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L2000路面强化剂封层在运风高速公路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杜剑恒[1](2020)在《新疆奎屯片区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适应性研究》文中提出新疆奎屯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为北疆交通枢纽,贯通东西的G30线连霍高速与连接南北疆的G217线在此交汇,G3014奎-阿高速,G3015奎-塔高速也由此地出发。片区养护路区域公路总长1014.094Km,其中高速386.339Km;一级公路129.714Km;二三级国省道路498.041Km。为保证养护资金的高效利用,在公路技术状况、病害成因、自然环境、交通量等因素综合影响下,正确选用适宜的养护技术,成为养护决策的首要难题。本论文针对奎屯片区以往应用过多种养护技术的状况,对各类沥青路面养护技术在奎屯片区适应性进行研究,指导今后奎屯片区公路养护技术的选用,为实现养护方案的正确决策提供技术参考。2015年至2019年间,奎屯片区选用就地冷再生、就地热再生、纤维碎石封层、开普封层、微表处、抗滑表处、罩面、补强等多种沥青路面养护技术,应用于12项养护工程。在沥青路面养护技术选用决策方面,结合路段实际自然环境、交通量等相关因素,在状况、条件相同路段选取不同施工工艺进行养护技术横向对比;在状况、条件相异路段选取同种施工工艺进行养护技术纵向对比。经过后期的持续跟踪观测,形成多项养护技术在奎屯片区适应性运用的后评价。本文选取4项具有典型性养护技术应用的养护工程,从养护方案的决策依据、养护技术实施效果及评价方面提出了不同沥青路面养护技术在奎屯片区的适应性。通过不同沥青路面养护技术横、纵向技术适应性研究,对提高奎屯片区公路养护效果,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及进一步降低公路寿命周期内的养护成本等具有重要的技术参考价值。
刘晗[2](2019)在《基于渗透再生的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公路是我国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提升有重大意义。其中沥青路面具有行车安全舒适、噪音低、抗磨性强、养护方便等优点,在公路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随着全国路面通车里程的迅速增长和道路服务期的延长,我国沥青路面的发展从建设高峰期逐渐转变成建设与养护并重的时期,沥青路面的养护日益重要。传统路面修复存在资源浪费、成本高、污染环境等问题,而基于渗透再生的预防性养护技术具有很多优势,该方法一方面可以节省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有限养护资金有效延长路面使用寿命,从而达到修复路面早期病害的目的。基于此,论文对基于渗透再生的预防性养护技术的作用机理、应用方法及应用效果展开研究。论文首先总结了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的类型及原因,对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的养护时机及常见养护措施进行了分析,以此提出基于渗透再生的预防性养护技术的适用条件;然后结合沥青老化及再生机理,提出再生剂的技术性能要求,并通过室内试验检测评价了三种再生剂(Ⅰ型、Ⅱ型、Ⅲ型)的渗透性能和抗老化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渗透速率随渗透时间的延长而减小,同时Ⅰ型再生剂的渗透性及抗老化性均最佳。其次,论文对再生剂进行室内试验研究,即向老化改性沥青中以外掺法按不同质量比(2%、4%、6%、8%、10%)分别加入三种再生剂得到再生改性沥青,通过检测再生改性沥青的基本性能(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并借助DSR、BBR仪器检测其流变性能,评价再生剂对老化改性沥青的再生效果,并确定三种再生剂的最佳用量。试验结果表明:再生剂对老化改性沥青具有明显的再生作用,再生后沥青针入度和延度均有所增加,软化点得到降低,最佳再生剂用量为68%;同时抗疲劳性能及低温抗裂性能得到提高,但高温抗变形能力下降。通过对改性沥青进行多次老化及再生试验,检测各阶段改性沥青的基本性能,发现二次再生沥青的基本性能稍弱于一次再生沥青的基本性能,验证了多次再生的可行性,并建议二次再生的再生剂用量在一次再生用量的基础上提高4%。最后,为验证再生剂的实际应用效果,论文结合昆山大直港桥和金鸡河大桥试验路,介绍了基于渗透再生的预防性养护技术的施工工艺及施工流程,并对试验路渗水及抗滑数据进行跟踪监测,回收再生前后沥青进行性能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渗透再生的预防性养护技术能够改善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同时能够有效封闭路表裂缝,降低渗水系数,延长路面使用寿命,经济性高。
杨阳[3](2018)在《高粘结力耐久性超表处封层材料的研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中,表层的沥青膜会逐渐脱落,沥青逐渐老化,沥青混合料的性能逐渐下降,形成的微裂缝或混合料空隙会造成沥青路面的水损坏,从而造成更加严重病害的产生,导致路面损坏。针对这些可能存在的工程隐患,提出了预防性养护措施的概念,预防性养护是在路面承载能力正常情况下对道路的现有通车条件,如渗水性、摩擦系数等各项性能进行调节,基于费用-效益的养护策略[1]。这是一种在没有提高路面结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延迟路面损坏、维持或改善路面现有通车条件的技术。常用的预防性养护为微表处、稀浆封层、雾封层、罩面等。传统雾封层由于施工技术和材料本身性质的原因在养护后容易导致路面抗滑性能降低,且容易出现路面过于光亮,导致反光,并且雾封层材料的耐久性弱,使用时间短。微表处后的路面表面较粗糙,行车噪音大;局部表观差;施工受场地限制,质量控制难度大。薄层罩面类养护更是存在许多缺陷,施工周期长、施工条件要求高、能源消耗大、养护效果不佳等。本文意在研发一种超表处材料能克服以上缺点,耐久性更强,可以长时间维持养护效果,且抗滑性能优良、施工条件要求不高。首先调查分析了天津市道路交通状况及路面使用形态,提出了超表处的适用条件。并针对超封层的适用条件研究了材料配伍、确定了材料规格,通过实验确定了材料配合比;通过室外用手工不同刮刷量模拟施工效果;最后利用专用施工设备铺洒试验段,通过路面施工前后的一些变化和后期的跟踪检验,总结了超表处封层材料的特点及施工工艺研究结果表明超表处材料是一种很好的预防性养护材料,超表处为相应工程的良好养护方略。
屈春秀[4](2015)在《沥青路面预养护材料再生还原剂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沥青路面因其具有行车安全舒适、低噪声、无扬尘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并成为我国公路路面的主要形式。但沥青路面在自然因素和车辆荷载综合作用下,易出现早期损坏致使路面的服务质量及使用年限不断恶化。因此,沥青路面在全寿命周期内选择适当的时机实施预防性养护对延长路面寿命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选择几种常用的预养护材料再生还原剂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希望对预养护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所借鉴。本文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再生还原剂对老化沥青的还原性,通过渗透深度和还原效果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再生还原剂在还原性试验中的掺量,即选择4.8%,6.0%,8.0%三种掺量加入到老化沥青中制备再生沥青。通过检测再生沥青的针入度、延度和软化点,研究还原剂对老化沥青的还原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掺加了再生还原剂材料后,再生沥青的针入度和延度与老化沥青的相比都有所增加,软化点都有所降低,说明再生还原剂对老化沥青的三大指标都有一定的还原功能,但还原效果存在差异。将五种再生还原剂材料涂刷在室内试验成型的试件上,研究再生还原剂对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说明,还原剂材料对沥青混合料的这两种性能有一定的影响: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都有所下降,其下降率一般在3.4%23.3%范围内;但五种还原剂中有三种能够使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得到提高,一般提高了1.6%6.4%,而另两种对改善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作用不明显。采用比较试验将五种再生还原剂涂刷在彩色车辙板上来研究其渗透性,根据试验数据得出,五种材料中渗透性较好的其深度可达2.02 cm。通过检测涂刷前后现场切割的路面试件的渗水系数、构造深度、摩擦系数得到如下结论:涂刷材料后试件的渗水系降低了76.4%91.4%,说明还原剂具有明显的防渗水性能;但试件的构造深度和摩擦系数都有所减小,说明涂刷还原剂后会降低路面的抗滑性。综上,采用再生还原剂对沥青路面实施预防性养护是益于路面使用性能的,但应注重提高沥青的软化点和还原路面的抗滑性能,以确保行车安全。
范应科[5](2014)在《高等级沥青路面的养护成本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等级沥青公路建设任务的大规模完成,与其配套的养护与管理工作也伴随而来,高等级沥青公路要想保持良好的服务水平,实现其建设的最终目标,必须有公路养护管理作为其坚实的后盾。高等级沥青路面的养护作业具有特殊性,决定了其高成本的性质,因此,研究如何降低高等级沥青路面的养护成本尤为重要。节约路面的养护成本不仅仅可以改善高速公路的管理,还可以节约人民的出行费用,造福社会,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针对高等级沥青路面的养护成本,本文在大量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对高等级沥青路、养护工程种类、养护标准及高等级沥青养护工程成本与成本控制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其次阐述了高等级沥青路面的养护的必要性,主要包括高等级沥青路面常见问题和进行养护的作用两个方面;第三,针对我国高等级沥青路面养护成本控制进行现状分析,从高等级沥青路面养护成本构成、影响因素、高等级沥青路面养护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最后针对以上分析得出相应的成本控制对策。从而在实际应用中制定出最优的路面养护方案。
万里[6](2014)在《有机硅乳液在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养护指的是在沥青路面还没有出现较大病害之前在合适的时机对路面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养护,采用封层材料对路面进行预防性养护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有机硅材料由于其主链无机键能高达425kJ/mol,侧链为有机烷基均匀排列,而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和耐候性。因此本文选取了四种有机硅材料研究他们路用性能的差异,并确定了最适宜路面养护的有机硅材料。此外,本文还将这种材料与市场上主要的功能性预防性养护材料做对比,分析了有机硅材料与这些材料的养护效果差异。首先,文中通过冻融循环、渗水系数、接触角及粘附功试验分析了四种有机硅预防性养护材料的防水性能。结果表明:经过四种有机硅材料处理的沥青混合料防水性能明显优于未经处理的。其主要防水机理有两点:首先,有机硅材料通过渗透作用,进入到沥青混合料的空隙中,固化成膜后,形成网状结构抑制水分进入混合料内部;其次,水分在有机硅材料表面的接触角较大、粘附功较低,在有机硅材料表面很难铺展,流动水几乎不会在材料表面滞留。通过对沥青混合料防水性能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丙基硅/辛基硅共聚乳液和丙基硅/辛基硅和纳米二氧化硅共聚乳液的防水性能明显优于低聚甲基硅树脂原液及其乳液,其主要原因在于其碳链较长,疏水性能较好。第二,通过动态剪切流变仪器和红外光谱测试四种材料处理后的沥青胶结料紫外老化前后的性能,来研究四种材料的耐紫外老化性能。结果表明:经过丙基硅/辛基硅共聚乳液与其与纳米二氧化硅的共混液处理后的沥青胶结料在紫外老化以后,粘度较低,低温复合模量小,极限疲劳温度较低,相位角较大,低温应力松弛性能较好,羰基老化因子较小。说明这两种材料能更好地降低紫外线对沥青混合料的老化影响。第三,上述结论表明丙基硅/辛基硅共混乳液与其与纳米二氧化硅的共混液的防水性能和耐紫外老化性能明显优于另外两种材料。此外,根据成本分析,丙基硅/辛基硅共聚乳液价格为其与纳米二氧化硅共混液的1.86倍,且两种优选材料的防水性能和耐紫外老化性能相差很小,因此本文将成本和性能都较为优越的丙基硅/辛基硅乳液与纳米二氧化硅共混液作为四种材料中最适宜路面养护的预防性养护材料。最后,将丙基硅/辛基硅乳液与纳米二氧化硅共混液与市面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溶剂型材料Rjseal和水性材料CAP的路用性能做了对比。发现这三种材料均能将沥青混合料的渗水系数降至50ml/min以下;通过浸水车辙试验发现有机硅材料对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能力的提高更大;通过抗油污试验发现有机硅材料抗油污效果更好;通过耐紫外老化试验发现,有机硅乳液材料处理的沥青胶结料耐紫外老化能力最强,要得益于有机硅材料主链上Si-O键键能较大,化学性能稳定,而其他两种材料在对沥青再生的过程中,会导致沥青胶结料耐老化能力的下降,在进行再次老化之后,沥青胶结料的低温性能会迅速下降;沥青混合料的三点弯曲和间接拉伸疲劳试验,也显示有机硅乳液材料的耐紫外老化能力最佳,能降低紫外线对混合料的低温疲劳及抗裂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抗滑能力测试发现,使用三种材料以350g/m2的用量对沥青混合料进行养护,沥青混合料的抗滑能力变化很小。
张复生[7](2014)在《FCC油浆在沥青路面工程中的应用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催化裂化(FCC, fluid catalytic cracking)油浆是一种应用价值很高的化学原料,其高比例的芳香烃含量使其具有在沥青路面工程中大范围使用的潜力,然而,如何将其更加合理地应用到沥青中,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一个难点,本文将其应用于改性沥青及路面还原剂封层养护材料的制备,考察了将FCC油浆用于制备这两类材料的有效性。本文首先通过将不同比例的FCC油浆加入到常用的SBS改性沥青中,制备了四种满足规范要求的改性沥青,测试了其老化前后的流变性能,进一步从宏观性能上分析了FCC油浆作为改性助剂对改性沥青的影响,结果发现:10%和15%的FCC油浆既能保证改性沥青耐老化能力,又能保证老化后对抗疲劳性能和应力松弛性能损害最小。然后,本文又使用糠醛油对FCC油浆进行抽提,将抽出油通过乳化和溶解两种方式分别制备了两种还原剂封层材料,同时也将FCC油浆溶解在石油溶剂中制备了另外一种材料,通过测试三种材料的再生效率、耐久性、对沥青高温性能的影响,还通过低温三点弯曲、高温车辙、渗水系数、构造深度等试验验证了其路用性能,结果表明: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再生材料,考虑成本及耐久性问题,可以直接选取FCC油浆作为还原剂封层材料的主要原料,考虑到环境效应,应该选取乳化型预养护材料,考虑到其对路面高温性能及构造深度的不利影响不是太大,根据不同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对路面进行养护。本研究结果可为FCC油浆在沥青路面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依据,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李亮[8](2013)在《新疆兵团垦区公路沥青路面沥青再生剂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交通量的迅猛增长和重载、超载情况的加剧以及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与材料设计使用的脱节,使大量新建沥青道路开放交通1-2年就出现早期破坏情况,导致沥青路面的实际使用寿命大大短于设计使用寿命。通过本项目的研究,针对兵团垦区气候、交通、路面结构和筑路材料特点提出的沥青路面预防养护技术,推广性能优越、价格低廉的沥青再生材料,以满足兵团垦区公路预防养护需要,有效提高兵团垦区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同时为其它地区新建沥青路面和路面养护提供有益的参考。本研究主要完成以下内容:(1)进行兵团垦区公路沥青路面破坏的实地调查,对病害类型进行分类;(2)对国内外常见的沥青再生剂进行分类,提出相应的评价方法;(3)收集国内外常用沥青再生剂,进行性能评价试验,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评价指标与技术要求;(4)进行室外再生沥青性能试验、室内沥青再生试验,通过大量试验确定不同沥青再生剂的沥青再生能力,提出沥青再生剂性能评价方法与技术指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评价推广的沥青再生剂性能差异,确定推广的沥青再生剂产品;(5)由经济效益-费用分析等最终确定推广的沥青再生剂产品。
林峰[9](2011)在《寒区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数的迅速增加和使用时间的不断延长,我国高速公路已经开始由大量建设为主向建设与养护并举转变,并最终以养护为主的模式的发展。公路管理部门投入到养护方面的资金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养护资金的情况下,这就需要考虑怎样把有限的资金合理分配到最需要采取养护的路段,使公路使用性能始终保持为良好的状态。国内外高速公路养护经验表明,如果能在适宜的路面及时的采取适当的预防性养护措施,将能有效地减缓或防止路面结构的进一步恶化、减低养护维修费用、改善路况、提高行驶质量、延长路面使用寿命。目前,针对寒区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的研究刚刚起步,因此,开展寒区公路沥青路面预养护决策模型、养护方法及材料的研究十分必要,对提高寒区公路养护维修管理水平、节省养护维修资金、延长沥青路面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对我国寒区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类型和原因分析,建立适合我国寒区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的宏观和微观标准;(2)分析目前常用的预防性养护措施,选出适合我国寒区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养护措施并建立对策库;在基于灰色理论和模糊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两种方法的优点,提出灰色模糊优选模型,并采用灰色模糊优选模型进行预防性养护措施的决策;(3)用模糊集理论证明路面平整度指数IRI和路面状况指数PCI之间具有很高的关联性,故选择IRI作为预防性养护时机指标代替PCI;建立基于卡尔曼滤波时间序列的国际平整度指数IRI的预测模型;最后,在参考费用效益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国际平整度指数的预防性养护时机选择模型。(4)分析寒区预防性养护材料应具备的路用性能;结合我国寒区沥青路面破坏类型及特点,提出几种适用于寒区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的材料。
衡思叶[10](2011)在《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第二大高等级公路拥有国。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使用期的延长,将陆续有一批高等级公路将进入维修养护时期。沥青路面在我国高等级公路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近年来,沥青路面在各种自然因素及繁重的行车荷载的作用下,出现了沥青老化脱落、裂缝、松散等早期病害。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坏影响了路面行驶质量,缩短了沥青路面使用寿命。沥青路面急需养护,而预防性养护能有效解决上述早期损坏,且费用低廉。本论文简单介绍了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种类及特点,并在归纳、分析我国现行的不同规范对沥青路面路况数据采集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推荐了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路况数据采集应采用的方法、仪器设备及采集频率以及通过对徐州市的部分高等级公路进行现场调查,得到该地区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表现并分析主要病害产生的原因和机理。本论文结合调研得出的目前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类型并根据现有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适用于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新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提出采用加权几何平均值计算路面使用性能综合指标的新评价模型。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常用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模型的优缺点,利用可拓学中的物元分析方法,建立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的物元模型。最后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一些行之有效的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进行的全面分析,可使养护单位根据不同的路况选取最佳的预防性养护措施。
二、TL2000路面强化剂封层在运风高速公路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L2000路面强化剂封层在运风高速公路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奎屯片区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公路建设与养护的发展现状 |
1.1.2 新疆公路路面养护存在的问题 |
1.1.3 国内外路面养护的研究现状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1 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内容 |
1.2.2 论文的主要框架 |
1.2.3 研究创新 |
1.2.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新疆奎屯片区公路养护存在的问题与基本养护技术 |
2.1 新疆奎屯片区路面现阶段病害的类型及成因分析 |
2.2 奎屯片区公路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模型 |
2.3 目前奎屯片区公路养护的主要方式及处理效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疆奎屯片区公路养护基本情况及养护技术运用实例 |
3.1 奎屯片区概况 |
3.1.1 奎屯公路管理局养护概况 |
3.1.2 奎屯片区自然环境情况 |
3.1.3 奎屯片区近年公路养护实施情况 |
3.2 新疆奎屯片区公路养护技术选用方法 |
3.2.1 公路状况调查与技术状况评价 |
3.2.2 方案选定原则及依据 |
3.3 G217线独山子至巴音沟K564+000-K577+215段公路养护工程 |
3.3.1 项目概况 |
3.3.2 自然环境条件 |
3.3.3 路面状况调查 |
3.3.4 病害成因分析 |
3.3.5 路面养护方案的确定 |
3.4 G217线和什托洛盖-乌尔禾区(K292-K314)段公路养护工程 |
3.4.1 项目概况 |
3.4.2 自然环境条件 |
3.4.3 路面状况调查 |
3.4.4 病害成因分析 |
3.4.5 路面养护方案的确定 |
3.5 S201线克拉玛依大农业-小拐(K188-K203)段公路养护工程 |
3.5.1 项目概况 |
3.5.2 自然环境条件 |
3.5.3 路面状况调查 |
3.5.4 病害成因分析 |
3.5.5 路面养护方案的确定 |
3.6 Z817线四棵树镇-高泉镇(K0+000-K14+818)公路养护养护工程 |
3.6.1 项目概况 |
3.6.2 自然环境条件 |
3.6.3 路面状况调查 |
3.6.4 病害成因分析 |
3.6.5 路面养护方案的确定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疆奎屯片区公路养护技术运用的评价 |
4.1 四项养护技术实施效果评价 |
4.1.1 G217线冷再生技术运用的养护效果及跟踪评估 |
4.1.2 G217线纤维碎石封层技术运用的养护效果及跟踪评估 |
4.1.3 S201线开普封层技术运用的养护效果及跟踪评估 |
4.1.4 Z817线就地热再生技术运用的养护效果及跟踪评估 |
4.2 奎屯片区养护技术适用性分析 |
4.2.1 就地冷再生技术在奎屯片区适应性分析 |
4.2.2 纤维碎石封层技术在奎屯片区适应性分析 |
4.2.3 就地热再生技术在奎屯片区适应性分析 |
4.2.4 开普封层技术在奎屯片区适应性分析 |
4.2.5 各种养护技术应用效果及经济效果对比 |
4.3 公路养护技术分析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渗透再生的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沥青路面预养护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再生封层技术应用于沥青路面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思路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沥青路面早期病害及预防性养护技术 |
2.1 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类型及成因分析 |
2.1.1 变形类 |
2.1.2 裂缝类 |
2.1.3 水损坏 |
2.1.4 表面损害类 |
2.2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时机及养护措施 |
2.2.1 预防性养护时机 |
2.2.2 预防性养护措施 |
2.3 渗透再生技术的适用条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再生剂作用机理及性能要求 |
3.1 老化及再生机理 |
3.1.1 老化机理 |
3.1.2 再生机理 |
3.2 再生剂的技术性能及技术指标 |
3.2.1 技术性能 |
3.2.2 技术指标 |
3.3 再生剂的渗透性能 |
3.4 再生剂的抗老化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再生剂对老化沥青性能影响的研究 |
4.1 试验材料准备 |
4.1.1 沥青及再生剂 |
4.1.2 再生改性沥青 |
4.2 再生改性沥青基本性能研究 |
4.2.1 针入度 |
4.2.2 软化点 |
4.2.3 延度 |
4.3 沥青流变性能研究 |
4.3.1 温度扫描试验研究 |
4.3.2 多应力重复蠕变恢复试验 |
4.3.3 线性振幅扫描试验研究 |
4.3.4 低温弯曲蠕变试验 |
4.4 二次老化与二次再生改性沥青性能研究 |
4.4.1 二次老化性能分析 |
4.4.2 二次再生性能分析 |
4.4.3 重复老化再生性能总体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渗透再生预防性养护技术的工程应用 |
5.1 项目依托工程情况 |
5.2 施工工艺 |
5.2.1 确定再生剂的最优洒布量 |
5.2.2 现场施工流程 |
5.3 表面性能检测 |
5.3.1 透水性能 |
5.3.2 抗滑性能 |
5.4 回收沥青性能检测 |
5.4.1 沥青回收方法 |
5.4.2 沥青回收步骤 |
5.4.3 性能检测方法 |
5.5 经济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3)高粘结力耐久性超表处封层材料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超表处封层材料技术概述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天津市道路交通与道路使用状况分析 |
2.1 天津市交通状况分析 |
2.2 天津市沥青路面使用状况分析 |
2.3 天津市交通和路面调查结果 |
2.4 天津市采取预防性养护的必要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沥青路面病害及超表处适应条件分析 |
3.1 沥青路面病害种类 |
3.1.1 裂缝 |
3.1.2 坑槽 |
3.1.3 车辙和推移 |
3.1.4 泛油 |
3.1.5 松散 |
3.2 天津市道路路面病害及原因分析 |
3.3 超表处施工对原路面的要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表处封层材料的选型与配比的确定 |
4.1 原材料选型 |
4.1.1 乳化剂 |
4.1.2 基质沥青 |
4.1.3 改性剂的选型 |
4.1.4 还原剂的选型 |
4.1.5 骨料和填料的选定 |
4.2 原材料技术要求 |
4.2.1 乳化沥青 |
4.2.2 改性剂乳液 |
4.2.3 改性乳化沥青的技术要求 |
4.2.4 水 |
4.2.5 骨料和填料 |
4.3 超表处材料配合比设计及配制过程 |
4.3.1 超表处封层材料的配比设计原则与设计试验 |
4.3.2 超表处封层材料的室内配制过程 |
4.3.3 超表处封层材料的性能指标 |
4.3.4 洒布量 |
4.3.5 环境条件对超表处开放交通时间的影响 |
4.4 超表处材料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表处封层乳液的生产、施工及经济分析 |
5.1 超表处封层对设备的要求 |
5.2 超表处封层乳液生产参数的设定 |
5.3 超表处喷洒设备 |
5.4 现场施工 |
5.4.1 前期准备 |
5.4.2 现场配制超表处材料工艺 |
5.4.3 喷涂方式 |
5.4.4 每平方米的喷涂量 |
5.4.5 喷涂后的成型时间 |
5.4.6 施工注意事项 |
5.4.7 试验段 |
5.5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沥青路面预养护材料再生还原剂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问题背景 |
1.1.2 预养护 |
1.1.3 预养护材料再生还原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沥青路面早期损坏与再生还原剂适用条件 |
2.1 沥青路面早期损坏 |
2.2 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预养护措施 |
2.3 再生还原剂适用条件 |
2.3.1 预养护时机 |
2.3.2 再生还原剂对路面的要求 |
2.4 总结 |
第三章 再生还原剂性能要求及其作用机理 |
3.1 再生还原剂的性能要求 |
3.1.1 再生还原剂的技术指标 |
3.1.2 再生还原剂应具备的技术性能 |
3.2 再生还原剂对老化沥青还原性作用机理 |
3.2.1 沥青老化 |
3.2.2 影响沥青老化的因素 |
3.2.3 再生还原剂还原作用机理 |
3.3 再生还原剂封缝封水作用机理 |
3.4 再生还原剂渗透作用机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还原剂理化性能及其对老化沥青还原性的研究 |
4.1 还原剂材料 |
4.1.1 还原剂材料的理化性能试验方法 |
4.1.2 还原剂材料的理化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
4.2 沥青材料 |
4.2.1 基质沥青 |
4.2.2 老化沥青 |
4.3 还原剂的还原性能 |
4.3.1 还原性能试验中还原剂掺量的确定 |
4.3.2 还原性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再生还原剂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
5.1 原材料 |
5.1.1 沥青 |
5.1.2 集料 |
5.2 配合比设计 |
5.2.1 矿料级配的确定 |
5.2.2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
5.3 再生还原剂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 |
5.3.1 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及其评价方法 |
5.3.2 沥青混合料冻融劈裂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 再生还原剂对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影响 |
5.4.1 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及其评价方法 |
5.4.2 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结果及分析 |
5.5 再生还原剂对老化沥青路面性能的影响 |
5.5.1 室内试验 |
5.5.2 抗滑性能的分析 |
5.5.3 防渗水性能的分析 |
5.5.4 渗透性的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5)高等级沥青路面的养护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2章 相关知识 |
2.1 高等级沥青路面介绍 |
2.1.1 高等级沥青路面含义 |
2.1.2 高等级沥青路面特点 |
2.2 高等级沥青路面常见问题 |
2.2.1 裂缝 |
2.2.2 坑槽 |
2.2.3 车辙 |
2.2.4 泛油 |
2.2.5 沉陷 |
2.2.6 松散 |
2.3 养护工程种类 |
2.3.1 预防性养护工程 |
2.3.2 日常维修保养 |
2.3.3 专项工程 |
2.3.4 大修工程 |
2.4 高等级沥青路面养护标准 |
2.4.1 公路路面平整度的标准 |
2.4.2 公路路面抗滑养护标准 |
2.4.3 公路的强度养护标准 |
第3章 高等级沥青路面养护工程成本控制方法 |
3.1 高等级沥青路面养护的必要性 |
3.1.1 定期养护,延长使用寿命 |
3.1.2 改善路况,提高公路使用率 |
3.1.3 缓改建时间,节约资金 |
3.2 高等级沥青养护工程成本控制 |
3.2.1 成本的概念 |
3.2.2 企业与成本管理 |
3.2.3 高等级沥青公路企业成本管理特点 |
3.2.4 高等级沥青养护工程成本控制的常用方法 |
第4章 高等级沥青路面养护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
4.1 高等级沥青路面养护成本构成 |
4.2 高等级沥青路面养护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劳动力 |
4.2.2 方案 |
4.2.3 设备 |
4.2.4 材料 |
4.2.5 质量 |
4.2.6 监理 |
4.2.7 进度 |
4.3 高等级沥青路面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4.3.1 成本控制的意识不强 |
4.3.2 成本计划管理不科学 |
4.3.3 成本动态控制不严格 |
4.3.4 成本评价监督不完善 |
4.3.5 成本核算体系不健全 |
第5章 高等级沥青路面的养护成本控制对策分析 |
5.1 高等级沥青路面成本的控制原则 |
5.1.1 系统性 |
5.1.2 节约性 |
5.1.3 目标性 |
5.1.4 责权利相结合 |
5.2 高等级沥青路面的养护成本的控制内容 |
5.2.1 材料成本控制 |
5.2.2 机械费用控制 |
5.2.3 人工成本控制 |
5.3 高等级沥青路面的养护成本的控制对策 |
5.3.1 提高成本控制意识 |
5.3.2 科学进行成本管理 |
5.3.3 实施成本动态控制 |
5.3.4 强化成本评价监督 |
5.3.5 健全成本核算体系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有机硅乳液在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与传统养护方法 |
1.2.1 沥青路面主要病害 |
1.2.2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方法 |
1.3 功能性预防性养护封层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4 有机硅新型路面预防性养护材料 |
1.5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二章 有机硅材料路用基本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设备 |
2.2.3 混合料级配设计与试件成型 |
2.2.4 防水性能试验方法 |
2.2.5 沥青路面抗滑能力研究 |
2.2.6 施工和易性研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防水性能 |
2.3.1.1 冻融劈裂试验 |
2.3.1.2 渗水系数试验 |
2.3.1.3 水与有机硅材料粘附功和接触角试验 |
2.3.1.4 有机硅预防性养护材料的防水机理分析 |
2.3.2 路面抗滑性能 |
2.3.3 施工和易性研究 |
2.3.3.1 有机硅材料储存稳定性研究 |
2.3.3.2 预养护材料在沥青表面铺展能力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机硅预养护材料抗紫外老化效率研究 |
3.1 引言 |
3.1.2 沥青紫外老化试验方法与性能评价 |
3.1.2.1 沥青紫外老化试验方法 |
3.1.2.2 沥青胶结料耐紫外老化评价方法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粘度测试结果 |
3.3.2 低温流变性能测试结果 |
3.3.3 疲劳因子测试结果 |
3.3.4 应力松弛测试结果 |
3.3.5 红外光谱测试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丙基硅/辛基硅共混乳液与纳米二氧化硅共混液养护效果评价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材料成型处理 |
4.2.2.1 沥青胶结料试验处理 |
4.2.2.2 沥青混合料试验处理 |
4.2.3 性能测试 |
4.2.3.1 抗水损害性能测试 |
4.2.3.2 抗油污性能测试 |
4.2.3.3 沥青胶结料低温性能测试 |
4.2.3.4 沥青混合料性能测试 |
4.2.3.5 路面抗滑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三种材料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抗水损性能的影响 |
4.3.1.1 渗水系数试验 |
4.3.1.2 浸水车辙试验 |
4.3.2 抗油污性能测试 |
4.3.3 沥青胶结料的抗紫外老化能力对比 |
4.3.3.1 应力松弛测试结果 |
4.3.3.2 四组分分析结果 |
4.3.4 沥青混合料的抗紫外老化能力对比 |
4.3.4.1 沥青混合料低温三点弯曲试验 |
4.3.4.2 沥青混合料的间接拉伸疲劳实验 |
4.3.5 沥青路面的抗滑能力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FCC油浆在沥青路面工程中的应用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催化裂化(FCC)油浆概述 |
1.1.1 FCC油浆的组成和性质 |
1.1.2 FCC油浆的利用 |
1.2 SBS改性沥青概述 |
1.3 功能性路面养护 |
1.3.1 路面养护的意义 |
1.3.2 养护方法 |
1.3.3 还原剂封层养护研究进展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1.4.1 技术路线问题的提出 |
1.4.2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FCC油浆用于制备SBS改性沥青研究 |
2.1 实验原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改性沥青老化方法 |
2.2.2 改性沥青性能测试方法 |
2.3 试验结果分析 |
2.3.1 基本性能测试 |
2.3.2 流变性能相关测试 |
2.3.3 耐老化能力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FCC油浆在调制还原剂封层材料中的应用 |
3.1 实验原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FCC油浆基还原剂封层材料的制备 |
3.2.2 老化沥青样品制备 |
3.2.3 老化沥青的再生过程 |
3.2.4 沥青性能测试方法 |
3.2.5 沥青混合料性能测试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再生效率研究 |
3.3.2 养护材料对老化改性沥青高温性能的影响 |
3.3.3 耐久性试验测试 |
3.3.4 预养护材料对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新疆兵团垦区公路沥青路面沥青再生剂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项目研究总体目标 |
1.2 主要研究成果及关键技术 |
第2章 目的意义及研究现状 |
2.1 目的意义 |
2.2 研究现状 |
第3章 兵团垦区公路早期病害与养护 |
3.1 兵团垦区气候与交通概况 |
3.1.1 兵团垦区交通概况 |
3.1.2 兵团垦区气候概况 |
3.2 兵团垦区沥青路面温度场分布规律 |
3.3 兵团垦区公路病害调查与分析 |
3.4 兵团垦区公路早期病害产生的原因 |
3.5 兵团垦区公路的预防性养护 |
第4章 沥青路面老化与再生机理 |
4.1 沥青老化机理 |
4.1.1 沥青的组分 |
4.1.2 沥青老化理论 |
4.2 沥青老化规律与影响因素 |
4.2.1 沥青老化规律 |
4.2.2 沥青路面影响因素 |
4.3 再生剂的类型及产品介绍 |
4.3.1 再生剂类型 |
4.3.2 路面再生剂产品介绍 |
4.4 再生剂再生机理与技术性能要求 |
4.4.1 再生剂再生机理 |
4.4.2 再生剂技术性能要求 |
4.5 再生剂养护时机的确定 |
第5章 沥清再生剂路用性能检测与评价 |
5.1 试验路段的选定 |
5.1.1 试验地区的气候特征 |
5.1.2 试验路段道路特征 |
5.2 试验的厂家及施工概况 |
5.3 路用性能检测与评价 |
5.3.1 检测指标与检测方法 |
5.3.2 抗滑性能对比分析 |
5.3.2.1 构造深度 |
5.3.2.2 抗滑值 |
5.3.3 渗水系数 |
5.4 外观效果评价 |
5.5 渗透深度检测与评价 |
第6章 沥青路面再生剂再生性能检测与评价 |
6.1 沥青抽提与回收 |
6.1.1 沥青抽提液的制备 |
6.1.2 沥青的回收与蒸馏 |
6.2 沥青室内性能试验 |
6.3 试验路段沥青老化性能分析 |
6.4 路面再生剂再生性能评价 |
6.4.1 针入度 |
6.4.2 延度 |
6.4.3 软化点 |
6.5 再生剂对薄膜老化再生效果评价 |
第7章 路面再生剂评价体系的建立及综合评价 |
7.1 路面再生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7.1.1 再生剂技术性能要求 |
7.1.2 综合评价的步骤 |
7.1.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7.2 综合评价方法体系 |
7.3 具体应用实例 |
第8章 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 |
8.1 再生剂最佳预防性养护时机的确定 |
8.2 经济效益分析 |
8.3 社会效益分析 |
第9章 结论 |
9.1 主要结论 |
9.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9)寒区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本文研究的背景 |
1.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2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概述 |
1.2.1 预防性养护基本概念 |
1.2.2 预防性养护的内容和特点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动态 |
1.3.1 预防性养护路况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现状 |
1.3.2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措施及决策研究现状 |
1.3.3 预防性养护时机研究现状 |
1.3.4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材料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寒区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标准研究 |
2.1 寒区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病害形式及产生原因 |
2.1.1 寒区公路沥青路面主要早期病害形式 |
2.1.2 成因分析 |
2.2 路面性能评价方法 |
2.2.1 国外路面性能评价模型 |
2.2.2 我国现行养护规范的评价方法 |
2.3 寒区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宏观和微观路况标准 |
2.3.1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宏观路况标准 |
2.3.2 预防性养护微观路况标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寒区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措施及决策研究 |
3.1 目前常用预防性养护措施 |
3.1.1 裂缝填封类 |
3.1.2 表面封层类 |
3.1.3 薄层罩面类 |
3.2 适合于寒区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养护措施 |
3.3 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养护措施决策问题 |
3.4 灰色模糊决策模型理论 |
3.4.1 信息的模糊量化 |
3.4.2 优选模糊的灰色隶属度 |
3.4.3 灰色模糊优选模型 |
3.5 实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时机选择 |
4.1 概述 |
4.2 路面平整度 |
4.2.1 路面平整度概述 |
4.2.2 国际平整度指数IRI |
4.3 路面平整度指数IRI 与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 的关系 |
4.3.1 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的隶属度函数 |
4.3.2 输入输出模糊规则库的建立与计算 |
4.3.4 误差分析 |
4.4 国际平整度指数IRI 预测模型 |
4.4.1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
4.4.2 预测实例与分析 |
4.5 基于IRI 的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时机决策模型 |
4.5.1 养护效益评估模型 |
4.5.2 最佳预防性养护时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寒区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材料探讨 |
5.1 预防性养护材料应具备的路用性能 |
5.1.1 防水性能 |
5.1.2 抗滑性能 |
5.1.3 抗老化性能 |
5.1.4 抵抗环境介质的侵蚀性能 |
5.2 裂缝处治材料 |
5.2.1 溶剂型常温改性沥青灌缝 |
5.2.2 纤维封层技术 |
5.3 冷补沥青混合料 |
5.3.1 沥青冷补材料的组成 |
5.3.2 冷补沥青混合料的特点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10)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状况 |
1.2.2 国内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状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与路面状况数据的采集 |
2.1 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普遍现象 |
2.1.1 沥青路面早期损坏定义 |
2.1.2 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坏现象 |
2.2 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路况数据采集 |
2.2.1 路面破损状况数据采集 |
2.2.2 路面抗滑性能数据采集 |
2.2.3 路面平整度数据采集 |
2.2.4 路面车辙深度数据采集 |
2.2.5 路面弯沉数据采集 |
2.3 路面损坏类型调查 |
2.3.1 裂缝 |
2.3.2 变形 |
2.3.3 表面损坏 |
2.4 路况调查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 |
3.1 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单项指标评价 |
3.1.1 路面破损状况评价 |
3.1.2 路面结构承载力评价 |
3.1.3 路面行驶质量评价 |
3.1.4 路面抗滑性能评价 |
3.1.5 路面抗车辙能力评价 |
3.2 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综合指标评价 |
3.2.1 我国现行的评价模型 |
3.2.2 本文建立的评价模型 |
3.3 实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等级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 |
4.1 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 |
4.1.1 灰色预测模型 |
4.1.2 马尔科夫预测模型 |
4.1.3 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 |
4.2 实例分析 |
4.2.1 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在路面使用性能的近期预测 |
4.2.2 灰色马尔可夫模型中远期预测 |
第五章 高等级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措施及其应用 |
5.1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的意义 |
5.2 常用的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 |
5.2.1 稀浆封层 |
5.2.2 微表处 |
5.2.3 碎石封层 |
5.2.4 薄层罩面 |
5.2.5 TL2000路面强化剂 |
5.3 养护措施的选择 |
5.3.1 影响制定预防性养护措施的因素 |
5.3.2 制定预防性养护措施的原则 |
5.4 影响预防性养护措施使用寿命的因素 |
5.4.1 预防性养护措施及其应用时的路况 |
5.4.2 集料 |
5.4.3 乳化沥青 |
5.4.4 施工环境对养护措施寿命的影响 |
结论与建议 |
1 主要结论 |
2、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TL2000路面强化剂封层在运风高速公路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奎屯片区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适应性研究[D]. 杜剑恒. 长安大学, 2020(06)
- [2]基于渗透再生的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D]. 刘晗. 东南大学, 2019(06)
- [3]高粘结力耐久性超表处封层材料的研制及应用[D]. 杨阳.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4]沥青路面预养护材料再生还原剂性能研究[D]. 屈春秀. 重庆交通大学, 2015(04)
- [5]高等级沥青路面的养护成本控制研究[D]. 范应科.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8)
- [6]有机硅乳液在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研究[D]. 万里.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4)
- [7]FCC油浆在沥青路面工程中的应用可行性研究[D]. 张复生.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9)
- [8]新疆兵团垦区公路沥青路面沥青再生剂应用研究[D]. 李亮. 新疆农业大学, 2013(05)
- [9]寒区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D]. 林峰. 湖南大学, 2011(07)
- [10]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D]. 衡思叶. 长安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