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我国能效的政策建议

提高我国能效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我国能源效率的政策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王钰[1](2021)在《命令控制型与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政府和市场是经济社会治理活动中的两个重要主体,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在调节经济社会的运行机制,政府则多依靠行政强制力参与到经济社会治理活动中。环境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治理领域的“政府论”和“市场论”之争已存在良久,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和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是政府和市场发挥环境治理作用的重要依托。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市场化机制的建立激发了经济活力,经济总量实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但中国经济一直是以资本和劳动为主要驱动力,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排放的低层次发展模式导致资源与环境的短板效应日益严重。当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成为新时期下的发展目标,促使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成为又一重要任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绿色的现代化发展体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环境治理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绿色发展,所以环境治理既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必要选择。政府和市场是环境治理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二者分别通过命令控制和市场激励来推动经济绿色发展。为了探究不同环境政策在环境治理活动中的作用,本文系统性地分析了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和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基本结论如下:第一,本文对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测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创新性地应用超效率共同前沿DEA方法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改进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方式,分别基于要素贡献和结构贡献两种方法进行分解,从多个角度寻找经济绿色发展的驱动要素。研究发现:(1)2016年之后,全国平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了上升的趋势,出现由负转正的变化,即经济绿色发展水平有所提高。(2)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异质性,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的年平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正,其他经济区域的年平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负。(3)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要素贡献分解结果来看,对于全国和大多数经济区域而言,产出不足和能源过度消耗是导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而环境改善是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驱动因素。从结构贡献的分解结果来看,创新效应是促进绿色全要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第二,本文将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分为中央政府实施的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和地方政府实施的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并以中央环保督察、中央环保约谈和地方环境监管为几种典型的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进行研究。利用断点回归模型识别中央环保督察制度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寻找中央环保约谈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中介变量,利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环境监管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1)中央环保督察和中央环保约谈都会显着地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中央环保督察仅是通过产出增长效应和环境改善效应促进经济绿色发展,中央环保督察并未促进能源节约。地方环境监管作为中央环保约谈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中介变量,仅在环保约谈发生的后一年发挥中介作用,当年并不具有中介效应,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将环境治理压力转换为治理对策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2)地方政府环境监管的作用效果存在地区异质性和门槛效应,对于北部沿海、大西南、东北和南部沿海四个经济区域而言,提高环境监管力度会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对于其他经济区域而言,环境监管的作用并不明显。环境监管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挥作用时,存在以经济发展水平、工业规模、研发水平和环境监管力度为调节因子的门槛效应。第三,本文对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影响经济绿色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以用能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两种环境规制工具为代表,将排放权的初始分配作为研究的起点,在确定初始分配方案后,模拟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的交易行为,对用能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进行政策组合,从绿色发展视角下评价不同市场化程度的政策组合的经济红利效应。研究发现:(1)零和DEA方法虽然提高了用能权与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的公平性,但并没有提高初始分配的效率水平。(2)初始分配方式的选择依赖于市场机制的成熟度,当市场机制完善时,选择零和DEA方法进行初始分配,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行为促进技术进步;但当市场机制不完善时,基于零和DEA方法的初始分配方式可能会阻碍技术进步,此时选择历史法进行初始分配可以在短期内保存生产力。(3)随着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的市场化水平提高,其产出效应、节能减排效应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均会提高。在用能权与碳排放权同时可交易的市场交易型政策组合下,潜在产出增量、节能量、CO2减排量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都会显着提高。市场交易型环境政策组合体现出最佳的经济红利效应,混合型环境政策组合居中,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组合的经济红利效应最差。(4)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指数分解结果表明,与追求产出(GDP)增加相比,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在更大程度上是通过节能和CO2减排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第四,本文在单独分析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和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的作用机制后,又进一步分析了二者协同作用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考虑到不同层级政府实施的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的影响作用存在差异,所以本文分别研究了中央环保约谈与排放权交易的协同作用、地方环境监管与排放权交易的协同作用。研究发现:(1)较之不实施中央环保约谈和排放权交易,或只实施其中一种,同时实施中央环保约谈和排放权交易可以显着地提高经济绿色发展水平。(2)地方环境监管的政策效果会受到排放权交易政策的调节影响,对于不实施排放权交易的城市而言,地方环境监管的绿色增长效应并不显着,而对于实施排放权交易的城市而言,地方环境监管会显着地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3)从外商直接投资的中介效应来看,环境监管与排放权交易即具有协同作用,也具有掣肘影响,其中协同作用体现为排放权交易会降低环境监管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限制,掣肘影响为环境监管与排放权交易同时实施会降低环境政策效果。本文研究得出以下启示:中国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异质性,所以无论是效率评价,还是环境政策的实施,都应将地区异质性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实施差异化的环境政策是提高环境治理能力的必要条件;中央政府应继续坚持以环保督察和环保约谈为主要形式的环境治理行为,充分发挥它们对环境改善的促进作用;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实施市场化的环境政策,提高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的作用程度,最大化释放出政策的经济红利效应,以促进经济绿色发展。环境治理应发挥多主体的协同作用,既要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又要依靠政府的行政执行力,在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下,使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和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实现优势互补。

丁辉[2](2021)在《双碳背景下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已经成为我国“十四五”发展时期乃至今后长期低碳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实现“双碳”目标,要以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为坚实导向,以系统化的政策标准、政策体系为支撑,创新模式、勇敢实践,大力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发展,引导金融产品、工具和服务有序进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开拓新市场、设计新机制、完善标准,逐步建立起以能够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源、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因此,本文从针对我国气候投融资发展评价研究出发,采用因果推断和问卷调研的方法对现有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市场主体参与气候投融资的动因和障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根据一手的调研资料总结了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的政策需求框架,总结了金融机构在政策层面所需求的准入机制、信息机制、绩效机制、激励机制等多种要素机制。研究在梳理国内外气候投融资发展演进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政策评估发现尽管我国气候投融资发展处于早期阶段,但相关政策举措已经在试点范围内对碳减排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针对政策发展,由于我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尚在建设中,相关研究还没有形成成熟、一致、系统的结论,对于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构建的讨论尚不充分。本文进而梳理和总结大量国内外气候投融资政策研究和政策体系建设经验,结合调研结果,本文对系统化研究政策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进行归纳,明确了分析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的理论框架;在总结和提炼有关政策体系要素分解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归纳了对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进行建构的六个要素机制并详细阐述了政策体系建设发展的方向和内容。最后,本文借鉴已有的政策体系结构化评价的理论方法,从六项要素出发设计了针对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进行评价的指标和方法,并具体讨论了其适用的范围和场景,以实现对我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构建的过程和效果进行总体评价。通过上述研究,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气候投融资政策经验和思考的梳理和总结,提出了我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的具体路径和内涵,为发展我国气候投融资工作、形成气候投融资长效政策保障机制提供科学建议。

宋婷[3](2021)在《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的节能管理主要是加强公共机构的节能减排、节能降耗,在公共机构利用新能源新技术环保设备设施,加大对公共机构的节能监察等。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加上我国拥有14亿人口,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非常大,消费量也在逐年增加,而我国的能源生产量相对于我国的能源消费量来说很小,除采取进口措施外,还得采取加强能源管理、降低能耗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利用新能源等措施。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在顶层设计方面对节能的管理,制定和完善了我国的公共机构节能方面的法规政策,直接规范和指导各级公共机构的节能工作,对引导全社会节约资源杜绝浪费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云南省属于能源消耗大省,省委省政府对节能减排工作高度重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制定了《云南省节约能源条例》、《云南省节能监察办法》和《云南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并推出打造一流“三张牌”工作,着重打好“绿色能源牌”等措施加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工作。寻甸县属于云南省昆明市的一个比较典型的自治县。本文通过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的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工作现状分析,着重分析寻甸县的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状况,了解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工作已经取得的成效并发现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其原因,然后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解决措施。本文结合本人的工作经验,根据寻甸县公共机构能源消耗情况和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已经取得的成效,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问卷调查)、政策分析法等方法,通过在知网和万方文献检索系统查阅国内外关于节能管理、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方面期刊论文,通过在图书馆查阅关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方面的着作,对这些研究理论成果进行学习分析。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别对寻甸县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医院、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具体对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政策实施情况、公共机构节能设施设备配备情况、公共机构节能监察情况等方面细化具体问题进行调查。并且广泛搜集我国和我省我市的关于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的法律法规,通过对这些政策法规的研读,并结合管理学中的公共服务管理理论、政府绩效评估理论、公共价值管理理论、节约理论等相关理论和知识,深入分析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剖析了解其原因,并结合实际状况提出促进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的可行性建议。本篇论文主要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的研究背景;国内外关于节能管理方面的研究动态和实施情况。第二部分是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包括了公共机构、能源、节能管理、节能监察的概念和新公共服务理论、政府绩效评估、公共价值管理理论、节约理论等理论。第三部分是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现状,主要包括了寻甸县能源利用现状,近三年(2018年—2020年)寻甸县能源资源消耗情况;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的成效。第四部分着重介绍了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相应的原因,包括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完善、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方式单一、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的投入不足、寻甸县对公共机构能源数据统计质量不高等问题和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缺乏统一的领导机构、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人员节能意识低、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缺乏重视和技术支撑、寻甸县政府财政紧张、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考核机制不完善等原因。第五部分是国内公共机构的节能管理经验部分,深入分析国内外其他地方包括山东省、广东省、上海市、重庆市等地方的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相关的经验启示,加以借鉴利用。第六部分,紧扣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从节能管理、节能监察、投入、监管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来加强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

蒋佩耘[4](2021)在《政府干预对我国单位GDP能耗约束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

丁雪微[5](2021)在《我国工业绿色增长的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理论上,自2008年以来,绿色增长的概念在国际政策话语中日益占据突出地位,最初主要被用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现在涵盖了范围更广的环境资源。绿色增长是一个强有力的经济主张,是可持续发展的产物,是实现经济转型的关键助力。工业绿色增长是绿色增长在工业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是兼顾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发展方式。近十年来,由发达国家带头,发展中国家紧跟其后,纷纷推出“绿色新政”支持绿色增长战略的推行和实施,提高国家竞争力。在政策上,中国从“十一五”规划开始到“十四五”规划,四个五年规划都紧紧围绕着绿色节能、低碳环保的发展目标提出明确的政策建议,还制定了以提高制造水平,促进工业绿色发展为目标的《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工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厘清工业绿色发展领域的发展脉络,探索绿色工业的实现路径和前进方向,对于推动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和谐共融,落实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意义重大。首先,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得到环境规制、研发创新、产业结构三个工业绿色增长影响因素的研究热点,包括工业发展和绿色发展两个维度的分析工业绿色增长前沿趋势的二维架构;运用内容分析法将政策文本按照政策工具-绿色发展-工业发展的三维结构进行编码归类,得到在政策工具维度,我国工业绿色增长政策偏好应用以资金支持为主的供给型政策工具,在绿色发展维度主张在稳增长的前提下兼顾资源环境,在工业发展维度主要以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为抓手的结论。其次,基于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选取环境规制、研发创新、产业结构三个研究热点和政策偏好作为主要影响因素,构建了一个包括政策、能源、环境、社会经济和工业五个子系统的2000-2025年的工业绿色增长模型。通过调整环境规制、研发创新、产业结构三方面的政策参数,模拟十种政策情境下工业绿色增长的实现路径,分析比较后发现加大投资型环境规制,减少费用型环境规制,同时加大研发创新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是兼顾经济发展与绿色增长的最优路径。最后,对“十四五”规划中绿色生态目标的实现提出以下三方面政策建议:第一,提高环境规制水平,完善环境规制体系;第二,提高企业研发创新水平,加快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第三,有效配置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史非凡[6](2021)在《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加速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但由于化石能源利用的增加,大量有害温室气体排放带来了大气环境一定程度的破坏,积极转变全球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多年来助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在为国家创造物质财富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制造业“粗放式”发展,最终导致能源资源方面的极大消耗和体量巨大的碳排放。2016年,各国通过《巴黎协定》,确认国家责任时间表和阶段性目标。关于单位GDP碳排放,我国承诺2030年之际,将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60%至65%;关于碳排放总量,则争取在2030年左右达到最高值并争取尽快实现达峰。制造业作为碳排放大户,其减排效果对我国整体碳减排成效的影响不言而喻,且近年来政府将碳排放强度列为约束性指标,因此本文对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本文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对制造业分部门碳排放量做“两阶段”因素分解。第一阶段分解得出,分部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为能源碳排放密度,能源消费强度和产出结构,同时利用生产函数将产出结构升级具体化为技术升级、资本升级和劳动力升级三方面;第二阶段分解,针对能源碳排放密度,能源消费强度两大影响因素进一步因素分解,探究影响该两大影响因素的深层次原因。基于两阶段因素分解,构建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的理论模型,运用2009-2017年的统计数据,选择被解释变量滞后一阶作为工具变量,采用两步稳健系统GMM方法,分别对部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以及能源碳排放密度、能源消费强度两大影响因素各自行业层面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结合现状分析和实证结果,本文形成如下结论:一、制造业部门能源碳排放效率(能源碳排放密度的倒数)和能源消费效率(能源消费强度的倒数)均与部门碳排放强度存在着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能源消费效率是部门碳强排放度下降的主导因素,其次为碳排放效率。技术水平升级因素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促降作用。劳动力升级因素表现出微弱但显着的提升碳排放强度的作用,反映出我国制造业部门内部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二、制造业部门碳排放密度的影响效应首要来源是行业能源结构方面的转型升级。典型行业1能源消费占比对碳密度的拉升作用与煤炭类制品消费占比的拉升作用相比较弱。而典型行业2能源消费占比对碳密度的促降作用与煤炭类制品消费占比对碳密度的拉升作用相比,同样较弱。三、制造业部门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效应除能源结构升级、行业能源效率的推动作用外,针对高能效能源消费占比较低行业可采取降低其产值占比的方式,进一步提高部门能源消费效率。依据本文研究结论,提出关于降低中国制造业部门碳排放强度,促进制造业低碳化发展的相关建议,主要包括以下措施:改善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出结构,提升重点行业能源消费效率,提高政府扶持力度,充分发挥税收作用,为顺利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减排目标奠定基础。

陈怡玎[7](2021)在《绿色税收政策对高耗能企业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过渡时期,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化解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怎样实现经济、能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重要课题。其中,高耗能行业是我国工业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行业,为促进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是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同时,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倒逼催生了政府环境规制政策的介入,绿色税收政策就是其中一种调节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的有效手段。高耗能企业由于技术、资源等条件的约束,不可能立即实现从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的转变,也就意味着高耗能企业必须提升能源效率,而能源效率又受到绿色税收政策规制。在这种背景下,探讨我国绿色税收政策对高耗能企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为完善我国绿色税收政策体系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能为高耗能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出建议,有利于更好发挥绿色税收政策对高耗能企业能源效率的积极作用,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基于国内外学者对绿色税收政策、能源效率的研究成果,以2004-2018年的绿色税收数据、工业企业相关数据为样本,分析我国绿色税收政策对高耗能企业能源效率的影响效果及影响机理。首先,测算分析我国三种不同口径的绿色税收政策强度,并据此设置政策干预时间节点,将样本划分为2004-2010年、2010-2015年、2014-2018年三个阶段。其次,利用BCC模型和Malmquist模型测算高耗能企业能源效率。接着,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波特假说就绿色税收政策对高耗能企业能源效率的影响进行机理分析。最后,基于测算的数据和机理分析,利用PSM-DID方法分三阶段探讨绿色税收政策对高耗能企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发现:(1)我国狭义绿色税收政策强度低,中义及广义绿色税收政策在总体上看来已具备了相当强度。总的来说,我国绿色税收政策体系还存在征税范围和征收力度不合理、税收优惠不完善、节能环保调节作用有限、税收用处不明等问题。(2)通过测算得到的高耗能企业能源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也大多保持在1.1附近,说明高耗能企业的能源效率整体是进步的。(3)通过PSM-DID方法分阶段对绿色税收政策和高耗能企业能源效率关系进行分析发现:短时期内绿色税收政策的干预会抑制高耗能企业能源效率进步;较长时期内,随着对绿色税收体系不断地优化完善,绿色税收政策的干预会促进高耗能企业能源效率提高。通过影响机理的检验发现:短期内,绿色税收政策会抑制技术创新,进而导致能源效率降低;长期来看,绿色税收政策能刺激高耗能企业技术创新,进而促进能源效率提高。

陆旭东[8](2021)在《金融发展对能源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能源依赖性”特点。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能源企业经营问题不断凸显。目前普遍存在能源企业规模报酬递减情况,严重制约着经济高质量的发展。突如其来的疫情,造成包括能源企业在内的众多企业资金周转出现困难,面临倒闭。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六稳”工作框架下提出“六保”任务,将能源安全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对待,出台了各种激励能源企业发展的政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服务能源企业是解决经营效率“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抓手。研究能源产业的金融支持是为了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转换经济增长动力,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首先对国内外关于金融发展和能源企业发展之间关系进行文献梳理,把握该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为本文研究指明方向。其次,详细阐述金融发展理论的诞生、萌芽、建立、发展,以及新金融发展理论。归纳出能源企业的“5R”理论、“能源回弹效应”理论、“能源替代”理论、“净能源”理论和“EROI”理论。对能源生产消费、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和能源企业的金融支持三个方面对现状进行描述。再次,选取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指标,讨论对能源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机制。最后,采用DEA-BCC和DEA-Malmquist方法对效率指数进行测度,利用DEA-T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合实证得出结论,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2010年能源企业经营效率出现“断崖式”下滑,近年普遍存在规模报酬递减情况;(2)金融发展的子指标均对能源企业经营效率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金融效率促进效果最为显着,金融结构的作用效果最弱,金融规模介于二者之间。考虑区域异质性后,金融结构与金融效率在分样本回归中,对效率均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在东部地区,金融规模对效率提升具有鞭策效果,而在中西部地区,金融规模存在抑制效应;(3)营商环境的优化、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政府的财政支持能够显着提升能源企业经营效率;(4)能源研发投入不足,资金未能合理配置,以及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严重制约着能源产业发展。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完善金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提高研发质量,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加强政府顶层设计,发挥投资引导职能;优化营商环境,放宽投资限制。

荣婧[9](2021)在《中国工业绿色效率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色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推动绿色发展是提升我国工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工业绿色效率的有效提高是实现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工业绿色发展的动力源泉,未来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绿色效率。但是,现阶段我国工业经济增长仍以消耗大量能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存在高能耗、高排放特征,工业绿色效率整体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劳动、资本、能源等生产要素经济产出和污染减排能力在削弱,尚未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工业绿色效率提高面临较大困境。基于此,以工业绿色效率为研究对象,依据扩展的索洛模型厘清工业绿色效率与工业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并系统梳理工业绿色效率影响因素及层级结构,分析影响路径及驱动机理;运用EBM模型评估工业绿色效率,分析我国工业绿色效率的区域和行业分布特征;运用核密度方法解析工业绿色效率收敛特征,并运用马尔科夫链研究动态演进规律;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分析工业绿色效率区域异质性影响因素和行业异质性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工业绿色效率提升路径。研究结论显示:(1)2005-2016年间,工业绿色效率值由0.322上升至0.659,整体上呈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区域分布来看,大体上以黑河和腾冲为线,工业绿色效率水平由东向西呈逐级递减的趋势,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和空间集聚性;行业分布来看,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工业绿色效率较高,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工业绿色效率较低,行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2)工业绿色效率动态演进分析结果显示,区域来看,各地区工业绿色效率的分布在2005年呈明显“双峰”状,2016年各地区的双峰特征慢慢消失,各省工业绿色效率水平在不断提高,地区间工业绿色效率低水平和高水平差距逐渐扩大;我国工业绿色效率水平转移体现出来一定的空间依赖性,工业绿色效率较高水平邻域对周围省市的工业绿色效率具有一定带动作用,水平较低的邻域则有一定消极作用;处于低水平的省市更容易陷入低水平马太效应;高水平省市间相邻更容易呈趋同效应。行业来看,2005-2016年间,我国整体各行业工业绿色效率水平存在一定程度地提高,部分行业提升速度领先于其他行业;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具有更强的自我锁定效应,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的自我锁定效应相对较低,而且资源密集型行业提升效应不足。(3)工业绿色效率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中,工业企业规模扩大、人力资本、环境规制因素可以显着驱动区域工业绿色效率水平提高,行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显着抑制区域工业绿色效率水平发展。区域整体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对邻省工业绿色效率产生正向溢出效应的有工业企业规模和研发投入因素;对邻省工业绿色效率产生负向溢出效应的有行业结构、人力资本、环境规制与外商直接投资因素;对邻省工业绿色效率空间溢出效应不显着的有能源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因素,能源结构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4)工业绿色效率行业差异影响因素中,工业企业规模可以显着推动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工业绿色效率水平。所有制结构抑制了技术密集型工业绿色效率水平提升,但促进了劳动密集型工业绿色效率水平。人力资本即期显着推动了资本密集型行业工业绿色效率水平,但是滞后一期显着抑制了其发展,对资源密集型行业的滞后一期影响也显着为负,其他影响不显着。环境规制对技术密集型行业工业绿色效率起到显着的推动作用,而且存在非线性影响,但显着抑制了资源密集型行业工业绿色效率,对其他行业影响均不显着。外商直接投资显着抑制了资源密集型行业工业绿色效率发展。研发投入当期显着抑制了资本密集型行业工业绿色效率水平,滞后一期后起到了促进作用。(5)基于系统动力学工业绿色效率路径分析结论表明,从工业绿色增加值角度和工业增加值来看,创新-结构-环保驱动路径是最优路径,该模式兼顾了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既保证了工业经济高速增长,又可以有效从源头和末端对工业三废污染进行控制,降低工业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有助于帮助工业增长方式由规模、速度、粗放型增长,向绿色效率、环保、集约型增长转变。从保护资源环境的角度看,创新-环保驱动路径的工业污染经济损失模拟值最小,是最佳路径,说明与创新-结构-环保协同路径相比,资本深化一定程度上会提高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综上,本文从系统论出发,将EBM模型、核密度方法、马尔科夫链、动态面板空间杜宾模型、动态面板模型和系统动力学进行方法集成,在解析工业绿色效率区域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有机整合工业绿色效率的环境规制、技术、结构等各项影响因素,并将线性规划维度扩展为涵盖人口、社会、工业经济、资源与环境多维度的工业绿色效率系统,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八种情景模式下工业绿色效率进行仿真模拟与预测,定量解析工业绿色效率提升路径,识别最优路径。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工业绿色效率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郭姣[10](2021)在《中国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及空间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着能源高消耗和环境污染高排放的问题,节能减排是解决这一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城市群作为主体功能区划的重点与优先开发区,是引领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分别位于中国北部、东部和南部的发达地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我国发育最成熟和最具有竞争力的城市群,有较强的区域代表性。因此,本文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以下四个问题进行研究:节能减排效率测算、节能减排效率动态特征及潜力、节能减排效率空间效应及治理、节能减排效率影响因素空间计量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及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将环境收益纳入节能减排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中国三大城市群49个城市2006-2018年节能减排效率进行测算,并对其总体特征及发展阶段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考虑环境收益情形下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明显高于不考虑环境收益的情形,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变动趋势、有效单元数量、各城市效率值及城市效率排名在两种情形下均存在显着差异;考虑环境收益情形下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城市群之间呈现“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发展格局;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整体上经历了快速增长、发展调整、稳步增长三个阶段。(2)通过GML指数模型对中国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动态特征及内在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构建节能减排潜力测算模型对三大城市群节能潜力与减排潜力进行定量表征,并提出各城市节能减排实施路径。研究表明:三大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上升趋势,技术进步是促进其提升的主要因素;三大城市群节能潜力与减排潜力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减排潜力远大于节能潜力,其中京津冀城市群面临节能与减排的双重压力,长三角城市群的减排压力较大,珠三角城市群节能与减排均处于较优状态;49个城市分别落在节能减排潜力状态矩阵的A、B、C、D区域,A区域的城市是高效集约型城市,B、C区域的城市可以采取单边突破式节能减排实施路径,D区域的城市可以选取渐进式和飞跃式两种实施路径。(3)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中国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的空间效应进行定量表征,通过LISA聚类图对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各城市节能减排空间治理模式。研究表明: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全局莫兰指数存在较大差异,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由正向空间相关性转变为负向空间相关性,珠三角城市群始终保持较强的负向空间相关性;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局部莫兰指数变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空间集聚特征;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存在较大差异,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分别呈现“南北差异大,东西部极化严重”、“北部极化严重”的空间分布格局,长三角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空间分布格局与城市所在省份有密切联系;从空间治理模式来看,三大城市群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区域:“核心保护区”、“重点补偿区”、“严治扩散区”和“警惕分异区”。(4)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城市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环境规制等因素对中国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中得到了验证;京津冀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主要受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及城市规模的影响,城市规模和环境规制对节能减排效率具有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城镇化率、能源结构、城市规模及对外开放程度对长三角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具有显着影响,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及城市规模具有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珠三角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主要受能源结构和城市规模的影响,其中城市规模对节能减排效率存在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上述研究结论,针对各城市群发展特征,提出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二、提高我国能源效率的政策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我国能源效率的政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命令控制型与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经济绿色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1.1.2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环境治理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绿色增长理论
        2.1.2 外部性理论
        2.1.3 产权理论
        2.1.4 公共物品理论
        2.1.5 环境规制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的相关文献
        2.2.2 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的相关文献
        2.2.3 环境政策与经济绿色发展关系的相关文献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测算和分析
    3.1 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测算方法
        3.1.1 超效率共同前沿DEA模型
        3.1.2 Luenberger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计算与分解
        3.1.3 投入产出数据说明
    3.2 经济绿色发展水平测算结果分析
        3.2.1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初步分析
        3.2.2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典型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4.1 中央环保督察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4.1.1 中央环保督察制度的实施背景
        4.1.2 中央环保督察与经济绿色发展关系的建模
        4.1.3 中央环保督察与经济绿色发展关系的实证结果
        4.1.4 稳健性检验
    4.2 中央环保约谈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4.2.1 中央环保约谈与经济绿色发展的中介效应模型
        4.2.2 中央环保约谈与经济绿色发展的中介效应实证结果
    4.3 地方环境监管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4.3.1 地方环境监管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异质性影响
        4.3.2 地方环境监管影响经济绿色发展的门槛效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两类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5.1 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现状
    5.2 用能权与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机制研究
        5.2.1 用能权与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式模拟
        5.2.2 初始分配方式的公平性分析
        5.2.3 初始分配方式的效率分析
    5.3 用能权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模拟
        5.3.1 环境生产技术与数据说明
        5.3.2 用能权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组合的建模
    5.4 用能权与碳排放权交易的绿色增长效应分析
        5.4.1 产出效应分析
        5.4.2 节能减排效应分析
        5.4.3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命令控制和市场激励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协同影响机制分析
    6.1 中央环保约谈与排放权交易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协同影响机制
        6.1.1 中央环保约谈与排放权交易协同机制模拟
        6.1.2 中央环保约谈与排放权交易协同机制的实证结果
    6.2 地方环境监管与排放权交易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协同影响机制
        6.2.1 不同市场激励下环境监管与经济绿色发展的关系
        6.2.2 环境监管与排放权交易对经济绿色发展的调节中介效应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2)双碳背景下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定性研究方法
        1.3.2 定量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4.1 气候投融资发展评价与政策绩效
        1.4.2 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发展与演进
        1.4.3 气候投融资政策需求与设计
    1.5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气候投融资
        2.1.2 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
        2.1.3 面向低碳转型的气候投融资政策
    2.2 气候投融资的内涵、测度和影响
        2.2.1 气候投融资的内涵与概念演进
        2.2.2 气候投融资的理论基础
        2.2.3 气候投融资的管理
        2.2.4 气候投融资的影响
    2.3 气候投融资发展模式
        2.3.1 气候投融资“自上而下”发展模式
        2.3.2 气候投融资“自下而上”发展模式
    2.4 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发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气候投融资发展与评价研究
    3.1 理论基础
        3.1.1 气候投融资发展动因
        3.1.2 气候投融资发展评价
    3.2 研究方法
        3.2.1 气候投融资政策评估
        3.2.2 气候投融资活动问卷调研
    3.3 气候投融资发展动因分析
        3.3.1 金融机构开展气候投融资现状
        3.3.2 金融机构绿色(气候)金融产品和服务现状调研
        3.3.3 金融机构气候风险管理
        3.3.4 金融机构气候信息披露
        3.3.5 研究结论
    3.4 气候投融资发展评价分析
        3.4.1 数据说明和描述性统计
        3.4.2 计量模型和估计
        3.4.3 假设检验
        3.4.4 模型结果分析
        3.4.5 稳健性检验
        3.4.6 实证结论
第4章 气候投融资政策发展与演进
    4.1 气候投融资政策的演进和研究现状
        4.1.1 国外气候投融资政策的研究现状
        4.1.2 国内气候投融资政策的研究现状
    4.2 国际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发展现状
        4.2.1 气候谈判下的资金机制
        4.2.2 国际气候投融资体系现状
        4.2.3 国际气候投融资政策评估制度
    4.3 国内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现状概述
        4.3.1 中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发展现状
        4.3.2 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发展现状
        4.3.3 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的管理体制
    4.4 国内外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的经验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碳背景下气候投融资政策需求与设计
    5.1 总体政策需求
        5.1.1 气候投融资政策需求量化分析
        5.1.2 规范气候投融资准入的政策需求
        5.1.3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政策需求
        5.1.4 气候投融资市场发展的政策需求
        5.1.5 完善气候信息的政策需求
        5.1.6 强化协同机制的政策需求
    5.2 政策体系建设路径
        5.2.1 基于准入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5.2.2 基于绩效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5.2.3 基于激励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5.2.4 基于市场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5.2.5 基于信息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5.2.6 基于协同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路径优化
    5.3 监督评价体系
        5.3.1 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评价思路
        5.3.2 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评价的方法
        5.3.3 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评价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6.2.1 加强气候投融资准入机制政策保障
        6.2.2 强化气候投融资政策绩效和激励机制管理
        6.2.3 优化气候投融资政策市场机制建设
        6.2.4 完善气候投融资政策信息机制设计
        6.2.5 打造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协同效应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气候投融资金融机构与能源企业领导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
    附录二: 调研问卷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致谢

(3)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公共机构
        二、节能管理
        三、节能监察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政府绩效评估理论
        三、公共价值管理理论
        四、节约理论
第二章 寻甸县公共机构能耗情况及节能管理成效
    第一节 寻甸县能源利用情况
        一、寻甸县公共机构情况
        二、寻甸县公共机构建筑面积
        三、寻甸县公共机构用能人数
        四、寻甸县公务用车情况
    第二节 寻甸县能源资源消耗情况
        一、寻甸县公共机构主要类型能源资源消耗情况
        二、寻甸县公共机构能源消费具体情况
        三、寻甸县公共机构能耗主要指标情况
        四、近三年寻甸县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情况
    第三节 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成效
        一、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制度初步建立
        二、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示范引领作用显现
        三、寻甸县不断加强新能源利用
        四、寻甸县不断加强节能宣传教育
        五、公共机构人员节能意识不断在增强
第三章 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节能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完善
        二、节能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三、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方式比较单一
        四、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
        五、公共机构能源数据统计质量不高
    第二节 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缺乏统一的领导机构
        二、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工作人员节能意识不强
        三、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缺乏重视和技术支撑
        四、寻甸县政府财政紧张
        五、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考核机制不完善
第四章 国内公共机构的节能管理经验
    第一节 国内节能管理经验
        一、山东省:加大节能监察专项工作
        二、广东省深圳市市民中心:加强政府机关示范带动作用
        三、上海市:加强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
        四、重庆市;加强公共机构能源利用监测
    第二节 经验启示
        一、重视节能监察长效作用
        二、重视绩效考核的带动作用
        三、以合同能源管理推动技术节能
        四、结合本地特色开展公共机构节能
第五章 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改进措施
    第一节 完善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体系
        一、完善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的机构设置
        二、完善寻甸县节能管理机构协调机制
        三、制定能耗标准制度
        四、完善科学的公共机构节能绩效考评体系
    第二节 增强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意识
        一、加大宣传,提高节能意识
        二、加强培训,提升节能管理能力
        三、结合本地实际,推进公共机构节能管理
    第三节 转变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方式
        一、加大节水节电管理力度
        二、加大公车节能管理力度
        三、引入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机制
        四、继续加大节能监察的工作力度
    第四节 加大对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的投入
        一、加大对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的资金保障
        二、加大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技术投入
        三、加大对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的人才投入
    第五节 提高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统计数据质量
        一、加强统计人员培训
        二、构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平台
        三、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监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节能意识调查问卷
致谢

(5)我国工业绿色增长的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工业绿色增长的研究进展
        1.2.1 绿色增长的概念与内涵
        1.2.2 工业绿色增长的概念与内涵
        1.2.3 工业绿色增长的测量与评价
        1.2.4 现有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计量法
        1.4.2 内容分析法
        1.4.3 系统动力学
2 工业绿色增长的研究文献分析
    2.1 可视化分析与Citespace软件
        2.1.1 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的理论依据
        2.1.2 Citespace应用软件概述
    2.2 数据处理与基本情况统计
        2.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2 工业绿色增长文章基本情况统计
    2.3 工业绿色增长的研究热点分析
        2.3.1 关键主题词的分析
        2.3.2 聚类结构的分析
    2.4 研究热点的概念界定和研究进展
        2.4.1 环境规制的概念与分类
        2.4.2 环境规制与工业绿色增长
        2.4.3 研发创新的概念与测量
        2.4.4 研发创新与工业绿色增长
        2.4.5 产业结构与工业绿色增长
    2.5 工业绿色增长的研究趋势和研究前沿分析
        2.5.1 关键词突现图
        2.5.2 关键词时序图
    2.6 本章小结
3 工业绿色增长的国家政策分析
    3.1 内容分析法
    3.2 构建分析框架
        3.2.1 X维度:政策工具维度
        3.2.2 Y维度:绿色发展维度
        3.2.3 Z维度:工业发展维度
    3.3 政策样本的选择
    3.4 定义分析单元和类目
    3.5 信度和效度评估
        3.5.1 信度评估
        3.5.2 效度评估
    3.6 量化分析
        3.6.1 政策工具维度量化分析结果
        3.6.2 绿色发展维度量化分析结果
        3.6.3 工业发展维度量化分析结果
    3.7 本章小结
4 工业绿色增长实现路径的仿真模拟
    4.1 系统动力学
    4.2 工业绿色增长实现路径的系统结构分析
        4.2.1 系统边界确定
        4.2.2 因果回路图
        4.2.3 存量流量图
    4.3 工业绿色增长实现路径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4.3.1 模型建立
        4.3.2 模型参数确定
        4.3.3 模型函数关系
        4.3.4 模型有效性检验
    4.4 工业绿色增长实现路径的仿真模拟
        4.4.1 实现路径的设计假设
        4.4.2 实现路径的仿真模拟
    4.5 工业绿色增长实现路径的比较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研究的政策建议
    5.3 研究的创新点
    5.4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内容分析单元编码表
致谢

(6)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碳排放强度研究
        二、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三、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制造业
        二、碳排放与碳排放强度
        三、碳排放密度
        四、能源强度
        五、产业结构
    第二节 相关基础理论
        一、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低碳经济学理论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发展及碳排放强度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二、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特征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的现状
        一、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分析
        二、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密度发展现状分析
        三、中国制造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趋势分析
        四、中国制造业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第四章 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解
    第一节 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方法
        一、因素分解法基本类型
        二、指数因素分解法
    第二节 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解
    第三节 碳排放密度影响因素分解
    第四节 能源强度影响因素分解
    第五节 产出结构升级模型
    第六节 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构建
第五章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第二节 数据来源及特征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变量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相关检验
        一、相关性分析
        二、平稳性检验
        三、协整关系检验
    第四节 模型估计及回归结果解释
        一、静态面板模型估计
        二、模型修正
        三、两步系统GMM估计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二、调整产出结构
        三、提升重点行业能源消费效率
        四、提高政府扶持力度,充分发挥税收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7)绿色税收政策对高耗能企业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路线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
        1.3.1 创新之处
        1.3.2 难点与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绿色税收政策
        2.1.2 能源效率
        2.1.3 高耗能企业
    2.2 理论基础
        2.2.1 庇古税理论
        2.2.2 效率理论
        2.2.3 生产前沿面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国内外关于绿色税收政策的研究综述
        2.3.2 国内外关于能源效率的研究综述
        2.3.3 国内外关于绿色税收政策与能源效率关系的研究综述
        2.3.4 文献述评
第3章 绿色税收政策强度及高耗能企业能源效率测算
    3.1 我国绿色税收政策现状及强度测算
        3.1.1 我国绿色税收政策现状
        3.1.2 我国绿色税收政策强度测算
        3.1.3 我国绿色税收政策现存问题
    3.2 高耗能企业能源利用及效率测算
        3.2.1 高耗能企业能源利用情况
        3.2.2 高耗能企业能源效率的测算方法
        3.2.3 变量选取与测量
        3.2.4 高耗能企业能源效率的测算结果分析
第4章 绿色税收政策对高耗能企业能源效率的影响机理及研究假设
    4.1 绿色税收政策对高耗能企业能源效率的短期影响机理及研究假设
        4.1.1 直接影响机理
        4.1.2 间接影响机理
    4.2 绿色税收政策对高耗能企业能源效率的长期影响机理及研究假设
第5章 实证分析
    5.1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计
        5.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1.2 变量选取与测量
        5.1.3 模型设计
        5.1.4 描述性统计
    5.2 倾向得分匹配与均衡性检验
    5.3 DID回归分析
    5.4 进一步研究
        5.4.1 分阶段PSM匹配均衡检验
        5.4.2 分阶段DID回归分析
    5.5 影响机理的检验
    5.6 稳健性分析
        5.6.1 替换PSM匹配方法
        5.6.2 修改政策干预时间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8)金融发展对能源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三、文献综述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金融发展和能源企业经营的理论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金融发展理论和能源企业经营理论
        一、金融发展理论
        二、能源企业经营理论
    第二节 能源金融的现状分析
        一、能源企业发展现状
        二、能源企业的金融支持现状
第三章 金融发展对能源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机制
    第一节 金融规模对能源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机制
        一、促进储蓄存量增长
        二、扩大覆盖范围
        三、降低融资成本
    第二节 金融结构对能源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机制
        一、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率
        二、放宽外资准入
    第三节 金融效率对能源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机制
        一、提升配置效率
        二、发挥资金导向作用
第四章 金融发展对能源企业经营效率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中国能源企业经营效率测度及评价
        一、经营效率测算模型
        二、经营效率指标选取
        三、经营效率测算与分析
    第二节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一、Tobit模型构建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三、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三节 金融发展对能源企业经营效率的实证检验
        一、面板单位根检验
        二、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完善金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二、提高研发质量,调整产业结构布局
        三、加强政府顶层设计,发挥投资引导职能
        四、优化营商环境,放宽投资限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9)中国工业绿色效率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工业绿色发展与工业绿色效率研究
        1.3.2 工业绿色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1.3.3 工业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绿色效率及相关概念的解释
        2.1.1 效率与经济效率
        2.1.2 绿色效率与工业绿色效率
        2.1.3 绿色效率与绿色发展的关系
    2.2 经济增长理论
    2.3 生态经济理论
    2.4 系统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业绿色效率影响路径与驱动机理分析
    3.1 工业绿色效率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分析
        3.1.1 工业绿色效率推动工业绿色发展
        3.1.2 工业绿色效率影响因素层级结构分析
        3.1.3 工业绿色效率影响路径分析
    3.2 工业绿色效率驱动机理分析
        3.2.1 工业技术追赶效应
        3.2.2 绿色结构调整效应
        3.2.3 环境规制激励效应
        3.2.4 绿色创新外溢效应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工业绿色效率评价
    4.1 模型方法与数据来源
        4.1.1 方法选择
        4.1.2 EBM模型构建
        4.1.3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4.2 工业绿色效率评价分析
        4.2.1 区域异质性分析
        4.2.2 行业异质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绿色效率动态演进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核密度方法
        5.1.2 马尔科夫链
    5.2 工业绿色效率收敛分析
        5.2.1 各省市工业绿色效率收敛分析
        5.2.2 行业工业绿色效率收敛分析
    5.3 工业绿色效率动态演进分析
        5.3.1 各省市工业绿色效率分布演进
        5.3.2 行业工业绿色效率分布演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业绿色效率区域异质性影响因素分析
    6.1 模型方法与数据来源
        6.1.1 动态面板空间计量模型
        6.1.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6.2 空间自相关检验与模型诊断
        6.2.1 空间自相关检验
        6.2.2 模型检验与选择
    6.3 实证结果及分析
        6.3.1 影响因素分析
        6.3.2 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6.4 稳健性检验
        6.4.1 基于动态面板的全样本检验
        6.4.2 分区域样本的异质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业绿色效率行业异质性影响因素分析
    7.1 动态面板模型与数据来源
        7.1.1 模型设定
        7.1.2 估计方法选择
        7.1.3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7.2 模型诊断
    7.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7.4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工业绿色效率的提升路径
    8.1 系统动力学方法介绍
        8.1.1 系统动力学
        8.1.2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8.2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8.2.1 系统边界构建模型选择
        8.2.2 系统边界确定及基本假设
        8.2.3 因果回路图
        8.2.4 系统动力学流图
        8.2.5 模型方程及参数确定
    8.3 系统动力学模型检验
        8.3.1 直观检验
        8.3.2 运行检验
        8.3.3 历史性检验
    8.4 中国工业绿色效率提升路径仿真模拟
        8.4.1 调节参数与情景设置
        8.4.2 不同路径仿真模拟与比较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9.1 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展望
附录 系统动力学模型主要方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及空间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与内涵
        2.1.1 城市群概念及发展
        2.1.2 节能减排效率
    2.2 理论基础及进展
        2.2.1 能源-经济-环境(3E)理论
        2.2.2 绿色发展理论
        2.2.3 非均衡发展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节能减排效率测算
        2.3.2 节能减排效率评价
        2.3.3 节能减排效率影响因素
        2.3.4 文献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测算及特征分析
    3.1 中国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测算
        3.1.1 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
        3.1.2 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
    3.2 中国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3.2.2 数据来源与说明
    3.3 中国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特征分析
        3.3.1 两种情形下节能减排效率对比分析
        3.3.2 节能减排效率总体特征分析
        3.3.3 节能减排效率发展阶段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动态特征及潜力分析
    4.1 研究方法及模型构建
        4.1.1 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
        4.1.2 节能减排潜力测算模型
    4.2 中国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动态特征分析
        4.2.1 两种模型下节能减排效率动态特征对比
        4.2.2 节能减排效率动态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4.3 中国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潜力及实施路径分析
        4.3.1 节能潜力与减排潜力分析
        4.3.2 节能减排实施路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空间效应及治理分析
    5.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5.1.1 空间权重矩阵
        5.1.2 全局莫兰指数
        5.1.3 局部莫兰指数
    5.2 中国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空间效应分析
        5.2.1 节能减排效率全局空间相关性分析
        5.2.2 节能减排效率局部空间相关性分析
    5.3 中国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空间治理分析
        5.3.1 节能减排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5.3.2 节能减排空间治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影响因素空间计量分析
    6.1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构建及检验
        6.1.1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构建
        6.1.2 模型估计与检验
    6.2 中国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6.2.1 影响因素选择
        6.2.2 数据来源与说明
    6.3 中国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影响因素效应及对策建议
        6.3.1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选择检验
        6.3.2 节能减排效率空间计量结果分析
        6.3.3 节能减排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6.3.4 节能减排效率提升对策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提高我国能源效率的政策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命令控制型与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D]. 王钰. 吉林大学, 2021(01)
  • [2]双碳背景下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与发展研究[D]. 丁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2)
  • [3]寻甸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研究[D]. 宋婷.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4]政府干预对我国单位GDP能耗约束的影响研究[D]. 蒋佩耘.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5]我国工业绿色增长的实现路径研究[D]. 丁雪微.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6]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D]. 史非凡.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7]绿色税收政策对高耗能企业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D]. 陈怡玎.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8]金融发展对能源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研究[D]. 陆旭东.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9]中国工业绿色效率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D]. 荣婧. 吉林大学, 2021(01)
  • [10]中国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及空间治理研究[D]. 郭姣.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提高我国能效的政策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