法行政。但政府为什么会自缚手脚?依法行政建设与政策软约束有无关联?依法行政能否解决央地关系失调?在法律制度不健全、司法作用有限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获得了持续高速的增长,地方政府功不可没。分灶吃饭、分税制改革都准许地方政府分享经济发展的收益,共容利益的存在调动了地方政府与政府官员发展地方经济的激励,加之官员政绩考核机制的改变,还促进了中国的地方竞争,这本是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但要在地区竞争中获胜,就需要比其它地方有更好的吸引力,这包括更低的成本、更好的投资回报。一方面,地方政府展开了简化审批、提高社会治安、完善法院司法等方面的法治建设竞争;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之间又展开了牺牲环境、税收、土地资源等利益的让利竞赛。尽管实践中让利竞赛比法治竞争明显得多,但由于中央监管能力的有限性,加之要发挥地方积极性,中央—度容忍了地方政府的违法违规行为,默认甚至鼓励制度软约束之存在。随着招商引资竞争的加剧与扩展,耕地浪费、环境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等愈发严重。我国目前的现实是,地方政府忙招商引资竞争、忙发展,中央政府就不得不收拾地方招商引资竞争的残局,处理环境恶化、耕地浪费、政府民众冲突、宏观经济失调等问题。但地方政府却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中央政令被悬空得不到落实。执政权威与执政合法性受到严重威胁,中央不得不对地方政府的越轨行为进行校正,防止基层政府的不规范行政影响政府权威与社会稳定。中央为此开始强化法律和政策的约束力,要求地方政府依法行政,严格执行土地利用、税收、环境等法律和政策。但执行这些法律和政策会导致地方政府在地区招商引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地方政府就通过各种策略来削弱中央政策和法律的影响。中央不得不对政策和法律进行再细化与再完善,中央地方的这种双向互动博弈就演变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局面。中央近年来的策略是推行依法行政,要求地方政府严格按照法律和政策行政,但由于制度设计不当以及信息不对称之存在,仅有口号式的依法行政难以解决地方政府行为失控这一现实。与此同时,中央还出台了工业用地最低出让价限制、税收减免控制等配套制度,并辅以相应的人事考核制度改革,这就改变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竞争的成本收益结构。地方政府发现仅靠优惠政策无法在地区竞争中获胜,加之企业对法治水平的敏感度提高,地区竞争开始从让利竞赛转向法治竞争。不过由于地方民众缺乏约束能力,地方政府的法治竞争更容易被资本俘获,地方民众收益不大。如此,调整地方政府及政府官员的激励,强化地方民众的约束能力是必须的。第一章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文本入手,分析了地方政府为在地区引资竞争中获胜所采取的策略,包括低税收、低地价、“先上车后买票”等优惠政策以及政府职能转型、优化社会治安、完善法院司法等法治竞争,法治竞争与逐底竞争同时存在。进而,以招商引资竞争中的工业用地竞争为例,分析了中央和地方在政策执行中的博弈,刻画了地方政府选择性执行与中央政策再调整双向互动下的制度演变路径。而这种中央与地方经济政策的双向互动和博奕,正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转型制度变迁的主要推动力和基础之所在。第二章转而分析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法律和政策的7种策略,包括政策变通、象征性执行、公然违反等。我们发现法律和政策并不能完全约束地方政府,法律和政策约束能力软化的关键原因是地方政府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问题在于,为什么会出现中央政策软约束呢?随后的分析指出,由于法律和政策的不完备、制度统一性和地方多样性之矛盾、社会转型、中央目标函数的多元,单一制国家里中央只得容忍政策约束的软化。第三章则考察中央治理策略的演变。中央调整了中央地方权力的配置,并一改以往“光打雷不下雨”、“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之做法,通过依法行政来对地方政府进行制度化规束。中央之所以推进依法行政的原因与传统法学的假设显然有区别。中央策略的调整也改变了地方政府优惠政策竞争的成本收益结构,地方政府不得不改善投资软环境以吸引外来投资者。这部分解释了为什么优惠政策竞争与地方法治竞争会同时存在,并揭示了中国法治政府生成的另一条道路。第四章则考察中央现有治理策略存在的问题。尽管依法行政约束了地方政府行为,但在法律和政策不可能完备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在具体行政中总有剩余控制权,亦即地方政府总能脱离中央控制,中央的单向约束必然是有限的。由于地方民众对地方政府行为更为敏感且有更好的信息获知能力,与其让地方政府失去控制不如让地方选民参与到地方政府的约束中去。此外,法院的去行政化、去地方化亦不可缺,最终应建立对地方政府的中央、民众、法院的多层次约束机制。最后一章是对全文的总结与提炼,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与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陶然[8](2009)在《积极应对 迎接挑战 促进乳胶行业健康发展》文中提出2008年是中国大喜大悲的一年,也是乳胶行业极度震荡的一年。乳胶行业经历了主要原材料天然胶乳价格1~3季度直线飚升、4季度猛然下跌的急剧变化。煤电油运等的价格居高不下,导致乳胶制品的生产成本急剧上升。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提高了劳动力成本,从2007年7月1日起对乳胶制品

张俊伟[9](2008)在《2003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回顾与前瞻》文中指出本文简要回顾了本轮宏观调控的缘起、调控重点、调控手段及其特点,指出:仅仅依靠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强化行政审批,是不足以恢复经济总量平衡的。2007年以来的投资反弹和物价上涨压力加大,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没有完成由扩张性取向向收缩性取向的转型,宏观调控政策不全面、不配套而引起的。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是总量失衡,而不是结构性矛盾。文章提出了稳定经济运行的可行政策选择:维持汇率温和上涨的态势,同时配合以强化能源、资源类产品出口限制措施、实施出口配额管理等政策;显着提高利率,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同时考虑对非实物投资类国外投资收益征收附加税;保持较高数额的财政收支结余;向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收缴利润分红,向公众减持国有股份,所得收入和财政结余主要用于偿还财政历史旧账。全文共分三部分:(1)本轮宏观调控的简要回顾;(2)总量失衡是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3)稳定经济运行的政策选择。

王成艳[10](2007)在《转型期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相继加快,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而在投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拉动力的条件下,经济的快速增长不可避免地诱发投资过度扩张而导致国民经济总量增长过快及结构性失衡。这一时期的宏观调控既要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也要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及区域结构的调整优化,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复杂的宏观调控形势,中央政府积极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使之成为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之后的第三大调控政策。而目前关于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这一议题的研究,无论是研究的整体层次,还是研究的具体内容上,都存在明显不足与空白之处。加强本议题的研究对于丰富宏观调控理论,指导我国宏观调控实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当前关于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议题既有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予以简要评析的基础上,以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为背景,运用比较分析法、类推法、博弈分析等研究方法,沿着总论--分论的基本逻辑思路,首先从生产力构成要素及经济社会制度(生产关系)两个层面,揭示了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进而分析讨论了土地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作用传导渠道及其传导机制;接下来,从实践与操作层面,阐述了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目标、原则及调控手段体系,从而相对完整的构成了本项研究的总论部分;在总论的基础上,结合2003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实践,对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三大领域----国民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以及区域协调发展,调控依据、调控机制、调控绩效等分别予以论述,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构成了本项研究的分论部分;最后,还力争站在历史高度前瞻土地政策宏观调控作用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通过紧缩或松动“地根”,配合“银根”政策,及时为经济发展“踩油门”、“点刹车”,是当代中国宏观调控所独有的。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土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这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提供了可能性。而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型尚未完成,生产要素特别是公有制度下土地资源的配置机制超越了行政划拨主导,却又未完全走向市场化,国家对土地资源的配置还拥有绝对的控制权,这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创造了可行性。(2)转型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着加快发展、赶超世界先进的历史任务,因此,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平稳快速发展。为此,土地政策不仅要通过控制土地供应总量调控投资总量从而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更要通过控制土地供应的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实现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的调控,促进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还能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3)严格土地行政审批,加强土地供给管理,是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最基本政策手段。在土地资源配置尚未完成市场化的条件下,加强土地审批管理仍是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严格行政审批既可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扩张速度,调节产业用地结构,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及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以主体功能区划分为指导,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能有效地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要适应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要求,加快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实施机制(土地规划)的市场取向改革,更有效地发挥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对土地供给的管理作用。此外,还要积极完善土地税制,调节土地需求,从根本上抑制投资需求的过度扩张。(4)土地配给渠道与土地价格渠道是兼具“行政性”和“市场性”的土地政策宏观调控作用传导的两条基本路径。土地配给渠道主要通过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层层分解,实现国家对建设用地总量、产业结构及区域布局的控制,进而对国民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及区域协调发展实施调控。随着我国土地市场机制的不断发展,土地价格渠道对于土地政策调控作用的传导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紧缩土地供应导致土地价格上涨,不仅有效地控制土地相关投资活动,还有利于盘活闲置土地,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从而保障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转变。转型时期,要加强两种机制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土地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5)积极培育土地市场是土地政策有效参与宏观调控的制度基础。国家宏观调控要建立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之上,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亦是如此。转型时期拉动投资过快增长的一个重要力量就是廉价生产要素。通过构建完善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使价格能客观真实而灵敏地反映土地供求状况,及时有效约束和引导土地需求,因而合理引导投资,并促进土地的集约与节约利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以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为契机加快土地市场化改革,实现以调控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6)加强土地政策与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等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是治理转型时期宏观经济的经济周期性失衡与体制性失衡的有效措施。2003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实践与效果表明了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然而,一方面,无论是宏观调控的广度、深度,还是调控政策的适应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将是我国宏观调控中的主要调控政策,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局限性也决定了其在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中的非主导地位。因此,要合理定位土地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参与”地位。要加强土地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共同抑制投资的过度膨胀,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同时,要注意两类调控政策的同向性,即紧缩性的土地政策要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配合,以发挥更大的调控威力。(7)随着经济体制转型的成功,以行政审批为特色的计划体制将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土地要素供求将走向市场化,届时,土地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的历史任务将走向终结。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土地政策宏观调控功能的结束。随着以土地行政审批为特征、兼具“行政性”与“市场性”的土地政策转变为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下完全“市场性”土地政策,土地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表现形式、作用方式及作用强度等都必将发生重大变化。

二、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叫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叫停(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政治情境中的弹性行政研究(1949-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二、探寻中国奇迹的一个视角:弹性行政
        三、中国政治情境中行政的刚性与弹性
    第二节 核心概念与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
        二、文献综述
        三、可能创新之处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框架
第二章 毛泽东时期刚性行政的锻造(1949—1977)
    第一节 集权体制下的全能式政府运行模式
        一、全能式政府之生成
        二、全能式政府的运行模式
    第二节 刚性行政:全能式政府的应然需求
        一、革命建政体制形塑的“命令一服从”体制
        二、刚性行政的内生动因
        三、刚性行政对政府执行力的提升
    第三节 刚性行政的困境
        一、过度执行
        二、虚假执行
        三、目标置换
        四、行政自主性缺失
第三章 改革初期弹性行政的躁动(1978—1991)
    第一节 改革破冰与渐进路径的选择
        一、现实倒逼改革
        二、经济改革牵动政治改革
        三、渐进主义改革路径的择定
    第二节 行政自由裁量空间的扩大和弹性行政的躁动
        一、改革冲动呼吁更大的行政自由裁量空间
        二、简政放权与行政自由裁量空间的扩大
        三、弹性行政躁动的体制因素
        四、弹性行政躁动的主体诉求
    第三节 基于改革的弹性行政的主要类型
        一、中央政府授权试点
        二、地方政府自行探索
    第四节 改革初期弹性行政的两面性
        一、弹性行政助推改革进程
        二、缺少反制的过度弹性行政
        三、四项基本原则、稳定压倒一切对弹性行政的约束
第四章 市场化推进时期弹性行政的扩张(1992—2011)
    第一节 政府职能转变与弹性行政的扩张
        一、市场经济的“姓氏”之辩和改革再出发
        二、市场化改革与弹性行政的内在关联
        三、深化行政改革与弹性行政的扩张
    第二节 央地博弈和区域竞争
        一、政府的层级结构与职责同构
        二、纵向利益抵牾与央地博弈
        三、层级博弈的衍生品:地方合谋
        四、区域竞争与地方保护
    第三节 权力失范下的过度弹性行政
        一、政府官员的自利性膨胀与角色错乱
        二、低成本高收益的违规行为助推过度弹性行政
        三、晋升的“零和博弈”与政府官员行为扭曲
    第四节 服务型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对弹性行政的有限抑制
        一、服务型政府建设对弹性行政的抑制
        二、依法行政的推进对弹性行政的抑制
第五章 十八大以来对弹性行政的矫正(2012—2019)
    第一节 弹性行政负外部性的凸显
        一、接近临界点的弹性行政
        二、矫正弹性行政:态势和挑战
    第二节 全面从严治党对弹性行政的遏制
        一、完善党内制度建设
        二、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三、强化政治巡视
        四、“零容忍”的铁腕反腐
    第三节 依法(规)行政对弹性行政的管控
        一、强化依法(规)行政
        二、治理型政府的应然诉求
    第四节 政务督查、政策落实审计对弹性行政的挤压
        一、政务督查的强化:力破“中梗阻”
        二、审计监督的拓展:重大政策落实审计
第六章 弹性行政与刚性行政限度之辨析
    第一节 中国政治情境中行政执行之审视
        一、弹性行政与刚性行政的历史维度
        二、弹性行政与刚性行政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弹性行政的亚制度化特征及其“临界点”
        一、弹性行政的亚制度化特征
        二、弹性行政“临界点”的把控
    第三节 弹性行政的宽度与刚性行政的强度之辨析
        一、行政执行与法治行政
        二、法治视角下弹性行政的宽度
        三、法治视角下刚性行政的强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产能均衡动态监测及失衡风险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论文结构与创新点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
    2.1 理论基础
    2.2 基本概念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能均衡动态监测体系及实证
    3.1 产能均衡变动理论模型
    3.2 产能均衡动态监测指标体系构建
    3.3 景气指数在产能均衡动态监测体系中的应用
    3.4 产能均衡动态监测指数实证
    3.5 产能均衡动态监测指数与宏观经济的周期协同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能均衡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失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4.1 产能均衡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产能失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能失衡风险预警分析
    5.1 转折点识别
    5.2 预警指标的校验
    5.3 产能失衡风险预警及效果评估
    本章小结
第6章 典型行业产能均衡动态监测及失衡风险预警
    6.1 典型行业的选择
    6.2 典型行业产能均衡动态监测实证
    6.3 典型行业产能失衡风险预警及效果评估
    6.4 典型问题探讨——投资“潮涌现象”的现实表现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我国高端体育旅游消费和资源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高端体育旅游消费和资源开发的现状
2高端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消费群体的“小众性”限制高端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
    2.2为立足当地旅游资源特点,盲目建设屡见不鲜
    2.3投资大、回收周期长,成为制约高端体育消费市场发展的短板
3提高高端体育旅游消费水平的建议
    3.1树立高端体育旅游市场国际化发展战略,拓宽旅游消费群体
    3.2制定适合地方高端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策略,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
    3.3加大民间资本进入高端旅游市场的步伐
4小结

(4)我国产能过剩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产能过剩困局
        一、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产能过剩
        二、产能过剩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三、我国产能过剩的行业发展趋势及其调整化解
    第二节 国内外产能过剩研究述评
        一、产能过剩相关概念及内涵界定
        二、国外产能过剩治理研究文献回顾与述评
        三、国内产能过剩治理研究文献回顾与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四、创新之处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产能过剩的理论基础与测度方法
    第一节 马克思过剩经济思想探索
        一、竞争规律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二、资本循环与资本主义生产过剩
        三、过剩经济基本特征与周期性循环演化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产能过剩理论探赜
        一、竞争演化、垄断竞争与长期产能过剩
        二、寡头垄断、厂商博弈与长期产能过剩
        三、西方经济学产能过剩理论突围与实践挑战
    第三节 产能过剩理论在现当代的新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过剩经济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二、西方经济学产能过剩理论的演化与新发展
        三、不同过剩理论的比较与科学性研判
    第四节 产能过剩测度趋势及其应用
        一、国外产能过剩测度的主要方法
        二、国内产能过剩测度的主要方法
        三、本研究的测度方法与应用说明
第二章 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历史演进与治理绩效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产能过剩问题辨识:1978-1991
        一、产能过剩的经济背景与表现形态
        二、产能过剩的治理政策与经济绩效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产能过:1992-2001
        一、产能过剩的经济背景与表现形态
        二、产能过剩的治理政策与经济绩效
    第三节 加入WTO后我国产能过剩问题演化:2002—2008
        一、产能过剩的经济背景与表现形态
        二、产能过剩的治理政策与经济绩效
    第四节 当前产能过剩基本特征与风险测度:2009-至今
        一、产能过剩的经济背景与表现形态
        二、产能过剩的治理政策与经济绩效
        三、当前我国产能过剩次生风险辨识
第三章 我国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
    第一节 国家治理转型、宏观经济波动与产能过剩
        一、经济体制改革、国家政策诱致与产业组织演变
        二、宏观经济波动、通货膨胀传导与利润率平均化
        三、国家治理变迁、资源配置效率与生产能力约束
    第二节 地方政府竞争、产业规制效应与产能过剩
        一、辖区资源争夺、税费优惠补贴与地方政府竞争
        二、产业政策诱导、中央-地方博弈与资源配置效应
        三、地方官员激励、产业规制偏好与区域产业布局
    第三节 厂商能力特征、投资风险偏好与产能过剩
        一、厂商偏好、生产能力趋同与同质陷阱
        二、厂商合谋、投资行为选择与沉淀成本
        三、厂商激励、产业组织结构与进出壁垒
    第四节 世界市场结构、消费能力稀缺与产能过剩
        一、资本全球化、世界市场结构与经济协调
        二、市场一体化、消费能力稀缺与产能过剩
        三、经营国际化、贸易保护主义与产能过剩
第四章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产能过剩治理经验
    第一节 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与长期产能过剩
        一、美国金融危机、资本虚拟化与产能过剩
        二、欧洲债务危机、产业空心化与产能过剩
        三、全球性长期产能过剩对中国的启示
    第二节 主要发达国家产能过剩及其治理机制
        一、美国产能过剩及其治理机制
        二、德国产能过剩及其治理机制
        三、日本产能过剩及其治理机制
    第三节 产能过剩治理的国际经验
        一、产能过剩治理与调控体系
        二、产能过剩治理与监测预警
        三、产能过剩治理与法制保障
第五章 我国产能过剩治理路径研究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我国产能过剩治理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能过剩治理的关键战略
        二、经济结构调整、分配制度改革与消费能力再造
        三、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功能
    第二节 经济自主创新驱动与我国产能过剩治理
        一、自主创新驱动:产能过剩治理的根本路径
        二、生产方式鼎新:第三次工业革命与竞争优势再造
        三、产业科技革新:生产能力跨越与产业竞争力培育
        四、信息技术创新:大数据经济战略与产业生态变革
    第三节 政府—市场关系优化与我国产能过剩治理
        一、优化制度引导市场模式,跨越产能过剩体制陷阱
        二、协同创新地方产业组织,化解产能过剩同构约束
        三、完善企业退出政策体系,建立健全长效防范机制
    第四节 企业组织产能过剩治理能力建设
        一、创新驱动:企业动态能力获得与产能过剩治理
        二、治理驱动:企业竞争策略优化与市场瞄准机制重建
        三、双轮驱动:国内市场质量延展与国际市场容量开拓
    第五节 法治经济:产能过剩治理的根本道路
        一、法治精神与治理现代化
        二、市场深化与法治化保障
        三、产能过剩治理中的法律手段
第六章 研究结论
附录1 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
附录2 当前我国治理产能过剩的主要政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图表索引
个人简历

(6)民族地区产能过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三、 产能过剩研究文献述评
        (一) 产能过剩概念的界定
        (二) 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的关系
        (三) 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
        (四) 产能过剩的辨别与测度
    四、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二章 产能过剩的理论概述
    一、 从生产过剩走向产能过剩
    二、 产能过剩的微观基础
第三章 民族地区产能过剩的历史教训及效应分析
    一、 民族地区产能过剩的历史教训
        (一) “大跃进”时期的民族地区产能过剩
        (二) “三线建设”时期的民族地区产能过剩
        (三) “改革开放”初期的民族地区产能过剩
        (四) “西部大开发”时期的民族地区产能过剩
    二、 民族地区产能过剩对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
        (一) 造成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
        (二) 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的稳定增长
        (三) 造成民族地区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滑坡
        (四) 造成民族地区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第四章 民族地区产能过剩的状况及原因分析
    一、 民族地区产能过剩的测度
        (一) 测度方法及指标选取
        (二) 民族地区工业分行业的过剩产能
    二、 民族地区产能过剩的状况——以水泥行业为例
    三、 民族地区产能过剩的原因分析
        (一) 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
        (二) 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
        (三) 市场经济的盲目性
第五章 民族地区产能过剩的解决路径
    一、 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宏观调控水平
    二、 调整产业结构,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三、 深化体制改革,严格控制新增产能
    四、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五、 开拓国内外市场,转移和消化过剩产能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中央经济政策的地方执行研究 ——以招商引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事实与问题
        0.1.1 中国的政治集权
        0.1.2 中央政策失灵与约束软化
        0.1.3 问题:政策约束为什么软化与如何治理地方政府?
    0.2 文献综述:法治、分权与政策执行
        0.2.1 地方分权与地区竞争
        0.2.2 政策执行:依法行政与政令不通
        0.2.3 对既有理论研究的评价
    0.3 问题的意义
    0.4 论文思路
    0.5 本文创新
    0.6 相关概念界定
        0.6.1 地方分权
        0.6.2 中央地方的使用问题
        0.6.3 法律和政策
        0.6.4 政策软约束
1. 地方竞争与中央政策的地方执行考察:以招商引资为例
    1.1 法治缺失下的经济增长:放权让利与地方政府竞争
        1.1.1 法治缺失与中国经济增长悖论
        1.1.2 地方分权:为增长而竞争的中国叙事
    1.2 地方法制竞争:基于招商引资文本的分析
        1.2.1 让利竞赛
        1.2.2 政府职能转型
        1.2.3 社会治安与法院司法
    1.3 洼地经济与逐底竞争
    1.4 中央地方双向互动的制度变迁:以工业用地为例
        1.4.1 招商引资、土地财政与地方政府的用地策略
        1.4.2 低地价竞争与中央土地管制
        1.4.3 工业用地成本控制中的中央地方博弈
        1.4.4 工业用地地源供应中的中央地方博弈
    1.5 小结:地方竞争、法治建设与中央管制
2. 政策约束的软化:地方策略与中央态度
    2.1 中央政策的地方执行策略考察
        2.1.1 信息透明度、政策特质与地方政府的选择性执行
        2.1.2 地方政府的执行策略考察
        2.1.3 地方政府选择性执行的弊端
    2.2 中央政策为什么无法约束地方政府?
        2.2.1 地方分权与地方政府的独立性
        2.2.2 违法成本收益之不对称
        2.2.3 地方政府竞争
    2.3 社会转型、地区差异与刚性的制度:中央为什么容忍政策软约束?
        2.3.1 中央多重目标之冲突
        2.3.2 抽象的制度与具体的行政
        2.3.3 地方灵活性还是政令畅通:中央政府之两难处境
    2.4 政策软约束、非制度分权与地方策略
        2.4.1 地方政策而非地方性法规中的变通
        2.4.2 硬指标还是软约束
    2.5 小结
3. 去软约束:从放权让利到依法行政的治理演变
    3.1 政策约束的强化:依法行政与自缚手脚的逻辑
        3.1.1 依法行政:一次治理理念的历史转变
        3.1.2 始于上层的法治政府建设:政府自我革命的逻辑
    3.2 依法行政的实践:再以工业用地违法治理为例
        3.2.1 权力调整
        3.2.2 税费改革(利):以工业用地税费调整为例
        3.2.3 惩处力度的强化
        3.2.4 政绩考核改变与问责
    3.3 地方法制竞争、央地双向互动与中国的法治建设
        3.3.1 中央治理策略转变下的法治政府建设
        3.3.2 招商引资竞争驱动下的法治政府建设
        3.3.3 多向互动下的中国法治建设
    3.4 小结
4. 地方政府治理:现状、问题与改进
    4.1 现有地方政府治理现状与中央策略之反思
        4.1.1 地方政府治理现状
        4.1.2 中央治理策略之评价
    4.2 制度化分权
        4.2.1 分权的标准
        4.2.2 中央地方事权分配的制度化
        4.2.3 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
        4.2.4 财权分配的法治化
    4.3 选民、中央与法院的协调性约束
        4.3.1 地方政府约束的多维性
        4.3.2 权力制衡与协调性约束
    4.4 小结
5. 结语:地方竞争、央地矛盾与宪政建设——政府为什么会自缚手脚?
    5.1 法治的双向互动
        5.1.1 央地互动下的制度变迁
        5.1.2 从制度软约束到依法行政
        5.1.3 从优惠政策竞争到法治环境竞争
    5.2 宪政视角下的地方政府治理
        5.2.1 中央地方关系的法治化
        5.2.2 地方政府治理的协调性约束
    5.3 文章不足与未来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8)积极应对 迎接挑战 促进乳胶行业健康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乳胶行业的基本情况
    1. 我国已成为乳胶制品生产大国
    2. 国内避孕套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3. 我国避孕套市场混乱局面的主要原因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乳胶行业的不利影响
    1. 国际市场需求减少导致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2. 国内经济增速减缓带来的负面影响
    3. 外币贬值将导致出口乳胶制品效益下降
    4. 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乳胶行业的有利因素
    1. 金融危机的影响为原材料价格回归提供了条件
    2.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为行业稳定发展提供了机遇
    3. 金融危机的影响将推进企业重组、产品升级
    4. 金融危机的影响将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的外部条件
四、我国乳胶行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对策
    1. 紧紧把握国内市场需求, 提高乳胶制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2. 我国要学习国外同行的经验, 实施正确的经营战略
    3.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加强企业管理
    4. 加强市场监管, 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5. 依靠行业协会的有效工作,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10)转型期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技术路线、方法和依据
    1.3 研究内容结构
2 相关文献回顾
    2.1 几个主要议题及其论争
    2.2 总体性简要评论
    2.3 本章小结
3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内涵、依据与传导机制
    3.1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涵义、特点与作用定位
    3.2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
    3.3 土地政策调控作用的传导渠道及其机制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目标、原则与手段体系
    4.1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目标
    4.2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
    4.3 参与宏观调控的土地政策体系
    4.4 本章小结
5 土地政策参与国民经济总量调控
    5.1 土地是撬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杠杆
    5.2 土地政策实施总量调控的机制分析与初步实践
    5.3 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的方向与重点
6 土地政策参与产业结构调控
    6.1 产业结构变动与土地利用结构互动关系分析
    6.2 土地政策实施产业结构调控的机制分析与实践
    6.3 产业结构调控绩效分析
    6.4 建立产业结构调控的长效机制
7 土地政策参与区域协调发展调控
    7.1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分析
    7.2 适时运用土地政策调控区域经济发展
    7.3 发挥土地用途分区管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计划指导作用
    7.4 构建市场取向的土地用途管制实施机制
    7.5 以土地利用布局为导向积极引导跨区域产业梯度转移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前瞻
    8.1 主要研究结果
    8.2 前瞻: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长期性及其宏观调控功能的转型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四、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叫停(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政治情境中的弹性行政研究(1949-2019)[D]. 徐浩. 南京大学, 2019(07)
  • [2]产能均衡动态监测及失衡风险预警研究[D]. 曹颖琦.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3]我国高端体育旅游消费和资源开发策略研究[J]. 曾杨剑. 湖北体育科技, 2015(11)
  • [4]我国产能过剩治理研究[D]. 钟洪亮.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1)
  • [5]为山东叫停轮胎新增产能项目喝彩[J]. 陈维芳.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4(05)
  • [6]民族地区产能过剩问题研究[D]. 张阳. 中南民族大学, 2013(06)
  • [7]中央经济政策的地方执行研究 ——以招商引资为例[D]. 万江.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6)
  • [8]积极应对 迎接挑战 促进乳胶行业健康发展[J]. 陶然. 中国橡胶, 2009(04)
  • [9]2003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回顾与前瞻[J]. 张俊伟. 经济研究参考, 2008(02)
  • [10]转型期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问题研究[D]. 王成艳. 山东农业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停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