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业务审计的必要性

论业务审计的必要性

一、试析经营审计的必要性(论文文献综述)

梅源[1](2021)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内部审计问题探讨 ——以J电信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胡纵[2](2021)在《B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期间费用控制案例研究》文中认为

邹家成[3](2019)在《内部审计在核电企业中的应用探讨 ——以CGN集团为例》文中指出2017年12月11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北京召开“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开创新时代内部审计发展新局面”的主题座谈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鲍国明主持会议。会议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多谋善虑,建言献策,分析内部审计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探讨下一步内部审计发展的新目标和新任务。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总审计师肖伟发言提出内部审计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一是内部审计的起点更高了,二是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更多了,三是内部审计的工作责任更大了。在新形势下,内部审计的发展思路是: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公司战略目标和经营重点,坚持“以监督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增值为目的、以科技为引领”的工作理念,全面加强审计专业能力、科技手段、人才队伍建设,牢记审计使命,认真履行核心职责,不断服务于公司风险管理和内部治理的建设与完善,持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在公司的价值贡献度和影响力。内部审计在西方已经发展了六七十年,审计方式每十年均发生一次大的改变。从较低层次的会计数量检查到高层次的保证和咨询服务,从审计数量金额到审计战略的风险,内部审计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内部审计的最高组织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IIA),成立于1941年9月23日,IIA的座右铭是经验分享、共同进步,其战略目标是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提高内部审计的形象。《IIA20122016年全球战略规划》明确提出:提升内部审计职业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价值是IIA的核心目的;团队协作、执业勇气、工作多样性、全球视角和创新意识、诚信品质、优质服务,是IIA的核心价值;内部审计在全球范围内被认为是有效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IIA在未来可预期的1015年的大目标。然而我国的内部审计和其他职业相比,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行业,在中国的生根发芽发展,充其量也就三四十年的时间。在这三四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内部审计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财务合规性审计,第二阶段是在财务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逐步开展效益审计,第三阶段是由财务审计为主逐步向管理效益、风险审计为主转变。中国内部审计要用三四十年的时间去学习消化并走完西方国家六七十年的路,其中的复杂性与艰辛可想而知。近年来不少中小企业和新集团公司尝试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但往往因为公司能提供的审计资源有限、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审计人员技术水平不足、公司整体的审计理念落后等原因导致其工作效果不佳,无法起到帮助管理层完善公司治理的作用。内部审计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因此也只有大型企业、集团公司有足够的资本为其内部审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CGN集团是我国的主要核电企业之一,属于特大型企业集团,同时也是我国较早探索内部审计领域的企业之一。时至今日,CGN集团内部审计已经发展成熟,其内部审计机构具有高独立性,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三个领域执行着监督、评价和咨询的职能,推动CGN集团实现更高的价值。结合内部审计的概念和国内外相关理论成果,我们从CGN集团内部审计的具体业务入手,深入了解其内部审计在采购业务、工程项目、应收帐款、固定资产、成本费用、公司战略和子公司治理方面的审计要点和主要措施,分析得出CGN集团内部审计加强了采购活动的风险管控,保证了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资金安全,完善了应收账款的管理,促进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了公司的盈利水平,优化了资源配置,引导公司走在正确的发展方向,证实了CGN集团内部审计的有效性。根据其成功开展内部审计的经验得出结论:CGN集团的内部审计机制较为完善,应用的效果显着,在行业内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也从中总结出其他企业,尤其是核电企业提升其内部审计有效性的方法:要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机制,要进一步拓宽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要持续改进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要逐渐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对CGN集团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探究,一方面可以帮助内部审计在国内进行有效的宣传,鼓励国内的企业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更多的企业集团和专家学者参与到内部审计相关问题的研究中来,探讨内部审计的新目标、新任务和新价值,使其拥有更与时俱进的内涵与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徐永昕[4](2019)在《中石油J市销售公司内部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内部控制也与时俱进。人们越来越发现,内部控制是企业发现问题,找到漏洞,弥补缺陷,强化管理,改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有效手段。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有很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企业存在重生产、重销售忽视内部控制的情况。即使有的企业拥有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但实际执行起来也是困难重重。在国有企业中集团公司或省公司的状况还相对好一些,越是向下延伸,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就越严重。不仅是制度缺失上的问题,现有的制度也很难得到有效的执行。因此,隶属于省公司的地市级销售公司亟需解决其所面临的内部控制问题,以保证企业持续的良性发展。中石油J市销售公司作为国有石油销售企业,对市场份额的占有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但是近几年来非国有的石油销售企业越来越多,J公司若想保住优势地位,全面完善并确保有效运行和维护公司的内部控制是关键。本文以中石油J市销售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各部门各岗位实地调研,对企业实际发生的案例与事件进行分析,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在总结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入手对J公司的内部控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发现J公司存在缺乏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风险应对策略缺失、绩效考核制度不合理、信息提供不够及时和详细、持续监控与控制脱节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会给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来不良的影响。通过对J公司部控制问题原因的全面分析,结合内部控制理论与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加强诚信与道德价值观建设、加强风险评估前期调研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使信息传递工作有专人负责、构建嵌入式持续监控等诸多措施来全面优化公司的内部控制。以求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巩固J公司的优势地位。通过对J公司内部控制的改进与完善,以期达到优化J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改善企业内部环境、提高风险应对能力、提升各类控制活动的有效性、保障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沟通渠道的通畅、加强内部监督与企业活动的契合度。为J公司的内部控制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同时希望能为其他同类型企业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

朱艳蓓[5](2013)在《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监督独立性研究 ——以德州市农村信用社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的持续深化金融体系改革,近年来,中国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农村信用社)作为一个公司治理的企业,其资产规模快速增长,业务种类逐渐多元化发展,服务手段多样化增长,但在各类型的风险也随之上升的情况下,也增加了隐患,影响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任达华84万被银行职员的挪用炒股票、邯郸市农业银行金库盗窃案、农村信用社挪用股金案等最近发生的案例,无不发人深省,同时也给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敲响了警钟。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作为最有效的监管手段,是加强金融机构的经营和管理,加强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机制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改革,完善内部审计监督和管理机制成为当前迫切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外资银行的大量涌入,中国邮政储蓄分离,成立邮政储蓄银行,一些村镇银行也已经获得批准,传统的农村信用社面临历史性的挑战。农村信用社如何战胜强大的对手,在金融业的地方站稳脚跟拥有一席之地?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堵塞风险漏洞,成为竞争成败的一个重重的砝码。而创新审计监督和管理,加强审计监督力度,是决定这颗砝码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从德州市农信社内部审计制度分析入手,指出:农村信用社设立的审计委员会普遍受到了监事会、理(董)事会的双重领导,因而实际上内审机构既要在审计委员会下,代表理事会对信用社业务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独立的评价和监督,形成处于决策系统与执行系统之间的监督系统。又要在联社主任的领导下,参与联社的经营活动,受到联社的考核和管理。故此,内部审计人员既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主体,又是实施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决策的客体。这样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功能的定位,造成了当前农村信用社传统的内部审计监控缺位、内控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性,导致了内部审核的执行力差、制度执行力不强、内部管理跟不上以及缺乏有效约束等诸多缺陷和问题。从审计制度方面来讲,实际上形成规章制度和执行人之间相互冲突、利益制衡,以致内部审计制度流于形式,难以有效发挥其作用。从会计准则的弹性应用方面来讲,内部的分权解释,导致了弹性准则的滥用和失控,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从经济利益和关联关系方面讲,信用社内部审计成为了利益相关者进行利益协调、监督和获取决策信息的手段,在各方制衡之下,其独立性是有限的、不完整的。从压力均衡角度看,在现有体系中,审计监督部门受到理事会压力大且抵制压力能力薄弱,造成压力失衡,审计部门失去应有独立性。在与国内外同行业对比过程可以知道:农信社在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等方面还比较落后,有些问题是根本性的缺陷,特别是像内部审计的角度、层次、方式及方法和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导致不对称信息沟通,很难实施有效的标准程序的内部审计,审计的质量难以保证,严重制约了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形成了内部审计独立性低下的局面。依据上述对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体系独立性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借鉴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要求以及美国等国家为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所做出的相关举措,我们应该从以下大方面采取措施来提高自己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一方面,应该完善行业内、外部环境。培育高质量独立审计需求的企业和社会环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善企业的职业环境,构建完善的企业监管模式,以建立独立审计制度。另一方面,应该注重审计行业自身的完善。走专业化、规模化建设之路,发展集团审计,加强道德水平建设,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企业内部责任制度。并由此具体提出了建立规范的审计委员会并使审计部门彻底与经营分离、创新并逐步建立非现场审计体系等进一步建立和提高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措施。

黄梦雨[6](2012)在《我国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探析》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经营的多元化,企业的生存环境不仅受到本国经济的影响,同时国际政治经济也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如果不处理好风险这个关键因素,企业将很难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比如,有着158年历史的美国顶级投行雷曼兄弟在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中轰然倒塌。雷曼兄弟一直以其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为傲,可依然逃避不了破产的命运,人们不禁要问:它的风险管理到底在企业高风险的业务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谁来监督和评价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无独有偶,几乎在雷曼兄弟宣布破产的同时,中国爆发了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这次事件使中国的乳业遭到了严重的打击。中国奶业的龙头企业,奶粉销量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液态奶产量国内排名第四,经营了52年的三鹿集团濒临倒闭。人们除了谴责企业的不道德和其经营者的违法行为之外,也对企业的战略风险、价值观风险、质量风险和法律风险等的风险管理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所有这些要求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将风险与内部审计结合起来,才能为企业增值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国际内部审计协会提出了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各国也纷纷开始研究这一内部审计模式,国外企业将这一先进模式运用于企业实践,促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获得了很大发展。然而,我国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现阶段大部分企业仍然采用财务导向内部审计和制度基础内部审计,理论界目前只是提出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这个概念,这种先进的理念并没有在实务界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没有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系统性理论研究成果,为了促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这一先进制度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并最终实现本土化。因此,本文在充分了解国内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研究基础上,对我国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目前存在的现状进行分析,揭露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借鉴国外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成功经验,提出完善我国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对策,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以受托责任理论、战略管理理论、企业再造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将上述理论作为文章的理论支撑,指出了我国企业现阶段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对我国企业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本文的参考文献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论文的框架结构。第二部分,论述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本质与特征、对象与目标、功能、程序以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论依据,还论述了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意义。第三部分,论述了目前我国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存在的几大问题。主要包括:内部受托责任履行不到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战略缺失、风险管理机制运行失效、风险评估与量化可操作性差、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第四部分,对第三部分提出的我国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五部分,借鉴国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经验,主要借鉴美国、英国和德国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经验。在对这三个国家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经验进行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适用于我国的经验:强化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转变为经济效益审计、设置适当的审计机构、增大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的比例。第六部分,在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提出完善我国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优化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环境、健全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战略规划、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健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信息技术系统、提高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

盛红[7](2011)在《风险环境下企业战略绩效审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战略绩效审计是企业战略审计委员会以战略绩效指标为基础,以完成董事会的监督要求为目的,以设定的战略绩效标准为依据运用审计监督的方法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战略的效率、效果和效益情况和战略的管理情况进行独立、客观、公正的经济监督活动。风险环境使企业战略的外部环境变化莫测,趋势不一定延伸,优势瞬间改变,未来充满动荡和高度的不确定性;环境的变化不仅不连续,而且不可预测。在这种环境前提下,企业战略环境可称之为无规律战略环境形态。此时企业战略应从全局出发,面向未来,根据企业的核心能力,通过合作等多种方式,利用资源共享,适时调整企业战略,与时俱进,实现企业参与各方“多赢”的战略格局。在复杂多变的风险环境中,外界信息大量涌入,如何实现企业战略的适时调整与转变,使企业战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需求,对企业战略绩效的实施效果进行绩效控制,实施战略绩效审计则成为必要的切实可行的手段。到目前为止,战略绩效审计还没有一个公认的严格的概念,其研究仍处于初级研究阶段。战略绩效审计是企业顺应风险环境变化的趋势,不断调整自身的战略以期达到期望愿景的战略绩效衡量手段。它是理论发展的需要,也顺应了目前审计实践的需要。由于企业战略地位的重要性,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战略绩效审计具有理论产生的必然。从战略绩效的影响因素来说,战略绩效审计存在着极大的供应方,几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战略状况表示出极大的关注,他们需要对企业经营中战略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加以了解。当然,战略绩效审计的开展还需要监管层的控制需求,如果监管层没有监管的欲望及治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运作,则无从开展审计活动。治理层的态度与支持程度决定了企业战略绩效审计开展的深度,并成为战略绩效审计开展的坚强有力后盾。战略绩效审计来源于战略管理实践,是现代审计理论体系与实践活动的延伸,它的产生是现代审计理论实践突破传统的财务审计范畴并不断发展的结果。它不仅审计企业的会计层面的财务信息更多的是要审计企业关于战略方面的众多非财务的管理信息。战略绩效审计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尤其是战略管理水平,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近些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上向着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形成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者层面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但是在实践中却暴露出许多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地方就有战略制定的不合理、战略流程的疏于管理和战略的控制力较弱。而战略绩效审计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战略管理方法,它强调董事会必须在公司战略参与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执行并完成公司战略计划的能力。目前,战略绩效审计日益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重视。实施战略绩效审计可以提高企业战略决策和战略执行的效率。战略绩效审计通过对战略决策充分、合理的分析,对战略实施过程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及时地监控,并随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对战略提出修正建议,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实施战略绩效审计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实现组织价值增值的功能。战略绩效审计作为内部管理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企业的战略制定和执行的监督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从而避免企业发生战略失败,为其发展提供保障,这正是提高企业绩效的根本体现。最后,实施战略绩效审计可进一步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战略绩效审计机制的建立,使得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满足了内外部各方对战略情况了解的渴望,从而促使董事会在下设的战略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建立一套制约各方的监督制度,既可避免在战略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发生,又可以建立健全、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本文主要包括七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包括研究动机、技术路线及研究的主要内容;并且对研究的目的、意义、思路和方法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战略绩效审计这个研究论题。第二部分是对战略绩效审计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与回顾。主要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战略审计、绩效审计和战略绩效审计的相关理论文献,并对已有的理论研究文献进行了述评。第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战略绩效审计基本理论的阐述。本文分析了战略和战略绩效的关系,对战略绩效进行了理论界定,阐述了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并重点论述了战略绩效审计的基本理论内容。第四部分是风险环境下的企业战略绩效审计模式解析。论文在对企业风险环境要素考虑的基础上,将企业战略分解成五个层级,论述具体的分解步骤和战略绩效审计的适应性,构建战略绩效审计的模式。论文就模式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阐述,并就目前各大企业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五部分是关于战略绩效审计标准问题。企业的战略绩效审计需要考虑风险因素,并结合具体的企业实际。首先,分析了战略绩效审计标准产生的动因;其次,分析了风险环境引起的战略绩效审计标准的变化,并论述在不确定性的风险影响下企业战略绩效审计标准的选择。最后,根据战略绩效审计的新特点,指出战略绩效审计标准体系的构成内容。第六部分是关于战略绩效审计质量控制的内容。其中主要包括风险环境下战略绩效审计质量控制的动力机制,以及从组织结构的重建、控制方法的更新、遵守职业道德等几个方面来解决质量控制的路径选择问题。最后,阐述如何构建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体系的具体内容以及怎样进行战略绩效审计的质量控制的问题。第七部分是实证研究部分,本部分主要研究的是战略审计委员会开展审计工作对企业战略绩效的影响,将战略审计委员会开展的审计工作归纳为四个方面变量:是否设立置了审计委员会;战略审计委员会的特征变量;控制职能发挥的比例;监督职能发挥的变量等,并以净资产收益率、人均利润和人均营业收入三个指标为战略绩效的被解释变量,构建了三个回归模型,并进行了T值检验和回归分析,得出了初步结论,分析了产生此结论的原因,并就结论提出了进一步的解决建议。第八部分是结论与建议部分。主要是就全文进行总结。总结了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和主要的创新点,并就目前企业战略绩效在风险环境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庄莹[8](2009)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有效性研究 ——基于监督职能视角》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本世纪初美国一系列财务舞弊丑闻的相继爆发,内部审计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关注的焦点。作为公司治理四大基石之一,内部审计运行的有效性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然而,目前鲜有文献从监督职能的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于我国特有的公司治理环境,分别从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情况及组织的隶属情况两方面特征,考察了反映财务报告质量的盈余管理和年报补丁、内部控制有效性、以及包括独立审计质量、审计费用在内的外部监督机制等三方面的影响,进而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部门运行的有效性。通过研究,本文发现:(1)上市公司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有助于降低公司发布年报补丁的概率;而内审部门的组织隶属情况对抑制盈余管理存在显着影响,内审部门的设立能有效发挥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作用;(2)将获得外部审计师或无保留核实意见作为高质量内部控制的替代变量,内审部门的设立以及组织隶属情况均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显着正相关,表明内审部门的设立及其独立性保障了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内部审计发挥了对内部控制监督职能的作用;(3)对于设立内审部门的公司样本,注册会计师出具的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与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显着相关,说明设立内审部门的公司,其独立审计质量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但没有证据表明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费用存在显着影响。针对这些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和评价职能,从立法上明确内审部门的组织隶属地位,并可以考虑根据本公司股权结构特点,设置不同的内审监督模式。无疑,这些研究将对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瑛玫[9](2008)在《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迅速发展、各种经营管理和财务系统在市场经济主体中的不断应用,独立审计客体(统称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趋势日趋增强。在被审计单位日渐全新的信息化环境下,具体审计目标发生扩展,审计对象空前加大,审计方法和手段也需要信息化,再加之与信息化环境相应的审计规范和其他法律法规的缺失,都使得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因素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确定。审计活动历来属于高风险的职业领域,这种高风险既来自于全社会对审计工作质量越来越高的厚望和要求,也来自于日益复杂化的审计工作环境。在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问题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核心问题,了解和控制独立审计风险也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被审计单位日益信息化的内外部环境为背景,选择注册会计师审计这一视角,按照传统审计理论框架和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主要分析方法,对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的来源、评估与控制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论述。本文从信息化环境对独立审计风险的影响入手,首先界定了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的概念与特征,并用经济学理论对审计风险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从理论角度阐述了审计风险的不可避免性和可能来源。由于审计目标决定审计风险的具体来源,本文就信息化环境下扩展的具体审计目标进行了详细解析,归纳了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的特定来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大错误风险”的概念。在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重大错误风险的准确评估是审计风险控制的核心内容。根据风险的特征,本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信息化环境下重大错误风险的评估模型,通过对该风险的量化评估,可以更加理性的确定和评价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风险。独立审计风险的评估仅仅是审计风险控制的前提,由于信息化环境下审计风险的空前复杂和难以把握,独立审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风险导向审计的职业要求,进行风险控制和完成审计工作。信息化环境下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传统环境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不同,它以测试电子数据及信息系统的重大错误风险为核心,风险导向性更为复杂,本文将其命名为数据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通过实务中的案例全面阐释和分析了数据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主要工作流程、审计测试内容和风险控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以重要性水平为标准设计了数据风险绩效考核指标。审计风险的控制过程也是审计的过程。注册会计师需要严格按照数据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要求执业,才能有效地分析、评估和控制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风险。为验证数据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及重大错误风险评估模型,本文选择了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被审计单位“某证券公司”的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事项作了实证。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数据风险审计导向模式及风险评估模型,在审计实践中能够帮助注册会计师较为客观地确定风险水平和领域,促进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风险控制效果明显。

贾中[10](2007)在《公共投资效益审计研究》文中认为公共投资效益审计是政府效益审计的一个方面,它是以政府的公共投资项目为审计对象,以效益审计为主要方法,根据一定的审计目的,采用审计程序,取得审计证据,对照评价标准,做出审计结论,从而对其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做出评价,进而对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加以证实和进行监督。投资效益审计是宏观调控的需要,是优化投资结构和提高投资效益的需要,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美国、英国、德国、瑞典、挪威、荷兰等发达国家,投资效益审计在政府审计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是当今世界政府审计的主流。我国政府审计在上世纪90年代,专项资金审计等体现效益审计思想的审计类型在我国开展起来。但从目前的审计外部条件、审计人力资源、审计人员结构、技术信息资源等条件看,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投资效益审计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没有单独的公共投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审计结果未能真正反映出公共投资的价值特点和运行特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广泛开展公共投资效益审计的日程会越来越近。《审计暑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展效益审计,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和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份量,争取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达一半左右”。而且按照审计署五年规划的要求,为规范和促进效益审计的发展,在借鉴地方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审计法》对效益审计做出规定已经势在必行。本文系统阐述了公共投资效益审计的内涵、特征和发展的方向,结合工作实践,从经济、社会、环境等三方面系统分析了公共投资审计的具体审计方法。并针对目前我国公共投资审计发展的现状,本着科学实用的原则,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比较、计算和分析,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可操作性较强的投资审计评价原则和标准分类,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作用,对构建科学、公正的公共投资效益审计评价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试析经营审计的必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析经营审计的必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3)内部审计在核电企业中的应用探讨 ——以CGN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内部审计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内部审计业务的研究
        1.2.3 关于内部审计作用的研究
        1.2.4 关于核电企业内部审计的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2 内部审计概述
    2.1 内部审计的含义与作用
        2.1.1 内部审计的含义
        2.1.2 内部审计的作用
    2.2 核电企业内部审计关注的主要风险
        2.2.1 核巨灾风险
        2.2.2 行业政策风险
        2.2.3 资本和成本风险
        2.2.4 制度和法律风险
    2.3 核电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2.3.1 采购审计
        2.3.2 合同管理审计
        2.3.3 工程项目审计
        2.3.4 固定资产审计
        2.3.5 应收账款审计
        2.3.6 成本费用审计
    2.4 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
        2.4.1 委托代理理论
        2.4.2 风险管理理论
        2.4.3 价值链理论
3 CGN集团内部审计概况
    3.1 CGN集团简介
        3.1.1 CGN集团的基本情况
        3.1.2 CGN集团的组织结构
    3.2 CGN集团内部审计的体系建设
        3.2.1 CGN集团内部审计的组织结构
        3.2.2 CGN集团审计部的定位
        3.2.3 CGN集团内部审计职能范围
        3.2.4 CGN集团内部审计人力资源
        3.2.5 CGN集团内部审计流程
4 CGN集团内部审计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4.1 CGN集团内部审计在项目建设期间的应用
        4.1.1 对采购与合同管理开展专项审计
        4.1.2 对工程项目全过程开展跟踪审计
    4.2 CGN集团内部审计在项目运营期间的应用
        4.2.1 审计公司的应收账款
        4.2.2 审计公司的固定资产
        4.2.3 审计公司的成本费用
    4.3 CGN集团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
        4.3.1 审计公司战略
        4.3.2 审计子公司治理情况
    4.4 CGN集团内部审计的应用效果
        4.4.1 加强采购活动的风险管控,避免公司物资和信用损失
        4.4.2 规范工程项目的流程,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资金安全
        4.4.3 完善应收账款的管理,避免资金损失或遭受欺诈
        4.4.4 加强资产管理,促进资产的保值增值
        4.4.5 确保成本费用的合法合规,提高了公司的盈利水平
        4.4.6 提高战略的准确性,帮助公司把握市场机会
        4.4.7 推动母子公司整合,实现集团资源共享
5 CGN集团内部审计应用的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CGN集团内部审计应用的研究结论
        5.1.1 CGN集团内部审计机制较完善,审计理念较为先进
        5.1.2 CGN集团内部审计紧抓重点业务,审计工作贯穿全程
        5.1.3 CGN集团内部审计应用效果显着,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5.2 CGN集团内部审计应用的启示
        5.2.1 核电企业内部审计要完善内部审计机制
        5.2.2 核电企业内部审计要扩大内部审计业务范围
        5.2.3 核电企业内部审计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5.2.4 核电企业内部审计要改进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石油J市销售公司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文献述评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实地调研法
        3.深度访谈法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1.内部控制概念
        2.内部控制五要素概念
    (二)相关理论基础
        1.系统论
        2.COSO内部控制控制理论
        3.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指引
三、J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一)控制环境现状
        1.员工的诚信度道德观和能力
        2.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
        3.组织架构
        4.人力资源
        5.上级单位的重视程度和提供指导
    (二)风险评估现状
        1.目标的设定
        2.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3.风险衡量
    (三)控制活动现状
        1.授权和审核批准方面
        2.经营成果分析方面
        3.绩效考核方面
        4.预算控制
    (四)信息与沟通现状
        1.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的及时性方面
        2.信息质量方面
        3.内部沟通与外部沟通
    (五)内部监督现状
        1.持续监控活动方面
        2.个别评价方面
四、J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环境限制企业良性发展
        1.存在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情况
        2.缺乏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
        3.经营风格和管理模式变更频繁
        4.员工工作效率低下
    (二)风险评估存在失效现象
        1.未能识别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2.未能有效应对风险
        3.风险衡量结果不准确
    (三)控制活动与企业契合度低
        1.绩效考核制度不合理
        2.不相容职务分离政策执行不严格
        3.所施行的控制与所处环境不匹配
        4.固定资产和非油存货管理混乱
    (四)信息与沟通存在诸多漏洞
        1.未能第一时间处理突发状况
        2.信息提供不够及时和详细
        3.信息系统与企业契合度低
        4.员工不了解控制的必要性
        5.员工很少进行主动沟通
        6.信息质量水平提升缓慢
    (五)内部监督未起到其应有作用
        1.持续监控与控制脱节
        2.个别评价效果不理想
        3.省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失效
        4.存在发现缺陷但未上报的现象
五、J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内部环境方面
        1.组织结构缺少有效制衡
        2.销售计划和奖励机制不合理
        3.总经理更换频繁
        4.人力资源政策不合理
    (二)风险评估方面
        1.风险评估工作前期调研不足
        2.缺乏应对识别出的风险的策略
        3.未平衡好成本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三)控制活动方面
        1.绩效考核方案的制定未与员工充分沟通
        2.职责分离政策的执行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
        3.具体施行政策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
        4.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且对非油存货管理重视不足
    (四)信息与沟通方面
        1.缺少信息应急反应流程
        2.缺少信息传递的负责人和相关奖惩机制
        3.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完善不到位
        4.未将控制职责的必要性向员工说明
        5.沟通渠道存在缺陷
        6.信息处理流程存在缺陷
    (五)内部监督方面
        1.缺少独立的内部控制部门
        2.个别评价存在机械性与滞后性
        3.缺少内部审计部门
        4.对应该报告什么样的缺陷考虑不充分
六、完善J公司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完善内部环境的对策
        1.建立权力制衡的组织结构
        2.制定科学的销售计划和奖励机制
        3.进行总经理变更要慎重考虑
        4.打造重实际轻形式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二)完善风险评估的对策
        1.加强风险评估前期调研工作
        2.提升公司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的能力
        3.平衡好成本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三)完善控制活动的对策
        1.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2.确保职责分离严格执行
        3.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政策和执行程序
        4.加强实物控制规范实物资产管理
    (四)完善信息与沟通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信息反应流程
        2.建立信息专人负责制
        3.设立信息部门弥补信息系统能动性不足
        4.普及各岗位所实施控制的必要性
        5.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6.建立科学的信息处理流程
    (五)完善内部监督的对策
        1.构建嵌入式持续监控
        2.配合持续监控进行个别评价
        3.申请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
        4.全面考虑判断缺陷的重要程度
七、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5)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监督独立性研究 ——以德州市农村信用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及主要内容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综述
    2.1 审计监督理论
    2.2 内部审计独立性理论
    2.3 金融机构审计理论
    2.4 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理论
    2.5 简要评述
第3章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内部审计的经验及借鉴
    3.1 西方典型国家农村合作金融的内部审计模式
    3.2 西方典型国家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模式
    3.3 西方典型国家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主要特征归纳
    3.4 我国农村信用社与国外银行内部审计制度比较
    3.5 对我国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的启示
第4章 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现状
    4.1 我国审计行业独立性的现状
    4.2 公司治理下的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现状
    4.3 内部审计部门的隶属情况
第5章 德州市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问题分析
    5.1 德州市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5.2 导致内部审计独立性低下的因素
第6章 加强德州市农信社审计监督独立性的对策和建议
    6.1 创新并推行非现场审计
    6.2 建立以监事会为首的独立内审制度
    6.3 建立精细化内部审计结构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本文的局限性
    7.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我国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国外文献综述
        0.2.2 国内文献综述
        0.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0.3 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0.4 论文的基本框架
1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相关理论概述
    1.1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概述
        1.1.1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本质与特征
        1.1.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对象与目标
        1.1.3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功能
        1.1.4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程序
    1.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论依据
        1.2.1 受托责任理论
        1.2.2 战略管理理论
        1.2.3 企业再造理论
        1.2.4 风险管理理论
    1.3 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意义
        1.3.1 内部审计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1.3.2 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需要
        1.3.3 改变传统内部审计的滞后性
2 我国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2.1 无法确保内部受托责任履行到位
    2.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战略缺失
    2.3 风险管理机制运行失效
    2.4 风险评估与量化可操作性差
    2.5 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
3 我国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3.2 对企业战略目标风险认识不到位
    3.3 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3.4 内部审计技术简单落后
    3.5 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匮乏
4 国外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4.1 国外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经验
        4.1.1 美国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经验
        4.1.2 英国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经验
        4.1.3 德国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经验
    4.2 国外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我们的启示
        4.2.1 强化内部审计服务职能
        4.2.2 转变为经济效益审计
        4.2.3 设置适当的审计机构
        4.2.4 增大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的比例
5 完善我国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对策
    5.1 优化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环境
        5.1.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5.1.2 推行双轨报告制
        5.1.3 构建学习型内部审计组织
        5.1.4 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结构
    5.2 健全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战略规划
        5.2.1 构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性框架
        5.2.2 规划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战略
    5.3 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5.3.1 健全风险管理监控机制
        5.3.2 健全责任追究机制
    5.4 健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信息技术系统
        5.4.1 利用计算机审计评估风险
        5.4.2 建立风险评估信息数据库
    5.5 提高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
        5.5.1 具备服务理念
        5.5.2 具备较强的专业判断能力
        5.5.3 具备多元化的技能
        5.5.4 具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风险环境下企业战略绩效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战略绩效审计问题的提出
        1.1.1 企业风险环境的特征
        1.1.2 企业战略面临的内外部风险环境
        1.1.3 风险环境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1.1.4 战略绩效审计产生的必要性
    1.2 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的主要问题
        1.2.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战略绩效审计的文献综述
    2.1 国外学者的研究状况
        2.1.1 战略审计的文献综述
        2.1.2 绩效审计的文献综述
        2.1.3 战略绩效审计文献综述
        2.1.4 国外文献述评
    2.2 国内学者研究的研究状况
        2.2.1 国内学者对西方绩效评价划分阶段的研究
        2.2.2 国内学者绩效理论研究的进展
        2.2.3 国内学者对企业绩效评价模型的检验与创新
        2.2.4 国内文献述评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战略绩效审计的相关理论
    3.1 企业战略与战略绩效
        3.1.1 战略的定义与内涵
        3.1.2 战略绩效的概念界定
    3.2 战略管理与战略绩效的相关理论
        3.2.1 战略管理的基本问题
        3.2.2 战略绩效管理的相关理论问题
    3.3 战略绩效审计的理论概述
        3.3.1 战略绩效审计的内涵界定
        3.3.2 战略绩效审计的基本理论
        3.3.3 战略绩效审计的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风险环境下战略绩效审计模式解析
    4.1 风险环境下战略绩效审计模式的理论结构
        4.1.1 战略绩效审计模式的内涵
        4.1.2 战略绩效审计的前提----战略分解
        4.1.3 战略绩效审计模式的五个层级
        4.1.4 战略绩效审计模式的适用性
    4.2 风险环境下战略绩效审计模式的具体运作
        4.2.1 战略绩效审计模式的内容
        4.2.2 战略绩效审计模式的流程
        4.2.3 战略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构建
    4.3 战略绩效审计的应用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风险环境下战略绩效审计的标准判定
    5.1 战略绩效审计标准的产生动因
        5.1.1 企业战略绩效的多样性
        5.1.2 战略绩效审计标准产生的环境基础
        5.1.3 战略绩效审计标准产生的理论基础
    5.2 风险环境下战略绩效审计标准的选择
        5.2.1 风险环境对战略绩效审计标准的影响
        5.2.2 风险环境下战略绩效审计标准的抉择
    5.3 构建风险环境下战略绩效审计的判定标准
        5.3.1 战略绩效审计标准的组成
        5.3.2 战略绩效审计标准的新特征
        5.3.3 构建战略绩效审计的标准体系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风险环境下战略绩效审计的质量控制
    6.1 风险环境下战略绩效审计质量控制的动力机制
        6.1.1 战略绩效审计质量的含义
        6.1.2 审计质量控制的动因分析
        6.1.3 风险环境下影响战略绩效审计质量的因素
    6.2 风险环境下战略绩效审计质量控制的路径选择
        6.2.1 重建企业的组织结构
        6.2.2 更新控制政策和程序
        6.2.3 遵守职业道德
    6.3 风险环境下战略绩效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
        6.3.1 总体战略绩效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6.3.2 单个项目战略绩效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战略绩效审计实证研究——战略绩效审计与战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7.1 数据与样本
    7.2 研究假设与变量设计
        7.2.1 研究假设
        7.2.2 变量设计
    7.3 实证模型构建
        7.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7.3.2 关于战略战略审计委员会各特征变量的独立样本T 检验
        7.3.3 回归结果分析
    7.4 实证结论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本文的研究结论
    8.2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8.2.1 本文的创新点
        8.2.2 研究的不足之处
    8.3 研究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有效性研究 ——基于监督职能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 主要贡献
第二章 内部审计的历史演进、理论分析与文献综述
    2.1 内部审计的历史演进
        2.1.1 国外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2.1.2 我国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2.1.3 内部审计存在与发展的根源:理论分析
    2.2 内部审计的职能
        2.2.1 内部审计职能的内在矛盾
        2.2.2 我国内部审计职能的定位
    2.3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2.3.1 现代企业审计路径变迁中的独立性
        2.3.2 国内外关于独立性的规定
        2.3.3 从"世界通信"与"南方保健"看独立性
    2.4 内部审计的组织模式
        2.4.1 内部审计组织模式的形成:理论分析
        2.4.2 不同公司治理结构下的内部审计组织模式
        2.4.3 内部审计机构组织模式的不同类型
    2.5 内部审计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
        2.5.1 国外文献综述
        2.5.2 国内文献综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年报补丁、盈余管理与内部审计
    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2 假设1与假设2的研究设计
        3.2.1 模型与变量
        3.2.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3.3 假设1与假设2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3.3.1 描述性统计与单变量分析
        3.3.2 多元回归分析
    3.4 假设3与假设4的研究设计
        3.4.1 盈余管理的度量
        3.4.2 模型与变量
        3.4.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3.5 假设3与假设4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3.5.1 描述性统计与单变量分析
        3.5.2 多元回归分析
    3.6 稳健性检验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内部审计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 研究设计
        4.2.1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度量
        4.2.2 模型与变量
        4.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与单变量分析
        4.3.2 多元回归分析
        4.3.3 敏感性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独立审计质量、审计费用与内部审计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 假设1的研究设计
        5.2.1 独立审计质量的衡量
        5.2.2 模型与变量
        5.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 假设1的实证结果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与单变量分析
        5.3.2 多元回归分析
    5.4 假设2的研究设计
        5.4.1 模型与变量
        5.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5 假设2的实证结果分析
        5.5.1 描述性统计与单变量分析
        5.5.2 多元回归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启示及政策建议
    6.3 研究的局限性及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9)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独立审计基础理论及相关概念界定
    2.1 独立审计基础理论要点
        2.1.1 独立审计的相关概念
        2.1.2 独立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
        2.1.3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2.2 信息化环境概念及特征
        2.2.1 信息化环境概念
        2.2.2 我国企业信息化环境现状及特征
    2.3 信息化环境对独立审计风险的影响
        2.3.1 正面影响
        2.3.2 负面影响
    2.4 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及风险内涵
        2.4.1 信息化环境下的独立审计
        2.4.2 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的概念与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来源分析
    3.1 独立审计风险的形成机理
        3.1.1 “理性”被审计单位的必然逐利行为
        3.1.2 多重扭曲的委托代理关系
        3.1.3 审计人员的信息不对称地位
        3.1.4 事务所的成本效益分析
    3.2 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具体目标扩展解析
        3.2.1 具体审计目标扩展的原因
        3.2.2 信息化环境下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定
        3.2.3 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的具体目标
    3.3 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的特定来源
    3.4 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的要素归类
        3.4.1 重大错误风险要素的提出
        3.4.2 检查风险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的评估
    4.1 审计风险评估过程概述
        4.1.1 计划阶段可接受审计风险的评估
        4.1.2 审计实施中风险要素分别评估与风险的修正
        4.1.3 审计报告前风险的最终确定和记录
    4.2 信息化环境下可接受审计风险的评估
        4.2.1 评估前的准备
        4.2.2 可接受审计风险评估考虑的因素
        4.2.3 可接受审计风险的确定标准
    4.3 重大错误风险的评估
        4.3.1 风险评估原理
        4.3.2 风险评估方法的评价
    4.4 可接受检查风险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的控制
    5.1 数据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提出
        5.1.1 数据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内涵
        5.1.2 数据风险导向审计基本流程
    5.2 信息化环境下的符合性测试
        5.2.1 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要素
        5.2.2 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分类
        5.2.3 信息化环境下符合性测试的概念与内容
        5.2.4 信息化环境下符合性测试方法
    5.3 电子数据准确性的实质性测试
        5.3.1 计算机数据审计概念和流程
        5.3.2 计算机数据审计方法
    5.4 数据风险绩效考核
        5.4.1 数据风险绩效考核的内涵
        5.4.2 实质性测试的主要岗位
        5.4.3 数据风险绩效考核指标的设置与考核
    5.5 数据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风险控制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公司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实证分析
    6.1 某证券公司审计业务概况
    6.2 审计与风险评估过程
        6.2.1 审前调查准备
        6.2.2 重大错误风险的评估
        6.2.3 电子数据采集和转换
        6.2.4 预审分析与现场检查
        6.2.5 审计复核与归档
    6.3 审计结果与启示
        6.3.1 本项目审计结果
        6.3.2 审计风险管理启示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证券业信息技术风险各因素相对重要程度调查表
附录2 证券业务风险各因素相对重要程度调查表
附录3 某证券公司风险因素对各风险等级的支持程度调查表
附录4 某证券公司佣金审计编程语句
附录5 某证券公司透支审计编程语句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公共投资效益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公共投资效益审计概述
    1.1 公共投资概述
        1.1.1 公共投资的内涵
        1.1.2 公共投资的特征
        1.1.3 公共投资的分类
        1.1.4 公共投资与政府投资的关系
        1.1.5 公共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意义
    1.2 效益审计概述
        1.2.1 效益审计的概念界定
        1.2.2 效益审计的范围界定
        1.2.3 效益审计的发展
    1.3 开展公共投资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1.4 公共投资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1.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2 解决问题的途径
第二章 公共投资效益审计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2.1 公共投资中效益审计的内涵
    2.2 公共投资中效益审计的总体审计方法
    2.3 公共投资效益审计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2.3.1 公共投资经济效益审计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2.3.2 公共投资社会效益审计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2.3.3 公共投资环境效益审计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第三章 公共投资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及标准的建立
    3.1 公共投资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
        3.1.1 公共投资效益审计评价指标设置原则
        3.1.2 公共投资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分类
        3.1.3 公共投资效益审计的通用指标
    3.2 公共投资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
        3.2.1 公共投资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制定原则
        3.2.2 公共投资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制定思路
        3.2.3 公共投资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特点
        3.2.4 公共投资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分类
第四章 公共投资效益审计的具体运用
    4.1 案例背景及选题理由
    4.2 审计目标
    4.3 审计标准
    4.4 审计内容
        4.4.1 经济性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
        4.4.2 效率性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
        4.4.3 效果性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
        4.4.4 适当性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
        4.4.5 环境性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
    4.5 审计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试析经营审计的必要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数据环境下的内部审计问题探讨 ——以J电信公司为例[D]. 梅源. 江西财经大学, 2021
  • [2]B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期间费用控制案例研究[D]. 胡纵.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1
  • [3]内部审计在核电企业中的应用探讨 ——以CGN集团为例[D]. 邹家成.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4]中石油J市销售公司内部控制研究[D]. 徐永昕. 佳木斯大学, 2019(03)
  • [5]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监督独立性研究 ——以德州市农村信用社为例[D]. 朱艳蓓. 山东大学, 2013(05)
  • [6]我国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探析[D]. 黄梦雨. 江西财经大学, 2012(10)
  • [7]风险环境下企业战略绩效审计研究[D]. 盛红. 辽宁大学, 2011(06)
  • [8]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有效性研究 ——基于监督职能视角[D]. 庄莹. 厦门大学, 2009(12)
  • [9]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研究[D]. 李瑛玫.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02)
  • [10]公共投资效益审计研究[D]. 贾中. 天津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论业务审计的必要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