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无规定疫病区与中国加入WTO(论文文献综述)
王芳[1](2021)在《生态旅游视域下内蒙古赛马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我国赛马产业规模持续增大,从最初的只以专业赛事形式为发展主线到逐渐与马文化休闲体验并重的发展态势,全国各地的马术俱乐部、赛马活动、以“赛马”为主题内涵的各种节庆活动,马文化旅游景区和项目的建立,让我国赛马产业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内蒙古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马品种丰富的资源地之一,以“马”及其文化为主体,以竞技、骑乘、观赏等为内容的文体休闲方式由来已久。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内蒙古自治区赛马产业发展持续增长,但产业链的缺失,资源优势的不合理开发,不仅成为发展趋势的阻碍,还使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对内蒙古赛马产业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因此,生态旅游与赛马产业相融合是赛马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论文结合生态旅游学理论、赛马产业理论、体育产业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生态旅游视域下内蒙古赛马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内蒙古自治区赛马产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开发呈现初级阶段,自然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国家政策、交通及配套服务都为二者相融合奠定了基础,为自治区吸引了较多的旅客流量,成为内蒙古自治区赛马产业与生态旅游业融合开发的有利条件。2、内蒙古自治区赛马赛事举办活动逐年上升,赛事品质也有很大提升,各盟市开设大量赛马产业相关活动,为当地的居民营造了许多就业岗位,但产品结构较为单一,资源开发及产业链不全面,与赛马相关精品旅游品牌较少,不能有效吸引社会群体的关注度及参与度。同时自治区内大型赛马俱乐部的寡头垄断,使一些小型赛马俱乐部处于弱势。3、内蒙古自治区赛马产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中,由于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致使群众文、体、旅消费意识不同,不能有效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4、管理型人才的短缺,高质量人才的流失,阻碍了内蒙古赛马与生态旅游产业发展。5、赛马赛事活动宣传力度不够,媒体传播方式单一,没有充分借助现代社交网络平台扩大赛事影响力,推广相关赛马产品、旅游产品,对内蒙古赛马活动进行广泛宣传。6、缺乏相关专业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缺乏管理制度,部分商户在没有相关管理规定的情况下,违规进行草原赛马及旅游活动获取利益,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大肆破坏,给草原生态环境带来无法修复的破坏。
徐海川[2](2019)在《基于动物卫生监督系统的移动终端软件功能设计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畜牧的发展,兽医除了直接保障畜牧业生产外,已逐渐扩大到公共卫生、环境保护、人类疾病模型和医药工业等领域。然而,和其他传统行业相比,兽医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监管中的方式方法已经显得捉襟见肘,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监管部门监督管理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动物卫生监督官方兽医信息化应用平台,改变以往官方兽医老旧的执法监管模式,同时拓宽畜牧兽医向养殖户提供服务的渠道,这是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在内的现代兽医发展的一个新的课题。本研究中整个移动终端软件的设计和应用,主要围绕四个内容进行。一是广泛调研,了解吉林省动物卫生监督系统工作人员掌握移动终端软件情况,剖析使用人员内心真实想法,为移动终端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提供有力支撑和研发方向。从各个调研内容分析得出结论。1.兽医应用软件已经得到动物卫生监督系统普遍认可。2.使用兽医应用软件具备基本前提条件。3.从移动终端软件的关注点来看,大家更希望终端软件既要符合实际需要,又不能过于复杂,工作重点是动物检疫、执法监督、无害化处理和流通监管。4.移动终端重点功能和服务拓展功能排在前三位的是,数据统计、无害化处理监管、监督检查环节和市场行情监测、疫病诊断、政策法规查询。二是需求分析,移动终端的研发应满足动物卫生监督系统在业务工作上的需要,选择适合的中央数据库研发系统,功能设计应用必须要符合动物卫生监督系统依据的法律法规。分析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功能设计需求,完成了以移动执法终端应用数据库为依托,以动物检疫、监督检查、流通监管、执法办案、无害化处理、无疫区建设、办公自动化、学习培训、服务园地、系统管理等功能为核心模块,构建了兽医应用软件的整体结构。三是功能设计,按照动物卫生监督系统平时开展的业务和必须遵守的工作流程及重要环节,尝试设计了本软件的各个核心模块需要承载的子功能。此部分对移动终端的所有功能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分块详细设计,基本覆盖了动物卫生监督系统的主体工作,并按照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详细设定了相应模块功能,如动物检疫中的检疫申报、检疫出证、病理变化图的对照,流通监管中的检查登记、业务统计、检疫信息推送,执法办案中的法律法规、执法文书制作、典型案例剖析等,力求使移动终端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发挥应有作用,为下一步移动终端软件功能的真正实现和较好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四是实现应用,通过对移动终端实际功能的各个展现、具体操作和应用,得出了移动终端的研发应用基本实现了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所具备工作职责,包括了实际工作里动物检疫申报过程、临床检查、检疫出证、真伪证查询,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监管的申报过程、核实,监督执法中的制作执法文书、案件登记,动物及动物产品相关场所监督检查的检查登记、查询,流通监管中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的检查登记、入境统计、查询、检疫信息推送以及办公自动化等其他涉及的工作职责,在实际工作中,移动终端带来了巨大变化,转变了动物卫生监督系统传统工作模式。
崔小奎[3](2019)在《利津县现代畜牧业建设中政府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利津县畜牧业发展形势和发展方向也随之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对外贸易出口受到“WTO”大环境框架下的新冲击、新挑战,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农村农民收入增长迟缓,畜牧业拉动能力不强,基层畜牧业发展基础薄弱等。这也给利津县现代畜牧业发展和管理提出了更高、更多、更严的要求,当前利津县畜牧业发展既面临提档升级的新任务,又面临来自相关行业的新挑战。自改革开放以来,利津农业发展到今天,已基本达到或接近小康水平,但还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畜牧业在农业生产结构中占据重大比例,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有发达的畜牧业作为支撑和保证。纵观经济发达国家及我国农业强省的发展形势,一般畜牧业都相当发达,一般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50%以上,个别达到7080%,而利津县目前也只有40%左右,因此要把农业大县变为农业强县,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快畜牧业的发展,把畜牧业做大做强。研究指出利津县现代畜牧业建设中政府作用发挥的问题主要在于利津县政府推进现代畜牧业标准化程度较低,利津县政府加强生态畜牧业建设进程缓慢,利津县政府支持引导科学饲养能力不足,利津县政府对现代畜牧业发展科技支撑力度不强。分析存在问题的成因主要在于对现代畜牧业发展宏观调控的缺位,对现代畜牧业发展市场监管的缺位,对现代畜牧业发展社会管理的缺位,对现代畜牧业发展公共服务的缺位。鉴于此本文提出加强现代畜牧业调控管理,加大对现代畜牧业市场的监管力度,完善与现代畜牧业相关的管理制度,提高现代畜牧业的公共服务质量等利津县现代畜牧业建设中政府作用有效发挥的建议。
刘利[4](2019)在《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文中认为农业既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产业,也是一个国家的弱质性产业,因此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各个国家均对农业实施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和保护。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部署对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部署内容则通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外公布,文件重点强调了要加速建立我国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体系。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维持养殖户收入持续增长、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对畜牧业的支持与保护符合我国当前新形势的要求,符合我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重中之重”战略的要求,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意义重大,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养殖户收入、改善养殖户生活、维护农村稳定发展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支持水平及效应评价。主要内容为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法,立足于中国畜牧业历史演变的视角,梳理并整合畜牧业及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整体发展过程,在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内涵与衡量方法进行比较选择的基础上,采用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2001年-2016年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和分析,并从养殖户增收、产量增长、环境影响、结构调整方面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效应评价。与此同时,本文立足于养殖户微观视角,通过调研的方式对畜牧业支持政策中的典型政策展开政策实施效果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给出对策建议,以便为后续相关政策的优化和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上述内容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畜牧业发展,并将其分为:畜牧业改革开放初期的恢复发展时期;中国畜牧业发展的迅速增长时期;畜牧业提质增效、结构调整时期;以及以环保为重点的全面转型时期四个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畜牧业结构的变动与畜牧业总量的变动展开分析,得出了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稳步上升的论断,主要畜产品供给结构趋于合理,生产模式由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通过对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分析得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猪生产带,其地域特征为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产区,逐步向南北两侧扩散;形成了两条完整的肉牛生产带,主要包括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形成了三条完整的羊肉生产带,主要包括西北牧区、中原牧区和西南牧区;肉禽生产带以东部省份为主,蛋禽生产带则以中原省份为主;奶业优势生产带则主要集中于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等城市郊区。通过对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的分析,从历史发展和时间序列的角度看,我国畜牧业经营主体由上世纪初的农户家庭的副业形态,分离出畜牧专业户,再到现在的专业化畜牧业公司。2.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梳理,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2007年起,我国加大了通过实施市场价格支持和生产者补贴政策,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最后,总结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一是畜牧业政策阶段性目标差异性强,政策目标趋向于多元化;二是在对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演变梳理中发现,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实施是政府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利益博弈过程中不断调整利益分配的过程。3.通过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衡量方法比较选择得知,WTO方法仅能够作为一种用于谈判的工具,而OECD农业支持水平的测量方法,可以测量包含国内和边境的农业支持政策,其测算农业支持水平目的则在于进行政策评价、政策分析和政策解读。因此,利用这一方法可以更好地测算、评估国家全部的农业政策,它的作用既能够进行国际间对比,又能够帮助国家农业政策展开评价与分析,对于提升政策效率意义重大。基于这一客观事实,本文采用了OECD评估方法来对我国畜牧业的支持水平进行评估。基于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我国2001年-2016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分类和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发现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总体来看,2001年-2016年我国畜牧业支持总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可分为两个阶段,在2001年至2006年之间,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较低,对畜牧业支持力度非常小;自2007年起,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及畜牧业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强,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快速提高。二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结构来看,生产者支持占比始终较大,进一步细分得知,在生产者支持内部构成中,生产预算支持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相较于生产预算支持,市场价格支持的贡献更大。三是从不同种类畜产品支持水平来看,各项畜产品在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猪肉、牛肉、羊肉、羊绒的支持水平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但是禽肉和牛奶的支持水平却存在相对较大的波动。禽蛋和羊毛的支持水平多数年份基本为负值,且禽蛋的支持水平负值较多,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造成上述三种特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边境保护政策作用,二是国内饲料粮价值转移,三是受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导致的畜产品价格波动。4.本研究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展开了探索。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了解到我国农牧民的牧业收入与我国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存在同方向变动关系,这就意味着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则会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但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农牧民收入增长效果较弱。我国畜牧业总产值与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也存在同方向的变动关系,也就是说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能够推动生产的增加。然而,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牧业总产值相对增长效果同样较弱。另外,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有利于污染治理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合理性,加强畜牧业支持力度能够起到对排污增量的抑制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畜牧业支持政策是畜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1992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同时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结构和畜产结构组成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的“畜牧养殖”示范工程的推广在肉牛产业以及拥有秸秆饲料优势的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比较好,但是畜种结构选取的是全国的数据,畜种结构的改变在各个区域并不均衡。同时本研究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研究的时间范围在2001年-2016年,在此阶段畜牧业结构的调整相对放缓,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种结构变化作用较弱。5.从养殖户微观维度出发,在吉林省生猪养殖户调研访问的基础上,从养殖户对政策认识程度、满意程度,并深入了解总结养殖户不满意的原因,对生猪养殖支持政策进行评价。结合养殖户调研访问结果,对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实施中影响养殖户满意的因素,即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资金补助为主要方式的生猪养殖支持政策,多数没有侧重点,基本上对大多数养殖户具有普惠性,尤其是生猪疫病防控类政策,一旦发生疫病,相较于散养户,大规模养殖户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而政策并没有因为养殖户风险的大小而有所差别。二是规模化养殖支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两个问题:一方面,补贴方式以资金为主,缺乏技术扶持、疫病防控的指导,方式单一;另一方面,补助领域为养殖生产环节,不能满足养殖户对销售、管理经营等方面需求。三是宏观调控中的生猪生产和市场信息预警监测机制存在政府宣传力度不足,养殖户认知程度不高;以及该机制对市场信息的预测不全面,对养殖户的生产安排没有起到实际应有的作用的问题。四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门槛高、审核程序复杂、申请周期长、资金发放过程存在程序繁琐的通病。6.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以及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形势,提出政策建议:改善对畜牧业支持资金的使用方式、建立健全畜产品价格监测和市场信息预警机制、构建全国性畜牧业政策保险大灾准备金制度的运行机制框架、进一步完善畜牧业生态保护政策,推动畜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并提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健康养殖、提高畜牧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养殖场疫病防控能力、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现代草地畜牧业、支持牧区畜牧良种推广为我国畜牧业未来支持政策的重点。
刘西萍[5](2017)在《寿光市无疫区建设中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监测防控》文中提出自1878年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发生以来就一直是世界养禽业的重要疫病之一,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统计,仅2003年到2016年13年的时间,世界各国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爆发总次数为7231次。因此如何有效的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成为全世界兽医工作者一直以来致力于解决的问题。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首先提出了动物疫病区域化(zoning/regionalization)这一概念,在1990年,OIE被赋予了按照特定动物疫病无疫区标准认证的无疫国家和无疫区域的权利。从此开启了动物疫病防疫的新历程。我国动物保护工程从1998年起开始实施,并确定了在山东、四川、辽宁、吉林、重庆、海南6省市的117个县、2758个乡镇展开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工作。寿光市市政府、畜牧局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从1998年就开始筹备建设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区,直至2016年,在经过18年的努力后,寿光市高致病性禽流感无疫区终于通过了国家验收。本人工作后一直从事寿光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建设,主要从事H5亚型禽流感抗体监测及疑似病例的检测。市畜牧局每年组织市兽医技术工作人员在每个镇根据不同养殖量定期采样检查抗体效价。2015年共检测血清1277份,Re-6合格数为1186份,合格率达到93.1%;Re-7合格数为1201份,合格率为94%。2016年随着养殖数量增加,检测数量达到1701份,其中Re-6合格数达到1599份,合格率达到94%;Re-7合格数为1609份,合格率为94.6%;Re-8合格数为1534份,合格率为90.2%。2017年共检测2137份,Re-6合格数量为2061份,合格率达到96.4%;Re-7合格数为2065份,合格率为96.6%;Re-8合格数为2063份,合格率为96.5%。2015-2017年H5各亚型免疫抗体连续三年合格率均在90%以上,远超过农业部规定的70%的合格率要求。另外,我们对疑似发病鸡只采集肺、气管等组织,从规模化鸡场和屠宰场随机采集口腔及泄殖腔棉拭子进行病原检测,病原检测结果显示,我市近十年以来均未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临床病例,仅在2015年一发病鸡场出现过三例H9阳性病例。而且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病建设与监控过程中,我们成功建立了一套适应本市养殖实际情况的疫病追溯系统。
廖祺[6](2017)在《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动物疫病的病种越来越多,流行范围和规模越来越大,严重威胁着畜牧业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作为社会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直接关乎着畜牧业发展、农民增收,对公民的身体健康、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做好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实现防控计划目标是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时代课题。为了实现不同疫病防控计划目标,减少动物传染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采取的技术投入、制度安排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方案或措施被称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每种防控策略包括多种具体的防控措施,即动物疾病防控策略是宏观、笼统的措施束,是一系列具体防控措施的统称。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经济学评估是指在既定的防控计划目标要求下,根据动物疫病实际所处于的疫情阶段,对当期策略与方案策略进行评估,以科学地判断方案策略是否可行及其经济性,为当前防控策略是否延续、调整或终结提供良好的实证基础和理论指导,也为防控计划的逐步实现提供理论支撑。进行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主要有:1.随着动物疫病防控的形势、任务和理念发生变化,动物疫病的控制和消灭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兽医事业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科学制定并且有效地实施动物疫病防控计划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FAO、OIE等国际组织控制、扑灭重大动物疫病的重要方式。同时,由于动物疫病防控计划具有阶段性,新疫病也在不断涌现,为了实现不同防控计划目标,需要对各种方案性防控策略进行及时的评估、修订和调整。实施新的策略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因而,开展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议题具有一定的时代紧迫性。2.一些发达国家在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已有一定的成果,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防控策略进行评估的研究并还比较少。而且由于国情不同,在借鉴国外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的同时,还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当前,采用风险分析方法进行动物卫生评估和动物产品安全性评价是一种国际惯例,国内现有有关动物疫病风险分析与防控策略的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动物疫病风险损失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性、权威性、可操作性仍旧有待提高。本文在国内外动物疫病防控规则和各国动物疫病防控实践指导的基础上,对已有动物疫病防控经济学评估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归纳,以动物疫病防控成本评估、暴发损失评估、与风险损失评估作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动力学模型、成本收益分析法为主要方法,从理论上构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方法和内容体系,具有一定理论意义。3.随着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资金的投入不断加大,如何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进行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有助于合理配置防控资源、寻求和确定防控策略的优先顺序,实现最佳配置。本文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理论与评估方法体系并且进行了实证分析,为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和措施,以及制定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计划提供决策参考,因而,具有一定实践和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以优化动物疫病防控策略为研究目标,以正在实施的动物疫病防控策略与方案策略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实验数据、统计数据,采用实证检验等研究方法,以评估防控策略在一定暴发风险概率下的经济效果为切入点,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具体而言,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对动物卫生经济学、政府管理理论、疫病风险分析理论以及传染病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包括对动物疫病的影响以及防控策略分析、动物疫病风险评估、风险损失评估等研究的现状与不足进行了归纳分析,从而为构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创新方法与主要内容提供了理论基础。2.对国内外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实践进行归纳,并总结了国内外动物疫病主要防控计划与策略种类;分析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国际规则与发展趋势;厘清了防控计划与防控策略之间的阶段性相关关系;对我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实施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定性分析。3.依据防控策略评估在防控策略制定步骤中需要承担的功能目标,提出了扩展的成本收益分析法(EBCR分析法)。用动力学模型对防控策略的风险大小进行预测,并将风险损失纳入到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计算中,最终对防控策略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从而实现了从分析防控问题到评估方案策略的过程,构建了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方法与内容体系。4.以亚洲Ⅰ型口蹄疫为例,对继续强制免疫和退出强制免疫的综合防控策略进行防控策略经济学实证分析。按照构建的EBCR评估方法和评估内容,对亚洲Ⅰ型口蹄疫的不同防控策略基础成本、不同防控策略的成本效益、不同防控策略的风险损失分别进行了实证评估分析。该方法主要是以传染病学、病理学、免疫学、公共卫生学及相关自然科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评估了不同策略的防控基础成本,对疫病暴发损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经济学评估;然后,利用动力学模型,对不同策略的风险损失进行预测评估;接着,将某种防控策略实施而增加的风险损失值定义为该防控策略的成本增量,将某种防控策略实施而导致减少的风险损失值定义为该策略的收益增量;最后,评估在未来不同年份采取退出免疫策略的成本效益率,即得出全国边境与内陆地区2017-2022年采取退出免疫策略的EBCR值,据此提出亚洲Ⅰ型口蹄疫的当前强制免疫策略可适时转换的决策建议。5.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按照目前的防控措施,即继续强制免疫,全国自2017年起,未来5年每年亚洲Ⅰ型口蹄疫引起的风险大小可以忽略不计。不论边境地区或内陆地区,在2017-2019年三年内退出免疫策略的EBCR>1,退出免疫具有可行性,且越早采取退出免疫措施,该策略的EBCR值越高。建议中国尽早退出对亚洲Ⅰ型的强制免疫策略,并采取以加强监测与扑杀结合为主的综合净化措施。本文的创新主要有以下三点:1.完善并扩展了动物疫病风险损失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扩展的成本收益率分析法EBCR分析法。该创新方法将风险评估纳入到防控策略的成本收益分析中,提高决策结论科学性。并且,该方法从经济学的角度尝试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体系。对动物疫病防控成本评估、暴发损失评估、风险损失评估三大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是对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和动物疫病暴发风险进行了评估研究;2.本研究通过交叉学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动物疫病的研究内容。现有关于动物疫病的理论研究文献中,社会科学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动物疫病暴发对全球或者区域宏观经济的影响、传播风险性、防控机制的建立以及对补偿标准等,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研究成果还不多。本文结合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包括疫病发病原因、传播途径、病原特征以及流行特点,对动物疫病发生的风险大小和可能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后果进行估计,从而制定适当的防控策略,是一种交叉学科研究创新。3.对我国亚洲Ⅰ型口蹄疫防控策略进行实证分析,为优化该种疫病的防控策略提供了有力的经济理论依据,证明了 EBCR分析法具有风险预测与策略优选功能,并提出该分析方法不仅能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评估与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和实践范例,对其他风险策略的经济学评估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徐文辉,杨土尧[7](2017)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和建设探讨》文中指出本文就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的背景以及意义进行了简要探讨,并且在此基础上就现阶段动物疫病区管理以及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然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行之有效的政策性建议。
刘阳利[8](2016)在《蛋鸡生产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商品蛋鸡的年饲养规模在15亿只左右,鸡蛋产量约2400万吨,蛋鸡产业规模位居全球第一。蛋鸡养殖以中小型养殖规模为主,存在饲养管理水平不高,疫病防控难度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逐渐成为阻碍蛋鸡养殖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作为国际上公认的动物疫病防控有效手段,在许多国家进行了实践论证,取得了良好效果。现阶段国内外尚无完善的蛋鸡生产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本课题通过研究影响规模化蛋鸡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各项因素,建立了蛋鸡生产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旨在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蛋鸡养殖场的建设提供依据。通过文献研究设计调查问卷,经预调研修订后,对河南省216家存栏量在2万羽以上的规模蛋鸡场生物安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掌握规模蛋鸡场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及运行现状。对省及33个市、县三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42家一级、二级、三级动物疫情测报监测网点进行实地走访,调查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实践。结合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结果,依据国家有关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要求,并广泛征询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多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规模化蛋鸡养殖场生物安全关键节点、关键环节,并以此为骨架起草蛋鸡生产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再选取部分养殖场进行示范验证并对草稿不断进行修订,最终建立了蛋鸡生产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根据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起草了《规模化蛋鸡场生物安全技术规范》,选取部分2015年河南省动物疫病净化“两场”申报企业进行示范验证并进行多次修改完善后,邀请大学教授、疫病防控专家、蛋鸡龙头企业技术负责人等12人进行评审。2015年12月31日规范被河南省畜牧局采纳并印发《规模化蛋鸡场生物安全技术规范》,在全省规模蛋鸡场进行生物安全技术应用实践。体系的建立为规模蛋鸡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指导标准,为蛋鸡养殖企业进一步建立完善生物安全体系提供了工作思路、技术标准和理论依据,为进一步加强蛋鸡养殖企业的疫病综合防控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蛋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了保障,对我国蛋鸡养殖行业又快又好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曾恒[9](2016)在《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畜牧业是国家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稳定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它的潜在风险和损失关乎到国家安全的许多范畴。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则是国家安全综合评估需要考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动物疫病尤其是人畜共患病的暴发,给养殖者带来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同时严重威胁广大民众身体健康,给畜牧业、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带来不利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相应的经济学评估理论和方法,对动物疫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了解疫病暴发可能造成的影响及损失,并对动物疫病防控措施以及相关的决策分析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议题是在经历了过去30多年来的全球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是动物卫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动物卫生经济学(Animal Health Economics)在欧美也被称为兽医经济学(Veterinary Economics),是经济学新近兴起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借助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以病理学、免疫学、公共卫生学、传染病学及有关自然科学的学科体系为科学依据,以经济学、管理学和相关社会科学体系为指导,对动物疫病防控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生产消费以及损失风险等相关问题所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和评估,对动物疫病防控过程中各种活动进行经济学解释和分析,并提出科学的政策与建议。这些年来,很多发达国家或地区控制了一些主要的动物流行性疫病,一些国家或地区先前将畜产品自给自足作为优先政策目标的状况也随着市场整合度不断提高而发生改变,从而削弱了疫病控制成果的政策环境。与此同时,不同行业和经济体之间的资金竞争也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的不断下降而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职责从公共部门向关注于投资回报的私有部门转移,这些变化都导致任何旨在改善畜牧业发展和保护动物健康的建议以及需要计划各种动物疫病防控资金支持时都必须提供科学合理的经济学评估。由此,动物卫生经济学研究也被广大学者、行业从业人员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所关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动物卫生经济学,特别是在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的经验,在动物疫病管理中发挥了较好的决策支持作用,但我国关于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和方法上的系统研究还比较少。本文旨在借鉴国外相关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尝试构建一套较为系统的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评估方法体系,为我国制定相关的畜牧业发展规划和措施,以及制定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计划提供决策参考。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是以动物疫病暴发全程为观察期,以宏观为主和部分延伸微观层面为视角,以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生活安全为立足点,以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为依据,对动物疫病暴发后的经济损失进行科学测度;对各种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的方式、策略及由此产生的投入、效果、风险等相关问题所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动物疫病损失经济学评估、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经济学评估与决策分析等两大方面的内容。这两大方面的内容是递进的层次关系。动物疫病损失的经济学评估是最小的范围,也是后一个层次的基础;防控措施的经济学评估包含损失评估,同时还包含防控措施产生的成本与效益评估;并在防控措施评估的基础上做出各种防控措施以及实施步骤的科学决策。本文紧紧围绕上述两条主线,即动物疫病损失经济学评估、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经济学评估与决策分析进行系统的研究。其中,动物疫病损失经济学评估又从评估内容和评估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拟定了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的内容,构建了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的创新方法“标准单位疫病法”,并以亚洲Ⅰ型口蹄疫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关于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经济学评估与决策分析则是以动物疫病的各种防控措施,即检、免、杀、消、管、宣等入手,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动物疫病的具体实践提出了一套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经济学评估与决策分析思路,并以亚洲Ⅰ型口蹄疫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1)将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主要内容总结为动物疫病损失经济学评估、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经济学评估与决策分析两大方面,并对其理论基础和评估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2)在总结各类评估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损失评估方法:“标准单位疫病法”。相比于其他方法,“标准单位疫病法”具有实用性、高效性、灵活性等特点。“标准单位疫病法”弥补了大量统计数据不可获得性的缺陷,同时迅速得出损失估计值,对于快速了解一个地区的疫病损失、进行防控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无论是对动物疫病损失评估相关理论的完善,还是了解动物疫病的影响、制定防控策略等,“标准单位疫病法”的探讨都是一个有益的尝试。(3)本文以亚洲Ⅰ型口蹄疫为研究对象,进行退出免疫及继续强制免疫的决策评估,为政府制定动物疾病防控方案,以及财政支持政策措施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并对免疫退出与强制免疫决策二者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与分析,弥补了该方向研究的空白,而针对其他疫病而言,区域的防控决策必须与区域具体的疫病疫情结合,不论是以预防为主,还是以根除为主,或是免疫退出为主,都是根据疫病的疫情现状而制定的特定的决策分析过程,不同的决策多种防控措施的综合应用,本文的思路有一定的参考性。本文的主要政策建议包括:继续加强对动物疫病的经济学评估和防控策略研究;逐步健全兽医管理体制,提高兽医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建立健全动物疫病的监测体系、应急体系;制定合理的扑杀补偿政策,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的财政支持政策。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研究视角和研究主题的创新。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尝试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体系,特别是动物疫病防控决策评估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并且结合具体的动物疫病种类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探索。第二,创新评估方法的完善与应用。本文全面阐释和完善了“标准单位疫病法”的方法论依据,该方法提出了一种在疫病暴发,数据较难全面获取情况下,较为快速,科学,准确地进行区域损失评估的思路。可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性,并在理论上丰富了动物疫病损失评估的方法内容。并尝试在亚洲Ⅰ型口蹄疫免疫退出的决策评估中进行初步的应用,探讨局部退出的具体选择及其可行性。第三,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本文总结了已有的有关动物疫病损失评估指标构建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宏观角度出发,选择养殖主体、政府、产业链、消费者、卫生机构等微观主体作为评估对象,分别构建了损失评估指标和计算公式,指标体系的构建较为全面,并可以根据地区实际选择近似的指标进行指标替换和损失计算。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第一,防控措施的评估中对防控措施产生的可能结果有待深入全面分析,例如结果、效用、收益和福利等;第二,动物疫病的损失评估是决策评估的基础之一,历史暴发损失与风险损失的大小一并影响着决策结论。由于风险是还没发生的、但是有可能发生的危害。所以风险损失是潜在损失的评估,需要依据经验、逻辑推理或者是有关理论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损失进行评估。动物疫病暴发的风险损失评估研究涉及到兽医学、经济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属于交叉学科的研究范畴。本文从一定角度对疫情风险的经济评估、疫情对区域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对政府补偿标准等方面的探讨,需要与动物疫病的致病机理、疫情传播途径、流行特点、疫苗防治等方面知识结合,才能准确把握风险损失的评估,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张晓锋[10](2015)在《基于风险评估的动物疫病应急预警机制研究 ——以金山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疯牛病等动物重大疫病频频发生,新的疫病又再不断出现。以流感为例,近年来就出现H7N9禽流感和2009大流感病毒等重要人畜共患的新毒株。由这些重大动物疫病引起的兽医公共卫生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全球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这些问题已成为影响各国公共健康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有效控制动物疫病、预防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我国必须重视和提高应急预警风险评估。本文以金山区为例,以目前全社会都比较关注的涉及公共卫生安全的动物疫情为切入点,站在风险评估的视角,对全区发生动物疫病尤其是重大动物疫病的影响因子进行调查分析,梳理汇总。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等方法,以H7N9禽流感疫情为案例分析手段,基于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应急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利用风险认知和评估理论、利益相关者和协同治理理论以及动物疫病成因理论等一系列理论作为论文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国内外基于风险评估的应急预警机制的研究现状与实践,通过对金山区各类动物疫病发生所有影响因素的指标相关性分析,建立适合金山区动物疫情防控的指标体系模型,侧重以风险评估方法着手,以风险矩阵、层次分析法(AHP)的方法开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估,以评估结果设计符合金山区实际的预警方案,从而为应急预警机制的有效建立提供有力的支撑。结合国内外动物疫情风险评估的应急预警机制实践现状,提出解决思路供政府决策者和管理者参考。
二、建设无规定疫病区与中国加入WTO(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无规定疫病区与中国加入WTO(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旅游视域下内蒙古赛马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生态旅游 |
2.1.2 赛马 |
2.1.3 赛马产业 |
2.1.4 体育产业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 |
2.2.2 关于赛马产业的研究 |
2.2.3 关于体育产业的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3.1 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 |
2.3.2 关于赛马产业的研究 |
2.3.3 关于体育产业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地考察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SWOT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内蒙古自治区赛马产业发展现状与分析 |
4.1.1 内蒙古自治区赛马体育赛事现状 |
4.1.2 内蒙古自治区赛马俱乐部运营现状 |
4.1.3 内蒙古自治区赛马资源与配套服务现状 |
4.1.4 内蒙古自治区赛马人才培养现状 |
4.2 内蒙古自治区与“赛马”相关生态旅游景区发展现状 |
4.2.1 奥威蒙元马文化生态旅游景区 |
4.2.2 中国马都核心文化生态旅游景区 |
4.2.3 翰嘎利湖生态旅游景区 |
4.3 内蒙古自治区赛马产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意义 |
4.3.1 促进自治区赛马产业结构化发展的优质途径 |
4.3.2 促进自治区赛马产业坚定可持续发展道路 |
4.3.3 促进自治区传承与保护民族赛马运动的有效路径 |
4.4 生态旅游视域下内蒙古赛马产业发展SWOT分析 |
4.4.1 生态旅游视域下内蒙古赛马产业发展优势(strengths) |
4.4.2 生态旅游视域下内蒙古赛马产业发展劣势(weakness) |
4.4.3 生态旅游视域下内蒙古赛马产业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 |
4.4.4 生态旅游视域下内蒙古赛马产业发展挑战(threats) |
4.5 生态旅游视域下内蒙古自治区赛马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
4.5.1 打造高质量精品赛马赛事活动 |
4.5.2 打造赛马与生态旅游结合品牌旅游区 |
4.5.3 完善赛事与生态旅游区配套服务体系 |
4.5.4 改变媒体单一化,促进传播途径多元化 |
4.5.5 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完善管理体系 |
4.5.6 重视赛马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科研项目建设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专家访问提纲 |
致谢 |
(2)基于动物卫生监督系统的移动终端软件功能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综述 |
1.1 兽医信息化应用的背景 |
1.2 动物卫生监督移动终端软件 |
1.3 兽医应用软件应用领域 |
1.3.1 兽医应用软件+大数据 |
1.3.2 兽医应用软件+云计算 |
1.3.3 兽医应用软件+物联网 |
1.4 兽医应用软件的作用 |
1.4.1 养殖方式变智能 |
1.4.2 市场发展变智能 |
1.4.3 信息服务变智能 |
1.4.4 行业监管变智能 |
1.5 国内外兽医应用软件研究进展 |
1.5.1 我国兽医软件应用现状 |
1.5.2 欧洲兽医软件应用现状 |
1.5.3 澳大利亚兽医软件应用现状 |
1.6 当今兽医信息化软件设计和应用存在的问题 |
1.6.1 现代畜牧兽医复合型人才稀缺,限制发展速度 |
1.6.2 平台维护人力资源成本较高,创建不易维护更难 |
1.6.3 政府扶持力度稍显不够,兽医软件应用发展受限制 |
1.6.4 动物疫情频发,相关部门自顾不暇 |
1.6.5 受众人群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年龄结构限制了兽医信息化软件的推广应用 |
1.6.6 构建全产业链条进度较为缓慢 |
1.7 发展兽医应用软件的对策及措施 |
1.7.1 持续建设畜牧兽医复合型人才队伍 |
1.7.2 增加资金和人力的投入 |
1.7.3 加速全产业链的构建 |
1.7.4 扩大宣传力度 |
1.7.5 设计合理,操作简单 |
第2章 吉林省动物卫生监督系统工作人员移动终端软件需求情况调查 |
2.1 调查对象 |
2.2 调查内容 |
2.3 调查时间 |
2.4 调查方法 |
2.5 调查结果 |
2.6 讨论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分析及功能模块需求 |
3.1 有关术语名词 |
3.2 遵循依据 |
3.3 数据库建立 |
3.4 各工作环节分析及功能设计需求 |
3.4.1 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 |
3.4.2 动物及动物产品相关场所监督检查 |
3.4.3 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监管 |
3.4.4 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 |
3.4.5 违反《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执法办案 |
3.4.6 吉林省无疫区建设 |
3.4.7 动物卫生监督系统工作人员学习培训 |
3.4.8 全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办公自动化 |
3.4.9 动物卫生监督系统工作人员服务园地 |
3.4.10 系统管理 |
3.5 核心模块整体结构 |
3.6 讨论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移动终端软件核心模块及框架设计 |
4.1 材料 |
4.2 动物检疫模块 |
4.3 监督检查模块 |
4.4 流通监管模块 |
4.5 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模块 |
4.6 执法办案模块 |
4.7 办公自动化模块 |
4.8 无疫区建设模块 |
4.9 学习培训模块 |
4.10 服务园地模块 |
4.11 系统管理模块 |
4.12 移动终端总体功能模块框架 |
4.13 讨论 |
4.1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动物卫生监督系统移动终端软件功能实现及应用 |
5.1 吉林省动物卫生监督系统移动终端软件 |
5.2 整体实现功能 |
5.3 动物检疫模块及应用 |
5.3.1 动物检疫申报 |
5.3.2 动物检疫出证 |
5.3.3 临床检查对照 |
5.3.4 检疫信息推送及查询 |
5.3.5 动物检疫统计及检疫知识 |
5.3.6 动物检疫模块应用示例 |
5.4 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模块及应用 |
5.4.1 无害化处理申报 |
5.4.2 无害化处理查询及指导 |
5.4.3 无害化处理模块应用示例 |
5.5 执法办案模块及应用 |
5.6 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流通监管模块及应用 |
5.6.1 检查登记及查询 |
5.6.2 检查站统计 |
5.6.3 各模块配合使用应用示例 |
5.7 相关场所监督检查模块及应用 |
5.8 办公自动化模块及应用 |
5.8.1 办公自动化接收公文、通知、信息 |
5.8.2 办公自动化发文及报送 |
5.9 吉林省无疫区建设模块及应用 |
5.10 学习培训模块及应用 |
5.11 服务园地模块及应用 |
5.12 讨论 |
5.12.1 监管能力提升 |
5.12.2 监管成本降低 |
5.12.3 培训能力提升 |
5.1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利津县现代畜牧业建设中政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政府作用发挥 |
2.1.2 现代畜牧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市场失灵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3 产业组织理论 |
第3章 利津县现代畜牧业建设中政府作用发挥的现状 |
3.1 利津县畜牧业规模情况 |
3.2 利津县畜牧业环保检查情况 |
3.3 利津县畜牧业疫情防治工作 |
第4章 利津县现代畜牧业建设中政府作用发挥面临的问题 |
4.1 利津县政府推进现代畜牧业标准化程度较低 |
4.2 利津县政府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进程缓慢 |
4.3 利津县政府支持引导科学饲养能力不足 |
4.4 利津县政府对现代畜牧业发展科技支撑力度不强 |
第5章 利津县政府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作用发挥问题的成因 |
5.1 对现代畜牧业发展宏观调控的缺位 |
5.2 对现代畜牧业发展市场监管的缺位 |
5.3 对现代畜牧业发展社会管理的缺位 |
5.4 对现代畜牧业发展公共服务的缺位 |
第6章 促进利津县现代畜牧业建设中政府作用有效发挥的对策建议 |
6.1 加强现代畜牧业调控管理 |
6.2 加大对现代畜牧业市场的监管力度 |
6.3 完善与现代畜牧业相关的管理制度 |
6.4 提高现代畜牧业的公共服务质量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畜牧业支持的理论基础 |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6 逻辑框架与技术路线 |
1.7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分析 |
2.1 畜牧业发展历程分析 |
2.2 畜牧业总量与结构的变动分析 |
2.3 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 |
2.4 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分析 |
3.1 畜牧业支持政策概念界定 |
3.2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
3.3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 |
3.4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测算与特征分析 |
4.1 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4.2 基于OECD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分类及其政策含义 |
4.3 代表性畜产品选择及数据来源 |
4.4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水平及结构特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分析 |
5.1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养殖户增收效应分析 |
5.2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产值增长效应评价 |
5.3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环境效应评价 |
5.4 畜牧业支持政策对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效应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微观视角的畜牧业典型支持政策评价 |
6.1 生猪养殖支持政策的发展与实施现状 |
6.2 养殖户对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6.3 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效果研究养殖户调研问卷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寿光市无疫区建设中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监测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现状 |
1.1.1 高致病性禽流感国外流行情况 |
1.1.2 高致病性禽流感国内流行情况 |
1.2 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 |
1.2.1 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概念提出与完善 |
1.2.2 动物疫病区域化模式 |
1.2.2.1 区域区划 |
1.2.2.2 生物安全隔离区划 |
1.2.2.3 区域区划生物安全隔离区划的区别 |
1.3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 |
1.3.1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概念 |
1.3.2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方法 |
1.3.2.1 评估工作程序 |
1.3.2.2 评估内容 |
1.3.3 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发展概况 |
1.3.4 开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的必要性 |
1.4 研究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主要试验试剂和主要溶液的配制 |
2.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
2.1.3 血清 |
2.1.4 病原检测样品 |
2.2 方法 |
2.2.1 血清采集与处理 |
2.2.2 血凝试验与血凝抑制实验 |
2.2.2.1 血凝试验 |
2.2.2.2 血凝抑制试验 |
2.2.3 核酸提取 |
2.2.4 荧光定量PCR检测 |
2.3 寿光市鸡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预警及综合防控方法 |
2.3.1 疫病防控 |
2.3.1.1 防控规划 |
2.3.1.2 免疫计划 |
2.3.1.3 监测计划 |
2.3.1.4 流行病学调查计划 |
2.3.2 流行病学调查 |
2.3.2.1 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
2.3.2.2 常规流行病学调查 |
2.3.2.3 定点流行病学调查 |
2.3.3 检疫管理 |
2.3.4 疫情监测报告系统 |
2.3.4.1 疫情报告机构 |
2.3.4.2 疫情报告人员 |
2.3.4.3 疫情报告设施设备及人员配备 |
2.3.4.4 疫情报告程序 |
2.3.5 无害化处理 |
2.3.5.1 监管方式长效化,落实责任到人 |
2.3.5.2 收储方式数字化,能够实时上传 |
2.3.5.3 资金补贴常态化,公开透明可查 |
2.3.5.4 聘请第三方机构,全方面监管评价 |
3 结果 |
3.1 寿光市鸡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追踪结果 |
3.1.1 近三年鸡禽流感抗体检测结果 |
3.1.2 禽流感病原学检测结果 |
3.2 寿光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区建设成果 |
3.2.1 成功建立完善的免疫防控系统 |
3.2.1.1 免疫密度高 |
3.2.1.2 疫苗质量控制合格 |
3.2.2 成功建立健全的兽医工作体系 |
3.2.2.1 完善的硬件设施,提升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 |
3.2.2.2 完善的应急配备,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
3.2.3 寿光市高致病性禽流感无疫区成功建成 |
4 讨论 |
4.1 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区内抗体检测结果连续三年合格 |
4.2 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区内病原检测结果达到无疫区要求 |
4.3 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应进一步完善 |
4.3.1 无疫区建设与维持中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
4.3.2 对于无疫区建设管理整改的建议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6)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分析 |
1.3.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2 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基础 |
2.1 动物卫生经济学 |
2.1.1 主要研究内容与应用领域 |
2.1.2 动物卫生经济学主要分析方法与工具 |
2.2 政府管理理论 |
2.2.1 动物疫病危机管理 |
2.2.2 政府决策理论 |
2.3 动物疫病风险分析理论 |
2.3.1 动物疫病风险分析 |
2.3.2 动物疫病风险评估 |
2.3.3 动物疫病风险管理 |
2.4 传染病动力学 |
2.4.1 传染病动力学概述 |
2.4.2 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3.1 动物疫病暴发损失研究 |
3.1.1 暴发影响分析 |
3.1.2 暴发损失评估方法 |
3.2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研究 |
3.2.1 防控策略效果评估 |
3.2.2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比较分析 |
3.3 动物疫病风险研究 |
3.3.1 动物疫病暴发风险评估 |
3.3.2 动物疫病风险损失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4 国内外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实践 |
4.1 国内外动物疫病疫情形势与影响 |
4.2 动物疫病防控的主要规则 |
4.3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法规体系 |
4.4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措施 |
4.5 动物疫病防控计划与防控策略 |
4.5.1 防控计划与防控策略的关系 |
4.5.2 动物疫病防控计划调整与防控策略评估 |
4.6 本章小结 |
5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总体构架 |
5.1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制定 |
5.2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方法构架 |
5.3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内容构架 |
5.4 本章小结 |
6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方法应用 |
6.1 亚洲Ⅰ型口蹄疫疫情与防控策略 |
6.1.1 亚洲Ⅰ型口蹄疫疫情 |
6.1.2 当前亚洲Ⅰ型口蹄疫防控策略 |
6.2 防控的关键性问题、目标与策略方案 |
6.2.1 防控的关键性问题 |
6.2.2 防控计划目标与策略方案 |
6.3 EBCR分析法评估框架与内容 |
6.4 免疫策略评估指标体系 |
6.5 本章小结 |
7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实证研究 |
7.1 数据及来源 |
7.1.1 数据来源 |
7.1.2 数据说明 |
7.1.3 主要数据分析方法 |
7.2 动物疫病免疫退出策略下的基础防控成本评估 |
7.2.1 动物疫病监测调查成本 |
7.2.2 年均应急储备成本 |
7.3 动物疫病继续强制免疫策略下的基础防控成本评估 |
7.3.1 动物疫病免疫计划实施成本 |
7.3.2 动物疫病监测调查成本 |
7.4 动物疫病暴发损失评估 |
7.4.1 损失评估方法 |
7.4.2 动物疫病损失评估指标体系 |
7.4.3 历史暴发损失值评估 |
7.4.4 疫点数与损失值 |
7.5 动物疫病风险疫点数预测 |
7.5.1 模型构建 |
7.5.2 系统演化 |
7.5.3 参数估计 |
7.5.4 数据拟合 |
7.5.5 基本再生数 |
7.5.6 免疫退出后风险计算公式 |
7.5.7 动物疫病风险疫点数预测结论 |
7.6 不同策略下风险损失值预测 |
7.7 EBCR分析法评估结果 |
7.8 本章小结 |
8 主要研究结论、建议与启示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建议 |
8.3 研究启示 |
8.3.1 EBCR分析法在风险决策中的应用价值 |
8.3.2 构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评估系统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7)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和建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背景意义 |
2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2.1 缺乏一个健全的兽医管理体制 |
2.2 兽医队伍的技术力量比较薄弱 |
2.3 县里以及乡级的兽医实验室运行比较困难 |
2.4 隔离带的建设比较滞后 |
3 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
3.1 对现有的兽医体制进行深入改革 |
3.2 加大对无疫区建设的资金投入 |
3.3 加强兽医队伍以及标准体系的建设力度 |
4 结语 |
(8)蛋鸡生产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 |
1.1 地区区划的起源 |
1.2 生物安全隔离区划的提出 |
1.3 地区区划与生物隔离区划的对比 |
2 国内外研究及实践进展 |
2.1 国内研究及实践进展 |
2.1.1 农业部相关法规及标准制定工作 |
2.1.2 各省市建设实践 |
2.2 国外研究及实践 |
3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目的和意义 |
3.1 目的 |
3.2 意义 |
3.2.1 为落实国家动物疫病防治中长期规划提供技术标准 |
3.3.2 促进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国际贸易 |
引言 |
第二章 蛋鸡生产生物安全管理现状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问卷制定 |
1.3 调查方式 |
1.3.1 问卷调查 |
1.3.2 实地调查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场区选址及场区建设现状 |
2.1.1 场址生物安全距离现状 |
2.1.2 场区布局建设现状 |
2.1.3 鸡舍设施自动化状况 |
2.2 投入品病原检测现状 |
2.3 消毒设施 |
2.4 免疫及抗体检测现状 |
2.5 病死鸡及粪污处理现状 |
2.6 人员及车辆管理现状 |
2.6.1 人员管理 |
2.6.2 淘汰鸡运输车辆管理 |
2.7 防鼠、防鸟、防虫措施 |
2.8 鸡蛋可追溯现状 |
3 结论与讨论 |
3.1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生物安全培训 |
3.2 加大投资力度,优化结构布局,完善设施设备 |
3.3 建立健全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
3.4 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
3.5 改进养殖工艺和粪污处理技术 |
3.6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第三章 蛋鸡生产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技术规范、标准依据 |
1.2 参考的生产实践中应用成功的生物安全管理经验 |
1.3 参考的最新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场区选址与场区建设 |
2.1.1 场区选址 |
2.1.1.1 场区周边环境 |
2.1.1.2 水源 |
2.1.1.3 电力 |
2.1.2 场区布局 |
2.1.2.1 生活管理区 |
2.1.2.2 辅助生产区 |
2.1.2.3 生产区 |
2.1.2.4 无害化处理区 |
2.1.2.5 物理隔离 |
2.1.3 场区建设 |
2.1.3.1 鸡舍建设 |
2.1.3.2 道路建设 |
2.1.3.3 排水系统 |
2.1.3.4 消毒设施设备 |
2.1.3.5 应急设施 |
2.2 投入品管理 |
2.2.1 饲料、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 |
2.2.1.1 采购 |
2.2.1.2 储存 |
2.2.1.3 使用 |
2.2.2 饮水 |
2.2.3 空气 |
2.2.4 兽药 |
2.2.4.1 选购 |
2.2.4.2 储存 |
2.2.4.3 使用 |
2.2.5 疫苗 |
2.2.5.1 选购 |
2.2.5.2 储存 |
2.2.5.3 使用 |
2.2.6 消毒剂 |
2.2.6.1 选购 |
2.2.6.2 储存 |
2.2.6.3 使用 |
2.3 卫生消毒措施 |
2.3.1 鸡舍消毒 |
2.3.1.1 带鸡消毒 |
2.3.1.2 空舍消毒 |
2.3.2 场区环境消毒 |
2.3.3 车辆消毒 |
2.3.3.1 外来车辆消毒 |
2.3.3.2 内部车辆消毒 |
2.3.4 人员消毒 |
2.3.4.1 外来人员消毒 |
2.3.4.2 工作人员消毒 |
2.3.5 设施消毒 |
2.4 疫病防控 |
2.4.1 免疫 |
2.4.1.1 免疫程序的制定 |
2.4.1.2 免疫执行 |
2.4.1.3 免疫记录 |
2.4.1.4 抗体检测 |
2.4.2 疫病监测 |
2.4.3 药物保健 |
2.4.4 疫情报告 |
2.5 无害化处理 |
2.5.1 粪污 |
2.5.2 病死鸡及废弃蛋 |
2.5.3 污染物及废弃物 |
2.6 人员及车辆管理 |
2.6.1 人员 |
2.6.1.1 工作人员 |
2.6.1.2 外来人员 |
2.6.2 车辆 |
2.6.2.1 外来车辆 |
2.6.2.2 内部车辆 |
2.7 饲养管理 |
2.7.1 生产方式 |
2.7.2 日常管理 |
2.7.3 传播媒介控制 |
2.7.3.1 防鸟措施 |
2.7.3.2 防鼠措施 |
2.7.3.3 防虫措施 |
2.7.3.4 其他动物限制措施 |
2.7.4 鸡群移动 |
2.7.4.1 引种 |
2.7.4.2 转群 |
2.7.4.3 淘汰 |
2.7.5 养殖档案 |
2.8 产品管理 |
2.8.1 鸡蛋 |
2.8.1.1 鸡蛋的储存 |
2.8.1.2 鸡蛋的运输 |
2.8.1.3 鸡蛋的可追溯体系 |
2.8.2 淘汰鸡 |
3 结论与讨论 |
3.1 初步建立了蛋鸡生产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
3.2 研究确立了建设生物安全隔离区的核心内容 |
第四章 蛋鸡生产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起草原则 |
1.2 参考依据 |
1.3 起草过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示范验证 |
2.2 专家评审 |
3 结论与讨论 |
附件 1:河南省规模化商品蛋鸡场调查表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9)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表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思路 |
1.3 创新点与不足 |
1.3.1 创新点 |
1.3.2 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研究综述 |
2.1.1 国内研究综述 |
2.1.2 国外研究综述 |
2.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政策 |
2.2.1 法律法规建设 |
2.2.2 政策发展 |
2.3 小结 |
3. 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体系 |
3.1 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的主要内容 |
3.1.1 动物疫病损失经济学评估 |
3.1.2 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经济学评估 |
3.2 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基础 |
3.2.1 成本收益理论 |
3.2.2 福利经济学理论 |
3.2.3 条件价值估值法(CVM) |
3.2.4 交易费用理论 |
3.2.5 人力资本理论 |
3.3 小结 |
4. 动物疫病经济学损失评估 |
4.1 动物疫病损失评估内容 |
4.1.1 按损失主体划分 |
4.1.2 按损失范畴划分 |
4.2 动物疫病损失评估方法总结 |
4.2.1 成本收益分析法 |
4.2.2 层次分析法 |
4.2.3 市场价值法 |
4.2.4 投入产出模型 |
4.2.5 海因里希法 |
4.2.6 计量经济模型 |
4.2.7 其他经济学分析工具与方法 |
4.3 动物疫病损失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
4.3.1 基本指标选择方法 |
4.3.2 评估指标 |
4.3.3 评估指标体系 |
4.4 小结 |
5 动物疫病经济损失评估创新方法——“标准单位疫病法” |
5.1 “标准单位疫病法”的概念 |
5.1.1 标准地区 |
5.1.2 标准疫病 |
5.2 “标准单位疫病法”的特点 |
5.3 “标准单位疫病法”的评估指标体系 |
5.3.1 动物疫病的经济社会影响分析 |
5.3.2 损失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5.3.3 损失评估指标的计算方法 |
5.4 标准地区损失评估 |
5.4.1 经济损失 |
5.4.2 社会损失 |
5.4.3 环境损失 |
5.5 非标准地区损失评估 |
5.6 非标准地区损失调整 |
5.6.1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分析 |
5.6.2 疫病程度系数 |
5.7 “标准单位疫病法”实证分析——以亚洲Ⅰ型口蹄疫为例 |
5.7.1 标准地区疫病损失评估 |
5.7.2 非标准地区疫病损失评估 |
5.8 小结 |
6 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经济学评估 |
6.1 防控措施经济学评估理论主要内容 |
6.1.1 扑杀措施的经济学评估 |
6.1.2 政府强制免疫的经济学评估 |
6.2 动物疫病防控决策评估:以亚洲Ⅰ型口蹄疫为例 |
6.2.1 我国亚洲Ⅰ型口蹄疫疫情与相关政策 |
6.2.2 防控措施决策评估的理论依据 |
6.2.3 亚洲Ⅰ型口蹄疫免疫决策评估的主要内容 |
6.3 小结 |
7 研究成果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成果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科研成果 |
项目经历 |
致谢 |
(10)基于风险评估的动物疫病应急预警机制研究 ——以金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文献综述的评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动物疫病 |
二、重大动物疫病 |
三、风险 |
四、风险评估 |
五、预警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风险认知及评估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与协同治理理论 |
三、动物疫病成因理论 |
第三节 国内外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实践 |
一、国外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实践 |
二、国内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实践 |
三、风险评估实践的评述 |
第四节 国内外动物疫病应急预警实践 |
一、国际动物疫病应急预警实践 |
二、国内动物疫病应急预警实践 |
三、应急预警实践的评述 |
第三章 金山区动物疫病防控应急预警现状及现有风险指标体系 |
第一节 金山区畜牧业基本情况及防控管理基础 |
一、金山区畜牧业基本情况及养殖分布 |
二、金山区疫病防控管理基础 |
第二节 金山区动物疫病防控现状 |
一、动物疫病防控现状 |
二、防控工作成效 |
第三节 金山区动物疫病应急预警现状 |
一、金山区动物疫病应急预警架构 |
二、金山区动物疫病应急预警流程 |
三、金山区动物疫病应急预警机制 |
第四节 金山区动物疫病风险评估现有指标体系 |
一、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指标的选取 |
二、金山区动物疫病风险评估现有指标体系 |
第四章 金山区动物疫病防控风险评估预警实例分析—以H7N9禽流感为例 |
第一节 金山区动物疫病防控风险评估实施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风险评估 |
第二节 金山区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原因分析 |
一、疫病控制层面 |
二、技术支持层面 |
第三节 金山区发生H7N9禽流感风险评估预警实例分析 |
一、动物疫病风险评估背景 |
二、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准备 |
三、H7N9禽流感防控应急预警实例分析 |
第五章 金山区动物疫病应急预警机制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动物疫病风险状况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评估方法的选择 |
二、评估指标的筛选与分类 |
三、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四、风险矩阵应急预警的构建 |
第二节 金山区建立动物疫病应急预警机制的对策建议 |
一、建立风险评估专家系统,确保疫病防控科学决策 |
二、完善体制机制,确保疫病防控有效运转 |
三、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应急处置有效开展 |
四、强化队伍建设,确保疫病防控技术支撑 |
五、加大财政投入,确保疫病防控体系经费保障 |
六、建立激励竞争机制,确保疫病防控体系技术保障 |
七、完善动物疫病防控风险评估制度,确保应急预警机制的建立 |
第三节 金山区动物疫病风险网格化的建立 |
一、建立金山区禽流感疫病网格化预警体系 |
二、建立网格化预警地图模型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建设无规定疫病区与中国加入WTO(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旅游视域下内蒙古赛马产业发展研究[D]. 王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基于动物卫生监督系统的移动终端软件功能设计及应用[D]. 徐海川. 吉林大学, 2019(03)
- [3]利津县现代畜牧业建设中政府作用研究[D]. 崔小奎.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4]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D]. 刘利.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5]寿光市无疫区建设中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监测防控[D]. 刘西萍.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7)
- [6]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D]. 廖祺. 武汉大学, 2017(06)
- [7]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和建设探讨[J]. 徐文辉,杨土尧.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7(03)
- [8]蛋鸡生产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D]. 刘阳利.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5)
- [9]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实践研究[D]. 曾恒. 武汉大学, 2016(06)
- [10]基于风险评估的动物疫病应急预警机制研究 ——以金山区为例[D]. 张晓锋.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