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产品批发市场将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杨柳[1](2020)在《不同类型平台中农户的特色农产品交易行为研究 ——基于山东夏津县地瓜种植户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各地开始推进特色农产品的种养殖,“一乡一品”“一村一品”逐步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新格局。与农产品结构的调整几乎同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正在改变农产品的销售形式。在农村,农户除了在传统市场上进行交易外,还利用互联网有效地选择、并自发地建立了一些网络信息平台,借以推进农产品的交易,这使得不同类型平台的结构(尤其是信息结构)对农户的交易行为究竟会产生何种影响成为本研究关注的主题。本论文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为调查点,对该县416户地瓜种植户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以农户从事地瓜交易的平台为切入点,以平台中的信息结构为关键点,将施坚雅等人分析的基层市场视为农户进行农产品交易的一个平台,并以此为参照,探讨自主网络平台和既定网络平台这两类网络平台在交易中的运用,进而分析不同类型平台中农户的交易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在传统交易平台,农户的销售渠道选择较为多元,他们既可以在专业地瓜交易市场上同外来的地瓜采购商进行跨区域地交易,又可以通过当地的地瓜“代办”进行面对面的交易;同时,传统集市平台的兴盛使得地瓜的零售交易仍然存在,而新型综合性交易市场(如超市)的兴起亦使得优质产品获得独立的交易机会。就信息结构来看,传统交易市场平台仍依附于原有的地域空间,交易形式仍以面对面沟通达成为主,但是,当“代办”和收购经纪人这类“中间人”日益增多时,传统地瓜交易市场的层级开始呈现出扁平化特征;同时市场信息得以在既定的空间内针对性地传达。农户选择传统平台进行交易的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非传统平台而言,地瓜种植经验、是否加入合作社、2018年家庭纯收入均对农户选择传统交易平台有着显着的负向影响;同样地,相对于传统交易平台在内的多个平台而言,地瓜总产量、地瓜采购量与地瓜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地瓜种植经验、是否拥有地窖、是否加入合作社均对农户选择传统交易平台有着显着的负向影响。只有户主的年龄对农户选择传统交易平台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在自主网络平台(微信交流群)中,虚拟的时空结构使外来采购商的采购半径大大拓展,也使得农户获得了更具发散性的交易链接通道。微信交流群通过成员身份选择,使交易信息在不同成员之间有选择地传递,不同的交易对象能借助自主网络平台来突破空间的限制,进而进行交易对象选择、价格谈判,并最终达成交易。由于农户种植规模及产品品质的差异,其在微信交流群的平台准入、信息发送和交易对象的选择等信息的获取上具有层级性特征。对影响农户选择微信交流群作为信息交流平台的回归分析表明,相对于不选择地瓜微信群而言,地瓜总产量、地瓜交易量、地瓜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地瓜种植经验、是否加入合作社均对农户选择地瓜微信群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同样地,相对于地瓜微信群在内的多个平台而言,地瓜总产量、是否有外出务工经历、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对农户选择地瓜微信群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只有家庭的代际层级数对农户选择地瓜微信群有着显着的负向影响。对影响农户在微信交流群交易效果的因素分析表明,农户的地瓜总产量、地瓜采购量、地瓜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农户的信息发送方式对其在微信群的交易均有正向影响;农户的议价策略对其成功交易也有一定影响。相比于从高到低报价和从低到高报价而言,农户不报价、从客户中间选择一个最高价的交易策略有助于帮助其更好的达成交易。在既定网络平台(“一亩田”平台)中,信息的内容、种类、频率均被平台设置成既定模式。此类平台在提供海量信息的基础上,采用了控制单边卖方(农户)准入来实现与买方对接的信息发送模式,这使得此类平台更类似于全天候卖方集市,其通过对信息的甄别而实现匹配交易。此类平台的信息结构虽然具有虚拟时空的特点,但是却因为信息量大而具有横向匹配的层级性特点。这就使得在争取信息流通效率的过程中,那些交易量大、品质优、更具价格竞争优势的地瓜农户愿意为了追求更高的交易匹配率而支付更高的平台使用费,去搜寻更合宜的交易对象。对影响农户选择“一亩田”作为交易平台的回归分析表明,地瓜交易量对农户的平台选择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地瓜种植经验对农户能否成功在“一亩田”上达成交易有显着正向的影响;户主年龄与其平台选择在统计上呈负相关。对影响农户在“一亩田”平台交易效果的回归分析表明,是否注册与农户在平台上的交易量无显着关系;是否发送信息、农户收到的信息反馈速度、地瓜采购量对农户的平台交易量有正向影响;然而,农户的议价策略对其在平台上的交易量无显着影响。本文最终得出四个基本的结论:第一,夏津农户在从事地瓜种植时,由于资金、技术及风险偏好的差异而在种植规模及种植方式上存在不同,这种不同导致农户之间出现分化,并影响他们的地瓜交易行为;第二,传统市场平台、自主性网络平台与既定网络平台所蕴涵的信息结构特征影响着农户的交易平台选择,且不同的农户在这些平台中的交易行为存在差异;第三,当农户通过网络平台来促进农产品的交易时,互联网自身的超时空性则使得农户不必再囿于农村的基层市场体系逐级向上运输,这令传统的具有等级性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呈现出扁平化的特征;第四,农户通过分散建立地窖来储存产品而获得了较高的利润,这使得该产品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利润分配发生改变,此类特色产业的产业链拓展需要应对产业利润分配的事实,而提升终端产品的附加值。
忻州市人民政府[2](2020)在《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忻政发[2020]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现将《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2020年1月10日(此件公开发布)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忻州——黄土丘陵、农牧交错、高原风光、千古文化。虽立地条件艰苦,但产业特色明显,享有中国杂粮之都、特优名品之乡等美名。特色产业基地、园区经济和农业的聚集功能不断提升,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建立新型产业链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潘瑶[3](2019)在《哈尔滨南岗区销售环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得到较大满足的大背景下,食品质量安全替代了数量安全,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重视。食用农产品是其他食品的源头,其质量安全与百姓利益休戚相关。销售环节是产品到达消费者的最后屏障,销售环节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状况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生活水平。尤其是在目前,食用农产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的形势下,构建并完善监管体系成为重要任务。哈尔滨市南岗区拥有分布广泛、模式多样的食用农产品销售主体,销售市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全区乃至哈尔滨市大部分地区的消费者供应食用农产品。本文的研究范围限定在哈尔滨南岗区的销售环节,分析当前监管体系的现状,探索适合本地区的监管模式,提升监管水平。同时,也为全市监管体系的建立提供方向。目前南岗区销售环节食用农产品监管体系存在形式单一、法制不完善、监管效率低等缺陷。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基于食用农产品的内涵及特征,通过参考国内外监管实践,以信息不对称、政府管制等理论作为指导,提出了多元共治监管体系。即行政部门管制、经营者自我约束、消费者监督三位一体、共同作用。并针对现有监管模式凸显出的问题提出完善的建议。以区分不同类型经营主体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管为主,强调消费者的外部监督作用,增强政府投入及监管部门间的配合,辅之以法律制度、安全追溯、诚信、检验检测、责任追究等体系的建立健全,形成多主体、全方位的监管网络,规范市场秩序,实现消费安全,确保百姓健康。
陈国豪[4](2019)在《广州市P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类社会及生产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目标从过去的温饱提升到了更高层次,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却出现了诸多问题,农业投入品不合理使用、生态环境恶化、相关制度建设不健全、监管手段落后等问题,对农产品发展提出了严峻考验。因此,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现“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安全保障,是近年来政府工作的持续关注重点。研究以此为背景,选取广州市P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中的政府行为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访谈法,结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考核体系,归纳P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现状情况,系统地分析了P区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中所面临的阻力。研究认为,广州市P区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中的政府行为存在农产品产地环境管控不到位、农产品产业发展规划不合理、农业投入品监管机制不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乎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支撑。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建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整体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创新监管模式,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切实维护产业发展环境,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现代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研究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其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成功经验,提出完善政府行为的对策建议: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完善农业投入品监管机制、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建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积极探索有效监管手段,加强食品安全源头控制,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既是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维护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有力保障。研究希望为推动广州市P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作出贡献,同时也能为各地建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解决农产品监管难题提供参考借鉴。
周强[5](2019)在《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及其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产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生息息相关,对于实现农产品价值、促进“三农”建设、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总量不足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由于种种原因农产品流通效率始终没能得到明显提升,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效率低等问题依然突出,农产品“卖难买贵”现象持续存在,已成为制约农产品流通的核心问题。加强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研究,进一步分析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改革经验和教训,借鉴国际经验,加深理论研究,探讨适合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及效率提升路径,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迅速提高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对于深化改革、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运用马克思流通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和价值链理论等,从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在梳理和总结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历程、总体状况与特点的基础上,全面审视了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偏低的问题和原因。从实证研究的视角,利用Malmquist指数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近年来的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了定量测算与分析评价,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模型构建、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从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内部要素构成和外部政策保障两个视角,提出了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的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提供理论和政策依据,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顶层设计和体制改革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选择。本文共九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对研究的现实背景、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及方法等进行了阐述。第二章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界定农产品流通相关概念,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对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全面梳理。第三章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主要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视角,以历史的、系统的观点,对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历程、现实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系统梳理,既为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提供了一个历史的、社会的和前瞻性的宏观视野,又深入到农产品流通产业内部,分析了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成就与特点,探讨了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发展趋势。第四章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审视,全面审视了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偏低的外部表征和原因,分析了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为进一步细化和实证流通效率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五章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主要从实证研究的视角,从多个方面对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模型构建、回归分析和实证研究。第六章发达国家或地区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的经验及启示,从比较研究视角,探究了发达国家或地区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为提高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提供了借鉴。第七章提升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路径研究,以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为导向,特别针对实证分析的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主要因素,阐明了提升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基本原则,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从农产品流通体系及其内部要素等多角度,系统性地提出了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的实现路径。第八章政策建议,从外部政策保障的角度,提出了提升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具体建议。第九章结论及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需进一步探讨的两个问题。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有:一是观点创新。对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内涵、外延、理论及外部表征等进行深入分析与论证,探讨了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阐释了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基础性因素、关键性因素、先导性因素、保障性因素、技术性因素、制度性因素,从研究领域和内容上解决了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系统性不足、理论支撑有限等问题。二是方法创新。利用Malmquist指数分析法选取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2007-2017年的相关数据对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定量测算与评价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影响农产品流通量和流通效率的各类要素,在需求和供给因素的确定和选择上是本文对以往文献的突破。三是政策创新。在定量分析并构建模型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提升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了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路径研究,既包括中观层面主体客体及子系统建设等具体内容,又有宏观层面的趋势展望和政策建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系统的农产品流通效率实现模式,其中部分路径和政策建议已经被国家有关部委采纳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李方圆,毛婷[6](2018)在《大型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管理研究及提升建议》文中研究说明在深入梳理国内外大型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现状和质量安全管理现状基础上,剖析中国大型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管理不足,并针对性指出提升建议。
陈劲羽[7](2017)在《福州市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管研究》文中指出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是指食用农产品从产地收获后进入流通领域并运输至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商场、超市、便利店等市场后,通过市场将其销售给消费者的过程。福州市政府在强化对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管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但还存在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本文基于相关理论和现实情况,以福州市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管为具体的研究对象,首先从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政府监管理论开始分析,构建理论基础。其次根据调研归纳总结福州市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原因分析。再次查阅并归纳分析美国、日本、上海、杭州、厦门的食用农产品市场政府监管经验,为福州市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政府监管提供借鉴。最后基于福州市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和相关理论,形成了福州市食用农产品销售质量安全监管的总体框架,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和实施保障措施。本文从微观或中观层面专门针对福州政府如何加强流通领域中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政策与策略体系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希望为福州政府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杨宁[8](2017)在《长春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着提高,消费观念发生巨大转变,饮食结构已由原来单一的温饱型转变为均衡多样的营养型。蔬菜作为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之一,在长春市居民的食品消费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人们在购买蔬菜时更关心蔬菜的花色品种、营养成分、内在质量、有害有毒物质残留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毒韭菜”、“药水豆芽”、“激素黄瓜”等蔬菜质量安全事件频繁发生,蔬菜的质量安全已经日益受到消费者、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蔬菜的主要集散场所,是蔬菜流通的主要渠道和中间环节。批发市场发挥着蔬菜集散、调剂供求、价格形成、信息传播等多项功能,承担着近70%的蔬菜流通任务,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有利于提高整个流通环节的蔬菜质量安全水平。长春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及蔬菜集散市场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是有关蔬菜质量安全的相关程序还没有确切落实。作为蔬菜主要来源的批发市场是整个蔬菜质量安全监管过程的枢纽,直接决定消费者购买蔬菜的安全程度。如果在质量安全治理方面能够实现对批发市场合理管控、有效引导,那么势必会对改善蔬菜质量安全现状,提升居民对蔬菜安全的信任度等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基于对长春东北亚物流有限公司粮油大市场、长春海吉星农产品物流有限公司、台北大街干鲜菜、万通大市场、长春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永春批发市场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批发市场的监管流程、监管模式、市场内微观主体对蔬菜质量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等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各批发市场的管理者进行访谈。了解长春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重新梳理批发市场中对蔬菜的监管流程,并从批发市场中的购买者、经销商及管理者这三大微观经济主体角度分别论述其认知现状,从而分析总结出长春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在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度挖掘其成因,最后提出完善批发市场监管体系的对策建议。第一部分为论文的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为调查的实施及选取样本的特征。通过对长春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调研和访谈的相关数据分析,总结出蔬菜经销商样本、购买者样本及市场监管者样本的基本特征。第三部分为长春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分析。利用调研和访谈的内容并结合国家与长春市已经出台的有关流通领域的相关政策法律,梳理长春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的流程,并从经销商、购买者、市场管理者三大微观主体的角度阐述其对批发市场内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的认知现状。第四部分为对长春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对长春市批发市场内经销商、购买者、市场管理者的调研和访谈,找出批发市场在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五部分根据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发现虽然农产品批发市场内的绝大多数管理者、经销商、购买者都能认识到当前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在蔬菜质量安全监管问题上,其各自应如何有效发挥自身作用上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存在一些认知误区。通过深入梳理长春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过程发现,在蔬菜进入批发市场、场内交易、退出市场三大环节均需要批发市场管理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相关部门的监督与检查。长春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及检测设备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及蔬菜监管环节需要加以规范、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的追溯体系亟待完善并需要提高相关负责人遵纪守法的意识。基于本研究,提出了规范市场准入制度、完善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制度、提高政府监管效率等政策建议。
马林林[9](2017)在《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农产品批发市场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在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70%的农产品经由批发市场进入终端消费市场。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新型流通业态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流通模式出现层级扁平化和流通环节减少的状况。这给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批发市场能否与产业链上下游更好地对接,传统的交易方式能否适应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形势,以规模扩张为主的经营模式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等等。因此,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已成为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围绕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这一目标,梳理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此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相关方法,构建了以总投资、交易面积和员工总数为投入指标,以交易额、利润额和摊位出租率为产出指标的DEA分析模型。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是从资源配置角度研究批发市场的经营效率,不是站在供应链的角度研究市场的流通效率。本文的样本数据采集自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14年1月~4月向全国发放的320份《农产品批发市场调研问卷》,样本对象为全国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由批发市场负责人自填,最后整理出122家农产品批发市场组成本研究样本集。研究发现,中国大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技术效率不高,呈现出“纯技术效率低而规模效率高”的现象。按照区域性、发展阶段、市场规模、登记注册类型、城乡区位分布、经营类别六个分类标准,对不同类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体而言,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稳定发展期高于初创期和发展期,销地批发市场高于产地和集散地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高于综合批发市场。对无效农产品批发市场投影分析发现,投入冗余是导致市场经营效率低下的关键。为了总结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对策,本文选取了四种有代表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分析影响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因素,并提出了技术效率有效的市场应加强电子信息系统的应用,有条件的可以适应扩大市场规模;规模效率无效的市场应加强市场规划,加大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市场服务水平;纯技术效率无效的市场应树立服务于商户的理念,加强内部管理和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无效率的市场则要把吸引商户作为重中之重,多措并举,让市场活起来。最后,本文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农产品批发市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提高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应创新交易方式、推进信息系统建设、探索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祁胜媚[10](2011)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 ——以扬州市为例》文中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的内在品质与外在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状况,要求农产品在生产产地、生产过程、贮存、运输、加工、销售各个环节都达到安全标准要求,对人和环境不会导致危害和损失。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是指一国或地区各个相关部门为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目标所进行的调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检查、处理及信息反馈等各项活动分工合作的一体化工作网络。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高度重视。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对于保障消费者健康、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涉及多部门、诸多控制环节的综合管理体系。国外学者从20世纪初开始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起步较早且比较成熟,实证研究也不断创新。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且大多是对现象的描述性分析,在微观层面上的实证分析不足,对现有市场经济体系中如何强化协调监管力度的研究还不够,缺少对现有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下监管体系的研究等。通过对农产品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外部性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一般性分析,研究了外部性现象、信息不对称现象对构建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不利影响,提出了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外部性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一是加强政府调控。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外部性进行调控,实现直接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二是规范主体行为。将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各经济主体行为,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三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鼓励委托交易,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建设,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实施农业标准化,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品牌建设,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建立完善法律法规,强化道德教育和社会监督。通过对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研究,分析其优势和经验,对照我国现状,提出了可供我国借鉴的做法:一是健全监督管理组织体系。无论是相对分散管理还是相对统一管理模式,各部门分工明确,高度重视监管的协调一致。二是完善质量标准体系。积极采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国际兽医局和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的标准,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协调统一的、易于实际操作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三是规范检验检测体系。建立条块结合、权责分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检测手段严格、技术先进。四是严格质量认证体系。注重源头治理、过程控制、全程服务,不断完善农产品认证法律法规,实施强制性农产品认证。五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涵盖“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农产品产业链。扬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是长江三角洲中一座融入上海经济圈、南京都市圈、连接苏南经济板块的滨江近海的新兴城市,也是开发苏北的前沿阵地和传导区域。境内农业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水产品主产区。作为一个承接东部发达地区和中部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大市代表,扬州市在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上的经验做法和存在问题对于目前我国如何更好地构建、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有着较好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扬州市消费者、生产农户、生产企业和行政管理者的问卷调查,结合农产品检验检测环节和认证环节等现状分析,对扬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生产、检测、认证、消费和行政管理等五个关键控制环节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力度,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制度化建设逐步完善,品牌建设成效明显,专项整治合力推进,监管网络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全面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水平。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①生产环节:农业经营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有限,产品主要供应本地市场。②检测环节:资金扶持力度不够,市场快速检测站(点)的管理不够规范,检测标准少,制定水平不高,修订慢。③认证环节:“三品”产地面积的增加幅度还不大,难以满足市场需求。④消费环节:消费者接受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还不够,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⑤行政管理环节: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之间衔接还不够,容易产生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对照扬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实现农业标准化水平全面提高、检验检测能力明显增强、全程监管能力明显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监管、推广、市场等关键环节,针对扬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提出一要建立健全产地环境安全政策,从基地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投入品管理等方面,保障产地环境安全;二要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政策,完善安全农产品管理的责任网络、加强监督执法、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三要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政策,通过创新政府公益性和社会性服务组织、扶持培育新兴农业服务组织、培育农产品品牌,提高标准化生产能力;四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政策,实施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制度、建立完善可追溯制度、规范市场经营制度,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理论分析、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经验的借鉴研究和基于关键控制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实证分析,立足我国国情,提出我国应着眼于保证广大消费者的食用农产品需求、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坚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实行“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在现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联席会议的基础上,成立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力争在5-10年内,基本建立既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高效规范运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二、农产品批发市场将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产品批发市场将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类型平台中农户的特色农产品交易行为研究 ——基于山东夏津县地瓜种植户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引子: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文章结构与研究主题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2 概念框架、研究方法及数据 |
2.1 理论基础与概念框架 |
2.2 概念界定 |
2.3 研究方法 |
2.4 研究数据描述 |
3.研究区域及农产品属性概述 |
3.1 夏津县简介及其农业区域特征 |
3.2 夏津县的地瓜种植与储藏 |
3.3 地瓜种植、窖藏的成本与收益 |
4.传统交易平台中的农户市场行为 |
4.1 夏津的传统交易平台及农产品交易的演变 |
4.2 地瓜交易的传统交易平台:类型与特征 |
4.3 传统交易平台的信息结构 |
4.4 传统交易平台中的农户地瓜交易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
5.自主网络平台的农户交易行为 |
5.1 夏津县地瓜交易中的自主网络平台 |
5.2 自主网络平台中农户信号发送与交易对象选择 |
5.3 自主网络平台的信息结构 |
5.4 自主网络平台中的农户交易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
6 既定网络平台中的农户交易行为 |
6.1 既定网络平台的组织概况:基于“一亩田”的分析 |
6.2 既定网络平台中的信息发送与信息反馈 |
6.3 既定网络平台的信息结构 |
6.4 既定网络平台的信息搜寻与信号发送 |
6.5 既定网络平台上的农户交易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群体分化、信息不完整与有限理性:对于农户行为的再认识 |
7.2 网络平台的运用与市场体制的嬗变 |
7.3 特色产业发展与产业链的拓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哈尔滨南岗区销售环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2章 南岗区销售环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与存在问题 |
2.1 南岗区销售环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
2.1.1 关于销售环节食用农产品的现行法律规定 |
2.1.2 南岗区食用农产品市场发展情况 |
2.1.3 南岗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 |
2.1.4 南岗区销售环节食用农产品监管队伍构成 |
2.1.5 南岗区销售环节食用农产品监管模式 |
2.1.6 南岗区销售环节食用农产品检验检测情况 |
2.2 南岗区销售环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存在问题 |
2.2.1 法律依据不明确 |
2.2.2 监管部门职责不清 |
2.2.3 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 |
2.2.4 监管主体单一发挥作用有限 |
2.3 监管体系问题成因分析 |
2.3.1 食用农产品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特征 |
2.3.2 负外部性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消极影响 |
2.3.3 政府没有充分发挥管制作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完善南岗区销售环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
3.1 运用管制手段发挥政府作用 |
3.1.1 完善具体法律法规依据 |
3.1.2 细化监管职责分工 |
3.1.3 完善检验检测体系 |
3.1.4 生产运输等各环节监管部门相互配合全程监控 |
3.2 引导不同类型的经营主体进行行业自律 |
3.2.1 集中交易市场充分发挥主办方的内部管理作用 |
3.2.2 大中型兼营销售者基于进货查验制度严格准入 |
3.2.3 小型零售商店及食品摊贩提高质量安全意识 |
3.2.4 网络经营者依托电商平台及物流网点实行监管 |
3.3 完善消费监督机制 |
3.3.1 提高消费者监督维权意识 |
3.3.2 落实投诉奖励机制 |
3.3.3 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南岗区销售环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配套保障措施 |
4.1 运用公共职能提供外部支持 |
4.1.1 加强政府扶持力度 |
4.1.2 发挥行业协会等组织的辅助监督功能 |
4.2 构建销售环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开机制 |
4.2.1 建立并公布农产品经营者诚信档案 |
4.2.2 健全安全食用农产品追溯机制 |
4.3 严格追究质量安全违法责任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4)广州市P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农产品 |
2.1.2 农产品质量安全 |
2.1.3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政府行为理论 |
第三章 广州市P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现状 |
3.1 广州市P区农业发展现状 |
3.1.1 广州市P区概况 |
3.1.2 广州市P区农业基本情况 |
3.2 推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的基本措施 |
3.2.1 机构设置及资金保障 |
3.2.2 农业投入品监管方面 |
3.2.3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
3.2.4 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
3.2.5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
3.2.6 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
3.3 广州市P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水平评价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州市P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中阻力分析 |
4.1 农产品产地环境管控不到位 |
4.2 农产品产业发展规划不合理 |
4.2.1 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 |
4.2.2 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低 |
4.3 农业投入品监管机制不健全 |
4.3.1 农业投入品经营秩序混乱 |
4.3.2 农业投入品质量参差不齐 |
4.3.3 滥用乱用投入品现象普遍 |
4.4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完善 |
4.4.1 从农田到餐桌溯源不到位 |
4.4.2 检测设备及技术相对落后 |
4.4.3 企业自检体系的建设滞后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内经验借鉴 |
5.1 经验介绍 |
5.1.1 上海市浦东新区 |
5.1.2 梅州市梅县区 |
5.1.3 佛山市高明区 |
5.2 经验启示 |
第六章 广州市P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中政府应答 |
6.1 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 |
6.1.1 加强农田外源污染管控 |
6.1.2 实施农用土地分类管理 |
6.1.3 完善产地环境监测管理 |
6.2 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 |
6.2.1 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 |
6.2.2 推进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 |
6.3 完善农业投入品监管机制 |
6.3.1 落实检打联动,严查违法违规行为 |
6.3.2 加强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监管和指导 |
6.3.3 推进农业投入品监管信息平台建设 |
6.4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
6.4.1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
6.4.2 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
6.4.3 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广州市P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任务分解表 |
附录2 :广州市P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中的政府行为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及其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效率偏低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核心问题 |
1.1.2 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比较研究法 |
1.4.3 系统分析法 |
1.4.4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流通 |
2.1.2 农产品流通 |
2.1.3 农产品流通效率 |
2.1.4 农产品流通体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流通理论 |
2.2.2 产业组织理论 |
2.2.3 价值链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及影响研究 |
2.3.2 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研究 |
2.3.3 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 |
2.3.4 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研究 |
2.3.5 农产品供应链研究 |
2.3.6 研究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3 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 |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历程 |
3.1.1 改革开放前 |
3.1.2 改革开放后 |
3.2 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现状与特点 |
3.2.1 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规模情况 |
3.2.2 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布局情况 |
3.2.3 农产品流通主体情况 |
3.2.4 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情况及特点 |
3.2.5 农产品流通渠道体系情况和特点 |
3.2.6 农产品流通支撑体系发展状况及特点 |
3.3 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新趋势 |
3.3.1 数字流通 |
3.3.2 绿色流通 |
3.3.3 集约流通 |
3.3.4 开放流通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审视 |
4.1 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偏低的外部表征 |
4.1.1 结构性“卖难”频繁发生 |
4.1.2 零售终端性“买难”“买贵” |
4.1.3 市场价格周期性和异常性波动 |
4.1.4 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严重 |
4.2 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偏低主要原因分析 |
4.2.1 流通主体方面 |
4.2.2 基础设施方面 |
4.2.3 渠道体系方面 |
4.2.4 技术水平方面 |
4.2.5 流通环境方面 |
4.3 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
4.3.1 流通市场网络的影响 |
4.3.2 企业组织化水平的影响 |
4.3.3 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影响 |
4.3.4 设施技术水平的影响 |
4.3.5 电子信息化水平的影响 |
4.3.6 流通政策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5.1 评价方法 |
5.2 模型设定 |
5.3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
5.4 测算结果分析 |
5.5 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5.5.1 面板数据相关理论 |
5.5.2 模型构建 |
5.5.3 模型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发达国家或地区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的经验及启示 |
6.1 日本农产品流通发展现状与经验 |
6.1.1 发展现状概述 |
6.1.2 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主要做法 |
6.2 台湾地区农产品流通发展现状与经验 |
6.2.1 发展现状概述 |
6.2.2 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主要做法 |
6.3 美国农产品流通发展现状与经验 |
6.3.1 发展现状概述 |
6.3.2 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主要做法 |
6.4 德国农产品流通发展现状与经验 |
6.4.1 发展现状概述 |
6.4.2 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主要做法 |
6.5 发达国家或地区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启示 |
6.5.1 建设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体系 |
6.5.2 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 |
6.5.3 与现代物流业结合实现批发市场的升级转型 |
6.5.4 推广公开拍卖的现代销售方式 |
6.5.5 重视农产品深加工,实现价值增值 |
6.5.6 政府对农产品流通支持力度大 |
6.6 本章小结 |
7 提升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路径研究 |
7.1 提升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基本原则 |
7.1.1 服务生产,满足生活,注重流通引领性 |
7.1.2 整合资源,统筹兼顾,强化系统协调性 |
7.1.3 完善功能,健全机制,保障社会公益性 |
7.1.4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两手”协同性 |
7.2 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升路径 |
7.2.1 强化农产品流通设施的支撑作用 |
7.2.2 提升农产品流通主体组织化水平 |
7.2.3 建立健全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 |
7.2.4 加快现代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 |
7.3 本章小结 |
8 提升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政策建议 |
8.1 提升对农产品流通的观念认识 |
8.2 完善农产品流通效率管理体制 |
8.3 加大相关政策扶持力度 |
8.4 优化农产品流通环境 |
8.5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及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表B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大型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管理研究及提升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大型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现状 |
1.1 国外发展现状 |
1.2 中国发展现状 |
2 国内外大型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管理现状 |
2.1 国内外大型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管理要求 |
2.1.1 国外相关要求 |
2.1.2 中国相关要求 |
2.2 国内外大型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管理主要措施 |
2.2.1 国外相关主要措施 |
2.2.2 中国相关主要措施 |
3 中国大型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管理不足 |
3.1 法律标准体系与质量安全管理要求不完全适应 |
3.2 食用农产品冷链物流薄弱 |
3.3 食用农产品追溯体系不完善 |
3.4 检验检测能力相对滞后 |
3.5 缺乏食品安全风险交流预警 |
4 大型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管理提升建议 |
4.1 健全法律标准和认证体系 |
4.2 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 |
4.3 完善信息化追溯体系 |
4.4 提升检验检测体系 |
4.5 加强风险交流预警 |
(7)福州市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研究创新与不足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 |
2.1.1 食用农产品 |
2.1.3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 |
2.2 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管的涵义 |
2.2.1 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 |
2.2.2 政府监管 |
2.2.3 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管 |
2.3 理论基础 |
2.3.1 政府监管理论 |
2.3.2 治理网络理论 |
3 福州食用农产品销售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与问题 |
3.1 福州市食用农产品销售质量安全的基本概况 |
3.1.1 市场销售主体情况 |
3.1.2 市场销售质量安全情况 |
3.2 福州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分析 |
3.2.1 建立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责任体系 |
3.2.2 加强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 |
3.2.3 严格监督食用农产品市场主体履行质量安全责任 |
3.3 福州食用农产品销售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质量控制环节众多违法主体难以确认 |
3.3.2 缺乏唯一标识质量问题追溯难 |
3.3.3 检验时限长快速检测技术需提升 |
3.3.4 地方法律法规不健全准入准出难以有效衔接 |
4 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管的经验梳理和启示 |
4.1 国外主要经验 |
4.1.1 美国流通领域食用农产品监管经验 |
4.1.2 日本流通领域食用农产品监管经验 |
4.2 国内主要经验 |
4.2.1 杭州多管齐下保障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 |
4.2.2 厦门食用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确保市场销售质量安全 |
4.2.3 上海市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
4.3 对福州市食用农产品销售质量安全监管的启示分析 |
4.3.1 建立健全食用农产品法律法规体系 |
4.3.2 建设食用农产品追溯系统 |
4.3.3 重视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监管 |
4.3.4 政府给予经费补贴支持 |
4.3.5 建立快速检测网络 |
4.3.6 督促落实主体责任 |
5 完善福州食用农产品销售质量安全监管的框架与对策 |
5.1 福州市食用农产品销售质量安全监管的整体框架与治理机制 |
5.1.1 监管框架的分析思路 |
5.1.2 监管网络治理机制 |
5.2 食用农产品销售质量安全监管的政策建议 |
5.2.1 地方立法推行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制度 |
5.2.2 建设“一品一码”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追溯系统 |
5.2.3 重点督促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
5.2.4 建设“四级联检”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 |
5.2.5 开展创建“品质生鲜食品示范超市”活动 |
5.2.6 运用新媒介加强监管信息公开工作 |
5.2.7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监管措施落实到位 |
5.2.8 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和补贴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长春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调查的实施与样本基本特征 |
2.1 调查的实施 |
2.2 样本基本特征 |
第三章 长春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
3.1 长春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流程概述 |
3.2 微观经济主体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的认知情况 |
第四章 长春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
4.2 原因分析 |
第五章 加强长春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
5.1 规范市场准入制度 |
5.2 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 |
5.3 完善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制度 |
5.4 提高相关部门监管效率 |
5.5 完善蔬菜质量追溯体系 |
5.6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知识普及与宣传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界定 |
1.3.1 农产品批发市场 |
1.3.2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类型 |
1.3.3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 |
1.4 理论基础 |
1.4.1 流通企业理论 |
1.4.2 农产品批发市场理论 |
1.4.3 企业效率理论 |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内容 |
1.5.4 数据来源 |
1.6 研究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测量 |
2.1.1 企业经营效率的内涵 |
2.1.2 流通企业经营效率测量 |
2.1.3 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测定方法 |
2.2 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 |
2.2.1 信息化状况对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影响 |
2.2.2 交易方式对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影响 |
2.2.3 产权结构对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影响 |
2.2.4 市场规模对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影响 |
2.2.5 其他因素对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影响 |
2.3 简要评述 |
3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状况 |
3.1 农产品批发市场演进和发展 |
3.1.1 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背景 |
3.1.2 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阶段 |
3.2 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总体现状 |
3.2.1 农产品交易市场基本状况 |
3.2.2 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状况 |
3.3 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提升面临的困难 |
3.3.1 土地等资源约束对批发市场规模效率提升的影响 |
3.3.2 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创新对批发市场技术效率提升的影响 |
3.3.3 农产品市场国际化竞争加剧对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影响 |
3.3.4 批发市场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方法选择及模型构建 |
4.1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概述 |
4.2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界定 |
4.3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方法选择 |
4.4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介绍 |
4.4.1 DEA概述 |
4.4.2 DEA经典模型推导 |
4.4.3 采用DEA方法的优劣势分析 |
4.5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DEA模型构建 |
4.5.1 DEA模型的选择 |
4.5.2 投入与产出指标的选取 |
4.5.3 决策单元样本数据的收集 |
4.5.4 模型运行 |
4.6 本章小结 |
5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有效性分析 |
5.1 农产品批发市场技术效率分析 |
5.2 农产品批发市场纯技术效率分析 |
5.3 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效率分析 |
5.4 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收益类型分析 |
5.5 农产品批发市场不同效率有效性对比分析 |
5.6 农产品批发市场超效率分析与排序 |
5.7 本章小结 |
6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多角度分析 |
6.1 不同区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
6.2 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
6.3 不同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
6.4 不同登记注册类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
6.5 不同城乡区位分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
6.6 不同经营类别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7 基于投影分析的中国无效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改进 |
7.1 进行投影分析的必要性 |
7.2 中国无效农产品批发市场投影分析 |
7.3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投入冗余率和产出不足率分析 |
7.4 中国无效农产品批发市场参照集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案例分析 |
8.1 案例一: 技术效率有效市场——以吉首水果批发市场为例 |
8.1.1 吉首水果批发市场概况 |
8.1.2 吉首水果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
8.1.3 吉首水果批发市场未来经营效率提升路径 |
8.2 案例二: 纯技术效率有效规模效率无效市场——以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例 |
8.2.1 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概况 |
8.2.2 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
8.2.3 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未来经营效率提升路径 |
8.3 案例三: 规模效率有效纯技术效率无效市场——以宜春市赣西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例 |
8.3.1 宜春市赣西农产品批发市场概况 |
8.3.2 宜春市赣西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
8.3.3 宜春市赣西农产品批发市场未来经营效率提升路径 |
8.4 案例四: 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无效市场——以阜新市蔬菜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为例 |
8.4.1 阜新市蔬菜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概况 |
8.4.2 阜新市蔬菜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
8.4.3 阜新市蔬菜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未来经营效率提升路径 |
8.5 本章小结 |
9 国内外经验借鉴及启示 |
9.1 投资建设主体 |
9.1.1 政府主导投资建设 |
9.1.2 市场主导投资建设 |
9.2 市场交易方式 |
9.2.1 对手交易 |
9.2.2 拍卖交易 |
9.3 盈利模式 |
9.3.1 收取租金 |
9.3.2 收取交易手续费 |
9.3.3 对外投资 |
9.4 服务对象和范围 |
9.4.1 产地市场 |
9.4.2 销地市场 |
9.4.3 集散地市场 |
9.5 启示 |
10 结论与政策建议 |
10.1 结论 |
10.2 政策建议 |
10.2.1 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系统建设 |
10.2.2 创新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方式 |
10.2.3 探索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
10.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农产品批发市场调研问卷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10)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 ——以扬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 研究背景 |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
2 基本概念 |
2.1 农产品 |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
2.3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
3. 研究综述 |
3.1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的演变 |
3.2 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研究 |
3.3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 |
3.4 研究进展情况分析及存在不足 |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4.2 研究内容 |
4.3 研究方法 |
4.4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一般性理论 |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外部性理论 |
2.1 外部性理论 |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外部性表现形式 |
2.2.1 正外部性 |
2.2.2 负外部性 |
2.3 外部性问题的基本特征 |
2.4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外部性问题的解决途径 |
2.4.1 政府调控法 |
2.4.2 产权管理法 |
3.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
3.1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信息不对称概念 |
3.2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形式 |
3.3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本内容 |
3.3.1 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 |
3.3.2 道德风险(Moral Risk) |
3.4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的危害 |
3.4.1 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直接威胁 |
3.4.2 出现信任危机 |
3.4.3 农民自身利益受损 |
3.4.4 增加交易成本 |
3.4.5 增加农产品市场风险 |
3.4.6 影响农产品的出口创汇 |
3.5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分析 |
3.5.1 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导致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 |
3.5.2 农资供应商与农产品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3.5.3 农产品生产者与农产品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3.5.4 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3.5.5 政府与农产品流通环节中各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3.5.6 交易主体缺乏信息获取能力 |
3.6 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上信息不对称的对策 |
3.6.1 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 |
3.6.2 鼓励实行委托交易 |
3.6.3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 |
3.6.4 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
3.6.5 实施农业标准化 |
3.6.6 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品牌培育 |
3.6.7 增加科技投入 |
3.6.8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
3.6.9 加强道德教育和社会监督 |
参考文献 |
第3章 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势与经验借鉴 |
1. 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情况 |
1.1 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
1.1.1 相对分散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
1.1.2 相对统一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
1.3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 |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
1.5 农产品法律法规体系 |
2. 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势 |
2.1 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
2.2 检测手段严格、技术先进 |
2.3 重视国际信息交流 |
2.4 倾斜扶持激励力度大 |
2.5 法律法规体系健全 |
3. 我国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 |
3.1 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形成 |
3.2 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初步建立 |
3.3 检测检验体系正在加强 |
3.4 质量认证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
3.4.1 无公害食品认证 |
3.4.2 绿色农产品认证 |
3.4.3 有机农产品认证 |
3.4.4 危险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 |
3.4.5 中国良好农业规范(China GAP)体系认证 |
3.5 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
3.5.1 2006年以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制建设状况 |
3.5.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 |
3.6 可追溯体系 |
4. 发达国家管理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 |
4.1 健全监管组织体系 |
4.2 完善质量标准体系 |
4.3 规范检测检验体系 |
4.4 严格质量认证体系 |
4.5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参考文献 |
第4章 基于关键控制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实证分析——以扬州市为例 |
1. 扬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做法和成效 |
1.1 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
1.2 制度化建设逐步完善 |
1.3 品牌建设成效明显 |
1.4 专项整治合力推进 |
1.5 监管网络体系逐步完善,突出常态化管理 |
2. 扬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问题与不足 |
3. 扬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关键环节的实证分析 |
3.1 生产环节 |
3.1.1 生产农户 |
3.1.1.1 生产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认知 |
3.1.1.2 生产农户的农产品生产行为实证分析 |
3.1.1.3 实证结论 |
3.1.2 生产、销售企业 |
3.1.2.1 农产品生产企业 |
3.1.2.2 实证结论 |
3.1.3 生产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3.1 企业或者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识不够到位 |
3.1.3.2 农业生产综合环境不容乐观 |
3.1.3.3 农业规模化水平不高 |
3.1.3.4 现代农业生产格局尚未形成 |
3.1.4 政策建议 |
3.2 检测环节 |
3.2.1 扬州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现状 |
3.2.2 扬州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运行现状的实证分析 |
3.2.2.1 扬州市场上的蔬菜抽检数据 |
3.2.2.2 蔬菜的检测标准 |
3.2.2.3 结果分析 |
3.2.3 检测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3.1 投入相对不足,资金扶持力度不够 |
3.2.3.2 市场快速检测站(点)的管理不够规范,检测可靠性不强 |
3.2.3.3 在检测标准上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农产品的有效检测 |
3.2.4 政策措施建议 |
3.3 认证环节 |
3.3.1 产品认证的重要意义 |
3.3.2 扬州市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现状 |
3.3.3 认证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4 政策措施建议 |
3.4 消费环节 |
3.4.1 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分析 |
3.4.2 消费者农产品消费行为实证分析 |
3.4.2.1 变量及模型 |
3.4.2.2 实证结果及讨论 |
3.4.2.3 实证结论 |
3.4.3 消费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3.1 消费者接受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不够 |
3.4.3.2 存在信息不对称而影响农产品的销售 |
3.4.4 政策措施建议 |
3.5 行政管理环节 |
3.5.1 行政管理部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认知分析 |
3.5.2 分析结论 |
3.5.3 行政管理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3.1 农产品质量管理体制不完善,部门间工作协调不够 |
3.5.3.2 市场准入、产地准出制度执行难度大,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不健全 |
3.5.3.3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不高,检测手段不够先进 |
3.5.3.4 检验检测体系不够健全,全程质量监控体系还未全面建立 |
3.5.4 政策措施建议 |
参考文献 |
第5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目标框架建议 |
1. 战略目标 |
2. 总体思路 |
3.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目标框架的构建建议 |
4.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政策建议 |
4.1 建立健全产地环境安全政策 |
4.1.1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
4.1.1.1 制定和完善安全农产品标准体系 |
4.1.1.2 加大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
4.1.1.3 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 |
4.1.1.4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 |
4.1.2 认真抓好产地环境保护监测工作 |
4.1.3 严格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 |
4.2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政策 |
4.2.1 完善行政管理网络 |
4.2.2 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 |
4.2.3 完善农产品认证体系 |
4.2.4 加强监督执法 |
4.3 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 |
4.3.1 创新公益性、社会性服务组织 |
4.3.2 扶持培育新兴农业服务组织 |
4.3.3 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 |
4.4 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政策 |
4.4.1 实施市场准入、产地准出制度 |
4.4.2 建立完善可追溯制度 |
4.4.3 规范市场经营管理 |
参考文献 |
第6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
1. 主要结论 |
2. 创新点 |
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农产品批发市场将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类型平台中农户的特色农产品交易行为研究 ——基于山东夏津县地瓜种植户的分析[D]. 杨柳.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1)
- [2]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通知[J]. 忻州市人民政府. 忻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02)
- [3]哈尔滨南岗区销售环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研究[D]. 潘瑶.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4]广州市P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 陈国豪.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及其提升路径研究[D]. 周强. 北京交通大学, 2019(10)
- [6]大型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管理研究及提升建议[J]. 李方圆,毛婷. 食品与机械, 2018(11)
- [7]福州市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管研究[D]. 陈劲羽.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4)
- [8]长春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研究[D]. 杨宁. 吉林农业大学, 2017(02)
- [9]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D]. 马林林.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10]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 ——以扬州市为例[D]. 祁胜媚. 扬州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