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档案大底

心理健康档案大底

一、心理健康档案大起底(论文文献综述)

陈若曦[1](2021)在《防范“颜色革命”视角下香港修例风波研究》文中指出2019年2月,香港特区政府提出将修订《逃犯条例》,以弥补香港与内地、台湾、澳门缺乏“逃犯移交”协议的法律漏洞,维护法律正义。此举引发了香港社会剧烈讨论并激起了一系列社会反对运动,在香港本土与外部的反共、反华势力共谋下,反修例运动最终演变为一场妄图颠覆中央在香港管治权的港版“颜色革命”。“颜色革命”作为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干涉他国内政、实现政权更迭的政治手段,在修例风波中又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对香港社会造成了极大危害,这也代表着“颜色革命”的发展趋势,值得高度警惕:网络构建起新型多中心协调机制;舆论攻势转变为全方位舆论控制;“革命”攻势暴力化升级并出现类恐怖活动;“快闪”成为新战术。以防范“颜色革命”视角观之,这些变化的出现给香港警方在应对“颜色革命”的实际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警方行动一度陷入了被动和滞后的不利局面。虽然香港地区实行的是“一国两制”,但是与香港警方一样,作为防范“颜色革命”的主要职能部门,我国公安机关同样面临着这些问题,并对我国公安机关防范“颜色革命”工作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和启示意义。长期以来,各种敌对势力始终没有停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进行颠覆破坏活动,始终企图在我国策划“颜色革命”,公安机关应吸取修例风波的经验教训,未雨绸缪,针对修例风波呈现出的“颜色革命”新变化对我国防范“颜色革命”工作提出的挑战,提高网络监管治理水平、完善舆情应对与处置方案、发挥情报融合体系效用、提高警方协同作战能力,以此提高防范“颜色革命”风险挑战的能力,确保国家政治安全。

宋子昕[2](2021)在《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所谓浴堂是指供人洁身沐浴之场所。浴堂的发展在古时与宗教仪式及庶民文化联系颇深。进入20世纪,北京的公共浴堂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社会功能、经营模式、行业组织、使用设备、顾客群体与以往相比截然相异。这一时期,北京代浴堂的发展沿革可以简单划分为五个阶段:1900——1911年,北京浴堂快速发展阶段;1912——1927,北京浴堂繁盛阶段;1927——1937,北京浴堂沉浮阶段;1937——1949,北京浴堂衰落阶段;1949——1952,北京浴堂回暖恢复阶段。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的演变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起伏、卫生观念普及、民众生活习惯变迁联系紧密,浴堂在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这样一个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并存于其中,国家、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浴堂从业者、浴堂消费者皆对其有着基于自身需求的建构。因此研究北京浴堂可以管窥20世纪上半叶北京城市中公共场所及小商业的发展模式及行业依托。对北京浴堂进行自下而上的微观考察能够从另一个维度上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北京社会,获知近代北京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及文化环境。以浴堂这一社会基层单位为切入点,分析其中不同群体的活动亦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观层面的个体经验、实践与宏观社会进程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浴堂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以来,自来水、电气设备、日化产品等现代产物在北京的浴堂中普及开来,现代技术改变了浴堂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浴堂的资本组织形式、产权结构、经营手段也相应调整。在浴堂广泛使用现代设施的时候,其运营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各浴堂不得不开源节流,甚至无视政府颁布的诸项规定。浴堂与政府不断地协调互动又常发生冲突,这点在社会经济困难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二者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对浴堂不同功能的侧重:政府注重浴堂的卫生功能,浴堂则偏重于追求更多的利润。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雇佣制度的变化、顾客消费核心需求的转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这些变化改变了浴堂业的生产体系,亦影响了浴堂伙计的生存实践。具体而言,社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浴堂的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这直接导致浴堂经营模式的变化——服务质量成为决定浴堂收益的重要指征。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浴堂行业构建了工资制度,以行业内伙计的生存为条件,强迫他们提高服务水准。在此约束之下,伙计为了生存,不得不市侩殷勤以赚取更多小费,形成了浴堂业独有的服务方式、工作态度与营生技巧,他们的生存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浴堂的行业体制。浴堂经营者为了逐利,浴堂伙计为了生存,出于维护各自利益,浴堂同业公会与浴堂职业工会便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行会,北京浴堂同业公会是在行业资本化的趋势之下,以各店家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而设立,其主体是各店铺的经营者,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收益,他们尽可能地降低伙计数量,延长其工作时间。因此同业公会的存在使得浴堂内部劳资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在此情形下,浴堂伙计为了生存,便合力抵抗资方压迫,开始组建浴堂职业工会。职业工会的出现增强了工人店伙群体在浴堂行业中的地位,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待遇,平衡了资方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市民卫生意识的提高使得浴堂成为20世纪上半叶北京市重要的公共场所。与此同时,国家也试图凭借对城市的卫生改良将自己的权力传达到基层,浴堂既是政府施政的对象,又是政策实施的场所。但国家权力通过城市改良、卫生行政来介入城市基层事务的意图并非顺水推舟,政府虽然针对浴堂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着力建设平民及女性浴所,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这些政策及规定常受到来自浴堂经营者、从业者及顾客的巨大阻力。浴堂的卫生改良并不单纯是公共健康问题,浴堂并非像政府想象的那样,能够顺利成为既卫生廉价,又能“批量生产”干净整洁、遵纪守法市民的公共场所,其中还包含有浴堂经营状况、民众消费观念、行政机关经费等诸多变量。在推行现代化政策、改良城市面貌的过程中,城市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成分复杂,这使得城市肮脏、拥挤、贫困,充斥着犯罪、不良行为。暗娼、偷窃、赌博、毒品等问题同样在浴堂中滋生。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甚至还常会有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但北京浴堂盗窃、嫖娼等案件依旧频频发生。社会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而非问题本身。现代社会意识、公共道德、现代劳动薪酬制度与时人传统惯习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殖民者的文化介入等因素对其亦有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之际,作为社会体制得以存续的介质,日常生活逐渐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进步人士的关注,成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场域,以及国家权力支配、组织的重要对象。对人们沐浴经验的改造是这一趋势的范例,改造方式是将沐浴行为与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念关联,将浴堂、浴室及沐浴行为赋予平等、自由、健美、文明等现代意义,并通过重复单调的日常生活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以为世人所接受。其实现途径是制造闲暇时间与构建消费观念,前者意图将沐浴规律化、惯习化、日常生活化,后者旨在通过引导人们对沐浴的需求来传递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但这种尝试在实施层面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分歧。浴堂中并非自由平等,其中阶级分明,闲暇会带来如“有闲阶级”、“不劳而获”等不被时人称道的世风,消费则培养起人们崇奢心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非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本意与预期的情形,这些歧义自然也会体现在浴堂中。浴堂中充斥着政府与浴堂店家、资方与劳方、店伙与顾客、国家权力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对抗,不过这些对抗并非总是发挥着消极作用,其也会改变执政者们的政策,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形成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政府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浴堂店家、伙计、顾客对政策的每一次回应,政府与社会进步人士对这些回应的反思与治理,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环节。中国的现代化并非是单方面受西方经验的影响,其自身亦有腾挪的空间。

南力瑛[3](2020)在《5W理论视角下共青团中央在哔哩哔哩平台的传播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各类新媒体技术与新媒体平台蓬勃兴起,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新媒体不仅在应用理念、实施流程、传播模式等方面对传统媒体形成巨大冲击,也为我国政治传播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机遇。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中央作为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的主要力量,为党培养、输送了大批新生力量和工作骨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媒体时代中媒体融合发展的意义,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成为一项紧迫课题。作为传统党媒的共青团深刻认识到,青年在哪里,团的建设和工作就要延伸到哪里。在这一背景下,共青团中央开始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在包括微博、微信及以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站为代表的二次元亚文化社区建立官方账号全方位、多视角地做好广大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提供政治组织上的归属感以及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正确引导,旨在增强青少年群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民族复兴的担当意识和对广大人民最深沉的爱,截至2020年为止共青团中央已经成功入驻了十余个新媒体平台。哔哩哔哩平台是以用户创作为基础,以动漫、游戏等二次元要素为核心内容的具有创造性和互动性的文化社区,是深刻影响广大青少年价值认知的重要平台。2017年,以共青团中央为代表的一批主流媒体账号进入哔哩哔哩平台,得到了该平台用户的广泛关注,经过3年的探索与发展,共青团中央已经有接近700万粉丝,收获了大批青年网友的喜爱,成为了用户口中亲切的“团团”。共青团中央通过在哔哩哔哩网站上的传播实践有力探索了新媒体背景下主流媒体和新型传播平台的融合,改变了以往官方、刻板、严肃的形象,通过网络化、亲近化的表述方式积极融入了网络社区,收获了积极的传播效果,实现了与传播对象间有效的信息交流,积极发挥了共青团中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培养青年的爱国情感,引导网络舆论的使命。该研究立足于传播学视角,选择拉斯韦尔的5W理论来对共青团中央账号在哔哩哔哩平台上的传播策略进行细致分析,试图从主体、客体、内容、技巧、效果五个部分入手,分析共青团中央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有效传播的内在原因。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传播主体使命和受众属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度解读共青团中央在哔哩哔哩平台上传播内容和传播手段的选择如何满足受众的偏好和需求以及实现共青团本身的传播目标,进而从播放、点赞、评论、弹幕、投币等数据评估其传播效果,最后运用5W理论对共青团中央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传播效果提供改进对策,同时也为其它党媒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王林岳[4](2020)在《W市L区基层腐败治理研究》文中提出基层腐败是对基层机关、事业单位以及社区、村居党员干部在履职过程中侵害公共利益或私人利益现象的概括。基层腐败通常以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挪用公款、贪污受贿、私分国有资产、私设“小金库”、接受服务对象宴请等形式表现。但是随着各地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深入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新闻媒体等舆论曝光、提高法治反腐运用水平,在各种手段和途径综合施策的共同作用下,基层腐败问题严重程度得以有所缓解,但是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并且表象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以W市L区为例,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对基层腐败治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对基层腐败概念作了明确,将研究的对象划定在区属的街镇、部门、基层站所和村居内发生的腐败问题。在明确研究对象的前提下,结合2017年至2019年W市L区腐败案件查办数据,罗列了L区基层腐败的表现形式和呈现的特点,分析基层腐败产生的主要原因。其次,详细介绍W市L区在推进基层腐败治理中的主要举措,以及遭遇的治理困境。最后,根据L区基层腐败治理的经验得失,给出了L区未来治理基层腐败可借鉴的建议,并做出合理的展望畅想,以期更好地完成基层腐败治理的途径。本文通过研究发现,街道(乡镇)、基层站所中拥有执法权、审批权的人员,掌握事务话语权的村居主职干部成为基层腐败的主要对象。相比较区管领导干部而言,普通的党员干部也成了腐败的主角,出现了“官不在大,有权可腐”的丑恶现象。他们身上既有“四风”问题也有廉洁问题,既有职务违纪也有职务违法行为,相互交织。查处的腐败问题中,主要集中在拆迁安置、城市建设、教育、卫生、法院执行、公安执法等领域或部门。因此,要彻底解决基层腐败问题,必须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从改变社会风气入手,加强公职人员的廉洁教育,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健全法规制度,最后加强反腐败机构建设,做到有腐必查,有腐必究。

陈强[5](2020)在《涉狱网络舆情治理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互联网已广泛普及,自媒体、融媒体等新型媒体业态的出现也加速了信息的传播,网络舆情正在成为影响公共决策和国家政治走向的重要力量。监狱作为国家刑罚执行的公权机关和司法链条的最后一环,向来都是公众和媒体的聚焦点。涉狱网络舆情不仅事关监狱的声誉形象、执法公信力和正常秩序,而且关乎司法公正、人民法治信仰和法制权威,乃至国家与社会安稳。然而,囿于特殊的工作性质,监狱机关在网络舆情治理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弊端。新形势下,如何全面掌控涉狱网络舆情的内在机理并建构有效可行的治理策略,成为考验新时期监狱工作者政治智慧和执法能力的重要依归。本研究旨在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涉狱网络舆情的理论体系、推动涉狱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范式的创新,从实践上进一步增强监狱机关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完善其网络舆情治理机制。本文主要分为绪论、理论基础、治理现状、问题成因、对策思考五个部分。首先,对国内外网络舆情、涉狱网络舆情等有关研究加以梳理与评述;其次,对涉狱网络舆情的相关核心概念及其易混淆概念做了界定与辨析,分析了涉狱网络舆情在主体、客体、载体、本体四个维度上的构成,阐明了多元性、耗散性、易感性和负面性的特征,论说了本文的理论依据及其适用价值;接着,陈述了当前涉狱网络舆情治理的主要探索,然后以辽宁省凌源第三监狱罪犯脱逃案和黑龙江省讷河监狱手机诈骗猎艳案为例,通过事件回溯、演化路径、舆情走势、传播载体、话语倾向等模块剖释了涉狱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同时也深化了其理论基础,基于两个案例的横纵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当前监狱机关在涉狱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信息渠道单一、处置反应迟缓、引导方式欠缺、文案水平偏低、善后举措不当等问题;再者,揭示了以监狱、媒体、网民、环境为重点的深层原因;最后,提出了更新思想观念、健全保障机制、加强新闻宣传、完善舆情治理机制、强化监狱内部管理、培育内生秩序等治理对策。

姜新[6](2020)在《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离开共产党来谈国情是不现实的,党内治理牵动着国家治理的每一条神经。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数量已经超过9000万,其中约有80%的国家公务员,以及超过95%的领导干部具有中共党员身份,办好中国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共产党。进入新时代,中国的社会肌理和国家结构在加速转型,经济结构、政治布局、利益分配格局、意识形态等方面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同时,党内腐败和思想混乱等治理窠臼问题被新媒体无限扩大,更加直白地摆在了名为信息社会的“砧板”之上。党内治理问题在削弱党的执政效力的同时,更是通过溢出效应辐射整个国家的治理进程。党内治理的迫切程度可谓前所未有,但党内治理理论架构,以及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话语体系还处于成长时期,难以与西方现代法治和政党理论抗礼。本文以依规治党为切入点,意在回答五个问题:依规治党的定义是什么?推行依规治党的依据是什么?依规治党的经验是什么?依规治党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深入推进依规治党的对策是什么?以此实现巩固现有党内制度优势的同时将制度优势更高效地转换为治理效能,丰富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首先,依规治党的定义是什么?本文将依规治党的概念概括为:依规治党是法治思维在党内建设领域的深化,中国共产党在构建科学、完备的党内法规体系的基础之上,运用制度手段对党内事务、党员行为和党内政治生活进行治理。依规治党的本质:明确权责划分,规范权力运行。依规治党的目标:借鉴法律属性管党治党,使政党保持生机活力,引领法治中国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次,推行依规治党的依据是什么?本文分别从政党理论、执政党理论、法治理论三方面阐释依规治党的理论根据;从世情、国情、历史经验三个角度充实依规治党的现实根据;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规治党逐渐演变的理论架构阐释依规治党的制度根据。再次,依规治党的经验是什么?依规治党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本文总结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新时期、新时代四个时期的标志性成果和经验教训。以此为依据总结出新时代依规治党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依规治党概念本身不够明确凝练。二是,依规治党的研究重点需转移,由横向思辨转向执行细节。三是,党内法规的内容和执行程序存在碎片化、不规范以及广泛性不足的问题。四是,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同期推行,法治思维还没有得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完全认可,依规治党出现监督不足和矫枉过正并存的现实悖论。同时,依规治党的容错纠错措施存在匮乏。五是,依规治党软环境面临信仰缺失、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最后,深入推进依规治党的对策是什么?本文从党内法规生成机制和依规治党执行效力两方面入手,在巩固制度优势的同时,将制度优势转换为治理效能。党内法规生成领域:一是,明确党内法规体系建设的原则(坚持科学理论、人民立场、法治精神)。二是,提出新时代优化党内法规生成机制的切入点(法规队伍的配置、交流培训和民主参与)。三是,明确法规生成机制的未来关注点(补足合规审查机制,形成闭环的党内法规的生成机制)。依规治党执行效力:一是,通过“圆桌学习”和新的选人用人模式,实现从严治吏。二是,以党内监督为保障,规范权力运行。三是,在社会主义法治原则下,从立法契合、过程衔接两方面,推进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一体化。四是,补足兜底措施,充实依规治党的救济措施。

陈艳娇[7](2020)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非虚构写作研究 ——以网易“人间”为例》文中认为“非虚构写作”集新闻性、真实性、故事性、平民性等为一体,不仅吸引了大众的目光,还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持续关注;自2010年在中国兴起以来,不断地跟随时代的变化更新其内涵与外延,这与新媒体技术的助力密不可分。“非虚构写作”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出新的特征与变化,研究新的媒介技术如何塑造了其创作主体、内容生产模式、传播及呈现方式、用户参与等方面很有价值。网易非虚构写作平台“人间”在2019年中国应用新闻传播论坛上被评为年度十大创新案例之一,是研究新媒体环境下非虚构写作发展的典型案例。本文选取“人间”微信公众号作为观察研究的对象,主要运用文本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非虚构写作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主体特征、内容生产、传播样态、用户参与、发展影响进行研究。本文旨在通过“人间”以小见大,分析非虚构写作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革新与发展以及新媒介技术在其中产生的影响。第一章总述非虚构写作及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与现状,解读非虚构写作在新媒体环境下兴盛的原因,并重点介绍“人间”平台,以求呈现新媒体时代非虚构的写作的全貌;第二章主要分析技术赋权下“人间”的创作主体从精英转向平民的新特征及新媒体环境对主体创作姿态、模式和方法的影响;第三章从题材多元化、叙事大众化和组织策划人性化三个方面,分析新媒体的特性对非虚构写作在内容生产上走向大众化的推动作用;第四章论述非虚构写作平台利用新媒体技术,在呈现上将单一文本转化为多媒体样式来延伸感官,在传播上将私人化与大众传播渠道结合来触达受众的方式;第五章结合与“人间”话题相关的社区及公众号评论区的用户反馈,论述新媒体环境下非虚构写作受众的满足和参与式建构;第六章阐述新媒体环境下非虚构写作产生的提升非虚构影响力、加强社会黏性、助力文化产业等积极影响,并反思其出现的真实性存疑、伦理困境、水平参差不齐、产业化困难等问题。

王玲[8](2020)在《连云港市纪检监察干部监督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自上而下的反腐力度空前加大,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干部作为冲在反腐第一线的执纪人员,受到社会的关注度日益增强。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机关立案查处22人,组织调整24人,谈话函询232人,全国纪检系统处分1万余人,组织处理7600余人,谈话函询1.1万人,作为查处腐败行为的主体,纪检监察干部的腐败现象不容忽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提及:“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一概念明确表达党与人民对各级纪委监委以及所有的纪检监察干部都有更加严格的要求。连云港市纪委监委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加强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工作,主要在日常监督检查、受理信访举报、建立内控机制及干部选拔任用这几个方面强化监督履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践探索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缺少自身监督力量积累、不够独立的干部监督室设置、纪检监察干部自觉受监督意识薄弱、监督工作方式单调等。究其原因:在领导体制方面,纪委受本级党委和上级纪委的双重领导,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纪检监察干部职能的发挥;在外部环境方面,纪检监察干部职能的特殊性使其面对更多的诱惑;在自身建设方面,纪检监察干部对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不足;在监督体制方面,监督标准和措施仍缺少统一的标准。为了有效解决连云港市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其他地区的优秀经验做法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加强外部监督方式、加强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完善内部监督机制、扩充外部监督方式四个方面入手,有效构建全方位的纪检监察干部监督体系。该论文有图2幅,参考文献78篇。

周莹[9](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傅平凡[10](2020)在《媒介场域下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模式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各省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如火如荼,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建设模式上趋于完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模式变化的背后,反映出公共信用信息范畴的不断扩展、社会各个信用主体间关系的变化、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轨迹。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作为信用信息向公众开放的载体,联结各个信用主体,实现信用信息的收集、整理、开放与分发,构成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既是连接各个信用主体的媒介,也构成了种种信用关系、信用活动的实践场所。本研究对公共信用信息的内涵、范畴和边界进行学理论证,梳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背景下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历程;在充分收集并剖析我国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的典型案例基础上,借助“媒介场域”的研究视角,审视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中各个信用主体的运作实践,总结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有效建设模式;在探索建设模式之后,进一步考察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如何通过构建媒介场域,来连接社会中政治、经济等其他场域力量进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在一定的作用机制下,共同推动社会信用建设的进步;同时,论文通过总结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模式和运作机制,发现它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角色、功能与地位,可为我国信用制度的完善与深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心理健康档案大起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理健康档案大起底(论文提纲范文)

(1)防范“颜色革命”视角下香港修例风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防范“颜色革命”问题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关于“香港修例风波”的研究综述
    1.3 创新之处和研究难点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2 问题的提出
    2.1 修例风波与“颜色革命”
        2.1.1 香港修例风波的发生与演变
        2.1.2 “颜色革命”的概念与特征
        2.1.3 修例风波的本质是一场未遂的“颜色革命”
    2.2 “颜色革命”视角下香港修例风波透析
        2.2.1 香港修例风波的“颜色革命”特征
        2.2.2 香港修例风波的行动诉求与最终目的
3 修例风波中“颜色革命”的新变化
    3.1 网络功能:从动员平台到多中心协调机制
        3.1.1 网络是职能分化的指挥部
        3.1.2 网络是重要筹资渠道
    3.2 舆论攻势:从舆论引导到舆论控制
        3.2.1 外部势力舆论施压公开化
        3.2.2 反对分子舆论攻击模式“饭圈化”
    3.3 “革命”手段:从“和理非”到类恐怖活动
        3.3.1 袭击手段升级
        3.3.2 攻击对象泛化
    3.4 “革命”战术:从大规模游行示威到遍地开花“快闪”战
        3.4.1 行动发生突然
        3.4.2 行动范围扩大
4 修例风波对我国防范“颜色革命”的警示
    4.1 网络空间监管亟待完善
        4.1.1 网络监管力量配置不均衡
        4.1.2 网络监管技术手段运用不充分
        4.1.3 网络监管面临海量数据挑战
    4.2 外界舆论压力对警方处置造成负面影响
        4.2.1 打击警方工作积极性
        4.2.2 束缚警方行动
        4.2.3 挑起警民对立
    4.3 风险研判和预警准确性不足
        4.3.1 风险感知难度大
        4.3.2 研判主体存在认知偏差
        4.3.3 大数据预警结果不够精准
    4.4 应对策略和战术手法单一
        4.4.1 传统应对策略反应滞后
        4.4.2 警力不足问题凸显
        4.4.3 现场处置能力有所欠缺
5 修例风波对我国防范“颜色革命”的启示
    5.1 提高网络监管治理水平
        5.1.1 强化网络监管机制
        5.1.2 重视网络监控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5.1.3 科学管控网络空间
    5.2 完善舆情应对与处置方案
        5.2.1 抢占“信息高地”,做第一发声人
        5.2.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法理念,强化公安机关正面形象
        5.2.3 设置有利议题,做好舆情正面引导
    5.3 充分发挥情报融合体系效用
        5.3.1 构建智能风险感知体系
        5.3.2 深化情报研判工作
        5.3.3 优化公安大数据预警模型
    5.4 提升警方协同作战能力
        5.4.1 强化行动指挥体系有效性
        5.4.2 提高民警专业化水平
        5.4.3 强化跨地区、跨警种演练实战性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2)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旨趣
    二、学术回顾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来源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浴堂生态
    第一节 北京浴堂的发展概述
        一、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浴堂
        二、新式浴堂的发展及繁荣(1900——1926)
        三、北京浴堂行业的由盛及衰(1926——1952)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兴起的社会条件
        一、沐浴的文明化
        二、沐浴的知识化
    第三节 浴堂与北京城区商业格局
    小结
第二章 浴堂的经营与管理
    第一节 浴堂的资本与流水
        一、浴堂的资本模式
        二、浴堂的产权结构
        三、浴堂的营业流水
    第二节 浴堂的日常开支
        一、电力与通讯
        二、毛巾与肥皂
        三、燃料
        四、自来水
        五、铺底与房租
        六、纳税与认捐
    第三节 收费标准与价格起伏
        一、价格的分化与浮动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
        三、恶性通胀时代的澡价调控
    第四节 浴堂经营与管理策略
        一、浴堂的管理体制
        二、浴堂的营业方式
        三、浴堂的经营之道
    小结
第三章 浴堂的从业者及社会团体
    第一节 浴堂从业者的工作与生活
        一、浴堂从业者的工作职责
        二、浴堂从业者的身份与社会来源
        三、北京浴堂伙计的工作日常
        四、北京浴堂伙计的收入与生活状况
    第二节 北京浴堂伙计的价值观念及社会形象
    第三节 北京浴堂同业公会
        一、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成立始末及历史沿革
        二、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组织情况
        三、浴堂同业公会的功能
        四、政府在浴堂同业公会中的权力渗透
    第四节 北京浴堂职业工会
        一、浴堂职业工会产生的社会要素
        二、浴堂职业工会成立风波
        三、浴堂职业工会成立后的劳资纠纷
    第五节 浴堂中的地下活动
        一、浴堂中开展地下工作的优势
        二、北平市和平解放之际浴堂业的地下工作
    小结
第四章 公共卫生、卫生行政与北京浴堂业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城市改良
        一、北京的卫生环境与市民沐浴观念
        二、浴堂卫生规章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北平浴堂业的管理
        一、北平市政府对浴堂卫生的监督与稽查
        二、北平市政府对违章浴堂的惩处
        三、政府对浴堂卫生管理不力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市政体系中的浴堂
        一、浴堂与城市沟渠排水系统
        二、防疫、公共卫生与浴堂
    第四节 女性及平民浴堂
        一、女性浴所的设立
        二、平民浴堂的创办
    小结
第五章 浴堂中的社会问题
    第一节 浴堂的公共安全
        一、晕堂
        二、火灾与触电
        三、建筑安全
    第二节 浴堂中的盗窃犯罪
        一、盗窃案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二、浴堂中偷窃案件的地缘因素
        三、浴堂中偷窃案件的犯罪方式与窃贼身份
        四、浴堂中偷窃犯罪的治理
    第三节 浴堂中的风化问题
        一、浴堂中的混浴现象
        二、女浴堂中的男性工役
        三、政府对浴堂社会风化问题的治理
    小结
第六章 浴堂与日常生活
    第一节 沐浴社会价值的重塑
        一、沐浴内涵的转释
        二、沐浴的日常生活化过程
    第二节 沐浴的日常生活化建构
        一、作为惠工设施的职工浴堂
        二、作为规训手段的学生浴间
        三、作为现代日常生活基本单元的家庭浴室
        四、以消费构建现代生活的公共浴堂
    第三节 公共浴堂与沐浴之现代释义的争论
        一、浴堂消费模式与平等观念的矛盾
        二、日常生活构建过程中的分歧
        三、闲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抵牾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5W理论视角下共青团中央在哔哩哔哩平台的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共青团中央新媒体传播研究综述
        1.2.2 哔哩哔哩平台上主流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1.2.3 5W理论在传播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统计分析方法
        1.4.3 案例分析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之处
    1.6 核心概念辨析
        1.6.1 5W传播理论
        1.6.2 二次元以及哔哩哔哩平台
第2章 共青团中央B站传播主体研究
    2.1 共青团中央的属性及传播目标
        2.1.1 共青团中央的属性分析
        2.1.2 共青团中央的传播目标
    2.2 共青团中央新媒体传播的特征
        2.2.1 组织架构扁平高效
        2.2.2 内容生产自主灵活
        2.2.3 整合资源扩大优势
第3章 共青团中央B站传播的受众研究
    3.1 哔哩哔哩用户的整体属性分析
        3.1.1 群体体量庞大
        3.1.2 年龄结构轻龄化
        3.1.3 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
    3.2 哔哩哔哩用户的需求分析
        3.2.1 信息获取需求
        3.2.2 圈层化的社交需求
        3.2.3 情感与美感的体验需求
    3.3 哔哩哔哩用户的偏好分析
        3.3.1 碎片化的信息接收
        3.3.2 用弹幕的方式营造社区氛围
        3.3.3 用鬼畜的姿态介入主流文化
第4章 共青团中央B站传播的内容研究
    4.1 内容主题分析
        4.1.1 关注国内时事政治
        4.1.2 聚焦经济军事发展
        4.1.3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4.1.4 传播外交领域中国声音
        4.1.5 加强青少年思想引领
    4.2 内容形式分析
        4.2.1 内容形式多样,满足受众信息需求
        4.2.2 视频类型多元化,以新闻片段为主
第5章 共青团中央B站传播的技巧研究
    5.1 运用二次元风格贴近青少年
        5.1.1 “萌”形象设定符合受众特点
        5.1.2 “热血”行为模式符合受众需要
        5.1.3 “暗语”语言风格符合受众偏好
    5.2 弹幕扩散并加工信息
        5.2.1 信息表达形成舆论
        5.2.2 信息延伸增加趣味
        5.2.3 信息扩大加强认同
    5.3 话题聚合并整合信息
        5.3.1 定位信息准确归类
        5.3.2 回应热点引发关注
        5.3.3 发起活动增加互动
第6章 共青团中央B站传播的效果分析
    6.1 共青团中央传播效果的总体概述
        6.1.1 播放量分析
        6.1.2 点赞、评论与转发分析
        6.1.3 弹幕与投币分析
    6.2 共青团中央热门内容的特征分析
        6.2.1 宣扬国家成就,激发爱国情怀
        6.2.2 利用二次元,扩大共识空间
        6.2.3 肯定爱国行动,提升政治效能
第7章 共青团中央B站传播的困境及对策
    7.1 共青团中央在哔哩哔哩平台传播的困境
        7.1.1 主体功能定位不清
        7.1.2 受众情绪亟待引导
        7.1.3 渠道平台合作不足
        7.1.4 内容话题缺乏整合
    7.2 共青团中央在哔哩哔哩平台传播的对策
        7.2.1 主体层面明确自身定位,做好顶层设计
        7.2.2 受众层面关照受众需求,推进理性互动
        7.2.3 渠道层面深化平台合作,丰富传播形式
        7.2.4 内容层面优化传播内容,深化产品战略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W市L区基层腐败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
        2.1.1 腐败概念
        2.1.2 基层腐败概念
    2.2 理论依据
        2.2.1 权力制衡理论
        2.2.2 权力寻租理论
        2.2.3 现代化理论
        2.2.4 制度反腐理论
第三章 L区基层腐败问题治理现状
    3.1 L区基本情况
    3.2 L区基层腐败问题特征
        3.2.1 系统腐败层出不穷
        3.2.2 基层站所问题突出
        3.2.3 征迁岗位风险较高
        3.2.4 村社干部信访集中
    3.3 L区治理基层腐败问题的基本做法
        3.3.1 抓责任落实
        3.3.2 抓作风建设
        3.3.3 抓案件查处
第四章 L区基层腐败治理存在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4.1 治理中存在的困难
        4.1.1 政务信息不够公开
        4.1.2 自查自纠效果不理想
        4.1.3 同级监督不到位
        4.1.4 监督力量不足
    4.2 原因分析
        4.2.1 不良社会文化影响
        4.2.2 主观错误思想误导
        4.2.3 经济待遇保障水平不高
        4.2.4 规章制度建设滞后迟缓
第五章 遏制基层腐败的对策建议
    5.1 改变不良社会风气
    5.2 推行基层政务公开制度
    5.3 强化公职人员廉政意识
    5.4 健全行权用权制度
        5.4.1 改进干部选拔制度
        5.4.2 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
    5.5 加强纪检监察机构建设
        5.5.1 增强基层纪委独立性
        5.5.2 增强基层纪委的力量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涉狱网络舆情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框架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与辨析
        2.1.1 核心概念界定
        2.1.2 易混概念辨析
    2.2 涉狱网络舆情的构成维度
        2.2.1 主体维度
        2.2.2 客体维度
        2.2.3 载体维度
        2.2.4 本体维度
    2.3 涉狱网络舆情的特征
        2.3.1 多元性
        2.3.2 耗散性
        2.3.3 易感性
        2.3.4 负面性
    2.4 本研究所采用的主要理论
        2.4.1 耗散结构理论
        2.4.2 危机生命周期理论
        2.4.3 善治理论
第3章 涉狱网络舆情治理的现状
    3.1 涉狱网络舆情治理的主要探索
        3.1.1 建立新闻宣传工作规章制度
        3.1.2 注重媒体的力量
    3.2 涉狱网络舆情治理的案例分析
        3.2.1 辽宁省凌源第三监狱罪犯脱逃案分析
        3.2.2 黑龙江讷河监狱手机猎艳诈骗案分析
        3.2.3 案例小结
    3.3 涉狱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3.1 信息渠道单一
        3.3.2 处置反应迟缓
        3.3.3 引导方式欠妥
        3.3.4 文案水平偏低
        3.3.5 善后举措不当
第4章 涉狱网络舆情治理问题的成因
    4.1 监狱:机制及关系的隐忧
        4.1.1 理念意识不适应
        4.1.2 保障机制不健全
        4.1.3 新闻宣传工作不到位
        4.1.4 舆情治理机制不完善
        4.1.5 自我管理不严格
    4.2 媒体:利益与道德的角逐
    4.3 网民:意识同素养的博弈
    4.4 环境:内危和外患的交织
第5章 涉狱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思考
    5.1 更新思想观念
        5.1.1 坚守初心意识
        5.1.2 强化安全认知
        5.1.3 转变媒体理念
    5.2 健全保障机制
        5.2.1 健全法制保障
        5.2.2 改善资源配置
    5.3 加强新闻宣传
        5.3.1 完善新闻宣传的组织和队伍建设
        5.3.2 创新新闻宣传的内容、方式与风格
        5.3.3 严格新闻宣传的纪律和程序
    5.4 完善舆情治理机制
        5.4.1 完善涉狱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5.4.2 完善涉狱网络舆情联动共享机制
        5.4.3 完善涉狱网络舆情问政引导机制
        5.4.4 完善涉狱网络舆情善后机制
    5.5 强化监狱内部管理
        5.5.1 深化对监狱干警的教育监督
        5.5.2 增强监狱干警的能力素质
        5.5.3 完善对监狱干警的考核激励
        5.5.4 构建对罪犯的安全防控体系
    5.6 培育内生秩序
        5.6.1 媒体:强化社会责任,厚植行业道德
        5.6.2 网民:驱动自我启蒙,涵养个人美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词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依规治党研究现状评析
        二、国外政党建设研究评析
    第三节 研究方案、目标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目标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及难点
        一、研究的创新
        二、研究的难点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概念意涵
    第一节 依规治党的语义
        一、“依”阐释理论出发点
        二、“规”意指法律性规范
        三、“治”强调治理落实
        四、“党”表明治理对象
    第二节 依规治党的构成要素
        一、依规治党的主体
        二、依规治党的客体
        三、依规治党的前提
        四、依规治党的治理切入点
    第三节 依规治党的概念界定
        一、依规治党的概念
        二、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概念辨析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根据
    第一节 依规治党的社会根据
        一、国际社会新形势
        二、新时代中国国情
        三、国内外实践经验
    第二节 依规治党的理论根据
        一、政党理论
        二、执政党理论
        三、法治理论
    第三节 依规治党的制度根据
        一、依法治国框架下依法执政建设
        二、依治国框架下的依规治党建设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依规治党的实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依规治党的发展历程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依规治党的经验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依规治党的实践
        一、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依规治党的发展历程
        二、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依规治党的经验教训
    第三节 新时期依规治党的实践
        一、新时期依规治党的发展历程
        二、新时期依规治党的经验总结
    第四节 新时代依规治党的创新探索
        一、新时代依规治党创新性发展
        二、新时代依规治党成效总结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依规治党的价值和核心范畴
        一、依规治党的价值理念需凝练
        二、依规治党的核心范畴需转移
    第二节 党内法规的制定程序和内容方面
        一、党内法规的制定程序不够严谨
        二、党内法规的内容有待规范
    第三节 依规治党的执行效力方面
        一、执行落实不到位
        二、法治思维、规矩意识不足
        三、监督、救济体系制待完善
        四、依规治党的软环境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实现路径
    第一节 完善党内法规的生成机制
        一、明确党内法规的生成原则
        二、优化党内法规制定队伍
        三、充实党内法规生成环节
    第二节 提高依规治党的执行力
        一、以用人为切入点,从严治吏
        二、以党内监督为保障,规范权力运行
        三、坚持法治原则,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协同推进
        四、完善党内救济机制,补足依规治党的兜底环节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新媒体环境下的非虚构写作研究 ——以网易“人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文献梳理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媒介环境学研究综述
        三、文献梳理:非虚构写作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非虚构写作及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
    第一节 非虚构写作的发展及现状
        一、非虚构写作溯源与演进
        二、非虚构写作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发展
        三、非虚构新媒体平台现状
    第二节 非虚构写作在新媒体环境中兴盛的原因
        一、书写社会转型期丰富的新闻故事
        二、弥补报告文学与纪实报道的职能缺位
        三、符合互联网时代受众新的阅读习惯
    第三节 “人间”新媒体非虚构写作平台介绍
        一、栏目设置
        二、运营思路
        三、网易公司背书
第二章 技术赋权:“人间”创作主体的平民化转向
    第一节 媒介技术的普及使主体呈现出新特征
        一、业余创作队伍崛起
        二、传播一手信息资源的能力被激活
        三、主体身份“去中心化”特征显着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对主体创作的影响
        一、互联网促成更加平等的创作姿态
        二、多元主体导向类型化、典型性的创作模式
        三、技术赋权鼓励“深度卷入”的创作方式
    第三节 新媒体平台“人间”对创作主体的扶持和培养
第三章 大众化书写:“人间”的传播内容重塑
    第一节 作品题材的多元化展现
        一、贴近生活:切实关注社会民生
        二、弥补书写:观照弱势群体及女性
        三、故事性强:激发好奇心和窥探欲
    第二节 文本叙事的大众化表达
        一、“中间性”策略增加趣味性
        二、内聚焦视角增强感染力
        三、生活化语言提高亲和力
    第三节 整合策划的人性化趋向
        一、图文并茂改善阅读体验
        二、分类专栏方便个性阅读
        三、热点专题突破时空界限
第四章 “人间”呈现的多媒体化与传播的多样化
    第一节 多媒体呈现延伸感官
        一、图像:满足视觉趣味
        二、音频:伴随式听觉享受
        三、视频:加强整体感知
    第二节 多样化传播触达受众
        一、移动私人化传播:微信
        二、大众传播
    第三节 复合型运营提供支撑
        一、各大新媒体非虚构写作平台的性质
        二、“人间”的运营
第五章 媒介实践:“人间”受众的满足与参与
    第一节 新媒体非虚构写作平台中受众的满足
        一、心绪转换和自我评价
        二、信息补偿和环境监测
        三、社会交往
    第二节 新媒体非虚构写作平台中的受众参与
        一、主动进行自我表达
        二、传递和共享信息
        三、拓展内容的变现方式
第六章 新媒体非虚构写作的积极影响及问题反思
    第一节 新媒体非虚构写作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突破传统写作,提升非虚构影响力
        二、加强社会黏性,消解原有圈层壁垒
        三、形成文本IP,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非虚构写作存在的问题反思
        一、真实性存疑
        二、时常面临伦理困境
        三、作品水平参差不齐
        四、真正的产业化困难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人间”非虚构作品统计情况(部分)
    附录二 :各大新媒体非虚构写作平台情况统计表
参考文献
致谢

(8)连云港市纪检监察干部监督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2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基础理论
3 连云港市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工作成效
    3.1 较为系统化的干部信息管理
    3.2 较为多元化的内控监督机制
    3.3 较为体系化的干部教育培养
    3.4 较为高压化的监督问责态势
4 连云港市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工作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连云港市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工作存在问题
    4.2 连云港市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 其他地区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工作经验借鉴
    5.1 徐州市:推进“三不”机制淬炼执纪铁军
    5.2 泰州市:管在细处严在日常推动专项行动走深走实
    5.3 苏州市:以信息化手段打造权力运行全流程监督闭环
    5.4 湖州市:提级预审机制防止权力滥用
    5.5 其他地区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工作经验带来的启示
6 连云港市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6.1 强化外部宣传监督
    6.2 加强干部素能提升
    6.3 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6.4 扩充外部监督方式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10)媒介场域下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模式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理论基础
        1.3.1 理论渊源
        1.3.2 分析方法
        1.3.3 结构特征
        1.3.4 理论发展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信用
    2.2 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2.3 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与媒介的关联
第3章 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发展沿革
    3.1 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历程
        3.1.1 2003 年至2014年:单一建设阶段
        3.1.2 2014年至今:联合建设阶段
    3.2 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发展进路
        3.2.1 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新媒体化、数据化
        3.2.2 公共信息平台传播内容的议题化
        3.2.3 信用信息建设传播力度加大
        3.2.4 通过信用信息网构建强大的社会关系网
第4章 媒介场域下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模式
    4.1 平台建设新思路
    4.2 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模式
        4.2.1 “单一”建设模式:“单线性”传播
        4.2.1.1 个案剖析:中国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
        4.2.1.2 运行经过:传播主体的“单线性”建构
        4.2.1.3 媒介作用:有局限性的连接
        4.2.2 “混合”建设模式:“双向”互动传播
        4.2.2.1 个案剖析: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征信模式
        4.2.2.2 运行经过:“双向”互动建构
        4.2.2.3 媒介作用:沟通+对话
        4.2.3 “联合”建设模式:“非线性”传播
        4.2.3.1 个案剖析:浙江省与江西省的信用建设模式
        4.2.3.1.1 纵向梳理:浙江省信用发布查询系统
        4.2.3.1.2 横向剖析:江西法媒银·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
        4.2.3.1.3 “联合”建设模式总结
        4.2.3.2 运行经过:多重主体“非定向”联动
        4.2.3.3 媒介作用:主动链接+议题设置
    4.3 媒介在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中的发展
        4.3.1 媒介在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中的特征
        4.3.2 媒介在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中的作用
        4.3.2.1 提升信息传播力,促进信用实践
        4.3.2.2 提升舆论影响力,推广信用观念
        4.3.2.3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用互联网
        4.3.3 媒介在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中的问题
        4.3.3.1 作为“主体”的媒介被轻视
        4.3.3.2 作为“工具”的媒介被滥用
第5章 场域角逐下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作用机制
    5.1 如何理解作用机制
    5.2 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作用机制分析
        5.2.1 构建媒介场域
        5.2.1.1 中介性:用信息嫁接各方桥梁
        5.2.1.2 结构性:媒介角色的规范化
        5.2.1.3 自主性:媒介场域的“符号权力”
        5.2.2 链接外部场域
        5.2.2.1 行动转变:媒介场域对其他场域的影响
        5.2.2.2 信念连接:推进社会信用建设
        5.2.3 多方动态博弈
        5.2.3.1 博弈主体:多主体合作博弈
        5.2.3.2 博弈内容:从资本到资源的争夺
        5.2.3.3 博弈策略:以惯习展开行动
    5.3 个案剖析:“信用中国”网站
第6章 总结与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心理健康档案大起底(论文参考文献)

  • [1]防范“颜色革命”视角下香港修例风波研究[D]. 陈若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12)
  • [2]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D]. 宋子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5W理论视角下共青团中央在哔哩哔哩平台的传播策略研究[D]. 南力瑛. 吉林大学, 2020(01)
  • [4]W市L区基层腐败治理研究[D]. 王林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4)
  • [5]涉狱网络舆情治理研究[D]. 陈强. 山东大学, 2020(01)
  • [6]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研究[D]. 姜新. 华侨大学, 2020(12)
  • [7]新媒体环境下的非虚构写作研究 ——以网易“人间”为例[D]. 陈艳娇.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8]连云港市纪检监察干部监督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玲.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9]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10]媒介场域下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模式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傅平凡. 南昌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心理健康档案大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