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故事会》到《话说中国》(论文文献综述)
施晨露[1](2021)在《《故事会》正努力变得“越来越像一个互联网媒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目标读者有新鲜感”“1970年,目标读者的父母可能都还没出生,年代感太强了”……微信群里,多人语音通话从早上8时持续到午后将近1时。4个多小时里,6位编辑轮流发言,评点40多篇故事。“目标读者”是钻进旁听记者耳朵里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这是12月下旬《故事会》蓝?
王倩倩[2](2021)在《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文中指出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于2016年投入使用,内容较以往教材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需求影响下,综合性学习内容也做出了相应调整。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的五大教学内容之一,具备综合性、情景性、实践性等特点。它独特的教学价值,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发展多元智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相关的参考资料,提炼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依据。结合不同版本教材间的对比,总结出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的特点。根据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现状,剖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就教材和教学现状提出了实施建议,设计了教学案例。论文主要由以下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缘由、选题意义、理论依据、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以及相关说明,为以下内容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研究方向。第二部分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概述。首先,探究了综合性学习的起源发展。其次,结合各学者对综合性学习的见解对其进行了概念界定。再次,阐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最后,梳理了综合性学习与其它教学内容的关系。第三部分是综合性学习教材编排的分析。首先,探究了综合性学习教材的编写依据。再次,剖析了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在板块设计、语言运用、编排体例等方面的创新特色。第四部分是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现状调查。采用的方式是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调查对象是中学的老师和学生。结合数据概括出了教学存在教学设计不合理、投入与成效不平衡,概念和目的认知模糊、小组合作效果不佳,学生能力不足、难达课程标准要求,指导评价片面化、存在功利化倾向等问题,并分析了形成该现状的原因。第五部分是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建议。根据教材的创新特色、编写依据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多元智能理论和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建议。第六部分是教学设计。结合上述对教材和教学现状的剖析以及提出的实施建议,以部编版教材中某一综合性学习专题为例,设计教学方案,阐述设计意图。
刘敏[3](2021)在《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走马镇作为知名的“故事村”具有典型性,它的兴衰与时代发展、地理环境息息相关。成渝古驿道对走马镇的影响重大,南来北往的人员往来交流使它成为民间文学的集散地。走马镇民间故事数量庞大、类型丰富,并且拥有庞大的讲述群体。因为独特的代表性和历史、艺术价值,走马镇民间故事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走马镇民间故事是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兴衰有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在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的潮流中,成渝古驿道对走马镇和走马镇民间故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随着成渝公路、成渝铁路、成渝高速的相继建成通车,驿道功能的丧失使走马镇逐渐变成无人问津的偏僻小镇,民间故事集散地的地位受到冲击,但另一方面封闭的地理环境又使得民间故事得以完整的保存。笔者以走马镇民间故事为个案,从历时性的角度考察走马镇民间故事在时代中的变化,将其置于产生、生存的环境中分析其兴起、繁荣、衰落的原因,探讨走马镇民间故事的传承变迁,分析传承路线、传承群体以及走马镇民间故事的社会功能。通过田野调查采访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人群体,梳理传承脉络,了解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现状。
杨玮[4](2020)在《论新时代编辑工匠精神的传承》文中指出"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做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理念,它可体现在各行各业,也包括编辑出版行业。编辑们只有以业界工匠为榜样,秉承工匠精神,才能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做新时代的出版工匠。
虞钊[5](2020)在《“抬阁故事会”语文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文中指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日益兴盛,给语文课程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民俗文化作为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逐渐被人们发掘,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语文课堂。长乐古镇历时千年,以缤纷多彩的抬阁故事最为出彩。长乐抬阁故事会在隋唐时期出现,明清时期变得更为繁盛,由闹花灯演变而来,具有惊、巧、奇等特征,是一项独特、古老而又神秘的民间艺术。这项民俗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蕴涵非常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这些课程资源,对于传承民族文化、丰富课程内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创新教学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抬阁故事会”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地制宜,贴近学生为原则,从听、说、读、写几个方面选择合适的语文课程内容。在课程实施上,通过说故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通过读故事,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通过写故事,训练学生写作能力;通过传故事,使学生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人。
许婷[6](2020)在《春节中的抬阁民俗研究 ——以长乐抬阁故事会为例》文中指出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诞生了多姿多彩、风情各异的多民族文化;也留下了诸多无比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抬阁民俗作为承载民族智慧,展现民族特色,强化民族认同,营造和谐社会,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文化大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其深厚的历史意义、文化意义与社会意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就像记载着中华民族历史的活化石,用动态的形式来讲述民族历史故事,传递欢乐祥和的社会气息,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祈望。这是先民为我们留下的一笔珍贵的民族财富。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现已有31项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抬阁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它的重要性也引起了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以及非遗等诸多学科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以“春节中的抬阁民俗”为研究对象,以湖南省汨罗市长乐抬阁故事会为研究重点案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深入的田野考察,尝试论述清楚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抬阁民俗的历史起源、演变情况、民俗形式、非遗特征;二是春节文化空间对抬阁民俗保护的意义和抬阁民俗的春节节俗功能;三是抬阁民俗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四是就田野考察和文献研究中收集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就春节中抬阁民俗的保护,笔者提出在关注抬阁这一单一民俗形式的基础上,还应树立科学的整体性保护理念,即关注其主要存在的文化空间,同时出现的其他民俗形式,以及它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经济环境。与此同时,笔者强调对于抬阁民俗的保护一定要尊重其历史性、文化性、地域性、本真性,树立长远的文化关怀,充分利用春节这一强大的文化空间,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抬阁民俗,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本人期望此文能对中国抬阁民俗的保护研究起到参考借鉴的作用。
张黎敏,夏一鸣[7](2018)在《“两创”视域下的主题出版——以故事会出版物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主题出版是新时代出版人的重大使命和重要课题。文章以故事会出版物为中心,探索它们如何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引领下,积极开拓主题出版选题,做大主题出版市场,在理念、内容、表达、形式等层面盘活存量、激活增量,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力求达到思想精湛、艺术精深、制作精良的效果,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
张黎敏,夏一鸣[8](2018)在《讲好中国故事 讲中国好故事——《故事会》与改革开放40年》文中研究说明《故事会》杂志创办于1963年7月。创刊至今,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故事会》杂志始终坚持"眼睛向下、情趣向上"的办刊方针,贯彻专业、创新、共享、协调、融合"五大出版理念",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和讲中国好故事,因而深受海内外广大读者的欢迎,发行量一直位于中国期刊的前列。杂志不但以其独特的文化创意成为"上海名牌",同时又以其广泛的影响力、深远的公信力和强劲的传播力成为文化领域的"中国驰名商标",连续五届获得中国期刊最高奖——国家期刊奖。
马圆圆[9](2016)在《作为“现象”的《故事会》 ——新故事叙事特点与《故事会》传播模型探析》文中研究表明笔者将“受众”作为研究大众文学期刊《故事会》的主线,重在从受众分析、叙事模式、以及传播模式三方面探讨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大众阅读习惯等综合影响下故事文学的创作规律,同时探寻大众文学在市场经济作用下消费性视阈的传播模式。第一章,探析《故事会》受众。受众是检验期刊成功与否的试金石,《故事会》的发展完成了创刊初期充当政治宣传工具到“十年动乱”后民间故事的载体再到改革开放后娱乐教化民众的通俗文学刊物的转变,其受众也随之经历了以农村故事员为主的农村地区读者到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成熟的中年人,再到读者年龄向高、低龄辐射真正达到老少咸宜。庞大、层次丰富的受众群体赋予了《故事会》广泛的普遍性,促使期刊完成了由民间文学向通俗文学的过渡,打造故事创办“铁军”,一方面推动了期刊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满足了读者在文化领域不断增长的阅读需求,同时也是对“五四”以来要求建立作家“主体性”启蒙大众,教化大众的现实回应。维护好与读者的关系,尤其在期刊由传统期刊向新媒体转型过程中,与读者亲密互动,知其所想、供其所需。《故事会》在这一点上做的恰如其分,从而为传统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提供了保障。这将进一步论证“受众”作为论文研究主线的可行性。第二章,探析《故事会》之新故事的文本叙事特色。故事在我国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讲故事传统亦在时代的前进中得以延续,听故事逐渐成为深植于人民生活日常的娱乐方式。正因讲故事的灵活与接受面的广泛,在社会主义运动时期毫无悬念地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改造过程中的重要手段。新故事以《故事会》为依托应运而生,并在市场经济的滋养下得到期刊的有力推介终致成熟。通过大量新故事作品探寻新故事创作遵循的规律,着重从新故事叙述视角、叙事结构、叙述语言、叙事人物四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在叙事学、故事学角度对新故事的特点进行说明,并挖掘其与受众之间的微妙联系。此外,将新故事与小说、新媒体文学加以对比,通过与其他文学形式之间的异同分析,侧面说明新故事在市场经济影响下由民间文学向通俗文学转变的历史必然性与受众导向性,并成为雅俗合流的典范。同时,也在学理层面试图为其他故事类刊物提供理论参考。第三章,探析《故事会》传播模式。图文并茂是《故事会》实现传播的有效形式。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文学本身更直接地与文化素养有关,“识字多少是鉴定教育水平的唯一标准”(1),如果仅依靠文字将知识、思想传播给大众,存在诸多的现实障碍,例如不识字的文盲即使通过短期培训也无法在短期内获知文字所要传达的意思——知识传播方式成为中外历史上的大问题。而以图像代替文字却成为识别社会语言、传递社会信息更为高效的方式。因此,“通俗”的普及,须注重图像的运用。并且,在信息爆炸的当下,视觉媒体的改变使作为社会消费主体的年轻人主要看图像,文字反而成为陪衬。《故事会》将文字与图像进行了有机结合,一方面图像作为文字的补充,加强了传播效果;另一方面也为刊物增添了视觉美感。其次,现代期刊及灵活丰富的多元化媒介对通俗文学起到了有力的推介作用。《故事会》有效运用传统纸质媒介在印刷技术上的优势,形成书刊并行的传播模式,一方面有效拓展了纸媒传播的渠道,另一方面增加了刊物的厚重感。同时,率先运用手机、网络等新媒体丰富阅读体验,及时开发出玲琅满目的符合读者阅读口味的文化产品,与时俱进,将线下传播与线上传播相结合,从而使之在新媒体成为大势所趋的信息时代从容应对挑战,历久弥新。第三,重视现代广告。广告是期刊对自身媒介资源的深度开发,也是刊物经营模式成熟的体现。它不仅在期刊物质资本积累中起着物质支撑的重要作用,并且拓展并提升了刊物的品牌形象,可以说,广告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营造着期刊自身良性运营的生存机制与发展道路,与期刊有着荣辱与共、相辅相成的联系。
张黎敏,夏一鸣[10](2013)在《基于品牌传播的书刊联动效应——以《故事会》杂志为例》文中认为杂志与图书是两种形态不同、时效价值亦有差异的文化传播媒介。本文以《故事会》杂志为例,说明利用书刊联动效应可以实现品牌传播的效益递增。
二、从《故事会》到《话说中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故事会》到《话说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1)《故事会》正努力变得“越来越像一个互联网媒体”(论文提纲范文)
跟着市场变,故事“核”不变 |
看故事要看“核”,描写和情节是次要的。每个故事的“核”是独特的,要看这个“核”是不是够新、够奇、够巧 |
进军互联网,让故事“上云” |
有自己公众号、App,开抖音号,与B站“梦幻联动”,与阿基米德合作“故事云”……《故事会》越来越像互联网媒体 |
改版校园版,讲求“真实感” |
对今天的孩子来说,《故事会》是为他们打造的新刊——用故事的思维学习,用故事的思维生活,用故事的力量疗愈 |
(2)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三、理论依据 |
四、课题研究综述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概述 |
第一节 综合性学习的起源发展 |
第二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概念的界定 |
第三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
一、语文性 |
二、情境性 |
三、综合性 |
四、实践性 |
第四节 综合性学习与其它教学内容的关系 |
第二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编排分析 |
第一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的编写依据 |
一、语文课程标准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三、一线教学需要 |
四、紧跟时代发展 |
第二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的编排特色 |
一、板块独立,专题数量减少 |
二、具备指导性和层级性,注重学生能力发展 |
三、活动方式多样,运用言语引导 |
四、实现文化传承,注入时代气息 |
第三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状况调查 |
第一节 调查基本情况概述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及内容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二、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第三节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教学设计常规化,投入与成效不平衡 |
二、概念和目的认知模糊,小组合作效果不佳 |
三、学生能力欠缺,难达课程标准要求 |
四、指导评价片面化,存在功利化倾向 |
五、活动场所受局限,课程资源待开发 |
第四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建议 |
第一节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落实语文课程标准 |
一、依据课标要求,多维设置活动目标 |
二、调整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 |
三、结合教学需求,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
四、完善评价机制,发挥驱动作用 |
第二节 立足语文核心素养,灵活运用教材 |
一、营造学习情境,丰富教学设计 |
二、发展探究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
三、创设美育环境,提高审美能力 |
四、加深文化理解,实现文化传承 |
第五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举隅 |
一、教学目标 |
二、教学重难点 |
三、教学方法 |
四、课时安排 |
五、教学工具 |
六、教学准备 |
七、教学过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学生成果展示 |
(3)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一)学术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对故事村民间故事的研究 |
二、故事村传承人研究 |
三、走马镇民间故事的多视角研究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
一、田野调查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三、案例分析法 |
第一章 走马镇生态环境与民间故事的传承与传播 |
第一节 走马镇自然环境与民间故事 |
一、“一脚踏三县”: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民间故事的八方汇集 |
二、古驿道废弃后封闭的环境与民间故事的保存 |
第二节 走马镇人文环境与民间故事 |
一、商贾集市与民间故事的传承传播 |
二、茶饮之地与民间故事的传承传播 |
第二章 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研究 |
第一节 走马镇民间故事的传承路线 |
一、走马镇民间故事的江湖传承 |
二、走马镇民间故事的地缘传承 |
三、走马镇民间故事的业缘传承 |
四、走马镇民间故事的血缘传承 |
五、走马镇民间故事的书面传承 |
六、走马镇民间故事的学校传承 |
第二节 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群体 |
一、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时期的故事讲述家群体 |
二、当代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人 |
第三章 走马镇民间故事讲述的功能研究 |
第一节 历史记忆功能 |
第二节 解释功能 |
第三节 教育功能 |
第四节 娱乐功能 |
第四章 走马镇民间故事的活态传承困境与保护对策分析 |
第一节 走马镇民间故事的活态传承困境 |
一、故事讲述时空退化 |
二、故事生活属性弱化 |
三、听众兴趣减弱 |
四、传承群体老龄化与萎缩 |
五、民间故事传播方式滞后、开发与活用不足 |
第二节 走镇民间故事活态传承保护对策 |
一、实施“整体性保护”,重点关注民间故事的生存空间 |
二、尊重民间故事讲述规律,让故事从书本回归生活 |
三、提高社区民众文化自信,加强社区参与 |
四、丰富故事讲述形式,激活多种传承方式 |
五、拓展民间故事传播渠道,重视听众文化消费需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走马镇民间故事部分传承人采录资料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论新时代编辑工匠精神的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
二、出版业界工匠精神的典范—何承伟 |
三、工匠精神的传承 |
(5)“抬阁故事会”语文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4 概念界定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抬阁故事会简介 |
2.1 抬阁故事会的内容 |
2.1.1 历史演义 |
2.1.2 神话传说 |
2.1.3 文化经典 |
2.1.4 民间故事 |
2.2 抬阁故事会的形式 |
2.2.1 地故事 |
2.2.2 地台故事与高彩故事 |
2.2.3 高跷故事 |
2.3 抬阁故事会的独特魅力 |
2.3.1 身体表演 |
2.3.2 技术支撑 |
2.3.3 竞合精神 |
2.4 抬阁故事会的课程价值 |
2.4.1 传承民族文化 |
2.4.2 丰富课程内容 |
2.4.3 提升语文素养 |
2.4.4 创新教学形式 |
第3章 调查问卷情况及其结果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形式 |
3.4 调查数据统计 |
3.4.1 教师问卷统计情况 |
3.4.2 学生问卷统计情况 |
3.5 调查结果分析 |
3.5.1 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
3.5.2 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
第4章 抬阁故事会语文课程开发的总体设计 |
4.1 课程资源的选择原则 |
4.1.1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4.1.2 因地制宜,贴近学生 |
4.2 课程内容的设置 |
4.2.1 口语课程 |
4.2.2 阅读课程 |
4.2.3 写作课程 |
4.2.4 活动课程 |
4.3 课程具体实施策略 |
4.3.1 说故事,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
4.3.2 读故事,提升整本书阅读能力 |
4.3.3 写故事,训练写作能力 |
4.3.4 传故事,争当文化传承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6)春节中的抬阁民俗研究 ——以长乐抬阁故事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
六、研究目的 |
第一章 抬阁民俗概述 |
第一节 抬阁民俗及相关概念释义 |
一、民俗的含义及分类 |
二、非遗中的抬阁民俗 |
三、抬阁及在抬阁民俗中的地位 |
四、长乐抬阁故事会 |
第二节 抬阁民俗的缘起 |
一、孕育抬阁的原始信仰与祭祀仪式 |
二、有关抬阁起源的传说 |
三、长乐抬阁故事会溯源 |
第三节 抬阁民俗的地区流布 |
一、抬阁的历史源地 |
二、抬阁民俗的地域特色 |
三、抬阁民俗的发展演变概况 |
小结 |
第二章 抬阁民俗的样式及特征 |
第一节 抬阁民俗与戏曲艺术的关系 |
一、共源祭祀活动 |
二、行头装扮 |
三、表演剧目 |
四、情感基调 |
第二节 抬阁民俗的样式 |
一、地故事 |
二、抬阁故事 |
三、高跷故事 |
四、玩龙舞狮 |
五、民间器乐 |
第三节 抬阁民俗的特征 |
一、综合性 |
二、传承性 |
三、活态流变性 |
四、群体性 |
五、地域性 |
小结 |
第三章 春节中的抬阁民俗功能 |
第一节 春节对抬阁民俗传承发展的重要性 |
一、春节文化空间的非遗保护价值 |
二、春节与抬阁民俗的相互依存性 |
第二节 春节中抬阁民俗的文化功能 |
一、传承传统节俗,弘扬民族精神 |
二、重温地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 |
三、丰富年节形式,激活传统年味 |
四、民众信仰心理的现实观照 |
第三节 春节中抬阁民俗的社会功能 |
一、巩固地方伦理,维系社会和谐 |
二、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优化地方民风 |
三、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
小结 |
第四章 抬阁民俗传承发展概况及对策 |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下的抬阁民俗生存及功能嬗变概况 |
一、建国前 |
二、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 |
三、改革开放至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前 |
第二节 非遗保护背景下的传承发展之喜 |
一、政府扶持,民俗活动重回民间 |
二、民众积极性提高,参与度增加 |
三、媒体关注,传播广泛 |
四、外出演出交流机会增多,创新意识增强 |
第三节 错误保护理念下的传承发展之忧 |
一、“重开发轻管理,重利用轻保护”的现象依旧存在 |
二、民俗文化内涵衰退,表演性过强、地域特色弱化 |
三、民众文化保护意识不强,功利性导向明显 |
四、学校教育落后,传承面临危机 |
第四节 抬阁民俗传承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一、端正保护理念,制定科学保护规划 |
二、利用春节文化空间,发展节俗旅游 |
三、注重地方学校教育,实现代际传承 |
四、合理利用民俗场馆,实现科技与抬阁民俗传承传播相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长乐镇上市街故事会与下市街故事会传承谱系 |
附录2 长乐镇上市街故事会与下市街故事会主要成员信息表 |
附录3 田野调查进度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两创”视域下的主题出版——以故事会出版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有中生有:杂志文本资源的集成性开发 |
1.1 量:内容宏富, 题材新颖 |
1.2 质:源头着手, 质量着眼 |
1.3 点:栏目聚焦, 主题突出 |
2 无中生有:社会文化资本的创造性转化 |
2.1 广泛合作, 形成合力 |
2.2 主题鲜明, 凝神聚力 |
3 有中生无:图文共时互鉴的现代性体验 |
3.1 图片的效能 |
3.2 碎片化阅读 |
3.3 细节的关注 |
4 无中生无:集成普及融合的创新性发展 |
4.1 文化集成 |
4.2 学术普及 |
4.3 媒介融合 |
5 结语 |
(8)讲好中国故事 讲中国好故事——《故事会》与改革开放4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专业:从民间来, 到民间去 (1978—1985) |
二、创新:把每一期杂志办成创刊号 (1985—2004) |
1. 建立作者培训机制, 占领原创作品制高点 |
2. 办好品牌栏目 |
3. 确立“说书俑”刊徽 |
4. 出版流程制度化 |
三、共享:走出去, 与社会各界展开深度合作 (2005—2018) |
四、协调:有大刊必有大书 (2006—2018) |
1. 开发系列图书 |
2. 打造畅销图书《话说中国》 |
3. 融合数字技术, 编纂《中华民族文化大系》 |
五、融合:文化+互联网 (2006—2018) |
1. 重塑传统期刊在新兴媒体环境下的影响力 |
2. 建立数字化故事资源库 |
3. 打造国家级数字出版项目“中华文化大系数字文库” |
(9)作为“现象”的《故事会》 ——新故事叙事特点与《故事会》传播模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故事会》发展概览 |
1、研究意义 |
2、研究综述 |
3、《故事会》发展历程 |
第一章 《故事会》受众分析 |
第一节 《故事会》的受众定位 |
第二节 打造故事创作的“铁军” |
第三节 与“上帝”拉起手来 |
第二章 文本叙事特色探析 |
第一节 何谓故事 |
第二节 新故事叙事模式 |
第三节 新故事与其他文学形式之比较 |
第三章 《故事会》传播模式 |
第一节 图文并茂的《故事会》 |
第二节 多媒体传播模式 |
第三节 《故事会》刊登的广告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基于品牌传播的书刊联动效应——以《故事会》杂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互联互动, 品牌传播 |
(一) 对作品进行类型学整理, 形成系统产品 |
(二) 对品牌栏目重点突破, 生产系列产品 |
二、正相关·弱连带·正能量 |
四、从《故事会》到《话说中国》(论文参考文献)
- [1]《故事会》正努力变得“越来越像一个互联网媒体”[N]. 施晨露. 解放日报, 2021
- [2]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D]. 王倩倩.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走马镇民间故事传承研究[D]. 刘敏.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10)
- [4]论新时代编辑工匠精神的传承[J]. 杨玮. 传播与版权, 2020(11)
- [5]“抬阁故事会”语文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D]. 虞钊.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6]春节中的抬阁民俗研究 ——以长乐抬阁故事会为例[D]. 许婷.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01)
- [7]“两创”视域下的主题出版——以故事会出版物为例[J]. 张黎敏,夏一鸣. 科技与出版, 2018(04)
- [8]讲好中国故事 讲中国好故事——《故事会》与改革开放40年[J]. 张黎敏,夏一鸣. 出版与印刷, 2018(01)
- [9]作为“现象”的《故事会》 ——新故事叙事特点与《故事会》传播模型探析[D]. 马圆圆. 苏州大学, 2016(02)
- [10]基于品牌传播的书刊联动效应——以《故事会》杂志为例[J]. 张黎敏,夏一鸣. 出版发行研究,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