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叙事文本中“护理”的审美趣味

论叙事文本中“护理”的审美趣味

一、论叙事文本中“照应”的美学意趣(论文文献综述)

李辰[1](2021)在《“古风”歌曲的文化内涵与传播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杜欣谕[2](2021)在《汪曾祺小说中的意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意象叙事是汪曾祺小说中一个显着的叙事特征,关于汪曾祺小说中的意象叙事可从三个维度即时间意象、空间意象与主题意象来展开对其叙事特征的分析。汪曾祺小说中时间意象的主要存在形式为四时与昼夜,其本身积淀着丰厚的古典文化意蕴,在特定的小说语境下发挥着其本身所具有的隐喻功能,对小说中叙事基调的营构与小说主题的揭示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四时的流转与昼夜的更迭,又与叙事文本形成了有意味的同构,以上皆是时间意象的叙事功能。而时间意象在承担着叙事功能的同时,还具有丰蕴的美学价值,时间的背景化为小说中氛围的渲染起到了重要作用,增强了小说中的美学意味。空间与时间具有同等重要性,是小说叙事的另一重要维度。在汪曾祺小说中,空间意象的存在形式主要分为三类,即私人化的空间意象、公共化的空间意象,及与水有关的空间意象。以上空间意象的存在形式,不仅仅是小说中的地点要素,最重要的是还承担着人物塑造功能,龙迪勇将其命名为“空间表征法”。除此之外,空间意象还具有文化生产功能,是汪曾祺小说中传输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出现具体空间意象的汪曾祺小说中,多用停顿式叙事节奏,这一节奏形态有效地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有利于小说中空间感的营造,以及对人物的塑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主题意象在小说中承担着传达小说主旨的功能,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及环境描写都将以此为中心而展开。汪曾琪小说中的主题意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以主题意象命题,另一类为将主题意象藏匿在小说之中。比兴与反讽作为汪曾祺小说中塑造主题意象常用的表现手法,在小说起到增强了小说的诗意性、蕴藉性,延长了小说的精神长度的功用。小说中的叙事节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主题意象潜在的制约,而反过来叙事节奏又对主题意象的塑造产生影响。

邓海琪[3](2020)在《清末民初小说中的监狱叙事研究(1901-1927)》文中认为本文以中国清末民初(1901-1927)小说中的监狱叙事为研究对象,将1901年清末新政监狱改革“变法三折”提出至1927年政变的发生作为历史背景,从叙事学中叙事视角、叙事伦理、叙事话语的角度展开,对清末民初小说监狱叙事中的囚犯形象、越狱情节及刑罚描述进行具体论述。第一章侧重爬梳历史背景,勾勒中国小说监狱叙事在清末民初前后的从构建到转型的路径。首先对“监狱”一词考释,由此进入中国小说监狱叙事的世界,但因传统小说多重历史原因限制,监狱叙事无法走向自觉的道路。在经历了清末“小说界革命”、西方小说译介以及清末民初监狱改革的历史动荡,中国小说监狱叙事在清末民初之际得以转型,监狱在文本中的意义得以重塑。第二章进入叙事文本内部,从清末民初小说监狱叙事中叙事人对主要人物“囚犯”的叙事视角入手,剖析清末到民初小说监狱叙事视角的演变规律。通过分析作者从清末到民初不同时期对叙事视角的选择、变换及控制,探寻叙事视角变化背后作者的处理动机与时代的联系。第三章在第二章叙事人与囚犯关系的构成基础上,从叙事伦理角度探求清末民初知识分子提倡的“国民”理念及民众个人意识苏醒的内在关联。通过分析监狱叙事作品中作者对囚犯越狱情节的设置处理及越狱情节蕴含的反抗意识,厘清清末民初监狱叙事中暗含的从“君之臣民”到“一国之民”意识变化脉络。第四章以监狱叙事话语内部的刑罚内容描述为主要依据,以清末民初监狱改革倡导“废肉刑”举措为历史背景,剖析在监狱叙事话语内部,作者对刑罚内容的侧重和话语策略的选择,背后体现的多重权力关系。本文将重返清末民初局势反复动荡、新旧思想交锋的历史现场,并把小说叙事学与历史学、社会学多维结合,厘清中国清末民初小说中的监狱叙事的大致脉络,探求作为国家意识形态产物的监狱叙事背后,折射出来的独属于清末民初的叙事变革和思想历程。

庞敏[4](2020)在《元杂剧死亡情节研究》文中提出死亡情节是指叙事性作品中围绕人物死亡事件而逻辑地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现存完整的元杂剧作品中,包含有数量较多的死亡情节。然而学界在此方面的相关论说较少,笔者认为元杂剧的相关研究在死亡情节方面尚有可探讨的余地。“元杂剧死亡情节”指对有脚色扮演的人物的死亡的呈现。它既包括相应的叙事内容,也涵盖了舞台设计的部分。从故事创作方面来看,元杂剧死亡情节包括“陈表世情”、“惩偿罪孽”、“赞颂人物”三类叙事内容。这三类死亡情节不仅有自身独特的内容指向,且在剧中有各自的功能倾向。死亡情节的艺术功能包括塑造人物和结构剧本两种。“陈表世情”、“惩偿罪孽”两类情节的主要功能是为剧本的故事框架建构逻辑关系。它们在剧本结构中有明显的分居首尾的位置特征,一为开端,一为结局;且元杂剧剧本中多有两者搭配建立因果关系、构成“被害枉死+除恶复仇”故事模式的情况。而“赞颂人物”类情节的功能重心则是落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这类死亡情节的创作主要是服务于烘托某一(类)人物崇高人格形象的目的。从舞台构思方面来看,舞台效果是影响剧作者选择死亡情景的呈现方式、死亡事件的宣告方式以及舞台氛围的营造手法的决定性因素。其一,剧作者通常将能够突显人物间冲突关系的、影响主要人物形象的死亡事件作明场处理,反之则作暗场以节约舞台成本。其二,具有准确表意效果的念白是元杂剧死亡情节所必需的用于宣告人物死亡的方式。其三,剧中不起宣告作用的情感表述性话语和环境描述性话语可用于营造舞台氛围。当故事具备舞台适用性、从剧本走向剧场,舞台搬演便成为元杂剧死亡情节发挥社会功能的平台。元杂剧死亡情节的社会功能主要有两类。一是满足观众的主观欲求。元杂剧死亡情节结合历史、社会事件以及神鬼故事,展示了生命死亡的多种可能性、打破了死亡的终结意义;且以普遍的情理道德观念为剧情逻辑,高扬为忠、为孝、为义、为情而死的价值,塑造匡扶正义的第三方力量。这不仅能够消解观众对死亡的惊惧感,同时也肯定了他们固有的情理认知。二是教化功能。元杂剧死亡情节教化作用的实现,是利用人类因恐惧死亡而抗拒直面死亡的本能,将观众原本投注于死亡事件的注意力成功地转移向死亡情节中的其他附加成分即忠、义、贤、孝等教化的核心内容。死亡情节是元杂剧中不可忽视的、尚待研究的重要问题。是故,本文以《全元戏曲》中包含死亡情节的共89部元杂剧作品为据,重点从元杂剧死亡情节的叙事内容、表现方式及其在整个作品中的艺术功能、在文艺活动中对人的影响四个方面展开对元杂剧死亡情节的研究。本文除意在为元杂剧研究专题探索新的研究视角外,也希望以剧本为对象的研究成果能够帮助今天的剧作者厘清暗含于传统剧作中的经验知识,在死亡情节创作的叙事层面和形式层面上给予创作者以启发。

张雯晶[5](2020)在《骆宾基小说新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骆宾基是一位独具个性的作家。他在时代与心灵的遇合中,以细腻、质朴的笔触书写了时代的风云变幻,表现出对人情世故以及个体生命的关注。他的小说取材普通,主题鲜活,灵活的叙事技巧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审美空间。骆宾基的小说在日本学界有较高的评价,但国内关于骆宾基小说的学术研究却很薄弱,骆宾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并不高。本文试图对骆宾基小说的内涵特征进行概括、总结,找到骆宾基小说创作一以贯之的艺术特征。结合相关叙事学理论探究骆宾基的叙事策略,发掘骆宾基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最终探讨骆宾基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一些优秀的小说没能够引起研究者注意的原因,对骆宾基小说的文学史地位问题进行深入反思。绪论部分意在梳理骆宾基的创作概况以及学界关于骆宾基小说的研究状况,以期发现骆宾基小说研究的薄弱环节和空白之处。第一章,骆宾基小说的内涵特征,分为三节。第一节,对时代大主题的追随与超越。骆宾基的小说虽自觉追随时代大主题,但作家对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人情世故的关注,使小说内涵丰富,许多内容超越了时代大主题。第二节,对下层人物生命状态的关注,分为两点。一,骆宾基通过赞扬下层人物的生命强力,批判城市文明对于下层人物生命力的摧残;二,骆宾基通过书写下层人物的庸碌生活,呈现出他们虚无的精神状态,探索下层人物生命存在的意义。第三节,对家族史的深入反思。《姜步畏家史》是自传体家族史小说的典范,也是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色彩的历史画卷。小说将自传与家族史书写相结合,表现出对时代生活、地域风貌以及个体生命的关注。第二章,独特的叙事艺术,分为三节。第一节,灵活多变的叙事视角。骆宾基根据不同的叙事需要,以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的双重视角以及灵活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表现对时代生活以及个体生命的关注。第二节,精妙别致的叙事结构,骆宾基通过搭建“散文化”结构、逆时序闪回结构、嵌套式结构等叙事结构,使小说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和艺术魅力。第三节,别具特色的民俗叙事,骆宾基通过民俗塑造人物,构建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展现民俗的叙事魅力,表现出作家对民俗的深入理解和对民间文化的认同。第三章,骆宾基小说的文学史地位问题反思,分为三节。第一节,骆宾基小说创作与现代文学传统,论述骆宾基小说创作与现代文学传统的关系,发现骆宾基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第二节,骆宾基小说在日本的研究与启发,在整体把握日本学界对骆宾基小说研究的基础上,探究骆宾基小说在日本引起关注的主要原因,思考这种域外研究现象对我们探讨骆宾文学史地位问题的启示。第三节,骆宾基小说创作与文学史书写机制,探究骆宾基小说创作局限以及文学史书写机制对骆宾基文学史地位的影响。

何玉立[6](2020)在《贾平凹小说与戏曲民歌的互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较为受关注的作家之一,学界对其小说创作研究已经呈现较为完备的趋势。因此,本篇论文引入“互文性”相关概念研究贾平凹小说中出现的戏曲和民歌,以期从此切入点探索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内在基点和审美内涵,更以贾平凹小说互文性在戏曲民歌上的体现,来寓目整个当代文学中互文性的魅力所在。本文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述贾平凹小说中戏曲和民歌的互文:首先从戏曲和小说的关系开始切入,论说贾平凹小说与戏曲的互文关系。戏曲与小说相结合的传统由来已久,亦跟贾平凹个人作为一个陕西人的戏曲选择有关。而在《秦腔》中戏曲的互文叙事极大地为小说增光添彩,秦腔在主题氛围的营造上有着助力作用,且作家巧妙借用秦腔“戏中戏结构”揭示小说中人物心理变化和情节发展,此举将戏曲秦腔完美地融合进小说行文中,文曲之间呈现出一派和谐之势。其次从民歌的角度分析贾平凹小说与民歌的互文关系。民歌与文学的关系肇始久矣,而在五四时期的“歌谣运动”又将其发展向前推进。以戏曲类推,民歌的互文叙事主要体现在民歌长于歌唱抒情的特征对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情节构筑和氛围营造方面的襄辅之功。所以纵然民歌在贾平凹小说中出现不多,却也成为其小说特色之一。最后在前面两部分戏曲民歌的互文叙事之上,可进一步探索贾平凹小说与戏曲民歌互文的功能意义。针对互文性的特性,主要是对互文本的传承和对受文本的创新意义,因此此部分又分为两方面,一是以戏曲和民歌为代表的民间文学视域下的多种意蕴,在地区精神文化、民俗特色和地域风貌的传承和延续上功不可没。二是戏曲和民歌对于小说的叙事和审美有一定的创新。戏曲和民歌的介入使得小说叙述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叙述接受上也对读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与此同时更对贾平凹小说的语言、内容和审美风格有提升空间。由于互文性本身的性质和机制,对于读者的要求颇高,是以其内在局限性也值得深思。

邱丹[7](2020)在《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继承》文中指出先锋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景观,它是新时期语境下西方文化刺激与文学审美现代性诉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先锋小说通过对宏大话语与叙事成规的颠覆,创造了全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手法及语言体验,为小说本体的回归创造了可能。这场带有审美哗变色彩的叙事美学变革,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意义非凡。而传统文学资源作为先锋小说变革的重要参照体系,其脉流也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先锋叙事中,并参与着先锋话语的建构。可以说,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不仅仅有反叛,同样包蕴着继承与转化。本论文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锋派作家的先锋小说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先锋小说特质,阐明传统与传统文学相关理论,深入探究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反叛与继承的艺术呈现,挖掘先锋与传统、反叛与继承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探寻中国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资源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价值与不足。这也是新世纪对先锋小说的再思考,对先锋小说处理中西方文学资源关系的再思考,以期发掘共通性的学理性特征,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提供参考。首先,论文结合中西方的文化语境,阐释西方先锋派与中国先锋派的差异,并明确中国先锋派文学的发生、发展与特质。中国先锋派文学发生在文学断裂之后,经由了从舶来到消融本土的整合,作为带有现实焦虑的形式变革,它不像西方先锋派文学那样激进、深刻,更倾向于“文学本体论”意义上的文学变革。在中国先锋小说发展的浪潮中,“先锋”的释义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对先锋作家与先锋小说进行整体剥离与指认,对于先锋小说相关问题的阐述与论证,至关重要。其次,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超越是通过对传统文学观念、主题话语、叙事策略等方面的多重变革实现的。由于“传统”本身的复杂性及其内部的变奏异调,就需要对“传统”“传统文学”“文学传统”等概念进行有力地阐释与辨析,并把握传统文学的主题、故事、形象及时间等叙述内容与叙事层面所呈现的美学特征,探寻文学与现实、作家与现实、文学内容与形式、文学社会功能等方面所体现的传统文学观念,为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继承做好铺垫。再次,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继承与转化,呈现了从不自觉借鉴到自觉汲取的发展线索。将先锋小说整体性作为考量时,不能忽略传统文学资源从“潜在”资源转向“显在”资源的原因,这是由传统文学本身、先锋文学本身、语境变革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也体现先锋作家在中西方文学资源转化过程中,对资源突围与认知方面所进行的调整与变化。正是由于传统文学中叙事传统在题材类型与叙事技艺上的精妙之处,抒情传统在情感抒发与诗词意象运用上的独到特色,才使得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从叙述内容到叙事方略的继承与转化成为可能。另外,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叙述内容与叙事方略等方面的择取与拓新,呈现了传统与现代、西方与本土融合的审美特点。先锋小说在反叛传统文学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学中一些经典的题材类型、文学母题、精湛的叙事手法还是有所保留、有所继承、有所转化。先锋小说呈现了对侠义公案、才子佳人、武侠江湖、历史家族等题材类型的吸纳与超越;对“命运”“神秘”“地域”等传统母题的延揽与新构;还呈现了对“故事套故事”“旧瓶新酒”“借笔墨拈出”“以虚构补充”“故事新编”等故事处理方式的延续与新变;对传奇人物、传奇情节及异端境界等传奇叙事手法的吸纳与转化。同时,由于语言的相对稳定性、文化母语的潜在记忆与惯性作用、传统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等因素,先锋小说在自然景物类词汇、意象类词汇词义、诗词歌赋、诗性语言等方面也呈现了对传统文学语言的汲取与新变。最后,在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资源反叛与继承的总体向度上,对先锋小说资源转化中遇到的问题与突围的策略进行了问题求解性的探索,阐明传统与先锋之间带有悖论性的复杂关系,并进一步辩诘反叛与继承之间的辩证关系。先锋小说的创作路径,也引发了文学创作应该如何看待“传统”,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学资源”,如何处理多种创作资源、多种创作手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先锋小说在创作实践中充分体现了多种美学力量碰撞所产生的审美张力,它在对传统文学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也展现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体认与反思,其所生成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审美缺憾无疑对当下乃至未来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传统文学资源庞大、多元、驳杂,有很多“生机”可待挖掘。虽然先锋小说深受西方文学影响,但传统作为血液中不可抗拒的因子,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先锋小说的创作。反过来,丰饶的传统也在先锋小说的创造性转化中得以赓续、绵延。未来文学的方向,不仅要放眼世界,也要彰显民族文学的文化气韵,在超越中确立民族身份与文化认同。唯有这样,中国文学才能在接收新知与转化传统中不断延续、不断生长。

蒋小英[8](2019)在《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性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工业遗产景观的保护改造和更新设计再掀高潮,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发展现状对工业遗产景观的保护和再利用进行改造设计已然成为时代趋势。然而在景观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的形势下,工业遗产景观的改造设计也难免落于俗套,出现“千园一面”的格局。如何针对现代主义之下缺乏地域特色和文化辨识度、放之四海之内皆可的国际化统一景观风格做出改变呢?叙事学理论的引入,为抵御工业遗产景观更新改造的同质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每一个工业区都是一个拥有独特历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故事。本文从叙亊学的角度来探寻工业遗产景观设计方法和理论,通过多学科理论融合来实现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设计表达,将工业遗产景观的建筑遗存、空间形态、场所精神、文化内涵等通过叙事主题构建、叙事文本编排、叙事语法转换和叙事修辞策略,构成一个娓娓道来、耐人品读的工业遗产故事作品,塑造工业遗产景观的再生新活力。首先以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性设计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的查阅和案例的手收集,针对工业遗产和景观叙事的理论研究和案例实践进行全面归纳总结,以此界定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性设计概念;接着以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性设计理论基础为出发点,分别从工业遗产景观和景观叙事设计两方面研究其相关概念、定义和涉及到的相关学科理论进行研究,并指出了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性设计的三要素(语汇、结构、形式)和过程(设计者、体验者、景观媒介)。其次从叙事学的五大基本研究问题对景观的叙事性设计表达进行讨论研究,得出工业遗产景观叙事主题构建主要分为单一主题、并列主题和多主题三种主题形式;叙事文本编排主要包括顺叙、倒叙、跳叙和插叙四种顺序;叙事语法转换主要有由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组成的基本序列及包括嵌套式、并置式、圆圈式和拼图式四种的复合序列两种空间序列形式;叙事场景营造则包括瞬时场景体验、此时场景感悟、即时场景形式表现和延时场景的延续性四种场景;叙事修辞策略主要探讨的是隐喻、典故、对比和象征四种策略手法。然后根据国内外工遗产景观实践案例的不同分类标准,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筛选出最具有代表典型案例即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公园、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和中国广东中山岐江公园,从叙事角度分析其项目背景、改造手法、设计表现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事性设计分析。最后通过以江西江州造船厂为实例研究,通过深化叙事理论研究,提出船厂遗产景观改造利用的叙事性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为以后的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性设计提供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吉平[9](2019)在《中国西部电影空间叙事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门类,电影是画面与声音、时间与空间完美融合的综合性艺术,在其叙事的进程中不仅具有时间性维度,也更拥有着空间性维度。随着空间叙事理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兴起,研究者们不仅着眼于对文学文本空间叙事的运用与剖析,也同样把研究的目光投射到了电影文本的空间叙事问题域上。空间叙事的核心是以探究在场的“叙事空间”的选取、设计、应用等为根本前提,而西部电影作为享有世界声誉的民族电影流派,其重要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导演们对“西部叙事空间”的把握与运用,这为将空间叙事理论导入到对中国西部电影的研究提供了天然的基础。具体而言,所谓西部电影的空间叙事,就是指电影艺术家对西部这一叙事空间如何进行选择、加工和创造,进而把西部叙事空间作为推进叙事进程以及叙事表意的重要手段,最终构建出具有强烈的空间叙事属性的艺术作品的方法。当然,西部电影空间叙事包涵的内容是较为丰富的,本文主要是聚焦于“西部叙事空间”而展开,这是因为“西部叙事空间”的叙事建构与表意开拓不仅是西部电影空间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部电影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之所在。这其间,“西部叙事空间”在西部电影的发展流变中其叙事内涵如何构建与嬗变?“西部叙事空间”如何进行其叙事与表意功能?“西部叙事空间”又需要通过何种叙事技巧来完成其叙事与表意?这些都是本论文提出并要解决的重要命题。传统的叙事学研究中,研究者们往往重视时间的研究,而忽略了叙事中的空间作用。而电影作为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艺术,其空间意识与空间结构是与生俱来的。本论文将首先分析空间与时间、空间与叙事的关系,进而探讨空间叙事与文学、空间叙事与电影的关联及其在这两者之中的作用与功能,以运用与实施到对西部电影的研究上。而对“西部叙事空间”的文化内涵及叙事意蕴建构是西部电影空间叙事的主体方面,这种建构跟西部电影不同发展时期的空间叙事话语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20世纪80年代,“经典西部电影”空间叙事话语主要表现为一种启蒙/寻根/反思型话语,这一时期的话语体系构建了“西部叙事空间”的文化与诗意想象;随着时代思潮的演进,早期的启蒙/寻根型话语在20世纪90年代向新反思/消费/主流话语转变,这种变化使“西部叙事空间”的文化内涵被不断遮蔽;而在新世纪后,西部电影的空间叙事话语则表现为新主流/新消费/生态话语的共存,在继续瓦解和掏空着“西部叙事空间”的文化与意义之际,也在重构着“西部叙事空间”的往昔形象。除了分析西部电影“西部叙事空间”的文化意义衍变,西部电影空间叙事的重要方面还在于对“西部叙事空间”叙事与表意功能的探究。这种探究离不开空间叙事类型与空间叙事意象的有力支撑。无论是空间叙事类型中的地域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还是空间叙事意象中的自然景物类意象、动物类意象、民俗仪式类意象等,它们都是“西部叙事空间”这一特定的空间场域孕育和生发的,它们共同营建着西部电影“西部叙事空间”叙事与表意的意蕴能指与所指。当然,要使这种意蕴能指和所指得以充分实现,还必须要借助一定的空间叙事技巧。电影空间通过不同的空间叙事技巧就会产生不同的空间关系,西部电影的空间叙事技巧在内容层面大致可分为空间并置、空间隐喻、空间互文等。叙事线索的并置、叙事场景的互文、叙事景观的隐喻,织就和强化着西部电影“西部叙事空间”的叙事内蕴。空间叙事技巧不仅体现在西部电影文本的内容层面,也更体现在影像本体层面的镜头运用、色彩运用、音乐以及音响的使用上。总之,西部电影的空间叙事话语的流变、空间叙事类型的彰显、空间意象的设置、空间叙事技巧的独特运用,使西部电影“西部叙事空间”呈现出独有的文化内蕴及美学魅力;这是西部电影作为一种地域性的电影流派区别于其他电影流派的重要因素。本文的研究将会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西部电影叙事学研究乃至中国电影叙事学研究的领域,也将为当下的西部电影实践创作提供较好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参照。

钟师慧[10](2019)在《汪曾祺的旧作改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汪曾祺有改写旧作的习惯,学界已看到了汪曾祺小说创作中“改写”这一现象,也试图去探讨其意义和文学价值,但此类研究不多且略显零散,故笔者拟将汪曾祺所创作的160余篇小说中的18篇有过改写的小说各版(文)本进行比照细读,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借助新文学版本批评、叙事学等现代理论,进一步全面、深入地考察汪曾祺旧作改写这一现象,对涉及篇目的文本内容、艺术层面的改变进行分析,挖掘汪曾祺小说创作独特的艺术魅力及其改写背后的动因和意义,评价其改写得失。通过“改写”这面镜子可以折射出汪曾祺小说创作变化的运动轨迹,打通其创作思想、审美追求、艺术表现、文体风格等多方面的内涵,强调作家的主体意识,以期拓宽汪曾祺乃至文学史研究的视野与空间。论文分为三个章节来论述汪曾祺的旧作改写研究:第一章:按照文本内容的改变方式进行分类,如主题思想的改变、情节内容的改变、人物塑造的改变,并结合具体篇目的不同版本进行分析。第二章:从艺术层面对汪曾祺改写的小说文本进行研读,主要从叙事策略和小说语言两个方面进行重点阐述。在叙事策略上,主要探究了叙事聚焦、叙事时空、叙事结构以及叙事声音的转变;在语言的锤炼结果上,主要阐述了语言的口语化、本土化等。第三章:对汪曾祺改写旧作的动因以及意义进行分析。在阐述改写的动因时,对应前两章的内容,串联起汪曾祺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考察其创作观的推动作用。在阐述改写的意义时,分为两部分进行阐述,即对作家个人的意义以及对文学史的意义。

二、论叙事文本中“照应”的美学意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叙事文本中“照应”的美学意趣(论文提纲范文)

(2)汪曾祺小说中的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汪曾祺小说中的意象概述
    第一节 时间意象的存在形式
    第二节 空间意象的存在形式
    第三节 主题意象的存在形式
第二章 汪曾祺小说中的时间意象
    第一节 时间意象的隐喻性与叙事基调
    第二节 时间意象的流转与文本同构
    第三节 时间意象的背景化与氛围营造
第三章 汪曾祺小说中的空间意象
    第一节 空间表征法与人物塑造
    第二节 空间意象与民俗文化建构
    第三节 空间意象的抒情性与停顿式节奏
第四章 汪曾祺小说中的主题意象
    第一节 主题意象的表现手法
    第二节 叙事节奏的制约性与主题意象表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清末民初小说中的监狱叙事研究(1901-1927)(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国传统小说的监狱叙事与转型
    第一节 传统小说中的监狱叙事
    第二节 清末民初小说的监狱叙事转型
第二章 监狱叙事的囚犯形象与叙事视角生成
    第一节 被讲述的囚犯:“新小说”时期监狱叙事的囚犯形象
    第二节 被复活的囚犯:“五四”时期监狱叙事的囚犯形象
第三章 监狱叙事的越狱情节与叙事伦理转变
    第一节 西方译介小说的越狱情节与意识启迪
    第二节 “新小说”时期越狱情节中的伦理中心主义
    第三节 “五四”时期越狱情节中的伦理突破
第四章 监狱叙事的刑罚描述与叙事话语演变
    第一节 “新小说”时期叙事话语中的极刑与权力
    第二节 “五四”时期的刑罚描述与话语内的异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清末民初监狱叙事小说作品简要年表
致谢

(4)元杂剧死亡情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元杂剧死亡情节的故事创作
    第一节 陈表世情类的死亡情节
    第二节 惩偿罪孽类的死亡情节
    第三节 赞颂品质类的死亡情节
第二章 元杂剧死亡情节的舞台构思
    第一节 死亡情景的明、暗场处理
    第二节 死亡事件的宣告方式
        一 以念白内容宣告角色死亡
        二 以科介动作演绎角色死亡
    第三节 死亡情景的氛围营造
        一 环境氛围的营造方式
        二 情感氛围的营造方式
第三章 元杂剧死亡情节的艺术功能
    第一节 以死亡情节塑造人物
    第二节 以死亡情节结构剧本
第四章 元杂剧死亡情节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元杂剧死亡情节满足主观欲求
        一 拓展认知边界
        二 创造精神寄托
    第二节 元杂剧死亡情节的教化功能
    第三节 元杂剧死亡情节的负向功能
结语
附录 元杂剧死亡情节分类统计表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骆宾基小说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二、论文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论文选题的创新点
第一章 骆宾基小说的内涵特征
    第一节 对时代大主题的追随与超越
    第二节 对下层人物生命状态的关注
    第三节 对家族史的深入反思
第二章 骆宾基小说的叙事艺术
    第一节 灵活多样的叙事视角
    第二节 精妙别致的叙事结构
    第三节 别具特色的民俗叙事
第三章 骆宾基小说的史学价值与地位问题反思
    第一节 骆宾基小说创作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
    第二节 骆宾基小说在日本学界的研究与启发
    第三节 骆宾基小说创作与文学史书写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贾平凹小说与戏曲民歌的互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曲相和:与戏曲的互文
    第一节 戏曲的文学浸染
    第二节 戏曲的互文叙事
第二章 文谣相融:与民歌的互文
    第一节 民歌的文学渊源
    第二节 民歌的互文叙事
第三章 贾平凹小说与戏曲民歌互文的功能意义
    第一节 延续:民间文学下的多重意蕴
    第二节 创新:叙事多变与审美提升
    第三节 互文性的局限和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作者硕士阶段科研成果、获奖情况一览表

(7)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继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
    1.2 研究现状与问题求索
        1.2.1 先锋小说研究综述
        1.2.2 论文相关问题探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1.4 论文创新与论文不足
第2章 中西视域:“先锋”“先锋派”及“中国先锋小说”的理论阐释
    2.1 概念与内涵:“先锋”“先锋派”的理论界定
        2.1.1 多义与复杂:先锋词义的历时演绎
        2.1.2 激进与叛逆:先锋派的现代主义本质
        2.1.3 断裂与有限:文学本体意义上的中国先锋派
    2.2 转化与消融: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生成、发展及特质
        2.2.1 语境与场域:中国先锋文学发生的历史契机
        2.2.2 潮流与动向:中国先锋文学发展的动态建构
        2.2.3 有限的创新:中国先锋文学的特质
    2.3 含混与剥离:中国先锋小说的整体指认
        2.3.1 先锋小说的释义:从形式先锋到精神先锋的历史迁移
        2.3.2 先锋作家的指认:不断扩容的先锋群体
        2.3.3 先锋小说的划定:思想突围与形式实验
第3章 反叛与超越: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多重变革
    3.1 传统的认知:“传统”相关命题的理论阐释与辨析
        3.1.1 传统:“一条世代相传的事物之变体链”
        3.1.2 传统文学:传统文学的主题、故事、形象及时间
        3.1.3 传统文学观念:传统文学的理性现实与社会功能
    3.2 精神诉求: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反叛
        3.2.1 理性与非理性:拒绝宏大的非理性叙事
        3.2.2 真实与虚构:拆解经验现实的心灵真实
        3.2.3 反叛与逃离:规避意识形态话语的个性化叙述
    3.3 主题变革: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主题的现代阐释
        3.3.1 放逐与归宿:逃离“父法”的精神流放与还乡
        3.3.2 欲望与死亡:探究人性深处的罪恶与肮脏
        3.3.3 苦难与存在:勘探生命存在的苦难与缺失
    3.4 叙事策略:先锋小说对传统叙事成规的颠覆
        3.4.1 故事“似真性”的打破与故事的感觉化
        3.4.2 形象“社会性”的脱离与形象的符号化
        3.4.3 时间“线性”的断裂与时间的敞开
第4章 困境与转机:先锋与传统融合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原因
    4.1 传统本身:传统文学强大的生命力
        4.1.1 叙事传统:丰富的题材类型与多样化的叙事技巧
        4.1.2 抒情传统:抒情言志与意蕴深厚的诗词意象
    4.2 先锋本身:形式实验的创作困境
        4.2.1 叙事限度:有限意义的形式探索
        4.2.2 自我重复:超越自身的艰难跋涉
        4.2.3 晦涩难懂:审美大众的接受阻隔
    4.3 外在语境:语境变化下先锋作家的写作焦虑
        4.3.1 语境变更:先锋小说的边缘化境遇
        4.3.2 心态调整:先锋作家创作心态的转换
第5章 继承与转化: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题材与母题的借鉴与革新
    5.1 题材的碰撞:对传统文学题材类型的吸纳与新解
        5.1.1 侠义公案题材的承继与突破
        5.1.2 才子佳人题材的汲取与化用
        5.1.3 武侠题材的整合与改造
        5.1.4 家族题材的借鉴与更新
        5.1.5 历史题材的吸收与转化
    5.2 主题的遇合:对传统文学母题的延揽与升华
        5.2.1 宿命循环构成的命运魅惑
        5.2.2 荒诞悬疑促成的神秘世界
        5.2.3 地域色彩透露的乡土情怀
第6章 择取与拓新: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叙事方略的继承与改造
    6.1 故事:对传统文学故事处理方式的延续与新变
        6.1.1 故事讲述:“故事套故事”与“旧瓶新酒”
        6.1.2 故事新编:“借笔墨拈出”与“以虚构补充”
        6.1.3 故事寓意:“故事新编”的延承与新义生成
    6.2 传奇:对传奇叙事传统的选取与新构
        6.2.1 传奇文体:“传奇”传统及其后世影响
        6.2.2 传奇人物:人物形象的增魅书写
        6.2.3 文奇则传:传奇情节的拓新处理
        6.2.4 异端境界:超现实世界的传奇建构
    6.3 语言:对传统文学语言的运用与变异
        6.3.1 语言资源:传统文学语言革新及其审美特点
        6.3.2 词语运用:景物词汇与情境题蕴的呼应
        6.3.3 语义变化:经典意象的复制与新变
        6.3.4 语言风格:诗词歌赋与抒情语言
第7章 悖论与思辩:先锋小说资源转化过程中的问题性求解
    7.1 先锋与传统:先锋与传统之间悖论式的辩诘关系
        7.1.1 割裂与依赖:反叛传统与传统的惯性制约
        7.1.2 变动与迁移:相互背离与相互转化的美学足迹
        7.1.3 沉潜与显现:传统在文学创作中的呈现形态
    7.2 反叛与继承:先锋小说资源转化的审美突围
        7.2.1 西方资源与中国传统资源的汲取调整
        7.2.2 现代形式与中国经验的有机结合
        7.2.3 反叛超越与继承转化的共时性存在
    7.3 审慎与沉思:现AI写作作与多重资源的并存互补
        7.3.1 面向“现在”与“未来”的传统考量
        7.3.2 文学多种创作手法融合的美学张力
        7.3.3 中西多种资源相互碰撞的持久力量
第8章 体认与反思: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反叛与继承的意义及思考
    8.1 文化价值:传统文化的再生与当代文学的世界交流
        8.1.1 经验情感与本土记忆的无限延伸
        8.1.2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寻找建立
        8.1.3 多元文化生态领地的建构与传播
    8.2 文学价值:文学多重审美表现领域的开拓与探索
        8.2.1 先锋书写与古典文学融汇的“审美向度”
        8.2.2 历史意识与现实体验重叠的“历史向度”
        8.2.3 本土意识与地域情结交融的“民族向度”
    8.3 审美缺憾:反叛与继承传统文学中存在的不足
        8.3.1 “影响的焦虑”之下“精神深度”的漂浮
        8.3.2 “同质化”创作下“创意精神”的失度
        8.3.3 “传统资源”转化下“纵深探索”的缺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进展
        1.3.1 工业遗产景观研究进展
        1.3.2 景观叙事研究进展
        1.3.3 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性设计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工业遗产景观叙事性设计理论基础
    2.1 工业遗产景观相关理论基础
        2.1.1 工业遗产的概念
        2.1.2 工业遗产景观的定义
        2.1.3 工业遗产景观的类型
        2.1.4 工业遗产景观相关理论
    2.2 景观叙事设计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叙事
        2.2.2 景观叙事
        2.2.3 景观叙事设计相关理论
        2.2.4 景观叙事与其他叙事门类的区别
    2.3 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性设计要素
        2.3.1 语汇
        2.3.2 结构
        2.3.3 形式
    2.4 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性设计过程
        2.4.1 叙事者——设计者
        2.4.2 接受者——体验者
        2.4.3 媒介——景观
3 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性设计表达
    3.1 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主题构建
        3.1.1 单一主题
        3.1.2 并列主题
        3.1.3 多主题
    3.2 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文本编排
        3.2.1 顺叙——顺应历史发展文脉
        3.2.2 倒叙——强调空间主题
        3.2.3 跳叙——调动体验者兴趣
        3.2.4 插叙——为空间注入活力
    3.3 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语法转换
        3.3.1 基本序列
        3.3.2 复合序列
    3.4 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场景营造
        3.4.1 瞬时——活动体验
        3.4.2 此时——场景感悟
        3.4.3 即时——形式表现
        3.4.4 延时——空间延续
    3.5 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修辞策略
        3.5.1 隐喻——道器之间的思考
        3.5.2 典故——情态之间的寓意
        3.5.3 对比——碰撞之间的突出
        3.5.4 象征——虚实之间的表达
    3.6 本章小结
4 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性设计建成案例分析
    4.1 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公园
        4.1.1 项目背景
        4.1.2 工业记忆传承与现代休闲并置的主题构建
        4.1.3 空间顺叙叙事文本编排
        4.1.4 拼接式空间序列叙事语法转换
        4.1.5 瞬时、延时叙事场景营造
        4.1.6 隐喻叙事性修辞策略
    4.2 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4.2.1 项目背景
        4.2.2 新型公园、解构主义等多主题共存
        4.2.3 并置式空间序列叙事语法转换
        4.2.4 空间跳叙叙事文本编排
        4.2.5 隐喻叙事性修辞策略
    4.3 广东中山岐江公园
        4.3.1 项目背景
        4.3.2 拼接式空间序列叙事功能转换
        4.3.3 足下文化、野草之美等多主题共存
        4.3.4 时空插叙叙事文本编排
        4.3.5 此时叙事场景营造
        4.3.6 延时叙事场景营造
        4.3.7 隐喻叙事性修辞策略
    4.4 三个案例对比总结
5 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性实践方案设计——以江西江州造船厂工业遗产为例
    5.1 江西江州造船厂概况
        5.1.1 造船厂社会历史概况
        5.1.2 造船厂地理区位分析
        5.1.3 造船厂场地特征分析
    5.2 造船厂景观叙事性设计思路
        5.2.1 延续工业文明的记忆
        5.2.2 引入“旅游+”全新模式
        5.2.3 实现工业遗产景观叙事的机能转换
    5.3 造船厂景观叙事性设计表达
        5.3.1 叙事主题构建—地脉重生与全域旅游并置
        5.3.2 叙事文本编排—“寻忆-溯源-见证-冥想-焕活”时间顺叙
        5.3.3 叙事语法转换—嵌套式空间序列
        5.3.4 叙事场景营造—功能分区定位
        5.3.5 叙事修辞策略—重要节点设计
    5.4 设计实践总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之处
    6.4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中国西部电影空间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引言:问题的提出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及意义
    四、本课题研究的基本观点及创新之处
    五、本选题研究对象的界定以及三个分期依据
第一章 空间叙事与文学空间、电影空间
    1.1 空间与空间叙事
        1.1.1 空间与时间
        1.1.2 空间与叙事
        1.1.3 空间叙事理论的代表性论说
    1.2 空间叙事与文学空间
        1.2.1 文学空间与叙事的关系
        1.2.2 文学作品中空间叙事的应用
    1.3 空间叙事与电影空间
        1.3.1 电影空间与叙事的关系
        1.3.2 电影作品中空间叙事的运用
第二章 建构、解构与重构:中国西部电影的空间叙事话语流变
    2.1 话语与叙事话语
        2.1.1 话语与空间
        2.1.2 从电影话语到电影空间叙事话语
    2.2 “西部叙事空间”建构:经典西部电影时期空间叙事话语呈现
        2.2.1 启蒙话语:对西部叙事空间民众落后、愚昧思想的启迪
        2.2.2 寻根话语:对西部叙事空间民族根性的寻求
        2.2.3 反思话语:对西部叙事空间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深沉思虑
    2.3 “西部叙事空间”解构:“后”经典西部电影空间叙事话语呈现
        2.3.1 新反思话语:对西部空间女性个体价值的肯定以及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新用
        2.3.2 消费话语:对西部叙事空间的意义遮蔽
        2.3.3 主流话语:对西部叙事空间国家主流意志的彰显
    2.4 “西部叙事空间”重构:新西部电影时期的空间叙事话语呈现
        2.4.1 新主流话语:对西部叙事空间文化自信与文化风范的呈现
        2.4.2 新消费话语:对西部叙事空间的彻底解构与掏空
        2.4.3 生态话语:对西部叙事空间的再度体认与重构
第三章 奇“景”、奇“人”与奇“文”:中国西部电影的空间叙事类型
    3.1 叙事类型与空间叙事类型
    3.2 奇“景”:西部电影的地域空间
        3.2.1 西部黄土地空间
        3.2.2 西部草原空间
        3.2.3 西部荒漠空间
    3.3 奇“人”:西部电影的社会空间
        3.3.1 西部人与人
        3.3.2 西部人与社会环境
        3.3.3 西部人与社会变革
    3.4 奇“文”:西部电影的文化空间
        3.4.1 西部农耕文化空间
        3.4.2 西部游牧文化空间
        3.4.3 西部宗教文化空间
第四章 升华、伸延与呈现:中国西部电影的空间叙事意象
    4.1 意象叙事与空间叙事意象
        4.1.1 意象与意象叙事
        4.1.2 空间叙事意象及其叙事功用
    4.2 奇“景”的升华:西部电影的自然类空间叙事意象
        4.2.1 父性自然类空间叙事意象:沙漠
        4.2.2 母性自然类空间叙事意象:黄土地、雪山、草原
    4.3 意蕴的伸延:西部电影动物类空间叙事意象
        4.3.1 驯养类动物叙事意象:骏马、骆驼、牦牛
        4.3.2 非驯养类动物叙事意象:草原狼
    4.4 内秘的呈现:西部电影民俗仪式类空间叙事意象
        4.4.1 西部汉民族民俗仪式类意象:婚俗、腰鼓舞、祈雨、闹社火
        4.4.2 西部少数民族民俗仪式类意象:天葬、磕长头
第五章 意义织就与影像赋义:中国西部电影的空间叙事技巧
    5.1 叙事技巧与空间叙事技巧
    5.2 意义织就:西部电影叙事内容层面的空间叙事技巧
        5.2.1 中国西部电影中的空间并置
        5.2.2 中国西部电影中的空间隐喻
        5.2.3 中国西部电影中的空间互文
    5.3 影像赋义:西部电影影像本体层面的空间叙事技巧
        5.3.1 西部电影中视觉影像空间的叙事技巧
        5.3.2 西部电影中听觉声像空间的叙事技巧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按出版或发表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一、着作类
    二、学术期刊
    三、学位论文
    四、报刊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汪曾祺的旧作改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改写释义及篇目统计
    二、汪曾祺小说研究综述
    三、本课题研究梳理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价值与意义
第一章 文本内容的改变
    第一节 主题思想的改变
    第二节 情节内容的改变
    第三节 人物形象的改变
第二章 艺术层面的改写策略
    第一节 叙事策略的改变
    第二节 语言的锤炼
第三章 汪曾祺旧作改写的动因及意义
    第一节 改写的动因
    第二节 改写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作者硕士阶段科研成果、获奖情况一览表

四、论叙事文本中“照应”的美学意趣(论文参考文献)

  • [1]“古风”歌曲的文化内涵与传播路径研究[D]. 李辰.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汪曾祺小说中的意象研究[D]. 杜欣谕. 扬州大学, 2021(09)
  • [3]清末民初小说中的监狱叙事研究(1901-1927)[D]. 邓海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4]元杂剧死亡情节研究[D]. 庞敏.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骆宾基小说新论[D]. 张雯晶.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6]贾平凹小说与戏曲民歌的互文研究[D]. 何玉立.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7]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与继承[D]. 邱丹. 辽宁大学, 2020(01)
  • [8]工业遗产景观的叙事性设计研究[D]. 蒋小英.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9]中国西部电影空间叙事研究[D]. 吉平. 西北大学, 2019(11)
  • [10]汪曾祺的旧作改写研究[D]. 钟师慧.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论叙事文本中“护理”的审美趣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