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姜永红的选材艺术

论姜永红的选材艺术

一、浅谈江永红的选材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危净莹[1](2019)在《《世说新语》的叙事艺术对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启示》文中提出叙事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记叙文写作教学承担着培养中学生叙事能力的重担。但是当前中学记叙文写作的教与学仍问题重重。若是从写作行为过程特点出发,总结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层面: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语言以及叙事情感。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与完善。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了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及言谈风尚,尤以反映魏晋名士的清谈、风神为主要内容。作为“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鲁迅语)的志人笔记小说集,其独特的叙事地位与艺术成就,深得千百年来文人学士的高度赞赏。其中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叙事艺术,对于中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然而笔者通过对《世说新语》叙事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将其运用于实际语文教学的专门研究甚少。此方面存在的“空白”实是可惜。因此笔者决意从当下记叙文写作教学出现的问题入手,探讨不同层面问题的成因,并大胆尝试将《世说新语》相关叙事艺术与当下作文教学相结合,在个案分析与指导的基础上,通过“记‘事’——陈‘情’——写‘人’”的梯度论述,形成具有一定实践价值与现实意义的指导策略,以期对当下记叙文写作教学有所启示。

朱向前[2](2018)在《四十春秋铁与火 八千里路云和月——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军旅文学》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军旅文学的各类文体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轨迹,同时也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军旅诗歌是新时期军旅文学最初的滥觞,而后经历反思和批判、思想解放运动和南疆战争、"新边塞诗"的推动以及新生代、新力量的注入,军旅诗与当代诗歌亦步亦趋。继军旅诗歌发韧之后,在思想解放、除旧布新的时代大潮中,军旅报告文学脱颖而出。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军旅报告文学由兴盛热烈逐渐回落到平稳发展。在文学边缘化的困境下,少数大体量、高质量的军旅报告文学作家有如孤岛耸峙,支撑住了军旅报告文学的半壁江山。军旅小说始终是军旅文学最强大的重镇,与改革开放四十年对应,她的发展变化大体经历了两代作家在三条战线作战、军旅长篇小说的潮动、第四次浪潮和新生代在更广阔空间的崛起等四个发展阶段。军旅散文则散兵游勇的从淹没不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群落,推出了自己的代表人物,展示了可观的阵容。而军旅文学理论批评几乎是在空白中起步,在八十年代崛起,在九十年代以后军旅文学虽遭遇"政治语境淡化"、"商业语境强化"和"学术语境纯化"的"三重夹击",仍既追踪现场又重述历史,既尊重历史又保卫历史,在边缘中坚守,在艰难中跋涉,显示了军人执着的学术品格。

陈璐媛[3](2018)在《网络口碑对电影产品经济效益影响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大核心组成部分,对经济具有极大的正外部性,也在国民经济中日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2016年中国全国电影票房总收入突破493亿元,世界排名第二位,中国电影市场在全球电影市场的地位可见一斑。电影产品的生产创作期限较长,投资电影产品具有较大的风险,故研究如何提高电影产品的经济效益的同时避免相应的风险很有现实的必要。而且,相对系统的研究电影票房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以准确把握票房收获机制,其实也是权衡电影产品风险与回报的有效手段。本文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基于中国电影产品市场现实,以三大类7个指标构建电影产品经济效益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具体包括有:网络口碑(电影评分/期待指数)、电影类型(科幻片、爱情片、剧情片、动画片、动作片、喜剧片)、技术效果(制式种类)、影片延续程度(续集或改编)、创作团队(主创阵容)、制片公司、发行公司等以往研究中较少涉及的指标变量,增强了数据分析的覆盖性和客观性。并分别以2012-2016年中国国内公开上映票房收入在前300部电影相关数据、2009-2015年上映的1359部电影数据作为计量依据,利用STATA14.0计量软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对电影产品经济效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回归结果本文认为,在选取电影总票房、电影票房成本比分别作为电影产品经济效益指标代表时,网络口碑对电影票房有正向影响,对电影票房成本比呈反向影响,进一步的表明票房收入与口碑数值之间成U型关系;演员、制作宣发和技术水平对电影票房有正向积极作用;剧情类电影类型抑制电影票房,喜剧、爱情类型影响并不显着;演员、发行公司、延续程度和技术等具有正向影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网络口碑(关注人数)对于电影票房这一经济效益衡量指标有着双重的影响,即对其影响呈现U型,在一定口碑临界值下对电影票房存在负向消极影响。综合前文实证结果提出三点主要建议。一是要坚持国产电影讲好故事,从源头质量抓起,从选题、剧本、制作技术等等方面入手,不是盲目片面的追求制作产品数量。二是电影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要给予网络口碑更加高度的重视,在电影产品生产前-中-后期均要通过相关专业/业余电影网站关注影片的网络口碑变化,及时配合电影产品的宣传策略,多渠道共同发力配合提升电影关注度,形成所生产影片的针对性口碑效应,进而提高票房。三是,在投资额度相对充足的情况下,更大程度上升级主创阵容,选择性多加入一些市场认可度的演职人员,最大程度扩大既定电影产品的受众范围,同时给电影产品宣传营销带来一定便利。

江永红,陈璐媛[4](2018)在《国产电影口碑倒挂:“低质低均衡”及其解释》文中研究表明利用2009—2015年国内上映电影的大样本数据,考查国产电影的口碑倒挂现象。研究结果发现,国产电影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低质低均衡"现象。从具体实证结果可以明显地看出:电影票房与口碑评分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喜剧、爱情剧等电影常用题材,对票房有一定的拉升作用,但并不显着;科幻、动作等题材对票房的拉升作用十分明显;票房收入与口碑数值之间成U型关系。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应通过电影产业及产品的供给侧改革提升国产影片质量,打造"国产新大片"。

陈程[5](2017)在《文学期刊与八十年代(1977-1989)报告文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报告文学的迅速崛起与持续十年左右的繁荣是八十年代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乃至社会现象,这与改革开放以来宽松、和谐、充盈、剧变的社会大环境有关,也离不开一众文学期刊的支持与推介。以1985年为界,八十年代的报告文学明显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形态,这在文学期刊中有着清晰的线性呈现。报告文学对重大题材的特殊偏好决定了组稿在文学生产中异乎寻常的重要性。对原始期刊进行梳理,还原报告文学在八十年代的发展实况,探寻各个阶段报告文学的发展态势,以及在表面的繁荣背后,报告文学作家的努力与担忧,编辑的参与、引导与调适,批评家的建议与支持,不同阶段学界重点关注与探讨的问题等,从八十年代报告文学的生产机制切入,可以对八十年代报告文学的崛起、发展与新变,有一个更加立体与深刻的解读。论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正文下设三章:第一章论述文学期刊与八十年代报告文学生产之间的关系。首先概述八十年代报告文学的发展概况,在期刊中的呈现形态;其次论述编辑对报告文学生产的参与以及由于报告文学崇尚重大题材而凸显了组稿环节的重要性。第二章论述1977-1984年报告文学的崛起与发展。具体论述各大文学期刊在八十年代前期报告文学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各自刊发报告文学的风格特色,第一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奖对于报告文学文体地位的提升及此后报告文学评选标准的影响,在这一阶段学界对报告文学的期待及报告文学创作面临的突出问题。第三章论述1985-1989年报告文学的新变。重点论述全景式创作模式、问题报告文学的出现及主要特征,“中国潮”征文发起的原因以及对报告文学的推动,年代末报告文学的理论建构。结语部分探讨了报告文学对政治的依附性、与期刊媒介之间的依存关系、文体自身的局限。

胡德媛[6](2016)在《社会性别视域下的“女大学生失联”报道研究》文中认为自2014年8月起,全国各地不断有女大学生失踪、遇害的消息见诸报端,而尤以8月、9月最为集中。2014年8月被称为女大学生频遭毒手的“黑色季节”。如此密集的“女大学生失联”事件在媒体上频频曝光,不仅引起了普通受众的焦虑与恐慌,而且也带来了学界的思考:出于什么原因,媒体频繁关注,甚至是刻意挖掘此类事件;媒体在报道此类议题过程中是否存在社会性别意识缺失和偏差。这正是本文研究的焦点所在。本文主要运用社会性别的视角,以媒介与性别研究理论为背景,以百度高级检索中的“女大学生失联”事件报道为样本,并结合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2014年7月1日-2014年12月31日的“女大学生失联”事件报道进行解读和分析。文章分为五个部分:首先,社会性别与媒介研究的概述,这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背景。其次,对“女大学生失联”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呈现媒体报道的总况。第三,探析媒体追逐报道“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的原因。第四,以传媒与性别研究理论为背景,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剖析媒体在报道“女大学生失联”事件时采用的性别策略及其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最后,希望找出此类女性受侵害事件媒体报道的合理方式。研究发现,“性”的刺激性和“犯罪”的冲击性,促使媒体追逐报道“女大学生失联”事件。与此同时,女性越来越成为大众传媒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畅销符号,也是媒体报道的动力因素。而性别陈规的根深蒂固和男权意识,则是媒体报道中产生性别偏差不可忽视的深层原因。除此之外,传者自身的媒介素养,也是媒体更多地关注“女性失联”而非“男性失联”的重要原因之一。媒体对“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的报道,一方面向社会传递了女性公共空间与人身安全的讯息,为女性出行安全提供了警示,另一方面却在复制和强化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对女性的要求。首先,媒体的放大效应和追逐报道,既带来了“女大学生失联”的多米诺效应,也加深了女性群体的外出恐慌与不安全感。其次,报道中的性别偏差,异化了女大学生群体形象,在社会中形成“女大学生缺能”此类典型的“谴责受害者模式”的刻板印象。再者,媒体的归因错置和细节化描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失联女大学生的二次伤害。与此同时,缺乏真正人文关怀的性别报道,并没能带来女性公共空间与人身安全问题的长远解决,反而在一定意义上矮化议题,扮演了麻痹和弱化年轻女性群体的训育角色。

王国栋[7](2016)在《《刘子》文学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关于《刘子》一书,学界研究的重点通常集中在作者归属上,围绕刘昼说和刘勰说反复争论,对其文学性反而关注较少。人们在讨论《刘子》作者时,对其语言风格、比喻引用等情况多有零星的评价,但无整体性的研究。从文学角度观察,《刘子》是一本完整独立的、具有独特文学特色的子书,清晰地传达出刘昼治国施政的理念和怀才不遇的情感。因此《刘子》文学性值得研究,本文意图通过绪论部分和七个章节对该问题进行探讨。绪论部分本文陈述了选题的意义和理由及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对于作者归属问题,由于年代久远、文献材料不足我们无法获得完整的证据链,至今作者问题仍未能盖棺定论。但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来看,《刘子》刘昼作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本文确立了结合刘昼说讨论其文学性的研究目标。第一章首先从文献考据、作者生平、文本内容三个角度论述了作者归属难以定夺的主要原因。而后,本文从作者性格特征、知识结构与《刘子》内容相结合论述了刘昼说的合理性。最后,本文讨论了刘昼的生平经历、北齐的政治局势和北朝的文学风气,交代了《刘子》创作的时代背景。第二章论述了《刘子》的论说艺术。第一节讲述了《刘子》论证中常采用的逻辑方法,主要包括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第二节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刘子》常采用的论说技巧,包括了对比突出、引物设喻和假设场景等手法。第三章论述了《刘子》的篇章结构。从章节排列的角度来看,全书五十五篇形成了鲜明的纵横交错的结构,这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在横向坐标上,《刘子》以人才问题为中心串联全书;在纵向坐标上,《刘子》以串珠的形式排列篇章。具体到单篇文章,《刘子》通过首尾圆和、虚实结合的方式构成简洁有力的内容排布。第四章从骈俪铺排和平板整饬的句式来探讨《刘子》的句型艺术。本文对该书的对偶句型进行了初步的归纳整理,排出了音法类、字法类、词法类、句法类等数种分类;对排比句式也从句中排比、单句排比、复句排比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本文还总结出《刘子》具有的平行结构、丫叉句法、顶针修辞三种常见行文结构,从而对平板整饬的句式进行了初步的解析。第五章讨论了《刘子》艺术的引用和用典情况。第一节,本文整理统计了《刘子》明引和暗引情况,总结出了该书在暗引时经常使用的颠倒、删增、嫁接、改用等手法。第二节主要从事典、名典、语典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该书的用典情况。第六章分析了《刘子》的抒情特质和批判立场。第一节通过情感浓烈的《昔时》篇和情绪暗结的反问句分析了该书的情感性。第二节通过刘昼对评价标准的抨击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呈现了该书的批判性。第七章归纳总结了《刘子》的语言风格。第一节陈述了前人对该书语言风格讨论争议的情况。第二节从北朝文学传统的角度分析《刘子》朴素质实的文风。第三节从南朝绮丽文风北进的角度分析《刘子》缛丽轻蒨的文风。

田仁云[8](2015)在《1980年代《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研究》文中认为《新华文摘》是一份大型的综合性、资料性、学术性的文摘类期刊。1980年代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期,《新华文摘》适逢此时选载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与评论。梳理和分析1980年代《新华文摘》选载的文学作品与评论,我们从中可以窥探到文学发展变化的痕迹。笔者试图通过梳理和分析1980年代《新华文摘》转载的文学作品与评论,探讨《新华文摘》与新时期文学的微妙关系:《新华文摘》选载的文学作品与评论或隐或显地影响并见证了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变迁。本论文把1979年第1期至1989年第6期《新华文摘》所收录的文学作品与评论栏目作为研究对象,在一个非常宏阔开放的视野下,考察1980年代《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栏目和新时期文学的关系,围绕几个问题进行阐述:1980年代《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栏目是怎样建构的?1980年代《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栏目形成了怎样的风格?为什么会形成这种风格?这种风格有什么样的影响?本论文共有六个部分。绪论部分重点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理由与意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动态、论文研究思路、论文研究理论及方法。第一章统计概述1980年代《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栏目,梳理了1980年代《新华文摘》选载的文学作品与评论,从《新华文摘》文学作品的选编、《新华文摘》评论栏目的专题策划、《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的特殊地位进行了阐述。第二章论述1980年代《新华文摘》选载文学作品与评论的风格特点,包括《新华文摘》的选载趣味、《新华文摘》关注热点和《新华文摘》品牌铸造。第三章分析《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栏目风格形成的原因,包括1980年代的文学环境和《新华文摘》的创刊办刊定位。第四章主要叙述1980年代《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的影响,包括参与文学传播和多重时代精神的彰显。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并试图客观评价《新华文摘》和新时期文学的关系。对于《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的研究有着不小的意义。《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积极参与了文学批评和学术论争,推动了学科建设的进程。这样的历程,要求我们回到具体时空中作出历史的考察和个案的分析。既要立足于《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栏目选载的文本,又要兼顾1980年代的社会环境,对《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栏目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研究,并进而考量《新华文摘》与新时期文学的关系。在时代大背景下,这对于我们探讨综合性选刊的走向,提升《新华文摘》等期刊的品味,构筑当代文学景观,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赵荣田[9](2015)在《徐干《中论》文学性试论》文中认为徐干汉魏之际学者、文人,其着作《中论》为子书,历来以逻辑性强为名,以论说为美,若从狭义的文学概念来看,算不上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但《中论》成书于中国散文以求实用为目的向以求华美形式为自觉的过渡时期,因此除了具有直接实用性外,还颇具文学性。然而,就目前研究状况来看,对《中论》的研究焦点大多集中在书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献考证上,对其文学性的论述大多散见于建安七子的散文研究中或是《中论》的整体研究中,专门对其文学性研究的着论至今没有。本课题试图根植于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内外因素,结合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史,对《中论》散文艺术予以系统细致地研究,以探求其在建安文学中乃至在整个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的:第一部分在综述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着“知人论世”的态度,对徐干的生平和《中论》成书的社会背景作了整理分析。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中论》的结构艺术。《中论》由22篇单篇论文组成,鉴于此,本文在宏观分析整体构思的基础上,论述了此书的单篇构思模式,并结合传统的篇章修辞学知识,微观分析了《中论》的开篇和收篇艺术,以彰显徐干在行文构思严密周详的特点。第三部分是对《中论》论说艺术的讨论。主要论述了类型和技巧两方面。类型主要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技巧方面,深入挖掘了比喻、顶针、设问、对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抒情和叙事的表达手法的恰当使用,这些技巧无疑最能体现《中论》艺术魅力。第四部分是针对书中大量的引用现象而论的。首先就书中引用情况作了概述,在此基础上又分别从对儒家经典、历史史实以及民谚俗语的引用情况作了细致研究。第五部分是关于《中论》语言艺术的分析。第一节运用传统的文法修辞知识分析了《中论》选词用语的特点;第二节着眼于古代散文的骈化趋势,分析了《中论》的句式使用情况;第三节整体概括了《中论》的语言风貌。第六部分概括了《中论》的行文风格。最后一部分探求了《中论》在建安文学中乃至在整个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魏冉,朱志刚[10](2015)在《军事理论创新的鸿篇巨制——朱文泉上将《岛屿战争论》专家座谈会侧记》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11月24日,南京军区原司令员朱文泉上将《岛屿战争论》专家座谈会在军事科学院举行。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何雷中将主持座谈会,他热情洋溢地向大家介绍了朱文泉上将和《岛屿战争论》,并请他介绍写作情况和主要内容。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朱文泉上将动情地说,这部书的写作历时七载,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基本原因有四:一是国家的现实需要。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岛屿在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我国的海洋岛屿争端不仅涉及周边相关国家,还遭到外部势力的干预。《岛屿战争论》是为打赢岛屿战争作出的理论探

二、浅谈江永红的选材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江永红的选材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世说新语》的叙事艺术对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现代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
    第一节 叙事视角与结构
        一、叙事视角狭小平凡
        二、叙事结构模糊无序
    第二节 叙事语言与叙事情感
        一、叙事语言缺乏生命力
        二、叙事情感缺乏灵动性
第二章 《世说新语》的叙事艺术
    第一节 叙事视角
        一、叙事视角的客观性
        二、叙事视角的人性化
    第二节 叙事结构
        一、意象叙事放大结构的空间性
        二、叙事时间的模糊处理体现人文性
    第三节 叙事语言
        一、叙事语言形式
        二、叙事语言艺术特征
    第四节 写人艺术
        一、不同角度的人物对比凸显人物特征
        二、捕捉人物的动作,丰富人物的心理与性情
        三、利用细节描写,使人物更加传神
        四、运用“互见法”表现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第三章 《世说新语》叙事艺术对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启示
    第一节 视角与结构的设计与经营
        一、叙事视角的选择与转换
        二、叙事结构的时空安排
    第二节 真实与现实的关注与表达
        一、“真实”的生命与力量
        二、“为情造文”
    第三节 人物塑造的基本谋略
        一、人物刻画的“同而不同”
        二、人物话语的不同表现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2)四十春秋铁与火 八千里路云和月——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军旅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3)网络口碑对电影产品经济效益影响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一) 研究方法
        (二) 结构安排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点及特色
        (二)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机理分析
    一、相关文献综述
        (一) 国内外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
        (二) 文献述评
    二、相关理论基础与机理分析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二) 理论基础与机理分析
第三章 变量描述与模型设定
    一、变量描述
        (一) 数据来源
        (二) 数据特征
    二、相关模型设定
第四章 网络口碑对电影产品经济效益影响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网络口碑影响电影总票房实证分析
        (一) 网络口碑
        (二) 电影类型
        (三) 创作团队
        (四) 制作公司
        (五) 延续程度
        (六) 技术水平
    三、网络口碑影响电影票房成本比实证分析
        (一) 网络口碑
        (二) 电影类型
        (三) 演员阵容
        (四) 发行公司
第五章 国产电影是否存在“低质低均衡”
    一、国产与进口电影票房分类分析
    二、国产电影的“低质低均衡”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一、相关结论
        (一) 网络口碑对电影票房有正向积极影响
        (二) 演员、制作、和技术水平对电影票房有促进作用
        (三) 喜剧、爱情类等电影常用题材对票房作用并不显着
        (四) 网络口碑对电影票房成本比呈反向影响
        (五) 票房收入与口碑数值之间成U型关系
    二、启示与建议
        (一) 国产电影讲好故事
        (二) 重视网络口碑的作用
        (三) 升级主创阵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国产电影口碑倒挂:“低质低均衡”及其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研究与问题提出
2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2.1 数据来源及模型设定
    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3 实证结果及分析
    3.1 基本计量结果及分析
    3.2 基于影片来源的进一步分析
4 口碑票房倒挂与“低质低均衡”分析
5 结论与启示

(5)文学期刊与八十年代(1977-1989)报告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文学期刊对八十年代报告文学的生成之力
    第一节 报告文学在期刊中的呈现形态
    第二节 文学编辑——期刊运作的幕后力量
        一、主编对刊物的影响力
        二、报告文学编辑
        三、编辑的多重身份
        四、编辑作为联系作家、批评家与读者的中介
    第三节 选题·组稿
        一、报告文学选题的特殊性
        二、组稿:报告文学书写的无形之手
第二章 文学期刊与 1977-1984 年报告文学的勃兴
    第一节 文学期刊的合力推动
        一、《人民文学》与《哥德巴赫猜想》的开启意义
        二、《报告文学》与《文汇月刊》
        三、异彩纷呈的报告文学重镇群
    第二节“由附庸蔚为大国”
        一、报告文学的尴尬处境
        二、1977-1980 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奖的意义
    第三节 1977-1984 年报告文学讨论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努力反映伟大的时代”
        二、对“真实性”的探讨
        三、报告文学之“难”
第三章 文学期刊与 1985-1989 年报告文学的嬗变
    第一节 全景式报告文学的兴起
        一、1985 年作为一个节点
        二、全景式创作新模式
        三、社会问题报告文学
    第二节“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
        一、“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的发起
        二、“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获奖概况
        三、“中国潮”背后多方力量的博弈
    第三节 落潮之后的理论建设
        一、对“文学性”的重新理解
        二、报告文学价值论
        三、“危机”论与前景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社会性别视域下的“女大学生失联”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方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犯罪新闻报道研究现状
        二、对女大学生群体的研究现状
        三、对“女大学生失联”的研究现状
        四、可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第三节 社会性别与媒介研究
        一、“性”与“社会性别”概念的界定
        二、社会性别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三、媒介与性别研究在中国
第一章 “女大学生失联”报道的现状呈现
    第一节 “女大学生失联”事件回顾与概述
        一、开端:重庆高渝失联
        二、热议:女大学生被害信息陆续披露
        三、后续:各种失联事件竞相上演
    第二节 “女大学生失联”报道的现状分析
        一、报道数量及频率
        二、报道篇幅及体裁
        三、报道主要内容
        四、报道来源媒体及信源
        五、报道标题关键词
        六、报道议程归属
第二章 媒体追逐报道“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性”与“犯罪”的新闻价值促使媒体追逐报道
        一、“性”的刺激性和“犯罪”的冲击性
        二、“失联”的接近性和“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第二节 商业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媒体报道的动力因素
        一、迎合受众心理需求
        二、报道“不正常”事物与作为畅销符号的女性
    第三节 传媒工作者社会性别意识缺失与偏差
        一、传媒工作者客观上缺失社会性别意识
        二、传媒工作者主观上社会性别意识缺失
    第四节 性别陈规与男权意识
        一、以“男尊女卑”为代表的传统性别文化
        二、男性视域的集体无意识
第三章 “女大学生失联”报道存在的问题——基于社会性别视角
    第一节 媒体对“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的追逐
        一、过度报道造成“女大学生失联”的媒介恐慌
        二、刻意挖掘造成“女大学生失联”的多米诺效应
    第二节 偏差与歧视:异化的女大学生群体形象
        一、标签化制作——“女大学生易失联”深入人心
        二、性别刻板——女大学生群体形象浅薄化
    第三节 谴责与凝视:媒体对失联女大学生“二次伤害”
        一、归因错置——谴责失联女大学生
        二、细节化描写——被凝视的女大学生客体
    第四节 女大学生公共空间安全问题的解决止步不前
        一、议程局限——现象报道滥觞而深层分析缺乏
        二、位置边缘——置于新闻与娱乐的模糊地带
        三、麻痹与弱化——防害论述沦为传统性别文化的训育文本
第四章 改善媒体女性受侵害事件报道性别偏差的建议
    第一节 政府与社会宏观推进
        一、借鉴经验,完善性别平等的法律法规
        二、传媒监测机制真正发挥起监测、引领的作用
        三、建立性别平等教育长效机制,形成平等性别文化氛围
    第二节 大众传媒的自律与完善
        一、提高记者、编辑性别平等意识的认知和运用能力
        二、提高记者、编辑的社会责任意识
    第三节 公众媒介素养的培养和社会性别意识的增强
        一、培养批判型受众
        二、赋权与女性群体自身性别意识的增强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附录
    一、编码表
    二、样本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论文
    三、数据与新闻资料
后记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7)《刘子》文学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二、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及内容
第一章《刘子》作者之争及刘昼推论
    第一节 作者之争
        一、文献资料之争
        二、作者生平之谜
        三、文本内容之惑
    第二节 刘昼说推论
        一、《刘子》内容趋近
        二、性格特征相符
        三、知识结构相合
    第三节 刘昼与《刘子》
        一、刘昼其人
        二、北齐其时
        三、北朝其文
第二章 《刘子》的论说艺术
    第一节 《刘子》的逻辑方法
        一、归纳推理
        二、类比推理
    第二节 《刘子》的论说技巧
        一、正反相参,对比突出
        二、设譬明理,引物为证
        三、假设场景,以虚证实
第三章 《刘子》的谋篇成章
    第一节 纵横交错的章节结构
        一、横向角度——以人才问题架构全书
        二、纵向角度——以串珠形式组合篇章
    第二节 简洁有力的单篇布局
        一、首尾圆合
        二、虚实结合
第四章《刘子》的句型艺术
    第一节 骈俪铺排的倾向
        一、骈偶语句的精心安排
        二、排比句式的合理组织
    第二节 平板整饬的句式
        一、平行结构
        二、丫叉句法
        三、顶真修辞
第五章《刘子》的用典艺术
    第一节 《刘子》的引用分析
        一、明引书籍
        二、暗引书籍
    第二节 《刘子》的典故分析
        一、《刘子》的事典
        二、《刘子》的名典、语典
第六章《刘子》的情感性
    第一节 《刘子》的抒情特质
        一、情绪浓烈的《惜时》篇
        二、情绪暗结的反问句
    第二节 《刘子》的批判立场
        一、对评价标准的批判
        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第七章《刘子》的语言风格
    一、语言风格的争议
    二、不变中的朴素质实
    三、新变中的缛丽轻蒨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致谢

(8)1980年代《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栏目建构
    第一节《新华文摘》文学作品选编
    第二节 《新华文摘》评论栏目的专题策划
    第三节 《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的特殊地位
第二章 《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的风格特点
    第一节 《新华文摘》选载取向
    第二节 关注文学热点
    第三节 《新华文摘》的品牌铸造
第三章 《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风格形成原因考量
    第一节 1980 年代的文学环境
    第二节 《新华文摘》创刊及办刊定位
第四章 《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的影响
    第一节 参与文学传播
    第二节 多重时代精神的彰显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1980 年代《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目录
附录二:1980 年代《新华文摘》主要来源刊物频次(篇数)统计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徐干《中论》文学性试论(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二、 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 研究目标和内容
第一章 徐干及《中论》
    第一节 关于作者徐干
        一、 籍贯
        二、 生卒年
        三、 家世与治学特点
        四、 徐干其人
    第二节 《中论》的成书背景
        一、 政治经济背景
        二、 思想文化背景
第二章 结构艺术
    第一节 结构模式
        一、 统筹兼顾的整体结构
        二、 顺理成章的单篇结构
    第二节 开篇与收篇艺术
        一、 开篇艺术
        二、 收篇艺术
第三章 论说艺术
    第一节 论说类型
    第二节 论说技巧
        一、 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二、 寓情于理,感物思理
第四章 引用艺术
    第一节 引用概况
    第二节 经书引用
    第三节 史实援引
    第四节 引言
第五章 语言艺术
    第一节 独具慧眼下的驱词遣句
        一、 巧用数词
        二、 妙用叠音词
        三、 善发警句格言式的名言
    第二节 活用虚词
    第三节 灵活而工整的句式
        一、 骈俪化趋势下的语言特点
        二、 以骈运散,骈散结合
    第四节 《中论》的语言风貌
        一、 明快生动与含蓄凝练
        二、 质实平和与醇厚典雅
        三、 整饬匀称与错落有致
第六章 《中论》文风
    一、 反映现实,注重实用——朴实自然
    二、 依经立意,崇尚古典——醇厚雅正
    三、 “笔兼导顿”,藏而不露——平和舒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浅谈江永红的选材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世说新语》的叙事艺术对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启示[D]. 危净莹.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2]四十春秋铁与火 八千里路云和月——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军旅文学[J]. 朱向前. 东吴学术, 2018(06)
  • [3]网络口碑对电影产品经济效益影响实证研究[D]. 陈璐媛. 安徽大学, 2018(10)
  • [4]国产电影口碑倒挂:“低质低均衡”及其解释[J]. 江永红,陈璐媛. 宿州学院学报, 2018(03)
  • [5]文学期刊与八十年代(1977-1989)报告文学[D]. 陈程. 河南大学, 2017(06)
  • [6]社会性别视域下的“女大学生失联”报道研究[D]. 胡德媛.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3)
  • [7]《刘子》文学性研究[D]. 王国栋.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8]1980年代《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研究[D]. 田仁云.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9]徐干《中论》文学性试论[D]. 赵荣田.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10]军事理论创新的鸿篇巨制——朱文泉上将《岛屿战争论》专家座谈会侧记[J]. 魏冉,朱志刚. 铁军, 2015(01)

标签:;  ;  ;  ;  ;  

论姜永红的选材艺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