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7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野[1](2020)在《经伤椎短节段置钉治疗伴上终板损伤的胸腰段骨折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究伴上终板损伤的单节段胸腰段骨折通过经伤椎与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复位治疗的疗效比较分析,进而帮助临床医生为胸腰段骨折的患者选择置钉的方式。方法:筛选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明确诊断为单一节段胸腰段骨折伴上终板损伤的45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依据手术的置钉方式进行随机分组,其中25例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患者作为实验组,20例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外伤原因、伤椎节段、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数据存在可比性,可以进行术后指标的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测量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1年及取内固定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2-15个月时取出内固定物)的VAS评分、ODI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计算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丢失和伤椎前缘高度比丢失,并通过取内固定末次随访时复查CT影像资料分析上终板损伤愈合情况。结果经过统计分析,获得对比经伤椎与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治疗伴上终板损伤的单节段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的目标。结果:所有纳入研究的胸腰段骨折患者均经过两种置钉方式达到满意的复位效果。两组患者相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0.05);术前VAS评分、ODI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之间和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术后1周、术后3个月VAS评分、ODI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术后1年及取内固定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之间已经末次随访伤椎Cobb角丢失和伤椎前缘高度比丢失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在上终板损伤愈合情况方面,取内固定末次随访时,实验组有14例愈合良好,愈合率56.0%,对照组仅有7例愈合良好,愈合率35.0%。末次随访时,实验组无内固定断裂情况,对照组2例内固定断裂。结论:1.与跨伤椎置钉相比,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对患者术后恢复伤椎前缘高度比和伤椎Cobb角的短期效果无差别;2.与跨伤椎置钉相比,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对患者术后维持椎体高度和伤椎Cobb角方面疗效更好;3.与跨伤椎置钉相比,经伤椎椎弓钉置钉在后期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和功能;4.与跨伤椎置钉相比,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对患者术后伤椎上终板损伤愈合方面疗效更明显。
计李超[2](2020)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现象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因胸腰椎骨折入住我院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信息完整者共2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重、身高),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骨折椎体数目、骨折类型、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术前矢状面Cobb角、伤椎置钉情况、椎体复位程度等相关因素;观察患者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现象的发生率、椎体再压缩程度等;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上述因素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相关性。结果:215例患者中有86例患者术后发生椎体高度再丢失,发生率为40%。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术前矢状面Cobb角、骨折类型、伤椎置钉情况与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P>0.05)。OSTA指数、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椎体复位程度与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出现椎体高度再丢失发生率较高,多种因素中只有OSTA指数、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是造成椎体高度再丢失的主要影响因素。OSTA指数及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对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最佳预测点为1.7和31.3%.
丁明[3](2018)在《青壮年胸腰段椎体内区域性CT值分析及其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青壮年胸腰段椎体内部的CT值与相应椎体内部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确定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确定可以通过胸腰段椎体内部CT值测定来间接评估椎体骨密度水平。研究椎体内部区域性CT值差异,然后用于临床上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治疗,改良术中植骨融合范围并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本课题共设计三个部分分别研究胸腰段椎体内部CT值与相应椎体骨密度的相关性、椎体内区域性CT值差异及其对临床上椎体骨折治疗的指导意义、改良术中植骨融合的范围。首先,通过对本院60例行腰椎骨密度检查并同期(3个月内)行腰椎CT检查的青壮年人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所选检查者需排除患有脊柱炎症、外伤、肿瘤、结核等疾病者,且无合并基础疾病,包括合并免疫系统疾病,长期服用激素者,排除合并糖尿病、甲亢、甲减者。从中选取胸腰段可供测量分析的有效椎体,所谓的有效椎体即排除了相关的影响因素,能同时取到有效的骨密度值及CT值的可供进行骨密度分析及CT值测量的椎体。取得其相应椎体的骨密度检测结果及CT值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胸腰段相应椎体的骨密度值与C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自CT室选取正常青壮年人(20-60岁)检查所做的胸腰椎CT60例,时间自2015年12月到2017年10月,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2259岁,平均46.3岁,排除合并脊柱骨折、肿瘤、炎症、结核等疾患,排除合并严重糖尿病、甲亢、甲减、骨质疏松等基础病变,排除合并全身免疫性疾病、长期应用激素患者。胸腰段椎体取T11-L2范围内成像全面的椎体,通过三维成像系统进行分区测定,将椎体上、中、下等分成三部分。为减少人为误差,在每一层面上将椎体大致均分为四个象限,避开皮质骨、骨质增生硬化区及椎静脉静脉窦的影响,每个象限各取一个设定区域,共取四个兴趣区分别测量其CT值。每个图像由工作10年以上放射科人员及临床医生各测量一次,进行双盲实验,取其结果,以避免人为主观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因调取对象中以腰椎CT三维重建为主,向上一般能包括T12,少数达到T11,60例检查者中测得T11椎体8例,T12椎体28例,L1椎体58例,L2椎体52例。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椎体内部上、中、下三部分的CT值差异,以及对椎体前半部分及椎体后半部分的CT值差异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对我院骨科2016年12月2018年1月收治的青壮年胸腰段椎体骨折178例,对此组病人治疗进行总结、分析,对其中单纯压缩性骨折以及简单爆裂性骨折共97例进行影像学分析,发现其骨折部位均位于椎体的前上半部分。其中127例椎体压缩性骨折及爆裂骨折行手术患者入组进行总结、分析,AO分型(A1.1,A1.2.1,A1.2.2,A1.3,A2,A3.1.1,A3.2.1;B1.1,B1.2,B1.3)。其中31例单纯压缩性骨折病人经皮或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手术,单纯行骨折复位、USS系统内固定术,未做椎管的减压及植骨融合。其中50例早期开展病例及椎体上下部分均骨折较重的病人进行了手术行骨折复位、USS系统内固定,同时行传统范围的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即融合病椎及上、下各一椎体;后期采用改良植骨融合范围的方法治疗其中压缩较重、爆裂骨折或合并神经损伤的胸腰段骨折共46例,其中男33例,女13例。年龄在1961岁,平均46.5岁。受伤原因:车祸伤18例,高处坠落伤21例,埋压伤7例。其中T11椎体骨折5例,T12椎体骨折14例,L1椎体骨折17例,L2椎体骨折10例。多数胸腰段椎体骨折分类属于爆裂型骨折,前上半部分爆裂、粉碎,后上缘突入椎管,合并椎管狭窄,部分合并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有5例,B级有10例,C级有8例,D级有16例,E级有7例。TLICS评分:4分有4例,5分有7例,6分有9例,7分有16例,8分有7例,9分有3例。急症手术治疗9例,其余37例病人均于伤后7天内完成手术。观察术后疗效,包括短期及长期固定效果,随访并观察远期骨折愈合、植骨融合效果及脊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0例检查者中取得胸腰段有效椎体共128例,其中L2椎体58例,L1椎体52例,T12椎体18例,分别进行椎体内骨松质CT值和骨密度的测定,测定结果以平均值和标准差表示(x士s),其中T12的CT(Hu)值为213.7士45.1,L1的CT值为226.4士53.2,L2的CT值为247.3士57.7,总体CT平均值为234.3士65.2;BMD(mg/cm3)结果:T12为664.4士80.1,L1为722.7士76.6,L2为832.3士90.5,总体平均BMD为774.3士98.7。应用线性回归统计学方法分别对3个椎体内部的BMD和相应椎体内部C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作显着性差异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显着性。T12、L1、L2椎体内骨松质的CT值与相应椎体内的BMD呈正线性相关,T12 r=0.942,L1 r=0.936,L2 r=0.909,p=0.019。总体上来说胸腰段椎体内部骨松质CT值与相应椎体内BMD呈正线性相关,r=0.834,p=0.023。青壮年胸腰段椎体内的骨密度结果与椎体相应部位的CT值结果成显着正线性相关,BMD越高,CT值越高,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性。在胸腰段单个椎体内部,上下分区结果显示椎体CT值自上而下逐渐增大,椎体上1/3部分的CT值低于中1/3部分的CT值,中1/3部分的CT值低于椎体下1/3部分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个椎体内部前后分区结果示椎体前半部分的CT值低于椎体后半部分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每一椎间盘及其相邻两个椎体1/3为一运动单位分析,上位椎体下半骨密度高于下位椎体上半,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改良的植骨融合范围方式行手术组共46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4个月,平均18个月。椎体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的时间48个月,平均约6个月,后外侧植骨融合通过辅助检查及二次手术证实,大部分植骨取得较好的融合效果。手术后有1例病人发生了下位椎体一侧的椎弓根螺钉断裂情况,其余病例内固定物均无明显松动,而未行植骨融合患者中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者有5例,3例断钉位于骨折椎上方的椎体。进一步随访二次取出内固定后腰椎的运动功能保留、恢复良好,伤椎椎体的前缘高度无进一步丢失。取椎弓根钉前、取椎弓根钉后分别测量骨折椎椎体前缘高度,应用SPSS13.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P>0.05,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本研究通过对胸腰段椎体内骨松质CT值与相应椎体骨密度测定结果分析显示,二者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性,应用CT值测定可以间接反映椎体骨密度水平。2.椎体内部高容积CT值可代替骨密度测定更精确评价椎体骨密度水平,用以诊断骨质疏松程度,诊断骨质疏松症。3.本研究通过对椎体内部区域性CT值测定明确椎体内部CT值存在区域上的差异。明确椎体内部上半部分的强度低于椎体下半部分的强度,椎体前半部分的强度低于椎体后半部分的强度。从而用来解释临床上椎体压缩性骨折好发于椎体前上部的原因。4.本研究根据椎体内部CT值存在区域上的差异,椎体内部上半部分的强度低于椎体下半部分的强度,椎体前半部分的强度低于椎体后半部分的强度的研究结果,对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治疗进行指导,并改良胸腰段椎体骨折的后外侧植骨融合范围,取得更好植骨融合率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脊柱的运动功能,减少邻近节段的退变。
刘鹏[4](2018)在《基于FSU功能可恢复性的脊柱创伤治疗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众所周知,脊柱创伤的治疗原则包括复位、稳定和减压;前两者针对脊柱的支持功能,后者为脊髓及脊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脊柱的节段间运动功能,对于生活质量有显着影响,然而,在治疗脊柱创伤的过程中,恢复脊柱序列、稳定损伤节段和神经组织减压受到关注,尽最大努力恢复或保留脊柱的运动功能,却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不同的解剖节段,脊柱的运动功能对人体的意义存在显着差异。基于理论分析与临床实践,笔者从功能性脊柱单元(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的“功能可恢复性”作为预判指标,来重新思考脊柱创伤中如何尽最大努力保留脊柱活动节段,使脊柱创伤治疗效果在现有水平上有所提升。方法与结果:本研究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生物力学研究(有限元模型仿真研究)为主,结合文献回顾与分析。第一章上颈椎创伤—保守与手术治疗对FSU运动功能的影响此部分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为主,结合文献分析,研究枕骨髁至C2-3椎间盘这一节段的损伤。综合既往解剖学、运动学、笔者的临床研究结果,提出“寰椎前份-齿状突-韧带复合体”是寰枢关节运动与稳定的核心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分别阐明寰椎骨折、寰椎横韧带损伤、齿状突骨折的各种治疗对寰枢运动功能的影响;通过13例寰椎骨折保守治疗中期随访的结果,首次对比了国际上最常用的Spence原则和Dickman分型两种方法预测寰枢关节稳定性的准确性差异,结果提示Dickman分型预测准确性高、保守治疗有助于部分保留寰枢关节运动功能;对于Hangman骨折,从损伤机制入手,提出治疗方案的设计不应关注骨折本身,而是应该关注C2-3椎间关节功能是否具有可恢复性。第二章下颈椎创伤—手术策略优化对减少融合FSU数量的影响此部分是在前期下颈椎(C3-7)创伤后稳定性重建的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解读基础上,对优化后的手术策略进行临床验证,以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为主。笔者提出,根据下颈椎FSU的组成部分的功能,界定前、后侧张力带;对具备手术指征的下颈椎创伤,根据张力带损伤侧来选择手术入路与固定方式,可以仅做损伤FSU的固定融合,既可避免内固定失效,又可最大程度保留其余正常FSUs的运动功能。第三章胸、腰椎创伤—融合与减压策略及其对FSU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此部分研究了创伤后胸椎、腰椎FSU椎间关节保留的可能性、融合策略和减压策略。首先通过21个病例平均长达15.9年的影像学随访,观察创伤对胸、腰椎椎间盘退变加速的远期影响,发现终板损伤程度、局部后凸程度是影响退变加速的重要因素,对于预判创伤所涉及的FSU是否具有功能可恢复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其次,以此为基础,通过回顾性病例研究,提出对胸腰椎创伤的非融合、选择性融合和全节段融合策略,其中非融合与选择性融合有助于保留创伤FSU的运动功能;根据神经功能不同状态提出减压策略,减压策略对与融合策略具有间接影响。结论:对于高能量创伤导致的椎体骨折或者骨折-脱位,治疗应聚焦于FSU的软性组件—椎体间连接。如果椎间连接具有重新恢复生理载荷下稳定功能的可能性,治疗决策中应该考虑保留运动功能;否则应将脊柱创伤所涉及的FSU予以永久、坚固的融合。结论关键点:1.以“寰椎前份-齿状突-韧带复合体”和C2-3椎间关节的功能可恢复性为基础,有助于深刻理解寰椎骨折、寰椎横韧带损伤、齿状突骨折和Hangman骨折,并妥善地进行治疗决策。2.准确判断下颈椎创伤中张力带失效侧及范围,有助于采用最短FSU固定及恰当的入路选择处理下颈椎创伤,最大程度保留下颈椎正常FSU。3.胸、腰椎创伤处理中评估终板损伤程度、局部后凸畸形等因素有助于预判损伤FSU是否具有功能可恢复性。对具有可恢复性的FSU及时采用内固定治疗,可以采用非融合或者选择性融合策略,以最大程度保留FSU活动度;对已丧失FSU运动功能恢复可能者,则融合该节段以获得永久稳定。
胡溪源[5](2018)在《胸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钉棒断裂的相关因素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研究讨论胸腰椎疾病治疗中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可能导致钉棒断裂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3.1-2018.3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21例胸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37例发生螺钉或棒的断裂,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类型、节段数目、植骨及安放横杆情况进行分组,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取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胸腰椎骨折钉棒断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椎体滑脱、椎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脊柱和椎管肿瘤,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短节段组和长节段组两组之间钉棒断裂的发生率没有明显的的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未植骨患者钉棒断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植骨患者,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未安放横杆患者钉棒断裂的发生率高于安放横杆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钉棒断裂的发生率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患者钉棒断裂的发生率高于中年和老年患者,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年龄、病变类型、植骨情况、横杆安放情况都是可能与胸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钉棒断裂有关的因素,性别和节段数目与钉棒断裂没有明显关系。胸腰椎骨折病人钉棒断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腰椎滑脱、椎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肿瘤患者,说明保持椎体的完整特别是前、中柱的完整可以减少内固定断裂的风险;未安放横杆患者钉棒断裂的发生率高于安放横杆患者,安放横杆可以减小钉棒断裂的风险;未植骨患者的钉棒断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植骨患者,有效的植骨及椎体融合可以减小钉棒断裂的风险;青年患者钉棒断裂的发生率较高,术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冯华龙,赖居易,黄飞强[6](2017)在《过伸牵引弹性按压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差异》文中指出背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传统经皮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在患者术后病椎的高度恢复等方面均存在许多不足,过伸牵引弹性按压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目的:观察和比较传统经皮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和过伸牵引弹性按压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上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40例单个椎体的单纯压缩性骨折患者,分别行传统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对照组)和过伸牵引弹性按压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治疗组)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无神经症状和体征。比较2组手术围手术期手术时间、术中放射量、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内固定前后各时间段伤椎矢状位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以及使用目测来比评分法评价疼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评价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个月。(1)治疗组围手术期手术时间、术中放射量、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2)两组内固定后伤椎矢状位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目测类比评分及ODI评分显着优于内固定前(P<0.05);(3)治疗组内固定后24 h及6,12个月伤椎矢状位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组术后12个月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5)结果说明,过伸牵引弹性按压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在恢复椎体高度及疗效上比传统经皮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更有优势。
范红松[7](2017)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型损伤的疗效对比》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后路经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型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01月2016年01月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型损伤患者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5;女,15),年龄在1860岁。由于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肌间隙入路组(Mis-open组)及传统开放入路组(Open组),其中Mis-open组行后路经肌间隙椎管减压、复位、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20例(男,12;女,8),年龄在2160岁。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A级14例,B级5例,C级1例。Open组行传统开放椎管减压、复位、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20例(男,13;女,7),年龄在1858岁。美国脊髓损伤分级(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A级14例、B级2例、C级3例、D级1例。1.分别采用计时器、负压吸引装置、负压引流球分别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评估两组围手术期疗效。2.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两组术后切口疼痛情况。3.采用游标卡尺在伤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横断位上测量椎管矢状径,计算两组术前及术后的椎管通畅率,评估两组椎管减压情况。4.分别采用游标卡尺、量角器在伤椎侧位平片上分别测量术前及术后的伤椎前缘高度的百分比、Cobb角,评估两组后凸矫正情况。5.采用ASIA分级标准评估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40例患者随访了933个月,其中Mis-open组随访(19.3±5.6)个月,Open组随访(22.5±4.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1.Mis-open组的手术时间(240.5±38.3)min、术中出血量(525.0±168.2)ml、术后引流量(190.1±78.9)ml、术后24小时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分别为(6.4±1.0、1.6±0.5)。末次随访椎管通畅率、伤椎前缘高度的百分比、Cobb角分别为(85.3±3.7)%、(85.5±2.7)%、(4.7±1.2)°。Mis-open组末次随访ASIA分级情况:7例A级、5例B级、6例C级、1例D级、1例E级。Open组的手术时间(258.5±43.7)min、术中出血量(770.0±269.2)ml、术后引流量(281.7±122.3)ml、术后24小时及末次随访VAS评分为(7.8±0.7、2.2±0.4),末次随访椎管通畅率、伤椎前缘高度的百分比、Cobb角分别为(85.8±1.8)%、(88.8±1.3)%、(5.3±1.5)°。Open组末次随访ASIA分级情况:6例A级、6例B级、5例C级、2例D级、1例E级。2.两组间在手术时间,术前、末次随访椎管通畅率、伤椎前缘高度的百分比、Cobb角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间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VAS评分上Mis-open组优于Open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4.同组内在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椎管通畅率、伤椎前缘高度的百分比、Cobb角上比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间术前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Z=-0.42,P=0.68)。两组间末次随访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Z=-1.51,P=0.13)。Mis-open组组内术前和末次随访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9,P=0.004);Open组组内术前和末次随访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3,P=0.009)。结论:后路经肌间隙减压、复位、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型损伤不仅能够有效恢复伤椎椎管通畅率及前缘高度的同时,还能减少手术创伤、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术后切口疼痛,是一种值得借鉴及推广的手术方式。
唐俊,梁红锁,李林,李红波,韦程寿,黄克[8](2016)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6年1月-2014年3月60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单纯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治疗组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经过1025(12.4±2.3)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骨折椎体前后缘高度及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痛觉、触觉、运动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等各项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其中治疗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何立文,王荣生,石裕明,王炜昌,王伟雄,刘雄[9](2016)在《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植骨治疗胸腰骨折》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5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19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植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和术后1年随访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变化情况及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前缘高度和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前缘高度和Cobb角均较治疗前改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对照组前缘高度丢失程度和Cobb角丢失度明显高于观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显着,具有创伤小、安全可靠的优势,可有效将患者体内骨缺损空腔填充,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减少椎体高度的丢失,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袁翠华[10](2016)在《计算机导航经皮微创空心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胸腰椎骨折微创治疗的尸体解剖及影像学研究目的:通过对成人胸腰椎椎弓根尸体解剖及影像学研究,明确椎弓根解剖学和影像学特点,为微创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提供解剖学和影像学凭据。方法:(l)通过对成人胸腰椎椎弓根尸体解剖及影像学研究了解椎弓根的解剖学和影像学特点:(1)选取6具胸、腰椎骨骼标本,用超薄电锯对椎弓根进行连续的冠状位切片,研究椎弓根冠状面的解剖形态;选取6具胸、腰椎骨骼标本我们将整个椎弓根切除游离进行失状位切片,观察椎弓根的失状位的解剖形态。(2)我们在12具胸腰腰椎骨骼标本上用钢丝紧紧缠绕在椎弓根最狭窄处的皮质上,用C臂机进行透视,了解椎弓根在X线透视下的影像学形态。(2)研究胸腰椎经椎弓根置钉时X透视下的最佳进钉点:在胸、腰椎骨格标本(T6-L5)上进行解剖研究,将直视下的最佳进钉位置用微型螺钉固定予以进行X线透视,分析最佳进针点在X透视下与椎弓根显影的位置关系,从而寻找X透视下的最佳进钉点。(3)研究胸腰椎经椎弓根置钉时的最佳进针角度:对成人胸、腰椎骨格标本(T6-L5)用尸体解剖和CT扫描方两种方法测得椎弓根中轴线和椎体失状线的夹角的平均值。将实验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l3.0分析。从而寻找行胸腰椎置钉的最佳进钉角度。结果:(l)椎弓根的解剖形态冠状为类圆形,整体为类管状结构;椎弓根放射下的体表投影为类圆形结构。(2)胸腰椎经椎弓根置钉时X射线透视下的最佳进钉点:左侧椎弓根投影9点区域,右侧椎弓根投影3点区域。(3)胸腰椎经椎弓根置钉时的最佳进针角度:胸椎T6-T12为5°左右。腰椎:L1一L4为5°-10°之间,而L5一般为20°-25°。结论:椎弓根自身解剖特点为类管状结构,其冠状面在放射投影下为类圆形结构;胸腰椎经椎弓根置钉时X射线透视下的最佳进钉点:左侧椎弓根投影9点区域,右侧椎弓根投影3点区域;胸腰椎经椎弓根置钉时最理想佳进钉的角度:胸椎T6-T12为5°左右。腰椎:L1一L4为5°-10°之间,而L5一般为20°-25°。研究这些解剖结构特点为胸腰椎骨折经皮微创放置椎弓根钉经提供了解剖学基础。第二部分:计算机导航下经皮设计空心椎弓根螺钉置钉轨道的基础研究目的:分别从尸体解剖学和影像学角度去研究导航设计下的置钉轨道的精确性,从而证明计算机导航下经皮设计椎弓根钉轨道的可行性。方法:⑴随机抽取10具骨骼标本T10-L3共120个椎弓根,在计算机导航下参考最佳进钉点和最佳进钉角度设计来设计椎弓根钉的初步轨道。测量并记录置钉轨道与椎弓根中轴线之间的最长距离。我们将置钉轨道为优良的例数设为阳性,差的设为阴性。统计实验中胸、腰椎的阳性、阴性的椎弓根例数,分析导航下置钉轨道的精确性;统计胸腰椎左、右椎弓根的阳性、阴性的例数。用统计学的方法去分析胸、腰椎置钉轨道阳性率及左右侧胸腰椎置钉轨道阳性率差别有无差异性,⑵随机抽取10具脊柱骨骼T10-L3共40个椎体。我们将计算机导航下经皮置钉的方法设定为实验组。将肉眼直视下的置钉方法设定为对照组。分别统计和分析两组方法在尸体骨骼标本中统计置钉的优良率。结果⑴胸椎组测量60个椎弓根,椎弓根轨道设计:优52例,良3例,差5例;阳性率为91.67‰。腰椎组测量60个椎弓根:55例优,2例良,3例差;阳性率为95.00‰。胸腰椎间阳性率的比较,p(29)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胸腰椎左右侧阳性率差别比较p(29)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⑵导航实验组行CT扫描共扫描了30个椎弓根,置钉优良率96.67%;对照组共扫描了30椎弓根,置钉优良率90.00%。两组间比较p(29)0.05,导航组与对照组优良率间的差异无显着意义,导航下置钉和肉眼直视下置钉置钉优良率差别无显着意义。结论:⑴计算机导航下经皮设计的胸腰椎置钉轨道极其靠近椎弓根中轴线或在椎弓根中轴线上,导航下设计的椎弓根置钉通道位置理想。⑵在尸体骨骼标本上导航下置钉的优良率与肉眼直视下置钉的优良率无明显差别。从而我们可以推断出计算机导航下经皮设计椎弓根钉轨道是具有可行性的。第三部分导航微创置钉与常规经皮微创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目的:比较和评估导航微创和常规经皮微创术式两组方法治疗青壮年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2013年8月-2015年8月经筛选共41例病人纳入研究,分试验组(计算机导航引导下经皮长尾空心椎弓根螺钉技术组)与对照组(常规X线透视引导下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技术组)。记录两平均组手术时间、出血、置钉优良率;平均透视X线的次数;术后观察两组术后切口疼痛情况,采用VAS评分。结果:试验组的术中照射X线的次数明显小于小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置钉优良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平均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与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切口疼痛情况,采用VA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导航下经皮微创空心椎弓根螺钉技术与常规X线透视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技术相比较具有创伤小,曝光X线次数少,置钉优良率好的优点。导航下的微创置钉手术方法比较安全,值得临床推广。第四部分计算机导航微创与传统开放术式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目的:比较和评估导航微创和传统开放术式两组方法治疗青壮年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经筛选共38例病人纳入研究。入选病人随机分为微创组及切开组。微创组采用计算机导航下经皮微创置入可折长尾空心椎弓根钉,经皮复位内固定;而切开组采用经传统的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记录平均两组平均接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置钉优良率;平均透视X线的次数术后观察两组术后切口疼痛情况,采用VAS评分;观察两组术前术后Cobbs角恢复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照射X射线次数、手术切口长度:微创组均小于切开组,统计分析结果,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置钉优良率:导航微创组与切开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2天VAS评分:导航微创组与切开组术后疼痛之间比较,P<0.05,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着意义,所有微创组术后疼痛症状恢复较切开组明显好转。两组术前、术后Cobbs角变化,通过配对t检验,p<0.05,两组术前术后Cobbs角变化存在显着差异,手术治疗有显着意义;微创组与切开组术前术后Cobbs角的变化情况相比较,经过t检验,p>0.05,两组间Cobbs角改善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计算机导航下的微创空心椎弓根螺钉技术创伤小,可减少软组织并发症,置钉准确性较好,在治疗青壮年胸腰椎骨折上有很好的疗效;在很大程度上可减少微创手术带来的放射性医源性损害,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微创治疗技术。
二、R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7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7例(论文提纲范文)
(1)经伤椎短节段置钉治疗伴上终板损伤的胸腰段骨折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椎 |
3.1.2 排除标准 |
3.2 临床资料 |
3.3 手术方法与记录 |
3.3.1 实验组 |
3.3.2 对照组 |
3.4 观察与测量指标 |
3.5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统计学结果 |
4.1.1 手术相关指标 |
4.1.2 伤椎前缘高度比 |
4.1.3 伤椎Cobb角 |
4.1.4 VAS评分 |
4.1.5 ODI指数 |
4.2 伤椎上终板愈合情况 |
第5章 讨论 |
5.1 胸腰段骨折概述 |
5.2 胸腰段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 |
5.3 跨伤椎置钉的临床应用 |
5.4 经伤椎置钉的临床应用 |
5.4.1 经伤椎置钉的优势 |
5.4.2 经伤椎置钉的生物力学分析 |
5.4.3 经伤椎置钉的可行性与适应症 |
5.4.4 经伤椎置钉的注意事项 |
5.5 植骨的必要性 |
5.6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病例选择 |
3、手术方法 |
4、观察指标 |
5、测量方法 |
6、统计处理 |
结果 |
1、病例资料及椎体高度再丢失情况 |
2、椎体高度再丢失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结果 |
3、椎体压缩程度和OSTA对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预测性 |
讨论 |
1、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对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影响 |
2、OSTA对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影响 |
3、胸腰椎骨折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 |
4、椎弓根螺钉系统的不足及改进对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预防及手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致谢 |
(3)青壮年胸腰段椎体内区域性CT值分析及其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胸腰段椎体CT值与骨密度相关性分析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胸腰段椎体内部区域性CT值测定及其意义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椎体内区域性CT值差异对胸腰段椎体骨折治疗及改良植骨融合的意义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4)基于FSU功能可恢复性的脊柱创伤治疗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上颈椎创伤—保守与手术治疗对FSU运动功能的影响 |
1.1 前言 |
1.2 寰椎骨折 |
1.2.1 材料与方法 |
1.2.2 结果 |
1.2.3 讨论 |
1.3 枢椎骨折 |
1.3.1 齿状突骨折 |
1.3.2 创伤性枢椎滑脱 |
1.4 寰枢椎复合型骨折 |
1.5 核心观点汇总 第二章 下颈椎创伤—手术策略优化对减少融合FSU数量的影响 |
2.1 前言 |
2.1.1 下颈椎FSU的运动学特征与功能解剖 |
2.1.2 下颈椎创伤的分型与争议 |
2.2 基于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解读的下颈椎创伤手术策略优化:临床病例验证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 |
2.2.3 讨论 |
2.3 核心观点汇总 第三章 胸、腰椎创伤—融合与减压策略及其对FSU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
3.1 融合策略研究1—胸、腰椎椎体骨折对相邻椎间盘退变程度的长期影响 |
前言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2 结果 |
3.1.3 讨论 |
3.1.4 结论 |
3.2 融合策略研究2——胸、腰椎骨折选择性融合策略临床应用初探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 |
3.2.3 讨论 |
3.2.4 结论 |
3.3 胸、腰椎骨折减压策略研究 |
3.3.1 材料与方法 |
3.3.2 结果 |
3.3.3 讨论 |
3.3.4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脊柱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
(5)胸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钉棒断裂的相关因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过伸牵引弹性按压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
1.1 设计 |
1.2 时间及地点 |
1.3 对象 |
1.3.1 诊断标准[7] |
1.3.2 纳入标准 |
1.3.3 排除标准 |
1.3.4 剔除标准 |
1.4 材料 |
1.5 方法 |
1.5.1 治疗组内固定方法 |
1.5.2 对照组内固定方法 |
1.5.3 内固定后处理方法 |
1.6 主要观察指标 |
1.6.1 围手术期观察指标 |
1.6.2 疗效评估指标 |
1.6.3 影像学观察指标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
2.2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
2.3 围手术期各指标参数比较 |
2.4 各时间段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ODI评分比较 |
2.5 各时间段伤椎矢状位后凸Cobb’s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比较 |
2.6 并发症 |
2.7典型病例介绍 |
3 讨论Discussion |
(7)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型损伤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
(8)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评定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效果分析 |
2.2 两组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及Cobb角比较 |
2.3 两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
3 讨论 |
(9)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植骨治疗胸腰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观察组 |
1.3.2 对照组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除无伤椎植骨这一步骤外,其他治疗步骤均同观察组。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术前术后前缘高度和Cobb角变化情况比较 |
2.2 两组术后1年随访前缘高度丢失程度及Cobb角丢失度比较 |
3 讨论 |
(10)计算机导航经皮微创空心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胸腰椎骨折微创治疗的尸体解剖及影像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计算机导航经皮设计空心椎弓根螺钉置钉轨道的基础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导航微创置钉与常规经皮微创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典型病例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计算机导航微创与传统开放术式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R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7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经伤椎短节段置钉治疗伴上终板损伤的胸腰段骨折疗效分析[D]. 王野. 吉林大学, 2020(08)
- [2]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 计李超. 苏州大学, 2020(02)
- [3]青壮年胸腰段椎体内区域性CT值分析及其临床研究[D]. 丁明. 青岛大学, 2018(07)
- [4]基于FSU功能可恢复性的脊柱创伤治疗策略研究[D]. 刘鹏.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5]胸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钉棒断裂的相关因素探讨[D]. 胡溪源. 广西医科大学, 2018(01)
- [6]过伸牵引弹性按压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差异[J]. 冯华龙,赖居易,黄飞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7(23)
- [7]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型损伤的疗效对比[D]. 范红松. 遵义医学院, 2017(10)
- [8]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J]. 唐俊,梁红锁,李林,李红波,韦程寿,黄克.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21)
- [9]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植骨治疗胸腰骨折[J]. 何立文,王荣生,石裕明,王炜昌,王伟雄,刘雄. 中国医学创新, 2016(22)
- [10]计算机导航经皮微创空心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 袁翠华. 苏州大学,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