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远期严重并发症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范艳春[1](2021)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所有患者均给予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等指标,利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及改良Mac Nab等评价工具对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通过上述指标的对比,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的手术时间30~45min,平均37.42±4.25min;术中出血量5~10ml,平均6.4±1.35ml;住院费用1.3~1.8万元,平均1.53±0.14万元;住院时间为2~6天,平均3.3±0.90天;1例患者出现术后症状复发,再次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45例患者均未发生神经根损伤或腰椎感染等并发症,上述指标均优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通过对比患者术前和术后VAS评分表明,术后1周2.48±0.99和术后3个月1.22±0.86评分均显着优于术前6.14±1.49,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JOA评分分析也表明,患者术后1周18.86±2.69和术后3个月评分24.20±1.54评分均较术前13.26±3.13显着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术后1年VAS评分和JOA评分与术后3个月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患者术后1周、3个月和1年JOA评分较术前改善率分别为71%、76.78%和81.19%。基于改良Mac Nab评价标准,患者手术效果优良率为93.3%。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费用低、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吴卓檀[2](2021)在《PELD治疗伴有不同Modic分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伴有不同Modic分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术后疗效,以评估该术式的有效性以及不同Modic分型间的疗效差异,为今后的临床治疗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9年01月-2020年08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住院并接受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90例,根据其腰椎核磁共振成像查看终板有无Modic改变及Modic改变类型,分为A组(无Modic改变)、B组(伴Modic改变Ⅰ型)、C组(伴Modic改变Ⅱ型),分析三组患者在术前、术后1日、术后3月、术后6月的腰部及腿部VAS评分、ODI评分结果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 Nab法评价治疗的优良率。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并完整收集了90例患者的信息,其中A组30例,B组30例,C组30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对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饮酒史、糖尿病病史、病程时间、病变节段、手术时间、术后活动程度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在术后各时间的腰部及腿部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末次随访的改良Mac Nab评价结果显示总优良率达87.78%,三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3.33%、83.33%、86.67%,三组组间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组间在各时间点的腿部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在术前及术后1日时的腰部VAS评分、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在术后3月时的腰部VAS评分、OD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结果证实,以上两项指标在三组组间行两两对比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在术后6月时的腰部VAS评分、OD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结果证实,以上两项指标在三组组间行两两对比时,A组与B组、A组与C组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PELD治疗伴或不伴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均显着,手术安全可靠;(2)Modic改变是腰椎间盘突出症PELD术后短期内腰痛症状改善及腰椎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并且Modic改变Ⅰ型的影响相对更明显;(3)在严格选择PELD手术适应证时应偏重于不伴Modic改变或伴Modic改变Ⅱ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张辉[3](2021)在《两种术式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是脊柱外科常见退行性疾病,临床症状早期大多可通过保守治疗得到一定缓解,经过系统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时则需手术治疗。对于L5/S1节段以往多通过传统椎板开窗术(fenestration discectomy FD)摘除髓核,随着微创手术理念发展,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 PEID)手术穿刺路径与传统椎板开窗术相似,得到了脊柱外科医师青睐,因此探索该技术的疗效及并发症预防策略,对于该技术的临床推广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PEID与F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前术后各项指标评分资料,统计分析对比两种术式的优缺点,并对PEID技术相关并发症观察分析,研究PEID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科在2018年01月—2019年05月行PEID或FD手术治疗L5/S1节段LDH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排除纳入标准共入组66例,根据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分组,其中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组)35例均采用局部麻醉,传统椎板开窗术(FD组)31例均采用全身麻醉。PEID组35例(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22~81岁,平均(42.74±12.44)岁,中央型20例,旁中央型10例,游离/脱出型5例;FD组31例(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27~67岁,平均(42.16±10.54)岁,中央型18例,旁中央型7例,游离/脱出型6例。通过查阅临床系统及麻醉系统资料,随访通过门诊及电话方式,记录并评价两组术前、术后资料,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手术后24h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及C反应蛋白(CRP)浓度变化评估椎旁肌损伤程度,术后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残疾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临床疗效,按改良Mac Nab评分标准评定优良率。观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性别比例、突出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ID组出血量较FD组少,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较FD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ID组术后各时间点腰痛VAS评分均低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按改良Mac Nab评分标准,两组优良率分别为88.57%和87.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4,P=0.855);4.PEID组术后24h血清CK活性及CRP浓度低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PEID组2例术中出现后颈部疼痛,暂停手术降低灌注水压得以缓解;术后1例感觉异常表现为麻木、痛觉过敏;术后1例6个月复发表现为术前相同症状,均给予止疼、营养神经药物和腰背肌功能锻炼,症状逐渐改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4%,且为早期开展手术病例。FD组术后2例感染表现为术后发热,术后1例神经根损伤表现为同侧肌力下降,分别给予抗感染和消肿、营养神经、理疗后痊愈,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7%。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3,P=0.818)。结论1.两种术式均可有效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相似;2.PEID技术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恢复快,椎旁肌损伤小等优势。
李本健[4](2020)在《基于“益气活血”理论研究黄芪丹参“药对”对miR-223-5p在退变腰椎间盘表达及髓核细胞功能影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研究益气活血经典“药对”黄芪丹参的主要组分黄芪甲苷及丹参酮IIA对microRNA-223-5p(miR-223-5p)在退变腰椎间盘表达及髓核细胞功能的影响。2.临床中观察黄芪丹参“药对”联合单侧椎板间扩大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实验研究(1)根据椎间盘退变磁共振Pfirrmann分级,术中收集退变程度为Ⅲ级和Ⅳ级的患者髓核组织样本纳入研究。按照纳入标准,共收集30例,分为Ⅲ级组和Ⅳ级组,每组各15例,qRT-PCR检测髓核组织中miR-223-5p的表达。比较mi R-223-5p在两组患者髓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2)取汇合度达到80%-90%的髓核细胞,使用转染试剂Lipofectamin 2000将 miR-223-5p mimics、miR-223-5p mimics control、miR-223-5p inhibi tor、miR-223-5p inhibitor control分别转染髓核细胞,并设置空白对照组,培养48h后qRT-PCR检测转染率。将上述转染成功的髓核细胞根据实验要求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干预和处理,总共分为以下6组:空白组、LPS(脂多糖)组、LPS+miR-223-5p mimics control 转染组(LPS+MC 组)、LPS+miR-223-5p mimics 转染组(LPS+Mim组)、LPS+inhibitor control 转染组(LPS+IC 组)、LPS+miR-223-5p inhibitor转染组(LPS+Inh组)。空白组中的髓核细胞只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观察而不做任何干预处理;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均用终浓度为10 μ g/ml的LPS刺激髓核细胞,LPS刺激并培养髓核细胞48h后,ELISA检测各组髓核细胞上清中IL-6、TNF-α、MMP-3、MMP-9的表达水平;qRT-PCR检测各组髓核细胞中IL-6、TNF-α、MMP-3、MMP-9、caspase-3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髓核细胞凋亡率。(3)取汇合度达到80%-90%的髓核细胞,将髓核细胞分成5组并给予不同处理:空白组:只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观察而不做任何干预处理;LPS干预组4组,均向细胞培养液中加入LPS,调整LPS的终浓度为10 μ g/ml,构建椎间盘退变模型,将LPS干预组依次命名为LPS干预1组、LPS干预2组、LPS干预3组、LPS干预4组。以上5组细胞培养48小时后,用于后续中药干预。中药干预:将上述LPS刺激后的髓核细胞根据实验要求的不同,总共分为以下5组:空白组:上述空白组髓核细胞继续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观察而不做任何干预处理;模型组(LPS组):将上述LPS干预1组的髓核细胞继续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观察而不做任何干预处理;LPS+低浓度组:向上述LPS干预2组的髓核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40 μ g/ml黄芪甲苷+20 μ g/ml丹参酮ⅡA溶液培养髓核细胞;LPS+中浓度组:向上述LPS干预3组的髓核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80 μ g/ml黄芪甲苷+40 μ g/ml丹参酮ⅡA溶液培养髓核细胞;LPS+高浓度组:向上述LPS干预4组的髓核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120 μ g/ml黄芪甲苷+60 μ g/ml丹参酮ⅡA溶液培养髓核细胞。将上述5组细胞培养48h后,qRT-PCR检测miR-223-5p在各组髓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2.临床研究按照纳入标准选取2018年01月至2019年08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于我院行单侧腰椎椎板间扩大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患者共计7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中药组在术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黄芪丹参汤剂加甲钴胺片治疗;对照组在术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甲钴胺片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于术前、术后第3天(用药前),药物治疗后1月、3月、6月分别对两组患者依据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实验研究(1)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病例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发病节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通过比较miR-223-5p在Pfirrmann分级Ⅲ级和Ⅳ级患者髓核组织中的表达,发现Ⅲ级组患者髓核组织中miR-223-5p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Ⅳ级组患者(P<0.05)。(2)qRT-PCR检测miR-223-5p在髓核细胞中的转染率显示:miR-223-5p mimics转染髓核细胞后miR-223-5p相对表达量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5);miR-223-5p inhibitor转染髓核细胞后miR-223-5p相对表达量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5);miR-223-5p mimics control 和 miR-223-5p inhibitor control 转染髓核细胞后miR-223-5p相对表达量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细胞转染成功,可以用于后续实验。LPS干预髓核细胞后,ELISA检测显示:LPS组中IL-6、TNF-α、MMP-3、MMP-9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LPS+Mim组中IL-6、TNF-α、MMP-3、MMP-9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LPS组(P<0.05);LPS+Inh组中IL-6、TNF-α、MMP-3、MMP-9 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 LPS 组(P<0.05);LPS+MC 组和 LPS+IC组中IL-6、TNF-α、MMP-3、MMP-9的表达水平与LPS组无明显差异(P>0.05)。qRT-PCR检测显示:LPS组中IL-6、TNF-α、MMP-3、MMP-9、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LPS+Mim 组中 IL-6、TNF-α、MMP-3、MMP-9、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LPS组(P<0.05);LPS+Inh组中IL-6、TNF-α、MMP-3、MMP-9、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LPS组(P<0.05);LPS+MC组和LPS+IC组中IL-6、TNF-α、MMP-3、MMP-9、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与LPS组无明显差异(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髓核细胞凋亡率显示:LPS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LPS+Mim组中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LPS组(P<0.05);LPS+lnh组中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LPS组(P<0.05);LPS+MC组和LPS+IC组中细胞凋亡率与LPS组无明显差异(P>0.05)。(3)黄芪甲苷及丹参酮ⅡA干预髓核细胞后,qRT-PCR检测显示:模型组(LPS组)中miR-223-5p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LPS+低浓度组、LPS+中浓度组、LPS+高浓度组中miR-223-5p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与LPS+低浓度组相比,LPS+中浓度组、LPS+高浓度组中miR-223-5p的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与LPS+中浓度组相比,LPS+高浓度组中miR-223-5p的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2.临床研究(1)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病例术前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发病节段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术后第3天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术后第3天(用药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评分与药物治疗前(术后第3天)组内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VAS评分比较,药物治疗1月后,中药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3月后、治疗6月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ODI评分比较,药物治疗1月后、治疗3月后,中药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月后,两组患者OD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miR-223-5p在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中的表达可能与椎间盘退变程度有关,退变程度越重,miR-223-5p在髓核组织中表达越低。2.miR-223-5p的高表达能够抑制髓核细胞炎症反应,减轻髓核细胞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抑制髓核细胞的凋亡,从而减缓椎间盘退变,miR-223-5p低表达则作用相反。3.黄芪丹参的主要组分黄芪甲苷及丹参酮ⅡA能够促进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中miR-223-5p的表达,且低浓度促进效果最好,随药物浓度的升高,促进效果逐渐减弱;结合前两步结论可得,通过促进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中miR-223-5p的表达可以抑制髓核细胞炎症反应,减轻髓核细胞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抑制髓核细胞的凋亡,来影响髓核细胞功能,从而减缓椎间盘退变。4.单侧椎板间扩大开窗髓核摘除术可以明显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促进功能恢复。5.术后给予中药黄芪丹参汤剂治疗后,在短期内能进一步缓解术后腰背部及下肢残余痛、促进功能恢复。6.“益气活血”理论在促进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单侧椎板间扩大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患者术后恢复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文杰[5](2020)在《全内镜下MIS-TLIF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全内镜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可扩张通道下MIS-TLIF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全内镜下MIS-TLIF的优势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3月期间甘肃省人民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38例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全内镜下MIS-TLIF作为内镜组(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4177岁,平均(60.00±10.44)岁,病程0.58年,平均(2.75±1.87)年,术前腰痛VAS评分(6.88±1.07)分,腿痛VAS评分(5.88±0.95)分,ODI指数(53.52±6.12)%;采用可扩张通道下MIS-TLIF作为通道组(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3179岁,平均(58.25±11.89)岁,病程18年,平均(3.18±1.76)年,术前腰痛VAS评分(7.06±0.98)分,腿痛VAS评分(5.83±0.89)分,ODI指数(53.79±5.77)%;比较分析两组围手术期观察指标、手术疗效评价指标(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血清肌酸激酶(CK)、椎间隙高度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224个月的随访;内镜组手术时间(163.33±12.37)min和C臂机透视次数(53.11±13.50)大于通道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中出血量(104.44±28.74)ml、术后引流量(80.00±14.95)ml、镇痛药物用量(144.44±61.57)mg、术后下地时间(20.50±5.42)h、总住院时间(6.81±1.23)d均小于通道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腰痛VAS评分在术后1周(3.87±0.85)分和术后3月(1.41±0.77)分时低于通道组(P<0.05);内镜组腿痛VAS评分在术后1周(2.09±0.821)分时低于通道组(P<0.05),术后3月、术后12月时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3月时内镜组ODI指数(24.64±4.27)%明显低于通道组(P<0.05),术后12月时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12个月时根据MacNab标准:内镜组(94.44%)疗效优良率高于通道组(9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次日内镜组的血清CK值(355.46±53.30)U/K小于通道组(417.55±87.22)U/K,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依据Brantigan-Steffee椎间融合标准,两组患者均已获得成功融合,内镜组(E级16例,D级2例)与通道组(E级19例,D级1例)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内镜组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小腿麻木感,考虑术中神经根刺激或损伤,对症处理后1周内症状逐渐消失;通道组1例因切口渗出而延迟愈合,1例脑脊液漏放置引流后治愈。结论:全内镜下MIS-TLIF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是安全有效的,能够取得与可扩张通道下MIS-TLIF同样的临床疗效,并且全内镜下MIS-TLIF手术创伤更小,患者术后疼痛更轻,下地活动时间更早,住院时间更短,术后康复更快等优势。
彭嘉杰[6](2020)在《浮针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腰痛控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需要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浮针操作,研究浮针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腰痛控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收集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骨科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因腰椎间盘突出需要行初次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病人50例。研究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常规手术治疗基础上加上浮针辅助治疗)与对照组(常规手术治疗)各25例,并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入院后完善静息状态、消毒铺巾后、术中、术后简式McGill疼痛问卷、平均动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术中额外追加利多卡因用量。数据使用SPSS V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的处理并得出结论。结果:1.分别比较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基线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术前疼痛分级指数(PRI)评分结果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PRI评分结果显示组间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PRI评分均比术前静息状态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PRI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前视觉模拟定级(VAS)评分结果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VAS评分结果显示组间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比术前静息状态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VA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术前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结果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及术后PPI评分结果显示组间均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PPI评分均比术前静息状态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术前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结果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后续阶段结果显示组间均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患者术中利多卡因追加用量结果显示试验组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试验组术中额外追加利多卡因用量及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浮针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能减少麻药的使用,并对术后腰痛起到缓解作用,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锻炼。
苏嘉[7](2019)在《健翔理筋推拿治疗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腰腿痛的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探讨在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残余腰腿痛中应用健翔理筋推拿治疗对VAS疼痛评分、JOA评分以及ODI功能评分的影响,通过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的比较,为中医理筋推拿疗法在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残余腰腿痛康复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期间,我们对选取的68名诊断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残余腰腿痛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康复治疗。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配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4例。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上采用健翔理筋推拿治疗干预;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康复治疗;通过两周的随访观察记录,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JOA评分以及ODI功能评分来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68例患者均获得了完整的两周随访,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2组的VAS疼痛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实验室检查及夜间疼痛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两周的治疗后结果显示:1.VAS疼痛评分比较分析: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为3.21±1.39分,优于对照组的4.74±0.9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2.JOA评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JOA评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JOA评分为13.94±1.61分,优于对照组的12.06±1.0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3.ODI评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ODI评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ODI评分为17.32±5.25分,优于对照组的27.03士3.9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4.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4.18%,对照组为88.24%。2组临床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79,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辨证施治,将健翔理筋推拿手法引入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残余腰腿的康复治疗中,通过随访发现,对比采取常规康复治疗,其能更好缓解腰部疼痛,改善神经功能、腰部ODI功能评分及疗效,治疗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陈德强[8](2019)在《基于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单节段LDH的2年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所有参与的患者进行2年的随访,对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2年疗效分析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优化临床上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突出症提供疗效数据分析及相关线索。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自2016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骨科住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128例患者,分别分为经皮椎间孔镜组及传统开窗手术组,经皮椎间孔镜组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传统开窗手术组行传统开窗椎板减压手术治疗,其中经皮椎间孔镜组80例,传统开窗手术组48例。并分别在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7天、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9月、术后1年、术后18月、术后24月,对腰椎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评分、VAS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分,通过对腰椎JOA评分、VAS疼痛评分和生存分析,对经皮椎间孔镜的2年疗效进行探讨。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的统计学比较本研究共纳入128例患者,分为经皮椎间孔镜组80例,传统开窗手术组48例。两组患者术前人口统计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腰椎间责任节段、BMI(Body Mass Index,身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活动时间、术前VAS评分、术前JOA评分,经数据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疗效评价2.1术前与术后2年期间各时间段JOA评分比较将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年期间各时间段JOA评分的均值、标准差进行比较。经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年期间各时间段JOA评分显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说明两种手术治疗方式均有效;经组间比较,术前经皮椎间孔镜组和传统开窗手术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椎间孔镜组与开窗手术组经手术治疗后2年期间各时间段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两组患者通过两种手术治疗后腰椎功能活动均有改善。2.1.1术前与术后2年期间各时间段VAS评分比较经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年期间各时间段VAS评分显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说明两种手术治疗方式均有效;经组间比较,术前经皮椎间孔镜组和传统开窗手术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椎间孔镜组与开窗手术组经手术治疗后2年期间各时间段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均能在缓解腰部疼痛。综上JOA评分及VAS评分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是值得肯定的,能够显着提高JOA评分,降低VAS评分。即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能够改善腰椎功能活动,缓解腰部疼痛。2.1.2生存分析运用生存分析,对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远期疗效中推迟下一次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发作的情况进行研究。将接受此次研究的治疗做为起始事件,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发作做为终点事件,从开始治疗到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发作即为患者的生存时间。通过Log-rank检验,并绘制生存曲线,可发现两组整体的生存时间大致相同,即经皮椎间孔技术在微创手术的前提下亦可以达到传统手术治疗的目的,同时发现传统开窗手术组患者治疗后第一次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发作的时间比经皮椎间孔镜组晚。再结合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提示组别,即不同疗法,不是是影响生存时间的主要因素。通过生存分析我们发现,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2年疗效的影响中,对于推迟下一次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发作有显着的效果。结论本研究是基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进行2年的随访,以对经皮椎间孔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2年疗效分析以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究。把JOA评分、VAS评分、生存分析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得到的结论如下:1.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年的预后疗效显着,可显着改善艘椎功能,减轻腰椎疼痛程度。2.从生存分析中发现,2年预后分析中两种手术方式整体复发率大致相同,本研究发现经皮椎间孔镜生存时间略早于传统开窗手术,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3.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由于本身具有微创、安全、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同时也能达到传统开窗手术的治疗目的,可以更好的为临床医师提供治疗手段,值得进一步推广。
张显华[9](2019)在《传统经典术式配合补正续骨丸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补正续骨丸对后路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1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一科收治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中药组与对照组。两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行后路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术后中药组口服补正续骨丸+甲钴胺片,对照组口服甲钴胺片,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为1疗程,采用VAS评分法对两组术前及术后2周、术后7周、术后3月疼痛的改善进行评价,采用ODI评分量表法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术后7周、术后3月的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比较,采用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法对两组患者术后2周、术后7周的中医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及比较以评判疗效。结果:1.VAS评分:组间比较,中药组与对照组术前与术后2周疼痛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7周及3个月两组间VAS评分,中药组VAS评分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中药组与对照组手术前后V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2.ODI评分:组间比较,中药组与对照组术前与术后2周OD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7周及3个月两组间ODI评分,中药组ODI评分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中药组与对照组手术前后ODI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状疗效评价:中药组与对照组术后2周中医症状总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7周两组间中医症状总积分,中药组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后路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2.术后配合口服补正续骨丸可提高疗效,明显改善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及中医症状积分。
雷振[10](2019)在《三联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再发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三联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后再发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探讨术后复发腰部疼痛三联疗法干预治疗的可能机制,为传统中医保守方法治疗椎间孔镜术后再发腰痛提供新的可能。方法:系统回顾性分析***医院脊柱科室2016-2019年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且符合手术指征并征得患者同意下行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术后并追踪随访再发腰痛的患者20例,20例患者均需再次住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术后再发腰痛住院患者20例,住院后在相同一般处理下,对住院患者进行VAS、ODI、改良MacNab标准进行评价,得出数值绘制表格之后作为治疗前数据,入院后第一天即开始行三联疗法:治疗频率为每天一次,连续五天为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后休息两天。共治疗两个周期。治疗第1天、第7天、第14天以及3个月后每次治疗结束依次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l Analogue Scale VAS)、腰椎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 Dability Index ODI)以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得出数值并绘制成表格为治疗后数据,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的观察指标,分析治疗前后临床效果。结果:1、VAS评分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数据对比:三联疗法治疗干预后,治疗后较治疗前VAS评分除第1天外均呈下降趋势,分别比较治疗后第1天与治疗前VAS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62,P>0.05),比较治疗后第7天与治疗前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5),比较治疗后第14天与治疗前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5),跟踪随访的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5)。说明三联疗法治疗对改善疼痛治疗具有明显作用。2、ODI评分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对比:三联疗法治疗干预后,治疗后较治疗前ODI评分除第1天外均呈下降趋势,分别比较治疗后第1天与治疗前ODI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83,P>0.05),比较治疗后第7天与治疗前ODI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5),比较治疗后第14天与治疗前ODI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5),跟踪随访的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ODI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5)。说明三联疗法治疗具有明显恢复腰椎功能作用。3、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此次课题所选的20例患者经治疗后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效果,通过其询问病程、体格检查、患者主诉前后症状变化等综合分析优18例,良1例,可1例,差1例,整体优良率95%(19/20),治疗后有1例患者腰部疼痛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患者主动要求放弃手法继续治疗,经科室讨论以及患者同意后给予患者行传统开窗手术,症状完全缓解及彻底痊愈后出院。说明三联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再发腰痛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通过三联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再发腰痛患者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均得到显着的改善,但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再发腰痛的现状仍然存在,这就为传统中医保守疗法治疗提供了相应的临床支撑,很有必要值得临床推广。
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远期严重并发症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远期严重并发症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数据与分析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3.1 手术方法 |
1.3.2 术后处理 |
1.3.3 术后疗效评估 |
1.3.3.1 腰椎JOA评分 |
1.3.3.2 VAS疼痛评分 |
1.3.3.3 改良MacNab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围术期情况 |
2.2 VAS评分比较 |
2.3 JOA评分比较 |
2.4 改良Mac Nab评价优良率 |
2.5 典型病例 |
3 讨论 |
3.1 腰椎间盘突症复发机制 |
3.2 目前治疗策略及优缺点 |
3.3 微创PELD治疗的优势 |
3.4 PELD的局限性或不足 |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2)PELD治疗伴有不同Modic分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概述 |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及其流行病学调查 |
1.2 椎间盘的结构 |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 |
1.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机制研究 |
1.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 |
1.6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 |
1.7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8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2 Modic改变的概述 |
2.1 Modic改变的分型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2.2 MC的发病机制 |
2.3 MC与下腰痛的关系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样本来源 |
1.2 LDH的诊断标准 |
1.3 样本纳入标准 |
1.4 样本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Modic改变的评估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3.1 术前准备 |
2.3.2 PELD操作方法 |
2.3.3 术后处理 |
2.4 观察指标 |
2.4.1 患者基线数据、手术情况指标及术后活动程度 |
2.4.2 疗效评价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患者基线数据的比较 |
3.2 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活动程度的比较 |
3.3 患者腰部VAS评分的比较 |
3.4 患者腿部VAS评分的比较 |
3.5 患者ODI评分的比较 |
3.6 患者术后疗效的比较 |
4 讨论 |
4.1 PELD是治疗LDH的有效技术,“中药烫熨+涂擦”外治疗法是良好的术后康复措施 |
4.2 LDH伴MC对术后疗效的影响 |
4.3 研究结果分析 |
4.4 本研究对混杂因素的控制 |
4.5 本次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伴有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外科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两种术式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典型病例 |
参考文献 |
综述: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基于“益气活血”理论研究黄芪丹参“药对”对miR-223-5p在退变腰椎间盘表达及髓核细胞功能影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
(一)miR-223-5p在退变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分析 |
(二)上调或下调miR-223-5p的表达对髓核细胞炎症反应、细胞外基质及凋亡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分析 |
(三)中药黄芪丹参中主要组分黄芪甲苷及丹参酮ⅡA对髓核细胞中miR-223-5p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分析 |
讨论 |
1 miRNA的作用机制 |
2 miR-223的功能及表达 |
3 miRNA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 |
3.1 miRNA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
3.2 miRNA对细胞外基质(ECM)的影响 |
3.3 miRNA对髓核细胞凋亡的影响 |
4 基于“益气活血”理论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认识及研究 |
5 黄芪丹参及其活性成分黄芪甲苷、丹参酮ⅡA的作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研究方法 |
1.3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
1.4 安全性指标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一般情况分析 |
2.2 手术结果 |
2.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VAS评分比较 |
2.4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ODI评分比较 |
2.5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西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 发病机制 |
1.2 临床表现 |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1.4 开窗式髓核摘除术的疗效分析 |
1.5 开窗式髓核摘除术后常见不适及原因 |
2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术后康复的认识 |
2.1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2 中医学对腰椎术后的认识 |
3 促进腰椎术后恢复的治疗方法 |
3.1 康复治疗 |
3.2 西药治疗 |
3.3 中医内治法 |
3.4 中医外治法 |
4 治法药物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典型病例 |
致谢 |
发表论文 |
(5)全内镜下MIS-TLIF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 手术方法 |
2.1 内镜组手术方法 |
2.2 通道组手术方法 |
2.3 术后处理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围手术期评价指标 |
3.2 手术疗效评价指标 |
3.3 实验室及影像学评价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2 围手术期评价指标的比较 |
3 手术疗效评价指标的比较 |
4 实验室及影像学评估指标的比较 |
讨论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疾病概述 |
2 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 |
3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
4 全内镜下MIS-TLIF技术 |
4.1 临床疗效与优势 |
4.2 手术技巧和注意事项 |
4.3 手术适应症的把握 |
4.4 手术相关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
5 全内镜下MIS-TLIF术后患者的康复理念 |
6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浮针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腰痛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型 |
一、中医分型 |
二、西医分型 |
第二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治疗现状 |
一、治疗原则 |
二、治疗方案 |
第三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西医治疗现状 |
一、治疗原则 |
二、开放手术治疗 |
三、微创手术治疗 |
第四节 展望与总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二、研究方案 |
三、统计分析 |
四、研究质量与伦理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基本情况 |
二、两组患者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评分比较 |
三、两组患者心率比较 |
四、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比较 |
五、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比较 |
六、两组患者利多卡因追加用量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一、经皮椎间孔镜的发展 |
二、经皮椎间孔镜术中麻醉应用 |
三、术后残余症状 |
第二节 浮针疗法镇痛机理 |
一、中医经典理论 |
二、现代医学机理 |
三、浮针临床应用 |
第三节 研究结果分析 |
一、基本情况 |
二、两组患者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评分比较 |
三、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比较 |
四、两组患者利多卡因追加用量比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健翔理筋推拿治疗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腰腿痛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传统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一、古代医家对于本病的认识 |
二、现代中医的认识与发展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一、发病原因 |
二、发病机制 |
第三节 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腰腿痛的治疗 |
一、中医中药的治疗 |
二、注射疗法 |
三、手术治疗 |
四、康复治疗 |
五、药物治疗 |
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腰腿痛的诊断标准[74]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数据收集整理及统计学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疼痛评分对比 |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JOA评分对比 |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ODI评分对比 |
四、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腰腿痛的诊疗现状 |
第二节 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腰腿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
第三节 健翔理筋推拿的治疗特点 |
第四节 研究结论 |
一、健翔理筋推拿治疗起效的关键因素 |
二、健翔理筋推拿的疗效评定 |
第四章 归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8)基于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单节段LDH的2年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研究 |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 |
1.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 |
1.2.1 好发人群 |
1.2.2 主要临床症状 |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类型 |
1.4 腰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学表现 |
1.4.1 X线检查影像学表现 |
1.4.2 CT检查影像学表现 |
1.4.3 MRI检查影像学表现 |
1.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 |
1.5.1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发展史 |
1.5.2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治疗原理及方法 |
1.5.3 YESS技术 |
1.5.4 TESSYS技术 |
1.5.5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适应症 |
1.5.6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应用与疗效 |
1.5.7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优势 |
1.5.8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并发症 |
2 研究方法与临床资料 |
2.1 研究设计 |
2.2 临床资料 |
2.2.1 研究对象 |
2.2.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3 方法 |
2.3.1 病例分组 |
2.3.2 手术方式 |
2.3.2.1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 |
2.3.2.2 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 |
2.4 访视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分析 |
3.2 疗效分析:JOA 评分、VAS 评分 |
3.2.1 JOA评分 |
3.2.2 VAS评分 |
3.3 疗效分析:生存分析 |
4.讨论 |
4.1 经皮椎间孔镜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机制 |
4.2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4.2.1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可明显増加JOA评分,改善腰椎功能 |
4.2.2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可降低VAS评分,具有缓解疼痛疗效 |
4.3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对推迟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发作具有同等疗效 |
4.4 在传统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证为何采用新颖的生存分析 |
4.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5.0 总结 |
6.0 参考文献 |
7.0 附录 |
8.0 综述 |
9.0 参考文献 |
10.0 致谢 |
11.0 科研成果 |
(9)传统经典术式配合补正续骨丸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表 |
综述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三联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再发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资料收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三联疗法的选择性应用依据 |
2.2 治疗方法 |
2.2.1 术前相同一般处理 |
2.2.2 手术方法 |
2.2.3 术后处理要点 |
2.3 分组对比 |
2.3.1 治疗前组 |
2.3.2 治疗后组 |
2.4 三联疗法操作方法 |
2.5 评价指标 |
2.5.1 VAS评分 |
2.5.2 ODI评分 |
2.5.3 改良MacNab标准评价 |
2.6 统计学分析 |
3.结果 |
3.1 VAS评分的比较 |
3.2 ODI评分的比较 |
3.3 改良MacNab标准评价 |
3.4 不良事件及随访结果 |
4 讨论 |
4.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 |
4.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
4.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传统治疗 |
4.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西医微创治疗 |
4.5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 |
4.5.1 经皮椎间孔镜的优势 |
4.5.2 经皮椎间孔镜的不足 |
4.5.3 椎间孔镜术后再发腰痛的可能性分析 |
4.5.3.1 椎间孔镜术后再发腰痛的国内外现状 |
4.5.3.2 椎间孔镜术后再发腰痛的中医病机分析 |
4.5.3.3 椎间孔镜术后再发腰痛的现代医学病机分析 |
4.6 椎间孔镜术后再发腰痛的处理方案 |
4.6.1 中医治疗现状研究 |
4.6.2 西医治疗现状研究 |
4.7 三联疗法治疗椎间孔镜术后再发腰痛的研究机制 |
4.7.1 三联疗法的选择依据 |
4.7.2 三联疗法的应用要素 |
4.7.3 三联疗法的应用注意事项 |
4.8 研究结果的分析 |
4.8.1 VAS评分的分析 |
4.8.2 ODI评分的分析 |
4.8.3 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的分析 |
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四、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远期严重并发症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D]. 范艳春.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2]PELD治疗伴有不同Modic分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D]. 吴卓檀.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两种术式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D]. 张辉.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4]基于“益气活血”理论研究黄芪丹参“药对”对miR-223-5p在退变腰椎间盘表达及髓核细胞功能影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李本健.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全内镜下MIS-TLIF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研究[D]. 文杰.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1)
- [6]浮针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腰痛控制的研究[D]. 彭嘉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健翔理筋推拿治疗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腰腿痛的疗效研究[D]. 苏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基于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单节段LDH的2年预后分析[D]. 陈德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传统经典术式配合补正续骨丸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D]. 张显华.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三联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再发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雷振.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