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焚烧残渣稳定材料路基应用研究

生活垃圾焚烧残渣稳定材料路基应用研究

一、生活垃圾焚烧废渣稳定材料的道路基层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龚朕[1](2021)在《焚烧飞灰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的性能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及人民生活条件好转,产生的垃圾废弃物也与日俱增。其中,填埋方式是最常见及普遍的处理,然而填埋不仅浪费消耗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填埋物后续对地下水、周边环境的影响还需要持续观测和处理,这又无形之中加大了国家和纳税人的经济负担。因此,针对垃圾的新型处理方法迫在眉睫。本研究将垃圾焚烧后的产物——飞灰,加入到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中,从而实现飞灰的资源再生利用。本论文采取工程中常见的C-B-3级配,将不同比例的飞灰和飞灰水洗预处理后的产物——水洗灰分别掺入到4%水泥掺量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中,以7d无侧限抗压强度选取最佳掺量。针对公路工程中最常见的基层病害进行了水稳定性、抗冲刷性、湿干循环、冻融循环等路用性能试验,运用ct扫描和matlab等软件对冻融循环前后试件内部空隙率进行了扫描,最后分析了飞灰/水洗灰掺入后的经济性、环保性评价。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将飞灰/水洗灰以一定比例替代细集料掺入混合料中,通过7d无侧限抗压强度确定了二者在设计级配下的最佳掺量。在该掺量下的抗压回弹模量实验及更长龄期下的无侧限抗压强度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掺量有效性;(2)对三类试件进行了水稳定性、湿干循环、抗冲刷性、冻融循环试验4种路用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飞灰/水洗灰的加入使得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在前2项试验并无太大负面影响,在抗冲刷性上得到了加强,但在冻融循环中,原样飞灰使得试件力学性能产生了明显的降幅;(3)采用ct扫描方式和matlab等软件处理得到三类试件在冻融前后的内部空隙率。对比之下发现,飞灰/水洗灰的加入填充了试件内部空隙率,使得试件拥有了更好的宏观力学性能,而在冻融后,飞灰类试件空隙率的大幅上升,则使试件力学强度急剧下降;(4)对加入飞灰后的水稳基层混合料进行了经济性、环保性分析。结果表明,加入飞灰后的水稳基层混合料经济效益明显且能达到国家要求的环保要求。本论文研究了焚烧飞灰对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力学性能和路用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经济环保分析,表明若将其运用到公路施工中,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尤晓颖[2](2020)在《垃圾焚烧炉渣用于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为缓解我国生活垃圾数量持续增长和垃圾填埋场容量日趋紧张的矛盾,各地都在积极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采用焚烧法处置生活垃圾可以实现减量化和无害化,但仍会遗留一些残渣,即飞灰和炉渣,若全部进行填埋处理,不仅占用大量土地,也会造成资源浪费。目前将垃圾焚烧炉渣掺配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中是实现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但是因炉渣强度低、吸水率高,利用率受到极大限制。本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采用成球技术以氢氧化钙和无水硫酸钠为激发剂制备具有较高强度的炉渣球团用作粗集料,再以25%适当粒径垃圾焚烧炉渣用作细集料,一起掺配于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中,对混合料的力学性能、收缩性能、环境安全性能以及综合效益展开了探讨。首先,分别从外观形态、粒径分布、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和化学组成等方面对垃圾焚烧炉渣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垃圾焚烧炉渣的筛分曲线连续性较好,用作集料配置拌合物时具有良好的工作性,但是其强度低,不适合作为粗集料承担路面基层混合料的骨架作用。其次,以01.18mm和1.18mm~2.36mm粒径范围各50%的垃圾焚烧炉渣为原材料、水泥和粉煤灰为胶结料、氢氧化钙和无水硫酸钠为激发剂,设计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通过7d抗压强度检测和极差分析确定了炉渣球团的最佳配合比;采用成球技术制备粒径大于4.75mm的炉渣球团,对28d龄期炉渣球团的技术性质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比较于垃圾焚烧炉渣,炉渣球团的强度和吸水性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也优于前期研究以生石灰、二水石膏为激发剂制备的炉渣球团,达到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路面基层粗集料的要求。然后,以不同掺量的28d龄期炉渣球团为粗集料、25%掺量04.75mm垃圾焚烧炉渣为细集料制备水泥稳定碎石/炉渣混合料,对其压实性能、力学性能与收缩性能展开了探索,提出了混合料中炉渣球团的最大掺量。结果显示:水泥稳定碎石/炉渣混合料的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均随着炉渣及炉渣球团掺量增加而减小,但是掺加了 30%炉渣球团和25%炉渣的水泥稳定碎石/炉渣混合料7d无侧限抗压强度满足二级及以下等级公路重交通、中等交通和轻交通路面的要求;炉渣集料的掺入使得水泥稳定碎石/炉渣混合料的失水率、干缩应变和干缩系数数值明显增大,相比之下,炉渣球团集料掺加时各项干缩指标的增长率均有所下降。最后,对水泥稳定碎石/炉渣混合料的环境安全性能及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水泥的固结作用,水泥稳定碎石/炉渣混合料中重金属的浸出浓度明显小于垃圾焚烧炉渣,达到Ⅴ类水质鉴别标准,因此在道路工程中使用时对周围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极小;采用成球技术制备炉渣球团用作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粗集料的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垃圾焚烧炉渣的资源化利用率,有利于避免资源浪费。该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减少垃圾焚烧炉渣的填埋量,节约土地资源,而且有助于减少天然石料的开采,对于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崔添毅[3](2020)在《赤泥基土凝岩固化黄土路用性能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强度高、干缩和温缩小、耐久性好的路面结构层材料一直是道路工程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土凝岩作为一种新型土壤固化剂,在道路工程建设中减少对天然砂石料资源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工程造价等方面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目前有关土凝岩固化黄土路用性能的研究尚不多见,其路用经济与技术性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依托甘肃省二车公路芦家湾连接线改移道路土凝岩底基层试验段项目,通过研究土凝岩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干缩性、耐久性,对比分析土凝岩固化土与其他类型固化剂固化土的上述路用性能,初步探究了土凝岩固化土用于公路工程路面结构层的技术与经济可行性。土凝岩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结果显示,所用的土凝岩属于硅钙系胶凝材料,在硅酸盐词典中属于无熟料水泥。水胶比为0.4时,土凝岩净浆试件3天抗压、抗折强度比水泥净浆试件的相应强度偏低,但3~28天抗折、抗压强度增长幅度较大,分别为143%、318%,远大于水泥净浆的49%、88%。土凝岩固化土及对比混合料强度性能试验结果显示,各掺量下土凝岩固化土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高于水泥固化土,也高于水泥、粉煤灰等稳定材料复合固化土。土凝岩稳定土七天无侧限强度可达2.0-5.0MPa,通过调整掺量可满足路面各结构层的技术要求。土凝岩固化土、水泥固化土和水泥稳定碎石的耐久性试验结果显示,土凝岩固化土的早期水稳定性系数略优于水泥稳定土,后期则刚好相反;水稳定性远低于水稳碎石;土凝岩固化土的抗冻性优于水泥固化土,但显着弱于水泥稳定碎石;土凝岩固化土的冲刷后质量完整度与水泥固化土的冲刷后质量完整度十分接近,土凝岩固化土的抗冲刷性显着弱于水泥稳定碎石;土凝岩固化土干缩性能优于水泥固化土。施工及试验段验证方面,土凝岩固化土施工不推荐使用路拌法,条件允许时尽量选择厂拌法。土凝岩改良土(掺量4%-6%)不推荐代替水泥用于各等级公路路基换填。掺量在10%-12%时,土凝岩固化土代替水泥稳定碎石、水泥混凝土、级配碎石用于路面结构层,相对传统材料具有一定的经济优势,在砂石料匮乏区的二级及以下公路底基层可铺筑试验段进行初步验证,总结施工经验,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为进一步研究补充数据支撑与技术指导。

张志伟[4](2020)在《道路用砖混类建筑垃圾再生材料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拆旧和改造工程越来越多,建筑垃圾也不断产生。与此同时,建设工程对砂石材料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由此造成的环境破坏以及资源短缺的问题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困扰。若将建筑垃圾回收并制备成再生材料,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节约建筑材料,降低工程成本,对增加经济效益以及各类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砖混类建筑垃圾的特点和道路工程对原材料的需求,本文通过试验研究的方式对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问题展开研究。研究不同的击实方法对再生骨料无机混合料路用性能影响,确定适合再生骨料的击实方法;研究胶材掺量和混凝土颗粒含量对再生骨料无机混合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满足规范要求的配合比;研究再生骨料无机混合料的抗冻性能;对无机混合料的微观结构进行观察并结合胶凝材料水化作用分析了水化产物对再生骨料无机混合料的性能影响;研究杂物含量和混凝土颗粒含量对再生骨料级配碎石的路用性能影响;最后,通过对试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强度发展趋势并进行拟合,根据拟合方程建立模型,验证再生骨料无机混合料强度预测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轻型击实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无机混合料的密实度,能够保证再生骨料无机混合料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2)结合工程实际,水泥掺量4%、混凝土颗粒含量25%时,水稳类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能够满足各类路面底基层的要求;提高水泥掺量可获得更高的力学性能;石灰掺量6%、粉煤灰掺量14%、混凝土颗粒含量25%的石灰粉煤灰稳定类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能够满足各类路面底基层的要求;提高粉煤灰用量可获得更高的力学性能。(3)混凝土颗粒含量对混合料抗冻性能的影响明显;水泥掺量和石灰粉煤灰掺量对抗冻性能影响较小。(4)本文试验所有配合比的再生骨料级配碎石承载比CBR在175%-235%之间,均满足现行规范要求,且提高混凝土颗粒含量可以有效提高CBR的数值。(5)建立了180d内龄期的强度函数模型用于预测无侧限抗压强度。

甄珍[5](2020)在《基于抗裂性能的水泥炉渣稳定碎石基层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焚烧垃圾发电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焚烧炉渣(MSWI-BA),即焚烧垃圾发电技术处理城市垃圾后的产物。炉渣不仅产量大,且属于一般废弃物,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炉渣进行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研究了炉渣替代天然集料掺入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中改善基层抗裂性能的可行性,通过分析炉渣的基本材料性能、化学成分以及微观形态,采用不同粒径、不同掺量的炉渣制备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试件,研究基层试件的力学性能和收缩性能。此外文章基于国内学者提出的抗裂性能评价指标,综合考虑设计提出抗裂评价指标系数Ac。得出以下结论:(1)炉渣表面粗糙不平且多孔,具有密度小、强度低、含水率和吸水率高的特性,通过SEM-EDS分析知炉渣属于CaO-SiO2-Al2O3-Fe2O3体系,表明炉渣存在一定火山灰活性和胶凝活性。(2)基层采用骨架密实型结构设计,水泥剂量取4%,各档集料质量配合比为 19.0-31.5mm:9.5-19.0mm:4.75-9.5mm:2.36-4.75mm:0-2.36mm=23:26:19:12:20,炉渣分 A 档(0-2.36mm)、B 档(2.36-4.75mm)以及 C 档(4.75-9.5mm),且每档按照0%、30%、50%的质量比替代石灰岩碎石集料掺入基层混合料。(3)力学性能试验表明,用炉渣替代天然石灰岩碎石集料掺入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中虽然会降低基层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且炉渣添加量越多对基层强度的影响越大,但均满足规范要求。回归曲线分析表明炉渣与水泥以及集料的生成物可促进基层强度快速增长,炉渣添加量越多,基层的力学强度增长速率越快。(4)干缩试验表明掺加炉渣不仅有效地降低了基层的干缩应变,且可降低基层对水的敏感性;温缩试验表明掺加炉渣不仅有效地降低了基层的温缩应变,且可减缓基层在不同温度下因固相收缩和液相收缩的变形程度。(5)文章根据已有评价指标推导提出了收缩抗裂比较指数βd、βt和抗裂评价指标系数Ac。比较指数值越小代表基层收缩性能越好,综合评价指标系数数值越大代表基层征集抗裂性能较好。综合收缩抗裂比较指数和抗裂评价指标系数Ac推荐最佳掺量配合比:炉渣掺量为50%,粒径为0-2.36mm或4.75-9.5mm。综上所述,适当掺加炉渣可有效改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收缩性能以及提高基层的抗裂性能。

吴飞[6](2020)在《基于免烧成球法的水泥稳定碎石炉渣试验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生活垃圾焚烧法的推广,我国每年都会产生较多的焚烧炉渣废弃物,若采用填埋处理,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而且产生不少填埋费用。目前我国对于炉渣的资源化利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将其用于道路基层的研究也在深入,但由于炉渣内部疏松多孔,承载能力低,直接用作集料会影响混合料的性能。本研究在对炉渣技术性质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免烧成球工艺以炉渣为原材料制备具有一定强度的炉渣球团粗集料,再和适量炉渣细集料一起掺入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中,对其路用性能、环境安全特性及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首先,分别采用宏观和微观检测技术对炉渣的化学组成、粒径分布、物理及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炉渣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活性较低,符合道路集料的基本条件,但其压碎值大于现行规范的技术要求,不宜用作粗集料。其次,以0~2.36mm粒径炉渣、粉煤灰、水泥、碱性激发剂和水为原材料,设计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通过7d无侧限抗压强度测试和极差分析,同时考虑成本因素,确定了免烧炉渣球团的最佳配合比;分别从成球机运行参数、加水方式和养护方式三个方面入手,对炉渣球团的免烧成球制备工艺进行了探索,并对28d龄期的炉渣球团的技术性能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炉渣,炉渣球团的强度有所改善,其压碎值已达到二级及以下等级公路基层集料的技术要求。然后,以28d龄期炉渣球团为粗集料、炉渣为细集料掺入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中,设计不同炉渣球团掺量的5组混合料组成方案,通过重型击实试验和7d无侧限抗压强度测试确定配合比,并对其力学及干缩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炉渣的掺入和炉渣球团集料掺量的增加,水泥稳定碎石炉渣的7d、28d无侧限抗压强度、90d劈裂强度均逐渐下降,但总掺量为45%时7d无侧限抗压强度满足现行规范对二级及以下等级公路重交通和中等、轻交通路面基层混合料的要求;随着炉渣的掺入和炉渣球团集料掺量的增加,水泥稳定碎石炉渣的干缩应变、干缩系数呈上升趋势,应对炉渣和炉渣球团集料的总掺量有所控制。最后,采用重金属浸出试验对水泥稳定碎石炉渣的环境安全特性进行了评价,并对其经济和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水泥的固化,炉渣和炉渣球团集料总掺量为45%的水泥稳定碎石炉渣中重金属毒性浸出值远低于炉渣,满足V类地表水标准,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极小;炉渣和免烧炉渣球团的掺入能够降低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生产成本,也能节省天然集料,经济和环境效益得到改善。该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提高垃圾焚烧炉渣在道路基层中的资源化利用率,还能够节约土地资源,有利于环境保护,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罗任宏[7](2020)在《垃圾焚烧飞灰在水泥稳定碎石路面基层中的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堆积量逐年增加。垃圾焚烧是目前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主要处置方法。垃圾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垃圾焚烧飞灰,飞灰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及重金属,固化填埋是处理飞灰的主要方式,这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还给人体健康和环境带来巨大的隐患。垃圾焚烧飞灰处置难问题与飞灰无害化资源化利用问题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环保问题。基于这种现状,本论文将垃圾焚烧飞灰运用到水泥稳定碎石路面基层,对焚烧飞灰实现无害化、资源化综合处置。论文以重庆同兴垃圾焚烧厂生产的垃圾焚烧飞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飞灰的工程特性,并将飞灰掺入水泥胶砂中进行了水泥胶砂试验,然后在此基础上将飞灰掺入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中,对飞灰掺量4%的水泥稳定飞灰碎石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了研究。论文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飞灰工程特性,飞灰在空气中容易吸潮固结,其粒径分布在0-0.6mm之间,密度比粉煤灰大,含有可溶盐,飞灰液限超过了50%,塑性指数为19.76,属于高液限有机质类粘土。(2)通过水泥胶砂试验,对比分析了飞灰替代水泥和替代细集料对胶砂的性能影响。用飞灰等质量替代水泥掺入水泥胶砂,随着飞灰掺量的增加,胶砂的强度随着飞灰掺量的增加而降低,飞灰对水泥的工作性能产生不利影响;用飞灰替代细集料对胶砂强度的影响较飞灰替代水泥对胶砂强度的影响有明显改善,用飞灰替代细集料的研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3)用飞灰等质量替代细集料掺入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中,随着飞灰掺量的增加,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逐渐增大,最大干密度逐渐减少,根据击实试验与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推荐飞灰掺量为4%。(4)对飞灰掺量0%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与飞灰掺量4%的水泥稳定飞灰碎石混合料进行路用性能试验研究,通过飞灰对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抗劈裂强度、水稳定性、干缩湿胀性能和抗冻性的研究表明,飞灰掺量4%的水泥稳定碎石能够满足路用性能要求。论文研究了垃圾焚烧飞灰对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各项性能的影响,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试验中所制备的水泥稳定飞灰碎石混合料路用性能能够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可将其运用到基层,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刘星辰[8](2020)在《电石灰在公路工程中的综合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对于道路工程建设要实现绿色和环保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工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电石灰、煤矸石、建筑垃圾等工业废弃物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影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因此开辟电石灰、煤矸石、建筑垃圾等大宗工业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新途径,并解决道路建筑行业所面临的原材料短缺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电石灰/粉煤灰作为道路稳定材料中的结合料,针对煤矸石与建筑垃圾等固体废物综合稳定料,开展了相关试验研究,以期待将这些工业废弃物应用于道路工程,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电石灰对于环境的影响,开展了电石灰的理化性质试验,包括X射线荧光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热重分析、腐蚀性分析等。试验结果表明,电石灰原状样呈现灰白色,含水量一般在30%以上,部分成团,但易于打散。电石灰中主要矿物成分为Ca(OH)2,并且有效钙镁含量高达72.5%,并未在其中检测到放射性元素以及超量重金属元素。电石灰p H值一般在12.5以下,不属于国家标准中危险固体废物范畴。(2)开展了电石灰改良不同性质原状土的试验研究,包括重型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劈裂抗拉强度试验、抗压回弹模量试验和水稳定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电石灰对于改良较高塑性指数的土可显着提升其力学特性,对于低塑性指数的土则需要采用电石灰以及粉煤灰共同改良才可以明显提升改良效果,电石灰改良后土的水稳定系数大多在0.6~0.8之间,说明电石灰改良土的水稳定性性能有不利影响。(3)针对道路工程中的基层或底基层进行了电石灰与粉煤灰稳定煤矸石试验研究,包括重型击实试验、7d~180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劈裂抗拉强度试验和抗压回弹模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以煤矸石空隙率为控制指标,采用体积比的形式对煤矸石二灰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设计可以满足各级道路基层对石灰粉煤灰稳定类材料的要求。煤矸石本身的颗粒分布对于电石灰粉煤灰稳定煤矸石的强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煤矸石中的细集料含量越多越有利于其电石灰粉煤灰煤矸石混合料强度的发展。(4)针对道路工程中的基层或底基层进行了电石灰与粉煤灰稳定砖砼类再生骨料试验研究,包括重型击实试验、7d~180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劈裂抗拉强度试验和抗压回弹模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虽然砖砼类再生骨料的工程性质较差,但是采用较低掺量的电石灰和粉煤灰进行稳定后,其7d无侧限抗压强度较高,完全满足各级道路基层或底基层对石灰粉煤灰稳定类材料的要求。但是鉴于砖砼类再生骨料的本身性质较差,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建议用在道路底基层建设中,不建议用于道路基层建设。

张铁志[9](2019)在《基于架构理论的水泥稳定材料设计及性能预测》文中研究说明水泥稳定材料是典型的道路基层材料,按系统论观点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强度等级的规定,其应该属于弱混凝土。长期以来,国内外的研究应用都将水泥稳定材料作为一种独立的水泥基材料,研究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可用水泥稳定的原材料比较广泛,混合料组成方式多样,因此通常的设计方法均以试验为主,但水泥稳定材料配合比设计,试验工作量较大,周期长,也深受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配合比设计的准确性以及试验结果的代表性、可比性有待提高,水泥稳定材料的宏观物理力学表现与其微观影响因素及设计改进措施需要深入探讨,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对常用的水泥稳定材料力学指标的预测需要补充和完善。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按照系统论观点,将水泥稳定材料看做是水泥基材料的子系统,按照水泥混凝土架构理论研究水泥稳定材料,将水泥稳定材料的强度看作是由粗集料、细集料水泥浆(细浆)及中间过渡层共同构成,考虑水泥稳定材料结构层中的微观孔隙是引起力学破坏的重要因素,引入超细粉填充模型(DSP),将原细浆结构扩展为超细粉填充细浆结构;为使种类多元化的水泥稳定材料的力学性能具有可比性,兼顾水泥稳定材料单一影响因素之间的耦合作用,建立了以标准水泥稳定材料、细浆比的偏离、架浆比为主要概念的DSP填充密实骨架物理模型,提出了以水泥剂量、架浆比、细浆比的偏离为基本参数的力学性能数学模型。借鉴沙庆林院士提出的水泥稳定材料粗集料中断级配设计理念,对CBG-20、CBG-16、CBG-13、CBG-10的级配组成计算参数进行了修正,通过对水泥混凝土配合比数据和水泥稳定材料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对水泥混凝土的水灰比与水泥稳定材料的最佳含水量的关系换算,得到了水泥稳定材料最佳含水量的试配计算公式,通过干捣实粗集料孔隙率填充法和水泥结碎石孔隙填充法,得到了水泥稳定材料的剩余孔隙,进而得到了理论上超细粉(硅灰)的掺加量,并给出了实际应用超细粉为水泥质量的10%的推荐值,最终形成了架构理论下以试配为主的水泥稳定材料设计方法。为对比标准超细粉填充密实骨架水泥稳定材料与少掺超细粉、不掺超细粉三种水泥稳定材料的微观结构对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首先进行了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对比,然后又采用SEM扫描电镜观察了三种样品放大2000倍、5000倍、20000倍的形貌,发现外掺硅灰的混合材料的微观结构最为致密;通过干缩、温缩试验对比,发现掺硅灰的水泥稳定材料的收缩性能优于不掺硅灰的水泥稳定材料;通过数值模拟对掺加超细粉和不掺超细粉的典型路面结构的剪应力、位移与接触力进行了计算,得出掺加超细粉的路面基层结构在受力和变形等方面明显优于不掺超细粉的路面结构。为保证力学试验研究的准确性和高效性,研制了全自动制件、脱模、测强一体化试验机,并给出了精度和工作效率,也为实际工程的试验检测提供了可靠保障;继而对五种类型的超细粉填充密实骨架水泥稳定材料进行了分形研究,发现大于4.75mm以上的部分其分形维数与无侧限抗压强度有明显的线性关系;为明确水泥剂量、架浆比及细浆比的偏离与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关联程度,以试验为基础,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到三个主要参数的主次关系为水泥剂量>架浆比>细浆比的偏离;为确定架构理论数学模型的基本参数,通过试验对五种型号水泥稳定材料的抗压强度、劈裂强度、抗压回弹模量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别得到了不同型号的水泥稳定材料的数学模型;最后以DSP填充水泥稳定建筑废砖、水泥稳定铸造废砂与铁尾矿砂为例,通过试验验证了架构理论设计方法和力学预测模型的正确性,为扩展的架构理论和方法推广到实际应用中奠定了基础。

王彤[10](2019)在《地聚合物稳定再生碎石材料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近年交通量飞速增长,很多道路面临重建、改建,产生大量废弃水泥混凝土等建筑废弃物,占用土地,污染环境,而天然石材资源又日益紧缺。目前,道路基层材料多数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其收缩性能较差,而且水泥的生产不仅消耗大量能源,还对环境造成污染。本文利用废弃水泥混凝土再生微粉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矿渣粉制备地聚合物,将其替代水泥作为胶凝材料,同时采用30%混凝土再生骨料替代天然骨料,进行配合比设计,制备地聚合物稳定再生碎石材料,对其力学性能、水稳定性能以及收缩性能进行研究,同时分析其综合效益,为地聚合物稳定再生碎石材料的应用提供一定的试验及理论基础。首先,检测再生微粉和矿渣粉中硅铝质成分含量,选择再生微粉与矿渣粉比例、NaOH掺量、Na2SiO3掺量以及水固比作为因素,设计正交试验,以7d抗压强度作为指标,得到地聚合物的最佳配比。对地聚合物的强度发展规律进行试验研究,发现地聚合物早期强度发展迅速。并对地聚合物制备工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地聚合物最佳搅拌时间为6min,其强度发展速度随养护温度提高而加快。其次,对再生骨料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天然骨料相比,再生骨料压碎值较大,针片状含量较低,表观密度较小,吸水率很高。分别以地聚合物和水泥作为胶凝材料,选择不掺再生骨料和掺30%再生骨料,进行4种基层材料的配合比设计。发现地聚合物替代水泥后,基层材料的最大干密度增大,最佳含水量降低;采用30%再生骨料替代天然骨料后,基层材料的最大干密度降低,最佳含水量提高。然后,对地聚合物稳定再生碎石材料的力学性能、水稳定性能以及收缩性能与水泥稳定碎石材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聚合物稳定碎石材料的力学性能能够满足大多数道路基层使用要求,应用前景十分广泛。掺加30%再生骨料后,基层材料力学性能和水稳定性能稍有提高,但其收缩性能明显变差;地聚合物替代水泥后,基层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5%~10%,水稳定性能得到提高,收缩性能明显得到提高,干缩系数下降20%以上;地聚合物能够明显改善基层材料的收缩性能,有效弥补加入再生骨料引起基层材料收缩性能变差的不足。最后,对地聚合物稳定再生碎石材料的经济效益、社会环境效益进行分析。与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相比,地聚合物稳定再生碎石材料的成本降低7.5%左右,同时地聚合物稳定再生碎石材料节约了资源、减少了污染,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效益。

二、生活垃圾焚烧废渣稳定材料的道路基层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活垃圾焚烧废渣稳定材料的道路基层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焚烧飞灰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的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飞灰的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1 飞灰的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2 飞灰在道路工程中的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2 飞灰的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2.1 飞灰的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2.2 飞灰在道路工程中的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原材料试验及级配设计
    2.1 水泥
        2.1.1 标准稠度
        2.1.2 凝结时间
        2.1.3 安定性
        2.1.4 其他主要技术性质
    2.2 集料
        2.2.1 压碎值
        2.2.2 针片状含量
        2.2.3 水洗筛分试验
    2.3 飞灰
        2.3.1 含水率
        2.3.2 飞灰的水洗
        2.3.3 其他主要技术性质
    2.4 集料级配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飞灰对水稳碎石混合料的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3.1 水泥飞灰稳定碎石混合料的试验配合比
        3.1.1 水泥用量的确定
        3.1.2 飞灰(水洗灰)掺量的设定
    3.2 击实试验
    3.3 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3.1 试件制备及试验
        3.3.2 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3.4 最佳掺量下飞灰/水洗灰的力学试验及分析
        3.4.1 无侧限抗压强度
        3.4.2 抗压回弹模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飞灰对水稳碎石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影响研究
    4.1 水稳定性试验
    4.2 冲刷试验
    4.3 湿干循环
    4.4 冻融循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CT扫描的飞灰对水稳碎石混合料的冻融影响分析
    5.1 CT技术的介绍及应用
    5.2 CT试验方案及过程
    5.3 CT图像的处理
        5.3.1 图像读取及格式转换
        5.3.2 图像增强
        5.3.3 图像阈值分割
        5.3.4 图像边缘检测
    5.4 图像处理分析及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飞灰对水稳碎石混合料的经济环保分析
    6.1 经济分析
    6.2 环保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2)垃圾焚烧炉渣用于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垃圾焚烧灰渣性质研究
        1.2.2 垃圾焚烧炉渣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1.2.3 胶凝材料活性激发技术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垃圾焚烧炉渣性质分析
    2.1 外观形态观察
    2.2 粒径分布检测
    2.3 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2.3.1 物理性质
        2.3.2 力学性质
    2.4 化学组成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炉渣球团配合比设计
    3.1 原材料的筛选
        3.1.1 水泥
        3.1.2 粉煤灰
        3.1.3 垃圾焚烧炉渣
        3.1.4 激发剂
    3.2 炉渣球团的配合比设计
        3.2.1 正交试验设计
        3.2.2 极差分析
    3.3 炉渣球团的制备与性能分析
        3.3.1 炉渣球团制备步骤
        3.3.2 炉渣球团技术性能测试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泥稳定碎石/炉渣混合料性能试验研究
    4.1 原材料
        4.1.1 水泥和水
        4.1.2 天然集料
        4.1.3 炉渣集料
    4.2 水泥稳定碎石/炉渣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4.2.1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4.2.2 合理水泥掺量的确定
    4.3 水泥稳定碎石/炉渣混合料性能分析
        4.3.1 力学性能
        4.3.2 收缩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泥稳定碎石/炉渣混合料环境安全与效益分析
    5.1 环境安全分析
    5.2 综合效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赤泥基土凝岩固化黄土路用性能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赤泥基类固化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赤泥基类固化剂固化土研究现状
        1.2.3 土凝岩固化剂概述
    1.3 赤泥基固化剂土凝岩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案
    2.1 试验材料基本物理力学性能
        2.1.1 土
        2.1.2 土凝岩
        2.1.3 水泥
        2.1.4 粉煤灰
        2.1.5 石粉
    2.2 试验方案
        2.2.1 赤泥基土凝岩固化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案
        2.2.2 土凝岩固化土耐久性试验方案
        2.2.3 赤泥基土凝岩固化土底基层现场试验段铺筑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赤泥基土凝岩固化土强度性能研究
    3.1 试验方法
    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赤泥基土凝岩固化土耐久性能研究
    4.1 水稳定性
    4.2 抗冻性
    4.3 抗冲刷性
        4.3.1 试验方法
        4.3.2 试验设备介绍
        4.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干缩特性
    4.5 外观变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凝岩固化土底基层现场验证分析
    5.1 试验段工程概况
    5.2 施工工艺
    5.3 现场检测结果与施工总结
        5.3.1 压实度
        5.3.2 弯沉
        5.3.3 施工总结
    5.4 后期监测研究
    5.5 土凝岩成本及经济效益分析
        5.5.1 产品成本分析
        5.5.2 与传统路基路面材料成本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道路用砖混类建筑垃圾再生材料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原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石灰
        2.1.3 粉煤灰
        2.1.4 再生粗骨料
        2.1.5 再生细骨料
        2.1.6 天然骨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材料性能
        2.2.2 击实试验
        2.2.3 力学性能以及抗冻性能试验
第3章 初步配合比及击实方法的确定
    3.1 初步配合比确定
        3.1.1 骨料级配
        3.1.2 胶凝材料掺量
        3.1.3 含水量确定
    3.2 击实方法的确定
        3.2.1 水泥稳定类无机混合料
        3.2.2 二灰稳定类无机混合料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胶材掺量及混凝土颗粒含量对无机混合料性能影响研究
    4.1 水泥掺量对无机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4.1.1 试验配合比
        4.1.2 试验结果
        4.1.3 结果分析
    4.2 石灰粉煤灰掺量对无机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4.2.1 试验配比
        4.2.2 试验结果
        4.2.3 结果分析
    4.3 混凝土颗粒含量对无机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4.3.1 试验配比
        4.3.2 试验结果
        4.3.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无机混合料抗冻性以及微观结构研究
    5.1 无机混合料抗冻性试验
        5.1.1 试验结果
        5.1.2 结果分析
    5.2 无机混合料微观结构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级配碎石路用性能研究
    6.1 试验配比
    6.2 试验结果
    6.3 结果分析
        6.3.1 击实试验
        6.3.2 承载比试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无机混合料的强度预测
    7.1 曲线拟合
    7.2 强度预测
    7.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抗裂性能的水泥炉渣稳定碎石基层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关于半刚性基层裂缝的研究现状
        1.3.1 干缩裂缝研究现状
        1.3.2 温缩裂缝研究现状
        1.3.3 半刚性基层抗裂措施研究现状
    1.4 炉渣应用于半刚性基层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炉渣基本性质研究
    2.1 炉渣组成
    2.2 炉渣粒径分布
    2.3 炉渣工程特性
    2.4 炉渣的化学成分及微观形态表征
        2.4.1 SEM-EDS试验方法
        2.4.2 炉渣矿物组成
        2.4.3 炉渣微观形态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泥炉渣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
    3.1 配合比设计方法
        3.1.1 半刚性基层级配理论
        3.1.2 半刚性基层结构类型
    3.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3.3 原材料性能
        3.3.1 水泥
        3.3.2 碎石
        3.3.3 拌合水
    3.4 配合比设计
        3.4.1 水泥剂量确定
        3.4.2 级配设计
        3.4.3 炉渣掺量设计
        3.4.4 配合比设计
    3.5 击实试验
        3.5.1 试验方法
        3.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炉渣稳定碎石抗裂性能试验研究
    4.1 性能机理
        4.1.1 强度形成机理
        4.1.2 干燥收缩机理
        4.1.3 温度收缩机理
    4.2 性能试验方法
        4.2.1 试件制备
        4.2.1.1 圆柱形试件成型
        4.2.1.2 梁式试件成型
        4.2.2 试件养生
        4.2.3 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4.2.3.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4.2.3.2 劈裂强度(间接抗拉强度)试验方法
        4.2.4 收缩性能试验方法
        4.2.4.1 干缩试验方法
        4.2.4.2 温缩试验方法
    4.3 力学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4.3.2 劈裂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4.3.3 基于力学性能的炉渣推荐掺量
    4.4 收缩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 干缩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4.4.2 温缩试验结果与分析
        4.4.3 基于收缩性能的炉渣推荐掺量
    4.5 炉渣对水稳基层收缩性能的改善机理
        4.5.1 炉渣对水稳基层干缩性能的改善机理
        4.5.2 炉渣对水稳基层温缩性能的改善机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泥炉渣稳定碎石抗裂性能评价
    5.1 我国抗裂性能评价指标研究发展
        5.1.1 收缩系数
        5.1.2 抗裂系数
        5.1.3 抗裂性指数
        5.1.4 抗裂性指标——开裂指标
        5.1.5 收缩能抗裂系数
        5.1.6 综合评价指标
    5.2 水泥炉渣稳定碎石基层抗裂指标评价
        5.2.1 抗裂指标评价方法
        5.2.2 干缩抗裂比较指数β_d
        5.2.3 温缩抗裂比较指数β_t
        5.2.4 抗裂评价指标系数A_c
        5.2.5 基于抗裂指标的炉渣推荐掺量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6.2 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A 圆柱形试件用量
附录 B 梁式试件用量
附录 C 收缩能抗裂系数公式

(6)基于免烧成球法的水泥稳定碎石炉渣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灰渣性质研究现状
        1.2.2 垃圾焚烧炉渣在道路基层中的应用研究
        1.2.3 人造骨料的应用现状
        1.2.4 胶凝材料活性激发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的组成与性质分析
    2.1 炉渣的外观特征与组成分析
        2.1.1 外观特征与物质组成
        2.1.2 元素组成
        2.1.3 物相结构
    2.2 炉渣的粒径分布
    2.3 炉渣的物理力学性质分析
        2.3.1 物理性质
        2.3.2 力学性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免烧炉渣球团的配合比与制备工艺研究
    3.1 原材料
        3.1.1 炉渣
        3.1.2 粉煤灰
        3.1.3 水泥
        3.1.4 激发剂
    3.2 免烧炉渣球团配合比设计
        3.2.1 炉渣试件制备方法
        3.2.2 水泥掺量的确定
        3.2.3 激发剂的确定
        3.2.4 配合比设计
    3.3 免烧炉渣球团制备工艺研究
        3.3.1 制备环节分析
        3.3.2 制备步骤的确定
    3.4 免烧炉渣球团的技术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泥稳定碎石炉渣配合比设计与性能试验研究
    4.1 原材料
        4.1.1 天然集料
        4.1.2 炉渣集料
        4.1.3 水泥
        4.1.4 水
    4.2 水泥稳定碎石炉渣配合比设计
        4.2.1 级配类型选择
        4.2.2 集料筛分结果
        4.2.3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4.2.4 水泥剂量确定
    4.3 水泥稳定碎石炉渣性能试验研究
        4.3.1 力学性能分析
        4.3.2 收缩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泥稳定碎石炉渣环境安全及综合效益分析
    5.1 环境安全评价
        5.1.1 重金属浸出试验方法
        5.1.2 试验结果分析
    5.2 综合效益分析
        5.2.1 经济效益
        5.2.2 环境效益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垃圾焚烧飞灰在水泥稳定碎石路面基层中的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垃圾焚烧飞灰处置技术
        1.2.2 垃圾焚烧飞灰资源化利用
        1.2.3 道路基层处置废弃物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垃圾焚烧飞灰的性能研究
    2.1 飞灰的表观
    2.2 飞灰的含水率
    2.3 飞灰的粒径分布
    2.4 飞灰的水洗和可溶盐含量测试
    2.5 飞灰的密度
    2.6 飞灰的塑性指数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泥/飞灰胶砂试验
    3.1 水泥胶砂试验方案
    3.2 飞灰替代水泥对胶砂性能影响分析
        3.2.1 飞灰对水泥凝结时间和安定性的影响
        3.2.2 水泥/飞灰胶砂强度试验
        3.2.3 不同掺和料的水泥胶砂强度对比试验
        3.2.4 不同养护条件对水泥/飞灰胶砂试件的强度影响
    3.3 飞灰替代标准砂对胶砂强度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稳定飞灰碎石基层配合比试验
    4.1 原材料
        4.1.1 水泥
        4.1.2 垃圾焚烧飞灰
        4.1.3 碎石
    4.2 水泥稳定飞灰碎石基层配合比
        4.2.1 水泥用量的确定
        4.2.2 水泥稳定飞灰碎石配合比设定
    4.3 击实试验
        4.3.1 击实试验方法
        4.3.2 水泥稳定飞灰碎石击实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4.4.1 试件成型
        4.4.2 强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飞灰掺量的确定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泥稳定飞灰碎石基层路用性能试验
    5.1 无侧限抗压强度
    5.2 抗劈裂强度
    5.3 水稳定性
    5.4 干湿循环
    5.5 冻融循环
    5.6 干缩试验
        5.6.1 试件成型与试验方法
        5.6.2 干缩试验结果及分析
        5.6.3 抗弯拉强度试验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6.1 经济效益
    6.2 社会效益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8)电石灰在公路工程中的综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石灰改良土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煤矸石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建筑垃圾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2 电石灰理化性质分析
    2.1 电石灰基本物理性质
    2.2 电石灰化学成分分析
    2.3 电石灰矿物组成分析试验
    2.4 电石灰热分解特性
    2.5 电石灰腐蚀性(pH值)检测
        2.5.1 实验设计
        2.5.2 实验结果
    2.6 电石灰活性钙镁含量随时间变化规律
        2.6.1 试验方案
        2.6.2 试验结果
    2.7 本章小结
3 电石灰改良土试验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土样
        3.1.2 电石灰
        3.1.3 粉煤灰
    3.2 试验方案
    3.3 试验方法
        3.3.1 标准击实试验
        3.3.2 试件成型
        3.3.3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3.4 劈裂强度试验
        3.3.5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
        3.3.6 水稳定性试验
    3.4 试验结果分析
        3.4.1 击实试验结果分析
        3.4.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3.4.3 劈裂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3.4.4 抗压回弹试验结果分析
        3.4.5 水稳定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电石灰与粉煤灰稳定煤矸石混合料试验研究
    4.1 煤矸石基本性能研究
        4.1.1 煤矸石的粒径分布
        4.1.2 煤矸石的密度、吸水率以及空隙率
        4.1.3 煤矸石的洛杉矶磨耗值
        4.1.4 煤矸石的化学性质
    4.2 试验原材料
    4.3 试验方案
    4.4 试验方法
        4.4.1 重型击实试验
        4.4.2 试件制备
        4.4.3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4.4.4 劈裂试验
        4.4.5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
    4.5 试验结果分析
        4.5.1 重型击实试验结果分析
        4.5.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4.5.3 劈裂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4.5.4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电石灰与粉煤灰稳定砖砼再生骨料试验研究
    5.1 砖砼类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基本性能研究
        5.1.1 砖砼类建筑垃圾的破碎
        5.1.2 砖砼再生骨料颗粒分析
        5.1.3 再生骨料的密度、吸水率及空隙率
        5.1.4 再生骨料中的杂物含量
        5.1.5 再生骨料洛杉矶磨耗试验
    5.2 试验原材料
    5.3 试验方案
    5.4 试验方法
        5.4.1 重型击实试验
        5.4.2 试件制备与养护
        5.4.3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5.4.4 劈裂强度试验
        5.4.5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
    5.5 试验结果分析
        5.5.1 击实试验结果分析
        5.5.2 无侧限抗压强度结果分析
        5.5.3 劈裂试验结果分析
        5.5.4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架构理论的水泥稳定材料设计及性能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2 水泥稳定材料的架构理论研究
    2.1 水泥混凝土架构理论的发展历史
    2.2 水泥混凝土的DSP模型
    2.3 水泥稳定材料的架构理论模型
        2.3.1 水泥稳定材料的架构物理模型
        2.3.2 水泥稳定材料的架构数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架构理论下水泥稳定材料设计方法
    3.1 现行水泥稳定材料设计方法
    3.2 架构理论下水泥稳定材料设计方法
        3.2.1 集料级配组成设计
        3.2.2 水泥用量与最佳含水量的确定
        3.2.3 DSP超细粉(硅灰)的确定
    3.3 DSP填充密实骨架水泥稳定材料的强度对比分析
    3.4 DSP填充密实骨架水泥稳定材料的收缩性能对比分析
        3.4.1 干缩性能对比分析
        3.4.2 温缩性能对比分析
    3.5 DSP填充密实骨架水泥稳定材料的微观对比分析
    3.6 DSP填充密实骨架水泥稳定材料的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3.6.1 模拟方案的确定
        3.6.2 各结构层材料性能
        3.6.3 参数标定
        3.6.4 静荷载加载
        3.6.5 各结构层力学响应
        3.6.6 应力时程分析
        3.6.7 结构层变形响应分析
    3.7 DSP填充密实骨架水泥稳定材料的综合评价
    3.8 本章小结
4 力学试验用自动化设备的研制
    4.1 研制背景
    4.2 设计模块
        4.2.1 设计原则与组成
        4.2.2 框架系统设计
        4.2.3 反力架系统设计
        4.2.4 动力系统设计
        4.2.5 机构功能转换系统设计
        4.2.6 电器控制及微机通讯系统设计
    4.3 零部件及安装
    4.4 功效测试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架构理论的水泥稳定材料力学性能预测
    5.1 水泥稳定材料性能的影响因素
    5.2 DSP填充密实骨架水泥稳定材料的分形维数
    5.3 无侧限抗压强度与主要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5.4 水泥稳定材料力学性能预测
        5.4.1 CBG-20水泥稳定材料力学性能预测
        5.4.2 CBG-25水泥稳定材料力学性能预测
        5.4.3 CBG-16水泥稳定材料力学性能预测
        5.4.4 CBG-13水泥稳定材料力学性能预测
        5.4.5 CBG-10水泥稳定材料力学性能预侧
        5.4.6 预测模型内在规律分析
    5.5 最佳含水量偏差与强度的关系
    5.6 本章小结
6 架构理论设计方法在水泥稳定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6.1 架构理论与设计方法在水泥稳定建筑废砖中的应用
        6.1.1 研究应用的背景和意义
        6.1.2 材料准备
        6.1.3 现行传统法配合比设计
        6.1.4 DSP填充密实骨架配合比设计
    6.2 架构理论设计方法在水泥稳定铸造废砂与铁尾矿的应用
        6.2.1 概述
        6.2.2 现行传统配合比设计方法
        6.2.3 DSP填充密实骨架配合比设计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10)地聚合物稳定再生碎石材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聚合物材料研究现状
        1.2.2 RA再生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地聚合物配合比设计及其性能研究
    2.1 地聚合物原材料选择
        2.1.1 硅铝质材料选择
        2.1.2 碱激发剂选择
        2.1.3 粉体材料研磨
    2.2 地聚合物基本配合比设计
        2.2.1 地聚合物制备方法
        2.2.2 地聚合物配合比正交试验设计
        2.2.3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2.2.4 地聚合物性能分析
    2.3 地聚合物制备工艺影响因素分析
        2.3.1 搅拌时间
        2.3.2 养护方式
        2.3.3 养护温度
    2.4 本章小结
3 地聚合物稳定再生碎石材料配合比设计
    3.1 再生集料性能评价
        3.1.1 再生粗骨料性能评价
        3.1.2 再生细骨料性能评价
    3.2 配合比设计
        3.2.1 集料筛分与级配选择
        3.2.2 级配选择
        3.2.3 重型击实试验方法
        3.2.4 重型击实试验结果
    3.3 不同因素对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的影响分析
        3.3.1 掺加再生骨料
        3.3.2 胶凝材料种类
        3.3.3 胶凝材料剂量
    3.4 本章小结
4 地聚合物稳定再生碎石材料性能研究
    4.1 地聚合物稳定再生碎石材料力学性能对比研究
        4.1.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4.1.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4.1.3 劈裂强度试验方法
        4.1.4 劈裂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4.2 地聚合物稳定再生碎石材料水稳定性能对比研究
        4.2.1 水稳定性试验方法
        4.2.2 水稳定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地聚合物稳定再生碎石材料收缩性能对比研究
        4.3.1 干缩试验试件制备及试验方法
        4.3.2 干缩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地聚合物稳定再生碎石材料综合效益分析
    5.1 地聚合物稳定再生碎石材料的优点
    5.2 经济效益分析
    5.3 社会环境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生活垃圾焚烧废渣稳定材料的道路基层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焚烧飞灰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的性能影响研究[D]. 龚朕.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2]垃圾焚烧炉渣用于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研究[D]. 尤晓颖. 扬州大学, 2020(04)
  • [3]赤泥基土凝岩固化黄土路用性能初步研究[D]. 崔添毅. 长安大学, 2020(06)
  • [4]道路用砖混类建筑垃圾再生材料试验研究[D]. 张志伟.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5]基于抗裂性能的水泥炉渣稳定碎石基层试验研究[D]. 甄珍.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6]基于免烧成球法的水泥稳定碎石炉渣试验研究[D]. 吴飞. 扬州大学, 2020(04)
  • [7]垃圾焚烧飞灰在水泥稳定碎石路面基层中的应用技术研究[D]. 罗任宏.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8]电石灰在公路工程中的综合利用研究[D]. 刘星辰. 郑州大学, 2020(02)
  • [9]基于架构理论的水泥稳定材料设计及性能预测[D]. 张铁志.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10]地聚合物稳定再生碎石材料性能研究[D]. 王彤. 扬州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生活垃圾焚烧残渣稳定材料路基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