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对体外循环患儿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丙泊酚对体外循环患儿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一、异丙酚对儿童体外循环血小板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肖庆旺[1](2011)在《体外循环对血小板的影响及与术后急性肺损伤关系》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对血小板的影响及其与术后急性肺损伤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采用体外循环手术方式的164例患者术前、术后血小板数目(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比较手术前后各参数水平,并分析11例术后发生急性肺损伤患者的PLT、MPV、PDW与未发生急性肺损伤患者的差异。结果:体外循环术后的血小板计数[(106±61)×109/L]明显低于术前[(163±51)×109/L],血小板平均容积[(11.21±3.06)fl]和血小板分布宽度[(18.61±2.01)%]高于术前水平[(8.21±2.01)fl、(15.21±1.64)%],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11例急性肺损伤患者的血小板计数[(90.36±20.61)×109/L]、血小板平均容积[(12.91±1.60)fl]、血小板分布宽度[(19.26±0.93)%]均差于未发生急性肺损伤患者[(107.36±51.20)×109/L、(11.09±2.66)fl、(17.76±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会降低患者血小板数目,增加血小板平均容积,增大血小板分布宽度。而且研究提示这与术后急性肺损伤有关。

武宙阳,姚尚龙[2](2003)在《异丙酚对儿童体外循环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异丙酚对儿童体外循环(CPB)期间血小板(Plt)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CPB下行心脏修补术的先心病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异丙酚组(P组)。两组均以芬太尼5μg·kg-1·h-1辅助吸入0.7%异氟醚维持麻醉。P组自诱导至术毕持续泵注异丙酚3 mg·kg-1·h-1持续泵注。两组病儿分别于麻醉前、转流30min、手术结束时、术后24 h取中心静脉血测定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GMP-140)和Plt血栓烷B2(TXB2)浓度,及全血激活凝固时间(ACT)、凝集速率、Plt功能(PF)、快速Plt功能(qPF)值,同时测定各时段的Plt计数。结果 两组GMP-140、TXB2在转流期间显着性升高(P<0.01);Plt计数在转流期间显着性下降(P<0.01);ACT转流期间显着性延长(P<0.01),术后恢复基础水平。PF、qPF转流期间测不出,术后恢复至基础水平。C组和P组之间Plt各观测值相比差异无显着性。结论 持续泵注异丙酚3 mg·k-1·h-1对儿童CPB中的血小板功能无明显影响。

安珂[3](2002)在《异丙酚对体外循环中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8及呼吸指数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体外循环(CPB)相关的急性肺损伤所导致的术后肺功能障碍一直是心脏外科工作中常见的临床问题。由于CPB是一种非生理性的循环方式,由此诱发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是导致体外循环相关急性肺损伤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致炎细胞因子在体外循环相关急性肺损伤(ALI)中起重要的作用。异丙酚(Propofol)具有麻醉、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和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及致炎细胞因子的释放等作用。本实验将异丙酚用于在CPB下行瓣膜置换术的病人,通过观察异丙酚对致炎细胞因子和呼吸功能等的影响,探讨致炎细胞因子在CPB相关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及异丙酚保护作用的机制,为心脏外科麻醉合理用药及改善术后肺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ASA Ⅱ~Ⅲ级,主动脉阻断时间在40分钟和体外循环时间在60分钟以上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人20例。随机分成两组即异丙酚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除异丙酚组在麻醉诱导和维持郑州大学(2皿2)硕土学位论文 异丙酚对体外循环中致炎细胞因子**卜u、!卜8及呼吸指数影响的临床研究中加用异丙酚外,其它术中用药两组均相同。术中在监测病人血流动力学的指标下,两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后CPB前汀;人主动脉阻断后 30min(T。)、王动脉开放后 10min 汀。人 30 min(T。)、Zh(T。)。4h叮介6h汀J分别采集肝素抗凝挠动脉血和上腔静脉血检测①动脉血气分析计算呼吸指数;②肺循环前后(右房血-左房血)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③采集动脉血浆标本用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法检测 MDA的含量和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TNF&和 IL七的含量。统计数据用均数土标准差佰J)表示,采用 SPSS ( 0刀)统计软件包处理,以P<o刀5为显着性检验标准。 结果: 1.一般资料:两组病人年龄、体重、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及*SA分级差异均无显着性(P>0刀5人 2.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围术期两组病人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Illl厂平均动脉压(MAP)和中心静脉压uVP)的变化差异无显着性(P>0刀5人 3.围术期呼吸指数的变化:两组病人在 T;和 TZ时间点的呼吸土 数组间差异无显着性(0*710.11 VS 0*410 二 6、0.7010二 0 VS0石7=I=0.09,P>0刀5人 而在T。-T,时间点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刀 1人对照组大于异丙酚组。组内比较,两组 T3~T7时间点与T;和 T。时间点差异具有显着性(P<0刀5人 T;和 T。间差异无显着性 (0*7土0.llVso*0土0.10、0*4士0二6vso*7土0*9,P>0*5)。 4.肺循环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对照组肺循环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于 T3点差异有显着性门.3013.21 10’/L VS7.33迎.66X 1001,p<0.of),右房血高于左房血,而异丙酚组于各时 -二- 郑州大学(222)硕士学位论文 异丙酚村休外循环中致炎细胞因子TNF-a、IL-8及呼吸指数邑响的临床研究 fMdMWWWWM{x-xxxMWtefM-WdM:xWWW:MWwWWHMM7-;xWMMWMMWMMMMMMxw.xxMWWK(-~-~----ca-------------.--------ram 间点的变化差异无显着性(P>0刀5L.两组于T厂T,时间点的中性粒 细胞计数与T;和L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功刀1人 5.血浆MDA水平的变化:两组病人在T;和 T。时间点 MDA的 含量组间差异无显着性(3.42ti.24 nmol/ml vs 3.39if·23 nmol/ml. 4.3910.86m。l/ml VS 4.3 110.87 flmol/mis P>0刀5),而在 T3~ T7时间 点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刀5人对照组高于异丙酚组。组内比较, 两组T;~T,时间点的MDA含量明显高于T;时间点,差异具有显着 性(P功刀1人并于*点达峰值。而T;和L间差异无显着性u.42到.24 nmol/ml vs 4.39土0.86 nmol/ml、3.39土1.23 nmol/ml vs 4.31士0.87 nmol/ml,P>0刀5)。 6.血浆致炎细胞因子’t’ii仑及IL毛水平的变化:两组病人血 浆TNF仓的含量组间比较,在T。~T。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有显着性 (P<0刀5人 而在L和L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显着性门8.44土6.门 "g/ml vs 17.53t6.97 "g/ffil. 23.91t7*8 "g/ffil vs ZI.96t6.87 tl, P>0刀5);组内比较,两组 ’t’iv’《的含量在 TZ~T7时间点与L比较 差异具有显着性(P功刀 1人 体外循环时明显升高,并于 T3点达峰 值。两组病人血浆IL七的含量组间比较,在T。~T,时间点两组间差 异具有显着性(P<0刀5人 而在乃和L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显着性 (4.55ti*4 "g/ffil vs 4.39t0.93 ng/ml、4*Ztl.15 "g/ml vs 4.49t0.80 "g/ml, P>0刀5);组内比较,对照组 IL-8的含量在 T。~ T。时间点与D T;、T斤 乙?

王江[4](2009)在《体外循环中诸多因素对异丙酚血药浓度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体外循环(CPB)是心内直视手术的必要技术之一,但存在包括血液稀释、温度、氧合器种类、预充液中所加各种药物以及超滤等诸多因素影响静脉麻醉药的血药浓度,本研究从体内和体外两方面探讨体外循环对异丙酚血药浓度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目的:1)探讨急性超容血液稀释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条件下异丙酚TCI血药浓度的变化规律并评价TCI系统性能;2)探讨离体体外循环中转机时间、氧合器、药物和温度对异丙酚浓度的影响;3)探讨国产氧合器构成的体外循环回路对异丙酚血药浓度的影响,评价体外循环下异丙酚TCI系统的性能;4)验证小容量零平衡超滤对炎性介质的滤除效果和心肌保护作用以及对异丙酚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1)选择54例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AHHD组(n=18),ANHD组(n=18)和对照组(n=18),麻醉诱导后10min分别实施AHHD和ANHD,目标红细胞压积(Hct)为0.26,血液稀释平稳10min后以靶血浆浓度(3μg·ml-1)输注异丙酚60min,间断采血180min,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测定异丙酚血药浓度,评价TCI的系统性能;2)确立实验因素有4个,即:氧合器,有3个水平(进口膜肺、国产膜肺和国产鼓泡);温度,有2个水平(28℃和35℃);转机时间,有7个水平;药物,有两个水平(加药和未加药);根据实验因素和水平,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四因素多水平实验设计。氧合器分别与贮血滤血器、动脉微栓过滤器、体外循环管道构成体外循环回路。离体自转60min。预充液2000 ml,加入异丙酚20mg,转速为4L/min。在CPB开始前、CPB开始1、5、10、20、40和60min取样。体外试验在条件不变情况下重复3次;3)60例ASAⅡ~Ⅲ级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国产鼓泡组(n=20)、国产膜肺组(n=20)和进口膜肺组(n=20)。三组在麻醉诱导插管后,实施异丙酚TCI,TCI 60min后开始体外循环,在CPB前、CPB中1、5、10、20、40、60、CPB后5和10min采血测血药浓度;4)选择4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超滤组(n=20)和对照组(n=20)。CPB开始1min时实施Z-BUF,持续40min。在CPB前、CPB1、5、10、20和40min,采集动脉血用反向高效液相法检测异丙酚血药浓度。分别于CPB前、CPB停止即刻、术后2h、术后6h和术后24h采集动脉血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浓度,测定结果用Hct校正。结果:1)AHHD和ANHD组各时点血药浓度均围绕靶浓度波动,趋势为先高于靶浓度,到接近靶浓度,最后低于靶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AHHD组和ANH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AHHD组血药浓度最大降幅为33.5%,ANHD组最大降幅为40.0%。AHHD组系统偏离度和精确度分别为-7.12%和21.23%,ANHD组系统偏离度和精确度分别为-8.83%和22.98%;2)温度(P=0.042)和转机时间(P=0.001)对异丙酚浓度均有影响,氧合器(P=0.052)和药物(P=0.337)对异丙酚浓度无影响;氧合器与时间(P=0.011)之间有交互作用,除此之外四个因素之间无其它交互作用;国产鼓泡肺对异丙酚浓度的影响明显低于国产膜肺和进口膜肺,进口膜肺与国产鼓泡肺间(P=0.001)有差异,进口膜肺与国产膜肺之间(P=0.110),国产膜肺与国产鼓泡肺间(P=0.123)无统计学差异;28℃时的异丙酚浓度明显高于35℃。异丙酚浓度随着转机时间逐渐下降,多重比较显示40min和60min两个时点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77),40min内各个时点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3)体外循环开始后三组血药浓度明显下降,国产鼓泡下降22.6%,国产膜肺下降28.7%,进口膜肺下降31.1%。三组各个时点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三组之间异丙酚血药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1)。氧合器和转机时间之间无交互作用(P=0.362)。三组不同时点之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国产膜肺和进口膜肺在20min时恢复到CPB前水平,而国产鼓泡在40min时恢复到CPB前水平。系统的偏离度为21%、精确度为29%、摆动度为21%及分散度为-0.06%/h;4)两组患者TNF-α、IL-6、IL-10和cTnI在CPB停机后明显升高,术后2h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对照组术后24h仍明显高于CPB前水平,超滤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循环开始后两组血药浓度明显下降,超滤组在5min时血药浓度降到最低点,下降了38%。随后血药浓度不断上升,对照组在40min时恢复到接近CPB前水平,而超滤组在40min时仍明显低于CPB前水平。超滤组内(P<0.0001)和对照组内(P<0.0001)各个时点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两组之间血药浓度相差21.0%~25.2%,其中在CPB20min时差值最大为25.2%。CPB开始后两组熵指数均有所下降,两组间(P=0.5583)熵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滤组有8例(40%)需要追加肝素。结论:1)围术期AHHD和ANHD明显影响异丙酚血药浓度,使血药浓度分别下降了33.5%和40.0%,但这两种血液稀释之间对异丙酚血药浓度的影响无差异,TCI系统先低估后高估实测血药浓度,血液稀释优化了TCI的系统性能;2)转机时间和温度均影响异丙酚浓度,进口膜肺影响程度最大,国产膜肺居中,国产鼓泡影响最小,28℃异丙酚浓度明显高于35℃,转机开始40min内对异丙酚浓度有明显的影响,预充液中所加药物对异丙酚浓度无影响;3)体外循环在开始的20min内对异丙酚血药浓度有明显影响,国产鼓泡组使浓度下降22.6%,国产膜肺组下降28.7%,进口膜肺组下降31.1%。三种氧合器的影响无差异。异丙酚输注期间,虽然系统精确度达到了TCI系统性能要求的范围,但偏离度大于该范围,摆动度较大,提示使用Tackley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异丙酚TCI不适用于CPB下心脏手术的患者;4)小容量零平衡超滤(35ml·kg-1)能明显降低炎症因子,降低术后cTnI水平,CPB和零平衡超滤的联合作用使异丙酚血药浓度下降了30%~38%,但对麻醉深度没有明显影响。

梁庆旋[5](2008)在《两种代血浆对体外循环病人血小板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两种不同成分的代血浆用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人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ASAⅡ~Ⅲ级择期于体外循环下行修补术的先天性心脏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病人共30例,随机分入6%羟乙基淀粉130/0.4(voluven组,简称V组)和4%琥珀酰明胶(gelofusin组,简称G组),每组各15例,分别在①切皮前(基础值)(T1)②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10分钟(T2)③手术结束时(T3)④术后24小时(T4)抽取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CD41a,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分子标志物)和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CD62p,血小板激活的分子标志物),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PLT(血小板计数)、HB(血红蛋白)、HCT(血细胞比容),ACT测定仪测定ACT(激活全血凝固时间),抽取动脉血用血气分析仪分析血浆Ca2+含量。并记录手术时间、转机时间、术中肝素用量、胶体用量、术后引流量、术后24小时输用同种异体血量。结果1.两组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的比较:(1)V组和G组GPⅡb/Ⅲa的表达在T1、T4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3时点V组的表达低于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在T2和T3时点的表达高于基础值T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4和T1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CD62p的表达在各时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在T2和T3高于基础值T1(P<0.05),T4和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PLT、HB、HCT、ACT、血浆Ca2+含量指标的比较:(1)PLT、HB、ACT、HCT、血浆Ca2+含量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的PLT分别在组内T2、T3时点比基础值T1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血浆Ca2+在组内T2、T3、T4比基础值T1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HB在组内T2时点比基础值T1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各组ACT在组内T2、T3、T4时点与基础值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手术时间、转机时间、术中肝素用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输用同种异体血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羟乙基淀粉130/0.4抑制体外循环病人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的表达较4%琥珀酰明胶明显,表明6%羟乙基淀粉130/0.4抑制体外循环病人血小板活化功能较4%琥珀酰明胶明显。其机制可能是由于HES分子覆盖在血小板表面,配体与血小板表面结合位点结合受限从而抑制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的表达。2.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可以引起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的增加,从而影响血小板的功能。

梁庆旋[6](2008)在《体外循环对血小板的影响因素及血小板保护措施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心脏手术多需在体外循环下完成,而体外循环是一个非生理过程。在CPB期间由于血小板的损害而导致术后非外科性出血等并发症已日渐受到重视。CPB可造成血小板获得性功能障碍,表现为不仅数量下降而且功能低下。体外循环过程中生物及物理等多种因素可导致血小板获得性功能损害。

刘福国[7](2005)在《异丙酚临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

周成斌,张镜芳,章晓华,陈萍,庄建,陈欣欣[8](2004)在《离心泵对小儿体外循环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离心泵对小儿体外循环 (CPB)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2 0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离心泵组 (n =1 0 )和滚轴泵组 (n =1 0 )。离心泵组采用离心泵 (BiopumpBP5 0泵头 ) ,滚轴泵组使用StockertⅢ心肺机 (滚轴泵 ) ,常规建立CPB ,行心脏畸形根治术。分别于麻醉前 (T1 )、CPB结束即刻 (T2 )、CPB结束后 2 4h(T3)取静脉血测定血小板计数、血小板颗粒膜蛋白 - 1 4 0 (GMP - 1 4 0 )、血栓素B2 (TXB2 )和 6 -酮体 -前列腺素F1α(6 -ke to -PGF1α)。结果 两组患儿CPB时间、阻断时间、最低鼻咽温度无显着性差异。T2期两组患儿血小板数量下降(P <0 .0 5 ) ,组间无显着性差异。T2期两组患儿GMP - 1 4 0增高 (P <0 .0 5 ) ,滚轴泵组增高更为显着 (P <0 .0 5 ) ;滚轴泵组TXB2 、6 -keto -PGF1α水平超过离心泵组 (P <0 .0 5 )。术后 2 4h内离心泵组胸液量明显少于滚轴泵[离心泵组 (6 .4± 4 .1 )ml/kg比滚轴泵组 (1 1 .1± 3.3)ml/kg ,P <0 .0 5 ]。两组患儿用血量和ICU时间没有显着差异。结论 离心泵较滚轴泵明显减少对血小板的破坏 ,但是临床结果没有明显优势。

王生超[9](2020)在《丙泊酚对烧伤大鼠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丙泊酚对烧伤大鼠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10周龄、雄性SD大鼠30只,体质量控制在220±10 g,所有操作和动物处理均按照实验动物指南及标准进行。适应7天后开始实验,适应期间每天抓取大鼠5分钟,以减少无关应激刺激对后续实验操作的影响。将大鼠随机分为三组(n=10):丙泊酚+烧伤(A)组,单纯烧伤(B)组和空白对照(C)组。A、B两组大鼠用1%的戊巴比妥钠45 mg/kg经腹腔进行麻醉,按照实验室建造Ⅲ度烧伤大鼠模型稳定1h后,A组经腹腔注射乳酸钠林氏格液40ml/kg补液,经股静脉注射浓度为1%的丙泊酚20mg/kg,继之以10mg/kg/h的速度持续泵注,维持输注至实验结束时。B组在补液的同时以1 ml/kg/h的生理盐水泵注替代,并分次追加1%的戊巴比妥钠确保大鼠在实验过程中不出现体动。C组以1 ml/kg/h的生理盐水泵注替代。分别于烧伤后1h(T1)、3h(T2)、5h(T3)检测内皮素-1(ET-1)、血小板聚集率(PAg R)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的变化。结果:在对烧伤后大鼠的内皮素1(ET-1)水平的检测中发现:丙泊酚+烧伤(A)组大鼠ET-1的水平在T2、T3时间点明显降低但仍高于正常大鼠水平与单纯烧伤(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烧伤后大鼠的血小板聚集率(PAg R)水平的检测中发现:A组大鼠PAg R的水平在T2、T3时间点逐渐下降与B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烧伤后大鼠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表达的检测中发现:A组大鼠CD62P的水平在T2、T3时间点明显降低,并与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处理后烧伤大鼠血液中内皮素1(ET-1)、血小板聚集率(PAg R)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的水平均明显降低,有助于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丙泊酚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烧伤大鼠CD62P的表达来抑制血小板的第二相聚集。

卜祥梅[10](2019)在《通路相关模块研究七氟烷和异丙酚在OPCABG术中心肌保护作用》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病趋势近年逐渐增高。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OPCABG)是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其优势是避免了体外循环导致的全身炎性反应、凝血功能紊乱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七氟烷和异丙酚是CABG中广泛使用的麻醉药物。研究发现异丙酚和七氟烷均具有一定的心血管保护特性,但二者的保护作用机制不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实验策略(关联研究、全基因组关联扫描、蛋白质组学和全球微阵列基因表达分析)已经被应用到研究。Lucchinetti等对心脏手术麻醉中应用吸入麻醉和静脉麻醉在基因表达水平上进行直接比较。这些结果表明,麻醉诱导构成的基因调节可通过调控心肌能量底物代谢,并可预测行OPCABG的患者术后心脏功能。然而,这些麻醉药在基因水平上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基因共表达网络包含了在不同的生物体中表现出相似表达模式的基因。功能相关的基因经常在组成保守转录模块的生物体内共表达。通过构建一个共同表达网络,可以估计不同条件下的潜在的监管关系。为了定义邻接矩阵,我们使用了一个邻接函数,它将共表达的相似性转化为连接强度。节点不相似性度量用作聚类方法的输入来定义网络模块(节点的簇)。此外,模块是各种样品中表达谱高度相关的基因组。网络模块实现了一个假设,即网络可以被划分为功能模块。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相互作用(如重要通路中的关键基因)可以被测试。因此,在现有的研究模块中,基于富含重要通路的基因共表达网络的模块被识别出来,这些模块被定义为通路相关的模块。[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生物信息学的技术手段研究七氟烷和异丙酚麻醉对OPCABG患者的心肌保护机制。从而从基因水平上理解七氟烷和异丙酚心血管保护的机制。[研究方法]从ArrayExpress数据库获得OPCABG患者应用七氟烷或异丙酚的前后基因表达谱,并分别鉴定应用七氟烷或异丙酚前后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利用《京都百科全书》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database,KEGG)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通路分析。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构建一个共表达网络,并挖掘与通路相关的模块。通过对联合表达网络拓扑中心的分析,确定了重要的通路相关模块,通过系统分析共表达网络的通路相关模块,进一步了解在OPCABG中七氟烷和异丙酚对冠心病患者心肌保护的潜在作用机制。1.基因表达谱的收集和预处理从ArrayExpress数据库(http://www.ebi.ac.uk/arrayexpress/)获得基因表达谱的资料E-GEOD-4386。E-GEOD-4386存在于人类基因组U133 Plus 2.0平台的A-AFFY-44-Affymetrix基因芯片上。这些数据来自于接受过OPCABG的病人,他们分别应用七氟烷或异丙酚进行麻醉维持。通过用药前后将样本分别分成两组:基线七氟烷(n =10)-七氟烷(n=10)和基线异丙酚(n=10)-异丙酚(n=10),下载微阵列数据和注释文件用于进一步分析。通过使用微阵列套件 5.0(MAS 5.0)软件(Affymetrix,Inc.,Santa Clara,CA,USA)来确定背景校正的信号强度。利用robust的多片平均法和基于量子化的算法来标准化从ArrayExpress数据库中得到的数据集,基因表达值被转化至可比较的水平。我们使用了 gene-filter包(基因过滤包)来筛选数据,每个探针对应一个基因,如果该探针不匹配任何基因就会被丢弃。此外,如果该基因有多个探针,则以探针表达的平均数值作为该基因表达值。2.差异表达基因的识别应用经验贝叶斯方法(LIMMA包中的topTable函数)筛选差异表达基因。此外,还利用假发现率对p值进行校对。选取[log Fold Change(FC)]>2.0和P<0.01作为截止标准。3.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功能应用KEGG数据库来研究DEGs的富集分析,从而找到两组OPCABG患者在七氟烷或异丙酚麻醉之前和之后DEGs的生化途径。应用注释、可视化和综合探索数据库(Database for 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DAVID)来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P<0.05,基因计数>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4.共表达网络分析和建设应用基因共表达网络描述基因转录之间的成对关系,促进对其功能的理解,帮助识别他们的关键作用基因。应用WGCNA进行分析转录谱,对不典型基因功能注释的信息处理。应用变异系数(CV=μ/σ 滤波用来去除基本表达的基因以及在实验条件下未表达的或仅略有改变的基因。选择0.6作为的CV截止值来筛选基因共表达的交互作用。使用Cytoscape版本3.1.0构建共表达网络。同时,将每个节点的表达值映射到共表达网络,其中不同的颜色表示节点不同的表达值。5.通路相关的模块挖掘和拓扑分析将两组各重要通路的基因提取并映射到共表达网络。网络中的通路基因及其邻近基因被捕获,形成子网络,即通路相关模块。用模块拓扑分析(对应模块中基因的平均中心度)进行评估重要的通路相关模块。[研究结果]1.识别DEGs经过预处理后,在七氟烷组中得到269个DEGs,异丙酚组共得到129个DEGs。2.DEGs的KEGG通路分析在七氟烷组得到了8条重要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膀胱癌通路、MAPK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在异丙酚组中得到了的7条重要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MAPK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膀胱癌通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上皮细胞信号通路、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两组均富含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MAPK信号通路以及p53信号通路。而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和JAK-STAT信号通路仅在七氟烷组富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上皮细胞信号通路仅在异丙酚组富集。3.共表达网络结构和拓扑分析在七氟烷组得到813个差异表达基因的共表达交流,而在异丙酚组得到个121 6个差异表达基因的共表达交流。七氟烷组和异丙酚组分别获得1个带有表达值共表达网络,网络中所有的通路基因都是上调的。其中IL-6、IL-8基因表达在2组中上调最明显。在七氟烷组,IL-6基因的差异倍数为10.16,IL-8基因的差异倍数为8.17。在异丙酚组IL-6基因的差异倍数为9.47,IL-8基因的差异倍数为8.50。SERTAD1基因的度中心性值为173,位于七氟烷组DEGs的共表达网络的中心。SOCS3基因的度中心性值为1 14,位于异丙酚组DEGs的共表达网络的中心。4.通路相关模块的探索和拓扑分析在七氟烷组获得8个通路相关模块,在异丙酚组获得7个通路相关模块。在两组中补体与凝血级联通路、p53信号通路、NOD-样信号通路以及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模块节点的平均度中心性值均为>20。此外,在两组中补体与凝血级联通路相关模块节点的平均度中心性值最高,在七氟烷组中,其平均度中心性值为56.67,而在异丙酚组其平均度中心性值为71.88。然而,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相关模块仅存在于七氟烷组中,其节点的平均度中心性值为36.92。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上皮细胞信号通路相关模块仅存在于异丙酚组,其节点的平均度中心性值为35.98。通过对与通路相关模块中基因的频率进行分析,发现在两组中有多个基因在多个模块中呈现。在七氟烷组中,基因IL8、CXCL2、CCL2、IL6、IL1B、CCl1、CCL11和MYC的频率为>3;在异丙酚组中,基因IL8和CXCL1的频率为>3。另外,七氟烷组的趋化因子信号通路模块中富含CXCL2、CCL2、CXCL1、CCL11等基因,而异丙酚组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上皮细胞信号通路相关模块中富含CXCL1基因。[结论]1.OPCABG期间,尽管去除了体外循环的影响,机体仍然激活了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p53信号通路、NOD-样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炎症信号通路。OPCABG患者的心肌损伤可能是通过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介导的。IL-6和IL-8可能是与OPCABG的炎症反应和心肌缺血相关的重要基因。2.七氟烷可能通过趋化因子信号通路中IL8、CXCL1、CCL2和MYC基因对OPCABG患者术后血管生成方面提供保护。并通过SERTAD1基因抑制细胞凋亡在OPCABG中发挥心肌保护作用。3.异丙酚可能通过阻断趋化因子通路和JAK-STAT信号通路在OPCABG中为患者提供心肌保护。异丙酚对JAK-STAT信号通路的阻断可能与SOCS3基因有关。同时可能通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上皮细胞信号通路介导术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二、异丙酚对儿童体外循环血小板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丙酚对儿童体外循环血小板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体外循环对血小板的影响及与术后急性肺损伤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手术过程
        1.2.2 筛选项目
        1.2.3 测量仪器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水平比较
    2.2 急性肺损伤患者与非急性肺损伤患者的血小板水平比较
3 讨论

(2)异丙酚对儿童体外循环血小板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3)异丙酚对体外循环中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8及呼吸指数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部分
    异丙酚对体外循环中致炎细胞因子TNF-a、IL-8及呼吸指数影响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体外循环和急性肺损伤
        参考文献
缩写词
致谢

(4)体外循环中诸多因素对异丙酚血药浓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围术期血液稀释对异丙酚血药浓度的影响
    1. 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TCI 系统的建立
        1.4 麻醉方法
        1.5 ANHD 方法
        1.6 AHHD 方法
        1.7 监测指标
        1.8 标本采集
        1.9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异丙酚血药浓度
        1.10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离体体外循环对异丙酚浓度的影响
    1. 内容与方法
        1.1 CPB 回路的建立
        1.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异丙酚浓度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国产化的体外循环回路对异丙酚血药浓度的影响
    1. 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麻醉方法
        1.3 体外循环
        1.4 异丙酚浓度标本采集
        1.5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异丙酚浓度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小容量零平衡超滤的应用及对异丙酚血药浓度的影响
    1. 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麻醉方法
        1.3 体外循环
        1.4 零平衡超滤
        1.5 异丙酚浓度标本采集
        1.6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异丙酚浓度
        1.7 生物标本采集
        1.8 检测方法
        1.9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5)两种代血浆对体外循环病人血小板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
    主要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二、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三、致谢

(7)异丙酚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用于头颅手术病人
2.用于体外循环病人的麻醉
3.用于慢性气道炎症和/或哮喘病人的麻醉
4.用于新生儿静脉麻醉

(8)离心泵对小儿体外循环血小板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9)丙泊酚对烧伤大鼠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缩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附图

(10)通路相关模块研究七氟烷和异丙酚在OPCABG术中心肌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 麻醉药物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1.1 冠心病
        1.2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3 麻醉药物的心肌保护作用
    2. 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在药物作用机制中的应用
        2.1 基因芯片表达谱技术
        2.2 基因芯片技术在药物作用机制中的应用
    3. 生物信息学概况及基因表达谱数据库
        3.1 生物信息学概况
        3.2 基因表达谱数据库
        3.3 KEGG数据库
    4. 基因表达谱通路富集分析
        4.1 差异表达基因的识别
        4.2 差异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5. 基因共表达网络建设
    6. 模块挖掘和拓扑分析
    7.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七氟烷和异丙酚在OPCABG术中通路相关的模块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数据收集
        2.2 数据预处理
        2.3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2.4 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
        2.5 共表达网络分析与建设
        2.6 通路相关的模块挖掘和拓扑分析
    3. 结果
        3.1 差异表达基因
        3.2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分析
        3.3 差异表达基因共表达网络构建与拓扑分析
        3.4 通路相关模块的挖掘与拓扑分析
    4. 讨论
        4.1 通路相关模块的讨论
        4.1.1 补体与凝血级联通路相关模块
        4.1.2 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相关模块
        4.1.3 P53信号通路相关模块
        4.1.4 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相关模块
        4.1.5 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相关模块
        4.1.6 幽门螺杆菌感染上皮细胞信号通路模块
        4.1.7 MAPK信号通路相关模块
        4.1.8 JAK-STAT信号通路模块
        4.1.9 膀胱癌通路相关模块
        4.2 通路中重要基因的讨论
        4.2.1 表达值较高的基因
        4.2.2 位于多个通路相关模块中的基因
        4.2.3 位于共表达网络中心的基因
    5. 结论
    6. 附图表
    7.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创新点
    3. 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待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Ⅰ
英文论文Ⅱ

四、异丙酚对儿童体外循环血小板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体外循环对血小板的影响及与术后急性肺损伤关系[J]. 肖庆旺. 中国医药导报, 2011(32)
  • [2]异丙酚对儿童体外循环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 武宙阳,姚尚龙.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3(12)
  • [3]异丙酚对体外循环中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8及呼吸指数影响的临床研究[D]. 安珂. 郑州大学, 2002(02)
  • [4]体外循环中诸多因素对异丙酚血药浓度影响的研究[D]. 王江. 新疆医科大学, 2009(11)
  • [5]两种代血浆对体外循环病人血小板功能影响的研究[D]. 梁庆旋. 广西医科大学, 2008(10)
  • [6]体外循环对血小板的影响因素及血小板保护措施研究进展[J]. 梁庆旋.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8(01)
  • [7]异丙酚临床应用进展[J]. 刘福国.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 2005(01)
  • [8]离心泵对小儿体外循环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 周成斌,张镜芳,章晓华,陈萍,庄建,陈欣欣.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4(04)
  • [9]丙泊酚对烧伤大鼠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D]. 王生超. 佳木斯大学, 2020(03)
  • [10]通路相关模块研究七氟烷和异丙酚在OPCABG术中心肌保护作用[D]. 卜祥梅. 山东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丙泊酚对体外循环患儿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